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7-28 10:53:04| 人氣8,59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古砲台巡禮:滬尾砲台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歷史背景:

滬尾開發可追溯的最早歷史是在西班牙時代,也曾在此建造砲台,所以滬尾砲台也是當時重要的軍事基地。

據記載,鄭成功佔領台灣,趕走荷蘭人,當時的荷蘭駐軍,便放火將堡壘燒毀,並將大砲破壞。

清朝嘉慶年間,淡水延海一帶海盜猖盛,清廷在 1808 年(時嘉慶十三年)加派兵力,駐防該地,1813 年(時嘉慶十七年)並在現址興築砲台。

中法戰爭後,清廷命當時的臺灣巡撫劉銘傳加強台海防務,使於全台重要海口地區興築砲台基地,計有基隆、滬尾、安平、旗後、澎湖等五處,共十座砲台,憑藉以禦外國軍隊。

日治時期,日軍撤下當時在滬尾的四門砲塔,並將此地改作為日軍砲兵練習場地。

該砲台雖停用多年,但因為長期屬軍事要塞,因此保留狀態頗佳,不但門額上仍留存劉銘傳親筆所題之「北門鎖鑰」石碑,也保留了砲台旁兩道城牆及砲台數座。

國民政府來台後,重新賦與滬尾砲台國防任務,並派兵駐守,後於民國七十四年經中華民國內政部核定,將滬尾砲台定為二級古蹟,整修後開放民眾遊旅。

 

滬尾砲臺,在淡水紅毛城之西約半公里處。清光緒初年原建有舊式砲臺,以防守淡水港口。光緒 10 年(西元 1884 年),中法戰爭發生,清廷詔以臺灣為東南海疆重地,命令加強海防,於是重修滬尾砲臺,福建陸路提督孫開華並率領部隊駐守。是年 8 月,法軍自基隆轉攻淡水,戰事頗烈,砲臺被毀。嗣後,臺灣巡撫劉銘傳聘德國工程師重建砲臺,為二重方形城堡,面積約 1.5 公頃,外圍城牆以泥土堆積三丈餘高,圍繞四周成方型;內牆係以三合土築成,並有甬道相通為營房,砲臺地基敷有鐵水泥。

滬尾砲台因位於高處,加上四周土垣及樹林的遮蔽,讓人不易發現它的位置,易守難攻,十分利於防禦,故又稱為「暗砲台」。砲台呈矩形,由外而內分別為土垣、壕溝、營門、子牆、砲座、被覆、甬道與廣場,構造層次分明。

子牆:以鐵水泥修築,是砲台的主要壁體,子牆最大厚度達 4.2 公尺 ,最高達 7 公尺 ,砲台附近的子牆成弧形且下凹,是為因應彈道的淨空。

主砲座:以鐵水泥修築,設 12 吋徑阿姆斯脫朗後膛砲一尊,弧形護牆上設有置彈孔,中間用 360 度迴轉的全圓磨心砲架,方位涵蓋整個淡水河口。旁邊另設有8吋徑克魯伯後膛砲一尊。

副砲座:副砲座設 10 吋徑阿姆斯脫朗後膛砲及8吋徑克魯伯後膛砲各一尊。砲座集中於面海的兩面,最大的砲設置於轉角,其餘三座砲用半圓磨心砲架,方位角較窄。

被覆:是指覆蓋在兵房上的泥土,質地柔軟,有吸彈效果,被覆上立有兵房的通氣孔。

甬道:子牆內設有甬道,分隔成彈藥室及兵房。甬道亦可供士兵聯繫往來,彼此相通。


正門門額上的石匾有劉銘傳「北門鎖鑰」題字,歷史已超過百年,這塊劉銘傳親題的石匾是砲台區彌足珍貴的史蹟。

穿過厚重的拱門,彷若穿過時光隧道。砲台營區內,四周城牆圍繞,泛黃的壁壘磚牆,引人懷想,彷彿回到百年前的歷史場景。


往前走,四方形的砲台堡壘就矗立在眼前了,舊樸的水泥土垣透露出歲月的滄桑味。

廣場:原為操兵場。在台北縣政府收回整修後,發現地表挖掘出以前所遺留的地基,現在仍在考證其歷史價值,所以廣場暫不開放。

 

歡迎蒞臨首頁:http://mypaper.pchome.com.tw/tiger_wpm

 

相機:Fuji FINEPIX HS20 EXR

閃光燈:Metz 32 CT-3

 

記錄:Tiger Wu

E-mail:tiger_wpm@pchome.com.tw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B%AC%E5%B0%BE%E7%A0%B2%E5%8F%B0

滬尾砲台-美美美:http://emmm.tw/L3_content.php?L3_id=2677

滬尾砲台的詳細說明: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9020314303

 


顯示文章地圖
台長: 普普
人氣(8,598)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攝影寫真(作品、技術、器材) | 個人分類: 古砲台系列 |
此分類下一篇:古砲台巡禮:二沙灣砲台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