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9-26 08:32:45| 人氣11,409|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歌舞線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歌舞線上》是部由百老匯音樂劇改拍而成的歌舞片,劇情主要在描述舞者的選拔的競爭過程,雖然也加了點愛情故事,但遠不如舞蹈、劇本和舞臺調度出色。另貼些舞林大片:《舞力全開》《舞出我人生》《唯舞獨尊》《玩美舞孃》《勁舞女孩》。以上較諸《西城故事》,舞技或炫但多乏情意/義/慾!

《歌舞線上》Chorus Line(1985)

製作人: Joseph Papp
作曲: Marvin Hamlisch
作詞: Edward Kleban
原著: James Kirkwood, Nicolas Dante
協助編舞: Bob Avian
設計: Robin Wagner
服裝: Theoni V. Aldreage
燈光: Tharon Mussel
聲效: Abe Jacob
編曲: Bill Byers, Hershy Kay, Jonathan Tunick
聲部編排: Don Pippin
音樂指導: Jerry Goldberg
音樂協調: Robert Thomas
構思、編舞、導演: Michael Bennett
  歌舞線上憑其精彩的舞蹈、內有含義的故事及輕鬆的曲調取得極其輝煌的成績,並於1985年被拍成電影。其實全劇的故事始終不離開一個舞者選拔,可這些舞者的心路歷程我們在看劇的過程中逐漸可看到並了解。在光影事業裡並非如一般人所想那麼一帆風順,即使有才能也不一定當選。而更無奈的是,正如此劇最後一段,選中的與沒選中的大跳金光閃閃的舞蹈時,又有誰知道那個是那個?舞者一向只能在舞臺上傾力表現自己的舞蹈,卻不為人所記住。這便是編導Michael Bennett在跟祕密地與一群職業舞者討論之後,所伸延出來的音樂劇。美國音樂劇裡在英國音樂劇入侵前最出色的可算是這一套了,它現在是百老匯第四長壽的音樂劇。此劇奪下了佩歷沙獎更加壯大了其聲勢。另外原本這套音樂劇並不是由Shubert劇場上演的,可是輾轉之下此劇大放異彩可以說是讓很多人跌了眼鏡。
  這麼簡單的意念、不俗套清新的音樂、先樸素後閃耀的舞蹈,更重要的是低成本,因為只是選拔會,舞臺不須要甚麼裝飾。其後這類探索臺上角色心靈的音樂劇便逐漸冒起並成為一股風潮,例如有Stephen Sondheim的概念音樂劇、William Finn的新式全唱音樂劇等等。不少百老匯演員如Carole Bishop、Robert LuPone、Donna McKechnie、Joe Bennett、Bebe Neuwirth、Ann Reinking、Wayne Cliento、Patricia Garland、Sammy Williams、Jerry Colker等等都參演過此劇甚至憑此劇出名。在此劇成功之後,後臺音樂劇便開始在美國劇壇普及起來,然而後來幾乎每一套都不能達到這套音樂劇所創下的輝煌成績。更為可惜的是,不管是作曲家、作詞家、編舞師,在此劇之後的作品雖然都享有讚譽,成績卻仍遠不及這部音樂劇。全劇共一幕。
  故事:
一眾舞蹈員在空空的舞臺上排練,他們都希望能夠入圍成為真正上臺的表演者之一。("Opening: I Hope I Get It")導演沙克步入並開始讓舞者逐一介紹自己。
第一個是米克,但道出了自己成為舞者的經過。("I Can Do That")絲娜等三人剖白自己為了各自的原因枷鎖加入了芭蕾舞團的經過。("At The Ballet")而基絲汀則在丈夫艾爾的唱和下表明自己唱歌之技極差。("Sing!")最年輕的麥克和幹尼說出青春期時的事情,眾人也經歷過青春期的迷惑,便分別表述;("Montage, Part 1: Hello Twelve, Hello Thirteen, Hello Love")阿當和茱迪、("Montage, Part 2: Mother")格雷和歷茲("Montage, Part 3: Gimmie the Ball")都說了關於自己的故事。黛安娜說了自己和一位老師的過節;("Nothing")域兒則嗟嘆自己以前胸部太小而常遭冷落,並指沒有外表甚麼也不行。("Dance: Ten; Looks: Three")
舞者卡茜和沙克曾經是男女朋友,她希望能夠脫離演員的光環重新開始舞員的生活。("The Music And the Mirror")沙克留下似乎有難言之隱的保羅跟其討論,之後眾人開始排練舞曲,("One")保羅卻因跳錯舞步而送了去醫院,各人都知道他的事業看來就此完蛋了。沙克問眾人如果不能跳舞了,他們該怎麼辦。黛安娜的回答裡面不置可否,卻重申不會為所愛的事而後悔。("What I Did for Love")終於沙克朗讀了選中的人名,然後所有人一再加入來一個大合舞大合唱,金光閃閃,新陳莫辨。("One (Reprise)/Finale")
  紀錄:
1976年佩歷沙獎:最佳戲劇
1976年東尼獎:最佳音樂劇、最佳女主角: Donna McKechnie (卡茜)、最佳男配角: Sammy Williams (受傷舞者Paul)、最佳女配角: Carole Bishop (絲娜)、最佳導演、最佳原著、最佳作曲、最佳燈光、最佳編舞
1976年Drama Desk獎:最佳原作、最佳女主角: Donna McKechnie (卡茜)、最佳導演、最佳編舞、最佳女配角: Carole Bishop (絲娜)、最佳曲詞
1976年紐約劇評獎:最佳音樂劇
1976年外圍劇評獎:特別獎
1976年奧比獎:特別嘉許 Marvin Hamlisch, Michael Bennett, James Kirkwood, Nicolas Dante, Edward Kleban
1976年奧利佛獎:最佳音樂劇
1977年洛杉磯劇評獎:最佳原作、最佳編舞、最佳音樂劇、最佳燈光、最佳導演
  唱片:
香港買的不是原版便是原聲,個人認為兩者都不差。全世界而言,除了不知日期的挪威卡士外,還有1975年原裝百老匯卡士、1985年電影原聲、1988年維也維卡士、1990年意大利和日本卡士以及2003年錄音卡士。
  觀感:
導演用了很輕鬆的處理手法,來表達其挺深遠的寓意,這些都是令人著迷的地方。事實上在很多行業上總要經歷過一個鬥爭的過程,如何看待成功、如何看待失敗、如何克服困難、如果跟生活平衡、如何讓自己進步,這些都是這套音樂劇想解答的問題。眾舞者為了對舞蹈的熱誠,在這次甄選都出盡法寶,雖然沒有戲劇性的如有人出術或是使出Bob Fosse式的黑色攻勢,單純的感覺、簡單的爭鬥讓觀眾一目了然亦是其出色之處。在這類劇中,每個觀眾都總能從角色裡面找出一部份的自己,這便是它最值得反思的地方。音樂在此劇怎麼也說不上是出類拔萃,但舞蹈、劇本和舞臺調度都是非常上乘之作。
  推薦曲目:
Sing!: 有趣的男女合唱,男聲要求音準,女聲咬字要極準確。
Hello Twelve, Hello Thirteen, Hello Love: 大合唱,複雜而感情真摯。
One: 大合唱,音樂輕鬆、舞蹈非常出色,亦是全劇標誌性的舞蹈段落。
What I Did for Love: 全劇主題曲,非常柔和優美的音樂與歌詞,獨唱合唱皆宜。
  數字:
百老匯首演: 1975年7月25日 - 1990年4月28日
上演場數: 6137
百老匯複排: 2006年10月5日 - 2008年8月17日
上演場數: 759
電影首映: 1985年12月10日
http://www.geocities.com/mymusicalsworld/achrousline.htm

百老匯

  百老彙(Broadway),原意爲“寬闊的街”,指紐約市中以巴特裏公園爲起點,由南向北縱貫曼哈頓島,全長25公裏的一條長街。百老彙大街兩旁分布著幾十家劇院,在百老彙大街44街至53街的劇院稱爲內百老彙,而百老彙大街41街和56街上的劇院則稱爲外百老彙,內百老彙上演的是經典的、熱門的、商業化的劇目,外百老彙演出的是一些實驗性的、還沒有名氣的、低成本的劇目,但這種區分在近年來也越來越淡化,于是又出現了“外外百老彙”,其觀點當然也就更新穎更先鋒了。
  百老彙是紐約曼哈頓區一條大街的名稱,其中段一直是美國商業性戲劇娛樂中心,因而百老彙這一詞彙已成爲美國戲劇活動的同義語。世界上還沒有一條街道像百老彙大道(Broadway)那樣使人充滿幻想。而今百老彙大道是美國現代歌舞藝術、美國娛樂業的代名詞。每年,都有幾百萬的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到紐約欣賞百老彙的歌舞劇。 百老彙大道英文直譯爲“寬街”。這條大道早在1811年紐約市進行城市規劃之前就已存在,其中心地帶是在第42街“時報廣場”附近,周圍雲集了幾十家劇院。
  【百老彙曆史】
  百老彙的曆史可追溯至公元19 世紀初。當時的百老彙大道就已經成爲美國戲劇藝術的活動中心。建立于公元 1810 年的 Park Theater 是現今紐約百老彙劇院的始祖, 第二間劇院 The Broadway 在 1821 才出現于百老彙大道 (Broadway) 上。百老彙在這期間的戲劇風格受到當時歐洲維多利亞風格 (Victorian Style) 的影響極大。 伴隨著移民潮及多樣文化的沖擊,屬于美國本土的劇作家及演員才在這種意識刺激下出現,由于大部分的劇目都是改編自小說或文學品,由于著作翻印再版或改編劇目的紛爭不斷,第一條關于著作權法的條文于 1856 出現。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 (World War I) 的結束,百老彙劇院文化于 1920s 年代開始迅速蓬勃發展,20年代末,是百老彙藝術的鼎盛時期,1925年這裏的劇院達到80家至多。但這種好景卻被1930年代初的經濟危機而劃上句號。
  隨著曆史文化再次演進變遷,現今的 Broadway 不僅是一條貫穿紐約曼哈頓島 (Manhattan) 南北向的馬路,更是劇院或是欣賞戲劇的代名詞。
  “百老彙”實際上有三個含義:第一個概念是地理概念,指紐約市時代廣場附近12個街區以內的36家劇院;第二層含義是在百老彙地區進行的演出;第三層含義是整個百老彙這個産業,這樣的産業也包括在紐約市以外的地區,主要以演出百老彙劇目爲主的這些劇院。 總的來說,百老彙是西方戲劇行業的一個巔峰代表,在戲劇和劇場這個行業代表著最高級別的藝術成就和商業成就。
  目前所指的“百老彙區” 是指延著百老彙大道 (Braodway) 從位在曼哈頓西 41 街 (West 41st Street) 的 Nederlander Theater 劇院往北至西 53 街 (West 53rd Street) 的 Broadway Theater 劇院, 而真正位在百老彙大道上的劇院只有 Marquis、 Palace、 Winter Garden 跟 Broadway 這 4 家劇院。 其實沿著百老彙區周圍林立的劇院也都歸在百老彙區。
  【內容和特點】
  “百老彙”上演的是比較高雅的音樂劇,百老彙的表演內容多以經典劇目爲主,演員的表演服從劇情需要,以群體的肢體語言和出色的音樂吟唱來表現晚會主題。百老彙表演的基調爲黑色,誇張、幽默、風趣、自然、輕松、活潑是百老彙的一貫表演風格。
  20世紀初,紐約人在百老彙大街兩旁建起戲院,豐富多彩的舞臺演出很快就成爲這座迅速成型的大都會吸引人的亮點。今天,百老彙演出已經成爲紐約主要舞臺表演的代名詞,它們不再局限在百老彙大街上,有的甚至巡回世界。”紐約之所以能成爲世界藝術中心、娛樂的先鋒, “百老彙功不可沒”。百老彙的特點很像電影圈的好萊塢,具有極強的商業色彩和娛樂性,數百萬美元的制作費、豪華炫目的舞臺、功力非凡的超級明星,通俗易懂的劇情,構築起了其音樂劇長盛不衰的骨架。
  百老彙裏的每個工種都有自己的演職員協會,只有成爲其中一員才能取得在百老彙工作的資格。哪怕只是一個燈光師,也得爭取加入燈光工作者協會。因此,在百老彙求生存的演員,經過多番打磨,即便不是主演,出去之後也會是很厲害的角色,這裏的競爭實在太激烈了。”正是這種競爭,使得百老彙幾代藝術家始終堅持探索,保持了百老彙優雅而健康的發展,並使音樂劇這門古老藝術萌發新活力。
  百老彙歌舞藝術的特點是通俗易懂、娛樂性強;舞臺布景富麗堂皇,加上各種現代化的科技手段,配合聲響、燈光,使得舞臺表演變幻莫測。臺上演員載歌載舞,臺下觀衆如醉如癡;氣氛熱烈,使演員和觀衆的交流融爲一體。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娛樂性。演員們身著繽紛絢麗的服裝在優美動聽的音樂中熱情奔放、酣暢淋漓的舞蹈,使觀衆親身感受到美國的文化和音樂。
  百老彙沒有任何藝術上的框框,也不介意這臺戲是否在別的地方已搞過,它只信奉一個准則,那就是任何藝術中只要能讓觀衆視覺得到新的挑戰的東西,毫不拘泥,拿來就用。像《貓》、《歌劇魅影》等著名舞臺劇,先是在倫敦西區原創,而後在百老彙方才走紅。這是因爲百老彙的制作人把它們買過來,加以精細再制作的結果,體現出一種絕不拒絕複制的精神。
  如今,百老彙歌劇已經成爲紐約市文化産業中的支柱之一。它的表演形式融舞蹈、音樂、戲劇于一體,有些劇目更是融藝術與大衆品味于一體,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娛樂性;觀賞百老彙歌劇成爲每一個來紐約市參觀、訪問、旅遊的人不可或缺的節目。從目前觀衆的比例來看,慕名前來的外國人要超過美國人。現在,觀衆人數以每年3%的比例上漲,觀衆當中,60%的人來自紐約以外地區;許多來紐約的人的目的之一就是來欣賞百老彙歌劇,否則就是“無功而返”。
  【著名人物】
  百老彙藝術對于推動美國戲劇、歌舞表演藝術起到了不可估量的貢獻。許多好萊塢的明星大腕都是從百老彙的舞臺藝術表演起家後走上電影明星的道路。著名的好萊塢音樂故事片《音樂之聲》(Sound of music)的女主角朱莉亞•安德魯絲就是從百老彙的同名音樂劇中的表演開始,被導演發現後走上銀幕,成爲美國60年代的銀幕偶像。現在安德魯絲雖以年過60,但仍在音樂劇《維克多與維克多利亞》裏擔任女主角。娜塔莎?理查德森出生于英國著名的演藝世家,是活躍在英國電影,電視和美國百老彙的三棲明星。早年在英國中央戲劇學校學習,以後出演過多部有影響的戲劇,電影和電視劇例如《曼哈頓的女傭》《人質》《仲夏夜之夢》等。曾因在經典舞臺劇Cabaret(舞廳)中的精彩表演而獲得百老彙最高獎項TONY(東尼)獎。另外,好萊塢的明星也以能在百老彙的舞臺一展歌喉而感到榮幸,這樣的例子有著名好萊塢明星克露絲•格蓮、波姬•小斯。
  與百老彙同樣出名的還有許多偉大的音樂家,其中最爲著名的就是安德魯•勞埃德•韋伯。安德魯出生在英國倫敦,從小喜歡音樂。他創作的百老彙音樂劇許多都是傳世之作,其中以“貓”(Cats)、“芝加哥”(Chicago)、“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Opera)、”最爲著名。韋伯除了給音樂劇創作音樂,還給許多著名的電影配樂、寫曲;如前幾年風行的由麥當娜主演的描寫阿根廷總統庇隆的夫人一生的影片“艾維塔”的音樂就是由韋伯創作的。韋伯不僅創作了大量音樂傑作,還成就了許多偉大的歌唱家。其中就有韋伯的前妻薩拉•布萊特曼。據說“歌劇的魅影”(The Phantom of Opera)就是韋伯爲他的第二任妻子薩拉量身定做的。薩拉由于在百老彙的表演擠身于世界一流歌唱家行列,她是跨越古典與現代流行音樂的最佳歌唱演員。
  【著名劇目】
  百老彙上演的劇目有幾十種,其中以“悲慘世界”、“美女與野獸”、“歌劇魅影”、“西貢小姐”、“國王與我”等等劇目最爲出色。那裏上演的劇目,往往是一演就是7~8年,有的甚至10幾年。
  拿“貓”劇來說,從1982年10月開始上演到2000年6月落幕,上演事件長達18年之久。以1997年的統計數字顯示,“貓”劇以“從現在乃至永遠”(From now to ever)爲廣告語,爲紐約市帶來滾滾財源。“貓”劇上演了7397場,售出劇票3000萬張,票房收入約3.8億美元,並帶動附近社區相關行業(餐館業、酒吧業、禮品業等等)的經濟增長達30億美元。而整個百老彙地區,每年的票房總收入爲12億美元左右。每一張劇票的價錢,按照美國的人的收入標准來衡量,並不貴。如果到位于時報廣場的售票處(TKTS)購買當日的余票,價格還會更便宜。
  近年在百老彙演出的著名劇目有《獅子王》(1998年東尼獎最佳音樂劇得主)、《歌劇魅影》、《貓》、《悲慘世界》、《西貢小姐》等,《泰坦尼克號》(1997年東尼獎最佳音樂劇得主)因爲同名電影的推波助瀾而蔚成一股風潮。
  《西貢小姐》系意大利歌劇《蝴蝶夫人》的越南版,講述了一個美國大兵對西貢少女始亂終棄的故事。身爲男主角,王洛勇自然大力推薦此劇。不過這臺劇確有目不暇接的視覺效果,如劇末滿場如假包換的直升機從舞臺上起飛,令觀衆眼花繚亂。該劇劇情通俗感人,即使不懂英語也能了解劇情的發展。女主角棄婦式的哀怨,與其子之間的親情,很容易打動人心。
  【百老彙範圍】
  百老彙的公司和企業主要分爲三種:第一是劇院經營商,第二是制作商,第三是節目經紀商。劇院經營商一般擁有或者長期租用我們的劇院,並負責劇院的日常工作等技術方面的要素。制作商指的是開發並創作百老彙節目的公司。他們一方面要負責獲取所有的創作作品的法律權利包括知識産權等,另一方面要負責籌集資金,還要監督節目的開發過程以保證節目的成功。節目經紀商是制作商和劇院經營商之間的中間人。
  百老彙是世界上最出名的大街之一,全長240公裏,也是最長的一條街。百老彙最出名的一段叫做“白色大道”,這一段路雖然只有1000米長,卻是紐約市大劇院的集中地。“白色大道”之所以得名,是因爲在沒有霓虹燈以前,這些大放光芒的燈光全部是白色的,把夜晚照得跟白天一樣。
  【百老彙獎項】
  美國劇聯于1946年以美國著名女演員兼導演安托尼特?佩雷的名字設立了托尼獎,相當于電影界的奧斯卡獎,每年頒發19項給百老彙戲劇,有最佳戲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女演員獎、最佳男女配角獎、最佳音樂劇本獎、最佳音樂劇導演獎、最佳音樂劇總譜獎、最佳音樂劇歌詞獎、最佳音樂劇舞蹈編導獎、最佳音樂劇男女演員獎、最佳舞美設計獎、最佳燈光設計獎、最佳音樂劇男女配角獎、最佳重演劇目獎和特別獎。當前,此獎在美國劇院和演出人聯盟以及美國劇聯的領導下,由12位劇評家和學者組成的提名委員會提名,最後由戲劇藝術家組織的600多名成員投票表決得出,獲獎者只領取金質獎章,無獎金。
  【影響及借鑒】
  “百老彙”這個詞的含義在今天已經不僅限于這條街或劇院集中地,人們用這個詞來指美國戲劇藝術的精粹。作爲一個演員真正獲得成功的標志,就是使自己的名字出現在百老彙大街一家劇院的霓虹燈廣告上。百老彙同樣創造了很多詞彙,如“站在聚光燈下”,意思是成爲公衆注意的中心、成爲名人。如果你的名字上了報,或者你成爲人們談論的對象,人家就說你“站在聚光燈下”。“百老彙”這個充滿磨礪的地方,每天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歡笑、淚水、驕傲、頹廢在這裏更是隨處可見。你可能一夜成名,也可能已也有“百萬富翁”變成“窮光蛋”。也許,這就是百老彙的神奇之處,只有置身于那裏才會有充分體會。
  位于紐約曼哈頓百老彙大街中段兩旁的劇院是美國戲劇演出的中心,因而百老彙也就成了美國戲劇的代名詞。任何一出戲只要在百老彙的某一劇場有了成功的演出,它就會名揚全美國和整個英語世界,甚至整個西方世界,于是該劇院就會在各地被演出。出自同樣的道理,大多數在美國各地演出成功的戲也會搬到百老彙演出,然後再通過百老彙的名氣向其它地方推進。
  音樂劇作爲上個世紀發展最快的一 項藝術成果,它的創作理念、制作方式以及市場營銷策略,確實有許多經驗值得我們重 視、學習和借鑒。音樂劇,顧名思義,應爲“音樂的戲劇”。但實際上它還融入了大量其他藝術的元素 。就音樂而言,既有美聲又有通俗,既有傳統的管弦樂隊,又有電聲、爵士以及各類混編樂隊;舞蹈語彙也是如此,芭蕾、踢踏、迪斯科、現代舞都可融入其中。音樂劇《獅子王》是美國迪斯尼公司在1994年推出的一部動畫片,該劇獲得巨大成功後,1997年迪 斯尼又制作了同名百老彙音樂劇。這部戲從形象造型到藝術手段的綜合運用,可謂匠心 獨運。皮影、木偶、雜技、高蹺等一切藝術形式,只要是有利于表現《獅》劇戲劇情景 的,什麽形式都可爲我所用。因此,在舞臺上展現出的非洲大草原雄渾的氣勢,野獸受 驚後狂奔亂跑驚心動魄的場面,與電影相比也毫不遜色。除了融會多種藝術形式外,音樂劇中音樂、舞蹈、戲劇表演、舞臺美術、燈光、音響等舞臺藝術的各個綜合環節,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在我們觀看的幾部音樂劇中,幾乎所有的劇目都給我們留了這種印象。不僅演員的表演、演唱將你深深吸引,而且每個環節都綻放出耀眼的光芒。音樂劇比傳統的舞臺劇更具有一種綜合美感,它在視覺和聽覺上給予觀衆的沖擊力、震撼力和感染力,讓人們感受到了音樂劇的無窮魅力。
  如果拿早期的音樂劇作品和當代作品相比較,就會發現,從題材到內容,以及運用的藝術形式,都體現了一種與時俱進,求新求變的現代意識。這種現代意識一是創作觀念上的,二是技術手段上的。
  百老彙音樂劇常常讓你感到它是一戲一法,沒有統一的模式。每個劇目都由題材來決定風格和樣式,而且總能找到最佳的結合點。將藝術性、觀賞性、娛樂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是創作音樂劇遵循的原則。《現代米麗》是一部現代都市題材的音樂劇,創作者巧妙地將劇中人敲擊電腦鍵盤的動作,非常貼切地演化成了一段精彩的踢踏舞。《MAMMA MIA》是發生在希臘小島上的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與之相應的,它的音樂和舞 蹈也是熱情奔放,充滿了浪漫情懷和現代感。這種內容貼近當代生活,形式貼近廣大觀衆的意識,是中國傳統藝術最缺乏的。
  百老彙音樂劇還善于運用聲、光、電等現代技術手段,創造色彩斑斕的舞臺效果。音樂劇的樂隊都不大,多則三十多人,少則十余人,但它比傳統的管弦樂隊更具有表現力 和感染力,因爲它把現代錄音棚的音響處理技術帶入了劇場。由于現代技術的運用,百 老彙音樂劇時常讓你感到是一個規模龐大的樂隊在伴奏。爲了達到某種藝術效果,現代 舞臺科技在音樂劇中也被大量運用。例如在《MAMMA MIA》的舞臺上有一部隱藏的液壓 平臺,劇終時,平臺慢慢升起,向天幕的大海延伸,一對戀人站在這個平臺上走向海邊 。明月、大海、戀人,創造出了如詩如畫的舞臺美感。在《阿伊達》中也有神奇的舞臺 視覺效果,遊泳池的那一幕裏,演員們看起來好像是浮在池子裏,而實際上他們是被吊在空中。
  思考百老彙現象,還不能不說到它的推票和宣傳技巧。百老彙的戲票,說起來貴得可以,二百美元一張也不鮮見。然而,百老彙的售票方式實在靈活,七八張就按團體票對待,可以打折。到了下午,時代廣場前面專門有一個賣售當天剩余票的地方,一般能夠買到對折票。所以在這裏經常能夠看到排隊買便宜票的長龍。在宣傳方面,百老彙在廣告的設計與展示上高招疊出。有的廣告甚至在開演幾年前就殺將出來,鋪天蓋地,盡人皆知,有的暗裏策劃,進行極富創意的正反炒作,撩撥你的神經,激活你的好奇心,更有一種逼你沒商量的路數,如給《紐約時報》版面的錢先由廣告公司墊付,至于戲劇制作人給廣告公司多少錢,則看宣傳給舞臺劇帶來的上座率如何而定。被逼上梁山的廣告公司只好絞盡腦汁,靠出奇制勝的“極品”廣告來引發觀衆注意進而自願掏腰包。像《歌劇魅影》那句煽情無比的廣告詞:“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音樂劇,那麽《歌劇魅影》是你惟一的選擇。”自然容易把觀衆引進劇場。
  【外百老彙】
  外百老彙是指紐約商業性戲劇中心之外的戲劇活動,多半由一些劇團在第41街至第56街的劇院或租用的舊廳堂和地下室演出。它早在20世紀初就曾以先鋒派姿態出現,主要特征是以較低成本進行戲劇實驗,並爲百老彙不加賞識的戲劇工作者提供演出機會。兩座早期知名的外百老彙劇院都成立于紐約格林威治村。其一是1914年成立的華盛頓廣場劇院,演出一些爲商業性劇院忽視而具有藝術價值的戲劇,後于1919年演變成同仁劇院,在提高美國戲劇的水平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其二是普羅文斯頓劇社,由華盛頓廣場劇院的一些成員于1915年在馬薩諸塞州普羅文斯頓建立,旨在“給美國劇作家提供一個自由表達自己思想的機會”,1916年移至格林威治村,一直活躍了十幾年,尤以首先演出E.奧尼爾的劇作而聞名。
  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外百老彙曾是上演工人戲劇和具有左翼政治思想的劇作的場所,其中最知名的劇團是M.哥裏利克的集體劇院。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外百老彙不僅上演新劇目,也複演百老彙演出失敗的劇目,而且勇于在導、表演和演出風格上進行大膽探索,從而形成一個聲勢浩大的外百老彙運動。60年代,外百老彙每年約上演80多個劇目,包括古典劇、嚴肅劇、喜劇、實驗劇和歌舞劇等各種流派的戲劇作品。 但是外百老彙在60年代後也漸趨商業化,演出費用不斷上漲。一些年輕劇作家便在格林威治村的一些咖啡館、酒吧、頂樓或教堂以極低成本演出更加新穎的實驗劇。
http://baike.baidu.com/view/39554.html?tp=0_11

外百老彙 Off Broadway

  即百老彙以外之意,泛指在百老彙以外紐約其他地區上演的戲劇。百老彙是橫貫美國紐約市的一條大街,沿街大劇院林立,有美國戲劇中心之稱。百老彙商業性劇院爲了追求利潤,往往上演音樂劇、喜劇和其他轟動的劇目。新作家的作品和小劇團無法在這裏演出。爲了突破百老彙對戲劇演出的壟斷,一些不知名的戲劇工作者于40年代開始在紐約格林威治村等房租低廉的地區,利用舊廳堂、地下室等地,以低成本上演爲百老彙不屑演出的新劇目。由于這些小劇院地處百老彙之外,劇目又與百老彙大不相同,故稱外百老彙。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外百老彙演出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劇目,培養了一批劇壇新秀,影響和規模日漸擴大。
  在地理上,它已超出原來的發源地,遍布紐約各地。在劇目上,它既演出莎士比亞、契訶夫、易蔔生等作家的經典劇目,同時也演出現代的嚴肅戲劇、音樂劇、喜劇,甚至有雜藝與諷刺歌舞表演。從演出目的來看,它既有新劇作家、新演員爲了表現才能而舉行的“展覽性”演出,也有著名劇作家因某些作品無法在百老彙上演而在這裏與觀衆見面;既有某些戲劇家爲了信念和愛好演出特殊風格和流派的劇目,也有演出商爲了利潤進行的商業性演出。外百老彙在60年代鼎盛時期,演出的劇目每年有80多部,遠遠超過百老彙。最初在外百老彙上演、後來成爲名劇的有傑克?蓋爾伯的《接頭》、阿爾比的《動物園的故事》等。
  60年代以後,外百老彙已逐步走上了百老彙的道路,商業性日增,而藝術性日弱;演出費用日漸浩大,劇目則日趨減少。許多新作家和小劇團又開始在偏僻的頂樓、地窖、酒吧、教堂等地以極低的成本演出各種實驗性戲  劇。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爲“外外百老彙”。
http://baike.baidu.com/view/681710.html?tp=1_11 
 
經濟衰退衝擊百老匯 10幾齣劇元月下檔 【中央社2009-01-06

 經濟衰退衝擊,紐約時報廣場週邊的百老匯劇院有10幾齣音樂劇在這個月內會下檔。對百老匯來說,2009年初將是個冷酷的季節。
 雖然多數百老匯劇場在耶誕及新年期間票房不錯,幾齣最熱門的音樂劇,例如「獅子王」(The LionKing)、「歌劇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及「芝加哥」(Chicago)甚至一票難求,但百老匯在這段期間的票房收入比起上年同期減少10%以上。
 根據「百老匯聯盟」(The Broadway League)的統計,由2007年5月下旬到2008年5月下旬的演出季,百老匯近30家劇院大約賣出1200萬張門票,票房收入達9億3750萬美元。2008-2009演出季恐怕就難達到這樣的票房成績了。
 2008下半年以來,經濟景氣愈來愈不樂觀,對娛樂事業也造成重大衝擊。百老匯的觀眾當中,紐約客大約只佔35%,多數還是外來觀光客。景氣不佳,觀光客到紐約的消費也打折扣,捨得花上百元美金看音樂劇的觀光客也大幅減少。
 元月下檔的音樂劇當中,有好幾齣在過去兩、三年曾得過最佳音樂劇的大獎,製作人和演員們也曾期待可以創下像「歌劇魅影」及「芝加哥」等熱門音樂劇連演10年的紀錄。
 不過,由於多半觀眾還是會選擇耳熟能詳的知名製作,最近一、兩年內推出的音樂劇,即使已逐漸建立口碑,遇到經濟不景氣,票房還是難有起色。
 「百老匯聯盟」指出,百老匯的劇場提供4萬4000項工作機會,包括演員、樂團團員、舞臺的燈光、佈景及音效等技術人員,還有劇場管理人員。劇場景氣不佳,受到最大影響的往往不是掛頭牌的大明星,而是這些專業人員。 
 
勞資爭議落幕 罷工19天百老匯損失3800萬美元

2007年11月30日 新聞晨報 在罷工19天,三次徹夜談判之後,紐約時間28日晚,百老匯戲院老板、制作人與舞臺工作人員工會之間,終于達成了暫時協議,工會決定停止罷工,因薪資問題引發的抗爭宣告落幕。北京時間今日起,百老匯舞臺劇的演出將陸續恢復正常。
據初步統計,19天的抗議行動,經濟損失高達3800萬美元。剛剛過去的感恩節黃金周無法正常演出,是導致損失慘重的主因之一,觀眾人數從去年的27萬多人猛跌至上周的5萬6千多人。同時,紐約百老匯戲劇區的各種連帶商業全部受挫。
百老匯舞臺人員協會Local1發言人布魯斯?科恩向媒體證實,紐約時間28日晚,談判最終達成協議。雙方爭執的焦點,主要圍繞縮減舞臺人員將支付多少薪水,一出百老匯舞臺劇需要多少名舞臺工作人員,能保證順利進行。制作人表示,繁瑣的勞動規則要求他們雇用比實際需要更多的舞臺人員。盡管沒有公布協議的最後細節,但科恩說:“我們很高興達成了協議,人們都應該回到工作崗位,公眾應該看到百老匯戲劇。”美國劇院與制片人聯盟執行理事夏洛特?聖馬丁也認為:“最重要的是,隨著各種劇目的上演,百老匯的燈光再次閃爍,這讓所有戲迷們欣喜不已。”
據悉,包括此前停演的26個劇目,如音樂劇《獅子王》、《歌劇魅影》、《悲慘世界》和《芝加哥》等都有望于北京時間今日起重新上演。能在聖誕節的黃金周前,恢復百老匯的演出,對無數遊客、戲劇迷以及制作方來說,都是一個利好消息。 (記者高磊)          
 
舞臺劇《少林武魂》進軍百老彙

   一臺以展示少林功夫爲主,融合了劇情、舞蹈、音樂等多重元素的舞臺劇《少林武魂:慧光的故事》08-12月8日和9日在上海上戲劇場演出。演出後,該劇將于明年1月10日至2月1日赴美國紐約Marquis劇院演出24場。這是該劇第一次進入美國主流演出市場,也是中國原創文化産品首次走進美國百老彙的劇院。
該劇出品方東上海國際文化影視集團今年9月與美國倪德倫環球娛樂公司合作,引進了百老彙音樂劇《阿依達》,演出獲得成功。之後,“東上海”意欲“借船出海”,與“倪德倫”建立戰略夥伴關系,在每年引進一部百老彙劇目的同時,推薦一部中國原創劇目去美國百老彙的劇院演出。
  《少林武魂》創作5年來,曆經多次修改,先後在國內各大城市巡演,並曾出訪世界各地20多個城市,共演出500多場。其中該劇在上海和美國田納西駐場演出分別達1年和半年之久,爲觀衆所喜愛。爲了此次赴美演出,該劇對劇情、舞美和音樂進行了再次修改,融入了更多戲劇元素,增加了故事的傳奇色彩和人情味,既展示少林武功中的拳法、兵器、內功、格鬥套路等絕世神功,又傳遞了中國文化中特有的“和”的人文精神,使之更易于國外觀衆理解。“東上海”負責人認爲,百老彙在美國演出市場意味著穩定的上座率,票房能直接決定一臺演出的去留,因此演出公司在挑選劇目時慎之又慎,在如今美國經濟寒冬的狀況下更是如此。鑒于美國演出市場受到沖擊,該劇的出票可能也會受到影響,他們將與專業演出機構一起,加大營銷力度。
  美國倪德倫環球娛樂副總裁馬敏輝說,過去,加拿大太陽馬戲團制作以中國元素爲主的《龍獅》秀在世界演出市場大獲成功,但中國演出方只能獲取基礎的演出報酬。《少林武魂》經過在韓國、意大利、新加坡、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的演出,已把傳統中國文化運作成了一個國際知名的演出品牌。此次赴美演出,將給國內很多演出創作方和運作方以啓示。
  該劇講述了少林寺武僧慧光成長的故事:戰亂頻仍,因遭遇匪徒,母子失散。嬰兒被少林寺衆僧救起撫養,取名慧光,從此在少林寺習武。慧光長大成人,成爲身懷絕技的功夫大師,走上自我發現和濟世利民的人生旅途……
http://press.idoican.com.cn/detail/articles/2008120857121/

北京將建“中國百老匯”

新華網北京2008年12月23日電 據《北京日報》報道,“中國百老匯”基地——中國國家排演中心將于明年底在北京海澱區開建,預計5年內建成。
中國國家排演中心由北京世博控股集團與東方百老匯公司聯合打造。項目總建築面積超過60萬平方米,將新建32座不同規模、不同風格的劇場,其中包括一座2000人座位的百老匯旗艦劇場,30個300人至500人座位的小劇場,以及一個中型劇場。
“這裏最終將形成一個集音樂劇編劇、創作、作曲、交流、上演、演員培訓等為一體的中國百老匯基地。”世博控股集團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該集團已與百老匯倪德倫環球娛樂公司達成合作意向,劇場建成後,將陸續演出他們旗下擁有版權的100多部音樂劇,如《阿依達》、《獅子王》等。同時,借助國外商業化的演出模式,中國本土的優秀音樂劇也將有望在歐美地區演出。
目前,中國國家排演中心項目的立項工作已經完成。從明年上半年開始,杏石口地區將啟動拆遷工程。到明年年底,項目可正式動工。項目的主體建築,如百老匯旗艦劇場等,有望在三年內完工。此外,劇場群周邊還將建設酒店、辦公樓、生態景觀、會所等配套設施。預計到2013年底,該項目全部建成。
據了解,中國國家排演中心建成後將由東方百老匯公司負責運營,屆時百老匯一流的制作團隊和先進的管理模式將引入中國,並帶動與運營劇院演出相關的創意、制作、表演、宣傳、售票、融資投資、法律服務、人才培訓等產業鏈的形成。

西城故事  维基百科

  《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是一部美國戲劇作品,最早以音樂劇形式在百老匯和倫敦西區劇院上演,之後經過改編拍成電影並獲得多項奧斯卡金像獎殊榮,並成為最著名的歌舞片之一。
   《西城故事》的內容改編自莎士比亞著名的愛情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描寫兩位相互愛戀,卻身處敵對團體的少男少女如何跨出兩者間的鴻溝,卻又不幸失敗的故事。但不同於莎士比亞原著中的異國浪漫情懷,該劇無論在背景與劇情上,都以當時的紐約移民社群為參考,使描述故事的過程充滿了現實與諷刺的意味,這多少也反映出戰後美國社會快速成長的背後,所隱藏的種種問題:種族歧視、青少年犯罪、暴力和文化代溝。
   創作起源
早在1949年,著名的百老匯編舞家傑洛姆·羅賓斯(Jerome Robbins)與著名音樂家李奧納多·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開始計畫將莎士比亞名劇《羅密歐與茱麗葉》改編成現代音樂劇,於是找來名劇作家亞瑟·勞倫斯(Arthur Laurents)參與作品編著。當時三人的構想是描述在曼哈頓城東區一位猶太裔少女與名義大利籍青年的激情熱戀,並定名為《東城故事》(East Side Story)。然而隨著兩個族群間的衝突逐漸減少,以及題材類似的音樂劇《愛爾蘭之花》(Abie's First Rose)率先上演的影響,這個計畫不得不停滯下來。
   1954年,伯恩斯坦在好萊塢再度與勞倫斯意外相遇。兩人談到多年前擱置的創作計畫,伯恩斯坦想到近來拉丁美洲裔移民群暴力衝突不斷,便決定將之前的故事背景移到林肯中心一帶的波多黎各移民社區,並改名為《西城故事》。於是,新的音樂劇創作於焉開始。
   當時,伯恩斯坦正忙於另一部作品:《憨第德》(Candide)的創作工作,無暇分出精力為《西城故事》作詞。於是年方25歲的史蒂芬·桑坦(Stephen Sondheim)接手了撰詞的工作。在這群才華洋溢的藝術家合作下,《西城故事》於1957年完成該劇的創作和排練。
  劇情
日本的電影海報:圖中是開場時鯊魚幫眾充滿肢體舞蹈的「痞子逛大街」。
整齣作品以瑪莉亞和東尼兩人偶然邂逅下擦出的愛情火花為主軸,描寫兩個背景不同的幫派之間的恩怨情仇。全劇的所有情節皆發生在曼哈頓西區的某個社區中,雖然全劇演出長達數小時之久,但實際發生時間不過短短3天。
   故事中的女主角瑪莉亞是位純潔浪漫的美麗少女,她與他的家人及朋友們自波多黎各來到美國打拚。她的哥哥伯納多在美國打工之外,本身也是當地由波多黎哥裔組成的鯊魚幫首領。由於這些西班牙裔的移民飽受當地美國人的歧視,本身對美國人有種排斥感,加上爭奪地盤的摩擦,早已和該社區的本土幫派噴射機幫水火不容。這種情形下,視妹妹如掌上明珠的哥哥早為她挑選同幫青年奇諾為未婚夫,無奈天真的瑪莉亞表面上接受這種宿命式的感情,心中卻期待不可預知的真愛早日降臨。
   終於,她在生命中第一次舞會中巧見俊俏青年東尼。兩人如同心電感應,同一剎那間愛上對方。於是,兩人一同獻上第一隻舞,以及深刻的親吻。作為全劇的男主角,東尼曾是噴射機幫的要員,更是首領瑞夫的好哥們。雖然已經退出幫派,且有份穩定的工作,但早被伯納多視為眼中釘之一。於是這看似美滿的吻,卻在伯納多阻撓下被打斷,在噴射機幫掩護下,他離開逐漸紛亂的舞會現場,心中卻難忘那位少女的名字。這時,留在舞會現場的兩幫老大則彼此約好午夜之後到東尼工作的糖果店討論決鬥事宜。
   舞會後,伯納多率領幫眾前去談判,留下女孩們在屋裡鬥嘴。而墜入愛河的東尼趁機到後門的陽台上與獨自在房間的瑪利亞互吐情愫。雖然外邊兩派人馬衝突越演越烈,但兩人在纏綿中堅定了彼此的愛意,並決定起身阻止兩個幫派逞凶鬥狠的街頭廝殺。兩人約定隔天在瑪莉亞工作的服飾店後門相會後,東尼便動身前往兩幫派談判的糖果店裡。沒有舞會後的狂歡,噴射機幫的人馬早已在街頭等待舞會中約定將前來談判的鯊魚幫眾。當兩派人馬在東尼工作的糖果店談判正火熱之際,東尼的出現使事情出現些許的轉機:雙方最後談妥,以單挑代替集體械鬥的協議;這場決鬥將在隔天進行。
  《西城故事》的電影原聲唱片封面:上面的圖案是東尼和瑪莉亞幽會的情景
時光飛逝,眼看距離約會的時間已無多久。心急的瑪莉亞早已迫不及待與東尼在服飾店後門秘密相會。在安妮塔默許下,兩人享受片刻相聚;東尼說出昨晚談判的結果,瑪莉亞則希望他今晚前去阻止這場決鬥,然後再相會,於是兩人私訂終生,盼望奇蹟使兩人終成眷屬。不久夜晚降臨,兩派人馬也匯集在高架橋下迎接這場決鬥。東尼雖即時趕到卻未能阻止械鬥,反激起伯納多對昨晚與其妹共舞之事的憤怒,導致衝突提前爆發。決鬥過程中,伯納多意外殺死對手瑞夫,憤怒的東尼把瑞夫的小刀狠狠捅進失手伯納多的身體。於是,伯納多倒下了,失去領導的兩派人馬陷入混戰,直到警方趕到才匆忙離去。
   狼狽的東尼跑到瑪莉亞香閨,早得知惡耗的瑪莉亞卻悲痛不已;但經過番掙扎,仍寬恕東尼的弒兄之罪;兩人在聖母面前發願,期望終能天長地久,並計畫一同逃到鄉下避風頭。這時,剛回來的安妮塔卻發現兩人的關係。看著東尼逃離的身影,瑪莉亞與安妮塔爭辯許久,但安妮塔終究被瑪莉亞的愛感動,同意到小藥房告知東尼兩人的會合點。無奈小藥房已成群龍無首的噴射機幫藏身處,前去通告的安妮塔被幫眾狠狠羞辱後,憤而騙說瑪莉亞被奇諾殺掉,讓思緒混亂的東尼無懼危險,衝上街尋找瑪莉亞。最後他找到了瑪莉亞,可鯊魚幫眾也找到了他;在奇諾的槍響後,東尼倒在瑪莉亞懷裡,在笑容中離世。這時,兩派人馬一起圍向兩人;東尼的死讓雙方了解這種仇殺的荒謬,大家終於停止這無謂的殺戮。隨著手捧屍體的瑪莉亞腳步,大家以哀悼的心情陪東尼走完最後一程...。
  曲目
 《噴射機幫之歌》(Jet Song)
 《有事降臨》(Something's Coming)
 《瑪麗亞 》(Maria)
 《美國》(America)
 《同手同心》(One Hand, One Heart)
 《冷靜》(Cool)
 《今夜》(Tonight)
 《我好漂亮》(I Feel Pretty)
 《去你的!克拉基警官》(Gee, Officer Krupke)
 《某處》(Somewhere)
 《像那樣的男孩:我有個愛》(A Boy Like That\I Have A Love)
 《尾聲》(Finale)
  音樂劇
寶塚歌劇團演出的《西城故事》日語版原聲帶封面:該劇團特點是所有角色皆由女性飾演。
就在準備上映時,《西城故事》的原製作者卻因不滿劇情裡的暴力元素,於綵排前6個星期宣佈不再投資該劇。所幸史蒂芬·桑坦好友,也是百老匯著名製作人哈洛·普林斯(Harold S. Prince)拿出三十多萬美元支助該劇,使其順利在1957年9月27日於冬園劇院(Winter Garden Theatre)正式上演,並由年方23歲的卡蘿·勞倫斯(Carol Lawrence)和27歲的賴利·凱特(Larry Kert)擔綱主演,搭配日後參與《芝加哥》(Chicago)、《蜘蛛女之吻》(Kiss of the Spider Woman)、《九》(Nine)等名劇的琪塔·里薇拉(Chita Rivera)以及肯·雷諾(Ken Leroy)兩位男女配角。
   然而,該劇的劇情對當時的觀眾而言,卻過於寫實以致於難以接受:開場白的兩個幫派集眾遊街的舞蹈、過於「暴力」的打鬥場面,以及青少年之間粗俗的對白,加上過於前衛的聲光和舞蹈,使多數習慣紳士美人優雅共舞的觀眾感到不悅。雖然叫好不叫座,《西城故事》仍然成功在1957年至1959年之間於百老匯演出732場,並獲得1958年兩座東妮獎。之後,該劇又進行全美巡迴演出,然後1960年回到紐約續演249場。1964年與1980年,該劇又兩度於百老匯上演,各為期約半年。
  2007年是本音樂劇50周年的紀念。為此,一個50周年紀念版又被重新錄製了。女主角Maria由紐西蘭青年女高音海莉·薇思特拉飾演,男主角由義大利人Vittorio Grigolo飾演,其他參與出演的還有(角色名 - 演員名)Riff - Will Martin,Anita - Melanie Marshall,A girl - Connie Fisher,皇家利物浦愛樂樂團伴奏,Nick Ingman指揮。同時還發行了CD。
  相較於音樂劇本身,音樂劇錄製成的唱片卻意外大賣,銷售量扶搖直昇。同時,聯美影業也對該劇題材感到興趣,打算改拍成電影。由於電影上映後風迷全球,該劇先在英國倫敦西區劇院上演,而後被法國、德國、荷蘭、瑞典、挪威、捷克、匈牙利、香港等地改編成當地語言版本,甚至在日本被改編成三種演出版本。
  榮譽與獎項
1958年東妮獎
獲獎項目 (3項)
 最佳舞蹈設計獎:傑洛姆·羅賓斯
 最佳佈景設計獎:奧立佛·史密斯(Oliver Smith)
 劇院世界獎:卡蘿·勞倫斯
提名但未獲獎項目 (4項)
 最佳音樂劇獎
 最佳音樂劇女主角獎:卡蘿·勞倫斯
 最佳服裝設計獎:Irene Sharaff
 最佳音樂劇導演獎: Max Goberman
   相關作品
 西城故事組曲
 西城故事電影版
  相關網站
 百老匯網路資料庫上的《西城故事》
 西城故事官方網站
 西城故事2007年專輯官方網站

舞力全開 Step Up 2 The Streets  2008

導  演:朱浩偉(Jon Chu)
演  員:布莉安娜艾維根、羅伯霍夫曼飾
離經叛道的街舞舞者安蒂(布莉安娜艾維根 飾)生性叛逆,在被排擠之後,想進入人才濟濟的馬里蘭藝術學院學舞,但同時懷抱著和巴爾的摩街頭舞者一起跳舞的夢想。加入馬里蘭藝術學院後,安蒂卻發現自己難以適應正統嚴苛的校風。馬里蘭藝術學院全校最炙手可熱的風雲人物查斯(羅伯霍夫曼飾演)想突破傳統,組團參加巴爾的摩最大規模的「街頭尬舞」大賽,但是「街頭尬舞」是校方的大禁忌。查斯和安蒂攜手合作,卻導致安蒂的兩個世界相互衝突,她在舞池和人生中的壓力與日俱增,安蒂必須找到實現夢想與融入新環境的辦法,舞出真正的自我…。
年輕的華裔朱浩偉為【舞力全開】注入了全新能量,把跳舞的場景從學校的舞蹈教室帶到街頭,也就是青少年「街頭尬舞」的場地,賦與這部電影全新的氛圍,更緊張、更有挑釁意味,卻依然充滿了人性和希望。【舞力全開】在Pub、在街頭、在滂沱大雨中飆舞,融合更多樣化的動作,從踢踏舞、花式跳繩、騷莎,到popping, locking和breaking,舞蹈技巧出神入化,全片更是洋溢著青春、活力與希望。
http://tw.movie.yahoo.com/movieinfo_main.html/id=2649

舞出真我  Step Up

導演: 安妮弗萊契 
編劇: 杜安艾德勒 Melissa Rosenberg 
演員: 查尼塔圖 Jenna Dewan Damaine Radcliff De'Shawn Washington
  劇情簡介
泰勒來自巴爾的摩底層社會,他最大的夢想就是有一天能脫離這裏改變自己的人生;諾拉是一個有天份的芭蕾舞演員,正在參加巴爾的摩馬里蘭藝術學院超級精英大賽,光明的未來正等待著她,但是前提是她必須找到一個優秀的搭檔。
因為一次違法行為,泰勒被罰參加馬里蘭藝術學院社區服務演出,結果他精湛的街舞技藝引起了諾拉的注意。於是兩人為了各自的目的成為舞伴,泰勒知道這次機會對他來說十分難得,他必須得證明自己可以改變人生……
由首席編舞安妮.弗萊契(Anne Fletcher)首次親自執導的青年勵志歌舞作品,安妮並包下了電影中所有的編舞,音樂直接展示了年輕人眼中的「街舞」到底和傳統模式化的舞蹈有什麼不同,專輯全部由R&B和HIP-HOP組成,一開始就有三首不錯的合作歌曲Yung Joc and 3LW的 "Bout It",Ciara and Chamillionaire的 "Get Up",Sean Paul and Keyshia Cole的 "(When You Gonna) Give It Up to Me."。當然專輯也有個人show, KELIS的"80's Joint",與KELIS相對的老將Anthony Hamilton的"Dear Life",還有一聽就坐不住的快歌 Drew Sidora的 "Til the Dawn",還有美妙結尾的Jamie Scott的"Made"。另外還有Deep Inside的"Lovely" 和Gina Rene的"U Must Be"這兩首上口的抒情慢歌。

唯舞獨尊 Make It Happen  2009

導演: 戴倫葛羅特 
編劇: 杜安艾德勒 妮可艾薇兒 
演員: 瑪麗伊莉莎白文斯蒂德 泰莎湯普森 萊利史密斯 John Reardon
  劇情簡介
蘿琳(瑪麗伊莉莎白文斯蒂德 飾)是個夢想成為世界級舞者的小鎮女孩,在父母不幸去世後,她幫助哥哥經營家族的生意,但她不曾忘記磨練自己的舞藝,靜靜地等待著機會的降臨…。
終於,她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機會,來到芝加哥音樂舞蹈學院進行入學的資格甄選,然而她不夠特別的舞蹈招式,被評審殘忍地淘汰,隻身從小鎮來到大城市的她,覺得沒有顏面回到家鄉,經歷一連串厄運打擊的她,幸虧獲得一位境遇與她類似的餐廳女侍幫助,蘿琳被介紹到城市裡最繁華的夜店之一擔任會計,這是個令蘿琳感到掙扎又嚮往的地方,因為每晚這裡的舞台上都會有舞者展現性感舞姿、跳著最前衛的辣舞,來吸引絡繹不絕的賓客上門,蘿琳被她們的自信所吸引,卻不甚確定這是她夢想中的舞台風格。
夜店內的DJ魯斯無意間注意到蘿琳的舞蹈天賦,魯斯同樣是個對音樂懷抱夢想卻為了現實屈就於此的青年,他和蘿琳彼此激勵,並產生了浪漫情愫!一次得來不易的機會,魯斯大膽向夜店老闆推薦讓蘿琳上場表現,在舞台上一鳴驚人的蘿琳,很快地成為店內的性感台柱,但某日蘿琳哥哥的無預警造訪,讓自慚形穢的蘿琳決定離開夜店,放棄追逐自己的夢想,和哥哥返回家鄉…
  延伸閱讀
關於瑪麗伊莉莎白文斯蒂德和艾希莉蘿勃茲
童星出身的她在陸續演過不少電視影集與青少年電影的配角後,首部挑大樑的電影就是全球賣座鼎盛的恐怖系列《絕命終結站3》,雖然照例扮演尖叫女王的角色
關於導演達倫葛蘭
從執導第一部MV作品後的兩年間,達倫完成了超過30部引領風騷的MV作品,2001年他為當紅R&B女子樂團天命真女Destiny’s Child拍攝的Survivor音樂錄影帶
  影片短評
剛開始就很老梗 突然聊天變好朋友 還有後面男友給的曲不是第一次拿到 就會跳阿...太神了
看看李孝莉mv就好,比這還精彩,又不浪費時
老掉牙的橋段劇情,不過舞蹈卻是賞心悅目..學生應該會喜歡
很普通,劇情可以猜得到,舞蹈也沒有很特別,很芭樂不是很推這部

主題:與期待有所落差...2009/3/12

今天剛好有幸看到這片,突然有種說不出話來的感覺。故事的格局真的很小,拍攝的手法與技巧也平淡~
去年在看舞力全開2還有一點感覺,但是唯舞獨尊...讓人感覺沒什麼說服力與戲劇張力。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61583

【影評】《玩美舞孃》不只是肚皮舞  廖志峰 (允晨文化 副總經理)

愛情是電影吸引觀眾進場一看很重要的元素,沒有愛情元素的電影,就像飲食中少了一味鹽,滋味淡薄。反映在現實人生,缺乏愛情滋潤的人生也會失重;但電影《玩美舞孃》說的卻是愛情的擦槍走火,人生追尋,還有更多可能。
  原片名是《Whatever Lola Wants》,整部片子就以主角蘿拉的欲想打轉,從兼職郵差,到賣力工作有機會成為正式郵差,蘿拉突然發現,穩定的工作無法滿足她對人生的期待;她想成為一名職業舞者,又無法符合舞團經理的期待,一般年輕女性的25歲,花樣年華,燦爛的人生正要開展,但想成為職業舞者,25歲卻成為一個嚴峻關卡,起步太晚。
  那麼,蘿拉的選擇呢?邂逅一段異國的戀情似乎是理想的人生插曲,對象是來自埃及的現代白馬王子,在紐約求學,戲劇性十足。只是太美好順遂的愛情,也蘊藏某種陰霾,果然,白馬王子即將回國,而且也早有婚約,當白馬王子發現這個灰姑娘的人生另有其他想法時,立即束裝返國,絕不拖泥帶水,十分絕決。灰姑娘怎麼辦呢?發揮了她郵差使命必達的精神,找出了心上人的地址,千里迢迢的飛到開羅,再續未竟戀曲。
  這場愛情一開始就註定不會有結果,不只在文化的差異,更在人生目標的設定,蘿拉還沒決定走進婚姻,接受婚姻的傳統約束。當她還在紐約時,無意間看到一捲好友推薦的埃及國寶級肚皮舞星伊絲瑪汗演出的錄影帶後,這個念頭開始浮現,成為肚皮舞孃的憧憬,也在心中湧動。於是當她的情路黯淡,她轉向學習肚皮舞,學習的過程不只改變了自己,又拉開了一個埃及愛情故事——她的老師,國寶級肚皮舞星伊絲瑪汗的因為舞而遭掩抑的愛情追尋,以及背後傳統的伊斯蘭禮教。
  〈Whatever Lola Wants〉, 其實是借用一首經典的同名老歌,原出現1955年百老匯音樂劇,1958年改拍同名電影Damn Yankess,編導的企圖自有弦外之音。這首歌後來又出現在2007年的法國電影巴黎拜金女(Priceless),動聽的旋律,歷久不衰,令人回味無窮。中文片名用《玩美舞孃》,也不得不讓人聯想起西班牙導演阿莫多瓦的的《玩美女人》(Volver),講的都是從女性自覺出發的回歸和追尋——追尋人生的方向。
  其實,這部電影更有意思的地方是,藉由肚皮舞拉開的序幕︰從現代舞到肚皮舞﹔從美國紐約到埃及開羅;從基督教世界到伊斯蘭文明。肚皮舞孃曼妙的舞姿,旋轉的活玉生香與服飾亮片,都在打開觀觀眾和異教徒的視野,在慾與望之間劃下一條神聖界線。名小說家米蘭昆德拉寫過一篇短篇小說〈愛德華和上帝〉,其中有一段對於慾望的描述,和肚皮舞聚焦的視點所在,肚臍,有某種意涵上的相關︰在她身體的正中間,就算是肚臍眼吧,她卻畫下一條嚴而不可妥協的防線,線以下是神聖不可越犯之區;因為那是摩西所拒斥的,是激怒上的的地方。
  舊約的摩西「十誡」對上伊斯蘭文明,意淫?還是修煉?饒富興味。華麗炫目的視野也讓人重新省視做為舞蹈藝術的肚皮舞背後的文明意味,在女性穿著罩袍、戴著頭巾的傳統伊斯蘭世界,這種既展露肉身,同時又傳達一種超乎肉體禁制的心靈能量,令人深思。電影也不時出現異文明交會的尖刻對話,藉西方女性的價值衝撞伊斯蘭男性的父權中心,火藥味十足,值得回味。
  「莫在倦時退場,力量來自渴望。」這是一句阿拉伯語的諺語,也是蘿拉終於在異國揚名立萬,返美前最後一場演出謝幕時,對滿場觀眾所分享的心情。這樣的渴望,開展了她的人生旅程,也給了她追尋夢想的動力。肚皮舞更開啟她前所未有的視野和心靈能量,她也理應心懷感謝。《玩美舞孃》是一部值得玩味的電影,也給所有有夢的人,踏實追夢的勇氣。
http://blog.eslite.com/movie/archives/1725

[電影心得]就只有舞蹈不好~玩美舞孃

根據電影中對於肚皮舞的闡釋以及我對肚皮舞的小小看法,那是一種透過腰部、臀部、手勢、配合全身的律動,隨著節奏,在每個節奏定點讓身體有力量地擺動到位,透過眼神,專注和忘情,加上阿拉伯音樂的迷幻感,所構成的一種肢體運動的幻境。
不刻意的、發自內心不造作、甚或渾然天成,魅惑週遭的觀眾。
它是一種外放的內斂,在特別的民族風格及宗教環境,必須在行為上保守,但是透過舞蹈,卻要表現出思想及心靈上的狂放。
它,是一種悶騷,騷進骨子裡的,要勾引住每一對讚嘆的眼神。
在人的故事的發展上,這部電影的處理非常恰到好處。
要有不平凡的故事,才會有戲劇,只是每個對於不平凡的定義不同。
郵差的職業舞者夢,在現實環境中屢遭失敗,卻因為追求愛情的結果,遠赴一個陌生的國家,將遠本追求愛情的動力和悲傷轉化為追求原本夢想的另一個境界。
這是讓人佩服的。一個人可以為了自己想要的,當下就決定拋開手上的一切,去面對一個新的環境。
故事的串連及交錯呼應,埃及名舞蹈家遭社會唾棄的不倫戀情,隨著接受女主角的請求授課教舞,開啟了新的發展。
在簡單卻又不平凡的師生互動中,兩個人各自突破了自己的困境,開啟了人生新的道路。女主角成為知名的職業舞蹈家,她的老師也再度被當地社會所接受。
唯一美中不足的,應該就是女主角對於舞蹈的表現吧。
太美式的風格加入了肚皮舞中....我指的不是舞蹈動作,而是那種肚皮舞的那種隱澀壓抑、內斂狂野的風味被歡笑快樂的美式百老匯歌舞秀呈現方式所取代。雖然那是在片中被視為一種外國人學習及表演當地舞蹈的一種創新風格並且獲得熱烈回響。

玩美舞孃 Whatever Lola Wants  2009-

導  演:納比爾艾尤奇(Nabil Ayouch)
演  員:【足球尤物】蘿拉琳賽(Laura Ramsey)、【天使好說性】卡門麗波絲(Carmen Lebbos)、【光榮歲月】阿薩德包柏(Assaad Bouab)
★獲邀 杜拜國際影展「阿拉伯之夜」開幕片
★榮獲 摩洛哥國際影展 最佳影片
★獲邀 紐約翠貝卡影展 觀摩電影
  【玩美舞孃】是一部關於愛情、夢想和肚皮舞的浪漫愛情片,電影橫跨北美紐約和北非開羅兩地拍攝,全片風光醉人、美不勝收!【玩美舞孃】劇情敘描一位美麗的女孩蘿拉,為了追逐她的愛情與夢想,竟飄洋過海、遠赴開羅探訪她的失聯男友,並趁此尋找一名國寶級肚皮舞孃的習舞奇遇。本片以英語和阿拉伯語原音呈現,不但獲邀為杜拜國際影展「阿拉伯之夜」單元的開幕片,更於去年底奪下了「摩洛哥國際影展」最佳影片大獎。導演納比爾艾尤奇(Nabil Ayouch)表示,肚皮舞是當今最受全球人們喜愛的阿拉伯文化,【玩美舞孃】藉由一場愛情夢想的追逐,輕鬆點出了東西文化的差異性,並透過瞭解,來縮短人們之間的距離。有趣的是,女主角蘿拉琳賽(Laura Ramsey)其實原本完全不會跳肚皮舞,但為了精彩詮釋【玩美舞孃】,她竟特地在卡薩布蘭加待了六個月,專心接受正統肚皮舞「魔鬼訓練」,果然在片中表現可圈可點,令人刮目相看!
  25歲的蘿拉住在紐約,她一邊做著無聊的郵遞工作,一邊卻懷抱著美麗的夢想,希望有天能成為一名優秀的舞者。蘿拉有個麻吉「姊妹淘」尤思,他是個男同志,因為不見容於保守的埃及,於是來到了紐約,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有天,尤思告訴蘿拉一個關於「肚皮舞后」伊絲瑪汗的傳奇:原來伊絲瑪汗是當今埃及的文化至寶,她的超群舞藝與絕色風華,據說能使尼羅河氾濫、金字塔傾倒…。然而有次伊絲瑪汗赴巴黎演出時,竟意外捲入了一場不倫戀:她愛上了一名已婚男人,這使她崇高的名聲,瞬間自雲端跌落。遭到不倫愛情和惡毒流言雙重打擊的伊絲瑪汗,在回到開羅後便消聲匿跡,從此退隱舞林…。
伊絲瑪汗的遭遇,引發了蘿拉的感慨與好奇。原來蘿拉剛認識男友查克,才交往不久,兩人愛情卻出現了危機,出身豪門的查克,竟不顧蘿拉的感受,逕自返回了埃及。蘿拉在震驚難過之餘,決定隻身前往開羅,她想同時挽救愛情,並找到這位傳奇的「肚皮舞后」,向她拜師學藝…。蘿拉能順利挽回這初萌的愛情嗎?伊絲瑪汗又會點頭、傳授她超群的舞藝嗎?當蘿拉冒險闖進這個陌生的國度時,才發現所有一切,都遠超過了她的想像…。
http://forum.pchome.com.tw/content/74/26133

勁舞女孩 The Backdancers!  2006

導演: 永山耕三 
編劇: 永山耕三 
演員: hiro 平山綾 膳任 沙耶子 田中圭 
  劇情簡介
由平山綾、前女子偶像團體「Speed」成員Hiro,與曾參與日劇「東大特訓班」並活躍於各界的沙耶子,以及從二人組合「EE JUMP」單飛的SONIM聯合主演,曾執導過許多叫座電視劇,如「東京愛情故事」與「長假」等的永山耕三執導。
當紅歌手茱莉即將要披上白紗結婚,決定走入家庭而退出歌壇。此時在她身後的四位伴舞女孩,頓時萌生一種失落表演舞台的空虛感覺。四位女孩各有遭遇:年輕的美羽相當有熱情,她對於舞蹈事業十分執著;然而美佳最有舞蹈天份,是天生的領導者。良佳比其他人年紀稍長一些,也想要結婚成家。唯有愛子,她想要去一圓自己的藝人星夢。
她們期望茱莉能夠打消此意重新復出,不過所屬的經紀公司,卻分配了一位年輕的經紀人。菜鳥經紀人功力還不足,無法替她們爭取到足夠的演出機會,伴舞女郎們面臨到要拆夥、分道揚鏢的命運。幸好此時,眾女籌組搖滾樂團「瘋狂金屬」,表現讓歌迷耳目一新,逐漸走紅。
她們終於站上了舞台的第一線,不再是當紅動作派歌手身後的一群影子。伴舞女郎揮別人生的陰霾,她們是勁舞女孩。

好萊塢十大經典歌舞片 2001-06-07(詳參【圖博館】:音樂劇:表演藝術11)

  美國歌舞片有點像中國的戲曲片,濃重的程式化風格使得當代觀衆、尤其是海外觀衆欣賞起來如同隔靴搔癢,難以過癮。另外,歌詞的美妙往往無法用另一種語言複制,也妨礙了它們在非英語地區的流傳。但從另一方面看,音樂及肢體語言更能超越普通的語言和文化障礙,因此優秀的歌舞場景均有耐看的特點,以下推薦作品有許多真正稱得上“百看不厭”。
  說歌舞片凝聚著一種文化的精華一點也不爲過。在“藝術反映生活”的階梯上,歌舞片就像蒸餾水,將多姿多彩的人生經曆加以提煉,並且注入了大量超凡脫俗的元素(想一想,在現實生活中,哪個人若一高興便唱歌跳舞,恐怕早被送進精神病院了)。歌舞片的這種特性,使得它擅長反映浪漫主義內容,表達喜悅、憂傷、夢想、悲哀等情緒,而表現繁瑣的塵事或思辯性題材則相對不是它的拿手好戲。但這種局限性不是絕對的,而對傳統條條框框的突破往往蘊涵著一種藝術形式的新生,如目前走紅百老彙的兩出歌舞劇都走喜劇路線,一出講下崗工人跳脫衣舞維生,另一出講戲劇界的騙術,均改編自喜劇影片。
  從表現手法上講,美國的歌舞影片有著極高的藝術成就,在70年代以前常常雄霸奧斯卡領獎臺。相比之下,印度每年生産的歌舞片恐怕好萊塢在全盛期都無法望其項背,而我國的春節聯歡晚會的耗資和聲勢也是珠穆朗瑪峰水平,但其藝術想像力和表現力連好萊塢30年代的歌舞片都不如。你若有機會看一下1936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歌舞大王齊格飛》(The Great Ziegfeld),那歌舞場面的舞臺設計和調度大概會讓央視的腕級編導們漢顔。
  30-40年代是好萊塢歌舞片的黃金時代,那時在豪華布景及制作上已登峰造極;之後的歌舞片更注重內容和形式的結合,在藝術上取得了更高的成就,如50-60年代的著名歌舞片均很有史詩氣派。70年代後,好萊塢歌舞片全面進入萎縮階段,傳統的表現手法不再受人歡迎,創新的路子偶爾有人嘗試,但並未掀起新的熱潮。新片《紅磨坊》在形式上作了大膽的試驗,如徹底打破傳統的歌舞段落化,並采取“新”歌“老”用的手法營造喜劇氣氛,但是,影片在劇情和思想性方面並沒有什麽新意,它能否傳世還有待時間的考驗。
  喜歡歌舞的朋友對以下作品應該會有興趣,不喜歡的朋友也可以從中得到啓示。比如,當代大型動作片在表現手法上便受到傳統歌舞片的潛移默化,如《珍珠港》的導演邁克爾?貝強調《西區故事》爲他的啓蒙作,而李安則坦承整部《臥虎藏龍》在潛意識中都受到李翰祥執導的黃梅調《梁山伯和祝英臺》的靈感惠顧。
  本文所列的歌舞片不包括動畫歌舞片,盡管從嚴格意義上講那也是歌舞片,而且可視爲傳統歌舞片沒落後取而代之、但保留了傳統精髓的新式歌舞片。
  一、《綠野仙綜》Wizard of Oz (1939)
  雖然它把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輸給了《亂世佳人》,但這絲毫不能掩蓋它空前絕後的兒童歌舞片成就。每一句臺詞、每一個音符、每一樣道具都已成爲傳世經典。現代科技大可以把特技做得更真,但誰能複制那一份純真、那一份探索精神?誰能複制朱迪?加蘭的歌聲?幸虧秀蘭?鄧波爾沒有搶到這個角色,因爲她太乖巧、太做作,沒有加蘭那份無需雕琢的“純”。
  多羅西在鐵皮人、稻草人和懦弱獅子陪伴下,踏上黃磚路,邁向翡翠城,他們在那裏沒有得到現成的“心”、“腦子”和“膽子”,但他們在那一幕幕奇幻的探險中,學會了如何培養內涵、智慧和勇氣,也體會到親人的愛勝于一切這個道理。
  我想,全中國只有歌詞翻譯家薛範才能譯出原文歌詞的無窮妙趣。還有,我國文化可能難以接受“懦弱獅子”這樣的自我矛盾。不過,既然老鼠可以由鬼鬼祟祟變成可愛無比,獅子爲什麽不能改變一下形象呢?反正一切都是幻想。
  二、《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 (1952)
  把早期好萊塢的一些電影歌曲加以串聯,再配上一個電影業由無聲片轉爲有聲片的劇情,這樣的做法通常産生的是陳詞濫調和連篇俗套,但此處卻催生了一部充滿絢麗愧寶的歌舞片。
  千萬別把在雨中唱歌聯想成淒淒慘慘戚戚,本片的情調猶如雨後的彩虹,流光四溢,那歌那舞是如此令人酥心,那喜劇是如此天真、開懷,能掃清你心頭的任何陰霾。
  本片是舞蹈大王金?凱利(Gene Kelly,別跟無厘頭喜劇大王金?凱瑞搞混了)的精心傑作,尤其是他在雨中自導自唱自跳的主題曲,若他一輩子只創作了這一段,也會流芳百世。記得幾年前他去世那天,美國電視臺在黃金時段播出訃告,沒有一個字總結他的生平或綜述他的成就,只是把這一段完整地放了一遍,然後打出“金?凱利今天去世”的字幕。本片又譯《萬花嬉春》。
  三、《音樂之聲》Sound of Music (1965)
  我的一些朋友可能不能原諒我沒有把本片列在榜首,因爲該片在全球的叫座程度絕對無與倫比,但它卻有著一些小毛病,如某些場景甜得發膩,小孩的戲太過乖巧,個個都好像受了秀蘭?鄧波爾的培訓,還有,婚禮後的結局有明顯的畫蛇添足之嫌。
  該片我看過不下一百遍,所有臺詞都記得,但影片的精華都集中在歌舞場面,我這裏就不複述大家耳熟能詳的歌名了。在藝術手法上,該片把原本屬于“室內樂”的故事成功地放大爲“交響樂”似的史詩。在實景的利用及跟內景的結合上,本片跟它之前的歌舞片相比更上了一層樓。
  本片的精髓由三大元素組成:羅傑斯的音樂、哈默斯坦的歌詞、朱麗?安德魯斯天籟般的歌喉。本片榮獲包括最佳影片等四項奧斯卡。
  四、《一個美國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 (1951)
  一個美國畫家在巴黎艱苦奮鬥,同時被一名富婆和一個漂亮女孩看中,這樣的故事俗得甚至有點反胃,比《音樂之聲》的故事更缺乏創意。不過不要緊,有格什溫的音樂、金?凱利的舞蹈,再加上歌舞片大師明奈利的導演,保證把你的注意力從大腦轉移到感官。
  影片的精華是它的壓軸戲:那是一場大型舞蹈,場景是巴黎,你猜該用什麽樣的布景來襯托?若即若離、如夢如幻的印象派繪畫,時而像是畫,時而又“活”起來。這場戲的創意足以彌補其他部份的平庸,你若跳過整部影片,光看這部份,也沒有什麽損失。
  本片又譯《花都舞影》或《花都豔舞》,共獲最佳影片等六項奧斯卡獎。
  五、《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 (1961)
  每部歌舞片似乎都有大師的痕迹,本片也不例外:莎士比亞、伯恩斯坦和羅賓斯。莎翁的羅密歐和朱麗葉被搬到了紐約曼哈頓的西城,家族的時代糾葛轉化成不同族裔、不同街頭幫派間的紛爭,但永恒的愛情故事依然感人至深。
  本片和《音樂之聲》是同一個導演──羅伯特?懷斯,他在此片中已開始大膽嘗試街頭實景跟程式化布景的結合。這種風格同時滲透到影片的每一個方面,寫實的表演跟大段的芭蕾舞動作居然沒有造成不和諧的感覺,當然羅賓斯的編舞功不可沒。
  這部地道的美國當代歌劇共獲得了十項奧斯卡獎。 
  六、《紅菱豔》The Red Shoes (1948)
  這部英國影片是罕見的、能將舞蹈語彙天衣無縫地融入電影語彙的作品,也是芭蕾舞愛好者的最愛。它講述一個芭蕾舞女演員的痛苦抉擇,她必須掙紮在一個具有強烈占有欲的音樂天才和一個排斥愛情的制作人之間,她的舞蹈不是才華的眩耀,而是情感的體現和升華。
  影片有大段的舞臺表演,但因爲處理手法實在高超,非但一點不枯燥,反而對門外漢也能産生吸引力。女主角妙曼的舞姿、攝影和美工的豐富想像力尤其值得稱道。
  七、《奧利佛》 Oliver! (1968)
  這是20世紀最後一部得奧斯卡大獎的歌舞片,改編自狄更斯的小說,又譯《孤雛淚》。照理說,講一名孤兒學當小偷的故事似乎跟載歌載舞無緣,但片中的歌舞不僅處理得當,而且妙趣橫生。
  本片的導演是曾執導經典名片《第三個人》的凱羅?瑞德,他的鏡頭調度非常靈活,完全擺脫了以往用一兩個機位記錄全過程的死板方法。影片的整體感覺也非常統一,不像某些作品有明顯的精彩和缺陷或者戲劇元素跟歌舞元素格格不入的現象。
  八、《歡樂滿人間》Mary Poppins (1964)
  這是朱麗?安德魯斯的銀幕處女作,扮演一個跟她次年主演的《音樂之聲》幾乎相同的角色。1910年倫敦一個死氣沈沈的中産階級家庭,一個從天而降的保姆爲兩個孩子帶來了幻想和歡樂。
  影片不僅歌曲非常出色,一點也不亞于《音樂之聲》,而且特技也屬一流,尤其是真人跟動畫共舞的段落在當時具有創新意義。
  九、《窈窕淑女》My Fair Lady (1964)
  這部共獲八項奧斯卡獎的歌舞片其實是一部中規中矩的作品,故事改編自蕭伯納的劇作,講一個倫敦賣花女如何經過一個語言學教授的調教,搖身變爲高貴女郎,最後教授不自覺地愛上了自己的“傑作”。
  影片的詞曲寫得非常棒。但玩弄英語口音的情趣及英國貴族式的典雅似乎跟現代中國觀衆相隔很遠。
  十、《燕特爾》Yentl (1983)
  挑選十大歌舞片若忽視了從征服百老彙舞臺、到電視屏幕和大銀幕,最後當上好萊塢導演的芭芭拉?史翠姍,那真是罪過。在此我們沒有選她的成名作《滑稽女郎》,而是挑選了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辛格的《燕特爾》,原因有兩個:1、本片的故事有點像梁山伯和祝英臺,但不以愛情線爲主,而旨在宣揚女權主義思想;2、影片對歌曲的處理已完全擺脫了傳統的“停戲唱歌”方式,歌曲出現得極爲自然,仿佛是水到渠成的戲劇獨白。
  在20世紀初,家住東歐的猶太女孩燕特爾非常好學,但當地的風俗禁止女孩上學,于是她只好男扮女裝。在學校,有一個男生跟她很要好,但他倆的關系涉及到性取向錯亂的議題。(你有沒有想過梁山伯是什麽時候愛上祝英臺的?如果他在知情前就産生情愫豈非表示他有同性戀傾向?若是知情後才愛上,那不是表示友情在一瞬間就可以轉化成愛情?似乎不合邏輯。《燕特爾》在這方面就很細膩。)此外,影片還細致地表現了主角的戀父情結。
  影片中,燕特爾最終跟一個不明真相的女孩發展到“洞房花燭夜”,三角矛盾的和解包含著許多痛苦的抉擇,完全脫離浪漫派的“皆大歡喜”結局(她還女兒身後,孑身一人出走海外)。影片的攝影有倫伯朗繪畫的風格,史翠姍的演技和歌藝爐火純青,歌曲對于心理描寫起到了極佳的作用。
特別不推薦:《金粉世界》Gigi (1958)
  這部直譯爲《琪琪》的歌舞片共獲九項奧斯卡,由《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的原班人馬制作。影片描寫如何調教一個女孩進入上流社會,著重反映100年前巴黎的優雅情調。關心奧斯卡曆史的影迷一定會注意到這部影片,可能會問爲什麽我沒有選它爲十佳。在此,我們特別注明,本片雖不是濫片,但它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回頭看根本不應該得這麽多大獎。
  影片對法國情調的處理過于死板,只顧眩耀場面和服裝,既沒有思想深度,更談不上超脫。藝術手法也無甚創意,一切只流于外在美。
  此處我們順便介紹一段影響50-60年代美國歌舞片的佚事,也爲大家解開一個牽涉兩大明星的謎:《金粉世界》在百老彙作爲舞臺劇上演時,女主角琪琪的扮演者是一個當時默默無聞的歐洲女孩,名叫奧黛麗?赫本。赫本有著驚人的美貌和氣質,但不是演技派,歌也唱得一般,好在這個角色百分之百適合她,她演得極爲順心。《金粉世界》搬上銀幕時,影片公司沒有啓用赫本,而是用了《一個美國人在巴黎》中的主角萊斯莉?卡倫。卡倫演得很稱職,但絕對缺少赫本的高貴。沒過多久,赫本因主演《羅馬假日》而紅遍全球,並一舉奪得奧斯卡。
  毫無疑問,由赫本主演的《金粉世界》會具有更高的欣賞價值和保存價值。可惜,電影人看不起舞臺演員的事經常發生,舞臺演員實力再強,總是會因知名度不夠遭到排擠。赫本的走紅肯定讓《金粉世界》的老板捶胸頓足。
  幾年後,同樣性質的事情再次上演,只是赫本的角色從“媳婦”轉成了“婆婆”。《窈窕淑女》是由端莊的英國演員朱麗?安德魯斯在倫敦和紐約舞臺上唱紅的,她的歌藝和演技均大大超過赫本,只是長相遜赫本一籌。電影公司老板在將此劇搬上銀幕時,不顧衆人反對,放棄安德魯斯而選用赫本。赫本演得很出色,但她的歌喉雖經過再三訓練,仍無法達到該劇的要求,最後只能請他人代唱。
  幾乎與此同時,迪斯尼影片公司的老板迪斯尼親自出馬,邀請朱麗?安德魯斯主演一出全新的歌舞片《歡樂滿人間》。安德魯斯的精湛歌藝和演技震驚好萊塢,人們意識到她痛失主演《窈窕淑女》的機會是多麽不公平。于是,在當年的奧斯卡中,《窈窕淑女》雖然獲得多項大獎,但最佳女主角給了初登銀幕的安德魯斯,而赫本卻連提名都未得到,好不尷尬。當然,赫本爭好角色並沒有錯,這只是證明老板們多麽缺乏遠見和洞察力。
  次年,安德魯斯又出演了一部經典歌舞片,那就是《音樂之聲》。她的巨大成功卻好事變壞事,因爲她從此再也難以擺脫保姆或家庭教師的形象桎梏。
http://ent.163.com/edit/010607/010607_79164(2).html

台長: 阿楨
人氣(11,409)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書評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翠堤春曉》
此分類上一篇:《月亮上的男人》

阿楨
精舞門 2008

導演: 傅華陽
演員: 陳小春 南賢俊 范冰冰
影片短評
功夫+街舞~~~~就是好看
劇情簡介
自幼習武的楚東(陳小春飾)年輕氣盛,莽撞的舉動一次次傷及親人,在因緣際會下走上舞蹈之路,在舞台上意外發現自己的街舞天分。另外,舞技超群,受到眾人肯定的鍾少雄(南賢俊飾)也來到了舞台上。在這兩個身懷絕技年輕人身邊的,則是性感而熱情的DJ Tina(范冰冰飾)。
舞林大戰一觸即發,楚東和他的伙伴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親情、愛情與友情也在此一點點圓滿,以無敵的動感引領時尚,找到各自生命的方向。
導演傅華陽少林方丈釋永信門下親傳俗家弟子,他說:「每個人的舞台都因自己展現的舞步而精彩,《精舞門》是一串記錄舞步的足跡,也是一段求索與歷練的心路,這是一個突破束縛尋找自我的故事。」
影片將融合中國功夫和真材實料的道地街舞,結合傳統中國功夫、泰拳、巴西柔道與跆拳道等,除了蔡依林舞蹈老師雪糕外,還請來日本天后Misia等國際頂尖舞蹈專家助陣,是華語電影近年少見的大少筆舞蹈片。
2012-05-12 10:19:17
阿楨
音樂劇:表演藝術11

音樂劇(Musical theater)是由喜歌劇及輕歌劇(或稱“小歌劇”)演變而成的,早期稱作“音樂喜劇”,後來簡稱爲“音樂劇”,是19世紀末起源于英國的一種歌劇體裁,是由對白和歌唱相結合而演出的戲劇形式。音樂劇熔戲劇、音樂、歌舞等于一爐,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劇色彩。它的音樂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衆的歡迎。音樂劇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彙和英國的倫敦西區。因此百老彙音樂劇這個稱謂可以指在百老彙地區上演的音樂劇,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彙風格的音樂劇。

著名音樂劇

安德魯洛伊韋伯音樂劇《歌劇魅影》
音樂劇《鐘樓怪人》
百老匯音樂劇《貓》

台灣音樂劇

台灣首部音樂劇可追溯至1987年的《棋王》(張系國原著)
作曲家鄧雨賢 音樂劇《四月望雨》
作曲家李泰祥 經典歌曲音樂劇《美麗的錯誤》
畫家陳澄波 音樂劇《我是油彩的化身》
廖風德原著 音樂劇《隔壁親家》
賴聲川 音樂劇《夢想家》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9411125
2014-08-13 07:59:07
美國黑金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2 18:38:3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