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2-16 10:57:58| 人氣72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移民上海》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陳彬的上海三部曲:《移民上海》(2000)《立足上海》(2001)《上海商機》(2001)是其實戰經驗,值得參考。
  移民上海啊!如牛奔!連大陸人陳映芳也編著《移民上海:52人的口述實錄》。

陳彬著《移民上海:我的臺灣經驗遇上海派作風》(商訊,2000)

  一個臺灣小商人定居上海十年後,寫了一本發抒異鄉投資定居經驗與感受的書我的上海經驗,竟然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再版了十次,光是中正機場一家書店就賣了一千多本。這本書的暢銷,背後卻隱藏一個很痛苦的事實:兩岸民間往來了十多年,可用的資訊依舊極度匱乏,經驗幾乎沒有傳承給後來的投資定居者,臺灣人,依舊摸著石頭過海。
  移民上海是繼我的上海經驗之後,更詳盡的投資、定居大陸實務指南,作者陳彬表示,前作推出之後,他接到李敖密秘書房、臺北之音、遠東經濟評論、美國之音、海基會、電機電子同業公會等單位的邀約,希望他提供最實際的大陸投資、定居、深造指引,靜宜大學企管系,甚至,將我的上海經驗,當作兩岸經貿的教材。陳彬感到奇怪的是,大陸不是同文同種嗎?每年往來兩岸的人次不是數以百萬計嗎?為何臺灣人如此渴求中國資訊?  
  上海乃至大陸若幹大城市,都已經成立投資、定居的相關網站,繁體中文字與英文版都有,但是大陸的媒體誠如中國人自己說的:﹁除了年、月、日之外,所有的訊息都可能是假的。﹂還是有很多即將前往大陸、上海常駐的臺灣人直接打電話來工商時報商訊文化,打聽如何連絡陳彬。  
  陳彬的太太和女兒從此經常接到陌生人打來的電話,他在上海住處的訪客也突然多了起來,太多粗淺的問題、太多雷同的疑問,逼得他不得不繼入門等級的,我的上海經驗之後,寫一本進階深入上海、大陸環境的書,看過書之後再問問題,拜託陳彬這麼說。  
  陳彬在上海住了十年多,經營工廠、開過店、安排孩子來上海唸書、購屋置產、也看著許多臺灣朋友在上海結婚生子、發財破產,實用、實務的經驗俯拾即是,這些最真實的例子彙整之後,寫成這本綜合了上海民情、投資、居住與就學環境的移民上海。他說,移民上海的例子都發生在他身邊,這本書會讓他得罪很多人。  
  臺灣的所有製造業全部都在盤算去大陸設廠,沒有人可以否認這項事實。將來臺灣有上百萬的就業人口非得常駐大陸不可,因為同一行業的工廠全都赴中國設廠了,不想去大陸就任的人只有轉行、降薪、調職、或是提早退休。如果這些赴大陸工作的臺商幹部都攜家帶眷,會不會有兩、三百萬的臺灣人得定居大陸呢?  
  陳彬認為中年失業已經是臺灣的大問題,他們這些中年人很難轉進最景氣的電子業,老闆不會用、他們也不可能接受新人等級的薪水,想投資、學習新技術經營電子業,面對動輒數十億、百億的投資門檻,像聯電集團三年投資三千七百億的手筆就更不用提了,他們面對轉業、換軌道時只有卻步。轉戰大陸發揮餘熱,利用既有的專長能力,這是中年老闆與就業人口的最佳選擇,其實也是唯一的去路。  
  投資大陸、移民上海、福建、廣東,將會是上百萬臺灣人的未來發展方向,因此,陳彬說,他不再花費任何篇幅贅述臺灣人為何出走,直接提供,移民上海,的經驗與門徑,作為大家定居彼岸的指南。  
  到上海買房子,這是定居上海的第一步。島內房市行情低迷,許多臺灣民眾想在大陸、在上海購屋置產,而投資者的第一步則是買廠房買店面。然而,臺灣房地產的投資炒作經驗,用在大陸可行嗎?陳彬從來不敢想在大陸投資房地產,但是大部分的臺灣人都想過大陸置產的問題,因此他以最詳盡的方式解答有關房地產、廠房、店面、專櫃投資者的疑惑。  
  愈來愈多的臺灣人去大陸唸大學、研究所,臺商子女在大陸受教育的數量更是激增,形成的複雜社會問題與後遺症,將是繼投資設廠之後,成為兩岸關係中最難解決的一環,政府的規定將迫使臺灣人根留大陸,原因何在?陳彬是道地臺灣人,他兒子卻差點被臺灣現行法令逼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因此他以親身的經歷為例,呼籲政府與臺商儘早重視與規劃因應。  
  內政部入出境管理局每年三千六百名大陸配偶來臺定居的配額,已經排隊到民國九十八年。以此推估,兩岸人民聯姻的數目已經超過五萬對,臺灣人娶大陸妹的數目只會逐年增加,政府之間不能通郵、通商、通航,民間已經強先實行了第四通——通婚。然而兩岸人民通婚,娶上海美女真的幸福嗎?  
  除了明媒正娶,更多的臺灣商人包養大陸小老婆,這種消息多到讓人心驚,臺商在大陸進出當地女性,已是不爭的事實。大陸人鄙視臺胞,中國女孩卻處心積慮想嫁臺灣老公,本書以相當鮮活的實例,剖析臺商難逃大陸脂粉陣的原因,然而果真如作者所言,兩岸三通可遏阻許多臺商包二奶嗎?  
  不自大,尊重大陸社會結構,尊重中國的機制,尊重大陸人、上海人,以戒慎的心態看待異地的風俗,相信可以減少投資、定居時的風險與不必要的麻煩。陳彬坦言,大陸太大了,他不可能將所有定居、投資時該注意的事項,列舉說明的面面俱到,但十多年的異鄉生活,還是有很多經驗值得回味,可以與嚮往上海灘的人分享。 

陳彬《立足上海》(時報文化,2001)

去!大陸當然要去!出走也好,走出也罷!
因為大陸的經濟成長率每年有 8%,美國前財政部長魯賓更說大陸是「世界最大的新興市場」。但你知道何謂「 15 計畫」?大陸股市為何獨紅全球?派駐大陸的臺籍幹部如何自處?如何瞄準眼光小額投資?大陸學歷的未來性又如何?
暢銷書作家陳彬教你如何「立足大陸看臺灣」,改變舊思維、建立新思考。
「立足上海」看臺灣,看兩岸發展,看臺灣人該如何改變舊思維建立新思考模式,正是現在臺灣人的必修課程。
本書不但分析對未來大陸行銷發展及投資的策略,讓讀者了解大陸市場。更著墨於讓有心前往大陸找工作的人擬定正確方向,藉此演講讓國人有機會真正的了解大陸的風土民情及生活經驗。作者陳彬先生更提出自己的實地寶貴經驗,讓大眾明確的知道臺商在大陸投資的狀況及工作的遠景。 
已經失業、即將失業或是有危機意識的中年朋友,他們眼看臺灣失業率不斷攀升,機會不是想像中垂手可得,有煩惱有苦又難言、手足無措時,本書提供「中年創業立足大陸的新認識」。而〈臺勞一族〉一章露骨地揭發臺商在大陸的投資與生活,不如想像中風光的現況。不避諱直接大談臺商尊貴地位變成「臺勞」趨勢的可能性。讀者們可由其中感受到對大陸該有的新觀念,才較易成功,不成為真正的「臺勞」。此外,在大陸有關「買房子」、「買土地」、「投資股票」、「投資機會」、「先去先贏卡位論」等有關「好康的代誌」等問題時,本書綜合回答讀者們疑難雜症。
際此,在 WTO 的新變數成為事實、戒急用忍要放寬、三通也早晚也會通的時候,我們不談核四建不建、不談政治急轉彎,只想如何站在個人立場應付新環境?如何找到賺錢機會?正是本書最終的目的。
陳彬,輔仁大學經濟系畢業,在上海經營不鏽鋼廠、麵包廠、餐廳、塊餐墊、火鍋店等事業,訂噘與投資上海十餘年。兒子在上海唸完中學、大學。
現任王偉忠製作、趙薇主持〈臺灣人在大陸〉節目顧問。曾接受無數媒體採訪。著有《我的上海經驗》及《移民上海》。 
 目錄 
第一章 大陸的利與害
‧了解大陸人
‧ 15 計畫& WTO 組合式的解讀
‧臺商不能忽視 15 計畫的理由
‧WTO 規範在大陸的作用
‧定位明確的思考模式
‧每個人向錢看
‧舉報制度維繫社會的公平
第二章 財富之母
‧話說大陸股票二三事
‧土地已非財富之母
‧不是大嘴巴
‧人潮不代表機會
‧錢用在刀口上
‧是真本事真功夫,不是關係人脈
‧卡位論想法的檢討
第三章 成功之道
‧到大陸讀書深造的必要思考
‧大陸學歷的未來性
‧蹲點觀察是好主意
‧解讀的功力要不斷增進
‧自己的市場才是市場
‧不能控制、沒有勝算就要放棄
第四章 臺勞一族
‧臺胞變臺勞有夠衰
‧誰會成為臺勞
‧臺勞一族在大陸的現況
‧戳破臺灣神話
‧中年創業立足大陸的新認識
‧章孝嚴先生的眼淚
‧王永慶先生不能罵
‧網路高科技產業在大陸的前景
第五章 後記
‧大家別鬧了
‧政黨合組臺灣股份有限公司
‧快樂出帆回唐山
‧唐山客家在臺灣

陳彬《上海商機》(時報文化,2001)

大陸專家陳彬繼狂銷書《立足上海》後,又一鉅作。陳彬在本書中鎖定小額投資人最感興趣的話題,以親身經驗告訴讀者事業第二春的抉擇、小本經營的祕訣、投資上海獲利最速的行業、臺股與 B 股的榮景等獨門辛辣見解。實為這一波大陸熱中,最值得重視的一本好書。
第一章 掌握上海商機
‧大陸市場的真相
‧大陸有策略我們也要有
‧大陸人有追求目標我們也要有
‧由排隊精神看機會
第二章 小投資大回收
‧小本經營的秘訣
‧最小投資金額
‧本土化是臺幹的致命天敵
‧要養得活自己
‧臺商忘了我是誰
‧AB 股我見我思
第三章 定居大陸的策略
‧全家移民大陸的可行性分析
‧成功立足大陸本於會生活
‧「曹聖人」的故事
‧老公被搶的遭遇
‧男人偷腥的下場
第四章 後記
‧用「毛澤東十大軍事原則」為定居戰略
‧以「鄧小平二十八字真言」為生存守則
‧大陸是政府有效管理的地方
‧作個不死的變形蟲
附 錄
買房子檢驗表
開店面及專櫃戰守策略
投資休閒餐飲業檢驗表

陳映芳編著《移民上海:52人的口述實錄》(學林出版社,2003)

“到上海去,到上海去!”今天,“上海”已成了一個引人注目的好去處,“去上海賺錢”、“去上海生活”成了時髦的話題。而上海、上海人也在試著習慣從四面八方蜂湧而來的“外來人口”、“新移民”們。 
的確,“上海”的迅速變化,可以寬被視作為一種奇跡。然而對于身處其中的社會學研究者來說,城市發展這樣的“奇跡”卻是一種挑戰,說實話它帶給作者的更多的是一種無奈、是難于言表的遺憾︰我們的學界,由于研究力量、研究條件、特別是學術準備的不足,或幹脆是由于種種學術理念、研究志向的問題,對這樣生動的社會生活、這樣急劇的社會變動,是那麼的缺少回應。也許正是出于這種無奈感,在教學中,作者嘗試著鼓勵同學們盡可能進入社會深處,去探索那些自己及一般社會成員真正關心的事,學會自己去尋找、探索真正的問題。這正是作者組織學生從事深度訪談的初衷 。 
本書收錄了幾十篇訪談記錄,勾勒出了移民上海的人們的生活目標、生活手段在內的生活結構,他們的社會狀況、社會參與,以及他們在上海的文化體驗等。 
序 
一、關于這次調查 
“到上海去,到上海去!”今天,“上海”已成了一個引人注目的好去處,“去上海賺錢”、“去上海生活”成了時髦的話題。而上海、上海人也在試著習慣從四面八方蜂湧而來的“外來人口”、“新移民”們。 
的確,“上海”的迅速變化,可以被視作為一種奇跡。然而對于身處其中的社會學研究者來說,城市發展的這樣的“奇跡”卻是一種挑戰,說實話它帶給我的更多的是一種無奈、是難于言表的遺憾︰我們的學界,由于研究力量、研究條件、特別是學術準備的不足,或幹脆是由于種種學術理念、研究志向的問題,對這樣生動的社會生活、這樣急劇的社會變動,是那麼的缺少回應。也許正是出于這種無奈感,在教學中,我嘗試著鼓勵同學們盡可能進入社會深處,去探索那些自己及一般社會成員真正關心的事,學會自己去尋找、探索真正的問題。這正是我組織學生從事深度訪談的初衷。 
之所以嘗試著把新移民作為讓學生了解上海社會的一個切人點,一方面,大量外來人員進入上海,這本身是近年來上海這個城市社會變遷的最深刻的內容之一。另一方面,對于非上海籍的學生來說,追蹤新移民的生活史,正好可以讓他們有一個接近上海的特殊角度。而對于那些生于斯長于斯的上海籍學生來說,對新移民的了解,客觀上可以幫助他們將自己熟悉的城市對象化。 
“上海新移民”,在我們的生活中,以及在許多媒體報導和文學作品中,早已不是個新鮮的話題。但它一直還沒有正式進入我們的社會科學的話語系統。在大量的“研究課題”及其調查報告、學術論文中,這個社會群體多被劃入“外來流動人口”、“民工”或“外來投資者”、“外來人才”之類,有關他們的問題被設置在“人力資源開發”、“城市化”及“城市發展規劃”等宏觀的敘事框架中。在一些政府部門掛著的相關機構的牌子上,他們甚至被簡略地稱為“外口”(“外來人口”的簡稱)。相對于這些,在這裏,我所以采用“新移民”概念,理由很簡單︰社會學還需要關注人,人的狀況、行為等等。這些人從別的地方移居到上海,在這個城市中工作、生活,且多有在上海長期居住的意向,采用“新移民”概念只是對一種既存事實的認定,“移民”在這兒是個社會性的概念而非法律上的身份標志。至于在上海多長時間才可算“新移民”,雖然有的調查機構(如蓋洛普公司)認定在一個地方居住半年以上即可算移民,但出于對新移民生活史的調查需要,我希望同學們能找到那些移居上海時間稍長的人去了解。不過後來並沒有對時間作明確的規定,事實上有個別同學的采訪對象只有幾個月的移居史。 
目錄 
1.等待機會--網絡開發公司技術員/閔思卿 
2.“上海還不夠大氣”—高中語文教師/茅一文 
3.令人吃驚的上海︰盜版碟與不等價的啤酒——加拿大人的思索/丁曉丹 
4.還是最喜歡上海--經營百樂門的臺灣人 
5.在上海尋夢--三個不同的女性/司馬德明(加拿大) 
6.在上海尋找中國--雜志社的日本女編輯/王磊 
7.想趁年輕的時候到處看看--來自美國的英語老師/徐佩璐 
8.趁著年輕多賺點錢一開麻辣燙店的四川兩姐妹/張瑤瑤 
9.“已經把上海當作我的家鄉”一美容店的女老板/王思彬 
10.在艱難中生存--四川女裁縫/徐淨 
11.在上海,重要的是調整心態--管車棚的阿姨/江芊億 
12.來上海,她為什麼選擇國企-上海某造船廠副科長/張瑞玨 
13.曾經認為上海是人間天堂--科技工作者/姚剛 
14.“高收入不能使我融人上海”——網絡技術部的經理/沈丹 
15.耐得住寂寞的人--醫科大學的研究員/劉珊 
16.“今年過年,我準備回家”——發廊服務員/安釗 
17.“爭取做個準上海人”一一個鐘點工/金曉明 
18.被人瞧不起的滋味--三個安徽女工的訴說/陳媛媛 
20.歸于平淡--上海的吉隆坡媳婦/焦曉虹 
21.重回上海--來自臺北的上海人/劉珊 
22.自信了,我便會成功--銷售工程師/王維睿 
23.“上海的環境讓我有冒險的樂趣”——年輕女職員/周波 
24.“《上海灘》,讓我心神向往……”——旅運公司職員/祁敏 
25.有機會的話,我會去北京闖一下——計算機基礎工作者的拼搏/朱建華 
26.幹體力活不如學一門手藝--面包師傅/黃勇 
27.無論如何也要試試,做了總還有希望/邵蘊綺 
28.在上海,只要努力就能賺到錢--一個廚師長/陸莉萍 
29.期盼無奈--小寧波的人生經歷/王 磊 
30.一樣的夢想,別樣的生活--兩個年輕女性的故事/武氏芳草 
31.來上海的理由︰為了孩子--租書店老板/叢瑛琪 
32.行走于兩岸之間--經營建材生意的臺北人/周明傑 
33.在城市,階層比出生地更重要--名公司行政人員/楊坤 
34.“我離小資不遠了”——一位英語老師/張懿 
35.奮鬥、創業、安家--訪汽車裝潢公司老板/吳盈盈 
36.目前最想的就是買一套房子——黃河水泥店的女老板和她的一家子/周燕 
37.“上海這個地方可不是好混的”——一個人體經營戶/朱娟娟 
38.城市的“遊客”——食堂裏的拉面師/馬清 
39.一個外來打工者/唐貴芬 
40.已經度過了最後的“適應期”——一個護理工/姜艷 
41.“我是為了逃避計劃生育來上海的”——一個水果攤主/李小瑾 
42.老了還是想回農村——煎餅攤的女攤主/王俊 
43.肯吃苦,就能生存——小賣部售貨員/何威 
44.艱難生存——一個工人的獨白/王磊 
45.體驗城市生活——紅木家具店的門市部經理/張志芳 
46.工資比老婆少——一個警察的內心話/季焱 
47.希望女兒做個上海人——小百貨店女教材/尹雯靜 
48.平淡中的心滿意足——一個兼做廢品回收的保姆/袁瑾琦 

台長: 阿楨
人氣(72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時評中國 |
此分類下一篇:《海爾中國造》
此分類上一篇:《北大文化產業前沿報告》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