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5-20 07:00:53| 人氣2,20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藥藥方大全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藥藥方大全

化脂腹肝湯

  組成:丹參15克,茵陳20克,澤瀉20克,黃芩12克,山楂12克。

  功效:舒肝、消瘀、祛濕、化積。

  應用:脂肪肝。

  用法:每日一劑,早晚飯前溫服。

  方解:脂肪肝見於肥胖、酗酒、糖尿病及急性肝炎恢復期和慢性肝炎活動期,由於不適當地增加營養和減少活動使得脂肪堆積,加之肝臟代謝機能受損,過量脂肪在肝內積聚而成。若不及時治療可使急性肝炎病情遷延,慢性肝炎病情加重,發展為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祖國醫學沒有脂肪肝的記載,屬於中醫“脅痛”、“積聚”的範疇,患者常有脅痛、肥胖、肝大的表現,病因病機為濕、痰、食阻滯,化生濁邪,肝膽疏泄失調,血脈瘀阻。方中茵陳疏肝利濕為主藥,丹參活血化瘀為臣藥,黃芩、澤瀉清熱利濕,山楂化食消積共為佐藥。全方舒肝、消瘀、祛濕、化積,對脂肪肝的治療,有很好的效果。

  加減變化:脅痛甚者酌加青皮10克,郁金12克;不思飲食者加炒麥芽15克,生山楂15克,雞內金12克;口苦、口幹加龍膽草10克;噁心欲嘔加清半夏30克,乾薑10克;腹脹納少者加厚樸10克,生山楂15克;大便稀溏加澤瀉15克,白扁豆30克;肝大明顯加鱉甲、穿山甲各10克;婦女月經不調加澤蘭15克,三七粉3克(沖服)。

  注意事項:適當控制飲食,以高蛋白低脂肪少食糖為原則。慢性肝炎患者長期靜脈點滴,用藥不宜採用高滲性葡萄糖,以減少糖向脂肪的轉化,注意減肥控制體重,絕對禁酒,同時注意補充維生素。肝炎恢復期參加鍛煉,運動量以病人體力能耐受為標準,促進脂肪的代謝。

  臌 脹 方

  組成:茵陳、黃芪各60g,生(妙)白術、益母草、丹參、白花蛇舌草、仙鶴草、澤瀉、白茅根各30g,雲苓、豬苓各20g,莪術、土鼈、枳殼各10g。

  功效:健脾益氣、化瘀行水,清熱利濕。

  主治:肝硬化腹水。主症:腹大脹滿,脘腹痞脹,面色暗黑,面頰、頸胸部紅點赤縷,腹部青筋怒脹,小便短少,大便稀溏,舌苔膩,脈弦等。

  用法:水煎內服(茵陳後下),每日1劑,日分3次溫服,1個月為1療程。

  方解:黃芪、白術、雲苓益氣健脾;雲苓、豬苓、澤瀉、益母草、白茅根滲濕利水;枳殼、莪術行氣以化濕;茵陳、白花蛇舌草清熱利濕;仙鶴草具澀斂之性,可止血止瀉。上藥組方合用,有健脾益氣、化瘀利水、清熱利濕之功效。

  臨床運用:

  (1)針對本病的基本病機遣藥組方治療:臌脹是指腹部脹大如鼓,皮色蒼黃,甚則青筋暴露為特徵的疾病。據文獻資料和大量臨床觀察證實,其與肝硬化合併腹水非常類似。中醫學重在辨證施治,對病機的認識是治療的前提和依據。由於臌脹 出現於病之晚期,病變複雜,症狀體征多樣,徵候類型表現不一,所以應把握其基本病機。筆者據長期臨床體驗,將其病機概括為肝脾腎功能失調,血瘀水停氣滯。外邪(鬁氣、酒毒、血吸蟲感染等)侵襲為病因之一,虛中夾實為其病機特點,對此宜急則治其標,祛除水濕濁邪乃第一要務。宗“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旨,扶正宜以調皮為主,如芪術苓之用;祛邪,非僅指水濕濁邪,瘀血、氣滯、濕熱亦可致水液代謝障礙,故化瘀通脈、疏肝理氣、清熱利濕亦可收到利水之功,脾不為濕困則健,肝亦因脾運複健而得保養。

  (2)注意用藥宜忌:雖然臌脹病的治療用藥應當化瘀通脈,但某些破瘀逐血之品又非其所宜;本病病機為虛中夾實,故峻下逐水劑用之宜審慎,不可逞一時之快。

  (3)隨證加減:由於臌脹患者的病程階段不同,個體體質不同,臨床表現也複雜多樣,所以當針對具體症狀予以加減,冀提高臨床療效。如腹脹甚者加厚樸、大腹皮、焦山楂;發熱者加柴胡、黃芩、青蒿;兼陰虛者加用鱉甲、麥冬、枸杞子、女貞子、沙參之類;衄血者加用旱蓮草、蒲黃、水牛角粉;黃疸者加山梔、連翹等。

  (4)臌脹之治,應斟酌起病的緩急、邪正盛衰以及水停、血瘀、氣結、陰虛、濕熱之主次,靈活加減用藥,有望顯著提高療效。腹水消退之後,繼續予以調理,此亦緩則治本之理,應當重視。

  疏風通竅聰耳湯

  組成:桑葉20g,葛根20g,柴胡10g,黃芩10g,蟬蛻10g,川芎10g,香附15g,路路通15g,磁石30g,生龍牡各30g,甘草5g。

  功用:疏散風熱,通竅聰耳。

  主治:感受風熱而致的頭痛、眩暈、耳鳴、耳聾,舌苔薄白或薄黃,舌質紅,脈浮數或弦數。

  用法:上藥水煮服,每日1劑。

  方解:《素問•氣交變大論》謂:“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耳聾。”“……燥氣流行,肝木受邪。民病……耳無所聞”。此病多發生在外感風熱邪氣之後,邪氣壅遏,使肺氣不宣,肝膽經脈經氣不暢。肺開竅於鼻,鼻與耳相通,膽經“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故感受風熱,邪氣阻滯,上犯頭竅,肺氣不利,經氣不暢,可致頭痛眩暈、耳竅不通等。耳鳴、耳聾大多同時出現,也可單鳴不聾,一般耳鳴多於耳聾。方中桑葉、甘寒清潤,可輕清發散,既能疏解肺衛風熱、宣散燥氣,又能傾瀉肝膽之火;葛根、柴胡、黃芩、蟬蛻宣散風熱,清宣肺氣,疏利肝膽經氣;川芎乃血中之氣藥,香附是氣中之血藥,與柴胡同用,為《醫林改錯》“通氣散”之意,能調氣活血,通行經絡;石菖蒲、路路通開竅聰耳,又因“腎開竅於耳”,故用磁石、生龍牡重鎮潛陽,益腎納氣,以防升散之藥太過;甘草調和諸藥。方中諸藥相得益彰,共奏疏散風熱、通竅聰耳之功。

  臨床運用:如鼻塞聲重,可加蔥白3支、辛夷10g,以通陽開竅;小便黃可加生地20g、茅根30g,以養陰利小便;口渴、心煩加花粉15g、麥門冬15g,以止渴除煩。

  清解腎康靈

  組成:生地12g,知母9g,黃柏6g,丹皮9g,黃芪15g,太子參9g,茯苓12g,淮山藥12g,繡花針10g,白花蛇舌草15g。

  功能:清熱解毒,益氣滋陰。

  主治:頻繁復發性腎病綜合征。

  用法:加水400ml,濃煎200ml,100ml/次,1日2次。

  方解:方中黃芪、知母、黃柏、丹皮、茯苓、白花蛇舌草、繡花針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主升主出主開,內可清除濕熱瘀毒,外可抵禦外邪之入侵,達到祛邪扶正的目的;生地、太子參、淮山藥涼血益氣養陰,主降主入主合,內可激發正氣,驅邪外出,外可益氣固表,抵禦外邪。全方共奏清熱解毒、益氣滋陰之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認為生地具有激素樣作用,但無抑制腎上腺皮質功能的副作用;知母抗炎作用與強的松相近,並具有降低血漿膽固醇的作用;黃芪、太子參、淮山藥可以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提高CD4/CD8的比值,可增強機體免疫力;繡花針、白花蛇舌草具有調整機體免疫的作用。本方可減少激素副作用,提高頻繁復發性腎病綜合征患兒免疫力,從而減少感染機會,減少復發次數,並對激素的順利減量起到過渡的作用。

  臨床應用:在大劑量激素應用階段,患兒表現出陰虛陽亢之象,配合清解腎康靈對預防庫興氏綜合征,減少激素副作用有較好的效果;在激素減量階段,患兒表現出陽虛之象,可以加入補腎溫陽之品,如仙靈牌9g、菟絲子12g、肉蓯蓉9g等,減去黃柏、丹皮、繡花針、白花蛇舌草等;在激素維持階段,可以去黃柏,加入補陰益陽之品如菟絲子,平調陰陽,使陰平陽秘,機體康復。(董飛俠整理)

  複方三七通絡片

  組成:三七2000g,全蟲1300g,黃芪1500g,枸杞1000g,杜仲1300g,桃仁1000g,水蛭1300g,川芎1000g,丹參1500g,冰片30g。

  制法:將三七洗淨,曬乾滅菌,研為細粉,過100目篩,其餘九味藥加水煮三次,每次濾過,合併濃縮濾液至流浸膏狀,將三七粉與流浸膏混合制粒,60℃乾燥,乾燥顆粒過20目篩,再加硬脂酸鎂適量,混勻壓片,菌檢合格即可。規格為每片0.25g,相當於原生藥0.2g,100片/瓶。口服,每次6片,每日3次。孕婦忌用。

  功能:益腎養肝,活血通絡,祛瘀生新。

  主治:腦動脈硬化、心腦供血不足、中風先兆、腦血栓、高血壓等見頭痛眩暈、視物不清、胸部憋悶、心痛心悸、四肢麻木者。

  方解:上述諸病多因肝腎虧虛,氣虛血瘀所致。瘀血留滯,血脈不暢,頭竅失養及肝陽上攻可致頭痛眩暈、視物昏花;心血瘀阻,心氣虧虛可見心悸心痛;氣血不暢,脈絡瘀阻可致肢體麻木。方中三七味苦,性溫,入肝經,氣血雙補,有消散瘀血,止血不留瘀的特點,又能消腫止痛;全蟲甘平,入肝經,熄風止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能擴張血管,因而有持久的降壓作用,與三七同用,為君藥。黃芪甘溫,入脾、肺經,益氣升陽,使陽升陰長,氣旺血生,有良好的補氣升血作用;枸杞甘平,入肝、腎、肺經,養肝潤肺,補肝腎,益精血,雖為補腎之藥,實屬補陰陽之品;桃仁苦平,入心、肝經及血分,能泄降導下破瘀,和暢氣血以生新,有治血祛瘀生新之效;水蛭甘鹹,為破血逐瘀消症之品,與桃仁合用,治跌打瘀血、心腹疼痛,為臣藥;杜仲甘溫,入肝、腎經,補肝腎,強筋骨;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心、心包經,《本經》中言其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等;丹參味苦,微寒,入心、肝經,活血祛瘀,涼血消腫,清心安神,與川芎同用,治瘀血痹阻心脈所致的胸痹絞痛,為佐藥;冰片苦而微寒,入心、脾、肺經,辛散苦泄,微寒清熱,芳香走竄,能散上焦鬱火而開竅提神,為使藥。此方益腎固本,養肝生血,祛瘀生新,氣血雙補,標本兼治。因而,對腦動脈硬化、心腦供血不足、中風先兆、腦血栓、高血壓等見頭痛眩暈、視物不清、胸部憋悶、心痛心悸、四肢麻木者,療效顯著。

  柴胡清肺飲

  組成:柴胡9g,前胡9g,赤芍18g,平地木30g,黃芩18g,青皮9g,陳皮9g,薑竹茹9g,姜半夏9g,佛耳草18g,蚤休9g,半邊蓮30g,江剪刀草30g。

  功能:平肝解鬱,清肺化痰

  主治:外感後遷延性咳嗽、慢性支氣管炎、不明原因的久咳怪咳等有肝鬱肺熱見證者。

  用法:每日一劑,上藥水煎煮後,分兩次服用。

  方解:方中柴胡為疏肝解鬱之要藥,但其性燥主升,容易劫陰,而前胡性潤主降,兩藥相配,潤燥相得,共奏“制木安金”之功;方中用平地木、白芍,加強疏肝理氣作用,使氣機通順,全身津液輸布暢行,有利於行滯解鬱;另外,白芍柔肝斂氣,赤芍解痙活血,氣血同用,對“久病入絡”的久咳患者,更為恰當;方中黃芩為清上焦肺熱的要藥,佛耳草、蚤休、半邊蓮、江剪刀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青皮、陳皮、薑竹茹、姜半夏健脾化痰,扶胃和中。

  臨床應用:咳嗽是呼吸系統疾病常見的臨床表現,常因外感或內傷影響肺臟,引起肺失宣肅、肺氣上逆而咳嗽,故治肺是治咳之常法。臨床常見久咳不止,或反復發作的患者,雖然屢用抗菌素及潤肺、清肺、宣肺等法,往往效果不顯。若出現咳嗽時長,胸脅脹悶,口苦咽幹,面紅升火,頭昏汗多,有時伴有寒熱往來,舌苔白膩或帶黃,舌質紅,脈象弦細等,此乃表邪內郁,少陽樞機不利,肝失條達,氣機不暢,肝鬱氣滯,日久化火,金不制木,木反侮金,氣火上逆犯肺,以致肺失宣肅。另外,久咳患者由於氣道感染,大量運用抗菌藥物和清熱解毒之劑,容易苦寒敗胃,脾胃受損,失於健運,痰濕內生,出現痰多、腹脹、納差、苔膩等表現。本方是由邵老常年臨床經驗積累而來,意在平肝解鬱,清肺瀉熱,健脾助運。方中諸藥配合,化濕而不傷陰,清肺解毒而不敗胃。當然,持久而反復的久咳患者,往往有虛中夾實、實中兼虛以及表裡夾雜的情況,需要根據不同的兼症,辨證加減用藥。

清暑退熱飲

  組成:香薷10克,藿香10克,佩蘭10克,蘇葉10克,銀花15克,連翹10克,板蘭根(或大青葉)30克,青蒿15克,川樸5克,雞蘇散10克(包煎)。

  功用:清暑利濕、辛溫解表、芳香化濕。

  主治:暑天感冒。

  方解:《內經》雲:“先夏至為病溫,後夏至為病暑。”暑天感冒,是指夏至到大暑期間傷於暑者。症見頭痛惡寒,高熱無汗,或有汗,但熱不退,周身關節酸楚等感冒症狀。同時,又有面赤口幹,口渴思飲,脘痞困倦,心煩胸悶,或噁心嘔吐,大便泄瀉等傷暑傷濕表現,此乃暑為寒濕所遏而致。緣由夏暑天氣炎熱,地氣上蒸,人在其中,稍有不慎,易於為病。如納涼于深堂大廈,或貪圖涼快,通宵風扇不息或空調溫度過低,或夜宿戶外,露水侵襲體表,則見頭痛惡寒,發熱無汗等表證。若恣意貪吃生冷瓜果,冰棒冷飲,寒濕內生,損傷脾胃,則脘痞吐瀉。暑為陽邪易於耗氣傷陰,又暑必夾濕,故見面赤,口幹欲飲,心煩胸悶,噁心嘔吐等暑濕內鬱之證。

  治宜遵《內經》:“必先歲氣,毋伐天和”之皆,確立以清暑利濕、辛溫解表、芳香化濕為治療原則,常用自擬方清暑退熱飲治之。若作傷寒感冒,但以辛溫之劑,事得其反。

  方中香薷、藿香、佩蘭、蘇葉辛溫解表、芳香辟穢。因暑必夾濕,濕為陰邪,非溫不化。銀花、連翹、板蘭根(或大青葉)、青蒿,清熱解毒、清暑退熱。雞蘇散由滑石、甘草、薄荷組成,辛涼透表、清暑利濕。川朴配蘇葉,理氣消痞除滿。

  加減運用:有汗,但熱不退者,去香薷、雞蘇散,加柴胡、黃芩、六一散。惡寒頭痛較劇者,加川芎、蔓荊子。周身關節酸楚者,加秦艽、大豆卷。噁心嘔吐者,加陳皮、法半夏。脘痞困倦者,加蒼術、薏苡仁。心煩胸悶者,加川連、廣郁金。大便稀薄者,加蒼白術、山楂、神曲。

  黃芪芍藥湯

  組成:生黃芪15g,蒼、白術各10g,生薏苡仁30g,炮雞內金10g,苦參15g,煆龍骨15g,血竭粉(沖服)1.5g,炒白芍10g,生甘草6g。

  功能:運脾固攝,祛腐生新,化瘀通絡。

  主治:放射性腸炎。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水煎服,每次取藥汁約250ml,飯前服。

  方解:放射性腸炎為腸癌、宮頸癌、宮體癌或其他盆腔腫瘤在放療過程中的併發症。病人長見表現有腹瀉,腹痛,膿血便,排便次數增加,甚至每日多達20-30次。現代醫學對此症採用抗生素加皮糖質激素治療,可緩解症狀,但療效不易鞏固。中醫學認為,此屬氣虛滑脫,氣滯血瘀,絡脈受損。治宜益氣固攝,祛瘀生新,通絡止痛。本方用生黃芪一可益氣升提,二是生肌托毒;黃芪與白術相配,可健脾祛濕;黃芪與血竭、龍骨相伍可祛瘀生新,補氣澀腸;方中芍藥甘草乃仲景芍藥甘草湯,可緩急止痛;方中蒼術、雞內金、薏苡仁可健脾運脾,化濕辟濁,與苦參相合,又增添了解毒辟濁之功。本方可治療因放射線照射引起的腸粘膜充血、水腫、細胞損傷,改善由此所致的腹痛、腹瀉、裡急後重、膿血便等症狀,且有護肝、抗腫瘤復發和轉移之功效。

  臨床運用:如大便次數增多,裡急後重嚴重者加黃連5g、敗醬草15g;膿血便較多者加生地榆10g、三七粉3g(沖服);女性引導膿性分泌物增多者加明礬6g、土茯苓15g,並用此藥渣煎水坐浴,每日2次,每次15分鐘。本方應連續服用7-15天。

  活絡通痹湯

  組成:羌活10g,獨活10g,秦艽10g,防風10g,當歸10g,紅花10g,丹參30g,桂枝10g,靈仙10g,元胡10g,香附10g,全蟲10g,蜈蚣3條,烏蛇10g,三七3g(沖),伸筋草30g,透骨草30g。

  功能:舒筋通絡,活血化瘀,溫經散寒,祛濕消腫,理氣止痛。

  主治: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

  &nsbp 用法:1日1劑,早晚2次水煎服。亦可將生藥加工成水丸,每次6-8g,1日3次。

  &nsbp 方解:本方中羌活、獨活、秦艽、防風、桂枝、靈仙、元胡、香附、伸筋草、透骨草有祛風除濕、溫經散寒、理氣止痛之效;當歸、紅花、丹參、三七、全蟲、蜈蚣、烏蛇有活血化瘀、清熱消腫、祛風解痙、通絡止痛之功。諸藥合用,互相協調,可達到祛風濕、通經絡、利關節、消腫脹、壯筋骨、祛風寒、理氣血、鎮疼痛之良好效果。

  臨床應用: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學稱之為“痹證”。多由於素體氣血虧損,陽氣偏虛,衛陽不固,腠理疏鬆,致使風寒濕邪乘虛而入,壅塞經絡,凝而為痹。風寒濕邪阻塞經絡,結聚於關節,多形成風寒濕痹,故本方治則為祛風除濕、溫通經絡、祛風散寒、活血化瘀、滲濕消腫、理氣止痛。若患者病程長,身體虛弱,周身倦怠,為氣血不足,肝腎陰虧,本方加黃芪、黨參、熟地、枸杞子;若患者脾虛厭食,服藥後腹中隱隱作痛,本方加陳皮、白術、雞內金、焦三仙;若服藥後出現腹瀉,本方加白術、雲苓、訶子、芡實;若服藥後出現咽幹、舌燥、口渴、唇裂,方中加元參、知母、黃芩、石斛;若關節腫脹嚴重,本方加茯苓、薏苡仁、防已、萆薢以利水滲濕、清熱消腫;服藥後汗多者,本方加生龍牡、芡實、麻黃根。

  苓 理 湯

  組成:附子10g,肉桂10g,人參10g,白術10g,甘草10g,豬苓10g,茯苓10g,乾薑10g。

  功能:溫中健脾,祛寒破陰,化飲利水。

  主治:脾腎虛寒,水濕內停,陰盛格陽。常見症狀有煩渴多飲,飲不解渴,噁心嘔吐,嘔吐物為水飲痰涎;或煩渴多飲,脘腹痞滿,小便頻而不利等,舌苔白潤而滑,或黃白而膩,或舌苔黑潤,脈弦大緊數。

  用法:水煎後,置冰箱中候冰,頻服。

  方解:本方是一個方中有方的複方方劑。其中人參、白術、乾薑、甘草,取理中湯、人參湯之意,以溫中祛寒、補益中氣;肉桂、白術、豬苓、茯苓、澤瀉,取五苓散之意,以溫陽化氣、利水滲濕;附子、乾薑、甘草,取四逆湯之意,以回陽破陰;人參、附子、乾薑、甘草,取人參四逆湯之意,以益氣救逆、回陽複陰。複佐以熱藥冷服之法,取甚者從之之意,以免藥物格拒。方中諸藥共奏溫中健脾、祛寒破陰、化飲利水之效。

  臨床應用:本方主要用於證屬脾腎虛寒,水濕內停,陰盛格陽的各種頑固性嘔吐,如神經性嘔吐、幽門梗阻引起的嘔吐以及慢性腎功能不全所致的噁心嘔吐,另外對尿崩症、糖尿病病人的煩渴多飲、多尿也有良效。

  膽胃湯

  組成:柴胡10g,白芍15g,黃芩6g,當歸10g,枳殼10g,木香10g,黨參20g,炒白術20g,白茯苓15g,延胡10g,姜半夏10g,代赭石20g(先煎),雲南白藥1g(分服),炙甘草6g。

  功能:疏肝理氣,健脾和胃。

  主治:肝鬱脾虛型膽汁反流性胃炎。

  用法:先將上藥用冷水浸泡30分鐘,再以砂鍋煎煮。每劑藥2次,每次煎沸後再用文火煎30分鐘,每次取汁200ml,2次藥汁混合後分早中晚3次飯前1小時服用。其中雲南白藥用溫開水調成糊狀,分2次藥前服用。

  方解:膽汁反流性胃炎多是胃和膽囊切除術後或幽門功能不全以致膽汁返流引起的。臨床以胃脘痞滿不適,或隱痛,或嘈雜,噯氣,口苦為主症。部分患者上腹部有燒灼樣痛不能緩解為本病特點。纖維胃鏡檢查可見膽汁返流,胃粘膜充血、水腫、易出血,有時見糜爛。

  本病屬中醫“胃脘痛”“嘔膽”的範疇。《靈樞•四十氣篇》曰“善嘔,嘔有苦……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似與本病口苦、噁心、嘔吐苦水主症相符。膽附於肝,肝膽互為表裡,《脈經》雲:“膽汁系肝之余氣泄於膽,聚而成精”,其借肝之疏泄功能,胃氣下降之力,下輸於腸,以助消化,因而膽汁的正常排泄,必借肝之疏泄功能及脾胃之氣的升降。一旦肝氣鬱結,疏泄失常,或脾胃氣虛,胃失和降,勢必致膽汁疏泄失常而上逆於胃出現膽汁返流性胃炎。

  本方中柴胡、白芍、當歸、木香、枳殼、延胡疏肝理氣止痛;黨參、白術、白茯苓、甘草益氣健脾;代赭石、姜半夏降氣和胃;黃芩清肝泄膽;雲南白藥調成糊狀服用,既能活血化瘀止痛,又起保護胃粘膜作用。全方既能疏肝理氣,又能健脾和胃,扶正固本,標本同治。用本方治療後經胃鏡檢查發現,其對消除膽汁返流、改善胃粘膜炎性病變確有較好療效。

  臨床應用:胃脘冷痛、舌苔白膩者加高良薑、制香附;口苦、苔黃膩、幽門螺陽性者加黃連、吳茱萸;胃脘痛、大便秘結不暢、舌苔黃膩者去姜半夏加蒲公英、制大黃;右脅脹痛、苔薄黃膩、有膽囊炎和膽石症病史者加烏梅、郁金、金錢草。

  化瘀利濕湯

  組成:丹參30克,黃芪30克,當歸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茯苓30克,黃柏12克,益母草30克。

  功能:益氣化瘀、清熱利濕。

  主治: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病程已久者。

  用法:清水煎煮,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用。

  方解:慢性腎炎是多種病理類型的原發性腎小球疾病的一個共同後果,是一組臨床表現相似,但病因、病理改變、病程和預後不盡相同的腎小球疾病,臨床以水腫、蛋白尿、血尿為突出表現。謝氏通過幾十年的臨床實踐認為慢性腎炎的中醫治療,關鍵是辨清本虛標實的主次,治療原則以益氣活血為本。謝氏常用益氣活血法取效,根據久病必虛,久病必瘀的理論,謝氏治療腎病時,認為其病複雜,虛實交錯,臟腑、氣血、三焦氣化功能失調,是本病發生的病理基礎,治療上不能只著眼于水與氣的病理變化,應將水、氣、血三方面結合起來,慢性腎炎急性發作或慢性腎炎感染外邪時,常有風熱毒邪或濕熱之象,治療上當標本兼顧,方中丹參、當歸、桃仁、紅花、益母草活血化瘀,其中紅花辛溫,活血破瘀生新,益母草活血利水,共達通腎絡利尿之效。黃芪補氣、固表、攝精、升陽、祛毒、利尿,又無留滯之弊,加強諸藥化瘀利濕作用。金銀花清熱解毒,黃柏走下清熱祛濕,茯苓利水滲濕,全方共奏益氣化瘀、清熱利濕之功。

  臨床運用:慢性腎炎急性發作,濕熱較重,舌苔黃膩者加生薏仁30克,水腫較腎加大腹皮15克、車前子30克,血尿加川牛膝30克、旱蓮草30克、女貞子30克或白茅根30克,對於反復外感咽痛而出現血尿者宜清上為先,或清上治下並用,加用銀翹散化裁,陽虛者加狗脊15克或仙靈脾30克或補骨脂15克,肌酐、尿素氮增高者加生大黃10克,熱甚者加生地15克、梔子10克、生大黃10克,小便澀痛加海金砂30克。

  謝氏自擬化瘀利濕湯突出了益氣活血、清熱通絡的治療法則,並認為治療中要善於守方,因為慢性腎炎的發病是一個慢性過程,病變組織修復和功能恢復需要一個過程,切忌隨病人的症狀有改變,頻繁更方,並提出在辨證施治過程中不必受其影響。

中藥明目方


【來源】《外科壽世方》
    【組成】決明子、菊花、蕎麥皮、綠豆皮、黑豆皮。
    【功效】疏風清熱,明目。
    【製備】以上諸藥混合作枕。
    【用法】代枕使用。
    【說明】本方代枕使用,有清熱明目之能。久用善治肝經風熱目翳或肝火目痛,青盲雀目等症。方中諸藥有疏散風熱,清肝泄火,明目退翳之能,且氣味清香,質地鬆軟,簡便實用,久用有防病、治病之功效。
                              明目令發不落方
    【來源】《外台秘要》
    【組成】槐子適量。
    【功效】明目駐顏。
    【製備】10月上巳日,收槐實,置新淨甕中,以盆密封甕口,20天后啟封,洗去皮肉取槐子。
    【用法】第1目服1枚,第2日起服2枚,滿10日再從第1日量起服。
    【說明】本方為戰國時期名醫扁鵲流傳下來的驗方。方中槐子、槐實,系豆科植物槐的種子、果實。《本經逢原》雲:“其角中核子,專主明目。久服鬚髮不白,益腎之功可知”。《神農本草經》謂其主治“五內邪氣熱”。《醫林纂要》調其“泄肺逆,瀉心火,清肝火,堅腎水”。本方用其清熱堅陰,而有明目駐顏,令發不落的功效。


                                撥雲散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羌活、防風、柴胡、炙甘草各30克。
    【功效】散風疏肝,明目退翳。
    【製備】上四味共為細末,每服 6克,水煎。
    【用法】口服。食後薄荷茶水或菊花湯調下,每日1劑。
    【說明】本方主治男子婦人風毒上攻,眼目昏暗,翳膜遮障,怕日羞明,眶癢赤痛等症。方中取羌活、防風散風通絡明目;柴胡辛苦微寒,疏散風熱,《綱目》謂治:“目昏,赤痛障翳”;炙甘草解百毒,緩急止痛。再配以薄荷增強柴胡等散風清熱,疏肝明目之功,或配菊花更取疏散風熱,清肝瀉火益陰明目之效。諸藥合用,重在散風邪,兼有疏肝解鬱清肝明目之功,共奏明目退翳之效。
                                枸杞丸
    【來源】《楊氏家藏方》
    【組成】巴戟天(水浸去心)30克,五味子90克,枸杞子120克,肉蓯蓉60克,菊花150克。
    【功效】補益肝腎,養陰明目。
    【製備]上藥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50丸,食前,鹽酒送下。
    【說明】本方主治肝腎不足,目暗不明。方用枸杞 、甘菊花補益肝腎,養陰益精,滋水明目;佐以巴戟天、肉蓯蓉補腎助陽,益情生血,取陽生陰長之意;五味子滋腎益精,明目安神,秘澀精氣。諸藥合用,調補肝腎,養陰明目,共收佳效。
                            清目養陰洗眼方
    【來源】《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菊花、桑葉、生地、夏枯草各9克,薄荷3克,羚羊角4.5克。
    【功效】疏風清肝,養陰明目。
    【製備】加水適量煎煮。
    【用法】煎煮諸藥時,以蒸汽薰目。再濾渣取汁洗目。
    【說明】本方外洗,用治肝經風熱,肝陽上亢,目赤多翳,羞明多淚等症。方中甘菊、霜桑葉長於疏散肺、肝二經風熱,養肝益陰而有明目的功效;薄荷發散風熱,清利頭目,疏肝解郁,助桑、菊疏散之功;羚羊角、夏枯草清肝火,解血熱,散結滯;生地養陰生津,清熱涼血,諸藥共用,用薰洗眼部,藥效發揮直接有力,合收明目退翳之功。
                              夜光育神九
    【來源】《壽親養老書》
    【組成】熟地黃(酒浸)、遠志(取皮去骨木)、牛膝(去蘆)、菟絲子(酒浸)、枳殼(麩炒)、
地骨皮、當歸各等份。
    【功效】養神益精,補血明目。
    【製備】以上七味各等份,逐一秤過,除酒浸者外,餘五味銼細,每300克用無灰酒1200毫升浸三宿,取出後與熟地黃、菟絲子同用文武火焙乾,為未,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貯瓶備用。
    【用法】每日空腹鹽酒下20~30丸,如不飲酒,鹽水送服亦可。
    【說明】本方補腎益精,養血明目,主治精血虧虛、神明失養、視物不清等症。《壽親養老書》雲:“久服目光炯熱,神寧泰定,語音清澈,就燈永夜,服力愈壯,並不昏澀,不睡達旦,亦不倦怠,服兩三月後,愈覺神清眼明,志強力盛,步履輕快,體氣舒暢,是藥之致。”方中熟地黃甘溫濡潤,大補陰精,治“一切陰虛,血少、精虧之證”;遠志寧心安神,定魂魄;牛膝強腰健腎;菟絲子補陰益精;地骨皮涼血益陰退蒸;當歸養血活血,安神。再配以枳殼行氣消積,以防諸藥壅滯滋膩礙胃。諸藥合用,酒浸久服,借酒力周行全身,培補五臟,共收補腎益精,養血明目之能。
                                羚羊角湯
    【來源】《醫方類聚》
    【組成】羚羊角、防風、赤茯苓、人參、五味子、知母、茺蔚子、黃芪各30克。
    【功效】平肝息風,養血明目,行滯通絡。
    【製備】上藥粗搗篩,每服取10克,加水200毫升,煎至大半碗,去滓取汁。
    【用法】臨睡前服,每日10克。
    【說明】本方主治臟腑虧虛,風邪偏中,牽扯目睛所致目偏視症。方中羚羊角清肝明目,息風定痙,散風,牽目系;伍以防風,既散外風,又息內風,能增強祛風之力;伍以茺蔚子能增強養血益精,涼肝明目之。再以五昧子滋腎生津液,知母清熱養陰,以使陰生血旺而風息;赤茯苓則能清熱利濕,健脾益氣,斡運中,以助諸藥清上滋下;人參大補元氣,健脾益肺,養血生津,安和五臟;黃芪補氣升陽,生血行滯,祛瘀通,諸藥共用,同奏平肝息風養血明目,行滯通絡之功。
                                菊花延齡膏
    【來源】《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鮮白菊花瓣 500克,煉蜜 250克。
    【功效】平肝明目。
    【製備】將鮮白菊花瓣加入適量水煎煮,共煎煮3次,去渣,合藥液慢火濃縮,加入煉蜜收膏。
    【用法】每日2~3次,每次15克。
    【說明】本方久用主治老年頭昏、目暗以及頭痛目赤的高血壓症。方用白菊花清熱平肝,養陰明目,並與蜜同用,以潤燥養陰,清火解毒。兩藥合用,煉為膏滋,味美力緩,久用尚有清潤五臟、通便安神作用,為食療常用方劑。
                            八制茯苓丸
    【來源】《醫部全錄》
    【組成】茯芩1250克(去皮,碎如棗大)。
    【功效】補肝腎,益精血,明目烏髮。
    【製備】將茯芩分為八份,一份同黃芪180克切絲,水6盅煮汁幹為度;一份同肉蓯蓉120克,酒洗,水6盅煎3盅,煮汁幹為度;一份同人參18克,水5盅煎3盅,煮汁幹為度;一份同秋石120克,水2盅化開,煮汁幹為度;一份同枸杞180克,水8盅煎3盅,煮汁幹為度;一份同破故紙150克,水8盅煎3盅,煮汁幹為度;一份同人乳250克,煮汁幹為度;一份同何首烏250克,黑豆1升,水3升浸,春、秋2日,夏1日,冬3日,煮汁幹為度。再將制過茯芩搗篩為未,煮熟為丸如梧子大。
    【用法】每日早晚淡鹽湯服40~50丸。
    【說明】本方用治肝腎不足、氣血虧耗、髓海空虛、早衰早老、鬚髮早白、目暗不明等症。方用茯芩健脾利濕,寧心安神,取其甘、淡、平之性,平補五臟,緩而不峻,且補中有利,可使補而不壅。再用八味藥物分別制過,以增強藥力:用黃芪,增其補氣升提之力;再以酒洗肉蓯蓉,益其壯陽溫潤之功;用人參大補元氣,安神增智;秋石滋陰降火,以使明生火降;用枸枯培補肝腎,明目強筋;破故紙溫腎逐冷,秘澀精氣;用人乳益氣血,補腦髓;何首烏、黑豆補肝腎,益流血,烏髮明目。諸藥合力,使氣、血、陰、陽,五臟六腑,均得補益,則目明耳聰,齒牢體健,益壽延年。
                            沉香鹿茸丸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沉香30克,炮附子120克,巴戟天(去心)60克,鹿茸(酒浸、炙)90克,熟幹地黃(酒灑、蒸、焙)180克,菟絲子(酒浸、研、焙)150克,麝香4.5克。
    【功效】養真氣,益精髓,明視聽。
    【製備】先將沉香等6味研細末,再入麝香研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40~50丸,空腹好酒或鹽湯送下。
    【說明】本方用治真氣不足、下元冷憊、面無精光、唇口乾燥、目暗耳鳴、陰囊濕癢等。方用鹿茸、炮附子、菟絲子、巴戟天補腎命,溫元陽,益精血;再以熟幹地黃補腎滋陰,填精生髓,以陰配陽,陽生陰長。引以沉香,納氣補腎,麝香開竅通閉。諸藥合用,養真氣,益精髓,明視聽,通諸竅,用治真氣不足諸症。

 

討人喜歡的25個原則
1.長相不令人討厭,如果長得不好,就讓自己有才氣;如果才氣也沒有,那就總是微笑。
2.氣質是關鍵。如果時尚學不好,寧願純樸。
3.與人握手時,可多握一會兒,真誠是寶。
4.說話的時候記得常用「我們」開頭。不必什麼都用「我」作為主語
5.不要向朋友借錢。
6.不要強迫客人看你的家庭相冊。
7.與人搭計程車時,請搶先坐在司機旁。
8.堅持在背後說別人好話,別擔心這好話傳不到當事人耳朵裏。
9.有人在你面前說某人壞話時,你只微笑。
10.自己開車時,不要特地停下來和一個騎自行車或機車的同事打招呼。人家會以為你在炫耀?
11.同事生病時,去探望他。很自然地坐在他病床上,然後...回家再認真洗手。
12.不要把過去的事全讓人知道。
13.尊敬不喜歡你的人。
14.對事不對人;或對事無情,對人要有情;或做人第一,做事其次。
15.自我批評總能讓人相信,自我表揚則不然。
16.平常不要吝惜你的喝彩聲。
17.不要把別人的好,視為理所當然,要知道感恩。
18.別只講不聽,結果亂成一團,要學會聆聽。
19.尊重警衛、工友及清潔阿姨等看似不相干卻默默幫助你的人。
20.隨時隨地不吝惜你的掌聲和真誠稱讚。
21.有時要明知故問:你的鑽戒很貴吧!有時,即使想問也不能問,比如:你多大了?
22.話多必失,人多的場合少說話。
23.把未出口的「不行」改成:「這需要時間」、「我盡力」、「我不確定」、「當我決定後,會給你打電話」...
24.不要期望所有人都喜歡你,那是不可能的,讓大多數人喜歡你,就是成功的表現。
25.當然,自己要喜歡自己。

台長: 期指贏家
人氣(2,20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 個人分類: 養生樂活 |
此分類下一篇:雞腳棗參湯治骨質疏鬆、軟骨磨損
此分類上一篇:幸福靠自己深耕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