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9-26 08:00:00| 人氣83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教育的力量~古今中外的師生鏈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無論古今中外,一直存在著「父子相傳,師徒相授」的文化模式,一個人除了深受父母的影響之外,最深的大多是來自於師長,而古代師徒又與現代的老師不太相同,幾乎是日常生活深刻影響著,因此一個老師可能影響千千萬萬個學生,而學生學成之後又會影響後來更多的人。師者,不只當下的「傳道、授業、解惑」,更有可能因為傳承的力量,影響社會、影響世界,成為一條「師生鏈」,其關係深遠不亞於父母對子女。以下為世界著名的老師與他的學生們,我們可以看出其影響有多深遠:

【東方篇】
一、孔子與七十二賢
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堅持「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使得窮人家的孩子也有書讀,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被後世稱為「至聖先師」。相傳他有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人特別傑出,我們讀其後代弟子所編著的《論語》常見的顏回、曾子、子貢、子路、子夏等人,從他們的生活記載看得出孔子對學生要求以「德」為重,他教育學生要有好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並時常複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才能「舉一而反三」。而每個弟子也各有長才,在不同領域上發揮才幹,但他們的共通點,仍是孔子所教授他們的「德」,這也點出無論是哪個領域的頂尖人物,無德就無法造福他人,也無法成為儒(社會所「需」之「人」)。


二、孟子與公孫丑、萬章、樂正克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人物,承襲儒家學說,是孔子第四代弟子,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是很高,是後來唐代韓愈把孟子列為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孟子才被升格,之後,後世才稱其為「亞聖」,且以「孔孟」並稱,且與弟子一同著書立說,著作《孟子》流傳於世。主張「人性本善」,把道德規範概括為仁、義、禮、智四種。他認為各個社會成員之間雖然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但是每個人的人性卻是同一的,這反映出當時奴隸解放和社會變革的歷史潮流。

公孫丑是孟子的得意門生,他終生未仕官,卻在宋代被追封為壽光伯,神奇了!不過著名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句子,即是公孫丑與孟子的對話,可見公孫丑是個很有學問的人,雖然有人將其比作子路,但公孫丑勇武、坦率,卻又不像子路魯莽,較其有涵養、有見地,其中多談仁政思想及帝王之術,也談個人修身,是孟子主張中較為重要思想。萬章多學多才,沉默寡言,經過孟子因材施教,變得開朗許多,後來與公孫丑一同記錄孟子的言行著成《孟子》一書,是最早揚名於歷史的萬姓先人,其與孟子大多交談古代賢王(堯、舜、禹、湯等人)及春秋賢人(孔子、百里奚等人)。

樂正克品學兼優,孟子則讓他多讀群書。據韓非子說孔子死後,儒分八家,其中之一便是樂正儒,想必樂正克應是出身魯國的儒學世家,學成後回到魯國做事,並沒有跟隨孟子周遊列國。後來樂正克當上魯國高官,孟子相當高興,說樂正克好善就能當一個好官,但公孫丑很冷靜很正經的問孟子為政的必要條件是不是要具備能力強、有心機遠見、見多識廣這三個條件,孟子說都不是,居高位者最重要的能力是好善,就是知道什麼是好的人才,也才知道用人才好的地方,因此好善的人很不簡單,而四面八方的人都會來把善言告訴他,所以孟子才會這麼高興。




三、荀子與韓非子、李斯、張蒼
荀子和孟子都是戰國時期人物,也同樣師出儒家,但兩人主張不同,荀子主張「人性本惡」,認為道德價值是後天人為建構的,因此重視人的理性和學習能力,甚至覺得學生的成就是可以超過老師的。他也曾到列國遊說諸侯,宣揚儒學和傳授六經,但同時也批評子思、孟子等其他儒者,不過重視道德倫理,提倡仁義、禮義和忠信,以禮修身和禮制教育,這一點和孔門無異。他也主張君王須任用賢能,並以法律補充禮制以維繫社會秩序,他更認為真正的臣子是「社稷之臣」,是忠於國家而非君王,比起愚忠行為,他更讚揚抗君命而為社稷的臣子。其對後世特別是漢代的儒學思想與政治文化影響頗深,甚至有人將他與西方的亞理斯多德相比,但也因為性惡論及曾抨擊孟子,自宋代以來也受不少儒者批評,被視為孔門異端。

他最著名的兩位學生李斯與韓非將才學貢獻於秦,助其統一天下,只是韓非與荀子思想不太相同,他承襲荀子重視禮法,只是將其改為重視「刑名法術」之學,因此並沒有崇尚道德,反而主張將人的自利本性作為社會秩序建立的前提,李斯也是,所作所為幾乎都是依自身私欲行事,除了投靠劉邦的張蒼走科學路線(博覽群書,深通律曆,明於曆算,被歸為陰陽家)之外,我想那兩人應該向老師學習了帝王之術,並非將其思想全盤接收,算是滿奇怪的師徒。




四、鬼谷子與孫臏、龐涓、樂毅、蘇秦、張儀、黃石公、徐福、毛遂、要離、李牧、范蠡、商鞅、呂不韋、白起、王翦、甘茂、趙奢、李悝、司馬錯、范雎、麗食其、魏繚
鬼谷子被稱為「謀聖」,亦為縱橫家之鼻祖,精通政治、外交、陰陽家、預言神算等長才,其特點在於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技巧。而他的五百弟子也是名滿天下,包括孫臏、龐涓、樂毅、蘇秦、張儀等人,至今也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孫臏、龐涓主修兵法,兼通武術、奇門八卦;張儀、蘇秦主修縱橫術。雖說知名度可與孔門弟子相媲,但形象卻差異甚大,且比較有疑惑的是,他的弟子如孫臏、龐涓、蘇秦、張儀等人於公於私上多半有對立關係,這在孔門似乎比較少見,也許是由於非以「德」為教育重點的關係吧。神奇的是,在台灣除了孔廟,也有供奉鬼谷子的廟宇。



五、黃石公與張良
上述說的黃石公後來遇到張良,並試驗張良,最終張良通過試驗,獲得黃石公傳授兵法,用此助劉邦奪得天下,建立漢朝,成為「漢初三傑」。

六、墨子與禽滑釐、耕柱子、魏越、子禽
墨子曾學習儒術,因不滿「禮」之繁瑣,另立新說,聚徒講學。他的教育思想也和孔子一樣重視因材施教,但墨家授徒很特別,會依照學生志趣分設「談辯」、「說書」、「從事」,三科施教,墨家的成員都稱為「墨者」,墨子的門徒科技水準甚高,且形成嚴格紀律的組織團體。

墨子主要周遊列國宣揚「兼愛」與「非攻」思想,還提倡非樂、薄葬等節約政策,他阻止楚國攻宋,與著名的魯班對戰,最後魯班敗了,氣惱著說還有一招可勝他,其實就是殺了他。但墨子從容不迫的回答:「我知道你想把我殺了,讓我沒法回宋國,但我早就把守城技術教給禽滑釐等弟子三百人了。」最終不費一兵一卒,就阻擋了楚國的攻伐。墨家在諸子百家最特別的地方是在科學方面,墨子是個傑出的發明家及軍事家,他和他的學生做了世界上最早的針孔成像實驗,在當時就知道了光的直線傳播,並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等科學理論。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在法家崛起以前,與儒家並稱「顯學」。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




七、老子與關尹子(尹喜)、關尹子(尹喜)與列子
老子生於東周時代,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主張無為而治、天人合一、清靜無為的統治理念。在老子眼中,人類並無高於動物,無論貓狗等其他動物與人一樣,皆是有形之一。老子與其他諸子不同,他並不收徒,但願意與人分享,在《史記》中有記載孔子問禮於老子。唯一例外是在老子西出函谷關避禍時,遇到任職「關令」的尹喜(「關尹子」是其官職加上姓氏的稱呼),其邀請作客並向他請教周禮,因此老子傳授他《道德經》,因此尹喜也被稱為老子大弟子,亦為《道德經》的傳世之人,也是天水(尹喜是甘肅天水人)籍歷代文化名人中最早的先賢名士,在道教中地位崇高,常配祀於老子之側。

《道德經》上篇為《道經》,說的是宇宙根本,含天地變化之機,蘊神鬼應驗之秘;下篇為《德經》,講的是處世之方,含人事進退之術,蘊長生久視之道。之後便倒騎青牛而去。《道德經》論述了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根據統計,《道德經》是僅次於基督教《聖經》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一部作品,歐洲在十九世紀初就開始有對《道德經》的研究,被尊為「內聖外王」的必學之書,更被稱作「萬經之王」。而關尹子對於《道德經》的傳世功勞甚大,他自己也著有一本《文始真經》,在日常生活中要求自己「清虛自守」,像射箭一樣保持「心平體正」,他不只教授列子學術思想更教導其學習箭術,其中關尹子教射的故事流傳於世,在他反覆問列子「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你知道你為什麼射中了靶嗎?)看出關尹子重視瞭解事物因果及根本道理,並非只看外在目標的達成,因此列子具備射箭的本事卻無法順利畢業,直到列子知道了箇中道理才算學成。

列子是戰國中期的思想家,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生安貧樂道,專心研究道德學問,從來沒有進過官場,一直處於隱居的生活,生活貧困卻不受他人資助,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認為生命的理想境界就是齊物為一,通過自我修養,超越是非及外物,如此一來精神就能從痛苦中解脫,心靈就是自由的,這一點和老子頗為相似。一般來說,道家創於老子,發展於列子,而大成於莊子,而關尹子在傳承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八、胡昭與司馬懿
胡昭是誰大家可能不知道,但他的學生司馬懿幾乎人盡皆知,有趣的是,胡昭的字叫作「孔明」,司馬懿的對手諸葛亮也是孔明(「孔明」這個字在歷史上並不常見,這算巧合嗎?);而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取名也有些意思,不免和「吾師胡昭」作為聯想。

胡昭是東漢末年的書法家,喜歡研究史書,同時也是一位隱士,無論來邀他作官的是袁紹這種名門貴族,還是曹操那樣的霸主,一律被他拒絕了,後來隱居在山中躬耕讀書(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前也是如此),開館辦學,不只鄰里眾人都十分尊敬他,許多世家子弟都來拜他為師,司馬懿也是其中之一。甚至後來民變兵亂,賊匪竟然不敢侵擾胡昭,有他的地方都很平安。相較之下,司馬懿雖然也被曹操徵召且拒絕過,但他是裝病騙過,還因此不小心害了一個婢女因目睹他身手矯健而產生懷疑,那個婢女因此被他的妻子殺死,而胡昭卻是直接坦蕩蕩的親自向曹操解釋緣由,兩者氣度與格局大不同。司馬懿聰明,但所作所為顯得不太入流,也許亂世中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套明哲保身的方法,但由於選擇的不同,以致於評價也有所不同。

九、蘇定方與裴行儉
在一票學術師門之中,難得有一門武將師徒。蘇定方十五歲就開始與父親同鄉里追討賊寇,勇猛過人,後來隋末民變起義,他加入竇建德的麾下,竇建德死後他繼續效力在劉黑闥手下,但後來李淵長子李建成破其勢力,蘇定方回到老家,不久被徵召參與對戰突厥,當時蘇定方在名將李靖麾下,被李靖派遣為前鋒,因戰績輝煌而拔擢,曾在西域、遼東與多國作戰勝利,官爵不斷高升。

而他看重年輕參軍裴行儉,教授他用兵奇術,蘇定方曾對他說:「吾用兵,世無可教者,今子也賢。」(我用兵的謀略,世上沒有可傳授的人,現在你很合適。)後來裴行儉領兵出征,善於料敵決勝,而且裴行儉誠懇待人,獲得士兵愛戴,他又善於識拔人才,文武兼備,是軍事家也是書法家,唐高宗高宗特地授其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他創設「長名榜」、「銓注」等法則,影響後世選才任官制度。後來唐宋時期追封古代名將,為其設廟享奠,師徒二人雙雙配享武廟,入名將之列。




十、蘇軾與黃庭堅、晁補之、秦觀、張耒
一般大家比較熟知的是蘇家父子三人(三蘇:蘇洵、蘇軾、蘇轍),尤其蘇軾特別有名,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醫學家,其散文、詩、詞、賦均有成就,風格豪放恣意,書法和繪畫也很擅長,是文學藝術史上的通才,與其並稱者甚多,三蘇亦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名氣雖大,仕途卻不順遂,歷經黨爭、貶官、入獄,但為官清正,為民興利除弊,頗具政績,口碑甚佳。

他有幾個弟子也頗具名氣,其中黃庭堅、晁補之、秦觀、張耒並稱「蘇門四學士」蘇軾說過:「如黃庭堅魯直、晁補之無咎、秦觀太虛、張耒文潛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軾獨先知。」黃庭堅為二十四孝人物之一,更是江西詩派的始祖,他在詩歌上主張襲用古人章句,以創新其意義,在書法上的造詣也與老師並稱「宋四家」(其他兩人為米芾、蔡襄),不過也與老師命運相似被誣陷流放,在官場上不得志。

晁補之出身文學世家,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並稱「晁張」,因蘇軾為父親的好友而相識,師徒二人有不少唱和之作。秦觀也曾被貶官,但他的文學作品為婉約秀麗風格,與蘇軾不太相同,蘇軾稱其「有屈(原)、宋(玉)之才」。至於張耒被蘇軾說其文類似蘇轍,後來蘇軾曾力薦他為著作郎,後來得知蘇軾死訊,舉哀行服。另外蘇軾亦將四人和陳師道、李廌合稱「蘇門六君子」。




十一、周敦頤與程顥、程頤
周敦頤是北宋宋明理學理論基礎的創始人,幼年喪父,其舅見他聰穎好學,栽培他唸書,在地方頗有名氣,由於大量廣泛地閱讀,周敦頤接觸到許多不同種類的思想。後舅父薦其為官,深得民心,其品行如其著作《愛蓮說》一般光明磊落,黃庭堅曾推崇他是「人格甚高,胸懷灑落,有如光風霽月」。當時同樣在朝為官的程「王向」見他「氣貌非常人」,與他交談,發現他才學深厚,便與他結為朋友,讓兩個兒子程顥、程頤拜他為師,至其逝世,兩位弟子繼承其志,周與二程被朱熹稱為「北宋六先生」(其餘三人為張橫渠、邵雍、司馬光)。

周敦頤研究《周易》,後來提出「無極」是宇宙之根源,二程則更進一步提出「理」是天下萬物之本。不過程顥、程頤的個性及學術思想皆有不同,程顥為人隨和活潑,講學時弟子如沐春風,主張「明心見性」,注重內心修養,重視「氣」,為學「力行」,影響了陸九淵;程頤嚴肅剛直,講學時端坐如木人,主張「格物致知」,重視「理」,為學「窮理」,提出「去人慾,存天理」,影響朱熹。二程的學說理論又稱為「洛學」,最為出名的是「天理學說」,也就是皇帝之所以能成為皇帝,都是因為「受命於天」。並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於培養聖人,須以倫理道德為其根本。在一些軼事傳聞中,曾提過蘇軾認為程頤迂腐,便開他玩笑,不給程頤面子。

十二、王守仁與王艮、薛侃、徐愛、王畿
王守仁自號陽明子,後世又稱為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也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心學的核心是「知行合一」,他的弟子不只把心學思想發揚光大,還創新出其他的心學學派,像是王艮是泰州學派的創始人,黃宗羲是梨洲學派創始者,劉宗周是蕺山學派創始者,王畿進一步吸納了道家、佛家的思想方法與成果,影響日本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因此不僅影響明代哲學思想,甚至傳到、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還影響了明治維新等歷史事件及國家政策。



十三、鄭復初與劉伯溫、施耐庵;施耐庵與羅貫中
鄭復初是元代末期人,他這個人似乎在歷史知名度不高,但他博學多才,任官時頗有政績,但遭誣陷而離職,不久便病故。他的兩個弟子名氣很大,一是劉基(劉伯溫),二為施耐庵。鄭復初不僅為學生授業解惑,教授儒家理學,更教會學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劉基是南宋抗金將領劉光世的後代,學成之後,劉基投入朱元璋麾下抗元,在政治軍事上有所發展;施耐庵在文學上也有成就,著有《水滸傳》,而施耐庵亦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施之常後裔,只是幼年時家貧無法上學,只好先行自學,後來才得以到外地求學,並順利中榜任官,可惜的是,他在官場上並不得志,觸怒元人而辭官,回鄉辦學授徒,當時有位商人的兒子被收為徒,即是羅貫中。

羅貫中雖為商賈之子,卻對商業不感興趣,後來父親去世,恰巧遇到施耐庵,便拜其為師。施耐庵因有感於朝政腐敗,著手撰寫《水滸傳》,羅貫中幫忙整理書稿,自己後來也開始著作《三國演義》,並得到了施耐庵的許多指點。直到施耐庵病故,羅貫中接手整理修改了《水滸傳》,也有一說是羅貫中接手寫完後半部,而他自己後來也完成著作《三國演義》,師徒兩本書皆被稱為四大奇書,《水滸傳》亦為六才子書之一。



十四、康有為與梁啟超
康有為是清末維新變法派主要發起者,自幼學習儒家思想,二十歲左右才開始接觸西方文化,並吸取了西方的演化論和政治觀點,初步形成了維新的思想體系。後來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包括弟子梁啟超。梁啟超自幼好讀書,聰穎過人,被譽為「神童」,九歲就參加縣試,並獲得主考官好評,取得第一名,後來逐漸對八股文產生厭棄,加上朝中守舊勢力排斥新思潮,入京會試不中落第,希望得到名師指點,好友麥孟華介紹他找康有為的弟子陳千秋,因此得知康有為向皇帝上書請求變法,便受其引薦拜康有為為師。

《馬關條約》簽訂後,康有為上書光緒帝進行改革,與梁啟超創辦《中外紀聞》,不久開始組織學會。後來因德國佔領膠澳地區,康有為再次上書光緒帝,與梁啟超合作戊戌變法,但變法失敗,被慈禧太后通緝而與梁啟超分別出逃國外。至宣統帝退位後,康有為宣揚尊孔復辟,與張勛發動兵變,擁立宣統帝,但十二日之內就被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討平,其至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皇帝。

而梁啟超後來與孫中山結識於日本,認為中國青年樹立獨立、自由、自強的精神,必須從教育入手。與孫中山達成協議後,曾與諸位師兄弟給康有為寫信,勸康有為退休,但康有為收到勸退書後怒不可遏,要求梁啟超籌備起兵勤王之事,梁啟超只好聽其安排。後來康有為提出舉兵勤王計畫雖然得到梁啟超、孫中山合作與支持,但康有為試圖讓光緒執政,孫中山則堅持推翻滿清,建立共和,梁啟超為了調和康、孫二人矛盾,只好提出推舉光緒為共和國首任總統,以求兩者兼全。這時已明顯看出兩人思想頗為不同,一個保守,一個求變,形成分歧。雖然康有為為梁啟超開啟了不同的思維與眼界,但最終堅持變革且不斷求新求變者是梁啟超,反倒康有為最後偏於守舊才會做出復辟、勤王等事,在復辟失敗後還責罵梁啟超,也讓接受自由新思想而不斷進化的梁啟超不再唯師命是從了。

後來梁啟超對於袁世凱稱帝不滿,並用他流暢的文筆寫下《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使得袁世凱得知後立刻派人拿20萬元銀票勸他不要發表此文,但梁啟超不為所誘,毅然發表,同時與蔡鍔等人密謀發動護國運動討伐袁世凱,他還對張勳復辟等進行嚴詞抨擊,這些行徑也都不意外了。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算是最早提出「中華民族」這一概念的人,且對中國早期報刊政論文有巨大貢獻,被譽為「言論界之驕子」。最後康有為過世,梁啟超聯合康門弟子,為其舉行公祭,並含淚宣讀悼文,肯定康有為早年的貢獻,但也委婉的批評他在復辟帝制上的錯誤。整體來說,無論在思想或道德人品上,梁勝於康。




十五、梁啟超與徐志摩
上述康有為與梁啟超這對師徒從志同道合到分道揚鑣,梁啟超與他的學生徐志摩也是如此(這算風水輪流轉?)。徐志摩是個才子,好友胡適說他一生追求「愛」、「自由」與「美」。經妻舅張君勵介紹,成了梁啟超的入室弟子。不久徐志摩要赴美留學,梁啟超特地寫信給他,並贈他《飲冰室讀書記》,多年後,徐志摩回到中國,也去拜訪了在南京講學的梁啟超,後來梁啟超甚至將徐志摩介紹給康有為,還為徐志摩向康有為求字,並在給康有為的信中稱贊徐志摩「極聰異,能詩及駢體文,英文學尤長,以英語作詩為彼都人士所激賞」。

但徐志摩風流成性,縱情妄為,先是追求林徽音而與已懷第二胎身孕的元配張幼儀離婚,後來又與同為梁啟超學生的王賡之妻陸小曼相愛,這在當時是爆炸性的話題,徐志摩在國內待不下去,有人建議他出國避風頭,恰巧詩人泰戈爾來信約他去歐洲,而旅費一部分還是梁啟超幫忙籌措的。梁啟超曾寫了長信懇切的勸他:「萬不可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樂。」但徐志摩答覆梁啟超的信裡,卻不承認他是把他人的苦痛來換自己的快樂。

後來徐志摩和陸小曼論及婚嫁,徐志摩的父親執意請梁啟超證婚,但梁啟超並不情願,徐志摩求助於胡適,胡適真的把梁啟超請了出來,但梁啟超卻在大庭廣眾之下罵徐志摩:「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學問方面沒有成就,你這個人用情不專,以致離婚再娶……以後務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並以「希望這是你們最後一次結婚」這驚世駭俗的語句作為對兩人的期望。隔天梁啟超給自己孩子寫信,訴說婚禮上的情形,並說「徐志摩其實聰明,我愛他不過,此次看著他陷於滅頂,還是想救他出來,我也有一番苦心…」後來,徐志摩與陸小曼親自向梁啟超表達謝意,梁啟超便把婚禮上發表的訓詞裱成手卷交給徐志摩保存,希望他能時時提醒自己。
後來梁啟超病重,徐志摩趕過來探望,見病情未惡化,便放心離開返回上海,結果沒過幾天,梁啟超病逝,徐志摩接到噩耗,悲痛萬分,前往北京參加追悼會,之後又盡全力出版梁啟超的遺稿,宣揚梁啟超的學問與人品。失去老師之後,婚後的徐志摩生活更糟,陸小曼的揮霍無度,讓徐志摩為生計疲於奔命,最後徐志摩發生意外而死,可說是梁啟超預想而知的結果,所以才想拚命阻止。連胡適都說「徐志摩是梁啟超最愛護的學生」,只可惜徐志摩枉費了老師的愛護。




十六、胡適與羅爾綱、吳健雄
胡適與徐志摩是好友,是民初學者,也是第一位提倡白話文、新詩的學者,是五四運動的軸心人物。他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他的學生不少,有些是直接受教於他,有些則是他間接影響,胡適認為,做學問就是做人,尤其要有「不苟且」的精神,這與誠實忠厚同是做好學問的基礎,也是做好人的要義,其中羅爾綱的性格就是如此,因而獲得胡適的賞識。

羅爾綱是歷史學家,少時體弱,胡適讓他學習積極健康生活;在宴請名流時,胡適也不忘誇獎他,不僅多方愛惜,還把他當作自家子侄一般看待,為他的前程打算,做出周全的決定。羅爾綱對於胡適給他的批評與教誨,也都虛心接受,並記錄下來,他著有《師門五年記》和《胡適瑣記》等書,回憶受教於胡適的情況,說胡適「不同夏日那樣可怕,卻好比煦煦的春陽一樣有著一種使人啟迪自新的生意,教人感動,教人奮發」,而胡適更讚譽該書帶給他的光榮「比他得到35個名譽博士還要光榮」。後來羅爾綱還為胡適的兩個兒子教授國文。

吳健雄則是物理學家,是美國物理學會的第一位女性會長,常被人稱為「中國的居禮夫人」、「物理研究的第一女士」、「核子研究的女王」等稱號,甚至在1990年時,有顆小行星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而她也是首位在世時享此殊榮的科學家。她雖然學的是理科,卻花大量時間去讀文科書籍,因此成了胡適的學生,也因為她成績優異,胡適破天荒的給她100分。後來抗日期間,胡適擔任駐美大使,吳健雄也在美國攻讀博士,兩人不時會互相拜訪見面。吳健雄曾說過,在一生中影響她最大的兩個人,一個是她父親,另一個則是胡適。胡適對吳健雄萬分賞識,有很高的期許,在書店看到吳健雄可能會喜歡的書集,也買來寄給她。她與袁世凱的孫子袁家騮結婚後離開加州,因緣際會在酒會上與胡適相逢,胡適甚為歡喜,但後來在與人講起吳健雄的事,一時高興而心臟病發,成了吳健雄見他的最後一面。

吳晗是比較可惜,他是歷史學家也是社會運動推行者,後來是因戰爭爆發,雙方政治立場關係及思想分歧,吳晗認為胡適「讀書救國」那一套方法行不通,因而師生決裂,他在50至60年代批鬥不少知識分子,但後來自己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批鬥,最後在獄中去世。不過整體來說,胡適與學生的關係經營,就是老師關心學生,而學生也崇敬老師,算是非常良好的互動與聯繫。




十七、蕭傳鑫與齊白石、齊白石與齊子如、董長青、李苦禪、梅蘭芳、王雪濤、王漱石
蕭傳鑫是位肖像畫家,他的弟子齊白石名氣比他大得多,是近代中國國畫畫家,與張大千並稱「南張北齊」。齊白石生於農家,祖父認為農耕無法賺錢,便讓他在4歲時開始讀書習字,但8、9歲便輟學協助家中務農,之後還學做木匠,兼習繪畫,從木匠轉為畫家的關鍵中,蕭傳鑫是第一個教他畫畫的啟蒙老師,並將拿手本領都教給齊白石,還為齊白石介紹畫家朋友,從此齊白石在繪畫領域上才算正式入了門。後來齊白石愈學愈廣,也向不少名師學習。到了不惑之年,開始周遊天下,飽覽山水,開闊眼界,師法大自然,充實了作品「造化」內容。

他的弟子不少,包括三子齊子如(齊良琨)專攻草蟲花卉,父子常合作共繪作品。董長青是與齊子如一起學習的,8歲就拜齊白石為師,特別會畫「白石蝦」,並獨創了魚、蝦、蟹同在一個畫面上的「水府三友」題材。還有同樣農戶出身的李苦禪,是齊白石的第一位入室弟子,與蔣雨濃、王青芳、白鐸齋並稱「京中四怪」,成為一代寫意花鳥畫大師。梅蘭芳出身名伶世家,但父母早亡,由伯父撫養,8歲就開始學唱戲,後來赴上海演出《穆柯寨》一舉成名。經少時的良師益友齊如山介紹,與齊白石認識,後來梅蘭芳拜其師學畫,儘管當時梅蘭芳已是名滿天下,仍行拜師之禮,並為齊白石磨墨鋪紙。有一次,齊白石到一位朋友家做客,裡頭賓客個個穿著講究,只有他一身樸素,不引人注意,直到梅蘭芳到來,主人熱情的迎接梅蘭芳,梅蘭芳聽聞齊白石也在場作客,便找尋齊白石並叫聲「老師」,與之寒暄問暖,在座的人很驚訝,才也和齊白石打招呼,此舉讓齊白心感動,後來饋贈梅蘭芳《雪中送炭圖》。

王雪濤喜好自然,專攻花鳥,而他的老師個個有名,他拜齊白石為師時,奉師命改名為雪濤(原本王庭鈞),以雪喻其人品。當時正值軍閥統治,政權腐敗,齊白石想畫「不倒翁」(打不倒的漢子)以嘲諷為官者,王雪濤立即領會老師的心意,速速畫了一幅不倒翁背面圖呈上,齊白石看了,覺得難得有人如此懂他,為其題詩曰:「相親寂寞老疏迂,同調忘年德不孤。」後來齊白石所畫的不倒翁和雪濤之作極像,當是師徒同德的見證。齊白石說:「我有苦禪、雪濤二弟子,吾願足矣。」而王漱石不僅拜齊白石為師,更創辦了書畫學社,是美術教育活動家,一生致力於美術教育。齊白石曾對他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意思是說「學我的精神,千萬不要學我的皮毛,苦求面貌,追求形式,只會失敗」。





【西方篇】
一、蘇格拉底與柏拉圖、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與亞歷山大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他與孔子年代相近,可以說是「西方版的孔子」,他的弟子及弟子的再傳弟子也都留名青史,包括柏拉圖、柏拉圖的弟子亞里斯多德、亞里斯多德的弟子亞歷山大帝。

他也主張首先要培養人的美德,並教人學習廣博而實用的知識,以造就治國人才為目的。也與問答的方式來教授學生,他的弟子柏拉圖也是如此,兩人與亞里士多德被並稱為「希臘三賢」。亞里士多德曾被後世稱為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也是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後來回到馬其頓,受聘為當時身為王子的亞歷山大的老師,在亞歷山大登基後,又到了雅典創校授徒。

而他在亞歷山大進行軍事擴張帝國版圖時,曾多次進言,提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只是亞歷山大沒聽取老師的意見,卻提供了大量金錢,資助他作學術研究。後來亞歷山大帝駕崩,反對他的人佔領了雅典,亞里士多德受到牽連被通緝起訴,但其不願重蹈蘇格拉底的覆轍(蘇格拉底亦曾被雅典人控訴莫須有的罪名,但其認為人應該忠於正義的事而無懼死亡,選擇不逃而被處死。目睹一切來龍去脈的柏拉圖後來認為不應該試圖說服群眾,應避開對生命的威脅,或許是如此才影響了亞里士多德吧),而逃離雅典。




二、安妮.蘇利文與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的故事許多人耳熟能詳,她出生於1880年的美國,但在一歲多時因急性腦炎引致失明及失聰,也無法說話,而她的導師安妮.蘇利文對她耐心的教導和關愛,並找到專家使她學會發音,讓她學會流暢的表達,才開始與其他人溝通並接受教育,最後海倫.凱勒長大成人後,將所學奉獻世人,並為殘疾人士奔走協助,推動盲聾教育。

安妮.蘇利文曾於八歲時因病而雙目近乎失明,所幸在手術之後得以重見光明,或許因此使她對於殘疾學生多了一份關懷及耐心,她與海倫.凱勒長期在一起生活、工作和旅行,臨終前海倫.凱勒也伴隨左右,後來海倫.凱勒去世後,兩人的骨灰一同安置於華盛頓國家大教堂。雖然比起歷史上的先賢哲人,安妮.蘇利文只是滄海一粟,也沒有掀起波濤巨浪,但她的充滿愛心與耐心的作為與貢獻,仍是為師的典範之一。




三、佛洛伊德與安娜.弗洛伊德、榮格、維克多.弗朗克、瑪麗.波拿巴;安娜.弗洛伊德與埃里克森
佛洛伊德是19世紀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及哲學家,是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幼年才智過人,9歲就進入中學讀書,在體育這方面也是名列前茅,原本夢想成為大將軍或政府官員,但由於是猶太人,當時反猶太主義盛行,因此轉為學醫。早年他在攻讀醫學時,針對腦性麻痹、失語症以及微觀精神解剖學方面投入研究,後來成為他對潛意識以及精神抑制機制的深刻理解和精神分析學的學說奠定了基礎,被世人譽為「精神分析之父」,他的學說還造就了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的出現,但佛洛伊德思想對於世人的影響力深遠卻又爭議不斷。

除了他的女兒安娜成為兒童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的心理學家之外,他的學生榮格也是在精神分析領域的天才,而且曾是他視為「長子」的重要接班人,可惜的是,後來榮格與他決裂,並創立了榮格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且透過替自己解夢、為病患解夢,發現解夢不只像佛洛伊德所說充滿性與破壞的衝動,也蘊含更多人類心靈療癒與成長的機會,提出「個人、文化、原型」等三個層次的聯想來源,認為解夢可以逐步接觸潛意識,並將心靈不同部分的元素、破碎的部分整合起來。

維克多.弗朗克則是屬於維也納第三代心理治療學派,進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拜見了佛洛伊德,後來與妻子一起被納粹逮捕,戰爭結束後,他才發現他的家人都在納粹集中營死去,唯有他因為醫生身份而被認為有用才倖免於難,但也因為集中營中的悲痛經驗,反而使他發展出積極樂觀的人生哲學,其在心理學上的貢獻,主要在於他靠自身體驗所創的意義治療,奠定他在心理治療界不凡的地位。

瑪麗.波拿巴公主是法國一代巨人拿破崙的後代,因性冷感問題求教於佛洛伊德,她是佛洛依德最忠實的學生,不僅把佛洛伊德的許多著作翻譯成法語,致力於推動精神分析學的普及,並且在弗洛伊德生命受納粹威脅時,支付了大筆贖金讓弗洛伊德得以安全逃脫,在納粹控制維也納後,瑪麗設法延遲了蓋世太保對弗洛伊德研究室的搜索,幫助弗洛伊德把私人物品及財產順利運出國。瑪麗對於學術上沒有什麼亮眼的研究成績,但對於佛洛伊德本身是有助益。

而埃里克森是拜於安娜門下的學生,也是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亦專注於兒童的精神分析,他強調自我及理智的力量,相信超我能引導心理性慾向著社會所規定的方向發展,可以協助自我進行監督;另外佛洛伊德將人格發展劃分為5個階段,但埃里克森把人格發展劃分為8個階段。整體來說,佛洛伊德的學生們,大多是在弗洛伊德理論的基礎上進行再升華及反證,並沒有完全承繼於他的思想。




四、黑格爾與霍托、費爾巴哈、格奧爾格.加布勒、麥克斯.施蒂納
黑格爾是18世紀的德國哲學家,任教於海德堡大學、柏林大學,海德堡時期是黑格爾生命中最愜意的時光,他家庭和睦、教職穩定,哲學寫作也順利展開;而他到柏林後雖然聲望和身價水漲船高,但也卷入了是非的漩渦。黑格爾的政治哲學充滿爭議,其兼具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兩者之要義,且一次次捲入造反派學生的活動。黑格爾哲學的目的在於通過自然、社會和思維體現「絕對精神」,絕對精神自我發展的三個階段分別為「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一般人認為黑格爾的思想,象徵著了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巔峰,對後世哲學流派像是存在主義、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產生影響。

黑格爾學派分為兩個陣營:黑格爾右派的代表是柏林漢博德大學的追隨者,他們擁護福音正統的宗教觀念,擁護後拿破倫時代的政治保守主義;而黑格爾左派也被稱為「青年黑格爾派」,他們繼承黑格爾學說中的革命成分,在宗教方面主張無神論,在政治領域主張自由民主。費爾巴哈是柏林大學的學生,在聽完黑格爾的課後,決定放棄普通神學,轉向黑格爾的思辨哲學,後來歸屬於批判宗教的青年黑格爾派,不過在批判宗教的過程中,費爾巴哈逐漸對黑格爾的思辨哲學產生了懷疑,黑格爾認為邏輯學就是哲學中最高的、最絕對的東西,費爾巴哈則認為它只是哲學中的一部分,並揭露思辨哲學是神學的偽裝,宗教其實就是人對自己本質的關係,而所謂的神學不過是歪曲了的心理學而已,「人」才是哲學研究的對象,一切形上學、邏輯學、批判哲學等都可以化為人學,並提出「類本質」的人道主義。費爾巴哈說「信仰是愛的反面」,愛、道德是與理性一體的,而信仰卻是排斥它們,信仰使人氣量狹窄,再也容不下懷疑和不同的意見,不信者之間卻沒有這種意識,從來都是教徒之間的迫害,卻很少有不信教者對信徒的迫害。費爾巴哈就這樣從黑格爾的學生變成批判者。

而加布勒是黑格爾的大弟子,後來擔任教職,影響施蒂納等人成為青年黑格爾派。施蒂納從宗教批判轉向政治批判,針對政治自由主義、人道自由主義、社會自由主義,他的哲學基礎被視為極端的主觀唯心論、唯我論,其核心則是從個人的「自我」、「唯一者」出發的,此為資產階級思想的產物,他認為自由的原則是要為自己而活,而愛的原則是他人而活,並認同後者比前者更加偉大,可是在「國家」這個龐大的機器之下,必會限制人的發展,人們將沒有他所說的「自由」,並且把人與人的關係視為弱肉強食的關係,也就是所謂的叢林法則,推崇利己主義。其著作影響著後來的虛無主義、存在主義、後現代主義及無政府主義。




五、福樓拜與莫泊桑
福樓拜是19世紀的法國文學家,為人斯文有禮卻不失熱情、博學又平易近人,他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被視為是「新藝術的法典」,而他描寫女主角愛瑪服毒自殺,為了具體瞭解砷中毒的症狀,竟然認真去研究醫學,他認為,寫文章要盡量做到像科學那樣客觀嚴謹,描寫人物要像定義標本一樣。

莫泊桑也是法國作家,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他的母親是福樓拜的朋友。13歲時,莫泊桑開始寫詩。後來福樓拜指導莫泊桑的文學創作,培養他對生活的感受力和敏銳的觀察力,比如要求他每天觀看家門口來來往往的馬車等等,而且也培養了他嚴謹的寫作態度和對文體美的追求。福樓拜當時已是聲名遠播,但並未看輕默默無名的莫泊桑,他曾對莫泊桑說:「天才,無非是長久的忍耐。」「學習如何去觀察,你將發現自己常常會看到別人沒看到的東西。每樣東西都有之前的人沒發現的深刻處,再小的東西都有未知的部分。還有,絕不能借用別人的東西,因為那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會讓自己一片混亂!」福樓拜是一位非常嚴格又細緻的老師,而在福樓拜家裡,莫泊桑遇到了屠格涅夫、左拉等名作家,獲得不少交流機會。

莫泊桑使用的語言清新流暢、樸素自然、優美而不纖柔,討厭浪漫主義的浮誇作風和邏輯的混亂,經由福樓拜的指點,後來終於寫出《羊脂球》、《項鍊》等動人作品。而他也繼承老師的思維,在作品中留下如「生活就是變幻莫測啊!區區一件小事,就足以斷送你的一生,或者救你脫離絕境」、「天才不過是不斷的思索,凡是有腦子的人,都有天才」等名言,師生二人同屬於十九世紀法國後期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





【東西方篇】
詹姆斯.康德黎與孫中山
康德黎是英國人,外科名醫,有一項關於肝臟的醫學名詞就是由他的名字命名的----「康德黎中線」。他也是香港西醫書院的創始人之一,而孫中山就讀於此,他便成為孫中山的老師,後來兩人發展成亦師亦友的關係,孫中山還曾陪康德黎夫婦前往廣州痲瘋村研究痲瘋病。但孫中山求學時,時常當眾倡言反清,聽到的人大多膽怯走避。孫中山以首屆成績第一名畢業於西醫書院後,前往澳門及廣州行醫,康德黎還專程去探望。

後來孫中山投入反清革命,開設藥局藉醫術掩護革命,起義失敗而潛逃到檀香山,康德黎在當地巧遇孫中山,便邀請孫中山到倫敦,豈知孫中山到倫敦後遭清使館綁架,康德黎得知後便全力營救,透過媒體的力量,迫使英國政府介入,要求清政府釋放孫中山。後來孫中山在倫敦完成三民主義思想體系,提出三民主義學說,最終革命成功,成為「中華民國國父」。1925年,孫中山因病不幸逝世後,康德黎參加在倫敦舉行的中山先生追悼會,一年後,康德黎也離開人世。





-----------------------------------------------------------------------
後記:
每個老師的特點,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學生,只是有的學生全盤接收,有的學生選擇性的學習,當然,也有完全與老師背道而馳的學生。

如果要選的話,荀子的思想和我比較貼近,一樣是「人性本惡,所以要經由教育才能學會道德」。
鬼谷子的學生雖然一字排開很有看頭,足以與孔門相比,但怎麼一個一個相戰相殺,感覺有點恐怖…孔門感覺比較和平一點,荀子那兩個學生也好不到哪裡去,只是不是相殺,是韓非單方面被殺(李斯你太壞了)。

而西方與孔門相似的就是希臘三賢,雖然後面還有亞歷山大,但亞歷山大沒有成為第四賢,是因為他沒有聽老師的話(?),結果他只給老師錢,不聽老師話…

不過,總比徐志摩好一點,徐志摩真的是死囝仔一個!講不聽又罵不醒,真的很想爆打他!(怒)不只沒有聽老師的話,還要老師幫他湊錢(毆)
我覺得梁啟超有點可憐,因為有一個古板守舊的老師康有為,又有一個任性妄為的學生徐志摩,真是難為…

相對的,胡適與他的學生們感覺就很好,彼此互敬互愛。

而最優秀的學生應該是裴行儉與吳健雄,一個文武雙全,一個文理兼備,而且人品也很好。
蘇東坡也不錯啦(感覺應該是很有趣的老師和學生)~但學生和老師遭遇有點相同實在是…(指被貶嗎?)

在看周敦頤和程顥、程頤,再看到朱熹,怎麼有種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覺…(我指的是人品)

最奇妙的老師就是老子了,直接西去不復返,給個講義就不管學生了(?),學生也真厲害,自己學成還能教人!

最有特色的老師應該是墨子(中國歷史上在學術界很少有理科男),但也因為老師太特別了,只至於好像他的學生沒什麼出名……

至於有些爭議的老師,我想…老師也是人,並非聖人,能當到聖賢等級的,應該只有孔子一門和蘇格拉底一門了,但至少可以帶給學生一些好的影響,這是一個老師的基本能力與道德。

老師與學生不只是一出(灌輸)一進(吸收),他們之間的關係,也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若說「因材施教」,那麼每個學生適合的老師,也應該不盡相同,所以我一直對「沒有教不會的學生」這句話抱持懷疑,因為下一句「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對教育者來說,有種「莫須有」的指責。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很難說,彼此像是有一種磁場,有的人一接觸就十分契合,有的人再怎麼相處也是平淡如水、興趣缺缺。不過人還是必須靠實力而非靠運氣,那種磁場關係就如同運氣一樣,可遇不可求,但自身意志與心態才是最重要也是最有影響的,而且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心志,調整心態,所學也會有所不同。而在「教學相長」之下,老師和學生多少也會互相影響,如果有正向的互動不斷循斷,對雙方都是很好的聯結。

再者,教育就是名符其實的「不滅」產業,藉由傳承,代代相傳。若學生再向下延伸,也去影響他人,無論未來他會不會成為老師,光是教育自家子女,或是周遭相處的人,也會有所影響,形成一條條連接鍵,串接成社會網絡。

台長: Tinkle
人氣(83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創作坊」居,大不易 |
此分類下一篇:我們與言論自由的距離
此分類上一篇:不關心政治的人=白癡?雅典人這樣說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