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0-30 07:39:17| 人氣2,182| 回應64 | 上一篇 | 下一篇

《性演化達爾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館認同羅伯賴特Robert Wright在《性演化達爾文》(張老師文化 1997)中的演化心理學:「本書即從最簡單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觀點出發,犀利地剝開文明的矯飾,闡明基因與環境的互動如何形塑人類的一切行為,包括所謂的道德操守。書中並將達爾文的重要生命歷程巧妙地穿插入每個主題中,當作檢視該理論的一個樣本,指出達爾文充其量亦只是一個難逃天擇掌控的生物,如同你我一樣。」

  但不認同賴氏祖國的英式功利主義的演化倫理學(p.410),同是演化倫理學之著,後評《德性起源》較可取。

 

 

《性演化達爾文》 百度百科

 

   內容簡介

《道德的動物》這本書,是用人類進化的生物學基礎賦予這個問題另一重意義,從自然選擇的角度來討論對性、婚姻和愛情現象及其根源。男女之間性欲的差異,或者說男性與女性的性別偏向原因何在?自然選擇的觀點認爲,女性只是天生的挑剔,這是由她們在生殖中所扮演的生物學角色以及女性生殖速率的緩慢所決定的。因爲理論上來說,如果男性能夠說服足夠多的女性與他合作,他一年可以生殖幾百次;然而,女性一年中不能有多于一次的生殖。因此,女性的害羞和挑剔都是這種內在原因的結果,男性的隨便和女性的相對保守是先天的。   那麽在一宗婚姻中,男人和女人各自需要的是什麽呢?對于女性,簡單的說,重要的就是好基因和高投資。女性比男性更重視一個潛在配偶的財政狀況,而雄心和勤奮似乎也像財富一樣打動著許多女人,這些體現了她們對遺傳質量指標的尋找。還不止這些,因爲她還要評估一個有投資能力的男性的投資意願,尤其原意是對她所承擔的義務。而男性在所有的因素中,極其在意一個潛在配偶的年齡,因爲生育能力會隨著年齡而下降。妻子年齡的重要性,或許有助于解釋在婚姻中男性極其在意漂亮——漂亮的一個重要組成成分是年輕——和軀體吸引力這一事實。

   在性和婚姻中,愛情和兩者是怎樣一種關系呢?配偶選擇是否與愛情有關,性行爲有沒有情感份量?白頭偕老決不是自然存在的,畢生的愛,它的確要求我們稱爲“意志”的東西。從“愛情”走向婚姻,熱情遲早會減退,而婚姻能否存在下去,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雙方的互相尊重、實際生活中的相互容忍、純潔的感情和決心。有了這些因素,某種值得被稱作“愛”的東西才可能終生不滅。但這種婚姻中愛與結婚時的“愛情”已經不同了。它不再僅僅是一種男女之愛,且超越了性的意義,是一種更寬廣的愛,還是一種更深沈的愛,抑或是一種更崇高的愛?不管怎樣,它確實是一種更加刻骨銘心的愛。

   或許僅僅用一個進化理論來解釋人類的性、愛和婚姻,用生物學基礎來解釋“我們爲什麽如此”是遠遠不夠的,但這至少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http://baike.baidu.com/view/7852939.htm

 

現代性與倫理思考 2003-5-1徐佐銘 (通識與核心課程組副教授)

講題:性、人性與社會生物學:達爾文演化論的現代道德意義

   大綱:

   1.利他與攻擊:人性本善vs.人性本惡

1.1影片《弱肉強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無明的世界,沒有道德反思。

1.2達爾文的演化論:天擇理論 (natural selection) vs.上帝創造與規劃說

1.3天擇、個體(individual)、族群(group)、環境、目的、完美

   2.社會達爾文主義

 2.1誤用達爾文主義

2.2達爾文:道德的自我約束者及利他者、憐憫心

   3.社會生物學(sociobiology)與演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

 3.1社會生物學:Edward O. Wilson將生物學的觀察結果,應用在人類社會行為的解釋。

例:工蜂及工蟻的利他行為(幫助族群)

 3.2演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

 3.3利他與攻擊:都有基因的基礎

 3.4說道德太沉重?

3.41《麥迪遜之橋》對非洲原始自然的過度浪漫情懷

3.42重返弱肉強食的無明世界?

   4.實然(Is)與應然(Ought):若即若離的關係

   5.社會生物學對道德的現代啟示:人性有善根,亦有惡根。善根者,宜發揚之 ,宜順應之。惡根者,宜警惕之,宜克制之。

   參考資料:

1.Robert Wright著,林淑貞譯,(1997),《性、演化、達爾文:人是道德的動物嗎?》,張老師文化。

2.William Wright著,梁若瑜譯,(2002),《本性難移?》,遠流。

3.R. F. Baum (1988) Doctors of Modernity: Darwin, Marx, and Freud, Sherwood Sugden & Co.

4.Charles Darwin [1859] The Origin of Species, (1993), Random House.

5.Charles Darwin [1872] 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 (1981)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6.Edward O. Wilson (1975) Sociobiology: The New Synthesi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7.Edward O. Wilson (1978) On Human Natur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8.影片《麥迪遜之橋》(DVD,改編自小說,1995)

9.影片《弱肉強食》(VCD,Discovery,1998)

http://www.nem.tku.edu.tw/courses/modernity/lecture-text/outline_3D.htm

 

試析道德規範的生物性根源 政大哲學研究所論文 羅傳棋

 

 

  本論文試著從生物性的角度,提出倫理學可能的生物性根源。本論文首先以各種自然選擇理論,來分析人類的道德能力,也就是各種生物道德事實,是如何在自然選擇之下發展出來的。其中,第二章是以基因選擇的角度;第三章是以個體選擇的角度;第四章則是討論近親選擇、群體選擇以及如何從遺傳演化過渡到文化演化,也就是文化群體選擇理論的發展,等等,來論證道德事實的生物基礎。

  而以上述生物道德事實建立起來的道德理論,便是演化倫理學。以這種倫理學的角度來看,道德只是一種情感需求,為了穩定性而演化出來,就跟人體器官是一樣的。它不具有絕對性、不具有規範性、不具有普遍性。

  因此,為了在這樣的生物道德事實之上,建立起具有規範性的道德理論,就必須在應然範疇重建一套道德原則系統。這種具規範性的道德原則系統,是將道德事實歸納後的模仿,以及仿照自然選擇的運作方式,建立演化未來可能發展出可能道德觀。並以這種將整個演化倫理學分為實然和應然兩個無關但相仿的區域的方式,來試圖避開自然主義謬誤的問題。

   中文資料

湯瑪斯.赫胥黎(Thomas Huxley)著,李學勇譯:《進化論與倫理的關係》。台北:文鶴出版,2001年。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著,趙淑妙譯:《自私的基因》。台北:天下文化,2009年。

愛德華.威爾森(E. O. Wilson)著,鄭清榮譯:《論人性》。台北:時報文化,2002年。

羅伯.賴特(Robert Wright)著,林淑貞譯:《性、演化、達爾文》。台北:張老師文化,1997年。

麥特.瑞德里(Matt Ridley)著,范昱峰譯:《德性源起》。台北:時報文化,2000年。

Elliott Sober著,歐陽敏譯:《生物演化的哲學思維》。台北:韋伯文化,2000年。

 

由《性?演化?達爾文》引起的話題(原載《閱讀》第二輯)(謝宗玉著)

  

   A、道德滑坡與基因

  天擇論認爲,任何生物都把自己的生存和繁殖擺在首位。

  但很多生物並不適應這個理論。達爾文花了十幾年時間,想揣想“天擇”如何創造出一群無法生育的工蟻,但他失敗了。直到1963年,英藉生物學家威廉?漢彌爾頓得出“親族選擇”的理論後,天擇論才變得言之成理。漢彌爾頓理論的主軸便是:要以基因的觀點來看工蟻及其它富有自我犧牲的動物,物種的秉性是以複制自己最多基因爲服務條件。工蟻雖然無法生育,但它們與蟻王是手足,所以蟻王的下一代跟它們也有相同的基因,它們哺育蟻王的下一代也是使自己的基因得以遺傳。

  漢彌爾頓舉了一個例子:一只還沒有後代的年輕地松鼠,在發現天敵後,會立起來向同伴發出響亮的警告聲,它自己則可能因引起了天敵的注意而喪命。二十世紀中期絕大多數生物學家的天擇觀念把重點擺在動物的生存和繁殖後代上,表示凡是不利于這種結果的基因都會遭到淘汰。如果以這種觀點來看此事,就會覺得地松鼠的警告聲一點道理也沒有。因爲它不是爲了保護自己的子女而示警的。那麽,這種演化行爲無異于是自殺?但漢彌爾頓依憑自己的觀點卻得出了相反的答案,他認爲應該把焦點從會發出警示聲的地松鼠,轉移到會令地松鼠發出警示聲的那個基因上。地松鼠不會永遠不死,不死的有機實體是基因,或者說是基因所挾帶的訊號模式。因此,以演化的時間觀而言,重點已不是個別動物能不能活下來,而是個別富有個性的基因能不能活下來。基因的命運,才是存亡的關鍵。那麽,負責“發出”自殺性警示聲的基因能不能存活下來呢?漢彌爾頓認爲能!原因是帶有這種基因的地松鼠,可能拯救了附近的兄妹,而這些兄妹中也可能帶有這種相同的基因。我們先假設它的兄妹中有一半擁有這種基因,就算是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也有四分之一的兄妹擁有這種基因。如果這聲警告救了四位兄妹,那麽這四位中就有可能有兩位或一位擁有這種基因的兄妹存活下來,這樣即使發出警告聲的哨兵不免一死,這種基因仍算是逃過一劫了。而那些表面看似自私的基因因爲令載體迅速逃生而獲利,但它因此會使四位兄妹喪命敵手。這樣經過一段時間後,那些表面看似無私的基因,反而比看似自私的基因更能蓬勃壯大。

  其實在這之前,英藉另一位生物學家哈爾登發表了一篇更有趣的推論:假設你身體裏的某個基因使你甘冒十分之一的死亡率,跳進河裏拯救一溺水兒童,那麽只要你救出的是自己的子女或兄妹,該基因仍能繁盛;如果你救出的是堂表親戚,該基因也能逐漸普及,但是會比較慢,因爲堂表親戚的基因中,平均只有八分之一與你相同。如果你救出幾十人都與你沒血緣關系,那麽你這種救人的基因便只有死路一條了。哈爾登因此得出一個有趣的推斷:唯有在較小的族群中,當大多數被救孩童都是冒險救人的那個人的近親時,英雄主義的基因才會播散出去。這就是說,一視同仁的英雄行爲可以反映出當地居民平均的親疏程度,只有血緣關系較密的地區,才更可能發展出英雄主義來。

  以上理論從生物學的角度上看,都足以讓人信服。我沒有理由不信,我甚至把它們當作真理,或者准真理。而現在我恰巧在看北大博士生導師湯一介先生有關全球關注的三個人文問題的訪談錄。湯先生覺得全球關注的第一個人文問題就是全球倫理問題。湯先生認爲道德滑坡及倫理危機主要是因爲人們對權力和金錢的追求在逐漸升級,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緊張而冷漠。 

        而我認爲,湯先生所說的原因其實是微不足道的外部原因,因爲自有人類文明史以來,對權力和金錢的爭鬥就一直沒停止過,如何現在人與人之間就變得這麽冷漠了?《性?演化?達爾文》這書倒是給我們提供了另一個思考的角度,如果從基因的角度上考慮,也許能夠解釋一二了,特別是針對現在的中國。現在的中國越來越多的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在平輩和下一輩中,除了自己的子女外,就再沒有其他個體與自己的基因相同了。也就是說,獨生子女遺傳基因的惟一途徑只能通過自己的子女,而再沒有表侄堂侄之類的人作爲自己遺傳基因的載體了。所以漢彌爾頓的親族選擇理論,在以後的中國,怕是再也找不到事實根據了。而哈爾登的英雄主義基因遺傳學說也因此會絕迹。英雄主義基因之所以流行,是因爲他們救下的人絕大多數與自己總有些相同的基因。而在緊急之時,英雄主義基因也有可能驅使它的載體(人)救下與自己沒有基因關系的人,因爲它當時根本就沒時間分辨需要救助者與自己是否有血緣關系。現在好了,除了自己的子女外,再不用考慮他人對自己遺傳基因是否有利了。因此除自己的子女外,英雄主義基因——也可以說是倫理道德基因——便再無用武之地了。這樣一代一代傳下來,這種倫理道德基因因爲被久久擱置不用,從而很可能消失或者變異。也就是說,以後的人類很可能從所謂的“倫理人”變成“機械人”。

  從我得出的這個推論再反過來看現代社會的道德滑坡和倫理危機,就有些眉目了。爲什麽在公共的場合下落水兒童沒人救,扒手扒錢沒人喊,凶手行凶沒有管,都是基于這種原因,那就是甘願幫人的那個人的冒險行爲對自己的基因遺傳沒有絲毫好處,因此不幹。而古代之所以能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說到底,其實是在親群高度聚居的情況下,“人之老”及“人之幼”多多少少與自己有些相同的基因,因此也就“老”了“幼”了。

  這個命題甚至可以荒誕地解釋爲什麽二十一世紀的人生活水平越來越提高了,而精神卻越來越萎綿不振,吸毒等近乎自殺性行爲逾演逾烈。

  科技使人口爆炸,致使地球資源稀有,法律就只能限制人口的出生了。而從天擇理論來說,任何生物都是以繁殖作爲第一生存目的。現在繁殖被人爲地限制了,人的生存動力就再沒有古代那麽強烈了,基因被壓抑久了,有可能出現新的變異,産生新的基因,這種基因估且就叫它壓抑性基因吧。壓抑性基因采取的幾乎是自殺性個體行爲,從而使人口的總量下降。而人口總量下降了,對整個人類的生存無疑是件好事。嘿嘿,這麽說來,那種精神萎綿的自殺性行爲反倒成了“另類”英雄主義行爲?這種行爲不能獲得基因的直接遺傳,但能使基因得到隱性遺傳。因爲從廣義上講,後人總是由前人繁衍而來的。人類的總體基因與一個人的基因總有某些相同的地方,因此對人類總體有利的事,間接地對人類個體也就“有利”了。因此,“牲犧我一個,幸福幾十億人”的基因也不是沒有産生的可能。壓抑性基因的自殺行爲,正是爲了讓其它基因活得昂揚而蓬勃。

  漢彌爾頓的親族選擇理論其實也可以從側面詮釋現代官場腐敗的一小部分原因,當然,這種解釋有些牽強附會。

  如果按照漢彌爾頓的親族選擇理論和哈爾登的英雄主義基因假設來說,親群聚居地區的領導一般更清廉一些,更會照顧廣大群衆利益一些,因爲他所領導的群體,十有八九與他有基因關系,他照顧了最大多數人的利益,也就使自己的最多基因得以遺傳。然後我們再來進一步推論,就是家裏兄妹多的領導,他體內的道德倫理(英雄主義)基因一般比獨生子女型的領導要多?獨生子女型的領導因爲不適用親族選擇理論,所以就比非獨生子女型的領導更自私些,更貪婪一些?因此也就更腐敗一些?這種推論當然不適合某一個體,也不適合短時間內。但如果時間一長,一代一代,道德倫理基因逐漸從獨生子女體內消亡,這種推論恐怕就有些道理了。當個體的人身上有了那種除自己子女外不把其他任何人當作受惠對象的基因時,這種人當了領導,恐怕就再難爲多數人謀福利了。

  我倒希望那些社會學家配合我的推論,做一個統計看看?當然這種統計現在提出來還爲時過早。因爲目前獨生子女撐權的還不多,即使多了,也不是一代兩代能看出問題的;而即使能看出問題,但影響官員腐敗的原因還有很多很多,所以這個統計太難做了。呵呵。但如果長期采取計劃生育,幾百年後,恐怕社會學家就得從基因的角度來分析腐敗問題了。

  我這麽說,就使得這個理論變得有些“邪惡”了,但既便邪惡,我也還要說。如果從基因的角度考慮,這時意圖以道德來挽救這個混亂的社會,那簡直就是南轅北轍,緣木求魚。因爲計劃生育使獨生子女的身體裏已基本喪失了這種道德倫理基因,人已由人性的人變成了機械的人,而對于“機械的人”就得以鐵律加以規範,除此之外,別無它法。而就算中國沒有計劃生育政策,因爲經濟的發展而引起的人口大流動,周圍生活的都是與你沒有任何基因關系的人群,這樣的環境無疑也不利于道德倫理(英雄主義)基因的産生,因而以道德治理社會僅僅是一句空話。在人口擁擠的社會,只能把新的規章制度變成人們頭腦中約定俗成的觀念,在互利互惠的原則下,以盡量不損害別人的利益爲前提,而獲得自己的最大利益,才會使混亂的社會局面趨入緩和。

   ……我這麽議論,雖然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但也不是毫無道理可言。如果哪個社會學家或生物學家沿著我這個方向探求或試驗下去,我想也許會有一個比較光明的結果。可惜我是個警察,沒時間做深入調查,只好此番淺見了。  

   B、利群基因與自私基因的交替

   “群體選擇”的主旨就是個人肯爲群體作出自我犧牲的行爲。也就是說,個體中含有利他基因。達爾文在研究人類道德來源時,得出了這個群體選擇理論。

  他的理由如下:道德水准較高,多數人奉行道德規範的部落,絕對比其他部落更爲有利。毫無疑問,如果一個部落有許多高度熱愛群體、忠于群體、服從群體、既勇敢又體恤他人、隨時准備互相支援並爲共同的得益而自我犧牲的人,必能戰勝其他大多數部落。這就是天擇之所以演化出群體選擇的原因之一。可是達爾文很快就看到了此論的缺陷:即在同一部落中,較爲慈悲的人和對族人較爲忠誠的人所生的孩子數,不太可能比自私奸詐的人更多。這就是說,最英勇、最自我犧牲的人反而比其他人更可能無後。高貴的人往往難以留下子女以繼承其高貴的心志,那麽,人體中高貴品質的基因又是如何遺傳並得以保持的呢。凡是有違于天擇的基因,是必死無疑呀。道德基因誕生的理由何在呢?

  達爾文犯難了!而達爾文以後的生物學家一樣不能自圓其說,到喬治?威廉斯時,他幹脆放棄了用道德感來詮釋群體選擇論。“群體選擇”理論變成了曆代生物學家的一個死角。

  我想了整整一晚,覺得是不是可以這樣解釋:如果天擇真的是萬能的,那麽它在演化人類時,一定在有些人身上同時種下了兩種基因,一種是自私基因,一種是利群基因。而兩種基因往往是交替的。在平和時代,自私基因占主導,利群基因則處于冬眠狀態。在戰爭年代,則恰恰相反,利群基因占主導,自私基因處于蟄伏。《詩經?小雅》中就有“兄弟鬩于牆”之說,可一旦有外人相侵,兩兄弟又會馬上聯合起來,一致對外。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入侵中國,就是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例子。日本人來之前,中國內戰打得不可開交。可日本人入侵後,中國面臨滅族的危險,利群基因被炮火喚醒,全民族馬上團結起來了,那些平時看起來非常自私的人,在關鍵時候也會表現出讓人瞪目結舌的義舉來。等日本人一走,內戰又馬上開始了。

  由于自私基因和利群基因分別表現在不同時期,所以對個體基因的遺傳永遠是有利的。自私基因對個體本身有利,自是不必言說。我們重點來分析一下利群基因。“傾巢之下無完卵”,想要完卵必須不能傾巢。在關鍵的時候,因爲利群基因的作用,使整個群體得以保存,從而使個體也不致消滅。那些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勇士都以爲自己是在保護後方的家人。但如果他們不幸做了戰俘,利群基因促使他們也絕不會向敵人妥協,因爲他們知道,妥協了或許對自己有利,但對自己的群體就一定大大的不利了。這只是一方面,重要的是,他們妥協之後,往往會使後方的親人陷入萬難的境地,譬如說,一個漢奸或叛徒的子女,在戰後對生存資源的占有能力就很可能被人爲地限制了。(本人按語:看看吳三桂的下場就知道了)而英雄的子女則恰恰相反,他們被稱作紅色後代,吃最香的飯,上最好的學校,做最好的工作,娶最好的老婆,因此也就會生最好的子孫。就算是戰死的英雄也不例外,遺孤在父輩光環的籠罩下,往往會在戰後得到最好的照顧。所以“英雄含笑上刑場”的本質還是天擇下的基因在作怪!

  戰爭結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整個群體的危機漸漸讓人淡忘。自私基因擡頭,利群基因重新消隱。這時如果再有人去舍己救人,他的遺孤就再沒有戰爭英雄的遺孤那麽好的命運了,他們很快就會因爲喪父而淪落到社會底層。因此,平和年代的義舉就變得少之有少。

  所以我說,群體選擇是存在並合理的。對一個部落和民族,群體選擇並不是某時某刻都存在,而是時隱時顯。  

   C、互惠性利他理論與以德治國

  在寫A節時,我因對獨生子女基因變異的探推,得出了以道德治理社會意圖的虛妄性,心裏頗有些得意。但今天看了“互惠性利他”理論後,心裏免不了又有一些惴惴。

  互惠性利他理論的核心就是互惠互利、投桃報李。生物學家發現這種行爲在人類祖先環境下就極爲普遍,在農耕時代這種行爲也非常盛行。但進入現代社會後,這種行爲雖然流行,卻呈現式微的趨勢。

  這種基因行爲與其它基因行爲最大的區別是,先要付出,然後才可能得到。而在付出之前,根本不知能否得到。而就算付出了,也不一定能夠得到。那麽,這種無目的的利他基因是怎麽大面積得以普及的呢?生物學家崔佛斯采用一個古典的遊戲——名爲“囚犯的困境”,意圖加以證明,然而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就是這種利他基因難以生存。“囚犯的困境”是假設兩名同夥的罪犯被分開來審訊,因而面臨困境的抉擇。檢方的證據無法將兩人判處重罪,就分別對這兩人施壓,要他們認罪並招出另一人的罪狀。其誘惑性的逼供詞如下:如果你認罪而你的同伴否認,我會放你一馬,只判你一年徒刑,而用你的證詞判同伴吃十年牢飯。反過來,如果你不招,而他招了,你就得吃十年牢飯,而他則只有一年。如果你們兩人都交了,兩人便只要在牢獄裏蹲三年。

  在衡量各種可能的後果之後,大多數人選擇了“背叛”同伴。首先,要是你的同伴背叛了你,那你最好也背叛他。這樣一來,你只要關三年。萬一他招了,而你還死扛,你就得被判十年。就算你們兩個都死扛,也還是要判一年。總歸一句,如此演繹下來,只能彼此背叛了。除非知道對方絕對不會背叛自己,也就是說對方有利他行爲的傾向,你才會選擇利他行爲,而死扛不供。

  得出與互惠性利他理論相反的結果後,生物學家並不死心,就抛出了“重複性囚犯的困境”遊戲,就是說雙方都可以參考對方先前的行爲,來決定未來要如何應付。那麽過去種了善果的人,便可能在下一輪得利。這樣一來,互惠性利他理論就有了依存的基礎了。如果能夠知道上一輪遊戲的結果,那麽要不了三四輪,兩個罪犯都會選擇死扛,而不背叛對方。

  接著生物學家再次抛出“非零和現象”理論以證明互惠性利他理論存在的合理性。非零和現象就是假設你是一只黑猩猩,剛殺了一只動物,然後把一部份肉分給近來缺糧的同伴,就說給了他五斤肉吧,這代表你少了五個點數。此時的重點是,對方獲得的利益大于你的損失,因爲他正處于非常需要食物的時刻,如果他是人,能夠思考他的處境,並且被迫簽下契約的話,他可能會答應在下周獵到食物之後,用六斤肉來償還現在的五斤肉。這樣一來,你們從這次互惠的交易中就得到一個點數的淨利。這種憑空得出的點數,自然就更利于互惠性利他基因的發展了。

  當電腦出現後,演化心理學家還在電腦裏虛擬子民,進行“一報還一報”的遊戲。就是你報我以善,我還你以善,你報我以惡,我還你以惡。結果發現,互惠性利他程式的基因逐漸“演化”成了龐大的族群。這就使得這一理論不再是憑空推測了。不過這種虛擬子民只有幾十個,而且是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進行的。也就是說,他們每個人都有多次碰面的機會。

  以上諸多推論,我都認爲是合情合理的。我惟一擔心的是,互惠性利他理論將會沖毀我在A節提出來的獨生子女基因異化的推斷,因爲憑人的智慧,顯然知道互相成爲朋友比互相成爲敵人要容易生存得多。互惠性利他理論顯然就是人類倫理道德産生的前提動力之一,這比親族選擇理論演化成倫理道德更具有強大的優勢。這樣看來,目前大力倡導倫理道德便是恰如其份的了?

  如果真是這樣,那麽在人類進化的長河裏,倫理道德基因應該會越來越“興旺”,越來越“繁華”?但事實卻顯然相反,特別是進入工業社會以來,人類的倫理道德顯然是日見式微。

  在不否定前人進化理論的基礎上,我思考良久,試圖作出一番合理解釋:

  基因選擇往往是短視的,在祖先相對封閉的環境下,人與人的相見機會非常頻繁,因此“一報還一報”的現象會來得非常快,也許幾天或幾個月,最多幾年或十幾年。而且這種一報還一報的對象和內容也非常明確,往往是單個的人去“報”單個的人,或一個家族去“報”另一個家族。內容或物或錢或情或仇,而且非常直接。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在這種環境之下,人們爲了更好的生存,當然寧願實施互惠性利他原則,多交朋友,少樹敵人。而我們現在的生存環境如何呢?自工業化革命以後,社會完全是開放式的了,全球五十億人民都有機會相見。而生活在我們周圍的人卻因更換頻繁,變得是如此的陌生。因此便有了騙子公司的歪理論:只要把全世界每個人騙一次,我就大發其財了。根本用不著擔心由此喪失信用,而使他人“仇”而遠之。這樣一來,互惠性利他原則自然大打折扣!(本人按語:其實看過《性?演化?達爾文》的都知道這個道理)

  這當然不是問題的關鍵,問題的關鍵是,互惠性利他原則已從直接的、明確的,轉變成間接的、隱蔽的。比如說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吧,他的利他行爲顯然是無法估量的,你一定也深受其惠,但如果他要從你這裏直接收取一千元錢“報酬”的話,你恐怕就會不幹了。再比如說,底層農民只感到自己被欺淩了,卻搞不清欺淩他們的人究竟是哪一群。政府那些腐敗的官員雖然貪污了,卻沒有直接具體地貪污到你的頭上來。所以人與人之間的“一報”就無從談起了。好比是馬路上的一個深坑,你騎車翻了進去,吃了大虧。但吃了虧的你總不能立刻在馬路挖出另一個坑來。就算你挖出來了,而下一個吃虧的人也十有八九,不,億有八九不是你想要“報複”的人。因此你的行爲已經完全失去了意義。

  這個時候該怎麽辦呢?就得有嚴謹的制度誕生,讓制度法則去“一報還一報”。就好像古代人先是以實物交換實物,但後來發現難以交換,就以貨幣作爲交換的法碼一樣。法則制度正是起到這個作用。好,袁隆平爲人類貢獻巨大,政府根據規則就獎他豪車鈔票。這鈔票也許就有你的納稅,但你心甘情願認了。

  再是,如果你貪污受賄,政府以法規治你之罪。再是,如果你見義勇見,受惠之人就算匆匆逃離了現場,政府也可根據規則獎勵你。而就算是馬路上的那個深坑害人,依據法則追溯下去,也總會找到對此事承擔責任的人。

  就說是,在現代社會,各項法則已作爲第三者代替個人去報德報怨了。如果法則嚴謹,能恰如其份地在每一個人身上都起到應有的作用,那麽“一報還一報”理論便又成立了,而互惠性利他行爲也就能重返社會。

  這麽說來,現在社會道德淪喪的症結之所在,還是制度不明,賞罰不嚴。如果這方面的問題不得到解決,空洞地呼喚道德重返人間,是不太可能的事。也就是說,以德治國的前提條件就是以法治國,以嚴法治國!  

   D、演化穩定狀態打破後的物種命運

  去年《散文》第一期刊發了董玉潔的《草原上的邏輯》。董玉潔寫的是非洲塞倫蓋蒂草原上的生命史。文章帶有濃厚的哲學悲劇色彩。在文章中間,她說:在塞倫蓋蒂草原,力量最大的屬獅。速度最快的屬豹。捕殺能力最強的屬虎。如果按人類直線進化的邏輯,這三者應該占盡進化生機,當顯王者氣象。可不知爲何,此三者在草原卻瀕臨滅絕?有關學者認爲這與獵槍有關,但事實上早在人類舉起獵槍之前,非洲草原上的虎、豹、獅就在急劇減少。然後人們又作了其它猜測:虎的能力太強,它們無需團結與合作,連戀愛、交配的機會都省略了,性欲和生殖能力嚴重退化。豹跑得太快,爲了衛冕陸上速度冠軍的稱號,保持流線的體型和過于輕巧的動態,它必須少吃多餐,這樣就得不斷地捕食。連續三次捕食無獲就難免餓死之虞,五次捕空就只能聽天由命了。雄獅時常殺死自己的子女,一方面是因爲它性欲旺盛,而只有身邊沒有子女了母獅才能結束哺乳而肯與雄獅交配;另一方面是因爲它太要強了,容不得“長江後浪推前浪”……

  董玉潔在寫這篇散文時,也許並沒有認真參考相關書籍,所以她的觀點只是一些表相。其實,照我看來,物種進化只要脫離了天擇所追求的演化穩定狀態,個體進化得再怎麽強健,都無法擺脫滅亡的命運。

  演化穩定概念是由生物學家約翰?史密斯提出來的。就是說,物種的進化不是逐漸將個體演變得如何強健,而是追求一種“整體適宜性”。使物種中的強弱個體持平衡發展。這樣會有利于物種的整體發展。爲了驗證這個理論的正確性,史密斯舉了一個例子:在一種叫赫裏氏帶的鳥中,毛色深的鳥具有攻擊和領導性,而毛色淺的鳥則較爲消極而帶有“奴性”。但兩種鳥的比例一直以來並沒有多少改變。雖然毛色淺的鳥捕獲的食物多被毛色深的鳥搶走,而那些“漂亮”一些的母鳥也多被毛色深的雄鳥占盡。但毛色深的鳥爲了保持其領導地位,互相之間常常爭鬥不休,爲此也要付出巨大代價,乃至犧牲生命。毛色淺的鳥雖然被“勞役”,雄鳥也不能與“漂亮”母鳥交配,但馬馬虎虎也能“娶個老婆”得以繁衍後代,將基因遺傳下去。所以其基因對這種狀態也就“認同”了,從而沒有千方百計以改良其基因的進攻性而把自己變爲強者。鳥的強弱比例就這樣得以保持平衡了。這種狀態就是爲天擇所推許的演化穩定狀態。

  鳥中的這種強弱狀態,在人類是以階級劃分。如果按照演化穩定狀態來說,階級在人類社會的存在就是合理的了?這就給上世紀八十年代達爾文主義人類學研究的“階級無處不在”之說提供了理論依據。

  事實上,階級也的確無處不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達爾文主義人類學經過仔細檢視社會階級系統,結果發現,連看來最平等的地方都會出現階級系統。就說南美的阿契人吧,乍看之下,似乎平等得如詩境一般。他們的獵物都要集中分配,因此獵運不佳的人家可以固定地得到捕獵高手的濟助。但上世紀80年代,人類學家通過縝密的觀察,發現那些打獵高手雖然對于獵物很慷慨,卻累積了一種更爲基本的資源。打獵高手的婚外情和私生子遠多于較差的獵人;此外,打獵高手的子女生存率比較高,這顯然是因爲他們受到特別照顧之故。換言之,不管是男是女,只要是打獵高手,便享有一種有利的非正式地位。這麽說來,在人類,素質低、智能弱(地位低)的人的繁殖成功率遠遠低于素質高智能強(地位高)的人的繁殖成功率?只要這樣一想,新問題就出現了,那就是人類並不遵循天擇推許的演化穩定理論。就是說,人類的演化史就如同軍備競爭一樣,越來越趨于“精良”,而不是趨于演化穩定,或者說演化平衡。生物學家和人類學家由此認定史密斯的演化平衡理論不適合人類階級分析,便抛棄了這個理論,而想另尋他論來解釋這一現象。

  事實上,在我看來,這個理論並沒什麽不對。在古代,皇帝王公貴族及地主富農的子女總比貧民農奴的子女要生得多。所以貧民要想使大量基因得以遺傳,首先不是認同自己這種被剝削的地位,多種糧食向地主進貢,而是要奮起直追,改變自己的素質,與上層人物一較長短,才有可能使自己躋身上層人物之中,而躋身上層人物後,基因得以大量遺傳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和平年代,寒士以自己的學識去科舉;戰爭年代,勇士以自己的血肉去拼搏。在經濟社會,人們便以自己的才智去創造,只要能獲得大量財富,地位和其他一切都會隨之而來。一個人雖然在某段時候寧願臣服另一人,但絕大多數人是不甘心這種臣服的,人類一生的理想就是要做“人上人”。這麽一來,人體內那種“自甘爲奴”的基因自然是少之有少,而那種“奮發圖強”的基因自然占住了主導地位。“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人類進化的金玉良言。顯而易見,人類在殘酷的進化中已變得非常強大。這從人類呈加速度發展的科技就可以看出這一點。強大得幾乎能上天入地了,強大得讓“上帝”也無能爲力管束了。

  如果說史密斯演化平衡理論沒有錯,那麽錯的就是人類本身了。高速發展的人類就像一列脫軌的火車,很可能早就不受天擇的控制了,因此也不受演化平衡理論的約束。天擇推許的“整體適宜性”和“演化平衡性”已被人類的進化排斥在外。(本人按語:以上兩段話的寫得不錯,有作者個人的見解)

  而不受天擇控制的物種,就像脫軌後的行星,其發展之路很可能就是滅亡之路。董玉潔筆下的非洲虎、豹、獅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董玉潔文中提到的原因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也是那些虎豹獅的進化也已不受天擇的控制了。那些草原之王的進化也只是改良自己本身,而疏于演化的平衡。所有的虎豹獅都想稱王稱霸,沒有誰甘願爲奴。而天擇並不是萬能的上帝,當物種“特殊”得不再按自己的指令進化時,它也就只能望洋興歎了,這可能就是大多數物種消亡的最基本原因。我就搞不清爲什麽連最現代的生物社會學家羅伯?賴特也沒有作過類似的懷疑,而讓我在這裏瞎揣測?

  但願我這種揣測是錯的,如果這種揣測正確的,那麽人類現在所做的一切,只是在加速死亡的進程。

  用這樣的觀點來看中國的計劃生育,這倒是一項再也“英明”不過的政策了?因爲計劃生育限制了有能力的人生育。規定不管強弱病瘦,所有夫婦只能生一至兩個小孩。這就大大地限制了人類“素質”的進化速度。甚至在偏遠地方,由于沒有完全執行計劃生育政策,反倒使弱勢的一群在生育上還占了上鋒。而這些人的下一代由于成長時對生存資源的占有比較少,自然無法跟上層社會的下一代競爭,所以他們一出生就注定了被勞役的命運?這樣反倒有利于出現演化平衡狀態?當然,這並不能改變窮人想翻身的最終奮鬥目標。……這麽一想,封建時代的那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觀,反倒有利于人類演化上的平衡了?因爲那些道德觀的最終落腳點,就是爲人要守本份,也就是說,奴才要自甘爲奴。如果奴才真的自甘爲奴了,其身體內自甘爲奴的基因就會強盛起來,那麽演化穩定理論就成立了?

  這種“君君、臣臣”的理論最終想要名正言順地實現的前提條件是什麽呢?就是要有豐富的物質足夠讓人生存並繁衍。科技的進步有可能提供這一條件。據時髦雜志上介紹,次生代男人的出現,就不怎麽關心政治權勢了,也就是不關心能否成爲“人上人”,而只關心自己的情趣能否得以充分調動,對外,他們也自甘做一名忠實的納稅人(養活他人)。問題是,科技要發展到什麽程度,才能滿足人類的欲望呢?想吃什麽美味就可以吃,想睡什麽樣的美人(機器美人)就可以睡。那時人們也許對權勢沒有過多的渴望了,演化平衡理論也能得以成立。可弱不經風的地球能否讓科技發展到那一步呢?也許未等科技發展到那一步,地球就已經超出了對科技的承受能力。(據說,人類的核彈可毀來地球好幾十次,單這一項就非常可怕了。)

  唉,這無端的罪根究竟是源于什麽呢?人類不該有智慧?人類不該有思維?可最初的人類並沒有這些呀!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觀來說,是勞動創造了人類的智慧。那麽,使用工具是人類的最初罪根嗎?……我陷入了無法解答的苦惱中了。

  現在,科學技術的發展已不是人力所能控制 的了,過分發展的科技已變得邪惡起來,當諸如“克隆人”之類的東西在地球上出現後,人類的智慧更會呈N次方的速度向前發展,那時比愛因斯坦聰明數倍數十倍的人一定比比皆是,那麽人類在這個星球也就更加是“英雄的寂寞”了。而那時,大概就是人類終結的時候,就像寂寞的“草原之王”的終結一樣。若幹億年後,如果地球上再進化出了文明的生物,他們想要探知人類滅亡之迷。我在這裏可以告訴他們答案:人類的滅亡是因爲人類進化脫離了天擇的軌道。大約真的是這樣的。

  哎,以有限之生命尋無限之煩惱,我何苦來著?罷,罷,罷!萬事萬物既有生,必然有滅。我何必那麽在乎人類一定要“萬壽無疆”?真是膚淺!

http://woodhot.blogbus.com/logs/2098945.html

 

《社會生物學》

 

  前言

一顆小小的細胞就像一個小小的宇宙,分子在宇宙裡宇宙間穿梭,跳著和諧炫麗的舞,舞出繽紛美妙的生命。生命是多麼地神奇啊!我們強烈的感受就能夠告訴我們,生命的現象絕不會是簡單的機械現象。和細胞分子之舞同樣叫人著迷的還有動物複雜美妙的行為。蜘蜘生來就會編織巧妙的網、鳥兒生來就會唱歌來討老婆、螞蟻生為蟻群家族的一員該做的是什麼、蜜蜂會跳舞告訴伙伴蜜源在那邊、土撥鼠見到敵人就會大叫通知同伴、母鳥會裝傷誘開敵人以保護小鳥……叫人不禁想要問說這些複雜美妙的行為又是怎麼來的?

科學界裡,幾乎所有科學家都相信今天我們能見到的繽紛複雜的生命都是從極簡單的分子和細胞所演化而來的,而天擇( natural selection )則是演化的最主要機制。對於生物的許多複雜的行為,許多演化生物學家也都認為那也是對適應環境有利,所以能夠通過天擇的考驗而演化出來的。為了解釋許多複雜到社會化行為的生物基礎,學界裡「演化」出了一門稱為社會生物學( sociobiology)的學門。

  社會生物學可能對許多同學們來說是頗陌生的學問,可幸的是近幾年來台灣的科普書界裡出現了幾本和社會生物學有關的好書。社會生物學家嘗試用一些有趣的理論來解釋我們熟知的社會行為是怎麼演化出來的。社會生物學在其發展的二十幾年裡,不僅帶來生物學裡頭的革命,其影響所及該延伸到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和經濟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領域。在歷史上,很少能有一門學問有這麼大的影響力的。想知道社會生物學到底如何有這麼大的魅力嗎?那請看看大師們怎麼說。

  大自然的獵人──威爾森

因為有一雙眼睛瞎了,又聽不到高率的聲音,所以不方便研究鳥類和蛙類(因為無法聽到牠們的叫聲),於是威爾森立志研究他剩下的眼睛可以看得到又不會怪叫的螞蟻。相信當時他連做夢都不曾夢到,他一生對螞蟻研究的堅持,能夠在生物學史上立下一個個輝煌的里程碑!從事螞蟻這種社會性生物的研究生涯裡,他數十年如一日地努力在田野觀察、採集、歸納資料,一直到到理論模型的提出後,他在1975年出版了轟動學界一時的《社會生物學──新綜合理論》(Sociobiology: The New Synthesis)。

威爾森(Edward O. Wilson)是當代最重要的一位生物學家,他於1955年獲得哈佛大學( Harvard Univ.)的博士學位後就開始在哈佛執教,目前他是他是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的昆蟲學研究員。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曾榮獲美國國家科學獎和瑞典皇家科學院為諾貝爾獎未能涵蓋的科學領域所頒發的克拉福獎( Crafoord Prize)。1996年,他被《時代》(Time)評選為影響美國當代最巨的25位美國人之一。最令人稱道的是他不只在科學界享有盛譽,他還榮獲過報導文學的最高榮譽大獎──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而且還不只一次!

  威爾森的《社會生物學》開創了一個研究動物社會性行為的生物基礎的學門,這個學門探討動物的許多社會性行為的演化機制。他在該書的最後一章結論道:從戰爭到利他主義的許多人類行為,亦有其生物基礎。他這樣時說法在當時惹火了一群人,他們認為他是在為可恥的生物決定論找出合理化的籍口!可憐的威爾遜甚至還在研討會上被反種族主義者潑以冷水。更令他難堪的是被當時的學界的學者們群起圍攻,使他背負上道德的黑鍋。在那些事件發生過後,讓他了解到他在社會人文面向的無知,於是他痛下決心來研讀社會人文方面的著作,進一步分析人類的天性究竟在文化上扮演著如何的角色,而他在的心得──1977年出版的On Human Nature更榮獲了普立茲獎的榮譽。

  在和大自然長期的親近,使他地成為一名鼓吹生物多樣性最賣力的學者之一,他為此而寫的書《繽紛的生命》(The Diversity of Life)被紐約公共圖書館評選為「世紀之書」中的自然科學十大好書。他一生致力研究的螞蟻讓他以另一部和一位德國科學家霍德伯勒(Bert Holdobler)合作撰寫的巨著The Ants再次榮獲普立茲獎。由此可見,他不僅是一名好的科學家,還是一名好的說故事的人。在他的自傳《大自然的獵人》(Naturalist)裡可以見到他熱情地訴說著他一生的故事,書中處處可感到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對科學的熱情與執著,讀這本書有如在聽一位循循善誘的老伯伯講古,有一種很溫韾的感覺。其中有趣的一章──〈分子大戰〉,對生物科學在這幾十年來的研究方向的轉變與其中的衝突有精彩的描寫,是我們這些唸廿一世界的科學──「生命科學」的人應該好好一讀以深思和反省的。

  威爾森在去年的新書Consilience: The Unity of Knowledge中提出知識整合的觀點,他歸納道所有學科──人文的也好、科學的也好,都共同追問人從何而來,從何而去的問題。他認為從這點來看,人文與科學的知識可以做一種整合,以打破兩種文化之間的籓籬。

  達爾文的獵犬──道金斯

如果達爾文的天擇理論是對的話,在個體間競爭激烈的情況下,為什麼土撥鼠在見到大敵老鷹的時候不會先落跑而是大叫其伙伴趕快跑?為什麼工蟻和工蜂干願犧牲自個兒的生殖利益還拼死拼活地為蟻后或蜂后賣命?這些利他的行為究竟是怎麼可能演化出來?或許問題的答案可能會叫你非常驚訝,因為答案可能在「自私的基因」裡。

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是英國牛津大學( Univ. of Oxford)動物系的動物行為學家,他早年曾受業於動物學大師、諾貝爾獎得主丁伯勤(Nikolaas Tinbergen)。他是金球知名的科學作家,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 The Selfish Gene)令他名聲大躁。

  《自私的基因》是本非常有趣的書,裡頭的許多觀念雖然在當時的學術界並不是最新穎的,然而對一般大眾讀者而言,裡頭的觀念可說是非常前衛且聳動的。現在本書已成為要了解現今演化生物學最流行觀念的必讀聖經。書中充滿著一種極犀利的觀念──基因是最自私的,所有生命的繁衍、演化,都是基因為求自身的生存和傳衍而發生的結果;更嚴酷地說,我們只不過是機器人的化身,是基因在主宰我們這部機器!

  當然以上的說辭看似非常聳動,但其實這不過是一種化約式的看法,把天擇的作用單位從個體化約到了基因。利用近親選擇( kin selection)的解釋,自私的基因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出雖然利他的行為對該個體可能不利,然而這樣的利他基因卻可以在被利他行為而獲救了的親屬裡傳開,所以照此來看天擇選擇了對其自身保存有利的基因──也就是夠「自私」的基因。

  在《自私的基因》這本書裡,他把這個觀念用到解釋動物實行的家庭計劃、求偶策略的運用、父母對小孩的呵護、好人是否會出頭等有趣問題。書中的邏輯清晰,讀起來一點也不吃力,是難得的科普好書,值得向每一位對演化生物學和社會生物學有興趣的朋友們推薦。然而雖然如此,想要好好了解本書並較快進入況狀的話,最好能夠對演化有一定的了解,最好能用功一點先把普通生物學課本中有關演化的章節好好溫習一下吧。

  道金斯是全球知名的科學作家,他可以說是比達爾文更達爾文主義( Darwinism)的人,因為他堅信天擇在基因層次上的作用是無遠弗屆的,可說是個蠻極端的化約論者。他甚至把自私基因的觀念衍伸到文化思想的領域,只不過主角換成了「濔」(Meme)──文化中各種新的複製觀念,思想的傳播就像傳染病,令人如同被催眠般著迷信奉,新的複製者也會如基因一樣彼此競爭,相互適當、被逃選,甚至能產生新變種,有興趣請參考The Meme Machine一書。他極厭惡創造論和神秘主義,極力捍衛達爾文主義,常愛和與他論點相左的人大辯一場,因而被稱為達爾文的獵犬。他其他重要的作品有《伊甸園外的生命長河》(River out of Eden)、The Blind Watchmaker、 The Extended Phenotype、Climbing Mount Improbable、Unweaving the Rainbow等。道金斯的老友,在倫敦經濟學院哲學系及牛津大學動物系教書的柯若寧(Helera Cronin)的《螞議與孔雀》( The Ant and the Peacock)一書中對道金斯的理論有著精闢的見解,想深入了解的同學也可做為參考。

  人類大歷史──賈德.戴蒙

人類這種自稱為萬物之靈的動物究竟有多麼地「人性化」?人類究竟和動物還有多少的不同?人類怎麼在這麼短的時間裡一晃變了世界的征服者?而為什麼有些民族就是能比其他民族「優秀」進得去征服、消滅其他「落後」的民族?為什麼人類能夠夜夜春宵享受性愛的歡愉?想知道以上問題的答案嗎?請看看賈德.戴蒙的書吧!

  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是今年剛榮獲國家科學獎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醫學院生理學教授。他大學畢業自哈佛,是劍橋大學的生理學博士,研究專長是消化系統中的吸收作用。他在1973年以生理學的卓越研究成績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在1979年以在族群生物學(Population Biology)貢獻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院士,並在1988年以演化生物學上的創見當選美國哲學學會(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院士。

  戴蒙真的是這個世界上少見最多材多藝的人!想想看,單單想要在一個專業領域裡有能被眾人肯定的成就已經是不容易的事了,況且還能橫跨實驗生理學和田野生物學這個性質極不相同的領域並且還同時大放光彩,這簡直就像神話一樣!然而就是有怎麼一個人辦到了!過去三十年間,戴蒙長期在新幾內亞經行鳥類生態與演化的田野考查,他在書中舉的許多例子是他的一手資料,並且在許多觀點還是在田野觀察中得到的。

  舉凡探討人類演化的科普書也不少,不過戴蒙的《第三種猩猩》(The third Chimpanzee)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人類,和最親近的黑猩猩只是不到2%的差異。如果一個從外星而來的分類學者,想當然的會把人類和黑猩猩分類到同一個屬底下,黑猩猩有兩種,所以說人類是第三種黑猩猩也不為過。戴蒙不是正統的人類學家,他以自然史(natural history)的觀點切入探討人的演化──人類一些奇怪的文化現象的演化。書中提出許多有趣的觀念來討論人類的性象、語言與藝術的演化,他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論證來否定農業是造福人群的「發明」,並且還為人類的吸毒現象找「理由」。和其他人類演化著作不同的是他的焦點放在社會與環境的因素的影響。

  戴蒙在最為人稱道的書《槍炮、病菌與鋼鐵》(Guns, Germs and Steel)中,他把《第三種猩猩》裡提道的人類文明的演化的不平等做出一個振耳欲聾的解釋。為什麼有些民族在好幾千年前就發展出傲人的文明,為什麼還有些民族仍生活在石器時代?其間的巨大差異是怎麼造成的?難道有些民族天生就比較聰明嗎?當然這不是答案,因為戴蒙會告訴你他在新幾內亞的土人朋友可能比你還聰明,他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說穿了其實是生物地理的問題。人類文明的不平等發展一早就決定在起跑點,有些民族就是天生比較幸運能夠生處在有可供馴化的動植物的環境裡,如果沒有可以大量種植的高熱量植物和還算溫馴可以豢養的大型動物,那來充沛的食物來源可以喂飽一群吃飽沒事找事幹的人來發展文明?沒有可供農業發展的動植物怎麼可能讓一伙人長時期住在一塊以使得疾病得以傳播,得「剩下」有抵抗力的人才能夠「籍著」那些病菌輕易把美洲或澳洲的原住民幹掉!?這些可說是對人類文明發展史最有創見的假說,或許你會嫌他的解釋太簡單,但是請放心,這是一個簡單但是很棒的開始!

  戴蒙的另一本書《性趣何來?》(Why is Sex Fun?)探討的是人類這種「性」急的動物的許多有趣性象及其演化機制,想知道人為何不會像其他動物一樣定期發情叫春,而且還要偷偷躲起來辦事嗎?有「性」趣的同學可別錯過本書喔。另外,還有一本麥特.瑞德里(Matt Ridley)的《紅色皇后》(The Red Queen),從性象(sexuality,與生殖有關的解剖、生理、行為)入手,探討「人性」的「本質」,想對人「性」有進一步的了解,趕快看看吧。

  人是有道德的動物嗎?人類是最嗜血的動物嗎?

人性究竟是孟子說的「本善」,還是荀子說的「本惡」,是千古爭論不休的老話題。或許,能夠提供我們答案的不是哲學,而是一門你可能聽都不曾聽過的「演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

  人類是一種極其複雜多變的動物,我們每天在做的行為有多少是我們的天性 驅使我們不得不做的?男人為什麼天生就比較好色?為什麼人會吃醋?為什麼人在有了伴侶後還不時想要偷吃?為什麼母愛硬是比父愛偉大?為什麼人類喜愛成群結黨?為什麼有些人會捨身取義?為什麼人在幹了壞事後總是會覺得怪怪的?以上的問題在羅伯.賴特(Robert Wright)的《性.演化.達爾文》( The Moral Animal)中皆有一一的解釋。在這本書中,作者很巧妙地把天擇之父達爾文安排成為天擇故事的主角,達爾文的一生,從他的婚姻到他的家庭、朋友甚至一直到他的社會成就,都成了書中理論攤開來放大檢視的樣本,讓我們冷眼旁觀達爾文也是如何地難逃出天擇的掌心!

  今年是美國哥倫邦高中學生喋血案一週年,當時兩個高中生冷血地槍殺了十三名同校師生,而這幾年來幾乎每年在美國都三不五時來個幾場校園喋血案。既然人之初,性本善,為什麼那些極嗜血的人盡然會是那些不經世事的莘莘學子?竟究社會文化出了什麼問題?還是人類的天性本來就是嗜血的?為了找尋答案,哈佛大學的生物人類學家理查.藍翰(Richard Wrangham)和作家戴爾.彼德森(Dale Peterson)遠征殺戮處處的非洲大陸找尋答案。藍翰是著名的黑猩猩專家珍.古德( Jane Goodall)的學生,他們早在岡貝國家公園的黑猩猩觀察研究就發現原本被認為是溫馴的黑猩猩原來也會發動戰爭,極血腥地把鄰近的另一群星猩猩給一一幹掉!在《雄性暴力》(Demonic Male)這本書中,他們試圖為人類社會的亂象尋根,探討自相殘殺的自毀暴力行為是怎麼演化而來的。他們也發現第二種黑猩猩──巴諾布猿( bonobos,亦稱侏儒黑猩猩)竟然是一種極愛好和平的動物,牠們揭示了另一種可能性,大猿( great apes)的演化不一定是要往更暴力的方向進行的,並且人類是有機會選擇減少暴力的趨勢的!

  演化心理學方面還有一本好書《天生反骨》(Born to Rebel)討論一個有趣的現象──歷史上有革新成就的老大少得不成比例,作者法蘭克.薩洛威(Frank J. Sulloway)為我們揭露在家庭內上演的演化戰爭,解釋為何龍生九子,各各不同。原來我們人生裡的第一場硬仗是先向手足開打的,我們在家裡的排行打造了我們造反與否的性格。想知道自己成為老大或老二的下場嗎?請看看這本書吧!

  以上這些書是從生物學的角度來探討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和歷史科學等各層面的有趣問題,這是社會生物學從自然科學衍伸到人文社會科學的最佳例子,社會生物學之父──威爾森更樂觀地認為今後包括經濟學、政治學、文化學等各學科也都會愈來愈熱中於討論人類各種不同行為思想的生物學基礎。

  「社會生物學」的異議分子──古爾德

看完了以上所有的書,是否你真的會認為我們人類不過是一種逃不出天擇手掌心的動物,我們的無私的付出原來不過為了讓自私的基因播種,偉大的愛情原來不過是為了播種而設的程式,原本我們認為極下流齷齪的強暴行為原來也有其生物基礎……

  你是不是想到這些「事實」就會不寒而慄?人類難道真的就只能放任天擇的結果來操控嗎?不過免驚,因為還有一個人會告訴你,他相信「生物潛力」(Biological Potentiality)是無限大的,人能夠支配所有行為的可能性!他就鼎鼎大名的的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古爾德在哈佛大學教授古生物學、演化生物學和科學史。他是位極博學的學者,他在紐約自然史博物館出版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雜誌發表專欄文章長達二十五年從不間斷!他的文章文詞華麗,喜愛用典,深從高級知識份子的歡迎,使他成為美國文化界的名人。

  他是在《社會生物學》剛出版時抨擊威爾森為力的人。雖然他們是同所大學學系的同事,但是他對威爾森可一點也不客氣。他在《達爾文大振撼》(Ever Since Darwin)這本書中有一篇描準社會生物學開炮的文章〈生物潛能vs.生物決定論〉,他認為威爾森的論述無非是一種「生物決定論」,他堅信人類所特有的一小部分行為,跟白蟻、星猩猩或其他動物的行為仍然是相當不一樣的。或許,古爾德會反對社會生物學是因為他深怕一堆生物決定論的論點會伴著起舞而不幸地被野心家給利用了。如此看來,他真是苦口婆心啊!不過在我看來,古爾德對社會生物學的論戰倒像是為了反對而反對,他並沒有提出像社會生物學家們所提出般的有力證據來支持他的說法,所以就算他才高八斗,現在也只能落得個非主流派的下場。和威爾森及道金斯等人所主張,複雜的現象可以通過研究簡單的事物來了解所不同的,他非常不屑這種「化約論」式的看法,他堅持複雜的高層次現象並非低層次現象的累加,天擇並非只作用在基因的層次而已,而是同時作用在多層次的高低階層級的。

  在著名的出版家,跨國際的「科學大師」系列籌劃者布羅克曼(John Brockman)的《第三種文化》(The Third Culture)這本書中,還有幾篇雙方陣營大打口水戰的文章。對於這其中的孰是孰非,就得靠看官您自個兒來評斷了。

  推薦好書

威爾森(Edward O. Wilson)著,楊玉齡譯,《 大自然的獵人──博物學家威爾森 》( Naturalist),天下文化。

威爾森(Edward O. Wilson)著,金恆鑣譯,《 繽紛的生命──造訪基因庫的燦爛國度》( The Diversity of Life),天下文化。

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著,趙妙初譯,《 自私的基因──我們都是基因的俘虜?》( The Selfish Gene),天下文化。

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著,楊玉齡譯,《 伊甸園外的生命長河》( River out of Eden : A Darwinian View of Life),天下文化。

柯若寧(Helera Cronin)著,楊玉齡譯,《 螞蟻與孔雀(上)──耀眼羽毛背後的性擇之爭》( The Ant and the Peacock (Part 1 & 2) : Altruism and Sexual Selection from Darwin to Today),天下文化。

柯若寧(Helera Cronin)著,楊玉齡譯,《 螞蟻與孔雀(下)──捨自為群的利他之謎》( The Ant and the Peacock (Part 3) : Altruism and Sexual Selection from Darwin to Today),天下文化。

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著,王道還、廖月娟譯,《第三種猩猩──人類身世與未來》( The third Chimpanzee : the Evolution and Future of the Human Animal),時報文化出版。

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著,王道還譯,《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Guns, Germs and Steel :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時報文化出版。

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著,王道還譯,《 性趣何來?》( Why is Sex Fun? :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exuality),天下文化。

麥特.瑞德里(Matt Ridley)著,范昱峰譯,《紅色皇后──性與人性的演化》( The Red Queen : sex and the evolution of human nature),時報出版。

羅伯.賴特(Robert Wright)著,林淑貞譯,《性.演化.達爾文──人是道德的動物?》( The Moral Animal : Why We Are the Way We Are : the New Science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張老師文化。

理查.藍翰(Richard Wrangham)和戴爾.彼德森(Dale Peterson)著,林秀梅譯,《雄性暴力──人類社會的亂源》( Demonic Males : Apes and the Origins of Human Violence),胡挑木。

法蘭克.薩洛威(Frank J. Sulloway),張定綺譯,《天生反骨──家庭內的演化爭戰》( Born to Rebel : Birth Order, Family Dynamics, and Creative Lives),平安文化。

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著,程樹德譯,《達爾文大振撼──聽聽古爾德怎麼說?》(Ever Since Darwin : Reflections in Natural History),天下文化。

布羅克曼(John Brockman)著,唐勤、梁錦鋆譯,《 第三種文化──跨越科學與人文的鴻溝》( The Third Culture : Beyo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天下文化。

Edward O. Wilson, Sociobiology : The New Synthesis, Twenty-Fifth Anniversary Edition, Harvard Univ. Press (2000)

Edward O. Wilson, On Human Nature, Harvard Univ. Press (1988)

Edward O. Wilson, Consilience : The Unity of Knowledge, Random House (1999)

Richard Dawkins, The Extended Phenotype : The Long Reach of the Gene, Oxford Univ. Press (1990)

Richard Dawkins, The Blind Watchmaker : Why the Evidence of Evolution Reveals a Universe Without Design, W W Norton & Co (1996)

Richard Dawkins, Climbing Mount Improbable, W W Norton & Co (1996)

Richard Dawkins, Unweaving the Rainbow : Science, Delusion, and the Appetite for Wonder, Houghton Mifflin Co (1998)

Susan J. Blackmore & Richard Dawkins, The Meme Machine, Oxford Univ. Press (1999)

Matt Ridley, The Origins of Virtue : Human Instincts and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Penguin USA (1998)

Robert Wright, Nonzero : The Logic of Human Destiny, Pantheon Books (1999)

(本文原刊於清華大學 生命科學系系刊《動物農莊》第五期)

http://love.youthwant.com.tw/11/pre_read2.php?ut=f&stud_id=200333175&bid=120107233336211Y

 

另參【圖博館】:《人類本性原論》 《嬰兒戰爭》  《精子戰爭》

 

數據能決定道德價值嗎? 薛莫(Michael Shermer)科學人2011年108期2月

 

自現代科學興起以來,就有一道幾乎難以踰越的高牆,將它與宗教、道德以及人類價值觀隔離。幾世紀來,一直有人虔誠地複述「自然主義謬誤」的說法,以為這麼做就能杜絕進一步科學研究;其主要支持者包括哲學家休姆(David Hume)及摩爾(G. E. Moore)。該說法有時也稱為「實然╱應然」問題,也就是說事情「是」這樣,不等於「應該」就是這樣。

  我們應該要懷疑這種區分法。如果說道德與價值不以事情的真相(也就是事實)為依歸,那麼又該根據什麼?歸根究柢,所有道德價值都來自人性。我在《善與惡的科學》提出了「人類的道德情操具有演化根源,科學有助於裁決道德問題」的科學論據。身為喜愛社交的靈長動物,人類演化出強烈的是非感,來強化並獎勵互惠與合作、弱化並懲罰過度自私與不勞而獲。換言之,人類社會的架構乃奠基於人類天性的組成之上。

  從這種演化倫理學衍生出來的,是稱為「神經倫理學」的新興學門,其最新掌門人是位眼神凌厲的懷疑論者、辯才無礙的作家兼神經科學家:哈理斯(Sam Harris),他在新書《道德地形》中手持大榔頭朝「實然╱應然」這面牆敲去,書中採用首要原理做論點,以嚴謹縝密的敘述夾帶大量的實驗證據為支撐。首要原理是指「有意識生物的福祉」,藉由量化X是增加還是降低了福祉,我們可以建立一套根據科學的道德價值系統。譬如哈理斯問道:強迫通姦婦女穿著布袋、往她們臉上潑酸是對還是錯?哈理斯尖刻地說,這可不需要什麼高深科學或宗教,就能得出該「文化價值」降低了那些婦女的福祉,因此有違於道德。

  這樣的例子可說是善惡樹上低枝的成熟果子,不論科學與宗教都可以輕易摘取,並且有把握地宣稱例如說謊、通姦及偷竊等行為是不對的,因為這些行為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而人際關係是建立在說實話、忠實以及尊重他人財產之上。只有當道德問題背負了政治、經濟與意識型態的包袱時,道德地形才開始變得起伏不平。

  哈理斯勇敢地根據科學寫出這個道德程式,我也全力支持,但面對像稅賦這種具有高度爭議的題目,我們又要如何解決呢?哈理斯的道德地形允許諸多山峰與山谷的存在,也就是說在道德兩難的問題上可有不只一種對或錯的答案,而讓自由主義者、保守主義者、自由意志論者、茶黨或綠黨黨員和其他人並立於不同山頭。我說很好,自己活也讓別人活,但要是住在好些不同道德山頭的多數人通過法律、強制住在其他山頭的少數人一同支付人人共享的社會福利計畫時,又該如何是好?更多的科學數據只怕也難以消弭這種爭議。

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columns&id=1733

 

【圖博館】:緣現論(3)  二、倫理哲學

 

  (一)規範倫理學  

現今一般將倫理學分成:一、描述倫理學,目的在描述或解釋道德現象,屬人類學、歷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所做的研究。二、規範倫理學,問什麼是善、義務、正義、自由……等倫理內含,並規範出一套倫理哲學以供他人實行,蘇格拉底、康德等一般傳統倫理哲學家所為大部分皆是。三、後設倫理學,它不處理或重點不在前二者,而是分析各倫理條目有關邏輯、意義等問題(二一三p6-7)。

規範倫理學又可大分為義務論和目的論,義務論認為道德上的是非、對錯等有一終極的判準(p26),目的論則認為道德上的是非對錯等的判準是依行為所產生的善數量大於惡數量(p6)。

  1、義務論

Frankena在《倫理學》將義務論和目的論均以「行動」及「規則」二種方式來分析,行動是指除了行為當時的情境或善惡數量外不再有其他規則做為,「規則」則反之。

行動的義務論不相信道德上的終極判準是有某一特定的規則,也不相信目的論的善惡數量之判準(p30-1),如道德直覺論的直觀、存在主義的「決定」(p44),或情境倫理學(二一四p350-5)。但此論有以下問題:一、有無此種無規則的倫理直觀是有問題的,即使有也不能保證必為善。二、吾人的行動不可能沒有規則。三、有許多行為規則並非純粹個別的而是具普遍性(二一三p44-6)。

規則的義務論堅信是非對錯的判準是由一條或多條規則所組成,如康德的無上律令(p32-3)。但問題是不存在無衝突無例外的規則系統,即使Ross或Hare的原則系統中的諸原則也可能彼此衝突(p49)。

  2、目的論

目的論可分為我主義(egoism)和普遍主義的目的論二種。

為我主義的目的論主張人總是做會促進他自己最大的善之事(p29),此論的問題不在邏輯上的不一致,而是它須先預設眾人間的利益是和諧的,不然人與人之間的利益衝突將不可收拾(p36)。

普遍主義的目的論(即效益主義)主張「追求最大可能的善,最小可能的惡」(p61)。效益主義又可分「行動」與「規則」,行動的效益主義認為:「說實話『一般說來說』是為了最大普遍的善」,規則的效益主義則認為:「我們『永遠』說實話是為了最大普遍的善」(p64)。假設二種情況:一、A與B同有一百分的善,但A說謊B沒說謊。依行動的效益主義,AB同善。但依規則的效益主義,則B善於A。二、A一百分,B九五分。但A說謊,B無。依行動效益主義,A善於B。但事實上,B是對的,A是錯的(p67)。另外有些事比如奴隸制雖有最大的善,但因非正義,所以規則的效益主義也是有問題的(p69)。

  (1)BENTHAM

邊沁的效益主義應從時代背景才能得到恰當的了解,他的《道德與立法原理》與Smith的《國富論》的時代背景均是英國資本主義進入盛期之始。資本主義可從多面向分析,但其最明顯的特徵是追求最大利潤。Smith在《國富論》認為在政府只從事基本建設及維持工商社會順利安全運行下(二一五p639),只要憑一隻看不見的手(即自由放任和價格機能),表面上看似自利的行為自然會促進整個社會的利益(p437-8)。邊沁的效益主義就是替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和追求利益等尋找倫理學上的立基。他以當時的自然天賦觀點,認為:「自然已使人類被苦與樂兩個最高主宰所統治」(二一六p1),又說:「效益主義不可能也無須被證明」(p3)。他的效益主義雖也提個人的最大利益(p1),但他更關注的是「增加社會的利益大於減少社會的利益」(p2),並將之視為國家立法的依據,他說:「法律的目的在增加社會全體的幸福」(p159)。所用方法是「以獎勵性促進社會的幸福,刑法用以懲罰侵犯幸福的行為」(p65)。

  (2)MILL

Mill著《效益主義》時(1863),基於追求個人利益和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在農工商的發展上均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農業上,獨立自營農被農業資本家取代,農人流入都市造成諸問題。工業上,童工、女工、長工時低工資劣工作生活環境。金融上,資本大量集中、周期性的經濟恐慌造成不景氣和失業(二一七p128)。另外針對這些弊病而起的社會主義者如

Saint-Simon(1760-1825)、Fourier(1772-1837)、Owen(1771-1858)等已完成其論述,但Mill對這些似乎視若無睹。

在《效益主義》除延續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的觀點外,並強調效益主義並非感官的快樂主義,而是注重理性、情感、想像、及各種美德,他說:「做一個不滿足的人比做一個滿足的豬好;做一個不滿足的蘇格拉底比做一個傻子好」(二一八p16)。他認為效益主義的「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是社會大眾利益衝突時相調和的判準(p28、40)。

至此,古典效益論者雖洞見非理性的私利導致了理性的社會公益,但因深信最大幸福是公益的判準,而未能反思資本主義下的最大幸福會造成許多甚至大多數人的利益受損,以致即使空有自由、公平的機會也無法實現之「非理性」。

  (二)後設倫理學

  1、直覺論

Moore的《倫理學原理》是直覺論的代表作,他認為:「倫理哲學家的工作不在給予我們任何人忠告或勸誡……而是了解善是什麼」(二一九p16)。他認為:「善(Good)就是善……它不能定義」(p9),不能定義是說,好比馬,馬的規約性定義是:「馬類的有蹄的四足獸」,但馬的實質性定義則是:「四條腿、一個頭、一顆心……各部分關係成一馬整體」,善不能以實質性定義(p11),因善的價值是一整體性價質不能以各部分價值的總和來稱之(p22)。善性(Goodness)好比顏色一樣單純,只能直接經驗(直覺)不能以分析來掌握(p20),他說:「你不能藉任何工具,向那些不曾有黃色概念的人,解釋黃色是什麼;同樣,你也不能藉任何敘述,向那些不曾有善概念的人,解釋善是什麼」(p10)。所以善及善的內在價值是自明的、直覺的,除本身是真假外,不能由其他命題導出(p14)。違背此則將善化為「善事物」(the good,如快樂、幸福),化為形上實體(如康德的律令),這二者皆犯了自然主義的謬誤。

Moore的「善就是善」的立論其實是一句空話,這好比說「大便就是大便」一樣,因再怎麼分析定義大便也不可能等於大便本身。甚至他本身也犯了自然主義的謬誤,他以最大可能的善事物來說明善本身,且認為這才是正當行為、責任及理想善事物的最好解釋(p33、38)。

  2、規約論

Hare在《道德語言》認為道德語言是一種規約的語言(prescriptive language)(二二0p1),也就是說道德命題是一有評價的應然命題,從描述的實然命題不能推論出應然命題(頁二九)。他分析道德語言的結構,認為道德語言含有命令句和價值判斷等二種成分(p3)。如「我應做X」蘊涵「讓我做X」,前句是價值判斷,後句是命令句。他認為命令句(impera-tive)與描述句(indicative)在邏輯上是同構的,故矛盾律等也適用於命令句,雖然一者處理同不同意一者處理真假值。以下是他的基本主張(二二一p44-8):

(D1)語句是「在一特殊的場合,由一特殊的講者所用的語句」。

(D2)一語句是一命令句,即它的主要動詞具有文法家所說的命令語態。

(D3)應然句是用於評價,即它至少有一命令句和它是普遍的。

(P1)一語句是一命令句,若且唯若它「告訴他人去做某事」。

(P2)一語句是一描述句,若且唯若它「告訴他人某事是事實」。

Hare認為道德判斷除了直覺層的普遍命令句如不可殺人、不可說謊之外,還要注重事實即要考慮後果--最大滿足的效益原則。為解決二者的衝突,首先將直覺層的初步原則排成優先順序如不可殺人優於不可說謊,再依效益原則批評直覺層(p75-8)。

黃慧英在《後設倫理學之基本問題》除了以應然實然二分來批評倫理描述論外,更以儒家的仁心善性由於具備了形上道德主體,所以能為「人為何要道德」找出基礎,而Hare不能(p114)。此種批評,除了二分說謬誤外,黃氏忽略了儒家的道德主體是一種智的直覺,故儒家道德是她所批評的直覺論的變形,就康德而言還是一種道德超驗。

  Searle用以下推論來反駁「從實然不能導出應然」的論斷,他認為:1、當約翰說出「我承認給你,史密斯,五元」此一實然事實時。2、「約翰即承諾付給史密斯五元」。3(4)、也就是「約翰便置自己於付給史密斯五元的義務之下」。5、所以從(1)的實然可推出「「約翰應然付給史密斯五元」(二七三p63-4)。Searle的論証表面上似乎通,但問題是他的前題(1)本身就已含有應然成分。其實任何語句均不可能從上下文的脈絡中孤立出來而論應然或實然,亦即表面上看來是實然的語句(比如最實然客觀的科學語句「地球繞著太陽運行」、日常語句「那裡有張桌子」等)只要從該語句的上下文來看就可知充滿了應然成分(比如「地球繞著太陽運行」的理論基礎「牛頓的絕對時空預設下的力學」,比如「「那裡有張桌子」說話者背後有意無意的動機和目的),所以不論「從實然不能導出應然」或「從實然可以導出應然」皆謬,亦即皆被「實然應然二分」的框框限制了。

  (三)價值與自由

此節本不能單獨成節,但價值不能在後設倫理學處理,自由在析判Rawls之前又要釐清,故弄出此節。

  1、價值

依Frondizi的看法,價值論(Value theory)、價值學(axiology)到十九世紀末才開始系統地發展(二二三p1)。Scheler認為價值是先驗客觀的,價值優先於有價值的事物(p66-7)。並以四個標準做為價值高低的判準:一、持久性,愈持久價值愈高。二、可分性,愈可分價值愈低。三、基礎,若甲是乙的基礎,則甲的價值高於乙。四、滿足度,愈能得到生命中愈深愈單純滿足的價值愈高。謝勒認為宗教具最高價值(p89-91)。

Frondizi稱謝勒的價值論為客觀論的價值論,而邏輯實證論的倫理情緒說是主觀論的價值論,因Ayer等人認為倫理無客觀真假可言,相反的分析句及綜合句則與人的主觀價值不相干(ch3)。他主張價值不是如客觀論者所言獨立於價值對象和評價主體之外,絕對且不變的(p105)。但價值也不可能都化約為主觀經驗(p115)。亦即價值不是實在事物,也不是本質(指思物對象),它只是一種性質、一種形容詞而非名詞。價值本身無法獨存,在它與價值對象結合前它只是一種潛能(p2、6)。價值只是一完形性質,只存在於具體的人類情境中,且價值的等級愈高其客觀成分也愈多(p130、118)。

如果Frondizi的價值主張成立的話,首先碰到的問題是他的《價值是什麼》是沒價值不值得出版,因它只是思想對象。再來憑什麼說具體人類情境中才有價值,這是人類的獨斷,萬物皆有其本身的價值,毋需人類代庖。最後因事實與價值等二分之謬,可知大量地存在於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藝等,重視價值的一方批評對方喪失了人的價值而異化成價格、工具理性、價值中立;反之則批評成搞個人主觀價值判斷、甚至個人喜好、神秘主義,其實雙方都是在玩弄技倆。

  2、自由

  (1)MILL

Mill將自由分成:一、信仰、思想及感情的自由,以及對一切實際或想像的如科學、道德或神學等議題的意見的絕對自由。二、嗜好行事的自由,自由地擬定適合自己個性的生活計劃,隨自己的喜愛去做事,面對可能的後果自行負責。只要所做不損害他人,縱然他人認為其行為是愚蠢的、乖張的、或錯誤的,也不受他人的阻擾。三、個人結社的自由。Mill認為不論何種形式的政府,如不尊重上述三種自由,那就不是個自由的社會(二二四p10-11)。

在上述自由中,Mill特重思想自由,他的理由是認為任何真理如不經自由的辯論將形成教條(p32),自由思想的目的不在培育大思想家,而是促使該社會所有人心智均成熟起來,進而促進該社會的開放和進步(p30、65)。Berlin批評它不合史實,因自由與進步並無必然關係(二二八p238)。其實二氏的論點皆不足,由歷史可知,除了古希臘、近代英美等進步與自由較為同步外,東西方歷史還有不少史實(如中國各大朝代、法德日蘇俄等亦然)可說明中央集權在初中期有利於進步,但後期往往形成進步的阻力。由此可知自由與進步的關係是辯證的,重要的是發展者後依自身性質和條件選擇自己的發展策略。另外Mill只知法律和規範範圍內的不侵害他人權益(二二四p69、51、57),但未反思當時就已發生的占大多數的弱勢者,因其基本生活、教育、醫療、工作、參政等權益受掌權者損害,而未能發揮自由

權。Berlin雖不同意這點反思(後述),但它是事實。

Mill的《論代議政治》雖延續了洛克的民主觀,但由他反思到民主政治的實現條件:一、那個社會的人要有良好的品德和智慧。二、人民並須願意且有能力履行民主政治。否則民主政治會陷於金錢、愚昧、無能、腐化等並為專制鋪路(二二四p122、148、109、172)。可知他已觸及後來的民主到底是古典、修正、或反修正等之爭的一些內容。

依現代學者研究,古典民主政治(從Pericles、Locke到Mill均是)的基本假設是:一、民主國家的公民的政治行為是理性的,對參政有濃厚興趣,且對政事有充分的常識。二、人人積極參政,民主政治才能完全實現。三、民主政治的道德目標是公民的自我發展(二二五p3-4)。以上假設其實就是資本主義民主政治中「政治人」的基本性格,由此可知西方或成功的民主政治會是漸進的就可理解了,因一開始大多數百姓是不具此條件,這也是洛克等人否定某些人享有參政權的理由之所在(二二三p540)。另外如果民主政治的條件是如此的「高標準」,那儒家視道德主體為政治的本質又有何不可,所以以民主政治的道德乃「最低限度而非高標準」來批評儒家政治論是謬。

Schumpter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主義》批評:「古典民主理論的主要困難在於它假設:人民對每一項政策問題都有明確而理性的意見,在民主制中他們選擇代表來監督他們的意見是否被執行」(二二五p53)。Bereison則從實證觀點認為古典民主理論不合實證研究所得,亦即實際的民主政治的公民行為並非依假設而行(p73-4)。造成學者對古典民主理論批評的原因,除了上述實證外,還有現代民主政治所產生的官僚化及理性的異化(p7)。

所以修正民主理論認為:一、民主政治僅是一種產生領導者的秩序,即精英集團藉和平競爭以獲取人民選票來掌握決策權力。二、一般人民的政治冷漠,只要不過分,非但無害甚至有利(p7)。

但反修正民主理論認為:一、修正論誤解了古典民主理論,因古典民主理論是一種規範理論而非描述理論。二、修正論實際上是一種保守的精英分子的意識形態(p7-9)。

以上三種民主理論皆存在盲點。首先是規範與描述二分之謬,古典民主理論不只是規範義,它還某一程度地描述了當時有參政權公民的特權和偏見。而修正民主理論除了反應出精英心態外,也說明了實證其實是有它的規範成分。再來是古典與修正民主理論均是保守的,所差只是保守者對象之別。

  (2)HAYEK

Hayek所謂的自由從《到奴役之路》《自由憲章》可知是以Smith的經濟自由為基礎。在《到奴役之路》他說:「自由主義是建立在一種信念上,那就是只要創造有效的競爭,就是勝過其它引導個人努力較佳的方法」(二二六p29)。故在書中對英國社會主義警告,指出任何形式的計劃、控制,均將導致奴役之路。到《自由憲章》他更赤裸裸(或誠實)地認為因自由競爭所導致的各種不平等是社會進步所必須的,以政治力量(如福利國家、計劃經濟)干預此種不平等均是對自由的殘害(二二七p59、66-7、71)。

海氏的觀點代表了古典自由主義(洛克等人)和所謂保守派(如Hayek、Freedman)的主張,反之的則是古典社會主義(前述所提Owen等人)和自由派的主張。這二派正代表著二十世紀尤其二次大戰之後英美資本主義民主政治隨著經濟力的強弱而起伏於強調平等福利與競爭效率之間,且具體地反映在英國的保守黨與工黨、美國的共和黨與民主黨的政治主張上,歷經二、三十年的鬥爭而導致國際競爭力下降。面對德日和新興工業國的競爭,英美二元式的社政經體制面臨重大挑戰,但回應的很無力,因二元的絕對論限制了他們的改革。同樣日本等成功的基石如重視集體的工作倫理和企業文化,在未來可能也會造成限制(至90年代中後期,德、日、南韓、台灣、東南亞等果真均程度不一地陷於發展的困境,接下來中國大陸、馬來西亞、泰國等不知能逃過或何時將重蹈)。所以保持辯證緣現性,將更有利於發展。(以上是美國尚未因高科技而復興,又因911而下滑,亞洲尚未因舍融危機而衰退又復興等之前的評論。)

  (3)BERLIN

Berlin在《自由四論》分自由為二種:一、消極自由,指「在什麼樣的限度內,某一主體(個人或一群人)可以或應被容許做他所能做的事,或成為他所成為的角色,而不受別人的干涉」。二、積極自由,指「什麼東西或什麼人,有權控制或干涉,從而決定某人應去做這件事、成為這種人,而不應去做另件事、或成為另種人」(二二八p229-230)。並認為積極自由源自「個人想要成為自己的主人的期望,我希望我的生活與選擇能由我本身決定,而不取決於任何外界的力量。我希望成為我自己的意志,而不是別人意志的工具。我希望成為主體,有意識之目的,而不是出於外來的原因。……最重要的,我希望能夠為我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並且能用我自己的思想和目的,來解釋我為什麼是能做這些選擇的人。只要我相信這一點是真理,我就覺得自己是自由的,而如果有人強迫我認為這一點不是真理,那麼,我就覺得在這種情況下,我已受到奴隸」(p241-2)。

Berlin認為英國古典政治哲學家的自由就是消極自由(p232),多元主義的自由亦然(p239)。他認為:「自由就是自由,如為了平等、公正、正義、幸福而犧牲削減我的自由,而又沒增加別人的個人自由,那所發生的是自由的絕對喪失」(p234)。又批評那些認為「一個牛津大學院長的自由,和一個埃及農夫的自由,完全是兩碼子的事」的人,只是一種政治噱頭,這些人認為後者既然因受西方殖民帝國剝削,導致貧窮、不識字、生病……等,而無力運用自由,故二者的自由不同,其實這只是西方自由主義者良心的不安而已。由此可知Berlin不但將自由絕對化,他還是硬心腸者。

由於Berlin認為民主政治所強調的自由是消極自由,而法國大革命下的自由乃積極自由,故可知他和Hayek一樣視英式消極自由利於民主,反之法式積極自由導致極權(二二七p79)。此種二分自由並不合民主理論之實相,因洛克民主理論下人的天賦自由權很難說它只是消極性。即使是積極自由也無法充分地表達康德的自由意志下的自由,因自由意志是依無上律令行事,是人與萬物的終極目的之所依。當然更無法表達牟宗三的自由意志,他比康更進一步主張自由意志是道德主體的呈現而非假設,這就是他與自由主義者辯論之所在。

為免他人說消極自由是退縮,他技倆性的批評東方式的「自由」是種逃避世界於內心碉堡的禁欲主義、寂靜主義(二二八p247、252)。

Berlin批評不論溫和決定論或自我決定論,均只是決定論的變奏而已(p7)。雖不能否認、也不能反駁某些形式的決定論在原則上、邏輯上是一種解釋人類行為的正確理論,但他認為它與人的信念不合(p25)。由此可知,自由只是他的一種絕對信念而已。相對的,Nielson從分析哲學入手的《自由與決定論》,對自由與決定間的辯證關係之分析就深入多了,他的結論是溫和決定論與自由並不相違(二二九p119)。其實不只人的世界如此,自然世界亦然。依Prigogine《混沌中的秩序》所言:「當系統參量增大時,系統將沿著『歷史』路徑演變,這路徑的特徵是有一系列相繼的穩定區域(這些區域由決定論的法則支配著)和不穩定區域(它們靠近分叉點,在那裡系統可以在多於一種可能的未來之間作出『選擇』)。」(二三0p167)可知人和自然界同樣,有序與無序、決定與自由、必然與偶然等並非絕對二分的,而是相互滲透的。

  四)傳統契約論

  1、HOBBES

霍布斯在《利維坦》認為自然狀態下(有關自然狀態與資本主義間的關係,參見二三一p13、18)的「自然的權利是人人皆有的自由,是人人都可以以任意方法保護其權利以謀生存」(二三二p83)。因自然狀態下人人不擇手段地自保,終於導致混亂而無法自保,此時人人就簽下契約將所有權利讓渡給國家統治者--Leviathan(p115)。立約後:一、群眾不能違約。二、統治權代表全體,故任何人無論以何藉口都不能解除服從的義務。三、少數人不可不服從全體。四、統治者有權決定一切(p116-122)。霍氏的上述主張除了與資本主義相關外,更赤裸裸地替英王查理二世1660年的復辟找一合理化之理論。

  2、LOCKE

洛克認為自然狀態的個人就是自己生命、財產權的裁判、執行者(二三三p52)。人天生下來都是自由、平等、獨立的,任何放棄其自然權利並受制於公民社會的種種限制的唯一方法,是和其他人協議聯合組成一個共同體,以謀彼此間的舒適、安全及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穩地享受他們的財產並防止共同體以外任何人的侵犯(p59)。所以暴政就是違反立約,不保護人民的財產、安全和自由,而是只滿足暴君個人的私欲(p125)。如果此種情況嚴重的話,人民即可起來推翻而代之以新的立約政府(p54、126、134)。

由此可知洛克的上述主張除了與資本主義相關外,更是英國一六八八年革命之合理化,正因如此他才會對大多數百姓和舊教徒不給予民主和寬容。

  3、ROUSSEAU

盧梭在《社約論》認為自然狀態下既然沒有任何人有支配他人的權力,所以社約便是人與人之間唯一合法的權力基礎(二三五p10)。在契約下每個人將自己的一切權力交給全民意志(general will),全民意志的主動面稱為主權、被動面稱為國家,份子的結合稱為人民,個別地參與主權稱為公民(p21)。主權是不能分割、不能讓渡的(p33、5)。當政府奪取主權時,社約即被毀而處於自然狀態,人民得起而新訂社約(p117)。至於全體意志(will of all,個別意志的總和)是否合全民意志,應由人民投票來決定(頁五六)。

有個問題是到底是盧梭的民主自由理論要為法國大革命負多少責任?英國紳仕們如海耶克、柏林等的批評失實,不過盧梭本人的全民意志主張和對文明理性社會的唾棄(二三四p120),與法國大革命的激進革命主張有強烈關聯。

  (五)RAWLS的《正義論》

Rawls的《正義論》在某一層面上是發揮了張力性格,如自由、效率與平等間的張力,社會正義、合作與穩定間的張力。由此張力、他對效益主義、直覺主義、分析哲學的批評、及他所處時代等,可了解《正義論》立論之形成。

與Nozick的《無政府狀態、國家和烏托邦》(1974)對比可知《正義論》(1971)二者時代背景之不同。前者面對的是經濟衰退,故從個人主義出發,認為自然狀態是無政府的,為了保護勞動成果而產生政府,故政府不可強行分配人的財產,不然是不正義。(二三六p160-173)。而後者的時代,在五0年代美國對外有韓戰對內有麥卡錫的反共風潮,當時美國國內因反共意識形態作祟,使基本人權尤其思想和創作自由受到很大的壓制,這對《正義論》的第一原則「最大基本自由原則」應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到六0年代,美國對外越戰對內貧富懸殊、勞工運動、黑人種族問題、及校園學生運動等,對第二原則「差異和公平機會原則」有決定性的影響。

洛氏批評效益主義的「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違背了正義原則,比如奴隸制(二三七p162-3)。又認為「效益主義要推行最大平均福利,其前提是人人均為利他主義」(p183)。洛氏批評直覺主義排斥任何明確的方法和優先的規則,以致於雖正確地批評了效益主義,但並未建立起一套足以與之對抗的實用且有系統的道德觀,結果仍存在著效益主義的變種(p31、28)。洛氏批評分析哲學試圖在邏輯的真理和定義上建立一種實質性的正義,是不可能的(p48)。

洛氏以上批評存在著誤解他人和欠自我反批的問題。效益主義的「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未必違背正義原則,也不必假設人人均利他,因經濟理性人的自利會導致利他。更何況洛氏正義諸原則間不但互相衝突,且其論證也假設了原初狀態的理性自利,由此也可知洛氏也存在著效益主義的變種。至於分析哲學本來就反對透過研究、分析、批評、或宣教等而得到什麼實質性正義。

乍看之下洛氏是以原初狀態的假設來支持正義原則,其實他是先有了正義原則而後再設想出原初狀態,故先分析正義原則:一、最大平等自由原則,指每個人都有同等的權利擁有最大程度的基本自由。二、社會和經濟上的不平等應以下列優先順序處理:1、差異原則,指對所有人(尤其弱勢者)都有利。2、公平機會原則,指所有的職位和工作都向所有人開放(p57、80、294)。

為了滿足以上諸原則,洛氏認為現實社會的變數太多,故將分析的社會結構設定為暫時同其它社會隔絕的封閉社會,如此一來有關正義問題就比較容易處理了(p6),他說:「仁愛加知識的假定是如此複雜,以致不可能建立任何確定的理論……〔而原初狀態的〕互不關心和無知之幕的結合有簡潔和清楚的優點,在道德上也更吸引人」(p144-5)。(絕對論的致命吸引力)。

洛氏認為原初狀態相當於傳統社會契約論的自然狀態,原初狀態並非歷史文明之初的原始狀況,而是一種用來達到某種正義論的純粹假設之狀態。原初狀態的特徵是:在無知之幕下,沒有人知道特定的善觀念和特殊的心理傾向,也不知他在社會的地位,及先天的資質、能力、智力和體力。亦即在原初狀態下的各方是:一、理性的,以經濟上最有效地達到既定目標,不會妒忌,所以保證會依差異原則行事。二、互不關心的,指原初狀態的人只知追求自己的最多的基本善,而對他人的利益冷淡(p10-1、125、134-5、138-9)。

洛氏認為無知之幕使原初狀態的人不具那種使他選擇他律原則的知識,而只依正義原則的無上律令行事(p244-5)。顯然的,洛氏只在玩弄康德的自律和無上律令。康德雖強調律令的絕對性,但更說不要以為人是被律令所迫才去行使,如此便是他律了,所以他後來會發展出自由意志可同時有善惡格準的行事。但在無知之幕下,人無所謂自由意志,而無自由意志就無所謂自律。而且正義原則更不具無上律令的絕對先驗之本質。

基本善指的是各種基本的權利、自由、收入、財富、機會、自尊等(p59)。

基本自由的具體內容是選舉與被選舉、言論、集會、良心、思想、人身、私有財產、及依法不得任意逮捕和剝奪財產等自由(p58)。

洛氏雖然認為最大平等自由原則具有優先性,但他並未將之絕對化,他說:「僅當社會條件使平等自由的權利不能有效運用時,不然原初狀態的人不會為經濟福利的改善而放棄之」(p534)。「良心自由要因公共秩序和安全的共同利益而受到限制」(p204)。「限制平等的自由是為了避免更大的不正義或喪失更多的自由」(p206)。認為「市民不服從」的使用有以下限制:一、除非基本平等自由受損。二、法律手段已證明無效,抗議及其他方式也無效。三、市民不服從不能破壞正義原則,而是幫助社會正義的實現(p364-6)。

洛氏用經濟學的最大程度最小額原則(Maximin Rules)和決策理論的囚犯二難來論證他的差異原則。一、假設X在三種不同條件下有三種不同的決定,在最大程度最小額原則下,X會選擇D3的(5、6、8)以期其效益最佳(p149)。二、在原初狀態下只知追求自己最大善的囚徒,假設二人不認罪各判一年、一人認罪一人否認則認罪者判無罪否認者判十年,二人皆認罪則各判五年,在渴求無罪下二人皆認罪以致於各被判五年徒刑(p262)。

洛氏的以上論證有下問題,第一個例子太簡單沒考慮許多時候(如飛機高空爆炸、零和遊戲)不論做何決定其效益均是零,且在多人共同決定情況下會依平等原則而非差異原則做決定(二三八p110-6)。第二個例子更不合洛氏無知之幕的假設,因無知之幕下的囚犯不可能知道對方是否會認罪,如知道那在理性效益下會選擇皆不認罪而各被判一年。

洛氏的《正義論》對自由、效率及平等三者間的辯證關係並未充分處理,原因是他認為弱勢者在理性效率、互不關心、及不妒忌下應會同意差異原則的安排,但事實如何?他也未反思差異原則是否只是優勢者的藉口?未反思到國與國間的不平等,如南北、貧富、第三世界與第一世界?未考慮代間不平等,如負擔前代公債、福利、資源耗費、污染?由此可知洛氏自誇其《正義論》是絕對真理,可適用於任何時代、任何社會,且可反覆地灌輸他人了解(二三七p127、507、580),其實是一種絕對論心態。不只如此,洛氏繼《正義論》之後的《政治自由主義》《萬民法》(1993)雖認知到這些問題,但洛氏西方中心式的自由主義在普遍性的自由人權优先原則下,不但未能解決个人與集体、普遍與差異等的衝突,也無法被追求獨立自主的民族主义、女杈主义者等所接受,因為後著优先關心的是整体的獨立而非個人的自由人杈而已(三六九p.29-38)。所以洛氏的問題不在其立論合不合經驗事實,合不合激進自由主義者所要求的絕對自由或共同体主义者所認為的扠利基礎在集体而非個人(三九五p.2),而是洛氏將以美国的民主經驗及西方的理性至上為背景的立論,誤認為是普世真理。不然洛氏就不会不知只主張在一國內实施自由主義,而猤在世界範圍实施,如此一來美國以其个別价值在全世界橫行霸道不正是洛氏中立原則所應禁止的(三九六p.596-7)。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12509673

 

詳參【圖博館】:政治自由主義

台長: 阿楨
人氣(2,182) | 回應(6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社會政治 |
此分類下一篇:《德性起源》
此分類上一篇:《青蛙大浩劫》

顯示全部64則回應

阿楨
動物會殺死後代是一個真實的事實,只要雌性動物能評估出這樣做的明顯好處,她們就會殺死幼崽,因為雌性和雄性其實一樣具有競爭力,同樣需要為資源展開競爭。
  總結來說,導致雌性動物殺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種:
  1、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中,自覺無力養活後代
  2、母親身份對雌性來說生存成本特別高
  3、雌性產下後代會與其他個體的資源形成激烈競爭
  當這些壓力達到臨界值時,動物媽媽們便準備好了要殺死孩子。
  雖然,動物殺嬰的行為在我們看來十分冷血,但這一舉動顯然是出於一種原始的衝動,為了生存,為了自己的後代爭取最好的未來,這是在動物王國中,為了世代統治而做出的一種選擇,雌性動物們為了爭取權力,也是能十分狠心的。
  而在人類社會中,其實也有過類似的情況,中國歷史中,也曾有武則天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把自己的孩子趕盡殺絕這樣的例子。
  無論動物媽媽是為了鞏固群體地位,還是為了在惡劣環境中獲得足夠的食物而殺嬰,似乎都是看起來很黑暗的一種進化特徵(楨:演化!),但其實只是完全遵從著“適者生存”的法則。
  為了更成功地保護和養育後代,動物母親除了會養育自己的孩子,有時候也會選擇把附近其他同類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來養育。
  在自然界中,動物母親們總能更敏銳地意識到選擇的壓力,如果一個鄰居的後代必須為了改善自己的命運而死去,那就順其自然吧。
  還好(楨:?),相比之下這個現象在我們人類社會中很少發生,這既多虧了人類在生產力發展後滿足了生存基礎,不再需要為了搶奪資源產生這些極端行為,也是因為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進步,道德的誕生和約束讓人們對弑嬰的做法非常譴責排斥。
  不過,面對自然時,我們不妨抱著更加客觀的態度,才能對自然現象,對動物行為有更全面的瞭解和認知。
  回應
因為生存法則,所以只能留下健康強壯的幼崽,弱小的難以生存的就棄之或食之了,以保存體力。
2019-06-30 14:40:17
阿楨
印度國父甘地晚年要裸女陪睡 原因是這? 2019-07-26 聯合報

聖雄甘地是眾所皆知的「印度偉人」,不過相較於本人,大眾對他的普遍印象可能太聖人化了。由日本歷史之謎探討會所寫的新書《走下歷史舞臺之後--世界史裡忘了講的結局》(商周出版)寫道,甘地晚年甘地每晚都找年輕女性陪睡。
書中說,甘地13歲便依循印度的習俗成婚,然而16歲時,他的父親罹患重病。期間甘地片刻不離地照顧父親,直到叔父來接手,要他稍事歇息。回房後,甘地喚醒妻子做起那檔事,可是此時卻傳來父親過世的消息。甘地為強烈的罪惡感所苦,遂發誓禁慾。不過實際執行是在36歲時,在那之前,他已經有了四個孩子。
書中表示,甘地晚年過著杜絕所有性行為的禁慾生活,不過某位弟子曾出面表示,甘地每晚都找年輕女性陪睡。聽說偶爾還一絲不掛地緊貼著彼此。
書中說,一開始甘地否認,可是在眾人的追問之下,他辯稱自己在做「禁慾實驗」。不過一般仍認為,這習慣確實很奇怪。
  回應
他認為這樣可以修煉靈性。也是一種極端異於世俗的行為。
性變態,利用權力壓迫女性.
搞政治搞革命的通常是大謊言家!

印度132個村莊過去3個月的新生兒中無一女嬰 2019-07-25 觀察者網

根據印度當局透露,在過去三個月中,印度北阿坎德邦132個村莊中出生的216名兒童,都不是女孩。對此,官員就轄區內是否有家庭在進行性別選擇性墮胎的問題,開始調查。
2019-07-27 08:59:43
阿楨
難以捕獲的視覺證據:首張量子糾纏圖像問世 2019-07-16 新浪科技

  英國物理學家首次拍攝到一種量子糾纏的照片,捕獲到這種難以捉摸現象的視覺證據,這種聯繫被稱為量子糾纏,愛因斯坦曾將其稱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

量子達爾文主義迎首次驗證!潘建偉等科學家完成實驗 2019-07-16 新浪科技

  波蘭裔美國物理學家沃伊切赫•祖瑞克(Wojciech Zurek)教授提首次提出量子達爾文主義,認為,我們熟知的經典物理學中物體的定態性質之所以有著“確定”的時空屬性,例如位置和速度,其實是在量子力學中被“選擇”出來的,就像自然選擇一樣。統治微觀世界的量子物理,遵循“不確定性”原理,解釋宏觀世界的經典物理學,追求的卻是“確定性”。
  儘管理論形成已久,但量子達爾文主義直到最近一年才得到實驗驗證,來自中義德的研究小組分別獨立地完成了自己的驗證。其中一個驗證試驗由中國科學家潘建偉所帶領的團隊完成。  

是量子力學違反了因果律,還是量子力學不適用於因果律? 2019-08-13 新浪科技

在經典力學中,只要精確掌握了一個系統最初的所有狀態,就能預言系統未來所有時間的狀態。1814年,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提出了一個科學假設:如果某個智慧生物,知道宇宙中每個原子確切的位置和動量,它就能夠使用牛頓定律來展現宇宙事件的整個過程,包括過去和未來。
量子力學誕生之後,拉普拉斯妖的決定論受到質疑。經典力學以為電子就像行星一樣在原子核週邊,圍繞著原子核運動。微觀粒子具有不確定性,單個粒子運動是隨機的。一個事件的發生,在宏觀上表現為確定,在微觀上則表現為概率。哥本哈根詮釋用波函數來描述微觀量子世界的量子運動狀態,用概率來描述亞原子粒子的運動狀態。
微觀粒子系統數量足夠龐大之後,根據統計學原理,量子系統通過概率律,就過渡到了經典力學的因果律。量子力學和經典力學並非完全矛盾,只是適用的尺度不同。決定微觀世界結果的是概率論。量子的集群運動符合經典物理定律。
2019-08-16 09:34:50
阿楨
“同性戀基因”是否存在?50萬人新研究給出回答 2019-08-30 新浪科技

  2019年8月30日出版的《科學》雜誌發表了,由美英瑞典荷蘭丹麥澳大利亞等國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進行了迄今為止參與人數最多的同性性行為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
  GWAS主要聚焦于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和某一特徵之間的關係。所謂SNPs是指在基因組中的某一特定位置發生的單核苷酸替換(例如G變為T)。核苷酸是DNA的基本組成單元,在人類的 DNA中,平均每一千個核苷酸就會有一個核苷酸發生替換。換句話說,在一個人的基因組中存在大約400萬-500萬個SNPs。科學家們已經在全世界的人群中發現超過一億個SNPs,其中絕大多數對健康和發育沒有影響。
  經GWAS分析,共發現了5個與同性性行為顯著相關的SNPs,其中2個在男性和女性中均存在(下圖中的紅色菱形),2個只在男性中存在(下圖中的淺綠倒三角形),1個只在女性中存在(下圖中的深綠三角形)。但它們對於發生同性性行為的影響非常有限,它們能解釋的同性性行為變異也不到1%。當把所有的SNPs綜合起來考慮,女性和男性同性性行為基於SNP的遺傳度為8-25%。
  為什麼顯著的SNPs造成的變異和所有普通的SNPs造成的變異之間的差異表明,同性性行為和大部分複雜的人類特徵一樣,受到許多遺傳變異的微小的累加效應的影響,其中的大多數在現在樣本規模下無法被檢測到。
  基因之外,環境對於同性性行為的影響也不可忽視。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論文中並沒有使用“同性戀”這一字眼,而始終將研究界定為 “同性性行為”,研究並沒有問人們自我身份是否是酷兒(queer),而是報告是否有同性性伴侶。
  回應
同性戀,是基因突變造成的,簡稱變態!
不反對攪屎,但希望攪屎前做好安全措施以免害人害己

人類98%的DNA是“垃圾”,但它們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2019-08-26 新浪科技
  回應
98%的人類是人渣垃圾,但它們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2019-09-02 08:54:23
阿楨
治療癌症的最好方法,是不要殺光所有癌細胞? 2019-08-29 新浪科技

  從腫瘤演化論度出發,推動了新的腫瘤治療策略的誕生。通常,醫生為了徹底清除患者體內的腫瘤細胞,會讓他們服用大量的化療藥物。起初,化療都很有效,腫瘤會逐漸減小或者消失。然而一段時間後,腫瘤就有可能復發,並獲得了耐藥性,就像農作物害蟲演化出應對抗殺蟲劑的能力一樣。像這種使用大量化療藥物殺光癌細胞的方法也被稱作“焦土策略”,而在一項針對前列腺癌的臨床試驗中,只是施用適量的藥物,使腫瘤保持較小的狀態,並不試圖全部殺死它們。這樣做,可以保持一定數量的對化療藥物敏感的細胞,它們可以很好地壓制耐藥腫瘤細胞的數量。

人類的祖先到底是誰?Nature最新研究推翻了之前看法 2019-08-29 新浪科技

  人類祖先320萬年前的老祖母露西(Lucy)是一副南方古猿阿法種化石骨架的別稱。
生活在距今約420萬年-390萬的最老的南方古猿成員——湖畔種(1965年發現於肯雅圖爾卡納湖畔)具有現代猿和人類的混合特徵——既可以直立行走,又可以爬樹——在時間上也恰好早于阿法種(距今約300-380萬年),因此似乎有很大的可能性是露西的祖先。
2019-09-02 08:57:35
阿楨
當女人都不用懷孕以後,女權運動才真正開始 2017-09-28

2017年美國費城兒童醫院打造的“人造子宮”用聚乙烯薄膜袋來模擬母羊的子宮,成功培育出了8只健康的小羊寶寶,雖然這一“子宮”仍無法完成完整的懷孕分娩過程,但科學家遲早會完成這一步。那將是徹底改變社會結構的一項發明。其實我們現在社會中許多不公平歧視,都來自於人類需要女性生孩子。
  比如職場性別歧視。
事實上,全世界範圍內的企業主不但不願意付給女性更多的工資,同樣不願意投入資源去培養女員工。因為沒准你剛培養起這個女員工,對她委以重任,她就說她要生孩子沒法工作了。老闆開公司是要賺錢的,不是做慈善的。
針對這個問題,北歐國家法律規定男性必須要休產假:美國加州法律規定一家公司董事會中,必須有一位女性高管:這都是治標不治本,用行政手段強行干預市場,只會降低企業效率,上策是人造子宮。
  還有社會生育率低下,人口老齡化的問題。
至今沒有哪個國家是在生育率大幅降低後還能漲回來的,怎麼鼓勵都沒有用。人工子宮可以完美解決這個問題。
  人造子宮還會徹底改變我們的婚姻制度。
長輩催婚的也少了,同性戀婚姻也可以順利合法化了。
很多人會說,如果未來人造子宮普及,可能會讓家庭不和。這就和100多年前說如果汽車普及,馬車夫怎麼辦一樣可笑。因為一旦人造子宮普及,漸漸就不會有現在意義上的家庭了。
  回應
生物的所有本能源于生存,繁殖,男的偏向于生存,女的偏向於繁殖。當女性被剝奪了生育功能後,會很糟糕……
的確很恐怖。在原始人時代,智人男性祖先如能自己解決繁殖任務,那麼女性會被滅絕,就像被智人消滅的尼安的特人一樣。
  相關新聞
十一長假“代相親”服務火了:600元一次 女客戶居多
2019-10-04 09:54:01
阿楨
為什麼男女體內的“抗體工廠”能力不一樣?

  2019-12-27,清華大學祁海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在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線上發表論文,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體液免疫應答有男女差別,揭示出這一現象背後在細胞機制上的原因。這項工作也將有助於開發新藥增強疫苗接種的效果,以及治療棘手的自身免疫病。
  儘管健康人體都有這種能力,但男性和女性的體液免疫應答卻有強弱之分:女性通常比男性產生更多的抗體來保護自己。紅斑狼瘡就是B細胞反應過強的一種自身免疫病,而女性罹患紅斑狼瘡的可能性明顯高於男性。
  在其他哺乳動物中同樣存在體液免疫應答雌雄有別的現象。於是,為了尋找背後的原因,祁海教授的研究團隊首先比較了雌性小鼠和雄性小鼠的B細胞發育過程。
  當研究人員從雄性的B細胞中刪除Gpr174後,果然發現它們變得更容易定位到中心,相應地形成更多的生髮中心。而這一受體並未影響雌性小鼠的B細胞。
  儘管GPR174在人體中的功能還有待進一步驗證,不過,研究作者在論文最後提到,選擇性地靶向或抑制GPR174的信號傳導過程,或許有助於提高疫苗的效果,尤其是當疫苗在一些男性體內未能取得良好的應答效果時助疫苗一臂之力。
2020-01-08 08:55:42
阿楨
為什麼雄性一般更短命?相同性染色體或是長壽關鍵 2020-03-07 新浪科技

  壽命與性別有著密切的關聯,不僅人類男性的平均壽命比女性要短,這一規律也適用於其他許多物種。
  新南威爾士大學團隊3月4日在Biology Letters發表研究對比了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和昆蟲中的229個不同物種的壽命資料,發現擁有相同性染色體的性別壽命更長,差異平均達到 17.6%。
  人類女性有相同的性染色體(XX),男性有不同的性染色體(XY),這也適用於大多數哺乳動物。而許多鳥類、爬行動物、魚類和昆蟲採用ZW性別決定系統,其中雄性擁有相同性染色體(ZZ),雌性有不同的性染色體(ZW)。
  根據這些現象,有人提出了無保護的X染色體假說(unguarded X hypothesis),認為異配性別更容易產生不利的形態和生理特徵。例如鳥類中往往是雄性擁有豔麗的羽毛,而雌鳥相貌平平無奇。
  研究者認為,Y染色體的衰退或許是導致雄性壽命縮短的一個原因。
  第二個可能原因是雌激素對端粒產生了保護作用。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非編碼DNA,具有保護編碼區DNA的作用。端粒損傷被認為與衰老和壽命縮短有關,而有研究表明雌激素能夠大幅提高端粒酶的活性,進而促進端粒修復。
  第三個可能原因:在大多數物種中,雄性面臨更激烈的生殖競爭。雄性往往會爭搶雌性配偶或領地,以獲得交配機會,這個過程將促使它們採取高風險行為;而雌性通常要付出更多的親代投資,養育每個後代的成本更高,這使得它們傾向於採取低風險行為。
https://tech.sina.com.cn/d/f/2020-03-07/doc-iimxxstf7082417.shtml
2020-03-08 08:07:27
阿楨
新冠肺炎性別差異:女性潛伏期更長男性更易感染嗎? 2020-03-07 新浪科技

  在新冠肺炎病例的統計資料中,男性患者往往比女性患者多。3月3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的團隊在預印本平臺SSRN上發佈了一項研究,梳理了感染者的性別差異。
  研究者分析了1月1日~29日的6013份病例資料,發現55.9%的患者為男性;進入重症監護病房的患者中,則有58.8%為男性。這一結論,也與之前的研究吻合。
  研究者推測,感染者的性別差異,可能並不是因為病毒更喜歡感染男性,而是由於男女對病毒的抵抗力不同。也就是說,感染新冠病毒的男女數量可能持平;但女性抵抗力更好,她們的免疫系統更能夠殺死病毒,或者患者沒那麼容易表現出症狀。所以,感染了病毒的女性,潛伏期可能相對更長,發病症狀可能相對較輕,也相對有可能因為症狀輕微或者沒有症狀,而沒有被檢測出來。
  面對病毒,男女天生有差異
  1 非特異性免疫方面
  女性的很多天然免疫相關細胞(如單核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的數量、活性以及炎性免疫反應水準,總體上都比男性更高。女性的病原識別免疫機制也強於男性,通過模式識別受體(PRR)偵測到病原微生物的過程有性別差異。
  2 特異性免疫方面
  與天然免疫不同,特異性免疫是機體在接觸某種特定的病原之後所產生的免疫反應,它特異性地針對某種病原體。同樣,女性的特異性免疫應答水準也高於男性。
  3 免疫相關基因表達方面
  很多免疫相關基因,在女性體內表達水準更高。
  4 激素調節方面
  一些性激素(如睾酮、雌二醇、孕激素)可通過與特定受體結合的方式,影響免疫細胞的功能。許多免疫細胞(如淋巴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表面都表達相關受體。
https://tech.sina.com.cn/d/f/2020-03-07/doc-iimxxstf7083798.shtml
2020-03-08 08:09:12
阿楨
在學小媽媽破千人 休學率新高2020-05-05 聯合報

母親節將至,教育部日前公告最新學生懷孕事件彙報,一○六學年在學懷孕學生首破千人,孕後休學率達四成五也創新高。勵馨基金會說,校園小媽媽除學業受阻,多半身陷原生家庭關係疏遠、另一半不願負養育責任等風險,身心壓力大。多個社福團體籲政府增加托育資源,保障小媽媽受教權;另要加強兩性教育,才能有效降低非預期懷孕率。(楨:?)
兩性關係漸趨開放,青少年透過網路交友比率增加,交友後發生非預期懷孕,應是學生通報懷孕數提升原因。家長觀念仍保守,例如高中生可請產假,但多數家長寧要懷孕孩子休學。

未成年懷孕 每年逾兩千人熱線追蹤 2019/7/20

隨著社會風氣越來越開放,性行為發生年齡也日漸下降,懵懵懂懂的兩小無猜,很有可能因為性知識的不足,意外懷孕。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公布有關新生兒及母親的統計數字,年紀最少的,甚至只有十二歲就當了媽媽在107年全台灣20歲以下的小媽媽共有2422名,如果加上人工流產或小產等無法計算的潛在黑數,如果這些小媽媽們沒有辦法在第一時間求助並取得資源,很有可能會埋下悲劇的導火線。

風數據》小媽媽這麼多!全台每年3000人 2017-01-16
https://www.storm.mg/article/213261
2020-05-06 08:37:45
阿楨
“我女兒數學不錯,就買男生版!”教輔書也能分性別? 2020-08-20

到底是因材施教,還是性別歧視?網上流傳著一則推文引起了不少爭論,怎麼回事?
據華師教輔ECNUP公號介紹:
這套系列基於大資料分析,將初中數學各個知識點的學習分為不同的難度層次,設計了不同層面例題的展示、剖析以及進階變式,策劃了旨在使男女生發揮各自優勢、幫助男女生根據實際情況找出數學學習的薄弱環節、為學習進步找到突破口。
華東師大朱雁在《性別與數學教育》主題報告上表示,在高端的數學學習這一塊,男生優勢明顯。而在普通的難度學習中,卻各有千秋。但對不同學習模組,男生女生學習存在的性別差異還是很明顯的。
  相關新聞
數學教輔推“男女版”引爭議 華東師大出版社終止出版
  回應
 一個很好的可以因材施教的創意,被政治正確給毀了……
 分了男生女生數學,還可以分白人黑人數學,還可以分基督教徒伊斯蘭教徒數學,還可以分窮人富人數學,還可以分農民市民數學,可以無限地分下去…..
 既然男女生理有別,承認男女有別就那麼難嗎?如何利用這種差異去發揮各自的優勢才是關鍵所在
 如何證實在學習理解方面男女差別?
 男女大腦從生物學意義上就是不同的,女性天生處理語言的區域比男性多12%,所以女性學習語言天生比男孩聰明,反應到現實中你也會發現小女孩開口說話普遍比小男孩早。男孩學習數學比女孩更好也是事實,你可以去看看每年國內外初高中頂級數學競賽國家隊大名單,無一例外都是男孩佔據絕對優勢。所以取消這個教材不是尊重女孩,是反智。男女本來就各有智力上的優勢,無視這種差異是自欺欺人。
 原來按照你的邏輯中國的工科學校女生少是因為女生蠢,因為工科應用數學最寬泛。
 你只看到我說男孩在數學學習上可能會比女孩天生有更好基礎,就噴我歧視女孩,但是我也說了女孩天生就比男孩在語言上更有優勢,怎就沒噴我歧視男孩?我心裡沒有什麼性別歧視,我只是就事論事。你們能接受男女因性別差異導致有體質差異,卻接受不了因性別差異導致的智力差異,所以,導致是誰在預設結論?
2020-08-21 08:01:48
阿楨
美百年「黑歷史」重演…濫摘移民子宮 納粹當年也學 2020-09-19 聯合報

美國喬治亞州一處移民拘留中心日前遭踢爆強摘移民子宮,讓外界相當震驚。對此,美國一些學者表示,這其實並非首例,美國強制絕育的歷史甚至可追溯至一個多世紀前,且這也不會是最後一例。
以健康為幌子 對有色人種絕育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南加州大學美國研究與種族學教授納塔利婭.莫利納(Natalia Molina)曾撰寫過有關強制絕育歷史的論文,對美國這段「可恥的歷史遺產」並不陌生,當時官員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以法律和健康為幌子,特別針對有色人種進行絕育手術。
  回應
美國老是指責批評他國人權問題,但美國人自己卻經常在暗地裡搞一些更慘無人道的事情。
原來世界的亂源就是『亞美利加共和國』。說別國不人道、不民主、不自由。高舉世界警察維護正義的大旗幟,軍事武力干涉、經貿重稅橫加。
2020-09-20 07:59:57
阿楨
被愛情沖暈了頭? 大腦在墜入愛河時發生了什麼 2020-10-11 新浪科技

  掃描了100多名處於熱戀中的人的大腦,那些墜入愛河不久的人(8個月內),他們大腦中與強烈的浪漫愛情感覺相關的區域活動頻繁;而那些熱戀時間較長的人(8到17個月),大腦中與深度依戀感相關的區域表現出了額外的活動。
  人類進化出了三種不同的大腦系統來進行交配和繁殖:性衝動、愛情和依戀之情。
  深度依戀自然而然、一點一滴地發生的。人類的一個獨特之處就在於會為了撫育後代而與伴侶結成穩定的“配對關係”。97%的哺乳動物不會靠配對來撫養後代,但人類會。一個結婚50年的女性朋友告訴我,有時候她會討厭她的丈夫,但是心裡還是一直愛著他,這種愛實際上就是依戀感。
  性是非常強大的。當你高潮時,大腦的很大一部分會完全停止運轉,12條腦神經中的5條會被立即啟動,與深度依戀感覺有關的催產素和後葉加壓素會大量分泌。在靈肉交融的同時,你的大腦會接受大量的資訊,畫面、聲音、氣味、觸覺等等,對生殖器的任何刺激都可能觸發多巴胺的活動,將你推進愛的浪潮。
  性是很久很久以前就進化出來的大腦原始系統,只要我們作為物種繼續存在著,它就會一直伴隨我們。這就像吃肉一樣,只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在我們的大腦裡,永遠不會改變。
  除了生孩子,性對眼睛、皮膚、肌肉、呼吸都有好處,還能讓你放鬆,幫助你控制膀胱,還是一種很好的抗抑鬱藥。精液中含有許多化學物質,包括多巴胺、血清素、睾酮、雌激素、促卵泡激素和促黃體生成素等各種能保持身體健康的物質。
  我們已經進化出四種與多巴胺、血清素、睾丸激素和雌激素系統相關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探索者、建設者、主管者、談判者。
  探險者——多巴胺水準高的人,傾向於追求新奇,他們冒險、好奇、有創造力、精力充沛、思維靈活。建設者——血清素水準高的人,是傳統和保守的,他們遵守規則,尊重權威,喜歡時間表和計畫,更可能有宗教信仰。而主管者和談判者則分別由雄性激素和雌激素相關的特徵表達。
  雄性激素高的人,大腦中與分析思維和數學思維有關的區域更加活躍。那些雌激素高的人,其鏡像神經元和其他主要由雌激素構成的大腦區域表現得更加活躍,會表現出較高的同理心。
  回應
這就是現有動物能成功生息繁衍到今天的關鍵所在
2020-10-12 08:41:32
阿楨
蝴蝶擁有複雜性交配:雄性交配後會留下“貞操帶” 新浪科技2020-12-09

你可能會被蝴蝶的翅膀吸引進來。但是一些科學家對其中複雜的解剖結構感興趣。你可能會被蝴蝶的翅膀吸引進來。但是一些科學家對其中複雜的解剖結構感興趣。
  當人們談及蝴蝶,多數人都被它們美麗彩色的翅膀所吸引,但是美國昆蟲專家安娜•寶拉•多斯桑托斯•德卡瓦羅(Ana Paula dos Santos de Carvalho)專注研究它們的生殖器官和交配方式,特別是蝴蝶巨大而精緻的交配塞(mating plugs),其作用類似於古代女性使用的“貞操帶”。
  早在20世紀初,研究人員曾將交配塞誤認爲是卵子彈射器,它封閉了雌性生殖器官,阻止了其他雄性的射精行爲,雌性蝴蝶身體上的交配塞有各種形狀和大小,有的像貝殼一樣呈現曲面結構,有的像鉤狀,還有的像草叉,可以刺向其他雄性。
……
這種性衝突普遍存在於動物王國,人們可以在蛇、松鼠、袋鼠、蜜蜂、蠍子和其他各種哺乳動物和節肢動物中發現交配塞,蝴蝶交配塞的多樣性可能是性衝突導致新物種產生的有力證據。
https://m.us.sina.com/bg/tech/sinacn/2020-12-09/detail-ihaesxur8185974.shtml

放屎抹壁為護家 越南蜜蜂還吃大便對付亞洲殺手 2020/12/11 中時

據刊載於《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的1篇文獻顯示,越南的蜜蜂會收集蜂巢附近的動物糞便,以「放屎抹壁」的方式防止黃紋大胡蜂的襲擊;不過,西方蜜蜂就沒有這項「特殊技能」。這是首篇發現蜜蜂懂得「使用工具」的文獻,也是首起蜜蜂會「吃屎」攝取養分的案例。
2020-12-11 09:25:06
阿楨
致命交配快感:雄蛛與非蛻皮雌蛛交配,存活率僅20%! 2020-12-28 新浪科技

  美國生物學專家斯蒂芬妮•佩因說:雄蛛與雌蛛之間的體型差異非常大,雌性的體型可能是雄性的3-10倍,有時甚至更大。例如:雌性巨型金球織網蛛的體長是雄蛛10倍,體重是雄蛛的125倍。
  雄蛛在性交配方面也有驚人表現,其目的是為了加強父權(楨:?) 。雌蛛只能等待交配,而雄蛛必須四處漫遊尋找潛在配偶。當它發現一隻雌蛛時,首先要擊退所有的雄性求愛者,還需要保證在完成交配的前提下全身而退,而不被雌蛛吞食,並且必須試圖阻止交配剛結束後其他雄蛛不會與雌蛛交配。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需要一些複雜的策略。
  在交配過程中,雄蛛將一個須肢插入雌蛛腹部一個交媾處,並將精子注入雌蛛體內。如果它有機會,就會將第二個須肢插入雌蛛另一個交媾處,增大受孕概率。
  對於體型獨特的配偶來講,整個交配過程會帶來一些艱難的挑戰,性器官尺寸不一並非唯一的問題,斯洛文尼亞國家生物學研究所蜘蛛學專家馬特賈茲•昆特內耳解釋稱,進化(楨:?) 選擇趨勢使得雌蛛生殖器官較小,而雄蛛生殖器官較大,另一個更大的問題是雄蛛必須存活足夠長的時間,完成交配使全部或者大部分卵子受精。
………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0-12-28/doc-iiznctke8891154.shtml
2020-12-30 06:27:31
阿楨
狡猾精子“毒害”競爭者,使得其他精子死亡 2021/03/05 新浪科技

  柏林馬克斯•普朗克分子遺傳學研究所(MPIMG)研究了小鼠精子細胞,攜帶t-單體型DNA序列的精子比沒有該DNA序列的競爭精子遊得更直,並且平均遊動速度更快。
  t -單倍型精子(藍色痕跡)可以毒害同伴,使這些競爭對手(綠色痕跡)癱瘓,迫使他們繞著圈遊動,直到死亡。t -單倍型精子(藍色痕跡)可以毒害同伴,使這些競爭對手(綠色痕跡)癱瘓,迫使他們繞著圈遊動,直到死亡。
  精子細胞是無情的競爭對手,基因差異可以使個體精子在生命競賽中具有優勢,從而促進特定基因變異傳遞給後代。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3-05/doc-ikftssaq1429529.shtml
2021-03-06 09:26:48
阿楨
人死了,這些基因卻“活”了 2021-03-29 新浪科技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研究人員分析了新鮮腦組織的基因表達——這些腦組織是從常規腦部手術中收集的。結果發現,一些細胞的基因表達在腦組織死亡後增加了。近日,相關論文刊登於《科學報告》。
  這些“僵屍基因”(在死後一段時間內表達增加的基因)是特定的:來自神經膠質細胞。研究人員觀察到,神經膠質細胞能在人死後數小時內生長並萌發出長長的臂狀物。
  “神經膠質細胞在人死後會擴大並不奇怪,因為它們是炎症細胞,任務是在缺氧或中風等腦損傷後進行清理。”Jeffrey Loeb說,重要的是這項發現的意義——大多數利用死亡人腦組織進行的針對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和阿爾茨海默病等疾病的研究,都沒有考慮大腦死後的基因表達或細胞活動。

愛是生物學的事實嗎? 2021-03-29 新浪科技

  海倫•費舍爾(Helen Fisher)是來自金賽研究所(Kinsey Institute)的生物人類學家,她通過研究人類交配行為來揭開愛情、親密關係與欲望的奧秘。她對一百多個人進行了腦部功能磁共振(fMRI)掃描,還有超過1.5千萬人參與了她的性格調查。
  愛情是一個基本的大腦系統,就和恐懼、憤怒或厭惡一樣。為了交配繁衍,我們人類演變出了三種不同的大腦系統:性欲、愛情和依戀。
  愛情會伴隨著很多不同的情感。但腦部掃描器顯示,每個熱戀中的人大腦底部的腹側被蓋區(VTA)都有著相似的活動。這塊腦區會分泌出多巴胺,它會給予你能量、專注力、動力和極度的渴望。
  腹側被蓋區就在下丘腦和垂體的旁邊,這些區域是協調乾渴感和饑餓感的主要腦區。乾渴感和饑餓感讓你活到了今天。愛情驅使你墜入愛河、形成親密關係,然後將你的DNA傳給下一代。愛情是一種生存機制。
  Helen Fisher:為了找到與生物系統有關的人格特徵,我花了兩年時間,翻閱了近幾十年的醫學和學術文獻。從濫用的藥物、到治療疾病的藥物,或是人們用於變性的藥物,這些藥物的效果我全都研究過。比如說,如果你做了雌激素替代治療,你的語言能力就會增強。
  我找到了四個與腦化學信號(多巴胺、血清素、睾酮和雌激素)關聯的系統,每個系統都對應著一組人格特徵。
  我們發現,與腹側被蓋區(產生多巴胺的區域)有關的腦區、以及與依戀相關的腦區都有活動。與伴侶相處幾十年後,這些人身上確實還有愛情的生物學跡象。
2021-03-30 08:32:36
阿楨
戀愛自由與婚姻包辦,殊途同歸,還是背道而馳? 2021-03-25

  愛情與婚姻並不同:愛情是一種感覺,而婚姻是社會契約。但各時各地,二者都以迷人的方式交織在一起——且並不總是浪漫先行。
  雖然婚姻的深層歷史模糊不清,但在農業發展之後(約在1.5萬至1萬年前),包辦婚姻成為有組織的國家社會的標準。家庭成員和媒人開始根據經濟、社會地位、聲望和傳承香火等因素安排誰與誰結為伴侶。
  婚姻需基於“永恆之愛”這一觀點在很久之後才開始出現在文字中:學界認為其分別出現於13或14世紀的英格蘭、18或19世紀的俄羅斯、20世紀的中國。在各文化中,“永恆之愛”概念的出現,似乎與推動子女在戀愛中選擇自己的婚姻伴侶同步發生。
  如今,包辦婚姻在印度和多數中東地區還很強勢,但近幾個世紀以來在世界範圍內已大幅衰退,尤其是在更城市化的社會中。雖然很難確定確切數位,印度如今有95%的婚姻是包辦婚姻,而日本則有6%。
…..
  全世界升溫的線上約會熱能夠幫助人們在見面擦出火花前審核潛在伴侶擁有的重要特質:從外貌到財富、教育、性格和愛好。
  婚姻種類、動機和其中融入的感情界限並不分明。當一些人相信自己進入了一段基於感情或純愛的婚姻,而另一方卻將其視為錢色交易時,常常會產生嚴重的誤解。眾多研究都評論過這種誤解在跨國婚姻中發生的頻率,即一方投入感情,而另一方僅僅是為保證經濟地位而“演出”愛情。
  家長包辦婚姻的原因之一是保證二人的匹配度,以防止短期性吸引力壓倒對適配程度的考慮。可以說,自由婚戀與此是殊途同歸——都是為了尋找社會經濟地位和優先順序相近的對象。
  也許,常言中作為愛情之基礎的曖昧“化學反應”,也不過是一種與價值觀、態度、品味和生活目標相近之人交往時的共鳴體驗。
  不論婚姻與愛情孰前孰後,重要的是意識到,在所有文化中,物質基礎和匹配度往往是人們墜入愛河的基礎。通往婚姻的各種路徑或許並未分岔太遠。
2021-03-30 12:20:44
阿楨
“人造子宮”養出了小鼠,離育人還有多遠? 2021-04-08 新浪科技

  近日,《自然》雜誌發佈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最新研究,稱其利用“人造子宮”,已成功培育出數百隻小老鼠,且小鼠所有器官發育指標都正常。
  過去數十年,醫學科學界一直在嘗試體外培育哺乳動物。但成功案例僅限於實驗室環境下的早期胚胎分裂、短期發育,或待器官形成後,從子宮中取出胎兒並在實驗室中繼續生長。
  比如,2017年,美國費城兒童醫院改進早產兒孵化器,製成塑膠袋式“人造子宮”。共有8只羊羔胎兒在“人造子宮”中活了4周,並成功出生。但移入“人造子宮”時,這些羔羊胎兒的胎齡相當於22-23周的人類胎兒,器官已形成。22-23周是人類最早可以出生並在子宮外存活的胎齡。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援引加州理工學院生物工程教授馬格達萊納•澤尼克•戈茨(Magdalena Zernicka-Goetz)發言稱:“這一技術為研究胚胎發育打開新時代的大門。它能避免子宮內部成像限制,使研究者直接觀察胚胎發育過程,可應用於受精卵移植、流產等研究。”
  公佈研究成果後,《自然》官網收到諸多留言。其中,大眾最關心的問題是:這是否意味著即將實現人造生命?
  對此,科學界普遍認知是,人造人囊胚只是經歷過胚胎發育早期階段的細胞集合,並不能發育成胎兒。同時,針對人類胚胎的研究,國際上有一個公認的“14天規則”,即只能在不滿14天的胚胎上進行實驗。由人體細胞轉化而來的人造人囊胚是否受這一規則限制,目前仍在討論中。
  美國波士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法、倫理與人權中心主任喬治•安納斯(George J。 Annas)表示,過去,“14天規則”被嚴格遵守,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技術缺陷,難以突破14天限制。如今,幹細胞科學、遺傳學和合成生物學都有了巨大進步,是時候對“14天規則”提出質疑並予以更新,重新劃定合成生物學研究的界限。
  回應
希望能成為解放女性的研究
研究成功就不需要女人了。
技術難題能克服,推廣的話難過的是醫學倫理那一關
2021-04-09 07:47:57
阿楨
大猩猩為什麼愛捶胸口? 2021-04-09 新浪科技

  盧旺達火山國家公園的野生山地大猩猩向科學家吐露了它們捶胸的秘密。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旗下的《科學報告》,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的Edward Wright博士領銜。
  從2014年1月到2016年7月,研究人員觀察了由Dian Fossey大猩猩基金會監管的25只野生成年雄性銀背大猩猩,記錄下500多次捶胸事件。
  他們錄下其中6頭大猩猩的捶胸聲音,測量不同大猩猩每次捶胸的節奏和持續時間,捶胸發出的聲音頻率等。與此同時,他們通過照片測量這些大猩猩的肩寬,以確定不同大猩猩的體型。
  在雌性大猩猩發情期間,雄性捶胸更頻繁,因此捶胸發出的聲音可能是求偶時重要的體型展示,一方面吸引雌性,一方面嚇唬情敵。捶胸節奏和時長與體型無關,並不是體型越大捶得越久。每只大猩猩的捶胸節奏更像是一種個性標籤,持續時長和次數因“猩”而異。研究人員分析,個體化的節拍可以讓其他大猩猩區分出捶胸的具體是誰。
  科學家們最後總結說,山地大猩猩生活在植被茂密的熱帶森林,有時即便距離很近也看不到彼此,而捶打胸部為它們傳達出重要的個體資訊,用來互相交流。
2021-04-10 07:25:54
阿楨
人類性別比--維基百科

  自然比例
人類生男生女比約為104,但由於女嬰較男嬰存活率爲高(男胎比女胎更容易流產或死胎,且男嬰出生後較易感染致命疾病),且女性比男人長壽,加上男人比較容易因為工作、衛生習慣、生活習慣(如:好爭執、鬥毆)等因素死亡,通常承受較大的風險,所以整體人口的性別比多在100以下,越高齡、生活環境愈好的國家,因為高齡女性人口愈來愈多,所以性別比也愈低,例如日本在2002年只有95.5。另外男嬰出生的可能性,也與母親懷孕時的生活條件相關,母體在環境艱困時會抑制男孩在子宮內存活,在環境好時則相反,這導致資源缺乏時,母親生下的男胎比平常少,其它哺乳類動物則也有相同的情況。以生物學的觀點來看,在環境艱困生下女嬰將更有利於繁殖。

男女性別由誰定? 2018-07-13

一般認為,男子精子分為兩種:一種含X性染色體,另一種含Y性染色體。若X精子與卵子結緣,則生女;若是Y精子,則生男。有人則說,生男生女決定於女方卵子選擇。法國科學家發現,女性卵子絨毛膜電荷影響性別,即正電荷時可吸引X精子而為女胎;負電荷時,則吸引Y精子而為男胎。正常人有23對染色體。其中22對為常染色體,男女都一樣;還有一對是性染色體,男女不同,女性是2條X染色體,而男性只有1條X染色體,另一條是Y染色體。在46條染色體上具有5萬種以上基因,每個基因都帶有遺傳信息。染色體通過一系列活動將遺傳信息準確無誤地傳給後代。
  相關新聞資料
性別決定系統 - 維基百科
2021-04-30 08:11:30
阿楨
國家統計局:中國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人口紅利繼續存在 2021-05-11 觀察者網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表示,2020年,14.1億人,占全球18%,勞動力資源依然豐富,人口紅利繼續存在,同時勞動年齡人口逐年緩慢減少,經濟結構和科技發展需要調整適應。具體有以下六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人口總量增速放緩,但仍然保持了平穩增長。
第二,受教育水準明顯提高,人口的素質不斷提升。15歲受教從2010年的9.08年至9.91年。16-59歲從9.67年至10.75年,文盲率從2010年4.08%降為2.67%。
第三,性別比為105.1,出生性別比為111.3,較2010年降低了6.8,逐漸趨向正常水準。
第四, 0-14歲比2010年增加3092萬人,“二孩”生育率由2013年30%升到2017年50%。
第五,人戶分離人口達到4.93億人,占總人口35%。其中,流動人口3.76億人,十年間增長近70%。人口持續向沿江、沿海地區和內地城區集聚。
第六,十年間城鎮常住人口增加了2.36億人,城鎮化率提高了14.21%。
  相關新聞
國家統計局:生育率1.3,意願子女數為1.8,只要做好相應的支持措施,實際存在的生育潛力就能發揮出來。
  回應
報喜不報憂,生育意願才1.8,低於2.1世代更替生育率。
人口紅利並不只是“年輕勞動力”供給豐盛,而是有多個維度:有消費需求與能力的人口紅利,有豐富的簡單勞動力供給的紅利,有各方面大量供給高端人才的紅利,有工程師紅利,有研發人才紅利,有科學家紅利......但是都和教育,與國民健康水準和社會保障能力相關。人口數量並不一定會轉化為以上所有紅利。過量的低素質失業人口和糟糕的政府治理相結合就可能是一場災難。
2021-05-12 09:55:22
阿楨
優生優育,最終結果是不生不育 2021-03-30 風聞

有人認為是育兒負擔重,收入低,過度競爭,才導致生育率降低。這種說法只出現在中日韓,倒還是能理解,但全球華人的教育水準和收入均高於當地人,生育率無一例外的墊底。實際上,生育率高的國家,幾乎無一例外的是貧窮國家。
  回應
生育降低的主要原因:
(一)社會要求更高,延長了受到教育年限,推遲了婚育年齡,造成生育能耐困難。
(二)社會福利保險制度建立,養兒防老的傳統需求消失。
(三)思想解放,個人的發展擺在第一位,主觀生育意願大幅下降。
(四)高度的專業化、分工、客觀減少了婚育年齡男女一起的時間。(長期加班、出差,兩地分居。)
結論:除非劇變,人口就這樣,慢慢的下滑。

台灣人也愛去!烏克蘭慘淪為歐洲妓院與代孕之國 2021/05/12 中時

近日出現有台灣男子花數百萬在烏克蘭尋求代孕後遭丟包尋求協助,引起政府呼籲國人赴國外尋找代孕要有風險意識。烏是前蘇聯成員國,也是軍事工業重鎮,但在蘇聯解體後,因族群與政治紛爭無法協調,被歐美俄強權操弄,政治動亂頻生,民生凋敝、經濟困頓,為尋求溫飽的年輕女性被迫出賣靈肉,或是出租子宮從事代孕。
西以烏克蘭語為主,信仰天主教,反俄情緒強烈,政治上比較傾向歐洲;另一半東烏則以俄羅斯裔為主,使用俄語,信仰東正教,政治上親俄。北約組織在前蘇聯解體後持續向東擴展,在捷克、波蘭與波羅的海3小國加入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烏克蘭,這已經貼近俄國土,讓這隻北極熊倍感威脅。也因為這樣的地緣政治結構,烏克蘭的國內政治與國際關係註定要在美俄兩大強權間遭到劇烈拉扯而變形。
  回應
烏克蘭淪為歐洲妓院與代孕之國,走上悲慘的命運,美國的功勞最大。
曾經接受過美國的顏色革命指導的國家沒有一個現在是完整的。
  相關新聞
危機解除?俄國撤回集結烏克蘭邊境軍力| 國際焦點| 聯合 2021年4月22日
2021-05-12 09:59:56
阿楨
為什麼有些動物的精子特別大? 2021-06-29 北京新浪網

  精子細胞的大小千差萬別。例如,有一種寄生蜂(Cotesia congregata)——產生的精子只有不到1釐米的千分之一,而果蠅產生的精子具有長達6釐米的尾巴,緊緊地蜷曲在它們的體內。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研究了3200個物種的數據,發現決定物種精子大小的一個原則是,生殖道較小的雌性會驅使雄性產生更大的精子,而體外受精的動物往往會產生非常小的精子,因為它們必須產生大量精子,才能使卵子受精。更為罕見的生殖方式——遠程受精(spermcasting)具有更小的精子,例如,河蚌可能會將精子噴射到溪流中,而這些精子會順著水流前行,直到被一隻固著的、正在濾食的雌性吸入體內。
  儘管人類屬於體內受精的動物,但人類並不會產生巨大的精子。相反,人類精子的長度只有約0.005釐米,落在體外受精物種的精子大小範圍內。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體型較大的動物具有生殖道,使精子傳播的方式就如同體外受精一般。
  生殖道越小,精子就越大。而對於果蠅來說,它們的生殖道就顯得十分局促。「果蠅的精子長度是它們體長的20倍」。

剛出生的嬰兒肚子裡,竟然還有一個胎兒!概率只有五十萬分之一的胎中胎

  這可不是生造謠言,2019年2月22日在哥倫比亞出生的一個女嬰就是這樣——這種情況十分罕見,在50萬例中才有1例。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寄生胎呢?
  目前認為寄生胎的病因尚不明了。在少數患兒的家族中有遺傳病史,比如先天性肛門閉鎖,這提示了遺傳基因的異常可能是本病的發病原因。所以,在寄生胎的預防上,也多建議首先要杜絕近親婚姻,孕期避免接觸致畸致癌物質。
  寄生胎手術的治療效果一般都很好,但也仍然有惡變的可能。
2021-06-30 08:42:36
阿楨
事關倫理問題,“公鼠懷孕”實驗引發爭議 2021-07-02

  6月初,一項 “公鼠懷孕” 實驗引起爭議,該研究的實驗步驟分為四步:首先,通過手術將一隻雄性被閹割大鼠和一隻雌性大鼠縫合在一起,製造能交換血液、共用體內微環境的 “連體鼠”;八週後,向雄性大鼠體內移植子宮;待其恢復後,再分別向雄鼠和雌鼠的子宮內移植囊胚期的胚胎(通常指胎齡為5天的大鼠胚胎);最後,在胚胎發育至21.5天時,實行剖腹產。
  這項研究最早於6月10日發表於生命科學預印本平臺BioRxiv,6月16日更新。作者有兩位,分別為海軍軍醫大學海軍醫學院教育機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海軍軍醫大學海軍醫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張榮佳和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婦產科劉玉環。
  《知識分子》訪談的相關專家認為,實驗 “有創新”,但 “沒必要”,折射出多個層次的倫理問題。作者聲明稱,已經給BioRxiv寫信停止撤稿,因為他們沒做錯什麼,只是演示了一個動物實驗。
  研究發現,只有當連體鼠裡的雌鼠也懷孕時,暴露在雌鼠血液環境中的雄鼠才可能懷孕,而且雄鼠的懷孕成功率非常低。最終163對 “連體鼠” 中,僅有6只雄鼠成功 “受孕”,成功率3.68%;向雄鼠移植的280個胚胎中僅10個胚胎發育成功,成功率3.57%。
  此實驗之前,雄性哺乳動物懷孕還未有先例。
  另外,解決女性不孕問題,子宮移植已是有成功先例的辦法。2014年,瑞典一名先天性子宮缺失的患者接受子宮移植後生出了健康的嬰兒,是世界上首例報導的子宮移植後活產。在中國,2015年陝西省西京醫院成功實施了國內首例人子宮移植手術,就是將母親的子宮移植給先天無子宮的女兒。
  出於安全和倫理考慮,目前的國際標準建議只允許為遺傳學上的女性提供子宮移植。
  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生物倫理學教授亞瑟•卡普蘭(Arthur Caplan)表示,即使是針對失去子宮或無子宮女性,子宮移植技術目前仍然是創新而具有實驗性的。不過,該實驗在不孕治療和其他相關健康需求中的優先級很低。
  體外胚胎培養技術也已逐漸成熟,“雄性懷孕” 實驗幾乎沒有必要。曾有多項實驗利用體外人造子宮孕育哺乳動物胚胎,如羊、小鼠等。今年3月,以色列科學家在《自然》發文,將孕育5天的小鼠胚胎植入體外的 “人造子宮” 環境,發育到第11天時已成為具有所有小鼠特徵的胎兒。
2021-07-03 07:47:55
阿楨
最近科學家們發現,閹割可能會延長男性壽命 2021-07-12 新浪科技

  我們都知道,女性平均壽命比男性長。
  在養貓界也流傳著一種說法:給公貓絕育後,它也許能多陪你幾年。
  韓國仁荷大學研究院,太監平均壽命能70歲,而當時男人只有56歲。
  這些事情之間究竟有沒有聯繫?
  最近一項研究顯示…
  [閹割可能幫助男性活的更久:研究發現,移除公羊的睾丸後,延緩了它們DNA老化,讓它們壽命最多延長60%。同樣的原理可能也適用人類。]
  看完這個結論,評論區的網友們認真思考了起來…
  “如果人生無法享受,壽命延長60%又有啥意思?”
  “結婚十年後,壓根用不到那啥了…”
  回應
性格還會溫順!
趙高,魏忠賢,錦衣衛…溫順?
2021-07-13 08:41:34
阿楨
《人類顏值進階史》

  我們的臉每一千年就會縮小1%-2%!如今當下盛行的精緻小臉,看來是基因在推波助瀾。
  在我們進化的過程中,面部的骨骼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最明顯的便是我們的面中變得平滑,牙齒縮小並且後縮等。
  臉部變小很大程度上和我們的飲食變化有關,火種的發現和利用讓人類學會了烹飪。
  食物加熱後變得更加容易食用也更衛生,人類在吃上面所耗費的時間也變得與來越少,研究怎麼吃上花的時間卻越來越多。
  《人類簡史》一書中曾指出,黑猩猩咀嚼生肉每天要花費五個小時,而人類吃的熟食,每天一個小時就夠。
  在未進化的古人那個時候,健碩的牙齒和寬大的頜骨意味著強大和健康,小印猜測那個時候估計是以牙齒大為美。
  細嚼慢嚥和少吃堅硬咀嚼力度大的食物,真的會讓我們的臉變小!
  暴力極大促進顏值進化
  長期的進(打)化(鬥)過程中,施力方會朝著有助於打鬥進化,比如手部進化到可以握成拳,肌肉骨骼系統變得發達;有些地方則朝著儘量減少傷害的方向發展,比如被擊打的首要目標——臉,比如朝天的鼻孔容易受傷所以慢慢演化出鼻骨來分擔面部的脆弱。
  《生物學研究》雜誌指出,南方古猿的臉部最堅硬之處也是在爭鬥過程中最容易受擊打並受傷的地方,包括下顎、顴骨、鼻樑和眼眶骨架等。
  為了減少受傷,人類的面部在暴力中不知不覺的開始進化。
  他們的下顎開始後縮,長度逐漸出現了縮短的趨勢,凸起的眉弓骨變得趨於平坦,而硬度與強度增加,眼眶骨架增大。
  回應
窮的醜的都找不到老婆,讓淘汰了。和現在社會一個樣啊
2021-12-02 09:02:40
阿楨
相關資料
https://www.youporn.com/watch/14375401/tiny4k-big-dick-super-soaker-facial-with-busty-asian-jade-kush/
https://www.youporn.com/watch/15279805/cum4k-multiple-cum-filled-creampies-compilation/
https://www.youporn.com/watch/15535356/fucking-wet-and-excited-pussy-close-up/
https://www.youporn.com/watch/14782231/familystrokes-losing-her-virginity-to-her-stepdad/
https://www.xvideos.com/video576768/erin_avery_riding_dildo
https://www.youporn.com/watch/15947368/help-me-doctor-my-pussy-is-too-sensitive-with-bunny-colby-jane-wilde/
https://www.youporn.com/watch/15987652/rough-hardcore-virgin-pussy-massage-orgasms/
https://cn.pornhub.com/view_video.php?viewkey=ph603ff40f8dfb6
https://www.xvideos.com/video7867825/give_me_pink_hot_brunette_peaches_babe_fucking_her_pussy_with_big_toys
https://www.xvideos.com/video13839437/college_lesbians_gone_wild_jodi_taylor_vanessa_cage_jade_nile_cali_carter_sa
https://www.xvideos.com/video27721971/ham_-_kenna_james_blake_eden_karlie_montan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Cy_2piHs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i65YSZzYR4&t=223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Oa3dCDdHcc
https://www.xvideos.com/video32036063/this_is_africa.me_2
https://www.xvideos.com/video33570125/elle_est_chaude
https://www.xvideos.com/video16779167/a_hot_red_hermaphrodite_shows_off_her_dick
https://www.xvideos.com/video15724031/redhead_futanari_sologirl
https://www.xvideos.com/video39107694/_~_~_2
https://www.xvideos.com/video30776649/monster_cock_filled_piper_perri_s_ultra_tight_pussy
https://www.miniqueen.tw/v2/official/SalePageCategory/135330
2021-12-13 07:16:27
阿楨
https://cn.pornhub.com/view_video.php?viewkey=ph5ce4c791ee2b2
https://www.youporn.com/watch/15196687/jules-jordan-18-year-old-teen-natalia-queen-s-first-interracial/
https://www.pornhub.com/view_video.php?viewkey=ph5ce4ce4605dd4
https://www.youporn.com/watch/14508607/goddess-play-with-her-big-clit-until-she-climaxxx/
https://cn.pornhub.com/view_video.php?viewkey=ph5d01b41ee8fec
https://www.pornhub.com/view_video.php?viewkey=ph5c9902c2b4967
https://www.xvideos.com/video25127563/big_clit
https://www.xvideos.com/video28577161/girl_with_huge_clit_gets_eaten
https://www.xvideos.com/video30283777/real_big_clit_clitoris_grande
https://www.xvideos.com/video27425441/sensual_sweetie_stretches_narrow_kitty_and_gets_deflorated
https://www.xvideos.com/video23881866/raisawetsx_cervix_special_trailer
https://www.xvideos.com/video38057211/inside_juicy_pussy
https://www.xvideos.com/video15024367/tits_very_big_word_record_nipples_hermaphrodite_big_cook_mt
2021-12-13 07:21:09
阿楨
若人造子宮對孩子沒啥不良影響,也不是貴得負擔不起,98%女性願意選擇? 2022-01-20

【本文來自《生育率低?人造子宮技術成熟了,國家生國家養就是了》評論區】
關於人造子宮,有人認為,女人沒有親身揣娃十個月、最後經歷痛苦的分娩把娃生下來,就沒體會過那種血肉連接,就對孩子沒有愛,只是像愛個寵物那樣愛它罷了。血肉連結、激素影響,那確實是一方面,不否認。但當爹的也沒揣過包子、生過娃吧?難道“父愛”就是假的?
還有沉沒成本。你覺得,懷孕、生產帶來的痛苦和不便,是沉沒成本,母親變胖變醜、尿頻尿急、漲奶痛/分娩痛/側切痛/剖腹產傷口痛,付出了種種代價,因著這份辛苦不易,鐵定會更愛孩子,這還真是玄學。學過《鄭伯克段于鄢》吧?姜氏為啥討厭鄭伯、寵他弟?生他時難產啊。
  回應
這話說的,沒有代價的話,98%的男性也願意選擇,大家一拍兩散不要結婚算了,成本還下去了呢。
那麼設想一下社會會如何發展,沒錢的,靠著人工子宮有了孩子,受盡剝削,連孩子不帶,從小送託管,反正孩子是給國家養的,以後有指望不上,從此家庭親情淡漠,有親情和家庭組成社會體系開始分崩。優秀的富人,選擇將自己的基因通關演算法選擇女性卵子結合,按照定制化的培養模式培養超級天才。此後社會進入父母不認識子女的社會,完全進入獨自走完人生的一生社會模式。
我個人非常贊同人造子宮技術的發展的,人口下降指望90後,00後生根本不現實,未來個人覺得有前途的解決方式就是人家子宮+人口數量調節+社會化撫養+11年義務教育,可以更專注於事業和自己生活,對大家都好。
女性受教育程度、收入和地位的整體提升必然伴隨著生育率下降,這是全人類共有問,女人可以靠其他途徑來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而不必承受痛苦與風險進行生育,這是根本因素。
2022-01-23 10:05:42
阿楨
真的存在“男性大腦”和“女性大腦”之分嗎? 2022-01-24 新浪科技

  胚胎要想發育成男性,就需要男性Y染色體中的一小段DNA片段、又稱SRY基因。該基因會抑制女性生殖器官的發育,同時促進男性生殖器官的形成。
  男性的杏仁核大一些,調節對女性費洛蒙的反應等行為。女性“藍斑核”體積更大,調節壓力相關行為及性喚起。這為何男性更容易做出產生致命後果的冒險行為;女性為何更容易產生與壓力及焦慮相關的障礙症。男性進化出更強的攻擊性,可以增加獲得配偶的幾率。
  男性大腦的體積一般比女性大10%,並且更重一些。男女的認知能力有所不同。例如,情緒處理能力、空間想像能力、以及攻擊策略。然而,這些差異往往被錯誤地解讀為“一種性別優於另一種性別”,進一步加深已有的性別偏見。
  1 不同性別的空間認知能力,男性的空間認知能力更強,並經常以此支援“男性更擅長開車”的論斷。
  2 性別與數學能力
  3 性別與情緒,男性的情緒敏感度不如女性。
  回應
男女行為模式和腦生理結構、功能的差別,是幾十萬年乃至上百萬年為適應生存環境而進化的結果。

華盛頓大學推出“包容性語言指南”,“man”被列入歧視詞彙…2022-01-24

美國華盛頓大學近日發佈了一份“包容性語言指南”, “祖父(grandfather)”“家政(housekeeping)”“少數民族(minority)”“人(man)”等眾多詞彙被列為“問題詞彙(Problem Words)”,因為它們有“性別歧視”“年齡歧視”和“恐同”等意涵。
  回應
國內也有人在喊應該把公眾號改名母眾號
那我可就不服了,憑啥只有航母沒有航公呢?
2022-01-25 09:24:55
阿楨
人類在接下來1萬年間會發生哪些變化? 2022-03-31 新浪科技

  一些科學家認為,文明的崛起意味著自然選擇的終結。
  但進化(楨:演化!)並沒有停下腳步,只不過驅動力不再是“適者生存”,而是“適者生育”,因此“性選擇”比“自然選擇”更重要。城市為疾病提供了易於傳播的環境,我們的大腦體積也變小了。
  人類的壽命會越來越長,進化出抗衰老或抗癌基因就毫無意義了。
  過去200萬年來,隨著我們對蠻力的依賴減少、對工具和武器的依賴增加,骨骼的質地變得越來越輕。現代工作則更多是腦力勞動、而非體力勞動。
  早期以植物為食長有巨大的臼齒和下頜骨,用於磨碎富含纖維的植物。但食肉烹飪之後,下顎和牙齒都開始縮小,智齒未來也可能會消失。
  過去600萬年來,在工具使用、複雜社會體系和語言的驅動下,大腦體積三倍自然選擇的大腦。1萬至2萬年前達到了最大值,之後,大腦就一直在縮小。也許是因為,農耕文明,身體攝取的脂肪和蛋白質大大減少,大腦的耗能相當驚人,可占全身的20%。也許狩獵採集比農耕更費腦力一些。也可能是因為,大型社會中有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所以耗費的腦力更少。
  大腦體積其實並不能決定一切。大象和逆戟鯨的大腦都比人類大,愛因斯坦的大腦則小於人均,尼安德特人倒是與我們差不多,但主要用在了視覺和身體控制上,語言和工具並不多。被人類馴化之後,羊的大腦品質減少了24%,牛減少了26%,狗減少了30%。
  以狩獵採集社會,人類需要富有攻擊性,如今,我們要買肉就去菜市場,有糾紛就去警察局或法院。但越來越多的人正飽受孤獨、焦慮和抑鬱等心理問題的困擾。在這些精神問題從人類基因庫中剔除的同時,我們或許也會失去這些極富才華和創造力的領導者、作家、藝術家和音樂家。
  回應
在病毒面前越來越脆弱

為什麼我們會有不同的血型? 2022-03-30 新浪科技

  所以有不同血型,原因在於瘧疾,O型比其他血型低66%。不同血型可能存在著疾病聯繫,例如,O型更容易患霍亂、鼠疫、結核病和腮腺炎,AB型更容易感染天花、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儘管Rh陰性會導致新生兒溶血症,在過去的進化中存在過某種優勢,使這種基因突變能夠保存下來,但現在優勢消失了。
2022-04-01 10:15:20
阿楨
陰毛為何是捲的?4大功能曝光 該不該剃醫師解答 2022/04/04 中時

顧芳瑜在粉專《鳥科學先生-泌尿科顧芳瑜醫師》舉出下列4大功用,解釋為何陰毛是捲的:
1. 性能力表現
大約在12~13歲第二性徵開始發育後,陰毛也會開始生長。而隨著發育期,陰毛也釋放大量費洛蒙以吸引異性。
2. 減少陰部摩擦
陰毛大多呈現捲曲且蓬鬆,有如彈簧、避震器的功能,讓性行為過程中皮膚較不會直接相互碰撞、摩擦,可減少陰部的傷害。
3. 保護作用
早期人類赤身裸體,陰莖龜頭即使有包皮包覆,相對身體的皮膚仍較細嫩;女性的大小陰唇也是,因此陰毛能發揮保護作用,使其避免日曬、蟲咬。
4. 調節溫度、氣味
小便後可能有些氣味,陰毛能調節溫度、濕度,同時改善陰部散發的味道,類似鼻毛調節溫度的功能,當冷空氣進到鼻腔,經過鼻毛就不會感覺這麼冷。
顧芳瑜提醒,陰毛雖有保護作用,但若過於茂盛易藏汙納垢,尤其肛門附近有皺褶清潔不易,可能造成痔瘡或肛門廔管,適當的清潔修剪可減少陰蝨感染機率。若要修剪陰毛,建議沿著內褲外緣或比基尼線修剪即可,不需要剃得一乾二淨,也盡量不要使用刮刀,以免皮膚表層、毛孔產生刮傷,增加細菌感染的機會。
2022-04-06 07:05:53
阿楨
三個字,讓癌細胞更喜歡為難男性,也更難被搞定 2022-04-19 新浪科技

  男性與女性由於體內激素水準不同,免疫功能也會因此出現一定程度的差異。這種差異可能會體現在代謝和疾病進程等不同的方面。尤其是在癌症領域,一直存在一個特殊現象,即非生殖系統的癌症中,許多資料仍然會存在性別差異。
  比如膀胱癌或肝癌,男性與女性的發病率、疾病進展和對治療的反應程度都存在一定差異。大多數情況下,男性癌症患者的預後和治療結果都要更差,這一點一直是科學界中的一個謎團。
  最近,《科學-免疫學》的一項研究對非生殖系統的癌症類型進行了性別區分研究,主要分析了男性與女性腫瘤免疫反應的差異。研究發現,T細胞功能的不同是導致腫瘤進程性別差異的直接原因。
  CD8+ T細胞抗癌能力強大,但是在腫瘤微環境中由於持續暴露在抗原刺激中,很容易衰竭,這也是為什麼抗癌過程中免疫系統會失去可持續性。
  研究樣本分別按性別分析了人類和小鼠的癌症樣本,結果來自雄性一方的樣本中CD8+ T細胞展現更多抗腫瘤功能減弱的特徵,這些T細胞更容易地衰竭。
  雄激素主要通過調節名為TCF1的蛋白來影響T細胞功能,TCF1是一類強效的T細胞調節分子,在雄激素的不斷刺激下,會逐漸讓T細胞朝著衰竭方向分化,產生更多衰竭T細胞的前體細胞。
  在人為地對小鼠的雄激素受體進行阻斷後,研究者發現腫瘤微環境中的T細胞生存狀況有所改善,各項功能表現也要更好,並且它們會朝著效應T細胞方向分化,而不再是過往的衰竭T細胞。此外,雄激素受體被阻斷後,抗PD-1的免疫抑制劑能發揮更高效的腫瘤清除效果。
  研究指出,雄激素介導的CD8+ T細胞功能障礙會使得腫瘤生長更快,因此導致治療結果惡化。而靶向這類信號通路,改變後續的級聯反應或許能改善癌症免疫療法的效果。
2022-04-20 08:15:43
阿楨
研究:有3種負面人格 性伴侶反而較多 2022/06/29 中時新聞網

過往常聽到「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的說法,如今在性別逐漸平權的現代社會,這樣的說法是否還成立?近期《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刊載研究表明,擁有「黑暗三角人格」(The Dark Triad personality traits)特質的男性,與更多的性伴侶數量呈正相關。為何擁有該特質的男性容易受到女性歡迎?研究認為這與人類與生俱來的「繁衍本能」有關。
芬蘭土庫大學自校園中招募210名健康的男性與女性,透過「配偶價值量表」回答關於吸引力的自我認知、配偶價值與黑暗三角人格的相關問題。黑暗三角人格意指「自戀、馬基維利主義(意指對社會冷淡、冷漠,以及對道德的摒棄)、精神病態」3種惡意人格特質。
研究結果指出,自戀者對於自身的吸引力有著極度誇大的看法,且無論男女皆是如此,可能會增加個體的交配成功率。自戀可以幫助男性從短期交配策略(如休閒性行為, Casual Sex)受益,因為自戀者往往外向且極富自信,此為生育穩定性與遺傳質量的重要指標。「具有『雄性特徵』的男性似乎在該研究中更有優勢。這種特徵通常出現在自戀得分高的男性身上。
自戀者雖然「性價值」看似較高,卻不見得能成為一位好伴侶,對伴侶的態度傾向自我、傲慢,認為自己有無上權力。
2022-06-29 09:02:20
阿楨
吳亦凡2022/11/25慘遭重判「撿屍性侵3女」13年驅逐出境加拿大
  全球撿屍性侵相關新聞資料
中國最大獨立音樂節「草莓音樂節」驚見「撿屍大隊」2017/12/31
南航空少電梯内騷擾醉酒男同事 中國警方:證據不足無法立案 2019/08/22
巴黎4警「撿屍」加拿大女遊客帶往警察總部集體輪姦 2014-04-26
在加唸高中的17歲中國少女,1個月內睡23男,懷孕怨「沒一個男的負責」 2018-05-06
加拿大「撿屍男」性侵罪成最高刑罰囚10年 2020-09-14
日本名大學爆性醜聞女學生被撿屍影片流出 2016-10-19
日本東京20歲正妹醉倒路邊 遭4男撿屍拖公廁輪姦2021/11/08
泰國辣妹酒吧看歐足冠 遭撿屍姦殺 2018/05/03
史丹佛高材生撿屍女同學最快三個月可出獄 副總統關切大學性侵案件屢見不鮮 2016-06-03
美國知名兩性作家Patton:被撿屍、性侵也是一種學習,教導女孩們要保護自己! 2014-12-14
美國人在台北夜店撿屍性侵,辯有問Hotel Ok?小欣回答Yes,判1年10月緩刑4年驅逐出境。
20多歲台灣正妹夜店喝醉被撿屍 遭4外籍惡狼輪姦強吻2018/12/29
撿屍英籍女教師性侵? 野柳海洋世界俄羅斯表演者被訴 2017/07/31
2017福隆國際沙雕季驚爆/2外籍沙雕師 灌醉台女扛屍性侵
桃園撿屍性侵得逞與被害人和解高院改判並緩刑 2022-11-08
說好一夜情女大生反控男方撿屍性侵檢不起訴 2017-07-11
陸軍裝甲第542旅2現役軍人撿屍酒促妹 她及時驚醒逃出魔掌 2022/03/18 12:42
台北正妹醉坐天橋睡覺慘遭「撿屍」指侵 報案驗出吸毒也吃官司 2021/05/26
台北整形名醫張耀元撿屍性侵辯「她主動獻身」 更一審仍判4年 2021/01/04
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小號演奏家鄭鍇 猥褻少女獲緩刑又「撿屍」女友人 2020/09/14
英國36歲高材生Sinaga溫柔體貼天主教徒竟性侵同性逾190人 2019/12/19 20:21
被控撿屍性侵 饒舌男團Under Lover成員胡睿兒判刑2年 2019/02/12
男女同事飲酒後性,女事後控男事撿屍性侵,但法官認為女數度變換姿勢判無罪 2018/11/12
醉茫遭酒客撿屍性侵 酒店公主獲判賠卻沒了工作2017/12/14
一夜情後續戰男友 慾女被發現硬掰遭撿屍 2017/07/02
2022-11-26 09:56:00
阿楨
女大生去夜店喝醉被撿屍性侵,為何網路風向主要是在檢討被害人?
  回應
妳有權說不要檢討被害者的同時,又有什麼權利阻止別人檢討受害者?
夜店撿屍行之有年了,把自己喝到斷片的女生根本不用浪費時間檢討
何必為了不自愛的人,爭論成這樣
夜店本來就很多壞人,要保護自己吧,不要穿那麼性感喝那麼醉,被撿屍就覺得是壞人的錯。

【撿屍實例專欄】撿屍竟無罪 不成立乘機性交罪的100個理由 - 陽昇法律事務所

一夜情是歡喜甘願的行為,撿屍是乘機性交的犯罪行為。某些邊界地帶案例很難區分,許多被告感覺很冤。乘機性交罪是「三年以上」的重罪。
台北夜店最密集的信義區,有人戲稱「撿屍」大道。夜店裡尋覓不同對象的的遊戲相當刺激,喝得爛醉的人,被有心人士扛回家!清醒後,一個翻臉,另一個有理說不清,最後上了法院,真相會愈來愈明嗎?
乘機性交罪的案件,法院每年約有2、3百多件判決!我們查詢民國98年起到108年,從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到全臺灣地方法院,有數千則關於「乘機性交」的判決。經逐一詳閱、整理、分析後,終於得出上百件無罪判決的100個理由。
2022-11-26 09:58:57
阿楨
史丹佛研究發現 男性生殖器平均長度正在增加 學者擔憂

據英國《每日郵報》2023/02/16報導,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研究發現,從1992到2021年,男性勃起時的平均陰莖長度增加了25%——從4.8英寸(約12公分)增加到6英寸(約15公分)。儘管這可能是每個男人的願望,但這可能是由於攝取入化學物質、久坐的生活方式和垃圾食品所造成的影響。男性陰莖長度在過去30年有變長的趨勢,這與不斷增加的不孕症水準有關。
史丹佛大學研究團隊於情人節在《世界男性健康期刊》(The World Journal of Men's Health)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並僅關注陰莖長度。他們收集了1942年至2021年間進行的75項研究的數據,總計包括55761名男性陰莖的測量結果。每項研究收集了不同狀態下的陰莖長度數據,包括完全鬆弛、鬆弛拉伸以及勃起後的長度。
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自1970年代以來,男性平均精子數量已經減半。生育率下降,加上生活方式的改變,導致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出生的孩子數量大幅下降。這個問題已經嚴重到專家們擔心人口短缺可能會在未來導致經濟破產。
他還呼籲對女性生殖系統近年來的變化進行研究。其他專家指出,許多年輕女孩高脂肪飲食和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導致她們比前幾代人更早進入青春期。
2023-02-18 08:46:50
阿楨
被自己精液害慘! 27歲男罹罕病苦憋10年終於「解禁」 2022/10/16 中時新聞網

國外一名27歲男子罹患性高潮過敏的罕見疾病,每次射精都會出現發燒、咳嗽等流感症狀,因此被迫放棄性行為近10年。
綜合《每日郵報》(Daily Mail Online)、《新聞週刊》(Newsweek)報導,男子起初在10年前發現,每次只要經歷高潮後,深體會不自覺出現咳嗽、發燒、肌肉痠痛等感冒症狀,有時甚至引發蕁麻疹、注意力不集中情況,且伴隨高潮越激烈、越嚴重,困擾他與伴侶多時,無法享受親密關係就算了,就連自己來也喪氣;該案例同時被刊登在醫學期刊《泌尿外科病例報告》(Urology Case Reports),稱並非唯一個案,診斷結果證實他罹患「性高潮後病情症候群」(postorgasmic illness syndrome,POIS)。
研究人員指出,由於鮮少人知道這類情況,因此患者數可能比想像中的還多,過去20年間,總計不到60起病例。推測POIS是由於睪丸感染或損傷,導致微量精液溢出至血液中,引發身體反應,有時症狀會持續2-7天。
醫師指出,該情況常常被誤診,稱男子事前可能已經接受許多不同類型的檢查。最終,實驗發現一種名為「飛敏耐膜衣錠」(Fexofenadine)的抗組織胺劑能成功使症狀減輕9成。
2023-02-22 07:32:20
阿楨
為什麼父系社會能夠取代母系社會?2023-02-28

母系社會是母系舅權,男人依舊是主要的武力和獲取食物的人,部落實際當家人是舅舅。母系部落通常打不過父系部落。現在仍有一些部落是母系舅權,舅舅把酋長之位和財產傳給外甥。
  回應
父系部落之所以戰勝母系氏族社會,關鍵不在戰爭,而在母子關係是天然的,父子關係是需要確認的,繼而通過父子關係賦予兒女各種權利,由此產生了文明社會的一系列制度,並化家為國,又化國為姓,種種演變,形成了今天人類社會的文明形態……
父系氏族社會淘汰母系氏族社會的根本性動力,不是其他,是生產力的發展。在生產中的地位決定男女發生了逆轉,父系處於了主導地位。
2023-03-05 08:19:1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