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1-20 16:41:25| 人氣4,055|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大醫院地下室的腦波實驗室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台大醫院地下室的腦波實驗室

一九八九年初,台大醫學院神經科的陳榮基主任及張楊全副教授對氣功 研究也產生興趣,他們正好是腦波的專家,也不畏正統醫學界的異樣眼光 ,毅然加入了生物能場的研究行列,從此展開了我和台大腦神經科近八年 的合作。

 張教授專門研究練氣功時,大腦中視覺、聽覺及觸覺誘發電位之變化。 我則研究練氣功時腦α波振幅及頻率的變化,以及刺激法對腦波之影響。 所有的實驗都是在台大醫院西址地下一樓的腦神經科的測量室內,由受過 專業訓練的護理人員來操作。

 一開始我找了很多學生來嘗試閃光刺激與「快速思想」的實驗。先請學 生坐定放鬆,雙眼閉上,保持似笑非笑的狀態,然後用頻譜分析儀展示出 腦波尖峰的頻率。通常一個人的腦波頻譜不會太純,常有幾個尖峰,代表 大腦不同部位神經網路的運作有不同的頻率,各自以不同韻律掌握身體各 部位。我們這時使用閃光燈,調到主要尖峰之頻率開始閃光,透過受試者 的眼皮進入視網膜,然後觀察腦波功率之變化。通常在不到一分鐘之內, 與閃光頻率相同的腦波主峰功率會大幅增加到兩倍以上,但是受試者不一 定會有氣感產生,也不會有不適的感覺。我們有時也會調整閃光頻率針對 比較小的功率尖峰(副峰)來刺激,結果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應,副峰振 幅當然增加,但是腦波主峰會受到明顯的抑制,振幅下降。受試同學第二 天來向我抱怨,前一天做完實驗回家,頭痛了一個晚上,表示大腦主要部 分之運作受到了相當大的干擾。

 一九八九年三月我們終於從腦波實驗中,找到了刺激法引發氣感的證據 。一位同學在用十點二赫茲之閃光刺激腦α波主峰後,在第四分鐘胸口開 始收緊,產生「氣集膻中」的現象。同時在腦波頻譜圖上可以明顯的看到 九赫茲的副峰振幅突然大幅增加。另一位同學以「快速思想」打數練功時 ,只不過十秒鐘。腦α波位於八點六赫茲之主峰大幅增加兩倍,但是沒有 氣感產生。打數到三分四十秒後,腦α波位於九點二赫茲的副峰大幅增加 ,而「氣集丹田」現象發生。

 這顯示氣的產生要分成兩個階段,就好像使用電器要先把插頭插上電源 ,再打開開關一樣。增強腦α波就如同插上電源還沒有氣感,身體各組織 器官協調準備好,就好比開關一樣,一旦腦α波增加所引發之神經信號刺 激導致大面積組織器官同步反應,開關打開,氣感於焉產生。回送大腦之 感覺信號,把腦波副峰全面激發。

 四月十一日我投出有關氣功研究的第一篇學術論文「以刺激法導引氣感 的產生」,描述氣功「共振態」的原理與實驗。

 


《大腦知識與教學》精彩內容

1.新趨勢

  重要概念

  大腦研究的緣起和最近的發展

  當今研究的情形和方向

  研究大腦所使用的工具

  如何詮釋大腦新近的研究資料


  近年來由於大腦研究的發展,新的重要研究結果不斷的應用到教學與學習上,此時的我們,正置身於改革的關鍵時刻。這次的改革中,將改變學校的上課時間、校規、評量方法、教學策略、經費運用的優先順序、教室環境和科技的使用,甚至我們對藝術與體育教育的看法。但是,在討論大腦研究在教學上的實際應用之前,我們必須先正確地瞭解它。


教育的模式

  在人類歷史上,最為人熟知的教育模式,其實並不深奧。如果你想學某些事情,那麼你得找到該領域中具有知識或技能的人,拜他們為師。因此,學習之道路非常簡明:找出比你更有知識的人,向他們學習。這個方式適用於王公貴族、販夫走卒,各行各業都是如此。


  然而,工業革命改變了這個方式。在新的模式中,你可以將每個人匯集在一個地方,並且提供給每一個人標準化的、「輸送帶式」的課程。這樣的學校教育典範始於19世紀,並且在20世紀時大行其道。通常這樣的方式稱「工廠模式」,它綜合運用社會學、商業和宗教三方面的想法,並且重視一些有用的技能,例如,服從、紀律、統一和尊重權威。


  在1950和60年代,這個典範中出現一項特別的轉變。這二十年間,人類行為研究的顯學深受心理學家約翰.華生(John Watson)和史金納(B. F. Skinner)的影響。他們主張行為主義(behaviori-sm),認為:「我們無法知道腦中所發生的事情,但可以從外在行為瞭解。因此,我們可以測量行為,並且運用行為增強物來改變行為。如果我們喜歡某項行為,就給予獎賞;如果不喜歡,就施予處罰。」當年我們對大腦所知有限,因而可以想像,這個理論在當時確實有它的立足之處。


  然而,近年來,另一個新的典範逐漸成形。基本上它源於20世紀的最後二十年。科技的發展奠定了新的典範移轉的基礎,這個新典範,改變了我們的思考方式、生活方式與學習的方式。在1970、80和90年代,隨著資訊世紀的誕生,「快速學習」(super learning)和「「加速學習」(accelerated learning)成為熱門的名詞。「大腦的掃瞄機」(brain scanners),例如核磁共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正子斷層掃瞄(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讓我們擁有新的方式瞭解並看到大腦中的活動情形。在人類歷史上,我們首次可以在人類存活的狀態下分析活人的大腦。一門新的科學於是誕生─神經科學(neu-roscience),這是一門科際整合的有趣學門,專事探究人類大腦的奧秘。


  1969年時,國際神經科學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Neuroscience)不過500位神經科學家會員;到今天,會員人數已超過3萬人。熱門的神經科學方面的發現,對於腦和學習提出令人震驚的見解。精神分裂症者和妥瑞氏症候群(Tourette掇 syndrome,大腦神經傳導物質系統功能失常的一種疾病)患者,可以用藥物治療,同時,我們也逐漸瞭解帕金森氏症(Parkinson掇 diseases)和阿滋海默氏症(Alzheimer掇 diseases)的致病原因。脊髓受傷之後再恢復行走能力,也成為相當有可能成功的事情。Nimodipine這種記憶藥物的發明,幫助學生更能夠記住所讀過的資料。並且,我們現在也知道了衝動行為和暴力行為的生物基礎。從這些發展裡,我們過去的傳統教育信念正逐漸瓦解。


我們如何瞭解大腦?

  我們對大腦的瞭解,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急遽增加中。任職於波特蘭市俄勒岡健康科學大學(Oregon Health Sciences University)的頂尖神經科學家傑瑞.賈諾斯基(Jeri Janowsky),專攻學習與記憶,他說:「我們在兩年前學到的每一項東西,都算是舊知識了……如今,神經科學正如同爆炸般地快速成長中。」(Kotulak,1996,p.124)在未來,我們可以預期有更新更精確的科技產生,幫助我們更清楚地描繪出神秘的大腦世界。但是現在,請先瞭解神經科學上常用的研究方法。


◎大腦影像造影儀器

  核磁共振造影(MRI)機器提供了高品質腦部斷層攝影,而不涉及X光或雷射。這種工具有兩種新的方式,其一是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ry,fMRI),費用較低廉,而且快速。另一個是核能性核磁共振造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ry,NMRI),比起fMRI要快30,000倍,每50毫秒可拍出一個影像。這樣的速度讓我們可以從大腦中非常狹小的區域裡,測量出思考的運作情形(參見圖表1.1)。


◎動物研究

  在實驗室中,利用老鼠、狗、貓、蛞蝓、猩猩和其他動物的腦部做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幫助我們瞭解人類的大腦如何運作。例如,我們從研究老鼠的大腦方面,瞭解到豐富的環境對大腦的影響力。


◎電腦化的腦波圖

  腦波圖(Electroencephalogram,EEG)可以提供我們大腦電流釋出的數值。而腦磁圖(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使用超低溫、超傳導性、液狀氦物質的高科技感應器,定位出大腦神經網路系統所產生的微弱磁場。這些技術已經用在偵測腦波形態,和諸如癲癇(seizure)或癡呆(dementia)等不正常的腦運作。這些工具也能幫我們捕捉到大腦活動的程度,例如解決問題時大腦活動的情況。(參見圖表1.2)


◎臨床研究

  我們也可從自願的人類受試者身上學到許多事情,通常這些自願受試者都是大學心理系的學生。例如,讓受試者看快速放映的幻燈片,可以讓我們瞭解到視覺系統的反應時間。另外,我們也可從孿生子的研究中,瞭解到許多有關「「先天」與「後天」之間的問題。


◎PET

  正子斷層掃瞄(PET)是一種造影技術。PET的過程中,首先是讓受試者喝下一些「標記物」(O15),或者是有放射能的葡萄糖。然後,PET就能偵測出大腦不同區域在消耗葡萄糖時所釋放出的放射性物質數量。例如,當你在閱讀時,顳葉(temporal lobe)和頂葉(parietal lobe)的區域會出現消耗葡萄糖的活動,在枕葉(occipital lobe)區域也會有一些活動(文中的名詞,請參閱〈大腦研究的詞彙〉)。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的研究人員,從這項工具中也發展出另一種方式:使用放射性探測針(radio-active probes)定位基因。


◎解剖學

  神經病理學家通常觀察或測量大腦的重量、發展階段、退化或傷害的程度。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神經科學家鮑伯.雅各(Bob Jacobs)運用剖面圖發現,在學校中有接受挑戰和嚴謹要求經驗的學生,要比沒有具有這些經驗的學生有較多的樹狀突(dendrite)分支。也就是說,前者大腦的生理結構變得更豐富且更複雜。


◎光譜儀

  光譜儀(spectrometer)曾被忽略了好幾十年之久,但最近又快速的發展中。這些儀器可以測量出大腦在進行某項活動時,所產生的化學物質或神經傳導物質(neurotransmitters)。例如,如果我覺得沮喪,那麼光譜儀就會顯示出在我的大腦額葉(frontal lobe)區域某些神經傳導物質的指數發生改變。


知識爆炸

  在1990年代,大腦研究分成十多門小學門。原來看來似乎不太相關的領域,例如遺傳學、物理學、藥學,也都緊密與大腦研究結合在一起。從一大堆有關大腦的技術性知識中,有關大腦的看法正在重新發展中。雖然此時我們尚未有定論,也沒有一個完整的大腦運作模式,但是現在我們已經有充分的知識可以改變教學的方式。


  兩千年前,便有人提出最早的大腦運作模式。大腦過去被類比成水流系統(希臘羅馬時代)、液體系統(文藝復興時代)、奧妙的織布機(工業革命早期)、城市的配電系統(1900年代早期至中期),以及電腦(1950~80年代)。在1970年代,大腦研究告訴我們,我們需要多採取右腦學習。後來,「三個腦」的理論傳入教育界。這個「三個腦」觀點認為,生存方面的學習是在大腦的底部,情緒是在中腦(mid-brain),而高層次的思考則是在腦的上層區域。這個模式在1952年提出,在1970和80年代非常流行,現在則是過時了。現在的教育工作者必須用更精密的「全腦系統」取向來瞭解大腦。在這本書中,我們盡可能提供一些較紮實的生理學基礎,以便將腦的研究應用到教室中,形成新的科際整合。


  在1990年代的十年之間,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以「化學概念」解釋學習者。如果學生擁有適當的「大腦化學物質」,例如,血清張素(serotonin)、多巴胺(dopamine),或其他的相關的化合物,會在學習上表現良好;然而,如果學生所擁有的化學物質不當,則會產生不專心、動機缺乏或暴力傾向。因此,「「改變大腦作用的藥物」、「心智食物」、「聰明丸」等藥物的產生,讓全球的藥廠坐享上億萬的收入,而且這些藥物可能會很快成為當代的新寵兒。我們發現現在有許多家庭,小孩吃利他能(Ritalin),爸爸吃抗憂鬱藥物百憂解(Prozac),媽媽則服用女性荷爾蒙普維拉(Provera)。祖母吃雌激素(estrogen)以減低阿滋海默氏症的症狀,祖父則服用神經節糖(ganglioside,GMI)或神經膠質成長激素(glial-derived growth factor,GDNF)來對抗帕金森氏症。這真像是一個美麗新世界!


大腦研究的詮釋

  在軍事上,有一套用來分辨偵測的訊息是否可靠的系統。最弱或最低的層級,代表你所擁有資料來源不可靠、過時,並且缺乏其他佐證;最高層級則代表資料「非常可信」,表示你有可靠訊息來源、清楚的佐證和多種高品質的資料,並且有人可以印證資料,甚至有目擊者。


  圖表1.3是一個相似的分類系統,用來詮釋大腦研究的資料。在最低的層級1,單純的理論;當你知道理論本身真正的內涵,只是理論並沒有什麼不好。層級2,代表這個理論有一些發現或實驗加以說明;這比層級1要好一些,但是仍然有改進的空間。神經科學家丹尼爾.薛克特(Daniel Schacter)的發現可以用來當作層級2的例子。薛克特(1996)發現,大腦儲存真實世界經驗的方式不同於儲存杜撰的故事。他在醫學的實驗中,利用PET造影技術發現受試者在陳述真實的事情與杜撰的故事時,大腦活動明顯不同。然而,在層級2的資料,仍然需要有更多的研究針對這些發現加以探討,未來才能看出它的應用性。


  在層級3的資料,則來自大量的、正式的臨床研究。通常都是由大學進行這些研究,這些研究讓我們覺得有相當程度的可信度。層級4則代表你或你的同事曾經以行動研究的方式,證實這些想法可以跨領域應用、可用在每個人身上或用到許多地方,因此,這個層級的資料非常可靠。本書中大部分引用的資料,基本上都是在層級3~4的水準。


  將大腦研究方面的訊息呈現在眾人面前,是一件非常令人興奮的事,然而也充滿陷阱。大腦研究的應用性可能令人精神一振,但是注意它的限制也是同樣重要的事。例如,大腦研究結果中可供教育者應用的只有一小部分;大部分的研究都是相當深奧的或疾病取向的;而且大腦研究並不一定能夠「證明」什麼事情,它只是建議某些想法或路徑可能有較高的成功機會。我們應該多採取行動研究的方式以增進自身的瞭解;更重要的,我們絕對不要期待神經科學家對學習能提出「聖杯」─或靈藥。通常在某一領域能夠有所突破的知識,都是來自於科際整合的觀點。


  雖然上面所說的對許多人而言並不希奇,不過有些人可能會有點失望。事實上,許多研究的效用是需要靠努力思考的教育工作者,包含你我,採取謹慎的行動研究之後,才能分曉。我們需要更多的行動研究─而非學院的研究而已。如同紐約州立大學阿爾巴尼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Albany)的法蘭克.范倫鐵諾(Frank Vellutino)所說的:「我們比世界各地的其他人做了更多的教育研究,但是也比其他人更忽視它。」(載於Hancock,1996,P.58)

 


學文學理 請看手指

爸媽想知道子女該讀文科還是理工科,孩子的手指長度有重要參考價值。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巴斯大學心理學家布洛斯南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無名指比食指長的學童,數學能力可能比較強,而無名指比食指短的學童,讀寫能力比較好。這篇論文已發表在「英國心理學期刊」。

學者認為,這種學科能力的差異,和胎兒在母親子宮內接觸的睪固酮與雌激素有關。據研究,這兩種性荷爾蒙不僅能控制腦部發育,也會影響手指的長度。

布洛斯南說,有學者認為,睪固酮能促進腦部掌管空間與數學技巧的區塊的發展,而雌激素可以提升腦部的語言能力區塊的發展。有趣的是,這兩種荷爾蒙也可能影響食指與無名指的相對長度。

研究團隊取得巴斯一所學校七十五名七歲學童的右手手掌照片,測量每個學童食指與無名指的長度,再把食指長度除以無名指長度,算出每個學童的「指長比」。

研究指出,成年女性的指長比通常是一,她們的食指與無名指長度大致相同。成年男性的無名指通常比食指長,所以平均指長比是零點九八,顯示他們在子宮中接觸的睪固酮比較多,數理能力可能較強。

研究人員把學童的指長比與學童在「關鍵階段」的英文、數學考試分數相比較,結果發現,不分性別,指長比較小的學童,數學成績通常比英文成績好。指長比較大的學童,英文成績較佳。

(聯合報)
--
有此一說 數理能力好壞 看手指長短就知道?

「英國心理學期刊」最新發表的報告指出,幼兒的食指與無名指長短,可能可以反映出小孩到底是語文能力好,還是數理能力好。

無名指比食指長 數學較好

研究人員分析七十五個七歲學童右手手指比例後發現,食指比無名指長的孩童,英語學習能力和考試成績會比較好;而無名指比食指長的小孩,數學能力和成績會比較好。

負責研究的巴斯大學教授布洛斯南指出,指頭長度會與學習能力相關的原因,是兩者同受睪固酮及雌激素的影響。

睪固酮及雌激素 差異關鍵

睪固酮會影響腦部主管空間及數學能力部位的發育程度;雌激素則影響腦部語言溝通部位的成長。而且,如果胎兒在子宮中吸收到的睪固酮越多,無名指的長度就會比食指多出越多;反之,如果雌激素接受的比較多,食指就會比無名指長。

因此,雖然主導數學或語言能力強弱的幕後主角是性荷爾蒙,但從手指長短還是可以反推回腦部組織發展狀況。

從食指長度除以無名指長度,研究人員可算出「指比」。

根據統計,一般成年女性食指跟無名指的平均比率是一比一,也就是兩者一樣長;男性的比率則為零點九八,表示無名指一般較食指長,同時代表在胎兒時期,接受了比較多的睪固酮。

男童無名指長 數學明顯較好

研究也發現,在男學童中,無名指較長者,數學成績還是明顯比較好。

(自由時報)
--
車歪了 「嗶」自動轉正

為避免疲勞駕車車禍,經濟部車輛研究測試中心積極研發「車道維持系統」,能在車輛偏離車道線時,及時自動調整方向盤,將車輛維持在車道上,並發出警示聲響,目前已有系統商接觸、移轉技術,預計最快兩年後上市。

經濟部車測中心日前成功研發出「車道維持系統」,是全球繼日本後,第二個可望推出相關設備的國家。未來若車輛普遍加裝,類似藝人許瑋倫疑因助理疲勞駕車導致的車禍,將可大幅減少。

車測中心表示,目前全世界只有日本Toyota去年的最新車款Majesta,推出讓車主選擇配備這套系統的服務,但是價格並不便宜,必須多付出約新台幣七萬元。

車道維持系統

車道維持系統,包含車道偏離警示與轉向控制系統。車道偏離警示,是透過數位攝影機在行車間隨時監控車輛路徑,一旦車輪壓到車道線,就會發出警示聲提醒駕駛人,也會一併誘發轉向控制感應器,啟動電動馬達自動調整方向盤,避免車輛逸出車道線而發生意外。

 


(聯合報)
--
燈亮燈暗 腦波可以控制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所長郭博昭成功研發經由腦波傳輸而啟動的「意念開關」,不用動手就可隔空打開電燈,全身癱瘓或罹患運動神經元疾病的漸凍人,未來想開關家電,不必再依賴他人。

全球不少研究團隊爭相投入「意念開關」的研發,郭博昭所開發出的微型無線腦波儀,可以隔空控制電燈開與關,可能是全球首見。他說,美國一年投入的經費至少逾數十億美元,而他則只花台幣五百萬元左右就開發出來,但也只能說是「歪打正著」。

郭博昭指出,透過意念來開啟任何電器用品,並非特異功能,而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他的研究就是利用腦波中的α波來啟動開關;換言之,只要腦筋還能轉動,都可透過自己的意念,啟動接上電腦的開關來操控電器。記者實地測試,也發現只要頭部貼上腦波發報器的電極,閉眼不到一分鐘,電燈就亮了。

為了模擬正常人以意念控制的狀態,郭博昭以α波做為研發「意念開關」的啟動器,經由微型無線腦波發報器,先把腦波數位化,再傳輸腦波到接收器,接著電腦就可分析腦波狀態,只要出現α波,就可同時連接到電燈的開關,指揮它開啟和關閉;如果要關電燈,則重複閉眼、完全放鬆狀態,等於是開與關就靠一念之間,方便無比。

他強調,經由腦波來啟動電器的開關,完全沒有任何副作用,頂多是每人學習操控「意念開關」的時間因人而異,有人在短短幾分鐘就可快速釋放α波,有人則較慢。

郭博昭表示,這個意念開關,不僅可運用在電燈開關,其他電器用品如冷氣、電視機也都適用,對於終日臥病在床的中風病患,或是全身動彈不得的「漸凍人」,都可隨時啟動開關,未來他更希望經由產、官、學合作來早日量產,提升慢性病患的生活品質。

另外,郭博昭以同樣原理開發出瞌睡警報器的雛型。他說,有些人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在白天開車打瞌睡,容易引發交通事故,因此只要當事人連接腦波,若有不正常的閉眼時刻,就能發出警訊。

腦波與α波

腦波主要分為α、β、θ及δ波四種,清醒時刻大腦釋放的是α波及β波,其中α波只有在閉眼及完全放鬆下才會出現,如果在精神專注或思考時則呈現β波,但β波也易受外界干擾;至於θ波及δ波則只出現在淺睡及熟睡階段。

左右α波 就能用意念控制動作

只靠意念就能開啟電源開關,不是科幻小說情節,更非特異功能,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所長郭博昭指出,目前醫學研究的進度只瞭解到大腦「黑盒子」的十分之一而已,未來要用腦波控制其他動作,並非天方夜譚。

鑽研神經科學的郭博昭指出,人腦所釋放出來的訊息,千變萬化,每一秒每一刻的轉瞬間,都因為人腦的思考、運算或因內在情緒的變化,腦波所呈現的高低頻譜都不一樣。

以處於清醒時刻所呈現的α波及β波為例,前者每秒約振動十次,後者更高逾廿次。當腦部呈放空狀態時,α波的振動幅度相對較小,一旦進入專注思考或合併其他情緒時,β波所呈現的則是快速振動、起伏迅速的頻譜。

因此,他鎖定α波做為啟動電燈開關,說穿了,就是讓人可以左右α波的呈現,讓腦波接收器來接收人的意念,進而能夠達到意念控制某些物理現象。

郭博昭不諱言,目前他只能透過單一開關來開啟一樣電器,如果要開啟所有居家電器,很可能出現「凸槌」,原本想開電燈卻開到電視,想要開冷氣卻打開電扇。

但前述問題不難解決,郭博昭表示,目前開發的微型無線電波儀,本來就已把腦波數位化,因此只要將各種電器都加以編碼,再透過摩斯密碼操控,即可解決。例如,「想、停、想」是開燈,「想、想、停」是開電視,只要照著意念就能隨意開啟各種電器,不會互相「打結」。

(聯合報)
--
腦波啟動 「意念開關」不是夢

科幻小說中憑意念啟動電器不再是夢想!國立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所長郭博昭成功研發出以腦波啟動的「意念開關」,只要使用者腦海閃過「開啟」的念頭,浮貼在後腦的腦波儀就會將訊號傳抵電腦,由電腦啟動電器開關。

「意念開關」的核心技術是一具相當於三枚五圓硬幣疊起的「微波無線腦波儀」,全球最迷你也是第一具藉無線傳送的腦波儀。未來可能應用在協助漸凍人等身心障礙者操控電器。

不動手 就可開燈開電視

不用動手,透過意念就可開啟電燈、電視及冷氣機?這的確是未來生活可能的面貌。郭博昭說,「意念開關」研發其實是擦槍走火的衍生產品。研究小組運用教育部五年五百億經費,原本以兩年、五百萬研究失眠、睡眠科學,都與腦波有關,開發出七乘以五乘以一公分大小的「微型無線腦波儀」。

郭博昭指出,台灣電子業首屈一指,有條件生產最迷你的腦波儀,但此研發成果由於是睡眠研究的副產品,因此沒有發表到國際期刊,倒是期待與國內產業界合作。他估計,約五年後,可正式應用到民生用途。

預估五年 可用於民生用途

郭博昭表示,腦波主要可分α、β、θ及δ波四大類,α波及β波是清醒時的腦波、θ波及δ波只出現在睡夢中,其中θ波通常出現在淺睡階段,δ波只見於熟睡時刻。

「只要昏昏沈沈、半睡半醒、全身放鬆,腦部就會發出α波,也是最易放出的腦波,β波是精神專注時出現」,他鎖定清醒時出現的α波及β波,全力研發「意念開關」。

「意念開關」的原理是,透過頻譜分析儀擷取腦波,經腦波儀無線傳輸到電腦,放大處理後,只取其中的α波,再經由繼電器啟動開關,被操控的電燈必須與電腦連接。

郭博昭表示,要利用α波操縱電器,必須完全放鬆,才能發出α波,當事人有了「開」的念頭後,要先將腦袋完全放空,不再東想西想,一旦α波出現,就能開燈了。測試者初期可能失敗收場,後來慢慢摸到竅門,順利啟動電燈開關。將腦袋「放空」看似簡單,真正做起來卻不容易,透過反覆練習,才能掌握。

利用α波 腦袋先放空

郭博昭認為,如核電廠等人力不便涉足的危險地,運用此技術和相關產品,可以「意念」操控機具。又如中風癱瘓病患,或整個意念被禁錮在身體的漸凍人,都可透過學習操控「意念開關」,使用電器或電腦,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目前全球不少研究團隊都投入「意念開關」研發,但頂多只能操控電腦滑鼠,且使用的腦波儀碩大無比實用性不高。郭博昭的研發創造最迷你、無線傳輸兩大特色,技高一籌。

微型化腦波儀可浮貼在後腦,也可縫製在帽子內襯,駕駛一旦打起瞌睡來,α波就會被腦波儀偵測出來,立即啟動警鈴,把駕駛「嚇醒」;也可選擇透過腦波儀控制放鬆油門,減緩車速,減少交通意外事故。

(中國時報)
--
α波 就像腦部發出摩斯密碼

陽明大學的「腦科學研究所」屬醫學院,分臨床醫學組、神經資訊與造影組、生理訊號頻譜分析、睡眠生理學、腦功能轉譯學等多個領域,研究較著重應用。。

該所最著名的研究是十多年前研發出利用人類自律神經反應,偵測加護病房中病患的可能壽命,但沒有量產投入市場。此後,該所曾研究出自律神經失調的判讀儀器,輔助醫師研判患者病情。此產品目前正與廠商合作,希望能生產。

很多人好奇,腦波可以「做」多少事?腦科所所長郭博昭說,目前只發現α波具有啟動開關的功能,它就像腦部發出的「摩斯密碼」,未來若電腦能精準判讀更多腦波訊號,也許除了α波,還可解讀出其它腦波密碼,並整理出像「長長短短」或「三長兩短」等不同腦波密碼,代表的不同功能,「意念」可以辦的事就更多。

郭博昭並說,人腦α波其實非常近似,嚴格說來,多數人的「意念開關」是相近的,不至於「換個人就開不了」。利用腦波啟動電器,國外研發也不乏其人,他相信在可見的未來,會是非常普遍的民生用品。

不過,腦波只是人體可發出的密碼訊息工具而已,真正協助判讀訊號意義的是電腦;電腦功能愈多,腦波應用的面就更廣,電腦在這類產品的研發有不能取代的功能。

(中國時報)
--
神奇!無線腦波儀 用意念開關燈

台灣腦波研究有重大突破!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所長郭博昭成功研發出以腦波變化、無線偵測啟動電燈開關,達到「心想事成」的「意念開關」效果。

癱瘓、脊損、漸凍人 一大福音

郭博昭指出,這項研究未來若能量產成為商品,對全身癱瘓、漸凍人、脊髓損傷者來說,簡單的生活起居需求不假手他人,將活得更有尊嚴。

利用腦波控制家電開關,郭博昭並非第一人,他的突破在於,可以用「無線」方式傳輸腦波訊息,而且其手工研發的「微型無線腦波儀」,小到直徑二公分、厚度零點八公分、重僅四公克,黏附在受試者腦袋上,「幾乎不會感覺它的存在」,而且一套儀器成本不到五千元。

用眼睛控制明暗 陽明大學突破

「眼睛閉起來,放空」,「哇!電燈亮了」;「眼睛閉起來,放空」,「哇,電燈暗了」。昨天在腦波所裡親身試驗者,有人花了五、六次才成功,另有兩天沒睡好、愛睏者,幾乎是在閉眼瞬間,電燈就隨著眼睛一閉一張,而忽明忽暗。

距離10至50公尺內 可接收訊息

郭博昭解釋,人的腦波主要可分為α(讀音alpha)、β(beta)、θ(theta)、δ(delta)四大類,α波及β波是清醒時的腦波,θ、δ波則只出現在睡夢中。其中,人腦在思考時產生的β波,振幅小、每秒振動約二十次;閉眼腦袋放空時則產生α波,振幅大、每秒振動十次;他逮到α、β波的差異,創意發想為啟動「意念開關」的「按鈕」。

操作這項儀器,首先得把微型無線腦波儀,黏附在後腦枕葉區,透過受試者張眼、閉眼來「發報」訊息,同一時間,距離十至五十公尺之內的微型電腦即接收到腦波變化,啟動開關。「除非是意識不清者,如植物人,否則屢試不爽」。

世新大學創新育成中心執行長陳怡彰昨天受訪指出,國內外研究團隊透過腦波變化研發生活、醫療商品開發至少十年了,近三年即出現「無線腦波儀」,但價格要幾十萬、上百萬元,若能自製價格便宜又輕巧、精準的無線腦波儀,的確是很大的突破。

陳怡彰表示,目前包括長庚、清大、台大、世新、陽明等大學,都有研究團隊投入腦波研究,主要是探討「一個人處於某種狀態下,其腦波呈現模式為何」,國外有應用在過動兒、暴躁兒童等輔助訓練商品上;國內則有對於植物人、禪定等深層精神狀態現象分析。

(自由時報)
--
腦波 可開關電燈 冥想放鬆 助癱者隔空操控電器

冥想放鬆、就可以控制電燈開關!國立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長郭博昭,歷時兩年研發出微型無線腦波儀,全球首創將腦波訊息發送到電腦接收器、控制電燈開關的系統;未來可望成為漸凍人或全身癱瘓者「隔空操控」電器的模式。郭博昭形容「這是把神秘腦波偷出來用的第一步」,預計上市時間在五到十年後。

全球首創
研究失眠多年的郭博昭,研發的微型無線腦波儀本是用在偵測睡眠狀態,意外發現腦波變化瞬間,可作為電器開關的控制鈕。他表示,三周前他和四名學生做測試,結果在腦波的β波變成α波瞬間、電燈亮了,所有人都「哇」了一聲,「那一刻除了感動,還很有成就感」。

五十公尺內可接收
參與實驗的張同學說,他初次嘗試花了一分鐘掌握訣竅,現在只要一秒鐘就可以,感覺很有趣;林同學說,「訣竅很簡單,就是徹底放鬆、心無雜念」。但《蘋果》記者昨試了五次只成功兩次,每次約須三分鐘才能控制電燈。郭博昭解釋,「這是因為無法放鬆,α波難出現」。
郭博昭說,人清醒時腦波呈β波,但放鬆時腦波會變成α波,α、β波交替時,就是啟動電燈開或關的關鍵。未來若加入電腦分析技術或晶片植入,可望控制更多電器,幫助癱瘓者或漸凍人。
郭博昭妻子、研究腦波專家楊靜修表示,人腦α和β波非常複雜,β波因雜訊多、訊號弱較難偵測,α波訊號相對較強,但也僅有十萬分之一伏特,一般工業用的放大器根本測不到,微型無線腦波儀可將小訊號放大並降低雜訊,在五十公尺範圍內都可接收。

曾研發瞌睡警報器
郭博昭還曾研發瞌睡警報器「享翔一號」,可在駕駛人出現α波、快睡著時發出警示聲。此外,科技輔具文教基金會也研發出多項幫助身心障礙者對外溝通的輔具,如利用嘴巴吹氣或吸氣的力量,即可啟動電腦溝通板或電器開關。


氣功與腦的科學


 發表於《氣功與科學》1990年第10期         作者:林和安

引言

     氣功在中國流傳已有數千年歷史,從湖南省馬王堆漢墓中出上的兩篇導引行氣著作可見,在 多年前的漢代已使用氣功方法治病和保健養生。氣功是中華民族傳統寶庫之一,它蘊藏了豐富實踐經驗和理論。可惜這門珍貴博大的學問至今仍被視為一種雜學,未能納入學院學習管道。近年來氣功及特異功能在香港引起科學家與氣功界不少爭論,筆者站在科學研究者及氣功愛好者立場來試作探討,尋找發展的途徑和方向。

進化論與腦

     生命起源及宇宙誕生是歷來科學家探索的熱點課題。從宗教的神源論到達爾文的進化論及宇宙大爆炸誕生論,某些問題爭論至今尚未有具體結論,世界無數的「謎」有待我們探索。達爾文的進化論及宇宙大爆炸誕生論的假設目前廣為科學家接納,但仍有些科學家對此類概念提出質疑。從進化論的觀察知道人類大腦新皮層的機能區比其也動物發達,人類完全從「動物」中進化出來成為具有智慧萬物之靈。這種智能完全改變了動物的本能生理條件,成為支配人類進化的根源。人類學習與工作的意志,食慾及性慾皆由大腦「A快感神經系統」所產生,這是一般動物難以比擬的。

快感系統與氣功

     我們知道心理會影響生理,生理也能影響心理,腦是一切思維根源。大腦接收外感官傳來的外界刺激,產生腦電波經網狀神經系統反射引起心理與生理的反應。心理反應程度取決先天性和後天性,同樣感官刺激對不同人由於不同本能及經歷所產生反應未必一致,生理的快感例如性交,味道,氣味的好壞或觸摸的感覺等,一般人的感受大體上是一致。心理快感就有相當差異。人類(特別現代人)一直不斷追求快樂,快樂伴隨著快感,研究追尋快感問題是有趣及有實際意義的課題。快感的感覺由視覺或運動系統等特定神經傳達線路傳達,我們稱此線路為「報酬系統」。對動物而言指食物和水,人類而言除食物和水以外,金錢、名譽、讚美都屬報酬之列。快感雖具有各種不同形態,但追尋其根源,方法不外乎用酒精、麻藥、性、運動、宗教等來刺激Α快感系統產生使人快樂和鬆弛的快感狀態。運動、性、宗教刺激獲得快感時腦中會分泌快感物質「腦啡」。直接使用酒或麻藥也可獲得相同於分泌腦啡的狀態。氣功修煉者在功力達到一定階段時也能獲得性的快感。有些密宗高憎可以長時間持續獲得射精前一剎那的快感狀態。通過正確氣功訓練,拋開後天性自我意識,把意識自覺提升到先天性生命自覺,達到老子所說「無為境界」,與大自然融合為一。我們不斷透過科學實驗手段追尋根源,或許有一天我們能安全利用物質來獲得快感。

腦電波與氣功

     我們心理、生理活動是由大腦主宰,腦電波能反映大腦意識活動。人的大腦約有140億個神經細胞,重量約1.4公斤 。大腦主要由左右半球組成,其間由叫腦梁的纖維束將左右兩半球各同名部份一一對稱連接起來。左右兩半球性質不同,左半球專管語言、分析和邏輯思維,而右半球則負責視覺和空間的感受。大腦半球皮層是中樞神經系統最完善的部份,不同部位具有不同功能。功能代表區有:運動區、視覺區、聽覺區、意識區(參考圖一)。 50年前西德伯傑教授發現人腦處於一種連續自發振蕩的狀態,他將腦波分成α波,β波及θ波等(參考圖二)。大腦產生生物電振蕩主要來自神經細胞的新陳代謝,這些腦波活動是自發的,但與感官(五官)是否受到刺激,神經系統是否正常,年齡,身體狀況有關。

α波:頻率在8—13Hz.範圍,α波與一個人的心情是否平靜隨和、感覺是否輕鬆愉快有關,憂慮和緊張會抑制α波。

β波:頻率在14—26Hz.範圍,這種波由憂慮和緊張引起。

θ波:頻率在4—7Hz.範圍,這種被出現在半醒半睡的入夢狀態,會感受到各種影像,如童年的回憶及各類難忘的經歷。這種幻覺狀態能增加靈感及提高創造力。

δ波:頻率0.5—3Hz.範圍,只有健康成人在睡眠時才能觀察到達種腦被。

  氣功動力越高深者α波和θ波電壓越高,此種氣功態下腦被是人體進入最佳狀態時腦細胞作用結果。氣功態時α波顯著增加,表示可通過意識活動來實現對人體系統進行自我調節(自動修復),意識層次容易轉進入潛意識層次。發掘人類本能(元神)信息對人體內臟器官進行主動自動調控。在腦電波測量及頻譜分析顯示,氣功功夫越高者α波頻率越接近 8Hz.。地球磁場中有一個7.83Hz.休曼波段,休曼波與腦電α波頻率相近。有些學者認為腦電生物電磁場與地球諧振作用,為中國古典氣功理論「天人合一」學說提供了一個可能的物理模式。上文曾提及氣功修熔達到高功夫時也能獲得性高潮的快感,從氣功及性交狀態的腦電波測量中,發現兩者均可獲得雷同α波及θ波。α波及θ波出現可能是由於在腦中形成密閉的神經回路所造成的,與Α1﹒快感神經系統分泌腦啡有密切關係。睡眠與氣功態時的腦波是完全不同,睡眠時,腦細胞活動並沒有完全停止活動,還有小部份腦細胞處於興奮狀態,所以會做夢,做夢時由於興奮腦細胞少,時間短,所以醒後沒有留下記憶。氣功態與催眠時腦波則有不向,催眠態也會出現θ波,但α波消失或減低。而氣功態時α波及θ波均增加,α波協調同步性增高。

氣功與中微子

     氣功、特異功能和心靈感應等現象常規科學定律無法解釋,1989年10月中旬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之粒於物理實驗寶公佈了最近從Z玻色子能量分佈測量所得的結果證實宇宙的中撤子只有三種,電子中微子,中徽子,t中微子。中微於是基本粒子蛻變後的粒子,它們有很強的穿透本領,一個中微子可以穿過厚達 1000光年的鉛牆,我們人類大腦的高能反應也能產生少量的中微子。人類感知外界信息主要是通過光道及聲道。氣功,特異功能,心靈感應等很多場合無法用光道、聲道或心理暗示所能解釋。假如第三公共信道中微於通信的假設成立,此新觀點可能對氣功科學研究起革命性挑戰。

展望

     當今現代人過份追求物質,對大自然進行無情破壞,空氣、水和食物不斷受到污染,加上溫室效應和地球磁極變化,地球生態岌岌可危,生態日趨不平衡的今天,人類要尋求多方面自救,提高人類免疫能力以適應大自然的挑戰。靜生氣功練習對提高免疫能力及性格改善有一定功效,因此我對氣功事業充滿希望,可惜近期接觸及觀察發現氣功受部份人士扭曲,真假混雜,部份氣功師大吹氣功可治百病等騙案到處可聞,使人對氣功事業產生無盡憂慮,練氣功應以養生養性為主,希望氣功界朋友要自律,否則氣功事業受摧殘性的傷害及沒落是可預言,氣功只會在歷史上留下記載的名詞而已。我提倡「科學救氣功」,希望有心人有組織邀配合科學儀器對氣功進行開拓和整理,氣功的高手要講實話,實事求是,氣功事業才能發揚光大。對於一些氣功初學者常遇的疑問,盡量用簡單現代語言來說明,不搞迷信色彩。

     靜坐,氣功的練習目的主要是通過入靜狀態克服後天性信息對先天性干擾,使人體能和諧協調而取得健康。靜坐氣功引起頭痛,主要是入靜時產生α波幫助溝通左右腦半球,但左右腦雖在α波狀態下但不能達到和諧性同步功能,頭部會不適而產生頭痛。至於靜坐中見光,幻覺等現象,主要是由於小腦在靜坐氣功態時進入清醒境界所至,這類問題我們要從實驗中求證,氣功事業才能真正進步發展。

台長: 期指贏家
人氣(4,055)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數位資訊(科技、網路、通訊、家電) | 個人分類: 科學新知 |
此分類下一篇:科學家遇上「特異功能」
此分類上一篇:氣功科學研究的回顧

腦控儀器 電磁波顱內刺激腦部制造精神 凌虐 心理語言機 腦波科技生理視頻 竊取 電磁波干擾器,美杜莎 刻意痲痹腦部24hr 持續14月 非常可惡至極
本人14月前在家深夜熟睡人使用電磁波痲痹腦部.被人用心遭理語言機.儀器.疑似聲波儀器痲痹頭部凌虐 持續14個月.日日夜夜24小時不停

104.07.16
2015-07-16 19:04:3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