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5-14 22:05:53| 人氣17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鬼話與童話——從《和你在一起》想起《Billy Elliot》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儘管入場前我已經作了最壞的打算,結果還是失望。一些宣傳將陳凱歌的新作《和你在一起》與Billy Elliot(跳出我天地)作比較,並聲稱比《Billy Elliot》更為出色云云。可惜的是,這一比較就高低立判,《和你在一起》是如此的淺薄和造作。

兩部電影的故事背景是個相當有趣的對比。《和你在一起》的背景設定在一九九九年(參考牆上的日曆)經濟正在快速增長的中國大陸,而《Billy Elliot》的背景則是一九八四年經濟蕭條的英國。Billy一家住在盛產煤礦的Durham,這個曾經為英國走入工業化時代提供動力的地方。他的父親和哥哥都是礦工,而母親則已過世。時代變了,國營煤礦因不合乎經濟效益而面對收縮的危機。工會為了保障工人的權益,採取了激烈的手段與政府抗爭。而當時的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Ms. Thatcher),則以極強硬的手段來打壓工會運動。Billy的父親和哥哥都參與了工會發起的大罷工,每天都到礦場去示威,警察們則嚴陣以待。

相對來看,《和你在一起》在背景刻畫方面,顯得相形見拙。十三歲的劉小春和父親劉成相依維命,生活在一個類似遊覽區而多於民居的江南小鎮中。劉小春是劉成從火車站撿回來的,然而這段身世卻毫無說服力。當年劉成在火車站撿到小春,小春身邊伴著一把精緻的小提琴。試想想一九八六年的中國內地,當時經濟已經開放了幾年。而在計劃生育下,小孩都成了家裡的寶貝,男孩更是甚之。從那把相當精緻的小提琴推敲(那琴能賣到五萬塊哩),他的親生父母理應是有文化修養,以及有一定經濟能力的人。那為何他們要拋棄這個孩子呢?把一個嬰兒和一把精緻的小提琴,就這麼放在火車站人來人往的候車室裡,就算沒人打小孩的主意(販賣人口的事件,在今天的內地仍時有發生。),也一定有人會打那把小提琴的打主意。這裡可不是孤兒院門口,如果不是發生了什麼相當特殊的情況,我想不會有人就這樣把親生的孩子拋棄在那裡。

藝術的尊嚴
在《Billy Elliot》中,Billy的學舞過程相當不容易。父親是個硬漢子,他同時也期望兒子是這樣一個人,所以縱使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都讓Billy去學拳擊。芭蕾舞在Billy父親的眼中,既是娘娘腔的表現,更是屬於另一個世界的東西。於是Billy只好偷偷地跟Wilkinson太太學跳舞。Wilkinson太太雖然只是個普通的芭蕾舞老師,可是她知道Billy是個有天份的小孩。在她看來,舞蹈能幫助Billy表達自我,所以她願意免費教Billy,並期望他能考上皇家芭蕾學院。在這裡,舞蹈是為了自己而跳的。它既不是一種階級的象徵,更不是一種身份優越的裝飾。Billy在面試時說,舞蹈可以令他達到忘我的境界。他感到一種難以言明的內在改變,就好像有一把火在燒,就好像鳥兒在飛,就好像一股電流在跳動。

在《和你在一起》中,劉小春被描寫成音樂天才,小小年紀就已贏了不少比賽。可惜的是電影裡並沒有交代他學琴的過程,似乎編導以為一句「天才」就已經提供了足夠的說服力。在這裡,音樂似乎只是一種裝飾,一種為別人而表演的東西。看看劉小春在什麼情況下拉琴就說明了一切:人家生兒子生不出的時候,找他來拉個「帶勁的」。為了討好一個妖冶的女人而拉。為了要到證明天才的優越,跑到京城裡去拉。最最「感人」的,也不過是為了報親恩而拉。電影裡經常露骨地講「音樂是要注入感情」才能動人,然而諷刺的是,這偏偏是電影所最最缺乏的。小春的角色完全像個沒有主見的木偶,在別人的意志下左搖右擺,我看不到音樂在於他本人有什麼意義。在影片裡,音樂只是一種工具、一種手段。他父親就承認叫兒子學琴,完全是為了「成功」,而不是學好音樂。所以他辭退了江老師,而去找善於製造明星的余教授。至於小春,他不過為了討好一個剛認識的女人,居然就把那一直伴在身邊的小提琴賣了。賣琴的行為,正正表明了音樂在於他,不過是一種可以出賣的,可以去換取其他東西的外在之物。

生命的尊嚴
《Billy Elliot》的筆調是灰色的,裡面的角色是卑微的,然而表露了一份對生命的敬意。有一段並列的鏡頭,十分有力。一邊是Wilkinson太太在指導Billy的舞蹈姿勢,一邊是礦工們在示威。Wilkinson太太高聲提示Billy說:「Step really open! powerful! Proud!」面對國家的暴力,礦工們無所畏懼。然而最無奈和最磨人的,還是生活中那些最基本的需要。聖誕節來了,卻沒有錢買燃料取暖。Billy的父親只好把亡妻留下的鋼琴拆了,燒掉取暖。一家人圍在火爐旁慶祝聖誕節,這時連硬漢子也禁不住哭成淚人。Billy終於在父親面前跳出自信的舞步,這些舞步在他父親看來說是如此的陌生,卻深深地觸動了這個硬漢子的心。在兒子身上他看到一顆在跳動的心,看到一份生命應有的尊嚴。

《和你在一起》的筆調是滑稽可笑的,光鮮的外表下,包裝著一個異化的生態。這是一個完全「唯物」主義的世界。劉成一心想兒子出人頭地,於是帶兒子去京城參加比賽。那知道前幾名的名次早就給買下了,最可笑的是,劉成不認為這有什麼大不了。他想盡辦法為兒子的「光明大道」鋪路,找名師、拉關係。美麗、任性、職業「神秘」的莉莉,過著靠自己的身體換取的富裕生活,卻又不滿男友以同樣的手段生活。小春跟著憤世嫉俗的「藝術家」江老師學音樂,因為不滿江的教法,於是拋下一句「我父親可是付了錢的!」就跑了。小春用賣提琴的錢,買了件名貴大衣給莉莉,莉莉就感動得說「從來沒有人對我這麼好!」影片以批評的角度,把余教授刻畫成一個好耍手段、追逐名利的角色。平心而論,我看不出他和劉成有什麼根本的分別。劉成不也是為求目的,而不惜辭退江老師嗎?兩人的分別只在於,余教授想成為一個「天才」的老師,而劉成則想成為一個「天才」的父親。影片對親情、友情、愛情、師徒之情的描寫都是這麼虛浮和矯作,對社會現象的描寫這麼平面而脫離現實,很難令人相信這是出於陳凱歌之手。

童話式的鬼話
《和你在一起》的尾段,余教授終於安排了劉小春參加國際音樂比賽,卻又嫌劉成這個土包子失禮,於是想安排(趕)他回老家。誰料到劉成愛子情切,不想成為兒子的絆腳石,居然早就買好了火車票回老家。結果是肥皂劇式的收場,小春識破余教授的鬼計,寧願放棄比賽的機會,衝往火車站找父親。在火車站大堂,為父親拉了情深款款的一曲,淚撒當場。現實之中,怕切小春還沒拉幾下,就被公安鎖走了。一個不知好笑,還是可悲的大團圓。

鬼話式的童話
《Billy Elliot》是一個殘酷的童話。工會最終投降了。Billy坐上巴士駛向那充滿未知與冀盼的將來,鏡頭一轉,他的父親、哥哥和其他礦工則走進了那必然下沉的升降機。他們好像被關在籠子裡,一臉無奈地等待著下沉,等待著灰色的陰影將他們淹沒。一個低下階層的少年,最終能跳出種種現實的限制,真是談何容易。Billy曾經問父親為什麼連首都倫敦都沒有去過。父親卻反問,為什麼他要去倫敦,那裡又沒有煤礦。一句話就道出了現實中的無奈。一個少年的「成功」故事,背負著現實中萬千礦工失敗的辛酸。這不一是勵志的神話,而是一個反諷現世的童話。

影片中段有一幕,Billy問Wilkinson太太關於《天鵝湖》的故事。Wilkinson太太說:
「那是關於一個被邪惡巫師所操縱的女子。而這名女子,這名美麗的女子被變成了天鵝。每天只有晚上的幾個小時,她才會活過來,變回一個真實的人。有一天晚上,她遇到了一個年輕的王子。他們相愛了。她意識到,這將令她回復真正的女兒身。」
Billy追問那然後呢。
Wilkinson太太冷冷地說:「他答應和她結婚,結果卻跟另一個人走了。就這樣!」
Billy又追問,那她又變回了天鵝嗎?難道他不愛她嗎?
Wilkinson太太不耐煩地說:「她死了!走吧,那不過是個鬼話!」
影片最後一段,Billy的父親和哥哥前往倫敦,欣賞Billy在皇家劇院的演出。看台上,年華老去的父親兩眼含滿了淚水,等待著小兒子在舞台上一躍而起。這一場芭蕾舞跳的就是《天鵝湖》。這無疑是最堪玩味的一個結束。

P.S.原來《Billy Elliot》的導演Stephen Daldry,其近作就是The hours

台長: 燒餅
人氣(17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