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2-20 10:17:06| 人氣3,639|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列寧再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大陸百度的《列寧再見》條寫的完整,另加幾則影評。
不過似皆未提及片尾母女子父四者間相聚的互動:母告白當時便已知父之叛逃,而非為女人才留在西柏林,但為恐子女被當局扣壓,只好隱瞞,並後悔當時沒走;子見父在西柏林已有和樂家庭,心怨稍減,只請父回東柏林醫院看母最後一面;女抱嬰兒在醫院走道突見父、怒臉掉頭而去。

《列寧再見》Goodbye Len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ZzQuRgaG24

民主德國在79平方米房間裏的延續

在丈夫逃往西德後,充滿熱情的東德共産黨員克裏斯蒂娜就把全部精力奉獻給了她的黨和一對兒女,並嚴格按照社會主義的要求撫養教育他們。1989年秋天,克裏斯蒂娜突然心髒病發作,昏迷過去。在她不省人事的這段時間裏,德國已經是天翻地覆:柏林牆倒了,她所摯愛的民主德國也解體了。  
克裏斯蒂娜蘇醒後,醫生叮囑她的兒子阿曆克斯,任何刺激都將是致命的。爲了不打擊臥病在床的母親,阿曆克斯只好小心翼翼地隱瞞起德共下臺,德國統一的消息,假裝柏林牆還依舊矗立。于是就在他們那間小小公寓裏,阿曆克斯盡力演出著一場民主德國繁榮昌盛的鬧劇,從食品到服飾,甚至僞造電視新聞,盡管外面早已換了一番天地,但這方小世界裏曆史似乎停滯了,或者說兒子藉著對母親的愛而改寫、創造著曆史。

關于影片

雖然今年的柏林電影節依然被來勢洶洶的好萊塢搞得有些不尷不尬,依然要靠好萊塢大牌們撐門面,但德國人還是對本土的幾部作品感到頗爲得意,並寄予了厚望。這部電影就是德國媒體的焦點,甚至被捧爲金熊獎的最有力爭奪者。導演沃爾夫岡?貝克的上一部作品《生活是你的所有》(Life Is All You Get)在1997年柏林電影節上得到了特別獎。主演丹尼爾?布魯赫是目前德國炙手可熱的男星,去年摘取了德國電影獎最佳男演員獎。而本片已在德國獲得劇本大獎,亦爲它增添了競爭砝碼。
影片可以說是十分誇張,但它涉及的又是很現實的問題。在今天的德國東部,固然沒有多少人願意時鍾倒轉,但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對過去的民主德國,對現在重新統一後的德國懷有複雜的感情。影片正是以幽默手法處理了那種曖昧情感,將諷刺與傷感微妙地融合在一起。  
這是一部容易獲得各個層面歡迎的電影,它雖然“很政治”,但以一個兒子對母親的愛來包裹就顯得非常人性,這股感人的力量使它能夠突破一個相當德國化問題的限制。雖然探討的命題嚴肅沈重,但黑色喜劇風格使其輕松曉暢。雖然影片展現的是曆史,折射的亦是當下德國民衆對政局的不安感。雖然手法夠荒誕夠鬧騰,但又非肥皂劇般無聊。影片從導演、表演到攝影、美工、配樂等各個環節都堪稱一流,尤其是劇本更得到衆口一詞的高度贊揚。  
制片人斯坦芬?阿迪特在成功地運作了《羅拉快跑》和《天堂》後,從一大堆表現柏林牆事件的劇本中選擇了這一部,他認爲德國電影界之所以在柏林牆倒塌後十年才能産生這樣的電影,是因爲電影人需要時間和距離來檢視和理解這一曆史事件帶來的社會影響乃至具體到個人身上的情感經驗。或許整個德國都需要重新觀照、定位自身。

關于導演

導演沃爾夫岡?貝克1954年出生于原聯邦德國的威斯特法倫州赫莫區,他執導過的電影一共有兩部在柏林電影節獲過獎。一部是《生活是你的所有/ Life Is All You Get》曾獲1997年柏林電影節特別獎。另一部就是獲得2003年柏林電影節最佳歐洲影片藍天使獎的《再見列寧》。導演或許將自己三十多歲時的夢想寄托在了本片中的男配角身上,當他看到柏林牆被拆掉的那一刻,潮水般的人們湧入西部,一定催生了他拍攝本片的情愫。他用豐沛的情感和帶有批判性的喜劇風格的拍攝手法,成就了這部受人歡迎的電影,也成就了自己。

關于配樂

影片的配樂是Yann Tierson,從作曲到鋼琴演奏都由其一手操辦。他是一個總能將歡笑與痛苦融入到音樂之中的藝術家。法國新電影天使愛美麗的配樂也出自他之手,當時給每一個人都留下過深刻的印象。在《再見列寧》裏,他動用了相當一部分的歐洲古樂,鋼琴演奏像流水一樣,隨節奏快慢緩急來表達出影片的情緒,讓觀衆在不知不覺中深陷入其中,並真切地感受到80年代末兩德的那段動蕩歲月。

東德版“我愛我家”

這是一部超過《勞拉快跑》的傑作,德國人比好萊塢更善于(或者更敢于)利用數字電影的一些特性,剪接上有些獨特的技巧。不過沃爾夫岡?貝克其實是個五十來歲的中年導演,他的電影語言並不像《勞拉快跑》那樣激烈,應該更容易被普通觀衆接受。  
不是德國人,也會笑個不停。這電影的故事很像某一集的《我愛我家》,宋丹丹摔了一跟頭,醒過來就失憶二十年,全家人怕她發瘋,被迫假扮文革時代。這部電影拍得認真紮實,有更多更有趣的細節,特別是整天想當導演的西德青年丹尼斯,他用舊新聞片加自拍錄像自制《東德新聞》,什麽亂七八糟的穿幫他都圓得過來,還播得一本正經。每次出現《東德新聞》,觀衆必定笑得人仰馬翻,此人今年不摟幾個最佳男配角獎什麽的,天理難容。

精彩花絮

艾裏克斯和丹尼斯使用他們的“可口可樂新聞公告牌”所在的房子,正是當年比利?懷爾德拍攝One, Two, Three(1961)的。
德國演員Jürgen Vogel在片中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他作爲一個被捕的抗議者客串了一下(在前排,穿著紅外套的),後來是出現在超市中,扮演小雞(參照沃爾夫岡?貝克早期的一部電影生活是你的所有Leben ist eine Baustelle., Das (1997)),在其中他的署名是扮演“Das Küken”(“小雞”)。
在“德國-歐化”柏林中大量使用到了CGI技術。雖然大部分影片是在從前的東柏林拍攝的,大部分影片發生的是在柏林牆倒塌之後,自從一場大暴動之後開始了歐化。鏡頭中許多西方産品的廣告必須清除,並且還有很多顔色要加亮或者更加灰暗。
Sigmund Jähn得到許可參與電影的拍攝,但是拒絕出演他自己。想要找到一個很像他的男演員是十分困難的一件事情,並且電影開始之後他還說著特有的方言。沃爾夫岡?貝克選擇了一名瑞士演員。他要接受極爲複雜的化妝,並且專門由另一位來自Jähn的家鄉(Vogtland地區)的演員來配音。
電影中所有的信件都是一位來自德國科隆的一名年輕女士寫成的,她和工作人員一起接受了特別的訓練。

穿幫鏡頭

時代錯誤:艾裏克斯把一袋雅克布咖啡裏的東西倒進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包裝內,但是這個西方咖啡包裝上的商標是最近才有的,出現于1990年代末期。
時代錯誤:可以看見一瓶Blanchet牌子的紅酒,但是在柏林牆倒下之後,當時只有Blanchet的白酒。
時代錯誤:可以在1990年夏天的段落中,看到一輛GT6N型號的路面電車,在1995年之前還沒有問世。
時代錯誤:當艾裏克斯第一次走進醫院探望母親的時候,可以看見一些現代的綠色急症室出口的標志。
時代錯誤:當艾裏克斯到超市去爲母親買她最喜歡的泡菜時,他問一個店員在哪裏才有。店員正在給一些百事可樂加上標簽。這種罐裝的百事商標是現在才有的,而並沒有出現在1990年代的早期。
顯示錯誤:當艾裏克斯駕著車在夜晚離開母親的時候,可以看到背景中有一些淡淡的藍色天空。
時代錯誤:當克裏斯蒂娜從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家回到現實世界的時候,可以看到一個IKEA的廣告。這個標志是黃色和藍色的,最新發布的時間是在1999年。早期的標志應該是白色和桔紅色的。

相關評論

一聲長鳴,載著母親骨灰的火箭劃過漆黑的星空,禮花綻放在點點繁星的周圍,奪目絢麗的光芒映射著每個默然的面龐……是寄托著美麗的謊言還是出自善意的欺騙,一部掘自德國人內心的稚嫩與懷舊情節在這樣舒緩的結局裏落幕了。
再見,列寧。我靜靜地守候著字幕的最後終結,柏林牆最後的殘垣已經被德國政府拍賣了,傷逝得不再是金元侵蝕純真世界的邊際,而是酸澀地懷念僅僅潛藏在回憶裏的過去,亢奮之後的亢奮疊加著偉大政治理想與我們父輩精神理念裏的富足充實。
2003年德國LOLA(金洛拉)電影節沈浸在紅色的懷舊婉歌裏,《再見列寧》以別致震撼的名字獲得了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七項大獎,票房收入超過了3500萬歐元,觀看人次超過570萬,數據似乎告訴我們些什麽,沒有傷逝的政治電影,只強調變遷和細節的社會縮影。
阿曆克斯的父親背離家人逾越柏林牆追求所謂的民主與自由去了,母親將所有的寄托賦予民主德國的社會事業當中,1989年10月7日親眼見證自己的兒子摻雜在示威遊行的隊伍裏被警察鎮壓,心肌梗塞昏厥成了植物人。八個月後,聯邦德國與民主德國在柏林牆倒塌之後統一了,整個社會構架以及價值觀在瞬間成了東柏林不能承受之輕,母親的蘇醒,伴隨著不能再受任何刺激的忠告,兒子在自己編織的理想國度裏讓母親依舊駐足在列寧的偉大世界裏順利擊敗可口可樂,母親的微笑洋溢在西德人越過柏林牆投奔在社會主義的政治理想裏,母親的離去伴隨著一個個善意的謊言……
德國電影想表現如何的意識和形式?整個電影充滿了回憶和調侃,卻沒有一絲的浮躁和唐突,溫情而又無奈地將鏡頭延伸到一個沒有答案終結的領地。列寧的半身石像被直升飛機緩緩地調離城市上空,雕像的面龐凝視著母親茫然的無措,似乎在質疑整個德國的未來方向,導演像雜糅一個烏托邦似的理想國——西德的經濟發展與東德的精神夙牽。
記得反映社會、意識與人題材的電影很多,《血腥星期天》拿北愛和英國的沖突著重以西方的傳統政治審美加好來塢血腥的暴力控訴表現曆史事件,這樣的電影難免有些強權似的灌輸情節與明顯的政治導向性,所以不能稱之爲優秀的電影。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被導演離析成《布拉格之戀》也是太明顯的意圖性,于是原著關于人、性、社會的構架被支解了,同樣弱化了米蘭•昆德拉在思想上的傳承,他並不想表現傷痕,整個電影卻留下最深印象的卻是舉槍待射的蘇聯軍官。《再見列寧》的鏡頭與意圖只是將你從紛爭中引回關于親情和家庭的小範圍內,而背後的世界卻留在落幕後的段段遐思裏,所以《再見列寧》是優秀的電影。
故事的流程是按時間慢慢推移的,阿力克斯想盡一切辦法掩飾周圍的變遷,從東德商品的仿造,電視節目的自己錄制,總之在節奏快慢之間制造著一個又一個的謊言,甚至世界在他的描述裏顛倒了,統一的德國也像換了包裝的罐頭向民主德國的一邊靠攏,而現實中人人都在經受著社會諸多環境以及思維定勢的嚴峻考驗。難道真的能象換了包裝的罐頭一樣,回到從前嗎?顯然不能,他卻能引起統一後德國人民的判斷。
記得一張新聞圖片便是巡邏中的東德士兵躍線叛逃的瞬間,冷戰的媒體們大肆將這張圖片延伸到各個媒體角落。《再見列寧》用完全中立的立場延續故事的情節發展,這一點是可以首肯的。
電影穿插的大場面一般後積聚在片子的前半截,似乎更多是爲了強化民主德國當年“大”而“空”的形態;後半截將西德的文件編制成新的錄象資料,西德吸毒、頹廢的社會圖片也被編制了。這似乎讓觀衆明白,這個世界總有瑕疵。
細細地看,導演的鏡頭語言安排也是多樣的。從內容上講,離不開局部小場景,在表現空間與人的關系上說,完全是德國電影的風格。法斯賓德的電影就是將舞臺劇的表演表現手法運用到電影當中。
《再見列寧》可以看作是法斯賓德的電影傳承。法斯賓德的電影強調時效性,他所表達的電影語言完全根植在戰後的德國,剛從戰爭陰影中走出的德國人的心態與意識,包括對自己的解構;《再見列寧》則是在時效上強調1989年柏林牆倒塌後的德國人的心態與反差,人的意識與行爲的變遷,系藍領巾的小學生爲了二十元錢鑽空子,老同志在林立的書堆裏整日酗酒。法斯賓德除了《莉莉瑪蓮》多數電影的人物不多,喜歡在局促的小環境裏表現劇情的沖突和情節延續,包括在房間、吧臺、窗前等等,這些都是他所倡導舞臺戲劇革命的主要元素,《再見列寧》多數場景都是在兒子精心布置的狹小東德家中完成的,卻沒有絲毫的拖遝。
鏡頭語言的運用與剪切比較精湛,技法不多,但主要演員的表演是極爲出色的,同樣作爲觀衆,翻騰著複雜情緒眼見著列寧遠離在視線的邊際,心裏不由得想起昆德拉說的那句話“人們想成爲未來的主人的唯一理由就是要改變過去”。

獲獎記錄

2003年第53屆柏林電影節最佳歐洲影片藍天使獎
德國電影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接、最佳配樂、最佳美術指導獎;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提名。
金熊獎最佳影片提名
http://baike.baidu.com/view/366714.html?tp=0_01
再見列寧>林東璟

電影《再見列寧》是一部德語片,亞利的媽媽是一位東德共黨黨工,雖然先生投奔西德,但是她仍然懷有崇高的社會主義理想,在柏林圍牆倒塌前,這種情懷讓其他同志批判她太過理想化。
亞利自己對社會主義沒有那麼狂熱,當東歐國家掀起一波波反對共黨專政的示威風潮時,亞利也參與其中,並邂逅了在未來成為他女友的拉蕊。很不幸的,亞利的媽媽正好在前往黨部大會的路上,當她看到自己兒子竟然在群眾當中示威抗議時,當場心臟病發昏倒,八個月後醒來,江山已改,人事已非,東德已不再是共黨專政的政體。
醫生警告亞利,不可以讓媽媽接受太過刺激的東西,否則,一旦再度心臟病發,她將承受不起。可是,世界局勢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柏林圍牆倒塌了,東西德互相開放邊境,兩德人民交流頻繁,雙方對彼此都感到好奇,許多東德人遺棄家鄉的住宅,搬往西方居住;包括可口可樂在內的各類資本主義商品席捲東德,連電視節目也更新了,打開螢光幕,不再是八股教條的內容,傳媒資訊的開放流通,象徵著多元社會的來臨。
然而,亞利的媽媽怎麼辦?她可是堅貞的社會主義信徒,未嘗見到世局的變化啊!於是,亞利決定編織一個善意的白色謊言,他把家中擺設恢復成「社會主義祖國」時代的樣子,並且和朋友串通好,錄製一堆假的新聞節目錄影帶,讓媽媽看新聞時以為這個國家的運作一如往昔。

◆ 資訊科技促成的變革

《再見列寧》採用一種溫馨幽默的方式去呈現政權與社會脈動劇烈變化時,前東德共黨成員及其信徒在這個信仰體系崩解時的心情。
亞利的媽媽表面上是堅定的共黨支持者,但是在昏迷後又清醒的她,被導演借喻為東德人民,虔誠地相信共黨政府所做的宣傳;而民運份子亞利反而是共黨的象徵,他企圖宰制媒體,操縱真相,千方百計不讓媽媽從電視上得到符合現狀的事實資訊:明明是東德人大量逃去西德,西德人開車跑來東德觀光,卻被他詮釋為西德人投奔東德,且東德政府決定給予人道援助,讓西德人有房子住。
傳統政治學論及民主政體何以可能出現時,常以「經濟發展會促成民主政治」這個命題加以解釋,這種說法認為,當一個國家的中產階級越來越多、經濟越發達時,就越有可能塑造出民主政體。可是,要怎麼解釋蘇聯和東歐共黨國家的崩潰?要怎麼解釋印度這個經濟上不算富裕,卻早已實施民主制度的國家?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教授曼威‧柯司特(Manuel Castells)在其著作《千禧年之終結》一書中以蘇聯崩潰為例,他發現,戈巴契夫所面臨的危機和社會體制與以往的蘇聯領導人不同。柯司特指出,二十世紀的最後二十五年的特色是「由工業主義轉向資訊主義,由工業社會到網絡社會的轉型。」不論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國家都面臨了這個轉型過程,而這個轉型的基礎是資訊技術革命。
也就是說,當資訊主義和網絡社會來臨時,共黨國家所追求的那套工業生產主義,那種追求發展國家軍事武器生產「數量極大化」的制度結構,逐漸無法適應以知識和資訊為基礎、追求「優質」生產力的資訊網絡社會。
柯司特指出,為了因應這個轉型到資訊主義的過程,蘇聯改革派繞過官僚體制,直接訴諸民間社會的援助,卻也因此摧毀了黨國集團;而由於社會長期受到壓迫和扭曲,一旦進入了開放的政治空間中,這個社會將拒絕依照國家的預定政策來模塑自己,社會開始有了自己的生命力,包括政治領域在內,也因此導致蘇聯的瓦解,各個蘇維埃聯邦國紛紛追求獨立。
從這個角度去觀賞《再見列寧》,我們會發現,資訊、通訊和傳媒科技在國家社會裡扮演著關鍵的角色,當政府無法操縱媒體和資訊內容時,威權政體也無法生存;當訊息傳播工具越來越簡便發達時,掌權者越來越難以編織謊言。
於是,當資訊社會悄悄來臨時,人們所要擔憂面對的不再是政治上的白色恐怖,而是「誰掌握、怎麼掌握了資訊的詮釋權?」當可口可樂的巨幅廣告布條在鄰棟大樓升起,電視新聞卻說「可口可樂的原始配方是東德科學家發明的。」亞利的媽媽為此感到欣慰,而妳相信嗎?

◆ 素樸的理想

電影中有一位老年的男性鄰居,他經常提者一罐酒瓶在街道走著,嘴中喃喃自語:「被騙了!我們都被騙了!」在過去,電視新聞所呈現的都是被共黨篩選過的訊息,這是第一次被騙;而當資本主義浪潮席捲而來,人民發現,生活並沒有過得更好,反而是富者愈富,貧者愈貧時,這是第二次被騙。
事實上,電影《再見列寧》並不完全否定社會主義的素樸理想,這可以從影片最後,東德太空人假裝當上總理,在假電視新聞中為亞利的媽媽(東德人民的象徵)播報的內容可以看出。他說,社會主義追求公平正義的理想依然值得珍惜,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在鼓勵競爭、追求自利的社會(暗示資本主義社會)中生存。
《再見列寧》這部影片的基調是輕鬆幽默的,卻從中透露了導演對於人人合作互助和公平社會理想之追尋。然而,理想該如何落實,才不會淪為教條,淪為被官僚體制濫用,實為滿足自己權力的招牌樣版呢?
曼威‧柯司特認為,理論及意識型態敘事可以是工具,用來指導集體行動,但理論僅能是工具,「而且要根據經驗加以修正」,否則,如果錯把工具(理論)當目的(實際的生活),則所有的烏托邦理想都將導致恐怖的生活樣貌。柯司特進一步指出,相對成功的政治實踐總是在歷史的限制中向前走,不是跳躍前進,而是依社會演化的模樣進行調整,並接受人類行為緩慢轉變的事實及其漫長歷程。
也就是說,任何意圖劇烈改變社會現狀的理想和訴求,都要配合歷史的實際情況和步調,如果群眾明明跟不上先鋒部隊(知識份子)的步伐,知識份子卻仍然強行實踐理論教條時,他們「可能會成功並重塑社會,但通常是在壓制靈魂和折磨肉體的情況下完成。」
http://iwebs.url.com.tw/main/html/south/885.shtml

《再見列寧》:爲信仰圓謊

  不久前剛去了次德國,回來不久就趕上了影片《再見列寧》的面世。友人建議我看看,說是可以重新想起那些在德國的日子。其實當時每日不是忙于公務便是奔波在往返的路途之中,真正對于德國的了解很是不夠的。影片開始之後,我只能認出了那座高聳的柏林電視塔。柏林電視塔位于當年的東德,也就是民主德國。即便是在今日,看起來也不失雄偉。《再見列寧》的片名本身就很有意味,只要說影片出品于德國,就很自然讓人想起那段永遠在世界曆史上都該永遠記錄的往事。
  影片的故事在發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德國曆史發生重大變革的階段。一輩子獻身社會主義建設、曾受過國家嘉獎的媽媽看到自己的兒子混迹于遊行隊伍之中,頓時因心肌梗塞昏死過去。一個對于社會主義充滿熱愛的人能夠這樣的反應,對于我們這些信仰共産主義的人們來說,是很能夠理解的。電影膠片在主人公亞曆山大的道白中慢慢滑過,媽媽也在兒女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的曆史階段中持續昏睡。編劇很天才地將兩德統一之後的巨變,在昏睡中僅僅依靠一些平和的描述中全方位地展示出來:兩德統一、柏林牆倒塌、自由過境、學生輟學、失業就業、統一貨幣……其中給我很深印象的是,亞曆山大失業後重新上崗,與原住西德的同事一起共事、和睦相處的樣子。據說現在原東德地區的人失業率高達19%,遠高于原西德地區9%的失業率,所以他們普遍存在一定的自卑感。所以影片中沈浸在和睦的亞曆山大所應該還算是幸運的,其所表露出的喜悅應該是發自肺腑的。
  其實好戲才剛剛開始。盡管心髒依然脆弱不能承受些許刺激,媽媽還是堅強地醒了過來。亞曆山大決定不能讓媽媽知道東德已經消亡的現實,並決意爲此付出不懈的努力。在德國的那段日子,我切身感受到德國人的和善以及整個社會民風的淳樸,因爲乘坐電梯的時候陌生的德國人也會因神州五號的凱旋而主動向我們表示祝賀。對他人如此,何況是對自己的母親。所以劇情中孝子的良苦用心,我是完全理解並信服的。
  當看到亞曆山大忙前忙後地折騰,努力將居所調整爲變革前模樣的時候,我們知道一次意在圓謊的行動開始了。與其說這是爲母親的健康而圓謊,不如說是爲了根植于母親思維深處的那種信仰在圓謊,因爲可能摧毀母親生命的不是現實的變遷,而是一個時代伴隨一種信念的消逝。
  房子內部裝修的複原只是序幕而已。凡是母親日常生活中可以觸及的東西,都應該保留民主德國的所有痕迹。例如玻璃瓶裝醃黃瓜的標簽就絕對不能是荷蘭的,必須是昔日民主德國的老字號。爲了做到這點,亞曆山大必須每天到垃圾桶中翻找上好幾遍,然後如獲至寶、小心翼翼地將覓得的瓶子標簽逐一揭下,蒸煮消毒一番,將現在的荷蘭醃黃瓜狸貓換太子地施以掉包,再端上媽媽的餐盤之上。奶酪、果醬等,均是如此。
  物質上的掩飾相對還是容易的,精神上圓謊則難度更大。媽媽生日來臨,亞曆山大不但要給校長、鄰居等人一一做好各種交待,還要費盡心思地請來母親昔日的學生唱過去的歌謠,光是唱詞就要反複叮囑上N回。這是怎樣的辛苦啊?對于這樣的謊言,就連女友也要對亞曆山大嘮叨上幾句。
  母親的身體狀況漸漸有了好轉,圓謊的難度也就越來越高。比如媽媽提出要坐在床上看看電視,推銷有線電視設備的亞曆山大就不得不和同事一起倒騰過去東德時期的新聞節目,確保讓媽媽每天看到不同的新聞。在媽媽看到窗外大廈上懸挂的巨幅可口可樂廣告之後,亞曆山大還不得不開始和那位天才的同事小夥一起杜撰並拍攝新版的新聞播報,以緊跟母親的理解需要。此後這種充滿創意的拍攝活動就一發而不可收,特別是一次媽媽因感覺良好悄悄獨自上街之後,兒子就創作出“西德垮臺,東德接受西德人民”的重大曆史事件……
  導演沃爾夫岡?貝克具有相當的匠心,爲我們貢獻出如此優秀的喜劇。但是面對這些充滿喜劇因子的情節,我們卻很難報以開懷的歡笑。當媽媽走在街頭,滿眼都是可口可樂、IKEA等西方品牌的時候,其臉上那種驚惶與無措的表情著實讓我們心碎。一架直升飛機轟鳴著,懸吊著一尊列寧雕像將其搬離城市,落日余暉中揮手指向前方的列寧雕像與媽媽擦肩而過,每一個觀衆都能由衷地感受到一種曆史的震撼。此時,我們耳畔響起的不再是飽含傷感的音樂,那分明是首向過去一個時代告別的挽歌。記得那時在柏林,陪同我們的導遊說兩德統一之後,柏林市區的所有列寧雕像都被搬走了,無一例外。東德最顯著的社會主義印記之一就此沒有了蹤迹。想來當時的東德民衆中,一定也有不少人看著漸漸遠去的列寧雕像,和我一樣唏噓且無奈。
  盡管如此,亞曆山大還是依靠自己的智慧騙過了媽媽。就在媽媽去世前三天,他還找到了如今開出租,當年駕駛飛船遨遊太空的民主德國第一位宇航員,讓其“成爲”民主東德的新總統在電視裏發表新年致辭……媽媽最終走的時候,仍然“生活”在她爲之努力奮鬥並奉贈了一切的那個國家。在自己的信念中死去,媽媽是幸福的。
  亞曆山大爲他自己的圓謊成功而感到慶幸,我們也一樣;亞曆山大將始終懷念自己心愛的媽媽,而我們也將永遠記住曾經有過了民主德國,以及曾經在那個國家的很多地方屹立過的列寧雕像。再見了,媽媽;再見了,列寧。
http://ent.163.com/ent/editor/movie/041020/041020_329362.html

竊聽風暴 The Lives of Others (2006 )

導演:賀克唐納斯馬克
編劇:賀克唐納斯馬克
演員:歐路奇莫赫/沙巴斯帝安庫克/歐路奇圖科
劇情簡介
本片獲得2006年「德國奧斯卡」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劇本、最佳攝影、最佳男配角、最佳製作等七項大獎。代表德國參加2007奧斯卡外語片角逐。
1984年11月的東德,柏林圍牆倒塌前5年,東德國家情報局「斯塔西」正以恐怖威權控制著人民。渴望升遷的東德秘密警察衛斯勒,奉命進駐了一棟華廈,秘密監控名劇作家德瑞曼和他的美麗女友-知名女伶西蘭。
劇作家德瑞曼雖被懷疑撰寫反動文章,「斯塔西」卻苦無證據逮人。衛斯勒於是成為最佳爪牙,全天候監控德瑞曼和西蘭的生活,期能盡快找出關鍵證據來。日夜不停進行竊聽工作、完全沒有自我生活的衛斯勒,卻在不知不覺中,逐漸融入了德瑞曼和西蘭多采多姿的生活。他不但私下對德瑞曼產生了友誼,更分享了他和西蘭之間的愛情與爭執、秘密與謊言…,而德瑞曼和西蘭卻渾然不覺。
當西蘭被逮住弱點並受到逼供,她會出賣德瑞曼嗎?衛斯勒是否能順利找出證據?德瑞曼又能成功躲過這場竊聽風暴?一場危險卻超級精彩的情報角力自此展開…。
「斯塔西」是全世界最強大的情報機構,它一度擁有令世人望而生畏的力量-90000名機關人員、120000名諜報人員、1000名專職電話竊聽人員和2000名郵件秘密檢查人員,被稱作「情報皇冠上的珍珠」。東德垮台後,史上最龐大的秘密案卷於是曝了光,長達125英里,有21億2500萬頁,重達625噸。前東德有 1800萬人口,竟有超過600多萬人被建立了秘密檔案。也就是說,每3個東德人中,就有1個被監控。這樣可怖的情報工作,造成了夫婦、朋友和同事之間,到處都是線民,監視告密甚至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份。《竊聽風暴》可能是影史上唯一將「斯塔西」情報工作曝光的電影,它非但精準傳達出當時白色恐怖的氛圍,更不忘在人性最艱困的時代中,仍保有了溫暖的曙光。
片中男主角是一個東德秘密警察,他奉命監聽一位名劇作家及其女友,卻意外成為他們生活中看似不存在的一份子;他甚至為了暗中保護他們而展開冒險…。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lge40405094

竊聽風暴:影帝辭世 07/07/26

德國影帝穆赫在人生最後時光,留下了一部見証人類瘋狂史的精彩電影。
不用怒目猙獰,不必聲嘶力吼,就能讓人不寒而慄,其實是電影藝術中最高段的恐怖效果,在2006年最精彩的德國電影《竊聽風暴(The Lives of Others)》中演出東德秘密警察一角,亦正亦邪,讓人莫測高深的德國影帝歐路奇.穆赫(Ulrich Muhe),7月22日因為胃癌去世,得年54歲。在東德出生的歐路奇.穆赫,青年時期接受了建築工人的職業訓練,但是他不想在工地終老一生,服完兵役後,他申請到了東德境內萊比最古老的表演學校攻讀表演,成為最知名的東德劇場演員之一。
他在《竊聽風暴》中飾演東德秘密警察,接受東德國家情報局「斯塔西(Stasi)」的長官指派負責監控知名劇作家德瑞曼和他的明星女友,但是看不慣文化部長假公濟私,陷害情敵的行為,再加上自己對女明星又有孺慕之情,所以暗中出手相助,卻還是不敵命運戲弄的結果。
《竊聽風暴》強力揭露了東德時期秘密警察魚肉人民的真實事蹟,在2006年震動了歐洲和德國,先後獲得了德國電影獎和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獎,也在2007 年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歐路奇.穆赫更因此成為2006年德國電影最佳男演員獎。但是他曾經語重心長地表示,他能把秘密警察演得活靈活現,主要的關 鍵還是在於他自己也身受其害。
在東德政權解體後,許多秘密檔案陸續解密曝光,穆赫才發現自己其實也是「斯塔西」長期監控的對象,更可怕的是他當時的妻子珍妮(Jenny Groellmann)竟然也是「斯塔西」的線民,他們的生活實況簡直就像是《竊聽風暴》的劇情翻版,只是珍妮在去年因為癌症過世前,怎麼也不肯承認自己 曾經做過線民,背叛出賣過自己的丈夫。
 《竊聽風暴》所以能夠震撼全球,有一部份的原因在於東德秘密警察對於人性的分性解剖,簡直就是殘酷冷血到了極點,透過精確的人性解剖,無情地運用於修理這 些反動人士身上,幾乎都是無往不利的。例如電影中那位在劇場界意氣風發的劇作家德瑞曼就被認定是:歇斯底里的人類本位者(hysterical anthropocentrist),他們修理這類藝術家的冷酷手法更是讓人錯愕:「這種人最怕獨處,需要朋友,需要滔滔不絕的談話,千萬不能把這些人帶 上法庭,那反而是成全了他們,暫時的留置與羈押才是對付他們最有效的手段,徹底的隔絕,也沒有釋放日期,不准他們與任何人接觸,連警衛也不行,就是最有效 的方法。
不必羞辱,不必毆打,不用編造謠言,不提供任何可供他們日後寫作的素材,關了十個月之後,我們才放了他,突然之間,他們就不再是麻煩製造者了,…他們從此 就再也不能寫,不能畫,不能再從事任何的藝術創作了。無需使用任何暴力,只要這樣對付就夠了,一切就像送他們個禮物一樣。」
在秘密警察的心中,所有的人都是可以用科學方法研究歸類,找出制約、制裁和懲戒對策的,他們也因此蹂躪了東德人民40年,歐路奇.穆赫在《竊聽風暴》中的 成就,就是透過他永遠喜怒不形於色的沈默表情,在望遠鏡、竊聽耳機和監視對象的家居隔間圖算計著他的嫉妒、饑渴、憤怒與不齒,他的報告關係著劇作家的生死 榮辱,如果不是因為長官也覬覦女明星,讓握有告密大權的他只能暗戀,只能暗中搞破壞,也許他也會是一位濫用權勢,為非作歹,搶奪人妻的秘密警察,他最後的 善念逆轉,或許是出於天良,或許是出於嫉妒,面對著絕對威權可能會被濫用與揮霍的人生鋼索,觀眾不但心驚,也為之唏噓,祈願著那個恐怖年代永遠消逝,莫再 回頭。
《竊聽風暴》把歐路奇.穆赫的演藝人生推上一個新的巔峰,但是也就在《竊聽風暴》勇奪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前幾天,醫生診斷出他罹患了胃癌,半年內就撒手 人寰,留給影迷更多的錯愕與不捨,但是,畢竟他留下了一部《竊聽風暴》,見証了人類最瘋狂的暴虐歷史,那也算是無上功德了。
http://blog.yam.com/tonyblue/article/11059975
 
《竊聽風暴》影評 / 前ETFM東森廣播主持人 DJ歐葛

柏林圍牆是德國最為人知曉的代表建築,過去的德國,在柏林圍牆的阻隔下,區分成東德和西德。東德首都是柏林,西德首都是波昂。
不過有著許多不同因素的存在,在1961年8月13號,東德政府建了一個圍牆分隔西柏林。雖然東德自稱此圍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但多數西方國家其實都知曉築牆真正目的,就是在禁止東德人逃入西柏林。是故從此,東柏林、西柏林和舉世文明的柏林圍牆的歷史,就此鋪陳開來。
這個柏林圍牆不但巧妙地把地域分隔,更把兩處的經濟、人口、思想等方面也都全隔絕。直到30多年後,在1989年11月9號,東西德協議把圍牆拆掉,才結束了兩方多年的敵對局面。圍牆的正式倒下,除代表德意志的統一,也意味著兩地人民,至此可以過著自由般的好日子,不用再提心吊膽自己或住處是否被國家安全局給全面監控、掌握。
《竊聽風暴》除了呈現出東德的國防竊聽掌控能力,卻也透露出東德當時的自我封閉程度不容小覷。秘密警察監控能力,和勢力影響範圍,更是魅力無法檔。
在《竊聽風暴》中,敘述著柏林圍牆存在時,東西德藝術家的處境,以及具有言論發表能力者,他們過日子、有苦無處發、有壓力卻不能宣洩的無奈、艱辛、兢兢然。
片中監控高層衛斯勒,日夜不停地竊聽著兩位藝術家(一作家和一女演員)的生活作息,但卻在不知不覺中,隨著分享了他們的愛情、秘密和謊言…,逐漸融入了他們多采多姿的生活,進而再去暗中協助他們,不僅支開共同監控的部屬,也隱藏的所有會阻礙他們進行計畫的部分,包含監控到的對話以及物件證據。
有別於好萊塢電影對CIA、KGB等的浮誇描寫,《竊聽風暴》在忠實傳達出柏林圍牆倒塌前的情境之餘,也真實帶給世人有關東德國家情報局GDR掌控的情報工作和所造成的恐怖黑夜。
不過就在電影《竊聽風暴》結束前,意外地流露出人性的曙光和溫暖,真切的引起了觀眾共鳴。看到女伶為了自保的捨棄至愛而洩密,她內心的掙扎,我們可以感受到。又看到作家從堅信女伶到發現真相,這真情摯愛不渝到詫異的轉變,讓我們體會的到。秘密警察衛斯勒從只為"對"做事、發言的固執,到體現自己所真正該做的對的事,這當中的迂迴曲折,《竊聽風暴》裡我們看的到!
一道圍牆,可以阻隔不同處的文化和經濟;一座心牆,卻可以矇蔽真相、掩飾真情,迫使自己做出不良善的事。人生路就這一回,如卡謬曾說:「凡走過,必留下足跡。」好人壞人、善事惡事,皆在一念之間,不時靜下省思自我,你將發現,風暴的確是可以避免的!
http://blog.sina.com.tw/others/article.php?pbgid=34971&entryid=364534
 
《竊聽風暴》:聽的藝術

凝視與反思大歷史,始終是許多電影不變的主軸,這類電影有時歌誦英雄,宣揚國家主義;但有時卻審視歷史,拆解神話,或者甚至是,掀開黑幕。
作為一部企圖「再現」過去那段人們不願再提起的歷史的電影,它所應做的,從來就不是將那些過去的歷史和傷痕簡單化的呈現;相反地,它必須更複雜、更全面的去呈現大時代真實的種種面貌,而這其中,當然包括了最重要的─「人性」。
時序是1984年,這部以東德白色恐怖為背景的《竊聽風暴》有著異常傑出巧思劇本。它不僅僅具體揭密了過去東德可怕的國家情報局「斯塔西」(Stasi)的恐怖面貌,更在角色的安排上慧頡的使國家主義始終至上的竊聽員與以自由為尊的天真藝術家相互交織,藉由不帶善意的舉動「竊聽」,竟碰撞出驚人的火花。
並且,這碰撞出的火花不是短暫炫麗,而是永恆溫暖。
觀眾們首先隨著竊聽員的「竊聽觀點」成為影片的全知者,我們窺見這群受監視藝術家的一舉一動,也看見受壓迫者的悲傷心靈與身心之苦。在這個竊聽的過程中,電影裡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包括了戲劇、音樂、文字…等等。導演藉此大量鋪陳,一點一滴的勾引出隱藏在竊聽員內心的溫暖善意(人性)。這也透露出了作者信奉的強烈信念:藝術真的得以昇華人心。
然而,影片至此仍未結束。緊接而來的是柏林圍牆倒塌的消息,電影居然在此時出現了神奇的大翻轉。不僅僅是自由與鐵幕、民主與共產、世售出版物與竊聽秘密檔案的表面對比,當過去的高壓恐怖已不復在時,原本觀眾的全知(竊聽)觀點也進行了轉換。
竊聽員的善行反而成為被藝術家書寫並公開讚揚的對象,但他自己卻渾然不知。這全知敘事觀點的轉換(從竊聽員轉變到藝術家)遂成為整部電影裡最高超驚人的敘事手法,打破了過去的壓迫者與受壓迫者二元對立的傳統觀,並消泯一種關於政治的敏感隔閡,《竊聽風暴》其實告訴我們,該如何撇開一切偏見,學習如何用不同的角度去傾聽與理解。
只有為了別人,才有藝術;只有透過別人,才有藝術(沙特語),《竊聽風暴》是部絶對大器的優秀作品。
最後,關於《竊聽風暴》裡藝術靈光能否昇華人心的面向,我想摘錄一段俄國文學家蕭洛霍夫(Mikuhuil Sholokhov)所說的話:
「發自真心地告訴讀者,對人們說真話。事實有時是殘酷的,但永遠是毫無所懼的。堅定人們心中對未來的信心,以自己的力量打造這美好的未來。作為一個爲世界和平奮鬥的戰士,在文字所能到達之處,用文字的養分來培育這些戰士。聚集人們追求與生俱來對於進步的高尚渴望,藝術擁有強大的力量來影響一個人的智慧與心靈。我認為,以這股力量在人們心中創造出美好的事物或用以實現人類福祉的那些人,是有權利被稱為藝術家的。」
我想,《竊聽風暴》的導演賀克唐納斯馬克(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也是有資格被稱為藝術家的。
雖然我對這部影片裡出現的「藝術」很有意見,因為光是戲劇、音樂、詩,實在是很難說服我這些藝術是如何改變竊聽員的看法的。當然,關於藝術的靈光的確很難表現。不過有個地方很有趣,就是色調。影片裡絶大多數的部分都是灰冷色調,但在擺滿書與藝術品的房間裡,卻用了溫暖色調,也說明導演對藝術的看法。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6317690

觀電影《竊聽風暴》有感 2008-12-25
 
《竊聽風暴》看過很長時間了,隱約中一直覺得有些什麽想說,因爲忙擱下了,最近我的忙碌得以暫告一段落,昨晚的酒局中,跟朋友們爭論起了這個電影,我終于明白了我想說什麽。
    首先這個電影概念上好,以我國各類電影大師們標准,要是做概念也能算作評判電影好壞的標准的話,英雄啊埋伏啊夜宴啊都是好電影,這個電影的區別在于它除了概念還有別的。它比起冷戰後出于意識形態需要急急忙忙控訴社會主義的那類概念化的文藝作品要好的多,但其中有一個細節讓我覺得不滿足,對我來說這個電影在一定的意義上歪曲了社會主義。
  我來做個比較,米蘭昆德拉是個我非常不喜歡的作家,我認爲它基本上是靠展示社會主義給完全不懂社會主義的西方小市民看從而在西方社會中取得的成功,那個年代西方社會小市民的時髦就是對 “ 鐵幕後的人民” 茶余飯後的議論中的廉價的同情,從而顯得自己趣味的不同。這些都不能說明文學成就,那時冷戰的鐵幕沒有揭開,米蘭昆德拉利用他到西方國家比較早的機會,用盡力氣,以小說的方式爲西方人捅開一個小洞,滿足了西方人的偷窺欲望,他用法語寫作,成功地變成了法國人以後,冷戰的鐵幕同時期落下,他寫的東西對于西方人來說再也沒有新鮮感了。
  九十年代中,我應邀去愛爾蘭給一個娶媳婦的英國朋友做伴郎,新娘有一幫朋友是捷克人,我們聊起了米蘭昆德拉,這些捷克人非常認同我對他的看法。後來我在法蘭克福大學工作的時候,有個跟我亦應短期來工作捷克教授,我倆一個辦公室,朝夕相處,他親口對我說,捷克的很多知識分子跟不知道米蘭昆德拉是誰,他個人也不認爲他是個作家,他問我爲什麽米蘭昆德拉在中國會有那麽大的影響力,真的是因爲他的文學成就嗎?我不太確切地認爲,這可能是個誤會,因爲他最初被介紹到中國來的時候,他正在西方走紅,中國人從西方知道這個名字,我們都知道近幾百年來,西方人紅什麽中國人就紅什麽,大致如此。
   但是跟這個電影裏的一個細節比較起來,我要嚴重表揚米拉昆德拉。因爲這個電影的名字跟米蘭昆德拉的一個叫做《生活在別處》的小說同名,德語 Des leben ist anderer 直譯過來也是這個意思。米蘭昆德拉小說裏的年輕詩人爲了跟心儀的姑娘相處付出了無數的心靈上的、肉體上的煎熬,終于有了單獨相處的機會,但他居然不敢脫下褲子!因爲他沒能力買到一條年輕人時髦的三角內褲,兜著他那時時刻刻讓他騷動不安的小家夥的只能是配給制度下能買到的平頭大褲衩兒,(可能還用了布票兒)一想到這兒,他那小家夥只能垂頭喪氣,人是衣服馬是鞍啊,這讓姑娘看到怎麽得了?于是他臉一沈,開始對著興致勃勃但又莫名其妙的姑娘批判起資本主義國家青年人的混亂腐朽沒落的性關系 ……
  這個細節真好,不了解社會主義的人,可能會理解其中的幽默,但其中還有些有關社會主義的隱秘,這讓我想起文革開始時我親眼看到地一幕,我們院子裏最漂亮的一個阿姨,她當衆用一把鋼鋸條,把一堆高跟鞋的後跟兒鋸掉,(請參看我一九八六年的小說《城市的故事》)當時她其實也就二十幾歲,因爲我小,看著成年人的作爲很好奇,又很不解,直到我長大成人,回憶起她當時的表情,姿態,我才懂了這裏面有多少殘暴和恐怖。
   在杭州跟柳葉刀老師聊天的時候,她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因爲資産階級必須是黃頭發藍眼睛的,于是在批判一個女老師時,她的頭上就得挂滿了黃顔色的條 zhu 苗兒,還得往她的臉上潑上藍墨水,得把她的眼睛染藍才夠的上是資本主義。 
  相比之下,《竊聽風暴》裏的一個直接關系到這些人命運的重要細節裏,社會主義就太直接、太簡單太表面化了,那個監聽的特務爲了保護這些藝術家,彙報上去的都是這些藝術家們在衆口一詞地歌頌列寧,歌頌馬克思,如果這個特務以爲他的上司真能如此幼稚地相信派他去二十四個小時的監視對象,日常生活裏除了做愛都是這類的對話,那他們就不會是東德國聞名世界的 “ 施達塞” (秘密警察)了,那這個特務爲什麽要編出這麽一通來呢?我只所以強調這個細節,因爲這個細節太重要太重要了,特務聽到了什麽,其實是這個電影的成敗所在。所以這個細節的處理的太草率,不經心,這樣做電影在中國可以,但我們都知道,他們做的不叫電影。
  《竊聽風暴》還是個好電影,我喜歡它所以對它求全責備,這個細節讓我深深地不滿足,它破壞了我對這個電影的好感,後來跟兩個前東德的朋友,說起我的這個看法,他們說導演很年輕,沒經曆過社會主義,又是西德背景的年輕人,那我就理解吧。
   盡管有點兒晚,不管怎麽說,我推薦大家看這個電影。 
http://www.sdds.gov.cn/art/2008/12/25/art_5815_295904.html
 
《竊聽風雲》中大搞不可告人的秘密

金獎導演爾冬陞繼口碑票房一片叫好的《門徒》之後,再度號召原班人馬古天樂、吳彥祖、張靜初續攤演出諜報警匪片《竊聽風雲》,這次還加入了金獎影帝劉青雲還有以《無間道》打響名號的導演麥兆輝以及編劇莊文強
 金獎導演爾冬陞繼口碑票房一片叫好的《門徒》之後,再度號召原班人馬古天樂、吳彥祖、張靜初續攤演出諜報警匪片《竊聽風雲》,這次還加入了金獎影帝劉青雲還有以《無間道》打響名號的導演麥兆輝以及編劇莊文強,試圖打造出更勝於以往港片的高規格高質感電影!《竊》片敘述劉青雲、古天樂和吳彥祖組成的“竊聽三人組”為了得到情報而深入金融中心進行竊聽工作,但是當他們聽到股市秘辛時,竟然無法自拔的投身於股海之中!
麥兆輝導演集結了香港三大型男破天荒的一同演出,爾冬陞稱這次找演員的過程一點都不容易,他說:「這是一部大堆頭電影,但其實劉青雲、吳彥祖、古天樂平常都是獨當一面,很少參演這種群戲,除非是對台前幕後及劇本製作都非常有信心,我也是動用了很多關係及時間才把這個型男組合搞定的呢。」
劉青雲飾演竊聽三人組之隊長:「我飾演的角色很照顧自己的朋友,很多時他都可以很冷靜處理一些事情,雖然他知道他的下屬做了一些不和法規和道德的事情,但他還是決定站在下屬們這一邊,而他跟他的女朋友也是經過許多波折才可一起生活,其實他很珍惜這段感情,在感情上他不懂得解決事件。可是最後還是發生了一些他意想不到的事,一個錯誤令自己跌落谷底。」除了精彩的警匪內心戲之外,在戲中,他和張靜初以及方中信有一段剪不段理還亂的三角戀情!張靜初本是他的女朋友,但因劉青雲自己的性格問題,結果愛人被方中信奪走,後來兩夫婦的婚姻出現問題,劉青雲又再次挽回張靜初。談及要周旋在兩位男角的感情中,張靜初表示有點不忍心:「方中信的樣子總讓人不忍心傷害的;而劉青雲則是很可愛,他的眼神好迷人好會放電,他把求婚這種溫馨場面,用眼神及動作載滿那個深情的內容,所以我看見他跪下來的時候,會感到莫名的心疼。而跟青雲演戲,會感到特別放鬆,有一種很純真的感覺。」
《竊聽風雲》劇情敘述劉青雲、古天樂和吳彥祖飾演的“竊聽三人組”,是刑事情報科的竊聽精英成員,他們專精所有的竊聽器材,舉凡傳統常規到高科技的各種竊聽及反竊聽的器材都難不倒他們,這三人專門負責跟蹤、竊聽及收集情報,今次任務是深入金融中心竊取機密資料,因而得知股市內幕交易消息,可是他們不惜隱藏情報,更挺而走險以身試法,令他們一步步深陷泥沼… (本新聞由威視電影公司提供)
http://app.atmovies.com.tw/news/news.cfm?action=view&newsid=15366
 
《竊聽風雲》:幾無冷場、計算精準的無間式  Thriller

一、
「求菩薩保佑,聽日豐華復牌,班大鱷放條生路俾我走鬼先呀...」,買了豐華股票的阿婆,一臉誠心的求神庇佑,渴望脫險。話未畢,復牌後,股價離奇地不跌反升,今次還要肆無忌憚地出現逾300%升幅,人人興奮。然後翌天,因為某大鱷「重現」操縱,股價又戲劇性地急速插水。有份兒「掌控」這部份股況的祥仔(吳彥祖),在樓下聽到轟隆一聲,往前察看,原來是阿婆跳樓了。
股海浮沉,主宰和牽動著股民的情緒。市況如何,誰也說不準,以為靠分析就可以?天真。大鱷們操盡生殺大權,他們可能是為了甚麼利好原因,或者可能為一時感興愚弄大眾。誰能預料得到?我看,跟賭博差不多,不過花費巨額,甚至有人傾家蕩產最大化得益,真是隨時可以贏層樓,也隨時可輸到要跳樓。
挺喜歡《竊聽風雲》有這種股票世界的設定,久違了,自1992年的電視劇《大時代》後,就好像沒有這種題材在香港劇集或電影出現過。
二、
下筆時拿起戲票在手看,方發現《竊聽風雲》的英文片名叫"Overheard"──意思是,聽到了多於應該需要聽到的。如同片中角色的境況一樣,有些事情,合該不必聽到的,卻聽到了。
有些事情,例如壞話,我們知太多,會令我們對某人產生不必要的芥蒂;另一些事情例如「第一手股票情報」,則引起我們的貪慾。貪慾引誘我們做不該做的事,或者,我們要為知得太多要負責,甚至承受後果。
我所說的,(再度)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貪慾引起的一念,讓楊仔、祥仔、俊哥,一個大話蓋掉另一個大話,最後,進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楊仔本來也只想是見好就收,俊哥也本來不參一腳,但還是基於拿不定主意,步入無間地獄。那就是代價吧。
三、
起初還擔心會像前作《大搜查之女》那樣,場面爆燈、故事出問題。所以《竊聽風雲》非常令我起出望外,因為它的故事性非常圓滿和好看,只要捱過初頭二三十分鐘的「人物背景建構階段」就可以了(但不包括最開頭的那段裝竊聽器那一段,那段也好看)。是的,麥兆輝和莊文強,非常擅於把故事高低潮拿捏,準確得宜!自從竊聽到利好消息大手購入股票這一情節開始後,就掀起了一波接一波的高潮,讓難以猜到的劇情時間準確出現,包括因為再竊聽到殺人消息而決定進行干預行動,更算準入股放股時機;也包括進行銷毁物証計劃,等等,加上設置不錯的鏡頭、配樂和節奏,都讓人看得捏一把汗呀!
雖未致於拍案叫絕,但都算毫無冷場,人物糾結得不厲害,但清清楚楚;是把一個商業drama說得層層有序,頭頭是道,製作組算是相當稱職。不過後期的結局,大鱷落網,而英雄光環則套在了整片沒出現過的ICAC身上,則似乎把「邪不能勝正」的道理描繪得太刻意,始終本片不是另一套《金錢帝國》吧。雖然,當看到以為死去的傢伙出來替其兄弟報仇的結尾,還是有一點唏噓...
角色嘛,三位主角都不錯,古天樂的市井演繹最逗取觀眾笑聲,劉青雲老而彌堅,吳彥祖飾貪心智囊也不俗。至於方中信,戲份不多沒啥出彩,但他的角色看來是來亂的,但其實在劇情後段有作用...另外看到大量本地的出色演員重現大銀幕,飾演一票警察、壞人,例如李子雄、林嘉華、王敏德等,也讓我感到欣喜呢。《竊聽風雲》是今年暫時最滿意的本地作品!
http://the4res.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858045
 
《竊聽風雲》:編導演回歸水準之作 Ryan

看到麥兆輝與莊文強的組合,也許大家會想起他們成名作《無間道》的劇本,可是其後他們聯合編導的《大搜查之女》為求通過內地送檢,結果公映的版本不倫不類。在經歷該次教訓後,雖然《竊聽風雲》同屬合拍片種,可是在劇本及導演範疇上已挽回失地,除主角以外亦看到不少配角帶來的驚喜。
從劇本上看,《竊》片大致可分為三個部份,由劉青雲、古天樂及吳彥祖的竊聽三人組在調查一家公司的情況開始。這個部份主要以零碎片段描述了三名主角的性格與片中各人的關係。中段開始從竊聽過程收聽到內幕消息後,選擇知情不報並使用其內幕以求易圖利,怎料事與願違至急轉直下。可是,當看似到是結局之時,卻還有發展空間去交待最後結局。
從結構上看,片長一百分鐘的《竊》片舖排上算是緊密,初段竊聽事件未成主導時,以簡單片段交代各人性格算是鮮明,除了主角劉青雲外剛內柔卻感情猶疑、古天樂孤注一擲的家庭原委及吳彥祖在入贅豪門暗藏白眼等,看到的全是警署的傷痕,而即使是他們身邊的上司與下屬,其不快之處亦十分濃烈,為電影打上了一層黑色的味道。
到了中段,竊聽事件進入高潮,高科技開始運用起來。雖然箇別不實情節或有出現,但在明快的節奏中,在觀影一刻不易察覺。竊聽三人組漸漸踏進隱瞞深淵,歇斯底里亦逐漸浮現,當中尤以最初不欲弄至該田地的阿俊一角表達尤為明顯。相比之下,結尾的十分鐘也許是為了令主角們更有交代,也是為了「邪不能勝正」的因素,處理倒較俗套,但整體劇本而言,算是做到扣緊觀眾情緒。
主角方面,三名主角的戲份算是平均,除了在其警務外亦有其私人生活的描述。當中劉青雲的演繹較近期的《再生號》內歛,倒更見舒服自在,近年轉營好爸爸形象的古天樂在片中則演到那份爸爸難以啟齒的無奈,而吳彥祖則呈現了對人歡笑背後的苦澀。三人的角色雖然不難揣摩,但卻演得恰當。相比之下,女角張靜初在戲份不多及配音之下,在表達上卻倒被比下去,特別是她分別對著劉青雲及自己前夫方中信時,兩人的演出均較她為佳。
電影裡的配角不少,不過仍不乏驚喜之處,只因劇本將他們放在合適的位置。例如李子雄飾演的羅耀明、王敏德飾演的集團主席、以至林嘉華飾演的警隊高層等,前兩者的形象於電影深入民心,至於後者則曾於多年前任《少年警訊》主持,陽剛味濃。
值得一提的是,其他角色找來不少在電影界還算新鮮的面孔,例如陳偉霆、陸詩韻、朱慧敏、黃子雄等;當中古天樂的妻子一角,更是由久未露面的楊羚飾演。
整體而言,《竊聽風雲》是一部專注劇本的電影,在商業罪案的橋段裡,沒有流向單一的模式,反而對劇情在竊聽風波中層層遞進,扣緊及帶動觀眾。電影在一眾演員合力演譯下雖然男性味道十足,但卻含著背後的苦痛,只是末段略為俗了一點,但仍算是編、導、演俱佳之作。
http://hongkongfilms.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855346
 
《竊聽風雲》回歸無間地獄,就憑一念  2009/08/01 
 
還記得2002年《無間道》是如何「橫空出世」嗎?演員陣容當然是關鍵一環,但紮實的劇本、環環相扣的內容情節,還有香港人特殊的「臥底」情意結,多方面融合才能意外地擊出全壘打。其後同樣的幕後班底炮製過《傷城》、《大搜查之女》等同類型的警匪片,卻始終不復當年勇,《大搜查之女》甚至出現為遷就合拍片而多番刪改劇本,以致結局不倫不類而被詬病。今次麥兆輝與莊文強再度聯手炮製的警匪片《竊聽風雲》,由爾冬陞當監製,就算要符合內地審查,還能夠跟香港人同步「到肉」,絕對是2009年港產片的代表作。
《竊聽風雲》故事主旨講的是「一念之差」,而今次作為體現貪念的媒介就是股市。雖然炒股票可謂香港社會特色常態,可是並沒有成為港產片常見題材,皆因難拍──一堆人看著股票機、數字板的數字亂跳,劇力如何營造?《竊聽風雲》不像《股瘋》或電視劇《大時代》般以股交所為主場景,把焦點放回庶民的炒股生活,相信跟「號碼」買哪種股票出貨等,香港人絕對有同感。
港產片雖然擅長拍警匪對陣,「商業罪案調查科」始終是鮮有涉及的警方部門,皆因商戰靠「食腦」,幾個大鱷言語角力難以影像化去營造劇力,所以電影大膽地以股市為題材,加上「警匪片」的包裝,再巧妙地結合刑事情報科(俗稱狗仔隊)查案,有跟蹤的刺激場面,有跟蹤、「隨身偷聽器」(即手提電話)等冷知識,偵查案件亦不再局限於黑幫仇殺,而是講三個警察狗仔隊在查案過程中,意外得到股市內幕貼士,一時起貪念想知情不報,怎料惹來黑白兩道狙擊,把自己迫入無間地獄。
戲中曾經動貪念的其實只有怕被有錢外父看扁的祥仔(吳彥祖),以及一家老小兼患有癌症的阿楊(古天樂)而已,作為頭頭的阿俊(劉青雲)由毫不知情到插手介入,卻「越補越大鑊」,甚至他們想「將功補過」阻止大鱷殺人,但慘被點相而招致殺生之禍,這種命運的無奈比「臥底天命」更荒謬,更意料之外卻言之成理。
三位男主角,個人認為把自己增肥,改造成「阿叔」的古天樂表現最好,舉手投足也是深受家庭經濟壓力的小人物;劉青雲內斂地飾演「勾二嫂」警察,面對案件大度散容,一到感情事便頓失方寸,張弛有度;吳彥祖作為怕被看扁的年青警察,內心戲先天性不及二男,唯有在投機走精面下功夫,算是稱職,卻是「三雄」中最弱的一個。
故事其他人物由三位男主角展開,難得個個有戲,不像《大搜查之女》般硬塞堆砌,大鱷陣營中以王敏德「面慈心險」的鬼佬慈善家最為搶眼,朱慧敏的「美艷女間諜」起著關鍵作用而不兀突;警方陣營,難得初次演電影的偶像歌手陳偉霆收起貓步,跟陸詩韻的出軌情侶意外自然,方中信、林嘉華等演警察自然架輕就熟,反而是客串的張靜初發揮僅屬一般,似乎是為了湊「合拍」配額而已。
《竊聽風雲》結局本來令人以為是「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一個轉彎位變成「惡有惡報」,可以說是為了內地審查而作出妥協,不如說是給觀眾最後一丁點的希望──三個男人,一死一家破人亡,最後一個險死還生的,以金錢和自由選擇保命,其實已經不能說是Happy Ending。向大鱷拼盡全力反撲復仇,就當還我們一個奇蹟吧,現實中身負多少條人命的「大慈善家」能夠得以善終的故事,看得太多了。
http://blog.udn.com/jessfongpk/3184925
 
《竊聽風雲》 - 「願魔鬼發現你死去時你已踏進天堂半小時」之無間版

年前有這一套英國電影 - 《賊兄弟連環劫》,它的英文名卻不是如此的爛,而是這句愛爾蘭民間箴言 - Before The Devil KnowsYou're Dead:人人都是罪人,願你被魔鬼發現你死去時你已踏入天堂半小時。無獨有偶,麥兆輝和莊文強卻再把這意思搬到去新作《竊聽風雲》 (Overheard) 上。
儘管故事缺乏原創的意味,但麥兆輝和莊文強似仍放不下《無間道》的情意結:梁俊義、楊真和林一祥三人相談、女上司與下屬的地下情、就連證監與警隊高層談到內鬼問題地點通通一樣 - 在天台。天台本來就是開揚不過的地方,但自《無間道》後,卻變為一切秘密的所在地;梁俊義、楊真和林一祥都是警察,是白,卻時而一念之差踏進黑那邊,亦又因良心發現要踏回白,又是黑白兩邊的無間對決,只今次不再是陳永仁劉健明之間,而是三人一伙裡的內心。
說回故事,架構其實當然如近同薛尼盧密那套的,梁俊義、楊真和林一祥又是各有問題纏身:楊真需大畢金錢救血癌兒子、林一祥活在豪門外父下感覺自卑、梁俊義拍上拍檔小光的老婆。於是就因竊聽到「風華國際」抬高股價的內幕而動起據消息為己用的念頭,當然這比安迪和漢克一開始就只想打劫自家珠寶行合理得多。同樣如漢克作案失敗卻誤殺母親,楊真和林一祥投進數百萬買入「風華國際」卻遭到停牌,於是三人開始步入深淵。
雖然麥兆輝和莊文強也未見得盡用薛尼盧密的「一件件事架層疊屋」,故事中段先來一個逆轉:「風華國際」股價再次大升,楊真和林一祥成功脫手離場。但觀眾以為未免太快鬆口氣時新的問題也繼續而來:警方開始懷疑有內鬼,於是梁俊義就如安迪般:「要騙就騙到盡!」闖進商業罪案調查科裡毀滅證據。怎料卻又被「風華國際」的集團高層得知正是他們放走了羅耀明,三人因而慘遭毒手。麥兆輝和莊文強改用一事件解決卻由另一事件取而代之造成高潮,避過完全抄考,是兩人編劇功力該達到之要求。
最尾就是一招終極回馬槍:梁俊義原來早就收買了「風華國際」高層的助手,亦如同《無間道2》裡倪永孝在最風光時立即跌回谷底一樣,最終亦被楊真連人帶車衡落斷橋底。三人結束的處理,林一祥最自以為是,也是死得最慘,楊真只因為兒子而公器私用,因此而給予他成功報仇以當同情,梁俊義只為兄弟情義,沒給錢下去買股,於是最終也沒被發現「公器私用」而全身而退,是唯一能「踏進天堂」的那個。
總括而言,《竊聽風雲》雖故事架構原創性略低,但注回自家的「無間」味道卻令故事的合理與緊湊性提高,反正即使真的「參考」也只要參得比參考版本更好看,就已符合觀眾對麥莊品牌的期望。
http://2ctsui.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856588
 
《竊聽風雲》:生命黑灰白  文:藍祖蔚
 
三個人竊聽,比一個人竊聽,所產生的生命變奏理應呈現立方效應才是。
掌握情資,地位就可以確保,就可以擁有權力,統治者和獨裁者這樣相信,商業大亨不也如此?「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面對權與利的誘惑,人性最醜陋的一面都會被誘激發而出的。
麥兆輝與莊文輝聯合編導的《竊聽風雲》講的就是抗拒誘惑,擁抱誘惑的作品。
不管是《對話》、《竊聽風暴》或《竊聽風雲》,片名都已標示了劇情不循正軌運作的行徑,主角先是從事竊聽,從中找尋生活利基,卻也因為濫用資訊,而面臨生命危機的歷程。
競爭者掌握對手不為人知的私密,確實就能掌握先機,先馳得點,《竊聽風雲》中的劉青雲,古天樂和吳彥祖,就是香港警方刑事情報科的竊聽精英,他們奉派去偵聽可疑的金融犯罪商業大亨,原本是打擊犯罪的正義行為,卻也因為面對著誘人情資,而油生了要不要利用機密來「自肥」的天人交戰。
誘惑能夠勾引凡人,都因為凡人有弱點,如何詮釋弱點,創造合情入理的發展脈絡,其實考驗著劇作家的創意與才情,《竊聽風雲》提供的理由雖然很「寫實」,但也因此難逃「老梗」之嫌,意外不多,驚奇不高,因此沒有太多期盼,也就沒有惆悵與失落了。
古天樂在《竊聽風雲》中飾演愛家老爹,認真執法的目的就在為罹癌的愛子賺取更多的醫藥費,偏偏自己也罹了癌,因此得到商人內線交易的情資,順手插花撈一筆,也就成為他「混水摸魚」的動機。
同樣是金錢誘惑,吳彥祖面對的則是另外一款「輸人不輸陣」的比闊壓力,他認識了富商女兒,富商連警政署長的薪水都嗤之以鼻,對小警官的微薄收入更看不下去,極力遊說準女婿棄警從商,不想「嫁」入豪門的吳彥祖,在竊聽中得知商業機密,又怎麼不想發個順手財,讓自己在岳丈或太太面前,也能有揚眉吐氣的身影?。
警察犯罪,其情或可憫,其行卻不可恕,在強敵反撲下,他們遭遇悲慘下場並不讓人意外,問題就在於其情究竟可不可「憫」?如果可憫,也許就多了同情與歎息,畢竟利用惡人布下的局與勢,來創造自己的財富,在很多人心目中是「以惡懲惡」的機智行徑,屬於正義或司法女神有時候也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灰色地帶,很有辯論空間,但也因為犯案警察的所有心理轉折都是那麼地簡單明白,都有些理不很直,氣卻很壯的歪理,因而只有沈淪,很難救贖了。
《竊聽風雲》唯一可以擺脫陳腔濫調的的轉折人物是不願隨波逐流的劉青雲,他有原則,但卻有同樣有遊走於灰色人生的致命弱點,用他的矛盾來對照他專擅的「竊聽」行為,因而有了強烈的反諷效果。
他是精明的,因此一眼就能看穿兄弟與歹徒的行徑,雖曾試圖攔阻兄弟,卻因為一時心軟也未干預或破壞,他的沈默讓自己成為共犯,而基於命運共同體的義氣,所以他的伸手與反撲,讓正邪黑白多了拔河對抗的力道。
偏偏,他也是懦弱的,因為他的身上同樣有著難以告人的灰霧,他和長官方中信的妻子張靜初有一段曖昧情,在方中信面前,他是可以信靠交心的朋友,在方中信背後,他卻已經與正與方中信辦離婚的張靜初有了再續前緣的復燃舊情,卡在友情與愛情的曖昧夾縫中,他的矛盾性格,不但呼應著竊聽高手不時扮演的雙面人角色,同時也讓他的內心與行動,產生張力極高的交錯震撼。
然而,《竊聽風雲》雖然把全片的靈魂重責都交給了劉青雲,但是最後的急轉直下,卻少了足夠的鋪排,一句隨口說出的金錢承諾(雖然確有其錢)就能換取貼身保鑣的背叛?逆轉是意外,但是完全不可信的意外,就成了自圓其說的硬拗了。
竊聽電影的前輩作品樹立了極難超越的瓶頸障礙,《竊聽風雲》只能尾隨前輩步伐,未能再創新風景。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36&eid=v236105
 
另參本館:政治竊聽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01657280

 

台長: 阿楨
人氣(3,639) | 回應(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1776》
此分類上一篇:《車諾比事件》

圖博館
評價
《紫日》獲得的評價以正面為主。趙衛防在《當代電影》評論道:「影片中多層次的人物內心刻畫 ,更深刻地展示出了戰爭對人心靈的摧殘。」並認為「從《紫日》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電影創作者從單純的在『主旋律』和觀賞性之間尋找切合點的 『藝匠』在向一個對戰爭與和平等重大命題有著深刻思考的藝術家逐漸演變」。王偉在《電影評介》評論《紫日》等電影「以獨特的視角更為深入地剖析人性的複雜矛盾,從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入手,揭示豐富的人性內涵。
也有影評者認為,《紫日》缺乏抗戰片應有的感染力,「影片中的回憶破碎了故事的流暢及整體感,使觀眾在充滿隨意性的故事推進中分散了精力」。並得出結論稱該影片「是一部被隨意性、被膚淺的人性觀戕害了的影片」。
  獎項
《紫日》在國內國際均獲獎項。包括2001年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觀眾選擇獎,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和中國電影華表獎評委會獎、最佳技術獎。

馮小寧導演的戰爭三部曲2014-10-14

馮小寧是以拍攝戰爭題材聞名的導演,是最早被國家環保總局授予“環境大使”稱號的導演。他的劇組在拍攝時不給外景地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他拍攝的“生命與環境”三部曲,用鏡頭記錄和歌頌自然、呼籲環保、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繼《紅河谷》和《黃河絕戀》之後,《紫太陽》是馮小寧戰爭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據他透露也是最精彩和壯觀的一部。在中國導演中,馮小寧以戰爭題材見長,他善於把握大題材,既能駕馭宏大、激烈的戰爭場面,又能通過細節,細膩地刻畫人物。他經常把人放在殘酷、動盪、生離死別的極致環境中,展現人性中隱秘、真實的一面。
2016-11-04 08:14:35
圖博館
契卡Чекист (199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FsqZNbpZx4&index=7&list=PLzIcsU5gzy1vOgkUeY7576zwCwvhpPeCb
  回應
Srubov同志最后被契卡处死,好像是为了证明契卡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但是,处死Srubov同志,应该算是列宁的一个高瞻远瞩的英明决定。Srubov同志已经崩溃,说明他已经不适合做契卡了。他自己已经想死过一回了,处决他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解脱。Srubov同志为什么会崩溃?因为他这个人立场不坚定,革命不彻底,这当然跟他的家庭有关。他一家子除了他其实都是反革命。
 最后不是水管冲水吗?这明显是一种心理治疗,不是处死啊同志
 另外有三部电影请大家结合起来看。它们是:《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难忘1919》。看了这三部电影,有利于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利于正确的评价契卡。我们不能只听一面之词,要正反两方面的结合起来看问题,这才叫独立思考。契卡在保卫苏维埃,保卫工人阶级方面功不可没。契卡并没有滥杀无辜,契卡杀的是苏维埃的敌人,和革命内部的叛徒。
 看了本片,我并没有觉得契卡做得有什么过分的地方啊,他们只不过是在处决自己的敌人。那些资产阶级,富农,教父,各种各样的反革命,等等,不都是当时苏维埃的敌人吗?当时苏联正在闹饥荒,很多人被饿死,活着的大多也是皮包骨头。但你看看那些被处决的人,一个个都营养状况良好,还有好多肥女人。这些人难道不该杀吗?苏维埃杀掉自己的敌人,没收他们的家产和粮食来拯救工人阶级的性命,有什么不对呢?契卡,苏维埃,列宁,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无产阶级的生存而已。
 阶级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以公平为名而抹杀上层阶级的存在,是真正的反社会,反人类,以公平效益为名而抹杀不同阶级的存在就是一种极左思想,极左思想与极右思想是一对孪生兄弟。

契卡Чекист (1992) - 豆瓣电影
  劇情簡介
  斯魯波夫是列寧建立的蘇俄秘密警察“契卡”的成員。他們大肆逮捕知識分子、貴族、猶太人、神職人員以及他們的家人,只用一分鐘訊問,十秒鐘審判,隨即槍殺。在契卡的地下室裡,犯人們五人一組,全裸著面朝木門,被集體槍殺。沒人記錄他們的遺言,沒有目擊者,只有無名的屍體。日復一日,非法的審判,處決和屍體裝車像流水線一樣運行著。斯魯波夫是一個冷酷無情的性變態,卻也是一個深邃的思考者,他痛恨自己過去的朋友和家庭。當他試圖探究革命的目的和契卡存在的意義時,他走向了崩潰。
2016-11-04 08:37:35
圖博館
影評 • • • • • • ( 全部12 )
  契卡:以革命的名義槍決
對於像我這樣年齡的人來說,契卡這個詞是相當熟悉了,在每一部反映蘇聯早期歷史的影片中,它都必定出現並帶著耀眼的光彩。他們總是英俊而威武,穿著黑色的皮衣,目光如炬,不知疲倦地從人群中發現敵對分子。作為.........
  政治恐怖才是最大的恐怖
極權主義是20世紀留下的一個沉重的話題,因為它打創下了人類歷史上政治恐怖的歷史記錄紀錄。它往往以爭取某個階級的“自由”為口號,自稱掌握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因而可以改造歷史,重新描繪一種純粹、高尚、.........
  關於契卡電影的意義
如果說一部電影最終的意義總是要通過電影最後的畫面來呈現,那麼契卡的意義就在於革命和神學的最終意義。我們思考一部電影,特別是外國電影,不應以我們自己的文化和認識去解讀。否則每個不同觀點的人都能從電.........
   人類秩序需要《契卡》?
人類秩序需要《契卡》?http://bbs.bianzhirensheng.com/thread-1206190-1-1.html 十月革命後,蘇俄政府對內實行紅色獨裁,成立特務組織契卡(俄語:ВЧК),對任何稍有抵觸情緒的平民大肆屠殺。在日復一.........

紅色恐怖-維基百科

紅色恐怖亦稱赤色恐怖(Кра́сный терро́р、英語:Red Terror)一般來說,以共產主義去迫害的是紅色恐怖,以資本主義去迫害的是白色恐怖,如蘇維埃政權為懲治反革命勢力,決定實行紅色恐怖把反革命勢力迫害人民的行為稱之為白色恐怖。中共毛澤東武裝革命的紅色恐怖和蔣介石國家暴力的白色恐怖亦是一例。在國際上紅色恐怖一般指蘇俄在列寧及史達林時代實施的大規模處決、酷刑、系統的鎮壓行為。這個詞最早揚名是由1918年9月2日斯維爾德洛夫宣布開始的高壓時期,蘇聯官方宣布10月即告結束。但是Sergei Melgunov為代表的很多史學家將這個詞用於整個俄國內戰時期的政治迫害這些行動一些由契卡 和布爾什維克軍事情報局GRU執行。蒙古人民共和國在霍爾洛•喬巴山領導下於1930年代進行的大鎮壓運動以及北韓金日成家族政權也是國際上著名的紅色恐怖例子。
  目錄 1 蘇聯
1.1 對農民
1.2 對工人
2 中華人民共和國
3 香港
4 澳門
5 柬埔寨
6 越南
7 西方
8 參見
9 註釋
10 參考文獻
2016-11-04 08:39:43
圖博館
白色恐怖-維基百科

白色恐怖(英語:White Terror)一詞起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當時進行大規模鎮壓、槍殺革命黨與革命份子的恐怖統治時期稱之為「白色恐怖」。另一說則是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政府軍與巴黎公社政權對抗時,公社以紅色為代表色;政府軍以白色為代表色。法國政府軍以鎮壓與懲治行動公社,是為「白色恐怖」。
  目錄
1 現代定義
2 政治分類
3 概念的來源
4 各國情況
4.1 法國
4.2 俄國
4.3 芬蘭
4.4 匈牙利
4.5 德國
4.6 西班牙
4.7 美國
4.8 中華民國
4.8.1 大陸時期
4.8.2 臺灣時期
4.9 中華人民共和國
4.10 韓國
4.11 新加坡
4.12 南斯拉夫
4.13 羅馬尼亞
4.14 土庫曼
5 相關
6 參考資料
7 外部連結
  相關
冷戰
紅色恐怖
反共主義
反共大屠殺
禿鷹行動
麥卡錫主義
威權統治
  參見
白色恐怖
八二三事件
香港主權移交
古拉格
勞改營
蘇聯肅反運動
契卡
紅色高棉
大鎮壓
紅色恐怖 (衣索比亞)
文化大革命
鎮壓反革命
卡廷慘案
共產主義受難者紀念碑
共產主義政權下的大屠殺
2016-11-04 08:40:2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