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9-20 15:09:24| 人氣2,66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子藏撰寫最終課之後(完)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當年人文真善美共修中,高雄張晶玫師姊有一段這樣關於「訪問」的分享。

她說:「你緊張焦慮,他就不會自然。你照表操課,他就虛情假意。你沒有準備,他就對你防備。」

寫一篇人文列傳或個案的故事,重要的是從目標人物或個案的口中問出端倪,親口說出事件的前因後果。

但是,往往卻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與容易。

正如課程中,陳進金教授曾說過,…受訪者除了陳述客觀事實外,也有可能因為自身文化或認同等因素而產生偏見,進而選擇虛構的回憶;又或者是受訪者被他人或社會刻意展示(演出),而成為一種動態的社會記憶,影響了其口述內容的真實性。

因此,子藏的撰寫訪問前題中,課程中講師群曾經提及,透過資料庫的查尋從蒐集到的資料中定出訪問的題綱。

正如當年台東林素月師姊所說:「她決心下筆寫一個人,必要通過自己的堅持,一定是接觸過、觀察很久,才會決定採訪。鎖定對象後,觀察對方的行住坐臥和個性,甚至花上幾週時間和受訪者相處互動,唯有真正了解這個人,寫來才能刻骨銘心、誠正信實。」

因此個人撰寫對像關於她的訪問提綱中,就設定有,原本有宗教信仰否?

該師姊與我的母親同齡,也就在讀小學三四年級前後,美軍正猛烈轟炸臺灣的時候,也是走過光復前後的長者。

一般台灣人拿香就是佛教,經過日人時代的神社信仰,光復後其實有人是神佛不分的,因此師姊在接觸慈濟前的「宗教」信仰或信仰是什麼?對其在進入慈濟後的所謂人間菩薩有怎樣的信仰翻轉呢?

幾年前曾遇見一位師姊相當自信的說:「所有的佛都是阿彌陀佛………」正如陳進金教授所說:「…可能因為自身文化或認同等因素而產生偏見,進而選擇虛構的回憶……」

訪問後的考證比訪問對像說詞更為重要,因此正如林素月的概念,觀察對方的行住坐臥和個性,甚至花上幾週時間和受訪者相處互動,唯有真正了解這個人,寫來才能刻骨銘心、誠正信實。

那天羅世明在課堂上說:「訪綱的規畫,一、找出主軸才有提問的方向。二、事先蒐集相關資料。三、預先試擬可能的問題。」這正呼應了張晶玫所說:「…你沒有準備,他就對你防備。」

那日(9/13)最後一堂課所謂的座談結束前,羅世明曾說,將在十月份再安排一堂「訪問」的實際操作課程,請一位師兄或師姊在現場讓大家採訪提問。

個人心中強烈盼望的是,能否依此回子藏撰寫訓練課程的內容,提早告知學員們將受訪的師兄或師姊是那一位?

先從各資料庫中蒐尋該受訪者的相關連結和資料,得以找出主軸定出提問的方向、預先試擬可能的問題。

至於如羅世明在課堂陳述的人物採訪的最高境界「用生命走入他人的生命」探觸到對方生命的最深處的感動和感恩,完成了真善美的任務同時也洗滌了自身的心靈,傳遞了如實的生命溫度同時觸動他人,完成有如千百盞心燈代代相傳的子藏,也能在此刻實地演練一番呢?

或許這應當是所有學員最迫切需要的「範本」吧?

兒子暑假結束回學校前一天,曾經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他說:「佛經就是佛法嗎?」又問:「那熟讀經書能成佛嗎?」能成佛嗎?其實我也不相信,熟讀經書能成佛!

他又問:「不能成佛,那師父們早晚課誦經念佛做什麼?」就早晚該做的功課,不是嗎?

「做好功課不能成佛,那這樣的功課有什麼用?」

是啊!?做好早晚課不能成佛,這樣的功課……?不過我倒是這樣回答他:「你的教授是博士吧?你修他的課同時也及格甚至滿分,你頂多得到三或兩學分,但你還是沒成為博士吧!」(2015.09.20 午後)

台長: Tellme
人氣(2,666)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攝影寫真(作品、技術、器材) | 個人分類: 走在慈濟路上 |
此分類下一篇:關於批評這個詞
此分類上一篇:子藏撰寫最終課之後(二)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