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8-11 11:46:18| 人氣4,585| 回應29 | 上一篇 | 下一篇

孫的本來面目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昨日將胡文<國父是拼裝的夢想家?>補貼於<誰的國慶?>本想到影視史學的《國父傳》再詳貼,
不料旣呆且歹的台灣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便吵了起來,想起前貼<蔣的本來面目><蔣渭水真相?>,不禁感嘆在「理盲又濫情」的呆/歹彎,根本無法論理【依理,應先界說「欠缺抽象思考」「拼裝」,再用同一標準分析比較相關對象如華盛頓/三權憲法,才能批判孫是否如此。連強者(含女之武則天/凱薩琳)好不好色也可用性演化學來討論,可是女性主義者和敵陣營只會訴諸性別及道德正確,於是防禦性的掩飾和神化便發生。故官民應皆知在歹彎不宜用公費拍孫片】,
只好重貼本館<台灣共犯體(6)>有關孫蔣毛之舊文以代評:

另參本館:誰的國慶?  《國父傳》《宋氏三姐妹》 蔣的本來面目  蔣渭水真相? 民粹亡台 自作孽的偽君子 《精子戰爭》 男女大不同

國父是拼裝的夢想家?【聯合報胡佛中研院院士/周陽山監察委員 2010.08.09 
 
日昨報載文建會將出資二千萬元,拍攝有關國父的紀錄片,由建國一百年基金會執行顧問平路擔任製作人。據其介紹「孫先生的熱情」是在「當革命夢想家」,「他有種憨、不怕輸的特質,沒有實權也沒有兵力」,「連列寧都會笑他天真、無知」,「去世時只有地方報紙以一則小新聞處理噩耗」。「他充滿熱情但欠缺抽象思考地拼裝出『建國大綱』及『三民主義』等憲政結構」,「台灣憲政因實行他的五權憲法至今如此困惑」。基於此,文建會出資拍片的主旨,是以多元史觀解讀國父,「你可以罵他,也可以選擇同情他。」
如果我們把上段主詞改為美國和華盛頓,試想:美國政府若用公款拍片紀念華盛頓,主旨竟然「可以罵他,也可以選擇同情他」,並對美國整體憲政架構予以否定,結論則為「美國憲法是欠缺抽象思考的拼裝產物,如此令人困惑」。我們真不知美國納稅人將作何感想?
更重要的是,上述內容嚴重與史實不符,更欠缺憲政理論的基礎:
一、中山先生逝世時真的只有地方報以一則小新聞處理噩耗?真是既沒有實權也沒有兵力?且看當時胡漢民代理國父在廣州領導南方政府是如何處理的: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胡漢民接汪精衛來電,謂孫中山於上午九時四十分病終京寓,胡漢民即分飭各大小機關,下半旗七天,並令公安局分飭市內酒樓,即日起停止宴會,市民停業七天,在職人員停業一個月,各機關用藍印一月,兵士及各機關職員纏黑紗一月」。這豈是「一則小新聞」,無人理睬?那時國父不僅掌控粵軍,且已創建黃埔軍校,正積極準備揮軍北伐,統一全國,實踐建國理念,這又豈是「沒有實權也沒有兵力」,「有種憨」的「夢想家」?
二、中山先生手創五權憲法、三民主義、建國大綱、實業計畫,皆是有系統有方略的治國藍圖。他主張五權憲法先將「政事」與「人事」劃分清楚,再將政事三權(行政、立法、司法)加上人事兩權(考試、監察),構成獨立運作的五權,而交互制衡。如此既可遏制政府濫權,促進民主政治實施,且防止人事敗壞,增進政府施政效能。這種兼重民主與效能的設計,解決了民主缺乏效能及分贓政治難題,非常符合近來國際學界著重善治的理論。我們在大學講授且研究憲法多年,從未將國父學說看成教條,但實在感覺五權憲法理論與設計,思慮高遠而落實,結構完整而緊密,對西方三權憲法理論與設計確實是突破性的創造與發展。怎可謬指是「拼裝產物」,使台灣憲政「如此困惑」呢?
三、今日憲政問題真正出自近年來多次輕率修憲,造成政府權責混淆,但與考試、監察兩權獨立運作根本無涉。進一步看,現代民主國家無不積極推動文官體制的中立和文官考試的公正。即以監察權獨立行使為例,國父在世時,全球只有少數幾個國家設立監察制度(如瑞典、芬蘭、波蘭),但在全球民主化趨勢下,近年來已有逾一四○國設立獨立的監察使、護民官或監察院。可見五權憲法和三民主義並非「拼裝出的夢想」,而是與當今民主善治潮流相接軌的重要資產。
四、我們從不贊成把中山先生神格化,並曾深入探討過他的人格特質,孫先生極富現代性,即傾向開放、進取、改革、創造,並積極吸取新知與新經驗。我們好奇地想像,若中山先生仍活世間,參加政府紀念建國百年大典,忽來一位紀念主持人對他說:「你的五權憲法是拼裝產物。你有種憨的特質,天真而無知,你欠缺抽象思考能力…」他會覺得怎樣?不會瞠目而慨嘆後人不肖嗎?
五、至於台灣有志之士,當年則視中山先生是懷抱崇高理想的革命導師,而非「夢想家」。當初清廷甲午戰敗,割讓台灣,就加深他推翻滿清的決心。孫先生一生曾訪台三次。他辭世後,台灣民眾自發籌備追悼會,重要的文學家張我軍先生(人類學家張光直院士的尊人)發表了有名的「孫中山先生弔詞」:
「中國的同胞喲!
你們要堅守這位已不在了的導師的遺訓: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尚須努力哪!
先生的肉體雖和我們長別了,然而
先生的精神,
先生的主義,
是必永遠留在人類的心目中活現。
先生的事業,
是必永遠留著在世界上燦爛!
這應該就是所有臺灣人對孫中山先生崇敬的心聲罷。」
從上文分析看來,文建會和建國一百年基金會處理此事的心態和作法,恐怕只有「輕佻侮慢」四字可以形容了。

籌拍國父紀錄片 周陽山:輕佻侮慢將糾舉【聯合報記者李順德 2010.08.11
 
監委周陽山上周致電文建會主委盛治仁,提醒官方籌拍國父紀錄片要尊重歷史,昨天他進一步提出警告,若文建會紀錄片內容錯誤百出、違背史實,或全面否定孫中山、五權憲法,他將不惜動用糾舉權,把違失官員拉下來。
文建會為慶祝建國百年,擬出資二千萬元籌拍國父紀錄片,由建國一百年基金會執行顧問平路兼製作人;平路之前曾說,國父是革命夢想家,「連列寧都會笑他天真、無知」,「欠缺抽象思考拼裝出建國大綱、三民主義」。
對此,中研院院士胡佛與周陽山日前聯名投書聯合報,批評文建會和建國一百年基金會主其事者「輕佻侮慢」。
周陽山受訪指出,國父紀錄片的規畫「有很多事實上的錯誤」,上周曾致電盛治仁溝通,平路也與他聯繫,他對平路說,如果這是私人製作的紀錄片,他沒意見,但如果是用公款就不妥,「平路不適用公務員服務法,但盛治仁適用。」
周陽山說,他與平路、盛治仁有多年交情,才會善意致電,提醒對方注意;雖然紀錄片還在籌拍階段,他也只是「善意警告」,監院後續怎麼做,要看紀錄片最後的呈現。他的原則是,既是官方籌拍,用了納稅人的錢,就該非常審慎。
周陽山表示,監察院不可能指導紀錄片怎麼拍,但至少不能全盤否定中華民國憲法整體架構,如果美國政府用公款拍片紀念華盛頓,卻否定美國整體憲政架構,美國納稅人會做何感想?
周陽山說,言論自由必須基於史實,他對國父的研究絕不是歌功頌德,研究二十多年,可接受檢視。
相 關 新 聞
‧ 籌拍國父紀錄片 周陽山:輕佻侮慢將糾舉
‧ 紀錄片製作人平路:只想講個動聽故事
‧ 國父曾誇口 要把頤和園給革命戀人住 
‧ 紀錄片爭議 胡佛、周陽山師徒聯手捍衛國父
‧ 周陽山:我有所本 絕非歌功頌德
‧ 盛治仁:平路觀點 不代表紀錄片
‧ 新聞眼/真實國父 不會只有一種形象
‧ 國父熱! 張榮恭籌拍「國父與台灣」
‧ 評論/有幾人比孫文更懂自由?
‧ 評論/知難而進 國父天真嗎?
‧ 評論/拼裝方略 群書做基礎
‧ 建國百年 重新認識我們國父…
‧ 文建會:呈現夢想家精神 不會太神格化國父
‧ 網友激辯! 平路被噓:輕佻侮慢

製作人平路:有言論被箝制的感覺2010-08-11 中國時報 林采韻

     建國一百年文建會出資拍攝紀錄片《國父孫中山》,還沒開始對外徵件,已引起輿論爭議,紀錄片製作人、作家平路以「失望」兩個字表達自己的無奈:「我很吃驚,這件事情受到如此意識形態的規範。」平路說,「有種言論被箝制的感覺。」
     她表示,自己的言論沒有任何違反史實的地方,當初會一心投入紀錄片的規畫,就是秉持凸顯國父人性,打破他被神格化的一面,未來還會堅持下去。
     平路說,之前她與一些國內導演討論拍攝這部紀錄片的想法,就有人反應,「接這樣的案子一定會被檢查得很慘。」只是沒料到,片子尚未拍攝就已掀起波瀾,令她擔憂在外界的注目下,很難有好的作品產生。「如今我只能往正面想,如此一來,可以吸引更多人來挑戰這不可能的任務。」
     去年底平路卸下香港光華文化中心主任,在忙碌的寫作生活中,願意答應出任建國一百年基金會的執行顧問,就是出自她對國父的喜愛及研究的投入。平路一九九五年完成的小說《行道天涯》,故事主人翁就是國父。當時她以七年鑽研各方史料才寫出這本書,「那時我的生活只有國父,房間全是有關國父的書籍。」
     平路說,對於國父的好奇在於想要了解這位在教科書中只有「一號表情,統一造型」的人物。「這張被選擇的照片,彰顯國父的嚴肅和偉大,但在史料中所呈現的國父,卻是個性浪漫且急躁的人,一位遇到挫折即找尋出路,具有包容力的夢想家。」
     平路強調,過去太多人將國父神格化,但依據她收集的史料,國父的聲望和他所代表的精神力量,應是他過世後才開始。她曾經親自到美國國會圖書館翻閱國父去世前後的大陸報紙,國父去世時,北方報紙的確只以一則小新聞處理噩耗,而非舉國哀悼,「那天報紙最大新聞,討論的是一觸即發的中原大戰。」
     此外,國父去世前,北方報紙還說「國父的實力百不及張(作霖)馮(玉祥),聲望遠不及段合肥(段祺瑞)。」
     學者周陽山對她曾談到國父「五權憲法」是拼裝的說法有疑慮。平路說,「五權憲法」為國父原創,但是中華民國在實行之前,「五權憲法」從來沒有被實驗過,因此在適應的過程中進行修繕是必經的過程。
     平路指出,當初《行道天涯》完成後,她特別交由近代史學者過目,書中並沒有違反史實的地方,寫作過程中,若有不同史實陳述,她也選擇將兩者並列,藉此呈現最真實的國父。
     平路說,她對這部紀錄片有期待,因為台灣社會進步到現在,應該有容納各方觀點的空間,只有回到人的觀點來看待國父,紀錄片才能跳脫教條束縛,才會動人。
相關新聞
製作人平路:有言論被箝制的感覺
拍國父紀錄片監委:若違史實 糾舉文建會
拒神化 不扭曲 法學者解構「孫逸仙
元配、國母、革命伴侶…孫中山的三個女人
百年回眸 還革命家一個平凡真面貌
留言和迴響
隨便說說的作家.妳錯了,忘了在威權時代.是高中歷史.還是三民主義說過.國父在陳炯明叛亂時.燒去參考[西籍]是數百本=四百本?只好用[演講]說出主義精華=重點.還有孫先生還在倫敦蒙難後?到大英圖書館?研究??時間.試問這叫[平路]作家.是到過大英圖書館讀過幾本西洋政治書籍ㄚ.包含現在的政法學者?有些是可以私下有隨便說說的言論自由.但是公開亂講時那叫毀謗.污衊.尤其是有人民抗議[文人相輕]時.長得很抱歉的[平]女士.風頭出過.不認錯.就安靜點.[政法]本來就非妳風花[寫]月的專長.
不要又來個“言論箝制”的大帽子。既然有人認爲有不實醜化國父的顧慮,平製作人就該虛心多就教專家學者和國父後人,以求觀點完備。亂送“言論箝制”的大帽子,不看今夕何夕,給人的感覺就是平路一意孤行,自己講的都是“言論自由”,別人的意見都被他講成了反自由。
平路還是死不認錯。昨天已有學者在聯合報撰文指出孫文去世時,中國當時的大報大公報、益世報、申報,都大篇幅報道孫文病逝的相關消息。請問平路,你到底是看了哪個北方大報??自己不會去翻人家已經指給你看的東西嗎?死不認錯,還鬼扯!這種人繼續搞國父紀錄片,擺明了就是要用自己的意識形態來胡攪蠻幹。
說什麼不是舉國悼、實力不如北方軍閥領袖,這明顯是不懂民國史才會說的屁話.不是不對,而是你只是在說廢話。孫文沒兵沒權沒錢,當然比不上權貴,但沒地位沒權勢卻有著不同凡人的影響力才更加可貴,不是這樣嗎?不然你平路給孫文作紀錄片是要做心酸的嗎?孫文的聲望,如果只是如平路自己想像的微不足道,國內各大報(除了平路自己看到的某北方大報)和北洋政府會如此重視嗎?更別說網友也早在聯合報的哇新聞中貼出了泰晤士報、讀賣新聞,和台灣日日新報也都提及這個中國平凡人的死訊,泰晤士報還寫了一篇專稿,並評論南方的政治局勢,對於人家的指點,平路視而不見充耳不聞,被糾正錯誤還硬栽贓人家是要鉗制你的言論自由,真是作賊的喊捉賊,和某政黨政客嘴臉如出一轍。
平路別在那邊假藉民主言論自由硬ㄠ說國父記錄片要人化不要神化才動人了 美國比你台灣民主自由多了 平路在美國敢把美國國父林肯亂拍看看 早被FBI抓去關或被美國民眾亂棒打死了 是平路全憑己意在搞獨裁 根本把她當肖耶即可(肖耶台語發音是何意 還用問我??)
平路應該記住,這是紀錄片,不是小說,更不是電影
荒謬!平路是綠營的台獨份子,人盡皆知,找她當製作人,肯定會貶損孫中山,歪曲歷史,他們這群綠營是要建立去中國化、親日的、台灣人史觀

網友激辯! 平路被噓:輕佻侮慢【聯合晚報記者陳英珊 2010.08.11
 
國父是拼裝的夢想家?文建會籌拍中的國父紀錄片試圖以多元史觀解讀國父,中研院院士胡佛以及監委周陽山卻認為這種作法是「有人噓輕佻侮慢」。
紀錄片應該如何詮釋國父?網友有番激辯,有人力挺平路的論述,有人則認為拍紀錄片要對得起國父的思想,文建會作法太輕佻。
網友pastic表示,周陽山與胡佛是意識形態作祟,因為實做後驗證五權憲法根本就行不通,不是拼裝車是什麼?網友coolbier說,理論沒有十全十美,但無礙孫文做為一個革命理論家對中華民族的貢獻。
網友alextw2007直指平路說「中山先生去世時,只有地方報紙以一則小新聞處理噩耗」論點有誤,他指出當時的大公報、申報、英國泰晤士報、日本的讀賣新聞、台灣的日日新報也都有刊載國父去世的消息。
部分網友則認為,平路不適合擔任拍攝有關國父的紀錄片製作人的工作,要她懸崖勒馬,網友brickwall就直言,找平路當製作人,是擺明著要以獨派史觀製作紀錄片;dogbitedog則說,用接近侮慢的態度拍出的國父紀錄片,令人搖頭。
 
真實國父 不會只有一種形象【聯合報記者李明賢2010.08.11(楨:假中立的偽君子評論)
 
文建會籌拍國父紀錄片,詮釋權引發學界兩極反應,對國父形象與定位南轅北轍;但歷史不是政治,應單純回歸「真實」,不美化、不偏頗。
國父六十年的革命歲月,如果要用九十分鐘呈現,不論是革命創建民國、二次革命、與軍閥斡旋、擬定三民主義、建國方略等,都只能片段呈現,難免顧此失彼,文建會要呈現「夢想家精神」,就是想著重價值與理念的傳承。
但過度政治力量介入,反而將扭曲歷史真實性,台灣過去在威權時代,刻意將兩蔣神格化,反而造成人民反感;這次政治人物「指導」文建會紀錄片,還不惜以糾彈權要脅,不但阻礙多元聲音的呈現,也可能引發反效果。
中共一九四九年建政,孫文被稱為「革命先行者」,這有歷史區隔意味;但孫文是中華民國國父,馬政府選在百年建國之際,籌拍國父紀念片也等於延續歷史傳承,象徵中華民國正統,更有政治涵義。
但若只是美化歷史人物,一味以教條式說理,拍出來的紀錄片,與大陸當年樣本戲有何差別?就好比電影十月圍城,雖遭批評是悖離史實,但電影場景呈現出的壯烈,不就是國父當年拋頭顱、灑熱血的真實寫照?
平凡也能見偉大,起草獨立宣言的美國第三任總統傑佛遜,儘管傳出與黑人女僕有染,但沒有美國人會否認他對國家的貢獻;即使如開國總統華盛頓,也非完美無缺,但美國人仍尊為國父。
孫文也應該是如此,真實的孫文不會減少民眾的崇敬。監委宣稱自己是學術權威,否決平路說法,但學術的真諦,不就在於不斷辯證討論?為何孫文只能有一種形象?誰有資格壟斷孫文形象的論述權?
近年對岸不斷反省毛澤東的歷史功過,學界不少討論,但台灣似乎比對岸更為保守,孫文竟比毛澤東更不容討論。若要讓年輕一代多認識國父,就應讓國父走下神壇,擁有人性的革命家更偉大,也更讓人發自內心的喜歡。

拒神化  法學者解構「孫逸仙」:跨界溝通的天才2010-08-11 中時 林欣誼

     被兩岸塑造為「偉人」的孫中山,在不少西方學者眼中,卻是個充滿人性弱點、自相矛盾的人。法國歷史學者白吉爾(Marie-Claire Bergere)曾說,孫逸仙在中國、台灣政治建構中不斷被神化,部分西方史界人士則傾向戳破這種英雄崇拜,「但無論是製造迷思或者執意破除迷思,都扭曲了對孫逸仙的研究。」白吉爾在一九九四年寫成《孫逸仙》一書,企圖從平實的人性角度給孫逸仙一個合理的定位。
     在白吉爾筆下,孫逸仙是個慷慨又糊塗的機會主義者,也是個懷抱救國理想的人。最大的才能就是「跨界」溝通的能力,他能同時動員三合會、教會、學生、商人、西方列強、共產國際等這些利益大相逕庭的團體。「他知道該如何在國際上『推銷中國』;他對民主及社會主義的觀點不比同代知識份子犀利,但中國居民卻是通過他,才得以認識這些西方的意識形態。」
     白吉爾認為,孫逸仙是個有行動力、而非思考型的人。孫逸仙剛組織起義時,目標並非推翻滿清,只是想引起響應。直到他發現日本報章雜誌以「革命」形容他所做的事,才赫然驚覺自己「正在革命」。
     書中談到孫逸仙愛作夢而不切實際的一面。建國後,孫逸仙被大總統袁世凱任命為鐵路督辦,負責籌畫全國鐵路。那陣子他常在桌上攤開一張中國大地圖,拿著毛筆在上面東南西北地畫線。有個記者看著他畫的線對他說:「博士啊,環繞西藏那條路線是永遠不可能修建的,那些線,會跑在海拔一萬五千呎的高度上。」但他悠悠回答:「那裡有道路,不是嗎?只要有路,就可以造鐵路。」
     白吉爾認同其他西方學者所指,孫逸仙的三民主義學既無原創性又缺乏學術嚴謹度,孫逸仙的通達權變也常招來見風轉舵的譏評。但他寫這本書的目的卻不是給這位中國偉人一記打擊,而是要給讀者一個「真實的孫逸仙」:「是一個在成功和挫折之間顯現的血肉之軀,是一個溝通者,某種媒體天才。」
留言
難道找個國人不知.未經本國政法學者肯定說者學術地位的說法.就可否定一切.作者未免小覷讀者
白吉爾是誰?我還以為是紀登斯,杭亭頓,或是奈伊呢,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作者,居然拿出來當佐證,怎不看看紐約時報的觀點呢,知識的廣度決定文章的深度,中時的記者素質很有問題,那這種只會隔靴搔癢的外國人的作品糊弄~~

拼裝方略 群書做基礎【聯合報╱鄭文炫(新竹市) 2010.08.11
 
孫中山是「夢想家」,還是「拼裝的」!有人不同意這樣的史觀,寫文章辯駁。其實胡適就為孫中山「辯誣」過。胡適說:「中山先生一生所受的最大冤枉就是人都說他是『理想家』,不是實行家。其實沒有理想計畫的人絕不能做真正實行家。我所以稱中山先生做實行家,正因為他有膽子敢定一種理想的『建國方略』。」
平路在名人堂的大作說,孫中山死後「留下的不是一個,而是三個遺孀」。孫中山對女人的「博愛」,他曾對日本友人犬養毅坦承過。他表示自己最大的嗜好依序是:革命、女人、書。犬養毅聽後大笑,他沒想到孫中山會說實話,把女人排在書的前面。並說:「你這樣忍耐對於女人的愛好而拚命看書,實在了不起。」如無豐富知識,如何「拼裝」出他夢想的「建國方略」。
若說平凡的孫中山偉大,他的偉大處,往往非凡人能及。
 
坦承性慾強 施明德:不好色不是男人【聯合報記者林政忠 2010.08.11

紅衫軍前總指揮施明德在台灣時,對媒體窮追猛打的感情生活保持緘默,但本月二日世界日報午宴,施明德首度大談情慾;他強調,「男人不好色就不是男人」。
施明德表示,有人形容他是「台灣的曼德拉」,可是曼德拉第一次被捕入獄已四十三歲,「該享受的都已享受」,而他正值血氣方剛的青春年代,正常人的男歡女愛卻與他絕緣。
獄中常自慰 監視器看光
他說,本來兩性關係是私密的,不應公開討論,但性慾是人的生理自然反應。他和世俗中人一樣有七情六慾,但在獄中卻必須壓抑慾望而不變態,像苦行憎在牢中遭受十五年的折磨,且比苦行僧還苦。
施明德說,他不諱言天生有強烈性慾,在獄中經常用自慰方式解決性需求,曾有過一周自慰八次的紀錄;但最殘忍和悲慘的是,他的囚室有三個監視器,不分日夜監視一舉一動。
絕對不買春 上床都真心
他說,他忍無可忍,砸爛了監視器,獄方再重新安裝,他一怒之下,乾脆對著監視器自慰;他相信獄方已掌握這些鏡頭,但他不擔心公開,「因為我不認為這是我的錯,這是他們的恥辱」。
施明德說,他不反對別人「性交易」,但自己沒辦法一夜情,「一生絕不買春」;跟他發生親密關係的女子,他都是真心的,即使分手後仍會想念,自己不會當愛情騙子。
喜歡豐滿女 叫妻別減肥
……………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5778944.shtml

誰的國父? 【聯合晚報社論 2010.08.11
 
建國百年基金會有意籌拍國父孫中山紀錄片,由文建會出資2000萬元,找來寫過「行道天涯」的作家平路擔任監製。結果「未拍先轟動」,引來中研院院士胡佛以及監委周陽山投書質疑,指這種作法「輕佻侮慢」。
孫中山的紀錄片該不該拍?當然應該,建國百年基金會的構想值得肯定。特別是這幾年社會氣氛改善,兩岸史學界對民國史的觀點逐漸鬆綁,都願意從更寬廣多元的視角去處理民國史上的人物與事件。再加上大陸保存的史料及影音檔案豐富,如果好好籌畫製作,這部紀錄片絕對值得期待。
當然,現在不再是歌功頌德的年代,孫中山是該要從過往黨國偉人的刻板印象中解放出來,回歸到那個大時代,重新去認識他的思想、他的情感與他的革命實踐。尤其這幾年大陸不論在電影、連續劇乃至紀錄片方面,都已多次處理過孫中山的題材,台灣如果再沒有動作,有關孫中山歷史定位的詮釋權可能全面被大陸壟斷。這一點,也是建國百年基金會發想拍片值得肯定的地方。
只不過,籌拍紀錄片是一回事,由誰來拍,要拍成「誰的國父」,則是另一回事。認識國父要從人性面出發,這點沒人反對。但小說家從書寫孫宋情史當中,已顯現出強烈的個人特定觀點,看「故事」的角度或有其獨特之處,若有任何民營公司願出資,讓小說家主導籌拍國父傳,觀眾也樂觀其成。問題是,現在拿的是國家2000萬預算,交由既非電影界、又非民國史專家去掛上製作人頭銜,程序上的正當性何在?更不要說小說本身的觀點和文學評價,本來就見仁見智,萬一由此為國父角色的官方詮釋定了調,能不引發爭議嗎?畢竟,這是號稱為慶祝建國百年而拍的紀錄片。
盛治仁身兼建國百年基金會執行長與文建會主委,角色重疊,如果用政府公帑提供個別作家發揮創意,最後若真把國父拍成「拼裝的夢想家」,監委發威都還罷了,恐怕史學界也會反彈,那就美事成憾事了。這事後續如果處理不當,肯定又會讓馬政府深陷風暴。

從孫中山紀錄片爭議談神化與醜化2010/08/12
 
由於對國父孫中山先生的論述與生平,沒做過深刻的研究,因此不敢加入台灣因拍攝國父紀錄片而引發的論戰。影片顧問平路小姐辯稱不該把國父神格化這點,我也認同。然而,宣揚國父的偉大處,並不等同於神格化或美化他。斷章取義的刻意以淺薄語調譏評孫中山,也不代表就是所謂的人性化。
讓我們先來看看製作人平路所謂「動聽的故事」:「連列寧都會笑他天真、無知」,「去世時只有地方報紙以一則小新聞處理噩耗」。「充滿熱情但欠缺抽象思考地拼裝出『建國大綱』及『三民主義』等憲政結構」,「你可以罵他,也可以選擇同情他。」
這不太像是自稱「被國父深深感動」的人所該有的觀點,說她是「輕佻侮慢」,基本上也不為過。如果這是平路或民間出版的記錄片版本,我想大家雖不滿意但還是會尊重她的言論自由。但是,這是由納稅人出資拍的紀錄片,所以,恐怕也不能以平小姐一人之見,就定調為台灣人對孫中山的普遍觀感。
或許是對威權時代一言堂的反撲,近年來對稱得上偉人的政治人物,台灣輿論的評價都有尖酸刻薄的趨勢,不知道是什麼心態。是想看見偉人墮入凡塵的自卑感,還是為了證明自己比偉人強,所以他們也沒什麼了不起的自大?偉人之所以偉大,在於他們有著不同於平凡人的不凡功績。他們也是人,自然有這個那個的缺點與不足,但並不減損他們對國家社會的貢獻。拍國父孫中山的紀錄片應該專注在他公領域的表現,縱然不該忽略必然會有的過失,但也不是隨便加上一些空洞的形容詞,就要別人接受這樣就算多元化的評論。
對偉人的神化與醜化都是走極端,執春秋之筆者,在論斷他們時,請常懷最起碼的尊重。台灣人在各個領域中都已經找不到可以仿效的對象,如今把爭議性最小的國父,也拿出來貶低,還教訓大家不要神格化偉人,真是要拜託台灣的意見領袖們了,可不可以留一點英雄讓我們小民崇拜一下。
http://blog.udn.com/amytsai/4310952

平路的孫中山先生

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曾說過「沒上過酒家,不是男人。」,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說:「不好色不是男人」,這都顯示了他們就如同一般雄性激素亢奮的普通雄性動物,都會有向外「掠食」的行為。但是他們不是因為上酒家或好色成名,而是因為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表現,受到注目。所以,如果我要詮釋他們的話,重點不會在許信良和施明德感情生活,因為他們的成就是在民主化過程中的所作所為。這不是神化他們,也不是為他們歌功頌德。他們也不會因為略去感情生活的報導,就被認為不是普通人。
最近因文建會為慶祝建國一百年,出資拍攝《國父孫中山》紀錄片《國父孫中山》。可是因為紀錄片製作人平路發表的言論,惹起陣陣風波。平路到底說了些什麼?
平路說,國父是「連列寧都會笑他天真、無知」的人。他有種憨、不怕輸的特質,沒有實權也沒有兵力,依舊不屈不撓。他去世前沒有軍閥願理會他,去世時,只有地方報紙以一則小新聞處理噩耗,地位今昔落差極大。回溯國父的一生,他既親日又聯俄;他充滿熱情但欠缺抽象思考地拼裝出「五權憲法」、「建國大綱」及「三民主義」等憲政結構,影響台灣甚大。另外,在紀錄片簡介裏還提到「台灣憲政因實行他的五權憲法至今如此困惑」。
因為這些話,引來中研院院士胡佛及周陽山聯名投書媒體,批評文建會和建國一百年基金會主其事者,處理國父紀錄片的心態「輕佻侮慢」。平路以「失望」兩個字表達自己的無奈:「我很吃驚,這件事情受到如此意識形態的規範。」平路說,「有種言論被箝制的感覺。」她表示,自己的言論沒有任何違反史實的地方,當初會一心投入紀錄片的規劃,就是秉持凸顯國父人性,打破他被神格化的一面,未來還會堅持下去。
孫中山先生,本來就是一個普通人。筆者相信他一樣有七情六欲,一樣有生老病死,一樣有優缺點。在2000年以前,他的形象的確受到完美的保護,有關他的批判,或在台灣成為禁書,或是以隱微的方式評論。但無論如何,在教育普及、思想多元今天,再加上國民黨失去中央政權八年,台灣本土意識繼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成為台灣不可挑戰不可批判的神主牌,孫中山先生已經不可能再有任何神化意象。連每年3月12日的國父逝世紀念日都只成為植樹節,不再有人提起他的事蹟,擔心孫中山先生神格化未免過慮了。
拍攝國父紀錄片的動機和目的何在,是為了記錄孫中山先生與四個女人的感情生活?是為了記錄孫中山先生的天真、無知?是為了記錄孫中山先生充滿熱情但欠缺抽象思考地拼裝出「五權憲法」、「建國大綱」及「三民主義」等理論行為?是為了記錄孫中山先生對台灣憲政因實行他的五權憲法至今如此困惑的禍害?這真的是政府出錢拍攝國父孫中山先生紀錄片的目的?如果不是這種目的,那紀錄片的製作人講這樣的話,其目的為何,是為表示自己的公正超然,是為表示自己不會把孫中山先生神格化?
以台灣社會今天這種開放程度,以台獨和反中為神主牌的民進黨氣燄高張的政治氣氛,筆者不相信拍出一部歌功頌德、塑造聖人的紀錄片會有市場,會不受到嚴苛的批評。因此身為紀錄片製作人平路必然得以忠於史實的方式,經得起挑戰的內容製作本片。但如果平路真的是以國父是「連列寧都會笑他天真、無知的人」、「去世前沒有軍閥願理會他,去世時,只有地方報紙以一則小新聞處理噩耗,地位今昔落差極大」、「他充滿熱情但欠缺抽象思考地拼裝出『五權憲法』、『建國大綱』及『三民主義』等憲政結構」、「台灣憲政因實行他的五權憲法至今如此困惑」心態來製作這部紀錄片,對孫中山先生必然會是一部偏向負面的影片,必然會把孫中山先生在台灣本已衰頹到無人追思的情境,再加踐踏貶低。
以平路自己表示的,她之所以願意答應出任建國一百年基金會的執行顧問,就是出自她對國父的喜愛及研究的投入。筆者寧可相信平路並不是抱著想貶低孫中山先生的動機來製作本紀錄片,但從她的發言,我可以理解為什麼胡佛先生和周陽山先生會認為他處理國父紀錄片的心態「輕佻侮慢」。
走筆至此,我不禁想起平路2006年1月22日在亞洲周刊發表的文章「浪漫不浪漫?」,評論老少配的現象。當時引起諾貝爾獎得主的楊振寧極大的不滿(註:82歲高齡的楊振寧與28歲的翁帆於2005年1月結婚),平路的回答是「對啊,我覺得他太沒幽默感了,而且我真的不是針對個人,我對他們的八卦一點興趣都沒有,但是就是把它當作一種現象,就是老少配我一點都不反對。」。請看摘自平路該篇文章的部分文字,到底是不是楊振寧先生太沒有幽默感:(另參本館:《情書》)
「不久之前,音樂會中見到那位老科學家與他的新婚妻子。」
「對妻子,畢竟是一種太長久的壓抑,所以儒家文化的家庭結構包含著隱隱的暴力:日後,不滿足的婦人用扭曲的欲望或變態的淩虐﹐掌理家、支使子媳、或頓挫那只無能的老獸。
真相是……老夫少妻怎麽過日子?
眼前飛著細小的蚊子,視網膜有破洞,膝蓋頭也颼颼地風濕骨刺,睡到夜晚有欲尿的感覺,站著,憋氣,卻又像滴漏一樣遲遲出不來。」
也許平路是一位作家,習慣以文學方式處理議題,不過卻忽略了其表達方式可能對別人造成的傷害。就這一次平路談論孫中山先生的事,我單純的把它認為,那是平路認知的孫中山先生,這些評價也許真的是孫中山的一部分,但是否適合做為慶祝建國100年紀念的孫中山先生臉譜,我建議政府是應該慎重考慮的。
http://blog.udn.com/Horace2007/4311987

四、孫中山之分析

  孫中山的面貌如同Schiffrin所說的,由國民黨、中共、蘇聯、甚至軍閥、日本等各取所需來決定(五一五導言p1)。在此偏重於析判他的三民主義。

 (一)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依孫自述其三民主義體系產生於流亡歐洲時,考察當時資本主義下的社會問題,而將興中會時期原有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民族民權之外,加上民生主義。但薛君度認為孫的三民主義在1910前並無系統的闡述(五一六p143)。其實孫的三民主張在歷史發展中,除一些基本原則外,並無固定的主張。
  1905年7月30日〈中國同盟會會員盟書〉孫云:「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五一四Ⅱ5p1,指《國父全集》第二冊第五篇第一頁)。11月26日〈關於三民主義之著述與演講〉提出「三大主義」(Ⅰ1p173),同年在民報發刊詞則改為「三民主義」。
  1906年的〈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提出革命三期說--軍法時期以三年掃除革命的障礙,修道路、設警察、辦教育、興農工商後,再行約法時期的地方自治,最後實施憲法(Ⅰ3p1)。同年〈三民主義與中國民族之前途〉則提出五權憲法(Ⅰ1p178)。
  由上分析可知,三民主義的基本原則在同盟會之初,即孫梁論戰時已提出。只是孫氏一貫的妥協心態(五一五p1。妥協雖是民主精神但不利革命),並未將之貫徹實施。在辛亥革命後遭多次革命挫折,才認為革命黨人未確實依民族民權民生三者並重及軍法約法憲法三期順序,而只知以種族主義排滿,並輕易讓軍紳滲入革命陣營,以致革命失敗(Ⅱ7p96)。

   1、民族主義的前後不一致

  辛亥革命前革命黨人和孫的種族觀是「漢族中心沙文主義」,比如章太炎1903年〈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否認文化天下觀,批評滿清奉行孔子之教只是為愚民(四七八p426)。鄒容在1903〈革命軍〉認為滿人蒙人同是西伯利亞人種不屬中國人種(p492),認為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是滿清奴隸之代表(p497),主張要誅絕洗盡滿人使中國大陸成為淨土(p490)。此種偏頗當然激出滿人「殺盡漢奴」的主張(五0六P705)。以上可對比「台灣河洛中心沙文主義」的「台灣人不是中國人」「中國豬滾回去」「半山是台奴的代表」「客家人、外省人是台奸」。
  即便後期因統一全中國之需要,而強調中華民族,但孫氏骨子裡均一貫地以漢人為中心(Ⅰ1P86)(這就好比民進黨的溫和派和李登輝掌握了台灣優勢之後,也會說客家人、早住民、外省人只要認同台灣皆是台灣人,或李的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但其骨子裡仍是河洛中心沙文主義)。
  孫在民元年〈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說:「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民族之統一」(Ⅱ4p8),同年〈中國之鐵路計劃與民生主義〉甚至認為鐵路建設可促使各地方言消滅而形成統一的國語。到民8年〈三民主義〉認為漢民族應犧牲血統及歷史而與滿、蒙、回、藏之人民相合為一中華新民族(Ⅰ1p206),孫氏如此主張的背景是滿人附日、蒙人附俄、藏人附英之情勢已逐漸形成(Ⅰ1p214)(這就好比外省人逐漸從台灣國民黨疏離出去,李登輝又用各種權術想拉回或至少穩定情勢)。孫並辯駁認為中國漢族中心的種族帝國主義是種王道和平的感化(Ⅰ1p30)(對比起來孫還算誠實雖免不了美化,而民進黨、李登輝及一些學者,操弄了台灣民族中心主義,還誣指他人不認同台灣、是中共的同路人)。到講《三民主義》之前後,中國已淪為「次殖民地」(Ⅰ1p11),故他堅決反對聯省自治和世界主義,批評這些主張只不過是軍閥意圖分裂和列強意圖瓜分中國的借口。

   2、民權主義理想的幻滅

  孫在1906年即提出五權憲法,之後他認為西方的代議政治會造成人民無權政府能,故要改行全世界最完善的「權能區分」,使人民享有政權,政府有五種治權(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Ⅰ1p99,119)。孫本來心儀直接民權,但地廣人多的中國不可能,故創出「國民大會」代行。民7年〈革命方略〉規定人民的直接民權限於縣級,在中央只能選舉總統、國大代表、立委,其餘對中央五院的選、罷、創、複四權由國大行使,五院皆對國大負責(Ⅰ3p146-7)。到民13年的《國民政府建國大綱》第24條規定國大對中央官員含總統有選罷權,對中央法律有創複權(Ⅰ3p371)。
  孫之後國府的《五五憲章》充分地反映孫以國民大會為中心的五權憲法。抗戰勝利後,張君勱為抑制蔣中正權力,乃將蔣原構想的總統國大雙軌制,扭轉傾內閣制的《中華民國憲法》。蔣在台灣又透過臨時條款加強蔣總統實權。解嚴後,法政學界回歸內閣制憲法之理想,不敵民進黨渴求以總統實現台獨、和李登輝奪權的野心,而在修憲中陷於有權無責的直選總統制。以上申論後述。

   3、民生主義背離革命實相

  與毛澤東相比,毛成長於內陸的湖南,從小對以農立國的中國傳統社政經文化深層結構有種無意識的理解,而孫生於沿海靠殖民地澳門74里的翠亨村,該地土劣不宜耕種,村人多到外經商。據說孫從小就反對纏足、蓄奴及賭博。但13歲(1879)便到檀香山投靠大哥(五二七p11-4)。1883回國不到二年又出走殖民地香港學醫,1892年畢業後在廣東行醫,但1895年廣州起義後便開始流亡海外,直到辛亥革命後才回國。
  孫一生雖為中國而奮鬥不已,也試圖了解中西文化,但由他認為中國自古便有民權且過於自由(Ⅰ1p56,63-71)、西方人權是爭來的而非天賦人權(Ⅰ1p99),由他的平均地權和節制私人資本發達國家資本的民生主義(Ⅰ1p129,137)。可知他不了解天賦人權是西方古典民主政治的形上基礎,不了解政府權力的危險故主張五種治權是政府的能力而不予分立式制衡,不了解中國的民本不是民主當然也不可能自由,不了解民生主義並不合當時中國需要。當時中國的問題是農民、勞工受到軍紳、資本家的壓迫,故動員群眾的方式,不是都市平均地權而是土改(孫雖也提耕者有其田),不是代表全民所有階級(Ⅱ4p61)而是農工階級(孫雖也說要解放保護農工,Ⅱ4p49,61)。中共尤其毛派就深深地抓著此要害,經長期鬥爭而打敗了國民黨。
  難怪Young會認為孫和梁啟超、章太炎等精英對中國社會結構欠深入了解,對農民及工人只是傳統家長式的關心,而不知群眾運動和土地改革才是革命的核心(五五一p50)。

 (二)三民主義餘論

  由於孫對中西文化均欠深入了解,加上其妥協性格,未能建立嚴密的革命的武力組織、綱領及長期的宣傳、組織、動員和革命群眾(五一五p83p220)。這不但造成三民主義在理論及實踐上均存在著難以克服的難題,也使得他的革命在十次革命、討袁、護法、北伐、容共中不斷挫敗。
  相關於三民主義尚有二個議題值得討論。首先是正統之爭,第一次國共合作之後國共都在爭誰才代表孫的正統,以三民主義為判準,吾人可判蔣中正的國民政府才是正統,同理,李政權及台灣國民黨均背離了從孫中山以來三民主義所強調的中國統一及中華民族、五權憲法、平均地權及均富。再來是孫所創的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是否尚存?國府在台雖極力為二者生存奮戰,但終不敵國際現實、中共壓力、尤其台灣民族主義。到李政權時,中華民國及中國國民黨只剩名號而已,其骨子已是台灣民國及台灣國民黨。

  六、蔣中正之分析

 (一)學者對蔣中正的不同看法

  有關對蔣中正的評價,由艾愷的《西方史學論著中的蔣介石》可知,被負面評價者多(五三七p1)。艾愷認為其實這些評價大多是自相矛盾的,比如認為蔣太保守傳統故無法讓中國現代化,但蔣大致同樣的做為卻能讓台灣現代化,而毛卻不能使大陸現代化(p12-3)。
  艾愷認為會如此評價是因學者在找蔣失敗的理由(p61-3),結果:「辯論的核心是,如果蔣介石不是X(軍人、儒教徒、頑固、權威主義等等),他可能不會把大陸失落於共黨之手。同時他們又辯解或承認(暗示或明示),蔣介石之成為X,也正是他成功的原因。在政治和行動的問題方面,蔣介石採取短視的Y政策(派系權力均勢、派系彼此對抗、與地方當權者妥協、在實施社會改革前致力於軍事統一、喜好比較現代化、西方化的城市資產階級等等),而不採Z政策(促進群眾組識、農村改革等等),是他最後失敗的理由。然而,他們同時也辯解和承認,如果蔣介石沒有採取Y政策,他就得不到他那樣的顯要地位或根本不能生存。因此在基本上,他們的辯論是:使蔣介石成為一個成功的、甚至『不可缺少的』政治人物的因素,也就是他保不住大陸的原因」(p61)。
  但艾愷認為:「他們為什麼不辯稱,蔣介石X因素不夠或Y政策未能充分執行,這樣不是更符合邏輯嗎?」(p61)。

 (二)蔣中正與孫中山

  孫中山的繼承人是蔣中正,理由是蔣氏除清共、反共、及統治較集權外,其餘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之看法與做法均承襲孫。即便清共反共及集權,孫蔣易位,孫也會如此,不然只能對中共和軍閥稱臣,其實孫在討袁失敗後成立「中華革命黨」對黨員要求也是非常集權(五一四Ⅱ3p2,Ⅱ6p16),並造成黃興反對而脫黨。
  至於中共所謂孫中山的「三大主義」(援助工農、聯俄、容共,五三八p290),也不過是中共在爭孫之正統(五三八p531,650,765)下所創出的口號。更何況孫的工農政策也非中共的工農運動,而是與蔣的主張一致。蔣在18年1月1日〈對於關稅之感想〉認為國民黨的農工政策不同於中共的抗租、罷工、怠工、減工(五三0p527)。
  在民族主義方面,孫認為中華民族是五族共和而成,蔣亦然(五三二p2)。孫主張中國統一反對聯省自治,反對蒙、回、藏分裂,蔣在民33年的《中國之命運》也認為百年前尚未被分裂的中國疆界--包含當時不被國府管轄的東北、台澎、內外蒙古、新疆、西藏--是中國生存所必需(p7)。即便撤台,也反對台獨,反對兩個中國,堅持中華民國是中國合法的正統(五三0p2352,2356,2360)。
  在民權主義方面。蔣繼孫厲行軍訓政。蔣也與孫一樣認為學生、軍人、黨員不可有個人自由,而必須為追求國家的自由而奮鬥(五三0p1701)。
  在民生主義方面。蔣不但依孫的平均地權節制資本,並在民生主義增補育樂兩篇。

 (三)蔣中正的基本特質

   1、思想

  蔣的思想主要來自孫的三民主義、中國傳統儒家、及日本武士道軍事教育,蔣對西方的理解和毛一樣欠缺。蔣類似孫強調中國固有道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五一四Ⅰ1p42,五三0p580-2)。蔣認為朱子的格物和陽明的致良知,陽明的知行合一和孫的知難行易,彼此可互通(五三四p32)。蔣批評日本的武士道在學習陽明學說時忽略了王道與仁,只知忠勇(五三0p578-580,594)。又批評中共的唯物辯證法是獸性奴性的,而易經天人合一、心物合一、性善、承認天及神存在的辯證法才是真正的辯證法(五三三
p22,11,53)。蔣認為從三十年的反共戰爭血的教訓,得到對付共黨的矛盾律,要使自己內部單一純潔決不容許任何一點矛盾或對立而被滲透分化;對付否定律,反共組織的精神必須自強不息,當你強彼弱時不可姑息,必須徹底消滅,當彼強你弱時寧可待機報復,切勿妥協共存;對付質變律,反共組識的精神必須嚴肅保密(p20-1)。以上促使在台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及白色恐怖。
  為對付中共,蔣除現代代的地方建設外,還大力推行傳統的保甲團練(五三0p630),並要求將領和官員熟讀曾國藩、胡林翼等清代平亂的練兵語錄及文集(p221,927)。這些做為在瓦解的結構中,如同蔣的反省,已成為「假公濟斯,招搖敲詐,公報私仇,勒索窮戶」的工具(p1267)。而建設農村的現代化計劃(含建立行政體系、警政、戶政、預算制度、銀行合作社金融業、財政、交通、水利、地政、教育、司法,p847),也因軍閥割據、中共叛亂、和官僚腐化無能(p561,五三三p104)而失敗。除上述政軍建設外,九一八事件後又發動新生活運動,希望藉類似軍事化、教條化的生活規範(四維、八德、整齊清潔迅速確實)來維持瓦解中的道德秩序(五三二p118)。
對以上現象的研究,Duara認為在伝統鄉村社会權力文化網絡瓦解下的清末民初,當各種新政權試圖以現代机搆或舊文化網絡來重建政權時,舊有的社会精英因無力保護鄉村杈益而被新勢力淘汰或逃避徵召,而新的掠奪者則乘机占領此一杈力真空,而與新政杈共犯來掠奪鄉村杈益,如此一來不但造成現代化失敗也更進而瓦解了舊有的文化權力綢絡(一二一八p.234-243)。
蔣到台後更加強地方的現代化建設和以大傳統教條改造民間的小傳統禮俗信仰,相對的中共則否定大傳統強調小傳統。而李政權則試圖以後現代的「集體記憶」,喚起已瓦解了的台灣前現代的城鄉情感及結構,藉以突顯其台灣生命共同體、社區運動、文藝季的政治目的。前三者所為,因皆存在某一國家意識形態(西方列強入侵,導致中國民族喪失自信心,故要復興中華文化;西方列強入侵,加上封建文化壓迫,故要解放中國小傳統的生命力;外來統治者尤其中國意識使台灣意識低落,故要重造台灣),所以都在美化某點的同時,虛構一個業已消失或正在瓦解的幻想,其實幻想能否實現對負責推動的官員、學者、及運動家在客觀上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經由這些運動達到了國家意識形態重建及權力論述霸占的欲圖。至於民進黨陣政權更是大力搞文化台獨,因為其他形式的台獨已被美中聯手封殺了,難怪杜正勝幹教育部長幹的郥麼差也下不了臺,台獨嘛!只要頭頂台獨神祖牌,任誰也动不了他。。

   2、軍事、教育、與政治

  比較蔣在大陸及台灣的統治,前者重軍事後者重政治,這與蔣的軍事教育背景及當時面對軍紳政權有關,但深入反思大陸敗因後更加強調政治。
  蔣從黃埔建軍開始就強調國民革命軍的使命在建國及實現三民主義(五三0p391-2),撤台後形成建國的近中遠程目標,近程是建設台灣成為模範省,中程是實現三民主義於全中國,遠程是弘揚三民主義於全世界(五四三p52)。對此,台獨、反國府、及台灣優先論者,展開了對國府在台含社政經軍文化等舉措的扭曲性批評,而不知國府的這些舉措均有其背景條件,主要並非出自將台視為過渡或剝削的工具,果真如此就沒必要建設成「模範省」(李的「新中原」也不過如此)。老蔣的近中遠程理想,隨著中華民國在國際外交的劣勢,小蔣經國改成「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到李登輝奪權之初偽倡「立足台灣,胸懷大陸,放眼天下」,奪權中則操弄「台灣優先」「台灣至上」,已奪權則高舉「經營大台灣,建立新中原」。其实李一貫的本質是投机下的台獨分子,所以下台後便原型畢露了,不!從年青時加入共產黨便已是个投機分子。還有陳水扁也一樣‧怪了?為何只有投機分子才能在力得勢,這顥然不只是投機者本身的問題,更嚴重的應是台灣人出了問題,不然怎会老是選出這些人?
  革命軍的精神強調主義,軍紀,三信心(自信、信仰、信任),主義領袖榮譽責任,服從命令,親愛精誠(p393,408),這些成為國府在台軍隊及軍訓的政戰之核心--五大信念、三信心(五四三p20,五四五p110)。
  蔣並認為透過政工人員、革命警察、學校教育、新生活運動等,撤台之後更透過系統性的黨政軍教育、救國團、各式社團組織、傳擴媒體等,以威權統治方式,將以黨治國、以三民主義治國的理念,貫徹到整個社會國家(五三0p493,505,1055,477)。過程雖有效但最終還是失敗。
  民國16年批評各級學校大對三民主義和當前中國問題欠了解(p481),這種教育教出的學生不知如何做人,不知本國歷史及立國精神,只知盲目地接受外國一切,不惜出賣國家民族(p1055)。蔣認為唯有依黨員十二守則而來的青年十二守則來教育,才是革命的、愛國的、人生的教育,才能建立民族自信及自覺(p1056)。
  蔣的上述教育原則均體現在大陸及台灣的所有軍事、學校、和軍訓之教育上,只不過實施方式不同。在學校是透過正式的公民與道德、生活與倫理、三民主義、國父思想、軍訓之課程,及非正式的朝會、週會、標語、口號、訓話……等等來完成。
  由於蔣認為民主非長期訓練不可,有了知識和紀律才有民主可言(p552,民18年),加上軍訓憲政的革命方略傳統。蔣反思北伐之後列強侵略、地方武力、思想紊亂,所以要先訓政,不准罷工、罷課、示威遊行(p516,民17年)。認為青年救國的方法是刻苦求學而非呼口號搞小組織(p554,民18年)。之後中共又利用民主自由,發動群眾運動(五三一p408-9)。抗戰勝利後中共和共路人更鼓吹「國民黨退出軍隊、校園」「反內戰」「反美帝」「反飢餓」「反壓迫」等之學生運動(五四五p89,90,94)。
  以上促使蔣認為在革命成功及全國統一前不能充分地實施民主憲政,表現在台的就是長期戒嚴、以黨政軍治國、反對美國以外援要求實施民主自由(五三一p266)。批評異議人士為反動分子,試圖以民主自由迷惑世人、擾亂社會、投機取巧(五三0p2015)。並認為立院的質詢要有分際,要考量當前的反共抗俄任務及國家民族利益,監院監察的敵人應是共匪而非國府(p1768)。又將憲法冷凍,如停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以臨時條款擴大總統權力(p2037)。
  蔣的上述做為在國際冷戰、威權統治、及大力發展經濟下,在民60年之前雖有《自由中國》、雷震組黨、少數省籍政治人物、彭明敏事件、及孫立人事件等政軍異議問題,但統治上仍屬極有效。之後小蔣在內外情勢力變化下逐漸將老蔣的硬式威權,轉成軟式威權(到李登輝則是名為民主實為民粹威權,中共則還只是準威權)。反映在軍訓上的是,民41至49年軍訓由救國團主管,民49年之後由教育部主管。民64年開始革新,教官年青化、校外輔導時可著便服、校內則將重點置於軍事教育和生活輔導而減少思想政治的成分(詳見五四五)。但隨著社會運動及自由派師生之反對,軍訓及教官在教改的聲浪中遲早將被掃出校園,現今李政權尚需以它執行軍政任務而已。
  蔣在軍事上除強調學自日本的正規軍訓練之操典外(五三0p417),從國共合作中學得蘇共式軍隊黨代表制,並在與軍閥及中共鬥爭中加強以黨領軍,加上克勞塞維玆的軍事是政治的延伸(五四六p1,五三一p310-320)。這些總和成政治作戰(五四五p98),並由小蔣負責「政戰學校」和軍隊之政戰。如此雖能有效地以黨領軍,有效地解決了大陸時代的幹部腐化、軍閥遺習、軍紀敗壞、及薪水補給遭貪污等弊病。但在台獨及反軍權的聲勢下,軍方成為反對運動的靶子,李登輝趁勢先除去軍方強人赦柏村,再迫使軍方認同其經營大台灣的政策,軍方表面上最附和李,但其實早在意識形態尤其國家認同上陷於紊亂及分裂。二蔣時代的國軍戰力在Cline的國力評估公式:國力=(基本人口領士+經濟能量+軍事能量)*(國家政策+國家意志),因後二項得分很高,故國力評估結果大增(五四七p269)。但隨著國家認同紛亂及族群對立,國力衰退。李政權採取強化台灣意識及增購尖端武器的方式,來加強國力,而正好對上中共的中國意識及更尖端武器,於是在1995年6月之後爆發了中共對李的文批武嚇。到陳政杈時玩的更兇,當然老共下手的也更狠,什麼三天亡台、斬首行動等都伝出來了,連老美也跟著起哄,當然其目的是為了賣武器及恐嚇陳不得盲搞台獨。

 七、毛澤東之分析

 (一)社會主義論戰

  分析毛之前先要論及民初的兩次社會主義論戰。第一次是1920年的「社會主義論戰」,此次論戰為馬克思主義及中共在中國的地位奠定了基礎(五四八p454)。第二次是1928-1933的「中國社會史論戰」,此次論戰是以馬克思主義分析中國社會的屬性是奴隸、封建或資本主義,並藉以找出階級鬥爭的力量及對象(p464)。
  第一次論戰的背景是陳獨秀等主張民主自由《新青年》,由於欠實現民主之社政經條件,故從道德型的知識分子變成行動型,試圖以共產革命方式建設一套全新的社會主義政治。而當時的西方正處文化危機,蘇共則以全世界受帝國主義侵略的保護者自居,向外含中國輸出共產革命(五五一p212,216)。此次論戰共有三方,社會改良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分別從兩方夾攻共產主義(p455)。
  社會改良主義(張東蓀、梁啟超、蔣百里、張君勱……)以《解放與改造》雜誌為基地,分四點攻擊共產主義:一、中國當時缺乏社會主義(即共產主義)革命所需的資本主義發達之工業,及大量的無產階級。二、中國當時急需的是開發實業以解決貧窮。三、社會主義者應自知自己沒有打倒軍閥的能力,而只能以教育救「無知病」,發展實業來救「貧乏病」。四、缺乏大量自覺的勞動階級、強行共產革命,將發生「偽」的農工革命(p456-7)。
  馬克思主義者(陳獨秀、李大釗、李達……)以《新青年》雜誌為基地,反駁如下:一、中國不但有階級對立,且有大量因地主、資本家、帝國主義剝削下的貧富懸殊,所以應建立無產階級為主力的革命。二、發展實業建立資本主義只會增加貧富對立,故應行社會主義。三、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優越,是全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四、社會改良方法是與資本主義妥協,根本不可能解決社會問題(p457-8)。
  無政府主義者(黃凌霜、區聲白……)以《民聲》雜誌為基地,分四點批評如下:一、人應有絕對的自由和自由意志,人類社會也憑此而進步。二、國家是強權之最惡,必須反對並消滅之。三、政府尤其蘇聯的無產階級專政政府,濫用強權、壓制自由、剝削和迫害勞動者,故要全力反之。四、任何國家、政府、組織、紀律均違背人的絕對自由意志,故須取消(p459-460)。
  馬克思主義者反駁如下:一、絕對自由不可能,強權如用於對抗資本主義則非罪惡。二、國家在共產主義之前不能消滅,必須以無產階級專政國家來對抗資本主義、封建階級、帝國主義。三、資產階級不可能自動讓位,故須有強大的無產階級專政。四、為了革命和建設,必須加強人民的組織和紀律,在共黨的領導下有計劃的生產與消費(p460-1)。
  由上述批評及反駁可知,陷於政治意識形態者(不只上述陳獨秀等,從馬恩、列寧、到毛澤東均如此)在狂熱的信念下,不但會以保護帶來反駁共產主義既已存在或將會存在的弊病,而且能在背離教義下,深深地動員出革命力量,而取得政權。
  雖然陳獨秀在1922年中共二全大會曾提出最低綱領的「民主主義革命」和最高綱領的「社會主義革命」(p433-5)。但陳因:一、不了解西方民主政治,而只依打倒權威之心態在批評軍閥、國民黨及中共的反民主。二、不了解革命組織和動員群眾之重要,故在任七年的中共中央總書記期間,除前二年前參與北京上海的群眾運動外,其餘均只是名義領袖,且被排除在國共合作之外。三、不了解武力對革命之重要,故不但反北伐也反紅軍(五五三p367-371)。相反的毛則深深地掌握了:「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五四八p449)。所以陳不但在國共合作失敗後被打成右傾機會主義,也在1942年死之前的1940〈給西流的信〉中批評無產階級專政違背了民主政治的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罷工之自由,並重新肯定傳統文化「國粹」的價值(五五二p335-6)。可惜號稱中國啟蒙運動大將和中共創始人的陳獨秀,由於對西方的民主科學、中國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等的理論及實際,均欠深入的了解,以致於在救亡心切下,導致了啟盲與滅亡的相互芻化。
  第二次社會主義論戰的背景是聯俄容共政策失敗,1927年陳獨秀下台,瞿秋白繼任總書記執行農工城市暴動,1928年失敗又以左傾盲動主義被清算。在共黨國際方面,托洛斯基認為中國的無產階級尚無力量,農民又非革命主體,故中共的革命應是培養革命力量而非盲目暴動,此被與托奪權的史達林稱為「托派」(五四九p44-5)。史達林控制下的共黨國際則認為中國革命主力在農工,革命對象是封建、資本、及帝國主義,故李立三又繼續執行左傾冒險主義,又失敗。以上內鬥及失敗,刺激了爭論中國社會屬性之論戰,以便找出革命的主力及對象。論戰的過程及有那些主張參見(五四九,五五0p127)。重要的是中共經由此次論戰,將中國社會定位為「半殖民半封建」,主張以無產階級領導農民革命推翻國內封建勢力、國內外資本及帝國主義(五四八p464)。

 (二)毛澤東的奪權策略

  研究毛澤東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奪權策略極其高明且有效,只是奪權卻無助反損害了中國之現代化(就好比之前的革命黨人能奪滿清之杈而無力建設中国,之後的李登輝、陳水扁能奪二蔣中國民黨之權,但都種下经政社敗坏之因)。另外民進黨的美麗島及新潮流兩大派系的奪權策略與毛竟然神似。毛以分析革命的結構為基礎,找出可做為統一戰線的革命力量和被革命的對象。同樣的,美麗島系的張俊宏和許信良早在《台灣社會力分析》便已開始,到《到執政之路》張俊宏更進一步以革命方式分析國民黨的統治基礎及民進黨應有的鬥爭路線,以做為民78年選舉策略的理論基礎。許信良以主席身分替民進黨民81年選舉失利負責下台後,更積極地建構台灣的民族主義,到84年提出《新興民族》及《挑戰李登輝》,做為黨內競選及85年參選總統的理論基礎,如能在黨內打敗台獨基本教義派支持的彭明敏,將有機會檢驗他的「新興民族」論能否做為革命的力量以對抗李登輝。至於新潮流的《到獨立之路》更加入葛蘭姆西的陣地戰及運動戰,定出獨立革命的方式。(結果許敗出走,之後成為陳水扁的批評者,而新潮流則成為陳的打手,直至2004年立委敗選,二者才鬧意見。)
  毛每一階段的鬥爭策略都是經他本人獨特的方法,分析了革命環境的結構之後再採取的。依他自述,1927年〈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之分析〉調查的對象是,能夠從他們身上找出革命對象的弊病及革命主力的,中下級失勢官員、窮秀才、破產的商會會長和貧農(五三八p748)。毛辯駁這種方法「雖曾被人識為狹隘經驗論,我至今不悔,不但不悔,我仍堅持沒有調查就沒有也不可能有發言權」(p749)。毛迷信這種非理性不科學的調查方法,難怪會發生全民大煉鋼、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極悲劇。奈何這種歪理逆施不但能動員群眾和精英,還能奪權。執筆至此,真令人迷惑,為何歷史上一再出現這種非理性,果真是根源於人內在的邪惡?!
  毛1926年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正處國共分裂及清共的前夕,毛為找出中共革命主力及對象之所在,以進行統一戰線,認為當時中國社會階級如下:一、地主資產階級。他們是國際資產階級的附庸,是反革命派。代表他們的政黨是青年黨和國民黨右派。二、民族資產階級或中產階級。他們反對階級鬥爭,反對聯俄容共,反對左派分子。但革命時這些人只能向左向右,不可有中間獨立的可能。三、小資產階級。含自耕農,手工業主、小知識階層、小商人。其中的:1、右翼,有餘錢剩米的少數,膽小怕革命,相信中產階級。2、中立者,能自足,對洋人、軍閥、土豪、劣紳皆不滿,懷疑革命但非反革命。3、左翼,生活漸壞,是革命主力之一。四、無產階級,可分:1、半無產階級,含半自耕農、貧農、小手工業者、店員、小販。2、無產階級,指現代工業的無產勞工,約二百萬人。3、游民無產階級,指丐幫、土匪、馬幫……等,引導得當可成為革命力量。
  毛的結論是(一)和反動分子是主要敵人,(四2)是革命主力,(三)及(四1)是朋友,(二)左是友,(二)右可能是敵(p3-9)。
  到1927年3月為反駁當時黨內外對農民暴動的指責,毛於是到下鄉調查,依長沙地區調查,他認為中國農民,貧農占70%、中農占20%、富農占10%,毛的結論是「沒有貧農就沒有革命」(p20-1)。毛認為單就湖南地區就有農會會員二百萬,能動員群眾達千萬(p13)。
  毛認為農民革命中所做的事均是被土豪劣紳逼出來的,在清算過程也算計的很清楚,一點也不冤枉,他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誘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行動。農民若不用極大的力量,決不能推翻幾千年根深蒂固的地主權力……每個農村都必須造成一個短期間的恐怖現象,非如此決不能鎮壓農村反革命派的活動,決不能打倒紳權。矯枉必須過正,不過正決不能矯枉」(p17)。此種坦白其實是所有革命皆有的合理化現象,只是有些「聖人」不會明言,而是透過「打手」來說。比如李登輝的「寧靜革命」對其對手決不手軟,無論速斷或迂迴,一定會用任何方法,包括抹黑、食言,必除去對手才干休。而他的「打手」則扮白臉,說什麼他的對手貪戀權位及反對改革,所以李必須除去他們;說李為了台灣利益,故食言不算什麼。
  毛的農民革命主要有以下做為:一、以清算、罰款、捐款、小質問、大示威、戴高帽子遊街、關進監獄、驅逐出境、槍斃等來打擊地主,並沒收土地、減租、減息。毛認為土豪劣紳以前行白色恐怖,現在一點小小的鎮壓反革命的恐怖現象,很應該。二、以農民組織、共黨組識、農民武力、農民學校等取代舊有的縣府、團練、紳權、祠堂族權、淫祠神權、洋學堂、私塾等。三、禁止農民的舊習陋俗,如賭博、煙毒、花豉、鞭炮、道場、奠儀。四、清匪、修道路、興水利、廢苛捐、辦合作社(p22-42)。透過上述,毛認為農民運動在幾個月內完成了孫中山四十年國民革命做不到的事。
  其實毛誇大其詞,兩湖農民暴動事實上失敗,且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所以毛在1928〈井岡山的鬥爭〉和1929〈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才會以工農武裝鬥爭需要:一、有很好的群眾。二、有很好的黨。三、有相當力量的紅軍。四、有利於作戰的地區。五、有足夠給養的經濟力等為由(p56)。為解決蘇區遭國軍封鎖所帶來的經濟困境(p69),首先對自耕農和富商讓步(p70)。毛並批評群眾有極端民主化、絕對平均主義、主觀主義、個人主義、流寇思想等毛病,所以必須由黨實施民主集中主義的領導(p71)。這種對私人經濟的讓步及對群眾的控制,隨著國軍的第五次而加強(p105,119)。
  蘇區被攻破,紅軍逃往延安之後,毛在1936年12月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分析了從國共合作以來黨內外的鬥爭情勢。毛認為國共合作因國民黨資本封建階級叛變和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而失敗,之後中共內部又犯了一連串左右的冒險主義和盲動主義,所以才導致蘇區被攻下,「長征」到延安(p169)。分析結果,毛認為除了要反對冒險主義、保守主義、逃跑主義外,應依革命的三大法寶,結合當前革命形勢的改變而調整鬥爭策略(p138)。
  毛在1935年12月27日的〈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抓住了當時抗日的氛圍,提出「停止剿共,一致抗日」成功地打敗蔣的「攘外必先安內」,毛並策反西安剿共領袖張學良、楊虎城,而爆發民25年12月的西安兵變,挾迫蔣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毛除趁機坐大外,並宣傳西安事件乃國民黨不抗日的結果,且認為中共有調停張蔣之功(p228)。真是占了便宜還賣乖。
  毛重拾中共早期的二階段革命論,提出最低綱領的民族民主革命,和最高綱領的社會主義革命(p649)。毛認為抗日時期革命策略應是聯合抗日各階級組成抗日統一戰線(p145),但毛認為最高綱領不能放棄,只要時機成熟就應為之(p146,239)。
  西安事變後,毛除一面進行統一戰線,放鬆早先的農工暴動和沒收土地,改同意用立法解決土地和勞工問題外(p240,766),還一面進行內部鬥爭。利用抗日機會壯大自己,同時對國民黨的要求也隨自己壯大而胃口愈來愈大,最後鯨吞掉。
  毛內鬥的高潮是延安1942年文藝整風運動,毛針對當時大量湧入的革命新力軍所帶來的意識形態紛亂,提出黨內有主觀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等三股歪風(p770)。毛批評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主觀主義不了解來自群眾的客觀真理,批評黨內其他派系犯了不懂民主集中制的宗派主義(p779)。批評黨八股文章對群眾無煽動力(p790-7)。批評文藝作家忘了文藝家的任務在暴露敵人的殘暴,並歌頌人民群眾革命鬥爭的光明面(p828)。毛認為文藝是一種意識形態,只能反應某一特殊階級的社會生活,不能超越(p817),不存在超階級的人性(p827),所以文藝批評的標準,政治第一、藝術第二(p826),革命文藝要求的是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p824)。
  毛在1940〈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則露出了他所謂的「新民主主義」「民主集中制」「人民民主專政」的尾巴,毛認為必須保證共黨占有領導地位,政權代表人數,中共必須占1/3,無黨無派的左派占1/3,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1/3(p701)。這種原則中共日後一再用於奪取大陸政權時的民盟,和九七前的港事顧問。
  毛對國府胃口與時激增如下:
1 1937年8月25日毛向國民黨提出救國十大綱領,其中毛高明地提出全國人民除漢奸之外,都享有抗日救國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和武裝抗敵等之自由。廢除一切束縛人民愛國運動的舊法令,頒佈革命的新法令。釋放一切愛國的革命之政治犯。開放黨禁。動員蒙回及其他少數民族在民族自決和自治原則下共同抗日。召集真正人民代表的國民大會,通過真正的民主憲法。選舉國防政府,國防政府採民主集中制,實行地方自治。鏟除貪官污吏,建立廉潔政府。改良人民生活--改善工人、公務員、教員、和抗日軍人家屬的待遇、廢除苛捐雜稅、減租減息、救濟失業、賑濟災民。肅清漢奸、賣國賊、和親日派(p326-8)。
2 1904年1月〈新民主主義〉主張:一、政治上只能在無產階級專政:以民主集中制方式,聯合反帝反封建者,專反革命分子的政。二、經濟上沒收大銀行、大工業、大商業為國有,其餘資本主義私有財產暫不沒收。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成為農民私有(p639)。
3 1940年2月〈向國民黨的十點要求〉要求:一、實行所謂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二、取締「軍統」「中統」等特務機關。三、取締利用兵役、公債、統治經濟、救濟難民等機會的貪官。四、保護青年的言論、行動、集社……等自由。五、抗議國府的「限共、反共、溶共」政策,八路軍新四軍受到不公平待遇(p680-4)。
4 抗戰勝利後1945年4月24日〈論聯合政府〉批評國民黨武器比中共好,抗日戰力卻差,貪官污吏導致缺糧、拉夫、發國難財。主張廢除國民黨一黨專政,成立聯合民主政府。懲罰親日分子、法西斯。取消特務、集中營。給人民一切的言論、集社……之自由。釋放一切政治犯。撤消對解放區的包圍,承認解放區政權。懲罰貪官將領,改善中下階級官兵生活。實施土地改革,減租減息。取締官僚資本,廢止經濟管制,制止無限制的通貨膨脹,改善工人生活。取消黨化教育,保障教職員生活和學術自由。允許少數民族有自治權(p1013-4)。
  當國府在國共內戰中不斷挫敗時,中共的胃口更是愈來愈大,最後是全面侵占、奪權、清算戰犯和反革命分子。
  依蔣在《蘇俄在中國》的反思,蔣對毛的鬥爭策略是明瞭的,但蔣的回應受限於,他的威權統治必須像在台一樣能有效統治,不然更多的回應造成更大的腐化及民怨。蔣甚至無法讓國內外媒體及知識分子相信本來是事實的批評--中共存在著民主及土改的虛假性、販毒(一一八七p.17,90,125,一一八八p.34)、走私、偽鈔、匪帮(中共如同孫蔣李陳,皆是對黑道旣利用又壓制,基本上是奪杈中利用、奪權後壓制,一二七一p.605-,721-,798。當然找个黑道來在自己鮪鱼肚上開个槍也無妨、只要能當上總統、一切值得。)等。基於以上教訓,蔣才會在台斷然地處置228、之後的白色恐怖、及各種以硬式威權對付異議。
  由上分析可知毛的鬥爭掌握了以完善的軟體(黨的組織),結合各方力量(統一戰線),展現硬體實力(武裝鬥爭),彈性地(最高最低綱領靈活辯證地運用)順勢打擊對手直到倒地為止之原則。
  就此比較,孫中山歷經十次革命、討袁、護伐、北伐等之挫敗,死前才從國共的合作中認知此原則,但這一切太遲了,且也僅於認知而已,就好比他透過書本來認知中西文化一樣,並未能在主客的深層對革命及中西文化產生無意識地體驗,所以他雖革命不斷但浪得「國父」虛名而無實權。
  蔣中正雖從孫的教訓中了解軟硬體的重要,但卻無力完成「結合各方量彈性地順勢打擊對手直到倒地為止」。其因雖有外在環境之限制,但根本上還是他內在虛構出的仁愛慈孝(習自儒耶)異化了他完成鬥爭該有的精神意志。
  相對的,李登輝個人深層地排他且不寬容的愛憎(習自耶教及個人成長之磨練),驅使他順台灣至上的勢,結合各方力量對其敵手彈性地展現實力,直至對手下台為止(或許有人會反對怎可將李的「民主之寧靜革命」與毛的「共產的暴力革命」比附,此種人若非基於護主心態,就對革命、共產、及民主無知)。
  另外許信良大致上也掌握了毛李二人皆有的原則,但許面對的對手(蔣經國、彭明敏、李登輝)比他更強,因此勝利困難。雖然李許在修憲上為各自利益而相互勾結,但李無時不警戒對手想吞噬自己,故李在86年5月「就職週年記者會」上,批評許的「國、民兩黨合流及共組聯合政府」,好比共產黨要滲入並瓦解國民黨。李許在台灣民族文化意識形態上的共通,促使他們在面對中共及中國民族文化時,能暫時合作;同理,毛蔣在中國民族文化意識形態上的共通,促使他們在面對美國及台灣民族文化時,也能暫時有默契。
  最後毛李許三人皆共有實現其目標之彈性,故皆知情勢對己不利時應採取迂迴以待機再打擊對手,這可從李與郝柏村、林洋港、中共的交手可知,但吾人不要誤以為李會妥協,甚至對一路為他衝鋒先陣的宋楚瑜也如此,就好比許信良對於張俊宏,毛澤東對於劉少奇。結果吾人看到當宋阻礙了李為台獨而廢省時,李宋便翻臉,從情同父子転為仇敵,即使下台後仍要組个台联、勾結陳來鬥連宋的泛藍。本書從十年前便已揭穿這些政客的面目,奈何台灣人連媒体學者專家都迷失。其实只要能拋開意識形態情結,無論從奪權理論、人性本質及古今中外史实等來看,便可一目了然了,而無須當事後諸葛後悔不已,如此才是研究理論、歷史及時事之正途。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12518038

海外看孫文角度不同2011-09-16 中國時報 【傅建中】

     今年是辛亥革命、也是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周年紀念,但在海峽兩岸要客觀的看這段影響近代中國命運的歷史,還是有很大的困難,因為大陸只談辛亥革命而避談中華民國,因為從中共的觀點,中華民國在一九四九年以後已不再存在;台灣則強調中華民國建國百年,特別是過去六十多年在台灣再生的歷史,兩方面都不免失之以偏概全,反倒是在美國沒有這些糾纏,因此一場為時兩天的研討會,在國會圖書館亞洲部與馬里蘭大學孔子學院的合作下應運而生。
     談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建國,無可避免的要觸及孫中山的角色,儘管國民黨早已奉孫為國父,但海外中外學者都不如是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馬里蘭大學榮譽教授薛君度,他始終認為辛亥革命真正的領導者是黃興,他這種說法有點內舉不避親的意味,因為黃興是他的岳父。
     不可否認的是,辛亥革命爆發時,孫中山並不在中國,而是在美國的丹佛市,他是在看報後方知辛亥革命已成功,然後才兼程返國的。至於西方學者所寫的孫中山傳,只消看看題目,就可知道孫並非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定於一尊的人物,像韋慕庭(Martin Wilbur)寫的《挫折的愛國者》(A Frustrated Patriot),或是席扶林(Harold Schiffrin)的《不情願的革命者》(A Reluctant Revolutionary),即可一目了然。
     研討會的第二天,已八六高齡的前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丁大衛(現任蔣經國基金會顧問),就孫中山一生在國內外的影響做了一場主題演說。丁氏認為孫對辛亥革命最大的貢獻在畢生奔走於海外的華人社會,為革命募集經費。這是從美國的選舉文化看孫中山。在美國政治中,誰有辦法在選舉時募款最多,勝選的機會就最大。自此而言,孫中山對辛亥革命的成功,具有關鍵性的作用。
     台灣在這場研討會中並未缺席,中央大學汪榮祖教授提出一篇論文:〈誰促成了一九一一的革命?百年回顧〉。柏克萊加州大學的高棣民教授(Thomas Gold),專談中華民國在台灣從政治與文化上的轉型(Transformation of the ROC on Taiwan)。文化的轉型從台灣光復後即已開始,目的在把台灣塑造成顯微版的中國,只是高壓的統治,導致民進黨執政時,處心積慮的去中國化,馬英九上台後,大家期待他全力矯正這一禍延子孫的歪風,豈知他把台灣當作原鄉,不遺餘力的追求獨台。
     兩天的會議未見台灣駐美代表處有官員到場,顯然他們對歷史沒有興趣,可是在僑社中推動中華民國建國百年的紀念活動,卻不惜撒下大把銀子,這是政治任務,非得完成不可。中共大使館也不見有人出席,不過孔子學院是會議共同主辦單位,而這個學院是中共出錢支持的,算是達到幕後參與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會議中有不少辛亥革命及中華民國開國元勳的後代,首日會議的主題演講人于子橋教授是于右任的孫子,另一孫兒于建中雖是物理專業,但因幼承祖父庭訓,對先人創造的歷史無時或忘,也到場聆聽,還有曾兩度是中華民國大總統的黎元洪的孫子也在會中回憶其祖父的事蹟。至於在國會圖書館任職的居蜜博士,則將其家藏祖父居正的日記、手稿 等文物輯成一集刊印成書,她在研討會上展示了這些歷史文獻,並作了報告。這些飄零異國的遺孑,在辛亥革命百年後,修成正果,讓人刮目相看。
     居正日記引人注意的一項記載是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在全國十七省代表投票選舉總統時,以十六票當選,可謂眾望所歸,黃興得到的是唯一的一票。這似是對薛君度稱黃興為辛亥革命真正領導人的強有力反駁,不過也有人指出,孫中山的十六票,得力於lobbying(遊說),孫因久居國外,擅長此道。
     紀念辛亥,緬懷中山,一本由美國學者史傳德(David Strand)執筆的孫傳,已於今夏問世,書名《未完成的共和國》(An Unfinished Republic),似在呼應孫中臨終時的遺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回應
孫文不是偉人而是不負責任的大漢人沙文主義者 中國在19世紀慘遭列強瓜分主因還是滿人漢化太深
他只負責推翻滿清.卻沒辦法讓中國真正實行三民主義五權憲法與局勢穩定領土完整.他執意革命的理由是要建立漢人政權而非真正為民主.大家回想一下孫文建立民國後這100年中國歷經多少苦難?
如果清末另一派溫和改革派康梁得勢.維持清朝但皇帝改虛位元首實行跟英日一樣的君主立憲民主議會內閣制.中國也許這百年命運會有所不同 .康有為主張「君主立憲」,反對革命並警告孫中山,一旦革命,清廷統治兩百多年的體系一崩垮,中國將是沒完沒了的流血戰爭,生靈塗炭。
孫中山萬萬沒想到康有為的預言這麼快,災難從此次以更大的幅度降臨整個中國,秋瑾砍了頭,徐錫麟剖開胸膛被清官拿去祭天成就的共和國,從此內戰不斷, 海棠殘破
中華民國取代大清國後,政治、經濟一直未能恢復秩序與穩定。尤其,軍事上歷經北伐、中原大戰、對日作戰、國共內戰等,半世紀的中國幾乎處於戰亂的時期,人民顛沛流離,死傷的軍民更難以估算,經濟體系已完全崩潰,通貨膨脹、物價飛漲,人民苦不堪言。
     辛亥革命後.中國歷經:袁世凱稱帝.軍閥割據.蔣介石獨裁.日本趁中國貧窮混亂侵略.國共內戰.外蒙獨立.兩岸分裂.台灣發生228.白色恐怖.街頭抗爭國會暴力.大陸發生大躍進文革天安門.相較於君主立憲的英日百年來政治社會相對穩定清廉.如果清末是主張溫和改革的康梁壓過激進流血革命的孫文.可以提早實行民主而不會軍閥們搶做皇帝.造成百年來中國未曾真正民主
孫文說要驅逐韃虜.照理說推翻滿清後.韃虜(滿族)應該被驅逐回滿洲.蒙古新疆西藏恢復原先獨立地位.但孫文建立民國後為了統治其他少數民族.自創中華民族一詞.說穿了就是讓超過9成的漢族合法統治.說是五族共和.但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居劣勢永遠要被漢族統治.對他們來說只是侵略者從滿人換漢人
     看看清朝比漢人建立的前一個王朝-明朝領土大多少?
就算清末割地.剩下來的土地也超過1100萬平方公里.如果在現代將是僅次於俄羅斯的國家.這可是滿人打的天下.照此看來.讓清皇帝像英王/日天皇繼續享有皇室禮遇有何不對?況且讓他們答應下放權力給首相改虛位元首.總是應該給一點補償呀.雖然每年要給皇室一筆經費.但這樣和平轉移政權給人民的代價絕對比流血革命動盪不安來得強太多.你看看民國建立後.多少軍閥搶著當皇帝當獨裁者?中國經過多少動亂多少內戰?如果清末是主­張­溫和改革君主立憲的康梁得勢.現在的中國早就是世界第一強國.而且是像英國日本這樣民主自由人權平等法治的君主立憲制國家
     近代中國只要發動流血革命總沒有好下場
當年共產黨犧牲那麼多生命推翻中華民國值得嗎?
當時蔣已經行憲且下野.但共產黨執意推翻.結果換來30 年共產實驗失敗.大躍進餓死數千萬人.10年文革浩劫.兩岸分裂.外蒙獨立.到頭來還不是實行市場經濟?如果當年維持中華民國.可以選舉國代立委.共產黨可藉民主選舉政黨輪替.兩岸不會分裂外蒙不會獨立.中國少走30年共產冤枉路.現在中國早就是世界首強
蘇聯老大哥慫恿外蒙獨立侵占中國外興安嶺以東含庫頁島1百多萬平方公里土地.還輸入共產主義讓中國白走30年冤枉路餓死數千萬人到頭來還不是實行市場經濟?
     從小上歷史課,老師都會教國父孫中山武昌起義成功,建立中華民國。不過根據媒體,中國廣東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林家有表示,根據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教授馮天瑜所著的《辛亥首義史》,武昌革命時,國父其實人在美國丹佛市,是看了報紙才知道武昌起義成功。武昌起義其實跟孫中山沒太大關係。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系教授張鳴也認為,國父只是宣傳革命有功,不過武昌起義,卻沒實際功勞
     中國在19世紀慘遭列強瓜分.原因並不是只有滿清的腐敗.主因還是滿人漢化太深.學到漢人中華傳統文化那些過時迂腐的思想(自許為天朝上國妄自尊大.視四周為蠻夷之邦.以四書五經為經典.嚴守祖宗成法聖賢言論)只要這些老舊觀念不改.就算是讓漢人的漢唐明盛世來也是照樣被西方船堅砲利痛宰.
別忘了清朝初期康熙可是歷史上盛世.比起漢唐只有過之而無不及.那是因為康熙剛入關不久.漢化尚不深.思想開明接受傳教士帶來的大批西方科學工業技藝.康熙雅好西學甚至跟傳教士合編數學書籍.可惜自雍正後又落入傳統中國天朝上國的思維.頒布禁教令閉關鎖國.而後西方卻開始工業革命.註定中國日後挨打的命運
     儒家文化幾千年來重道德輕錢財的觀念害慘中國!
孟子說:"何必曰利?唯有仁義而已"
過於主張道德高尚而視追求財富為罪惡
因此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士農工商四大階級中工商業排最低
然而西方近代之所以航海大探險/工業革命/發展資本主義.最基本的出發點就是"追求利潤"
也就是所謂的富國強兵
然而中國仍然相信中國仁者無敵以王道征服四週蠻夷.視西方這些工業製品發明為"奇技淫巧"
這造成中國與西方這兩百年來的差距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昨日在思涵堂舉辦「思沙龍」邀請歷史學者對話。專治中國近代史的學者張朋園,長期研究清朝政治,特別是立憲派、梁啟超。他指出,中國是不是非革命不可?百年前的知識菁英已注意到此問題,當時有兩種主張,一是革命,用激烈的手段,推翻專制;另一種主張是在現狀下改革,君主立憲,在穩定中求進步,步步為營走向現代化,這兩種流派思想,形成清末的革命和立憲派。
 革命後 與亡國不遠
 革命和立憲派分以孫文和梁啟超為領導,初掀起約兩年的思想論戰,以及延續的路線之爭;革命黨說,中國現況已經敗壞到極點,有如破爛的大雜院,必須拆了,建造一幢新大廈,如果不拆,只修理是不行的。梁啟超則認為,拆了之後,如何建起新大廈呢?梁是持悲觀的想法,一旦失去舊秩序,動亂將沒完沒了。中國革命的結果當時是看不到的,多數人都支持革命。不幸革命之後的情況被梁啟超完全料中,中國雖沒有再受到列強威脅,但實際與亡國不遠,最不幸的是此後中國一再革命。包括一九四九的「大江大海革命」和後來的文化大革命等等,一個又一個。中國推翻現狀後,最終沒有走向現代化,民主和經濟都未在中國實現。在張朋園眼中,「革命等於動亂」。張朋園表示,今天台灣的民主,若不是本省人的爭取和抗爭能否實現,很令人懷疑;但這與辛亥革命無關的。倒是梁啟超的思想,有鄧小平當傳人,鄧自己說:「我告別了革命」,在鄧小平指導下的改革開放,打破中國革命百年有70年在大動亂中的宿命,若不是鄧小平,中國的今天未必是如此的樣貌。
 梁啟超是漸進改革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黃克武說,過去自己30年都做晚清的研究,辛亥革命成功嗎?要問自由民主政體是否成功?這是很深層問題。
 國人對辛亥革命的認識是從興中會開始,有官方的主流思維,對此海峽兩岸的確各有盤算,大陸方面此前就有媒體、學界大肆炒作辛亥革命,把辛亥革命當「品牌」,順便把城市(如武漢)旅遊打打廣告。大陸談辛亥,有官方意識形態的底限和禁區,將孫中山定位為「資產階級」,辛亥是資產階級革命,推翻封建有成就,但不夠成功。因此中共強調要「新民主主義革命」來承接辛亥革命正統性,這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正統之所在。黃克武說,梁啟超是漸進改革,1850年太平天國動亂的結果,是地方菁英的興起,清末推動政治改革,地方菁英就扮演一定角色,這就是立憲派,相對的,孫中山是從國外回來的,立憲派對地方結合很深,穩定秩序、社會慈善、地方經營很用力。
 沒立憲派不可能成功
 革命黨人有起義之功,但之後的響應,南北議和,若沒有立憲派的貢獻,是不可能成功的。回到歷史現場,立憲派對辛亥革命成功,具有很大影響力。但他們在民國初年,可惜就是沒有辦法發揮,這也是日後中國走向不斷革命的原因。
 黃克武說,在清末民初大歷史的轉折處「愈激進愈要革命,愈失敗愈要革命」,反而是梁啟超這類相對穩定的主張,是被放棄的一方。若問:革命是否建設的方法之一,但革命所造成的效果,是動亂;最慘的是掛著革命為名的文化大革命,把所有反對的人都打成「反革命」,其實是以革命之名殺人、行肅反之實。
 蔣介石更像梁啟超傳人
 如果說鄧小平是梁啟超的傳人,黃克武認為,最大的差別是,梁啟超是儒家;而中國大陸對改革開放迄今仍然標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框框之中,反而是大陸研究蔣介石的歷史學者楊天石對他說過,從蔣日記中可以發現,1940年起,蔣介石曾深讀梁啟超的著作,大為感動,所以蔣介石更像是梁啟超的傳人。
 革命者是歷史的棋子
 主持人、知名自由派學者、中研院人文社會所副研究員錢永祥表示,建國百年應該成為社會的公共財產,而不是嘉年華會放煙火而己,試著找出不是北京和台北官方的純民間觀點。
 他認為革命的定義應是整個社會為範圍、影響相當數目的群眾同時帶來新體制和新制度,就此而言,革命很難成功,人很難預先構想一套革命藍圖;很多革命者都自認是改變歷史的人,實際他們都被更大力量推引,是歷史的棋子。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1091600501.html 

 

台長: 阿楨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4,585) | 回應(29)|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時評 |
此分類下一篇:五都大選1
此分類上一篇:富士康事件

阿楨
解讀國父 回歸學術討論2010-08-13 中時 陳文卿(楨:怎不要求平路回歸學術?)

 周陽山教授是知名的政治學者,不久前與中研院院士胡佛聯名在媒體發表文章,表達對文建會籌拍國父紀錄片的看法。儘管其觀點與主其事者有所差異,但都是見仁見智的問題。若回歸學術論辯中,對歷史真相的探討,其實是美事一樁。
 可惜周陽山是以「監察委員」的頭銜來發表文章,讓原可客觀作理性探討的議題蒙上政治色彩。周委員之初衷原是捍衛國父作為一位開國元勳的歷史地位,但結果可能適得其反。更有甚者,周委員揚言要對文建會提出「糾舉」。御史大人對一部還在規畫階段的紀錄影片,使出泰山壓頂之姿表達觀切,甚至祭出原用來處分公務員重大違法失職時的「糾舉權」,就大違國父獨創五權憲法高舉「監察權」的初衷了。
 國父是浪漫熱情的「革命夢想家」,還是身體力行的「創造實踐家」?大家都僅能透過百年的歷史櫥窗來各自解讀,很難講誰對誰錯。文建會是政府機構,為了建國百年要拍攝有關國父孫中山先生的紀錄片,當然必須站在政府的立場來拍攝。至於立場是否偏頗,或拍攝角度是否不夠客關,都是行政層面的問題,無論如何都談不上「違法失職」吧?周委員說他對國父的研究長達二十多年,因此可以忠於史實的見解。若然,就應該以「教授」的身分來對主管機關提出建言,不宜以監委身分來多作干預。
留言和迴響
試問.那上次施明德老婆大鬧甚麼白色恐怖紀念場所-景美人權園區?別人創作.好似承辦官員受到彈劾懲戒?那又怎麼回事.雙重標準ㄡ!(另參本館:
《閒置空間‧新造化》)
平路原本就有一定的政治立場-這也值得尊重.也歡迎在這種場合提供不同看法或意見.惟或以中華民國政府的公款請她主導一部駡政府或開國元老的片子-試想-是可忍孰不可忍?其理至明.若親綠社團願意出錢請任何人拍片,祇要不違公序良法,那都是言論自由啦!
發覺行徑有遍差的跡象,周以監委身份善意提醒政府單位該注意的事項,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值得稱許,台灣已二十多年未曾見如此勇於任事盡責的委員,但卻立遭批判,証實台灣社會是非不清道德混淆的情況,確是非常嚴重
2010-08-13 10:09:17
版主回應
何妨放輕鬆2010-08-14 中國時報短評

 國父的偉大,不會、也不可能只有一種表述方式。即便是官方委製的記錄片,也不宜、不應該進行「事前審查」。針對文建會、平路監製拍攝國父記錄片這件事,監委最好還是放輕鬆,不要再指指點點而徒增紛擾了。
 在中研院院士、監委投書發難後,可以想見,這陣子文建會主委盛治仁、作家平路承受了多大壓力。類似「汙蔑國父」這種大帽子,任何部會都承擔不起,建國一百年活動也像是戴上了緊箍咒,很難想像還會有什麼多元創意。
 其實,問題根本沒有那麼嚴重。孫中山也是人,當然有其七情六慾、人性弱點,即使像平路所言,孫中山的性格「天真」,也一點都不會影響其顛覆清廷、勇敢革命、憂國憂民的歷史評價,更何況「天真」未必是負面評價呀。
 更重要的是,這部記錄片明明還沒開拍,平路只是以製作人的身分發言,連她也不知道最後會拍成什麼樣子;而平路曾花數年時間撰寫以國父為主角的長篇小說,她是有資格談談對國父看法的,實在不必無限上綱保護國父形象。
 監委雖然強調是對文建會如何花費公帑的「事前提醒」,但既然可能存在「事後糾正」甚至「事後彈劾」,這種「事前提醒」就具有某種「事前審查」的效果,而這正是文化工作者與記錄片工作者的不可承受之重呀。
留言和迴響
既然要“何妨放輕鬆”,名嘴們就不要再包藏禍心,為文挑釁了。本已沒事的舊事舊聞了,為何又值得再來篇文,補個囘馬槍,再煽風點火?
像平路所言,孫中山的性格「天真」,也一點都不會影響其顛覆清廷、勇敢革命、憂國憂民的歷史評價,更何況「天真」未必是負面評價呀。"請記者大人自己去看看列寧文中的"天真"一詞是怎麼用的,那根本就不是對孫文的貶抑或否定,當然不是負面評價。可是,平路的用法是,連列寧都笑孫文"天真"。請問,平路有沒有故意扭曲列寧原意,來貶低孫文?擺明了是在玩文字遊戲,選擇性的甚至曲解資料來塑造平路自己偏見中的孫文。那我是否也可以找出幾萬個對平路不利的說詞,把這些貶詞統統堆起來,就證明平路一無是處,這樣對你平路公平嗎?

國父天真說 平路批周陽山:竄改史實【聯合報2010.08.14 (楨:文痞/潑婦

監委周陽山與作家平路的「列寧說國父天真」之爭愈演愈烈。周陽山說他主編的「西方思想家論中國」裡,「…列寧形容為孫中山的『獨特的少女般的天真』」等字句,「不是我寫的」等說法,讓平路難以接受,直指他「說謊、竄改史實」、應該為自己的錯誤示範道歉。
建國一百年基金會執行顧問平路日前說,連列寧都笑國父天真,引發周陽山反彈,並在電視上說,他翻遍列寧全集,列寧從來沒有說過國父「天真」;然而網友踢爆周陽山主編的「西方思想家論中國」裡,也曾出現「…列寧形容為孫中山的『獨特的少女般的天真』」等字句。周陽山解釋,他主編這本書時曾找學者傅偉勳幫忙、傅請來一位大陸學者,「大陸學者寫列寧可能有這樣一句話」,但這並不是他寫的。
平路昨天說,周陽山的說法非常令人驚訝,列寧形容國父「少女般的天真」(另譯為黃花閨女般的天真、黃毛ㄚ頭般天真),從google 就可以搜尋到廿五萬餘筆引述列寧相關說法的資料,周居然可以硬拗這是大陸學者寫的話,她推論凡是「周陽山不認可的史實,他會去否認那件事的存在。」未來想參與拍攝國父紀錄片的團隊,必須遵循他認定的史實觀點,否則動輒得咎、出資拍攝的文建會隨時可能遭監委糾舉、彈劾,她認為周應該糾舉、彈劾的「是他自己」、並應為自己的錯誤道歉。

國父是拼裝的夢想家?(完整版)2010/08/13 胡佛/周陽山
……………
(五)關於列寧對中山先生的看法,是否「連列寧都會笑他天真、無知』?在《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1912年7月15日)一文中,列寧說到:「孫中山的綱領的字裡行間都充滿了戰鬥的、真誠的民主主義。他充分認識到種族革命的不足,絲毫沒有忽視政治問題。…這是帶有建立共和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義。」(原載於《涅瓦明星報》,《列寧選集》第2卷) ,至於該文中所說,「孫中山可以說是以其獨特的少女般的天真粉碎了自己反動的民粹主義理論,承認了生活迫使他承認的東西:中國處在大規模的工業(即資本主義發展)的前夜,中國商業(即資本主義)也將大規模地發展起來,“再過50年,我們將有許多上海”。』這段話,非但不是「連列寧都會笑他天真、無知』,而是列寧對孫中山免於民粹主義理論困境,務實面對辛亥革命當時條件與環境的高度肯定。基於此,列寧在結論中說到「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真正偉大人民的真正偉大的思想。…這位亞洲共和國臨時大總統則是充滿著崇高精神和英雄氣概的革命民主主義者」。
這是列寧肯定孫中山的最全面一段文字紀錄。
……………
http://blog.udn.com/youngshanchou/4316229
2010-08-14 10:22:36
阿楨
國父傳之爭 路線史觀之爭2010-08-16 旺報 劉性仁/台北市.兼任助理教授

 日前胡佛及周陽山兩位對中山學說甚有研究的學者投書媒體,探討孫中山及其學說的評價,與曾寫作國父傳記的作者平路有一番爭辯。
 平路認為,孫中山「充滿熱情但欠缺抽象思考地拼裝出五權憲法、建國大綱及三民主義等憲政結構」,台灣憲政因實行他的五權憲法至今仍相當困惑,因為五權是國父「拼裝」出來的產物。平路認為這是多元史觀,她只是陳述有如此的看法。
 但問題焦點恐怕在於:為何會找一位與中山思想研究素無淵源,甚至被歸類為黨外親綠的平路小姐,擔任《國父傳》紀錄片的顧問?有這樣的顧問,會有如此的結果,一點都不感到意外。試問平路小姐對於孫中山的認知,怎麼會與胡佛、周陽山教授的看法相同呢?這更加突顯一直以來,馬政府重視反對者的意見,卻忽略了支持者的聲音,就連關於國父的史觀都是如此。(另參本館:啥都要馬負責)
 《國父傳》之爭其實突顯出路線及史觀之爭,也表現出不同民眾對於國民黨歷史地位與評價的不同。
 坦白說,文建會出資拍攝這部紀錄片的主旨,是以多元史觀解讀國父,這樣的出發點並沒有錯,紀錄片也並非只能歌功頌德。但是若本末倒置,也就失去籌拍紀錄片的意義;建國100年從批判孫中山先生開始,難道不會顯得突兀嗎?胡周二人的立論並沒有錯,在任何國家或地區都不可能出現如此的情況。
 平路擁有思想及言論自由,反映部分人士的想法並沒有錯;胡周二人透過投書和受訪呼籲文建會,表達不應違背史實,也沒有錯。爭議在於文建會缺乏說明,原希望多元觀點呈現中山學說的觀點與價值,反而引發更大爭議,凸顯路線與史觀之爭。
 原本一個慶祝活動弄成今日這種局面,相信國父孫中山先生在世亦不樂見,也讓馬政府及國民黨更加難堪。
留言和迴響
平路女士不是歷史學者.更不是政法學者.是說故事的文學創作家.紀錄片顧問而已.[平路]別鬧了-打知名度xx
2010-08-16 09:50:21
版主回應
我們只有一位國父【聯合報╱胡佛、周陽山 2010.08.16

自上周一為文檢討文建會出資拍攝紀念國父紀錄片的相關爭議後,引起各界多方的討論,這確實是一件近年來深具意義的重大公共議題。
我們從不反對以人性觀點及生活角度探討孫中山,並進行自由創作。但平路女士的發言,卻出現許多違背基本史實和憲政常識的誤解。如她指出,國父過世當時媒體主要關切的是中原大戰,因而缺乏詳細報導;但1930年的中原大戰是中山先生過世後好幾年才發生的事;且國父過世消息,當時各地均有大幅報導。
國父的確「是人不是神」。對於過去威權時代將孫中山神格化的作法,我們從來就不贊成;近二十年來,國父早已從神壇走下,年輕世代對國民革命的瞭解也不多。至於西方學界對國父的評價,褒貶均有,但肯定遠多於否定。他們普遍認為,孫中山可能是所有近代中國的領袖中,「最受中國人普遍敬重的一位」。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韋慕庭指出,孫先生被視為革命「公認的主要倡導者」,韋慕庭也同意以色列學者史扶鄰的觀點,「孫中山對革命的最大貢獻,是他的樂觀主義,當其他革命同志對革命絕望之際,他仍努力不懈的在海外奔走…可說是居功厥偉。」如果我們忽略這些具體的史實與研究成果,甚至故意說,孫中山男性荷爾蒙太過旺盛,結果造成三個寡婦,這種譁眾取寵的詮釋方法,難道不是輕侮傲慢嗎?
平路女士曾經引用列寧的話來貶抑中山先生的思想與地位。她所指中山先生的天真無知,完全是負面的貶義,而列寧所講的是純真,是正面的推崇,原文用的是naivete一字。在列寧的《中國的民主和民粹主義》一文中,在naivete一字之前還有一字virginal,這兩個字連起來看,正確譯文就是赤子之心,這是列寧對中山先生由衷的讚美,但平路女士誤解原意,而在字面上移轉焦點,糾纏不清。列寧還說,這位「亞洲共和國臨時大總統是充滿著崇高精神和英雄氣概的革命民主派」,難道這是列寧嘲笑孫中山天真無知嗎?
監察權行使對象,是文建會,並非平路女士。文建會盛治仁主委已宣佈:平路並非該片製作人,僅係不支薪顧問。她對孫中山相關認知的發言,既不代表文建會,也不代表製作單位,純粹是個人見解。盛主委既有此宣佈,目前監察權對文建會的行使已無必要。我們當然要繼續注意文建會日後作為,希望拍出既重視人性與也符合史實的優良紀錄片。
1911年十月十三日,紐約時報刊載「武漢起義」來訊時曾指出:「反滿領袖孫逸仙,若計畫未失敗,將被選為總統。」如果沒有國父和革命黨人的犧牲奮鬥,中華民國是否能成立,殆成疑問。紀念民國百年,吃果子拜樹頭,就不能不飲水思源,瞭解國父和革命志士建國的艱辛歷程。畢竟,我們只有一個中華民國,我們只有一位可敬的國父。
2010-08-16 09:52:00
走下神壇的孫文
2010年8月12日 蘋果日報司馬觀點 江春男

偉大的革命家都有浪漫的性格。但孫文被尊為國父之後,即被捧上神壇鑄成銅像;他的五權憲法和三民主義變成國教,構成國民黨思想控制和戒嚴體制的一部分。現在有人要以紀錄片形式還原歷史真相,讓他走下神壇,引起許多人的緊張;就像有人拍穆罕默德的電影,引起穆斯林的緊張一樣。
當年大學聯考,我的數學零分;但三民主義95分,五個申論題我答得洋洋灑灑。國父再世,恐怕也考輸我;因為那時候的國父遺教和三民主義已被許多學者發揚光大,提升到神學層次。
如果耶穌再世,他一定不會加入基督教會。同樣的,如孫文復活,他也不認識他的學說了;不過,許多靠他的學說吃飯的人,看到三民主義和國父遺教逐漸被排除在必修課和考試之外,必有強烈的失落感。
孫中山不是理論家,但他的三民主義並非沒有創見;不過爭論此事沒有意義,一般人好奇的是他是怎麼樣的人,他的個性、感情、生活。把孫文拉回人間,在歷史現場重新認識他,也許會破壞他的神性,但卻可增加他的人性面,體會到他在平凡中的偉大。
孫文農村子弟,一介書生,赤手空拳,卻能結交五湖四海各路好漢,又能周遊列國,尋找國際支援。革命成功後,他無權無錢無兵,被迫讓位袁世凱。他向南洋華僑、日本商人、猶太人、滿鐵、各國政府和國際財團亂開支票,到處借錢,這些史料早已公開。
他在流亡期間到處留情,愛情與革命是他的生命最重要的兩件事。他與黨內同志的聯合與鬥爭與軍閥的周旋與挫敗,他改組中華革命黨,要求絕對服從與紀律,建立個人獨裁。其中的曲折離奇,卻是絕佳的大河劇題材。
不過,馬英九以前每次看到國父銅像就要鞠躬,在他任內要把孫中山的銅像熔化掉,恐怕不是容易的事。
2010-08-16 11:53:28
版主回應
東扯西拉
借題發揮
2010-08-17 09:03:06
別拍國父傳啦
2010年8月13日 蘋果日報蘋論

久已遭人忘懷的孫中山,忽然又浮出檯面,就像蔣介石和蔣經國;這三位老兄忽隱忽現,神龍見首不見尾,全看當權者決定何時讓他們隱、何時讓他們顯。民國100年,馬政府決定大肆慶祝;國父只好魂兮歸來,上台當特別來賓啦。
孫中山什麼時候變成神壇上的神仙?是老蔣當權的時候。老蔣為了把自己的角色安置進儒家的道統並取得國民黨內的法統地位,以排斥胡漢民、汪精衛,發明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孫中山、蔣介石」的道統系譜,中間竟無大儒朱熹、熊十力等理學家和新儒家,由孔子直接接到孫、蔣,硬把一個身穿19世紀歐洲激進社會主義(如漲價歸公)西裝的孫文改成穿長袍馬褂的大儒,令地下孫文啼笑皆非。兩蔣自然是這個道統的繼承人,而馬英九紀念孫中山目的也在標籤自己是道統最新的繼承人。
弄出這個想像的道統有用嗎?當然沒用,否則共產黨就不會成功了。道統論下台一鞠躬,道統神壇上的諸神也就下台一鞠躬啦。國民黨神壇上的三尊神:孫與兩蔣,其實早在李登輝時代就走下神壇了。不是,不是走下;而是神壇被民主自由的地震震垮,諸神也就土雞瓦犬、土崩瓦解了。有監委揚言,誰不按史實拍孫文傳,就彈劾主事官員。不會太超過嗎?可見神壇雖毀,還有一小撮人仍在拜神。
紀念建國百年蠻虛偽。如果真的重視這百年歷史,怎麼會讓孫文的許多資料流落海外,讓兩蔣的日記保存在美國;還內部大量銷毀史料,例如燒毀重要的《雷震回憶錄》原稿等?國府的這些行為就是不尊重歷史,就是要摧毀人民集體記憶,還有臉紀念建國100年嗎?
羅馬天主教教廷壟斷《聖經》解釋權達千年以上。1517年馬丁路德張貼「95條抗議狀」宣布人可以直接向上帝溝通,並開放《聖經》解釋權,被認為是人類宗教文明的一大進步。如果連上帝都可以被「一神各表」,孫中山為什麼不可以被各自表述?非要定於國民黨的一尊不可,豈不霸道獨斷,背離尊重多元化的理念?此外,西方在敘述偉人時早已跳出紀實的條條框框,而以各自不同的藝術形式展現人物不同的面貌,像是搖滾方式的「耶穌基督,超級巨星」。
建國百年弄些歡樂的表演來紀念吧,教條式的國父傳就別拍了。
2010-08-16 11:57:27
版主回應
東扯西拉
借題發揮

周陽山、平路論戰未歇 國父無知還是赤子 大家說文解字2010-08-17 中時 陳文信

 文建會籌拍的「國父紀錄片」意外引發監委周陽山與作家平路連日隔空論戰,由於平路先前指「列寧認為孫中山像少女般無知」,周陽山昨日翻出列寧著作的英文版,還找來前立委雷倩共同「說文解字」;兩人強調,根據列寧的著作,翻譯為「孫中山有赤子之心」較貼近原意,平路是翻譯錯誤,才會把列寧對國父的讚美誤認為貶抑。
 昨日監委周陽山開記者會抨擊平路的言論違背史實,平路痛心地說:「台灣解嚴了嗎?」 她表示,周陽山可以不認同史實,但不能否認史實的存在,「他顯然把我當作『祭旗』,希望因此產生寒蟬效應,難道台灣又回到白色恐怖時代?」
 周陽山表示,國父的議題已經延燒一周,連他自己都感到很意外,顯然這個議題太大了,也是近年來深具意義的重大公共議題,很難一時半刻就能談完。為了向外界說明清楚,昨日下午周陽山再度召開記者會,他透露,記者會原本邀請平路,不過由於剛好是平路的午休時間,只好作罷。
 平路則說,她沒接到任何邀請電話,更沒說這句話,周陽山在扭曲事實。
 平路之前曾談到,國父去世當天,北方報紙最大新聞是討論「一觸即發」的中原大戰。周陽山指平路的這個說法違反史實,因為中原大戰是國父去世後才發生。平路回應,她並沒有搞錯年代,而是引用報紙上的白紙黑字。當時北京是軍閥的天下,擾攘不休,征戰連年,雙方的戰將已經列陣,中原大戰的確「一觸即發」,只是數年後才正式開戰。
 平路表示,這些風波發生後,她個人冤枉不說,最可惜的是寒蟬效應的發生。她已經感受到,有志拍攝紀錄片的一些創作者表達出猶豫,就算未來真正得標的團隊也不免會自我審查設限。「從開拍一直到剪輯,那糾舉彈劾的『小警總』很可能有始有終如影隨形,如此怎有可能拍得出一位真實面貌的國父?」
 周陽山表示,平路既然不代表文建會,也不是國父紀錄片的製作人;而監察權行使的對象是公部門,因此不會干涉個人的言論自由,只不過平路日前的發言出現許多違背基本史實的誤解,他必須澄清。
留言和迴響
實在看不下去了。1.平路斷章取義,扭曲列寧文章的原意,被人指正,就承認是誤解,不就得了?為何要說人家限制你的言論自由?事實就是事實,黑的會因為言論自由就變白的嗎?2.看樣子平路根本不了解民國史。中原大戰怎麼會在民國十四年就蘊釀?民國十九年的中原大戰,主角是誰?主題為何?和民國十四年的軍閥扯得上任何關係嗎?我看不只平路對中原大戰以至民國初年政治史一無所知.本篇訪記者也一樣,且連查都不願去查,才會任由平路繼續胡說八道混淆視聽。如果這就是平路和貴報所要的言論自由.那真是夠了!!
周先生你及你父親周世輔最沒有立場講話 因你及你父親因緣際會在思想控制年代教所謂國父思想起家才有今天的財富及地位 你是時代淂利者 你應利益迴避
這議題純粹是公評平路所說是否符合事實的問題.有些人硬要扯去討論周陽山的背景,明顯是居心叵測。
給平路打敗 中原大戰一觸即發 幾年後開打,我也是神算 第三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 但幾年後 幾十年後 幾百年後終於開打
大家把報紙都列出來了,都在追悼國父,只有平路看得大報不理會 都在預言若干年後的中原大戰,拜託平路說出該大報的名稱好嗎?
馬政府就是這個毛病,老愛故示寬大,找些不同路的來做事,然後發現路走偏了,又要費力扭轉,搬磚砸腳,笨。馬政府要認清現實,對反對黨寬大不會贏得認同,唯有立下政績,才是正道。
2010-08-17 12:44:25
阿楨
短 評-兩個孫中山2010-08-18 中國時報

 一個國父,兩個孫中山;一個是監委周陽山的,另一個是平路的;當然,還有教科書裡的,以及作家文學想像中的。
 孫中山對中華民國意義重大。過去三民主義或國父思想列為大學必修課,後來孫中山在教科書裡的身影愈來愈淡薄;必修到選修乃至不修,其實刻畫的正是台灣政治愈趨民主。
 周陽山對孫中山別有情懷,外人很難置喙。但是,若以監委職權,對文建會籌拍的電影事前「警告」,卻是萬萬不妥。
 監委職權非常明確,不論對人的彈劾、糾舉或對機關的糾正,都屬「事後」調查與導正;換言之,是對違法失職情事發生後的糾彈處置。本屆監委成軍後,或者因為空窗期太久,監委們使命感強烈,一度動輒邀請行政機關赴監察院「報告」,而引來立法院的反彈;也曾因為公布學界研究經費的調查,招致學界側目,原因很簡單:上述行止都不該是監委所為。
 身為監委,周陽山的發言很難完全與其公職身分切割,遑論其發言明明白白是站在監委的立場,事前警告文建會,「用公帑不宜有太多負面的東西」。
 文建會籌拍的是紀錄片,不是電影;平路的發言,也不能直接等同於紀錄片的內容;孫中山設計五權憲法的初衷,肯定不是為了讓監委有職權防堵後世對他本人的各種想像,不怕失敗的孫中山,哪裡會介意一部回歸他做為人的紀錄片呢。

留言和迴響
不認同這篇短評的見解。闗鍵是沒有人堅持要神化孫中山先生,而卻是平路堅持把她被認爲醜化有爭議的觀點,硬要加入到公款拍攝的記錄片中。
要討論有爭議的觀點,自有適合討論的平臺,但絕對不是在百年慶典上。否則就像如果有人的堅持是要在百年慶典記錄片中,加入那個前總統是黑金或那個政黨是暴力黨的内容,這内容還能辯說是合時合地合宜,言論自由嗎?否則如果有人堅持要在百年慶典記錄片中,加入那個前總統是黑金或那個政黨是暴力黨的内容,還能說是合時合地合宜,言論自由嗎?
不認同這篇短評,現在早已沒有人把「國父」神格化了,因為「國父在大家的心目中,是有一定的地位的
大家的反彈,只是很不以為然平路個人的見解,好像只有她說的才是對的,不喜歡平路低貶「國父」罷了,她是誰ㄚ
2010-08-18 11:29:06
版主回應
旺報社評-中山思想是兩岸和平發展的資產2010-12-17

 12月16日,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由兩岸「中山」大學-高雄中山大學與廣州中山大學聯合主辦了「2010海峽兩岸中山論壇」,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王毅在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了題為《同心協力振興中華》的講話。
 王毅的講話從孫中山先生的事蹟與歷史定位出發,指出中山先生「愛國若命」的人生態度、畢生奮鬥的宗旨和全部思想的核心,就是「振興中華、民族復興」,他「和平、奮鬥、興中華,理應成為海峽兩岸中華兒女、海內外全體華夏子孫共同的追求和責任」。
 毫無疑問,孫中山先生的思想遺產與奮鬥目標是海峽兩岸中國人所同分享、共追求的。60年來,在台澎金馬的中華民國,始終高舉著中山先生「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的旗幟,即使民進黨執政,也不敢對中山先生加以踐踏、排斥,不敢推動「去中山化」。在民間百姓心中,可能對蔣介石、蔣經國的功過政績有不同評價,但絕大多數人對於作為政治家、革命家的中山先生則始終尊崇敬仰。
 曾參與起草中國共產黨成立宣言的戴傳賢先生所譜寫的《國父紀念歌》歌詞:「我們國父,首創革命,革命血如花;推翻了專制,建設了共和,產生了民主中華」,「莫散了團體,休灰了志氣,大家要互相勉勵;國父遺言,不要忘記,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於今讀唱起來,仍感人至深。
 誠如王毅指出的,60多年來「兩岸走過了不同發展道路」,「以不同的方式在各領域創造和積累的寶貴經驗」,「共同豐富著中國現代化的內涵」。國共兩黨過去曾有歷史恩仇,兩岸過去曾有深刻的政治對立與歧異,但在中山先生畫像取代了馬恩列斯畫像,豎立在天安門廣場上時,兩岸合作、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即已奠立。
 面對當前台灣的政情民心、兩岸關係與國際格局的大勢,王毅在此時詮釋中山先生的思想,是為了「把握好兩岸關係的前進方向,維護好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良好勢頭」。他特別摘引了中山先生關於國家統一問題重要性的言論,同時強調「兩岸雙方惟有登高望遠,方能行穩致遠;惟有胸懷大局,方能開創新局;惟有求同存異,方能增信釋疑」,這個「高」、「大」、「同」的所指,無疑就是中華民族的大義和國家統一的前景。
 即使在本土意識高漲的今日台灣,台灣是「華人社會」,台灣屬「中華民族」仍是多數民眾的共識,大陸同胞來台參觀旅遊,每每能感受到台灣所蘊積的中華文化根基,以及隨處可察覺的傳統文化要素,也能體會到濃厚的骨肉同胞之情,這是在構築兩岸命運共同體時,最實在、最豐厚的文化情感基礎。
 當然,對部分台灣民眾來說,在「民族感情」與「國家認同」之間仍有一道需要跨越、弭平的鴻溝。這就需要國共兩黨以宏大的格局、堅定的意志、清晰而細緻的作為,逐步來引領台灣社會,這也是我們對馬英九政府深切的期許。馬政府應該在堅持「台灣優先」的同時,不忘對岸和海外億萬中國人對他秉持中山先生遺訓「一齊同心協力建設這個新世界的新中國」的殷殷期盼,懷抱更多的使命感,邁開更確實穩健的步伐,促成兩岸共同的進步,「不斷擴大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不斷增強休戚與共的民族認同,不斷維護和增進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
 在民族主義之外,民權與民生主義也是中山先生的核心思想。「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此一目標之所以值得追求,就如同溫家寶總理所說,是為了要「讓老百姓活得更有尊嚴」,「要保護每個人的自由和人權」,因為「國家的發展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我們要給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當前兩岸在「民權主義」與「民生主義」兩大事業上,已經有了不少共識,比如大陸強調「以人為本」、「和諧社會」,台灣重視「庶民經濟」,「回歸庶民生活和弱勢關懷」,這方面我們要繼續共同奮鬥,而對於還存在的一些分歧,比如,怎樣的政治制度最能實現「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兩岸還需要相互間以最大的善意、誠意與耐心來化異求同,讓兩岸「命運共同體」更緊密、更進步。
2010-12-17 09:52:54
阿楨
國父孫女車禍重傷 總統探視
回應2011-01-01 22:49:00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1日電




國父孫女孫穗芬今天上午車禍重傷,經新光醫院搶救後移入加護病房觀察,她的兒子從香港趕至醫院探母;總統馬英九晚間也前往探視,請院方全力救治。

孫穗芬的么子孫忠偉晚間6時許自香港趕到新光醫院,聽取院方快速簡報病情後,直奔加護病房探視母親。馬總統晚間約8時到院探視,孫忠偉就陪在母親病床旁。

馬總統受訪時說,建國百年的元旦,國父孫女就發生車禍,令人感到不安,孫穗芬仍在危險狀況,但情況比剛到醫院時好一點,未來2天非常關鍵。

馬總統說,孫穗芬原本早上要去香港探視家人,沒想到會發生意外,他已請新光醫院全力醫治。

新光醫院外傷部主任陳慶霖指出,孫穗芬在大量輸血1萬2000c.c.,手術結束時,血壓收縮壓100毫米汞柱,心跳每分鐘110次,生命徵象穩定,但仍未脫離險境,未來24小時內要注意血液凝固問題。

孫穗芬上午8時15分到院時無生命跡象,昏迷指數是最低的3分,急診室緊急召回10餘名主治醫師緊急開刀,從上午9時到下午3時35分的3階段手術,治療主動脈創傷性破裂所造成的大量血胸,以及肋骨骨折、橫膈膜破裂、腸子等處撕裂傷。

由於孫穗芬是外籍人士,不具有全民健保身分,這次車禍重傷,在新光醫院是自費醫療,院方尚未估計醫療費用。

這起交通事故上午7許發生在台北市建國高架橋南下匝道,1輛小客車事駕駛疑跨年疲累超速越過分隔線,迎頭撞到對向孫穗芬所搭乘的轎車,造成1死3傷,孫穗芬重傷送醫,肇事駕駛當場死亡。
2011-01-02 09:27:16
版主回應
孫穗芬身體漸好轉 將續留台灣治療【聯合報2011.01.08

國父孫女孫穗芬的身體持續進步,狀況又較前一天好轉,腸道功能逐漸回復中。新光醫院表示,孫穗芬整體病情稍微穩定,雖然仍有黃疸現象,肝功能指數偏高,不過,目前已持續改善中。此外,感染指數雖上升,可是並無發燒;目前腎臟仍延續24小時血液透析治療。
為感謝各界關心及醫療團隊照顧,孫穗芬三名兒子及媳婦、孫子今天下午特地現身。代表發言的么兒孫忠偉表示,非常謝謝馬總統、台灣、香港、中國以及世界各地民眾對媽媽的關心與祝福,讓他們擁有最好的醫療服務。
孫忠偉強調,他們百分之百相信媽媽會好起來,因此,未來將繼續留在台灣治療。


走了!國父孫女孫穗芬病逝新光醫院 享壽72歲 2011年1月29日

國父孫中山的孫女孫穗芬在元旦發生車禍,經過將近1個月的治療搶救,在今日14時50分疑似多重器官衰竭病發敗血症宣告不治,過世時家人都陪伴在身邊。

維基台北定期聚固定在「隔週一晚上」進行,詳細日期請點選聚會頁面進行查看。 [關閉]

孫穗芬 维基百科

孫穗芬(Nora Sun)(1937年8月6日-2011年1月29日),華裔美國人,資深美國外交官、商人,亞利桑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畢業,是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的孫女,其子孫科庶出的幼女]。創辦香港順亞顧問有限公司,長年旅居上海、香港、美國。

生平簡歷
1946年,年僅8歲的孫穗芬於上海遭母親藍妮(藍業珍、藍巽宜)的友人綁架,勒索30萬美元。
1955年,孫穗芬高中畢業,考入民航空運公司,以17歲年齡成為中華民國及台灣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空中小姐。
1957年1月5日,與美國飛機駕駛員孫康威(C.W. Seigrist)結婚(之後離異)。
1978年獲得美國的亞利桑那大學工商管理學位,並因成績優異,獲得《華爾街日報》獎。
1986年,出任美國駐廣州總領事館商務領事。
1989年9月,調任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商務領事。
1992年7月,擔任美國駐法國巴黎大使館商務參贊。
1994年,辭去大使館職務,創辦香港順亞顧問有限公司,並從事協助歐洲和美國公司來華投資的業務。
相關效應
孫穗芬出車禍時因為坐在汽車後座未繫安全帶,引起修法要求汽車後座乘客強制繫安全帶法規輿論。2011年3月10日中華民國行政院會通過《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修正草案,增訂小型汽車後座乘客應強制繫安全帶規定, 被稱為「孫穗芬條款」,2011年4月21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此修正案。
家庭與家族
其生母藍妮是孫科的二夫人,兩人沒有法定婚姻關係。孫穗芬是孫科的幼女,有2位兄長、3位姊姊,都是同父異母。而孫穗芬和孫科元配子女一向不和。孫穗芬和孫康威生有孫忠仁、孫忠傑和孫忠偉3個兒子。
2011-06-24 10:03:55
阿楨
國父孫女孫穗芳看花博 驚奇農業科技【聯合報記者邱瓊玉2011.01.20

國父孫女孫穗芳博士(左)昨天前往花博參訪,花博總部排出專人全程導覽解說。在爭艷館,孫穗芳仔細端詳台灣各地出產的茶葉。記者胡經周/攝影
國父孫女孫穗芳昨天下午在僑委會的安排下參觀花博,一連看了花博的爭豔館、寰宇庭園、養生館等場館。被問起哪個印象最深刻,孫穗芳笑著說,看完爭豔館裡的「農業科技大展」才發現台灣有這麼多種類的茶樹,館內展出的小鴨子,毛茸茸的好可愛喔。
75歲孫穗芳,是國父孫中山的長子孫科與嚴藹娟的女兒,也是日前在台灣車禍受傷孫穗芬的姊姊,目前是孫逸仙和平教育基金會主席。
長年旅居在夏威夷檀香山的孫穗芳表示,她為了宣揚祖父的三民主義思想,準備製作一百尊國父銅像要捐贈到世界各地,台灣有6所大學受惠。昨天下午在僑委會的安排下,與友人一塊參觀花博,預計23日搭飛機回夏威夷。
孫穗芬參觀時相當認真,一會兒問複製羊的原理,一會兒問台灣茶樹種的分布。孫穗芬更開心地表示,原來台灣農業有這麼多發明,以前都不知道,台北花博辦得很好。
有趣的是,有參觀民眾逛到ㄧ半發現孫穗芳是國父孫女時,拿出印有國父孫中山肖像的百元鈔票,希望能和孫穗芳合影留念,讓孫穗芳又驚又喜。
2011-01-20 09:57:06
版主回應
國父孫女孫穗芳:祖父沒說過聯俄容共【聯合報╱記者胡蓬生2011.01.18

國父孫女孫穗芳昨天指出,三民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寶,台灣實行三民主義,人民生活改善,應繼續走這條正確的路,學校也要加強並恢復三民主義考試;她也批判中國共產黨造假指國父講「聯俄容共、扶助工農」,她祖父根本沒說過這八個字。
孫穗芳指出,十年前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宣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建立在孫中山「聯俄容共、扶助工農」和新三民主義的政策下,事後她還為此寫信告訴對方「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建立在空的、虛無的上面」,她祖父根本沒有這些政策。
她表示,國父或許有「容共」傾向,但沒有聯俄聯共的具體文字和政策,中共的說法根本是造假的。
今年辛亥革命一百年,也是中華民國一百年,孫穗芳說,幾天後她見馬總統時,要把這些重要文獻和證據獻給馬總統,她的著作國父紀念集網路版明天會上網。
孫穗芳捐贈國父銅像給苗栗縣私立育達商業科技大學,昨天上午她參加揭幕典禮,校方同時與國父紀念館,在校內推出國父墨寶展。

孫穗芳:中國不民主是兩岸和解障礙6/12/2006中央社

國父孫女、孫中山和平及教育基金會會長孫穗芳今天參加紀念同盟會新加坡支會成立一百週年的國際研討會後表示,中國改革開放已經二十多年,但中華民族的靈魂三民主義在中國尚未翻身,她並指中國不民主是台海兩岸和解的障礙,但這需要時間,期許中國早日民主化。
孫穗芳上午在新加坡中華總商會進行的「同盟會、孫中山與東南亞華人」國際研討會應邀發表演說,演說後並向中央社指出,中國不民主,確實是台海兩岸和解的最大障礙,但這需要時間,也期許中國早日走讓她祖父、國父孫中山提倡民族、民權與民生的三民主義。
孫穗芳也認為,中國政府現在把民主主義替換強調民族主義,是最大的錯誤。
孫穗芳在演說中,提到國父臨終遺言是「和平、奮鬥、救中國」,她說,「現在我們要和平、奮鬥、救台灣;和平、統一,建中國」。
孫穗芳又強調,孫中山思想集古今中外學說之精華,發展創新的儒家思想,是和平發展思想,是大同思想,是克服全球化障礙的思想,是中國人的聖經,是世界文化的代表,只有三民主義發揚光大,中國才能強盛,世界才可獲永久和平。
但是,孫穗芳說,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已經二十多年,在經濟上飛躍發展,可尚未找回自己民族文化寶藏,三民主義在中國尚未翻身,她建議中國政府應將三民列位國寶之首。
孫穗芳演講的最後並呼籲,應該遵照國父遺願,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以三民主義和平、奮鬥、救中國、救台灣、救人類、救世界,為世界和平貢獻,兩岸當局更應拋棄歷史恩怨,聯合起來不再內鬥,一切以國家民族為大前提,面對現實,開創未來,實現國父終生革命目標,建設一民富國強的東方大國。
2011-01-20 09:59:25
阿楨
美官方文件:孫中山是美國人【聯合新聞網 2011.06.06

據報導,美國在台協會(AIT)將在7月4日美國國慶時,首次對外公布一份官方文件,證明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是美國公民。AIT發言人裴士蓮說,這份文件是在1904年頒布,當時孫中山因號召海外華人推翻滿清,進入美國時遭攔阻,所以美政府對各港口發布公文,強調孫中山出生於檀香山(現今夏威夷),是美國公民,可任意進出美國。
不少民眾得知「國父是美國人」後大感驚訝,直呼「老師沒教過!」還有民眾調侃說,難道中華民國建國百年,「要宣布我們是美國人嗎?」
裴士蓮解釋,美國國慶將和國父紀念館合辦「孫中山與美國特展」,在整理展覽資料時,意外在發現孫中山的美國公民身分文件。當時美國有所謂排華法案,孫進出美國很困難,清朝又通緝他,基於當時美國希望亞洲能出現第一個民主國家,所以美府讓他成為公民,這樣清朝就不能任意逮捕美國公民。
除了發現孫中山是美國公民外,他還是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學長,都曾就讀夏威夷的普納荷中學(Punahou School)。
不過對於美國說法,國民黨黨史館主任邵銘煌並不任認同。他認為,美國希望亞洲出現第一個民主國家的說法,「只是美國自身政治立場的表達」。邵銘煌說,孫中山有次到美國被海關拘留,經過華僑建議,若要在美國本土推展中國革命,最好能擁有美國身分,因此才協助孫取得在夏威夷出生證明而成為美國公民,這是權宜之計。
2011-06-24 10:04:35
版主回應
孫中山為何失掉美國籍 2011-06-24 中國時報 【傅建中】

 近日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舉辦「孫中山與美國」展,展出孫中山(見圖,取材自網路)當年持有美國護照的文獻,台灣各界好像聞所未聞,國民黨忠貞之士震驚之餘深覺羞愧,其實我早在將近三十年前就寫過〈孫中山︱中國國父、美國公民〉的長文報導其事(刊於《美洲中國時報》一九八二年十月二十五日,台北中時亦於稍後刊出),此文幾乎使我賈禍,因為當時的國民黨秘書長蔣彥士頗為震怒,向中時創辦人余紀忠先生告我居心叵測,可能是「匪諜」,幸好余先生沒有理會蔣,否則我小則失去工作,大則進警備總部。
 孫中山確實於一九○四年在夏威夷以當地出生的理由請領美國護照,不過孫中山無法出示出生證明,託了兩位夏威夷友人以宣誓書(affidavit)的方式,證明他確實在夏威夷出生,只是出生年月日是一八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而非他一八六六年十一月十二日的實際出生日,就此而言,孫中山犯了偽造文書罪,但他為了奔走革命,旅行方便,不得不如此爾,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孫先生興沖沖的拿了新領的美國護照自夏威夷乘「朝鮮號」輪船前往舊金山,於一九○四年四月六日抵達,次日移民官登船檢查旅客的證件,孫中山的美國護照引起移民官的懷疑,因為移民局的記錄是:孫中山上一次進入舊金山使用的是上海發出的中國護照,時間是一八九六年六月十日,怎麼現在一下子變成美國公民了呢?於是不准他入境,還把他羈押在岸邊的拘留所內,同時行文華盛頓移民局總局(當時隸屬商務及勞工部)調查孫的美國護照真偽。
 於此同時,孫寫了一分英文自白書,力言自己在夏威夷出生,至於一八九六年持中國護照進入舊金山,只是權宜之計,並不涉及放棄美國籍或對美國的效忠。另一方面孫先生得《中西日報》伍盤照和洪門會大老黃三德之助,在華府聘請律師控告移民局非法拘留他,意想不到的是在這場官司中孫先生最後勝訴,四月二十八日那天勞工部代理部長穆瑞下達裁決書給舊金山移民局長諾斯,說孫中山所持美國護照有效,因為一八九六年夏威夷尚非美國屬地(一九○○年才併入美國),孫不可能拿夏威夷發的美國護照。勞工部下達裁決書的第二天,孫中山就獲准登岸,恢復自由。從前中國人進入美國之不易和所受的歧視,由孫中山的遭遇可見一斑。
 孫中山得來不易的美國護照卻在一九○九年被美國國務院吊銷,而且是孫先生自投羅網。一九○八年十一月孫中山訪問暹羅(泰國),對僑社演說,鼓吹革命、推翻滿清,引起清廷向暹羅當局抗議,曼谷市長和警察局長遂將孫中山召去,勒令其離境,孫當即表示要向其公使請示後再作答覆,問其公使係何人,則不願作答,即離去。孫中山然後逕去美國公使館,面見金公使(Minister Hamilton King),要求美國政府給予保護,並發一本美國護照給他(不同於屬土夏威夷的美國護照),其根據則是他在夏威夷出生。晤談之下,金公使對孫中山印象良好,給國務院的報告稱「孫的英文說得很好,雖略帶口音,人極聰明,彬彬有禮…」
 孫先生沒法等到國務院答覆後再離開曼谷,在十二月十日轉往新加坡,並留下獅城的地址給金公使。國務院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研究孫中山的案子,最後在一九○九三月十一日國務卿盧特(Elihu Root,盧特於一月卸任,孫案大概在他任內已做成決定)通知金公使,孫中山沒有資格登記為美國公民或請領美國護照,理由是:「美國公民享有權利,但也有責任和義務,他(指孫)非但沒有盡美國公民的義務,反而是全力投入中國的政治,尤有甚者,他是鼓動反政府的領袖,而本政府和那個政府有友好關係」。基於這些理由,孫中山的美國公民被取消,美國護照被吊銷。
 註:本文主要參考文獻是喬治亞大學教授甘維德(Thomas W. Ganschow)所寫〈孫中山|一位美國公民〉論文,特此向甘教授致謝。
2011-06-24 10:05:23
阿楨
《重大公告-沉痛聲明》【1911-辛亥革命】電影無法如期在臺上映

有關本公司此次發行的【1911-辛亥革命】電影,首先感謝各位好朋友對本公司電影的支持與愛護!關於這次【1911-辛亥革命】在台上映乙事,有關其准演執照的申請,因新聞局對於本片採最嚴格的標準審片,我們在香港自由總會和香港寰亞公司的證明之下,一切文件都準備齊全,但新聞局還是因為議題太過敏感,而不敢承擔,因此判定為大陸片,這段過程我們多次的奔走與協調,即使動用了政府最高層級的支援,依舊無法獲得新聞局善意的回應與支持,所以針對本片無法順利在台上映乙事,本公司在此特為通告各位支持我們好朋友們,在此說一聲,我們華映全體上上下下所有員工,都盡力了,但還是仍舊無法挽回!!!
對於這樣的結果,我們真的很遺憾『革命終究沒有成功』,但我們相信『國父的精神與我們同在』,我們將謹記國父所言『君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勵』,再次謝謝各位好友們對我們的情義相挺,雖然結果不是我們所樂見,但華映娛樂全體員工在此向大家致上十二萬分的歉意,還望各位好友們多多見諒,華映娛樂在此先謝謝大家了!
當然關於此次<1911辛亥革命>的事件,我們不會因此而被打倒,我們依舊會一本熱愛電影的初衷,繼續引進更多更好以及富有教育意義與深化人心的好片,並且繼續持續不斷的拍攝及製作更多更好看的電影給大家,希望所有好朋友們給我們力量,華映娛樂在此再次感謝大家的支持與愛護!
最後,有關此次所有目前與【1911-辛亥革命】相關行銷合作與活動配合之廠商所產生的費用,華映娛樂將會全部吸收,而目前在各大通路購買到【1911-辛亥革命】電影交換券或相關套票的消費者,華映娛樂也將展現最大的誠意,購票的金額將會全數退款給消費者,並會以華映娛樂即將於11月25日製作並發行的電影【不一樣的月光】的票券來做為補償消費者對我們華映電影的支持,其詳細的預售票交換細節如下:
2011-10-08 09:28:32
版主回應
主題敏感? 「辛亥革命」在台被撤片【聯合報2011.10.06

由成龍擔任總導演,成龍、趙文瑄主演的「1911辛亥革命」驚傳緊急撤片,該片原預定下周在台上映,但新聞局根據主、配角演員比例和出品公司等事項,判定為大陸影片,因今年配額已滿不准上映。
華映公司總經理梁宏志表示香港寰亞電影有投資,他氣憤地說:「我們備齊一切香港自由總會和寰亞公司證明文件,但新聞局因電影主題太敏感不敢承擔,這是台灣電影業走回頭路。」表示會吸收消費者和廠商的損失,也強調對於新聞局的錯誤,將提起行政訴願。
新聞局電影處長朱文清表示出品公司雖有香港寰亞,但大陸出品公司有9個,而且又是大陸政協今年贊助的重點影片,建議華映公司明年再用配額上映。

辛亥革命的政治奇蹟2011-10-08 中國時報 【朱雲漢】

 對於辛亥革命的性質與歷史真諦,國民黨與共產黨的正統論述有相當大的差異,但也有若干相契合之處。國民黨將辛亥革命定位為「未完成的革命」,而共產黨將其定位為「不徹底的革命」。不過,這兩種歷史解釋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面向,共和的建立主要是透過政治協商讓清帝和平遜位,既倖免了生靈塗炭,也避免了帝國的分崩離析。這場中外古今歷史所罕見的「大妥協」,充滿著高度的政治智慧,其難度猶如創造政治奇蹟。
 從國民黨的角度,辛亥革命是一場未完成的革命。因為民國成立之後,中國並未順利的踏上民主共和坦途。一九一二年南北議和之後,孫中山先生將臨時大總統的位子讓給袁世凱,然後革命黨人制訂《臨時約法》試圖推行內閣總理制,並要求袁世凱到南京就職,但並未能有效約束袁世凱的政治野心。袁世凱的稱帝鬧劇雖然最終導致眾叛親離的下場,但中國自此陷入軍閥割據、四分五裂之局。終其一生,孫中山先生的建國理念並未能付諸實現,在他臨終前還不念念不忘「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共產黨的正統論述不脫階級鬥爭理論的窠臼,基本上將辛亥革命定位為一場「不徹底的革命」,因為從他們的角度出發,這是一場資產階級的革命,而不是讓無產階級翻身的革命。不過,中共一向尊奉孫中山為革命先行者,因為他們高度肯定他一生所堅持的反帝國主義與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統一的基本立場。共產黨的歷史論述認為,雖然孫中山曾經提出「耕者有其田」的目標,主張農地應收歸國有,再由國家授之以田,農民向國家直接繳交地租,消除地主的中間剝削。但此一主張並不為許多同時代的革命同志所接受,所以共產黨總是宣稱消除地主階級的革命目標,最後是在他們手中完成的。
 上述這兩種定位都未能呈現歷史的全貌。最近不少歷史與政治學者將焦點移轉到從武昌起義到清帝遜位這關鍵的歷史轉折,如何可能避免了內戰的浩劫以及國家結構崩解,這樣的歷史結局不必然會發生。嚴格說起來,辛亥革命並沒有像法國大革命將波旁王朝路易十六推上斷頭臺那樣直接「推翻」了清朝與帝制;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清朝的統治者乃是迫於辛亥革命後出現的南北分裂,以及袁世凱掌控的北洋軍系傾向議和,最後做出明智選擇,順應歷史潮流,頒布「遜位詔書」,將統治權和平過渡到共和體制。
 但這絕對不是清廷唯一的選項。當時,南方政府有效控制地區有限,也尚未得到列強承認;而清朝仍有效控制北方,軍力上仍處於優勢,更何況清廷還有退回關外進行長期抗戰的選項,如果清廷決心困獸猶鬥,結局如何還很難意料。不過,清廷最後沒有做出魚死網破的決定,一方面顧慮北洋新軍不聽指揮,也顧慮到散落各地滿族的安危,更顧慮到全面開戰必然導致帝國版圖分崩離析,以及虎視眈眈的列強隨時準備出兵干預。
 引導清廷深明大義,顧全大局的關鍵之一,是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孫中山在南京發佈的《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在這份重要文獻裡孫中山排除了不少擁抱漢民族主義之革命黨人所主張的「十八省獨立」的架構(也就是剝離滿蒙藏,在漢族集中地域建立一個民族國家),而明確主張「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的五族共和方案。同時,南方臨時政府又拋出兩個重要的議和條件,一是主動提出「清室優待條件」,第二是孫中山主動表示願意辭去臨時大總統,虛位以待袁世凱。最後,透過袁世凱與清廷協商,達成「清室優待條件」以及「遜位詔書」內容的共識,宣統皇帝退位後在紫禁城內仍舊可以像教宗在梵諦岡內一樣享有崇隆的地位與待遇。
 辛亥革命是發生在一個民族構成相當複雜的帝國,而最初的有力革命訴求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是類似歐洲民族主義的漢民族建國運動。在世界近代史上,多民族帝國的共和革命極易造成國家分裂,無論是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還是鄂圖曼帝國都無法跳脫此一命運。辛亥革命卻最終並未造成國家解體以及民族衝突,民國基本上繼承了清帝國的版圖與人口,不能不說是個政治奇蹟。(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2011-10-08 09:32:26
阿楨
蔡的「中華民國」是什麼碗糕?【聯合報2011.10.10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一方面拋出「台灣就是中華民國」,另一方面也把「國民黨政府」慶祝「建國百年」和「北京政府」慶祝辛亥革命百年連結,然後下了「這就是『一個中國』思維」的結論。
一位把中華民國從「流亡政府」,一夕之間「升格」到「等於台灣」,大喊「包容」的政黨領導人,隔了一天竟然又把「中華民國政府」,降格為藉著慶祝「建國百年」和「辛亥革命百年」,和「北京政府」同時唱和「一個中國」的「國民黨政府」。
一方面談包容,一方面又忙著切割,蔡英文如此錯亂的國家論述下,套句陳水扁說過的話:她的「中華民國」,到底是什麼「碗糕」?
這個「碗糕」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蔡想用「台灣就是中華民國」,切割「新中華民國」與「舊中華民國」。那個被她建構在民進黨「包容」邏輯下的「中華民國」,也就是被民進黨「賞口飯吃」的「中華民國」,就是「新中華民國」。「舊中華民國」就是「國民黨的中華民國」,或「『一個中國』的中華民國」。
質言之,雖然明眼人覺得錯亂,但蔡英文卻相當有自信地認為,「台灣就是中華民國」這套「新舊中華民國」的論述,就是民進黨既可「包容」中華民國這個不得不接受的「現狀」,又可有效切割「一個中國」的利器。
雙英今天南北拚場,「一個台灣,兩個國慶」,如果包容或妥協,最終只有口號、沒有實踐,恐怕只是一廂情願的片面共識。

獨派:就是要奸詐點 選贏再來改【聯合報2011.10.10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拋出「台灣就是中華民國」,獨派意見不一,但台灣國際法學會秘書長李明峻說,要學奸詐一點,不要對自己人要求這麼多,先把敵人打倒,「她喊她的、我們喊我們的,票加起來會贏最重要。」

另參本館: 誰的國慶? 各表一中 假愛臺之名 獨派的道德觀 大小騙子 臺灣係啥米碗糕 中華民國很敏感 小龍女神話
2011-10-10 11:04:24
版主回應
辛亥百年 兩岸各表搶正統 2011-10-10 中國時報

 中共搶著以孫中山繼承人自居,強調中共建黨、建國的歷史是辛亥革命的延續,卻刻意避談中華民國,顯見其統戰、爭奪歷史詮釋權的意味相當濃厚。
 兩岸因為歷史糾結,迄今對「一中」尚無共識,而創造「一中各表」。大陸高調紀念辛亥百年,強調「民族復興和兩岸統一」,但對台灣來說,辛亥革命、中華民國一脈相承,正統性無庸置疑。兩岸都大張旗鼓紀念百年,卻是「百年各表」。
相關新聞
紀念辛亥 胡錦濤23次提振興中華
胡錦濤:增強反台獨 堅持九二共識
胡錦濤:中共是孫中山最忠實繼承者
胡:盼兩岸終結對立 撫平歷史創傷
《百年中國》喚醒共同記憶
百年國慶 馬:實踐自由民主 對得起國父
呼籲大陸當局 馬總統:正視中華民國存在事實
僑胞爆量 四海同心破例加場
美議員紛賀中華民國國慶

面對民國史 兩岸各有現實顧忌 2011-10-10 旺報 楊開煌

 1911年10月的辛亥革命,距離今年已經是100年,兩岸中國人有不同方式的紀念。
 救人的角度看中山先生,從當時的知識分子所懷抱的救國救民的熱情而言,中山先生有兩件事是同一時代的同儕所難及的:一是行動的毅力,中山先生不是書空咄咄的清談派,而是有毅力的實踐家,這也是他會欣賞列寧的重要原因,他們具有相似的特質。二是他是先有一套建設的理想和藍圖,才從事破壞,這使得他的革命行動不是為了個人的權力,而是為了這個國家,也就是「天下為公」的寫照,這就使得他的革命更具有包容性和感召力,突顯了他領導的革命終於成功的可能性。
 正視國父晚年的變化
 但是在頌揚中山先生之外,仍有兩個問題:一是我們對當時真正衝鋒陷陣,指揮戰鬥的黃興先生是否刻意忽視其貢獻,如果單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乙事而言,黃與之功,決不在中山先生之下,當年稱為「開國雙傑」,作為民國的後人,不應忘記,也不可抹殺所有先人功績,才能樹立忠於史實的典範。
 另一是中山先生轉期的轉變,中山先在民國建立之後,仍然在為救國救民的奮鬥,在屢屢挫敗之餘,最後決定「以俄為師」,這對當年在建國之路上,一籌莫展的中山先生而言,其實是很正常的,一如在革命時,中山先生也求助於日本的協助是一樣的自然,我們既不因為後來抗日,而不提中山先生革命曾求助於日本之事;則又為何因為反共,也不願將中山先生在晚期與俄共,與中共的歷史說清道明呢?
 如今我們一直對中共高調紀念辛亥革命,否定1949年之後的中華民國,感到忿忿不平,卻又不願意坦然面對國父晚期的變化,迄今把自己的史觀困在蔣氏「反共史觀」之中,結果中共說我們背叛,我們罵中共竊取;中共說中山先生晚年的主張是「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我們說是「聯俄容共」。
 總之,我們恨不得在中華民國的歷史中,中山先生沒有與中共合作的一段歷史;過去是為了表示我們一貫反共的堅定立場;現在則是怕被在野黨借題發揮,其實歷史就是過去發生過而我們,無力去更改的事實,這是我們必須尊重的,只有在尊重史實的前題下,才能真正從歷史獲得教育,如果我們對那一段歷史史實有所疑慮,何妨召開學術會議,公布歷史檔案,以清歷史真象,用昭大信,之後再去爭辯歷史解釋,才能信服於人。
 面對中國當代史史實
 北京紀念辛亥百年,避談民國,自有其現實的政治尷尬和顧忌,也有其意識型態的侷限,而中國國民黨如果能在建國百年之際,客觀而認真地面對自己歷史,提出一部連北京也無法挑戰的中國當代史,則不但可以真正「終結兩岸對立,撫平歷史創傷」,而且可以展現解決兩岸關係矛盾的政治誠意和政治決心。同時在面對民進黨否定「九二共識」扭曲歷史的作法,才是真正有力的回擊。反之,如果我們自己對百年之前史實,都還是諱莫如深,則又如何以之責人呢?
 回顧歷史,面對史實,應該使我們理解到推動歷史成功的改變,在於提出順應潮流的理想,包容兼納的雅量以及堅持不懈的奮鬥,今日海峽兩岸不論是紀念辛亥革命,或是慶祝建國有百年,都必須試實面對歷史,提煉出歷史的真諦,才能在下一個百年,在不同的軌跡上,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 (作者為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
2011-10-10 11:06:01
阿楨
讓子彈飛 Let The Bullets Fly 2010

改編自馬識途的小說《夜譚十記》中的《盜官記》,姜文這回展開奇想,要道出一段借古諷今的黑色喜劇。葛優、姜文、周潤發三大影帝歷史性聯手演出。
劇情簡介
本片是中國導演姜文第四部作品,葛優、姜文、周潤發、劉嘉玲主演,改編自馬識途的小說《夜譚十記》中的《盜官記》,一部借古諷今的黑色幽默喜劇,中國百年革命史濃縮在兩個小時的惡作劇中,戲謔描述舉世皆然的官場醜惡、貪污腐敗、人性劣根等黑暗層面。
1919年,花錢捐得縣長的馬邦德(葛優飾)攜妻(劉嘉玲飾)、師爺(馮小剛飾)及隨從走馬上任。途中遭遇劫匪「張麻子」(原名張牧之,姜文飾)一夥伏擊,隨從盡死,只夫妻二人僥倖活命。
馬邦德為保命,謊稱自己是縣長的湯師爺,並聲稱自己身無分文,只有剛當上縣長搜刮民脂民膏才有錢。張麻子被湯師爺所說的誘人財富所動,自己扮作縣長,帶著手下趕赴鵝城上任。剛一進城,張麻子就遇到當地霸主黃四郎(周潤發飾)給自己的下馬威。黃四郎觀察假縣長張麻子,認為其「霸氣外露」,決定跟其較量一番。於是行俠仗義的張麻子、貪財如命的湯師爺和心狠手辣的黃四郎三人之間展開了一場鬥智鬥勇的較量。
片中有盪氣迴腸的兄弟情誼、生不逢時的亂世愛情,同時穿插了馬戰、槍戰、巷戰等多大場面,融合了江湖熱血和黑色幽默,是一部有中國風格的西部傳奇片。
延伸閱讀
國民黨VS共產黨
《讓子彈飛》掀起全國解讀熱,有人反覆到影院,務求抽出子彈密碼,來融合和加強自己的觀點與說法。
本片故事背景
1912 至 1927 年,即袁世凱掌政至蔣介石形式上統一中國的 15 年間,稱為「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影片短評
kuso 又不失深度!!好看
姜文很優秀。我們國家不知能不能拍出這類的黑色喜劇,哀。
出乎意料、拍案叫絕、徹底體驗到一山還有一山高的真諦
2011-10-10 12:23:10
阿楨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兩岸文教界最近多在搞啥呀!彼岸在搞文教改革、此岸在搞文教革命,不信看下聞摘:

中國社科院 蟬聯亞洲第一智庫
中國將誕生一所巨無霸大學
英向中國學習 60上海教師赴英教數學
英國人數學差 經濟年損200億英鎊
虎媽新作再掀爭議 民族優越論

師生對槓 成大新廣場「不命名」了
高中歷史新課綱 教部:呈現事實 「去日本化」
課綱微調 全國教育會議吵一團
教長蔣偉寧定調:課綱微調 合憲、合法、合程序
綠6縣市抵制 續用舊課綱 教部:違法
高中歷史教科書 蔣偉寧嗆綠委:洗腦的是妳
統獨的內爭錯位的歷史
民進黨從「本土化」躍向「擁殖民」?
高中新課綱之爭 民進黨當年修改幅度更大
學者:看不出新課綱「去台灣化」
高中生組同盟 支持去日本化
歷史意識形態之爭 亞洲皆然
南韓教科書 也「去日本化」
本土、新住民語 擬列國中必修
校長:國中列必修課 將是災難
家長:別為意識型態 強迫學習
台南國父銅像遭拉倒 藍綠再碰頭爆發衝突
坐視國父銅像被拉倒 台南警官遭控瀆職
拉扯銅像 可以抹滅歷史嗎
孫中山:南京能容 台南不容
原民代表2014.2.28燒狼煙 要求拆鄭成功銅像
沒有論述 只有選舉 (回應:沒辦法,台灣連沒思考能力的智障都有投票權.,垃圾政客當然會好好利用了...民進黨的立場論點本來就是前後矛盾,搖搖擺擺,顛三倒四,那根本不足為奇.)

瘋補作文、私中爆滿…12年國教怪現象
新北營養午餐弊案 32校長有罪
7成校長支持能力分組
繁星可議 創造新的不公平
學生數早掛零 私校仍打死不退
明星私中校長:賣地賺不多 誰要退?
科大可改專科 私立高中職恐先熄燈
私校退場 變培訓技術人力 淪商品招標

旣然要搞文革,就革地徹底些、革掉教育部文化部的命吧!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840578
2014-05-19 09:23:23
圖博館
歷史文獻翻譯的原則性追求:孫中山著《倫敦綁架案》的翻譯
作者:蔡新樂 2015 南京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對孫中山的倫敦綁架案原有文言和白話文兩個譯本的缺漏與不足批評的基礎上,通過討論推出歷史文獻翻譯的基本原則,認為理應重譯這部著作,以便再現孫中山筆下倫敦遭綁架的歷史真相及其當時的思想動向。在附錄部分,作者依其所提出的「歷史文獻的翻譯原則」推出了文言和白話兩個譯本,既便於學者研究,也能使普通讀者獲益。

目錄

1.譯事緣起

2.孫中山如何被刪除和偏離?——甘譯《倫敦被難記》
2.1 甘譯《倫敦被難記》刪除了什麼?
2.2 《倫敦被難記》改寫到什麼程度?
2.3 幽默風趣的敘事可有再現?

3.孫中山漢語「蒙難」——《倫敦蒙難記》批判
3.1 是翻譯,還是在擺迷魂陣?
3.2 中山先生形象的丑化
3.3 術語與細節的混亂

4.歷史文獻翻譯的原則性追求與《倫敦綁架案》的翻譯
4.1 歷史文獻的翻譯原則
4.2 追求文獻翻譯的歷史性
4.3 關注文本本身的整體性
4.4 重視敘事細節的連貫性
4.5 強調所譯文本的復雜性
4.6 趨向於原著相應的風格的傾向性

5.結語

附錄一 倫敦綁架案——亦即,余為中國駐倫敦公使館拘捕、扣押及釋放之始末
附錄二 倫敦綁架案——亦即,我被中國駐倫敦公使館逮捕、拘押、釋放的經過
主要參閱文獻
2015-09-04 10:55:43
圖博館
綠營“立委”提案廢“國父遺像” 洪秀柱:你能把祖宗牌位丟掉嗎

  據海外網2016-02-22援引台灣今日新聞網報導,對於綠營“立委”高志鵬提議修法廢除“國父孫中山遺像”一事時,台“立法院長”蘇嘉全表示尊重“立委”最後討論結果。
  民進黨“立委”高志鵬認為,孫中山被稱為“國父”是國民黨“黨國”體制下的產物,徹底違背民主原則。他20日向媒體透露,將再次提案“國徽國旗法”、“總統副總統宣誓條例”及“宣誓條例”三項修法,要將“國父遺像”從法令中全數刪除。
  對於綠營“立委”高志鵬的提案,時代力量秘書長陳惠敏對此表示支持,並指過去對獨裁者崇拜、強化威權統治的偶像崇拜都應有所改變,不再崇拜獨裁者。
  對此,國民黨主席參選人洪秀柱22日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這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並反問“能把家裡祖宗牌位跟祖先都丟掉嗎?”另一名國民黨主席參選人黃敏惠則說,國父孫中山創建中華民國,民進黨的做法太政治化,國民黨必須捍衛。
  另有不少島內網友對此感到荒唐。有網友批評稱,“正事不做,盡做些讓人吐口水的事!浪費納稅人的錢養這種人,如今比這還要急的法案很多吧?說好的拼經濟呢?只會搞分化!”另有網友稱:“做人不能忘本,沒有孫文推翻帝制,你也沒機會當選民意代表,乾脆罷免你好了。”
  民進黨首次在“立法院”過半,許多過去受藍營阻擋的法案紛紛出爐,包括具高度政治性的《政黨法》草案、《不黨產處理條例》草案等。對此,民進黨“立院”黨團還成立“轉型正義工作小組”,對推動法案策略進行討論。
  回應
 美國人應該向灣灣學習,首先把華盛頓這個州名和市名都給改了,然後把華盛頓和林肯的雕像給拆了。
 欲滅其國,先滅其史~
 孫中山已經成了獨裁者,華盛頓是不是獨裁者?
 早有評論說時代力量是極獨,比民進黨還不可救藥,這麼快就跳出來找中山先生麻煩,接下來就該輪到“國號”、“國旗”、“國徽”、“國歌”了,大家等著看好戲吧
 哈哈,奇怪了,英國有女王,日本有天皇,那都還是需要花納稅人的錢養的活人呢。建議該立委(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有功夫也去英國、日本轉轉,給他們講講什麼叫民主,以免英日人民在獨裁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2016-02-23 10:57:32
圖博館
民進黨販售的是轉型正義或轉型仇恨 2016-02-24 聯合報 社論

  立法院剛剛開議,民進黨立委立刻提案廢國父遺像,將《國徽國旗法》、《總統副總統宣誓條例》、《宣誓條例》等三法中有關國父遺像的規定全數刪除,其所持理由是:「國父遺像本身就是封建象徵」、「不必再洗腦下一代」。在遭到外界批評時,民進黨則拿出一貫的藉口,稱這是推動「轉型正義」的一部分。
  剛取得國會多數的民進黨,大動作成立了「轉型正義工作小組」,提出不少修法及立法提案,廢國父遺像即屬其中之一。「轉型正義」當然是一個堂皇的理由,但若深入細究其中手段與目的,難免引人質疑:這些提案到底是為了「正義」還是為了「鬥爭」?販售的到底是「仇恨」還是「公義」?如果國父是封建象徵,那麼民進黨提案要將鄭南榕自焚日列為法定紀念日,難道就不封建、不洗腦?
  說穿了,這些修法未必是為了什麼「轉型正義」,而只是配合本黨的政治主張,去消除一個他們認為不符合己黨意識形態的圖騰,再建構新的國家圖騰罷了。其作法,和它所譴責的「洗腦」,其實是同一回事。
  上次民進黨執政的八年,最令人詬病的作風之一,就是意識形態治國。在行政決策上拿不出什麼讓國家前進的謀略,但舉凡「去中國化」、「去中華民國化」、「本土造神」卻是不遺餘力,風風火火。也因此,八年下來拿不出什麼具體政績,倒是公投綁大選、正名制憲、迷航外交、貪汙腐化等,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次,蔡英文還未正式掌權,但看來民進黨又將步此後塵,打著轉型正義旗號,叫賣族群仇恨、認同分歧的膏藥。
  對照蔡英文口口聲聲強調的「維持現狀」,綠委的「去國父化」,更顯諷刺。民進黨雖不承認「維持現狀」就是「馬規蔡隨」,但最低限度,是要維持在「中華民國憲政架構下」。而現在的憲政架構,難道不是中華民國憲法?難道「中華民國國父」不是孫中山,而另有其人?
  回顧馬總統執政的八年期間,民進黨為了重返執政,營造的仇恨、對立情緒不曾間斷,也煽起社會對立的氛圍。以日前台南震災為例,在國人齊心救災之際,卻有不少人忙著用意識形態煽動仇恨。例如,北部某慈善團體南下捐款,在震災現場拍照存證,綠營支持者立即在網路上造謠說「大陸遊客到災區觀光,幸災樂禍」;國軍投入兵力協助救災,卻有社運要角大聲疾呼「不能讓國防部洗白」;AIT透過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捐款,獨派人士則寫信去AIT抗議,丟臉丟到國外去。
2016-02-24 11:29:03
圖博館
這些情景,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誣指慈善團體為「陸客」,是近年來過度炒作的「仇中」、「反中」情緒所致;對軍人和國防部的仇視,則是洪仲丘事件餘緒;至於紅十字會成為眾矢之的,不過是因為掛上「中華民國」之名,且其主要成員多出自國民黨罷了。民進黨和時代力量最近聯手要廢掉紅十字會,完全無視該會的慈善本質及國際淵源;試問:這又是為了誰的轉型正義?
  民進黨談「轉型正義」,最大的問題,就是完全站在一己的立場和利益來定義正義,而不是從國家社會或全體人民的角度出發。不僅如此,民進黨還將轉型正義視為自己的專利,作為鬥爭對手的工具,彷彿普天之下唯有它有資格呼喚「轉型正義」。正因如此,它的「轉型正義」,其實充滿「轉型仇恨」。它因為厭憎國民黨而痛恨中華民國,它一方面充滿摧毀「中華民國」的欲望,一方面卻又委身中華民國體制來執政,這是何其扭曲的心態!
  任何國家要團結、壯大,都不可能建立在仇恨的地基上。民進黨剛剛獲得絕對多數,就急於把自己過去鼓吹仇恨、對立的政治手段進一步升級。以此做法,要促成社會進步、超越藍綠、族群和解共生,恐怕是緣木求魚。
  相關新聞
 綠提案廢國父遺像 藍嘆像「文革」元年
 廢國父是搞文革? 蔡英文:應面對歷史真相 循民意設立機制處理轉型正義
循民意設立機制處理轉型正義
  蘇嘉全:尊重立委權利
 洪秀柱:能把祖宗牌位丟掉嗎?
 廢國父遺像打臉小英維持現狀
 不認國父孫文! 民進黨何不台獨 自立國父
 去一個國父,建立另一個國父鄭南榕?
 羅智強:蔡英文說謙卑 民進黨砍國父
 夏瀛洲:激化族群對立
 羅智強:民進黨連國父都要清算?
 移國父遺像 大陸國台辦:司馬昭之心

社評:“棄國父”若通過將是重大“台獨”信號2016-02-24 環球時報

  台灣民進黨“立委”高志鵬近日提出3項修法提案,主張廢除學校、公務單位懸掛國父遺像的規定,未來“總統”就職將不再向國父遺像行禮。這項提案預計26日將在“立法院”闖關。
  高志鵬是陳水扁嫡係人馬,1993年起開始加入陳水扁“立委”辦公室,2002年起擔任台灣“立委”。他在上屆“立法院”曾提案修改“國徽國旗法”“宣誓條例”等等,但遭國民黨團阻擋,無法進入審查程序。此次他捲土重來,由於民進黨已在“立法院”掌握多數席位,如果民進黨集體支持,該提案就將通過。
2016-02-24 11:30:26
圖博館
此事在台灣激起軒然大波《自由時報》等綠營力量則嘲笑孫中山是“隻掛在牆壁上的國父”,並且宣揚孫中山幾次來台都與台灣的命運實際無關。台《聯合報》質疑民進黨改走“裝飾主義台獨”,認為民進黨如今不敢真槍實彈邁向“建國之路”,只好忸忸怩怩改走曲徑幽巷,因而選舉之後“轉型正義”如雨後春筍冒出頭。
  今年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大陸方面已宣布將舉行隆重紀念活動,而台灣民進黨卻有可能將勝選後的第一刀砍向這位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
  蔡英文勝選前後多次宣稱將致力於“維持現狀”,然而一旦孫中山的國父地位從台灣正式場合消失,就意味著釋放出將用切香腸方式把她所承諾維護的現狀一步步搞沒的信號。
  孫中山還長期受敬於海峽兩岸,是極為重要的政治紐帶。每年的十一等重大節慶日,孫中山的畫像都出現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
  如果她暗中支持這一提案在台“立法院”最終通過,那麼她在今後兩岸關係中將幾無信用可言,兩岸“台獨”和反“台獨”的新一輪鬥爭將打響起跑槍。
  若“廢國父”提案本週末通過,大陸方面應當採取一個強有力的反制行動,給民進黨以沉痛教訓。雖然國民黨仍在台上,“5·20”才做政權交接,但大陸反制帶給海峽對岸的損失將被公眾普遍記到民進黨和蔡英文的頭上。大家能看得懂。
  相信大陸這邊已經積攢了足夠多能夠展現我們反“台獨”意志的手段和工具。從現在開始,將有一段五花八門“去中國化”表演出籠的高危期,大陸方面應當嚴陣以待,隨時對“台獨”的衝動予以痛擊,給民進黨執政期內的兩岸政策遊戲立規矩。
  大陸用不著擔心我方的反制會進一步刺激“台獨”的囂張,我們需要清楚,台灣的“台獨”勢力是感化不了的,他們只認得胡蘿蔔或大棒。沒有鬥爭的堅決做支撐,我們同民​​進黨內“溫和派”講道理的線索就很難成立。
  北京應當通過各種渠道讓蔡英文明白,如果民進黨剛一控制“立法院”就搞出“台獨”傾向明顯的大動作,那麼她一定會被回敬清晰無誤的下馬威,她以兩岸經濟合作不倒退為基礎的施政計劃就需重寫。民進黨如果撥倒第一塊多米諾骨牌,那麼它要準備承受自己親手放出的各種不確定性。
  希望蔡英文不是第二個陳水扁,事實上她也不具有成為第二個陳水扁的條件。那麼她應勸誡民進黨不要像8年前那樣搞一些極端遊戲,讓大陸挺累,他們自己更累。
2016-02-24 11:34:28
圖博館
海外僑界聲討民進黨分裂僑社 2016.3.14

  美國舊金山僑學各界於周六舉行紀念國父逝世91周年大會,卻成了痛批民進黨對中華民國的汙衊、追殺與羞辱的集會,並認為民進黨此舉必將掀起分裂僑社的大風波。
  在紀念大會上,國民黨駐美總支部常委、僑務委員于愛珍指出,民進黨立委擬提出「廢除國父遺像」議案與「華僑、台僑正名」之說,這不僅是對國父的汙衊,也是在製造對立、追殺與傲慢之舉。
  中央委員張人睿認為,「沒有中華民國,哪有民進黨?」「520還沒到,民進黨還沒執政,就已經開始不尊重憲法了。」張人睿指出,「如果我們海外不發聲的話,就等於是默認了。」
  中央委員趙川三指出,中山先生四十多年的革命奮鬥,而民進黨立委卻要拆國父遺像,並要宣揚鄭南榕為言論自由而自焚,「這種人能跟國父相比嗎?」
  前僑務委員趙川三並指出,民進黨立委再提出「僑胞二分法」,只會造成海外僑社的進一步分裂。他認為,「海外4千萬華僑擁護台灣2千3百萬人民,不是更好嗎?」

無黨產難再起? 洪秀柱嗆柯文哲:不要小看國民黨的志氣2016.3.14

國民黨黨產爭議不斷,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說,若國民黨把黨產處理掉,未來很難再起。國民黨主席候選人洪秀柱昨出席腎臟基金會園遊會時表示,柯文哲向來語不驚人死不休,但可以作為刺激,將來黨內同志參選爭一口氣,破解柯的說法。
  洪秀柱說,黨產處理了,國民黨當然還能再起,不要小看國民黨的志氣,只要好好努力提出好的政見,好好監督政府施政並給予建議,相信民眾會給國民黨更多支持。
  洪秀柱日前在電視政見會主張未來黨產不再用於任何輔選經費,她昨說,這必須習慣,如果一定要靠黨的支援才能打仗,給人感覺不是很好;但她話鋒一轉指出,民進黨看起來沒有黨產,為什麼選舉有這麼多錢?她不相信民進黨打的是不用鈔票的戰爭。

另參【圖博館】:黨產大戰開打了 故宮與黨產 擺脫族群幽靈了? 中華民國很敏感 9成自認是中國人? 71%希望台灣獨立? 僑生也應正名 正名不合法? 再正名 故宮的歪名運動 蔣的本來面目 《國父傳》 孫的本來面目 去中國與俄國化 雙面君王與朝貢體系
2016-03-14 10:52:54
圖博館
冷眼集/被胡鬧的正義 正在暗巷哭泣2016-03-28 聯合晚報 記者黃國樑

「轉型正義」是此刻台灣社會的流行語,例如民進黨立委要將孫中山像卸下,亦冠上轉型正義名號。轉型正義充斥在各式話語,其實早已與正義無涉,反而跟欲望有關。但利益與正義相衝突時,馬上就發生今天這種勞工要放假、新政府要暫停降電價的混亂怪象。
勞動部修改勞基法施行細則,每周工時降為40小時,得以實施周休二日的同時,刪除7天現在本就只紀念不放假的假日,勞工團體認定是為德不卒,好像替勞工1年減了百餘小時工時,卻又用7天節日,馬上為企業主挖回56小時,於是主張不能刪除,一定要恢復那7天已形同魅影的節日。
勞動部長陳雄文今早怒吼:「為了放假,再把蔣公抬出來嗎?」勞團要恢復那7天假,正好就有蔣公誕辰紀念日、台灣光復節、青年節、行憲紀念日等。這些其實正好代表著國民黨曾經自認的國家正義,然而卻早已被民進黨及其支持者以高唱入雲的轉型正義丟進歷史;現在,民進黨快上台了,卻反而又有人要以轉型正義之名,恢復放假,寧不怪哉?
有網友神回應:「轉型誠可貴,正義價更高,若為放假故,兩者皆可拋」。很顯然,轉型正義只是私欲的體面裝潢,只要是自己想要的東西,先替它找到正義的包裝即可。
這種轉型正義可謂屢見不鮮,民進黨前年包庇太陽花學生反服貿,配合其訴求推出「兩國論」協議監督條例草案,如今卻又回頭轉型為「兩岸」監督條例。
過去,民進黨以轉型正義之名,痛批馬英九政府不知民生疾苦,雙漲油電價格;如今當經濟部要以新公式大降電價時,民進黨卻又要以綠能之名,要求不能降價。同樣的電價漲跌,卻有全然相悖的邏輯謬論。
轉型正義的本義是以政治或司法的程序,去處理曾經在過去遭到人權侵害的歷史事件或議題,在察究真相後,進行恢復、補正或賠償。但如今,轉型正義已是錯亂的代碼,是廉價的遮羞布,只為遮蓋自己貪婪的政治利益或權力欲望,以及若干團體自肥行徑。
這種轉型不過是胡鬧,只會讓正義在暗巷裡哭泣,別無其他!
2016-03-29 11:18:14
圖博館
國父冥誕 兩岸搶當孫文繼承者2016-11-13聯合報

國父孫文誕辰一百五十一周年,兩岸引爆孫文繼承人之爭。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前天談話強調,共產黨是孫文革命最忠實支持者,建國方略也由中共實現,昨天前正副總統馬英九、吳敦義與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前往國父紀念館致祭時,不約而同皆強調國民黨的正統性,馬說,「國父是我們的國父」。
  馬九表示,共產黨把孫文視為革命先行者,但我們把孫文當作國父,是中華民國開創者,更重要的是中華民國憲法第一條,就把國父遺囑所提到的三民主義寫入,強調中華民國是基於三民主義成立的民主共和國,這非常不一樣。
  吳也附和,真正貫徹孫文三民主義理想,實現孫文中國夢、中華夢,是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復興基地,這是不爭事實,若習近平也要實現孫文理念,「我們非常歡迎」。
  剛與習會談完的洪則說,孫文真正繼承者當然是國民黨,但為什麼大陸大肆紀念,甚至說他們才是真正繼承者?黨員應倒過來想想,這些年是不是忘了創黨精神與理念,失去核心思想,忘了國父和平、奮鬥、救中國遺訓。
  洪向黨員喊話,既然我們稱自己是孫文真正繼承者,是正統,就不應把核心思想丟棄;當我們都不要自己的中心思想、創黨理念與立國精神時,怎麼去怪別人。
  洪說,若黨員都忘了黨原有的中心思想、核心價值,把憲法中的立國精神、三民主義都拋在腦後,忘記過去歷史,丟掉手中的寶貝,何以對得起孫文在天之靈,這也是這次她到中山陵謁陵時心中的感觸,認為「我們這一代人愧對孫文」。洪秀柱籲黨員,面臨民進黨政府的追殺,必須記取總理遺訓,努力前進奮發向上。

我見我思:賴祥蔚》誰才是孫中山繼承者

2016/11/12是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的150周年誕辰,相較於台灣只有國民黨跟國父紀念館合辦了紀念展,新聞已不太重視;對岸的中國共產黨不但首度高規格紀念,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更在談話中宣稱中共是孫中山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
  中共是不是孫中山「最忠實的繼承者」?針對這一點,不只國民黨大聲反駁,連陸委會都忍不住呼籲對岸要忠於史實。從史實來看,孫中山創立國民黨及中華民國,這一點無庸置疑。然而,孫中山在1923年曾經大舉引入共產黨人來改造國民黨,孫先生在1925年病逝後,1927年國民黨「清黨」,從此國民黨與共產黨兩黨才徹底分道揚鑣、勢同水火。
2016-11-13 10:36:38
圖博館
成功清黨的蔣中正一直都以孫中山的繼承者自居。孫中山的夫人宋慶齡卻反對清黨,而且更選擇了投向中共政權。
  從歷史來看,中共如果宣稱自己是孫中山「最忠實的繼承者」,倒也不是完全欠缺根據。最起碼,中共可以藉由宋慶齡這張王牌,再現或是創造出孫中山「其實」非常肯定中國共產黨的這種論述。
  歷史的真相究竟是什麼?歷史的真相一向就是由政治鬥爭的勝利者來決定怎麼撰寫,當有許多撰寫者分別以不同觀點詮釋歷史時,最有策略、最有資源、最有執行力的說故事者,一定會獲得最後的勝利。
  如果中共跟國民黨爭奪歷史的詮釋權,誰會獲勝?坦白說,很多人都不看好國民黨。國民黨在過去跟民進黨爭奪台灣歷史的詮釋權時,幾乎完全潰敗,於是也決定了國民黨在選戰中的結局。中共宣稱自己是孫中山「最忠實的繼承者」,目前還不能確定這只是一句政治口號,或者是一場歷史詮釋運動的開端。
  中共如果有心要重新詮釋孫中山歷史,只要願意,網路上立刻會出現許多中共觀點的民初歷史,或許也會有懶人包,甚至還有可能出現內容精彩的歷史劇,這麼一來,不出幾年,喜歡在網路上找真相的網路世代,就會完全接受網路上或戲劇中的這些觀點了。
  對於這樣的情況,已經被民進黨打趴到地上的國民黨又能怎麼去對抗呢?
中共到底是不是孫中山「最忠實的繼承者」,除了國民黨與歷史研究者之外,一般人對這些「遙遠的歷史」其實不太關心。事實上,台灣人連發生在自己這塊土地上的歷史也很少認真關心。如果有這麼一天,中共也開始有策略性地重新詮釋台灣史了,而且是透過網路時代的多元文字、談話節目、戲劇影像等生活化的方式,來重新呈現對岸認定的台灣史,到時候台灣的主體性一定會受到更大的威脅與挑戰。
  中共會重新詮釋孫中山甚至台灣歷史嗎?這或許只是杞人憂天,但是我們卻應該未雨綢繆。
(作者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廣電系教授、中央廣播電台總台長)
2016-11-13 10:37:00
圖博館
宋氏三姐妹誰最愛國 2014.08.26.新浪博客

先表個態:宋慶齡為中國進步做出的偉大貢獻、付出的個人犧牲,不容置疑。自己這些無聊議論,真正的貶低對象,是一些不好的宣傳。慶齡愛國,並不意味著靄齡不愛,更不能說美齡賣國。
  ( 一) 誰最漂亮,應該是宋慶齡吧
群裡聊天,老曹發了一張宋慶齡的照片,老夫子不服,說宋靄齡最漂亮。自己感覺,雖說蘿蔔青菜,總有大眾審美,按一般人的眼光,宋慶齡擱今天也絕對大美女。單比長相,老大老三真不行。
  ( 二) 誰最愛國,其實不好說呢
“一個愛錢,一個愛權,一個愛中國”,據說是對宋氏三姐妹的總結。但究竟哪個愛哪個,好像並不明確。一直覺得,愛錢的當然是老大宋靄齡,愛權的肯定是老三宋美齡,只有國母宋慶齡,才配得上“愛中國”的美譽。
  今天沒事一較真,覺得這裡面的邏輯,並不是那麼太嚴密。說起來,宋慶齡宋美齡都貴為國母,到底誰愛權、誰愛國,其實並沒有最終歸屬。
  ( 三) 年齡順序上,愛國的是老三
如果僅僅以三姐妹的年齡大小,依次對應那句評價中的順序,那麼,老大愛錢,老二愛權,老三愛中國,好像更合乎邏輯。
  這當然是胡說八道了。到底誰愛權、誰愛國,兩邊的說法肯定不一樣。咱誰也不聽,自己分析。
  ( 四) 孫中山的權力比蔣介石大
權力角度看,1915 年宋慶齡結婚時,孫中山早是民國總統,1927 年宋美齡結婚時,蔣介石只是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身份上、政治影響上比較,當然孫中山的權力更大些。
  ( 五) 宋美齡對國家的直接貢獻更多
姐妹倆都貴為國母,對20 世紀中國歷史進程影響巨大。但如果僅論直接貢獻,宋美齡在抗戰中的表現,應當算更突出吧。1 、西安事變中震驚國人的赴死之舉,幫助國家渡過嚴重危機,2 、負責組建中國空軍,“中國空軍之母”對抗戰貢獻重大,3 、訪問美國引起轟動,樹立中國形象、博得世界對中國抗戰的同情。這些幾乎都是宋美齡憑個人一己之力完成的。
  ( 六) 無聊比較結果,“愛中國”的是宋美齡
綜合以上,從年齡大小、丈夫權力和對國家的直接貢獻看,“愛中國”的,更應該是指宋美齡。
2017-03-18 08:18:45
圖博館
( 七) 無聊的不是我
三姐妹誰愛誰的話題,實在無聊至極。但無聊的不是我們,“愛錢愛權愛中國”本是一句來路不明的胡扯,只因為正中某些人下懷,才竟然如此廣為流傳。
  看看百度百科“宋氏三姐妹”條目:宋慶齡成為國母,愛國愛民,萬民景仰;宋美齡嫁給蔣介石,權勢顯赫,呼風喚雨;宋藹齡聯姻孔祥熙,善於積財,富甲天下。真的無聊。
  ( 八) 宋氏三姐妹是中國的傳奇
在中國歷史極為特殊的一段歷史時期中,宋家三姐妹以她們遠遠超越時代的文明和優雅,通過她們極為顯赫的婚姻,對中國的進步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把她們的名字深深刻在史書中。以她們的睿智,在她們的高度,她們對國家和民族博大而深遠的愛,不是我們凡人能理解和評說的。
  宋靄齡曾任孫中山秘書,早於慶齡,抗戰中與兩位妹妹共同參加各類社會活動。宋慶齡協助孫中山革命建國,抗戰中摒棄黨派政見之爭,三姐妹團結合作面貌示人積極抗日。宋美齡對民族抗戰的貢獻,我黨官方和民間也都予以高度肯定。
  三位著名姐妹之間,長相漂亮可以比較,說誰愛國誰自私,實在是無聊話題。她們當然不是完人,尤其美齡曾經的強勢和做作,相信不是空穴來風。但簡單以“愛權”來否定一個中華奇女子的一生,或者以“愛國”來包裝粉飾,都不公平不合適。
  ( 九) 宋慶齡為中國付出巨大犧牲
如此優秀、顯赫的幸福一家人,被政治硬生生拆散,彼此幾十年思念卻終不得見,這是歷史的悲劇,中國的悲劇。而從個人家庭角度,比較三姐妹的婚姻,宋慶齡是唯一不幸的:
宋靄齡1889 年~1973 年,從1914 年結婚,到1967 年孔祥熙去世,53 年婚姻生活。
宋慶齡1893 年~1981 年,從1915 年結婚,到1925 年孫中山去世,10 年婚姻生活。
宋美齡1897 年~2003 年,從1927 年結婚,到1975 年蔣介石去世,48 年婚姻生活。
宋慶齡嫁給長自己27 歲的孫中山,顛沛流離艱苦奉獻,當然不是為了權力。她為中國做出的貢獻、付出的個人犧牲,更不能被自己前面那些卑劣議論所貶低。
2017-03-18 08:20:06
圖博館
孫中山《日中盟約》與袁世凱21條是一回事麼 2018-09-11

1915-1-18,就在袁世凱忙著修憲、綢繆稱帝的當口,時任日本首相大隈重信拋來一個“見面禮”。共計五號二十一條,這就是駭人聽聞的“二十一條”。“二十一條”的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號共四條,要求中國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山東省不得讓與或租給他國;准許日本修建自煙臺(或龍口)連接膠濟路的鐵路;山東各主要城市開放為商埠。實際上要把山東變成日本的勢力範圍,為瓜分中國做準備。
第二號共七條,要求中國承認日本在南滿和內蒙古東部的特殊權利,日本人有居住往來(實際上是無限制移民)、經營路礦等項特權,且不許其他列強介入;旅順、大連的租借期限及南滿、安奉兩鐵路期限,均延長至99年。日本陰謀將東北和內蒙變成自己的殖民地,可謂是存心積慮。
第三號共兩條,要求把漢冶萍公司改為中日合辦,中國不得自行處理,附近礦山不准公司以外之人開採。
第四號一條,要求所有中國沿海港灣、島嶼概不租借或讓給他國。換句話說,中國成為日本的被保護國。
第五號是最狠的,共有七條,包括:要求中國政府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軍事、財政等顧問;中日合辦警政和兵工廠,中國向日本採購一半以上的軍械;武昌至南昌、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之間各鐵路的建築權讓與日本;日本在福建省有開礦、建築海港、船廠及築路的優先權;日本人在中國有傳教之權,日本人經營的醫院、寺廟及學校,在內地有土地所有權;等等。這幾乎是要把中國變成日本的附屬國,與當時朝鮮的地位相同了。
  為什麼大隈重信要在這個時候亮出這個條約呢?因為袁世凱有求於他。
如果袁世凱不簽二十一條,無非面臨兩個後果:
一是日本政府扶持孫中山取代他。
二是中日提前二十年爆發全面戰爭。
  這兩大後果,袁世凱肯定都非常懼怕。那麼,他之懼為國家民族之慮麼,不,他是為自己的位子!據王芸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記載:1915年,中日兩國談判“二十一條”期間,日本首相大隈重信對威脅之外,亦不斷利誘,表示:“改共和為帝制,是中國的內政問題,袁大總統可以放心進行。”不能否認,這對袁世凱頗具誘惑力。以為簽下21條,就可以換取日本政府對他稱帝的支持。
2018-09-24 08:43:40
圖博館
賣國是小,稱帝事大。
5月8日,即日本最後通牒日的前一天,袁世凱召集政府各機關首長開會,與會者包括副總統黎元洪、國務卿徐世昌、參謀總長及各部總長、各院院長等。在會上,袁世凱悲憤陳詞,稱在“國力未充、難以兵戎相見”的時候,目前只能暫時取辱,不然將重蹈甲午之覆轍。權衡利害,不得已接受日本通牒之要求,何等痛心。何等恥辱!經此大難後,大家務必以此次接受日本要求為奇恥大辱,本著臥薪嚐膽的精神,做奮發有為之事業。不然,十年之後,非但不能與日本一較高下,亡國之危險將更甚今日。
1915-5-9,中日雙方代表正式簽訂《中日民四條約》即“二十一條”。據當事人曹汝霖後來的回憶說:心感淒涼,有一種親遞降表的感覺。
  有人為袁世凱背書,稱“袁世凱一生痛恨日本”,“袁世凱採取各種辦法拖延並向外界透漏日本要求。”“以袁世凱為首的中國政府絞盡了腦汁,動用了各種手段,用盡了智慧,共歷時 3 個月,25 次,迫使日本兩次提出修正案”,果真如此嗎?袁世凱不喜歡日本人,這大概沒有什麼疑問。但他的策略不過是繼承了李鴻章的以夷制夷的老生常談,利用列強們矛盾作為牽制,並沒有從內政圖強上找到出路。
袁世凱最終接受了二十一條, 而且在交涉結束後不久就即行帝制。簽訂二十一條不到100天,他就稱帝了。如此一個皇帝迷,可能帶領中國走向比肩甚至超越日本的道路麼?
  且看《民四條約》簽訂時中國的各方反應——
首先反戈的就有袁世凱的手下。馮國璋、張勳等怒責中央說:“此次日人非理要求,原本無交涉之價值,更無承認之必要,乃政府惕於日本哀的美敦書(即最後通牒)之下,遂至不求民意,不察利害,竟將全案承認,是何異舉我數千年堂堂中國捧送於人。天下最可痛可哀之事,孰有過於此者?”
政界也有人做出激烈的表示:“戰釁一開,應永遠不與之構和。如日本本殺盡我四萬萬同胞,婦孺不能留,則中華大陸自一任日人之蟠踞,但存一卒一兵,亦與之周旋……果使經年持久,以區區三島之日本,未必能得最後之勝利。”
報界也衝破袁世凱禁令,紛紛發出激昂的聲音:“與其逐條承認而亡,毋寧與之一戰而亡。”
而民間聲音和行動更是令動容。5 月 9 日至 25 日湖南全省就發現 9 紙血書,2 人捐軀。此後數年,徹底廢除《民四條約》始終是中國人的最大訴求。
2018-09-24 08:46:17
圖博館
即便是日本國內,對二十一條惡評者也不在少數。評論家德富豬一郎猛烈批判道:“這樣對待中國和中國人就象對待自己的臣屬和妻妾,當然會招致他們的不快。
而且,在蔡鍔雲南造反袁世凱被迫撤銷帝制後,日本政府也換了副腔調。1916年初,日本外相石井菊次郎以政府名義宣稱:“原來貴政府欲改帝制,本系保證無亂。今雲南有亂,竟於此時斷行帝制,無視友邦勸告,則中國政府責任甚大,日本政府當然不能承認。”公開表示,雖然簽了21條,日本對袁世凱之困也愛莫能助。袁世凱機關算盡,最後卻賠了夫人又折兵。
  以上種種,天怒人怨。誰能說袁世凱簽的條約不賣國?
對於21條,袁世凱和他的北洋兄弟們都難以自圓其說,甚至公認恥辱。但是後來個別學者卻還想為袁翻案,稱其無奈之舉。無奈固然無奈,但因為無奈就可以理解、不以為恥了嗎?
  一些人為給袁開脫,拿出來孫中山也與日簽密約說事。這個當然不是空穴來風,但二者性質有根本區別。
提及二十一條的性質,中國旅美學者吳天威《紀念五九國恥紀念日77周年》一文指出,在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歷史上,沒有比一九一五年所提出的“二十一條”為我同胞最引以為恥、痛恨萬分和牢記不忘的了。“二十一條”足以使中國為日本之附庸。為朝鮮的第二(日本於一九一年宣佈合併朝鮮)。
對於有人稱袁世凱這是臥薪嚐膽,吳天威披露二十一條的第六組之“附記”加以駁斥。附記顯示:“本件交涉之際,日本可向中國方面允諾如下事項:
一、保障袁大總統地位及一身一家之安全;
二、嚴厲取締革命党及中國留學生,並充分注意本國之不慎商民浪人等;
三、在適當時期,審議交還膠州灣問題;
四、考慮袁總統及有關高官奏請授勳及贈與之事。”
顯然的,這四條是作為交換條件,誘使袁世凱全部接受“二十一條”要求,這四條那條是為了國家民族大義?分明全是為了保障袁世凱的一己之力。
2018-09-24 08:47:16
圖博館
而所謂新發現的孫中山《日中盟約》真相是這樣的。“二次革命”失敗流亡日本不久,孫中山即作書給日本政府首相大隈重信,提出優惠條件以爭取“日援”,來推翻袁世凱政權。信中附有一“盟約”草案請日政府考慮,此一草約共十一條:
一、中日兩國任何一方,有關亞洲問題,在與第三國達成重要協定之前,應共同協商。
二、為便利軍事合作,中國之海陸軍將採用日本式的武器、軍火及設備。
三、為了同一理由,當中國之海陸軍聘請外國顧問時,優先聘請日本軍官。
四、為實現政治聯合,當中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雇用外國專家時,優先雇用日本人。
五、為促進中日兩國的經濟合作,在中日兩國所有之主要城市,設立中日銀行及支行。
六、為了同一理由,如中國需要外來援助和開採礦山、興建鐵路,及發展沿海貿易所需之資金,當首先與日本磋商,只能當日本不能提供時,始可邀請其他外援。
七、日本提供必需的援助,以推倒中國的腐敗政府。
……
  比較兩個盟約,我們不難發現“二十六條”是具體的,不折不扣地征服中國的步驟;如果接受,則中國便淪為日本的殖民地。相反的,孫先生提出的“盟約”旨在爭取真正中日合作,借日本之援助,以推翻一意稱帝的袁世凱,建立廉潔革新的共和政府,以擺脫帝國主義的壓迫,豈能與袁之多多少少為私欲而不得不接受“二十一條”要求同日而語?
  正如吳天威指出的那樣,孫中山是革命家,在策略上的運用,有時難免屈服于現實,孫始終深信中國之革命運動及未來中國之經濟發展,均有賴於外援以抵于成。平心而論,孫之“盟約”只提出原則性之合作,而二十一條全部具體細則,休論第六組之“附記”四款為袁接受“二十一條”之酬勞。袁不欲賣國而做辱國求榮之實,孫既未辱國更無利己求榮之心,故“盟約”草案只能視為孫之革命事業中一不幸插曲而已。
  深以為然。孫中山,政治家,偉人也。而袁世凱,官痞,奸雄也。一是為一己私利賣國,二是為救國求外援之力。孫中山是偉人不是完人聖人,為了實現政治信念,有時也會施些委屈求全之權宜之計。
  歷史有公理,翻案須謹慎。
  回應
 都是一丘之貉,半斤八兩,五十步與百步之差,何必塗脂抹粉。
 博主那樣為孫辯解,袁世凱也可以說,二十四條表面文章,暗地並未執行,歷史事實也只是簽字而已
2018-09-24 08:51:11
威爾剛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2 20:04:52
阿楨
曾寫毛澤東、鄧小平 俄史家形容蔣介石「失敗的勝利者」 2023-01-20 聯合報

在台灣,蔣介石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形象:一是領導抗戰勝利的民族救星,一是輸掉國共內戰的獨裁者。曾撰寫「毛澤東:真實的故事」、「鄧小平:革命人生」的俄羅斯近代史專家潘佐夫,則用「失敗的勝利者」形容蔣。
曾有很長一段時間,蔣在西方史家的筆下充滿負面的描繪,在大學教科書甚至被貼上「法西斯主義者」的標籤。直到2009年,美國國務院前中國事務官員陶涵用著作「委員長: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大力扭轉了這些缺乏客觀史實的偏見。但多數學者仍認為,蔣即使辭世近半世紀,「最後的蓋棺論定尚待書寫」。
潘表示,蔣擁有極為複雜的面貌。他莊重、沉著與自律,每日作息按表操課,飲食清淡。另一方面,他憂鬱、歇斯底里、衝動橫蠻,旁人必須以極大的耐性來和他打交道,據潘研究,蔣有被害妄想的傾向,對「違法亂紀」無法容忍。但對導師孫中山極度忠誠,對朋友重情義,對結拜兄弟的兒子視如己出。
讀愈多史料,潘愈難為蔣介石的評價找到單一的答案,「他的身影太矛盾、太多面了」。他認為,蔣介石「確實是一個背信又狡獪的統治者」,但他也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一個解放中國民族的鬥士、一個共和新中國的建築師,一個基督徒與儒家的信奉者,「夢想著普遍的平等」。潘多次造訪台灣,認為蔣在生命的晚期,從過去的悲劇性錯誤中汲取經驗,把小島台灣轉變成一個繁榮富庶之地。
潘指出,蔣非常不希望被貶低為一個普通的獨裁者。他曾對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表示,「如果我作為一個獨裁者死去」,將在歷史上博得惡名,但如果能建立一個和平、民主並統一的國家,「 我死後就會成為一個偉大的領袖」。蔣是獨裁者或是偉大領袖?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潘表示,希望本書能幫助讀者為蔣在歷史中找到適切而客觀的地位。
2023-01-20 10:33:5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