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0-31 07:07:42| 人氣38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北港鎮中山路店面空間使用的類型與分佈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雲林縣北港鎮中山路店面空間使用的類型與分佈
兼談未來的問題與挑戰
研究生:黃憶苓*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
觀察
n 各種空間活動,經過選擇與判斷而分佈在都市不同的地方,這種行為我們稱之為空間活動的「區位行為」。
n 例如,「學校」附近會出現「書店」、「文具店」;「廟宇」附近會出現「香燭冥紙店」、「特產店」等。
n 若將範圍從都市縮小至局部的市街來看,也具有同樣的內在關連。
現象
n 北港市街各種活動的空間分佈現況以朝天宮為中心向外伸展,同類的使用會聚集在某一側,也具備了〝方向〞的因素,而方向的決定是來自於朝天宮的廣場。

n 但空間的使用並非僅圍繞一個單一的中心發展,而可能圍繞數個中心發展,某些空間使用會因需要特殊區位條件而群聚在某一區位上。因此,當中山路出現另一個新的刺激時,可能產生新的吸引而形成另一個群聚的區位。
問題
n 近年來政府對於都市地區的維持與復甦積極注入新的開發,並期待能發揮相輔相成的效果;隨著北港鎮公所通過的「觀光大橋規劃案」及「港朝天宮附近地區都市更新計畫」的提出與實施,為中山路注入一新的刺激。
n 若以都市區位的機能理論來看,將影響某些空間使用的分佈,並對於建成環境產生衝突。
目的
n 試圖透過北港中山路店面空間使用分佈現象的調查,除了討論活動之間的內在關聯,更期望進一步去瞭解對建成環境之介入或進行新的建設時所可能產生的問題與挑戰。

n 基於此目的,我們需要一個方法理論來幫助我們充分瞭解都市的空間結構,將有助於進行有效的觀察、理解與做未來的預測。
北港市街歷史概述
n 台灣早期的街屋大都出現在舟運發達的海港、河港聚落,以港口、水運的交通條件而興起。
n 北港,位於古「笨港」地區,是台灣中南部較早開發的港口及聚落,也是早期大陸移民渡海登上台灣本島的主要港口,移民的開墾為笨港聚落的發展奠下基礎,許多民生用品、農產品等交易使得笨港聚落市集的商業日益繁榮,也成為當時台灣中南部的對外門戶,僅次於台南、嘉義之第三大都市。


n 康熙三十九年,「朝天宮媽祖廟」的興建,使得市集商業活動更加興盛,進而發展成為一宗教都市之街市。

n 笨港地區於清代康熙年間已有商店街之形成,因北港溪改道將笨港一分為二,並形成「笨南港街」、「笨北港街」,清嘉慶年間,台灣遭受颶颱侵襲,笨南港街災情嚴重,民宅、廟宇侵毀無數,災後居民東遷,重建街庄稱「新南港街」,即今「新港」。而笨北港街受災較微,仍維持貿商生意。日本領台前,笨北港街尚分為8市街。從清代至今,整個市街可以說是以朝天宮媽祖廟為中心,由此往南通的宮口街(今中山路)則形成最為繁榮的商店街。

n 宮口老街在昭和十四年(民國二十八年)經過市區改正而形成新式商店街,路面寬十五米,兩側店鋪多為二、三層樓,皆設有亭仔腳。這種整齊畫一的店鋪建築,可說是當時台灣小都市商店街的典型。從1940年富田芳郎所繪之北港地圖中,可看出當時北港市街的店鋪率。以朝天宮為中心的市街店鋪率比較高,宮口街(今中山路)北端西側、及東側第二街區、朝天宮兩側街路,總計店鋪率達100%。

北港市街空間使用的現況調查與分析
n 調查概要
n 中山路為昭和十四年「市區改正」的新式商店街,兩側店鋪為二、三層樓,單棟面寬三米五,亭仔腳深三米二,店鋪內部成狹長型之建物。調查發現,相同的空間格局卻有不同類型的空間使用方式,此可因應產業的轉變。但筆者同時也發現,『行業的類別』與『空間使用』的類型並無絕對的關係,故以此兩者作為主要調查紀錄之內容:
行業別

行業分佈狀況說明
n 較為明顯的分佈行業別為特產類、小吃類,主要集中在朝天宮鄰近街區,其次為農產品與製造業,主要集中於中山路街尾一帶,其中鄰近觀光大橋停車區位設有較大型的特產類製造廠,具有供應與販售的功能。
空間內部使用類型
n 依據中山路與其鄰近街道店面空間內部之使用調查結果顯示,空間以商業使用為主,在此我們以單棟店面內部的不同使用方式來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n 類型一:混和型
此類型店面空間前段包含騎樓空間做為產品販售區、囤放區、櫃臺區,後區作為產品製作區、機具擺設、儲藏空間等。
n 類型二:一般型
此類型店面空間之前段為商品擺設空間,後區為住居使用或儲藏空間等,如為餐廳使用,則後段為廚房、儲藏空間。
n 類型三:工廠型
此類型店面空間之前段作為製造、囤放之使用,後段作為居住空間。
n 類型四:其他類
此類型附屬於新式大樓一樓之騎樓空間。

觀點
(二)理論與方法
n 有關環境構成理論的研究,王明蘅於1993年所主持之《空間語意網路對於都市空間使用之結構分析》中提出區位行為的機能理論,試圖探討區位活動的內在邏輯。首先將「都市結構」的概念放在空間活動的區位分佈現象上;雖然目前各都市中的空間活動也受到人為之土地使用規劃的限制,但是在微觀的層面,仍然有大量的自由空間,可反映出「非計畫性」的聚集及調適的行為(王明蘅,1993)。
n 研究者提出空間語意網路方法論包括三個系統:
n 1.<都市形象系統>,描述都市的空間形象,內容為都市的實體結構元素以及都市分區之間的組織樣式。
n 2.<空間使用系統>,建立都市中各種使用之間的機能關係。這裡所指的空間使用是指「行業」做為分類方式
n 3.<空間使用分佈模型>,建立各種使用與各種基地實質條件之間的關係,而產生可觀察的具體現象。
●分析方法:
都市形象系統:
1.先標定結構性的空間元素,如:主要公共設施(像車站、公園、廟
宇等)。這些元素或有阻隔、凝聚的作用。
2.再依活動的均質性及強度來分區。
3.做分區界線的最後判斷。

空間使用系統(行業類別):
從具有結構性的元素出發,依據相依、相輔、相容的層級使用關係來建
立「空間使用組群」。主要用來討論:
1.結構性空間使用。
2.與結構性空間使用相關之使用。

使用分佈模型主要建立:
1.分區之相關使用。
2.空間使用之區位關係。
3.空間使用之群聚。
小結:作為一種有效觀察、理解與預測的方法
在空間語意網路的架構中,任何一個結構性的空間元素,具有凝聚的作用。透過結構性元素與空間使用之間的相依、相輔、相容的關係,我們可以建立「空間使用的組群」。
若以此觀點,我們應該可以界定出北港市街中具有空間使用『結構性質的元素』,並界定『相關之空間使用組群』的內容關係。在瞭解這些使用關係之後,我們將再討論『新的結構性質的元素』,所可能產生的相關空間使用組群之內容關係。

分析與討論
結構性空間使用
具結構角色的元素,如重要的地標或地點,通常是一些公共的且供公眾使用的空間或是具有特色的空間使用,這些空間扮演了『聚集』其他空間的角色。
與結構性相關之空間使用
我們依據以4個原則來判斷:
原則1:在都市中其他地方沒有出現,而只出現在結構性元素附近的空間使用。(相輔關係)
原則2:在結構元素附近聚集的空間使用。(相輔關係)
原則3:在都市中普遍出現的空間使用,雖然這些在結構元素附近並不特別多,但其間的關係按一般經驗即可判斷者。例如:火車站附近的小吃店。(相依關係)
原則4:在都市中普遍存在,但卻固定在同一類結構性使用元素附近出現。(相依關係)

n 根據這些原則及基本判斷,便可找出與結構元素相關的空間使用組群。值得一提的是,北港鎮之中絕大部分的行業使用主題是屬於「住宅」使用,它佔了都市中大部分的空間使用內容來支持北港市街,從先前的調查結果便可看出此現象,因此我們也將其列入說明。

上述三項結構性使用中,某些使用之間具有較多的關連性,例如:廟
宇、市場、及住宅。這表示這些相關的組群間,呈現一種相互需要的
穩定關係,而這樣的關係可能就是空間混用的內在邏輯。

新的結構元素與其組群:
我們依據現有結構元素與其吸引的相關空間使用組群關係來對另一新
的給予進行預測,這樣的預測是根據使用的關係原則(相輔、相依)
及基本判斷而定:
小結
結論
本研究的內容基本上是屬於基礎調查的階段,利用中山路現況調查透過一個方法論的操作來建構出北港中山路的空間使用分佈模型,並經由此模型做期望有效理解、解釋並預測未來問題的可能
(一)問題
台灣都市中隨著土地使用與開發行為日趨複雜,往往各種空間使用與開發之間相互影響、牽動,任一結構性設施的開發,都會衍生不同的使用問題。根據先前的調查與推論結果了解『店面內部使用類型』與『行業類別』並無絕對的關係,因此觀光大橋的開發將吸引相關行業的流動與聚集,這樣的介入對建成環境的影響首先面臨土地使用分區的問題,例如變更土地分區程序較慢而行業的流動聚集迅速。
我們可以初步歸納出以下的幾點的課題:
n 觀光大橋的開發將引入某些行業的組群迅速流動聚集,並會對目前中山南路的住宅區產生衝擊。
n 空間使用的改變首先反映出運輸動線以及街道交通承載量不足的問題。例如目前中山南路為住宅使用,相關行業的進入將會需要新的運輸動線來避免人行與車行衝突。
n 目前水岸邊土地使用情況及環境雜亂,對於未來形塑水岸意象及地方觀光發展可能會產生限制。
n 舊區(朝天宮與老街區)與新發展區(觀光大橋)的整合性問題。
n 開發環境之相關公共設施劃設區位以及數量不足的問題,如停車空間的劃設。
問題分析表
後續的研究課題-連鎖策略應用的可能性
新的開發設施雖然能帶動地方商機、就業機會與增加地方的獲益價值,同時亦相對的必
需付出更多的社會成本以平衡所衍生的負面衝擊及造成社會不公平。針對此一問題之探
討,美國於80年代初期所發展的「連鎖策略」作為回應的策略。主要乃透過土地使用規則、管理程序,最初的概念是為改善因大規模商業開發所引起的負面衝擊,將開發者作為課徵的對象,要求開發商必區建設連鎖項目或捐獻代金,以消彌因開發案所產生之公共設施不足社會不公平等問題。
策略的重點
n 透過連鎖計畫整合新開發區與舊區的土地資源與開發類型,提供舊區發展瓶頸的突破。
n 藉由連鎖開發的管制,獎勵措施與徵收連鎖費,規範提供新的設施與服務給周邊鄰近地區。
n 經由新開發資源(連鎖費)注入的機會,改善地區生活服務與社會福利的品質。
n 運用觀光資源的優勢,做為產業復甦與文化保存整合的界面。
n 劃設連鎖更新區以整合既定的細部計畫,並依據連鎖更新區的特質,制定各種對土地使用、交通衝擊、開發管制、社會福利需求、補償獎勵措施等規範。
n 本研究主要從北港中山路店面空間使用與分佈現象的觀察以及方法論的描述討論未來的問題與挑戰,對於具體的應對策略非本研究者在此一議題所能全盤掌握,因此僅以連鎖策略之概述,要如何落實在北港地區或其他叫具有文化特色的地區,將可以作為未來探討的課題。
n 參考文獻
n 1.王明蘅,「空間語意網路對於都市空間使用之結構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報告書,1993,台北。
n 2.黃美靜,「連鎖策略在土地使用分管制之應用─以台南市安平地區保存與再展為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2001。
n 3.徐欣玉,「文化創意產業之空間群聚分析-以中山北路婚紗攝影業為例」,台北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2004。
n 4.林永村、林志浩,「笨港-一個古老港口的歷史與文化」,笨港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5.富田芳郎,「台灣鄉鎮之地理研究」,《台灣風物》第四卷第十期,P1~7。

台長: 長老
人氣(38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校園社團(社團、班級、校友會、同學會)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