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2-02 04:58:36| 人氣1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行車紀錄器多鏡頭推薦 豪美科技【汽車雜誌評選】專家分享行車紀錄器推薦品牌~

淺議苗族建築多鏡頭行車紀錄器比較文化中的生態智慧

內容摘要:苗族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早在五六千年前,苗族先民們即已登上瞭歷史大舞臺,以蚩尤為首的九黎、三苗部落即已生活在黃河和長江的中下遊平原,最先發明和種植水稻,進入原始農耕的時代,開辟瞭綠色發展道路。在以後長達數千年的歷史大遷徙中,苗族從平原移居山地高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頑強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開發西南山區,發明和掌握瞭開墾坡地、高地車水和灌溉、稻田養魚、種植松杉竹木茶葉藥材等諸多生產技術,使苗族成為一個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民族。尤其在居住習俗上,苗族先民因地制宜,隨遇而安,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創造瞭茅屋、瓦屋、幹欄式建築、吊腳樓等與山地環境相宜相生的苗族建築,體現瞭高超的生態智慧。下面,筆者從三個方面對苗族建築文化與生態保護關系進行探析。

四鏡頭行車紀錄器推薦 關鍵詞:苗族建築;生態智慧;擇址安寨;納氣聚財;趨吉避兇

作者簡介:

[摘要]苗族是一個農業民族,在長達數千年的遷徙活動中,開發建設大西南,發明和掌握瞭開墾坡地梯田、高地車水和灌溉、稻田養魚、種植松杉竹木茶葉藥材等諸多生產技術,因地制宜創造瞭茅屋、瓦屋、幹欄式建築、吊腳樓和現代苗族民居,在擇址安寨、納氣聚財、趨吉避邪等建築理念中體現瞭極其高超的生態智慧,保護瞭平地農田,保護瞭生態環境,為子孫後代留下瞭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 [關鍵詞]苗族建築生態智慧擇址安寨納氣聚財趨吉避兇

苗族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早在五六千年前,苗族先民們即已登上瞭歷史大舞臺,以蚩尤為首的九黎、三苗部落即已生活在黃河和長江的中下遊平原,最先發明和種植水稻,進入原始農耕的時代,開辟瞭綠色發展道路。在以後長達數千年的歷史大遷徙中,苗族從平原移居山地高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頑強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開發西南山區,發明和掌握瞭開墾坡地、高地車水和灌溉、稻田養魚、種植松杉竹木茶葉藥材等諸多生產技術,使苗族成為一個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民族。尤其在居住習俗上,苗族先民因地制宜,隨遇而安,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創造瞭茅屋、瓦屋、幹欄式建築、吊腳樓等與山地環境相宜相生的苗族建築,體現瞭高超的生態智慧。下面,筆者從三個方面對苗族建築文化與生態保護關系進行探析。

一、苗族建築擇址安寨文化中的生態智慧

秦漢以後,苗族從黃河、長江中下遊大平原遷出,一路西徙,從江湖平原地帶遷徙到武陵五溪地區,再從武陵五溪地區逐步向西遷移,他們被迫別離東部江湖平原,跋山涉水,披荊斬棘,開山辟田,重建傢園。生活環境變瞭,居住條件也大不同瞭,面對溪流山谷,高山坡地,苗族人的住房建築和居住選址與平原湖泊地帶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在不斷的戰鬥和遷徙活動中,逐步摸索出住房建築技巧和居地選地訣竅。苗族在擇地居住時,往往會選擇那些陽光充足、水源豐沛、森林茂盛、動物眾多、出產豐富的場所,而且強調隱蔽性,強調利用大山逃生的便利性,強調憑險抵抗的自然優勢。正如貴州省社科院研究員、貴州省苗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麻勇斌所說,苗族的選址方式,蘊含很多生態智慧:一是適應氣候變化的智慧,二是適應地理條件的智慧,三是適應生計需要的智慧,四是適應安全要求的智慧,五是適應和諧環境要求的智慧,六是解讀各種生命體知識經驗的智慧。

湖南城步苗族最早從江西鄱陽湖一帶遷入武陵山區,進入武溪之一的雄溪上遊——巫水流域居住。這裡的雄山秀水,茂林修竹,為苗族居住提供瞭難得的自然條件。城步苗族對居住地選擇比較講究,要求較高。一是立寨要依山傍水,村寨後龍山脈要來得遠,氣勢要雄偉,如神龍伏位,猛虎抬頭,天馬昂首,神牛臥田,雄獅長嘯,丹鳳展翅等等。神態逼真,造勢為上選吉地之象。房屋背後是大山,象征生活有依靠,安穩如山。居住地後梁若是奇山峻嶺,那麼此地人丁必然興旺,有將才騰興之勢,福澤千秋之地氣也。居住地前面要有溪流,稱為秀水環繞,玉帶相抱,有山有水,福祿綿延。溪流若是從村寨左邊流向右邊為最佳,苗族祖先認為左為男象,主尊位,主順利。若溪流水從右流向左,那麼主女象,意兆女性勝過男性。第二個條件是寨門朝向要有群山環抱,密不透風,形成藏龍臥虎之勢。第三個條件是根據生計環境選址,在土地較少的地方,為瞭節約耕地,往往將寨址選定在向陽而陡峭的山坡上。第四是氏族發達的大團坊,往往是以族脈系統為寨,待族長選定居住之地後,其他傢庭就緊緊圍繞族長住宅周圍建房,就如蜜蜂圍繞蜂王築巢一樣。

城步苗族居住選址的理念,展現瞭苗族先民高超的生態智慧和可持續發展的智慧。城步是大山區,平地最為珍貴,這些土地隻能用於耕地,開始種田,維系生存,確保人丁續存,族脈延伸。即使是在山坡上修建住房,城步苗族依然註意水土保持,維護生態,將房屋建成吊腳樓形態,使房子的一半懸空在外面,一半靠在山嶺斜坡上,既保持瞭土地原貌,有效利用瞭土地資源,又適應瞭山區環境,給傢庭生活帶來瞭方便。因山區雨多霧重,地面潮濕,且昆蟲野獸盛行,吊腳樓遠離地面,通風幹燥,防潮,防濕,防盜、防野獸,收到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佳效果。

二、苗族建築納氣聚財理念中的生態智慧

林語堂先生說過:“中國建築的基本精神是和平與知足,其最好的體現是私人的住宅和庭院建築。這種精神不像歌特式建築的尖頂那樣直接蒼天,而是環抱大地,自得其樂,歌特式教堂暗示著精神的崇高,而中國廟宇宮殿則暗示著安祥和寧靜”。這種精神上的安祥與寧靜指導著中國傳統的住宅風水學。住宅的本意是靜默養氣,安身立命,意思是指生活和精神有所依托。

苗族有自己的“生成哲學”,它是苗族先民創作而又一代又一代傳授下來的哲學理論體系。據湘潭大學苗族研究所所長雷安平教授研究,“生成哲學”講究“千萬事物同一理,事物生成共源根。頭等重要搜媚若,第二是各薄港搜,第三是碼汝務翠,三樣缺一不得生。生成相資雙有利,相制牽制得平衡。優劣相對有勝負,生成難全古到今。增多變好無窮盡,人類前途最光明……”,“生成哲學”強調“頭等重要搜媚若”,“搜媚若”是苗語,意為事物生成的能量,這是“生成哲學”能量第一論,沒有能量,任何事物都不能生成。因為能量是一切事物的最高體現,它對一切事物的生成有主宰作用。能量的特征,就是促使事物生成演進。能量有正能量和負能量。正能量有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作用於本事物的物質,以維護本事物的存在;另一方面是可以對外在物質產生作用,從而可以使外在物質組成良好的結構,並產生出新的能量,以促進新的“三位一體”而生成新的事物。負能量對本事物或外在事物起阻礙、破壞作用。人們在工作生活中要註意發揮正能量的作用,預防和克服負能量的消極作用。苗族建築尤其是苗族立寨中的“風水”理念,正是采用瞭“苗族生成哲學”中“搜媚若”理念,也就是突出瞭建房立寨的“正能量”,使人與自然相輔相成,相惠相利,和諧相處,天人合一。

苗族與漢族數千年共存,長期交往,相互融合,取長補短。苗族建築選址實踐中吸納瞭漢族建築的“藏風閉氣”、“明堂”等風水理念,講究山脈走向,溪河流向,房屋和村寨朝向……村寨團坊,左青龍,右白虎,前有綠水環抱,後有龍脈撐腰,水口密閉,納氣聚財。苗寨的“水口”極為重要,她是一個團坊的“大槽門”,也是守護村寨的關隘,一處村寨是否興旺紅火,是否人才輩出,往往從“水口”就能看出十之八九。為保護好村寨的“水口”,苗傢人往往在“山口”栽好風水樹,一般是四季常青的樹木乃至名貴樹木,如杉樹、松樹、樟樹、楓木、松柏樹、銀杏樹、紅豆杉等等。因為楓樹據傳是苗族祖先蚩尤的化身,所以苗族往往在村前寨後植造楓樹。苗族群體在歷次遷徙之前,族長率族眾來到寨前的古楓樹下祭祀楓神,祈求保佑族人平安大吉,然後挖幾株楓樹幼苗帶到新的居住地,栽植,在村寨水口處或後龍山上,作為“水口樹”、“後龍樹”、“風水樹”永久存活。這些“水口樹”等被視為“神樹”,誰也不能砍伐,即使枯死也不能砍伐,任其自生自滅,否則將受到懲罰。為保護這些“神樹”不被盜伐,苗傢人往往在古樹胸圍以下釘進無數大鐵釘或鐵粑齒,使盜賊既不好下鋸,也不能動斧,使古樹得以保護。而保護古楓的方法更為神秘,由苗族長老在古楓樹上懸掛冥錢,冥錢若被風刮雨淋後,立即有人補掛上。盜賊看到古楓上的冥錢,心理會產生一種畏懼神靈的恐懼感,從而不敢盜伐古楓樹。城步苗族自治縣長安營鄉長坪村的“水口”處,至今仍保留有100多畝古楓樹群,其中樹齡上千年的古楓就有238株。“水口”和“後龍”山除瞭植樹,城步苗族還有植竹的習俗,他們將不同種類的竹子栽培在不同的地方,如村前栽金竹,寨後植楠竹;塘邊栽水竹,山坡植毛竹;路邊栽黑竹,井旁植苦竹;山頂植麻竹,溪溝栽方竹,偏僻處植冬竹……大部分苗寨的“水口”處有連片的“風水竹”,寨後有茂密的“護龍竹”。竹多竹密象征著此處村寨興旺發達,吉祥康泰。城步長安營鄉的大寨、老寨、八樹寨,汀坪鄉的團心寨、獠寨、高寨,五團鎮的獨樹寨、水口寨、平山寨、巡頭寨、恒州寨、茶元寨,蘭蓉鄉的新寨、會龍寨、水源寨、青雲寨,白毛坪鄉的侯傢寨、黃傘寨、坪水寨、下小言寨、水推寨,西巖鎮的石寨,茅坪鎮的大古寨,儒林鎮的冷水坪、大木山寨等等,至今都保留著上千年的古杉、古柏、古榕、古樟、古松和水青崗、櫸木等等。

該縣有史可考,有據可查的人工植樹實證,至今保存在長安營鄉大寨村,39棵高聳挺拔的古杉,巍然屹立在該村的村口。2015年7月15日,浙江大學生物教授、森保專傢樓錫錦率專傢組一行來到該縣長安營鄉大寨村,為這39棵古杉確定樹齡。經查閱文獻並用先進儀器——生命生長錐測定:這裡的古杉群最大樹齡為1598歲,最小的也有107歲。半數以上古杉是東晉時期(公元317—420年)當地侗族先民駱越人栽植的。樓教授認為,大寨古杉群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人工栽植杉樹造林,將我國從唐朝時期開始人工栽植杉樹的歷史往前推瞭四百多年,應納入申報“世遺”工程。其中最老的一株杉樹樹齡為1598年,樹高29米,胸徑2.17米,胸圍7.71米,冠幅27米,比福建“杉樹王”(胸徑1.6米,胸圍5.02米)大40%以上,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杉樹王”。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著名大詩人杜甫來到成都,擔任節度使參謀。在風景名勝區浣花溪畔,杜肅精心設計建築瞭一座“草堂”作為定居之所。雖說是“草堂”,杜甫其實是按照當時“別墅”的模式建造的,有杜甫自己的詩作為證:“背郭堂成蔭白茅,緣江路熟俯青郊。榿林礙日吟風葉,籠竹和煙滴露梢。”從詩中看出,杜甫的“草堂”周圍綠化非常優美,與溪為伴,樹木蔥蘢,是宜居的園林式建築。至於杜甫在《茅層為秋風所破歌》一詩中所描繪的情景,是詩人言述自己的仕途坎坷、人生理想難以實現的困厄與苦惱,而不是物質生活上的貧窮與悽苦,是詩人自己通過詩歌塑造出來的自傳體文學形象而已。苗族先民擇址造寨,在房舍和村寨四周植樹栽竹,引來綠水環抱,美化“水口山”、“後龍山”的理念,與唐代著名大詩人、審美專傢杜甫建造“別墅”的審美觀如出一轍,別無二致。

我們現在提倡並且正在開展“植樹造林,綠化中國”,“保護青山綠水,建設生態中華”,“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等活動,其實,我們苗族祖先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瞭“植樹造林”、“建設生態傢園”的綠色發展觀,城步等苗族地區現存的“水口樹”、“後龍樹”、 “風景樹”就是明證、實證、鐵證。

三、苗族建築趨吉避邪文化中的生態智慧

苗族建築中有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趨吉避邪文化。當已建成的房屋堂屋正中線不可避免地面對著別人房屋的尖角、屋山頭或山尖、山崖或者直沖而來的道路時,這就犯瞭苗族建築中的大忌瞭,苗族人稱之為“犯煞”。這種“相沖”會給房屋主人傢庭帶來不吉利,輕者影響生活、生產、生意、工作,重者影響婚姻、身體健康,嚴重者會造成生命之虞甚至傢庭敗微……鑒於苗族地區都是山區情況,坡地多,平地少,平地好,要用於稻田畬土;或者要隨傢族群團居住,擇地分居已不可能。這種情形下,屋主人隻能請來懂星宿、風水的“地理先生”前來化解,做“避邪”處理瞭。若是堂屋正對尖山、高崖,這是犯瞭“天煞”,化解的辦法是在自傢堂屋門前修一道“影子墻”(又叫“南墻”、“神盾墻”),以擋住堂屋門前的尖山、陡崖,並在墻的正面畫一個陰陽八卦符號,就能逢兇化吉、安泰吉祥瞭。或若房屋堂 屋正門面對人傢房屋的山頭,或後來新修的房屋尖簷面對自傢堂屋正門,這種現象叫做犯瞭“天弓煞”。化解的辦法,是請工藝高超的木工,用椿木或香梓木雕刻一個“吞口菩薩”(又叫鐘馗菩薩)頭像,掛在堂屋門正上方的門枋上或大槽門的門枋上。相傳鐘馗是玉帝派到人間捉拿邪鬼的天神,他青面獠牙、鼓眼暴睛、血盆大口,能吞筮一切兇神惡煞和妖魔鬼怪。如若堂屋正中面對一條直沖而來的馬路、河流或街道,這種現象叫做犯瞭“地煞”,化解的辦法有兩種,一種是改建自傢堂屋或大槽門,將正面開門改側向開門;第二種辦法是在堂屋正中修一道“影子墻”,在墻的正面寫上“泰山石敢當”或“也擋泰山”,“地煞”自然化解。在湖南城步的苗鄉山寨,這種“避邪建築”比比皆是,到處都有,筆者曾走過全縣14個鄉鎮的大半多苗寨,發現修影子墻的、掛“吞口菩薩”頭像或書寫“吞口菩薩”字樣的、畫陰陽圖案的、刻“泰山石敢當”的、大門槽門側開的……種種趨吉避邪的建築都有。並且發現這種“避邪”文化居然靈驗,令苗族百姓信服不已。城步湘桂邊境如某大山深處的一座苗寨,某苗族人傢的正門面對別人房屋的山頭,這座房屋的主人便在自傢堂屋門前修建瞭一道“影子墻”,並在墻壁正面書寫瞭“吞口”兩個大字,果然逢兇化吉,人丁興旺,其長子現已官至正廳級幹部。

為什麼說“趨吉辟邪”文化是一種“生態智慧”呢?這是因為苗族先人自古就知道瞭“人定勝天”的道理,他們為瞭保護耕地,保護生態環境,寧可在環境不利的山坡建房,也不另行擇地建房,不占用平地開闊地生產用地建房,寧可“我就環境”,決不可“環境就我”,正可謂“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吧!而且苗族人化解“犯煞”的方法,尊重自然,順從生態,簡單樸素,科學明瞭,充滿玄機,頗富哲理,在天、地、人之間選準瞭自己的正確位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互生互利,永續發展,相得益彰。苗族建築文化的生態智慧,為保護生態、保護耕地做出瞭巨大貢獻。據筆者2014年對全國5個苗族單列縣森林覆蓋率的調查,湖南城步達83%,湖南麻陽達62%,貴州松桃達56%,雲南屏邊達67.8%,廣西融水達78.8%,平均森林覆蓋率為69.5%,而全國的森林覆蓋率為21、63%,超出全國平均率47、87%,這是苗族人民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做出的最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苦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對人民負責,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中國將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苗族人民要認真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關於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講話精神,傳承苗族先民建築文化中的生態智慧,保護生態環境,弘揚綠色發展,建設美麗苗鄉、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作者簡介:雷學業,1962年4月出生,男,苗族,中共黨員,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人,大學學歷,現為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政協學習文史委主任,系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苗學研究專業委員會會員,湖南省民族研究學會會員、湖南省苗學學會會員,邵陽市政協文史研究員,城步苗族自治縣苗學學會常務理事、城步苗族自治縣民間文藝傢協會副會長,研究領域為苗族歷史、文化、苗族文字和苗族習俗等,主要著作有《城步苗族簡史》、《湮滅瞭兩個半世紀的城步古苗文字》、《難解的城步古苗文之謎》、《城步古苗文字的前世今生》、《隻有共產黨才能救苗族》、《全國苗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之比較研究》、《對於湘桂黔邊區苗族習俗的調查與思考》等,其中《全國苗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之比較研究》獲湖南省社科聯2015年度優秀論文一等獎。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2、麻勇斌《苗族村寨選址的生態智慧與歷史情結四鏡頭行車紀錄器價格》——《苗族文化論壇文集》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

3、楊進步《城步苗族的建築文化》——《城步文史》第九、十輯合輯。

4、雷安平《淺析苗族生成哲學的挖掘及其人才培養》——《苗族文化論壇文集》文史博覽雜志代2014年9月出版。

5、楊盛科《苗族文化與生態旅遊的鏈接》——《苗族文化論壇文集》(2013·融水)

6、祝寶玉《杜甫的茅屋》——《北方新報》。

7、唐承元:《城步1598歲古杉王與“六六山歌節》——2015年7月17日《中國城步網》


台長: trd0q17j5n
人氣(1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