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2-28 22:33:22| 人氣2,02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從學測加考作文談中學的閱讀教育與指導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教育部日前宣布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加考「語文表達能力測驗」即將於九十五年試辦、九十六年正式實施,作為高中職入學門檻,這個議題立刻受到大家的熱烈討論。許多家長便開始緊張,提出諸多意見,譬如「如何客觀評比、分數如何採用、如何出題」等技術問題的質疑;而學校方面則開始上緊發條,亟思因應之道,增加作文上課時數、邀聘作家進駐校園、成立班級讀書會、讀報心得剪貼等「偏方」措施紛紛出爐,「語文教育」似乎儼然成了眾人最關切的課題。

加考語言表達能力,政策帶動教學

  自教育改革實施,高中職依據學測成績甄選分發,國文科分數不再加重,授課節數相對減少,課程進度緊湊,欠缺完善的作文教材;若加上教育當局不考作文,少數對作文教學較沒興趣的老師,草率出完題就讓學生回家寫,天馬行空揮灑創意,寫作課程流於虛應故事。加上近來網際網路等傳播媒體盛行,追求快速簡易的聲光影像流行文化衝擊之下,所謂新「e」世代學子的國語文表達能力明顯低落,確實教老師與家長們憂心不已。
  到底基測應否加考語文表達能力測驗?意義何在?若問國文老師:「作文重要否?」相信絕大多數的國文老師會認為:「作文是國文教學中重要的語言表達統整能力之展現」。正如陳滿銘在《作文教學指導》一書中提到:「國文教學的範圍極廣,諸如範文、作文、書法等教學,以及課外閱讀、寫作、演講、辯論、吟唱、壁報等指導,無不包括在內;而其中『作文』可說介於範文教學與課外讀寫之間,是一個必要且極其重要的環節。」可知,國文教學若與作文脫節,教學歷程與內涵便不完整。
姑且不論時代如何變遷,我們無法否認「語言」與「文字」仍是溝通、學習及表達的媒介,是一個人心智訓練的重要一環;劉崇義在《國中作文方法導論》中也說:「作文是一種綜合的訓練,既是語言文字的訓練,又是思維能力的訓練。」因此,學測決定加考語文表達能力測驗,當然是多數人認為有助增強閱讀能力,提升語文素養的重大措施。從學習評量的觀點,考寫作較能考出制式選擇題無法測出的能力,像是綜合、應用、創造等,而且包括大學指定科目考試、托福等考試也同樣測試作文。從目前「考試領導教學」、「不考則不教」的教育生態環境來看,加考語文表達能力測驗有其正向引導作用,個人亦樂觀其成。
改變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祇是以個人從事國語文教學的幾年經驗觀來,學生寫作能力應是與教師的語文教學方式密切相關的。作文本是一種敏銳的觀察力、注意力、想像力、記憶力及思維的綜合能力,而這種能力得透過系統化教學而練習運用,形塑成真實的寫作「技能」;換言之,作文的運用,也就是包括觀察、記憶、想像、思維的整體歷程,來完成語文活動的個性心理特徵。然而,向來我國的教育太偏重於片段知識的灌輸,而忽略協助學習者發現事實的意義,並將此發現用自己的語言表現出來;更缺乏創造性思考、溝通能力或發表能力的教學。傳統的作文訓練就是以起承轉合方式來要求學生模仿撰寫,和學生實際的生活經驗相差至遙,當然引不起他們的寫作興趣,通常也只能用來應付考試罷;因此,誠如身為國文老師的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呂秀菊曾說過:學生會「寫作」,卻不會論辯批判,無法獨立思考,不論題型怎麼變化,早能預期大多數考生造出來的文章都是中規中矩,千篇一律,欠缺獨特性,如此算是達到提昇語文能力的目標嗎?亦即教學方式無異,即使加考語言表達能力測驗,也只是再度訓練一批寫「八股文章」的學子。
  鍾為永教授便明白指出:傳統的作文教學對寫作能力的認識,只停留在它的表層結構上,把作文能力認定為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認識事物的能力而已。可是 ,當作文教學只是從事在低層次的重複訓練,忽略協助學生心智歷程的提煉,這種片面理解和單一技術指導,便直接影響到學生分析寫作,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根據張新仁以問卷調查學生寫作教學狀況,也發現:

一、 多數老師仍採用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學生依然是被動地接受教師所教授的寫作技術。

二、學生在各種文題的表現上,以記敘文表現最好,議論文表現最差,至於抒情文、應用文與說明文的表現則介乎其中。

三、 作文教學的困難或缺失,以「學生害怕作文或缺乏寫作興趣」最為嚴重,其次為教師「缺乏妥善、有效、可依循的教學法」。
  因此,國文教師嘗試揚棄傳統命題式的作文訓練,採行引導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循循善誘,觸發學生內心認知與思維的轉換,而落諸言之有物、鏗鏘有力的語言文字,方是「語文教學」革新之重要關鍵。
若從此角度來看基測加考作文的政策,其實根本解決不了中學生語文程度低落的問題。

升學主義造成閱讀情境不利

衡諸個人學習經驗,其實臺灣的中學生一直是處於對他們進行閱讀既不鼓勵更不友善的環境裡,一切學習活動皆以「教科書」與「考試」為依歸;即使家庭裡鼓勵閱讀,現實卻無情窒礙,因為國中生的升學及課業壓力已經夠沉重,不允許浪費空閒去進行自由閱讀。在許多校園裡,秩序管理考量下,學生私自閱讀課外書籍是被選擇性禁止的,甚至可能因此受罰。況且圖書館功能不彰,往往淪為教師開會、學生競賽場所,實際借閱率及館藏書量多遠低於合理值,所謂宣導利用教育也只是辦幾項比賽,熱鬧一兩週即逝的活動罷。在這種時空中,學生的閱讀經驗是短暫的、薄弱的、淺化的。
在升學壓力下,傳統的國文教學總侷限在課本範文的解釋背誦與字詞理解,以反覆測驗準備考試為主。長久以來考試領導教學,教師們也思考研擬出一套教戰守則:如何精準解題,快速過濾試題,再求得唯一答案;「作文課」自然也是,模擬各種文體,如何破題切入,記誦名人諺語引用,再以民族國家、大我利他作結論。至於學生學習興趣是否真正提高,語文理解賞析能力是否具備,則是長期被忽略著‧‧‧
  根據《天下雜誌》所做的全國國中小學老師「閱讀大調查」顯示,在台灣的國中小學校園裡,閱讀被定義為「有幫助,但不被重視」的課外活動;而沒有升學壓力的國小,閱讀風氣比國中好。有九成老師,都認為閱讀有助於激發學生創意、想像力,八成的老師認為,可以提升學生自我學習能力,更有近六成左右的國中小老師也都認為,閱讀有助於邏輯思考。但在校園推動閱讀活動時,有八成五的國中老師,和六成的國小老師,並不覺得順利。整體而言,台灣的老師是一群愛讀書、也肯定閱讀意義與樂趣的教育工作者,但是由於教育環境、政府體制、升學壓力等多重因素,使得他們在推廣閱讀時,只能各盡本分,在自我崗位上努力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興趣。
培養閱讀習慣,從「學習閱讀」到「經閱讀而學習」

個人以為成功的語文教育乃植基於紮實的「閱讀」經驗。「閱讀」與我們的生活有何相關?閱讀隨時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如果它不曾影響我們的生活,不曾改變我們些什麼,不曾影響我們的處世態度,那麼它很快就會成為一項過時的娛樂,我們也無需在此小題大做地闡述它的價值了。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曾在2001年建議,基礎教育的目標,應該要讓學生喜愛閱讀,並養成閱讀習慣,未來才能成功的終身學習。世界各國為了提升國民素質與競爭力,莫不卯足勁鼓勵推動閱讀學習,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為了在西元2010年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三大主要工作目標之一就是希望透過「閱讀」,提高二十五歲到六十四歲的在職人士參與終身學習。

  在語言發展歷程,「讀」與「寫」是分不開的,沒有進行足夠的課外閱讀經驗累積,從中萃取背景知識、思想啟蒙、情感觸發,是不可能寫出一篇好文章的。翻開教育部全國兒童閱讀運動實施計畫,第一頁開宗明義即指陳:「閱讀係一切學習的主要基礎。根據相關研究指出,兒童可藉由閱讀吸取知識、促進學習與成長,並可透過閱讀,獲得興趣,豐富生活。尤其,及早進行正確的閱讀,更有助於腦力的開發、語言的發展,並可啟發個體想像,增進創造力。因此如何在學校教育中,善用活潑有效的閱讀指導策略協助學生學習,實為邁入新世紀所應重視的課題。」
全面提昇語文指導,落實閱讀教育

  從教學的角度來看,我們希望能幫助學習者開拓更寬廣的觀察視角,了解並討論其他的意義建構,以及不同建構詮釋出來的結果為何不同,進而增進學習者的語文能力,閱讀指導的功能也在於此。論及閱讀指導方法這部分,個人提出幾點淺見供參:

(一) 透過閱讀建立字彙:
教師應秉持著「閱讀、不斷的閱讀、最大量的閱讀」的理念來進。
行閱讀教育,因為了解文字和知道如何使用它是一般知識的指標,而字彙也影響學習的效率,較多的字彙可以幫助認知的過程順暢。

一般識字教育過程中所建立的字彙都是定義的知識,如在字典的定義。但是,正確的閱讀指導理念所欲帶給的,是要學生求得真實的「字彙知識」,把字的字典定義延伸到文本脈絡知識(contextual knowledge)上,即了解字應該如何確實地使用在書寫和口語的語言上;這種過程中,字形語音學、造句法及會話線索的掌握便已無形中根植形成學習者的語文知識。
(二) 透過閱讀建立有組織的知識:
學校的語文教學當然不能只停留在字詞義的認知訓練與技巧的抄寫;在進一步的閱讀指導中,紮實的內容深究與形式深究,可以培養學習者的理解能力。閱讀理解最重要的是理解文本(context),而理解本文正是靠讀者的「推理」,因為沒有一篇文章能窮盡地列出理解所需要的訊息。

「推理」便是一種有組織的知識,比如略讀時,如何摘取大意,精讀時,細心體會,記取細節,歸納重點,並設法提綱挈領,掌握文章的結構,反覆咀嚼,推求含義。於此,教師得以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若有疑惑,應隨時採用摘要、推論或產生問題等策略;閱讀完畢後,與舊訊息作連結,並能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達出閱讀所得。

(三) 熟悉閱讀理解的策略:
教師可以傳授坊間許多探討增進自我閱讀理解的書籍都會提到的SQ3R策略,該策略建議閱讀者使用五個步驟來閱讀新的文章:瀏覽(survey)、提問(question)、細讀(read)、背誦(recite)、複習(review),或者學習運用最簡單的6W策略:利用when(何時)、what(什麼)、how(如何)、where(何處)、who(誰)、why(為何)的問題來理解文本。諸如此類的閱讀策略不勝枚舉,事實上,任何一種學習策略都因人因物因情況而有所差異,唯有引領學習者親自體驗過後才知道是否適合自己,至於運用效果如何,自己還需要做哪些方面的修正。

(四) 閱讀情境的充實與精心安排:
成功的語言學習首在營造豐富各類語文刺激的情境,當學習者舉目隨手皆能接近使用閱讀素材,潛移默化的境教功能便開始產生。個人建議教師能在教室裡規劃「班級圖書角」,擺上專用桌椅或抱枕坐墊,營造人性的溫馨的閱讀空間,讓學生得於課餘時願意「悅」讀,甚至向學校圖書館爭取設置「巡迴書箱」,定期更換,提供充足廣泛的閱讀書籍,保持學生閱讀興趣;而在學校層級,最好能逐年充實學校圖書館的軟硬體設備,安排專業人員進駐,落實學校圖書館利用教育的推展。
(五) 推行鼓勵閱讀活動:
教師當然更能透過舉辦多樣性的閱讀活動來鼓勵學生多方閱讀,例如:辦理「書卷獎」,公開表揚借閱書籍、主動閱讀最多的學生;鼓勵撰寫「讀書心得報告」,學會摘要擷取重點,將閱讀的心得落諸文字並與他人分享,心得作品展示供他人觀摩學習;成立「班級讀書會」或「親子讀書會」,共同看一本書或分組看不同的幾本書,設定時間共同討論或發表感想,提升班級閱讀風氣,擴充閱讀的量及範圍,培養獨立閱讀能力。當閱讀與寫作教學進行至一個階段時,班級內或班群之間甚至可以嘗試辦理「文學獎」競賽或師生共同策劃出版「班刊」,鼓勵學生發表,促使兒童積極從事讀與寫的活動,提供學生認真閱讀創作的滿足感。

結語

面對來臨的「知識經濟」、「資訊爆炸」時代,學生需要吸收的知識實在太多了,因此,教學生如何正確合適地提煉資訊的素養將遠甚於過去教學生呆板的認識文章字句或知識。推行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的目標在培養學生帶得走的十大基本能力,當我們細究其內容時,也發現多與「語文運用」或「資訊素養」有關;所以,教育工作者應有以下正確的認知:「閱讀」實是教育與學習的核心,教育與學
習的基礎植基在「閱讀」習慣的建立和「閱讀」素養的提昇,簡單的加考語文表達能力測驗徒具象徵性的意義。

  做為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就讓我們在正確的方向上堅持作對的事,閱讀也可以這樣做,從班級內落實做起。與所有教師共勉之。



參考書目:
教育部(2000)。全國兒童閱讀運動實施計畫。
張新仁(1992)。寫作教學研究-認知心理學趨向。台北:復文。
劉崇義(1996)。國中作文方法導論。台北:建宏。
陳滿銘(1994)。作文教學指導。台北:萬卷樓。
張玉茹(2001)。如何看得更清楚─談閱讀教學。教育研究資訊.6,9(3),頁32-51。
游常山(2003)。中小學教師閱讀大調查。天下雜誌─海闊天空教育特刊Ⅵ。
張芝萱(2001,4月)。遨遊閱讀世界。翰林文教雜誌,19。2004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worldone.com.tw/magazine/19/

台長: Stanley Hsieh
人氣(2,02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教育專業 |
此分類下一篇:了解新生代的語言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