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5-22 09:00:00| 人氣3,103| 回應12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軌跡》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劉慶瑞不愧曾留日研究經濟,三百頁不到的《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軌跡》(致良出版社 2009)便能深入淺出日本「從戰後廢墟、經濟奇蹟到新挑戰的質性分析」。不過或許太知日了,竟將「失落的廿年」說成「1990年代GDP1.3%,卻常力圖擴大公共需求,雖達一定效果,但無法引導出由民間需求主導的自律性景氣恢復」 (p.37),其實此種民粹低效益的公共需求反而債留子孫 (2008的全球金融危機加上2011福島事件使日本國債破GDP200%另參本館:《搶救庫》  蚊子館再啟 日本  《日本右)2000-071.3%的成長也說成「日本戰後最長景氣擴張」 (p.4)

《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軌跡:從戰後廢墟、經濟奇蹟到新挑戰的質性分析》
 
    內容簡介
二次大戰後日本經濟重新站起。1950年代中葉邁入高度經濟成長期,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雖歷經石油危機,但經濟持續成長、失業率較低等,而被喻為「經濟奇蹟」。但80年代後半期,泡沫經濟所導致的崩潰、90年後十年景氣的低迷,2007年以來的金融海嘯衝擊,以及當前在國際貿易和企業進出海外重要性加劇下,日本政府和廠商的因應等課題,更是刻不容緩的「新挑戰」。
戰後日本經濟成功因素為何?被稱為「失落的十年」,理由和經濟失速原因為何?該如何面對無法迴避的國際化?全球金融海嘯對日本經濟影響為何?又將面臨何種「新挑戰」?全書以中文撰寫,讓不闇日語、但對日本經濟有興趣的讀者,也能了解日本經濟的發展軌跡。

劉慶瑞

    學歷
1997.4~2000.3 日本國立神戶大學大學院國際協力研究科博士課程後期課程修了(經濟學博士)
1995.4~1997.3 日本國立神戶大學大學院國際協力研究科博士課程前期課程修了(經濟學碩士)
1989.9~1992.6 輔仁大學日文系
1982.8~1987.6 國立台中商專應用外語科日文組
    經歷
2010.8~現在   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副教授
2002.8~2010.7   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2000.8~2002.7  銘傳大學應用日語學系助理教授
1987.7~1989.5 義務役預官37期(陸軍步兵少尉排長役畢)
    研究領域
日本經濟
FTA
日本政治經濟
台日經濟發展
    學術發表
 著 作(專書、專書單篇)
1.劉慶瑞,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軌跡-從戰後廢墟、經濟奇蹟到新挑戰的質性分析-,致良出版社,民國98年9月,1-290頁。
2.劉慶瑞,日本の経済発展―対外経済関係を兼ねて―(日本語),致良出版社,民國96年12月,1-317頁。
3.劉慶瑞,「第9章中国大陸における台湾企業の経営スタイル-ケース・スタディーを中心にして」,板垣博主編『中国における日・韓・台企業の経営比較』ミネルヴァ書房(MINERVA現代経営学叢書 38),2010年4月20日,183-204頁。
4. Meng-chun LIU and Ching-jui LIU(2010), 'Chapter 8 Offshore R&D Networks of Taiwanese Firms in China', Edited by Tetsuo Abo "Competing Chinese and Foreign Firms in Swelling Chinese Economy: Competition Strategies for Japanese, Western and Asian Firms", Germany: LIT Verlag Berlin, pp.127-143.
5.劉慶瑞,『外商投資台灣大解構』,先知文化,民國91年1月。(專書)
6.劉慶瑞,「台湾における外資系電子・電器業R&Dの決定要因と生産性分析-地場系企業との比較を踏まえて-」,博士論文,日本國立神戶大學大學院國際協力研究科,民國88年12月,1-152頁。(日文)(本論文榮獲行政院國科會八十九學年度研究獎勵甲種獎)
7.劉慶瑞,「台湾企業の対外投資 -製造業を中心にして-」,碩士論文,日本國立神戶大學大學院國際協力研究科,民國86年1月,1-57頁。(日文)
 期刊論文
1.劉慶瑞,「日本經濟的危機與轉機」,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39卷第12期,民國92年12月,35-55頁。
2.劉慶瑞,「台灣的經濟發展與政府角色—技術發展為重心—」,銘傳日本語教育,民國90年5月,177-202頁。
3.劉慶瑞,「台湾経済における外資系企業の貢献」,現代台灣研究,第18號,民國88年12月,67-80頁。(日文)
4. 劉慶瑞,「 日本自由貿易協定(FTA)策略之探討-將成為日本經濟再生的條件?」, 《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40卷第8期,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2004年8月,25~38頁。(中文)
5.劉慶瑞,「 從日本對中國投資之經驗看台商的中國熱」,《經濟前瞻》(雙月刊)中華經濟研究院,2005年7月,47-52頁。
6.劉慶瑞,「 日本経済のチャレンジ―東アジア経済への示唆」,問題と研究第34巻11号,2005年12月,政治大学国際関係研究センター,141-160頁。(日文)
7.劉慶瑞,日本の海外直接投資―マクロ的な視点からの分析―」,淡江日本論叢,第14輯,民國95年12月,57-81頁。
8.劉慶瑞,「台日技術力之比較研究」,輔仁外語學報,第三期,民國95年7月,191-226頁。
9.劉慶瑞,「 東アジア経済圏と日本経済 」,2005年10月,全球化、民主化下日本與東亞關係研討會,312-332頁,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
10.劉慶瑞,「日本の海外直接投資」,2006年12月,《淡江日本論叢》,第14卷,57-81頁,淡江大學日文系。
11.劉慶瑞,「日本と東アジアの経済関係」,2006年12月,《問題と研究》第35卷第6期,69-88頁,国立政治大学国際関係研究センター
12.劉慶瑞,「日朝關係與東北亞區域之安定」,台灣東北亞研究季刊,2009年春季號,第二期第一號,2009年3月,7-30頁。
13.劉慶瑞,〈第九章日本產學合作之績效與現況〉,楊永明主編《新世紀日本體制的再轉型:政治、經濟與安全政策之轉變》,台北:翰蘆出版社,民國98年7月,365-393頁。(本書經「政治學專書出版聯合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
14.劉慶瑞,「第七章臺日技術合作之回顧與展望」,何思慎‧蔡增家主編《「七二年體制」下臺日關係的回顧與展望》,台北:遠景基金會,民國98年9月,187-220頁。
  學 術 會 議 論 文
1.劉慶瑞,「対日直接投資の動向分析」,二○○二日本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集,民國91年12月,台灣大學,151-163頁。(日文)
2.劉慶瑞,「迷失十年的日本經濟」,日語系教學問題之探討,民國91年6月,銘傳大學,80-89頁。
3.劉慶瑞,「臺灣電子‧電器業研究發展決定因素之探討-個案研究分析-」,新世紀、新思維國際學術研討會,民國90年3月,銘傳大學。
4.劉慶瑞,「台湾経済の外資系企業の貢献」,第三回現代台灣研究學術討論會口頭發表,民國88年9月,日本:大阪。(日文)
5.劉慶瑞,「台日企業技術合作之回顧與展望」,2006年1月,中華經濟研究院(政府委託計畫),1-134頁。
6.劉慶瑞,「 Offshore R&D Networks of Taiwanese Firms in China」,2007年6月  急成長する中国企業をめぐる外資企業の競争と強調-日・欧米・アジア企業の戦略的位置取りー,81-101頁,日本帝京システムラボ。
7.劉慶瑞,「從ODA觀點看日本對東南亞的經濟貢獻」,2006年4月27-28日,2006年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論文研討會,CD-ROM,成功大學政治系、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8.劉慶瑞,「從赴大陸投資台日廠商之特性探討雙方的策略聯盟」,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暨治理論壇主辦『台日商策略聯盟與大陸內需市場開拓』國際學術研討會,民國98年11月14日,政大國關中心新簡報室。
9.劉慶瑞,「台湾経済の動向と産業クラスターの新展開」,第24回ERC・キタン国際学術シンポジウム国際経済環境の変化と東アジアの産業集積―変容する産業クラスター―,2009年10月27-28日,日本名古屋大學。
 研究計畫
1.「非同步遠距教學發展計畫-日本研究課群」(子計劃主持人),2002.08—2003.07,教育部。
2.「日本經濟研究發展」(網路教學課程),2004年2月~6月,輔仁大學
3.  「日本研究專業搜尋引擎建構劉慶瑞」(子計劃主持人),2003年8月~2004年7月31日,輔仁大學研究發展處學術研究組 。
4.「日本獨立行政法人改革重點及對產學合作的影響」(「台日科技交流與合作計畫」),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中華經濟研究院(行政院國科會委託案)。 
5. 「 台日廠商技術合作之回顧與展望」(「台日科技交流與合作計畫」),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中華經濟研究院(行政院國科會委託案)。
6. 「 北韓核子危機下「中」日關係之研究」2004年8月至2005年7月,行政院國科會。
7.  「從ODA觀點看日本對東南亞的經濟貢獻」,2006年4月27-28日,2006年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論文研討會,CD-ROM,成功大學政治系、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8. 「日本進行國際合作機制之評鑑」(台日科技交流與合作計畫專案)
2006年8月1日~2006年12月31日  中華經濟研究院(國科會委託案)。
9.「2006台日科技高峰論壇成果彙編」(台日科技交流與合作計畫專案)
2007年1月1日~2007年7月31日  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部技術處委託)。
 學 術 演 講
日本經濟
2005年12月  台日讀書會  
會場:台灣大學日文系 
活力再現的日本經濟  
2006年6月6日  台北凱薩大飯店
會場:台北延平扶輪社
台湾経済の現状(日語)
2006年9月9日  輔仁大學進修部大樓地下廳
會場:輔仁大學進修部日文系
台湾経済の動向と課題(日語)  
2010年6月14日(一)、16日(三)、19日(六)、21日(一)
會場:台北康泰大飯店
    其 他
    學術口頭發表
「中国脅威論-経済面の視点から」2003年10月18日、大阪經濟大學。
「北朝鮮経済と対外経済関係」2004年2月25日、中華歐亞基金會。
    學 術 榮 譽
1、行政院國科會八十九學年度研究獎勵甲種獎
2、93~98學年度輔仁大學教師及研究人員研究成果獎勵

戰後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歷史軌跡 2012-08-28 1金融界網 

  二戰以後,日本經濟一直保持著很高的發展速度。1956-1973年,日本工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達13.6%,國民生產總值佔資本主義世界的比重、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地位從第6位躍升到第2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因此被西方學者認為創造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
  戰後日本經濟的重建及高速增長
  二戰以前,日本即為列強之一。但在二戰後期,日本的國民經濟遭到了巨大損失。一是因為長期的戰爭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財、物力;二是盟軍的原子彈轟炸,破壞了日本一些工廠和生產設施,所以到1945年8月二戰結束時,日本國民財富的45%以上都被耗費和破壞掉了。戰後第一年即1946年,日本的主要生產指標均大大低于戰前水平,工業技術水平比美國落後了30年,勞動生產率比英、法等國也低得多。
  從1947年開始,在麥克阿瑟的主持和美同政府的扶植下,日本開始進行戰後經濟的重建工作。這種經濟重建,是從實行「傾斜生產方式」開始的。所謂「傾斜生產方式」,就是在資金和原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集中一切力量恢復和發展煤炭生產,用生產出來的煤炭重點供應鋼鐵業,再用增產的鋼鐵加強煤炭業。目的是努力造成煤和鋼鐵擴大再生產的能力,並以此為杠桿,帶動整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根據這個經濟發展戰略,日本政府專門設立了「復興金融公庫」。在1947-1948年中,日本即向煤炭業發放了475億日元貸款,佔據該公庫全部貸款總額的36%。1946 年日本產煤2274萬噸,而1947年則達2932萬噸,增長近30%;同期的鋼產量也增長了21%。到1948年,日本即出現了初步的經濟好轉跡象。與此同時,日本的經濟恢復得到美國的大力扶植。二戰結束後,美國對日本實行了單獨軍事佔領。之後,按照波茨坦公告的精神,美國對日本推行了旨在鏟除其軍國主義社會經濟基礎的民主改革。如在政治和軍事上,修改了日本憲法,廢除了「天皇制」,並規定日本不得保持陸、海、空軍及其它進攻性軍事力量,軍費開支不得超出國民生產總值的1%。經濟上也施行了三大改革,即「農地改革」、解散財閥和勞動立法。同時,在朝鮮戰爭中,美國還向日本提供了巨額的軍需訂貨。因此到1955年,除「外貿」一項外,日本的主要經濟指標基本達到或超過了戰前最高水平。這10年時間(即1945年-1955年),是日本經濟的改組和恢復階段。
  1956年-1973年,日本進入其經濟高速發展時期。1956年,日本進入以趕超先進工業國家為目標、實現國民經濟現代化的歷史新時期。這一時期,日本實際國民生產總值每年平均增長10%以上,工業增長率則平均達13.6%。這種長期、持續的高速增長在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是罕見的。在此時期,日本工業生產增長8.6倍,對外貿易從1965年開始出現順差,到1973年8年中增長3.5倍。這 18年時間(即1956年-1973年),日本一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成功實現了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二次遠航」。所謂「經濟奇跡」主要是指日本這一時期的經濟發展。
  但進入70年代中期以後,從1974年開始至今,日本經濟進入低速、穩定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由于同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使日本的經濟危機、生態危機和能源危機交織迸發,因此不得不在經濟政策和產業結構上進行適當調整。盡竹這一時期日本的經濟增長率下降到5%左右,並一度(1993年)山現負增長,但其經濟總量卻一直處于美國一國之下,在發達國家中居于第二。
  七八十年代, 全球範圍內發生的幾件大事嚴重影響了日本的經濟發展。 一是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引發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機」; 二是1973年底到1975年,西方世界爆發了戰後最嚴重的普遍經濟危機;三是 1979 年到1982年西方世界再次爆發的經濟危機。經過這「兩次經濟危機」和「一次石油危機」,日本經濟發展的速度急劇下降。八九十年代,由于受全球經濟形勢不景氣以及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日本經濟繼續下滑,並引起日本內閣的頻繁變更。為了扭轉本國經濟低靡狀態,近年來,在新的國內國際形勢下,日本開始對其產業結構進行根本性改造,即用消耗資源少、附加產值高的知識密集型產業取代大量消耗資源、消耗勞動和產生公害的重、化工業。同時,在經濟政策上也作了相應調整,即一方面鼓勵壟斷資本擴大資本輸出,把能耗高、污染環境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去;另一方面大力扶植汽車、電子、精密機械、航空、原子能等工業部門的發展。另外,不斷加大科研投資力度,堅持「科學技術立國」,努力邁向「自立自主技術時代」。預計,在新世紀初期若干年里,日本在新興產業領域將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並在較長時期內穩居于「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上。
  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基本條件
  戰後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是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實現的。戰後初期,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都較快。推動西方經濟發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是在生產力領域發生的科學技術革命,以及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新的科技革命帶動了西方國家勞動生產率的迅猛增長;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則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資本主義競爭和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某些環節得到了部分改善。這兩個基本因素雖然是指一般發達國家,但在戰後日本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則表現得尤為明顯。與此同時,日本之所以後來居上,迅速趕上和超過英國、法國和聯邦德國,還與以下幾個具體條件有關︰
  1.戰前日本資本主義的長期發展,奠定了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雄厚經濟基礎。
  二戰後期,由于日本曾遭到盟軍的原子彈轟炸,據此有人認為戰後日本是「一片廢墟」,實際上這種說法是言過其實的。
  其實,盡管美國對日本實施了原子彈轟炸,但日本畢竟沒有經歷過「本土作戰」就無條件投降了。日本與英、法、德、意等國不同。兩次世界大戰都在歐洲大陸展開,對歐洲各國的國民經濟破壞巨大,因此戰後歐洲失去了「世界中心」地位,歐洲列強則紛紛淪為「二流國家」。日本盡管也曾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但兩次大戰均遠離日本國土,所以戰後日本的主要基礎設施、重要的工業設備和大量的技術工人隊伍及知識分子等,並沒受到太大損失;基本保全了日本本土,其統治機構建制齊全,重要的生產設施大多完備無損。這是日本戰後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本錢」。
  日本雖是「二戰」的戰敗國,但二戰之前,日本在歷次大的戰爭中卻大發橫財。二戰之前的日本發展史,實際是日本的侵略掠奪史。如1894年發動的甲午侵華戰爭,1904年進行的日俄戰爭和1914年參加的一次大戰,日本均是戰勝國。僅「甲午戰爭」日本從中國索得的賠款即達二億三千萬兩白銀,相當于當時日本財政收入的4.37倍;在這前後日本從中國得到的經濟利益,相當于清政府17年的財政收入。日俄戰爭後,日本奪得了帝俄在中國東北的大部分政治、經濟權利。一戰的爆發,使日本成為戰爭「暴發戶」,戰爭初期,它宣布「中立」、隔岸觀火、大做軍火生意,後期宣戰,從中漁利,輕易奪得了西歐各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以及德國在中國山東青島的特權。「一戰」使日本從戰前的三億日元的債務國,一躍成為擁有十七億四千萬日元的債權國。至于1931年以後由我國掠奪的財富,更是不計其數。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日本建立起了它的84%以上的大工商業,並成為二戰後日本經濟迅速崛起的雄厚物質基礎。
  2.戰後相對和平、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為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在客觀上提供了良好機遇。
  和平穩定的環境,是發展經濟的必要條件。從國際環境上講,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世界各國剛剛飽嘗「兩次世界大戰」的災難之苦,十分珍視戰後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專注于國內經濟建設,恢復和發展民族經濟,資本主義也進入繁榮時期,國際貿易空前活躍。盡管當時小仗天天打、「冷戰」很激烈,但世界性「熱戰」終究沒有打起來。這雖然為世界各國的發展提供廠「均等」的條件和時機,但比較而言日本揚長避短,緊緊抓住廠這一有利機遇。
  如︰日本的優勢足「四面環海」,屬海洋國家;其劣勢是,各種資源、原材料十分缺乏,99%的石油依賴進口。這樣的地理、資源條件,在戰爭環境下是個「致命」弱點。但在和平發展時期,其優勢可以得到充分發揮,劣勢也可得以彌補。日本鐵礦缺乏,但生產能力很強,沒有鐵礦可以進口。有材料稱︰戰後相當長一個時期,每天24小時均有運輸船只往來穿梭于日本──澳大利亞之間,從澳大利亞運過來的是礦石,從日本運出去的是鋼鐵。加之當時世界關系極不平等,原材料價格極低(如石油價格最低時1.2美元╱桶,後來曾高達30美元╱桶,目前一直在20美元╱桶左右),而海運的成本價格又比陸路運輸低得多(還以石油為例︰有人計算,幾萬噸的中型貨輪運輸石油,行進12000公里,油價才提高一倍,是輸油管道的1╱5 ,陸路運輸成本價格的1╱8,空運的1╱50。同時,若把海運過來的石油,經提煉後作為動力,用來搞運輸,從動力經濟學的角度講,情況正好相反。比如把一定量的汽油能對飛機產生的動力作為1,那麼用在汽車上這個動力將增加5倍,用在海運上則增加50倍)。因此,在和平條件下,海運的優越性相當大。由于日本戰後能抓住和平安定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揮海洋經濟的優勢,利用戰後原材料價格低的有利條件,確立了「以加工貿易立國」的發展戰略,極大促進了本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從國內環境上看,二戰以後日本與其他一些西方國家形成鮮明對照,國內幾乎沒有發生「工潮」等政治動亂事件,國內環境異常穩定。特別是5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政局十分穩定,1955年白民黨上台執政達38年之久,1993年才組成戰後第一個多黨聯合政府,不久,門民黨又重新獨掌政權。這對于保持11本國內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使人們將精力集中于國內的經濟建設上,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3.美國對日本的特殊扶植和幫助,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外在條件。
  二戰以後,為徹底根除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殘余,美國對口本進行民主改革,同時下令逮捕和審判日本戰犯,釋放了一批政治犯,並一度想把日本變成一個非軍事化的「中立國」。但不久,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為適應美國「獨霸世界」全球戰略的需要,美國對日采取了「先打後扶」政策。即由過去打擊瓦解日本軍國主義基礎,變為有意幫助、扶植日本,使日本成為其對蘇發動「冷戰」的工具和在亞洲「遏制」共產主義勢力蔓延的基地。據統計,至1951年6 月朝鮮戰爭爆發一周年止,美國政府以各種名義向日本提供了21億美元的援助,並免去了日本對美國的戰爭賠款,阻止日本對亞太地區其它受害國的賠償。
  與此同時,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將日本變成它的侵朝物資供應地,對日本提供了大量軍需訂貨,僅此一項累計額達22億美元。1964年「北部灣事件」爆發後,美國為擴大侵越戰爭規模,又向日本提出了40億美元的「特需訂貨」。因此, 到1973年越南戰爭結束時,日本外貿出口額比1964年增加了近4倍,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外貿的發展,促進和帶動了日本其它各個行業的發展。這是日本經濟之所以高速發展的不可忽視的外在原因。
  4.日本政府實行的一系列正確的經濟政策和發展戰略,以及日本民族積極學習和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等優良傳統,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極為重要的內在條件。
  二戰以後,由于日本被美國獨佔,其安全與防務實際由美國負責,日本政府便專心致力于國內的經濟建設,排除各種干擾,抓住時要,大力發展其經濟、科技、文教等各項事業。在政治上,它完全听命于美國,先做「經濟、科技大國」,後做「政治、軍事大國」;在外交上,它以「日美同盟」為基軸,在不妨礙美國利益、不刺激美國的前提下,努力保持「中立」,與各種不同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建立和發展經濟貿易關系;在文教上,它在戰後初期經濟十分困難,人民群體極其貧困、甚至有時還填不飽肚子的情況下,將國家的6年年義務教育延長至9年,幾十年如一日地把國民收入的5%以上(相當長時期是8%以上)投入到公共教育事業,極大地提高了日本國民整體素質,為日後的經濟發展積蓄了後勁;在軍事上,日本根據美的要求,將防務開支一直控制在國民收入的1%以內(當時西歐各國為3%-5%,美國則7%),僅保留為數不多的自衛隊,且直到目前也不過24萬人左右。這些,都對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日本民族在歷史上所具有的善于「學人之長」的優良傳統,在戰後得到弘揚,同樣也對日本經濟的恢復、發展及趕超西方其它發達國家,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戰以後,德意戰敗,英法兩國也遍體鱗傷,從此歐洲衰落,世界中心向美洲轉移。因美國發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災難之財(美國與日本相同,兩次世界大戰均遠離本土,戰爭初期均隔岸觀火,做軍火生意,發戰爭財,直到戰火燒到自己頭上),拉大了與其它強國的差距,牢牢坐在「世界頭號強國」的交椅上。日本充分利用被美國獨佔和美國將大量加工制造業搬進日本之機,大力吸收美國的資金,學習、借鑒美國的先進工藝、科技和管理經驗,並加強仿制、模仿和創新工作,使日本成為世界上對外國技術、工藝消化、吸收力最強的國家之一。因此,戰後日本僅用了20多年時間,就先後趕上並超過法國、英國和聯邦德國(指國民生產總值,1966 年超過法國、1967年超過英國、1968年超過聯邦德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強國。據完全統計,戰後日本的科學技術,90%是從外國引進的(其中又有90 %是從美國引進的)。因為「引進」比「研制」費用低、見效快。 美國研制一項成果的成功率為1%,而日本的成功率為70%以上。原因是日本不是「獨創」而是「改進」。就這樣,日本從1950-1975年共引進了25000多項技術,並用不到30年時間、花了僅60億美元左右,就把美國等西方國家用了半個多世紀、花了2000多億美元的研究成果學到手。
  由此可見,戰後日本經濟之所以能夠高速發展,是其固有基礎、特殊條件和機遇等多種主客觀原因、國內外各方面原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應該看到,盡管日本經濟發展過程中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但隨著其經濟高速增長而積累起來的資本主義各種固有矛盾的逐漸激化,日本經濟發展也將面臨一系列難以克服的障礙,其道路將不會一帆風順。我們應該認真、深入地學習和研究日本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結合我國的實際,創造出符合本國國情、適合我國經濟發展的新途徑、新方法,新思路。

戰後日本經濟發展軌跡2006-10-17  

日本經過戰後18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後,呈現出持續的經濟低迷狀態。有識之士關心,中國經濟在快速增長之後是否會經歷一個緩慢增長期?為此,在3月22日,中國國情研究會特邀請日本著名經濟學家、帝京大學教授降旗節雄就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與現狀作了一場演講。他的演講對深入思考我國產業經濟發展有一定參考價值。
    戰後美國對日本實施改革
談到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降旗節雄教授強調有三個前提:第一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的經濟狀況如何?第二,戰敗後美國對日本進行了改革;第三,美國模式經濟即發展汽車產業對日本經濟的影響。
戰前的日本經濟呈現了帝國主義的特殊性:輕工業資本主義、半封建性的農村、對外膨脹壓力。
戰後日本被美國佔領。當時日本社會結構的重心在農村,是以地主為主、農民租種地主土地的地主制。在城市,主要是財閥,當時的財閥如:三菱、三井株式會社,但股票在親族手中掌握,不外賣,形成以親族擁有自己企業股票的財閥制。美國就要對日本的這種結構進行改革。
當時,日本是天皇制。天皇直接統治軍隊,同時議會也可控制軍隊。但最高的統治者是天皇。美國為了控制社會局面,在保留天皇制的同時,於1944-1945年對日本進行了改革 ―廢除軍隊;解散財閥,禁止財閥在城市發展;在農村進行土地改革,把土地收回,以極便宜的價格賣給農民;在城市建立勞動組合,相當於中國的工會。同時修改憲法。憲法規定,日本從此不能擁有軍隊。並把股票賣給社會(日本公司禁止成員擁有自己的股票)。
    移植美國模式 發展汽車產業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美國把軍火賣到歐洲,大戰結束時,美國已經成為歐洲一大債權國,並靠這些迅速發展起來。當時所有的馬克思主義者包括列寧預見,當資本主義生產力飛速發展時,就形成帝國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進入和平時期後,軍火沒了銷路,但卻沒有發生經濟停滯,為什麼?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汽車工業。當時在美國著名的福特汽車公司的福特,做出一個重要決斷,汽車在歐洲是高級消費品,而福特設法把車改作民用,這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他把複雜的汽車生產分解成16000到20000多個零件,把每一個零件都做了精密的測算和固定,使用很長的生產線,讓每一個工人從早到晚只做一個非常單純的工作,使複雜的技術工藝簡單化,而其成品卻是精密度高的汽車。這種新型的工作方式被稱為“福特生產方式”。但由於採取了這種生產方式使得快樂的工作變得極為單調,工人們因此降低了做工的興趣,福特公司不得不將工資提高了2倍。 由於提高了工資,就吸引了大量的工人湧入公司就業。在福特公司,工人大約工作3個月就可買一輛車。那麼,工人們工資收入提高了,不但買車,還要買房,買電器產品等等。為了開車,於是就修公路,有了公路,人們於是到更遠的地方去買房。隨著工人家庭收入的提高,社會總體富裕程度的提高,社會消費水準提高了,超市等生活設施隨之應運而生,社會的變革開始了。
日本的社會變革發展到這一階段,就與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所預想的不同了。他們認為工人階級應是無產階級,但美國的工人已經成為有產者,是有資產的,於是形成了新型社會結構。這種發展,最後的結果是造成有資產的工人要交稅金,社會上那些貧窮的人靠稅金產生的福利生活。就產生了福利社會,從棉紡織工業、汽車工業,到房地產的發展,乃至整個城市建設,形成社會新的結構,這是建立在工人工資提高的基礎之上而形成的福利社會。經濟景氣時,國家以高價去購買農產品。因為在這樣的福利社會農民被視為弱勢群體。
日本在戰後幾乎全部照搬美國的經濟模式,但它的經濟狀況跌落到只有戰前經濟的20%。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1955年,經過10年,日本經濟恢復到戰前的水準。其重要原因是朝鮮戰爭,戰爭中美國軍隊的很多修理製造都轉移到日本,急需大量的軍需產品,這種特殊軍需的產品產生了特需景氣,促成了日本經濟的復蘇。
1955年開始,日本全面導入美國模式,農民擁有土地成為自產農。日本的汽車首先賣給了農民。日本汽車企業大量生產小型、便利的、適合於農民使用的汽車,車身雖小但品質非常好,這使農業生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農民的消費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此後,從農村到城市,人們紛紛買汽車。
著名的日本汽車企業豐田、日產公司1933年開始發展,到朝鮮戰爭前幾乎瀕臨倒閉。而在戰後因導入了美國的經濟模式同時傳承了全部技術,並進行分解、研究,使技術含量大大提高。
日本的GDP以年均10%高速增長,並持續了18年之久,直到1973年。至出現第一次石油危機時,石油價格上漲了4倍。之後,日本經濟滑落到以平均5%的速度增長。當1979年再次出現石油危機,價格上漲2倍,這一次,對日本經濟造成了重創。
    經濟高增長與產業空洞的形成
降旗節雄教授認為,日本的經濟高速增長需要以下幾個因素,第一是人,第二是物,第三是錢,第四是技術。人就是勞動力。物,主要指的是資源。錢則是指資本。日本的重工業,化工工業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從橫濱直到九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日本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80%,城市人口只占20%。隨著沿海工業圈的發展形成,發生了逆轉,農村人口大量向沿海工業圈集中,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80%,農村人口只占20%。這樣的經濟發展模式,使得農業、林業、漁業幾乎到了滅絕狀態。現在日本的農產品只占GDP的2%,農村人口的平均年齡為68歲。
再看資源,日本的礦業企業有600家。現在,到前年最後一座礦山宣佈停產。日本把農產品降到最低,重工業資源基本不用國內的,去世界各地買廉價的。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資源,導致大量農村勞動力湧向城市,城市的土地價格上升。
日本高速發展的同時,教育水準得到了提高。現在進入了電器時代,生產電器產品要求就業工人有很高的技術性,有很高的水準。日本現在40%的人是大學畢業。
人口大量湧入城市後,城市的房價、地價攀升。這樣便出現了稅金問題。日本的稅金分兩項,一個是法人稅,一個是個人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從全年的收入當中扣除,一般是10%-40%。企業的法人稅從利潤中扣除,如果企業沒有產生利潤就不用交稅。企業用利潤購買土地,然後用地做擔保向銀行貸款,再用貸款去買地,貸款所產生的利息足以把利潤“吃掉”。這樣就沒有利潤,因而也就不用交法人稅。
一般的公民怎樣呢?他們的社保並不多,但教育費很貴,住房費用很貴。所以日本人通常把工資的23%存進銀行。可能在世界上是最高比例。日本存錢有兩個管道,首先是郵局。 日本的郵政業由國家掌握,郵局相當於國家銀行。其餘的銀行是私有的。國家存進銀行的錢入進財務省,再用這筆錢作公共投資,例如:修建道路、橋樑、鐵路等。而像三井、住友、三菱這樣的大企業集團自己有銀行,這些銀行直接向企業投資。那末,錢就轉換成企業投資的資本。由於企業有了利潤為了避免交稅就購置土地,地價、房價隨之上揚。在日本人們買房是要買地的,老百姓為了買地、買房就得不斷地大量存錢。但錢存進銀行後隨即便被轉換成企業資金,發展企業。如此循環往復,形成房價、地價不斷上漲,老百姓不斷存錢的狀況。造成日本居民的住房一般面積較小,房價也高,且消費水準不高。
20世紀80年代,機械和電子電腦的結合發展了生產力,同時減少了對勞動力的需求。這時企業不再給工人加薪,而購置土地的投資且變本加厲,不但在日本買,還到國外去買。由於內需受到限制,高速生產出的產品只能向外尋求出口。
80年代日本的土地價格以年均40%的速度遞增。在東京,一個普通居民差不多需用13年的工資收入才能買下一套面積不大的樓房,但在英、美國家,一般只用1年工資的3-4倍就可買一套住房。實際上,日本許多靠工資收入的人就買不起房,產生了不滿。政府於是提高銀行利率,把很多資金從股市吸收過來,股市便出現下跌,土地價格也隨著下滑。但擁有土地的企業向銀行貸款的錢並沒有少,出現企業拖欠銀行大量貸款。
1991年,地價、股市價格的大幅度變化形成泡沫經濟,日本政府至今尚無良策改變這種已持續了15年的經濟不景氣狀況。原因是什麼?80年代日本高速發展汽車工業, 全國汽車保有量是7500萬台,當時共有1.2億人口,而每年的汽車生產量是1000萬台,用於什麼途徑?按照有關稅法日本汽車每4年到8年就要更新,可以少交稅。即便是這樣的速度,日本的汽車內需實際上有500萬台就足夠了,就是說還有500萬台必須出口。
90年代,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起來,而此時日本的景氣仍處於低迷狀態,東京的物價一直高居不下。中國和東南亞物美價廉的產品顯得極具競爭力,開始湧入日本。日本的企業受到生存危機,開始向海外轉移,國內出現產業空洞化。像豐田這樣的企業已經有50%移到海外去經營,在國內吸收勞動力的能力就很差,勞動力的工資也非常低。所以現在日本大約有70萬-100萬人基本上不去找工作。這是日本出現的新的社會結構,即產業空洞化,尚存的是金融業、證券業和服務行業。隨著電腦的高速發展,原來用於軍用的技術轉為民用,如:網際網路,這些新技術與金融業、證券業結合起來支撐現代的社會結構發展。
世界其他國家包括中國也顯現出貧富差別很大的分化局面,世界上大約5%的人口掌握了80%的財富,有些貧民每年可能只有300美元來維持生活,這種貧富差距增大是世界範圍內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的一個特點。國際市場的現狀是產品過剩無銷路,美、英、日等通過世界金融業整體的運作去追求最大利潤。
美國模式是把汽車工業作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在耐用消費品上只有生產汽車佔用的資金最多,而且更新的時間最短。日本是完全照搬美國的經濟模式,但這種發展模式遇到了問題,究竟下一步日本的經濟向何處去並沒有找到答案。日本政府和學者都在思考如何擺脫這種不景氣的現狀。從日本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值得中國特別關注的是:中國目前已經進入高速增長時期,特別是中國現在也在快速地發展汽車工業。而汽車產業發展必然會推動其他產業發展,如:道路、商業、住房等。隨之而來的會出現資源問題、環境污染問題、勞動力問題以及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關係問題。就如日本好像尋找到了一種很好的迴圈發展,但最終經濟發展被一堵牆所阻隔,使經濟停滯。中國應從日本的發展中得到一些啟示。
    幾點啟示
當提到中國應從日本的發展中得到那些啟示時,降旗節雄教授認為,第一,現在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以汽車產業為支柱的發展。與汽車產業發展相關的首先是石油,接踵而來的是公害,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需要重視。第二,由於現在大量的農民工進入城市,城市在不斷發展,城鄉差別越來越大,需要政府用財政的力量進行調整。第三,從日本經驗看,以汽車為中心的這種產業結構是一種不穩定的結構。因為有了汽車,城市就會擴展的越來越大,農村越來越小,農業越來越弱。農產品、農業問題如何進行調整?日本不同於中國的特點是汽車工業首先在農村發展起來,農民先買,而中國的汽車主要銷往城市。所以這個差別就顯得更加突出。
http://www.sciso.org/Club/Original/Major/200610/564.html

失去的二十年 (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

    內容簡介
《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經濟長期停滯的真正原因》在日本一經面世,就引起巨大反響。相信中國政府、經濟學家以及對經濟趨勢感興趣的讀者將從中獲益良多。日本已經陷入了連續二十年的經濟停滯狀態,史稱“失去的二十年”。這段歷史引起了各國尤其是中國的高度重視。雖然研究者眾,但缺少對日本社會真實的瞭解,更多的是臆測和猜想。而日本自身的反思聲音很少被引入。
池田信夫所著的《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經濟長期停滯的真正原因》正是填補了這一空白。讀者可以看到日本人是如何清晰解讀其來龍去脈的。作者其經濟學家兼媒體人的雙重身份更是賦予《失去的20年:日本經濟長期停滯的真正原因》獨特的洞見,他從日本的現狀、歷史、經濟學角度出發,顛覆了世界對日本經濟的很多傳統看法:
終身雇傭制真的是日本的優良傳統嗎?
日本經濟停滯是源於廣場協議嗎?為什麼經濟一停就是二十年,而且有繼續停滯的跡象?日本經濟停滯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日本應對經濟危機的教訓和經驗究竟是什麼?
20世紀80年代是日本的黃金時代,還是日本傳統產業結構的最後輝煌?
日本真實的社會現狀到底是怎樣的?
日本與中國如何競爭?日本未來可能的出路在哪裡?會對世界帶來何種影響?
    作者簡介
池田信夫1953年出生於日本京都。從東京大學經濟學部畢業後進入NKH(日本廣播放送協會)工作,先後擔任記者、策劃等職務。因揭露政府濫用財政專案費用以及深入的經濟報導而在業內享有盛名。後被提升至管理崗位,覺得無聊而離職,成為自由撰稿人。之後歷任國際大學國際社會研究中心教授、經濟產業研究所首席研究員等。現任上武大學大學院(研究生院)經營管理研究科教授。
其博客“池田信夫blog”(http://blog.goo.ne.jp/ikedanpbuo/)在日本經濟界和民間都享有盛名。
    目錄
前言
第1章 經濟陷入長期停滯 1
經濟長期下滑 2
出口立國模式的“猝死” 7
沒有希望的國家 15
第2章 失去的二十年 25
問題出在哪兒 26
如何看待20世紀90年代 37
第3章 經濟政策的局限 46
財政政策的缺陷 47
金融政策的功與過 57
第4章 日式公司走向終結 65
公司是誰的 66
日式官僚社會的構造 71
第5章 “製造立國”的神話 82
“磨合優勢”失靈 83
2IT總承包商的末路 88
第6章 創新和經濟增長戰略 99
股東資本主義的必要性 100
回避風險到迎接風險 107
創新是什麼 112
創造性破壞的可能性 118
第7章 不平等的真相 128
不平等出現的原因 129
新的身份社會 140
事後的正義 149
第8章 閒散富裕族 160
內部失業人員 161
螞蟻的出路 171
第9章 終身雇用的神話 180
終身雇用是日本的傳統嗎 180
日式網路的局限 186
雇傭的組合模式 191
後記 200

日本經濟低迷原因之分析 2012-05-16 

談及日本經濟的近代發展歷程,不能不提及到二戰之後到1974年全球石油危機爆發前期的日本經濟輝煌時期,當時的日本工業年平均生產率高達13.6%,GDP總值從第六位躍升到第二位,成為僅次於美國之後的全球第二大經濟大國。石油危機之後,日本進入了平穩低速的經濟發展時代,特別是在1993年之後,日本經濟甚至出現了負增長,此後的二十多年,日本走上了經濟低迷時代,池田信夫將這二十年稱為“失去的二十年”。 
有關於日本經濟低迷的原因眾說芸芸,但由於日本這個奇特的社會,其社會怪狀並非西方學者可以輕易瞭解,更多的是猜疑或者幻想。美國著名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曾在她的研究報告《菊與刀》中寫道“ 日本人生性極其好鬥而又非常溫和;.......保守而又十分歡迎新的生活方式。”日本人的這種雙重極端性格決定了日本的複雜社會文化,與之相對的日本經濟同樣讓人難以捉摸,有關與日本經濟低迷原因的分析還是讓日本人自己說為好。 
日本著名的經濟學家和媒體人池田信夫最近出版的《失去二十年:日本經濟長期停滯的真正原因》一書是的關於日本經濟低迷的研究專著,這本書的出版顛覆了許多傳統經濟學理論的看法,對日本經濟低迷的原因有獨特的見解。 
作者首先分析了日本二十年的經濟低迷現狀,他認為,代表日本經濟實力的潛在增長率(經濟長期發展能力)一直處於低下狀態,光靠“擴大內需”是無法解決問題的;日本進入了貿易赤字時代,由於國內需求投資不旺盛,海外回流的資金重新投回海外,導致經常專案收支的盈餘不斷銳減;生產力是潛在增長率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直也是日本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如今也面臨這中韓等新興國家的衝擊,進而導致失業率增長;日本淪為了一個沒有希望的國家,民眾之間的悲觀情緒導致社會的不穩定。 
根據池田信夫在《失去的二十年》的思路,關於日本經濟低迷原因的分析可以總結為一下四點: 
首先是日本財政赤字過於擴大,2007年,日本政府的債務已經超過GDP的1.7倍,在整個經合國家表現的最差,2011年《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日本政府債務將首次超過2倍,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到2014年,日本政府債務可能達到2.3倍,到時候日本恐怕不如希臘政府的後塵,但是池田信夫否認了政府破產的觀點,他認為,民眾對日本政府依然保持著較強的信心。解決政府債務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日本銀行承購國債,通過增發貨幣發行量引發通貨膨脹來稀釋這些債務,但是反過來又會產生通貨膨脹的控制問題,因此說增發貨幣發行量是不可輕易採取的財政政策。 
第二點,日元對美元升值,導致通貨緊縮,特別是在金融危機爆發以後,商品出口更沒有競爭優勢。克魯格曼的通貨膨脹理論認為,日本經濟不景氣是因為投資需求過低自然利率為負值,他建議只要將實際利率也將為負值就可以解決問題。但是負利率只能調整短期性的通貨緊縮缺口,並不能帶來潛在生產率的增長,因此,依靠金融政策不能解決長久問題,這是池田信夫一直強調的論點。 
第三點,勞動生產率低下,沒有競爭優勢。在大多數的印象裡,日本的勞動生產率不是一直處於製造業的前列嗎?豐田生產方式不是新興國家嚮往的生產體系標杆嗎?可以二十多年來,日本沒有趕上80年代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在IT 行業上要麼走失了方向,要麼在投資上失誤(戰艦大和項目)。近些年來,如中國、印度、韓國等這些新興國家在製造產業更具有競爭優勢,日本製造業面臨著向高附加值產業的轉移,但是這些行業的人力需求並不大,導致更多的員工下崗失業或者轉移到流通等服務業。 
第四點,不平等的薪酬體系,難以激發新員工的積極性。終身雇傭和年功序列薪酬體系一直是日本企業的特色,如今也面臨著挑戰,一方面,終身雇傭和年功序列可以保障員工的工作穩定性,另一個方面企業難以減少冗員和閒散富裕族的誕生(由於不能輕易解聘老員工),人才的流動性極低,這也日本知識密集型企業生產力低下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正式員工和非正式員工的不平等的身份導致同工不同酬,當面臨危機時,最先裁員是的非正式員工,生活不穩定,不停地尋找工作,使一些新員工找不到希望,並且對上一代失去信心。 
在此基礎上,結合日本社會現狀,他認為,這些問題(以上四點)在時間上可以解決,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日本人對於未來的不安,沒有希望的日本人看不來未來。 
關於日本經濟低迷的眾多原因中,池田信夫並沒有提及到日本的教育。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會》一書中將日本的教育批判得體無完膚,他認為日本經濟停滯的原因是“智商衰退”,日本年輕人無志向且學習能力低下,實際上也影射出中國社會的種種現象。 
解決經濟增長戰略,池田信夫和熊彼特的觀點一致,他們都認為創新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它是連接發明和產品的中間過程。創新分為常規性創新和破壞性創新,其中破壞性創新是最具有生產率,而恰巧也是日本企業長期以來缺少的東西。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429497/

經濟發展的本質 2013-01-18 

  最近讀池田信夫的《失去的二十年》,沒想到日本有如此清醒之人,但是一個人或部分人清醒是毫無作用的,終究有很多東西無法靠人力改變。日本長期滯脹的原因既不是以廣場協議為代表的陰謀論,也不是人口老齡化等直觀因素,而是在於很多容易被忽略、甚至是日本人往昔自以為得意的方面(所謂日本模式)    
  從國家層面講,當下是富裕還是貧窮不重要,更重要的是長期潛力,而這個潛力不是簡單的資源多寡,更多的是包括文化、國民性、價值觀、社會結構、思維方式在內的更廣義的因素,如果這些要素缺失,那即使在中短期可以高速發展,但長期必然有回歸本質的那天,日本就是很好的例子    
  再看美國,統計美國近百年的增長,扣除通脹後的實際年化增長率只有區區1.76%(資料出自安格斯•麥迪森),但即使這樣依然傲視全球,這絕不是偶然的。國家的發展就是場馬拉松,連續100年的1.76%遠勝30年的10%。日本的停滯還將繼續,沒有幾代人的革新,想走出泥潭?怎麼可能呢?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746127/

誘惑的圈套 還是模式的宿命——中國恐無法避免日式悲劇2012-07-09 

  每當我們回顧歷史的時候,我們總是可以清晰的看到產業政策、貨幣政策以及財政政策的得失,正如我們看股票的走勢圖,許多人總是回想,我當初要是在這裡這裡買入,持續到今天應該轉多少錢了,實際上大多數時候我們只是陷入了事後諸葛的境地。    
  歷史的十字路口,我們無法從事後的角度看待,只能努力改變,避免悲劇再次發生。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悲劇總是週期性的爆發,人類無法避免,這是資本主義的詛咒。    
  歷史只能有一次選擇,是無法任由反復實驗的,一旦當時選擇了某個反向,所產生的一切包括其他可能性都無法改變,每每想到這點,就總是想起“有多少愛可以”這首悲傷的曲子。    
  《失去的二十年》所描述的種種當時的現象以及反思,不免讓人非常恐懼,因為無論是從事件前後的策略和應對措施,還是正在進行的中國式的突圍,書中的描述猶如預言,有些已經有結果,中國得到的同樣的果實;有些正在進行,恐怕也難以獲得其他的結果。    
  中國經濟目前正處於上個世紀8、90年前日本所面臨過的危機關口,對照《失去的二十年》所描繪的景象,每個本書的讀者都會有“如履薄冰”式的恐懼感。    
  從書中,我們可以瞭解到那個時候出口是日本的主要經濟拉動引擎,經常專案盈餘不斷擴大,而美國的赤字迅猛上上,世界經濟一片欣欣向榮,全球的過度儲蓄都被美國照單全收。似乎日本出色並且過剩的生產能力可以被全球不可限量的需求所吸收。這不正是當今中國的寫照。    
  巧合的是,採取了雁陣模型發展的中國,在接下來的20年中,接收了曾經從美國遷移到日本,再從日本遷移到臺灣、東南亞,現在又轉向中國的眾多工業生產線。中國令人驚訝的勞動力成本和政府主導一切的權力能力,使得再國家資本主義的體制下,中國理所當然的成為了世界工廠。如果中國繼承了燕陣模型的分工,那麼是否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必然要繼承這種分工體系帶來的弊端和危機模式?這的確發人深思。    
  特別如今的中國也面臨日本當年同樣的困境。次債危機、歐債危機接踵而至,外部需求的急劇減少,讓中國龐大的生產能力突然失去用武之地,那麼中國政府將面臨大量無事可做的流動人口,這恐怕是政策制定者最擔心的事情。    
  所以,我們在2008年看到了曾經在日本發生過的同樣的操作。中國政府的政策目標還是通過凱恩斯主義的方法刺激經濟,去彌補GDP缺口。GDP缺口是潛在增長率減去實際增長率,政府一般是無法短期改變潛在增長率的,那麼需要依靠實際增長率。實際增長率越高,那麼GDP缺口越少,社會能夠承受的壓力才會越小。而實際增長率,又是名義增長率扣除通貨膨脹率CPI。所以我們看到政府在通過凱恩斯主義的方法刺激經濟的時候,一直試圖嚴格控制通脹,否則就前功盡棄。    
  當然,面對危機的時候,我們也得思考一個問題,如果危機是一次短期的外部衝擊,只是實際增長率受到外部環境的需求變化影響,那麼很快經濟講走出困境。如果危機的同時,發現潛在增長率還出現問題,這的確是一個棘手而又悲傷的結果。實際上,這些年富豪們不斷的尋找各種成為其他國籍身份的管道和突進,多少透露出這個階層的思考。    
  當年日本也認為只是一個短期外部衝擊,知道美國通過資訊產業轉型後,日本才發現實際上是潛在增長率也就是經濟結構走到了盡頭。那麼我們看看現在的中國。    
  改革開放的過去三十年,中國基本走的是出口立國的模式。拉動經濟的三架馬車,實際上成為了獨輪車,出口遠遠超過了投資和消費。實際上投資和消費是與潛在增長率最為相關的因素。投資方面,由於政府掌控下的資金流向、非市場化的利率政策、國企的優惠待遇以及行業禁入的產業政策,使得投資的效率和刺激經濟活力方面大打折扣,特別對於官僚機構的工作方式來看,在寬鬆的貨幣政策下,官僚機構並沒有考慮引導資金配置到可能產生經濟結構轉換的行業或者中小企業中,而是以部門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投向了大量的基建工程。我們很難看到有潛在的新產業能在短期的十多年內説明中國完成經濟結構的轉換,特別在新產業沒有大量資本的扶持下,這個時間週期可能被拉得更長。    
  另外,隨著路易斯拐點的到來,急劇提升的勞動力成本可能讓中國的優勢不復存在,而市場換技術的戰略,發現市場丟了,技術卻沒有換來,沒有新興的產業能夠拉動經濟。而過度膨脹的政府權力和龐大的官僚機構,令人並購的社會保障體系使得,特別是高昂的稅收使得居民根本無法啟動消費,拉動本土產業的發展。消費啟動必須依靠兩個條件,一個是穩定的社會保障機制,但這不是核心問題,核心問題是高稅負限制了消費。而且高稅負使得普通人無法結餘資本,從而啟動個體經濟或者中小企業。在沒有資本,沒有技術的環境下,高稅負又沒有足夠的保障機制,成為中國提升潛在增長率或者經濟結構轉變的重大困境。    
  這些事情,在日本都同樣的發生或,正如大家都認為80年代是日本的黃金年代,實際上是日本傳統產業最後的輝煌實際一樣;如果不解決各種制約因素,不免使人作出悲觀的預期,中國過去的10年,可能也是中國傳統加工貿易和低端製造最後輝煌的10年。而由於日本勞動力市場的固化,使得整整2、3代日本人感覺是在一個沒有希望的國家。類比中國當今,出現的上大學不如做打工、做買賣,底層向上流動停止,階層固化,不由得讓人擔心中國這裡同樣上演日本過去的劇本。    
  特別,當中美貿易出現巨大的順差時候,美國要求中國擴大內需,金融自由化,人民幣升值,導致的結果與日本幾乎一模一樣:地價瘋狂上漲,稅收不斷增加,財政支出擴大,導致流動性氾濫。特別是日本存款利率自由化後,上調大額定期存款利息,這和中國目前的情況何其相似。    
  實際上,這增加了日本企業的籌資成本,大量資金將湧向高利息、可融資的不動產和商品(融資銅),只要有不動產或者商品擔保,中國的銀行幾乎布嘉盛和的提供融資,這將繼續加速中國泡沫的發展。當年,日本泡沫也是在利率自由化後加速的。我們不難得出一致的結論。    
  而且CPI中並不包括資產價格,如果以每隔10年左右就會發生一次經濟危機的觀點來看,中國未來10年才是泡沫的高速發展時期。目前全球央行都竭力避免緊縮措施,防止出現上個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那麼長期溫和通脹將成為歷史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日本住專等泡沫事件後的反思中提出,解決衝擊和不良資產的核心不在於資產注入,而在於嚴格審查後迅速償還不良資產。實際上我們看到中國由於特殊的體制並沒有嚴格的進行之前一系列的危機中不良資產審查,而是快速的注入流動性,這將擴大未來不良資產的規模,甚至最後真正的失控。    
  種種跡象和中國目前的進展,還很難看出來有別與日本當年的所陷入的困境,或者能看到清晰的道路能夠使得中國避免潛在的長期衰退。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不很樂觀。    
  《失去的二十年》在之後的章節中還分別詳細論述的日本為什麼沒能進行經濟轉型,產業政策的失敗,大政府在其中起到了什麼樣的壞作用;日本公司創新的萎縮以及創造性的喪失原因,包括從教育和公司雇傭制度都做了準確的歷史回顧和相當深入的分析,目前已經不能說是居安思危了,因為危險已經發生,並不斷傳導到我們的生活環境,對於我們來說,雖然不是有能力能夠改變國家和政策的廟堂之上人,但作為老百姓,通過日本的歷史,來進行資產配置的調整,避免日式悲劇,則是《失去的二十年》最大的價值。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496930/

鏡鑒日本,反思中國 2012-05-31 

  與在南京大屠殺上的拼死抵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人對自己的民族性格以及現實處境頗多反思與自省。有些還非常深刻,象我曾經讀過的內田樹教授的《日本邊境論》就是其中一例。個人以為,手頭這本池田信夫的《失去的二十年》也是其中比較出色的一本。    
  1990年,在經歷了戰後長時間的高速增長之後,正處於巔峰狀態的日本經濟突然失速,象脫軌的火車一樣快速下滑,資產價格大幅跳水,股票市場一片蕭條,經濟發展陷入停滯,社會前景一片黯淡,至今仍然未能走出泥潭。這段時間被池田信夫稱之為“失去的二十年”。在這本書中,他通過對日本這二十年來發展歷程的簡要回顧,試圖對整個經濟社會進行分析,從而對“為什麼會失去”這一問題進行解答,可以視作是日本人對這二十年歷程的一個總結和反思。    
  池田信夫有著經濟學家與資深媒體人的雙重身份,他的看法既有經濟學家的理性和專業,也兼具媒體人的冷竣與尖刻。在他認為,日本之所以為會陷入長時間的蕭條,有以下三條原因:一是政策應對失當。1985年9月的廣場協議之後,日元急劇升值,日本政府通過實行金融自由化以應對“日元升值蕭條”,從而引發泡沫經濟。但泡沫崩潰後,又錯誤的實行過於緊縮的政策,致使經濟增長乏力。同時,由於不恰當的經濟政策,出現的人口逆流(從城市流往農村,即勞動力流向低生產效率部門)使得經濟不景氣的問題一再長期化。二是創新動力不足。他說,所謂的“日本奇跡”,只不過是“20世紀傳統產業結構創造的最後輝煌”而已。日本企業由於缺乏創新這種創造性破壞力量,沒能及時趕上20世紀80年代的資訊革命,沒能及時實現產業結構轉型,以致于投資機會不足,造成慢性的資金供給過剩,自然利率為負,從而始終處於通貨緊縮狀態。三是人才流動停滯。日本僵化的年功序列制度,使薪酬體系扭曲,閒散富裕族不創造價值卻佔據高位,而大多數年輕人只能淪為窮忙族,得不到機會。各個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趨於停滯,社會活力不足,阻礙了日本企業的創新以及知識型生產力的提高。這三條原因使日本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乏力,優勢一再喪失,經濟自然陷入長期衰退。    
  大概每個讀這本書的中國人都會由此聯想到我們自己的國家。當下的中國,所面臨的情形與上世紀80年代,即衰退前的日本有著驚人的一致——同樣的房地產暴漲,同樣的內需不足,同樣的高度依賴出口,同樣的本幣不斷升值,同樣是老齡化襲來……正是有鑑於此,現在社會上有關中國是否會重蹈日本覆轍的爭論也甚囂塵上,樂觀者有之,悲觀者有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是,兩者的情況也並非全然相同。第一,現在中國的情況只會比當時的日本更差,在內部,中國的人均收入還較低,貧富差距巨大,官民對立嚴重,社會誠信缺失,各個階層之間斷裂,各類矛盾問題高發;在外部,中國作為一個崛起的大國受到很多國際政治因素的制約,特別是當前次貸危機餘波未平,歐債危機波瀾又起,而且周邊邊境爭端不斷。第二,中國面臨的壓力更大。當初,日本進入衰退之前已經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層次較高,即便停滯也仍然保持了穩定。然而,中國一但陷入衰退,接踵而來的則不僅僅是發展的停滯,而且很有可能是社會的劇烈動盪。第三,中國也並非沒有優勢——因為自身的巨大的人口、豐富的資源、以及地域之間的不平衡和較大的城市化空間,還擁有進一步快速發展的潛力和機遇。    
  事實上,這二十年的日本具有龔自珍所說的“衰世”的一切特徵——發展停滯,人們了無生機和希望。而中國歷史上,曾不至一次進入到所謂“衰世”的階段,也深受其害。愚蠢的人看到別人跌倒只知道嘲笑,聰明的人卻能夠從中看到警示而懂得避讓。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讀者以日本為鏡鑒,從池田信夫對日本深陷衰退的原因分析中,從日本這“失去的二十年”的經歷中,汲取經驗教訓,反思中國近些年來發展的成功與失誤,繼而思考中國的因應之策,思考中國未來的發展。這便是這本書對我們最大的意義所在。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449032/

台長: 阿楨
人氣(3,103) | 回應(12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社會政治 |
此分類下一篇:《一個猶太人的反省》
此分類上一篇:《日本改造計劃》

顯示全部120則回應

jsoujsou
日本便利店漂亮成績單背後的危局 2018-10-18

最近,日本三大便利店巨頭紛紛發佈了2018年度上半年的決算情況。業界排名第一的711集團因為美國市場業務發展迅速,營業收入達到了3萬3435億日元,同比增長11.9%,營業利潤為1996億日元,同比增長2.6%,均創下了歷史新高。排名第二的全家集團也保持了穩定盈利。看上去,日本便利店行業似乎總體處在勢頭強勁的增長期,以致有人評論稱“日本便利店是永不倒的行業”。
  其實,日本便利店漂亮的成績單背後,卻有著巨大隱憂。各大便利店集團在日本市場的業務呈現出了明顯萎縮趨勢。 711集團的日本市場營業利潤僅為1274億日元,比上年同期減少了2.5%。全家集團的日本店鋪銷售額減少了0.4%,狀況非常嚴峻。排在第3位的羅森集團,不僅日本店鋪的銷售額減少,而且營業利潤下降到287億日元,同比減少了12.4%。也就是說,日本便利店集團的“本業”已經開始走下坡路。
  在日本,便利店一向被視為民眾的生活基礎設施,銷售額長期保持穩定。但是,如今百貨商場、藥妝店等開始“跨界”,成為便利店的強有力對手。現在,三大便利店集團的顧客數量,持續在減少。
  不過,日本各大便利店集團並非坐以待斃,正在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為增加顧客而採取措施。711集團致力於開發便當和冷凍食品等商品,並通過改良技術延長保質期。711集團現在開設了專門製造飯團和盒飯的專用工廠。今年上半年,711集團還改良了沙拉的包裝技術,實現了中國系菜肴工廠的生產自動化,並通過減少接觸空氣時間等,延長了食品保質期。以前保質期為1天半的沙拉和中華菜肴等,保質期延長到了2天半。此外,從6月開始,711集團還推出了智慧手機的應用程式,下載數已經突破500萬。
  另一大便利店巨頭羅森集團則打出了“夜間”牌。以前,羅森集團對米飯和三明治等商品的發貨是1天2次,從商品訂貨到交貨的間隔時間長,貨品經常不夠齊全。因此,羅森集團將供貨次數提高到1天3次,並特別注意保證傍晚及夜晚的商品充足。與5月相比,羅森集團6月至8月的夜間銷售額上升了3%。
  而全家集團除了強化自身原有的雞肉串等特色商品外,還更新了咖啡機,主要吸引愛喝咖啡的人群,咖啡銷量增加了10%以上。此外,全家還與堂吉訶德于6月聯合開設了3家店鋪,探索新的業態。這些聯合店的效益明顯好于傳統店鋪。
2018-11-05 12:37:01
jsoujsou
日本便利店真敢取消24小時營業? 2017-11-30

  長期以來,大街小巷裡無處不在的24小時便利店,是日本最大的特色之一,以致很多日本網友調侃“這麼多年,我就是靠著時刻都能買東西的便利店活著”。不過,日本的24小時便利店,今後或許將不再“24小時”。
  日本便利店連鎖集團“全家”正在考慮取消24小時營業。因為勞動力嚴重短缺,人員工資飆漲,“全家”正在對一部分店鋪進行實驗性深夜關店,以確認是否合算。在日本,說起便利店,“24小時營業”已經深入民眾的腦海中。
  其實,便利店考慮取消24小時營業之前,縮短營業時間已經在日本各行各業成風。特別是餐飲業,取消24小時營業的企業越來越多。過去大部分店鋪24小時營業的RoyalHost連鎖餐館,從2月開始所有店鋪不再24小時營業。Gusto連鎖餐館則從2013年開始逐步減少24小時營業的店鋪,現在比例已經降到一成以下。日本麥當勞也加入了這一行列,24小時營業的店鋪如今已經不到3成。
  另一方面,銷售牛肉飯的連鎖店“SUKIYA”曾經採用深夜“一人制”體系,此後因為出現問題,大部分店鋪取消了24小時營業。在改善勞動環境之後,SUKIYA慢慢恢復24小時營業的店鋪數,營業額也開始出現好轉。現在,八成以上的SUKIYA店鋪已經恢復了24小時營業。
  也就是說,並不是所有的企業都無法再進行24小時營業。深夜的營業收益,根據行業、地域、店鋪不同存在差異,能否確保穩定的收益,是企業判斷24小時營業的根本標準。
  但是,便利店卻有所不同。日本全國有5萬家以上的便利店,24小時營業不僅是盈利,還被民眾視為一種“公共服務”。深夜,急需購買用品時,突然需要現金時,水電煤氣費快到截止期限時……民眾在離家最近的便利店都能迅速辦成,便利店在很多時候還發揮著重要的社會價值。
  與此同時,取消深夜營業,也不一定能達到提高收益的目的。10年前,羅森曾經對一部分店鋪開展過取消深夜營業的實驗。可是沒過多久,很多加盟店就因為營業額下降,要求恢復24小時營業,羅森最終也叫停了取消24小時營業的計畫。
  其實,如同商品銷售有旺季與淡季一樣,便利店也有盈利時間段與不盈利時間段,無法確保每個時間段都有相同的盈利水準。作為便利店的經營者,應該在現有狀況下更多考慮如何優化經營體系,改善工作流程,平衡收益。比如白天不方便進行的清掃、食品期限管理、商品補充等工作,如何在深夜合理安排人力有效完成,就可以作為考慮方向。深夜將店一關了之,或許並不是明智的做法。
2018-11-05 12:38:26
jsoujsou
看看日本流浪者誰說窮人不能講究 2018-04-10

  在日本,見不到向你討要零錢的乞丐,但當整個城市的喧囂都即將歸於寂靜,會意外地發現流浪者數量不比想像中少。他們在公園、河岸邊、車站大樓腳下、天橋底用紙皮箱做一個兩平方米不到的盒子,躺進去的動作成為宣告一天結束的儀式。他們的確窮,但從不要求他人施捨,他們不衛生,但儘量不影響他人。
  流浪者是被大眾所忽視的存在,但其實根據2017年的統計,流浪者平均年齡已經達到61.5歲,是自2003年實行調查起首次超過60歲。其中,成為流浪者10年以上的人占34.6%。老齡化和長期化,是日本流浪者的兩大特徵。這兩個特徵也共同促成了健康風險的升高。
  於是,2017年,厚生勞動省宣佈,自2018年開始,日本全國的各地方政府要組成保健師和看護師醫療團隊進行巡迴活動,幫助當地的流浪者早期發現生活習慣病,並與社會福祉士合作促進生活保障費用的發放,支援民眾進行治療等問題。希望通過此舉,在老齡化社會的過程當中,達到降低醫療費用的效果。
  流浪者不交稅,甚至要靠他人的稅金生活。因此,由於許多流浪漢經濟困難,哪怕知道自己身患疾病也不會去接受徹底治療。在一個文明發達社會,你可以不尊重流浪漢,但必須保護他們的人權。厚生勞動省建立的這一個健康團隊,就是專門給流浪者和低收入人群提供免費或價格低廉的診療事業,預計財政預算將達到2.7億日元以上。
  其實各個地區都設有收容所,流浪者們可以入住。有趣的是,流浪者真是“典型”的日本人特性,由於收容所多數都是公共房間、浴室、洗手間,受不了沒有私人空間的流浪者住進去後沒多久又搬出去了,他們更寧願一個人住在街邊,哪怕風吹日曬、雪打霜凍也想要享受自由。是呀,窮人怎麼就不能講究了。
  而且窮人的講究還會被尊重。東京涉谷區政府在2016年發起了一項收容所專案,為流浪者提供附帶浴室的單人房間,希望他們能重新體驗一下在公寓裡生活的感受,或許能讓他們重新燃起好好規劃未來生活的信念。這些房間幾乎每天都是滿的,許多入住過的流浪者在入住一次之後,都會選擇搬去其他收容所或者公寓。似乎這樣久違的舒適讓他們回憶起他們的生活可以不一樣。
  回應
中國的流浪者已經不是為了流浪,乞討的不是衣食飯飽
2018-11-05 12:52:20
圖博館
執著「世界第一」 日企連爆數據造假 2018-11-11 聯合報

從日產、神戶製鋼到避震油壓機械大廠KYB,近年來日本大型企業醜聞不斷,讓「日本製造」招牌受到嚴重質疑;不過,也許正是因為對「日本製造」的執著,為了維持成功形象,讓日本企業無法自拔走向造假。
由於日企造假等醜聞連環爆,日本政府已通過修法嚴懲數據造假,罰款由現行最高百萬日圓調高至一億日圓,透過重罰扭轉企業積習。修法也將工業標準化法變更為產業標準化法,並將數據、服務納入品管項目。
一九九二年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經歷失落的廿年,工資停滯、生活水準下降,過去面臨歐美競爭,近年還有中韓的挑戰,大企業內部普遍士氣低落、職業道德下滑,企業不得不更大力維持企業和產品的成功形象。無論是產品質量的數據造假,還是反映企業盈虧的財務報告造假,都是為了製造成功的假像,且一連串造假弊案,大多是長期的集體行為,從基層集體參與到高層默許,持續多年。日本輿論直指,日本企業罹患「世界第一」病,變成員工重擔。
日本企業過去多採行終身雇用制,形成強烈的共同體的特殊組織文化,企業法務GBL研究所理事渡邊樹一分析二○一四至二○一七年的九十二件上市公司弊案,其中五十二件是為了達成公司目標,也就是為了公司造假。
日本企業或為爭取訂單,或為強調品質,合約標準超出必要程度、幾近苛刻的「過度技術要求」,另一方面卻又透過「特別採用」巧門,讓未達標商品出貨作法,也引發抨擊。
「特別採用」是因大量製造的零件會產生一定比率的不合格品,但品質無虞,在取得訂戶同意下可以瑕疵品折價出售。但製造商未取得訂戶同意竄改檢驗數據,將瑕疵品用原價出貨,事發後辯稱產品安全沒問題,重創企業信譽。
2018-11-12 09:18:06
圖博館
美國經濟得分高 為何川普的政策分數超低? 2019-02-06 經濟日報

美國總統川普2019-02-05在國情咨文中宣揚美國經濟良好,失業低,通膨低,經濟持續成長(楨:?)。依據芝加哥大學對約50位著名經濟學者所做的調查顯示,學者們幾乎一致認為川普的政策具有毀滅性;貿易政策得分F/財政政策D-/貨幣政策C。

林毅夫:這是最焦慮的一次達沃斯論壇,但中國仍有很大的迴旋空間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2019-01-23在2019冬季達沃斯論壇 “全球化4.0與中國包容性增長” 主題晚宴上以“世界經濟新動向”為題發表了主旨演講。林毅夫在演講中表示,今年達沃斯論壇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主要是由經濟危機,逆全球化和中國這三個原因引起。林毅夫提出,在經濟增長速度下降時,做好自己的事情也是對世界做出的最大的貢獻。同時對於中國進行的結構性改革內容進行了闡述。】
  算起來,我到達沃斯論壇來不下十次,從天氣來講這是最好的一次,沒有雪,陽光明媚,氣溫也不太低。但從氣氛來講,可以說是最清淡的一次,而且也從大家的交談中,充滿了焦慮的一次。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個新的變化呢?我想有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是發達國家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從2008年的國際經濟危機中完全復蘇過來。
  從歷史資料來看,發達國家,包括美歐,在危機之前長期以來平均每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是3%-3.5%之間。現在來講美國的復蘇是最好的,即使在特朗普那麼大的減稅幅度之下,2018也只有2.9%,2019
可能降到2.5%,2020剩2%。歐洲從2008年以後就在1.5%上下增長,日本從1991年以後就在1%上下增長。
  為什麼發達國家沒有復蘇?因為發達國家沒有進行結構性改革。在過去的十年,發達國家普遍用數量寬鬆的貨幣政策,把利率,真實來講降到零以下或是零的利率,來支撐經濟。
  本來這麼低的資金成本是希望進入到實體經濟去投資,提高生產力,創造就業。但是現實太蒼白。發達國家把這些廉價的資金拿去做投機了,投資到股票市場,股市指數太高,泡沫太大。
  第二個原因是逆全球化,達沃斯論壇本來都在宣導全球化,但是現在全球化受挫了。
2019-02-07 09:31:26
圖博館
過去全球化是發達國家推動的,現在,反全球化的推力又是來自於發達國家。為什麼呢?是因為發達國家內部有不少問題。
  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很多工人的工資,從真實工資來衡量的話,30年、40年沒有增長,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本來中產階級是社會的中堅力量,但在美國,在一些歐洲國家,中產階級的比重在下降,並且收入分配急劇惡化。不少人就認為發達國家出現這些問題是全球化造成的,把它的罪魁禍首歸結為全球化。
  當然在座有很多經濟學家,如果進行比較好的分析,都不會同意這個觀點,因為中國或是其它發展中國家賣到美國去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附加價值很低,發達國家早就不生產了。
  現在工資水準沒有上升不是因為工作機會在全球化的過程當中被一些新興市場經濟體搶走,而是因為工人的工資水準高,發達國家的企業就用自動化替代工人,這是主要原因。
  而且在這種狀況之下,其實全球化對一般家庭還是有好處的。因為工人的工資沒有增長,但是他買的消費品的價格是下降的,真實生活水準應該是提高的。
  那,中產階級比重下降跟收入分配惡化,原因主要是什麼?主要是70年代金融自由化,很多財富利潤集中到華爾街去,以及80年代以後高科技發展,創造了很多科技神話,讓一些人轉眼之間變成億萬富翁。
  但一般人不在金融機構/科技產業就業,造成了中產階級比重下降,收入分配急劇惡化這些讓人不滿的問題。
  可是一般人不是經濟學家,他只是看到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也感受到了財富分配不均,工資不增長的壓力,有一些政客就煽風點火,利用這種不滿情緒,就造成了民粹主義、保護主義的反全球化逆流。
  它的結果大家也清楚,英國脫歐,美國特朗普新政,法國現在在鬧黃馬甲抗議,中美之間出現貿易摩擦。
  第三個,我覺得跟中國有關,因為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後,每年全世界的經濟增長,30%來自於中國,中國是2008年以後全球經濟穩定和發展最重要的動力來源。而中國在去年經濟增長出現了下行的壓力,有些學者就利用一些掌握到的局部資料進行分析,認為中國的經濟是不是掉到4%以下了。這種觀點在媒體廣泛傳播,影響到人們的信心。
2019-02-07 09:37:08
圖博館
我們知道國家統計局已經公佈了2018年的增長是6.6%,確實比2017年的6.8%有所下降。我個人還是接受的,因為可以從其它指標來佐證,是相符合,造假不了的。比如說,外貿增長,去年增長14.2%,電力還在增長,交通運輸都還在增長,固然第四個季度下滑的壓力比較大,但全年6.6%的增長是可信的。
  對中國來講,前面講的這些問題都存在,今天下午聽了王岐山副主席的演講,他指出對中國來講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好了自己的事情,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也是對世界做了最大的貢獻。
  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必須去瞭解為什麼從2010年以後經濟增長速度會下降,以及為什麼去年下半年經濟下滑的壓力突然增加。
  對此問題,學者有很多分析,有一派觀點認為,是因為中國的體制的問題,比如國企的比重太高了,國企沒有效率;一派觀點認為,人口老齡化,人口數量達到頂點,現在開始往下走了。
  這些問題都有,但我不認為這是2010年以後經濟增長下滑的主要原因,因為那些都是老問題、長期的問題。人口老齡化也是一個慢變數的問題,它不可能在短期內有那麼大的影響。
  對2010年以後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原因,我做過不少分析,也在多個場合提到,主要是外部性和週期性的問題,在這裡不贅述。那2018年下半年,中國經濟增長為何加速下滑?我認為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主動地進行了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08年國際金融經濟危機以後,每個國家都在講結構性改革,但真正推行的國家很少,中國是提出並推行結構性改革的國家之一。中國的結構性改革有什麼內容?
  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但在過去這段時間裡,做得比較多的其實是前面三項: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而這些都是壓縮性的,都是把經濟增長往下壓的。而且不止如此,在這個過程當中,民營企業會感受到最大的壓力。
  去產能主要是屬於上游部門的鋼筋、水泥、平板玻璃、煤炭,這是上游部門,去產能去了以後,一個好的結果就是說,產能減少了,供給量減少了,價格上升了,所以上游部門的盈利狀況在2018年是增加的,上游部門國有企業占多數,所以,2018年國有企業的盈利狀況很好。但是,它的結果就是讓下游部門承受到更大的成本壓力。下游部門全部都是民營企業,所以民營企業承受了很大的成本增加的壓力。
2019-02-07 09:37:31
圖博館
另外,去杠杆。去杠杆信貸資金減少,可貸資金減少了以後,民營企業本來就是比較小規模的,在借貸上處於不利的地位。緊縮信貸,第一個感受到的是民營企業。再加上現在銀行以盈利為主,下游的民營企業的經營成本提高了,獲利空間小了,那麼銀行給它的貸款也就更少了。
  在這種狀況之下,去年出現了很多人討論是不是因為中國政府採取了國進民退的政策,對民營的前景感到悲觀。其實中國政府沒有這個政策。中國政府還是堅持發展國有和民營經濟兩個毫不動搖,但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是民營企業承受巨大的壓力。
  在這一點,我們還是必須佩服中國政府有這個勇氣去推行收縮性的結構性改革,但是,附帶的效果就是經濟增長放緩,而且民營企業承受巨大的壓力。
  政策總是要調整的。展望2019年、2020年,我覺得狀況會有所改變,做好中國的事情裡面有一點,穩增長,穩就業,這是必要的。
  那麼在這種狀況之下,我覺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它還會繼續推行,但會有所調整,因為前面的“三去”,基本上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需要的是鞏固成果,不會繼續加強。然後,第四項降成本、第五項補短板,我覺得在2019年、2020年會在這上面下更大的力量。
  降成本指的是政府的管理成本、稅收成本,在這一點其實政府已經在去年年底給中小企業大幅度減稅,一年的營業收入在300萬以下的這些中小企業,它的所得稅率降到了10%。在100萬以下的,它的所得稅率已經降到5%。這是非常顯著的降稅,會有利於這些民營中小企業的發展。
  再者,補短板,中國還是有很多短板可以補的。我們有一些產業是產能過剩的,但是,這些產業是中低端的產業,中國還可以升級到中高端產業。我們基礎設施還可以繼續完善,尤其城市內部的基礎設施還是不足。我們環境綠色發展也要投資。中國還在城鎮化的過程。這一點是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跟發達國家的最大的不同的地方。
  發達國家經濟疲軟的時候也應該多投資啊,但發達國家,它的產業已經在世界最前沿了,當它出現產能過剩的時候,很難找到好的投資機會,不像我們發展中國家,好的投資機會到處都是。它的環境是好的,它的基礎設施應該都有了,無非就比較老舊。再來,它城鎮化已經完成了。
2019-02-07 09:43:34
圖博館
所以在投資這一點中國的迴旋餘地大。有迴旋餘地還必須有錢。中國相對來講還是好的。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我們還是屬於全世界最低的國家之一。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地方投資平臺等等的負債都加在一起,也差不多就是GDP的60%,而且中國跟其它國家的財政赤字有很大的不同。其它國家財政赤字一般是用來支持消費的,中國的財政赤字一般是用來支持投資的,有淨資產的,所以,如果淨的財政赤字比前面講的GDP 60%低多了。
  在這一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去年出了一個報告講,過去,在講政府的財政赤字的時候,只看它名義的負債,但它現在講,要看淨負債。如果政府的投資創造了資產,那資產應該把它抵扣掉。
  所以我想中國可以用的財政政策的空間還是很大,貨幣政策還有寬鬆的餘地。除此之外,中國的民間儲蓄也高。有了投資,就會創造就業,家庭收入會增長,消費也會增加。
  所以,我覺得在2019年穩增長、穩就業,完全可以利用我們的迴旋空間、我們可用的手段,來達到這個目標。到底是高於還是低於6.5%,要看國際,要看國內,但是,我相信不管國際形勢怎麼樣,做好自己的工作,實現這樣一個增長,而且是高品質的增長,是完全有可能的。
  而且,如果能維持這樣一個增長目標,那麼就像2008年以後一樣,中國每年對全世界的增長的貢獻應該還是可以達到30%,中國還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增長的來源。這是我在達沃斯這幾天的感受和一些想法,和大家分享,謝謝。
2019-02-07 09:44:45
圖博館
劉軍紅:經濟復蘇(楨:?) ,日本人卻沒獲得感 2019-02-22

  1月底,日本政府發表《月例經濟報告》指出,“安倍經濟學”下的日本經濟已實現連續74個月的擴張。這對日本而言無疑是福音,但是日本國民似乎高興不起來。原因在於本輪經濟景氣擴張是財政、金融政策刺激的結果,而不是技術進步、勞動生產率提升帶動的復蘇。
  日本此次經濟景氣擴張的最大特點是,6年來名義GDP的平均增長率達1.8%,但與高速增長期相比,不到1965年到1970年的平均11.5%,也比不上1986年到1991年泡沫景氣時期的平均5.3%,其主因是少子老齡化的人口結構難以產生創新驅動。
  第二個特點是,作為經濟刺激政策,“安倍經濟學”整套出籠,持續加強,支持了日本經濟長期復蘇局面。安倍二次執政後,重整2006年的“安倍經濟學”,更加大膽地使用量寬和零利率政策,利用“金融抑制”,推進日元貶值,進而推升股價。過去6年,日元兌美元一度貶值約4成,日經股指上升2.7倍。虛擬資產繁榮,使得安倍內閣支援率保持相對高位。
  但日本經濟的復蘇也暴露了本身的脆弱性。一是企業收益擴大,但日本人的實質工資未增,個人實際消費支出停滯,甚至為負值。二是名義GDP增速高於剔除價格影響的實質GDP增速,稅收增加,國民實質負擔加重。尤其是消費稅率上調,個人稅負陡然上升,2013年到2018年稅收增加37%,而同期名義GDP增加8.8%,呈現明顯不平衡。
  金融危機後,日本對華貿易結構變化,由原來的對華出口以原材料、生產設備和零部件等為主的垂直分工結構,轉為在化工原料、一般機械、電子機械等領域,相互貿易擴大,互有交易的水準分工結構,這反映了中國產業向全球生產鏈的中高端平移。
  另外,日美貿易規模不斷擴大,日本順差增加,如2018年近700億美元。同時,日本企業對美投資增加,收益擴大。中國、東盟和美國市場成為日本企業海外投資收益最大的市場。這樣,在貿易和投資兩方面,日本對中美市場均等依賴。由於中美貿易戰對日本貿易、投資同時構成影響,這也意味著日本經濟面臨多元複雜風險。
  2018年中國經濟增速降至6.6%,雖不算低但也是28年來最低。美國經濟迎來減稅效果衰減,財政刺激鈍化期,金融政策、貿易和產業政策調整,導致日本最大出口市場充滿不確定性,而這也意味著日本經濟今後將面臨巨大風險。(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
2019-02-24 08:27:22
阿楨
日本人離不開的“中國製造”包括它 令很多人吃驚

  在日本,長期以來對“中國製造”的印象一直比較刻板,“雖然便宜,但品質差”,這種評價是主流。不過,最近這種看法正在發生變化。
  《日本經濟新聞》的專欄作者青樹明子在其2019-2-25刊發的文章中關注了這一現象,以下是這篇《受日本人歡迎的“中國製造”有哪些?》
  在日本暢銷的中國產品實際上種類繁多。與以往不同,在清楚認識到屬於“中國製造”這一事實的基礎上再購買的商品也有所增加。
  不僅如此。還有在日本市場非常暢銷的中國產品。
  例如充電線、個人電腦的滑鼠、溫度計、衣服、童裝、生活雜貨、旅行用品、寵物用品等等,這些大部分為“中國製造”。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百日元店”的商品和快速時尚也不例外。當然,日本人是在充分意識到這些是“中國製造”的基礎上購買的。
  令很多日本人感到吃驚的一樣東西是墓石。
  筆者本人也有過經驗,在想建造墓地時,遲遲買不到墓石。據稱其原因是“正等待從中國進口”。據說在日本墓地使用的墓石中,使用“日本產岩石”“在日本加工”的情況幾乎不存在。80%使用中國產的岩石,在中國加工。據說在中國加工印度和歐洲的岩石再向日本出口的情況也很多。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日本人在離世後仍享用著“中國製造”。
  烏龍茶和普洱茶等中國的茶葉自不必說。在日本銷售的烏龍茶飲料的塑膠(PET)瓶上就印有“使用中國福建省茶葉”的宣傳語等,這已經成為一種品質的保證。
  最近,受歡迎的中國產品還有中國的電視劇。在日本,收費的電視劇網站開始受到歡迎。這些網站可以收看全世界的電視劇,據說其中中國電視劇特別受到關注。類似于過去的韓劇熱潮。
2019-03-02 08:17:05
阿楨
馬成三:日本基礎設施老化危機的啟示 2019-03-11 環球時報

  “3•11東日本大地震”不知不覺已經過去8年,在那次大地震後日本喊出了“復興和重建”。在此之後,結合著安倍政府打出2020年東京奧運經濟牌,持續提升建材、土木等市場需求,給予了日本建築業更多刺激和拓展復活空間。統計顯示,日本不少知名建築企業收益均創紀錄,奧運場地建設、首都市中心開發、大型公共投資等都呈現活躍狀態。但是形勢大好的背後,卻掩蓋不了一個巨大問題困擾著日本,這就是社會基礎設施的老化危機。
  東京首次舉辦奧運會是1964年,當時日本正處在經濟高速增長期。東京周邊以及其他相關地區借奧運會的“東風”,建成了包括東京到大阪新幹線在內的許多大型社會基礎設施。其實,不僅限於東京奧運會前後,在長達近30年的高速增長時期,整個日本列島幾乎到處都大興土木,集中建設了大量的公路、橋樑、隧道以及上下水道等設施。這些設施使用年限多為50年,因此當年建設的許多設施如今已經或者即將迎來使用時限。
  在這一背景下,近年來新幹線車站、橋樑、隧道等基建設施事故頻出,已經成為日本社會一大安全隱患。有統計顯示,日本全國70萬座左右橋樑中,有2000座以上已是通行禁止狀態,近2400座因安全隱患實施交通管制,急需修繕的問題橋樑則占總數的3至4成。
  雖然日本已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國土交通省專門成立“社會資本老朽化對策會議”,制訂了“基礎設施長壽化計畫”,但要進行維修管理難度並不小。
  首先,當前的日本經濟重金融輕實體,公共設施建設日漸被遺忘。根據日本方面的調查,到2033年日本幾十萬座公路橋、隧道、水閘迎來“50大壽”的比例都在60%上下。現在的技術為前提,到2033年度的維持管理和更新費用將達4.6萬億至5.5萬億日元。這還不包括用地費、補償費和災害修復費。很多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都沒編列這部分資金。
2019-03-11 08:32:23
阿楨
其次,地方和中央財政都面臨巨大壓力。與經濟高速增長期不同,現在日本經濟已陷入低增長或零增長,從中央到地方普遍“錢緊”。日本的絕大部分基礎設施主要由地方負責維持管理,但日本地方政府中有70%以上已陷入“慢性財政困難”,約有60%的地方政府認為以現在的預算規模無法進行修繕。
  第三,人員和技術方面也面臨重重困難。隨著老齡化和“少子化”的加重,日本的人口正在減少,其中大都市圈以外的地方更為嚴重。許多地方政府土木建設部門的職員寥寥、技術能力不足,連檢查的品質都難以保證,所以普遍感到無力招架。
  為解決這一困境,安倍內閣不得不決定實施“三年緊急對策”,到2020年度投入3萬億日元以改造和充實基礎設施。從世界範圍來看,社會基礎設施的老化問題並非日本所獨有。美國於上世紀30年代實行羅斯福新政大興土木,進入80年代後基礎設施老化嚴重,給美國經濟和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影響,甚至出現了“荒廢的美國”之說。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與日本相比,工程量更大、更集中。另一方面,在一些工程的品質和保養維修等方面也存在不足。若干年後,我國的許多基礎設施所面臨的保養維修問題可能比日本更突出。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速增長,財政收入的增勢可能減緩。為此,我們應該密切關注日本解決基礎設施老化問題的經驗和教訓,早日就此問題做好相關籌畫和安排。(作者是旅日華人學者)
2019-03-11 08:35:57
阿楨
董向榮:人均3萬,韓國人為何高興不起來 2019-03-18 環球時報

  根據韓國統計廳最新發佈的資料,2018年韓國人均GDP達到31370美元,人均GNI達到31349美元,首次突破3萬美元大關。在韓國,有“5030俱樂部”的說法,即世界上人口超過5000萬、人均GNI超過3萬美元的發達國家俱樂部,成員有美德法英日義等六國。
  韓國是如何實現人均3萬美元的
  一是韓國經濟崛起的起點低。1945年,朝鮮半島剛剛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卻又陷入美蘇單獨佔領而帶來的南北分裂,南北在1948年單獨建國。1950年到1953年,在全球冷戰的大背景下,一場慘烈的熱戰把朝鮮半島變成了戰爭的廢墟。韓國正是在戰爭的廢墟上,在美國、日本的援助下,融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拉開了經濟增長的序幕。韓國充分利用一切發展機會,走上一條通過出口導向型增長實現經濟起飛的道路。從1962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韓國經濟開始數十年的快速增長。1996年,韓國躋身OECD “富國俱樂部”。2006年,人均GNI達到2萬美元;2018年,人均GNI達到3萬美元。
  二是韓國經濟發展之艱難。韓國只有約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資源稟賦條件非常有限。韓國充分利用人力資源,實現國家發展。舉個例子,關注韓國的人可能看過電影《國際市場》,其背景就是韓國向德國派遣礦工和護士,賺取當時緊缺的外匯。韓國在1963年至1977年先後向德國派遣了7936名礦工、11057名護士。1964年12月,韓國總統朴正熙與夫人陸英修訪問西德,他們特意去魯爾煤礦看望韓國同胞,大家齊聲唱起國歌。朴正熙感謝他們為了家人遠離故鄉來到西德辛苦工作。第一夫人陸英修也不禁暗暗拭去淚水。1965年至1975年派德礦工、護士,向韓國匯款的金額共達1.15億美元。
  韓國發展的國內因素,在於大企業的增長模式。大企業在現代經濟增長中,企業組織的發展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農民從農村分離出來—大量的個體企業出現—民營非個體大企業出現—技術升級—壟斷大企業向國外擴展空間。在政府的選擇、扶持和刺激下,韓國大企業的發展已經完成這一過程,成為國際市場上的為韓國利益征戰的騎士。這是韓國獨特的發展戰略的結晶。儘管其對韓國經濟的控制已經觸及國民經濟安全,但毫無疑問的是,大企業是韓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是韓國人的驕傲。
2019-03-18 08:22:06
阿楨
為什麼韓國人對經濟進步無感
  韓國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韓國在環境、就業、社會分配等生活品質方面還不盡如人意。普通人“壓力山大”,很難體會到人均收入3萬美元時代應有的幸福感。
  原因是:工作時間長、社會福利少。“5030俱樂部”跨入3萬美元門檻時,平均年工作時間1713小時,而韓國2017年是2024小時。在社會福利支出占GDP的比重方面,“5030”平均數據是20.7%,韓國2018年只有11.1%。
  普通韓國人的收入也增長緩慢。韓國著名經濟學家張夏成在他的《韓國式資本主義》一書中提出一個概念叫“三無增長”,即無就業、無工資、無分配的經濟增長。從2002年到2012年的十年間,韓國的平均經濟增長率為3.8%,但居民實際工資收入的增長率僅為2.1%。勞動收入分配率從1998年的80.4%下降到2012年的68.1%。
  觀察韓國的中下層社會時會發現,韓國就業領域的一個重要問題是非正規職的問題,類似於我們所說的“臨時工”問題。在韓國,有大約1/3的工資性勞動者屬於非正規職,他們的月平均工資只有正式工的一半。雇用非正規職是企業降低成本的重要方式,也是普通國民收入難以很高的重要原因。
  在韓國,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2018年韓國總體失業率為3.8%,但20-29歲的青年失業率高達9.5%。與青年就業問題相關的原因是,前些年韓國出現了“拋棄”戀愛、結婚、生孩子的所謂“三拋世代”,近年來升格為“N拋世代”甚至是“全拋世代”。這些年輕人對未來感到不安,沒有上一代韓國人的奮鬥和吃苦精神,對未來都不抱憧憬,進入“低欲望社會”。與之相對應的就是,韓國的出生率急劇下滑,少子化、老齡化發展迅速,發展前景不容樂觀。(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回應
韓日本質上還是資本主義一個縮影
2019-03-18 08:24:19
阿楨
賽前揚言打敗國乒,日本對國乒八戰全敗

2019-04-28,第55屆布達佩斯世乒賽落幕,國乒勇奪5冠圓滿收官。賽前揚言擊敗中國隊口號的日本軍團,也在5個單項比賽中8次遭遇國乒。結果如何呢?8戰全敗……
4月13日,即將出征世乒賽的日本乒乓球隊舉行媒體見面會。由於之前在日本舉辦的乒乓亞洲杯上,日乒四名主力慘遭國乒血洗,當時,他們的士氣稍顯低迷。就連向來張揚的華裔小將張本智和都沒了往日的鋒芒,“戰勝中國需要超常發揮……”
不過,沒有參加亞洲杯的伊藤美誠卻頗為令人矚目,豪言要打敗國乒:
“我現在狀態越來越好,本次比賽目標是三枚獎牌,金的。”
伊藤美誠本次參加了女單、女雙、混雙三個項目,兩度遭遇國乒。然後,她被打哭了……
日本女隊主帥馬場美香則在賽後反省,即便沒有這個插曲,日本也未必就能贏。“2比0領先的情況下,中國改變戰術,使用快慢速度的切換得到了很多分,但我們卻沒能對此作出良好應對。”
  回應
 日本人的劣根就在於此,出點成績就沾沾自喜,老子天下第一。誰都瞧不上,誰都敢惹一下、結果碰到真格一下子就被打回原形了,要麼自卑哭哭啼啼,要麼死不承認是自己的問題。戰國時代起就是如此,二戰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此前一次次賭國運賭贏了,就讓日本人找不到北了,全民腦袋高熱到48度,再加上下克上的優良傳統,就敢侵華,就敢招惹美國。
 本來日本想從中國掠奪資源以戰養戰,最後發現是賠本買賣,敵後遊擊隊大幅增加了日本人的統治成本,前線國軍撐著不投降,全中國人民做出巨大犧牲抗日。沒有美蘇最後的出擊,中國一樣可以耗死日本。最直接的例證就是,日本不得已惹怒美國,攻佔東南亞和菲律賓。如果不攻佔,立馬就維持不住戰爭機器,都不用等到1945年日本國內就會亂。
 你看當年要買下整個美國的勁頭就知道日本的戰略眼光之低下,去收購好萊塢帝國大廈等等美國標誌性的事物,簡直就是得意忘形的典範。那個時候的川普就一直說要收拾日本。當然,美國馬上就收拾了日本,現在川普其實老看不上日本了,就說普京都看不上日本。
2019-04-30 08:37:03
阿楨
消費稅再增,日本人的生活太“南”了
遼寧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陳洋

2019-10-01,日本將正式實施10%的消費稅。這是自1989年日本導入3%的消費稅以來,第三次提升消費稅,也是2012年第二次安倍政權成立至今,第二次上調消費稅。安倍政權連續兩次提升消費稅(上一次是2014年4月,將消費稅從5%提升至8%),既反映出日本財源的不足,又反映出實施至今的“安倍經濟學”未取得效果。
  1. 日本財政情況究竟如何?
自2013年“安倍經濟學”實施至今,2019年支出為101兆4571億日元,社保34.5兆占1/3,償還國債23.5兆地方補助為15.9兆。總稅收62兆4950億,剩下通過發行國債和地方債進行補充。日本國債不斷高築也意味著破產風險的上升,在這種情況下,也就只能通過增稅來確保稅收了。
  在過去的幾年裡,“安倍經濟學”促使日元貶值、股價攀升、大企業利潤攀升,但民眾收入並沒增加。按照一般常識,人們收入增加,也就意味著消費將增多,消費增多後能夠帶動製造、投資,而政府則能從普通民眾的消費與投資中獲得更多的稅收。 “安倍經濟學”只是起到了短暫的刺激作用,邊際效應不斷減少,時下也就只能通過增稅來寅吃卯糧了。
  2. 日本人怎麼就接受增稅了?
與所得稅、法人稅不同,消費稅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更為直接,所以日本普通民眾基本上都是反對增稅。比如:
1989年4月,當時的竹下登政權正式啟動3%的消費稅,2個月後,竹下登就因醜聞下臺。
1997年4月,時任首相橋本龍太郎將消費稅從3%提升到5%,不過在翌年的參議院選舉中,因自民黨慘敗而黯然辭職。
2009年9月,鳩山由紀夫在眾議院選舉中提出“4年不增消費稅”等口號,最終贏得大選,實現政黨輪替。
2010年,時任首相菅直人在參議院選舉期間打出“10%消費稅”的口號,導致民主黨慘敗。
安倍將消費稅提升至10%的過程中,向日本普通民眾強調,增稅是為了實現“人生百年”構想和“免費教育”計畫,但安倍政權的做法實際上是拆東牆補西牆,最終買單的依然是日本普通民眾。
2019-10-01 08:11:45
阿楨
日本「史上最複雜消費稅」:調漲10%的生活衝擊? 2019/10/05 陳威臣

日本的消費稅率從10月1日開始,正式由原本的8%提升至10%。有鑒於2014年時提升消費稅對日本經濟產生嚴重影響,這次因應令和元年的10%消費稅率,日本政府也祭出不少優惠,期望降低提升消費稅所造成的衝擊。沒想到卻因此形成了「日本史上最複雜的消費稅」,不僅日本民眾搞不清楚,一時之間店家也是手忙腳亂,導致實施後出現各種小狀況。
多樣的優惠方案減緩了這次增稅的衝擊,但也因太過複雜,讓實施首日出現了不少小狀況。像是知名迴轉壽司連鎖店「壽司郎」(スシロー),因結帳系統出狀況,導致部分店家在結帳時消費稅變成0%。而不少飲食店營業時間正好跨過10月1日的零時,讓店家結帳時相當困擾。
不過對於執政黨而言,既定政策自然應該要實施,更何況2014年安倍任內從5%增加至8%,安倍政權也沒因此而垮臺,反而成為長期政權,加上安倍的主要政見之一,是想要打造優良的育兒環境、讓已婚女性能夠持續工作,做為財政來源的增稅似乎並無不可,不過在實施幼兒教育免費、解決所謂「待機兒童」的政策之下,會不會因為造成家長過度期待,導致幼兒園嚴重不足,反而出現更多「待機兒童」;而增稅後的日本經濟是否會受到影響,這些狀況也許都是未來需要關注的焦點。
  回應
這種政府你説他們有能力嗎?日本已不是以前的日本,沒什麼好羨慕的。
2019-10-07 07:57:51
阿楨
安倍經濟學三箭 至今「還在飛」 2019-11-20 聯合報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過去幾年主打振興經濟、年金改革、活化地方、女性就業等內政政策,「安倍經濟學三箭」遠近馳名。日本政府雖然宣稱政績是安倍得以長期執政的主因,但加以檢視,這些政策的成效其實有限。
安倍二○一二年底上任後,提出號稱「安倍經濟學」的政策,目標是讓日本脫離通貨緊縮,「大膽的金融政策」、「機動的財政政策」及「喚起民間投資」三項成長戰略,被稱為「三支箭」。
如何使用金幣灌溉新聞
日本央行配合安倍,採取極度寬鬆貨幣政策,造成日圓貶值、股市維持高點、企業出口業績成長,上年度企業獲利約八十四兆日圓,創史上新高。日本國內生產毛額(GDP)也寫下新高,就業數連續六年成長。
然而,當初安倍訂下物價成長率百分之二目標,以擺脫通縮,這個目標並未達成。根據日銀最新預估,即使到後年度也只會達到百分之一點五。
過去幾年日本薪資成長幅度不如受薪者預期,企業未分配盈餘持續增加,卻因憂心經濟前景沒有同步提高投資和薪資,能否實現經濟良性循環和結構性改革等安倍的目標,仍待觀察。
另外,安倍還打算解決地方人口持續減少趨勢,提出在地方創設十個「國家戰略特區」方案,希望創造工作機會讓都會人口回流地方。安倍政府並鼓勵東京居民移居地方就業,最高給予三百萬日圓(約台幣八十四萬元)補助。不過,人口集中東京依然無解,安倍政府已放棄原本希望明年前能達到東京人口移入跟移出達成平衡的目標。
為了因應日本社會持續少子化和高齡化,安倍政府提出「女性活躍」政策。在政策推動下,日本女性就業人數今年六月首度突破三千萬人大關,但女性擔任管理職比率仍低,且與男性薪資差距明顯。
  相關新聞
2887天 安倍晉三成在任最久日相
  回應
問問日本的上班族吧!坐久不如做好。
2019-11-20 07:48:58
阿楨
日本護照全世界最好用 有護照人口僅23% 2019-12-18 經濟日報

根據英國顧問公司Henley & Partners的評比,日本護照再度摘下「全世界最強大」護照頭銜,不過日本民眾顯然對於善用這項優勢無太大興趣,僅23%的日本人持有護照。
日本連續第二年被評為全世界最好用的護照,今年與新加坡並列第一名,分別獲得190個國家給予免簽證待遇,南韓、德國與芬蘭位居第三,免簽國共188個。美國、英國並列第15名,有184個免簽國,台灣則享有145個國家免簽待遇,排名31。
日圓貶值與國內旅遊需求旺盛,而且近年來海外恐怖主義攻擊事件頻傳,嚇得民眾不敢赴歐洲旅遊。語言障礙、缺乏溝通技巧到工資停滯等因素都是阻礙日本民眾出國旅遊的原因。
2017年赴海外旅遊的20多歲日本民眾人數已較1996年時的高峰銳減約50%。20多歲日本民眾中有一半以上從未出國,其中許多人沒有特別想要出國的慾望。
2019-12-19 08:42:11
阿楨
智先生:全世界的蛋糕已經不夠分了 2020-07-29

這個世界,原本已經被設計好了。
自二戰後,美國通過霸權主導全球貿易,負責印錢和探索前沿科技;
西歐各國雖然實力大損,但底子還在,負責生產高精尖的機械儀器車床;
日韓負責半導體、汽車等重工業;
四小龍和四小虎,主要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
南美是美國的後花園,淪為產品傾銷地;
加拿大提供能源,墨西哥提供毒品和偷渡勞工;
中東出口石油,澳洲出口礦石,非洲出口原料;
至於印度……提供IT民工。
蘇聯倒下後,更是騰出一片紅色市場,這些東歐國家都進入資本主義陣營,俄羅斯也淪為「資源輸出大國」。
美國下的其中一步重棋,是讓中國加入WTO,負責出口初級工業產品,同時承接高污染的勞動密集型企業。
  就這樣,大家各司其職,負責自己的產業鏈,分工明確。
全球經濟得以大幅增長,各國商品自由流通,歐美資本家獲得大量利潤,老百姓也享受廉價商品,發展中國家引進資金技術後,跟著蓬勃發展,美式文化在全球流行。
全世界看上去都能得利,一片繁華。
  但事實上,並沒有這麼美好。
過去幾十年來,福布斯榜上的資產增幅驚人,而全世界的貧富差距卻越來越大,最底層的人民生活水準,甚至在倒退。
2019年有近6.9億人遭受饑餓,與2018年相比增加一千萬,與五年前相比增加六千萬,數字一直緩慢上升。由於疫情原因,到2020年底,這個數字會新增超過1.3億人。
放眼望去,全球饑餓人口逐步增多,戰亂、饑荒、瘟疫頻繁發生……全球化並沒有變得「更美好」。
  所以問題出在了哪裡?
出在了,我們過去的全球化,它不是真正意義上平等的全球化,是一切圍繞著歐美運轉的偽全球化。
它的最終使命,不是提高窮人的生活品質,不是為了第三世界,不是為了發展中國家,更不是為了縮小全球貧富差距。
它只服務于最頂端資本家的擴張需要,服務於世界規則的制定者。
而這個全球化過程,它所誕生的一切科技成果,都只是附屬產生的福利。
就像我們所使用的電腦、導航和互聯網,最早其實是服務於軍事的。
在這種被設計好的全球化下,資本能在全世界暢通無阻,只要掌握了產業鏈命脈,就能用一架波音747飛機,換來中國生產的一億條牛仔褲。
至於環境污染、血汗工廠或者通貨膨脹等代價,最終由發展中國家承受。
過去幾十年來,這種金字塔運作模式,一直都很順利。
也是美國人的山巔之夢。
  貳
許多眼紅老美的國家,總想挑戰一下霸權,最後都被打趴了。
2020-08-02 08:17:13
阿楨
80年代的日本,在全球輸出日本產品,勢如破竹,將美國貨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後來,一份《廣場協議》,一項六萬億新政策,讓日本在自我膨脹中走向衰落,至今沒緩過神來。
拉美國家,也曾以為自己一隻腳邁入發達國家的門檻,其實連敲門磚都摸不著,就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四小虎四小龍,相繼淪陷在亞洲金融危機裡,韓國的許多命脈企業更是被肢解收購。
中東的一些石油國家總在唱反調,最終嘗到了美國的鐵拳滋味。
  美國一直都很強勢,但它的全球化地位,仍然遭到許多挑釁。
比如歐洲。當歐元正式誕生那一天起,就意味著27萬億美元市場的歐盟區,從此不再用美元結算,相當於切走全球三分之一美元市場。
緊接著,美國又陷入戰爭泥潭,還得分出心思遏制俄羅斯,再加上自身的經濟危機,完全將中國忽視了。
等美國回過神來時,中國體量已經位居第二,人民幣正走向國際化,要從美國手裡硬搶下一塊蛋糕。
對美國來說,這種感覺很糟糕。
歐美國家再怎麼鬧內訌,好歹還是五眼聯盟,都是盎格魯-撒克遜人,根本利益算是一致。
中國不甘心一直處於產業鏈底端,在低調了十幾年後,擁有最全的工業體系和最大市場,一路往上蠶食國際產業鏈,甚至要踏進高端製造業。
以它的經濟體量,一旦完全運轉起來,美國也很難阻擋。
  三
全世界的發達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陷入內噬。
最直接衝擊是就業。
七八十年代,西方國家開始「金融立國」,將低端密集型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因為金融業非常賺錢,比埋頭苦幹做實業好多了。
但金融的就業率是最低的,崗位嚴重不足,這也是美國大規模失業的原因。
所以美國百姓都在抱怨全球化搶走了他們的工作機會。
產業大批量轉移,政府收的稅自然變少,只能靠發債來維持日子,而越發債,就越依賴金融手段,陷入閉環。
歐洲一眾國家同樣如此,把低端產業轉移後,開始強調社會福利,要利用稅收來實現社會的和諧公正(穩住失業人群)。
從此,歐洲實行高福利政策,從搖籃到墳墓,全部包辦。
  只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高福利依託于高稅收,這一筆龐大的財政支出,誰來出?
富豪階層有多種方式合法避稅,而底層懶人不願意工作,依然能享受各種失業福利,那最終交稅重擔,就壓在了中下層民眾的肩上。
又因為懶人多,企業的勞動成本高昂,只能將企業搬出去,造成更多失業。
法國總統馬克龍想試著改革,解決積弊已久的福利問題,卻引發黃馬甲運動。
2020-08-02 08:19:53
阿楨
另一方面,發達國家都在吸引移民,引入廉價勞力,擠壓了本地人的生存空間,對社會治安造成衝擊,引發恐外情緒。
  各種衝突、內卷,全世界的蛋糕已經不夠分了。
以前,最直接的分蛋糕方式,是發動戰爭,簡單粗暴。
兩次世界大戰,軍工產業消化了全球大量產能,而戰爭所摧毀的地區,百廢待興,又變成一個新的需求很旺盛的市場。
但當下的戰爭,並不好控制尺度,很容易變成核對抗。
既然無法對外侵略,又要緩解國內失業群眾的憤怒,只能將內部矛盾轉向外部。
對美國來說,中國就是一個標準的背鍋物件。
美國的另一個措施是,逆全球化,也就是特朗普提出的「美國優先」,讓製造業回流,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比如日美宣佈,鼓勵本國企業撤出中國,就有補貼……
  那逆中國化,能否實現?
只能說很難,主要還是成本問題。
西方國家對中國產業的依附程度非常高,因為我們是所有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任何零部件都做得出來,甚至形成「供應鏈網路」,效率非常高。
逐利,才是資本的本質。
如果強行回流美國,那生產出來的商品,註定沒有任何價格優勢,再怎麼壓縮成本,都打不過中國。
所以特朗普能做的,就是打貿易保護這張牌,盡可能狙擊中國的高端製造鏈,打壓華為,阻止中國企業的出海之路,比如美印封禁了TikTok等一眾國產應用。
其它國家對「逆中國化」的熱情其實並不高。英國也是拖拉許久,才禁止採購華為設備,但給了一個緩衝時間,而且延遲到2027年才拆除華為設備。
至於德國,是直接不理美國。
  談到最後,我們該如何應對。
既然美國要「逆中國化」,要拆解中國的產業鏈,遏制中國企業的出海路,那我們要做的,自然是高舉全球化大旗,堅持改革開放。
對外是一帶一路,是中非命運共同體,是歐亞大陸一體化,是推動中日韓自貿區;對內是新農村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把產業過剩能力轉向內陸建設。
理由很簡單,中國是全球化的支持者,是世界工廠,是世界第一出口國,也是最大的受益國,在全球佈局中,中國地位仍然牢不可破。在6月,中國進出口同比增長5.1%,其中出口增長4.3%,已經連續三個月保持正增長。
  回應
 這個邏輯不對,不是我們要搶蛋糕,現代產業格局是西方全球化的結果,中國人也有發展權,這不是要搶誰的
 西方不是窮了,而是貧富分化越來越嚴重,是他們內部分配出了問題,是他們體制的問題
2020-08-02 08:30:54
阿楨
單價過百萬的日本天價桃開賣,農戶:吃一口就感動

2020-08-13,日本和歌山市的一家農戶在網上以108萬日元(約合人民幣7萬元)的價格在網上出售一顆“保證感動桃”,農戶稱這顆桃糖度超過31度,是自己的“最終之作”。
“川中島白桃”,種植者是山本農園的山本康平用糖度測量器多次測量後,確認這顆桃糖度超過31度。 “這種桃一般糖度在13度到16度之間,(山本的這顆桃)可以說相當甜了”。
山本表示,為了種出超甜桃,他嘗試了很多方法,這個桃是山本農園的‘最終之作’,每年只收穫一顆,保證你吃一口就會感動”。
  回應
費那麼大的勁,在日本怎種都不及新疆的水果甜。各地各種水果吃過不少,在新疆、甘肅這些地種的水果超甜,世界其他地方的,望塵莫及。
呵呵,日本很多水果和蔬菜都是按個賣的,包裝了各種概念,其實就是土地資源有限,玩極致概念。結果有的人去像買馬桶蓋一樣神化了。類似的則是歐洲的包包,服裝,等等。
世界上吹逼業最強大的三個國家,日本,法國,義大利
2020-08-15 07:45:41
阿楨
安倍晉三2020-08-28辭職,日經指數直線跳水跌2.5%!
"安倍經濟學"化為烏有?執政8年後日本GDP縮水兩成

  8月28日,首相安倍晉三因身體原因基本決定辭職。自2012年12月第二次上臺以來,安倍已連續執政近8年,以2799天刷新了日本首相連續執政時間最長的紀錄,但他的成果備受質疑。。
  在此期間,安倍晉三為了挽救日本沉寂多年的經濟困局,提出了一系列重振經濟的政策,備受矚目,被稱為“安倍經濟學”。
  安倍第二次上臺的2012年,日本GDP總量為6.203萬億美元,到了2019年,日本GDP僅為5.082萬億美元,下降近20%。日本連續3個季度經濟負增長,GDP縮水至485萬億日元(約4.85萬億美元)。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發後,日本二季度GDP萎縮27.8%。
2020-08-29 09:15:02
阿楨
【韓】李根、金旭:東亞資本主義為何陷入困境 2020-10-16 環球時報

“東亞奇跡”發展模式不少國家最近都出現經濟增長率下降、分配條件惡化等現象,韓日都如此(楨:中?) 。如今“資本主義”模式面臨相似的困境。
  原因十分複雜,其中經濟過度“金融化”。即金融資本行業過度膨脹,淩駕於製造業行業之上,導致一些製造業企業不願把利潤所得用於擴大再生產的投資,而是將其分配給股東或熱衷於獲取公司股份主導權等,但分配條件卻進一步惡化,整個社會的經濟增長率停滯不前也就在所難免了。
  新冠疫情暴發後,不難發現這種“華爾街股東資本主義”遭受重創。美國經濟學家羅德里克曾提出“全球化的三元悖論”,即經濟全球化、國家主權完整和民主政治不可兼得。面臨全球化退潮,,減少資本過度流動、確保匯率和利率自主性,成為更多新興國家追求的政策組合。(作者分別是韓國首爾大學教授、建國大學教授)
  相關新聞
美聯儲採取了史無前例的貨幣寬鬆政策,但中國人民銀行更傾向于要商業銀行向企業和地方政府發放貸款,但2020年第二季度美國GDP下降39.6%,中國GDP第2季V型反彈11.5%不受貿易戰影響出口美國反彈,這凸顯大多數貨幣和財政政策只能解決暫時的現金流問題。
全球GDP陷入空前萎縮:印度-23.9%,英國-20.4%,西班牙-18.5%,法國-13.8%,義大利-12.4%,德國-10.1%,美國-9.5%,日本-7.8%.美國商務部09-30確認二季度實際GDP創史上最大31.4%跌幅。
2020-10-18 05:53:21
阿楨
日媒:咋回事?日本科研人才紛紛"投奔中國"

《日本經濟新聞》2020-11-23日文章,原題:日本研究人員持續流向中國 日本研究人員尋求在中國開展研究活動的動向引人注目。一方面,中國政府在全世界招攬優秀人才;另一方面,日本研究人員難以在國內大學等機構找到工作崗位。
  在中國浙江大學任教的高畑亨從事靈長類腦基因研究。他說:“我也曾打算在日本工作,但沒找到職位。”2005年高畑在日本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自2008年起在美國作為博士後繼續從事研究工作。他2013年開始為回日本就業做準備,但沒有找到工作。
  高畑之後開始在其他國家找工作,並於2014年被浙江大學錄用。他在浙江大學的研究環境非常好。在新設的研究所有自己的研究室。雖然浙江大學在研究成果方面提出的要求很嚴格,但高畑表示,在中國取得成果的研究人員所獲得的報酬遠高於日本。
  不僅年輕研究人員投奔中國。日本國立天文臺教授梶野敏貴(64歲)是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大爆炸宇宙學與元素起源國際交叉科學研究中心的主任。他作為理論物理學權威接到來自中方的熱情邀請,中方還為其提供豐厚年薪。梶野一半研究工作是在中國進行的。他說:“中國學生幹勁十足,讓我覺得指導工作很有價值。”
  在中國從事研究工作的日本人不斷增加。據日本外務省統計,截至2017年10月旅居中國開展研究工作的日本人約為8000人。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統計,在中國停留時間在一個月以內的日本研究人員2018年度約為18460人,比2014年度增加約25%,連續四年增加。
  熟悉中國招聘人才情況的日本科學政策與社會研究室代表理事榎木英介表示:“研究能力很強的人卻總申請不到研究經費,崗位數量少導致研究者難以找到工作,而此時中國向這些人拋出了橄欖枝。”
  2018年日本的科學技術預算大約是中國的七分之一。2016年日本大學教員中40歲以下的人所占比例為23.4%,是歷史最低水準,年輕人難以獲得職位。
2020-12-01 09:05:28
阿楨
美不參戰日本「能吃全中國」?網曝兩大關鍵 2021/01/15 1

美國參戰無疑是二戰戰局翻轉的關鍵,而導因正是因為日本偷襲珍珠港,有網友就提問,若美國沒有出手,日本當年是否真有辦法全面佔領中國,話題也引發熱烈討論。
該網友就在ptt貼文分析,「大家都說沒有美國的話,日本二戰早就吃下中國了,問題是光是合法割讓的台灣,日本人都搞了好幾年才全面佔領台灣,中國不知道是台灣幾倍大,有大中國思想的更多,如果沒有美國,日本真的吃得下中國嗎」。
對此不少人都抱持懷疑態度,「就是吃不下才要打美國啊,後面都沒油了」、「大概不行吧,吃下整個東北地區其實就很足夠了」、「很難說,當時日本在中國的戰場其實非常膠著,死傷也很慘烈」、「很多人以為當時日本是在中國開無雙到美國參戰,但其實美國參戰前日本就已經資本不足了」、「以戰養戰才不行的,要是只吃華北沒問題,就是打的太順,想要吃更多才會物資緊缺,連日本本土都窮死了」。
另外也有許多鄉民點出,即便能全面佔領,但統治又是另一問題,「可以但會很難統治」、「仗能贏啦,但管理是另一回事」、「佔領跟全面有效統治不一樣」、「想太多你殺太多,要有效統治就很困難」、「吃得下但是撐不久的」、「佔領是一回事,有效治理又是另外一回事。小日本沒能力統治這麼大的土地和人口,結案」。
  回應
很難想像這麼理性的文章出現在三立
世界無論左右派歷史學家早就已經透過各種第一手史料證明日軍在中國戰場早就已經陷入困境。短期的戰事優勢根本沒用,日本國內民生經濟都已經被徹底拖垮,不要說油料電力了,連糖和鹽都要靠配給。日本當初留過洋的高階將領全部反對擴大中國戰場,認為能夠維持滿州國就已經是萬幸,但是軍國民粹主義下東條英機主掌的軍部堅持全面擴大戰局。在哈佛讀過兩年書的山本五十六從開始策畫珍珠港偷襲就知道日本必敗無疑,策畫一號作戰的火田俊六更是說每次打完大型會戰,中國軍隊還是能夠馬上恢復一百萬左右的作戰部隊,連徵兵都不用。但日本已經徵到國內幾乎沒有兵可徵
2021-02-10 10:02:27
阿楨
沒有美蘇幫忙,中國能戰勝日本嗎?看看當時日本國內慘狀就有答案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9OahA3KLJ4
記得在很多年前,我在一個論壇上看到一個論調,就是——「如果沒有美國和蘇聯參戰,中國勢必會被日本的侵略打垮」,當時我還深以為然。
但是多年之後,隨著日本國內的各種資料逐漸被披露出來,我才知道日本帝國主義真的是紙老虎。尤其是在1939年侵華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中國軍民雖然是處於地獄模式的難度,但日本每走一步也都是如履薄冰。
固然,沒有美蘇參戰中國人民戰勝日本侵略者將需要更長的時間,也要付出更高的代價。但是,任何事情全靠外力都是不現實的,是因為中國有著戰勝日本侵略者的基礎,才有了美蘇介入加速日本帝國主義滅亡的結局。
是中國軍民自己的頑強抵抗才是根本原因
也許有人覺得我過於樂觀,因為日本在侵華戰爭初期的迅速推進證明了他們的實力。而我要說,日本人當初也是這麼想的,才會一步步走向滅亡。
要想全面系統的分析這個問題,可能幾十萬字都說不完,但是我今天想從一個相對比較獨特的視角來觀察,就是侵華戰爭對於日本國內的巨大影響,從而讓一些人明白——「為什麼侵華戰爭沒有美蘇也將走向滅亡」。
  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前,日本的社會情況如何
在此期間,日本國內的經濟和社會整體都處於向上的階段,文化也比較繁榮,大城市的街頭每天都在新增各類餐廳、咖啡館和啤酒館,歌舞廳和電影院也開始變的隨處可見。
  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前期勢如破竹的日本逐漸陷入戰爭泥潭
根據作家小熊英二的描述,從1938年開始,他家的生活以及社會狀況就開始逐漸發生變化。首先是東京等大城市街的計程車漸漸都消失了。開天婦羅飯店的自家開始買不到汽油生火,只能改用焦炭。而到了1939年,不僅是生火的汽油沒有,連炸天婦羅的食用油和魚都很難買到。
https://min.news/zh-tw/history/e832b1fdb944528590c2542427b5eedc.html
2021-02-10 10:07:08
阿楨
中國科技超過日本例證 2021-03-01

1,2019聯合國創新排名:中第14位。日15。
2,專利;2017年中 48,875第二。日48,206第三。
3,自然指數;美第一,18643。中二,5206。德三,4077。四到十是日英法加西瑞韓。
4,中2016年研發費用1.54萬億元,占世界超20%,僅次於美,超過歐盟28國總和;日排在美中歐之後第四。2006-2016全世界被引用次數排在世界前1%的頂尖論文,中國占12.8%,美第一,中二,英三,德四,日五。
5,2019世界五百強;中119家。日:52家。
6,中是第一工業國,產值5.59萬億美元,日只有8200億美元。
7, 2017年的最具價值品牌100強。中13家。日5家。
8,獨角獸企業國217家,日2家。
9,千億美元營收公司;中13家,日5家。
10,中國外貿第一,日本只排第三。
11,中國高端科技產品出口額從2000年9.4%升至2014年43.7%,位居亞洲第一。日本從25.5%降至7.7%。
12,從2010年始,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中國隊獲6次團體冠軍,日本只第八名。
13,泰晤士高等教育2019世界大學排名發佈:中國72所大學上榜,清大第22,亞洲第一;北大第31。日本只有兩所入200強:東京第46,京都第74。
14, 2018年度八家中國軍企進入世界軍企前22強;日本8家。中國武器出口567億美元,世界第二,日本出口零。
15,中國是第二軍費國,日本排不上號。
16,中國是擁核武器,聯合國有否決權的五強之一,發展航母導彈不受限的強國。日本被佔領,無自主權,給美治外法權的半殖民地。
  回應
 日本的技術,九成引進西方的專利,再自已延伸改進,一包裝就成了日本原創,新幹線就是例子。
 只要商業能成功,能夠引進吸收再創新就行了……技術的發展本來就是這樣的!
 日本科技方面吃老本還行,但是創新是真的落後了,我在日本做科研的朋友,說日本大學的科研經費是砍了又砍,教授老闆手裡項目少,基本只能維持實驗室運轉很難出什麼新成果了。
2021-03-02 08:43:00
阿楨
強大到令Lamento們窒息的日本 2021-02-11

日本是兩岸民主心中的神,他們常吹捧日本科技先進,工業牛,有工匠精神,日本無假貨,日本乾淨等等神話。但以下的事實,說明日本“神話”的破滅:
一、日本年號更換狂歡夜後,東京街頭垃圾遍地、污穢不堪。
二、日本“鑽石公主”號吹稍人、傳染病專家“岩田”,被日本趕下船。船員未做病毒檢測直接回家,致疫情惡化。
三、2020-12-16日,小林化工在製藥過程中混入睡眠誘導劑成分,直接導致一名患者在近期死亡,目前已經出現多達133起意識消失和記憶喪失等症狀。其長期造假,約500種藥品中近80%都有造假記錄,並且高管人員默許違規等“8大過錯”,部分造假行為甚至長達40年。
四,世界500強的日本“神戶制鋼所”,2017年把不合格的產品相關資料,改成檢驗合格的產品銷售給使用者,調查發現神戶內部對造假事件早就心知肚明,管理層為效益,帶頭造假10多年!
五、日本三菱公司在2017年11月對外界承認篡改產品資料的事實,同“神戶制鋼”一樣,將一些偽劣產品資料篡改後當合格品出售。該公司承認從1991年起一直使用與法律法規不同的違規實驗方法測算燃效。
六、東芝公司被曝造假長達7年,有多任社長參與,涉案高達1500億日元。
七、日本“三井住友”建設的大型公寓也因偷工減料出現嚴重傾斜。日本龍頭企業“旭化成建材公司”有266個專案存在資料篡改和挪用。
八、2017年10月16日,英國的新一代GWR高鐵正式啟用,日立製造,在行駛25分鐘後,車內空調突然嚴重漏水,車廂下起小雨,當時英國的外交大臣也在車上,尷尬不已!
九、日本四日市穀物公司將中國產大米混入日產米中銷售,欺騙消費者,負責人被判刑。
2021-05-12 07:43:30
阿楨
十、日企採購中國軸承,包裝後偽造成日貨出售;椿中島承認,因為自己產品產量無法滿足市場,故而低價採購中國便宜鋼球偽裝成日本產品出售。賣出約2.31億個精密鋼球,符合客戶要求的標準,至少到目前為止,安全性沒有影響。
十一、常說日本人素質高,但一個無是非觀,只有弱肉強食動物觀的日本,一個否認侵華、不願承擔戰爭責任的民族,其道德素質高在哪裡呢?
十二、20年前,有人說日立電視多好、松下電視多高清,而中國連個電視機都造不出來,而今,日本家電在中國市占率只有可憐的3%,中企迅速崛起擠垮日本。
十三、日本是世界第一個採用堆芯熔化自動沉降方式人工製造火山口的國家。這種大無畏的科研精神讓世界為之讚歎。
十四、日本90式坦克軍演漏機油,10式掉履帶。P1反潛機雙發動機停車。
十五、日本的新幹線常常被日本吹成“神車”。將美、德、英等技術山寨拼湊整合,如高速動力分散技術來自美國;交流供電技術來自匈牙利;CTC調度集中系統和空氣彈簧技術來自美國;無縫鋼軌、無砟軌道、交流電傳動技術來自德國;車輛高速轉向架及列車自動控制系統來自英國。其技術落後 品質粗糙 事故頻發….
十六,明明是5大財閥輪流執政的封建專制卻自吹有民主?
  回應
加一個,日本城鐵,即使是東京的,絕大多數月臺都沒有半封閉月臺,全封閉月臺更是直接不存在。而且絕大多數月臺極為狹窄,乘客跌落事故幾乎是年年有月月有。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62219
2021-05-12 07:46:43
阿楨
日本技術大國的秘密:山寨美歐和竊取中國技術 2020-03-20

從電腦,手機,家電,機床,通訊技術等21大行業,中國領先的有13個,日本只在汽車,數碼相機,機器人等8個行業領先中國。
日本科技發展的三大奧秘:1,幾十年間只花費750億美元引進2.5萬項西方技術專利。2,學習了美專家學說。3,竊取中國技術。
1960年代的“日本製造”,在當時的歐美,是“垃圾製造”的代名詞。日本科技的歷史,就是一部“山寨”史。日本將美、德、英等技術山寨拼湊整合。
三,日本竊取的中國技術。日本剽竊大量中醫藥後冠以日本名號後大量出口,占世界漢方藥市場90%。日本還曾在八十年代,利用中國的開放,派遣人員妄圖竊取雲南白藥的配方。
1,日本竊取中國自動化技術。
2,日本竊取中國數位焊接技術。
3,借技術交流偷取宣紙技術
4,景泰藍技藝被偷竊
5,蠶藥技術被竊聽偷取
6,日本盜竊大化所燃料電池納米技術
7,日本盜竊二氧化碳納米高效催化合成塑膠技術
8,日本盜取中國碳納米管製造技術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80907&s=fwzxhfbt
2021-05-21 07:37:39
阿楨
腐敗在美國政治生活中是公開的、合法的 2022-09-29

首先,你要是沒錢,根本就從不了政,背後都得有財團。其次,從政壇退下之後,都自己"下海"或是做顧問,是把腐敗公開化,合法化了。

美軍的貪腐和揮霍;自由民主在美國的功效:美國體制性腐敗在美國,每年貪污腐敗金額數以萬億美元計,合法腐敗數額還未計入;有關美國合法腐敗,可以搜索“美國軟性腐敗”便知,同時請參考《旋轉門 - 西方的合法腐敗》一文。
  回應
很久之前我們被公知們說美國沒有腐敗。結果後來我們才發現,原來是美國從法律上重新定義了腐敗。

日本企業崩盤的重要原因:因循守舊,拒絕資訊化,類似於家長制的企業文化也不行2022-09-29

日本到疫情期間的2020年,還在使用傳真機收集報表,現在還在使用古董軟碟。日本人有個船長文化。類似於家長制、奴化、唯上,等級森嚴、下級無條件服從上級,完全打壓了人的積極主動性。

民進黨正在打造綠版的「黨國體制」 2019-03-04 聯合報社論

蔡總統上臺後,民進黨政府以「轉型正義」為名,採取了一連串措施清算國民黨在威權時代黨國體制的「罪行」。成立「黨產會」追討黨產,成立「促轉會」回復歷史正義等,均因此而發。但檢視民進黨政府最近的種種施政作為,從政府機關用人及運作的「黨派化」,國家預算胡亂用於政策買票,乃至連選舉公投民意都一再踐踏,也讓人看到綠版「新黨國體制」的興起。
2022-09-30 06:19:09
阿楨
薪資跌到韓國水準,日本跌倒的不止GDP 2022-10-1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fYasU2GgY
  回應
 日本的真正問題不是匯率、國債、或者GDP,而是日企的營利能力一直在減少,大多數日企獲利能力己經無法維持運轉了,這才是日本今天死局的真正原因。
 因為創新不足只能在舊產業打轉轉,新的增長點一個都沒吃上?
 日本曾經很努力,也很創新,這是不可否認的歷史。但是,你再努力,還得看美國爸爸的眼色,天花板早給你蓋好了,你怎麼努力,也突不破。
 其實就是一個原因:舊的低端製造業流失到了中國,而自己的科技樹點歪了,沒有什麼符合潮流的新產業升級。日本完美地錯過了世紀之交的互聯網和資訊技術革命,以及現在的電動車,人工智慧,物聯網及大資料革命。日本還在吃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老本,僅僅在個別工業細分領域還有技術存量優勢。
 你應該再往根子上想,為何日企盈利突然不行了?日本不缺經營管理大師和勤奮的工匠,但微觀上做到極致也頂不住美國的宏觀打壓。美不僅迫使日元大幅升值而削弱其國際競爭力,而且刻意扶植韓台等在電子產業上取代日本。企業利潤被壓榨到極致,國家則依賴借債度日。這次美元升值大舉收割全球,日本再次成為肥羊,實在扛不住了。
 國內低消費欲望市場又小,內需拉不動,在國外產品又沒競爭力(比如松下 東芝 本田)。
2022-10-19 07:11:30
阿楨
誰造成日本失落 2022/10/24 時評

上周日圓兌美元匯率貶到150日圓左右,依照今年弱勢的日圓匯率計算的日本經濟規模,將直接被打回30年前的規模,日本確確實實地「失落三十年」,而這一切,又是拜美國之賜。
日圓匯率從今年以來即呈現出乎外界意料的弱勢及貶幅;今年初猶在110多日圓兌1美元的價位,不到年底就已貶到150日圓,貶幅超過3成。雖然這波貶值是因美國升息、美元走強,導致各國貨幣都對美元貶值,但日圓的貶幅卻是「領袖群倫」。
貨幣貶值固然有助出口,但整體而言,則是代表經濟規模萎縮、國家實力下降;在日圓匯率貶破140時,日媒《日經新聞》就指依此匯率計算,日本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在時隔30年後再次低於4兆美元;而現在匯率則更慘跌到150的價位了。
雖然同樣是接近4兆美元的經濟規模,但代表的意義卻極為不同;1992年日本GDP是3.91兆美元,這個規模僅次於美國的6.5兆美元、占全球GDP比重達15%;但現在的3.9兆美元在全球占比不到5%,美國更早已是20多兆美元的經濟體,日本只占其零頭。
由此就可看出日本這「失落三十年」的悲慘,在全球經濟規模排名上,日本甚至有可能被德國擠到第4名。
談到日本進入失落年代的開始,一定會被提到的是當年的《廣場協議》,美國逼迫日圓大幅升值,日本進入超級繁榮的泡沫經濟,待泡沫破裂就此進入失落年代,至今仍未脫困,甚至要「倒退三十年」。
高齡99歲的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說:當美國的敵人很危險,當美國的盟友卻是致命的。日本的遭遇算是一個例證。台灣能不戒慎乎?
2022-10-25 06:56:40
阿楨
誰造成日本失落 2022/10/24 時評

上周日圓兌美元匯率貶到150日圓左右,依照今年弱勢的日圓匯率計算的日本經濟規模,將直接被打回30年前的規模,日本確確實實地「失落三十年」,而這一切,又是拜美國之賜。
日圓匯率從今年以來即呈現出乎外界意料的弱勢及貶幅;今年初猶在110多日圓兌1美元的價位,不到年底就已貶到150日圓,貶幅超過3成。雖然這波貶值是因美國升息、美元走強,導致各國貨幣都對美元貶值,但日圓的貶幅卻是「領袖群倫」。
貨幣貶值固然有助出口,但整體而言,則是代表經濟規模萎縮、國家實力下降;在日圓匯率貶破140時,日媒《日經新聞》就指依此匯率計算,日本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在時隔30年後再次低於4兆美元;而現在匯率則更慘跌到150的價位了。
雖然同樣是接近4兆美元的經濟規模,但代表的意義卻極為不同;1992年日本GDP是3.91兆美元,這個規模僅次於美國的6.5兆美元、占全球GDP比重達15%;但現在的3.9兆美元在全球占比不到5%,美國更早已是20多兆美元的經濟體,日本只占其零頭。
由此就可看出日本這「失落三十年」的悲慘,在全球經濟規模排名上,日本甚至有可能被德國擠到第4名。
談到日本進入失落年代的開始,一定會被提到的是當年的《廣場協議》,美國逼迫日圓大幅升值,日本進入超級繁榮的泡沫經濟,待泡沫破裂就此進入失落年代,至今仍未脫困,甚至要「倒退三十年」。
高齡99歲的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說:當美國的敵人很危險,當美國的盟友卻是致命的。日本的遭遇算是一個例證。台灣能不戒慎乎?
2022-10-25 07:03:36
阿楨
日新型火箭首射失敗 太空戰略受阻 2023-03-08 聯合報

日本國產最新主力運載火箭H三一號機七日從日本鹿兒島縣種子島太空中心升空,因無法確認第二節火箭引擎點火,控制中心判斷火箭無法安全飛行,在發射約十五分鐘後傳送自毀指令,發射任務宣告失敗,殘骸研判落入菲律賓東方海域。日本學者表示,日本太空開發戰略將會推遲,影響極為重大。
H三是日本卅年來首款中型運載火箭,載運量為兩千至兩萬公斤,號稱發射衛星費用比競爭者SpaceX的獵鷹九號火箭更便宜。如今首次升空失敗,日本政府表示「非常遺憾」,負責H三火箭組裝工作的三菱重工業股價因此下跌。
H三火箭一號機可謂一波三折,原訂二○二○年要發射,但因新引擎研發不順等因素,不斷延後,今年二月十七日準備發射之際,偵測到火箭第一節的裝置發生異常,臨時喊停,七日升空又出師不利。
日本火箭開發之路不斷遭遇各種失敗,不同原因都得費時採取相關對策,造成無法發射火箭的空窗期可能持續很長時間,這對希望擴大人造衛星發射業務的日本政府與產業界來說衝擊甚大。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原本計畫未來廿年每年要發射H三火箭六次。
東京理科大學教授米本浩一說,這次H三火箭一號機問題可能出現在第二節引擎本身,或是點火的電力系統。因為火箭本體自毀落海,能獲得資訊有限,推測查明原因要花的時間可能以年為單位。米本說,日本太空開發戰略本身將會推遲,「影響極為重大」。
H三作為日本國產最新主力火箭,被定位為日本今後太空開發的一張「王牌」。日本文部科學大臣永岡桂子對發射失敗深感遺憾,「我對無法回應國民及相關人士等各界期待感到抱歉,會以文部科學省立場盡速查明原因、制訂對策,為回應外界對H三火箭的期待,將跟相關機構合作全力且迅速地因應」。
日本上一起國產火箭發射失敗案例,是二○二二年的小型火箭「愛普瑟隆固態燃料火箭」六號機;如果以主力火箭H二A來看,上一例則是二○○三年的H二A火箭六號機。
  回應
日本MRJ失敗,中國ARJ/C919成功。15年努力付之一炬!三菱宣佈放棄MRJ支線飛機,日本大飛機夢碎 2023-02-10 華爾街見聞
打造航太強國 陸2款重磅火箭首飛時間表曝光 2023/03/06 中時 其中直徑5米,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預計2027年前後完成首飛。直徑10米,重型運載火箭「長征九號」則爭取在2030年左右完成首飛。
2023-03-08 08:15:57
阿楨
金磚擴11國納阿根廷、埃及、埃塞、伊朗、沙特、阿聯等6國,最大輸家是印度。
習近平:100億美元專項資金,落實全球發展倡議(中已成立40億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
金磚峰會討論共同支付、單一貨幣(回應:去美元化抗美元霸權)
  相關新聞資料
華為發佈Mate60手機,聯手中芯造出7奈米麒麟9000s+5G 晶片。(回應:2018年美中貿易戰/科技戰、2022俄烏戰爭,美帝皆小敗。)

日本核汙水2023-08-24起排海將持續30年,中全面暫停進口日水產,韓台噤聲,日考慮向WTO提貿易訴訟 (回應:中沿海核電廠多在排核廢水! 中排的是核電廠冷卻廢水,日排的是核災污染水!惡人先告狀,果然是賤種台巴子的主子,都說要告到WTO,告一個我看啊,笑死!)
為什沒人能阻止日排核污水?(回應: 日本作孽,西方縱容,全人類遭殃!)
誰在炒作只有中反日排核污水?(回應:精日!)
誰在給日本排放核污水洗白?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fCoTKuS4xU (回應:日本政府的公關費+美國之音!)
謝長廷稱微量輻射有益人體 核能學者:護航日本鬼話連篇(回應:謝助日代表!)
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署長:未替日本背書,專家小組有異音,日本ALPS核廢(污!)水處理系統的氚影響雖小,重點不在於氚,而是包含其他不穩定的核種,高達60多種,例如碘-131、銫-137等,會產生高能粒子射線破壞細胞改變DNA結構!東電認了66%儲存核污水放射物超標,未考慮過其他方案。
福島之殤https://youtu.be/nlCvilpFtm4
日水産出口(1兆日元中港佔4成)量價同步重挫3~5成。岸田内閣支持率跌至26%。
政協周小平提案,將福島改稱「輻島」,暫停陸客赴日。反日潮再現!赴日旅遊湧現退團,日貨和服浮世繪全遭殃!
別囤鹽啦!河南:岩鹽儲量夠全國吃3.3萬年(回應:河南好霸氣!)
中國核動力潛艇在臺附近發生事故?(回應:反華帳號謠傳!)
2023-09-02 08:14:29
阿楨
走不出「失落時代」日本經濟規模被德國超車 2024-02-19李宜蓉
日本為了擺脫長達20年的通貨緊縮,自2013年起實施超寬鬆貨幣政策,卻不見顯著效果。而近來全球普遍升息,反倒造成日圓嚴重貶值,抑制民間個人消費;貨幣政策的連鎖反應,導致日本去年GDP再下滑,甚至被德國擠出世界三大經濟體。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若日本經濟無法好轉,兩年後,將被印度追過,經濟規模跌至世界第五。
二戰後,日本靠著製造業成就了「戰後經濟奇蹟」,數十年來,GDP僅次於美國。2010年,中國憑藉著「世界工廠」,經濟扶搖直上,躋身全球第二;從此,日本一蹶不振,去年GDP再被德國超車,落到第四,摔出世界三大經濟體。國際貨幣基金(IMF)進一步試算,2026年,日本將會輸給印度,經濟規模慘跌世界第五。
德國民眾:「很意外升上第三,畢竟最近幾個月、幾年,並沒有感覺生活有更好。」
德國民眾:「超市的東西還是很貴,日常生活上不覺得經濟變好。」
  回應
這麼報不怕被謝金河噴嗎?他這麼拼命吹捧日本,你們是説他眼瞎了嗎?
德國已經夠慘了還能超越倭國,可見倭國之慘不忍睹
  相關新聞
GDP被德國超車淪第4經濟體...謝金河曝日本「任督二脈在日圓」:不必太擔心!
德國2023年GDP萎縮0.3% 今年前景也不樂觀
2024-02-26 02:54:2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