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1-03 06:38:27| 人氣10,018| 回應203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公共知識份子》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最需要看《公共知識份子》是臺灣的媒體名嘴尤其南方朔,至於理查波斯納的右派保守立場之謬不值一評(比如p.82-反杭士基、p.104-反柯林頓/挺小布希)。

  另參本館:台灣人要騎那種馬? 名嘴伶牙利齒 邪者叫獸名嘴 《所謂的知識分子》《高級迷信》《美國時代的終結》《流氓國家》《布希的戰爭》

 

理查波斯納《公共知識份子》(時報文化,2004)

 

Richard Posner這位美國高等法院的法官(曾審理喧騰一時的微軟案)在本書中討論一個發人深省、引人議論的話題:知識份子在現代社會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知識份子在現代社會角色的討論一直未斷,且隨著社會的劇烈變動而呈現不同的面貌。

在波斯納法官的眼中,二十世紀在專業化潮流的沖刷之下,大學與研究機構林立,形成一座座的知識堡壘,門禁森嚴於外,各學科之間壁壘分明於內。然而,近些年來媒體的蓬勃發展,對資訊評論的巨量需求,又促使部份學院人士(通常是學術生命已近尾聲的人士)踏出象牙塔,與受過若幹高等教育、行業出身各異的媒體人、作家、政客,隱然形成了一個聚落,作者以「公共知識份子」稱呼。

這批人由於只要搖筆桿、耍嘴皮,投入的成本極低,一旦暴得虛名,便成為媒體寵兒。糟的是,社會上並沒有評判公共知識份子的客觀標準,以致這批人膽子越講越壯,場子越講越旺,哪怕談的遠離自己專業,照樣到處插花客串,信口開河不誤。可歎真理越辯越糊,偏見越加越深,見解水準節節下降,就算講錯被人抓包,為了捍衛荷包也要硬拗。只要媒體關係良好,節目照上,文章照寫。只要抓對市場脾胃,總會有人捧場。

作者自有法律學者的嚴謹,從定義這批「公共知識份子」,進而點名批判,從已去世的歐威爾到積極著書的喬姆斯基,無一倖免,也因為「公共知識份子」這個概念頗具威力,也惹人爭議,加上作者砲火猛烈,此書問世之後,在歐美社會引起軒然大波。

波斯納的分析或許失之偏頗,但是用語辛辣,套用在媒體過度發達、亂象叢生的臺灣,彷彿一面照妖鏡,臺灣的「公共知識份子」群像,竟是呼之欲出! 

   作者簡介

理查波斯納 Richard A. Posner1962 年畢業於哈佛法學院,曾在甘迺迪與詹森政府擔任檢察總長助理、法律顧問等職務。1968 年進入史丹佛大學任教,次年轉任芝加哥大學法學院,直到 1981 年受聘為美國聯邦上訴法院第七巡迴審判庭的法官為止。從 1993 年至 2000 年為首席法官。擅以經濟學角度討論各項法律問題,如反托辣斯法案等;後更深入探討刑法、勞工法與智慧財產權的經濟層面。目前除了繼續在芝加哥大學擔任資深講師,著述不輟,議題廣及文學、老年、性、道德理論等與法律之間的關聯。代表作有《法律理論的前沿》(Frontiers of Legal Theory)、《美國的緋聞》(An Affair of State)、《道德與法律理論的難題》(The Problematics of Moral and Legal Theory)《性與理性》(Sex and Reason)(桂冠)、《法律與文學》(Law and Literature)(商周)等。是名副其實的公共知識份子。 

第一篇 理論與實證的分析

第一章 粉墨登場

第二章 市場剖析

第三章 悲天憫人與真知灼見

第四章 預言及影響力

第五章 迎向群眾,犧牲知識

第二篇 公共知識份子的類別研討

第六章 文學評論

第七章 政治嘲諷

第八章 唱衰未來的學院大師

第九章 公共哲學家

第十章 法律競技場

結語 幾點建議

 

公共知識份子 by王崑義

 

美國的一位法官波斯納在二00一年寫了一本「公共知識份子」的書,用來指稱那些入世的學者,透過所謂的道德良知,投入公共領域的論述,以搶佔公域的發言權,並坐收名利。

波斯納對「公共知識份子」的界定似乎是持比較負面的看法,他認為現代社會的學術專業分工與媒體過度發達所造成的內容強烈需求,面對層出不窮的政治社會新爭議,習慣了學院知識分工的學者們,雖不專精於新議題的複雜面向,但卻在私人名利考量與媒體關係的壓力下,鼓起餘勇發言。然而缺乏足夠的資訊與嚴格的中介審查機制,以致於言論品質低劣、妄加臆測、信口開河。

從這樣的界定來看當前的臺灣社會,除了過去習慣於在媒體上侃侃而談的名嘴學者之外,最近又有一群「親綠學者」發出「民主政治與臺灣認同的道德危機」的呼聲,期望透過連署再次喚起社會倒扁的熱情。

然而遺憾的是,檢視這群「親綠學者」,他們的背景大部分卻擺脫不了外省、菁英、美麗島系的影子,如果硬要把他們歸類為「親綠學者」,那麼其中夾雜著還有不少是綠營裡面的「統派份子」,他們屬性其實跟馬英九比較接近,跟真正的阿扁恐怕距離相當遙遠。

如果還要再區分,這群大部分研究社會學的學者,本身具有的大中國意識早就為人所知,而少數的政治學者深處在臺大政治系那個深藍的學界大本營,也很難用客觀的「親綠」來界定他們的身份,他們參與表態恐怕是因為面臨泛藍正在發動對泛綠的學界大清洗,為了飯碗不得不自保的行為,所以別太相信他們對政治的純潔性。

也就因為有上述的屬性,當他們在連署書中大談民主的價值與理想時,馬英九在相同的時間接受國外媒體訪問中,也大談「中國不民主化,就排除統一」的說法。因此,「民主」對他們而言只不過是工具性價值,不見得是什麼理性價值。特別是民主和認同是否有必然的關連性,卻也是值得探討的事情。

這個議題美國政治學大師杭廷頓在二00四年所出版的一本書「我們是誰?」中就已經探討過,他認為對美國傳統最迫切而且最嚴重的挑戰是拉美裔移民,尤其是墨西哥人,因為他們往往缺乏融入美國社會的興趣。與幾個世紀以來的其他移民相比,他們難以割斷與故國的聯繫,總是渴望著回鄉探親訪友,甚至參加選舉投票;他們沒有尋求成功、實現「美國夢」的意願。如果這種情況得不到改善,美國很快分化為由「兩個民族、兩種文化和兩種語言」所組成的國家。

所以在杭廷頓的觀察中,可以發覺民主和認同不必然會具有關連性,臺灣從政黨輪替以後雖然實現了民主,但以泛藍為主體的「大中國意識」,卻一直未能融入「臺灣夢」之中,使得臺灣的民主無法形成臺灣人民的共同價值,反倒更像是一種奪權鬥爭的工具,所以「親綠學者」的挺身而出,並不必然能提升臺灣民主的價值與理想,反而可能落得變成泛藍奪權鬥爭的踏腳石。

所以,奉勸這群學者還是乖乖的留在研究室,別走進現實政治到那裡和稀泥,最後可能落得一個「公共知識份子」的譏評。畢竟,在阿扁身上找不到的「道德」,也不可能在馬英九身上找到,這就是臺灣的政治。

http://blog.sina.com.tw/wang8889999/article.php?pbgid=22448&entryid=76676

 

【圖博館】:《知識經濟》的無价

 

  聽到中時晚報無預警停刊了,第一個想到了是知識經濟真是無情無義,裁起員工不但毫不手軟,而且根本不給你有反抗的時間,臺灣的老闆怎老學人家的壞長處。

  你也未免太孤陋寡聞了,以文人報辦著稱的中時是走在知識經濟前端的,早就在裁撒南部中心時幹部過(員工無用的事後抗爭紀錄片公視播過),這回已是駕輕就熟。

  怎麼了?在當局打壓媒體之際,兩位不替媒體打氣,還在落井下石,談啥過時的「新經濟」。

  不是這樣的,知識是權力,權力當然得速斷,無所謂新舊。

  不!知識是無價的,這有何可評論的?

  藝術也是無價的,可拍賣起來,連梵谷復活也不想當悲劇畫家了。

  所以「無價」也者,可以是「無價之寶」,也可能是「一文不值」。

  要不,網路股價一下、會被抄升天,一下、又被打入地。

  那就是葛林斯班所說的《非理性繁榮》了(時報,2000)。問題是以理性為本質的知識怎可能會成為非理性呢?

  我看你是讀書讀壞了頭殼,理性不只不是如理性主義者所宣伝的那麼理性,往往還充滿愚昧、瘋狂和暴力。

  管它理性還是非理性,只要能賺錢的就是好知識。

  「能賺錢」這句話最合資本主義的本質!

  難怪學者專家在《知識經濟的迷思與首思》(天下,2002)一書中會破除一般人誤將高等教育等同於「知識經濟」。

  那當然,能賺錢的知識才叫「知識經濟」,不然徒有博士學位還只是條「知識書蟲」。

  酸葡萄,要像你一樣旣不能賺錢也沒學位,就只是「知識垃圾」了。

  別這樣好辯名相,以為加上了「知識」兩字就真的要很有「知識」嗎?沒那麼名實相符的。只要能賺錢,你管他美國文盲黑人(抗議!種族歧視)的運動影歌明星、還是南韓的偶像劇小白臉,或是臺灣的臺客黑手(臺奸!),全都算「知識經濟」和「知識資本主義」。

  要是不賺錢的話,即便再怎麼高科技的網路泡沫連「垃圾」都不如,垃圾還能回收。

  你這樣說就太傷感情了,別忘了你可是在用網路發表東西,怎可用過就拋?

  我六親不認,這一切都是跟「知識經濟」學的,梭羅在《知識經濟時代》(時報,2002)不是說「企業要成功,一定要壯士斷腕,才能自救。」你看現在那家裁員不都是無預警的。

  說的也是,所謂「學好十年功,學壞一夕間。」

  有這句俗語嗎?我只知學別種語言最易下手處是學髒話。

  這就對了,不是說「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啥是人性?秀場美眉是也。

 

【圖博館】:《所謂的知識分子》

 

  《所謂的知識分子》所謂的妙

  一連三天批判教改、文人、及媒改的知識分子,可能讓人誤以我很激進,其實我是很平和的,這下就讓他們有反批的機會。

  讀者別上當了,館長這個傢夥老是正言若反,小心點為妙!不然讀下去便知。

  妙啥?人家原書Intellectuals的譯名、本來就是大陸原簡體字版的《知識分子》、根本沒有「所謂的」,會加成《所謂的知識分子》(究竟,2003)、是臺灣出版社常玩的聳動標題促銷法。

  你不也一樣,書評正式的<評xxx>你不要,老在標題上作怪。

  我又沒賣文,再說標題本要起畫龍點睛之效。

  那就對了,加上「所謂的」不正表示了作者的保守主義的立場,他根本對批判性「知識分子」的定義很不以為然,要來個「去神話」(污名化?)

  拜推薦人蔔大中之賜,他將作者分散在書中各處的觀點,整理成「本書作者用五項標準檢這些知識分子:道德、對周圍親友的態度、對自己理念實踐的行動力、表裡一致的誠實,以及知識分子對暴力的態度。結果,那些大哲沒一個及格。」(p.6)

  會嗎?盧梭、雪萊、馬克思、托爾斯泰、羅素、沙特、喬姆斯基~等不只不及格,還美化暴力、依附而非批判權勢?怎和一般人對「獨立思考且具批判力」的「知識分子」認知不同?

  所以蔔氏才會說:「再讀這本《所謂的知識分子》,會不由得有如五雷轟頂。」蔔氏還將中國古代大哲朱子、現代統派,打入沒道德、合理化中共殺害了七千萬中國人的史實。

  看來賣文為生的蔔氏非但不質疑作者,反給它添油加醋,問題是作者和蔔氏又經得起上述標準的檢驗嗎?我想連東西方四大古聖人孔子、釋迦牟尼、蘇格拉底和耶穌也不行吧。

  蔔氏就行!

  是嗎?那標準這檔事是隨人加的,再加它個千百條,要能都合,非得變神──神經病的「神」。你想想有完美傾向者本易得躁鬱症了,要達絕對完美那絕對變神經病。所以吾人只能依「知識分子」自己的判準──批判性,來檢驗那些人是否能一貫地保持批判,有無換了屁股就換了腦袋。

  什麼自己的判準,那作者所批評的五大罪狀,那些人都不用負責了?

  假使能時時自批尤其在批他時能警覺到藉批他而可能會掌權的新勢力,那麼可能就會減少些罪責。太抽象?聽沒!

  那我舉寫<導讀>的南方朔為例,假使他能如本館《臺灣共犯體》對他的析判,十幾年前他能不要迷信只要推翻了國府便能生出自主的民間社會,結果來了個任南方朔再怎麼批評也如「狗吠火車」的「陳‧李政權」。如今他還在迷戀對社政經大公大義批判的「大論述」,而批評後現代知識分子的冷漠無能、耽溺於虛擬瑣碎的文化和文本的「小聰明」(p.13)。何必呢,人各有志,依自己性情去從事批評工作即可,又何必分大小,大可能不當,小也可能是一般人的日常生活所及。

 

【圖博館】:《高級迷信》

 

  誰才是《高級迷信》?

  我看今天還是別談政治,延續前天對知識分子的批判,今天也讓他們有機會反批。

  你是文人相輕還是士士相護,整天談論知識分子,又不是十幾年前啟蒙時代,臺灣現在已不需知識分子了,因為知識分子的信用已破產,而且大學生都已過剩,知識分子有啥唏奇的?

  這就對了!大學生滿街跑,但就沒幾個具有能獨立思考批判性的能力,而且臺灣現今政局會如此爛,與當時的啟蒙只是啟盲有關,因為那些人太迷信當時的黨外及民進黨,等執政後又認知失調,不想不敢不願再批判執政者。

  是嗎?那咱就來評評葛羅斯和李維在其合著的《高級迷信》(新新聞,2001)反批,批評科學霸權為迷信「科學主義」神話的解構主義、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文藝理論、文化批評理論、批評理論等,為更高級、迷信瞹昧語言魅力的「高級迷信」。

  等一下,你在玩繞「迷信」口令的文字遊戲嗎?

  是有點,作者批評那些「高級迷信」者不用精確的語言、詳實的數據資料和嚴謹的理論來反駁他人或主張的立論,可他倆也不遑多讓,玩弄起語言也是充滿魅力,什麼恨妬科學/男人、迷信自己代表真理/道德/全知聖人、漿糊腦袋、~的。

  那到底誰才是迷信?

  都有吧,「迷信」本來就是自認「正信」者用以貶抑與其「異信」者的用語。

  又在玩繞「迷信」口令的文字遊戲了,何必呢,如果要反駁自然科學不是如科學主義者宣稱的那麼「歸納、實証、客觀」(p.88,146),那就用本館《緣現論》有關科學哲學的論証就可了,何必彼此在玩文字遊戲。

  你還不是在抄襲各派科學哲學的學說而已?

  非也!我只做嚴謹的論証析判工作。不像作者在提及邏輯實証論、波柏、孔恩時,只當作「高級迷信」的替罪祖師爺(p.93,147),而根本不分析或反駁被提及者的論証過程。作者對科學哲學的經典就已如此,更遑論對傅柯。

  依我來看,傅柯有關「性及規訓的知識權力學」的論著,已達到人文「科學」的要求了,因為他引述了足夠多的歷史資料來支持其立論。

  可惜的是,絕大多數庸俗的解構主義、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文藝理論、文化批評理論、批評理論,根本唾棄了紮實的基本功,而一昧地玩弄文字遊戲,難怪會被作者抓到把柄。

  你自己還不是在耍弄文痞文氓的文字遊戲?

  那不同,我是先嚴後散,所有看似文字遊戲的文章都可在本站相關欄目找到立論基礎。

  也就是說你的狂禪是有甚深禪定和大疑大悟為基本功的了?小心!別走火入魔了。

  他啊!悶騷了幾十年,早就瘋了,不然怎會多人在自吵?

  眾聲喧嘩懂嗎?

 

知識分子>維基百科

 

知識分子是指運用其智力研究、反思和推測、提問以及回答有關各種不同思想問題的人士。智力勞動者的統稱。

一般說來,現代關於知識分子有三種定義。第一種定義是指以從事思想、著作以及精神生活等方面職業為主的人士;第二種定義主要來自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是指從事教學、律師、新聞等職業的人員,這種定義在中國大陸比較流行;第三種定義指文化知識分子,主要指具有文化、藝術方面特殊才能的人,因其才能獲得某種話語權,從而能夠以這種話語權影響公眾和其它事物的人士。

公共知識分子是近年在中國大陸推出的一個概念,其標準為:

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者;

對社會進言並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者;

具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的理想者。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F%A5%E8%AF%86%E4%BB%BD%E5%AD%90

 

全球百大公共知識份子

 

2008 三年前,英美兩份雜誌舉辦了一個全球百大公共知識份子票選。我之前介紹過。

2008年,他們又玩了一次。名單當然充滿是武斷。大家可以參考看看,解讀一下背後的意識型態。

歐美的入選者,大概還比較熟悉。

東亞只有中國和新加坡有人入選。後者是李光耀,真奇怪。

中國被選出五位,胡舒立、汪暉、閻學通、裴敏欣、樊綱,當然都是重要人物,但為何是他們不是別人,仍然頗堪玩味。

名單於此:http://www.prospect-magazine.co.uk/intellectuals/

http://blog.roodo.com/SoundsandFury/archives/5924595.html

 

如何扮演好公共知識份子

 

  公共知識份子的熱潮得益於《南方週末》2004年9月份一期對影響中國發展的50名公共知識份子(Public Intellectuals)排名的報導,隨後按照Economist2004年12月9號的一篇文章(Intellectuals in China)的說法,如果這50人都是「loyal party stooges」,那麼一切都會風平浪靜。可惜事實卻恰恰相反。

  先來看看兩篇來自官方新聞媒體的態度。一篇是《人民日報》2004年11月25號的文章:透過表像看實質——析「公共知識份子」論;另一篇是《光明日報》2004年12月14號的文章:警惕「公共知識份子」思潮。兩篇文章共同的結論基本上是:

  提出「公共知識份子」的概念,其實質是離間知識份子與黨的關係、和人民大眾的關係。……知識份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是人民大眾的一分子,是黨領導下的一個群體。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一部中國現當代史證明,只有當知識份子跟著共產黨走、成為工人階級組成部分、與人民大眾打成一片時,知識份子才能充分顯示自己的才華,才有崇高的歷史地位和社會地位。

  ……然而有民族意識和社會良知的知識份子應該也必須作出基本的價值判斷:是擁護還是反對我們正在從事的偉大事業?所介入的「公共生活」,究竟是有利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公共生活」,還是妨礙民族團結、削弱民族凝聚力、有損國家統一的“公共生活”?如果「公共知識份子」的思想或政治傾向與國家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大局並不相一致,那麼,不管怎樣標榜以「中立態度」或「公正立場」去批判社會,人民都會有理由對其表示反對。因為,這種公共知識份子的所謂獨立性和批判性,其實質是要通過宣揚所謂的知識自主性來與我們黨和國家爭奪“話語權”,不利於國家的改革發展和穩定。 

雖然公共知識份子這個概念是舶來品,漂到中國後會使一部分有學者模樣的人物通過作秀獲得這樣一個稱號,在媒體的幫助下掌握話語權,於是造成他們就是「我們」帶言人的錯覺。但不可否認的是,至少通過相當一部分「公共知識份子」的「呐喊」,讓我們可以聽到另外一種聲音,另外一種表達方式。這對於一元化的思想領域無疑是具有衝擊和影響的。這是一個信號,撇去社會良知、學術道德不談,有一部分人已經在行使他們的「freedom of speech」,而「沈默的大多數」也可以借由他們來換種方式思考社會問題。這同時也會不自覺的分化出新的價值取向:作為一名知識份子,是選擇以「超階級」或者「去階級」的態度獨立批判和評論,還是選擇站在有利於「民族偉大復興」的立場黨雲亦雲?或者乾脆只做一名談論今天東家嫖娼,明天西家剽竊的「民生公共知識份子」呢?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4667

台長: 阿楨
人氣(10,018) | 回應(2031)|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思想文化 |
此分類下一篇:《統計數字:是事實還是謊言》
此分類上一篇:《沙籠》

顯示全部2031則回應

阿楨
三、誰在美化民國教育
大多數是作家、業餘的歷史愛好者等。他們對於民國教育充滿著想像、浪漫描述,但那些是否就是民國教育的真相呢?
  舒新城1924年曾就內地湖南所見聞的教育行政的混亂情形做過批判:內亂對於教育顯明的影響列下:(一)省教育經費積欠至十個月;(二)指定為省教育經費的鹽稅附加稅為軍人提去四十余萬;(三)地方教育經費隨時被軍人提取,致各地欠費自數月至十餘月不等;(四)地方教育機關,隨時被軍人佔據,學校常不能如期開學;(五)內地交通權完全為軍人佔據,學生不能按期到校,甚至於被危險;(六)教會學校特別發達。
  進入國民政府時期,教育的情形並未得到根本改變。教育社會學家盧紹稷在1931年出版的《教育社會學》一書中曾說:我國教育,因承數千餘年“偏重個人”積習之故,所以近年以來,雖嘗聞有“適應社會”之呼聲,而學校畢業生尚未能皆為社會上實際有用之人物。試觀我國現今學子,除少數外國留學生與國內中等以上學校畢業生講求實學外,大都徒冒虛名,以“文憑”為目的,學非所用,用非所學,無所裨益於社會。小學畢業生,知識幼稚,姑置勿論。中學畢業生,往往學農不農,學工不工,學商不商,甚至有在家賦閑,成為社會上之寄生蟲。至大學與專科學校畢業生,對於學問雖算有一點門徑,但嘗見有畢業於紡織專科,而為普通中學圖畫教員者;有以畢業於農業專科,而為普通行政機關助理員者,甚至有以留學歐美各國大學與專門學校畢業,歸而應考試於書業機關,充普通編譯員者。所用非所學,滔滔皆是。
  1931年國民黨中央機關報《中央日報》的主筆陶希聖感歎說:“從小學到大學的幾層等級,逐漸把貧苦子弟剔除下來,最貧苦的農工子弟們沒有受初等教育的機會,其中升入中學的少數青年,大抵出於中資或富裕的工商業、地主、官僚家族,大學則是所謂的上層社會,即大地主、金融資本家、工業資本階級的領域,他們的子弟是最能住進大學的。”
  回應
民國吹的主要是灣灣和其出資支持的要麼裝傻要麼壞的阿貓阿狗。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45497
2020-07-13 08:54:43
阿楨
老梁怒懟金燦榮| 公知汙名化是社會反智現象的代表 2020-06-2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sSrFdJZDl0
  回應
金症痿真是無恥到極點!垃圾五毛狗!
金老師說著沒錯啊,公知之所以汙名化,主因是公知失去民心。
拿公知和明末東林黨比的人最無知
在中國5000年歷史上,公知從來沒有發揮過任何健康的作用。公知的問題是什麼?就是這幫人覺得自己代表知識,別人都無知,進而要求特殊的社會地位和利益,沒得到就覺得社會出問題了,那就是政府的錯,所以就恨共產黨。
老梁不懂什麼叫反智。所謂公知,是那些「專業能人,由於並不專心致志,擔心喪失職業頭銜,便自貼公知標籤來魚目混珠。平成以來,公知電視藝人化←知識異化,當職業來做。在利己驅動下,把大義名分與私心相雜交,借煽乎危機來攫名漁利,陷入自欺欺人的困境。」(「知識人とは何か」,《福田恒存全集》第六卷)。中國公知的“知識異化”比日本厲害,知識異化即反智。

崔永元2020-05-13我是公知。我永遠是公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eA3sK9K0xI

公知崔永元的“愛國方式”

所謂的公知,是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和文化底蘊。這些公知在年輕時代,被美國所扶持的漢奸進行誘導和洗腦教育,最後被成功的培育成新一代的漢奸優等生。他們身上所承擔的責任,就是在網路的各種平臺對新一代的學生和社會上的城市居民進行誘導和洗腦,宣揚美國優秀理念,以及國內哪哪都不行的思想。導致的後果就是廣大的線民對於中國的現狀越來越不滿,對於政府的政策越來越不擁護,對於民族的前途越來越沒有信心。到最終,這些公知所營造出來的令人絕望的黑暗氛圍會彌漫到整個互聯網上。被這樣氣氛籠罩的國人,在精神上會被徹底的摧毀。在精神上被瓦解的國人,在文化上又被拆掉了地基,這就是可怕的沒有硝煙的文化戰爭的後果。而在這場戰爭中,這些中國公知充當了急先鋒的角色。

“後公知時代”的中國輿論市場 2020-07-20

2009年時,新自由主義和恨國黨在網路上整體佔據上風,並隨著此後爆發的移動互聯網而一度蓬勃發展,甚至曾經形成了“政治正確”。
2020年一月份面對疫情初期的慌亂,曾經一度讓對中國制度貶低的有些人又興奮起來,又始談論“西方制度優勢”、“‘自由民主‘’面對疫情的優勢”。但令人沒想到,光環在身的西方世介面對疫情竟然能表現出這個樣子。官員竟然能這樣自私、無能、無恥,民眾竟然能這樣愚昧、反智、落後。
  原本以為是一次反擊,結果變成了迴光返照。
2020-07-23 08:06:54
阿楨
公知過去二十年為什麼能佔據輿論優勢,歸根到底是西方的實力優勢在中國輿論場上的映射。西方是神,公知就是傳教士,是具有對神諭做出解釋權的人。而中國的經濟發展使得更多民眾也能親身接觸到“神的國度”,這導致公知對“神”的壟斷解釋權不復存在了,而近距離觀察所發現的“神”的醜陋和陰暗,更使得傳教士們的話語權和“道德高地”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
  特朗普上臺後的一系列潑皮無賴賤招,加上抗擊疫情和治國理政的無能、甩鍋、膚淺甚至滑稽的面孔,讓美國勉強表面維持的“神性”光環全無,即使拜登上臺,也很難重新建立起來了。
  世界充滿矛盾,矛盾無處不在,舊的矛盾消失往往意味著新的矛盾開始,或者原先的次要矛盾的地位上升。
  比如說公知的對立面裡,其實從“極左”到左,到右,到“極右”,各個政治光譜都是存在的。從最左邊的原教旨主義革命派,到最右邊的極端民族主義,以及諸如國家主義者、中華傳統文化捍衛者等等,彼此之間其實並不完全是一路人,而只是由於公知對整個民族、共和國歷史的否定,分別觸碰了這些人群中不同的厭惡點,因此使得他們團結起來反抗公知的話語權。
  對於民族主義者,他就意識到中華民族不比西方白人差;對於激進革命派,他也會覺得資本主義國家不是不可戰勝;對於部分毛派,他會覺得前三十年打下了基礎;對於國家主義者,他會覺得只有一個強大團結的國家才能更好的生存……
  但是,這些厭惡點實際上不是完全一樣的。這使得一旦對立面消失或者式微,由主要矛盾蛻變為一般矛盾,那麼這些人內部的不同見解的衝突也會逐漸浮上水面。
  過去,當公知很容易,只要把“體制”、“專制”、“民主”、“自由”、“獨立思考”、“普世價值”等等幾個詞翻過來覆過去的排列組合,你就是“公共知識份子”了。無論你是高中畢業,還是教授博導,當起公知來,都是半斤八兩。
  回應
市場上的公知(茅於是、高曉松、袁騰飛等人)很容易辨別和提防,體制內的公知(張維迎、柴靜、方方之徒)才是更要警惕的。
  相關新聞
哈佛大學13年研究:中國民眾對中央政府滿意度超過了93%
相比之下,蓋洛普2020年1月發佈報告稱,美國人對聯邦政府的滿意度僅38%。
2020-07-23 08:12:40
阿楨
「任大砲」任志強因嚴重違紀違法被開除黨籍移送司法 2020/07/23 中時

因敢言而在大陸有「任大砲」之稱的任志強現年69歲,山東掖縣人,曾是北京市華遠集團黨委副書記、董事長,於2015年退休。他經常直言批評黨中央政策失當,退休之後仍經常在網上撰文批評時政,讓許多人為他捏把冷汗。早先於3月底傳出失聯消息,4月北京紀監委通報他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調查。
今日北京市西城區紀委區監委透過媒體公告稱:經查,任志強喪失理想信念,背棄初心使命,在重大原則問題上不同黨中央保持一致,公開發表反對四項基本原則的文章,醜化黨和國家形象,歪曲黨史、軍史,對黨不忠誠、不老實,對抗組織審查;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違規公款吃喝,違規持有、使用公款購買的高爾夫球卡;在組織談話時,不如實說明問題;將公權力作為謀取私利的工具,違規使用公款報銷應由個人支付的費用,長期無償使用社會商人提供的辦公場所及住房,通過關聯企業違規從事營利活動獲取巨額利益;不正確履行職責給國有資產造成重大損失;家風敗壞,家教不嚴,夥同子女大肆斂財。
公告說,任志強嚴重違反黨的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工作紀律和生活紀律,構成嚴重職務違法並涉嫌貪污、受賄、挪用公款、國有公司人員濫用職權犯罪。依據《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等有關規定,經西城區紀委常委會會議研究,決定給予任志強開除黨籍處分;按規定取消其享受的待遇;收繳其違紀違法所得;將其涉嫌犯罪問題移送檢察機關依法審查起訴,所涉財物隨案移送。
  回應
中共到現在還想箝制人民的言論自由,難怪台灣人不要和大陸統一。
言論自由? 任志強涉嫌貪污、受賄、挪用公款、國有公司人員濫用職權犯罪。中共太沒人情味了!在台灣,明文三百萬!記大過升將軍!
2020-07-24 07:51:09
阿楨
錢鍾書對老師吳宓的愧悔

錢鐘書才華蓋世,但其爭議也頗多,他與老師吳宓、陳寅恪的恩怨和他短期執教西南聯大後離職等往事間流傳很多,那到底是怎樣一段往事?
學者孔茂慶《錢鐘書傳》據說年輕氣盛的錢鐘書在西南聯大任教時,曾評價:“西南聯大的外文系根本不行,葉公超太懶,吳宓太笨,陳福田太俗。”但錢鐘書夫人楊絳同時在《人民日報》與《文匯報》,公開替錢鐘書辯白,說錢氏根本沒說過這句話。
此外,他不選陳寅恪的課,並幾次公開批評陳寅恪的著作,在《管錐編》、《宋詩選注序》以及與外國學者交流的信函中,均有直接或間接的指責陳氏治學之語。
28歲的錢鐘書海外留學結束後,經馮友蘭等力薦,回國執教西南聯大,但幾個月後就“不辭而別”,離開昆明轉赴湖南藍田師範學院任英文系主任,關於錢鐘書為何離開西南聯大,學術界有許多說法,有代表性說法是錢鐘書年輕氣盛,得罪了人,只能離開西南聯大。
錢鐘書在離開聯大後,輕狂的性格與心態有了很大收斂,逐漸藏而不露,正是得益於這一轉變,才使他躲過了後來的“反右”與“文革”劫難。
1993年春,吳宓女兒吳學昭開始整理吳宓日記和遺著,發現有許多關於錢鐘書的記載。
他給吳學昭回信時自我譴責檢討:“先師日記中道及不才諸節,讀後殊如韓退之之見殷情,‘愧生顏變’,無地自容。”稱自己“少不解事,又好諧戲,同學複慫恿之,逞才行小慧,以先師肅穆,故尊而不親。且先師為人誠愨,胸無城府,常以其言情篇什中本事,為同學箋釋之。眾口流傳,以為談助。”錢鐘書深悔自己隨眾而對老師恭而不尊,以致“弄筆取快,不意使先師傷心如此,罪不可逭,真當焚筆硯矣!”但事已至此,“內疚於心,補過無從,惟有愧悔”。
後來這封“請罪信”就成了由三聯書店出版的《吳宓日記》的代序。
2020-07-25 09:08:02
阿楨
章家敦:大陸好比1930年代的日本  北京正對美國展開「非常危險」的活動

2020/07/28,美籍華人、《中國即將崩潰》一書作者章家敦(Gordon Chang)在福斯電視台警告:北京政府採取了非常危險的行動,特別是針對美國海軍和空軍;此外,他也把現在的大陸比作1930年代的日本。
章家敦在新書《偉大的中美科技大戰》中,則將習近平領導下的北京與1930年代的日本進行比較。他指出,在1930年代,日本確立軍國體制,興起法西斯主義,並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
章家敦於2001年出版《中國即將崩潰》一書,引來許多爭議。之後的10餘年時間裡,章家敦每年都會預測「中國必將崩潰」,他也被大陸網友戲稱為「戰略忽悠局人士」。所謂「戰略忽悠局」,是大陸網友杜撰出來的假軍方機構,經常放出各種消息,以擾亂各方視線、掩護企圖、或引導國內外輿論。
  回應
好哇 ~ 這種論調正合綠蛙口味!台青們,快,去叫菜總統獨立了!好機會啊!
美國才好比1930年代的日本,大陸千萬要掌握全域,要有萬全準備,以免發生918或那個軍事基地成了珍珠港.
這個姓章說話的信度及效度, 跟郭文貴, 還有法輪功的媒體大妓院同一水準.
2000年 “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中國即將崩潰」剛發行時,出版界歸類經濟學書籍,沒多久就被改為"Fiction Books"虛構故事書!2008年美國金融危急、經濟大衰退、一千多萬人失業,隔年章家頓寫了中國即將崩潰續集,找不到出版商印刷發行!歐巴馬年代,章家頓幾乎不見了,川普上任,章家頓又成美國右派媒體寵兒!
2020-07-29 09:14:09
阿楨
復旦教授張維為:美神話終結 中國公知很難再忽悠人了 2020-08-17 觀察者網

  中國過去數十年波瀾壯闊的崛起,伴隨著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中國移動互聯網和社交媒體走在世界前列,一部手機知曉世界,百姓獲得了更開闊的國際視野,民智大開,中國公知很難再忽悠多數人了。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
  據說多黨競爭更能產生為民服務的領導人,但怎麼就是選出那麼一些不上心的領導人,處理疫情更像任性的熊孩子或是冷酷的投機分子,跟著感覺走,而非跟著科學走,死多少人都不當一回事,這不是草菅人命嗎?
  據說言論自由可以讓吹哨人提前發出警報,但美國的情況表明你有10個20個吹哨人也沒有用,它叫你噤聲你就要噤聲,不管你是科學家,大夫還是航空母艦艦長。連美國疫情防控的首席專家福奇都驚呼自己和家人的生命都受到了威脅。
  據說醫療市場化可以讓市場發揮作用,自動達到供需平衡,美國是醫療市場化最充分的西方國家,結果是數千萬人沒有醫保,輕症不看病,重了看病可能要破產,如此落後的醫療體系怎麼能夠應對新冠疫情大危機?
  據說歐美公民素質高,市民高度自律,但沒想到那麼多人根本就不遵守保持社交距離的要求。這次國人真正見識了西方社會反智的力量,從縱火焚燒5G基站、喝消毒水防疫,到相信上帝可以驅散病毒,無奇不有。許多“公民社會組織”忙的不是抗疫,而是上街抵制抗疫措施。
  據說美聯儲遵循經濟學原理,嚴格把控貨幣供應,但美國為了救股市,救富豪,救經濟,印錢毫無底線,拼命放水。
  據說美國是市場經濟國家,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進行調節,可以避免權力尋租。據說美國還是法治國家,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但總統居然可以強行要求中國的位元組跳動公司出售Tik Tok,總統還張口要“傭金”。
  據說美國有學術自由,但是當麥卡錫主義浪潮再次襲來,多少學者噤若寒蟬,客觀介紹中國都成為禁忌。
  據說美國尊重個人隱私,但美國邊境人員,無須事先申請搜查令,就可以檢查和扣留任何人的手機、通信記錄、電腦等電子設備。美國竟然還公佈“被制裁人員”的住址和身份資訊。
  中國“互聯網一代的年輕人”,也就是我們90後、95後、00後為主的群體,應該是中國近代史以來最自信的一代,他們是真正地完全平視西方的一代,它帶來的將是國人思想的去美國化,它必將伴隨我們中華民族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整個進程!
  回應
忽悠永遠存在,擦亮眼睛!
2020-08-18 09:57:40
阿楨
美國消費者習慣中國製造,印度消費者離不開中國製造 2020-08-12 新浪網

  今年美國跟印度一直在搞動作,無端制裁中企,試圖找出中國商品的替代品,然而全球化已經到來,美印的想法不適用於全球市場的發展規律,消費者最先關注的是商品的品質。
  美國政府一面排斥中企,可是對於中國製造美國消費者在行動上並沒有說不,只有中國擁有完整的產業鏈,中國對於產品的精心製作。
  而印度屬於口行不一,一邊轟轟烈烈地砸掉中國產品,一邊用著中國製造,有83%的印度消費者表示中國產品的價格和品質是不可代替的。
  回應
憑什麼說印度人離不開中國貨
看看印度現實情況,離不開是真的

印度政策中心主席:為什麼中國人總在嘲笑我們? 2020-08-17 觀察者網

  中印邊境衝突引發印度國內大肆規模抵制中國經濟影響,但是這些抵制一方面不切實際,另一方面甚至滑稽可笑。下面我就具體說說原因。
  首先,消費者自身有理性判斷:中國Oppo手機的價格僅為韓國三星….的一半,印度進口了約45%的手機零件。
  原產中國的商品占印度進口貨物的23%,按照貿易量的順序依次是電子產品、API(活性藥物成分)、汽車零件、傢俱和像鞋和家居用品這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
  中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筆記型電腦製造國。
  當新冠肺炎疫情最早在中國暴發時,印度所有與汽車製造相關的活動都陷入停滯,全球產業對中國的依賴性暴露出來。
  那麼我們該如何解決呢?
  印度企業家不得不圍繞罷工等勞工問題與工會進行事無巨細的爭論。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競爭優勢,而印度IT服務出口額約為1000億美元,但不涉及任何實際製造業。中國出口的工業品在為其增加1200億美元附加值的同時,也創造了大量就業,而這意味著中國能夠更好的保障財富分配公平。
  在中國,有2.5億工人在正規部門就業,印度有4.1億勞工,但其中2億是農場工人,另有2億人受雇於中小微企業,其中多打1.5億是拿日薪的臨時工。
  中國幾乎什麼都不依賴印度。1990年,印度和中國的人均GDP相似。20年後印度GDP總量是2.5萬億美元,而中國已高達13萬億美元。直到1995年,我們還沒有真正從中國進口任何東西。然後,突然之間,我們開始從中國進口幾乎所有的東西。我們以前和當前能以8.5%的經濟增長率增長的原因之一正是中國——與其競爭,從其購買和向其學習。
2020-08-18 09:58:59
阿楨
現在印度政府頒佈的反華禁令沒有任何意義,近期,印度政府與新加坡的STEC公司簽訂了在Meerut-Dehradun路上修建隧道的合同。然而,這家公司實際上是中國上海隧道工程公司的子公司。現在中國人看不起印度——現在他們或許正在嘲笑我們抵制中國貨的行為,因為這些抵制在實際上永遠不會實現。
  回應
蠢還不讓人笑了?


英媒:放棄與中國的貿易談何容易

英國廣播公司2020-08-16中國與貿易——打破談何容易,當中國(因疫情)採取封鎖和停工措施時,整個亞洲地區的供應鏈受到衝擊,企業無法獲得原材料和產品。
95%的受訪美國公司表示,他們會在中國和中國以外的地方推動供應多元化。但是,即便是在疫情和中美貿易戰持續的情況下,約87%仍表示,中國大陸是他們的三大採購目的地之一。 “中國應對新冠疫情的方式與其他國家不同。他們所做的一件事就是打消企業的疑慮,讓企業有信心復工。”
中國還是今年唯一可能增長的經濟體。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全球貿易一直由中國定義——這種狀況一時不會改變。

德媒:美國對華“脫鉤”將失敗的4個理由

德國《焦點》週刊2020-08-17:特朗普他無法贏得中美貿易戰的4大理由
首先:中國經濟比美國經濟更具抗震性。儘管遭遇新冠疫情,但中國將是今年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大國。而美國將至少8%的負增長。
其二:特朗普每次推出反對中國的政策,常常引發美國股市下跌。自2019年1月4日以來,深圳成指已上漲85%,紐約工業指數只上漲了19%。
其三:中國國內市場擁有近14億消費者,是美國人口的4倍。
其四,美國再也無法阻止中國融入全球經濟。自1995年以來,中國在全球GDP中的份額已從2%增加到16%。全球各地的出口商都熱愛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市場。
結論:美國不斷強調的所謂“西方”其實並不存在,中西經濟已經牢牢捆綁在一起,“脫鉤”不會成功。
2020-08-18 10:06:59
阿楨
美學者:對華“科技冷戰”暴露美國脆弱性來源 2020-08-17 中國日報網

美國對華為5G與TikTok的“圍獵“其實是是歷史的重複,是美國強取豪奪老故事的最新一章。
這就是為什麼微軟今天要收購TikTok,就像昨天購買諾基亞一樣。當估值下降時,資產會更便宜。
現在,中國公司和應用程式已經加入了全球領先創新者行列,而抄襲已經成為美國企業新的遊戲規則。
美國的經濟民族主義政策並不能保護美國的國家安全,只會起到破壞作用。美國想借助這些非經濟手段清除中國創新技術,註定會失敗。
  相關新聞
歐洲人:抖音無害 人們只是在上面發揮創造力 美打壓TikTok威脅全球市場
川普封殺微信 專家警告iPhone出貨恐減30%! 受影響的不只是蘋果,星巴克、肯德基、迪士尼、麥當勞等美企,都已高度依賴微信。
日媒:中企在12個品類全球市場份額居首
美媒:全球500強排行榜發佈 中國企業數首超美國

英媒:美無法改變中國 沒有哪個大國比中國更大更強

英國《一周》週刊網站2020-08-13《美國無法改變中國》的文章,面對中國,美國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改革自身。由於美國四分五裂,讓政府以自由的名義與中國對抗的想法成為笑柄。中國的命運最終將掌握在中國人民的手中。
  回應
搞亂世界是美國的本性,只要世界不太平,美國才能把武器賣出去,所以有美國存在一天,世界就不太平一天,
2020-08-18 10:08:05
阿楨
經濟學人:不要小看習近平的新經濟模式

2020-08-15,英國《經濟學人》刊文評論“中國新經濟”。
美國與中國的對抗正在危險地升級。在過去一周,白宮宣佈它即將在美國禁用TikTok和微信,並已經開始制裁香港領導人,此前還派遣了一名內閣成員前往臺灣。壓力不斷升級部分出於競選需要,還鷹派意識形態一種臆想:只要施加足夠的壓力,中國的經濟就可能崩潰。
這個邏輯很簡單,但卻是錯誤的。美國關稅戰對中國經濟的傷害並沒有預期那麼大。中國經濟對新冠疫情的抵抗力也要強大得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中國經濟2020年將增長1%,而美國則是下降8%。深圳股票市場是今年全世界表現最好的股票市場,而不是紐約。
中國的新經濟模式具有三個要素。首先,嚴格控制經濟週期和債務機制。大規模的財政和債務放水盛宴已經結束。與對2008-2009年金融危機的反應不同,這次中國政府應對新冠疫情的措施有所節制,放出的刺激措施金額約為其GDP的5%,不到美國的一半。
第二個要素是效率更高的國家行政機器,繁文縟節被抹去:現在在中國成立一家公司僅需9天。更加可預測的規則使得市場機制能夠更順利地運轉,從而提高了經濟生產率。
最後一個要素是模糊國有企業與私營企業之間的界限。國有企業被迫提升效益並允許私人投資者投資。同時,國家也通過在私營企業內部設立黨組織來加強自己對私營企業的戰略控制。失信黑名單制度會對那些行為不端的公司進行處罰。中國也不再實施粗放的產業政策,比如2015年推出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而是將關注重點轉移到了如何打通供應鏈瓶頸,這些瓶頸或者是外國威脅下的中國薄弱環節或者是中國易在海外施加影響的節點。這意味著中國必須在像半導體和電池這樣的關鍵技術領域提高自給自足能力。
美國希望一旦發生衝突中國就會屈膝投降的想法,遏制這條路是行不通的:與蘇聯不同,中國龐大的經濟精密複雜並與世界緊密相連。中國14萬億規模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實力雄厚,絕不是靠做白日夢就能抹去的。現在是時候丟掉這種幻想了。
2020-08-18 10:16:57
阿楨
英國政府下令:各地學校不得使用推翻資本主義教材

據英國《衛報》2020年09月27日報導,該國政府已經下令,要求各地各級學校在教學活動中不得使用反資本主義及宣揚資本主義社會將走向終結的教材,包括課外書籍、影視作品等作為輔助教學資料等。英國教育部將反資本主義視為“極端政治立場”,與反猶太主義、反言論自由、反民主選舉、主張種族主義、支持恐怖主義、認可非法活動等思想等同視之。
  回應
自由言論反了言論自由,這邏輯思維很紳士啊!
說好的制度自信呢?不裝了?繼續裝啊!!!
公知們怎麼洗?
自戮雙目而已,多大點事。
2020-09-29 08:47:38
阿楨
牛津大學允許匿名搞涉華研究,聲稱“保護”學生

《衛報》2020-09-28報導,香港國安法讓那些在英國留學的中國人感到“擔憂”,牛津大學為了保護學生的“言論自由和學術自由”,已對專門研究中國議題的學生採取了“保護”措施,如匿名提交論文,有關匿名的規則還適用於課堂;小組教程將被一對一的授課代替;學生們還受到警告,如果他們錄製課程或與外界分享,將被視為違紀行為。
事實上,美國一些知名學府也採取了類似舉措。上個月,在普林斯頓大學的中國政治課上,學生在作業中使用代號而不是真實姓名。哈佛商學院則聲稱,若學生們擔心有風險,則可獲准不參加政治敏感話題的討論等。
海外留學生是英國大學的一個重要收入來源,其支付的學費往往是英國學生的兩到三倍。而在過去4年裡,在英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中國學生人數增長了逾1/3,目前已超12萬人。
  相關新聞
怎不匿名保護研究推翻資本主義的學生,不是言論自由嗎。
2020-10-01 09:31:32
阿楨
北大國發院教授:諾獎再次提醒中國經濟學家 研究要多務實 2020-10-15 觀察者網

  2020年諾貝爾獎頒給了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兩位教授——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B. Wilson),以獎勵他們對拍賣理論做出的貢獻。
  今年與201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都強調了——市場設計理論和應用。
……..
  對中國經濟學研究的啟示
  中國擁有著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制度優勢和海量資料,理應有更強的設計市場的能力。然而,國內只有很少的經濟學家像“工程師”一樣注重將理論應用於具體市場。
  事實上,中國目前的市場交易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端,原因之一是我們對“什麼是市場”及“什麼是現代有效市場”缺乏認識,認為政府不干預市場就能自動有效,於是一放就亂,一管就死。
  回應
 什麼叫務實?諾貝爾評委員會從來就對中國有強烈偏見的,中國面對挑釁,一直是克制為主,拿不到和平獎;中國發展成為第二經濟大國,拿不到經濟獎;中國在抗擊新冠病毒的過程中,做到了舉世矚目的輝煌勝利,拿不到醫學獎。但北大教授還在責難中國….
 屁,如果聽西方經濟學家的,自由市場理論,充分競爭理論,中國經濟早就崩潰了。
 今年是中國”公知“崩潰年,這幾個北大教授卻蹦出來裝逼,想告訴中國人什麼叫”務實“,怎麼越看越像小丑?
 清華、北大仰望西方的教授還是務實的移居美國吧!
 2020和平獎頒發給了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WFP)
 務實?什麼經濟理論比得上讓世界1/5人口從貧困走上富足還務實?諾獎就是歧視性的獎!中國人想獲得這個獎,首先得是親西方的,或者抹黑/醜化中國的,否則對世界貢獻再大也沒用,比如說袁隆平!

西方對外援助了這麼多年,為何總失敗? 2020-10-15

10月9日,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糧食署的工作主要分為幾大方面,緊急援助、救濟與重建、發展援助和特別行動。他們活動於戰爭衝突和自然災害的一線,為受害者提供糧食援助。今年新冠疫情蔓延,糧食計畫署更是受到了挑戰。
 西方各國在二戰後,對於第三世界援助力度非常大,有糧食、有錢、有物、有教育、有建設,為什麼援助效果還是不明顯?
…….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95196&s=fwzxhfbt
2020-10-16 08:35:42
阿楨
葛劍雄: 反常的“歷史熱”, 正變成誤導民智的權錢工具2020-10-15文化縱橫

【導讀】葛劍雄教授認為,當前日益流行的“歷史熱”現象背後,除了純粹的史學愛好者外,出現了一種史學民粹化的發展傾向,一些非專業人士、商業人士積極爭取歷史的解釋權,其身後則有著特定的政商利益。他指出,這一趨勢,與“公共史學”的現代發展並不是一回事——事實上中國歷史研究一直都有濃郁的公共性的傳統。公眾參與歷史演繹,是知識生產體系日益多元化的表現,是歷史知識普及與傳播的重要工作,但是一些人對歷史解釋的肆意歪曲和片面理解,無形中干擾了嚴肅歷史知識的傳播。葛劍雄教授認為,在歷史研究上,歷史學研究者責無旁貸,要成為研究的引領者。歷史學界有責任引導公眾歷史興趣,而非片面迎合;一方面要繼續發揮歷史研究的公共功能,另一方面仍需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避免歷史研究陷入“民粹化”、商業化的泥潭。
……..
  回應
 說實話,中國自九十年代末以來開始的傳統文化回潮,以及2000年後開始的本土意識回歸。這兩次重大社會人文潮流裡,中國的專業文史學者幾乎沒有發揮什麼太大的作用,也沒有起到引領社會潮流的功能。這些社會思潮我們的相關學者絕不是不知道,而是自我設限太多。私下裡牢騷滿腹,公開出來大多是P話廢話。
 這些貨不敢硬懟袁騰飛之流,老是拿一些無關痛癢的事情來說說,自己研究脫離了人民群眾,現在媒體走偏了又大呼小叫地說歷史不應該被消費,真不知道拿那麼多公糧養這些人幹嘛?
 網路上議論良莠不齊是真的,但有些專家自己最好首先端正心態,要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澄清事實循循善誘,不要動輒給他人扣帽子。其一,網上議史之人,年齡、專業、目的極為不同,除搗亂的敵對分子外,大多還是對歷史研究有興趣的人,認識水準有限也正常,以專業知識説明他們提高認識,本就是社科工作者的重大責任,而不是先否定他們。其二,由於教育的普及,一些非史學專業出身的歷史愛好者有自己的獨特思考,也應該允許。其三,歷來思想大家,包括基於歷史研究的思想家,非學術專業出身的多了,難道非得科班出身嗎?不要太狹隘了
2020-10-16 08:39:19
阿楨
感恩節前夕,美國德克薩斯州數萬人排隊領取救濟糧

美國闔家歡聚的傳統佳節感恩節快到了,但是受新冠疫情重創,德克薩斯州內許多人生計都難以維繫,數萬人駕車排隊領取救濟糧。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2020年11月17日報導,食品發放活動的組織者——北德克薩斯食物賑濟中心16日在得州的美麗公園,為約2.5萬人發放了總計超27萬公斤的食物,還有超7000只火雞。官方表示這是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食物發放。
美國的感恩節為11月第4個星期四。1620年,英國清教徒來到北美大陸後饑寒交迫,印第安人不僅給他們提供食物、生活必需品,還教授他們如何打獵、種植。為感謝印第安人,移民們邀請他們共同慶祝感謝上帝的日子,還用獵獲的火雞款待他們。但此後,印第安人遭到了大肆驅逐、殺戮,被侵佔了幾百萬平方公里土地,以及無數自然資源。到了1900年,全美一度僅剩下25萬印第安人。截至2018年底,全美有570萬印第安人,約占總人口的2%,他們中的22%居住在印第安人保留地。
  回應
數萬人排隊領救濟,說明美國不怕等,有耐心,有紀律,有毅力,中國動武前要三思啊

美教授發文:新冠擴大美國對華優勢,因為美國能承受極高的傷亡數字

新冠疫情導致超24萬美國人去世。美國政府公共衛生治理能力的短板如此明顯,竟還有美國專家借題發揮,強硬解釋說是“美國人不怕死”,認為這是“美國相對於中國”的優勢。
2020-11-17,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教授泰勒•科文(Tyler Cowen)在彭博社發佈《新冠擴大美國對華優勢》稱,中國對美國的“刻板印象”,就是美國人“軟弱”,不願承擔過高風險。如今“中國如果有訴諸武力的想法,可能就得重新考慮一下了”。
  回應
照這個清奇的思路還可以推出:
美國監獄人數世界第一,所以美國人不怕俘虜。
美國吸毒人數世界第一,所以美國人百毒不侵。
美國槍支擁有世界第一,所以美國人刀槍不入。
美國兇殺數量世界第一,所以美國人都不怕死。
難怪公知鼓吹美國不可戰勝
2020-11-19 07:18:24
阿楨
“我為什麼離開美國?”90後中國留學生發長文流露心聲 2020-11-22 中國日報

今年9月,北京姑娘欒奕從紐約回到她從小生活的城市,這也意味著她6年美國生活的結束。
我在紐約一共生活了6年:在紐約大學讀研2年,工作4年。2017年拿到美國工作簽證,原計劃在明後年完成綠卡申請。
讀書時做過很多兼職,工作後做過公立學校教師,自媒體博主,紐約知名餐飲品牌PR經理。就職期間幫公司三登《紐約時報》並獲得過近百篇主流媒體報導,個人也上過一些華人報紙。
對我來說,離開美國是一個幾乎要前功盡棄、成本極高的決定。
但我還是回來了。原因概括來說有四個:
➤ 美國疫情以來的行為,完全站在了它所宣揚的那些價值觀的反面。
➤ 在美國我無法獲得我所看重的共鳴共情與社會參與感。
➤ 美國綜合得分日益走低,中美差距顯著縮小,中國在我有生之年甚至有可能實現反超。
➤ 同等條件和同等努力下,我在中國獲得快樂和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2012年我開始準備出國的時候,美國宣傳的主流價值觀大概是這樣的:崇尚科學、人人平等、民主法治、自由多元。
對於一個有點人文情懷的文科生來說,這簡直就是“理想世界”的定義。
而在紐約這個“最不像美國”、最激進多元的地方,我曾經一度覺得世界真的還挺美好。
直到疫情、特朗普和“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這記組合拳,徹底打碎了所有的美國濾鏡。
她從三個角度寫了自己對美國社會的觀察。
1.民主與法治:“看不見的手”突然看見了
美國政府對華為、Tiktok、微信明目張膽的制裁,“看不見的手”突然能看見了,還連扇了我們三個嘴巴。
這讓我對美國的民主法治和市場經濟屬性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政治體制沒有優劣之分,哪個體制能讓自家國民踏實發展、國家穩步向前就是好的。國民幸福感和社會生產力的提升才是王道。任何拋開歷史階段和國情空談體制都是耍無賴。
2.反智與傲慢:“反疫苗”的美國人
這使我對美國人“崇尚科學”的濾鏡破滅了。
3.有條件的自由和開放
口罩這件事本質上是高度崇尚自由民主的國家和東亞文化圈的社會責任感的觀念區別。
我們都沒錯,只是觀念不同,不必強融。
中國老百姓這種心照不宣的社會責任感,對我來說更加熟悉,也更加有安全感。
4.促使我做出回國決定的導火索,是“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
2020-11-23 08:52:13
阿楨
分數走低的美國
如果說多年前我出國的時候,美中就像是“100分”和“70分”。
如今將近十年過去,現在的美國不僅面臨著內部的撕裂,還因為疫情期間的表現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極大的信用危機。它幾乎是釜底抽薪的移民政策也讓很多外國人才寒了心,無論是已經在美國的,還是曾經嚮往美國的。
失掉國際信用,失掉外來人才,美國的實力會被嚴重削減。
  回應
總結:在美國不好混了,所以我得去找個好混的地兒
哪裡好就往哪裡去,人之常情,這就是人性.

澳媒:中國不完美,但又有哪國是完美的呢?

2020-11-19,《今日西澳》報導,在議會的“告別演講”中,即將離任的西澳大利亞州財長本•懷亞特(Ben Wyatt)在議會的“告別演講”中指責“一些評論員和民選代表”攻擊中國,是“毫無幫助”的,澳應與中建立相互尊重的聯繫,維護好雙方強勁的貿易關係。
“中國不是一個完美的國家,但幾乎沒有國家是完美的。”懷亞特說。
在懷亞特看來,此前中澳關係是良性的,但近些年來變得不同了。在TikTok、華為5G、南海問題及貿易調查等問題上“找茬”,給中澳關係的發展製造出巨大雜音,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
  回應
土澳終於有人出來說了句人話嘞
因為要離任了……
2020-11-23 08:55:55
阿楨
男女都覺得結婚是自己吃虧了 2020.11.23 雷斯林

前兩天的文章牽扯到性別話題,於是去各平臺,觀察了一下各平臺對於性別話題的言論,發現分裂還是很嚴重的。
  就拿結婚這件事為例。
在知乎、貼吧和虎撲上的一些男人,說結婚以後自己變成了供養者,要買房、買車、給彩禮,從此給家庭做牛做馬。他們得出結論。男人千萬不要想不開結婚,誰結婚誰傻逼。
  但在豆瓣、微博等女性占多數的論壇上,更是對婚姻制度深惡痛絕。
她們覺得結婚了以後女人完全就是被剝削的工具。生孩子前就像照顧一個兒子每天要做家務打掃衛生,生孩子後更是喪偶式育兒,每天只有她們忙前忙後。“女人結婚,就是給男人當保姆,當免費的育兒工具”
  總之,在不同的平臺上,受過不同教育,不同性別的兩撥人,都覺得結婚絕對是自己吃虧了,絕對不能結婚讓對方占了便宜。這兩撥人在不同的平臺上,一般也遇不到, 如果遇到了,往往就是以激烈的對罵收場。
  更奇觀的是,如果你打開中國DAU最高,最大眾的軟體“微信”,看看朋友圈,又會發現另一番景象:又有一對情侶訂婚,一對情侶領證,還有一對正籌備婚禮。
  為啥?
可能虎撲、微博、豆瓣、知乎都只是飆網,而微信是現實。
也可能真的相處幸福的人,本來也不會到網上發帖抱怨吧。
  回應
這就是資訊沙箱,或者叫回音壁效應.只搜索自己感興趣資訊,隔絕其它資訊,然後在裡面大喊,xx是大傻B,你會發現,裡面都是你這樣的人.
不不不,這是各種公知自媒體轉移戰場了,今年國外這情況,實在是洗不動了!就開始用“兩性”話題來炒了!
2020-11-24 07:46:42
阿楨
話語權的世紀角力:從TED、論壇到智庫,公共知識分子及意見領袖面對「思想產業」的理念拉鋸與道德考驗
The Ideas Industry:How Pessimists, Partisans, and Plutocrats are Transforming the Marketplace of Ideas
作者: 丹尼爾•德雷茲納 Daniel W. Drezner
出版社:麥田 2020/07/30
  【精華看點】
► 作者其實並不讚賞思想領袖的存在,甚至處處擔心思想領袖淪為壞心人士的棋子,大力強調公共知識分子在政策監督上的存在價值。與其說公共知識分子和思想領袖是兩條路線,不如說領導者仍須以知識分子做為主心骨,思想領袖適時鞭策碰撞,避免古板專斷,提醒知識分子世界的需求和聲音。如同一個生態圈,知識分子總會面臨定期的失寵衰退,如何與社會、創作者、閱聽人互利共生,才是永續關鍵。
► 我們正處於外交政策上「思想產業」的微妙時間點,這是屬於「思想領袖」的最佳時期,卻也是「公共知識分子」的寒冬時刻。「公共知識分子」,意指專家、學者等能夠對廣泛的公共政策問題發表意見的傳統社會評論家、政治學者、社會學者。他們極容易被政客或騙子藉民粹輿論擊垮,畢竟專業人士與普羅大眾的連結薄弱。相較來說,「意見領袖」更為小清新,如果說知識分子說的是文謅謅的之乎者也,思想領袖便是文言文的轉譯者,運用其獨特視角解釋世界,並傳播給一般民眾。兩者都從事知識創造,但風格迥異。知識守門人功能衰弱,以思想領袖為首的新貴大幅增長,得以挑戰傳統權威,加上民主化加持,人們普遍看好相對更為親近的思想領袖。
2021-01-28 09:25:30
阿楨
► 從歐巴馬到川普,從一個精英知識分子領導人到善用推特的民粹主義者,美國政治似乎不再青睞傳統精英學者治國風格,川普蠻橫、多變、蔑視傳統、充滿爭議,但他也傾聽那些保守派領導人不曾在乎的「底層之聲」。川普他沒有傳統精英團隊,缺乏智囊專家,發言刁鑽偏激,不屑於根深柢固的政治風格,零世界觀,非主流,但為何他那似乎不合乎當代邏輯的「美國第一」口號,得以在不少美國人的內心深處激起共鳴?歐巴馬和川普的故事讓我們得出結論:「思想產業」崛起,確實對傳統政治角色造成不小影響。

贏家全拿:史上最划算的交易,以慈善奪取世界的假面菁英
Winners Take All: The Elite Charade of Changing the World
阿南德‧葛德哈拉德斯 Anand Giridharadas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2020/07/03
  內容簡介
  民粹主義者所鄙視的富人,往往高談闊論要矯正社會,卻總是對自己與問題的關係保持沉默。他們是一群虛偽的思想領袖,假裝為了改變世界而努力,實際上,都是為了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布局。只要略施小惠,所有的罪行都可以被掩蓋抵銷!
  在《贏家全拿》中,葛德哈拉德斯帶領我們進入一個新鍍金時代的密室,讓我們一窺有錢有權者想方設法為平等和正義努力,但絕不考慮會威脅社會秩序與他們高高在上地位的事。本書赤裸地揭示了經濟體制的建構者如何將自己塑造為窮人的救世主;菁英如何大方獎賞對贏家友善的方法,重新定義「變革」的「思想領袖」;以及他們如何不斷尋求做更多善事,但卻完全忽略減少對他人的傷害。
2021-01-28 09:30:11
阿楨
新冠疫情正改變全球智庫格局?德媒:中國智庫數量躍居世界第二

德國《焦點》週刊2021-02-02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2020全球智庫報告》控制疫情較好、經濟復蘇較快的亞洲地區智庫數量首次超過歐洲,其中中國全球智庫數量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
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研究專案”(TTCSP)列出的1.1萬家智庫中,亞洲智庫共有3389家,歐洲和北美則分別有2932家和2397家。亞洲此次超越歐洲也與中國入選該榜單的智庫數量大幅增加有關。
以國別來看,美國以2203家智庫遙遙領先。但就像在經濟、科技等領域一樣,中國正在追趕美國。中國上榜智庫數量達到1413家,比前一年(507家)增加近兩倍。智庫發展水準被視作一個國家軟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標誌。中國近年來加大了對智庫的投入。今年,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等8家智庫入選全球百強智庫榜單。24家中國智庫入選“亞洲大國(中、印、日、韓)智庫百強榜單”。
這份報告還列出50個細分榜單,中國智庫大多“榜上有名”。今年還新開設了“全球最佳政策及系統性應對新冠疫情”榜單,有5家中國智庫上榜。
2021-02-04 09:01:35
阿楨
公知女權是一家:互聯網極端女拳師背後的秘密/黑產/美國金主 2021-03-04
  回應
中國得婦女都快占天了,還男女平等,男人的腰都站不起來。
這些所謂的女權,其實是境外勢力安插在國內的第五縱隊。查一查他們的收支來源,抓住幕後黑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Aoq9XswUss

中國網路群體分析——極端女權主義 2020-07-04 知乎

現今互聯網上盛行的各種女權組織與女權活動,基本都是打著“女權”旗號的消費主義宣傳(不送包包就是不愛你)和分化中國的組織。在中國,比起像宗教傳教士的“西式女權”。

當女權成為「女拳」:中國的女性主義者為何在互聯網遭到「反擊」 2021-01-11 BBC

在中國,女權運動曾是一種長期存在但小眾的呼聲。2018年,來自好萊塢的#MeToo運動傳入中國,並掀起了一陣女性對性騷擾和性侵者的控訴潮,這讓女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討論。但與此同時,女權主義者在互聯網上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反擊」。
2012年6月的一天,上海南京西路地鐵站兩名頭戴黑色頭巾的蒙面女子,手裏分別拿著兩個平板電腦,一個寫著「要清涼,不要色狼」,另一個寫著「我可以騷,你不能擾」的標語。
2012年,中國的幾名女權人士通過「帶血的婚紗」行為藝術,抗議家庭暴力。
….
2021-03-06 05:34:08
阿楨
如何評價徐靜波文章裡的日本? 2021-03-30 知乎

徐從早年開始,就在日本自稱是北京大學文學系畢業,當過中國教育新聞報記者。後被同胞揭露後,辯解說這些稱號都不是他自己說的,是別人亂給他按上去的,但這怎麼可能。
而對國內的宣傳,首先就是起了 “亞洲通訊社”,但是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人的公司,直到出名賺錢後才開始有員工。
聲稱自己是早稻田大學的特別講師,後來遭到了包含早大學友會在內的大量質疑,現在不太敢說了。包括他自稱的日本東海大學修士的說法也存疑。因他在1993-1996年在校身份是研究生預科,非正式的學生。
徐在日本創辦的《中國經濟新聞》發行量很少,在日知名度幾乎為0。並且內容是在拼湊日本國內新聞的一些內容,全部直接照抄。
他寫的東西很有煽動性和迷惑性,真真假假,虛實結合,很容易唬住人。比如“華為厲害是因為雇傭了日本人員工,華為手機是日本人研發的”,“日本把不要的落後產業都丟給了中國,自己卻在不斷進行產業升級和轉型”等等。
他很多吹噓日本的文章,結尾都要昇華成“為了中國好,為了中國人好”,他真的是為了中國好麼?從他一貫的言行裡,我看未必。
我可不是什麼日黑,當然,更不是精日。只是在日本呆了快10年了,想多分享點真實的日本而已,更不想大家被一些錯誤的言論所蒙蔽,甚至誤導。
我們新一代的中國年輕人,就應該不卑不亢,既要謙卑學習日本的很多好的地方,躬身反省我們自己的不足,也要對自己和自己的國家民族充滿自信,敢於回擊那些中傷和誹謗。
至於一直在跪舔、盲目崇拜美日等國,不斷噁心自己同胞民族和國家的人,還有那些瘋狂反美反日、極端民族主義的人,我們都不要與他們為伍,這種人的世界太過狹隘,更是無趣。
  回應
這就是個精日分子。
  相關新聞
徐靜波華為用日本技術的八大謬論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242370
中國武器出口數百億美元名列世界第二,日本做不到的原因: 缺陷多/太貴/要看美國老大的臉色 2020-02-08 總結:日本與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差距不是一點半點,而是全方位的。近期陸續曝光一批日本產品造假門,籠罩在日本產品上的光環逐漸褪色。
2021-04-02 08:21:14
阿楨
蘇聯吧,一群極左分子 2019-05-25 愚者

本人在看了馬列之聲的視頻後,幾經周轉認識了一下這群人,一開始當作左翼的同志的,但漸漸發現他們說話時過於喜歡引用,極其教條主義,喜歡排除異己,談起馬列頭頭是道卻不能用自己的話說服別人,但對其他領域的認識極其淺薄幼稚,還極其自以為是,喜歡製造白色恐怖氣氛,喜歡造謠傳謠,抹黑政府。
他們極其反國家反愛國,反對任何的愛國主義,特別反華,一切以推翻政府為中心,嘴上說著代表人民和馬列,卻不在乎人民死活,不在乎真相,有相當強的政治目的性。他們打著馬列的旗號企圖在中國製造動亂,主張推翻現政府,喜歡拿前30年的成就來全面否定後40年,號召推翻中國政府,卻覺得事後就算是更壞也無所謂,認為中國已經無比黑暗了。喜歡強調因為自己喊著馬列,所以不是境外勢力。
極左和極右的共同點我發現極左極右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反愛國,反國家,反觀察者,反兔子這個形象,經常喜歡看些自媒體和網易之類,獲取資訊極其片面,對於國家只相信不好的東西,對於新聞比較喜歡youtube,都很自以為是,喜歡陰陽怪氣,比較唯心主義,比較喜歡排除異己,嘴巴上都喜歡喊著為了人民代表人民。

蘇聯解體是個偶然事件,但蘇聯輸掉冷戰是個必然事件 2021-01-13

古代的俄羅斯和中國一樣,都是地大人多的典型代表。這種國家的特點是體量極大,只要足夠團結,打總體戰幾乎是不可能輸的。這點無論是蘇聯硬抗小鬍子還是民國抗過日本都是很典型的案例。
蘇聯能打贏的是熱戰,而絕不是冷戰。
冷戰。既要搞軍備競賽,還要比生活水準。
蘇聯最大的問題是——調門起的太高了。
在蘇聯的官方宣言裡,是從來沒有將蘇聯人民的幸福作為終極奮鬥目標的。他們的終極目標是橫掃世界全球反,實現人類大同。
所以蘇聯人民的落差感是非常強烈的。一方面,自己是第一世界國家,無產階級的老大哥,世界的核心。本國的火箭上天航母下海,七條航母橫行大洋,六萬輛坦克碾壓西歐,幾萬枚核彈是世界無產階級的壓艙石。但是,眼下的你連買點好衛生紙都費勁,彩電一用就爆炸,你的下水管沒人來修,你一家五口擠在六十平米的老樓裡,和人共用衛生間和廚房。
冷戰是消耗戰,蘇聯以一個蘇東集團之力,跟美、歐、日三大工業中心整合的全球市場拼消耗,他是不可能拼得過的。更不要說歐美巨大的先發優勢和自然條件優勢,以及蘇聯自己的戰爭創傷,雙方本來就不在一個起跑線上,能撐五十年已經算是奇跡了。
2021-04-02 08:39:10
阿楨
文科生太多會掉進中等收入陷阱?歷史的無知! 2021-04-16 任大剛

最近,四名文科博士發表《關於我國人口轉型的認識和應對之策》論文,得出:應全面放開和鼓勵生育,切實解決婦女在懷孕、生產、入託、入學中的困難。
論文中提到,文科生收入低,甚至找不到工作,。東南亞國家之所以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中國不重視理工科教育。
四位不知,中國高等教育脫胎于蘇聯模式。上世紀50年代,中國成了全世界文科生比重最小的國家:1949年33.1%,1953年14.9%,1957年剩8%。
其實,粗通地理的都知道,東南亞地處熱帶,穿衣吃飯和居住也要比溫帶和寒帶易解,熱帶基本都不是工業發達的地帶,更應發展旅遊度假等第三產業,需要更多的文科生,而不是理工科生。
  回應
要辯駁四博士說法,需要看採用的資料和推論的邏輯是否合理。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中國是否適用。
四博士說的是文、理科比例不太合適,文科比例偏大莫非文科能直接種出糧食、造出機器、建設成世界工廠?
中國古代科舉,100%文科生,還不是搞舊中國搞得GDP全球第一。

中國教育改革必須建立跨學科,才能克服文理分科的工匠體制 2021-04-17 陳平
  回應
沒有一個擅長的學科,跨十個都沒用。

優生優育,最終結果是不生不育 2021-03-30 風聞

無論任何政策,都無力扭轉中國生育率日益下滑的現實,很多東西不是單純靠政策激勵所能實現的,太多的人把生育率低歸結於種種物質性因素,比如說:房價高,育兒負擔重,收入低,過度競爭等問題,實際上這些東西很難成為生育率中決定性的因素。以房價高為例,即便是全世界房價最為低廉的新加坡,生育率全世界倒數第一。
  回應
生育降低的主要原因:
(一)社會要求更高,延長了受到教育年限,推遲了婚育年齡,造成生育能耐困難。
(二)社會福利保險制度建立,養兒防老的傳統需求消失。
(三)思想解放,個人的發展擺在第一位,主觀生育意願大幅下降。
(四)高度的專業化、分工、客觀減少了婚育年齡男女一起的時間。(長期加班、出差,兩地分居。)
結論:除非劇變,人口就這樣,慢慢的下滑。
2021-04-19 08:44:16
阿楨
馬修•羅簡斯基:為什麼美國智庫越來越不受尊重? 2021-06-09
【文/馬修•羅簡斯基 譯/觀察者網】

上個世紀,智庫被認為是一種能將科學原則和嚴謹規範引入政策制定過程的機制。各種各樣的智庫將相互挑戰,創造出一個競爭性的、甚至是對抗性的、但仍然是基於事實的政策審議過程,以開發政策理念。
智庫的所有這些職能直到今日仍在不同程度上發揮著作用。但現在已沒有一項智庫的職能可以真正反映出智庫的主要作用。事實上,智庫的商業模式已經在朝著令人不安的方向發展,一些智庫變成了遊說組織。政黨需要的是忠誠的宣傳者,而不是吹毛求疵、模棱兩可的學術跟班。潛在的捐贈者希望老練的神槍手們能在正確的時間將他們的政策子彈射向正確的目標。
《紐約時報》在2014-2017年進行的調查顯示,智庫的商業模式令人不安地向出售准入權和影響力的方向漂移。這是一樁明目張膽的買賣,而且早就司空見慣了。過去30年來,隨著私營部門、富人、甚至外國政府求助於那些華盛頓的“旋轉門權力掮客”,以幫助他們在對自己重要的議題上購買影響力,華盛頓的遊說業務迎來了爆發期。
當一些機構無時無刻不在販賣影響力和搞遊說宣傳,而幾乎所有機構又都會在某一時刻從事這些活動時,那普通的民眾就不可能把誠實的智庫和不誠實的智庫區分開來。因此,政策圈就變成了一個大沼澤,在這個沼澤裡,影響力販子的胡說八道甚至能影響到最博學和最獨立的政策研究專家。這就是為什麼智庫存在一個形象問題。(譯自美國《外交政策》)

鄭永年:中國正在面臨西方的知識圍堵 2021-06-05

現在美國全方位圍堵中國,在政治、經濟、技術、軍事等等方面圍堵中國。但還有一個甚至更為重要的“圍堵”,即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知識界對中國的知識圍堵。
最近西方尤其是美國利用新疆問題、宗教和民族問題詆毀和妖魔化中國,這對中國國際形象損害是非常大的。反華力量希望借此使越來越多國家的政治人物、社會組織參與抵制中國的冬奧會。歐盟也已經推遲表決中歐投資協定。臺灣問題上,西方一些國家紛紛試圖把臺灣塑造成一個民主的形象,企圖用“民主臺灣”的名義讓臺灣成為一個實際上的主權體。
2021-06-10 08:08:34
阿楨
在去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我們從武漢封城、湖北封省,很快就將疫情控制下來,控制下來以後我們復工複產,並且給很多國家提供醫療物資,到現在為止我們對將近20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醫療物資。儘管西方污蔑我們是搞“疫苗外交”,但我們強調的是“人道主義外交”,對此很多國家都是非常正面的反應。但是,現在中國跟西方之間互相叫駡、互相妖魔化,各種民調都顯示中西方各自的軟力量都在下降,美國的軟力量在下降,中國的軟力量下降得更快。新冠疫情以來我們行動上做得非常好,但言論上做得不夠好,。我們辛辛苦苦從行動上得來的分都在這種互相對罵和妖魔化中被抹掉了。

鄭永年:假裝100%中立不可能, 做智庫的關鍵是說真話
(本文摘自2017年上觀新聞對鄭永年的採訪稿)

【導讀】近期,在中南海召開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香港中文大學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等9位專家代表先後就中國“十四五”規劃編制等提出意見和建議。鄭永年提出:
其一,不盲目相信教科書,因為中國的現實和書上說的東西,相差太大。其二,在學術研究中,即使沒有政治影響,也會有文化差異,假裝100%中立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儘量爭取價值中立。其三,做智庫的關鍵是要說真話,否則就可能誤導決策,更重要的是自己不能是利益相關者,否則就會屁股指揮腦袋。其四,中國的大學有時比美國的還美國,我們的學術不能照搬西方,更不能比西方還西方,否則我們的學術研究就沒有自己的聲音了。其五,中國歸根到底最核心的問題還是政治問題,事實上,探索好的政治體系,並不只有中國在做,西方也在探索制度重建。

鄭永年:我對中國所謂的智庫很悲觀 2017-01-31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在其最新兩本著作《中國模式:經驗與挑戰》和《未來三十年:改革新常態下的關鍵問題》中,對中國學界的現狀及發展做了深入的探討。在談到智庫的時候,鄭永年認為,中國當然需要大量的智庫,而且現在有幾千家機構自稱為智庫,但對那些所謂的智庫他並不樂觀。鄭在2015年12月接受FT中文網採訪時談道:我最失望的就是知識界。改革開放30多年來,有沒有提出某種自己的思想。左派、右派整天照抄照搬西方的概念,有沒有自己的東西。
2021-06-10 08:15:22
阿楨
「台山核電廠意外疑雲」對台灣有影響嗎?極權國家發展核能的風險 2021-06-17 蔡中岳

根據CNN報導,位在中國廣東的台山核電廠有輻射外洩的高度風險,台山核電廠中法共同營運的廠商,在其與美國政府求助的信件中強調,台山核電廠有「迫在眉睫的放射性威脅」,且因中國政府面對風險的方式,是以「不斷調升放射性物質檢測標準上限」,而非停止核電廠運作,且檢測標準已超過法國的安全準則,所以希望美國出手相助。
……….
  相關新聞資料
廣東台山核電廠傳核洩漏? 美國評估認為未超標- 中時
法馬通公司表示正在協助台山核電廠解決問題,而中國的中廣核集團聲明表示一切正常沒問題。
  回應
日本福島核電廠要排廢水,都沒見你鬼叫,大陸都已經說沒有的事,你竟然拿出來抹黑,又是一個双標黨
法國Framatome製歐洲壓水式第4代核爐,初級管路惰性氣體(noble gas)增多,造成核爐效率降低運作成本增本,而非漏氣安全問題, Framatome 取得美國政府批准把原因寫的嚴重一些,被美媒渲染,台灣對大陸一向幸災樂禍,媒體隨美雞起舞!
文中一大堆謊言與假資料,聯合報的鳴人堂/轉角編輯不用查證?
要比極權,民進黨的能源決策模式,無視公投,無視民意,無視專業,停建續建停用重啟,廢核的決策過程,極權無比。
看讀者反應,作者的臉顯然比另一位鳴蛙塘吳姓作者的臉腫多了......
這位反華造謠寫手去看看底下留言為何這麼多嘲笑你的留言,你應反思的是:
一,要比極權,中共還真比不上民進黨!。
二,核電廠的燃料棒破損是很正常情況,各國核電廠都有。中國核電廠是世界最先進的第三代,遠比老舊的米國或台灣核電廠安全。但因世界對核電有高度警愓,一點小事也要通報,這就讓不肖媒體如CNN大作文章的機會。
三,CNN的造謠手法即是偷換概念,世界各國都有燃料棒破損,CNN卻只提中國,接著中央造謠中心既然及出指令,則各造謠寫手接力造謠,直到把讀者徹底洗腦一遍。只要有點大腦的讀者一定有發現UDN的鳴人堂或是轉角什麼的,經常在配合造謠,真把讀者都當笨蛋在愚民洗腦。每次都由西方反華發動造謠攻勢,台灣收錢的反華寫手就接力演出,
四,上述這做法即是以米國為首的五眼白人至上的造謠課:編造一張"謊言的網"愚民洗腦人民,不同名稱的組織,協調好,去分批,分時段,不停的輸流,去散佈謠言,假新聞,西方及民進黨一直用這招在掩蓋自己執政的各項不法,且真的有效。西方還把這種課程,專有名稱:迷鏡荒原(A wildeness of mirrors)
2021-06-19 08:27:02
阿楨
迴紋針等科普大V“不讓中國人吃海鮮”的背後… 2021-06-20 觀察者網

  一群科普大V紮堆發表“中國人對海鮮貪得無厭”的奇怪言論,沒想到竟意外引發科普圈“大地震”。
  18日晚,科普博主@賽雷話金 稱自己也曾收到過一家“公益組織”發出的合作意向,邀請他製作關於“中國海洋保護”主題的科普短視頻。但進一步查詢後,他發現這個組織實則是個境外NGO組織,創始人和顧問表面是研究中國的專家,實則多年幹的都是抹黑、污蔑中國環境事業的勾當,其中甚至還出現了被斥為“千古罪人”,末代港督彭定康的身影。
  由此他表示,此類境外NGO組織花鉅資找大把國內媒體宣傳所謂“環保”,以科普海洋漁業為名,實則不懷好意地傳播一些“未來吃不上魚”的恐怖資訊,讓蛋白質攝入量遠低於發達國家的中國人不要吃海鮮。
  視頻中,他還直接掛出了博主@EyeOpener 疑似收錢做科普視頻,並點出另一科普大V@迴紋針PaperClip 的兩名編輯,分別存在任職於美國軍方機構、在境外社媒發佈大量反華言論等問題。
  相關新聞資料
德媒:全球暖化因中國人愛吃肉
美國時代周刊:“中國人愛吃肉會導致世界毀滅”
“中國人吃肉毀滅世界!”外媒雙標抹黑中國,還偽善勸咱全民吃素…
2021-06-21 08:27:27
阿楨
龍應台的「黑白無常」 又刷一波仇恨 2022/11/22 雁默

近日,因「團團」離世,輿論刷了一波溫情,兼刷了一波「蔡英文冷血」,龍應台也將貓熊說成「黑白無常」,令各界錯愕。
龍對台灣社會的最大誤導,即「請用文明說服我」。但問題在於,以此嚴以律人,卻寬以待己,就很噁心,這便是台灣自由派的病根。而此病根,使社會墮入「雙標」陷阱,反噬了價值自身,以致立基於此濾鏡的論點,不但全然無效,還造就了一個理盲的社會。
龍嬸批評對岸無言論自由,不夠重視人權,並據此引申為「不文明」,這是她個人詮釋,不過,自由與人權在台灣社會造成了方方面面的惡果,龍應台卻對此閉口不談,這才可憎。換言之,龍應台的濾鏡,默認了台灣在網軍橫行與民粹主義下的顛倒是非,侵害人權,限縮自由,造謠生事,和凡事政治化操弄,以掩蓋政治腐敗的亂象,卻很有興致指責對岸,好烘托自己的「文明」高度。
白話說吧,台灣現在又不歸中共管,你太閒去管別人的問題,卻漠視自己社會的問題,難怪中國自古冷潮「百無一用是書生」,就更別提龍嬸那些令人尷尬的爛情文筆,有多虛無了。
民智已開,少數自由派菁英已無法壟斷「價值的排序」,在見慣了各種噁心說詞後,至少我們應有所覺悟,什麼才是台灣社會最高位的價值觀,不是自由派說了算,特別是那些將雙標當日常的低級自由派。
周玉蔻對社會的負面示範,正常人都會對其表現「倒彈」;龍應台是另外一種負面示範,正常人往往不會覺得其言說有何大錯,甚至頗能煽動部分情感掛帥的民眾,然而,「真小人 vs 偽君子」何者危害較大?讀者可以自評。
  相關新聞
補壹刀:龍應台的“口誤”,圖窮匕見!
  回應
我們應該警惕台獨文人對中華文化的破壞和對中華民族的傷害。
老妖婆當年在港大演講,慘遭打臉的視頻還記得
應該把圓圓要回來。
  相關新聞
爸爸「團團」過世了 臺北動物園將積極替女兒圓仔找對象(回應:不是熊貓幼崽四歲就得送回中國大陸嗎? 兩岸互贈保育類動物 - 維琪百科)
為什麼國外接受熊貓成年後回國?
美國一議員試圖阻止大熊貓返回中國
付費租借熊貓不是那麼黑白分明的一件事 – BBC
2022-11-23 09:59:14
阿楨
王文:中國智庫需要什麼樣的鬥爭性? 2022-12-17 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

【導讀】王文在《智庫理論與實踐》2022年第1期發表《論中國智庫鬥爭性:以十問美國民主研究報告為例的實踐研究》一文,羅列美國智庫對“鬥爭性”的看法及中國智庫“鬥爭性”的建議。
第一,中國學者需要認識到20世紀中葉以來美國智庫“鬥爭性”與其霸權護持密切相關的客觀事實。
第二,中國學者需要吸取美國智庫為過度追求“鬥爭性”而導致美譽度與國際口碑急劇下降的慘痛教訓。
………
  回應
我從來不相信,那些在美國哈弗,耶魯大學喝了點社科洋墨水的人,回到中國就能解決中國本土問題。
中國智庫最好的鬥爭性就是自己敢於鬥爭,別一邊怕的要死,有什麼鬥爭性?只有投機性。
中國有智庫嗎?熱衷解讀、喊話、表決心的不是智庫...
2022-12-21 09:47:58
阿楨
非洲「738兆大寶藏」差點被大陸搶光!拜登緊急回防 2022/12/28 中時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電動車成為未來一大趨勢,坐擁豐富鈷礦財富的剛果民主共和國,成為美中在先進半導體領域之外的另一大戰場,幾十年來,大陸已經掌握剛果大部分主要礦源,反觀美國在該國影響力衰退,如今正極力的收復失土。
能源新聞網站「Oilprice.com」報導,鈷是手機、電腦和電動車等設備鋰電池的關鍵原物料,其中電動車銷量預估將從去年的650萬輛,成長至2040年的6600萬輛,展望未來爆發式的需求,佔全球約70%鈷產能的剛果也被稱為「電動車時代的沙烏地阿拉伯」。
除此之外,剛果也是非洲最大的銅生產國,並佔全球70%的鈳鉭鐵,亦對手機和電腦設備製造至關重要,估計剛果還有約24兆美元(折合新台幣約738兆)的未開發礦產資源。
本月中旬,美國與剛果,以及銅、鈷生產大國的尚比亞簽署協議,為後兩者提供資金及技術上的支援,支援兩國發展電動車供應鏈。
在這十幾年來,大陸斥資數十億美元大量收購歐美礦商,以獲得該國19個主要鈷礦源中的15個。大陸有60%的鈷需求來自剛果,全球有約80%的鋰電池鈷加工在大陸作業,但來自政治上的壓力卻讓大陸採礦業遇到障礙。
報導指出,在美國的「鼓勵」下,剛果總統齊塞克迪(Felix Tshisekedi)稱,前總統與大陸礦業公司簽訂不平等合同,要求重新評估這些合同。而大陸則表示,該國協助剛果完成多項建設,增加稅收及創造就業機會,也投資許多道路、醫院等基礎設施項目。
西方長期批評大陸提供非洲國家貸款,目的是透過這些貸款扣押非洲的資產,但報導補充,非洲國家積欠西方的債務,實則是大陸的三倍之多。Paul H. Nitze高級國際研究學院中非研究計畫主任布羅蒂坎(Deborah Bräutigam)質疑西方說法,「我們研究表明,大陸銀行願意重組現有貸款條款,且從未扣押過任何國家的資產」。
  回應
歐美帝國殖民掠奪完跑了,不再販賣黑奴,鬧獨立後,沒油水可撈了!現在又發現好處,禿鷹又出現了!
2022-12-29 08:06:27
阿楨
《2022研究前沿》報告發佈:我國52個研究前沿世界領先

2022-12-27,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等單位聯合發佈《2022研究前沿》報告和《2022研究前沿熱度指數》報告。在11大學科領域的110個熱點前沿和55個新興前沿中,中國排名第一的前沿數為52個,穩居世界第二。
《2022研究前沿》報告遴選展示了在農業科學、植物學和動物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地球科學、臨床醫學、生物科學等11個高度聚合的大學科領域中,較為活躍或發展迅速的110個熱點前沿和55個新興前沿,較為客觀地反映了相關學科的發展趨勢和重點研究問題。比如在臨床醫學領域,2022年入選的17個新興前沿研究中,有15個與新冠疫苗有效性、疫苗副作用、藥物治療和病毒快速檢測等研究主題相關。2022年生物科學領域的熱點前沿研究,強化了新型新冠疫苗、通用中和抗體和有效藥物的研製。在化學與材料學領域,熱點前沿主要分佈在催化、電池、新興交叉等方向。
《2022研究前沿熱度指數》在《2022研究前沿》基礎上,評估了不同國家在上述研究前沿中的表現。報告顯示,2022年,在11大學科領域整體層面,美國仍最為活躍,中國繼續穩居第二,英國、德國分列第三和第四。在11大學科領域的110個熱點前沿和55個新興前沿中,中國排名第一的前沿數為52個,占將近三分之一。從科學領域具體熱度指數得分來看,中國在農業科學、植物學和動物學領域,生態與環境科學領域,化學與材料科學領域,物理學領域這4個領域均排名第一。
  回應
現在頻繁的這種自我捧殺,反倒不如前些年埋頭苦幹來的讓人踏實。
這樣做是對的,在西方又當運動員又當裁判的比賽中,中國排第二已經不容易了,繼續努力吧。
既要幹也要宣傳,西方放個屁都要吹一吹,一幫人跟著跪舔,這是我們的弱項
2022-12-29 08:10:02
阿楨
給日媒“帶話”的三個人,究竟是誰? 2023-01-03

過去幾天,你可能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有人傳這樣一張圖,大大小小的中國媒體和自媒體帳號被層層疊疊排列,形成一個自媒體矩陣,這是日本經濟新聞最近通過“調查”微博上的中國媒體帳號所做的一篇報導——所謂“中國網路義勇軍”文中所製作的一張圖片。
日經列舉了包括“帝吧官微”“孤煙暮蟬”“地瓜熊老六”“兔主席”等在微博上有較大粉絲量的自媒體帳號,稱他們是所謂政府“精心策劃”下在網上作戰的“義勇軍”,在與官方媒體的相互聯動下,在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溯源、佩洛西竄台等一系列事件中,散佈“虛假消息”,頻繁操縱“辱華”話題,將“民族主義武器化”,是能夠讓“國際品牌屈服的力量”,“像野火一樣蔓延”,“玩弄民族主義者的怒火”,“惡化了中國與西方的關係”。
1,Grace Li(黎蓉):價值10萬美元的“高貴靈魂”
黎本科就讀于北京外國語大學,香港大學讀了新聞學的碩士期間,曾給BBC和ABC兩家外媒打工。黎蓉因為“表現優異”,獲得了日經2019-2020年度10萬美元的獎學金,Grace Li在獲獎感謝。
2,Marrian Zhou(周夢媛):16歲移民美國的“自恨者”
周16歲從北京移民至洛杉磯,就讀于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2021年採訪數名美國學者,證明對亞裔的歧視並不存在。
3,Cissy Zhou(周衛):給德國綠黨基金會做過研究員的媒體人
周同樣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大學,曾在德國綠党的御用智庫•伯爾基金會兼職研究員以NGO身份在中國運營“公知”。
日本外務省開設了一個新的頁面,鼓勵相關人士為其提供與日本在海外立場相左或誤解日本的相關資訊。例如:如果有人將日韓爭議島嶼稱作“獨島”,日本外務省將鼓勵向其“告密”。
  回應
三個居然都是女的,果然是女性容易成為皈依者狂熱分子嗎?
那倒不是,應該就是慈愛庵老套路,女性更容易隱藏攻擊性被大眾接受。
2023-01-05 08:01:47
阿楨
老外也把短視頻叫“精神鴉片”了 2023-01-06

近日,威斯康辛州共和黨議員麥克•加拉格爾,炮轟以TIKTOK為代表的短視頻娛樂,稱之“非常容易上癮且有破壞性”,堪稱荼毒美國青少年的“電子芬太尼”。
而如果去各大英文網站轉轉,你會發現,怒駡短視頻害人的老外,絕不止議員麥克一人。
  回應
臥槽!你真毒品都合法化了,電子鴉片算個匹啊!
外網什麼極端言論沒有,也未見恐慌麼。估計是擔心話語權旁落,才是根本原因吧。
  相關新聞
給外媒“帶話”的中國NGO公知

外網討論:為什麼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普遍不好? 2023-01-07

大多數國家和"鄰居"的關係通常並不融洽,這是常態。特別是當中國更大時,通常,為了平衡這種"優勢",人們自然期望"大 "國應該自願犧牲自己,自願為"小"國提供利益。從歷史上看,中國確實是這樣做的。這種做法在很大程度上維持了地區的長期和平與穩定。然而,近代中國由於自身的問題而衰落,失去了繼續這樣做的條件。隨著中國變得更加富裕和自信,我們的大市場將使該地區更多國家受益。我仍然對中國解決與鄰國的分歧抱有良好期望。當然,這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回應
弱國無外交,強國無友鄰。
中國在干涉他國內政,文化洗腦,在外國扶持親華勢力的操作上,差了歐美俄日幾百年的水準了。孔子學院/魯班工坊/
  相關新聞
歐美日韓早和病毒共存了,為何怕放開的中國?(回應:總有一款抹黑等著中國!霸權只有種族主義,反共宣傳,政治操弄。) 東南亞不像歐美日韓對陸客強制新冠採檢成最大贏家。
2023-01-08 08:56:21
阿楨
中國駐法使館:當西方一些人談論“普世主義”時,他們在談論什麼?

據微信公眾號“中國駐法國大使館”2023-01-10消息,日前,法國《世界報》刊登了一篇文章《自由,戰鬥繼續》,大談西式民主(亦稱自由民主制)的“普世性”,為有關國家“人民反抗威權統治”搖旗呐喊,呼籲歐洲作為“自由和法制堡壘”肩負起自身責任。文章竭力渲染“民主對抗威權”敘事,打著“普世主義”的幌子鼓吹“西方優越論”,企圖霸佔民主自由定義權。
  西式民主並不“普世”,將其同“普世價值”劃等號本身就是偷換概念。從時間上看,西式民主脫胎於17-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距今不過300年,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只是倏忽一瞬。即使我們根據流行觀點,將民主的起源追溯至古希臘,那麼自古羅馬帝國建立到中世紀結束的漫長歲月裡,古希臘城邦民主制在西歐早已湮滅。從空間上看,根據《世界報》文章引述的瑞典研究機構V-Dem統計,當今世界只有34個“自由民主制國家”,僅占全球國家總數的不到五分之一,世界總人口的不到13%。
  西式民主也不“民主”。近現代的西方民主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及資產階級取代封建階級統治而逐步確立起來,是資產階級的民主,即為實現和保障資產階級利益、保護資本主義私有制而創制的政治制度。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就指出,民主共和更有利於資本的統治。歷史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對本國勞動者的剝削和對殖民地國家人民的掠奪實現了資本積累和工業化,又試圖用“民主自由”來洗白其罪惡。1840年,英國議會正是用投票的“民主”方式決定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實踐中,無論在英國、美國或其他任何西方國家的民主政治發展史上,民主制度下的選舉權都長期被刻意地限定在“某一群有資格的人”中。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前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才實現了18歲以上男女公民平等擁有選舉權的普選制度,而這也不過是“金錢代替刀劍成了社會權力的第一杠杆”。
  縱觀當今西方世界,社會撕裂、貧富分化、中產墜落、金錢政治、極端思潮等亂象疊出。就在這幾天,西方民主世界發生了兩件令人震驚的事件。一件是美國國會經過15輪投票才選出眾議院議長,另一件是在美國國會山暴動兩周年之際,在實行西方民主制度的巴西也發生了幾乎一模一樣的國會山暴動。
2023-01-12 07:26:41
阿楨
有識之士紛紛反思西方民主失靈的根源,這時候一些人居然還在聲嘶力竭地鼓吹西方“民主自由”的“普世性”。明明自己得了病,為什麼不趕緊去看病,反而以醫生自居,給全世界開藥方?
  自然是因為別有用心。長期以來,他們打著“普世主義”旗號,大肆輸出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和社會政治制度,大搞文化同化運動和意識形態洗腦,甚至公然策劃政權更迭、“顏色革命”。他們以專制的手段推銷自由民主,千方百計“普世化”那套由自己牢牢把控、服務一己私利的制度和規則,試圖建立起一個“等級世界”和“中心—週邊”體系:三十幾個“自由民主制國家”永遠居於這個世界的頂端和這個體系的中心,而其他國家則永遠被壓制在發展的中低端和國際體系邊緣,淪為西方予取予求的物件。這不就是披著“皇帝的新裝”的種族主義和殖民主義麼?
  事實反復證明,經歷過西方“民主改造”的發展中國家並未得到被許諾的自由、民主和繁榮。“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並未幫助撒哈拉以南非洲擺脫貧困和戰亂,反令其陷入逢選必亂的怪圈。“阿拉伯之春”沒給西亞北非帶來繁榮和穩定,反而成為阿拉伯國家的嚴冬和噩夢。
  在21世紀的今天還能聽到這些譫語,說明西方一些人人陷在所謂“西方中心論”“普世主義”敘事中難以自拔,拒絕甚至是無力客觀看待、理性分析自己所處的世界。各國人民摒棄傲慢和偏見,在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攜手推動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這才是真正的普世主義。
  回應
世界最搞笑的是一個霸權國家天天喊民主!
應該把democracy改譯得魔可拉稀,freedom佛戾得魔,美國黴國,大眾容易被這些美文帶偏。
郭正亮曾說:不要以為民調民意在決定歷史的大勢,歷史的進程不是群眾決定的,而是5%的政治精英在塑造思維跟認知。按郭說法,西方所謂“民主”,只不過是被政治精英塑造的群眾,有投票權便以為自己可以作主的一種幻覺。
2023-01-12 07:45:26
阿楨
深綠、漂綠、親綠的學者 2023/01/12 施正鋒(東華大學民族事務暨發展學系教授)

民進黨在1986年成立,主要以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為主,像黃爾璿及尤清有博士學位的不多,而朱高正更是號稱鑽研康得的權威。或許穿草鞋出身,民進黨自從國會全面改選以來,全國不分區畫為政治、社運、學者三組輪流分配,各派系不免要吸納學者。儘管民進黨的博士沒國民黨那麼多,執政時期的內閣成員仍延攬不少博士,學者趨之若鶩,當然也不乏從政後拿博士的。
台灣教授協會成立於1991年底,結合海外歸來的理工及本土文法學者,揭櫫獨立建國,會員除依據學術專長分為人文、法政、社經、科技組,還特別設置環保組,倡議反核,大學教授走上街頭引人側目。自始,幕後推動者以台獨聯盟為主,為遷台搶灘鋪路,不甘示弱的新潮流也積極串連、四處拉人,洋獨與土獨的競逐波濤洶湧,尤其是每年會長改選的動員令人嘆為觀止。
1996年春首度總統直選,民進黨候選人彭明敏功敗垂成,憤而退黨另組建國會;不少民進黨支持者不滿黨魁許信良「大膽西進」的主張,另起爐灶成立建國黨,主要幹部來自台教會,包括李鎮源及林山田,獨盟的在野派隱身於後。
等到接任民進黨主席的林義雄整合出《台灣前途決議文》、順利推出陳水扁為2000總統候選人,本土派終於定於一尊,深綠人士紛紛鳳還巢。
陳水扁在三腳督的情況下意外取得政權,不少台教會成員學而優則仕;此外,也有一些學者為加入政府先來漂一下綠,台教會儼然是當官註冊的俱樂部。其實在政府五院裡,除了考試院或特定專業,很難說不是被摸頭,尤其是必須有黨派背書,相當難堪。至若搭順風車者對於理念有多少認識或堅持並不重要,反正「台灣已經獨立、國號中華民國」,關鍵在忠於主子。
除了深綠及漂綠,另外還有一批所謂的「親綠學者」,以人文法政專長為主,跟民進黨有點黏又不會太黏,林義雄比較清高;至於台教會則敬謝不敏,甚至認為是有統獨立場而嫌惡。在意識形態上,這些清流則又呈現一點中間偏左的粉紅色社會關懷,號稱「新社會運動」。等到蔡英文入主黨中央、甚至於問鼎九五,這批人趨之若鶩,終於不再遮遮掩掩。
2023-01-13 09:30:58
阿楨
央視網評年輕人越來越反感“專家”,問題出在哪兒? 2023-02-09

近一段時間,一些專家頗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意味,比如“年輕人沒工作可以先結婚生子”“專家建議年輕人不要為了錢而工作”“拿出三分之一存款買房子”“懲罰不生孩子的年輕人”“給00後增加工作強度”等。這些觀點,看似為年輕人好,實則惹年輕人厭。
“專家”作為一種身份,帶有“知識權威”屬性。專家之所以能讓年輕人信服,除了深厚的理論知識,還有共情心理和堅定的職業操守,他們的建議在客觀上起到了普及知識、彌合矛盾、引領輿論的作用。
但有的“專家”很不瞭解年輕人的生活狀態,從未考慮過年輕人的經濟壓力、健康壓力、就業焦慮和婚戀焦慮,每每以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紙上談兵”“站著說話不腰疼”“何不食肉糜”的姿態指點江山。
專家群體本身構成複雜,一些草根“偽專家”、“三無”研究機構的“專家”通過包裝,戴著五花八門的頭銜,湧向互聯網平臺,冒充權威之聲,甚至“跨界”對自己專業領域外的現象大肆評議,目的是為博知名度、最終實現“影響力變現”。還有個別專家,過度為商業利益代言。
“建議專家不要建議”,不是讓專家閉口不言,而是希望專家“從年輕人的利益出發”,少一些嘩眾取寵,多一些人文關懷,在理性溝通的基礎上,建立相互尊重的“公眾—專家”關係,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真知灼見。

問題是社交平臺以及媒體、自媒體
  回應
媒體和資訊的亂象,很大程度是媒體和自媒體過度追逐流量、製造焦慮,製造對立,以謀求生存。
媒體和自媒體是沒有匹配的能力從專業上進行吹毛求疵的,只能通過斷章取義甚至是歪曲和誤導才能引起爭議。其他包裝出來的“專家”,說話好聽,通俗易懂,或者語出驚人,能夠激發受眾的各種共鳴和情緒,這恰恰是媒體和大V的最愛。於是,所謂的“專家建議”,很多要麼是媒體加工出來吸引眼球的,要麼是包裝出來的“專家”。久而久之,專家已經被汙名化。
2023-02-10 09:04:4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