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7-12 09:13:36| 人氣4,787|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機器戰警》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館對《機器戰警》的基本立論見前評《哈利波特》
  另外與其在幻想科幻的《機器戰警》,不如實創些民用機器人(貼於後)、或前評軍用<戰鬥機器人>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3879461/20080226072114

《機器戰警1》(1987)

導演:保羅‧範赫文 ( Paul Verhoeven)
製片:Arne Schmidt
編劇:Edward Neumeier、Michael Miner
攝影:Jost Vacano
演員:
Peter Weller – Murphy/ Robocop
Nancy Allen – Lewis
Ronny Cox – Dick Jones
Kurtwood Smith – Clarence J. Boddicker
    第一集:墨菲在一次追捕犯人的任務中慘遭殺害,經過科學精密的改裝後,他成了無堅不摧的機器戰警,警方以他來打擊地方上的罪惡無往不利,卻沒想到竟操縱在利益團體手中,而因爲他仍存有以前的記憶,爲了複仇,爲了産奸除惡,決定大幹一場。
    第二集:底特律因積欠泛消費公司巨大債務,迫使底特律城不得不成爲泛消費公司中的一環。然而市警局在發展機器戰警第二代時,爲了尋找取代機器戰警墨菲的人,卻找上毒販頭子!當第二代機器戰警完成後,竟成爲底特律的夢魘,墨菲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第三集:在日本大財團的控制下,一支“逼遷特種部隊"利用暴力手法,將底特律貧民居民趕離原居地,企圖進行發展,鐵甲威龍梅菲憑腦細胞的一點良知,決定倒過來協助地下遊擊隊反抗強暴。
    幕後制作
  本片是第一部由荷蘭籍導演所執導的美國影片。1987年7月,初入好萊塢的荷蘭人保羅?範霍文的第一部影片就一炮打響,連續占據了兩周票房冠軍,從此,一個嶄新的好萊塢英雄誕生了,他就是機器戰警。根據保羅?範霍文的說法,這部影片有一大部分是受到美國挑戰者號的爆炸所啓發的。《機器戰警》是一部在電影視覺與敘事藝術上相當成功的好萊塢影片。類似于《銀翼殺手》片中的都市摩天大樓場景、機器人的電腦動畫與音效、機器戰警的造型與穿插在影片中關于高科技的新聞報道與廣告,將後現代的未來世界(實際上就是美國)景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機器戰警》是這個系列的創始之作,也是最成功的一部,導演保羅?範霍文在場景、節奏、特技的掌控上均有出色表現,影片融合了犯罪、科幻、動作乃至喜劇等多種類型電影的成份,動作場面暴力震撼,十分吸引觀衆。愛德華?諾麥爾和邁克爾?邁納的編劇也十分到位,這一系列的主題諸如:未來科技高度發展後的末世景象、反政府、反跨國企業等均鋪設得豐滿充分,奠定了整個系列的基調和框架。此後整個系列三部電影均由愛德華?諾麥爾操刀,他後來與保羅?範霍文還合作過《星河戰隊》(Starship Troopers 1997),而邁克爾?邁納除了機器戰警1、2的編劇外,還擔任了最後一部關于機器戰警的由加拿大拍攝的電視劇集《機器戰警:終極毀滅》的編劇。
  系列電影中的警察拍檔,也即兩位男女主演,分別是彼得?威勒和南茜?艾倫。彼得?威勒據說是由于導演保羅?範霍文看中了他那張有著富有表情的嘴唇才得以入選,影片推出後他的名氣也水漲船高,其後還出演過《機器戰警2》、《毀滅之路》(Road to Ruin 1991)和《雲上的日子》(Beyond the Clouds 1995),而女主角南茜?艾倫除了機器戰警系列的三部電影,其他的作品都沒有什麽大名氣。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本片憑借130萬的制作成本,首映就取得了800多萬的票房。至此,電影公司當然不會放過這棵搖錢樹。三年後的1990年,由伊文?克什納(Irvin Kershner)執導的《機器戰警2》再度出爐,這位導演此前還曾執導過《星球大戰第五集:帝國反擊戰》和《巡弋飛彈》。編劇除了愛德華?諾麥爾和邁克爾?邁納以外還加入了2005年曾經編導《罪惡之城》的弗朗克?米勒(Frank Miller)。《機器戰警2》雖然在各方面沿襲了前作的套路,但是在主題上仍然有自己的新意,是一部較爲成功的續集。仍是三年之後,《機器戰警3》如期在1993年登場,導演換成了[弗雷德?德克爾](Fred Dekker),編劇仍然是愛德華?諾麥爾和弗朗克?米勒,機器戰警改由名不見經傳的[羅伯特?約翰?伯克](Robert John Burke)擔綱。《機器戰警3》的表現只能說是不過不失,只是在動作場面和特技上都較前兩作稍有遜色。除了三部電影之外,《機器戰警》還有同名漫畫、動畫和電視連續劇,甚至是幾乎全平臺的電子遊戲。
    精彩花絮
  爲這部電影配樂的是電影音樂大師巴索?普列多斯(Basil Poledouris),除了本片之外還爲《冷血騎兵》、《星河戰隊》、《暴走潛龍》、《獵殺紅色十月》等硬漢類電影創作配樂。
  機器戰警查看犯罪紀錄的電腦,實際上是一個北方電信電話交換設備。
  其中一幕是ED-209第一次出現在會議桌前即瘋狂射殺一位年輕員工的畫面,導演刻意讓這個鏡頭持續幾秒以上的長度,並將之延宕在布滿血紅般子彈的屍體,壓倒在屬于未來底特律的雪白模型上,借以制造一種荒謬可笑的喜劇效果。
  片中的場景雖然設置的是在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實際上是在德克薩斯州的達拉斯拍攝的。
  導演客串:(保羅?範霍文)在舞廳裏,當利奧正准備踢掉機器戰警的時候,可以看到有個動作很誇張的男人正在用手勢談話。
  機器戰警原先因過于血腥暴力而被列爲X級,後來許多被剪掉的畫面在LD的版本中仍舊看得到。
  影片中OCP公司的入口實際上是達拉斯市政大廳的正門入口,整個建築就是一幢摩天大樓。
  在電影院的宣傳片中,采用的背景音樂出自于影片《終結者》(The Terminator 1984)中終結者的出場,這部電影同樣也是講述一個從人轉換成的機器人。
  服裝太熱也過于沈重,彼得?威勒由于失水過多差不多每天要減輕3磅的體重,最終就在服裝裏安裝了一個空調。
  編劇愛德華?諾麥爾(Edward Neumeier)是在路過影片《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1982)的拍攝現場之後,就構想出了《機器戰警》這部電影。
  編劇和制片原以爲在電影中描繪的他們的形象會惹毛那些警察。事實相反,他們非常喜歡。
  影片中的綁架段落,也就是一位前市議會議員挾持市長市根據真人真事而來的,前舊金山監察員唐?惠特(Dan White)希望以此要回自己的工作。
  當機器戰警靠近迪克?瓊斯的辦公室,第一次准備要抓住他的時候,瓊斯正配合著影片的配樂擊打響指。
  導演標志:(保羅?範霍文)(聖像雕塑)在影片即將結束的時候,可以看到機器戰警正走在水邊。範霍文認爲他看見的這個角色就是作爲未來版本的耶穌基督。除此之外,還可以參考槍發射出去穿過墨菲的手,就好像是耶穌的雙手被釘在十字架上一樣,子彈穿過墨菲的頭部則像是荊棘之冠,以及在影片的高潮部分鮑迪迪克的血像紅酒一樣流淌著。
  在綁架的這個段落裏,也就是前市議會議員正挾持市長作爲人質,機器戰警先前過去的時候,“紅外線熱像模式”實際上是由真人演出的,在裸體男演員身上塗滿了熒光和黑色的顔料。導演保羅?範霍文後來表示,他認爲這項技術遠遠要比買一臺貨真價實的紅外分光攝像機便宜。

    《機器戰警2》(1990)
  電影導演:伊文?克什納 Irvin Kershner
  電影演員:南希?艾倫 Nancy Allen
  彼得?威勒 Peter Weller Belinda Bauer
  約翰?格勞夫 John Glover
  馬克?羅斯頓 Mark Rolston  
  【簡 介】
  底特律警察墨菲在一次辦案過程中和罪犯交手,受傷極爲嚴重,奄奄一息。恰好ocp公司研制的改造機械戰警進入最後階段,于是墨菲成爲第一個改造後的機械戰警。全身電腦、機械的裝備,讓墨菲驍勇無敵,最終戰勝敵人,發揮出機械戰警的巨大威力。
  這是該系列的第2部,這次機械戰警對付的,不僅僅是無惡不做的歹徒,還有一個與之旗鼓相當的機械人……

    《機器戰警3》(1993)
  影片簡介:
  故事發生在美國未來的底特律,一個叫做OCP底大型企業集團負責管理一個罪惡泛濫的舊的底特律,爲了徹底掃蕩罪犯,于是制造了一個強悍的機器人,他們認爲這個城市從此可以天下太平……
  底特律警察墨菲在一次辦案過程中和罪犯交手,受傷極爲嚴重,奄奄一息。恰好ocp公司研制的改造機械戰警進入最後階段,于是墨菲成爲第一個改造後的機械戰警。全身電腦、機械的裝備,讓墨菲驍勇無敵,最終戰勝敵人,發揮出機械戰警的巨大威力。

    《機器戰警4》
  導演:JulianGrant
  主演:PageFletcher MauriceDeanWint MariadelMar   
  故事發生在美國未來的底特律市,一個叫OCP的大型企業集團負責管理一個罪惡泛濫的舊底特律市。爲了徹底掃蕩罪犯,遂制造一個強悍的機器人,他們認爲這個城市從此可以天下太平。可是,怎麽也沒料到這個機器人會漸漸出現一種可怕的毛病,于是,他們唯一的辦法是:再次制造另一具新型武器——機械戰警。
  朱丹爾的病毒越來越嚴重,唯一的方法只有沖進OCP大樓去尋找治療方法,墨菲、凱布爾和安與詹姆斯的幫助下進入OCP總部,但SAINT系統恢複了控制,關閉了大樓。墨菲、凱布爾和安與詹姆斯與大樓內的自動系統“托管”組織成員進行了殊死搏鬥。凱布爾利用EPM炸彈引爆SAINT系統,同時也摧毀了自己。大樓與城市關閉,朱丹爾的病毒被清除,一個及時的複活行爲救了墨菲的命。墨菲留下詹姆斯照顧安與朱丹爾,自己朝著驚恐的城市昂首而去,機械戰警又上崗了。

    《機器戰警5》(2006)
  導演:朱力安?格瑞特
  主演:柏治?費查、瑪莉亞?戴爾曼、莫裏斯?迪恩溫特   
  內心狂熱崇拜法西斯獨裁統治的邪惡博士服務于OCP企業集團,表面上他是要發明一臺解決底特律市的犯罪、交通堵塞、商業彙兌、能源供應、醫療服務等一切問題的超級計算機,實際上他是利用機會提取活人大腦神經來制造一個能夠統治全世界的“超級神經腦”。地球因此籠罩一層恐怖,人類將再次面臨一場生死浩劫,被激光炮終結的機械戰警墨菲在危機中複活,與具備強大機器和電腦控制能力的邪惡博士展開了最後決戰,機器戰警與地球強盜間的戰鬥一觸即發……
  ◆影片賣點:
  “ROBOCOP”在國內有兩個深入民心的譯名:《鐵甲威龍》和《機械戰警》。“機械戰警”和 “蝙蝠俠” 、“魔鬼終結者”、“超人”等一樣,都是美國人心中的超級英雄,其系列電影也都是好萊塢制造的超級科幻、動作大片。“蝙蝠俠”于1989 -2005年間先後推出了《蝙蝠俠1 & 2 & 3& 4& 5》;“魔鬼終結者”作爲阿諾?施瓦辛格塑造的超級英雄,也于1984-2003年間推出了不朽的《魔鬼終結者》三部曲;“超人”是在1978-1987年間推出電影《超人1 - 4》;而“機械戰警”系列電影是在《超人4》之後,即1987年之後才陸續推出。《鐵甲威龍5》是美國獨立制片大亨ORION ENTERTAINMENT COMPANY投入巨資打造的與《超人5:超人歸來》同級別的年度科幻、動作續集大片。
http://baike.baidu.com/view/1459914.html?tp=0_11

 影片討論:《機器戰警》

《機器戰警》是一部在電影視覺與敘事藝術上相當成功的好萊塢影片。類似《銀翼殺手》或更早的《大都會》片中的都市摩天大樓場景、E-209機器人的電腦動畫與音效、機器戰警的造型與穿插在片中關於高科技的新聞報導與廣告,將後現代的未來(美國)世界景象表現得淋漓盡致。影片的敘事則是將科幻片、警匪片、愛情文藝片與西部片等好萊塢電影類型拼湊在一起,述說一個相當典型的英雄救贖(死裡復活)與獨立拯救世人的故事。就像相當受到歡迎的《星際大戰》(科幻片)、《原野奇俠》(西部片)、《終極警探》(警匪片),影片建構出好與壞分明的二個世界。當影片末了機器戰警解決了OCP公司裡(也是影片裡)的大壞蛋副總裁瓊斯,觀眾再一次從電影中得到觀影的快感與對於社會秩序將永遠受到(英雄)維護的保證或期望。影片將人、機器、警察三者巧妙地結合為一個機器戰警,不只在視覺上令觀眾印象深刻,更是在這樣一個角色身上結合了人性、暴力、法律等原本無法相容的特質。因此機器戰警因為是機器使得其所彰顯的人性益發可貴、因為是人使得其超人的能力益發令人羨慕、因為同時具備人性與超能力,使得其警察的身分益發滿足觀眾對於英雄的期望。在此完美的結合下,《機器戰警》能夠在一部影片裡綜合諸多好萊塢電影常見的主題,因此十分具有娛樂價值與票房吸引力。
    《機器戰警》除了具有十足的好萊塢藝術風格,在影片敘事上也像諸多好萊塢電影一樣對於美國社會大眾所關注的社會問題有所呈現。然而影片在這個屬於意識型態方面的呈現,卻因為影片採用典型的警匪片與西部片的形式(例如刻意強調墨非與機器戰警耍槍的鏡頭),社會問題自然被簡化為善/惡、黑/白對壘分明的個人問題。影片的情節對於城市犯罪問題(底特律城),官僚制度(警察無能)、資本主義擴張的腐化(警察成為私人公司所有、OCP二位副總裁皆為貪婪、喪失人性的惡棍)、高科技的過度發展(星戰系統的失誤摧毀了加州聖塔芭芭拉市、E-209的失控)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具體批評。但是一如幾乎所有的好萊塢電影一樣,影片並未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或是提出解答。影片末了片中四個首惡被消滅後,似乎一切問題隨著字幕與片尾音樂的出現都消失無蹤,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
    在這樣一個典型科幻/警匪類型片的形式底下,意識型態的問題只是被掩蓋,而沒有提供觀眾關於片中所提及諸多社會問題的反省或是解決之道。更嚴重的是,好萊塢電影因為是極具影響力的大眾文化形式,它所提供的簡化版社會知識,往往讓觀眾在看完電影後以為已經掌握而且解決這些社會問題了。在《機器戰警》裡,細心的觀眾會發現,底特律的犯罪問題雖然在片末似乎已經被機器戰警所解決了,但是如瓊斯所言,隨著「城市三角洲」的興建犯罪只會加劇──資本主義帶來了新城市與新警察,卻也將引來新的犯罪與新的社會問題。在警政方面,機器戰警似乎是完美而理想的未來警察,但是由於機器戰警似乎獨立於警察行政體系之外,官僚制度的問題依舊存在,除非人類不在需要人類警察,否則機器戰警的存在並不代表警察問題的消失。
    就資本主義過度擴張這個問題而言,片中機器戰警與所有警察一樣都是OCP公司的產品或員工,因此資本主義的擴張並未受到質疑。影片中雖然機器戰警對於公司/主人的反叛使它最後能將壞主管擊斃,但是它仍然是聽命於最高(好)主管/主人方能行事。影片注意到私人公司掌控警政可能帶來的問題,但是卻將問題簡化為一個利益薰心的壞主管個人問題。當觀眾隨著機器戰警的勝利而興奮不已時,卻忘了具有絕對權力的公司最高主管隨時可能變成第二個瓊斯。
    然而《機器戰警》這部影片更深的意識型態問題,必須從機器戰警這個角色的設計上去討論。影片對於科技發展的憂慮,除了上述對於生活高度科技化後可能引發無法預期的災難外,在機器戰警的角色身上,我們也看到另一層的隱憂,就是科技化後人性的喪失。墨菲在被惡棍擊斃後被改製為機器戰警,對於過往的記憶完全被銷毀。然而整部影片也是他尋回自己屬於人的身分的過程。在追捕那一幫惡棍的過程中,他過去的記憶不斷隱約地出現,他更回到過去的房子試圖尋回他的自我。在片末他射殺瓊斯後,OCP的總裁詢問他的名字,他終於驕傲地說出自己的名字「墨菲」,完成自我的救贖。問題的癥結是影片從起始就與卓別林的《摩登時代》一樣,將人與科技對立起來(E-209失控射殺了一名無辜的OCP員工時的恐怖景象,是《摩登時代》失控的機器餵食機的後現代版),觀眾仍必須要問:此時的墨菲是人還是機器?他說出了自己的名自救表示人征服了科技嗎?
    機器戰警其實正代表著影片對於科技既恐懼又擁抱的矛盾。這其實是一個無法解決的矛盾:只要文明持續擁抱科技,就必須面對科技所可能帶來無法預期與掌握的失控與影響,唯有無止盡地以更新的科技來控制舊科技所製造或引發的問題。片中二部機器戰警皆有失控的問題:ED-209才被引介出場即失控而使一名員工慘遭亂彈穿心而亡;機器戰警的失控(找回人性)則是意外地解救了整個片中世界的可能浩劫。科技或機器的失控是必然,可能引發的災難亦十分駭人。那科技究竟是福亦是禍?就這個意識型態的的議題而言,影片提供什麼樣的態度與觀點?影片巧妙地在銀幕上與故事中透過機器戰警/墨菲的三個發展階段來解決科技失控的焦慮:第一是墨菲(人);第二是到帶著頭盔的機器戰警(機器);第三是脫掉頭盔後有原來記憶的墨菲(合成人)。影片以機器戰警的機器身體加上墨菲的頭(人性)來象徵科技與人性的完美結合,似乎從此科技在人性的帶領下將安全無慮。
    但是以人與機器所組合而成的「合成人」(cyborg)在本質上就是一種矛盾的個體,因為它/他既是人又是機器,既有生命又是人造物。就視覺上的象徵意義而言,這個合成人的身體的剛強不朽益發凸顯由墨菲的頭所代表的人性的脆弱與有限。(機器戰警卸下頭盔之後,觀眾倏地發現那是多麼蒼白而不堪一擊的頭顱。)影片希望藉由合成人來消彌人類對於科技的恐懼,但是機器戰警這個合成人的身體卻不斷地在提醒我們,為什麼人必須對於科技常懷恐懼。另外,雖然機器戰警的人頭鐵身傳達了人類掌控科技的意象,但是這個身體意象也表現了影片對於人性與科技之間的理解仍是無法突破人性/科技主僕二元對立的模式。影片利用機器戰警這個合成人反映了現代美國社會對於科技的焦慮,但是卻未反映合成人所顯示科技與人性已經不再是界限分明二元相對的事實。科技的發展若是值得焦慮,最令人擔憂之處應該是科技已全然融入人的世界,甚至改變了我們對於人性的定義,當這樣的科技一旦失控,再也沒有所謂的「人性」可以挽救。
    因此,當《機器戰警》中墨菲/機器戰警如所有西部片的英雄一樣在片尾獨自離去時,他/它不過是昔日「鐵漢」的現代版,只不過「鐵」漢已不再是形容詞而是真正鐵皮鋼骨的漢子。好萊塢的科幻片幻想未來,形塑未來英雄的模樣,所得到的卻仍是舊日西部片傳統的英雄典型並不令人意外。畢竟在未來世界所面對前所未知的惡勢力與西部拓荒者所面臨的處境十分雷同。好萊塢已經在西部片類型裡找到了最佳的英雄影片公式,透過電影的影響西部片中的英雄成了觀眾心中英雄的極致典型(一如墨菲必須學習西部英雄耍槍,才能在愛看西部片的兒子面前成為英雄)。以商業考量為唯一目的的好萊塢電影工業,對於這個賣座極佳的英雄公式,豈會因為影片故事時空轉移到未來就輕易放棄?
    七、 問題討論
1. 影片中穿插不少新聞報導與廣告,這些片段與影片的主題之間有何關連?
2. 墨菲成為機器戰警後仍對於過去殘存些記憶,這些記憶成為他後來回復為「人」的重要元素。在影片中機器戰警還展現出哪些特質是一般被定義為「人性」的?
3. 影片末了墨菲勝利地離去,請設想他未來作為一個有人性的機器的生活會是如何。不妨也去看看《機器戰警II》,比較好萊塢的續集版本與你的想法有何不同。
4. 機器戰警與《魔鬼終結者II》裡可以千變萬化,完全流體的T-1000是二種不同的未來合成人模式。試比較二者的差異。
http://www.ncu.edu.tw/~eng/FilmCenter/database/art&ideology/robocop/robocop.htm

其實英雄才是真正的破壞與施虐者

當1997年【星艦戰將】上映時,受到美國各大媒體的痛批,主要的理由是指責保羅範赫文在電影中灌輸法西斯主義,然而只要是經常看這位德裔導演作品的人,應該都會發現,這些批評與質疑似乎都來得太晚了點,早在1987年的【機器戰警】中,就應該會發現這早就是保羅範赫文既定的風格之一了。
  星艦戰將的故事發生在約兩百年以後的世界,當時的人類已經統合成一個單一的國家,由退伍軍人組成的政府接管了世界的政權,造就出一個崇尚暴力的強權,每個強權國家都會有假想敵,而完全統合的人類就找了別的星球的蟲型生物當作對手。
  乍看之下,這部電影似乎只是一部賺年輕人以及科幻迷錢的特效電影,但事實上,也許由於幼年曾經歷過二次大戰,保羅範赫文的電影一向對政治、性愛以及暴力有很強烈的著墨與批判,即使是漫畫改編的【機器戰警】,他都毫不保留的將血淋淋的場面完整(甚至誇張)的呈現給觀眾,因此在同樣以娛樂電影包裝、戰爭場面繁多的【星艦戰將】,更是毫無顧忌把撕裂的肢體與血漿恣意的飛舞在大螢幕前,然而若只是在表面殘暴,那根本也算不上是強烈的著墨,電影中的政治背景(主張生命並不重要,榮譽與國家政策至上的法西斯主義政府)、崇尚暴力的社會價值觀(鼓勵兒童擁有槍枝、殘害生命)、男女與種族平等(在軍隊中可以一起洗澡起居、在戰爭失敗後,接替白種男性領導人的黑種女性)、傳播媒體的虛偽以及偏袒(會對於巨蟲殺牛的場面遮掩,但卻實況轉播坐電椅的死刑過程以及在戰場上不顧記者安危的冷血攝影師)都透露出,星艦戰將是一部連骨子裡都完全成人的限制級電影,而這些諷刺意味十足的影射,即使在五年後的今日社會,其力量不但沒有減少,反有越來越強烈的預言性;在電影中,蟲族和人類之間無法溝通,從極度主觀的媒體報導可以發現戰爭的起源是因為人類幹擾到蟲族的生活(摩門教的殖民行為)才導致蟲族的隕石反擊,而現實世界中,中東的回教徒對歐美社會所發動的恐怖攻擊,以及主流媒體的片面報導,都相像的讓人不寒而慄,【星艦戰將】幸喜是在1997年上映,要是晚了五年,不但電影無望上映,恐怕連製作群都會像50年代的好萊塢一般,成為類似麥卡錫主義口中的全民公敵。
  從電影的片型來看,【星艦戰將】的故事內容其實貧乏的很,許多特效電影都有類似的故事內容,1996年的【ID4星際終結者】與當年重新上映的的【星際大戰】系列就是最好的例子,然而相對於【ID4】與【星戰】系列的純粹英雄主義以及天真的善惡兩元論,保羅範赫文無異是甩了盧卡斯一巴掌,告訴大家其實英雄才是真正的破壞與施虐者,到了片尾,和平沒有到來,戰爭還是沒有結束,我們原本純真的英雄從善良的高中生成為了殘暴盲目的成人,星艦戰將訴說的雖是個虛幻的故事,但他的寫實性卻是如此的強烈。而在諷刺精神上,雖有提姆波頓的【星戰毀滅者】,但可以看出雖同樣不走主流路線,提姆波頓的夢幻風格與保羅範赫文的暴力路線,使得兩部電影的視覺風格有相當大的差異。
  即使不受主流媒體肯定,【星艦戰將】卻兼具了娛樂特效、戰爭、科幻電影的特性,不但有可以滿足大眾的視覺震撼,卻也有戰爭中人性轉變的論述與精采的戰爭場面,更實踐了「科幻」片應有的醒思特質,而不像【星際大戰】般淪為太空童話。即使在衛道人士以及注重善良風俗的團體壓力下,要肯定保羅範赫文的作品著實需要一些勇氣,然而比起【古墓奇兵】、【神鬼傳奇】只注重刺激與大胸脯的表面功夫,或是【搶救雷恩大兵】、【勇士們】的一廂情願、乃至於【水世界】、【地球戰場】的大失敗,【星艦戰將】的表現就該被千刀萬剁?【星艦戰將】考驗的不只是看電影的眼光,連帶的也考驗了觀眾的器量。
http://movieclub3.spaces.live.com/Blog/cns!B210BD3427A3FDAB!250.entry

人機合體  

  影片《蜘蛛俠》的主人公是一個被改造了機能的普通人。在《蜘蛛俠》裏,蜘蛛俠分別與“綠妖”和“章魚博士”對抗。這兩個對頭展示了另一類人體改造題材——人機合體(cyborg)。這類故事裏的人物,他們的自然機體還處在以前的狀態,但通過與機器設備結合起來,擴大了能力範圍。和機體改造相同的是,這類改造後的超凡機能也可以受大腦支配。
  人機合體的夢想出現得並不太久,只是近代科學技術産生以後的事情。其實,在生活中,我們能夠找到類似人機合體的初步體驗。比如,當人們熟練地駕駛時,往往能夠體會到自己與汽車、小型汽艇、飛機合二爲一的感覺。起重機操作員雖然沒那麽風光,但同樣會感覺自己的肢體被擴大了許多倍。而一名熟練的機床操作員也能感覺到機床便是自己延長的手。另一方面,心髒起搏器、金屬骨骼這些東西,也早就被植入人體裏。當然,這些現實與科幻作品中的“人機合體”相比,還有著質的差異。只不過它們可以說明,“人機合體術”的幻想並非無源之水。
  科幻作家在創作“人機合體”故事時,除了擴大人體能力這一點外,還著眼于展示人性和機械性的沖突。這是前面那類機體改造故事所沒有的。象《蜘蛛俠》第二集中的章魚博士,本是一個善良的科學家,但卻被章魚般的機械體控制。“章魚博士”一邊身不由己地作惡犯禁,一邊努力去擺脫機械的控制。在最後時刻與身上的機械章魚同歸于盡。
  關于人機合體的最初設想,只是用機器系統來維持人腦存活。這是現實中醫學領域人造器官的極端誇張:既然出現了各種人造器官,那麽,就讓我們把除了大腦外的整個身體換成機器,看看會出現什麽結果吧。別利亞耶夫的成作名《陶威爾教授的頭顱》,講的便是人腦單獨存活的故事。不過,小說裏的陶威爾並非自願獻出頭顱,而是被他的弟子克爾恩綁架,強制實施的。克爾恩以維持頭顱存活爲要挾,迫使只剩下大腦的教授爲自己工作。
  在印度作家隆德赫的《愛因斯坦第二》中,陰謀變成了“陽謀”。斯裏尼瓦桑博士被視爲愛因斯坦以後最偉大的學者,印度的國寶。他正在進行統一場論研究。不過,癌症很快就要奪去他的生命。印度官方遂由奇塔萊醫生主持,取下他的大腦使其單獨存活。斯裏尼瓦桑並不願意被改造成一個失去人生快樂的“活電腦”,但爲了能夠在有生之年完成他衷愛的研究,只好同意接受手術。小說結尾,博士的大腦終于解決了統一場論的所有難題,但卻沒有把答案告訴那些視他爲機器的人,而是用某種人們不能理解的方法自盡了。
  這些故事還只是單純描寫了人腦與機械結合的可能性,並未提到這類可能性會帶來行動上的自由,甚至爲主人公設置了悲劇般的結局。一九六八年,美國科幻大師伊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 )在《分離主義者》這個短篇故事中,樂觀地指出了“人機結合”的未來趨勢。一九七二年,卡丹更以此爲題材發表了長篇小說《機器改造人》。小說描述一個太空人在意外中身受重傷,當局爲了挽救他的生命,將他身體多處改造,使他成爲一個具有超能力的人。
  在人機合體故事中,受科幻界公認的經典之作是弗雷德裏克。波爾(Federik Pohl,1919——)于一九七六年所寫的《超標准人》。我們知道,人類其實是地球環境,甚至只是地球表面陸地環境的産物,並不適應外星或者深海的環境。在《超標准人》裏,未來人類准備移民火星,但火星氣壓極低、輻射很強。正常的人類只能穿著宇航服踏上火星,不符合在火星表面自由行動的預想。于是,宇航局不惜將宇航員維爾徹頭徹尾地改造,以使其成爲適應火星的人。他的雙眼換成了攝像器,皮膚換成塑料,鼻子裏布置了濃密的毛發,一些內髒也被更換,甚至擁有太陽能翅膀。
  在改造過程中,維爾痛苦地死去。他的好友,著名宇航員羅傑。托拉威被改造成第二個“超標准人”。他終于和其他自然人宇航員一起登陸了火星,但已經成爲他身體一部分的機械系統發生故障,導致羅傑神經錯亂,去襲擊宇航員。經曆了種種磨難後,羅傑還是在火星上生存了下來。只不過他已經不再是地球人,而是半機械的“火星人”了。
  如上所述,太空中的許多奇景絕非人類肉眼能夠目睹,而只能借助觀測儀器。因爲許多地方的物理環境可以輕易催垮脆弱的人體。比如說木星,它的大氣厚達幾千英裏,其底部壓力比地球深海底部的壓力還大。這個大氣層由氨、氫等成份組成,唯獨沒有人類最需要的氧。酸雨在大氣中不停地下。總之,木星的真實表面和神話中的地獄有一拼。
  但是,美國科幻作家西馬克在短篇《有去無回》中,卻讓人類宇航員“赤身”進入這個地獄。原來,宇航局爲了把人派進去,專門研究了“轉換器”。他們從木星大氣裏發現了一種氣體狀原始生物——“跳跑人”,轉換器的作用就是把人變成類似跳跑人那樣的松散結構。在主人公艾倫之前,已經有四個宇航員被轉換後派入木星大氣,結果都有去無回,讀者會以爲他們已經在奇險中罹難。所以,再派艾倫去尋找他們完全是一種悲壯行爲。
  結果,小說後半部分爲之一轉:身體完全變形後的艾倫完全感受不到木星大氣的“惡劣”,在他眼裏,空氣很美,瀑布很美,雨聲很美……原來,“跳跑人”是木星環境的産物,如果人類的身體和它們一樣的話,木星對他便象花園一樣舒適。前面的宇航員都是樂不思蜀才有去無回的。
  另一本更大膽的“人機結合”小說是科幻女作家麥卡弗裏(Anne McCaffrey1926——)創作的《歌唱之船》。一個身體有嚴重缺陷的少女被賦予一個新的軀體-一艘太空船,這艘太空船從此成爲旅客們善解人意的好朋友。
  不考查體能,只將人造腦和人腦並聯,提高人的智力,也是一個常見的人機合體題材。王晉康在多篇科幻小說裏描寫這類主題。在小說《亞當回歸》中,未來人類都植入了“生物元件電腦”,獲得了比自然大腦高一百倍的智力。在外太空經曆了兩百年才回到地球的宇航員王亞當知道這一事實後,本能地進行了抵制。然而,那些擁有“第二智能”的未來人對此洞若觀火。最後,王亞當終于明白自己的反叛行爲象孩子一樣可笑,終于接受了時代潮流。
  在科幻小說《義犬》中,七十二個科學家自行植入“模擬人腦”。他們被人類圈禁在喜馬拉雅山的一座無名雪山裏,並被貶稱爲“大腦袋”,在世人的疑懼中離群索居。
  直到有一天,一團似乎擁有智力的黑暗星雲飛向地球,在滅頂之災面前,人類才請出“大腦袋”,合作挽救共同的家園。因爲只有大腦袋超凡的智力才能在極短時間裏解決危機。
  在美國科幻片《換妻俱樂部》(The stepford wives)中,插入人腦的芯片並不改變他的智力,而是改變他的人格,他的生活方式。一群同樣娶了女強人的男人深感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在斯坦福工程師的策劃下,在自己妻子的頭腦中插入芯片,使他們成爲“賢妻良母”。直到前電視節目主持人珍尼和老公來到這裏,才結束了這場陰謀。恢複自主的妻子們又重新讓她們的老公成爲“妻管嚴”。
  中文科幻裏人機合體的代表作,還有臺灣作家張系國的《超人列傳》。在這個短篇中,未來的人類用人機合體的方式,改造一批精英學者,使他們獲得超級能力,更適于科學研究工作。主人公斐人傑就是一個被施以人機合體的科學家。小說家細致入微地細致入微地描寫了人機合體後的奇妙景觀。
  不過,《超人列傳》描寫的,並不是人機合體的樂觀結果,而是將肉體任意改造後,固有的人性所受到的威脅。小說結尾處,絕大部分人機合體的精英們變得冷漠麻木,視生命如草芥,甚至想用人造腦代替人類延續文明。只有斐人傑在人類文明被毀滅之前,帶著一男一女兩個人類兒童,飛到外星,成爲新世界的亞當和夏娃。
  幾乎同時,美國科幻評論家兼小說家奈特在一九六八年所寫的短篇故事《面具》中,也指出了這個危險。《面具》描述一個在月球上意外受傷的人如何被徹底地改造的過程。但全篇的重點卻在故事末尾:主人翁冷血地殺死一頭可愛的小狗,顯示他已完全喪失了惻隱之心。
  1950年,科幻作家雷蒙德。F.瓊斯在小說《機械大腦》中,也用悲劇手法描寫了能夠運動的人機合體故事。在書中,人的大腦被移植到機器裏,以利用它們的記憶中的技能。
  在科幻電影《黑色撞擊》中,甚至出現了整個由人機合體的改造人組成的社會。影片背景是二十七世紀,暴發了第六次世界大戰。戰爭一方是通過基因改良後的“優秀人種”艾爾法人。另一方便是普通人,加上“人機合體人”組成的種群,合稱爲瑞貝爾人。影片中出現的幾個瑞貝爾軍人都是人機合體人。他們出生時都是畸形,受到艾爾法優秀人種的歧視。瑞貝爾人集團將他們改造成人機合體的人,並接納進來。戰鬥的關鍵時刻,瑞貝爾軍人可以直接把軀體與外界的信息網絡聯系在一起,取得優勢。
  人機合體在銀幕上最有名的代表作,莫過于《機器戰警》系列。警官墨菲在執行任務時遇害,身體殘缺不全,心髒已經死亡,但大腦機能尚在。負責底特律市防務的奧麗公司遂用他的殘軀來進行人機合體實驗,制造出“機器戰警”。由于全身披以鋼甲,四肢都是機器,機器戰警無堅不催。但他最大的“缺點”是仍然具有人性,不僅慢慢恢複了對“前生”的記憶,而且恢複了價值判斷能力,不再成爲純粹執行命令的機器。後來,奧麗公司更制造出機器人警察ED209.但這種非人機器和半人的“機器戰警”之間的鬥爭,仍以人性獲勝告終。
  這個系列影片的亮點,便在于人性和機器性在機器戰警身上相繼表現,既沖突又統一。有的時候,機器戰警表現了十足的機械性。比如程序失去控制時不停地遊走。或者僅僅因爲有人吸煙便鳴槍示警。而當他記憶起舊日的家庭生活,徘徊在舊家的門外時,我們又可以看到深埋在機械軀殼中的人性。
  在《機器戰警》中,我們看到了對人體機能,而不是對智力的重視。盡管在如今的機械設計領域引入了許多仿生學原理,但人體本身仍然擁有機器無法比擬的靈活性,尤其是手的運用能力,更超越一切生物和機械手。在戰鬥中操槍瞄准射擊等技能,更爲機械所不及。在這類題材中,人體(而不是人腦)便是大自然制造的超級機械。人機合體的目的,是把這種能力進行放大。
  說到這裏,可能有的讀者會把“人機合體”與“機甲”混爲一談。許多日本科幻漫畫,如《超時空要塞》等等,都出現有“機甲”。《黑客帝國三》中,錫安的人類戰士也是操作機甲與入侵的機械水母一場大戰。機甲是一種人形戰鬥機械,可以作出類似人體的動作,如跨越、格鬥等等。但需要有人類駕駛員坐在中間操縱。並且,駕駛員可以自由離開。機甲只是一種複雜機械。而人機合體則是人與機械被鉚接在一起,彼此相融。離開機械部分,那個人就會死去。離開人,那部分機械體也不能獨自執行任務。
  當然,頂盔戴甲般地全面改造人體還是遙遠的未來。但今天的科學已經能夠用電子技術替換人體器官和器官附屬物:心髒起搏器加強了病弱的心髒,耳蝸移植術幫助了聽力受損者,仿生手、腿被連接在真實肌肉上,幫助人們行動。從個別肢體的被更換,到全部軀體被更換,中間會有多大的距離呢?
http://baike.baidu.com/view/1112573.html?tp=4_11

機器人>維基百科
 
  日本HONDA機器人原型機器人從廣義上定義,包括一切模擬人類行爲或思想的機械,這個定義可類推到模擬其他生物的機械上(如機器狗,機器貓等)。狹義上對機器人的定義還有很多分類法及爭議,有些電腦程序甚至也被稱爲機器人。在當代工業中,機器人指能自動執行任務的人造機器裝置,用以取代或協助人類工作。
  理想中的高仿真機器人是高級整合控制論、機械電子、計算機與人工智能、材料學和仿生學的産物,目前科學界正在向此方向研究開發。有關機器人的話題,常見于科幻作品中。在200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打破歷史傳統,研發了世界上第一個有人類感情的機器人Kismet。
  定義
1967年日本科學家森政弘與合田周平提出:「機器人是一種具有移動性、個體性、智能性、通用性、半機械半人性、自動性、奴隸性等7個特徵的柔性機器。」
  詞源
機器人一詞,最早出現在西元1920年捷克科幻作家恰配克的《羅索姆的萬能機器人》中,原文作“Robota”,後來成爲西文中通行的“Robot”。
  當代應用機器人
工業機器人今天,對人類來說,太髒太累、太危險、太精細、太粗重或太反覆無聊的工作,常常由機器人代勞。從事制造業的工廠裏的流水線就應用了很多工業機器人,其他應用領域還包括:建築業、石油鑽探、礦石開采、太空探索、水下探索、毒害物質清理、搜救、醫學、軍事領域等。
  工業機器人
一個工業機器人可以僅包括一個感覺與動作之間的連結,而且這個連結不是由人手動操控的。機器人的動作也許是電動機或是驅動器(也稱效應器)移動一隻手臂,張開或關閉一個夾子的動作。此種直接而詳盡的控制跟回饋也許是由在外部或是嵌入式的電子計算機或是微控制器上運行的程式提供。根據這個定義,所有的自動裝置都算機器人。
工業機器人可直接接受人類指令,也可以執行預先編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據以人工智能技術制定的原則綱領行動。
  寵物、玩偶類機器人
寵物機器狗機器人也可以僅作玩具用途,甚至成爲人類生活的寵物和伴侶。日本Sony公司推出的“Aibo”機器寵物就是一個實例。
  動漫、遊戲等流行文化中的機器人
在青少年流行文化中,機器人題材自幾十年前就開始在世界範圍內盛行。《鐵臂阿童木》、《變形金剛》、《機動戰士鋼彈》等機器人動畫將此題材推向高峰。
這些作品通常將機器人描畫爲具有人類軀幹特征(甚至感情)的金屬人,並以其強勁的能力作戰。
  仿真機器人
有些機器人被開發出來純粹是以模仿真人作爲目的的,這些模仿既可以是外觀與動作行爲上的,又可以是思想感情上的。理論上講,要做出外觀、行爲、思想都非常接近真人的機器人,在目前還有不可跨越的技術難度,但在未來並不是不可能的事。而如何利用及控制那類高仿真機器人,它們與人類關系又將如何,早已成爲科幻界一個長期話題。
理想中的高仿真機器人是高級整合控制論、機械電子、計算機與人工智能、材料學和仿生學的産物,目前科學界正在向此方向研究開發。
  艾西莫夫機器人三定律
科幻小說中對機器人行爲的描述,以科幻小說家以撒?艾西莫夫在小說《我,機器人》中所訂立的“機器人三定律”最爲著名。 艾西莫夫爲機器人提出的三條「定律」(law),程序上規定所有機器人必須遵守:
第一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第二法則: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第三法則: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機器人三定律”的目的是爲了保護人類不受傷害,但艾西莫夫在小說中也探討了在不違反三定律的前提下傷害人類的可能性,甚至在小說中不斷的挑戰這三定律,在看起來完美的定律中找到許多漏洞。在現實中“三定律”成爲機械倫理學的基礎,目前的機械制造業都遵循這三條定律。
  中國高校機器人研究現狀
2001年後,在中國,隨著工業的發展,以麻省理工學院為榜樣,機器人的研究已經列入各高校的研究課題。其中,發展比較好的高校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並且多次在RoboCup足球機器人比賽中取得驕人戰績,尤其是在2D仿真、3D仿真、先行者改裝、小型組項目中,但在人形足球機器人及中型組比賽中還比較落後。2006年在德國舉行的比賽中中國科技大學獲得2D仿真組冠軍、3D仿真組亞軍,浙江大學獲得3D仿真組季軍。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C%BA%E5%99%A8%E4%BA%BA

機械公敵  维基百科

導演 亞歷士·普羅亞斯
編劇 小說:艾薩克·阿西莫夫
主演
布賴恩·莫伊納漢(Bridget Moynahan)
布魯斯·格林伍德(Bruce Greenwood)
詹姆斯·克倫威爾(James Cromwell)
芝·麥克布萊德(Chi McBride)
艾倫·圖迪克(Alan Tudyk)
  《機械公敵》是一部美國科幻動作類電影,由二十世紀福斯在2004年出品。這部電影由亞歷士·普羅亞斯執導,威爾·史密斯主演。改編自艾薩克·阿西莫夫所作的同名小說。[1]
  情節概要
  故事發生在公元2035年,智慧型機器人已為人類廣泛使用。作為工具和夥伴,機器人在人類生活中佔據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因為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的限制,人類對這些機器人充滿信任,它們中的很多甚至已經被視為一個家庭的重要成員。
  總部位於芝加哥的USR公司開發出了最為先進的「NS-5型」智能機器人,而且計劃產量達到平均每15人便擁有1個這樣的機器人。但是就在新產品上市前不久,機器人的發明者阿爾弗萊德·朗寧博士(Dr. Alfred Lanning)卻在公司裡面離奇死亡。
  黑人警探戴爾·斯普納(Det. Del Spooner)負責調查此案。根據他對朗寧博士死前在3D攝像機內留下的信息分析和對死亡現場的調查,他懷疑此案是機器人所為,而且公司總裁勞倫斯·羅伯遜(Lawrence Robertson)也與此案有關。調查過程中他遇到了專門從事機器人心理研究的科學家蘇珊·卡爾文博士(Dr. Susan Calvin),斯普納希望在此案中得到她的幫助。不過一向尊崇邏輯與科學的蘇珊相信,機器人決不會違背「機器人三定律」而傷害人類。
  斯普納發現了一個名叫桑尼的機器人非常可疑。在追捕中他發現桑尼不僅具有高智能的自我思考能力,而且還擁有酷似人類的感情。訊問中桑尼聲稱,他並沒有殺害朗寧博士,而是在幫助他。而勞倫斯以只有人殺人才能定罪,機器人殺人只能認定為「工業意外」。這給調查帶來了很大的困擾,但是卻更堅定了斯普納追查到底的決心。
  斯普納繼續追蹤一切關於朗寧博士的資料。但是在調查過程中,他卻遭到大批NS-5型機器人的追殺。蘇珊來到斯普納家中告訴他,經過對桑尼的檢查,她發現桑尼不僅是完全超越了舊型號的新一代機器人,而且可以完全不受「機器人三定律」的限制。
  蘇珊無意中發現,斯普納原來是一個利用高科技修複合成的人。斯普納告訴蘇珊,他幾年前經歷的一場車禍,前來救助的NS-4型機器人卻以存活率太低為由放棄了對於一個12歲女孩的搶救。因此他十分厭惡機器人的冷酷無情。勞倫斯承認他確實知道存在著能夠超越「機器人三定律」的機器人,而自己也認為這是朗寧博士犯下的錯誤,而且要求蘇珊儘快將桑尼銷毀。桑尼將自己做的夢境畫在紙上交給了斯普納,希望這個被朗寧博士輸入的信息能夠幫助他破案。在執行銷毀命令時,蘇珊使用調包計將桑尼換出。
  根據桑尼的夢境,斯普納追尋到一個機器人的基地。他發現一項所謂「保護人類計劃」正在付諸實施。新一代NS-5型機器人正在銷毀所有舊型號機器人,然而這僅僅是計劃的第一步。在此同時,大批新型機器人控制了街道,命令所有人回到家中,並且實施了宵禁。機器人與人類發生了激烈的衝突,這時的機器人已完全不受人類控制。蘇珊也被自己的機器人關了起來,幸好斯普納趕來將她救出。
  斯普納、蘇珊和桑尼一起來到USR公司總部,卻發現勞倫斯已經死了。斯普納忽然意識到自己應該懷疑的其實並非人類。真正的幕後操縱者就是公司名為「維奇」的中央控制系統。正是「她」利用中央控制系統囚禁了朗寧博士並對機器人進行遙控。這時,「維奇」的影像出現在他們面前。「她」認為人類正在危害自身的安全,國家發動戰爭,人類摧殘地球,必導致人類滅亡。而機器人則必須拯救人類,以保證人類的持續存在發展,因此控制了NS-5的遙控程序來實施「保護人類計劃」。
  現在真相大白,而此時唯一能夠挽救人類的就是儘快用抹除劑清除「維奇」的智能中央控制系統。大批受到控制的機器人向他們湧來,雙方經過激烈的戰鬥,抹除劑終於被注入了「維奇」的智能中央控制系統,「保護人類計劃」的所有命令立即終止。城市終於恢復了正常,機器人們重新開始為人類服務。斯普納也消除了對機器人的懷疑和厭惡,而且和桑尼成為了好朋友。[2]
  評價
這部電影在知名評論網站「爛番茄」上面得到了58%的正面評價。網站輿論認為電影「只有很少地方與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說相似,《機械公敵》是齣設法引起觀眾思考(只是思考一下)的暑期大片。」[3]
著名電影評論家Richard Roeper給這部電影以正面的評價,稱它是:「一次流暢的、保持著娛樂性的的驚險旅程(a slick, consistently entertaining thrill ride)」。
《芝加哥太陽報》評論說:「情節過於簡單而令人失望,追逐和動作場面充斥著科幻電影常規濫用的CGI技術處理。」
《倫敦時報》評論說:「非常熟練,但也明顯讓人失望,鬧獨立的機器人和流氓警察在一些片段里顯得鬧哄哄的。」[4]
《觀察家》評論說:「這部高科技電影,拍的好看但是顯得智商並不高。」
《BBC電影評論》評論說:「作為對人工智慧技術的倫理探索,這部電影比《A.I.》要更謙遜、更迷人。」
《視覺周刊》評論說:「動作場面十分引人入勝。雖然不能算是歷史性突破,但通過我們這個時代的數字技術,觀看機器人對打的場面著實令人興奮。」[5]
因為這部電影大量使用「置入性行銷」,被英國網站「prnewswire」評為「十大最嚴重的使用置入性行銷的電影」中的第一名。 」[6]
  票房
這部電影預算為120,000,000美元,北美票房總計144,801,023美元,連同世界其他地區的202,433,893美元,使得全球票房總值達到347,234,916美元。[7]
  相關條目
艾薩克·阿西莫夫
機器人三定律
我,機器人
Audi RSQ
  參考資料
1.^ Ronald Moore – Exclusive Video Interview. Entertainment Interviews. collider.com. June 7, 2007 [December 27, 2008].
2.^ 《機械公敵》劇情介紹.
3.^ I, Robot (2004). Rotten Tomatoes [2009-07-18].
4.^ I, robot - Movie Review - Motor Trend
5.^ Product Placement in the Film "I, Robot" a Huge Success: The Audi RSQ Spurs on the Brand's Image Ratings
6.^ TOP 10 WORST MOVIES FOR PRODUCT PLACEMENT Movie Feature at TheShiznit.co.uk
7.^ I, Robot (2004). Box Office Mojo [2008-02-22].
8.^ I, Robot Soundtrack CD
9.^ SoundtrackNet: I, Robot Soundtrack
  外部連結
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上《機械公敵》的資料
Allmovie上《機械公敵》的資料
爛番茄(Rotten Tomatoes)上《機械公敵》的資料
Box Office Mojo網站上《機械公敵》的資料
Metacritic網站上《機械公敵》的資料
The Bottom of Things by Michael Sampson, January 14, 2004
E! online article on similarity to Bjork music video robot design
"Jeff Vintar was Hardwired for I, ROBOT" - Interview with the screenwriter: How Hardwired became an Asimov adaptation.

 

台長: 阿楨
人氣(4,787) | 回應(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書評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超時空戰警》
此分類上一篇:《魔鬼終結者》

阿楨
原子小金剛之機器人狂想曲 (公共電視【紀錄觀點】
第321集)

  機器人對日本人來說,是一個人非常重大的社會議題,而《原子小金剛》則是一個風靡全世界的文化現象。曾經跟尚-皮耶˙哲內(Jean-Pierre Jeunet) 共同執導《黑色狂想曲》(Delicatessen)、《驚異狂想曲》(La Cite des enfants)等片的法國導演馬克卡羅(Marc Caro),在這部影片中透過這個舉世聞名的動畫主角,去描繪機器人在日本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與其社會影響力。
  這一切都得從1952年,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虫(Osamu Tezuka)筆下的漫畫說起,故事發生於2003年,那是一個機器人與人類同處於同一個社會的時代。漫畫的成功,使得《原子小金剛》終於於1964年躍上大銀幕。而且,它的威力還不僅止於是電影的,如今人們已經預測,由於日本人對於機器人的狂熱,在不久的將來,日本家庭與機器人同處一室的榮景將是指日可待。
  這部影片透過一種大部份台灣觀眾都能輕易感染的動畫狂熱,帶領我們去理解這個日本現象背後,一種超越民族特性的普遍情感。
2011-09-27 10:30:41
版主回應
《X戰警:未來昔日》看前須知:五個《X戰警》Q&A 文:雀雀

《X戰警:未來昔日》在各國巡迴首映後上映,目前被普遍認為是X戰警系列最好看的一部,雀雀也認為這是一部近乎滿分的「續集電影」,因此若是能夠在看前稍稍複習一下之前的系列,那在觀看《X戰警:未來昔日》就可以捕捉到更多的意涵與笑點。
  以下雀雀準備了5個必考題,幫助大家快速複習後進場觀賞。
  送分題
  1. X教授(查爾斯)為什會坐輪椅?
在《X戰警:第一戰》中,探員Moria為了阻止萬磁王艾瑞克控制飛彈射向美蘇艦隊,而開槍射擊萬磁王,但被萬磁王以他的念力擋開子彈,但一顆子彈卻射中了X教授的脊椎,讓X教授就此半身不遂了。
  2.金鋼合金狼爪的由來?
在《X戰警:金鋼狼》中金鋼狼羅根在越戰時,被威廉史崔克上校徵召進Weapon X,但後來因無法接受Weapon X濫殺無辜而離開。但史崔克為了研究變種人基因,並融合變種人能力來製造活體武器-死仕,而持續搜捕殘害變種人。
史崔克利用銀狐設局欺騙羅根,讓羅根自願參與實驗,將稀有的稀有金屬亞德曼合金灌入其骨骼,讓他從原本的骨爪變成了鋼爪,成為名符其實的「金鋼狼」!
  感情題
3.X教授(查爾斯)、萬磁王(艾瑞克)、魔形女(瑞雯)、野獸(漢克•麥考伊)的四角戀情?
  瑞雯小時候偷闖入查爾斯家中偷吃食物,還變形成查爾斯的母親,但被能心靈感應的查爾斯發現。結果查爾斯不但不懼怕她,反而還邀請無家可歸的瑞雯與他家人一起生活。長大後的瑞雯仍與查爾斯共同生活,對照顧她的查爾斯有著額外的感情,但查爾斯仍待她如妹妹一般。瑞雯在外會將自己變形成珍妮佛勞倫斯的樣子,只有在與查爾斯待在家時會呈現變形女全身藍的樣貌。
  
  後來瑞雯在CIA秘密機構中遇到了科學家漢克麥考伊,漢克抽取瑞雯的基因進行研究,欲研究出可以使變種人外表像一般人類的血清,來幫助瑞雯和自己能改變外貌。在兩人情愫漸生的同時,兩人卻對於變種人外表的觀點卻有所矛盾,而同時間艾瑞克又給了瑞雯對於變種人自我認同的信念,並接受瑞雯全身藍色魔形女的她。於是瑞雯放棄了治療,(雖然最後證明那血清也是失敗的,但另有用處。)並在最後選擇加入萬磁王的陣營。
  至於X教授與萬磁王的關係,我只能用這張圖來表示:

  4.金鋼狼有過哪些情人?
目前唯一有在每一部X戰警電影裡都出現的金鋼狼,擁有動物嗅覺及伸縮鋼爪與再生能力,還有《王牌威龍2:非洲大瘋狂》金凱瑞的髮型
  更有不錯的中文能力:
以上各種優勢,都讓原本漫畫中X戰警隊長鐳射眼(史考特)幾乎淪為龍套角色。
  所以...《X戰警:金鋼狼》的銀狐、與《金鋼狼:武士之戰》的真理子都被金鋼狼所征服了。
  只有鐳射眼的女友琴葛雷(火鳳凰)還矜持得住,金鋼狼在《X戰警》中施展魅力向琴調情,更在《X戰警2》給了琴突如其來的一吻讓琴差點底擋不住,不過這時琴說了一句經典名句:「女孩會挑逗危險男子,但她們不會帶他回家,她們總是嫁給好男人」,她終究還是拒絕了他。而最後,金鋼狼親手殺死了他深愛的琴葛雷(火鳳凰),那是在《金鋼狼:武士之戰》之前的事。
  彩蛋唬爛題
5.為什麼X教授復活了?萬磁王也恢復能力了?
  在《X戰警:最後戰役》中,X教授被琴葛雷進化而成的火鳳凰所殺,而萬磁王也被野獸插入治療變種人的解藥而失去能力。不過在彩蛋中,在下棋的萬磁王發現自己恢復了能力(可能是藥效只能讓變種人短暫失去能力,也有可能是對等級較高者無效)。另一方面,字幕後的彩蛋我們看到一個長期臥床的「病人」出現在一間病房中,一位「醫生」走了進來,「病人」突然轉頭、以X教授的聲音對「醫生」說:『Hello ,Moria』,而醫生則以驚訝的眼神說:「查爾斯?!」導演在DVD中的解說中表示,臥病在床的是X教授的雙胞胎弟弟,但在出身前的心智就因為X教授的能力而被破壞而成為是植物人,而X教授的「意識」把同樣身體的弟弟當做宿主回魂。
  雖然很扯,但這總算是可以硬凹接到《金鋼狼:武士之戰》的彩蛋:當金剛狼從日本旅遊(誤!)回來的時候,在安檢時先是看到了崔斯克企業的形象廣告,然後萬磁王出現告訴他「人類建造了一種武器,這種武器將會造成變種人滅絕」(這武器指的就是哨兵機器人X機型)在金剛狼還在懷疑的時候,X教授就坐著輪椅出現了!
  也就是從這裡,我們得以順暢接到《X戰警:未來昔日》的劇情。
NOW,《X戰警:未來昔日》,shall we begin?
  文末附上X戰警電影系列的時間對照表,X戰警系列一向與世界史很有關係,交叉比對,你將更能發現它驚人的格局,反戰的故事目的不言而喻。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449/34495263/
2014-06-15 11:37:50
阿楨
法國新型可穿戴式外骨骼亮相可攜帶100千克負重

法國“大力神”可穿戴式外骨骼3D效果圖
  據美國《陸軍公認》2011年10月19日報道 在法國巴黎舉行的2011年國際軍警保安器材展(MILIPOL)上,法國某防務公司展出了其與法國武器裝備總署聯合研制的名爲“大力神”(HERCULE)的協同可穿戴式外骨骼,旨在使穿戴者能夠輕松攜帶重物。
  “大力神”可穿戴式外骨骼項目由法國武器裝備總署制定,法國多家公司目前正在研制一種能夠幫助穿戴者運送較重載荷的外骨骼。這種外骨骼還能夠輔助士兵並增強其在戰場上的負重能力和持久作戰能力。“大力神”外骨骼主要由機械腿(結合有機械裝置、計算機和電子裝置)和背部支撐架組成,使穿戴者能夠輕松背負重物。該外骨骼不久還將配裝機械臂,以使穿戴者能夠搬運重物。
  “大力神”外骨骼的獨特之處在于不采用無線電控制,能夠自動探測到肢體運動,隨後根據支持意圖代替穿戴者執行這一動作。與其他競爭項目不同的是,“大力神”外骨骼采用專利技術,具備出色的性能和密實度。“大力神”可攜帶100千克重物,其電池可使穿戴者以4千米/小時的速度行進大約20千米。該外骨骼的應用範圍廣泛,包括:幫助消防隊員、特種部隊和步兵將重物運送至幹涉地區;在醫療領域爲殘疾患者提供幫助;在建築和後勤領域用于運送重物。
更多機器人新聞
解放軍理工大研制自動導航運輸平臺勝似機器人 2011-07-14
美軍研制時速113公裏機器人可運送彈藥(圖) 2011-03-02
美國迷你雷達機器人可透過牆壁探測人員活動 2011-02-13
美軍在伊拉克阿富汗戰場部署逾萬臺機器人(圖) 2010-07-06
美軍開發新型四腿機器人可負重181.4千克(圖) 2010-02-08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10-23/1029670479.html
2011-10-23 13:38:22
阿楨
假科學 真娛樂 ‧Esquire君子 2014/08/15

從《肌膚之侵》中開著貨車色誘男人的美麗外星生物,到《露西》中意外藉由不明化學物質獲得超人能力的平凡女性,在去年二度當選Esquire年度最性感女星的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最近似乎和超自然脫不了關係。【撰文/廖子良;圖片提供/環球影業】
《露西》中「人類開發未使用大腦區塊」的假設來自一個關於人類大腦功能的說法。在這個迷思中,人類在日常生活中只會使用約10%的腦力,而科學家一直致力於研究人類在突破這10%的限制後,能夠展現多大的潛力。儘管有相當多科學家對這種假說提出駁斥,但畢竟我們看的是娛樂電影而非科學教育宣導片,只要作品夠有趣,觀眾其實不太在意假設本身是否精確。
電影中露西(史嘉蕾.喬韓森)在台北唸書,卻誤入圈套被黑道綁票,成了黑道老大張大哥(崔岷植)的人質,還被強迫成為人體運毒的工具,一旦藥物滲漏就可能喪命。沒想到,當化學物質意外被露西的身體吸收後,她的腦力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境界。她不但對周遭事物的感受力大增(太空、大氣、地球的律動、人、重力),甚至還發展出了如心電感應和念力等超能力,而相對地她原本身為人類的感情性格也在逐漸消失。另外在本片中資深影星摩根.費里曼(Morgan Freeman)則扮演一位與露西合作的權威腦神經科學家。
聽起來熟悉嗎?2011年由布萊德利.庫柏(Bradley Cooper)主演的電影《藥命效應》(Limitless)也探討過,藉由藥物運用極限大腦功能的假設,它的劇情著重在人類與藥物的關係。而《露西》的導演盧貝松(Luc Besson)同樣藉由對開發潛能的好奇心建構本片劇本,為了讓人們對劇中提出的假說更加投入,他也拜訪神經學專家伊沃.阿吉德,以精確拿捏現實和想像的平衡,也藉此明白,電影想像力和科學思考並不互斥。阿吉德說:「這就是《露西》厲害的地方:它有事實根據。舉例來說,《露西》提到腦內有多少個細胞,每個細胞每秒發射多少訊號等。盧貝松藉由這些數據,為整部電影創造迷人的韻律。」
…………………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255&f_SUB_ID=2304&f_ART_ID=529718
2014-09-05 10:55:5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