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6-09 08:01:10| 人氣22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語是更正統的漢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4.06.09 中國時報 ◎傅正玲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計畫以漢字和羅馬字並用的方式來推行台語教育,及至閱讀六月五日張學謙教授「漢羅文有助台語教育」一文,我們才明白所謂漢羅文的設計其實是要推行台語的書面文字,換句話說,未來我們的文字書寫會出現中文之外的另一系統:台文。

張教授以日韓為例,認為他們「已經成功的利用混合文字的方式書寫他們的語言,台灣當然可以參考他們成功的經驗來推展台語文。」韓國與日本以拼音文字取代了原來漢字的書寫,所以出現今日的韓文與日文,是張教授所稱的成功經驗。但值得深思的是,台語與韓、日語不同,其自始便屬於漢文化的核心語彙,台語甚至遠較北京話更屬於中原古音,對國文稍微熟悉的人都知道,台語念出來的唐詩宋詞古文,更為對韻。


張教授還指稱:「漢字不方便紀錄本土語言,完全使用漢字,得付出許多不必要的代價。」實不知他的論據何在?認為台灣不使用羅馬字是語文教育的欠缺,就像批評美國不使用漢字來進行他們的教育一樣的奇怪。漢文化的語文模式中,乃是文字統一而各地則有各種方言,但絕大多數屬於漢文體系的方言(台語、客語、廣東話等等),都可以對應同一種文字。

在當前台語文學的創作上,許多進行鄉土寫作的人認為會遭遇到有音無字的問題,其處理方式有對應漢字、造漢字或者使用漢羅文等等,其實各有不同的優缺點,而從文學的角度來看,漢羅文可能是文學性最弱的一種。因為不僅在閱讀面受限於必須會說台語的人,漢字與羅馬字兩種不同的字性相雜,透過視覺所引發的情意感受是碎裂而不完整的;再說,文字並不只是表音的功能,在傳意上,每個文字因為在書寫上不斷被使用,便自然產生文字訊息,即見到某個文字便引發某種直接感受,這種感染力,乃是文學作品重要的內涵,也因此新造字又比不上在文化上運用久遠的文字。

當今最文雅的台語文學創作當推蕭麗紅的小說,尤其「白水湖春夢」一書是完全用台語閱讀的作品,在其他台語文學創作中認為是有音無字的部份,在她卻一一有漢字可以表達,例如她寫「一講這,伊就澹矣!」「澹」這個字是安靜的意思,曾被認為是台語中有音無字,所以有台語詩中寫成「伊就惦惦」或者「伊就恬恬」,也有寫成漢羅文「伊就diam6 diam6」,蕭麗紅特定為「澹」這個字注解,引出老子:「澹兮其若海!」對我們早期以台語來讀漢書的父老而言,台語是古典的漢文,認為其有音無字,常是後世人的粗暴。

在各族群所發展出來的文學作品中,原住民文學便得用漢字來書寫,其傳達給台灣閱讀大眾的是一種可以分享體會的新鮮情意,是否原住民更有資格認為漢字不方便紀錄他們的語言?但倘若他們堅持要依據語言另設一套書面文字,豈不是更將自己族群的心聲拘閉在更狹隘的角落?漢羅文豈有益於當前的閱讀大眾去了解台灣本土的心聲?即便漢羅文透過「國語推行委員會」的努力果真成為新一代台灣人普遍使用的台文,那時我們的子孫恐怕也無法閱讀我們這一代所留下的任何文化了。

台長: 拿香
人氣(22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