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9-17 16:50:35| 人氣4,821|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打狗歷史(四):柴山歷史(下):歷史發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史前至清代

既然傳說不可盡信,那麼真實的柴山歷史是什麼?史前時期,柴山四周所發現的考古遺跡共有二處:一是龍泉寺的小溪貝塚、鐘乳石仙洞,另一則是靠近左營的桃子園貝塚。

龍泉寺的兩處遺址,是由日治時期高雄州立高雄中學校的教師土屋恭一所發現,小溪貝塚位於龍泉寺背後,共有三處。所謂的「貝塚」,是先人吃完貝類後,丟棄貝殼的堆積場,類似今日的垃圾場,貝塚內除了貝殼外,還有獸骨與陶片,其中有的陶片,還可能是與漢人貿易而來。除了小溪貝塚外,在附近鐘乳石仙洞,也發現人骨一具、貝塚、石器、陶器、鐵器破片的遺址。由於出現貝塚,這也說明,小溪貝塚遺址以前距海不遠,可推論早期柴山是被海水包圍的一座孤島。

另一處貝塚位於另一端的桃子園,不僅有陶器、石器,還有人頭骨,這是高雄市最古老的新石器文化層,由日人金關丈夫所發現。這兩處遺址,證明了在史前時代,就有原住民在柴山附近活動,也說明柴山周遭的人文活動,遠在台灣「歷史時代」的四百年前就開始了。

在柴山周遭活動的原住民有哪些,因為他們沒有留下文字記錄,目前仍成謎。現最為所知的就是打狗社,相傳他們使用刺竹作為圍牆,防禦海盜及漢人的入侵,而竹林在其語言為「Takao」,後來人們就以此稱呼這個族群及土地,漢人將其轉為同音的「打狗」,這也是一般公認打狗名稱的由來。

至於打狗社是何時活躍在柴山附近、何時遷離,目前也不清楚,前述林道乾「殺番造船」是一種說法,但連林道乾是否來過都成問題,更遑論打狗社是否為其所驅離。目前較可信的說法,是根據荷蘭人的《熱蘭遮城日記》,記述其初期開發打狗附近時,還曾看見平埔族人,後來就不見蹤影,由此推斷可能是因為荷蘭人入侵,打狗社人才離開。

在平埔族離開後,柴山成為漢人移墾的天下,實際上,柴山周遭,多半「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靠近海面的現今桃源里聚落,捕魚為生;至於靠山一面,則以供應生火用的柴薪為主。

在捕魚的聚落區中,最有名的人物首推中過武舉人的麥朝清。相傳麥家原本非常的窮,後來麥朝清的父親在一次出海中,捕獲大批土魠魚,一夕致富,成為柴山首富,甚至擁有半座柴山。

麥父育有一子一女,兩者都力大無窮,這個小孩就是麥朝清。麥朝清經常在今日的山海宮前練武,能舉起常人所無法及的重物,因此麥朝清的師父鼓勵其赴大陸參加武舉考試,最後在嘉慶二十三年榮登武舉人,成為清代柴山聚落中,最著名的人物。

靠山的一面,在清代也不像現今繁榮,最著名的是龍目井。這座以味美甘甜泉水著名的井,傳說是鄭成功在此屯兵,因無水解渴,向上天祈禱而出現,而在清代,此處不僅有人居住,有名的龍泉寺更在1743年(乾隆8年)就興建於龍目井旁,可見該地唯一聚落之處。

到了清末,隨著高雄的開港,捍衛著高雄港的柴山,也開始重要起來。1864年至1866年之間,英國在今日的哨船頭中山大學入口處,興建了「英國領事館」,象徵高雄邁入國際化的開始,這座建築如今依然存在,被稱為「台灣第一座洋樓」。在領事館附近不遠處,還有一座「雄鎮北門」砲台,這主要是在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因美、日各列強覬覦台灣,清廷為加強台灣軍事防務所新設的砲台。

當時共設置三座砲台,除了「雄鎮北門」外,還有在旗津的「旗后砲台」,以及柴山上的「大坪砲台」,目前還保存的是「雄鎮北門」及「旗后砲台」,而「雄鎮北門」中的大砲已移走,現在僅剩弧形砲台、砲台城門及完整的厚牆垣。這也是近代柴山軍事化的開端。

日治時期

柴山的重大變化,主要是在日治時期。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開始積極建設高雄港,不但哈瑪星逐漸開發,從台南到高雄的縱貫鐵路,也沿著柴山旁興建,在1900年正式通車啟用時,當時的火車站,稱為打狗停車場,在今天的鼓山一路上,壽山登山步道入口處,這也是高雄火車站的濫觴。

更重要的是,柴山的石灰岩地形,是水泥製成的原料。1915年,台灣的第一座水泥廠在柴山旁成立,日本人運來旋窯和機件,建立了淺野水泥株式會社,供應全台水泥,這也是台泥的前身。而從此,破壞柴山原來美景的挖採水泥,就一直持續到20世紀末(1992年)。

日本人引進水泥業,破壞了柴山的原本風貌,但柴山到日治時期,因為平日被當地居民砍伐過度,因此在1905年,日本政府將柴山列為保安林,不准民眾再砍伐,僅留下桃源里聚落,可種植相思林供民眾的柴薪使用,也讓柴山重新喘口氣,再加上戰後的軍事管制區,使得柴山除了挖採水泥外,沒有太多人為破壞。

柴山經過如此復育後,美景也讓日人興起「神聖化」的念頭。1923年(大正12年)昭和皇太子在柴山度過生日,日人立即將柴山改為「壽山」做為紀念,不但興建壽山館、皇太子殿下御登山紀念碑,並建造「壽山紀念公園」、神社,讓其成為台灣的「聖山」。

除此之外,柴山的軍事功能在日治時期被進一步加強,柴山旁的高雄港,本就是因為南進而擴建,另一邊的萬丹港,更成為軍事專用的左營軍港,柴山旁的聚落桃子園因此被迫遷村。九一八事變後,柴山更進一步要塞化,目前通往西子灣(原稱斜仔灣)的隧道,就是當初為軍事而建,稱為壽山洞,可見柴山在軍事上的重要性。

戰後

戰後國府遷台,許多政策都沿襲日本,柴山也是如此。淺野水泥換了一個名字—台灣水泥繼續挖,柴山成為「軍事要塞區」,西子灣成為蔣公心愛的行館,一般人民都不得進入,僅有原來「壽山紀念公園」地區,在高雄市第三屆市長陳武璋爭取下,才開放忠烈祠(原來的高雄神社)附近,讓高雄市民能休憩。總體來說,柴山就彷彿高雄港,雖然是高雄市最重要的資源,但好像與住在此地的居民,一點關係都沒有。

隨著時間流逝,柴山的「神祕面紗」一一揭開,先是西子灣開放海水浴場,然後在當地設立了動物園,最後在爭取大學的政策下,將該地讓給中山大學,使其在此復校,動物園則遷到現址,這個政策是否正確,如今還一直被討論,但不可否認的是,柴山的真實面貌,一一浮現。

到了八Ο年代,在解嚴的民主風潮下,柴山也成了高雄市「市民運動」的代表,許多市民要求柴山能夠回歸民眾所有,並停止破壞柴山的採礦行動,這個運動,獲得了豐碩的成果。柴山不但最後完全開放,並朝設立「柴山自然公園」的目標前進,台泥也在1992(民國81年)停止採礦,目前正在進行復育的工作,希望能讓柴山回到最原始的綠意盎然。

參考書籍
照史(林曙光),《打狗滄桑》(高雄:春暉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
洪田浚,《壽山的人文歷史》(高雄: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
鄭水萍,《旗‧鼓山文史紀事研究報告》(高雄:高雄市政府建設局,民國八十八年)

台長: 王御風
人氣(4,821)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高市歷史 |
此分類下一篇:打狗歷史(五):高雄火車站的歷史
此分類上一篇:打狗歷史(三):柴山歷史(上):名稱與傳說

阿鳥
您好,這篇文章對柴山民間傳說講述相當詳細,可否借放網頁中?
2014-10-09 12:56:52
王御風
請使用,只要註明出處即可。
2014-10-09 18:03:1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