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1-02 16:57:23| 人氣19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佛教祈願心靈的探索:以淨土信仰為核心(四)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三) 彌陀淨土信仰的特質之二:接受彌陀的邀請成為聖眾

善導大師《觀經疏》的這一段「正報難期,依報易求」詮釋,也就是說,佛教徒在佛陀的成就面前,無須要求重新再走過佛陀走過的道路,而是接受佛陀邀請,成為他的清淨世界的成員,這可以說是善導大師淨土詮釋學當中,最重要的一個理論。在這樣的認知之下,往生西方淨土是「凡夫入報土」,也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包含了邀請「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的十方眾生得往生,因此,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必定前來迎接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善導大師依佛經之所說,提出了淨土行人的行持:「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佛本願故。」(T37.272b)也就是,念念不捨地持名念佛,是保證必然得以往生淨土的行持。從善導大師的全部著作來看,除了持名之外,他還提到誦讀經典、禮拜、懺悔、讚歎、供養、觀想等等具有「祈禱」或「祈願」性質的作業。

可以從善導大師的著作,觀察佛教淨土信仰的祈願心靈的內涵。善導大師有《觀念法門》、《法事讚》、《往生禮讚》、《般舟讚》等著作,記述淨土行人如何觀想、誦讀經典、禮拜、懺悔、讚歎、供養的方法。總體來看,淨土信仰者的祈願,主要包含兩個內容,一是自己無量劫以來,種種罪過的懺悔,一是對於往生極樂淨土的期待。值得注意的是,善導大師提倡的懺悔,並不是個別人的已知的過惡,而是通總的懺悔「從無始已來,乃至今身」的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綺語、惡口、兩舌、破戒等等,無量無邊的罪過(T47.447a)。而對於往生淨土的期待,則是觀察、禮讚西方極樂淨土的「無有眾苦,但受諸受」,及其國土清淨莊嚴,包括林木、池水、樓閣、天人、菩薩、佛等等,充滿對彼世的嚮往。

而在懺除眾罪,到命終往生淨土之間,淨土行人得到的是一種在佛菩薩影護之下新生命:《觀念法門》說:「始從今日,願世法界眾生,捨邪歸正,發菩提心,慈心相向,佛眼相看,菩提眷屬,作真善知識,同生阿彌陀佛國,乃至成佛,永斷相續,更不敢作。」(T47.447b)《觀經疏》說:「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勝人也。」除此之外:「專念彌陀名者,即觀音、勢至常隨影護,亦如親友知識也。」(T47.278a)換句話說,專念彌陀名號的人,觀世音、大勢至等大菩薩會經常的如影隨形的陪伴他,如同親友一般。這樣的人,由於菩薩的影護,因此可說是人間最好的人。念佛的人,彼此之間,可以「慈心相向,佛眼相看」,也就是友善的對待,視對方如佛一般。這也意味著,念佛人獲得新的生命,要過佛一般的生活。當然,這與禪者的「與佛平等無二」的覺受稍有不同。因為,淨土行人深知,這並不是自力所致,而是仰佛力而得。因此,他「常懷慚愧,仰謝佛恩。」(T47.456a)換言之,淨土行人也是聖者,然則,他是接受彌陀的邀請而成為聖眾的。

(四) 彌陀淨土信仰的特質之三:阿彌陀佛慈悲無條件的救度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接受彌陀的救度,即成為淨土的聖眾,然則成為聖眾的眾生,並不是因為依憑自己任何一點一滴的功德而成的,而是依憑阿彌陀佛無條件的慈悲救度。

佛教的常軌,是因果業報,視為客觀的律則。因此,眾生的善行招致惡果,惡行招致惡果,這是合於因果業報法則的,也是公正的。但是,阿彌陀佛的淨土,雖是一個「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淨土,但據《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創造此一淨土,所發的本願是「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T12.268a)換句話說,是只要誠心願往的,就可以往生。《觀無量壽經》更進一步舖開,以九品往生的說明,指出「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行六念」的佛教徒,願意往生的固然可以往生,得上品上生;但即使是「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的愚惡之人,「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去劫,受苦無窮」,但只要「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即使「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仍然可以告訴他:「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這樣,「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T12.346a)換句話說,往生淨土的正因,是彌陀的本願,也就是彌陀因行的圓滿功德,已經豫備好的一切,眾生作為參與者,只問其意願,而無論其善惡,是不以其善惡為條件的。這樣的信仰,從佛的側面來說,呈現了佛教慈悲濟世的特性;從眾生的側面來說,則是領納無條件救恩的安心、喜悅。因此,雖然同樣是他力的信仰,但是和基督宗教不一樣的地方是,阿彌陀佛並不具有舊約聖經中,上帝「公義的」、「施罰的」、「令人敬畏的」那一面,而更像耶穌基督那樣,是「無限的慈悲」、「信則得救」的。

(五)淨土念佛人的見證:念佛即是甚深義--親鸞的「法爾自然」

「本願深故,任憑必往生;功德大故,稱念必來迎」的淨土信仰,在漢傳佛教及日本佛教都十分的盛行,因此,「領納彌陀無條件救恩」的念佛人應當很多。記錄念佛人的祈禱、祈願之見證的書籍,有《淨土往生傳》(T51.No. 2071)、《念佛感應錄》(慧淨法師2003)一類的著作。漢傳佛教的《淨土往生傳》記述的,多是各式各樣的念佛人,臨終見佛,蒙佛接引的故事。《念佛感應錄》的範圍更廣,舉凡念佛現光、退鬼、癒病、免難、救冥、見佛、接引往生,事例甚多。這些念佛的見證,反映了漢傳佛教的淨土信仰,最注重的是末後一著、最終往生淨土的實現,並兼及現世的福樂。

除此之外,台灣近年出版的一系列日本的譯著中,有《念佛人》、《念佛人列傳》、《純情的念佛人》等等。這些著作著重描述念佛人在往生淨土之前,在安心、喜悅、感恩、慚愧中的念佛生活。其中,著名的日本禪匠鈴木大拙,記述並評論真宗信徒淺原才市的念佛筆記而寫成的《念佛人》一書,對於淨土念佛人的祈願心靈,有具體而貼近的描述。

鈴木大拙認為,這種「赤裸裸地、毫不掩飾地吐露自己不受邏輯葛藤控制的主體性經驗」的念佛人的傳統,源於淨土真宗的祖師親鸞的《歎異抄》。(余萬居譯1984:18)《歎異抄》可以說是佛教歷史上,把他力信仰拉到血肉之軀的人的世界的重要著作,把淨土念佛人在祈禱、祈願的過程中,他的挫折、疑惑、掙扎、感恩與領會,作了沒有掩飾的記載。從閱讀的角度來說,它豐富了念佛人的見證的內涵,把淨土信仰推到一個動人的領域。

在《歎異抄》中,我們看到這樣令人驚異的句子:

「親鸞唯然遵從吾師教導,相信念佛可得彌陀救度而已,別無其他秘訣。念佛誠然可為往生淨土之正因,亦或可為墮落地獄之業,全然非我所知。假使我被法然所騙,因為念佛而墮地獄,亦更無悔。假使我力修他行,原可成佛,卻因念佛墮地獄,方有被騙可言,而我本行行難及之身,棲處地獄原是一定。……」(喜樂莎其亞1989:176)

「問師:『雖然念佛,苦無踴躍歡喜之心,又無急欲往生淨土之心,應如之何?』師曰:『親鸞亦曾有此疑問,唯圓果同心耶!細思之,有躍天之喜不喜,愈見往生一定。壓抑該喜之心,使之不喜,煩惱所為也。然佛素知之,故曰煩惱具足凡夫;可見他力悲願正為我等,應愈更覺可信。……』」(喜樂莎其亞1989:179-180)

這樣的說法,其理路與善導大師前引的「機法二種深信」,即:「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種: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長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原無二致,只是進一步把善導大師的「機法二種深信」,用第一人稱,有血有肉的方式轉譯出來,變成了念佛人親切的感懷。在淨土信仰的歷史上,多是經典的詮釋、論證,或是祖師對信眾的勸誡、說教,而《淨土往生傳》中的見證,多是可欽可羨的故事,但像親鸞這樣,以信者的身份,講述其內心世界的起伏,誠然是更感動人,也是更親切的。

親鸞上人晚年最後的著作,即〈自然法爾章〉,可以說是他一生對念佛的最後詮釋。「言『自然』者,『自』者,自然而然,非行者之計度,自然而然之語也;『然』者,所令然,非行者之計度,是如來之誓願故。言『法爾』者,如來之誓願故,所令而然,謂之『法爾』。此法爾是誓願故,皆無行者之計度。故他力者,以無義為義,應知。言『自然』者,是本來所令然之語也。我聞曰:『彌陀之誓願,本來非行者之計度,是依「凡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者,必來迎接」之誓願也。行者之或善或惡皆不慮,此謂之自然。』誓願之作用者,是誓願使我等成無上佛也。言『無上佛』者,亦無形相也。亦無形相故,名為『自然』;若有形相,則不名為『無上涅槃』。我聞曰:『使知形相亦無,始名之為彌陀佛。』言『彌陀佛』者,是為使人知其乃是『自然』之作用也。知此道理後,此自然之事,不可常議論也。若常論自然者,則所謂之『以無義為義』者,豈非尚有其義耶?此是佛智之不可思議也。」 在這篇短文中,用了《雜阿含經》以來,整個大小乘佛教的智證法門的重要概念「計度」,來理解念佛一事的作用與目的。

親鸞認為,淨土信仰的核心信仰,也就是「稱念彌陀名號,臨終必來迎接往生」。念佛之人求往生,但是往生這件事是彌陀的誓願力使然,念佛的人無論他是善是惡,都無所著力於此。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結果,是念佛人最終成了佛,得到無上涅槃。而「無上佛」與「無上涅槃」,都是離於一切形相,一切不可說、不可說的境界。換言之,念佛人對於往生淨土一事,是無法計度、無所著力的,而往生淨土以後,成為無所計度、無所取著的無上佛、無上涅槃。因此他的結論是,念佛一法,是佛以其不可思議的智慧,引導眾生「自然法爾地」入於「自然法爾」之境的妙方。

所謂「計度」,《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二說:「意識相應散慧,名為計度分別(Abhinirūpanā-vikalpa)。」也就是意識的概念化作用,也有「推測」、「認定」之意。從《雜阿含經》開始,佛教就指出,計度是苦或輪迴的原因:「計者是病,計者是癰,計者是刺。如來以不計住故,離病.離癰.離刺。是故比丘欲求不計住,離病.離癰.離刺者,彼比丘莫計眼我.我所,莫計眼相屬,莫計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莫計是我.我所.相在;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比丘!如是不計者,則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T 2.55c)佛教的智證法門,是由「無我慧」的建立,來達到離於計度分別,而趣向涅槃。親鸞則指出,念佛法門亦使行人,不期然而然地,契入離於計度之中。這樣的詮釋,已有「念佛求往生的當下,即是離於分別計度,最終成就無計度的大涅槃」之意。親鸞這樣的詮釋,可說是以自己親身的體會,又將「他力法門」的原理,與智證法門的原理連繫起來。親鸞認為,這是「佛智不可思議」的體現。筆者認為,這是親鸞用自己的身心實踐,所探索辯證出來的道理。這也再一次說明了佛教「隨法行」的智證法門與「隨信行」的他力法門,表面上的差異,難掩其內在相互通同的關係。

台長: 溫金柯
人氣(19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