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6-17 08:05:06| 人氣1,663| 回應13 | 上一篇 | 下一篇

內戰電影:名導演76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解放戰爭時期的中國電影(1945~1949)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宣傳部和國防部分別接管了上海、北平、長春、南京等地的電影產業。在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的領導下,一部分革命和愛國的電影工作者進入由中央電影攝影場改組的中央電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電)各廠,利用國民黨的電影基地,拍攝進步影片;另一部分參加進步電影的基本陣地崑崙影業公司,對文華、國泰、大同等民營影片公司也採取團結、支持、爭取和協作的方針,使之拍出進步影片。這樣,在1946~1949年間拍攝了《一江春水向東流》、《萬家燈火》、《烏鴉與麻雀》、《松花江上》、《夜店》、《還鄉日記》、《遙遠的愛》 、《幸福狂想曲》、《小城之春》等優秀影片。這一時期上海共有20多家小電影公司,拍攝了約40部影片,其中大部分渲染謀殺、間諜、偵探、心理變態或描寫所謂家庭愛情糾葛等。
  在解放區,1946年成立延安電影製片廠。1947年以該廠部分人員為基礎,組成西北電影工學隊前往東北。1946年10月在晉察冀軍區成立華北電影隊。1946年長春解放後,中共中央東北局指派舒群、田方等人接管“滿映”。1946年10月成立東北電影製片廠(簡稱東影),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完成17輯大型新聞紀錄片《民主東北》,以及木偶片《皇帝夢》、科教片《預防鼠疫》、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動畫片《甕中捉鱉》、翻譯片《普通一兵》。1949年4月,東影遷回長春,1955年改為長春電影製片廠。北平、上海解放後,在北平、上海軍事管制委員會領導下,接管了在北平、上海的國民黨製片機構,分別成立北平電影製片廠(後改為北京電影製片廠)和上海電影製片廠。1949年4月,成立中央電影事業管理局,擔負領導全國電影工作的任務。

「國共內戰」「共產黨建立」「1949 退守台灣」影片: 

大決戰: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
遼瀋戰役
平津戰役
淮海戰役
雪白血紅
以上詳參【圖博館】:1949 《滾滾紅塵》《異域》823炮戰》

國共內戰  維基

國共內戰(亦稱為國共戰爭)是中國自民國建立以來,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之間為中國統治權而爆發的內戰。整個戰爭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27年至1937年間之第一次國共內戰,第二階段則是1945年至1950年大致結束之第二次國共內戰。
  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宣布清黨,大殺中國共產黨員和中國國民黨左翼人士。同年7月,汪精衛領導武漢國民政府宣布分共,中國共產黨與原有合作關係之中國國民黨決裂,開始建立自己武裝力量與地方政權。1928年12月,中國國民黨建立之國民政府完成北伐,統一中國,之後先後五次圍攻在南方之中國共產黨革命根據地。1934年,在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反圍剿戰爭中,中國國民黨成功佔領中國共產黨中央蘇區。中國工農紅軍主力被迫長征,於1935年抵達陝北。1936年12月,發生西安事變,國共雙方在日本侵略中國下停止內戰,達成合作抗日協議,雙方皆編入國民革命軍編制下。在中國抗日戰爭中,國民政府將大量地方軍閥武裝推上抗戰前線,而胡宗南等中央軍精銳則包圍陝甘寧邊區;中國共產黨則以敵後游擊戰為主,建立大量敵後根據地。國共雙方皆指責對方抗戰不力,並多次軍事衝突[2][3]。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國共之間的矛盾因裁軍、行憲與聯合政府等議題再度凸顯,國共雙方更在1946年全面開戰。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經過遼瀋、徐蚌、平津等三大戰役後,在東北與北方取得軍事上絕對優勢,至1949年已控制長江以北所有省份,並於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4][5],統治整個中國大陸。而國民政府在1946年召開制憲國民大會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並於1947年改組為行憲政府後,因其領導之國軍在戰爭中節節敗退,輾轉於1949年12月撤退至台灣[6],有效統治範圍最終限縮至台澎金馬與部分南海諸島[7]。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雙方雖有小規模交戰,但統治範圍大致維持不變,並延續至今。
國共內戰是中國現代史的重大轉折點,共產黨除了將國民黨擊敗,還推翻了原有的中華民國國家體制,造成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相隔台灣海峽兩岸分立分治的局面。雖然兩方未正式簽署停戰協定、且互不承認政治地位,1979年迄今已無任何戰事發生。1980年代末期開始,雙方亦逐步展開非官方與半官方的合作交流活動。
  目錄  
1 內戰根源及背景
2 第一次國共內戰
2.1 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兩黨矛盾
2.2 國民黨武力清黨
2.3 南昌起義及衝突加劇
2.4 結束
3 抗日戰爭時期的緩和期
4 第二次國共內戰
4.1 抗戰後的政治與軍事調停
4.2 內戰全面爆發與國府遷台
5 雙方對峙
6 評價
6.1 中國國民黨
6.2 中國共產黨
6.3 臺灣民間
6.4 相關文藝作品
7 參考文獻
7.1 引用
7.2 文章
8 外部連結
9 參見
9.1 相關黨派
9.2 相關政權
9.3 相關事件
  內戰根源及背景
國共內戰產生原因根本在國共兩黨政治主張分歧。在民主化尚未成功建設中國,任何一個政黨都無法透過吸引選票來使得自己之主張上升為國家政策[8]。
  中國國民黨之政治主張經興中會到1920年代發展,在北伐戰爭時期形成,以孫文所提出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為主的指導思想,力圖於民族、民權、民生等領域上,通過軍政、訓政、憲政三個階段,逐步達到中國之統一民主富強。其終極目標為建立一個以西方民主社會為範例的、軍隊國家化、政治實現民主的共和國。
  中國共產黨之政治主張從1921年建黨以來,經歷巨大變化。平均地權是兩黨根本分歧。最初主導思想是通過暴力革命實現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經曆數次失敗後,參考列寧史達林的蘇聯模式,逐步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即毛澤東思想。但是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綱領何時最終定型,內容如何形成,現在並無證據支持。即使是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建政以後,其政治綱領也經曆數次較大變化。其政治綱領變化不屬本文探討內容,但是可以確定,中共把國民黨視為「不具備廣泛群眾基礎的階級政黨」,而自視為「代表廣泛群眾基礎的無產階級政黨」。同時,中共也認為國民黨是資產階級政黨,是中共代表的無產階級及廣大人民群眾的革命對象。中共的最終目標,應該是通過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這與當時中國國民黨政治主張大相逕庭,不可避免的使兩黨逐漸產生對立。
  另一方面,國共雙方都有發展自身武裝力量的傳統。辛亥革命後,中央政府被北洋軍閥把持。由於北洋政府軍力強大,孫文等人意識到,革命黨人沒有自己軍隊,就沒有可能成功革命。所以國民黨自改組起,便從蘇聯引進黨指揮槍模式,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這事實上是成功。因為國民黨的武裝力量通過北伐戰爭徹底推翻了北洋政府統治,至少在形式上統一中國。北伐戰爭過程中,國共關係逐漸惡化。從南昌起義開始,共產黨也建立了自己的武裝力量——中國工農紅軍,試圖自己奪取政權。至此,兩黨都各自掌握軍隊,內戰於焉展開。
  第一次國共內戰
  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兩黨矛盾
1920年8月,孫文在廣州宣布重組護法軍政府,繼續護法運動。但其與曾為立憲派的陳炯明在政見上發生衝突,終於引發六一六事變。孫文回到上海後勢單力薄,需要重新藉助外界力量的支持。這時阿道夫·阿布拉莫維奇·越飛與北洋政府談判未果,與吳佩孚聯繫又遭到拒絕,到達上海與孫文會晤後一拍即合。雙方發表「孫文越飛聯合宣言」(簡稱「孫越宣言」),開始了中國國民黨與蘇聯的合作。而當時尚在襁褓之中的中國共產黨,在未有自身的軍事力量的前提下對蘇聯方面言聽計從,在城市革命上更需要友黨的支持,也就跟隨蘇聯開展國共合作。陳炯明被多路軍閥擊敗後,孫文被迎回廣州,建立起大元帥府,在蘇聯和共產國際的協助下重組國民黨架構,組建黃埔軍校,蘇聯在軍事上也多有支持。第一次國共合作此時也達到了高潮。中國共產黨黨員甚至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此源於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的提議),黃埔軍校的不少學生也加入中共。
但孫文去世之後,國民黨中的右派勢力擔心共產黨坐大,與共產黨和支持國共合作的國民黨左派產生矛盾,國共合作開始產生裂痕。西山會議乃是國民黨右翼開始排斥共產主義的標誌。及至1926年5月11日中山艦事件,以及蔣中正在國民黨的地位上升,共產黨與國民黨的矛盾日益加劇。最終共黨與國民黨決裂。中共及蘇聯意識到沒有自己掌握的兵權就難以存續下去,便開始考慮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
  國民黨武力清黨
中山艦事件後,由於和蔣中正政見分歧,汪精衛離開廣州,前往法國馬賽。12月,中國國民黨左右派正式分裂,鮑羅廷隨國民政府遷往武漢。1927年2月,汪精衛回國途經蘇聯,受到史達林接見。回國後,汪精衛就任武漢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反對蔣中正建議排共,堅持容共。4月5日和中共領袖陳獨秀發表《國共兩黨領袖汪兆銘、陳獨秀聯合宣言》。4月12日,蔣中正在上海發動「四一二事件」。汪精衛發表講話,痛斥蔣中正武力清黨,表示「反共即是反革命」。蔣中正遂成立南京國民政府,是為寧漢分裂。蔣中正下令「清黨」,清除國民黨內中共黨員,並在各地大規模捕殺中共分子。因為國共兩黨本是合作北伐,但中共到處發起工人、農民運動,擴張勢力,在革命軍中產生影響,引致國民黨不安。國、共兩黨因而正式決裂,展開了十年武裝對立。[來源請求]
5月中,經李宗仁及朱培德斡旋,武漢及南京避免開戰,決定分頭繼續北伐。月底,共產國際決議改變中共方略,準備武裝工農成立新軍,進行土地改革;但仍留在國民黨內,使國民黨及武漢國民政府成為工農革命獨裁機構。與此同時,中共在湖南之流血土地改革,鬥爭地主,使國民黨不少軍官不滿,終與何鍵發生衝突;何鍵、朱培德等亦開始清共,是為「馬日事變」。事變中,中共及傾共民眾死亡達數百到一千餘人。7月13日,中共發表宣言,因武漢廣東之複雜關係,中共黨員應退出國民黨。7月15日,汪精衛召開緊急會議,通過《統一本黨政策案》,要求在國民政府和軍隊中任職之中共黨員聲明脫離中共,否則停止職務。至此容共政策可說是完全結束。
  南昌起義及衝突加劇
1927年8月1日,中共周恩來、劉伯承、葉挺、賀龍(其時幷非中共黨員)等發動南昌起義(國民黨視之為暴動),建立紅軍,是中共首次建立正式武裝部隊。8月4日,紅軍放棄南昌,南下廣東,國共首次武力衝突。8月7日,中共召開八七會議,確定武力奪取政權,第一次國共內戰條件全面成熟。8月8日,汪精衛武漢政府大肆逮捕處死中共黨人,實行武力分共。8月14日,蔣中正下野,武漢政府與南京政府整合,史稱寧漢復合(共產黨稱之為寧漢合流)。
9月,桂系軍閥和西山會議派掌握南京國民政府,汪精衛下野。同月,毛澤東在湖南、江西發動秋收起義。10月,汪精衛到廣東否定南京政府,鮑羅廷經蒙古回蘇聯。11月,蔣中正回到上海,邀汪北上。12月11日,中共在葉挺、葉劍英領導下發動廣州起義。12月12日,成立廣州蘇維埃政府,但廣東將領張發奎調動軍隊反攻,12月13日,紅軍被迫撤離廣州。12月16日汪精衛辭職赴法國。
自1927年建軍後,到1937年抗日爆發其間,中共展開土地改革,並多次與國民黨戰鬥。這段時期,中國國民黨稱為「剿匪」、「剿共」,中國共產黨則稱為「土地革命戰爭」、「十年內戰」或「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1930年起,國民黨先後對中共位於江西、湖南之控制區實行五次圍剿,前四次未能成功。紅軍通過運動戰,成功守衛南方根據地。但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國民黨在德國顧問建議下步步為營,採取持久作戰和堡壘主義進攻紅軍;加上中共方面因為採用了共產國際派駐顧問李德的策略,損失慘重。紅軍主力被迫自江西瑞金轉進至陝西延安;中共稱為「二萬五千里長征北上抗日」(國民黨則稱為「流竄」),同時,一部分紅軍在南方堅持游擊戰。紅軍在突圍過程中損失慘重,但在接受了毛澤東的建議下,成功突破國民黨封鎖。途中,中共召開遵義會議,毛澤東重獲軍事領導權。最終長征紅軍在僅余少量部隊的情況下到達延安。
  結束
1936年,共產黨的周恩來與張學良交往甚密,張學良還提出申請加入共產黨[9],最後被共產國際蘇聯拒絕,後來周恩來多次力勸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接著蔣中正被軟禁,兵諫迫其抗日。最終,國民黨停止與共產黨作戰。
  抗日戰爭時期的緩和期
西安事變後,國民政府與中國共產黨的衝突趨於緩和,這段緩和期中共稱之為「第二次國共合作」。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中日兩國進入全面戰爭狀態。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講話,表明了中國對日本退讓的底線以及準備全面抗戰的態度。8月22日至8月25日洛川會議中毛澤東稱中共之真正任務,關于軍事問題,抗日戰爭將是一場艱苦持久戰。紅軍之基本任務是:「創造根據地,牽制消滅敵人,配合友軍作戰(主要是戰略配合),保存和擴大紅軍,爭取共產黨對民族革命戰爭的領導權[10]。」紅軍的作戰方針是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爭。1937年9月,陝甘寧蘇維埃政府改組為國民政府行政院所直轄的陝甘寧邊區政府,陝北地區紅軍約4萬人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依抗戰序列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東渡黃河,開赴華北戰場;另約8000名在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南方八省的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
抗戰期間,國民黨主要與日軍主力進行正面作戰,中共則在淪陷區開展游擊作戰。中國與日本發生22次大型會戰和上萬次中小戰鬥。其中有國軍與少數八路軍將領擅自協同參與的平型關戰役。中共也有單獨的對日作戰如百團大戰。國共之間曾爆發多次衝突,影響最大者,當屬「黃橋戰役」和「皖南事變」。
抗日戰爭結束時,紅軍發展到130餘萬人,民兵260餘萬人,解放區擁有約一億人口[11]。
  第二次國共內戰
1945年8月起開始的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國共產黨方面稱為「解放戰爭」,也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國民黨及中華民國政府則稱為「動員戡亂」或「抗共衛國勘亂戰爭」。
  抗戰後的政治與軍事調停
抗日戰爭結束後,因為國軍與共產黨控制部隊衝突的加劇[12],1945年8月-10月,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等飛赴重慶與國民政府談判。談判內容主要是投降日軍接收,共產黨部隊與國軍的合併,共產黨戰後的參政議政等問題。雙方於10月10日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決定在年底召開政治協商會議。1946年1月,國共兩黨與民盟、中國青年黨、中國民主社會黨等代表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通過和平建國綱領等五個決議案,一致同意在和平建國綱領下,共同實現民主憲政[13][14]。但實際上雙方衝突未有結束。2月底,雖有反蘇運動等因素,國共雙方仍達成整軍協定,統一將國共軍隊整編為國軍。協定劃定全國駐軍服務區,各軍隊集結在此統一整編;整編以12個月為一期,分期縮編部隊,直到完成全國60個師目標。3月底,國共達成迄今最後一個正式協議——東北停戰協定,但對東北內戰無實際約束。
二戰結束後,由於蘇聯控制了中國滿洲(中國東北)及蒙疆(內蒙古)的部分地區,毛澤東欲接管滿洲,以便能更好的與蔣介石的中國國民黨繼續展開武裝鬥爭。而史達林則為了避免和美國支持的蔣介石國民黨政府進一步加深衝突,拒絕了毛澤東的要求,決定在中國推行「聯合政府」政策。儘管如此,蘇軍於1946年在撤離滿洲回國之前,依然為中共搶佔滿洲的真空地帶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15]。例如蘇聯紅軍曾經把繳獲自日本關東軍的部分日本武器移交給中共將領林彪的東北野戰軍[16]
1946年3月至1947年3月,國共雙方邊打邊談,在東北、中原、北等處展開爭奪。1946年一月停戰令之後,軍事衝突暫息數月;同年3月,蘇聯自東北撤軍,中國共產黨隨即迅速佔領重要據點並阻止國軍北上,導致4月時東北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六月停戰令前後,山東和中原地區再度爆發衝突,中國共產黨將此視為全面內戰起始點。同年11月15日,在共產黨與民盟的抵制下,國民黨與青年黨、民社黨等召開制憲國民大會,並於該年12月25日通過《中華民國憲法》。與此同時,國民黨調集三路兵力,集結在陝甘寧邊區和延安周圍。國民黨為迎接制憲國大,下達了第四次停戰令,但對軍隊無實際約束力。11月19日,周恩來所率的中共代表團結束了與國民党進行了一年多的和平談判,返回延安。
1947年1月初,國民黨應美國特使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要求,先後三次呼籲中共舉行圓桌會談,解決兩黨爭端。中共認為國民黨沒有誠意,中共南京代表陸定一回應,「廢除偽憲法(指中華民國憲法)和恢復1946年1月31日軍事位置,是恢復和談的最低限度」[17]。國共談判破裂。1月29日,美國政府決定終止對軍事調處執行總部的關係,放棄國共調處工作,退出三人會議,迅速撤退了美方派駐軍調部的人員。次日,國民黨政府宣布解散三人小組及北平軍調部。2月3日,美國駐延安聯絡團人員撤離。6日,北平軍調處執行部美軍人員撤退。2月底,國民黨下令在南京、上海、重慶之中共留守處代表於3月5日前撤離首都衛戍司令部,淞滬重慶警備司令,分别致電函京滬渝中共代表,所有中共人員限期全部撤退[18],並關停重慶《新華日報》社。3月7日,董必武率中共代表團返回延安。
1947年3月15至24日,國民黨在南京召開六屆三中全會。蔣中正在全會開幕詞中聲稱:「政治解決的途徑已經絕望」,政府「當然不能坐視變亂而不加制止」。「我敢斷定,決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止我們建國工作的完成。」陳誠也宣稱:「如果真正作戰,只需三個月即可擊破共軍主力……政府用兵之目的在於平定叛亂,非至共軍全部解除武裝不止。」[來源請求]至此,國共兩黨的第二次合作徹底破裂了。
內戰全面爆發與國府遷台[編輯]
1947年3月至9月,共產黨軍隊處於守勢,國軍向中共控制區進攻,攻佔中共不少城市。由於解放軍採取運動戰打擊國軍,國軍屢受打擊,還要分兵把守佔領城市,機動兵力日益不足。在1947年,共產黨軍隊拋棄國軍番號,陸續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簡稱解放軍)。1947年9月至1948年9月,解放軍開始展開主動攻勢,在東北將國軍壓縮至幾個孤立城市,在中原地區則擁有優勢地位,對首都南京所在的華中地區形成壓迫,國共雙方的武力優勢逐漸反轉。1948年秋季,解放軍在東北、華東、華北三個方向發動戰略決戰,即遼瀋戰役、徐蚌會戰、平津戰役等三大戰役,並取得全部三場戰役的勝利。在三大戰役中,國軍總兵力損失150萬人以上,精銳兵團幾乎全軍覆沒,長江以北的地區幾由共產黨所控制。
前蘇聯克格勃將軍蘇多柏拉托夫在其1994年出版的個人回憶錄《特殊使命》一書中說,蘇聯在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遼瀋戰役、徐蚌會戰、平津戰役、渡江戰役這些戰略進攻行動期間特意引發「第一次柏林危機」,是史達林和毛澤東共同協商而做出的一個重大戰略計劃,他們想以此轉移美國對中國國共內戰的戰略注意力,將美國的援助重心牽制在歐洲,減少美國對敵視中共的蔣介石領導下的國民黨軍隊的援助力度。[19]
另一方面,國民黨政府在1947年國民大會代表選舉與1948年立法委員選舉後行憲,由國民大會選出蔣中正、李宗仁為首任總統、副總統,將國民政府改組為一府五院的中央政府,並在該年9月實施金圓券等經濟改革措施,以企圖挽救民心。但金圓券在同年底即告失敗,造成國民黨統治區內急速通貨膨脹,使經濟情勢更加混亂。面對軍事與經濟上的失利,蔣中正於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副總統李宗仁出任代總統。李宗仁接任後,有意與共產黨停戰。1949年4月,國共雙方在北平舉行和平談判,但國民黨無法接受共產黨所提出幾近投降的和平協定,談判遂於同年4月20日宣告破裂。北平和談失敗後,解放軍隨即發動渡江戰役,攻下南京、上海等中部大城,並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拿下華中與華南大部分地區,國軍則不斷向東南沿海與西南撤退。該年10月1日,共產黨在北平(後復名北京)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則相繼播遷至廣州、重慶、成都等城市,最終於該年12月撤退至臺灣。
1950年4月,解放軍攻下國軍在大陸最後一個據點西昌;1951年,西藏噶廈政府同意「和平解放」,整個中國大陸遂由共產黨統治,與撤退至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形成相隔台灣海峽分立分治的態勢。
  雙方對峙
1950年,解放軍一方面逐一攻下沿海島嶼,一方面在福建集中兵力,為渡海攻臺做準備。美國則坐等內戰結束,海峽大戰一觸即發。6月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總統杜魯門派遣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解放軍渡海攻臺難度倍增。中華人民共和國決定「抗美援朝」之後,原本預備攻臺的部隊調往朝鮮半島作戰,因此在東南沿海作戰暫緩。朝鮮戰爭期間,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在聯軍統帥麥克阿瑟支持下積極備戰,試圖反攻,多次嘗試突擊東南沿海島嶼,如南日島戰役、東山島戰役等,但皆以撤退和失敗告終。1953年朝鮮戰爭正式停火。1954年12月,美國與中華民國政府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美國宣佈「台灣海峽中立化」,一方面阻止兩岸衝突,另一方面也保證對台灣軍事援助不再斷絕。1955年1月,解放軍攻佔一江山島。失去一江山島的屏障,中華民國國軍在戰略考量下,決定不再分散兵力駐守浙江沿海島嶼,轉而加強金門與馬祖之防備,遂於2月在美軍協助下主動撤離大陳島全數軍民。解放軍取得大陳島後,中華民國政府的有效統治範圍退縮至台灣、澎湖與金門、馬祖,並延續至今。
1958年8月23日,解放軍對駐守金門之國軍發動榴彈炮突擊,在四十四天內,向金門射擊砲彈幾近五十萬發。金門防衛司令部副司令官吉星文、趙家驤、章傑等中彈陣亡。9月2日,中華民國海軍沱江號在金門料羅灣附近外海遭到解放軍魚雷艇包圍與猛烈的攻擊,幾乎沉沒。9月11日,駐守金門之國軍襲擊廈門火車站。9月22日,美國八吋大口徑巨炮由中華民國海軍運抵金門。海軍與空軍皆有交手。雙方皆稱勝利。其後十年,除1965年間偶發的東引海戰、東山海戰和烏坵海戰之外,兩岸海空軍不斷有零星交手,雙方各有戰損,但大體而言,雙方控制領域並無太大變化。
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徐向前發表聲明,停止從1958年開始對大金門、小金門、大膽、二膽等島嶼炮擊,國共內戰大規模軍事衝突告一段落,但至今並無正式停戰協議。
1991年4月22日,中華民國國民大會通過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同年4月30日李登輝總統以總統令公佈。5月1日起動員戡亂時期正式結束。自此中共不再被中華民國政府視為叛亂團體,就中華民國的立場戰爭狀態已於實際及法律上結束,也解除了臺灣民主化的限制。
1996年中華民國第一次總統直接民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以東南海域為目標,實施彈道飛彈試射,中華民國國軍均進入高度備戰狀態。[20] 是次危機由美國第七艦隊以「經過」之名進入台灣海峽而緩和,但解放軍軍機「不出海」之默契從此被打破,解放軍軍機活動範圍延伸至海峽中線,壓縮了中華民國空軍預警時間。2007年中共十七大時,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提出「兩岸簽署和平協議」主張,當時執政的民主進步黨不予理會。但在二次政黨輪替後,總統馬英九稱「不排除」與中國大陸簽署和平協議,不過並沒有時間表[21]。2011年10月又再度提出[22],之後又表示會先經過公民投票同意再簽署[23]。但此說仍引發台灣政壇和民間的廣泛批評,認為是片面為統一而鋪路的投降式協議,涉及改變現狀,但台灣人民並未賦予他這項權力,且缺乏第三者的監督與保證,美國等盟邦亦質疑中共並不可靠,在國內外各界撻伐下最後無疾而終。[24][25][26][27][28]
台海兩岸官方迄今仍未進行政治或軍事方面的談判。
  評價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方面認為:自從推翻清朝開始至1949年,中國政局從未穩定,經受著由軍閥割據、北洋復辟勢力、國共鬥爭、日本侵華而造成連年戰爭災害,可以說中華民國自1912年至1949年間治理時期,一直處於戰亂與動亂。面對清朝時期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國力衰弱的中國,難有和平穩定的治理時期來證明其統治能力。引發社會弊端叢生,人民生活艱苦,國家積弱,政府無暇顧及百姓民生[29]。不過在此期間,中華民國政府成功地將自清朝以來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全數廢除,大致統一中國版圖,並且領導中國在對日抗戰中取得勝利,成為聯合國的創始國及常任理事國。為日後中國的復興,有相當貢獻。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方面認為:在民不聊生的民國時期,佔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通過革命的方式,重新奪回權利和土地,成為了人民尋求生存權的最直接,最簡單的途徑。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特別是大地主階級和大買辦階級,其生存和發展,是附屬於帝國主義的。他們代表中國最落後的和最反動的生產關係,阻礙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其政治代表是蔣介石的國民黨右派。而一切勾結帝國主義的軍閥、官僚、買辦階級、大地主階級以及附屬於他們的一部分反動知識界,被國共內戰時期的中國共產黨視為敵人[30]。
  臺灣民間
此外,戰爭造成的結果為中華民國僅能有效控制台澎金馬地區,與其法定的領土大相徑庭,造成台灣社會對臺海兩岸現狀的定義、以及在國家或民族認同上逐漸分歧或對立,而出現「一台一中(一邊一國)」、「一國兩府」、「一國兩區」、「一中各表」、「一個中華民國」等各種論點,莫衷一是,至今仍是敏感話題。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台灣各界對中國大陸的認同已有逐漸降低、甚至消失的趨勢[31][32],對那段歷史大多逐漸陌生或遺忘,甚至認為與己無關。而更加強調與中國大陸無關的臺灣主體意識。這種現象在年輕世代尤其明顯。[33]而現今台灣歷史教科書也對國共內戰的部分著墨甚少。
  相關文藝作品
《10+10之穿過黑暗的火花》
《雪白血紅》
《古寧頭大戰》
《異域》
《823砲戰》
《大決戰》
《集結號》
《建國大業》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參考文獻
  引用
1 此處所列結束日期是根據1979年1月1日,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徐向前聲明「我已命令福建前線部隊,從今日起停止對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等島嶼的炮擊」,即解放軍結束砲擊金門之日。
2國軍歷史文物館,烽火國難,http://museum.mnd.gov.tw/Publish.aspx?cnid=1442&p=12106&Level=2。
3 何應欽:「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民國72年,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出版
4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日期,另一說法是於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開幕日。
5 參見《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第5頁
6 從大歷史的視野看中共建政與兩岸分立六十年.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2/6524)
7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民國100年12月21日)
8 亦客. 《國共三年血戰:巔峰對決》 內戰根源
9.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2-10/17/c_123832701.htm
10 毛澤東為何力主游擊戰抗日?. 新華網引用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09-17-2009.
11 中國共產黨大事記(1945年)
12 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汪朝光,中華民國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
13政治協商會議紀實,重慶出版社,1989
14李炳南,政治協商會議與國共談判,永業出版社
15 沈志華,《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第六部分:史達林與中國內戰的起源 ISBN 9787509709269
16楊奎松《讀史求實》:蘇聯給了林彪東北野戰軍多少現代武器
17《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陸定一的聲明》,1947年1月,《陸定一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ISBN 7-01-001104-4
18 重慶:大公報,1947-3-1
南京衛戍司令部致電梅園新村中共聯絡處限期撤退令顯示▼
19 新浪網:1948年柏林危機是否影響中國
20. Behnke, Alison. [2007] (2007). Taiwan in Pictures. Twenty-First Century Books. ISBN 0-8225-7148-X.
21[中評社香港6月9日 http://tw.news.chinayes.com/Content/20100610/kc9uc1ebvyq6k.shtml 馬英九:不排除與大陸簽署和平協議] 與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安(析) 097-008 號 兩岸和平協議之戰略意義
22馬拋和平協議 綠批統一時間表
23馬:和平協議須公投 沒過不會簽
24馬英九「和平協議」說法在台引爭議, BBC中文網, 2011年10月18日
25民進黨民調:台多數民眾不相信和平協議, BBC中文網, 2011年10月26日
26 黃昆輝批馬:和平協議恐成投降協議, 自由時報, 2011-10-18
27 引柯林頓觀點批馬 陳唐山:簽和平協議等於投降, 自由時報, 2011-10-18
28簽和平協議 陳唐山批馬︰沒代表性, 自由時報, 2011-10-18
29黃力之. 國共內戰的道義合法性. 博覽群書. 2009, (8). ISSN 1000-4173.
30毛澤東.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人民網.
31. 2011/10/08 台灣智庫「國情調查」重要政治態度分布圖
32 一國兩區與統獨、國族認同民調
33新世代國家認同 民調:越來越偏向台灣意識
  文章
《國民黨統治期中國到底餓死多少人》
毛澤東的文章
《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
《愚公移山》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B%BD%E5%85%B1%E5%86%85%E6%88%98

台長: 阿楨
人氣(1,663) | 回應(1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名導演 |
此分類下一篇:樣板電影:名導演78
此分類上一篇:抗日電影:名導演75

阿楨
揭秘! 張學良當年大陸行破局 肇因李登輝2014.8.31

  根據環球時報報導,曾任美國喬治城大學歷史系教授的王冀,1991年春節前突獲張學良來電。要他馬上來台灣一趟。與張家交情深厚的王冀,隔日便飛到台北見張學良。張學良說,想在有生之年回大陸看看,不知道中國領導人會不會歡迎?
  張學良會這麼說,心裡其實是有顧忌的。當時他擔心自己曾背有「不抵抗」的罵名,國民黨又說他是「歷史罪人」,這個包袱讓他放不下。王冀勸慰張學良,「這麼多年都過去了,大陸沒有忘記你的歷史功勞。」王冀還說,現在中國大陸對外開放,應該很歡迎你回去走走。
  經過一番思考,張學良下定決心訪問大陸,但他怕李登輝不放行。張學良被囚禁50多年後,是李登輝上台後解除禁令,恢復了他的自由,並允許他隨意走動。張學良是個講義氣的人,心裡很感激李登輝,但他覺得當時兩岸關係很微妙,若剛解禁就提出去大陸,可能會惹惱李登輝。因此,張學良對大陸行先按下不表,等事情定案再告訴李登輝。
  張學良請王冀代為穿針引線,先行大陸與有關部門私下溝通。張學良希望大陸領導人楊尚昆或鄧小平寫封邀請函。張學良認為,只要拿到邀請函,再親自去向李登輝請示,一定沒有問題。
  在美國住了兩個月,張學良返回台北,準備等待來自大陸的好消息。一天,李登輝突然找他談話。張學良事後對王冀說,當時李登輝表情十分嚴肅,手裡拿著楊尚昆的邀請函,責問張學良:「我對你不薄呀,為什麼你還要背著我搞這一套呢?」「我這麼信任你,你怎麼可以背地裡搞這種名堂。難道你還要搞個西安事變或台北事變嗎?」李登輝的話令張學良感到非常難為情。
  回應
西安事變張學良為共產黨所利用,挾持軟禁蔣介石,使得中共有了喘息的機會,所以大陸當然說不會忘記他的歷史功勞,相對的國民黨將張視為歷史罪人。在當初的時空背景下,張的這些行為居然能保住性命,已經是奇跡了。
所以現在也不要給李登灰去日本..

詳參【圖博館】:《西安事件》台灣父子反目成仇 內戰電影:名導演76
2014-09-01 10:02:08
圖博館
三城記 (201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b4N7gKjEzk
導演 : 張婉婷
編劇 : 張婉婷 / 羅啟銳
主演 : 劉青雲 / 湯唯 / 秦海璐 / 井柏然 / 黃覺 / 更多...

劇情簡介
  在那個動蕩的四、五十年代,愛情絕對得來不易——一件訂情信物、一首情歌、一個約定都足以令戀人魂牽夢縈。
  身份複雜的警察房道龍(劉青雲飾)遇上具有傳奇色彩的女子陳月榮(湯唯飾),他們的愛情故事橫越了三個城市:他們在安徽相愛,在上海分離,彼此仍堅守一個約定——在香港等候重聚。那夜,房道龍在港島岸邊等待接載月容的小 ​​船靠岸,卻不料小船發生變故,月榮最後能否順利抵港,與道龍開展新生活?

三城記短評 ( 全部4073條 )

《歲月神偷》與《太平輪》的結合體,亂世浮生的小人物與時代的波浪抗爭,這樣的題材和故事其實都大同小異,也沒啥新意,但本片不是什麼的悲天憫人的傳奇故事,羅張二人組的細膩鏡頭拍得就是小人物的悲歡離
湯唯仍然在演著蕭紅,一副天然清高,一點不像安徽農家女,一念台詞便齣戲,出彩的反而是秦海璐。劉青雲演了個不討人喜歡的好男人,井柏然其實還好,只是試映會來了一幫他的女粉絲,實在太吵所以我討厭井柏然。
簡單來說,成龍父母這故事並不適合拍成電影,有不少禁忌以及人物的缺陷,而張婉婷又一直在粉飾太平,這就導致了電影毫無感染力,再加上審美的缺失和湯唯表演的機械化,電影毫無看點。

三城記影評( 全部108 )

香港導演張婉婷,曾有《秋天的童話》、《玻璃之城》、《歲月神偷》這樣的經典,影片整體攝影和駕馭風格,功底還是很明顯。尤其是第一個小時,雖然節奏有點慢,但還是好看的。然而到了第二個小時,就慢慢顯示出了對整個宏大的敘事背景的駕馭不足。這個戰火紛飛年代,為愛輾轉,分離團聚的故事,如此蒼白而無力.....
很多導演都喜歡拍民國戲,原因很簡單:不但有年代質感,也能最大限度上避免審查。這種題材其實拍好不容易,但要拍成真·無雙爛片也很難。所以幾乎每個導演都在躍躍欲試。幾年前民國戲大紅大紫帶動了潮流,但2014年幾部嚴重虧損的項目都是民國戲,也讓不少片方在立項的時候也多了一絲謹慎。前不久《太平輪:彼岸》虧了個底朝天,這部《三城記》也是命.....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4751764/
2015-10-31 20:28:03
圖博館
太平輪 (電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4Nd6LK6sl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G8p6cba-Tk

太平輪 (電影)

導演 吳宇森
監製 張家振
製片 趙衛華
編劇 吳宇森、蘇照彬、陳靜慧
原著 王蕙玲
預算 3億人民幣
票房 $3.5億
第3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獎項 名字 結果
最佳攝影 趙非 提名
最佳音響效果 杜篤之 獲獎
最佳剪接 胡大為 獲獎
最佳美術指導 馬光榮 提名
最佳服裝造型設計 陳同勳 提名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岩代太郎 提名
《太平輪》(英語:The Crossing),為根據著名的《太平輪沉沒事件》所改編之電影作品。
電影由吳宇森執導,於2013年7月開拍,並邀集亞洲各地知名演員章子怡、宋慧喬、金城武、黃曉明、長澤雅美、秦海璐、楊貴媚、黑木瞳等人,在此悲劇事件背景下,各自發展出淒美之愛情故事。此片場景在中國大陸和台灣拍攝。電影講述1949年1月27日(民國38年),太平輪自上海開往基隆途中,因超載及夜間航行未開航行燈等緣故與貨輪「建元輪」相撞,兩船沉沒的事件,太平輪上載客近1,000人,最後由澳洲軍艦HMAS Warramunga救起34人,加上由舟山群島漁民所救的未記名人員,太平輪上合共只有50多人生還。
電影分為上、下兩集分別上映,上集《太平輪:亂世浮生》於2014年12月5日上映。下集《太平輪:驚濤摯愛》於2015年7月30日上映。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A%E5%B9%B3%E8%BC%AA_(%E9%9B%BB%E5%BD%B1)
2015-10-31 20:41:10
圖博館
契卡Чекист (199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FsqZNbpZx4&index=7&list=PLzIcsU5gzy1vOgkUeY7576zwCwvhpPeCb
  回應
Srubov同志最后被契卡处死,好像是为了证明契卡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但是,处死Srubov同志,应该算是列宁的一个高瞻远瞩的英明决定。Srubov同志已经崩溃,说明他已经不适合做契卡了。他自己已经想死过一回了,处决他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解脱。Srubov同志为什么会崩溃?因为他这个人立场不坚定,革命不彻底,这当然跟他的家庭有关。他一家子除了他其实都是反革命。
 最后不是水管冲水吗?这明显是一种心理治疗,不是处死啊同志
 另外有三部电影请大家结合起来看。它们是:《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难忘1919》。看了这三部电影,有利于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利于正确的评价契卡。我们不能只听一面之词,要正反两方面的结合起来看问题,这才叫独立思考。契卡在保卫苏维埃,保卫工人阶级方面功不可没。契卡并没有滥杀无辜,契卡杀的是苏维埃的敌人,和革命内部的叛徒。
 看了本片,我并没有觉得契卡做得有什么过分的地方啊,他们只不过是在处决自己的敌人。那些资产阶级,富农,教父,各种各样的反革命,等等,不都是当时苏维埃的敌人吗?当时苏联正在闹饥荒,很多人被饿死,活着的大多也是皮包骨头。但你看看那些被处决的人,一个个都营养状况良好,还有好多肥女人。这些人难道不该杀吗?苏维埃杀掉自己的敌人,没收他们的家产和粮食来拯救工人阶级的性命,有什么不对呢?契卡,苏维埃,列宁,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无产阶级的生存而已。
 阶级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以公平为名而抹杀上层阶级的存在,是真正的反社会,反人类,以公平效益为名而抹杀不同阶级的存在就是一种极左思想,极左思想与极右思想是一对孪生兄弟。

契卡Чекист (1992) - 豆瓣电影
  劇情簡介
  斯魯波夫是列寧建立的蘇俄秘密警察“契卡”的成員。他們大肆逮捕知識分子、貴族、猶太人、神職人員以及他們的家人,只用一分鐘訊問,十秒鐘審判,隨即槍殺。在契卡的地下室裡,犯人們五人一組,全裸著面朝木門,被集體槍殺。沒人記錄他們的遺言,沒有目擊者,只有無名的屍體。日復一日,非法的審判,處決和屍體裝車像流水線一樣運行著。斯魯波夫是一個冷酷無情的性變態,卻也是一個深邃的思考者,他痛恨自己過去的朋友和家庭。當他試圖探究革命的目的和契卡存在的意義時,他走向了崩潰。
2016-11-04 08:37:58
圖博館
影評 • • • • • • ( 全部12 )
  契卡:以革命的名義槍決
對於像我這樣年齡的人來說,契卡這個詞是相當熟悉了,在每一部反映蘇聯早期歷史的影片中,它都必定出現並帶著耀眼的光彩。他們總是英俊而威武,穿著黑色的皮衣,目光如炬,不知疲倦地從人群中發現敵對分子。作為.........
  政治恐怖才是最大的恐怖
極權主義是20世紀留下的一個沉重的話題,因為它打創下了人類歷史上政治恐怖的歷史記錄紀錄。它往往以爭取某個階級的“自由”為口號,自稱掌握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因而可以改造歷史,重新描繪一種純粹、高尚、.........
  關於契卡電影的意義
如果說一部電影最終的意義總是要通過電影最後的畫面來呈現,那麼契卡的意義就在於革命和神學的最終意義。我們思考一部電影,特別是外國電影,不應以我們自己的文化和認識去解讀。否則每個不同觀點的人都能從電.........
   人類秩序需要《契卡》?
人類秩序需要《契卡》?http://bbs.bianzhirensheng.com/thread-1206190-1-1.html 十月革命後,蘇俄政府對內實行紅色獨裁,成立特務組織契卡(俄語:ВЧК),對任何稍有抵觸情緒的平民大肆屠殺。在日復一.........

紅色恐怖-維基百科

紅色恐怖亦稱赤色恐怖(Кра́сный терро́р、英語:Red Terror)一般來說,以共產主義去迫害的是紅色恐怖,以資本主義去迫害的是白色恐怖,如蘇維埃政權為懲治反革命勢力,決定實行紅色恐怖把反革命勢力迫害人民的行為稱之為白色恐怖。中共毛澤東武裝革命的紅色恐怖和蔣介石國家暴力的白色恐怖亦是一例。在國際上紅色恐怖一般指蘇俄在列寧及史達林時代實施的大規模處決、酷刑、系統的鎮壓行為。這個詞最早揚名是由1918年9月2日斯維爾德洛夫宣布開始的高壓時期,蘇聯官方宣布10月即告結束。但是Sergei Melgunov為代表的很多史學家將這個詞用於整個俄國內戰時期的政治迫害這些行動一些由契卡 和布爾什維克軍事情報局GRU執行。蒙古人民共和國在霍爾洛•喬巴山領導下於1930年代進行的大鎮壓運動以及北韓金日成家族政權也是國際上著名的紅色恐怖例子。
  目錄 1 蘇聯
1.1 對農民
1.2 對工人
2 中華人民共和國
3 香港
4 澳門
5 柬埔寨
6 越南
7 西方
8 參見
9 註釋
10 參考文獻
2016-11-04 08:39:32
圖博館
白色恐怖-維基百科

白色恐怖(英語:White Terror)一詞起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當時進行大規模鎮壓、槍殺革命黨與革命份子的恐怖統治時期稱之為「白色恐怖」。另一說則是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政府軍與巴黎公社政權對抗時,公社以紅色為代表色;政府軍以白色為代表色。法國政府軍以鎮壓與懲治行動公社,是為「白色恐怖」。
  目錄
1 現代定義
2 政治分類
3 概念的來源
4 各國情況
4.1 法國
4.2 俄國
4.3 芬蘭
4.4 匈牙利
4.5 德國
4.6 西班牙
4.7 美國
4.8 中華民國
4.8.1 大陸時期
4.8.2 臺灣時期
4.9 中華人民共和國
4.10 韓國
4.11 新加坡
4.12 南斯拉夫
4.13 羅馬尼亞
4.14 土庫曼
5 相關
6 參考資料
7 外部連結
  相關
冷戰
紅色恐怖
反共主義
反共大屠殺
禿鷹行動
麥卡錫主義
威權統治
  參見
白色恐怖
八二三事件
香港主權移交
古拉格
勞改營
蘇聯肅反運動
契卡
紅色高棉
大鎮壓
紅色恐怖 (衣索比亞)
文化大革命
鎮壓反革命
卡廷慘案
共產主義受難者紀念碑
共產主義政權下的大屠殺
2016-11-04 08:40:43
圖博館
《風中家族》2015年 導演 王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IZ7QWD88d0

風中家族-維基百科

《風中家族》(英文:Where the Wind Settles),中國大陸片名則為《對風說愛你》,是一部於2015年上映的愛情史詩電影。本部電影以1949年(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為背景,試圖呈現臺灣歷經60多年的時代變遷,小人物在顛沛流離、歷經時代苦難下刻苦奮鬥的故事。由楊祐寧、胡宇威、郭采潔、柯佳嬿、郭碧婷、李淳、李曉川、林玟誼 、姜瑞佳領銜主演。
  劇情簡介
對奉先來說,打從有記憶以來,爸爸總是蹙著眉頭,沉思著……。
國共內戰那一年,小范(胡宇威 飾)、順子護著受傷的連長盛鵬(楊祐寧 飾)在小鎮裡四處逃竄,卻在罕無人跡的村莊裡發現一個躲在甕裡的娃兒,小奉先探出頭來哈哈大笑,還以為在玩捉迷藏。在命運的安排下,三個大男人只好帶著一個娃兒一起逃亡,誰知這一逃,竟是從淮北逃到上海、從上海逃到台灣。
開往台灣的船就要啟航,盛鵬肩上的傷口隱隱作痛,卻比不上牽掛北方家人來得心痛。碼頭邊大批無法上船的人們互相推擠、爆炸聲不絕於耳;邱香(郭碧婷 飾)、邱梅(郭采潔 飾)姊妹跟隨父親舉家遷往台灣,一行人匆匆上船。啟動前船身開始劇烈地搖晃,邱香差點失足摔倒,幸好盛鵬將她安全護送進入船艙,兩人的緣分悄然展開。
從此小奉先(李淳 飾)有了盛鵬、順子、小范三個爸爸,他們在台北的違章建築群勉強找到落腳處,並邂逅溫良賢淑的麵攤女兒阿玉(柯佳嬿 飾),逐漸成為一家人。這一群彼此沒有血緣關係,卻因戰亂而命運相連的家人,誕生自戰火中、成長於遷徙中,更在愛情的萌芽和發酵之下,找到一輩子安身立命的所在。生命有如隨風飄揚的蒲公英,卻也像野草般強韌茁壯,如此經過幾十年,盛鵬仍念念不忘家鄉的妻兒,牽絆像繩子繫在他的心上,一輩子也不曾遺忘。
  資金
兩岸合拍片,資金分別來自大陸、臺灣中小企業銀行等等。
  票房
2015年6月26日在大陸上映,4天僅有200萬元票房。7月臺灣上映,首週末全臺票房則達到500萬元新臺幣。
  電影評論
《風中家族》 穿著史詩外皮的愛情類戲劇
讓我難以保持理性評論的電影:《風中家族》
《風中家族》 時代的細微塵埃
風中家族:我聽到了、我看到了、我感受到了,王童導演
江海洶湧下的在地人形專訪《風中家族》導演王童
彭彥凱: 如風的行板《風中家族》. 電影原聲帶
2016-11-04 08:57:09
圖博館
王童-維基百科

王童(1942年4月14日-),本名王中和,黃埔軍校名將王仲廉之子、宏廣董事長王中元之弟,安徽省蕭縣人,出生於安徽省太和縣,台灣知名電影導演,執導電影達十餘部,曾經獲得國家文藝獎。現擔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教授。
  生平
1942年4月14日出生於安徽省太和縣,父親王仲廉、母親郭翔九[1]
1949年隨父母遷台
1962年進入國立藝專美術科
1966年進入中央電影公司,擔任多部電影美術與服裝設計
1980年執導首部電影作品《假如我是真的》
1997年任中央電影公司製片廠廠長
2003年任台北電影節主席,至2006年卸任
2004年擔任金馬獎執行委員會主席,至2006年卸任
2007年10月26日獲頒第十一屆國家文藝獎
2010年8月起至2013年7月擔任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系主任
  導演
年份 作品名稱 特殊事蹟
1981年 假如我是真的 1981年 第18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
1981年 窗口的月亮不准看
1982年 百分滿點
2016-11-04 09:00:57
圖博館
1982年 苦戀 1982年 第19屆金馬獎最佳攝影
1983年 看海的日子 陸小芬、馬如風主演 1983年 第20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
1984年 策馬入林 1985年 第22屆金馬獎最佳服裝設計
1985年 陽春老爸
1987年 稻草人 1987年 第24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 1990年 哥倫比亞波哥大影展最佳劇本獎、最佳剪輯獎
1989年 香蕉天堂 1989年 第26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
1992年 無言的山丘 1992年 第29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造型設計、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1993年 新加坡影展評審團特別獎、最佳女主角獎 1993年 第38屆亞太影展最佳劇本獎、藝術指導獎
1995年 紅柿子
2002年 自由門神 2002年第三屆韓國全州國際影展 2002年第六屆長春電影節
2004年 紅孩兒決戰火焰山(動畫) 2005年 亞太影展最佳動畫單元 2006年 義大利Future Film Festival 2006年 韓國首爾卡通動畫展 競賽類電影長片單元 2006年 入圍比利時獨立國際影展觀摩單元
2004年 大象林旺爺爺的故事(動畫)
2007年 童心寶貝(紀錄片)
2011年 謝神(短片)(《10+10》) 2011年金馬國際影展開幕片 2012年柏林影展電影大觀單元
2015年 風中家族
  榮譽
1983年與胡金銓同以《天下第一》獲得第20屆金馬獎最佳服裝設計獎。
2016-11-04 09:02:40
圖博館
抗戰電影文化論
作者: 張育仁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01
  內容簡介
作者張育仁長期從事中國新聞傳播思想史、中國知識分子問題和抗戰文化史的研究;在大量翻檢和潛心研究抗戰文獻的基礎上,深入細致考察和揭示了抗戰電影的政治文化特點和工具理性審美特征;書中對抗戰電影知識分子的政治與藝術價值觀念等精神流變及文化隱情的探尋,特別是對抗戰電影及電影知識分子的原罪意識、「反明星、反技巧」與戰爭政治文化邏輯、蘇聯電影是如何變為中國的「電影聖經」等重大問題的尋究,尤見其學術功力。
作者指出:抗戰電影的政治文化內涵,其構成幽速而復雜,其遺響宏大悠遠而充滿悲劇的蒼涼;它是在現代民族國家意志、民族主義啟蒙救亡思潮、抗戰政略和戰略指向和現代化轉型目標、電影知識分子的烏托邦理想等等綜合發力和驅動下,所產生的工具論政治文化奇跡。全書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各章之間邏輯聯系緊密,論點新穎鮮明,論據翔實典型,論證方法得當。
  張育仁,亦名張育人,知名作家、評論家、教授。
目錄
  前言 抗戰電影知識分子精神流變的文化史意義
第一章 抗戰電影是國家政略和戰略意志的體現
第一節 服役於民族解放戰爭戰略要求的電影
第二節 抗戰電影宣教活動的政略和戰略意義
  第二章 抗戰政略和戰略背景下的抗戰電影理念
第一節 從戰時新聞文化學到戰時電影「國策論」
第二節 「加強國家軍治化」與電影「國策」的關系
  第三章 戰時文化統制理念與「電影國營論」的提出
第一節 以蘇聯計划體制為摹本的「電影國營論」
第二節 「魔彈論」觀念支配下的「兩個口號」之爭
  第四章 真正的抗戰電影應該是「農村電影」
第一節 「電影下鄉入伍」與「電影國策」戰略指向
第二節 「農村電影」與抗戰文化運動的重心轉移
  第五章 電影是民眾教育宣傳最完美的工具
第一節 抗戰電影的神聖使命就是教育
第二節 教育電影是更寬泛和更深刻的國防電影
2017-04-24 13:36:40
圖博館
第六章 現代民族國家構架中的「民族本位電影」
第一節 抗戰電影應該是「民族本位」的電影
第二節 「民族本位電影」怎樣實現自身現代轉型
  第七章 電影知識分子「被大眾所化」的深層意蘊
第一節 電影及電影知識分子的「原罪」意識
第二節 面向農村是電影「認祖歸宗」的正確方向
  第八章 電影界反明星和反技巧的政治文化內涵
第一節 「明星作風」的實質是「美國作風」
第二節 「反技巧」與戰爭政治文化邏輯
  第九章 新聞紀錄片的國家政略和戰略屬性
第一節 新聞紀錄片被視作「正宗」的抗戰電影
第二節 新聞紀錄片的「戰爭特性」是什麼
第三節 卡爾曼在中國抗戰電影史上的特殊意義
  第十章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與抗戰電影的精神走向
第一節 「蘇聯話語」變為「中國話語」的心路歷程
第二節 對「蘇維埃文化」的體制性激賞和膜拜
第三節 愛森斯坦對中國電影觀念重構的影響
  第十一章 贊美蘇聯電影與批判美國電影的文化玄機
第一節 對蘇聯電影及國家體制的審美激賞與向往
第二節 以意識形態視角觀覽和讀解蘇聯電影
第三節 對美國電影及國家體制的嚴厲鞭撻和批判
2017-04-24 13:37:20
圖博館
一把青 (電視劇) 維基百科

《一把青》,2015年公視國語旗艦影集、時代劇。本劇前期製作費時3年,製作團隊步履遍及臺灣、南京、上海並進行勘景、選角和考據。由導演曹瑞原改編自白先勇同名短篇經典小說作品。中華民國文化部2013年(民國102年)高畫質電視節目旗艦型連續劇類補助新臺幣6000萬元,總製作預算高達1億8,000萬元,2015年3月10日開拍,10月20日殺青。公視於12月19日上檔,並與LINE TV同步播出。由楊一展、楊謹華、藍鈞天、天心、吳慷仁、連俞涵、鍾承翰、溫貞菱領銜主演。
該劇獲得臺灣2016年電視金鐘獎戲劇節目獎、戲劇節目男主角獎(吳慷仁)、戲劇節目新進演員獎(連俞涵)、戲劇節目導演獎(曹瑞原)、燈光、美術設計等獎
  劇情大綱
本劇故事描寫於1945年到1981年間,從中華民國對日抗戰勝利後第二次國共戰爭到後來中華民國政府撤退台灣,那個「消滅萬惡共匪、解救大陸同胞」及「漢賊不兩立」等反攻大陸口號喊得震天價響的動盪不安年代,空軍飛官及其眷屬幾段被戰火無情摧逼,生死兩隔的故事。
導演曹瑞原以劇中的朱青、秦芊儀、周瑋訓(小周)三個空軍女眷,從青澀的女學生嫁給空軍飛官後,跟著丈夫從南京來到台灣的眷村,經歷遷徙、漂泊與喪夫之慟的離散。在那個顛沛流離的大時代中,雖遭遇苦難,卻彼此因著「人性之愛」相互幫補扶持,帶出女性總能扛起一個時代的堅韌動人故事。
故事背景之史實包含:1945-1949年(第1-20集):八年抗戰、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年南京學潮以及東北戰役為主)、1949年政府播遷台灣-1981年(第21-31集):兩岸武力對峙、臺灣白色恐怖時期、黑蝙蝠中隊、黑貓中隊。
2018-12-23 10:19:39
圖博館
無問西東
  回應
 恭喜王力宏獲得第十屆澳門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章子怡獲得最佳女主角
 看到 48:58 .已經看不下去了. 所以沒看完. 個人不喜歡這類敘述電影. 要嘛. 單純述說一個人的故事. 來得易懂. 不斷穿插跳換多人的人生故事. 看得我腦袋混亂. 故事也沒個高潮. 實在看不下去啊...沒看完就做評論. 雖然有點不公平. 但故事敘述. 要能有吸引人想繼續看下去的慾望嘛...看到 48:58 .腦袋已經混亂. 沒興趣看完它
 即使時代如何不同、世間如何無常、用自己的真心去勇敢面對這個世界、無問西東。好電影!
 人物和時代穿梭的有點亂,沒有頭緒!各個人物時代間沒覺得有啥聯繫,為啥這樣敘述?
 一部好電影需要觀眾細細的去品味。整篇電影通過一個個小人物銜接在一起,以正義真實善良貫穿整個情節,用四個孩子的出生開始與結尾讓人知道明天的希望都會來的。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MX8nY5RW4Y

無問西東-維基百科

《無問西東》最初是作為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獻禮的電影作品,片名取自清華大學校歌中的一句歌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導演與編劇是李芳芳,並由章子怡、黃曉明、張震、王力宏、陳楚生聯合主演。本片從2011年開始籌備,2012年在清華大學大禮堂舉辦了正式的新聞發布會,2014年拍完,直到2018 年才正式上映。有人認為,《無問西東》之所以姍姍來遲六年,是因為涉及文化大革命等政治敏感議題。
  票房
截止2月19日在中國大陸累計票房7.53億元。
  評價
《無問西東》在2018年1月12日(週五)上映當天,票房只有3500萬,周日緩慢爬升到5300萬,到週二終於當上了單日的票房冠軍。同時,《無問東西》的豆瓣評分也從6.5分逐漸爬升到了7.4分。影評人口碑兩極分化,喜歡的大受感動、痛哭流涕;不喜歡的斥責影片敘事混亂,作為普通敘事電影尚且不合格,更不要說是敘事宏大的年代片。
2018-12-23 10:22:5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