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2-13 07:27:00| 人氣1,708| 回應18 | 上一篇 | 下一篇

《學習已經落伍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莊淇銘的《學習已經落伍了》果然是本名嘴型的邪者磚家叫獸之大作!另參本館:名嘴生存之道  名嘴伶牙利齒 邪者叫獸名嘴

學習理論  維基百科 

學習理論是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描述或說明人類和動物學習的類型、過程,以及有效學習的條件。 學習理論主要分為三大理論體系:

  行為主義:把學習看作刺激與反應之間聯結的建立(S-R),是嘗試錯誤的過程(試誤)。其中又分為古典制約(代表人物為Ivan PavlovJohn Watson)及操作制約(代表人物為桑代克和斯金納)。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對情境的理解或頓悟,是認知結構的變化。

人本主義:人是因為需求而學習。此主義從全人教育的觀點來談學習。主要有三大人本主義心理學者:MaslowCombsRogers

  從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前兩大主義體系有接近的趨勢。如加涅的累積學習論(Theory Of Accumulative Learning)和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被認為是前兩大主義的兼容並蓄。 

莊淇銘《學習已經落伍了》 (新自然主義出版 2006)

  本書特色

1. 故事導引:每個章節以淺顯的小故事說明,輕鬆閱讀,吸收容易。

2. 點出傳統學習盲點,打破既定認知模式,幫助讀者去蕪存菁,將流動資訊化為專屬自己的系統知識。

3. 以實例說明知識管理六力:知識選擇、知識吸取、知識運用、知識萃取、知識創新、知識傳播,幫助讀者迅速掌握致勝核心。

4. 立基於超倍速學習法,及獨創的的創意與記憶方式,一條鞭整合知識系統,讀者可有效吸收。

  作者介紹

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校長

曾任:高雄市立空中大學校長、開南管理學院校長

學歷:美國西南路易士安娜大學電腦博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電腦碩士、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學士

專長:長期致力提升學習效率,並且身體力行,兩年之內學會九種語言。因為掌握多元學習的要訣,目前除了在學校開授未來學外,亦是知名的趨勢預測專家、網路專家,甚至是分析兩性問題的高手,每年受邀演講高達上百場。

著作:《神奇的語言學習法》、《超倍速學習》、《引爆創意與記憶》(以上為新自然主義出版)《未來學能教你的事》、《就是要你好口才》、《就是要你學會創意》、《創意總比別人多》、《一分鐘學會五十音》等三十幾種著作。 

莊淇銘 維基百科 

莊淇銘,1956624日生,台灣作家、教育工作者。1980年在台灣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取得學士學位,進入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服預備軍官役。退伍後,1984年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取得電腦碩士學位,1988年在路易西安納州立大學取得資訊工程博士學位。回台後在淡江大學擔任副教授,1998年升任正教授。

  曾任中華民國電腦輔助教學協會理事長、台北縣政府顧問、開南管理學院(現在的開南大學)和高雄市立空中大學的教授兼校長、考試院典試委員、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經營研究所教授、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校長。

  他的妹妹莊雅惠是台灣中醫師,兄妹合著《我家小孩變聰明》等書。

  著作

《衝擊》,前衛出版社19935月初版,ISBN 9578994109

《黃昏的故鄉:衝擊之二》,前衛出版社19946月初版

《告別中國》,前衛出版社19954月初版,ISBN 9578010303

《台灣總統:從民主初選到總統大選》 前衛出版社19963月初版

《建國會成功》,前衛出版社19965月初版,ISBN 957801094X

《開啟二十一世紀之鑰-未來學》,前衛出版社1997年初版,

《資訊政策與法規》,前衛出版社1998年初版,ISBN 957801189X

1小時學會五十音:超倍速日語聯想記憶法》,如何出版社20014月初版

《掌握學習基因:善用你的超級生化機器》,如何出版社20015月初版

1小時學會片假名》,如何出版社20018月初版

《引爆創意與記憶:莊淇銘教授的神奇學習法》,新自然主義20018月初版,

《從此不怕背單字:英語單字快速聯結記憶法》,如何出版社20021月初版,

《學習創造了奇蹟:我如何從落榜生成為大學校長》,如何出版社20028

《資訊概論》,華泰文化20028月初版,ISBN 9576093880

《創意總比別人多:活用知識管理開發創意》,如何出版社200212月初版

《國中英語單字一日通》(全5冊),宏範國際20031月初版

《啟創意、動商機》,宏範國際20037月初版,ISBN 9789572845387

《超倍速學習:6天突破學習困境》,新自然主義20042月初版

《神奇的語言學習法:莊淇銘教授的心得與見證》,新自然主義20042月初版

《就是要你學會創意》,天下文化20043月初版

《就是要你好口才:6步驟成為溝通高手》,天下文化20048月初版

《我家小孩變聰明》(與莊雅惠合著),天下文化20049月初版

《創意與效率的學習》(有聲書),清涼音文化20049月初版

《男與女的恩怨情仇》(有聲書),清涼音文化20049月初版

《探究未來,掌握未來》(有聲書),清涼音文化20049月初版

《生命與生死學》(有聲書),清涼音文化20049月初版

《未來學能教你的事》,天下文化20057月初版

《數學好好玩:1小時學會22×22》新自然主義20071月初版

《「學習」已經落伍了!掌握知識管理才是贏家》,新自然主義20068月初版

《知識不是力量》,晨星出版20094月初版

1小時學會韓語發音:1天學會66句韓語》,如何出版社20094月初版

《驚豔臺灣:生態大國的未來願景》,商周出版20107月初版

《章魚工作成功術》,晨星出版20118月初版

  專欄

《民生報》〈語言學習DIY

《國語日報》〈超倍速學習〉

《人間福報》〈智慧的學習〉 

 誰知道莊淇銘教授為什麼會變這樣子發表於 : 2012-08-08 

從綠轉藍的人很多,也沒啥希奇,但大部份是檯面政治人物,所以有選舉恩怨、派系糾紛、各種利益糾葛,還有民進黨內各種世代、輩份等複雜的因素,2000政黨輪替有人沒分到位置,不爽就投藍了,有些比較屬文人、學者型的,可能是看不爽阿扁或民進黨「貪腐」,還有一些可能是意識型態的分歧,可是如果真的不爽民進黨走台獨,那應該早在民進黨執政前就分道揚鑣了。那莊棋銘是哪一種的?他又不選舉,所以那些政治鬥爭和他也沒關係,民進黨執政也給他當到空大校長、考試院典試委員,那他到底為什麼那麼恨民進黨,有時我喵到一下「新聞墓仔埔」或2100,他對民進黨的批評簡直比那些泛藍的還要惡毒。

  回應

  因為統媒上多了吧,我以為他應該還是稍微偏綠,不過你不多說一些委婉謊話,基本上是很難在2100與新聞夜總會等深藍區討生活,很偶爾他也有在中天與年代出現,三立民視則幾乎沒有

  我所知道陳芳明教授也是相當討厭阿扁與民進黨,我高中時很喜愛這一位歷史學者

  滿腔熱血,卻未進入系統(任何一幫)﹔清純可愛,難以忍受污濁

,灰心喪氣之餘,反過頭來,親痛仇快,實在是所在多有。莊淇銘、陳芳明

應該都是如此。還是比較適合當教授 ﹖﹗

  陳芳明的問題在於他是帶著中華文化的眼睛在看民主政治與民進黨,他曾是詩人,寫的是現代詩.莊淇銘,我也認為是統媒上久了的關係,一個原本只是普通綠的人,統媒上久了總會覺得自己愈來愈中間選民

  陳芳明在1990年代以前流亡海外多年,曾經是美國台灣獨立運動的重要寫手,民進黨許信良的文膽此時應該已有轉變、莊淇銘剛出道時演講非常激烈 ; 早年我一律列入深綠。這個族群很大 ﹔楊照、沈富雄、楊文嘉、楊秋興 ‥‥‥2008 投馬鄉民。個人來說,恐怕以思考混亂,終戰前後出生的人最多。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漸漸在凝聚出一個較不同的認識。

  我在五大湖區的密西根州留學,那時我們台灣學生會的小圖書館,還有陳芳明演講的錄音卡帶,早期的湖區因為彭明敏教授的關係,所有台灣留學生是相當的偏綠.我覺得楊照先生的變化似乎比莊校長更誇張更大,(我在08年以前還不知道楊文嘉先生)莊與陳就如主任大與air大所說,其轉變算是有些脈絡的

  我覺得莊不是統媒節目上多了才變藍,這因果關係應該是顛倒,應該是他立場先變了才開始一直上統媒節目。莊變藍不下於陳婉真去當卓伯源底下的官,一個本來打算跟國民黨同歸於盡的人,最後完全投到對方那裡去了。

  我看到的莊校長(2100&夜總會)是比楊文嘉更願意幫本土與台灣主體性說一些話,所以,我的推論是,莊是輕微偏綠的,但是拿人手軟,上多上久了這樣深藍談話節目,實在很難不說違心與委婉的話語,這純是我自己主觀的推斷

  沒什麼,利令智昏罷了,大學教授比起一般人地位薪水也不算太差,為了節目車馬費可以自毀立場,再怎麼滿腹經綸,也不值得浪費時間聽這些見錢眼開的學者鬼扯,更不值得浪費心神為他們感到惋惜

http://www.socialforce.net/phpBB/viewtopic.php?f=8&t=5751

學習基因解謎 紐時:台灣研究解謎 2013-02-08  中國時報 

   面對競爭和壓力的環境下,有些學童表現比較好,可在壓力下成長茁壯,但有些學童就是做不到,為何如此?《紐約時報》六日刊出一篇報導,引據台灣的一項先驅研究指出,關鍵在於人體中的COMT基因,COMT(酉每)負責協助規範神經系統的活動,保持腦力運作。這篇報導並且是六日的《紐約時報》被轉寄文章排行榜第一名。

   《紐約時報》指出,台灣每年五月有逾廿萬名國中生參加基測,是攸關學生未來的重要考試。若想研究基因在重要考試上的影響,基測是絕佳的真實世界研究對象。研究計畫主持人台師大科學教育中心主任張俊彥及其團隊,從台灣三個考區找來七七九名基測考生,採取血液樣本,把每人的基因型和個人成績比對。

   研究人員對所謂的COMT基因感到興趣。COMT基因帶有一種特殊(酉每)的組合碼,這種(酉每)負責清除前額葉皮質區的多巴胺。前額葉皮質區是人們做計畫、決策、預測未來後果和解決衝突之所在。而多巴胺會改變神經元的放電速度,加快大腦的運作,就像渦輪增壓器一般。大腦運作的最佳狀態是,多巴胺維持在最佳水準,太多或太少都不好。

   COMT基因有兩類,一類所組成的(酉每)會緩慢移除多巴胺,另一種所組成的(酉每)會快速清除多巴胺。一般人帶有其中一種或兩種皆有。研究發現,擁有活動較慢(酉每)的人,認知能力較強,平均智商也較高,但壓力過大時就會失靈。擁有活動較快的(酉每)的人,反而會因能面對壓力而出現最佳表現。

   台灣的研究即發現,擁有活動較慢的(酉每)的學生,平均得分比擁有活動較快的(酉每)的學生低了八%。張俊彥表示:「我不反對面對壓力。事實上,壓力對某些人是好事。但對於容易屈服於壓力的人,將更為不利。」

   報導指出,瞭解學童感受壓力的傾向以及如何對付壓力,可幫助學童競爭;壓力比人們的認定複雜多了,但也比想像中容易控制。

   據《紐約時報》報導,還有數個研究也探究COMT基因,包括針對美軍的研究。美國布朗大學研究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退伍美軍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和COMT基因之間的關聯性。美國海軍研究院研究COMT基因和飛行員表現的相關性。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則研究COMT基因在戰鬥和身心健康中的角色。

   初步研究結果都顯示,容易擔心發愁的人,仍可處理龐大的壓力,只要受過良好訓練即可。即便是海豹特種部隊中,也有部分隊員先天容易擔心發愁,但照樣可以成為勇士。 

多巴胺 構成專注力的神經物質 2013-02-08 中國時報 

   多巴胺為提供專注力的神經傳遞物質,若分泌足夠,能有較好的專注力和警覺力,對外察言觀色、判斷力及理解力較佳,自然構成智力表現的要素。

   另一方面,專注力及警覺力佳,對外抗壓力彈性度好,面對壓力時就不會逃避或是過度防衛。

   但多巴胺若分泌過旺,可能會造成過度執著,形成某些科目表現特別好,但某些科目卻特別差;或對任何風吹草動都過於敏感,過度猜想別人話語的弦外之音,甚至妄想。 

張俊彥:自然數學社會好 特定基因發功  2013-02-08中國時報 

     甫獲第三次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的台師大科教中心主任張俊彥因研究刊登在《紐約時報》,他感到很意外。他說,台灣的教育大多透過考試結果、量表推測學生的學習成效。他的研究是希望透過基因、生物標記,更瞭解並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對於自己的研究被國際知名媒體《紐約時報》引用,張俊彥表示非常高興,並把訊息刊登在臉書,和親友分享。他目前持續進行後續研究,將整合基因、認知、腦神經科學、教育等跨領域,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張俊彥說,人體約有三萬個基因,COMT-158基因可能和學習有關,COMT是一種促使大腦物質中「多巴胺」回收分解的(酉每),分為三個變異點「MET-158/MET-158」、「MET-158/VAL-158」、「VAL-158/VAL-158」。

     他說,過去文獻認為,三者中以「MET-158/MET-158」在工作記憶、語言智商表現較佳,但他們的研究發現,帶有「MET-158/MET-158」基因型的學生,國中基測成績自然、數學、社會三科表現,顯著不如帶有其他兩個基因型學生。也就是說,具有基因優勢未必就會有好的學業成就,後天環境、學生抗壓性也可能導致「基因好卻考得差」的結果。

     張俊彥表示,研究成果後來被美國兩位暢銷作家Po BronsonAshley Merryman看到,想在《Top Dog:The Science of Winning and Losing》書中引用,半年前寫電子郵件給他,他還以為是詐騙集團,上網查了之後才確認。

     張俊彥說,他已在《紐約時報》網站看了這篇報導,兩位作者很用功,除了他的研究,還報導了其他研究,例如飛機駕駛員進行模擬訓練愈多,抗壓性愈好。

     張俊彥指出,他持續和多所大學、醫院合作,去年對一百多位十八歲至二十歲大學生進行BDNF基因研究,初步觀察,視覺記憶好的人,通常聽覺記憶較差,反之亦然。這項研究也已發表在國際期刊。

台長: 阿楨
人氣(1,708) | 回應(18)|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性別教育 |
此分類上一篇:《如何教養獨生子》

水仙
莊淇銘能夠在一箇小時學會韓語發音,有天才般的方法在短短時間學習英文,曰文,能夠像天才一樣學會這個或那些無數的速讀速記速學...有沒有人挑戰他的吹牛?掛著電腦博士頭銜吹牛不用打草稿。叫他上電視臺表演。知識,能力,是一點一滴累積訓練出來的,會吹,會投機取巧不是像校長這樣的人會做的出來的。不信的話,你可以用他出版的書去考考他。
2014-12-02 09:29:40
圖博館
為什麼越學反而越蠢?碎片化學習是個騙局! 2016-08-13 壹讀

  導讀 /自從手機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利用一切碎片時間,上地鐵刷,吃飯時刷,睡覺前刷,刷刷刷成了我們的生活常態。但是爭分奪秒碎片化學習帶來給我們什麼呢,焦慮,懷疑生活,徹底癱瘓!筒子,醒醒吧,所謂的碎片化學習,其實就是個騙局!
   先講個故事,看你有沒有中招
有一天,你的朋友給你「知識裝逼」了一個術語,牛!怎麼知道的?——他推給你一個公眾號。
你開始關注,覺得哇!大神!牛逼!長見識!每天刷每天刷每天刷。很多問題也有了解決方法——按照這個進度,過3年就能理解宇宙終極奧義了。
慢慢你有了十多個類似的號,承包了你從專業、生活、工作、跑步、減肥、飲食、情感關係……等等所有的領域——咳咳,有點看不過來的你決定提高效率碎片化學習!
利用一切碎片時間,上地鐵看一篇,吃飯時看一篇,睡前刷2篇。眼睛看不完,用音頻刷,平時看不完,跑步還能刷——但是,還是刷不完!
還好有收藏功能,全他媽的收藏!
這也叫「松鼠症」——不斷攢不斷攢不斷攢……
等到收藏超過100篇未讀的時候,你終於發現收藏=永不再讀,這讓你沮喪。
更讓人沮喪的是,你好像距離寫文章的大牛越來越遠了——在你「學習」的這段時間,這100位大牛好像都更牛逼了一點。
而且牛逼的人好像越來越多,觀點越來越新,每天都有人用全新的玩法顛覆原來的牛人——哇,原來這才是對的!
別說宇宙奧義了,你對於生活有了深深的懷疑……
再好的雞湯也掩飾不了你日益的鬱悶——確實這個世界LOW的就是刷了無數文章的你。
你越來越焦慮,終於有一天,你徹底癱瘓了,對自己說,媽的為什麼活得這麼累?老子就是一個俗人,幹嘛沒事要成長?我要做一隻豬,一坨肉,一個死屍——你開始轉戰娛樂、小說和短視頻……
中招的請舉手!
更加讓你想抽自己的是,過了幾天你歇過來,你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循環——刷刷刷。
焦慮症-松鼠症-懶癌,本世紀三大絕症,其實是個死循環。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所有的當代人都面臨兩個問題——信息超載和知識碎片化。
信息超載老話題不多說了,講幾個數據:
全世界每天有4000本書出版,超過4億個字;
紐約時報一天的文字量等於牛頓同時代的人一生的閱讀量;
一個專業領域,每天大概有200個公眾號正在註冊,有近1000篇文字正在產生……
過去雜家、博物家在現代社會已經不可能存在,即使有,也干不過谷歌度娘。
2017-05-27 11:37:15
圖博館
知識的儲存能力,人類早就被電腦完勝了,知識的搜索和連結能力,才是學習的核心競爭力。
  另一個趨勢也很明顯:知識碎片化。這個碎片化從3個方面開始——
首先時間和空間被打碎,移動手機允許你在三站地鐵里聽完一本書; 其次被打碎的是信息,如果你翻知乎、今日頭條或者某個博客,你並不會像看一本書一樣,知道前面一章講什麼的,後面即將講什麼,除了標題黨,你根本對下一個博客、內容毫無預期,只能被動接受; 最糟糕的其實是知識結構碎片化——你並不知道是誰,在什麼情況下,針對什麼問題講的這句話。所有的信息缺乏了上下文,就是廢話。
比如說有段時間我刷管理類的文,你會發現在雷軍、傅盛、彼得德魯克、吳伯凡、馬雲、吳曉波……各位大佬針對同一個問題講的內容完全不同。到底信哪個?
其實雷軍講的是網際網路行業;傅盛講的是小企業逆襲,他正在做投資;彼得德魯克用管理在講哲學;吳伯凡老師在講中西方文化;馬雲老師在對大眾勵志;吳曉波其實是用管理談財經——更重要的是,他們講話的場合,時間點和對象你一無所知。如果一個人沒有搜索能力,他不會知道背景;沒有思考能力,不會知道為什麼——這樣單純知道一句話,比不知道更糟糕。
  常年刷微信的人的大腦
把前面兩個結論放一塊,結果很清晰——時間空間碎片化確實能夠提高學習的效率(其實也干不過電腦),而信息碎片化和知識結構碎片化帶來的,則是學習效率的倒退和焦慮之源——因為他毀掉你的主動搜索能力和主動連結的能力,也就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這就是碎片化的陷阱,極大的提高了並沒有什麼卵用的信息,而降低了最重要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深度思考是件難事,也是件需要時間和空間的事,它遠遠比迅速點開另一個同樣標題很好玩、內容很逗比的標題的文章難得多也長得多——但這個時候,90%的人會選擇點開下一個話題——你的淺薄之路也從此開始。
這也形成一個上癮機制——瞬間點開新話題能讓你獲得「哇我懂了」的廉價快感,但看的信息越多,就見到越多牛人的思想高度,你卻無法越無法深度思考。為了抵禦這種焦慮,你只好繼續打開更多窗口,見證更多頂峰,然後更多焦慮。
飲鴆止渴,一直到癱瘓。
「我靠,我看了本書特好的書!」
「是嗎是嗎說什麼的給我講講?」
「恩……特別好!特別牛!……我講不出來,給個連結你自己看吧。」
是不是這樣?
2017-05-27 11:39:04
圖博館
所以大部分的人學習,起初是為了解決問題,結果變成了逃避問題。他們越學越焦慮。
  什麼是靠譜的學習方式?
觀察下那些給你餵知識的專家們怎麼做的。
他們都挺賊的——專注於一個小領域,以熱點為關鍵詞,搜索他們自己專業領域的內容;然後通過新的知識結構表達出來。
他們一方面無限度的降低了知識的門檻,其實反而被拉高的是你和他之間的距離。
知識創富時代,內容創業時代——無論你怎麼說這個領域的弄潮兒,靠的都是這三個能力:在某個專業領域的專注力;與熱點、痛點和經典結合的搜索力;以及重新架構的連結能力。
他們知道——即使你拿回來一百萬個知識的砂礫,也只是沙漠,人們愛看的,是沙子集合成的金字塔——有組織的知識才是核心競爭力。有高度的知識,才有知識壓強。
在你不斷的在沙漠閒逛,他們自己的金字塔蓋了起來。
  怎麼辦呢?下面是3個把抵禦碎片化,讓知識「零存整取」的方式:
1學習的起點不是焦慮,而是問題
李小龍當年剛回香港,在《歡樂今宵》上節目,節目組請來了一名太極拳拳師,想考驗他能不能推到對方。拳師也擺好架子等他來推,結果李小龍一拳打在對方臉上。
李小龍想表達的是——在真實的實戰中,沒有人會等你擺好架勢,只衝著你規定的地方打過來。
學習也是一樣——在真實生活中,環境和知識都變化太多——你不可能像學校里一樣,系統的學好學完一門知識,然後坐在教室等著不超過知識點的考試。
大部分時間,生活會先給你一個考試,然後你根據問題,自己找出關鍵詞,開始學習。
所以,學習的起點不是某人在朋友圈曬的一本書、推薦的一個微信文、或者這個行業的一個經典教材引發你的焦慮,而應該是你真實遇到的一個問題:
①通過不斷的思考和對話,一直到能清晰的提出一個明確具體的問題——這時候,已經解決了一半。
② 把問題拆分出關鍵字,然後開始搜索認知資源。
③找到你要到資源。
找學習資源的能力,就是搜索能力。
大部分人找資源,第一反應是上網,或買本書。這很容易陷入困境,因為網絡是個無底洞,這裡翻翻那裡看看,一不小心,2天都出不來。要把書裡面的內容消化用完至少2周,前提還是你選對了書。
2017-05-27 11:40:26
圖博館
信息爆炸時代,最重要的不是增加信息,而是篩選和刪除信息。
①從有經驗的人開始,根據你提出的問題,給你清晰的建議、方向和邊界;
②找到行業對標,看看人家是怎麼做的;
③進一步用網絡搜索資料和書的總結和評論,最後才是系統的看書。
這個方法展開又是一篇,我有機會另外開文講
3
行動學習理論認為,人要掌握一門技能,需要有10%的時間學習知識和信息,70%的時間練習和踐行,還有20%的時間與人溝通和討論。這個原則叫做721原則。
碎片化學習對於10%的信息接收非常有用,而剩下獨處練習的70%和討論的20%,則需要留出大量時間來系統學習——碎片化學習永遠只是系統化學習的輔助。你需要留出足夠多整塊時間學習。
4 輸出倒逼輸入
如何能保證讓自己思考有體系?
我看過、試過很多方法,最後最有效的只有一個,就是用輸出倒逼輸入。
你可以寫文章、講課、做PPT、做讀書筆記、導圖……只有一個要求——你的輸出有結構。
你要先搭好圖紙,設計出一個承重結構,然後鋪鋼筋,最後才放水泥和沙子。
先建立一個結構,你的知識和信息量會自動吸附在結構之上。時間一長,你會成為一個能根據結構連結知識的人。
很多人會說,我不會寫該怎麼辦?
研究新建構主義的王竹立老師有一個觀點——把知識零存整取:
第一步,叫做積件式寫作,就是用ctrl+c加ctrl+V的方法,先拼出一篇符合邏輯的文字。
第二步,進入個性化改寫階段,在第一步的基礎上,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化,寫出自己的案例,自己的風格,自己的側重點——現在網絡上大部分的寫作和講課都是此類。
第三步,創造性重構,在持續的前兩步積累下,創造出全新的思路和模型。
大部分人的問題,都是看了第二第三步的文章,下結論說自己完全不適合寫作,然後放棄。其實每個人都應該動筆從第一步做起——寫作不是為了傳播,至少為了思考和學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快分享吧!
為什麼越學反而越蠢?——碎片化學習是個騙局
碎片化學習,是牛逼的人為了阻礙你成功,設下的「騙局」
越學反而越蠢?因為你掉進了碎片化學習的騙局裡!
老師們!原來這是個騙局——碎片化學習讓人越學越蠢
越學越蠢,碎片化學習就是個騙局!
為什麼越學反而越蠢?碎片化學習是個騙局
為什麼越努力學習反而越蠢?
古典:為什麼越努力學習反而越蠢?
乾貨丨為什麼越學反而越蠢?——如何讓碎片化學習變得有效?
2017-05-27 11:41:16
圖博館
我們這一代人的學習2017-03-09 羅振宇

從今天起,《羅輯思維》節目將迎來一次大改版,從視頻改為音頻,從周播改為日播,每天5-8分鐘,只在「得到」App播出。
為什麼要做這次改版?羅胖的回答是四個字「終身學習」。這是一個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用一生去踐行的話題。
1
今天是《羅輯思維》視頻節目的最後一期,相當於臨別贈言,我想講一個長久以來一直想講的話題——這一代人的學習。
先從一個詞說起,叫「學習焦慮」。每個人都有,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它在不斷地加深,在飛速的進化。
我上中學那會兒也有學習焦慮,無非是怕這次考試沒考好,將來大學考不取,能夠找到一個什麼好工作。所以這個焦慮的本質是「謀生」,是很低級的焦慮。
但是社會發展到了今天,這個焦慮已經不是謀生的問題了,它是一個「求存」的問題。換句話說,如果你對社會環境的信息感知能力下降,你原來的生存方式是無法維持的。
比如說,中國的很多老人,有錢,也有社會地位,有社會閱歷,為什麼老被騙子騙?因為新出現的那些技術、協作方式,他們不知道了嘛。
不出意外,我們這一代人活個100歲稀松平常。如果我們的身體健在,但是頭腦萎縮了,收集信息的能力下降,我們的老境也許會非常的淒慘。即使你年輕的時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你也沒有能力在極其複雜的環境當中保衛這筆財富。
知識現在越來越是一個具體的利益。過去流行一個詞叫「無用之學」,現在這個情況已經發生了大反轉。
舉個例子,同樣是旅行,有一個人知識比較好,看見美景會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那他在旅行當中獲得的價值就大。而另外一個人沒知識,只能說:「我靠,真好看。」那你這個票買的就不值嘛。
現在是一個體驗消費的時代,體驗是你去說服人、跟人協作的重要的工具,沒有知識你哪來什麼體驗,你所有的利益都將受到損害。
再換個角度看。
有人說,中國的社會階層在固化,貧家之子再難登入社會上層。
也有人反駁,說不對,什麼馬雲、馬化騰,他們原來不都是赤手空拳的人嘛,憑借自己的努力,完成了階層的穿越。
所以問題來了,中國現在到底階層固化沒固化?
答案非常簡單,固化了,也沒固化。關鍵的區別在哪?就是你有沒有知識,你是不是能夠完成認知升級。知識的爆發性價值有可能會改變你的一生,最終幫助你完成階層穿越。所以,你說我們這代人的知識焦慮能不大嗎?
2017-05-27 11:42:37
圖博館
更何況現在知識爆炸。這些年,一見到書店我的心情都很沮喪,那麼多書,那麼多知識,我就是窮其一生,每一天什麼事都不乾只看書也只能看到一個皮毛。所以你說能不絕望嗎?
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知識焦慮。
2
過去,你有知識焦慮很好辦,讀書看報加上學,只要勤於用功,肯於花錢,你的焦慮是能解決的。
今天,這些解決方案本身就在出問題,為啥?因為社會的底層因素正在發生重大變動。
  第一,人的時間在碎片化。
現在我們幹什麼動不動手欠,就要去摸下手機,刷個微信,刷個今日頭條什麼的。當然,這賴不著人家微信,這是我們社會協作關係極度複雜化的結果,我們有太多的事情要同步運行,分頭照料,所以拿不出整塊時間了。
可是讀書上學這種事是要花整塊時間的。一本書20萬字,怎麼也得搞個三四天吧;上個學幾年,最短的短訓班也得好幾天吧,你越來越花不起這個時間。
  第二,學習越來越是終身化的。
過去有個詞叫「學業有成」,大學畢業基本上算學業有成吧。但是今天有學成這件事情嗎?新的知識像海浪一般的湧來,你一輩子都要在裡面奮力前行,永遠成不了。
20多歲你就大學畢業了,整個社會沒有為終身學習提供解決方案和服務,怎麼辦呢?
  第三,學習越來越是跨界化的。
這是一個知識大融通的時代。
不信你看身邊的那些牛人,誰現在乾的活還是他大學本科的那個專業嘞,他都說不清自己現在是什麼專業,反正一肚子雜貨,對很多領域的知識都有強烈的興趣,這樣的人才叫牛人。
但是我們的社會可沒有為這樣的人準備好服務系統,因為我們的知識仍然是「分科治學」,在某個領域越專精的人往往越跟外行沒法對話。
比如說,我能不能用業餘時間把經濟學系統地學個大概?我不想乾經濟學,我就想瞭解一下。真就沒有相應的產品。
所以我創業搞的「得到」App就想往這個方向努力,那麼多人需要,我能不能提供一個解決的工具。
在「得到」App上,我們從北京大學請來了薛兆豐教授,開了一門《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每天只需要花10分鐘,一年你就把北京大學經濟學課給學了。
薛老師錄課的時候,對面坐了一個姑娘,我們公司派來的,這個姑娘第一份職業是導遊,就是在旅行車門口說「上車了上車了」那麼個姑娘,她在那聽課。一旦薛老師講得聽不懂,她就喊停。
這種產品就是為跨界學習準備的。
2017-05-27 11:43:28
圖博館
3
當然了,不管是我們的「得到」App還是市場上的很多工具,它就是個工具,解決不了你自己的學習問題,所以下面談今天我最重點想談的問題:
在這個碎片化、終身化、跨界化學習的時代,我們應該怎麼學習。
我給大家五個建議,也就是五個關鍵詞。
  第一個關鍵詞「人格」。
我們過去往往以為閱讀就約等於學習,其實不是。閱讀是跟書學,但是我的體會是跟人學效率更高。
知識是啥?
知識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信息網絡,它真實的存在場景是牛人的大腦裡面,翻江倒海不斷在迭代。牛人就是知識的載體,所以我們這代人學習首要的條件就是盡可能和牛人在一起。
我經常跟人講,如果你在的那個公司或者單位是一個下降趨勢的產業,千萬不能待,為什麼?它不是說發不出工資,而是那些牛人紛紛跑掉了,你身邊留下的人往往是沒什麼本事的人,你的學習環境被剝奪了。
  第二個關鍵詞「概念」,即通過不斷地蒐集新概念來高效的學習。
李笑來老師講,上初中的時候他媽就告訴他,每個學期開始的時候,教科書發下來,先預習,掌握那些關鍵概念。然後到了課堂上聽課、做作業就輕鬆得一塌糊塗。
比如說《高中物理》第一冊,不就是那些概念嘛,什麼是力,什麼是運動,牛頓三大定律,什麼是做功,什麼是動能,就這些東西。然後綱舉目張,任何知識的碎片隨便抓進來都能夠安放到概念上。
我們人類是一個超級模式化的動物,世界本身非常複雜,它怎麼變成知識?就是沈澱為一個一個的概念。掌握知識本質上就是掌握概念。
  第三個關鍵詞「縫合」。
知識是自己的事,是從內心向外界盛開的一朵花,外在的知識從你眼前飄過,你必須縫一針才是你的。
怎麼縫合?
很簡單,表達一次。
很多人在網上看到一些文章,覺得特別好,收藏。這個收藏沒有用,過了幾天,你全忘了。這個時候應該幹什麼?寫一句話。就像我每天寫羅曰一樣,看完之後寫一句,這個知識我覺得哪兒有趣,這就叫縫合,這就叫讀書筆記,這就和你原來的知識體系長在一起了。
  第四個關鍵詞「碎片」。
這個爭議就比較大了,很多人都反對,說學習就應該體系化、系統化的學,你碎片化學習,最後一地雞毛,什麼也學不著,也搭建不起巍峨的知識大廈。
我不是說系統化學習不好,而是它不現實。前面講到,我們每個人的時間都在被劇烈的碎片化,手裡拿著一大堆碎片時間怎麼辦?不用於學習,難道用於打遊戲才對嗎?
碎片化時間是一個基本事實,我們這一代人必須要練成一個本事,就是利用碎片化時間拿到實實在在的知識。
2017-05-27 11:44:22
圖博館
回到真實的學習場景來看,碎片化學習沒有那麼糟糕:
首先,知識的產生就是碎片化的。再聰明的大腦他一時一刻也只能產生一個念頭、一個假設、一個結論,然後可能當論文就發表出來了,這就是知識真實的產生場景。你看《論語》,就是孔子和他弟子之間一些碎片化的對答嘛。
還有一方面,站在學習者的角度來看,碎片化是一個最終的結果,它一直如此。
比如說你去讀一本書,學一個學期的課,最終留下來的是啥?不就是一些碎片化的印象嗎?幾個動人的場景,幾個金句,幾個精辟的結論,讀完一本書能夠留下這些東西已經是上上大吉了,你沒有白讀啊,上課也是一樣。
如果學習的結果就是碎片化,那碎片化學習有什麼問題?
  第五個關鍵詞「目標」。
在「得到」App專欄《槽邊往事》里,和菜頭說了這麼一段話:
不計成本、成敗利鈍的追求知識,這是專業學者乾的事情。可是我們不是,我們是普通人,普通人是要面對一個一個的目標去行動的。行動一步獲得反饋,調整行動,繼續往前走,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正常生活。
  知識是什麼?
知識就是偶爾亮起來的一小片天空,這是我們要抓住的線索,然後據此行動。
和菜頭打了個比方,我們就像是一個戰士在海灘上伏擊正在要登陸的部隊,這個時候一顆照明彈上了天,這就是知識,片段,非常的短暫,抓住這個瞬間,咱們幹什麼?有槍開槍,沒槍有彈弓打一下子,彈弓都沒有,抓把沙子也撒過去了。
立定目標,然後隨時摳動扳機,這就是我們面對知識的態度。
2017-05-27 11:46:10
圖博館
光明時評:王詩齡的課程表,無法定義每個人的成功 2018-12-29 光明網

曾經一度被炒得沸沸揚揚的“王詩齡課程表”,最近再次成為社交網路上的熱門話題,為此,光明網-時評頻道12月29日刊載評論文章《王詩齡的課程表,無法定義每個人的成功》。
  在知名主持人李湘女兒王詩齡的課程表上,從週一到周日,鋼琴、大提琴、油畫、書法、瑜伽、國際象棋甚至織毛衣,各種學習安排擠滿了她的課餘時間。對此輿論不吝讚譽,還不忘一個勁地給其他家長和孩子們打勵志雞血:“王詩齡課表曝光,你是985都輸她”,“看吧,比你聰明、條件比你好的人,還比你拼命十倍!”
  同樣一張滿滿當當的課程表,在普通家庭父母那裡可能備受質疑,到了名人李湘和王嶽倫那裡卻獲得讚譽。有人還拿出更“成功、大牌”的英國王室來說事。英國小王子、年僅5歲的喬治,在他一年級的課程表上,就排滿了數學、英語、法語、科學、歷史、地理、電腦、戲劇、藝術、體操、游泳、擊劍、高爾夫、陶藝、芭蕾等十幾門科目。觀點還是一樣——他們出生時就在羅馬,卻仍比你努力。
  這兩種看似截然相反的輿論意見,其實都屬於同一套話語體系——成功學的話語體系。只不過,因為普通家庭的父母和孩子都“不夠成功”,所以人們還有探討和質疑成功標準的勇氣。王室、名人“足夠成功”,甚至直接定義了何謂成功,跟他們探討、對他們質疑的人自然就少了很多,變成了一面倒的讚譽和宣導。
  在相當長的時間段裡,那麼多人都為育兒問題爭論不休,那麼多家庭都為孩子的教育成長焦慮不已,甚至彌漫成為一種全社會的焦慮。要不要“王詩齡的課程表”,要不要喬治王子式的苛刻教育,恐怕在短時間內都無法形成共識。也許首當其衝的,是家長和全社會都應該反思一下價值觀問題——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何為健康的成長;對於一個人來說,何為成功?
  回應
精英這些琴棋書畫所謂培養氣質的課程學得越多,就離現實越遠。
對大多數人來說,高中數學、物理、化學,甚至初中的部份數學、物理、化學都是無用的。
學習本身並不是只是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培養人的能力,認知,理解,邏輯思維等能力。
琴棋書畫也是
2018-12-30 10:27:47
阿楨
不要誇孩子“你真棒”! 斯坦福教授:請用以下12種語境表揚孩子! 2019-03-18 新浪育兒

  讚揚比批評更容易使人進步,好孩子是誇出來的,但誇獎孩子,也要講究方法。
  我們常見的讚揚用語可能成為了口頭禪,比如“你很聰明”、“你真棒”、“很好,繼續努力”等等,但其實真正的表揚不是體現在這些泛泛誇獎上。
  是表揚努力 毅力 細節 創意 態度 合作精神 領導能力 勇氣 細心 信用 謙虛 選擇
  回應
MB,為什麼老外啥都TM對?
沒這麼講究,這些人吃飽撐的,這種日常語言也要琢磨來琢磨去,不見得按你的12句話,孩子會更優秀
一幫沒有孩子的出的書

美國年輕人心理健康狀況惡化 文化潮流或是誘因 2019-03-18 新華網

  美國心理學會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過去10多年間,美國年輕人心理健康狀況惡化。與2005年時相比,在2017年自述過去一年裡有過重性抑鬱症狀的青少年人數增長近52%。
  研究人員分析美國“全國藥物使用和健康調查”資料得出上述結論。“全國藥物使用和健康調查”始自1971年,是美國關於12歲以上人群藥物使用和飲酒行為、心理健康和其他健康相關因素的一項長期調查。研究人員此次分析資料涉及2005年至2017年間超過20萬青少年以及2008年至2017年間大約40萬18歲以上成年人的答覆。
  研究顯示,自述在過去一年裡有過重性抑鬱症狀的青少年人數2005年時為8.7%,到2017年時增至13.2%;18歲至25歲年輕人中,自述在過去一年裡有過重性抑鬱症狀的比例從2009年的8.1%增至2017年的13.2%。另外,2008年至2017年間,自述過去30天出現過嚴重心理困擾的年輕人比例從7.7%增至13.1%;同期產生過自殺念頭或與之相關想法的年輕人比例從7%增至10.3%。
2019-03-20 08:10:40
阿楨
“量子波動速讀”日本創始人:愛讓人擁有這個能力 2019-10-20 介面

  一排排小學年齡的孩子坐在桌子前,手裡拿著一本書快速從頭到尾反復翻動著,翻一次的時間大概只需2秒鐘。這是近日熱傳的國內某教育機構組織量子波動速讀比賽的現場。
  “量子波動速讀”(quantum speed reading)這個用不相關物理概念搭配起來的高深稱謂,乍一聽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
  該機構招生廣告稱,學員可以運用HSP(高等感應認知)的能力進行速讀,大腦呈現動態的影像,可以在1至5分鐘看完一本10萬字左右的書,並且可以把內容完整複述。
  也就是說,學員在翻書的過程中不是用眼睛“看”書,而是通過一遍遍翻書產生“感應”,把內容直接傳輸到腦子。用“心靈感應”閱讀,可算得上是一種超越科學認知範疇“超能力”了。
  但相信這個理論的人卻不少,不僅在北京,杭州、駐馬店、深圳等地均有類似機構開展相關培訓,收費在6000元半年到26萬“終身制”不等。
  事實上HSP在13年前,日本人飛穀由美子在2006年出版了一本名為《量子波動速讀》的書,她稱,即便是外語書,翻書的過程也能激發大腦迅速翻譯,跨越所有語言障礙。她表示,其背後的秘密來自於大腦的三層結構,當書頁翻動,資訊會直接進入中腦或間腦,那裡也是人類潛在意識的所在。
  但這一系列神乎其神的說法背後,卻沒有提供能佐證的科學依據。
  而在她之前,西方國家已經開始對快速閱讀進行探索。1950年代,美國教育家埃弗蘭•伍德(Evelyn Wood)提出了一種叫“動態閱讀”(Reading Dynamics)的方法。只需一根手指,在紙面上從上到下劃過,而不是從左到右,就能“一目十行”,這一方法一度在美國廣受歡迎,有接受了訓練的讀者自稱能在1分鐘內看完68頁書。
  直到今天,美國一些地方仍有“動態閱讀”的培訓課程,但已經有不少研究指出這是一場騙局。科學家指出,無論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不可能實現,因為人類的視力本身就是具有限制性。
  然而在一定範圍內提高閱讀速度仍然可行,思維導圖發明者、曾出版《快速閱讀》一書的英國心理學家托尼•巴贊(Tony Buzan)就給出了幾點閱讀小貼士:學習如何用你的眼睛快速閱讀;保持身體健康,大腦供氧充足;學著記憶章節甚至是全書;跟朋友組成快速閱讀小組。
  相關新聞
“量子遠程治病”又來了,有人被騙11萬
2019-10-21 08:43:51
阿楨
中國四省市2018PISA測試三項第一,專家:值得慶賀但要保持清醒

巴黎時間2019-12-03,世界經合組織(OECD)發表了第七輪國際學生評估結果(PISA 2018):北京、上海、江蘇省和浙江省組成的中國部分地區聯合體分別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三項測試均位居第一。在共有來自79個國家和地區約60萬學生參與的測試中,中國在閱讀(555)、數學(591)和科學(590)三項測試中遙遙領先,新加坡緊隨其後。OECD國家在上述三項上的平均成績分別為487分、489分和489分。
從2009年、2012年連續兩年排名第一,到2015年的排名第十,再到如今的回歸第一,閱讀、數學、科學三大基礎學科都取得了第一。即使是代表中國大陸參與測試的這四個省市中最弱勢的學生,其閱讀能力都超過了OECD國家/地區的平均學生水準,這與中國近幾年持續推進的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和優質均衡發展不無關係。但不是中國教育的全部,我們的基礎教育還面臨著地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
2021年的PISA測試會增加創新能力測試,中國學生能否繼續拔得頭籌,值得期待。

閱讀進步、數理退步…台灣PISA成績背後的喜與憂 2019-12-05 聯合報

正面成效有三項:
一、素養教學:閱讀成績2015年497分,排名23,2018成長到503分,進步6名。
二、性別平等:在閱讀方面,女生雖優於男生22分,卻低於各國的平均值(30分),相對於2009年女生高於男生37分;此外,在數學和科學方面的成績,也無顯著的性別差異。
三、城鄉均衡:和2009年對照,都會工商區的學生表現進步7分、新興與傳統產業區進步4分,但低度發展與偏遠地區則大幅提高20。另外,有12%的弱勢學生在閱讀表現上,達到前1/4的成績,也略高於OECD的平均值(11%)。
仍然存在兩項隱憂,值得警惕:
一、名次停滯:數學始終維持在前5名(2006年第一名最佳),閱讀除2012年的第8名,都在20名上下徘徊,科學兩次第4名,其餘三次都在十名以後。同一時期,大陸、新加坡、澳門和香港盤踞各領域的前四名。
二、數理落後:數學排名不錯,卻以每年下降兩分左右。同時,今年七月揭曉的2019年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我國排名第21,歷年最差。
2019-12-05 07:48:46
阿楨
台灣國中生6/10,高中生1/3瘋補習!每年人均5萬新台幣 2021-05-02 聯合報

12年國教 補習班更擠了 2015-12-25 聯合報

12年國教上路兩年,家長一窩蜂把孩子擠進補習班、考私校國中部,甚至小三就惡補,壓力向下延伸到小學像倒退50年,回到仍要拚命考初中的6年國教時代。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張旭政問總統候選人,如何加強監督私校,讓國高中真正免試入學,挽救崩潰的國教理念?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吳福濱也問候選人,如何推動高中職入學真正全面免試?如何看待明星高中存廢?少子化帶來的國中小廢校、私校退場等問題,如何解決?他希望新總統修法推動教師評鑑、積極淘汰不適任教師,維護學生公平受教權。

為上私校 不計成本 台灣學生補習成瘋 2017-06-16 人民日報海外版

  位於台北車站附近的南陽街俗稱補習一條街
  招牌林立的補習一條街,五花八門的補習班,講課眉飛色舞的補習名師……在台灣人的記憶中,補習班是從童年時代開始陪伴他們一路走來的伙伴。從小忙補習是台灣教育的一大特色。
  2015年小學生7/10校外補習,支出總額601.1億新台幣,人均6萬元。
  由於12年國教制度紊亂,導致很多家長一窩蜂想考私立高中附屬國中(初中)部,這樣可以不用通過中考,一路往上讀到高中畢業。
  台灣從1954年到2001年,一直實行大學聯考制度,錄取率很低,一些專門針對升學惡補的補習班應運而生,補習風氣也愈演愈濃。
  到2002年,台灣開始實行多元入學制度,即不光是文化課,特長生和藝術類學生照樣可以考大學。
  之所以補習班能有那麼多學生追捧,原因在於這些名師不管學術功底如何,但至少都能說會道。因為可能學生課堂上聽不懂的問題,在名師們手上就會化繁為簡,清晰易懂。如教數學的名師一般都會掌握口訣、速算方法等等。同時,他們也在講課的同時也會講笑話、說段子,讓課堂更有趣味性和生動性。
2021-05-02 07:59:30
阿楨
未成年人保護法施行一年了,校園霸淩者們還囂張嗎? 2022-07-05

前幾天,連續兩起校園暴力事件登上熱搜。6月25日,網上流傳一段“漢濱區大河中學學生被扇耳光”視頻。同一天,上海市閔行區教育局在官方微博回應“童星邵一卜疑遭校園欺淩跳樓”一事。
提到校園暴力,大家都不陌生,80後、90後的童年更是我國校園暴力最猖獗的時代,近年來,多起校園暴力事件憑藉其手段之殘忍,後果之嚴重引起廣泛關注,在互聯網上大範圍傳播,刷新了很多人對校園暴力的認識。
校園暴力古今中外都是頑疾,至今都沒可以值得借鑒的治理經驗,比如日本成立了很多幫助受欺負孩子的民間機構團體;政府專門成立了檢查小組,監督教育那些無視甚至縱容校園欺淩的教師,文部科學省還制定了防止校園暴力問題的指導方針;還開通了24小時對話熱線。效果怎麼樣呢?僅在2017年日本全國發生的校園欺淩事件超過54萬件,比我國要嚴重得多。
德國採取預防性的措施,學校霸淩也是一個嚴峻問題,特別是在5-8年級,20%-25%的學生遭到過霸淩。
美國有各類預防欺淩、研究欺淩的機構和計畫,早在2000到2002年,加州等15州就通過了禁止校園欺淩的法案。至於效果嘛,只看美國的校園暴力有多嚴重,還時不時有青少年槍支暴力犯罪,其規模和烈度,堪稱獨步天下。
這麼,中國,能成功嗎?
  回應
現在的14歲比40歲的人還懂鑽法律漏洞。訓誡有毛用。

2018年,女兒深圳公立小學,搞了快樂教育,成績讓學校心都涼了 2022-07-05

我們前幾年某些人大聲嚷嚷的快樂教育,減負,就是走的美國公立教育方向,只是程度還沒到那樣而已。最近揭露出來的毒教材問題,本質就是全面向美國學習。希望能早點撥亂反正!
18年,我女兒在深圳一所新開的公立學校讀3年級,學校試著搞了一下快樂教育,語文學到13課了生字只寫到第9課,期末全班語文成績平均60多分,學校慌了,解聘了那批老師,換了一批嚴格的,也開始搞留堂,新的老師批改作業非常認真,標點符號,拼音注音,一些字的細小錯誤都被發現,4年級就好了。
  回應
只有好的結果才能讓人快樂,過程永遠是痛苦的,只能苦中作樂。所謂快樂學習就是不學習,快樂教育就是不教育。
西方快樂教育都破產了。快樂教育帶來的分數和學習水準的貧富差距。美國精英都花大價錢送孩子去私立學校,學習壓力不比國內的高中生小。
2022-07-06 08:33:19
阿楨
中國參與國際奧數史上最佳成績 6名選手全部滿分強勢奪冠 2022/07/17 中時

參加63屆國際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6名大陸選手以全部滿分的6金成績奪下團體冠軍,這是中國代表隊第23次取得團體冠軍,同時也創下中國參賽史上最佳成績。這項榮譽在16日晚間的微博很快地就衝上熱搜排行第一。
數奧始於1959年,旨在激發青少年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提供相互交流和學習的機會。從1985年起,中國科協每年組織中國優秀中學生參賽,共累計選派218人參加競賽,獲得金牌174枚、銀牌36枚和銅牌6枚,23次取得團體總分第一名的優異成績。

奧數熱--維基百科

奧數熱,是對21世紀初中國大陸學生、家長和教師大規模參與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及其他類似競賽有關培訓這一群體性事件的代稱。這一事件前後持續長達二十餘年,而其是否完結、何時開始及有無必要至今尚有較大爭議。

2019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中國代表隊無一人獲得金牌,「舉國奧數體制」失效了嗎?

今年的比賽結果公布後在網上引起爭議,不少網友把中國隊在RMM上的失利,和之前教育部取消奧賽和升學掛鈎聯繫到一起。2001年,教育部發布奧數禁令,規定「奧賽」成績不得與招生掛鈎;2010年,北京、廣東、河北、浙江、江蘇等地也陸續禁止舉辦奧數班、叫停「奧賽」。 2015年起,各地逐步取消奧數高考加分;2016年初,北京市教委要求公辦學校「不得將各種競賽成績、奧數考試成績、獎勵、證書等作為學生入學的依據」。2018年,中共教育部、民政部等四部門,通知嚴禁校外培訓機構組織中小學生等級考試及競賽,並嚴禁超綱教超前學等「應試」培訓行為。
一些和培訓多有掛鈎的競賽已被叫停:32年來共4000多萬學生參賽的「華杯賽」決賽被暫停、華羅庚金盃少年數學邀請賽被暫緩、「學而思杯」不再舉辦,甚至連長期參與培訓的家長微信群,為了防止被查,都連夜改了微信群名,刪掉「數學」、「牛娃」等敏感詞彙。
然而,五大學科奧賽獎項和科技創新競賽獎項依舊是高校自主招生最關鍵的指標,北大、清華還幾乎同時發出了「奧賽生召集令」。家長們對於官方「一刀切」的「減負」行動也並不領情。
2022-07-18 07:31:17
阿楨
記者臥底網課入侵群:“網課爆破”污穢不堪,涉嫌違法犯罪 2022-11-05

近日,河南省新鄭市第三中學一名劉姓歷史老師上網課後在家中不幸去世。據劉老師家屬提供的視頻和圖片顯示,上網課時,直播間被人故意播放刺耳音樂,有搗亂者惡意威脅,種種話語不堪入耳。目前,新鄭市公安局、教育局、網信辦等部門已成立聯合調查組。
網課參與者洩露網課會議號和密碼,隨後搗亂者有組織地“入侵”線上課堂,通過強行霸屏、騷擾資訊刷屏,乃至辱駡師生、播放不雅視頻等極端方式,惡意擾亂教學秩序。“入侵者”被稱為“爆破手”。
專家表示,“網課爆破”不僅擾亂了網路平臺的公共秩序,也給很多人帶來了實際傷害,當下,對“網課爆破”亂象亟待整治、精准打擊。
成員未成年人居多
  回應
抓幾個,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就直接開除,成年的就進去。亂世用重典
事實一再證明,老師同普通人一樣,也是弱勢群體。
開除內鬼,不想上學就別上了,搬磚去吧
抓到的直接送去上山下鄉接受勞動改造!反正他們不願意過好日子
說了大半天,根源在於網課這種模式,面對面的課堂交流和授課才是真正應該儘快恢復的。
你以為會爆破網課的人現實裡會喜歡上課嗎?
法律要與時俱進了,這種不算犯罪,那王法何在?
2022-11-06 09:09:19
阿楨
中國的學校在基礎教育階段,過於重視知識的記憶和訓練,非常輕視情商的培養 2023-01-06

【本文來自《我堅決反對基礎教育階段把數學搞的過難,而是建議全方位的培養,尤其是情商的培養》評論區】
事實證明,一個人的成就,很大程度取決於情商,而不是智商。至於智商的培養,可以在孩子們15歲以後,對自身特長和人生規劃有了一定的認識後,再根據他們的專業理想,安排適當難度的數學教育,其實一點也不晚!
  回應
 高中就常在《知音》雜誌中,看到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但是我不明白情商是什麼。34歲前,領導都會通過各種方式提醒我,要注意委婉一些,也就是通俗的說:情商低”。34歲後,隨著人生閱歷的增加,我要對“情商更重要”的人說,去NTMD。以後我會對我閨女說,學好數理化,培養好智商,情商是你成為獨特的你的一部分,不需要改變什麼或者培養什麼。中國文化的影響,到了一定年齡的中國人,不缺情商,缺的真TMD是智商。
 美國教育培養孩子們的情商,是通過寫作,演講,辯論,社會實踐,才藝展示,組織各類文娛和體育比賽,才讓孩子們潛移默化地培養出情商。書本的東西,都叫“知識”。行為,實踐,動手,才是情商的源泉。
 這個還是別學了...這種培養訴棍、政客、寄生蟲的教育模式已經成災了
 美國人情商這麼高,也沒見他們國家幹件人事啊?光看老美教育出來的,算個乘法連腳趾頭都用上了。沒事都在天天撒謊吸毒,拿槍突突突,0元購什麼的實踐,這我們是沒法比。
 曾仕強說過,美國人一生只幹兩件事:talk and show
 然則歐美貴族學校玩的就是填鴨式教育,給平民才是快樂套餐。結果就是大英500年以來,能從底層爬到上層只有0.04%。
 好笑的是,美國人這會兒正在痛駡自己的教育系統呢…… 建議作者有時間泡泡美國的論壇開下眼界
2023-01-09 08:03:4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