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1-27 00:12:56| 人氣11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雜】蒼茫宇內,英雄何覓之一◎統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當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哲學家孟軻預言:「不嗜殺人者能一之」,紛亂的戰國局面卻定於史上著名的暴君贏政。這個理論與實際上的看似矛盾,遙遙引控著數千年後華人對《英雄》一劇的某種混亂情感。

讓我們先快轉黃河流域文明發展史。黃河流域最早是各氏族散居的原始文明型態,各族之間偶爾有所往來,這些交流最遠甚至到達華南地區。從各地考古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技術與某些武器型態的相似性,我們不難進行如此推論。然而因為流經黃土高原的黃河會不定期氾濫,各族之間必須有良好默契來進行防汛工程,否則各國勢必舉行築堤競賽,因為大水只會往堤比較低的那側氾濫。於是乎為了黃河流域各氏族之間的生活安定,推舉共主的政治型態就此大致抵定。

從唐堯虞舜夏禹的禪讓(其實所謂禪讓,或許只是因國力不足,所以只好將共主之位出讓由天下諸侯推選)、夏商周的王位世襲、到戰國末年連年爭戰,都是與這個共主之名的繼承有關。一直到東周之前,各氏族的人口與經濟尚未到達一定規模,國與國之間的衝突都不至於大到戰國時代的激烈程度,即便有衝突,周天子亦有協調之效。然而隨著人類文明的發達,滷鹽、紡織、尤其是金屬的採集與提煉鑄造,大大地提升了農業的效率與交通的便利,也為各諸侯國帶來大筆的財富。當各國之間的經濟社會提升到有蔑視天子的程度時,周天子勢必衰落,迄至春秋戰國,各地諸侯「僭稱」為公與王,爭戰連年。

無論春秋或戰國,國際戰爭的理由有許多。除了國君與國君之間的私人恩怨,還包括複雜的外交縱橫與實質的經濟阻礙。眾多的戰爭理由,最終受害的就是「蒼生黎民」。戰國時代各國武器精良,因此戰爭也更為殘酷。到了戰國末年,凡十五歲以上的男子都須上戰場,其慘況就如《魔戒雙城之戰》中的Helmet Valley一役一般。然而最殘忍的莫過於戰勝軍隊對戰敗國的摧殘,除了對敵軍以萬計數地屠殺之外,更在戰敗國境內毀宗室挖墳墓,甚至將繩套在戰敗國人民頸上。對於草芥之民而言,戰敗誠屬悲哀,然若如是戰爭延續無盡,則生命將何以維持?因此就蒼生而論,若一個大而有力的王朝可以短時間內解決境內所有紛擾,則是萬幸。

恰巧西方秦國符合了這些願望。秦國自春秋以來,就如其他大國國君一般渴望九鼎之威。然而諸代秦國國君中,不乏「賢明」君主。例如秦穆公,雖然與晉惠公(夷吾)之間有私人恩怨,但是在晉國飢荒時,卻接受百里奚的建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地答應借糧;然而兩年後秦國飢荒,晉惠公卻不記兩年前秦國借糧之恩而欲乘虛攻打秦國,但當晉侯被秦軍生擒,秦伯卻願意以外交手段解決,放回夷吾,但另立重耳為晉文公,重修秦晉之好。秦國國君禮賢下士接納諫言的個性是當年國際有名的。除了秦穆公,秦孝公用商鞅,更富強了秦國,讓秦國站上國際列強的地位,雖然當時秦國法令的嚴酷有如我們現今看待新加坡一樣,但是秦國與新加坡因重法而國富民安則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在楊寬的《戰國史》一書中,甚至更認為秦王政的戰爭手法更收服了天下人民的心。他在書中提到秦軍對戰敗國的策略有二,首先是釋放當地的罪人,並將罪人送到新佔領地去發展經營;其二是放逐當地的既得利益者,包括貴族與商人。這兩面手腕降低了平民老百姓對佔領者的仇恨,同時也增加秦國維持佔領地所有權的勢力。也無怪後來刺秦事件中,大多是由貴族所贊助的刺客所執行。

然而統一政府對於黃河流域人民福祉最大的貢獻,還是必須回歸到黃河氾濫的特性上來。統一的政府除了可以讓境內「書同文、車同軌」地發展文化與交通經濟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在於黃河防汛工程的統一進行。以往黃河周邊各國除了互相競築堤防以鄰為壑之外,更惡劣殘忍的是戰爭過程中也會以潰堤的方式來破壞敵人後方。此外,中國境內連年天災飢荒也為統一帶來機會。如同前述的秦晉問題,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的飢荒讓借糧成為國際間的問題根源,唯有當各地配糧由中央政府統一管理,才得以化解。春秋時代齊桓公所舉辦的葵丘之會中,各地諸侯歃血為盟,盟書內容有五,第五條即為「無曲防,無遏糴,無有封而不告」,其中前兩項,就是長久以來困擾著黃河流域各氏族難解議題、以及促成中國一統局面的客觀條件。


台長: 扥辣斯
人氣(11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