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1-05 01:18:02| 人氣3,00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鑽研拓樸學 繪出新風貌─析探畫家王以亮的藝術耕耘歷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DSC_3931.jpg




審視古今中外美術史,舉凡一位傑出或名留千史的藝術家,不但要有先知先覺的創造能力,更要有堅持理念和擁有獨特思想的能力,因為技巧僅是一種功夫和功力,而獨特的思想卻需要高深的學理做憑藉,並且加於融合貫通藉助畫筆來完成。

  王以亮是我認識的藝術家中的異類,他是一位堅持研究艱深藝術理論來從事創作的當代藝術家,他以高深的拓樸學(新幾何)來闡釋他的創作理念,也以畢生的心力來推廣拓樸形態藝術,精神令人欽佩。

認識王以亮已十年,他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敦厚、笑容、熱忱和質樸,粗獷的外表不失文人氣息;認識當時他已任職雲林科技大學,並且兼任新成立的藝術中心主任,由於彼此理念相同,因此我先邀請他出品參加國際彩墨畫展,再邀請他一起參與發起組織「台灣彩墨畫家聯盟」,共同為推動彩墨國際化而努力,也因此有機會將彩墨藝術理念與作品,推介到雲科大校園,同時逐漸的感受到王以亮醉心拓樸形態藝術的創作。

  拓樸學(TOPOLOGY)或新幾何,是一門艱深的學問,是近代幾何學的一個分支,在研究一些圖型經拉長或壓縮後都不變的幾何性質,它用非數量方式所表示的空間關係來研究空間變換,這種空間概念只涉及各種空間關係的次序,但與方向、大小、形態、距離等無關,是屬於高深的幾何學,一般藝術家很少涉獵。

  王以亮雖然出生在台南縣後壁鄉下,但南台灣炙熱的陽光和翠綠的田野,卻給了他最純淨的環境與視野,教數學的父親及伯叔父,則給了他早期的數學邏輯與幾何學觀念;他在國中時,就在數學書上發現「牟比烏斯環」,他用一張平面的小紙條,彎來折去、打結、扭轉變化出許多不同的造型,從遊戲中體驗到類似拓樸學中「本質不變」的原理。

  王以亮在邁向拓樸藝術的追索過程中,除了他的畫家三叔王錦堂外,似乎也受到三個人物的理論影響,第一個是西洋中世紀全方畫家達文西,達文西曾指出:「畫家與自然之間存在著對話與對抗的關係」,達文西認為藝術家必須是敏銳的自然觀察與精通數理的有學識的人,從事藝術創作就如同追求其他學問,若要精通,最好的方法就是每日勤加練習。達文西一生熱衷探索自然現象與生命的奧秘,他藉由數學原理與自然、科學、藝術、工程等學問相結合,創造了世界的新觀念,在五百年前的文藝復興時期,啟蒙了新的視覺美感與人文精神。第二個是20世紀名家畢卡索,畢卡索認為藝術表現不只是一種感覺與視覺,而更應是一種是智覺。第三個是科學家愛因斯坦,愛因斯坦以拓樸學解開了宇宙自然現象之謎,使藝術與數理連通的美學得以再生。

  王以亮的拓樸形態藝術追索,歷經從中學、大學到留學,從台灣到義大利,從傳統到現代,也從視覺設計到自旋畫風的確立。王以亮從考進文化大學設計系開始研究拓樸學,到留學義大利獲得肯定,再到回台灣從事教職與創作,時間長到24年。

  對王以亮來說,就讀文化大學設計系,是比美術系來得有拓樸味、有數學味,而留學義大利國立米蘭布雷拉藝術研究所,則是開啟拓樸形態藝術的大好契機,在文化大學學到傳統的技法與理論基礎,正好在文興復興大本營的義大利得到發展空間,短短5年時間(1989-1994),不但學會義大利文,獲得碩士學位,還得到美術館和畫廊的邀請個展和聯展,並獲頒國際藝術大展藝術家金牌獎。另外,他也加入義大利三個畫會及異度空間主義運動,並創立現象主義畫派,這對攻讀舞台設計的王以亮來說,正是他夢寐以求的拓樸形態藝術的綜合成就,也印證了王以亮拓樸學中自旋畫風的可貴性與發展性。

  王以亮真正提出拓樸形態的新繪畫理論,是1992年加入義大利新雅培夫畫會後,該會不以特定畫風作為入會標準,而是以重視創新與發展現代藝術為宗旨,於是王以亮開始展出結合拓樸學與藝術、科學與美學的實驗創作,拓樸學自旋畫風終能在義大利正式亮相。

1993年王以亮應邀在艾爾帕藝術中心個展,推出「拓樸形態藝術」,獲得相當大的肯定,義大利美學博士馬得里安諾教授評文指出:「王以亮所要表達的東西,是建立在一種非常新的基礎上,並且要表達宇宙之間循環的形式,和拓樸學裡想像與時間中心的連繫」。藝術家斯伯諾也說:「王以亮的作品,具有多方面的獨特性,由他自己分析而發展的一套獨特色彩理論,有著異於常人的混色使用觀念,可用它作為一種符號徵兆的價值。」可說給予相當高的肯定與評價。

  1994年王以亮學成回到台灣,重新面對溫情的田野和亮麗的陽光,並在大葉大學、台中教育大學兼課,1996年正式任職雲林科技大學,擔任空間設計系課程,2000年並兼任藝術中心主任,一方面教育英才,經營藝術中心,同時也繼續研究拓樸形態藝術,並在全省各地舉行個人畫展,宣介他的拓樸自旋畫風作品。

  王以亮認為「拓樸學的核心價值,在於物體的形態可能有所改變,但本性、原性、拓樸性質不變,因為空間是相連相通的,能量是不滅的,不管外在的形態如何做拓樸運動,它的本質不會改變」,這一體驗成了王以亮創作時的主要養分,也內化成為他的生命的一部份,因此,他也將創作的領域拓展到交趾陶、玻璃燒、水彩、彩墨、油畫和雕塑等素材。

  具有新風貌的王以亮作品,在充滿律動性的線條中,有互動性的併排,推疊性的牽引,延伸性的對話,和類形象的佈局;在密佈的空間中,有色彩的推擠,有艷麗旋線的競比,有濃淡筆墨的渲洩,也有主題性的動感和濃濃的拓樸對話;有西方的象徵主義色彩,也有東方的宗教神秘冥想內涵,融和了西方的濃烈筆觸和東方的哲思氣韻,這種帶有音樂性、文學性、拓樸性和藝術性的作品,像一首東西合奏的交響曲,在王以亮的指揮棒下引人遐想和共鳴。

  對於自旋的畫風,王以亮這樣自我解說:我體會出環境與藝術的關係,是透過數理科學的認知,我的藝術創作以「自旋」形式呈現,再將環境、物理、宇宙形態中之「拓樸學」基本結構(旋點、曲線、曲面)來建構曲度空間的世界,再從拓樸變化之作用與現象(扭曲、打結、濃縮、射影、映射、空間連通、場、群)來詮釋這個宇宙世界現象,並將自旋概念與超物論的精神加入,使光與物能在作品中呈現一種電子自旋運動的形態,我想呈現「從環境現象到自然」對我們生命的啟示。

  王以亮的創作風格,在新世紀受到聖嬰現象與地球環保意識的影響,重新思考創作的主軸與方向,在教育、行政與藝術創作的三項工作互動中,他重新去面對南台灣的陽光,深入感受到「它不再是閃爍明亮的色點,而是如熱氣般蒸騰、扭動、旋轉的現象,光不再是真的顫動與閃爍,而是一種旋轉、收縮、扭動的視覺現象。於是,他又以一種受感召的、受召喚的心情投入一連串的學校與社會美育工作,他說:「教育和行政對創作者而言是另一種形式的養分,我自有一套調配三者的理論方法,因為這三者本質上是相通的,三者相互旋轉,旋出豐富的人生,自己不但要期許當個藝術創作者,還要作為一名藝術運動者,而在運動團隊中,更要學習當個全方位的前鋒球員,擔負開創新局面的重責大任」,王以亮確實一直努力往這個理想邁進。

王以亮把心靈重建設定在終極關懷的新存在上,他在分析三種存在時,認為「過去存在」是以模仿、詮釋來呈現,「現今存在」是以抉擇、辯証、變異來找出問題,「未來存在」則是在尋求終極關懷與對生命的啟示,那是藝術表現的最高層次。而終極關懷的主軸是愛,因為藝術創作最能體會出社會優勢與弱勢生命的差距意義,王以亮的近期作品,就是以關懷自然生態和生命終極為議題,來闡釋新存在、新未來的內涵,並且耕耘藝術創作中的新生命,這-自我期許,可以在王以亮的畫作、雕塑、詩文和著作中找到驗證。

  審視王以亮20多年來的藝術創作歷程與思惟,是有其一貫性的脈絡可尋,也可以析探出他是一位思想、理論與創作並重的藝術家,他以純真、熱情投入藝術,也以研發、關懷回饋藝術,在藝術的成長旅程上,算是一帆風順,我們可以感受到他探究拓樸學、開創新未來、新存在的力道是無比堅強的。

  今年二月,王以亮將把他畢生鑽研拓樸新畫風的作品,在台中市文化中心展出,我們不但可以從他的作品中清楚看到他的藝路歷程,也可以分享到他的拓樸形態自旋畫法的真面貌,不但可以看到他畫中充滿終極關懷的愛,也可以感受到像德國漢堡大學連福隆博士稱讚他的作品「是新存在主義最好的圖像詮釋」一樣地,發現自己是跟著王以亮的作品,在同步呼吸,在同步存在。

  王以亮發現了拓樸學中的藝術精髓,我們則發現了王以亮在藝壇上的新存在,這是可喜的現象;今後他的拓樸形態自旋畫風,能否席捲藝壇?或是旋出更新更旋的新畫風?值得大家拭目以待,容我們祝福他展出成功。

 

黃朝湖(國際彩墨畫家聯盟會長)

台長: e亮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