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01-30 21:50:29| 人氣7,23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靜思妙蓮華 譬喻品 讀書心得筆記(十三)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個心怎麼樣才能富又快樂呢?人就是貪著,時時都是「婪取順情」。

什麼是虛妄?就是煩惱,就是無明,無明煩惱都是虛妄,貪婪、愛欲,無不都是虛妄。

用「四諦法」,苦、集、滅、道,才有辦法除去,破除了見思惑才能夠解脫。

學佛,應該要真實去體會,體會道理。要認知「四諦法」。

多數的人都是未證謂證。法是這樣,在文字上解釋我們都了解,但是,煩惱現前,一點都沒有得到,還是煩惱浮動,這就是未證。

未得聖法,未證謂證,叫做增上慢。

佛陀要讓大家心很安穩,叮嚀大家要多用心來了解,真正接觸的法,真正體會、能通達的法,不要自欺欺人。

佛的心是什麼心呢?佛心就是大慈悲心,不忍眾生受苦難。

聽佛法之後,來觀想人間的無常,來體會很多的無明,體會到了,去除無明,清除內心的污染,內心的煩惱。

打開心門,富有愛心,就是契佛心。

攝受著正法,有了正法入心,才能夠有「大精進力」。

學佛修行,必定要聞法深信,要身心要隨善順,好好用心,法入心來。

供養的意思就是,對上親近,奉事尊敬;對下含有同情,憐惜愛護。這就是菩薩心。供養,供養什麼呢?諸佛,一切諸佛。

「深廣大智明一切法」。凡夫「深廣大智」,怎麼樣才能達到呢?要好好用心,方向對準,千里道路是從初步開始。

一生一生不斷不斷累積,這輩子接受到法,要趕緊培養「慈悲大慧持一切善」。

常樂我淨是四德,唯諸佛心圓鏡明,靜寂清澄自輕安,得大自在法導師。

「常」,人生是不是常呢?「樂」,是不是很快樂呢?「我」,是不是永久有我?「淨」,是不是很清淨呢?

人生苦短,這種無常的人生,帶著恆常的道理,了解了這種不遷不變的真理,這叫做「常」。

「樂」,樂,就是安穩寂滅,這叫做「樂」。

我,是永恆的「我」,人生生、老、病、死,永遠沒有恆住人間。

得了法之後,所看的一切,有物質的一切,要很自在沒有我所要貪的,沒有我所愛的,沒有我所要留戀的,我所愛的就是真常的道理;這種法,法的身入的心,這種法身永恆,永遠都無掛礙,很自在。

「淨」,就是無垢染,沒有什麼樣的污垢,沒有什麼煩惱再來染著心了。

時時將這個法放在心裡,唯有法入我們的心才有辦法,成就「四德」。

「四德」就是常德、樂德、我德、淨德。「常德」,就是不遷不變。若是「樂德」,那就是安穩寂滅。「我德」,就是自在無礙。「淨德」,就是離垢無染著。

佛陀的時代,一次在給孤獨園那個時間,有一位外來的比丘,長得形象很不好看,很醜,人又小又矮,那個形態很邋遢,一般人看到這個人都不會起歡喜心,甚至有的人還很討厭,不要和這個人在一起。

開始就有人輕蔑、輕視他。

佛陀知道了,就跟大家說:「不要輕視這位修行者,這位修行者他已經是證羅漢果了,他已經對世間物欲已經斷除了,人我是非完全透徹了,所有的無明煩惱去除了,已經是滅諸煩惱,是一位真修道者。」

大家聽到佛陀這樣說,還是心裡有一點疑,既然是真修道者,為什麼讓人看了仍是不能讓人起歡喜心呢?

佛陀就再這樣說,雖然人很矮小,外貌看起來很不好看,其實裡面的智慧含藏著,這不是用身相來比評,最重要的是他那內心的智慧。

法,菩薩道,那是人人必行的道路。「經者,道也;道者,路也」。

懈怠,能障精進滋長染心;精勤,對治懈怠眾善奉行。菩薩,本行入群度眾宏願。

憍縱、傲慢、懈怠、我見;叫做四惡。凡夫是「淺識、深著五欲、聞不能解」,這三惡,這三項就是障礙道法。

聞不能解,亦勿為說:憍慢者,貢高不信。懈怠者,放逸無勇。著欲者,耽荒世染。計我者,知見不達。

法若入心,去除了不好的習慣,培養好的「心德」,若這樣,內心這個德,內心用功,外面表達出來的行為,是叫做「德相」。

法若沁入心來,法在內心裡,所行動的一切就是德,讓人覺得:這個人很有修養。平常的行為都讓人很敬重,這叫做「德」。付出之後,讓大家的認同,這叫做德,「德香」。

因果,有幾種?

「有漏因果」就是世間的種子,這個「有漏」就是煩惱。

這個戒、定、慧無法入心,所以滿心都是煩惱,做人的品行全都沒有。

「無漏的因果」,那就是佛的種子,諸佛菩薩的種子。

「無漏」,就是已經吸收到戒、定、慧。懂得聞、思、修。懂得聽,好好來思考,用心修行,這種,這就是無漏因果。

「諦」就是真諦,很正確的理,這叫做「諦」。所以要有這個正諦理的信仰,不要偏思了,偏思了,思路若錯誤就會偏向。 

信,不要有「猶豫不解」。非法,不要去相信,絕對要切斷非法入心;是正法,要確定、接受,這種法入心而無漏。正法入心,該戒的我們要戒,心要專下來,產生正確的智慧,這叫做「無漏」。

佛陀開始要講《法華經》時,五千人退席,佛陀反而很高興,這五千人退亦佳矣。不相信的人,他不要在場聽,這樣離開,這樣也很好,免得他聽不懂,產生毀謗,所以五千人退席,退亦佳矣。所以,佛陀的慈悲,不希望人不了解,又讓他造業。

學佛不是一生一世,學佛,長長久久的因緣,共同的因緣共同受法,共同勉勵。所以,要時時反觀自性,問自己聽過的法有在心裡嗎?在心裡,有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嗎?所以要時時用心。

常常說阿鼻地獄,「阿鼻」是什麼呢?意思就是說「無間」,沒有間斷,或者是充滿了空間,密密集集沒有間隙,就是充滿了苦難,這叫做「無間」。所以,時間又長,空間又大,這種苦就是極苦。

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地獄比餓鬼道更苦,因為地獄有種種的刑罰。無間地獄,那就是造五逆罪的人。

無間有五種之義:

一、趣果無間,終此身直墮於彼,無間隔。

二、受苦無間,受苦無間斷。

三、時無間,一劫之間,相續而無間斷。

四、命無間,具足一劫,劫盡更生。

五、身形無間,地獄縱橫八萬四千由旬,身形遍滿之而無間隙。

五逆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萬般就是自己造作,是善是惡,所造作的業因,隨著去苦樂的果報,總是自己所造作,造多少業就是受多少報,都是自作自受。

「善惡業因,苦樂果報」沒有人能加我們的罪,也沒有人能代替我們受,一切造作都是自作自受,所以我們要造福,不要損福。

一個心念啊!過去的心念,就是起心動念,一念惡生,很多的業就成了。很多的惡因、惡緣、惡果,這都要歸納在過去。若知道過去,更明白在現在,學佛,就是要學在這裡。

布施,只是憑著一分的心,甘願、歡喜、付出,將這個布施變成了最快樂的活動,這不求回報,自然得到很歡喜,得到大福報。

過去大陸,有一位老師父,他的寺院已經是年久失修了,他感覺,應該將這間古寺,再將它維修、重建,所以,他每天每天都是出去托缽、去化緣,希望能夠鄉村城鎮的人,可以完成他的心願。不過,他這樣好幾年的時間,就是得來沒有多少。

這期間,就有一個孩子,是孤兒,這個孩子身體臭頭爛耳,每天批燒餅去賣,看到這位老師父,每天每天出門,鄉村裡的人,大家不尊重,又不肯布施,他看了心很難過。自己雖然是這麼貧困,所以他有一天決定了:「我即使不吃,我也願意將今天得來的錢,我全部捐給老師父。」

這小村莊的人看到,「唉呀!這個孩子,度自己的三餐都不飽了,又現在將錢全部捐出去!而我們呢?」大家面面相觀,感動了,所以各人就捐,要完成老師父翻修他的古寺。

所以大家一個傳一個,一個傳一個,不多久的時間,這間古老的寺院,也開始就動工了。

有一天,這個孩子忽然間,眼睛看不見了,又再經過幾天,又跌倒,腳又斷了,又經過了幾天,因為眼睛看不見,腳走路又不穩,所以在糞坑邊,他沒站好,整個人都跌進糞坑裡,這個孩子往生了。

整個村莊的人圍著看,大家議論紛紛:「行善沒好報啦!」

老師父在打坐時,忽然間,看到這個孩子,來到他的面前了。老師父問他:「你現在跌落糞坑死了,你現在呢?你的心有沒有後悔?有沒有懊惱呢?」

這個孩子回答得很輕鬆:「沒有啊,我很歡喜,因為我得到解脫了。我現在知道,我過去生中,過去的過去,造了很多的惡業,本來我必須受很多生的苦報,我已經受過了畜生道,來生人間,又是來就無所依怙,我的身體就是臭頭爛耳。

我這輩子結束之後,我的業,來生還要再受很多,出生就六根不具,還要受好幾生報,最後的身就是要生在糞坑的蟲。

卻是,因為我一心的發心,我多生的業報,在這個時候,短時間內這樣受完了。所以,我要來向老師父您說感恩,但是還有一個心願,請老師父要替我完成。」

他說:「村莊的人人,看到我跌落糞坑,大家在造口業,議論紛紛說,為善沒有好報。想要請老師父,將我的過去,向大家說,我是過去生中所造作的惡業,要受多生的報應,我能夠重業輕受,多世的罪業,這樣一生受完。拜託您,將我說的話,向村莊裡的大家說清楚,讓大家不要發起了,這種毀謗佛法,這種斷人的善根。這是我向師父您所懇求,請受我拜託。」

忽然間,老師父出定了,趕緊出去,到了村裡,這位老師父就向大家開始說,這個孩子過去生,長時間造了很多惡業,多生業報,一世受完。

大家聽老師父說的話,心開意解了。

因緣果報絲毫都無法改變,必定所造作的一切,就是要由自己如何去造,如何接受。要改變,唯有了解了道理,及時改變,這才是真正的諦理。因緣的真理就是這樣,「有感」,只要你有造了,自然就會顯現,這是一定的道理。

學佛要記著:「自作受苦樂,業識造三世;隨其所造業,罪福有果報。」

病苦有二種:一是身病,二是心病。

身的病就是由四大不調。什麼叫做「四大」?

第一、地大不調,就是「舉身沉重」。

第二、水大不調,就是「舉身胖腫」。

第三,火大不調,就是「舉身蒸熱」。

第四,風大不調,就是「舉身倔強」。

心病:謂心懷苦惱憂悲哀,是名病苦。

法就像藥,靈方妙藥。法,法若不入心,就像看了藥,不去拿來吃;要拿藥來吃,也不懂得對症的藥。要用心,才能夠知道靈方妙藥,如何來治療眾生的病。

得人身、聞佛法,要把握當下,要時時多用心。(2022.01.30 夜)

台長: Tellme
人氣(7,236)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攝影寫真(作品、技術、器材) | 個人分類: 靜思妙蓮華 譬喻品 |
此分類下一篇:靜思妙蓮華 譬喻品 讀書心得筆記(十四)
此分類上一篇:靜思妙蓮華 譬喻品 讀書心得筆記(十二)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