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5-24 13:15:17| 人氣5,397|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偷書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有時平凡讀者比專家有洞見,朱薩克的《偷書賊》是本名(炫技)過於實之作(478頁中稍有藝術魅力之反諷奇幻文字但見
p.26,38,44-,66,75,82,87,102,134,143,154,157,175-,198-,223-,273,297,309,327,337,350,353,364,393)

  讀者對《偷書賊》的回應

  偷書賊的敘事文體我無法投入,一直被打斷。
  要喜歡才有辦法回頭慢慢品味啊...
  跟我有點像,偷書賊的後半我也不太能集中精神。
  不過我喜歡他一開始的敘事手法,很黑色幽默。但後來就覺得這故事小小無聊了。注意力大概只能到2/3。看完書之後,就把它換書換走了。
  我覺得文體不是很習慣,就像不知道在哪裡看到的心得,大概是說,死神一直插嘴、預言、碎碎唸很煩,這本書不是我改天會想要再拿回來重看的故事
  在看之前就聽到很多人說很好看,帶著期待的心情,我開始閱讀,整本書最特別的就是以死神的口吻來描述者個故事的發生,感覺上,死神也是很無奈的作著他自身的工作,可能是歷練不夠吧,沒有很深的感觸
  只能說手法很特別吧!!
http://www.ireading.cc/review/review.aspx?rid=27190

馬格斯.朱薩克Markus Zusak《偷書賊》The Book Thief(臺北:木馬,2007)

  這是一個關於文字如何餵養人類靈魂的獨特故事,一個撼動死神的故事。死神首度以豐富的感情,為讀者講述一個孤單的小女孩,如何藉由閱讀的力量,度過人生最艱困的時期。
  9歲小女孩莉賽爾和弟弟在戰亂中被迫送到寄養家庭,但弟弟不幸死在旅途中,莉賽爾在弟弟冷清的喪禮後偷了一本掘墓工人的手冊,為的是要紀念自己永遠失去的家庭。寄養家庭位在慕尼黑凋蔽貧困的區域,大人彼此仇恨咒罵,老師狠毒無情,戰火時時威脅人命。莉賽爾每晚抱著掘墓工人手冊入睡,惡夢不斷。養父為了讓她安眠,於是為她朗誦手冊內容,並開始教她識字。
  學會認字進而開始讀書的莉賽爾,儘管生活艱苦,吃不飽穿不暖,卻發現了一項比食物更讓她難以抗拒的東西——書,她忍不住開始偷書,用偷來的書繼續學習認字。從此莉賽爾進入了文字的奇妙世界,讓她熬過了現實的苦難,也不可思議地幫助了周圍同樣承受苦難的人:讀書給躲在養父家地下室的猶太人聽,在空襲時為躲入防空洞中的街坊鄰居朗讀故事,安慰了每顆惶惶不安的心,潛移默化改變了原本粗鄙的性情。
  對照著戰場上萬人之間的爭奪殘殺,莉賽爾藉由閱讀與文字所散發的力量,讓死神驚訝地睜大了眼睛,一面收取戰場上的靈魂,一面思索人性的深奧:為什麼人類一面展現殘酷的殺戮,一面又有發自內心的關愛呢?
  多年以後,死神前去迎接莉賽爾的靈魂。死神坐在喧囂的大馬路旁,忍不住感嘆道:「人哪!人性縈繞我的心頭不去!人性怎能同時間如此光明,又如此邪惡!」
  得獎與推薦記錄
  ★榮登英美暢銷排行榜(紐約時報青少年文學排行榜第一名、美國亞瑪遜網路書店第一名、愛爾蘭第一名、巴西第二名、英國文學類第四名、澳洲2006年度文學類第五名)
  ★獲頒美國圖書館協會舉辦之Pintz獎
  ★榮獲2006年Book Sense兒童文學類年度選書
  ★榮獲2006年邦諾書店(Barnes&Noble)「發現新人獎」
  ★2006年亞瑪遜網路書店年度選書(青少年類編輯選書)
  ★入圍美國文壇奧斯卡『鵝毛筆獎』(Quill)最佳青少年/成人小說
  ★獲頒Kathleen Mitchell青年作家獎(獎勵30歲以下優秀作家)
  ★獲頒「全國猶太圖書協會」小說獎。
  ★獲頒「猶太圖書館小說獎」
  ★與Secret River一書同時入選「澳洲書商年度選書」。
  ★澳洲圖書產業獎,「年度選書」及「文學小說」入圍。
  ★迄今已經售出英國、德國、義大利、法國、西班牙、巴西、韓國、日本、丹麥、荷蘭、臺灣、以色列、塞爾維亞、芬蘭、挪威等國版權。
  本書特色
  ★本書的特點有三,其一是敘事者死神的角色。他既不煽情,也非全然冷酷,反而是用尖銳的觀察力與一點點嘲諷,看著世上的人群相互殘殺,又相互扶持。最後,死神不得不承認,人心之複雜,是無法測透的。
  ★另一個特色,是作者在情節當中充分展現了文字的力量。女主角從不識字到識字,整個過程就是她成長、懂事的經歷。她學會了認字之後,不但協助了猶太裔逃犯,也用故事的力量轉變了整個本來是低俗下流的街坊鄰舍。主角懂事之後,面對的卻是殘酷的命運。這樣的遭遇,正呼應了現實生活的情境,也因此使得本書廣受讀者認同。
  ★作者本身簡約的文字風格,賦予這部小說一種冷冽、抽離的情感,加上死神的口吻,讓讀者不斷感嘆於人性的光輝與險惡之中。這本書會讓人一讀再讀,一再對照當下的人間萬事,產生極大的感觸,並與書中人物建立直接的聯繫,彷彿感同身受他們的遭遇,與他們同感希望,同受苦難。
  馬格斯.朱薩克(Markus Zusak)簡介
  1975年出生於雪梨,父母分別為奧地利及德國後裔。他是當代澳洲小說界獲獎最多、著作最豐、讀者群最廣的作家,迄今已經出版《傳信人》(I Am the Messenger,澳洲兒童圖書協會年度選書,木馬2008年出版)、《敗犬》(Underdog)、《拳師魯賓》(The Fighting Ruben Wolfe,ALA青少年類最佳圖書)、《追馬子》(Getting the Girl)等書。
  朱薩克從小就喜歡寫故事,他說自己的腦海裡永遠有好幾個故事在打轉。大學畢業後他當了老師,但後來專心投入寫作。《偷書賊》的故事源自他幼年時父母講述的情節,二次大戰時他的父母年紀還小,曾經親眼目睹盟軍轟炸漢堡之後的慘狀,也看過納粹押解猶太人前往死亡集中營的悲劇。朱薩克說,父母講述的情景他一直記在心裡,也曉得自己總有一天會把這些故事寫成書。目前他除了寫作之外,另經營寫作工作坊,並應邀赴各地演講。

簡體版:(澳)馬克斯 蘇薩克著,孫張靜譯(南海出版社,2007)

  內容簡介
  9 歲小女孩莉賽爾和弟弟在戰亂中被迫送到寄養家庭,但弟弟不幸死在旅途中,莉賽爾在弟弟冷清的喪禮後偷了一本掘墓工人的手冊,爲的是要紀念自己永遠失去的家庭。
  寄養家庭位在慕尼黑凋蔽貧困的區域,大人彼此仇恨咒罵,老師狠毒無情,戰火時時威脅人命。莉賽爾每晚抱著掘墓工人手冊入睡,惡夢不斷。養父爲了讓她安眠,于是爲她朗誦手冊內容,並開始教她識字。
  學會認字進而開始讀書的莉賽爾,盡管生活艱苦,吃不飽穿不暖,卻發現了一項比食物更讓她難以抗拒的東西——書,她忍不住開始偷書,用偷來的書繼續學習認字。從此莉賽爾進入了文字的奇妙世界,讓她熬過了現實的苦難,也不可思議地幫助了周圍同樣承受苦難的人:讀書給躲在養父家地下室的猶太人聽,在空襲時爲躲入防空洞中的街坊鄰居朗讀故事,安慰了每顆惶惶不安的心,潛移默化改變了原本粗鄙的性情。
  對照著戰場上萬人之間的爭奪殘殺,莉賽爾藉由閱讀與文字所散發的力量,讓死神驚訝地睜大了眼睛,一面收取戰場上的靈魂,一面思索人性的深奧:爲什麽人類一面展現殘酷的殺戮,一面又有發自內心的關愛呢?
  多年以後,死神前去迎接莉賽爾的靈魂。死神坐在喧囂的大馬路旁,忍不住感歎道:“人哪!人性縈繞我的心頭不去!人性怎能同時間如此光明,又如此邪惡!”
  作者簡介
  馬克斯 蘇薩克,1975年出生于悉尼,30歲時已成爲當代澳大利亞文學界獲獎最多、著作最豐、讀者群最廣的作家。迄今已出版:《輸家》(The Underdog)、《與魯本?烏爾夫戰鬥》(The Fighting Ruben Wolfe,美國圖書館協會青少年類最佳圖書)、《得到那女孩》(Getting the Girl)、《報信者》(I Am the Messenger,澳大利亞兒童圖書協會年度最佳圖書獎)。
  《偷書賊》的故事源自他幼年時父母講述的情節,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的父母曾經親眼目睹盟軍轟炸漢堡之後的慘狀,也看過納粹押解猶太人前往死亡集中營的悲劇。蘇薩克說,父母講述的情景他一直記在心裏,他知道自己總有一天會把這些故事寫成書。
  伴隨著《偷書人》的出版,他被澳大利亞和美國的評論家稱之爲“文學現象”。
  目錄
  序幕 堆積如山的瓦礫廢墟
  第一章 掘墓人手冊
  第二章 聳聳肩膀
  第三章 我的奮鬥
  第四章 監視者
  第五章 吹口哨的人
  第六章 夢的挑夫
  第七章 杜登德語辭典
  第八章 擷取文字的人
  第九章 最後的人間陌路人
  第十章 偷書賊
  尾聲 最後的色彩

  徜徉在愛與恨的邊緣  ◎張小艾(上海)

  發燒時候看的這本書,用了兩個傍晚。
  結果淚如雨下,不能停歇。直接導致病況惡化,呵呵。
  這個古怪的書名會讓人覺得那是個有特殊嗜好的孩子徜徉在書海裏的幽默故事,我便是抱著這樣的想法開始翻讀的,結果錯得離譜了。
  書是人類精神傳承的寶物,也可以是思想蒙蔽和誘導的餌,在某些時候,書也會帶來殺身之禍。以這個宏觀而又複雜的線索開題,作者給全文打下了個很深的主調,那是明媚燦爛的希望,卻在罪惡的肆虐被攪和成了一片雜色。
  當然,這不是一個說書的故事。書的存在只是爲了記錄一些事,影響一些人,我們面對的,就是那些被影響的人和被傾訴的故事。雖然他們很遙遠,如在天邊,但有種力量,把他們拉到了我們跟前。我並不是爲自己的流淚找借口,雖然我已經許久沒爲什麽書流過淚了,請原諒我說話的顛三倒四,直面那個歲月,沒有人能夠徹底鎮定。
  故事開始的那年,莉賽爾9歲。她被寄養到離家很遠的一戶人家,她的父親死了,弟弟死了,媽媽也許在不久後也會死,可能是因爲納粹。寄養戶是個不怎麽寬裕的人家,但有一個愛嘮叨其實人很和善的媽媽,有一個教她讀書認字教她關懷與愛的爸爸,這就足夠了。在偶爾得到一本書後,莉賽爾開始了閱讀旅程,並再也沒有停止過,文字的力量和想要用文字表述的渴望在她小小的身體裏從此生根,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
  在以第三人稱視角進行描寫時,作者充當了死神的角色,于是莉賽爾的故事裏有了個默默觀察她的人。那人很特別,上帝命他冷酷無情,但他卻是靈魂最溫柔的守護者。雖然他不能讓一個人長壽或者立刻死去,他對活著的人、剛剛脫離肉體的靈魂有著充滿悲憫的關切,他正是這麽看著莉賽爾和她的父母、她最好的小男友、她的馬克斯、她的鎮長夫人朋友和她身邊的鄰居們的,他們,正在經曆一場生死之戰。
  在德國本土,對于法西斯的絕對服從和狂熱追捧下,有更多德國人遮掩了自己真實的想法以求安寧,他們大多數正是那麽做的。除了莉賽爾,她還太小,她懂得恨,也知道不能說,書和朋友是她僅有的東西,而爲了保護這些,她必須長大,並且裝得自己還未長大。而她的魯迪卻不是這樣,他眼裏帶著火,既有對莉賽爾純真的愛,也有對“元首”徹底的憎惡,盡管他是血統純正的日耳曼人,盡管法西斯再三要求他成爲“高標准的下一代”。魯迪、莉賽爾的養父母、小盜賊、足球夥伴、盲目愛戴希特勒的商店老婦、送掉兩個兒子上戰場的鄰居太太、裝著對這一切漠不關心的鎮長夫人,等等等等。這條漢密爾街上住了那麽多的人,每個都有對戰爭和元首的自我理解,然後在一陣炮灰中,全部化成了灰燼。
  在以莉賽爾得到的10本書爲章節名的10章裏,作者把各種情感傾倒了出來。一個個猶如卡片般的小標題讓這本書看上去瑣碎不堪,但你只要讀了,就停不下來。白色代表寂靜和安寧、紅色是尖叫和鮮血、銀色是永不磨滅的良知、藍色是純正直至愚昧、黑色是顛覆的痛苦記憶、灰色是無邊的絕望和死亡。它們像一個個玻璃彈珠,在作者的托盤裏滾來滾去,相互碰撞,呻吟和擠兌著。
  我想我還是個孩子,所以面對死亡時我還學不會保持冷靜。“她低下頭,凝視著他失去生機的臉,莉賽爾真的親吻了她最好的朋友魯迪?斯丹納,輕輕地吻了他的嘴唇。他的嘴唇上雖然滿是灰塵,卻充滿了甜蜜的氣息,仿佛還在爲樹蔭下,還有搗亂分子找西服的燈光下錯過的吻而懊惱。她溫柔地深吻著他,當她起身離開時,用手指摸了摸他的嘴。她的雙手顫抖著,還有她柔軟的嘴唇。她再次彎下腰,這一次的吻失去了控制,他們的牙齒在漢密爾街這個人間地獄裏輕輕叩響。”
  在書中,馬克斯?蘇薩克用詞簡約,甚至到了吝嗇的地步,但噴薄而出的情感還是一下溢滿了我的胸口。這只是個故事,一個把人性的光輝和黑暗塞滿你眼睛的故事,它會讓你的眼球酸澀,然後淚水就莫名地下來了。
  我竭力想記下點什麽,但它們似乎都隨著眼淚流幹了,更多的留在了心裏,任我搜腸刮肚也倒不出來。于是我要說抱歉。
http://baike.baidu.com/view/1173662.html?tp=0_10

我像莉賽爾一樣,不願把書放下。書,是很重要的東西。
先一步看完書稿的人說他忍不住落淚,我還不放在心上,就閱讀這件事情來說,我很堅強。在捷運車廂內一頁一頁翻過,不知不覺眼前的字已模糊。匆匆闔上書稿,「離開文字之後眼前看到的還是原來那個世界」,我試圖對自己說。
可是我捨不得又忍不住的把書揣在懷中,眼眶不由自主,一次又一次盈滿淚水。在車廂明亮的光線底下,我的窘迫無處可躲,就像最終無人能躲過死神的到訪。這麼好看的故事應該要馬上拿給其他人的,所以我照做了。但是發現書稿不在身邊之後,卻隱隱有種失落感。這麼捨不得又忍不住的讀完一遍哪夠呢?於是一整天我都在努力回想內容,希望能夠藉由記憶多保存一點故事情節。
好煽情的言語,你心底一定這樣說。
我對同事介紹這本書的時候,用了一組極其失當卻很貼切(起碼我自認為很貼切)的比喻:
「如果《德語課》是《辛德勒的名單》,《偷書賊》就是《美麗人生》。」
你聽過死神說故事嗎?理智,冷靜,卻幽默,甚至還帶著一點溫暖。
死神也在執行他的工作,不眠不休,在那個恐怖的年頭「拾起一個又一個的靈魂,打包成一袋一袋的。」東奔西跑,「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不可能的任務」。他也會喊累,也會抱怨,用理智、冷靜、幽默、溫暖的口吻,娓娓道來一個偷書賊的故事;一個與他相遇三次的女孩的故事;一個女孩與她的家人、居所、同伴的故事;一個小鎮與一個國家的故事。
一個試圖統治世界的人,與一整個世界的故事;一個生與死的故事。
我們讀過不少跟那個地方那個年代有關的事情,有些是歷史,有些不是。有些很沈重,有些很悲傷,有些很諷刺,每一種都企圖讓全世界的人知道,那是一個多麼(無法用任何字眼形容)的時空。每看完一個相關的故事,我就會打從心底質疑:「為什麼竟然會認為某些人種可以統治另外一些人種?」,說是質疑還不如說是疑惑,在身處遙遠國度的他方,我幾乎要覺得那是一場夢,或一則寓言。
不,或者全世界的人都希望那只是一場夢,或僅僅是一則寓言。讓人震驚的,是它真的發生過。
選擇以死神作為敘事人稱,是作者高明之處。還有誰比死神更適合說這個故事呢?還有誰在那一年裡踏遍大城小鎮,走進每一個淋浴間,看見每一個靈魂(據他形容,剛摸到的靈魂是有溫度的,軟軟的,但只有孩子的靈魂他會抱在懷裡,一般都拎著,或掛在肩上),和靈魂裡的故事。
偷書賊以不同的方式擁有了幾本書,有偷來的(當然),有被當成禮物收下的,有別人親手做的,最後,她開始寫自己的故事。文字給了她力量,但這股力量同時也造就了那個想要統治世界的人,和那一場不只是惡夢的夢,以及死神那一年無休止的工作。
在捷運車廂上,除了跟自己的淚水奮鬥以外,我馬上又翻開了第一頁。馬上就想再讀一次,但由於視線不清而作罷。我有一個習慣,在書還沒有正式出版之前,不會太過主動分享看完之後的心得,總覺得萬一不小心說漏了嘴,打壞別人的期待是非常掃興的事情。
但對於《偷書賊》根本沒有這樣的問題,這是一本無法被簡單下定義的書,也是一本無法從簡介裡窺見全貌的書,接觸它的唯一方式就是讀完它,一字不漏的,一氣呵成的。請放心,流暢的譯筆可以幫助你更快到達這個目標。
這種令人安心的口吻,像是死神的語氣。
而當眼前視線終於再度清晰之後,我知道,這本書讓這個世界又變得不一樣了。
即使只是小小的不同。
http://blog.roodo.com/imdancer/archives/3120577.html

《偷書賊》的故事主角雖然是九歲的小女孩莉賽爾,不過,卻是以「死神」作為主要的而且還是第一人稱的敘事者,只是這個「我」敘的是「她」的事。
老實說,這個安排自然是特別的,或也可以說是相當取巧的。
至少,這樣安排的好處很多,例如,既可以保留九歲小女孩的童真,又不必受限於九歲小孩的視野,因而可以更自在、深入地處理故事主題。事實上,只要想想那些以青少年為主角的小說就可以知道了,作者常常陷入兩難,最後完成的作品更常常災難十足。
另一方面,如果說有什麼形象或符號,可以代表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或許就是「死神」這個形象了,不是嗎?非常鮮明而且貼切,既是顯喻也有隱喻。
在故事裡,「偷書賊」莉賽爾和書的緣分是特別的,或甚至其實是過份深刻的。
例如,莉賽爾初次偷書時,她根本還不識字,書對她的意義因而還不是閱讀,自然也還不是那種透過文字而有的撫慰感。莉賽爾偷書,純粹只是因為想紀念死去的小弟,因此,在那一刻,書不是書,反而是死亡和生命、生者和死者之間的脆弱聯繫。
或者在往後,莉賽爾偷(?)鎮長夫人的書時,書其實也不只是書,反而連結了祕密與傷痛。尤有甚者,在偷書人與被偷者之間,各有各的祕密與傷痛,鎮長夫人的傷痛與祕密,雖然隱微,但卻以一個憂傷但開放的書房為表徵。至於莉賽爾一家的祕密,那根本足以殺生的災禍,則安靜地隱藏在對書的閱讀與朗誦、或甚至是製作之中。
當然,書一向可以安撫人心。因此在躲避轟炸的防空洞,莉賽爾用朗誦故事鎮定了驚慌失措的人們。也當然,書不是萬靈丹,有些傷痛如此巨大深沈,文字終是難以撫慰,例如鎮長夫人和莉賽爾鄰居的喪子之痛。
我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有兩次紅了眼眶。分別是莉賽爾再次遇到麥克斯時,這兩人都明知道相認會為自己帶來麻煩,但仍然願意忍受士兵無情的鞭打,也要問對方是否無恙。在納粹時代的德國,還能有什麼會比猶太人的生命安全更飄零?
另一次則是魯迪的父親在魯迪死後,和莉賽爾一起坐在臺階上,想,為什麼他明明是想救魯迪的,卻反而害死了魯迪?為什麼生命如此百轉千迴,而處身其中的我們卻總是只能茫然無所知?究竟有多少我們試圖改變命運的作為,最後反而實踐了預言?
最後,和大家分享我蠻喜歡也還蠻感慨的一段話。
「死神」在故事終了時,說:『我有好多故事,美好與暴虐的故事,想告訴偷書賊,不過,我怎麼能告訴她那些她原先一無所知的事情呢?我想說的是,我不斷地高估人類,也不停地低估他們,我想說的是,我很難給人類做出一個正確的評價。我想要問她,同樣是人,怎麼有人如此邪惡,又有人如此光明燦爛呢?人類的文字與故事怎麼可以這麼具有毀滅性,又同時這麼光輝呢?』
或許,Hannah Arendt之所以決定放棄「基本惡」(radical evil),而改提出「惡的平庸性」(the banality of evil)時,縈繞在她心理的,也是這個問題吧?人性怎麼能如此邪惡?又如此美好?這麼矛盾是如何可能?
http://blog.roodo.com/franwu/archives/3575637.html

文字,拉近死神與偷書賊的距離

我很喜歡這本書。不單單只是它以一個「死神」的角度,去講述「偷書賊」這個故事。我看到更多的是一個孩子為了保留死去弟弟的記憶,拾起了那本書,因而開啟了她對知識,對文字及閱讀的渴望。這份渴望,一直向外延伸,每一次養父陪伴她識字的過程,讓她珍惜每一個閱讀的時刻、每一次送衣物至鎮長家擁有了一整間書房的雀躍,到後來以文字與那個終日不見天日的猶太人的對話,最後在戰事的防空洞裡撫平每個人的恐懼。
  我不曾經歷過任何的戰事,無法感受在那樣的年代裡,文字的重要性更不可能清楚的知道一個十幾歲的小女孩,有什麼樣的魔力,可以用「讀書」這件事得到身邊其他人的尊敬。而文字,確實是擁有如此大的能量,如同那個 莉賽爾唸故事的對象「麥克斯」,後來寫的小故事裡那段話:「元首決定用文字來統治世界。…… 他日日夜夜種下文字、栽培文字。……德國成了一個培植『思考』的國家。 」
  我喜歡這個「麥克斯」寫的小故事,喜歡他的畫,喜歡在那樣的狀態下,他還可以提筆書寫,作畫。在那裡,他靜默的像空氣,無聲無息,懷著活著的罪惡,在夜晚,他夢見被他拋下的家人;在白天,他夢見他在拳擊場上遭受希特勒的猛烈攻擊,直到他反擊的那刻,希特勒用文字控制了所有的人民,對他,加以施暴,然後他無處躲藏。即使這樣,他還是提筆寫下那些故事,安然的待在每一個自己寫下的文字裡。
  由於我是唸職校畢業的,在外國歷史上,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國中歷史課裡,對於希特勒、猶太人,以及《偷書賊》裡講述的年代,一點概念都沒有。開始知道集中營,或者說開始把這些事情連在一起,是因為之前看了浦澤直樹的漫畫《怪物》,才知道歷史的這一段,而真正感受到那種令人恐懼殘暴,是跟著日劇《白色巨塔》的財前五郎,站在 奧斯威辛的集中營,聽著那些曾經進行殺害猶太人的故事。
  每當《偷書賊》裡,提到那些集中營、那些猶太人,對於這樣一段又一段的畫面,就又出現在我的腦海裡。生在這個世代,我仍舊無法理解,是怎樣的優越感,讓希特勒去主宰每一個人的生死,就像我無法理解,為什麼歷史一再重複這樣的族群分裂,而產生衝突,甚至是戰爭?
  《偷書賊》這本書要講的主題其實很廣,從「死神」為出發點的死別、「偷書賊」對知識的追求,象徵每一個人往前的動力、種族區分下每一個人性的面向、貧窮與富有的差異、從信仰(信仰希特勒)引起的戰爭而造成的生死拉扯,以及太多太多要帶出來的故事。也許過往有很多比這更精采的故事被我給錯過了。但我很幸運,我讀了這本書,那個女孩讓我再次相信,文字的力量,是那麼強而有力的引領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我選擇相信女孩從閱讀文字裡產生的力量,放棄選擇元首以文字「培植」那些思考,栽種那些優越。
  與幾個看過這本書的人小聊。多數的人,都喜歡養父漢斯‧修柏曼這個角色。我猜想,多數的人,都需要這樣一個一起閱讀,以及分享閱讀的人。至少,我們都希望最初引領我們進入文字世界的人,是可以陪伴我們閱讀、與我們分享閱讀的人,而不是一堆冷冰冰的教育課程。
  說了這麼多我喜愛這本書的理由,要小抱怨一下,這本書草率的結尾。說這個結尾草率,應該說是它太過匆促,或是說為了故事的清楚明白,多了沒有必要的片段。怎麼不讓故事就停在死神拾起了「偷書賊」寫下的《偷書賊》那個點,停在魯迪的唇上就好?(什麼?這不是愛情小說,要知道「魯迪的唇」的人,去買回來看吧!)
  此書已隨著我的喜愛,參加小小書房的行書活動,前往大陸友人的手中,即將開始在大陸的旅程。
http://www.sun-line.idv.tw/blog/index.php?load=read&id=359

鄧小樺:《偷書賊》的良好願望

 《偷書賊》(下稱《偷》)很厚,然而臺灣的網絡評論已經展示了它作為一本優良讀物的大眾潛力:不少讀者讀後深受感動,而且很快吸收書中某些顯眼的形式,挪之為自己的寫作方法。事實上,我們不應該假設大眾讀物一定要輕飄飄、字少圖多—更重要的毋寧是,大眾讀物通過宣揚某些普遍價值,以「良好願望」來說服讀者,提升他們,同時又撫慰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渡過困難凝滯的現實。
  死神就是父親
 《偷》中最關鍵的,其實是作為敘述者的死神。死神是一個深具普羅吸引力的形象:它將人們恐懼而無以名狀的「死亡」具體化、人格化,人們於是得到了理解的方向,理解可以取消恐懼。不少讀者都注意到,《偷》裡的死神心懷溫暖,說話幽默(如「比討厭你的男孩更可怕的事物:喜歡你的男孩」),對於自己的工作(帶走人的生命)感到無奈。馬克斯.朱薩克,這位嶄露頭角的澳洲作者,真是全面地利用了「死神」這個敘述角度的優勢。這死神是全知的,因而有細膩的觀察;他有人的感情,關心這些平凡而有生命的人們,於是說出了感人的故事;他是一個執行工作者,所以在恐怖的死亡場景裡,他的描述簡潔而冷靜,讀者也不致驚慌。在這位死神的引領下,我們看到了許多不規矩的行為之美好:盜亦有道的偷竊,裡面存在智力和體能的優秀追求,甚至體現尊嚴。又如主角莉賽爾的養母羅莎,平時粗話滔滔不絕、斤斤計較,在危機時卻鎮定冷靜,毫不吝嗇,思念丈夫時把他的手風琴掛在胸前,打鼾入睡。這些充滿活力與生氣的、不盡完美的平凡人,在危難之中光輝盡顯,其活潑的能力,恰應令我們反思今日許多「文明規條」是否矯枉過正,凡事上綱上線?如果羅莎乘搭香港地鐵,會因說粗話而被抓去坐牢嗎?
 不難發現的類比:其實這位死神,是莉賽爾的養父漢斯的化身。漢斯正義、溫柔、低調。他教莉賽爾識字,這啟蒙者的角色,一如死神以其敘述帶領讀者進入故事。更直接的,是漢斯曾被徵召入伍作LSE隊員,主要工作是收拾屍體,恰如死神收集靈魂。同樣,莉賽爾第一本偷的書也與死亡有關:《掘墓工人手冊》,那日後成為她的啟蒙書。死亡作為一種啟蒙,作為主體追尋生命意義的框架與開端,在西方美學傳統裡不乏例子。
  物質的苦難引發精神的追求
 《偷》裡最具提升力的當是「書」這一承載精神價值的物質存在。《偷》以二次大戰的德國為背景,戰爭是物質的極度匱乏、生命的脆弱、尊嚴的受損。而「偷書賊」女孩莉賽爾,在遭遇弟弟的死亡之悲痛中,無意識地偷了一本《掘墓工人手冊》。此後,她生命的章節都由書去銘刻。書是啟蒙,她由這本工具書開始識字,在歧視她的班級上獲得第一次勝利,讓她獲得尊嚴。小女孩並沒有提到「精神生活」這樣現在已廣告化的名詞,她只是非常自發地希望接近書本,閱讀,沒想到任何物質報酬。這是因為書承載著尊嚴,有一個讓她可以在嚴苛現實裡安居的世界。在戰爭裡,人命如飄蓬,因此更需要銘刻意義,人才能感到自身的存在。啟蒙是什麼?啟蒙是light,照耀生命的光。
 猶太人麥克斯的例子更深刻,他原是拳手,為避追殺已經疲累不堪,身體損壞。他匿藏於地下室,開始寫作:他寫寓言故事,裡面寄託了他對希特勒的畏懼與挑戰、與莉賽爾相濡以沫的感情,插畫線條簡單,句子簡潔如詩、充滿象徵與哀傷。從創作的角度看,在巨大的困苦之前、面對荒謬的世界,人不能簡單直接地陳述狀況,而敘述能力就在這個關鍵上提升,這裡就出現了文學的轉化。因此,以物質理由去否定閱讀或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的追求,這種論調是不能完全成立的——恰是在極端的苦難裡,人才更容易變成詩人。本港近日持續30多日的紮鐵工潮,裡面有不少工人寫了詩,有著民間的口語傳統,憤慨裡也有幽默,最鮮明的是,人在追求尊嚴。這些作品展示著人民自發的,表達生命能量、為自身賦予意義的行為,與《偷》裡的創作行為,可作比對齊觀,並應該同樣得到重視和理解。
http://paper.wenweipo.com/2007/09/17/BK0709170002.htm

華氏451度 >百度百科

華氏451度 雷?布萊伯利當代科幻小說大師最經典代表作!法國電影大師楚浮改編拍成影史經典之作!即將二度拍成電影,2007年話題巨作!
當火焰燃燒到達華氏451度, 所有記錄人類智能的典籍都將灰飛煙滅, 但卻燒不毀被壓抑的靈魂……   
這是一個沒有火災的世界,消防員的工作,是縱火。   
這是一個所有的書都是『禁書』的世界, 消防員的職責,是焚書。   
這是一個沒有知識分子的世界,知識分子,成了城市裏的流浪漢。   
這是一個感性被壓抑的世界,沒有故事,也沒有詩。   
直到,其中一位消防員開始質疑,讀書,真的是危險又有害的事嗎?   
于是,他決定鋌而走險,挑戰這個世界的一切……   
布萊伯利創作此書的動機,其實是爲了表達對“麥卡錫主義”的抗議與不滿(麥卡錫曾將衆多書籍列爲禁書,禁止圖書館出借)。只是他將現實問題放大許多倍,且將時代投射到未來──科幻小說的時空舞臺無窮無盡,在進行社會批判的時候,往往比主流文學擁有更大的發揮空間。--葉李華
作者簡介
雷?布萊伯利(Ray Bradbury)1920年8月22日生于美國伊利諾伊州沃奇根市。1938年高中畢業後,他白天在街頭賣報,晚上則在公共圖書館讀書、寫作。1943年,他正式成爲全職作家,爲多種雜志撰寫短篇小說,但直至1947年才正式出版他的第一部作品《黑暗嘉年華》。   
1950年的長篇小說《火星紀事》是他的成名代表作,也爲他奠立了科幻小說界的地位,其後陸續發表多部膾炙人口的經典名作,包括:《華氏451度》、《圖案人》、《十月國度》、《蒲公英酒》及《邪惡降臨》等。他的創作速度與質量都十分驚人,多年來已出版近50部小說,其中包括約600篇短篇小說。他另著有多部散文集、詩集,以及廣播劇、舞臺劇、電視、電影等劇本。   
布萊伯利的小說已被超過1000所美國公、私立學校選爲教材或推薦讀物。截至目前爲止,他已獲得的獎項包括:奧?亨利紀念獎(奧?亨利獎的地位如同美國短篇小說界的奧斯卡獎)、富蘭克林獎、世界奇幻文學協會終生成就獎、美國科幻小說作家協會大師獎、美國西岸筆會終生成就獎,以及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頒發的美國文學特殊貢獻獎。在文學領域之外,他亦曾入圍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劇本獎,並曾獲艾美獎的最佳廣播劇劇本獎。美國『阿波羅號』航天員登陸月球後,甚至將月球上的火山口命名爲『蒲公英火山口』,向布萊伯利的小說《蒲公英酒》致敬,由此可見布萊伯利的地位之崇高、影響力之大。   
美國電視臺曾改編布萊伯利的小說爲電視影集『雷?布萊伯利劇場』,法國新浪潮電影大師楚浮則曾將《華氏451度》改編拍成電影,成爲影史上著名的經典之作。目前《華氏451度》正計劃二度改拍成電影,預定由『綠色奇迹』的名導演執導,巨星布萊德彼特主演,備受矚目。   
雷?布萊伯利目前與四只愛貓定居于洛杉磯,並仍持續創作不輟。
小說評論
  《華氏451》(Fahrenheit 451),Ray Bradbury 1953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圖書館的地下室裏創作出來,1966年由Truffaut改編爲電影。我去年年底看的電影,事隔近一年後無意中在上海圖書館看到了重慶出版社今年5月份剛出的中譯本,譯者是竹蘇敏。電影和原著基本吻合,最大的不同有兩點,原著中失蹤的女孩在電影結尾出現了,Bradbury認爲Truffaut的改動“讓電影結尾有了更歡快的氣氛”,此外,書中的女孩很年輕,作者描述是17歲不到,非常純真,而電影中由于女孩和男主角的妻子Mildred是同一個演員Julie Christie飾演,所以顯得老氣。第二,書中的戰爭背景在電影中不存在了。   
《華氏451》是一部典型的反烏托邦小說。華氏451度,也就是令紙張燃燒的溫度,而小說中描寫的人類社會,就是一個以消滅書籍作爲發展停滯代表性作爲的社會。Ray Bradbury 在《華氏451》中闡明了他對于消費性社會的看法,即使在今天,看了仍讓人覺得不寒而栗。簡單歸納成一句話就是:我們沒有時間去看名著,反而熱衷于所謂的文摘和名著速讀,那麽這些名著最終被消滅的前提也就建立。另一方面,《華氏451》中挂著耳機長達十年,可以通過讀唇和丈夫交流,沈迷于互動電視節目的Mildred,同樣讓人過目難忘。   
《華氏451》作爲一部小說,它的語言很有流動感,尤其是後半部敘述主角Guy Montag逃亡的一系列心理描寫。我至今沒有看過火星編年史的全文,非常遺憾,但是從我看的一些片斷看來,似乎那本書中,Ray Bradbury的文字同樣優美。   
迄今爲止,我已經看過5部自認爲可以稱爲反烏托邦作品典範的小說:《我們,《美麗新世界,《動物莊園,《1984,《華氏451。可以的話,我還想加上《發條橙子》,以及《Brazil》這部電影的原著(如果有的話)。   
考慮到特殊的寓言性質,我把《動物莊園》暫時排開。就《我們》,《美麗新世界》,《1984》,《華氏451》這四部小說來看,它們都有很多共同點。其一,就是在主流的壓制社會之外,都有一個以不同形式進行反抗的組織,《我們》的綠色大牆外面有一個,《美麗新世界》“文明社會”外的野蠻部落就不用說了,《1984》內部的反抗人士,《華氏451》舊鐵軌沿線將書記在腦子裏的“社團”。其他的,以後再慢慢總結。   
就閱讀樂趣而言,我認爲《1984》最好,奧維爾在小說構造、遣詞造句以及文法方面都是20世紀英國作家中的一流高手。當然,1984也是一部非常恐怖的小說。   最後,補充一點,世事總是那麽湊巧,就在我看完《華氏451》的前一天,我把一款名爲《Fahrenheit》的現代奇幻偵探題材的冒險遊戲通關了。這款遊戲很好玩,雖然它的主題和《華氏451》毫無幹系,就連和《華氏911》也無關。
電影
  本片講述的是一個關于未來的故事,在那個時代裏,書籍是一種違禁品,人們一旦被查出私藏書籍,將立刻遭到逮捕,而搜出的書籍也將被焚燒。因爲統治者們認爲,書籍會使人産生不必要的各種幻想從而影響現實的生活。那個時代的消防員的工作不是負責救火,而是專門來燒毀書籍。451號消防員本來工作努力,就要得到晉升,結果卻在一個鄰居女孩的影響下,開始私藏並閱讀本應燒毀的書籍,並且從此開始對自己的人活與未來産生了懷疑。就在他決定有所行動而警醒世人的時候,他的妻子秘密告發了他……
一則相關報道
  一度被擱置的影片《華氏451度》(Fahrenheit 451)終于重新啓動,曾執導《綠色奇迹》等片的弗蘭克?德拉邦特計劃重新改寫劇本並擔任導演,影片將由Castle Rock制作,華納公司負責發行。   
《華氏451度》是雷?布萊德伯瑞(Ray Bradbury)1954年發表的經典科幻小說,華氏451度是紙的燃點,小說講述在未來極權社會,消防員的主要工作竟然變成了焚毀人類的精神食糧——書籍,此時故事的主人公、年輕的消防隊員蓋開始對自己的工作性質産生疑慮,小說曾于1966年被法國新浪潮導演杜魯福成功地搬上銀幕。因《勇敢的心》而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梅爾?吉布森本來准備第三次執導筒,擔任《華》的導演,他爲此曾籌劃了很長時間,最後由于資金等問題被迫放棄。男主角方面,華納原希望由吉布森扮演男主角,被吉布森以自己年齡過大爲由拒絕,不過這次他的聖像制片公司仍將參予投資。   
Castle Rock公司以往和德拉邦特有過多次成功合作,包括《刺激1995》《綠色奇迹》以及德拉邦特的最新作品、由金?凱瑞主演的《The Majestic》等。   
“華氏451度(即攝氏233度)”是紙張的燃點。也是一本書的名字,更是新浪潮主帥特呂弗的電影,一部關于未來社會的政治宣言書。
http://baike.baidu.com/view/869623.htm

[心得]雷.布萊伯利Ray Bradbury《華氏451度》Fahrenheit 451 (皇冠,2006)

這是一個把書籍當作是禁品的城市,私藏書籍就跟現在私藏毒品一樣是罪惡的,反而吸毒成了“正當娛樂”!
負責消滅書籍的單位正是“消防隊”。“消防員”頭上戴著有451標誌的黑色頭盔,手裡拿的不是能夠噴出強效滅火的水龍而是噴射出兇殘狠毒的火龍,為了焚書連房子甚至人都燒。
人們生活的目的只為了追求快樂,除了吸毒之外,還有毫無營養的電視節目,只要有保險人人能合法高速飆車……。即使外面戰火連天,城市裡的人卻一無所知或毫不關心,他們只在乎現在快不快樂;只是這種快樂是真實的嗎?
故事的主角蓋‧孟泰格正是“消防員”,一家三代都是,所以他一直以這個職業為榮,也享受著火焰燃燒時的快感。這樣堅定的信念在他遇上了剛搬到隔壁的克拉莉絲‧麥克萊倫、親眼目賭一個老婦人為書自焚而動搖……
p.123   書只是儲存許多我們生怕自己會忘卻的東西的一種容器。書本身毫不神奇,神奇的是書上說的東西,是它們如何將宇宙的一鱗半爪縫綴成一件衣裳。
書籍只是承載歷史和知識的物件。
記錄前人犯過的錯誤讓後人免於重蹈覆轍、記錄前人的經驗法則讓後人有跡可尋不用重做輪子……是書籍的功能,經由印刷術的加持它不像口耳相傳一樣只能在少數人之間傳遞,或是壁畫、石碑之類。
如今網路的發達,讓以往只能存在在書裡的內容可以更快速而近乎免費的傳播。然而本書的導讀「焚書啟示錄-葉李華」卻認為可能造成另一種形式的焚書,則有待商確。畢竟知識能夠有效的傳遞與傳播遠比書本身更為重要,當然書也有其存在的價值與必要性。不過,未來書的形式可能就不是單純的只有紙張而已了,許多科幻小說和電影都為我們預想了。
p.18   話說回來,電腦網路在近幾年猛然崛起,以排山倒海之勢改變了資訊傳播的方式。…(略)…然而值得深思的是,電子媒體(包括影視以及軟體與網路)大行其道的結果,極有可能造成另一種型式的焚書--將傳統書籍埋葬在歷史灰燼中。此一自然而然的發展,對後世造成的影響究竟是好是壞,完全取決於我們此時存乎一心的決定與行動。
在看到克拉莉絲在故事中短暫而關鍵的出現,讓我想到《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一書。克拉莉絲對於孟泰格而言算是一個觸發他質疑自己的關鍵,也許她的出現就是為了點醒他。不過,我認為孟泰格本身早已是個問題人物了,在他們消防隊長比提眼中。因為除了從自焚老婦人那兒偷偷帶回一本書之外,他在家中玄關內的通風孔鐵柵後已經藏了不少書,他為什麼這樣做呢?書中沒有解釋。  
p.84   書本裡面一定有什麼,有我們想像不到的東西,才會使得一個女人情願與屋子俱焚。書本裡頭一定有什麼。人不會平白無故情願這麼做。
p.85   我這才頭一回意識到每一本書背後都有一個人,一個構想出那些書的人,要把那些字句著書成文,得花上很長的時間,而我從來沒想過這一點。人也許得花上一輩子來觀察世間和人生,寫出他的想法,可我一出現,轟,一切全沒了 
在故事的尾聲,孟泰格逃到城外遇到了一群“化外之民”,和他一樣也算是書的罪犯吧。其中的一名男子格蘭傑說到:「我們也是焚書者。我們看完了書就燒掉它,怕被人發現。…(略)…最好把它保存在腦子裡,沒有人能看見或懷疑。我們都是歷史、文學和國際法的斷簡殘編。(p.208)」。把內容藏在腦子裡!?不就和基諾李維(Keanu Charles Reeves)主演的電影《捍衛機密(Johnny Mnemonic)》有點雷同嗎?只是基諾李維腦中有晶片可以儲存,而孟泰格等人則是靠著最原始的腦細胞來儲存記憶。
p.221   在基督誕生之前,有一種笨鳥名叫鳳凰,每隔幾百年牠就築起一堆柴火自焚。牠一定是人類的一等表親。但是每回牠自焚之後,又會從灰燼中跳出來,讓自己重生。看來我們也在做同樣的事,一遍又一遍,但是我們有一樣要命的本事,是鳳凰所沒有的。我們知道自己做過的蠢事。我們知道自己千年來做過的所有蠢事,而只要我們知道這一點,並且隨時把它擱在我們看得見的地方,總有一天我們會停止堆築柴薪,停止跳入火中。我們會偶然找到幾個記得每一個世代的人。
p.108   我們無法確切指出友誼形成的時間。正如注水入瓶,一滴一滴注入,最後必有一滴會使它滿溢;同樣的,一連串的善意,最後總有那麼一次會使心靈滿溢。
p.154   一知半解是危險的事。要暢飲繆思的詩泉,否則涓滴莫沾;淺嘗使頭腦昏醉,而痛飲使我們恢復清醒。 
http://klcintwbooks.blogspot.com/2007/08/451fahrenheit-451.html

墨水心 Inkheart (2008)

導演:伊恩蘇佛利
編劇:David Lindsay-Abaire
演員:布蘭登費雪/安迪.席克斯/伊麗莎班奈特/保羅貝特尼
劇情簡介
「Inkheart」是德國女作家柯奈莉亞馮克的暢銷名作,也繼《哈利波特》又一在全球掀起熱潮的奇幻小說,全球銷售超過300萬冊,被許多媒體評論和讀者視為青少年文學的新經典,如今千呼萬喚終於即將搬上大螢幕!
電影找來文學改編能手,曾以《慾望之翼》提名奧斯卡多項大獎的伊恩蘇佛利執導,並找來近年以動作冒險片聞名的布蘭登費雪主演,《達文西密碼》保羅貝特尼則飾演片中大反派「髒手指」,加上《國家寶藏2》海倫米蘭,陣容堅強。

愛書如癡、與女兒相依為命的書籍裝訂商莫(布蘭登費雪飾),唸故事給女兒美琪(Eliza Bennett飾)曾經是他的最愛,卻也變成他最恐怖的夢魘!因為一個秘密,讓他在唸「墨水心」這本書後,從此封口不願再朗讀…。
一天,神秘怪客「髒手指」(保羅貝特尼飾)來訪,就此打亂兩人平靜的世界!莫隔天便匆忙帶著美琪,投奔到脾氣古怪卻擁有上千本藏書的姑媽愛麗諾(海倫米蘭飾演)家,一群兇惡的歹徒綁架了莫,帶他去見一個心機險惡的老大「山羊」。
美琪發現了父親隱藏已久的大秘密:原來他擁有如「魔法舌頭」般的神奇力量,可以把書中的人物唸出來,變成現實中活生生的人!只要每唸出一個東西,就會有另一樣東西被唸進書裡,莫相信離奇失蹤的妻子就是被困在書裡!美琪也發現自己和父親擁有一樣,甚至更強的力量。
如今,從「墨水心」裡被唸出來的壞蛋-「髒手指」和「山羊」,都找上了莫和美琪,要利用美琪的力量幫他們做更多的壞事,一場驚天動地的冒險就此展開。
柯奈莉亞馮克的作品廣受歡迎,曾多次被搬上大銀幕,改編為《妙手小賊王》、《Wild Chicks in Love》與《Hands off Mississippi》,這次柯奈莉亞馮克不但是《墨水心》的原著,還擔任了製片的角色,為劇組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意見,書中的主角莫,柯奈莉亞馮克也是根據布蘭登費雪作為原型,電影自2006年就開始拍攝,幾乎大部分的場景都在英國近郊拍攝。
幕後花絮
非常有趣的是,其實當作者柯奈莉亞馮克在撰寫這本鉅作時,她的心裡總是以布蘭登費雪作為男主角的原型,最後也如願以償的請到了布蘭登來主演《墨水心》。
http://www.atmovies.com.tw/movie/film.asp?action=now2&film_id=fien30494238

主題:吃飯都想轉台的爛片

1F這是最近看起來最爛的一部片.
還特地去電影院看, 結果採到地雷!
如果第四台有撥, 我吃飯看到都還會轉台, 真的是太爛了!
這種騙小孩的片就留給國中生以下的去看吧!
我表弟小六看完後說超好看的, 很炫!
這部片給民智未開的小朋友剛剛好, 劇情陳套, 鋪陳難笑.
或是想發洩一下的人也很適合去看這部片.
看完包你難忘, 不斷幹礁,
不信的人可以去看完後再上來罵吧哈哈哈!
罵完後來講點正經的!
一個可以很好發揮的題材, 編劇硬要把他搞成冒險題材.
就像妳明明要呆在家看書, 偏偏卻跑到大街上跑步,
而且手裡還拿著書, 亂搞一通.
如果要無俚頭的話就要徹底一點, 結果搞得不上不下卡在中間.
由於編劇的生硬, 以及結尾的可預測性,
整部片活生生的就是電腦展的聲光動畫展示攤位!
對於這種屬性的電影, 劇情內容自然沒有任何可以討論批評的必要.
因為其實它只是一個長達105分鐘的電腦展而已. 哈哈哈哈!
Ps:這部片除了小孩以外也很適合夢幻(傻呼呼)的女生看!
所以苦惱不知道要帶女朋友去看什麼電影的人,就是這部片啦!
2F你講話真的很毐內.....
3F那你可以去看看和春烤雞幫的討論文章內容,你就會認為開版的說話溫和多了
5F看完我都替作者捏了把冷汗。好爛的片。真的很難看。又瞎又沒劇情。
什麼髒手指,手會發火,根本不合邏輯。他以為在演驚奇四超人嗎?
一下古代詭譎一下現代科技。
一整個時空倒錯。內容乏善可陳欠缺創意,完全知道他下一秒要演什麼。
還有那個演媽媽的演員演技實在有待加強。最後跟老公手牽手的時候,他感覺不像媽媽,倒像個搶人家把拔的情婦。完全沒有戰後一家人團聚的溫馨感。
劇情爛,特效普普,音樂也難聽,服裝更是令人不敢恭維。整部片就是衝著布蘭登那張帥臉去灑錢的。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59805&sa=fien30494238

《墨水心》:愛書人三部曲 文:藍祖蔚

《墨水心》的情節全都繞著書本運轉,不一樣背景的觀眾就會觸動不一樣的記憶。
文字的力量到底有多大?秦始皇最清楚,否則他不會「焚書坑儒」。主要原因是秦朝統一天下,法制黑白定於一尊,就不喜歡讀書人以古非今(就是李斯在〈議燒詩書百家語〉中所說的「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才會「有敢偶語《詩》《書》棄市」的洗腦管控暴政。  
但是黑白定於一尊是統治者的私心,百花齊放的自由思潮才是人生最可貴的思潮,沒有標準答案,許可各種解讀,人生才多彩多姿。
從小立志想當太空人的德國知名童書作家Cornelia Funke對於文字的力量,就另外賦予了魔法的解讀空間,作家都希望自己筆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一旦他們真的能夠跳脫字裡行間的束縛,來到人間,會是何等風情?答案都在伊恩.蘇佛利(Iain Softley)改編的電影《墨水心》之中。
《墨水心》的故事相當簡單,構想卻饒富深意,堪稱是「後設小說(metafiction)」的代表作品,但是作者和導演都不想進入哲學的辯論學堂,他們都只是輕輕地敲了敲門,就閃進了娛樂冒險的幻想世界,撩撥了知識份子的心,卻留下了莫大的虛空。
《墨水心》的男主角「莫」(由布蘭登.費雪/Brendan Fraser飾演)是一位有魔法舌頭的修書師傅,他愛書懂書,但是每一回開始唸起書中故事時,就能讓書中人物和情節再現人世,他在女兒美琪小時候唸了本「墨水心」的小說,把書中人物「髒手指」引進了人間,卻讓自己的妻了蕾莎進到了書中世界,從此他不再敢唸書,卻一再想要找到另外一本「墨水心」的小說,希望能將妻子給唸回來;同樣地,「髒手指」也覺得他在人世流浪太久,急著要「莫」再唸一回「墨水心」,讓他回到故鄉和家人的身旁。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是古代讀書中對於書本可能改變人生未來的寓言與期待,《墨水心》少了顏如玉,卻有可堪與黃金屋比擬的山壁古堡,差別在於來到人間的反派黨羽,在「山羊」(由安迪.席克斯/Andy Serkis飾演)的帶領下卻貪戀人世的美好,不想再回書中,而想透過「魔法舌頭」的魔力,把書中的財富逐一唸到當下人生中,以便繼續享受奢華人生。
《墨水心》的後設趣味有三,首先是書中人物能否真能跳脫書頁,來到真實人生?我們讚歎一本好書時,不都是說作者運筆如有神,人物性情和美妙場景,「歷歷如現」嗎?讀者在閱讀時,不是都有欣然「神遊」的嚮往心情嗎?進出書中的心靈運算,既符合了「閱讀」時的神思,也提供了「後設」的悠遊能量。
其次,書中人物的命運都早已註定,不論龍鳳鼠輩都只能遵奉作者的脈絡佈局踩著既定的步伐前進,他們能不能革命?能不能推翻作者架構,甚至批判原作者文筆太差,格局太低,自己的命運自己掌握,即使虛擬人物都能夠有「自主意識」,過一個自己想要過的人生? 的作者能不能也是書中的一個角色呢?(就像導演也現身說法,在電影中飾演導演呢?)甚至還能應眾人之請,改寫結局,改換所有人物的命運呢?虛擬人物比真實人生更真實,那是對作者的肯定;虛擬的命運可以一再重寫改寫,不是更真實的人生夢想嗎?
《墨水心》對於這三個層次都有了輕輕的碰觸,卻無意鑽研太深,所有的後設架構只是提供了全片一個有趣的魔法噱頭而已,對我而言,《墨水心》是進入寶山卻空手而回的一部娛樂電影,它只想娛樂,不想多做哲學思辨,很可惜,卻也解釋了商業電影的運作本質。(楨:分不清影音與文字之別之評,就商業片而言,點到為止,足矣!另參本館:《語言與影像的魅力》 《小說改編與影視編劇》 《歌劇魅影》)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05&eid=v205107

(另參本館:《中國禁書簡史》《禁》《華氏451度》《大獨裁者》《冒牌者》《美麗人生》《納粹狂魔》《不設防的城市》《意志的勝利》《紐倫堡大審》《德國與日本的省思》《東京審判》《烽火孿生戀》《辛格勒名單》《消失的1945》《美麗天堂》《沙漠之鼠》《最長的一日》《搶救雷恩大兵》《坦克大決戰》《奪橋遺恨》《巴頓將軍》《空軍大作戰》《魂斷藍橋》《烈日長紅》《大地的女兒》《北非影喋》《第五號屠宰場》《噴湧之泉》《德語課》)

台長: 阿楨
人氣(5,397)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書評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茉莉人生》
此分類上一篇:《愛上月亮的男人》

D’Artagnan
偷書是雅賊,偷內衣褲是淫賊...賊也有等級之分..= =
2012-05-28 12:33:21
版主回應
《偷書賊》在地獄裡面看見天堂 文:馬來魔

他們住在一個名叫「天堂街」的地方,彷彿抱持著一種光明的期盼,卻始終無法逃脫這個黑暗的環境,只能盡力去珍惜那些相聚時刻…讓無情戰火映照出人性光輝,如同在地獄裡面看見天堂。
  《偷書賊》(The Book Thief)是根據澳洲作家馬格斯朱薩克的暢銷小說改編,雖然看起來很樸實,但是看完以後會愛上這個充滿真情的故事。這樣的電影比較不適合喧鬧的情緒,反而需要沉澱一下心情,靜下心來觀賞。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片中的小女孩蘇菲奈里斯,有一張精緻的臉龐以及自然的演技,是當年的「妙麗」艾瑪華森之後,又一個值得注意的少女明星,令人眼睛一亮。
  在以二次大戰為背景的電影當中,通常都是以歷史事件當作主題,但《偷書賊》反而是把身在其中的這群人當成故事主體,可是這些主人翁都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人物,只是平民老百姓,他們住在一個名叫「天堂街」的地方,彷彿抱持著一種光明的期盼,卻始終無法逃脫這個黑暗的環境,只能盡力去珍惜那些相聚時刻。電影延續原著小說的設定,以死神的角色當作旁白,讓死神用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充滿生離死別的殘酷時代,也讓無情戰火映照出人性光輝,如同在地獄裡面看見天堂。
  故事描述一個為了躲避戰爭而被送給鄉下人家領養的女孩,本來不識字,卻在家人朋友的啟發之下找到讀書樂趣,但是當時的德國政府採取極端手段,焚毀眾多書籍,只有達官顯要才會在家裡收藏大量圖書,於是熱愛閱讀的女孩只好變成偷書賊,想辦法從灰燼底下找出尚未被焚毀的書籍,或是潛進大戶人家的書房,把裡面的書本偷出來,而這些書本裡的故事成為她的人生動力,直到她也開始寫起自己的故事,讓文字為生命注入力量。
  了解文字的力量之後,你就應該知道當年的希特勒為什麼要下令焚書了!其實中國古代也有「焚書坑儒」,近代的極權社會也有過報禁,甚至是以道德為名,事實上已經有「壓制言論自由」疑慮的出版分級制度,都是相當類似的手段。從古至今,各個不同地方的政府都使用這類的手段對文字或言論進行壓制,原因是他們為了鞏固權力而害怕被質疑,只好用這種強勢手段來隱藏他們的軟弱,但事實上,無論你禁得多兇,都很少聽到有什麼樣的言論或思想會因為你的禁止而不再蔓延,所以片中的小女孩透過文字寫出自己的故事,甚至在湖邊大喊著「我恨希特勒」,都顯示出平民老百姓的真心話,是你怎麼壓制也壓制不了的!
  《偷書賊》最動人之處,就在於這群本性善良的市井小民。雖然小女孩做出偷竊書本的動作,背後其實是對於知識或真相的渴望,並且以書本當中的想像力,為這個殘酷的世界帶來希望,而飾演養父的影帝傑佛瑞洛許,看起來像是一個到處打零工,愛玩手風琴的糟老頭,事實上卻是一個重情重義,而且充滿溫暖的老好人;飾演養母的艾蜜莉華森,看起來嘮叨又刻薄,事實上卻是「刀子嘴,豆腐心」,加上為了逃避納粹追捕,躲進他們家地下室的猶太人大哥哥,以及深愛著女主角的鄰家小男孩,都讓這個故事充滿感情。
  這是一個看似平淡,卻充滿人性化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面幾乎沒有發生過什麼高潮起伏的重大轉折,反而強調這些人物之間真誠可愛的互動,也許是養父陪小女孩唸書,也許是小女孩和小男孩若有似無的純愛,甚至是在防空洞裡面唸著故事、彈著手風琴,或者仰望著星空,都顯示出劇中人物的一種生命力。他們也許無力改變大時代,但在這樣的苦難之下,他們透過文字,透過感情,透過記憶,細心收藏著這些微小的幸福…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437/34379403/
2014-06-15 14:02:40
美國黑金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7 13:34:3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