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3-11 02:08:21| 人氣1,90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人生~點茶~略品

推薦 9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點茶
,又稱抹茶法,是煮茶方式之一種,即茶湯煎煮沏泡的技藝。流行於中國宋代,是當時古代之社會文化活動,亦為宋代生活中的四藝之一,與花藝、鑑古、品香為合稱為「四般閒事」。

點茶前須先溫盞,否則茶粉不易浮起。溫盞後將茶末倒茶盞之中,加入熱開水,以茶筅或茶匙在碗中攪拌,使得茶末和水相互混合成乳狀茶液(即所謂擊拂)。表面呈現極小的白色泡沫,一碗茶之優劣,以泡沫之分佈來判斷。此時倒出茶液,會極為濃稠的黏附碗邊,綿密的湯花,讓古人形容是:白乳浮盞面,如殊星淡月。

唐宋時期盛行團餅茶,調製時先將茶餅烤炙碾細,然後燒水煎煮,到元明之後大多改為散茶沖泡。但其共同點是均要掌握好茶水的沸度,不使過嫩或過老,否則就會影響到茶湯的品質,這是非常講究的工夫,都樂於躬親操作。

唐時雖未見"點茶"術語,但陸羽《茶經》中有"五之煮"一章,說到燒水和煮茶的方法,其關鍵是要掌握好"三沸":

<1>當水燒到"沸如魚目,微有聲"為第一沸,這時,按水的多少加入適量調味的鹽。

<2>當水繼續燒到"緣邊如湧泉連珠"為第二沸,此時,要舀出一瓢水,然後用竹筅在沸水中繞圈轉動,再將碾好的茶末從沸水漩渦中投入繼續煮。

<3>待到茶湯"翻波鼓浪"為第三沸,這時要把湯麵出現的一層色如黑雲母的水膜除去,然後將二沸時舀出的那瓢水加進去止沸,使茶湯孕育出浮起的"沫餑",那是茶之精華所在。然後開始分酌茶湯了。

如果說《茶經》中點茶是既煎水又煮茶的話,那麼北宋蔡襄《茶錄》中的"點茶"就只煎水不煮茶了:鈔茶一錢七,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入,環回擊拂。凡欲點茶,先須熁盞令熱,冷則茶不浮。茶少湯多則雲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

在爾後宋徽宗《大觀茶論》中,""茶的技藝就更為講究細膩了,要經過七式點注沖泡並攪動擊拂乃成。明清一般飲用散茶:"杭俗用細茗置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撮泡。"(陳師《茶考》)這對煎水沸度的掌握很重視。明人張源在《茶錄》中對茶湯"純熟"與否的分辨法,作了維妙維肖的描述:

湯有三大辨,十五小辨,一曰形辨,二曰聲辨,三曰氣辨。形為內辨,聲為外辨,形為捷辨。如蝦眼、蟹眼、魚眼、連珠,皆為萌湯,直到湧沸如騰波鼓浪,水氣全消,方是純熟。

當然,採用什麼樣的沸度為宜,則要視所點茶、湯之差異而定,不可一概而論。以上為"點茶"、"點湯"的第一義,而第二義指的是"客辭敬湯"之習俗禮儀。

宋袁文《甕牖閑評》謂"古人客來點茶,茶罷點湯,此常禮也"。宋佚名《南窗紀談》說到"客至則設湯,不知起於何時,然上至官府,下至閭裏,莫之或廢……蓋客坐既久,恐其語多傷氣故其欲雲,則飲之以湯。"

又見宋朱或《萍洲可談》:"今世俗客至則啜茶,去則啜湯。湯取藥材甘香者屑之,或溫或涼,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

"點茶""點湯"的第三義則作"逐客"解,上述"點湯"原為"客辭敬湯"之禮俗,不意後來被人引用作為"文明逐客"的手段。

魏泰的《愛軒筆錄》中講到宋時有一個吏部官員叫胡枚,被調到陝西興元去做知府,他因家貧路遠,無力赴任,於是去求見樞密院長官陳升之,不料陳不和通融,也不願聽他的陳訴,"遽索湯使起!"也就是立即點湯,下逐客令了。"枚得湯,三奠於地而辭去!"胡枚接湯後沒有喝,而是把它潑在地下忿忿離去。

"點湯"逐客在元雜劇中多有反映,如《凍蘇秦》:"點湯是逐客,我則索起!"《龍虎風雲會》:"你休來耳邊廂叫點湯!"等。

近人張相在《詩詞曲語辭匯釋》中對此也有解釋:"舊時主客會晤,有端茶送客之習慣,客瀕行時,主人要端茶敬客,以為禮節。其有惡客不願與之交談者,主人亦往往端茶示意,以速其行。"由此可見,舉起茶杯也可用送客、逐客了。

                                                       --黑與白--

台長: 黑與白
人氣(1,908) | 回應(0)| 推薦 (9)|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戲劇人生 |
此分類下一篇:傷痕文學作品──宗璞《我是誰?》的人性深度
此分類上一篇:生存之物競天擇。。。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