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0-16 13:12:02| 人氣8,72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伊莉莎白》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如說前評《良相佐國》未免太將亨利八世醜化成一暴戾好色的君主,美化莫爾成一殉道者。
那麼同是好萊塢電影的《伊莉莎白》又將瑪麗一世醜化成「血腥瑪麗」,而伊莉莎白的好色血腥,則美化成遇人不淑、後嫁給了英國(及國教之上帝)的「童貞女王」,美化成為了國家和人民利益、才反擊性地血腥鎮壓叛亂及外患。

不只好萊塢電影吧!凡通俗之作,大多媚俗人之二元論道德。

問題是好萊塢大製作的電影更具洗腦性:蒼白的皇家華麗古典服飾,特寫炫技般的演技、攝影、剪接,盛大的人聲聖詠和配樂。

《伊莉莎白:童貞女王》

【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入圍
【美國廣播影評人獎】年度十大佳片、最佳女主角、
          最具突破性演出:喬瑟夫費恩斯
【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年度十大影片第三名、最佳導演
【娛樂周刊雜誌】年度最佳演出:凱特布蘭琪
【威尼斯影展】最佳造型化妝獎:珍妮席可

導演:夏克哈卡帕
演員:凱特布蘭琪 飾伊莉莎白一世
   傑佛瑞拉許 飾法蘭西斯華星漢爵士
   李察艾登保祿 飾威廉西塞爾爵士
   芬妮亞當 飾瑪麗蓋斯
   文森卡索 飾安儒公爵
   約翰吉古德爵士 飾教宗

英國,一五五四年。人稱「血腥瑪麗」的瑪麗一世君臨天下。她的父親亨利八世與天主教會分道揚鑣,自創英國國教。但瑪麗一世是狂熱的天主教徒,她藉著一連串的血腥鎮壓,將英國帶回天主教門下,造成帝國更進一步的分。英國境內各種陰謀謠傳不斷,瑪麗一世因此將同父異母的妹妹-伊莉莎白都鐸公主加以軟禁。
一五五八年,瑪麗一世駕崩。同年十一月,伊莉莎白繼承大典,成為伊莉莎白一世。全英上下歡天喜地,而伊莉莎白的青梅竹馬-列斯特伯爵勞勃達德雷在此刻歸來,更使伊莉莎白沈浸在愛情的歡愉中。首席顧問威廉西塞爾爵士敦促伊莉莎白正視一些問題:英國已經破產,沒有軍隊,其他國家正虎視眈眈;朝中有人打算對伊莉莎白不利,尤其是諾弗克公爵。西塞爾建議伊莉莎白下嫁法國的安儒公爵,或是她的姊夫-西班牙國王菲力二世,好保護大英帝國。但是伊莉莎白的心裡,只有達德雷一個人。
伊莉莎白面臨的第一個危機-來自法國的「尚武皇後」瑪麗蓋斯。她在蘇格蘭邊境集結軍隊,打算大舉入侵。此事使朝臣陷入爭議,最後伊莉莎白不顧法蘭西斯華星漢爵士的大力反對,向諾弗克領導的好戰集團低頭。華星漢爵士行事神秘,在朝中是個異數。結果這次出征英國慘敗,伊莉莎白終於了解,她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建立威權。於是伊莉莎白不顧西塞爾的苦勸,回絕法國與西班牙方面的求婚,並差點因此喪命。伊莉莎白向達德雷尋求慰藉,但是不久後她赫然發現,達德雷已有妻室。伊莉莎白對達德雷的信心就此瓦解,對華星漢也更加信任。  
此時,瑪麗蓋斯不滿伊莉莎白回絕她外甥-安儒公爵的求婚,誓言討回這筆債。一襲來自法國的絲裙,毒死了伊莉莎白的女官,驚魂未定的伊莉莎白決定反擊。她派華星漢前往蘇格蘭引誘瑪麗蓋斯,然後在床上殺了她。緊接著,伊莉莎白在華星漢的幫助下進行清算,鏟除朝中異己。走完這一步,她的皇位總算鞏固了。就這樣,伊莉莎白成了傳說中的「處女女王」。她終身未嫁,在位四十四年,帶領大英帝國進入「黃金時期」,成為當時歐州最富強的國家。
http://movie.kingnet.com.tw/channelk/elizabeth/

《伊莉莎白: 輝煌年代》

本片為曾獲得多項奧斯卡提名的《伊莉莎白》的續集,凱特布蘭琪主演。 影片緊接著《伊莉莎白》沒有講完的史實,講述這位女王帶領英國走向世界霸主的過程,加入由克萊夫歐文所扮演的華特羅利角色。
1589年,伊莉莎白一世(凱特布蘭琪 飾)統治英國將近30年,卻仍然受到王室成員背叛的威脅。這時位於對岸的歐洲諸國由西班牙國王菲利浦二世(荷帝莫拉 飾)正率領一股天主教基本教義派的風暴襲捲歐洲。菲利浦二世仗著羅馬教廷宗教大審判的撐腰,以及西班牙在海上所向無敵的艦隊,對伊莉莎白一世及她統治的英國造成不容忽視的威脅,因為當時英國的國教已經改為基督新教,因此西班牙國王菲利浦二世一心想要讓伊莉莎白一世這名異端女王下臺,讓英國重返羅馬天主教廷的榮耀。
伊莉莎白一世為了捍衛英國,不惜和勢力強大的菲利浦二世展開大戰,同時又不自主地愛上平民身份的華特羅利(克裏夫歐文 飾),這段不可能有結果的戀情讓伊莉莎白一世身心備受煎熬。
她為了讓華特羅利待在她身邊,故意鼓勵她最寵愛的侍女貝絲(艾碧蔻妮希 飾)和他交往。但是她的這種做法也讓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淵,因為她必須眼睜睜看著自己心愛的男人和她的侍女發展親蜜關係。
伊莉莎白女王深深受到相貌堂堂、熱愛冒險的華特羅利的吸引,對她來說,他不只是在心與靈上和她契合的對象,也代表了她從未嚐過的自由。但是她受限於英國王室的傳統,不能與平民百姓交往,只能抱著破碎的的心靈,被迫在成為一國之君和一個女人之間做出抉擇。
正當伊莉莎白一世蓄勢待發,準備和西班牙展開大戰的同時,她最信任的國務大臣法蘭西斯沃辛漢也繼續運用他高超的政治手腕,鞏固伊莉莎白一世絕對的權力。沃辛漢透過綿密複雜的情報網,揭發一場企圖推翻英國王位的暗殺行動,而且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其中一名叛亂份子竟然是伊莉莎白的親表妹,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珊曼莎摩頓 飾),而他不知不覺正將英國帶向毀滅之路。
本片的導演是夏哈卡布執導;編劇則是威廉尼克森(《神鬼戰士》)及邁可赫斯特(《伊莉莎白》);製片是Working Title影片公司的兩大巨頭提姆畢芬及艾瑞克費納,以及強納森凱文迪許;執行製片則是黛博拉海沃及麗莎查辛。幕後工作人員可說是一時之選,為全片呈現出伊莉莎白一世統治下的強盛不列顛帝國。全片不但在英國著名的歷史古蹟取景,也在傳奇的薛普頓片廠的棚內搭景拍攝。許多工作人員都是導演夏哈卡布執導《伊莉莎白》時的原班人馬,包括攝影指導瑞米艾法瑞辛;剪接師吉兒貝卡;服裝設計師亞莉珊卓拜恩;以及造型師珍妮薛蔻兒。首度和導演合作的工作人員則包括美術指導蓋戴亞斯;以及配樂師克雷格阿姆斯壯及AR拉曼。
1998年的《伊莉莎白》,大膽深入地探討伊莉莎白一世的生平,動人的敘述技巧及細緻的製作場景,當年獲得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女主角的7項奧斯卡獎提名,並由珍妮薛蔻兒贏得最佳化粧設計;此外,還獲得英國影藝學院BAFTA獎提名11項、贏得6項,金球獎提名3項,女主角凱特布蘭琪因此抱走一座金球獎。早在製作《伊莉莎白》時,製作團隊即討論以三部曲來敘述這位女皇由少女至晚年45年的人生,5年後製作第二集,則將重心放在女王統治前期。這位年輕女王繼承王位後,面對困難重重的挑戰,每逢關鍵時刻就得設法跟陰謀和欺詐人士鬥智。聰明好強的伊莉莎白女王無從信賴任何官員或顧問,在影片最後她成為能夠掌握自己命運的女王,要是講述伊莉莎白女王統治中期的輝煌年代。
政治方面,這部電影探討女王跟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的鬥爭。菲利普二世是天主教帝國的統治者,而且還有羅馬教會和宗教法庭的鼎力支持,是當時公認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人;由於他虔誠的宗教熱忱,他誓言要不計代價將全世界都納入天主教的世界。1558年,伊莉莎白女王以新教徒的身份繼承王位,當時有一半的英國人民都是天主教,但有遠見的女王把所有不同宗教信仰的民眾都當成自己的子民,並認為無論是新教徒或天主教徒都一樣愛她。她曾解釋說:「我並不希冀打動人民的心靈」(I have no wish to open windows into men’s souls),其實她指的是「思想自由,但至少行為像個新教徒」(think what you like, but act as my Protestant subjects)。伊莉莎白女王的統治時期,表現出對天主教人民的極度寬容,並一直保護他們不受惡意毀謗的侵害,甚至有不少毀謗來自她自己的英國國會。這部新作探究反對信奉基要主義(fundamentalism)及宗教容忍度的問題,是直到目前仍紛擾著現代人的議題。 人物方面,《伊莉莎白:輝煌年代》並非僅把伊莉莎白女王描繪為政治紛爭的中心,而是視她為女人,發掘她從凡人變成女王的內心糾葛,包括她跟探險家軍官華特羅利爵士的浪漫愛情。這是一場三角戀情,發生在伊莉莎白女王、羅利爵士及她最喜愛的侍女貝絲思羅克莫頓之間。最後,她輸了這場遊戲,並失去羅利爵士的愛。

短評:

有中葉世紀艦隊互打的大場面 可是只有五分鐘吧...如果想看戰爭片 那你千萬別去看這部。但劇情片來說 我覺得也沒有很好耶

伊莉莎白確實是從西班牙手中奪下海權,奠定新世界霸主的關鍵人物。不過就電影表現來說,打戰的畢竟不是他本人,而他身為過去難得的女性強人、終身未婚的特質,以及縱橫宮廷的軼事可能更具有戲劇賣點。

本來這場海戰就不是傳統海戰,兩邊艦隊一起互轟,看誰先撐不住

英國艦隊打贏的關鍵在於西班牙船隻過重,英國小船打帶跑,風向剛好對英國有利,戰略運用正確。不過本片重點不在海戰,他在講女王與女性的掙紮。而且本片很多帥哥,女王最後穿軍裝也是超級帥氣,雖然很短。強力推薦此片,不過建議先把歷史讀過在看
http://movie.atmovies.com.tw/movie/film.asp?action=now&film_id=fgen40414055

伊莉莎白學

 剛接觸「伊莉莎白學」時,沒什麼感覺。因為以中國的王權去理解,再從英國後來的帝國征略去看前面的歷史,會覺得伊莉莎白的勝利是必然的。事實上,英王沒有中國朝廷在中央集權制度下匯集的龐大資源,必須拉攏諸侯大臣,才能行政,但即使得到全力支援,都不太可能擊敗具絕對優勢、渡海入侵的西班牙無敵艦隊。後來,我才慢慢瞭解她的艱難。伊莉莎白因此必須在貴族、教會、人民之間,運用姿態,維持並施展權力,對付內外。
     她善用「童貞女王」(the Virgin Queen)的身份,使國內外貴族世家都覺得有希望入主英國,吊足所有人的胃口。但事實上,如她所說,她已經嫁給英格蘭。等到伊莉莎白過了生育年齡,「聯姻」不再可能,英國的政教獨立已經鞏固,她即使沒有子嗣,仍可確定亨利八世的遺產可以傳下去。除了利用性別魅力,以婚姻議題作資本/賭本,伊莉莎白更巧妙施展「表演」的方式,傳播影響力。王權空虛、實力不足的情況下,她透過種種「權力的擬象」,吸收支持,擴大民意基礎。權力「舞台」不再只是比喻。
     「伊莉莎白學」裡因而有「伊莉莎白圖像學」的分支,解讀她眾多畫像中顯現出的權力「部置」。無論史學、藝術史、舊歷史主義、新歷史主義、文化研究,都有專家學者在伊莉莎白身上大做文章,看文化再現如何牽連社會權力。她把握任何出現在公開場合的機會,在皇家儀式和王室遊行之中,以華美而具象徵意義的服飾、配件、造型、化妝,建立迷人奇觀,吸引民眾的欽羨與認同,留下口碑,厚植王權的民間基礎。伊莉莎白把「權力劇場」從宮廷擴展到民間,以「王權表演」「表演王權」。
     對早期研究現代戲劇的學者而言,伊莉莎白的「王權表演」一方面點出英國劇場興起的社會歷史脈絡,有助於理解莎劇演出、當代劇場、劇院榮景等重要現象。另一方面,「王權表演」更凸顯權力的「劇場性」,以及其威力、危險,與弔詭。君權雖然來自上帝、繼承、諸侯的支持,其實也必須訴諸民眾與通俗的力量,「會作秀」、「受歡迎」因此是權力的要件。都鐸王朝至伊莉莎白而絕,但在後來的王朝裡,「弱君主」的狀況持續,「王權表演」一直是重要課題,即使在立憲之後,王權空虛成為白紙黑字的事實,還是如此。我們只要看看伊莉莎白二世與戴安娜王妃,就可知道。
     根據歷史,「伊莉莎白崇拜」每隔一段時間,會復發。上世紀末期,「新歷史主義」文學研究就曾經把伊莉莎白的研究主題再度炒熱,以新方法詮釋。等學界淡出這領域後,1998年凱特布蘭琪主演的《伊莉莎白》電影開始,2000年有兩部電視影集,2003年加拿大有一影集,到2005年有海倫米蘭版《伊莉莎白一世》迷你影集,同年英國另有一迷你影集,今年則有凱特布蘭琪的電影續篇《伊莉莎白:輝煌年代》。當然,伊莉莎白在電影電視中再現是常事,像1953年珍西蒙斯和黛博拉寇兒演的《深宮怨》,以及1972年凡妮莎葛瑞芙和葛蘭黛傑克遜主演的《英宮恨》,但最近風潮的特徵是其密集的程度。
     為何密集重複呈現伊莉莎白?是某種西方的集體著迷現象嗎?布蘭琪兩片伊莉莎白電影的導演 Shekhar Kapur 來自巴基斯坦,如何以舊殖民地之後裔重塑宗主國文化遺產?問題重重。可以確定的是,解讀「伊莉莎白」的多層次符號,無論從文字或影像下手,都可以探究文化權力散佈與組合的跡線。
http://blog.roodo.com/formosans/archives/4596807.html

另參本館《制作路易十四》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6892189/20080512055129

不久前,興致勃勃地去租了「伊莉莎白:輝煌年代」DVD,因為我個人一向對英國歷史及電影懷有濃厚的興趣。
伊莉莎白一世是將都鐸 (Tudor) 王朝帶入顛峰的君主,也因為「童貞女王」( Virgin Queen)的關係,伊莉莎白一世也是該王朝最後一位君主。
伊莉莎白一世與其姐 - 瑪麗、其父 - 亨利八世,都是英國歷史上著名的君王;倫敦著名景點 - 倫敦塔 (Tower),有許多歷史的遺跡,包括:伊莉莎白一世的母親被亨利八世斬首的故事。
本片最令人無法接受的是:飾演女王的凱特布蘭琪,顯然跟所描述的年代,伊莉莎白一世應有的年齡,格格不入。
伊莉莎白一世生於1533年,影片描述的年代為西班牙準備入侵英格蘭,應為1589年;因此,伊莉莎白一世應該為56歲。凱特布蘭琪飾演56歲的女王,扮相太年輕,身材也太好,雖然演技還算不錯,但說服力畢竟不夠。
其次,56歲的女王,應該更年期都快過了,影片中卻還在相親,尋找夫婿,似乎也不太合理。歐洲皇室喜歡用聯姻,生下子嗣,作政治結盟;都已經56歲的女王,進入執政末期,仍思以此道建立政治繼承人,有違常理。
本片仍未擺脫狗尾續貂的魔咒,劇情橋段主要仍在政治暗殺與愛情,但刻劃的卻一點都不深刻;主要是花大量的篇幅描述海盜頭子、女王與女王侍女的三角戀情。政治暗殺的理由仍圍繞天主教與新教代理人之爭,跟第一集其實如出一轍,但並未深入描述暗殺,也很簡單帶過西班牙國王利用策劃註定失敗的暗殺,遂行入侵英格蘭的政治權謀。
不夠深刻正是我覺得此片失敗之處。處理愛情,不夠深刻;處裡政治權謀,不夠深刻;處理西班牙入侵,也不夠深刻。不夠深刻,很難吸引入戲,帶來感動。
其實,影片描述的年代,正是伊莉莎白一世內外交迫的時代,對內,為弭平暗潮洶湧的皇室繼承人之爭;對外,歐洲第一海上強權 - 西班牙,虎視眈眈。
伊莉莎白一世其內心意志如何應付內外挑戰,才是令人吸引的情節;退而求其次,英格蘭與西班牙的海戰應該也有可觀之處。
但是,本片並沒有如此切入,顯然浮光掠影的羅曼史,可能比較會吸引更多的觀眾;至於,一位女王的內心世界,與如何帶領英格蘭走上強權的探討,對票房的幫助,可能極其有限。
所以,如果想發思古之幽情,還是回去造訪泰晤士河畔的Tower;想多了解歷史,還是多讀書吧!
至於,Hollywood電影,就當作是一場巴洛克華麗服裝秀的視覺享受吧
http://blog.udn.com/yckung6/1950318

伊莉莎白:凱特個人秀>By twlanon

喜歡凱特.布蘭琪的影迷可以在《伊莉莎白: 輝煌年代》看個過癮,因為全片就是她的個人秀。
女星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在《伊莉莎白: 輝煌年代(Elizabeth:The Golden Age)》用她的語音腔調、風姿眼神,向世人証實她是當今影壇上最適合詮釋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的首席代言人,因為她有「朕即伊莉莎白」的自信與豪情。
導演夏克哈.卡帕(Shekhar Kapur)用一套接一套的都鐸王朝服裝和髮飾顯示伊莉莎白一世的堂堂朝儀,讓電影《伊莉莎白: 輝煌年代》成為凱特.布蘭琪的古典服裝秀,甚至還得擺出類似芭比娃娃的模特兒造型做360度的旋轉拍攝,則是全片最媚俗也最失策的偶像崇拜。
歷史以「聖潔女王(Virgin Queen)」形容終身未嫁的伊莉莎白一世,但是《伊莉莎白: 輝煌年代》強調她的愛恨情仇,既以芳心雀躍,眉宇含情來還原她的凡人性格,又以冷酷無情的至尊帝王術來收放私情,則是全片最扣人心弦的戲劇結構。
《伊莉莎白: 輝煌年代》既是歷史電影,也是政治電影,更是海戰電影,不過,最基本的核心卻是一部女性電影,威儀、服飾和愛情則成了全片的三大焦點,而且全靠凱特.布蘭琪個人魅力來撐持,成功全是她的光彩,失敗則要怪導演的失去節制。

《伊莉莎白: 輝煌年代》真正的成就不在大女王,而在小女人。

例如,要不要斬殺主使天主教行刺的親表妹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Mary Stuart,由珊曼莎摩頓/Samantha Morton飾演)之前的舉棋不定與歇斯底里,確實動人,政治固然無情,殺害自己的親表妹,還是得心狠手辣;例如她只求一吻的飢渴,練舞時洞悉爵士與宮女私情的嫉妒,獲悉宮女懷孕時的挫敗與悲憤,都讓人看見她的脆弱。
要欣賞凱特.布蘭琪的演技功力,就不妨仔細聆聽她面對北歐王子時不溫不火的台詞唸白,不但抑揚有序,進退有節,而且還能在不傷追求者尊嚴的前提下,讓彼此都欣然脫鉤解枙,那是外交藝術和個人幸福兩皆得兼的高妙處理;至於她和克萊夫.歐文(Clive Owen)飾演的華特.羅利的幾番對話,從新大陸的新鮮好奇、封爵下跪的窘迫焦慮到明明心中早已千肯萬肯,卻又迅速逃離的變臉轉移話題,則成了女王與女人的多元交集,人格的複雜與矛盾,都是精彩至極的立體塑像。
其中,最鮮明的對比手法就在凱特.布蘭琪的兩場騎馬戲上。第一次騎馬是伊莉莎白一世和華特.羅利在原野上賽馬談心,那時候,她是戀愛中的女人,騎馬時的馬姿就是符合淑女規範的側騎,淑女要守禮儀,馬術再高明還是比不過可以跨騎馳騁的男人,只能撒嬌似地向爵士發嗔說:「女王不能輸的。」聽到爵士回答:「我的座騎不懂女王尊貴。」她的粲然一笑,確實嫵媚動人,以致於爵士扶腰護她下馬時,面對愕然的守候群臣,女王才明白她的私心已被眾人洞悉了。
但是,第二場騎馬戲就完全不同了。西班牙國王菲利浦二世以「上帝之子」名義率領無敵艦隊來犯時,一旦英軍輸了,她的餘生就只能在西班牙的囚牢中度過了,全力反擊是她唯一的選擇,所以她不但御駕親征,而且還得全身盔甲上陣,所以她不再篤守淑女禮儀堅持側騎,而是比照男性軍士的跨騎英姿上陣,而且丟開髮箍,讓長髮飄揚,慷慨激昂地到海防高地誓師祭旗,那一刻,她不再是嬌貴的女王,而是能與軍士同甘共苦,生死與共的人君。
從側騎到跨騎,從淑女到鎧甲,不同的場合,不一樣的裝扮,不一樣的心,不一樣的氣質,她的變色龍特質,正是帝王術的最高境界了。
夏克哈.卡帕早在1998年就拍過膾炙人口的《伊莉莎白(Elizabeth) 》,確立了凱特.布蘭琪的巨星地位,也展現了他重建都鐸王朝的深厚功力,時隔九年後的《伊莉莎白: 輝煌年代》依舊有慘烈的政治高壓、奪權陰謀和宗教野心,也精心雕琢了英軍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激烈海戰,但是全片成績就像導演每回給凱特.布蘭琪特寫時,頭頂後方就有天光耀閃,甚至還不忘添打正面襲照的蘋果光,造神拜神的企圖非常明顯,此舉固然使得王者風範更加亮麗耀眼,卻也使得伊莉莎白一世的人格弱點及歷史陰暗面失去了相抗衡的拉鋸效果。
平心而論,導演夏克哈.卡帕花了不少時間做歷史考據,大半的製作費用也都用在伊莉莎白一世的身上,每天換新裝,每日套新髮,每一件帝服上的花繡束頸都無不精細雕琢,讓人歎為觀止,美術上的耀眼成績固然營造了她雄霸天下的威儀氣派,卻也強有力地讓人窺見女王的驕奢,畢竟朕即天下的帝王如不揮霍,也就枉稱王了,唯一的敗筆則在於夏克哈.卡帕至少有三次用了360度的迴旋攝影,要她雙手前伸三十度,面無表情地接受攝影機的致敬膜拜,反而讓美輪美奐的衣冠包裹了一位虛有其表的芭比娃娃。
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07/12/post-83.html

《伊莉莎白:輝煌年代》:凱特女王的複雜心境>MMDays專欄

伊莉莎白與她所象徵的進步意識,是被現存於世上的強大英語文明認同並引以為傲的源流之一。因而在這部電影裡,會有相當程度的美化與造神也就不難想像了。
相隔兩個月,先後看了美國導演蘇菲亞科波拉所拍的法國瑪麗皇后,及印度導演夏克哈卡波所拍的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一世。除了在細節上的考究與場景的鋪排,這兩部電影也都為歷史人物塑造了身為一個人、身為一個平凡人、身為一個女人或甚至是小女人的一面。雖然主觀與非理性的我,是偏愛蘇菲亞與她的作品偏愛得多的;但客觀而言我必須承認:《伊莉莎白:輝煌年代(Elizabeth:The Golden Age)》至少是為《瑪麗安東尼》示範了一部歷史電影「該」是什麼樣子。
夏克哈卡波近十年前所執導的《伊莉莎白》備受推崇,十分出色地刻畫了一個傳奇女性早年的生活、心境的養成,面臨的情勢及當年宮廷的樣貌。伊莉莎白一世所處的歷史位置確實特殊,不論是在宗教上、軍事上、政治上或私人生活上,這位「童貞女王」在位的四十四年裡都充滿了戲劇張力,因而成為各種藝術形式先後讚頌的對象。
到了續集《伊莉莎白:輝煌年代》,故事聚焦在伊莉莎白生涯的後段,將她與蘇格蘭女王瑪莉之間恩怨的了斷、英格蘭與西班牙無敵艦隊(The Spanish Armada)之間交手的戰役,及女王本人的愛情故事渲染在一起,成了一則改編的傳奇。
當然,這樣的設定是為了迎合現代觀眾的口味。作為一個留芳青史的名君,伊莉莎白擁護並鞏固了新教在英格蘭的紮根,而她的宗教寬容政策又讓宗教戰爭未在英格蘭本土爆發;她同時也受過良好的教育,是歐洲當代知識最豐足、思想最進步的女性人物。仁民且愛臣是她的歷史評價,而這正符合了現代人對政治人物的期待,及一個成功女性領導的風格。
相對於西班牙國王菲利浦二世那信奉天主教的、守舊的、倚靠並畏懼上帝的形象,伊莉莎白被塑造成崇尚自由的、富含人性的、願意包容不同信仰的君主。她且在崇敬上帝的同時更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命運的走向就算不能夠自己掌握,至少能自行決定面對的姿態。歷史上的伊莉莎白因為國際局勢等等諸多考量而躊躇再三、終究終身未嫁的事實,也被有意而無意地解讀成她相對信仰真愛、不願把婚姻當作是政治籌碼的堅持。
無論這當中有多少符合史實,至少在她統治下的英格蘭確實曾經輝煌,且在文化與宗教上奠定了富強的基礎。伊莉莎白與她所象徵的進步意識,是被現存於世上的強大英語文明認同並引以為傲的源流之一。因而在這部電影裡,會有相當程度的美化與造神也就不難想像了。
但若是攤開《伊莉莎白》當年在各大獎項的提名成績,會發現其實各界的肯定多集中在凱特布蘭琪的演出,及諸如攝影、配樂、服裝設計等等美術項目上。夏克哈卡波對大場面的調度確實不差,但其描寫人物臉孔與說書的功力,能否跟作品中的其他磅礡氣勢相稱?
答案在我心中,似乎是些微的否定。偏偏這樣的不平衡在《伊莉莎白:輝煌年代》龐大的製作中更被凸顯,成了這部電影令人扼腕的弱項。
而這也正是我偏愛《瑪麗安東尼》的理由。蘇菲亞科波拉儘管沒能導出歷史感,至少她的主角「人味」十足,有強烈而鮮明的孤獨與女孩形象、可憐而可愛。反觀《伊莉莎白:輝煌年代》雖然有凱特布蘭琪光芒萬丈的演出,卻把伊莉莎白的形象拍得多樣而離散,也令其他配角的樣貌趨之平板、或根本面目模糊難以辨識。
無力掌握巨型的題材,是蘇菲亞科波拉的稚嫩;而能夠動人地捕捉住女孩心事則是她的目光與天賦。但夏克哈卡波已經年過六十、一連導了三部史詩層級的電影,卻連基本的人物描寫都難以聚焦,真是可惜了一部如此嚴謹的製作。
在觀看的過程中,我有好幾次被人物對話的近景鏡頭切換得暈頭轉向;有幾幕的跳接甚至非常突兀,讓人懷疑這到底是放映師換片錯誤?還是台灣片商莫名地亂剪片段?
《伊莉莎白:輝煌年代》的故事精心地串起了國際情勢、與歐洲皇室之間合縱連橫的政治關係。它且頗有創意地把天主教派的策反與瑪莉的被處決設計成西班牙的陰謀,讓菲利浦二世得以有個神聖的出征藉口。這篇故事寫得非常精彩,卻在許多旁枝末節上交代得語意不清。關於刺殺行動的角色行事都讓人摸不著頭緒,也就枉費了編導加注在瑪莉這條支線上的心思了。
如前所述,即使是宮廷內的重要配角也只有貝絲較為突出。而這可是一部眾星雲集的電影,不只是凱特女王擁有一人撐起一整部電影的能力,更有近幾年十分搶眼的性格男克里夫歐文、薑是老的辣傑佛瑞洛許,及奧斯卡提名的另類氣質女星莎曼珊莫頓。但這些配角的演出都落得印象平板,結果整部電影只有那可愛的奧地利王子令人記得;至於菲利浦二世的女兒伊莎貝拉,年紀小小且連一句對白都沒有,卻每次出現在畫面上都非常搶眼。只是搶眼歸搶眼,她的戲份究竟有什麼意涵?同樣是所有觀眾的疑問。
女王與貝絲、及華特羅萊之間的三角戀情,雖然交代出女王有所不能為、及在檯面上下難以拿捏的層次,但在導演對愛情對白的煽情失去節制之下仍無法不顯得混亂。至於鏡頭好幾度繞著伊莉莎白三百六十度旋轉、試圖透過光線與聽覺的堆疊來膜拜她的威嚴,則是在敘事語調上最大的脫節。
在視覺上的渲染與運用,是史詩類電影必然的手段。在像是《星塵傳奇》這樣的電影裡,三百六十度繞著快馬奔馳的畫面一來凝聚氣氛、二來畢竟和其本身的喜劇質感搭得上邊。但《伊莉莎白:輝煌年代》作為一部藉著劇情和人情感動觀眾的電影,這類造神手法就未免顯得廉價了。
當然平心而論,《伊莉莎白:輝煌年代》是可以打個八十分的。女王與配角們雖然沒擦出精彩的火花,但凱特布蘭琪不愧是一時之選,在她身上你看到了伊莉莎白一世處境的複雜,不只是偉大君主的正氣凜然,還有一介女子的堅強與脆弱、頑皮與意氣用事,甚至連最威嚴的霸氣與最悲哀的不堪,都在她華美而隆重的戲服下得到詮釋。這些面向雖然不集中,至少十分地豐富。
當女王與宮女們乘舟歸來,她在步入宮門的同時斥責華星漢爵士「什麼時候你居然敢在大庭廣眾之下和我討論私事!」是全片最有人味的一幕;而在女王與占星學家的對話中,那些勵志性的對白雖然老套,但是聽見一個十六世紀的、篤信命理的角色說出「妳只是希望我講出妳想聽的話罷了」以及「當風暴襲來,有的人會被恐懼嚇呆、有人會逃跑有人會躲起來,但也有人會像老鷹一般展翅迎風,遨翔天際….」等等,依舊力道十足。
也就是這樣的煽情,讓伊莉莎白順理成章地轉而相信自己、決定靠自身的力量面對命運。接下來在堤爾波利(Tilbury)面對英格蘭民軍的演說,雖然和史實迥異而重新地改寫過,但那激勵人心的本質與同生共死的氣魄並未改變。於是你看到無敵艦隊被英軍的火船攻勢突襲、加上天公徹底不作美的惡劣天候夾擊,終於在海面上燒出一抹夕陽連天。
此時伊莉莎白獨自佇立在那高聳的崖邊、一身白衣隨風飄揚宛若女神。《伊莉莎白:輝煌年代》藉著「天佑英格蘭」的結局,不但把西班牙給污名化、將菲利浦二世的權謀與傲慢視為招致天罰的罪行,也將受侵略的伊莉莎白與英格蘭給神化了,成了追求自由與為生存而戰的聖者。
但在竭力造神的同時,夏克哈卡波又有另一種鏡頭令我印象深刻。那是伊莉莎白多次走在宮殿之中,此時取景的視線往往來自屋頂,因而有三分之一或甚至一半以上的畫面會被石牆、欄杆、岩壁或甚至是巨大的柱子給擋住。畫面中的伊莉莎白不可一世,對她的策士眾臣頤指氣使;但被截斷的畫面卻隱喻著她的處境艱難,既要在顛頗的國際形勢中迴旋出一條活路,更要在身上背負著道統、名譽與先人的眼光。
我還記得那年在倫敦參觀西敏寺,看到介紹裡寫著寺中的每一塊地板、每一片石牆、每一根石柱裡幾乎都埋有名人。因而整座西敏寺便猶如一座立體的、巨型的、錯綜複雜且排列精巧的墓地,將名人的肉身與魂魄融入建築裡,成了無比奇異的歷史據點。
於是在觀看《伊莉莎白:輝煌年代》的過程中,我不時會把導演俯瞰宮中眾人的鏡頭想像成是先人的凝視與關注。這樣的眼光於是充滿了歷史縱深,也當然就承載了一整個文明的重量。
最後,值得一提的還有克雷格阿姆斯壯與AR拉曼所作的音樂,給了夏克哈卡波的鏡頭在聽覺上足以相稱的力道。從開場伊始便有氣勢萬千的弦樂,搭配著命運主題〈Destiny Theme〉拉開序幕。而整部電影藉由神威主題〈Divinity Theme〉的悠遠吟唱、〈Love Theme〉與〈Smile Lines〉中旋律甜美的愛情主題,及諸如〈Horseback Address〉、〈Storm〉這些格局宏大的曲目襯托,成了一場質量俱佳的聽覺饗宴。
通常不論一部電影本身的故事如何,只要有動人而深刻的配樂環繞,便能讓我度過沈醉不已的兩個小時。而《伊莉莎白:輝煌年代》的音樂表現,真是2007年底最值得回味的作品。
如此一路書寫下來,實在很難論定《伊莉莎白:輝煌年代》是否是部成功的電影。相較於其他同期的大作例如《黃金羅盤》,夏克哈卡波的敘事至少有力得多,不論是在時代的塑造、場景的編排、格局的潛力或是整體的氣勢,都交出了他該有的及格成績。是以我才會在首段裡說,他拍出了一部歷史電影「該有的樣子」。可惜在人物的編織與段落的串聯上,夏克哈卡波無法不顯得零碎,因而終究無法和雷利史考特、彼得傑克森或甚至是肯尼斯布萊納這些嫻熟的導演並列。
但那天晚上,當我看完電影走出豪華戲院、回到週末的西門町裡,耳邊依舊迴盪著片尾大氣開闔的交響詩句。終究這是一部值得推薦的電影,能在年末時節的如今、帶你回到四百年前位在地球另一端的輝煌過去。
至於我自己,已開始期待下一次造訪英倫之時,我會在每一座宮殿裡尋找她的足跡,並在心底默默複誦著她的言語:「I know I have the body but of a weak and feeble woman; but I have the heart and stomach of a king, and of a king of England too」。http://mmdays.com/2007/12/25/elizabeththegoldenage/

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於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於薩裏,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她也是名義上的法國女王。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爲「童貞女王」。也被稱爲「榮光女王」(Gloriana)、「英明女王」(Good Queen Bess)。在她之前的都鐸王朝君主順序是亨利七世、亨利八世、愛德華六世和她的異母姊瑪莉一世。
她即位時英格蘭處於內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亂狀態,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而且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爲歐洲最強大, 富有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湧現出了諸如許多著名的人物,包括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克利斯托弗?馬洛和班祖明?詹森;桂冠詩人愛德蒙•史賓沙將《仙後》獻給她;法蘭西斯?德瑞克爵士在其任內成爲第一個環航地球的英國人;弗蘭西斯?培根爵士發表了他對哲學與政治的觀點;華達?羅利爵士和韓弗理?吉伯特爵士在北美建立了英國殖民地。她的統治期在英國曆史上被稱爲「伊莉莎白時期」,亦稱爲「黃金時代」。
伊莉莎白爲人謹慎,她的座右銘是「明察無言」(video et taceo,拉丁文,直譯爲「我觀看,而且我沈默」)。慎於榮譽的頒發和顯職的授與也是她在位期間的特徵。在將近四十五年裏,在英格蘭只授與了八個貴族頭銜:一個伯爵爵位、七個男爵爵位;在愛爾蘭只授與一個男爵爵位。她並將樞密院的成員由三十九人降至十九人,後來再降至十四人。
維吉尼亞州(原來的英國殖民地現爲美國的一個州)是以她「童貞女王」的稱號來命名的。

童年

伊莉莎白誕生於倫敦的普雷森希宮,她是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二個王後安妮?博林唯一幸存的孩子。由於她父母是按新教教規結婚的,天主教認爲她是一個私生女。她出生時被指定爲王位繼承人,她的同父異母的姐姐瑪麗成爲她的女侍官。伊莉莎白三歲時,她的母親被判叛逆罪處死,一年後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三個王後簡?西摩就生了一個男孩:愛德華。伊莉莎白和瑪麗都成了愛德華的傭人。
亨利後來的王後們對這兩個被褫奪公主銜頭的繼女都很好,亨利本人也經常關注她們的成長,她們受到很好的教育,有可靠的朋友和同齡的伴侶。1547年亨利死後,他最後的那位王後凱瑟琳?帕爾和她的新丈夫湯瑪斯?西摩(他是簡?西摩的兄弟和新國王愛德華六世的舅父)養護伊莉莎白。西摩被年輕的伊莉莎白所吸引,他夫人死後,他本來打算娶她爲婦,但他和他的兄弟愛德華?西摩後來都在一系列權利鬥爭中被處死了。
伊莉莎白受到很好的教育,她的教師包括英國文藝複興時期著名的人文主義者羅傑?阿斯坎。她受到古典、曆史、數學、詩歌和語言的教育。在她統治期間她可以說和寫六種語言:英語、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拉丁語和希臘語。在凱瑟琳?帕爾和她的其他教師的影響下伊莉莎白成爲了一個新教徒。
在她兄弟生前,她的地位比較穩定,但愛德華1553年就因肺結核或砒霜中毒而去世了。琴?格蕾夫人只做了九天女王,就被她家翁的同黨推翻,並被其後上臺的瑪麗處死。瑪麗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她逼迫伊莉莎白改信天主教。伊莉莎白表面上雖然昄依,但內心仍然是一個新教徒。瑪麗對此非常不滿。有一小段時間裏伊莉莎白甚至被關入倫敦塔。有人認爲她是在這裏認識了她後來的愛人萊斯特伯爵羅伯特?達德利的,但更可能的是他們在童年時代就相識了。
伊莉莎白保了命,但瑪麗與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的婚禮使得英格蘭重歸天主教的可能性增大了,對此英格蘭人民及貴族都很不滿。1558年瑪麗一世無子而亡,伊莉莎白成了她的合法繼承人。英國國會重申了亨利八世國王規定伊莉莎白作爲繼承人的安排。

加冕

伊莉莎白於1559年1月15日在西敏寺被加冕爲女王,當時她的地位很不穩定。她加冕的日子是當時英國著名的數學家和占星士約翰?迪伊挑選的,據說它特別吉利。給她加冕的是卡裏斯勒的主教,他是當時在教會界能找到的最高的承認她的合法地位的人。同年她就已經簽署了結束義大利戰爭的卡多-坎陪吉條約。

政治

伊莉莎白44年的統治期間英國宗教分歧的鬥爭非常強烈。1530年代裏亨利八世與天主教決裂,聖公會建立。愛德華六世的短暫統治期間聖公會的教義日益完善。瑪麗一世統治期間聖公會失去了其統治地位。伊莉莎白恢複了聖公會的地位。在伊莉莎白統治的最初兩年間她就發布了至尊法和單一法令,規定國王同時是教會的最高領導人。
雖然她試圖在宗教極端派之間尋找一條折衷的路來走,但她本人無疑是一個新教徒。尤其在愛爾蘭天主教徒和其他被認爲是異教徒的人被迫害。威廉?塞西爾是她政治上最親密的顧問,爲塞西爾她特地創立了柏利勳爵這個爵位。1598年塞西爾死後,他的兒子羅伯特?塞西爾成爲伊莉莎白最親密的顧問,但羅伯特遠遠不能達到其父親的能力。她的管理機構中另一個重要人物是弗蘭西斯?華興漢爵士。華興漢在整個歐洲建立了一個間諜網。他可以保證所有對女王的陰謀都被他所知。

繼承人問題

對伊莉莎白最大的批評是她沒有提供一個繼承人。別人一直以爲她會結婚生子,有許多人追求她,包括她的前姐夫,西班牙的菲利普國王,以及她的寵臣萊斯特伯爵。許多人認爲萊斯特伯爵是她的愛人。伊莉莎白很明智地避免了他們。幾年後,當她的統治得到鞏固後,人們越來越明顯地看到她不會結婚生子了。
當別人質問她爲什麼她不結婚時,她提到她姐姐統治時期她的處境。當時她不但是瑪麗最忌諱的人,而且造反者如湯瑪斯?懷特爵士還利用她的名義。因此她明智地認識到假如她指定一個繼承人的話,她的地位會被削弱,而且這一舉可以給她的敵人提供一個刺激,因爲他們可以利用這個繼承人來反對她。但沒有繼承人英格蘭就不會在她去逝前的情況下陷入內戰。這一點在1562年她患天花幾乎喪生時這一點變得非常明顯。在一段時間裏伊莉莎白曾嚴肅地考慮過結婚生子。但一個天主教的丈夫是顯而易見不可能的,而一個新教的丈夫如萊斯特伯爵會立刻加劇宮廷內的宗派鬥爭。無論她選中誰都不會有好結果。不論她個人的傾向如何,她當時的處境使任何傳宗的考慮不能得以實現。
她當時是有一些可能的繼承人的,但伊莉莎白對他們都不予考慮。她的表侄女蘇格蘭女王瑪莉?斯圖亞特是一個天主教徒。在她從蘇格蘭出逃前,甚至此後她一直是一個非常可能的繼承人。瑪麗被逐後伊莉莎白雖然接納了她,但她將瑪麗囚禁起來以保障瑪麗無法威脅她的地位。瑪麗的兒子詹姆士當時還是一個孩子,在他未被考驗之前他還不會被考慮到。其他人選也不太可能。伊莉莎白的女伴之一,琴?格蕾的妹妹凱瑟琳?格蕾夫人因爲違背伊莉莎白意願而結婚觸怒了伊莉莎白。凱瑟琳?格蕾的妹妹瑪麗?格蕾是一個馱背矮子。伊莉莎白當時一直希望蘇格蘭的瑪麗一世會昄依新教並找一個伊莉莎白認爲可靠的丈夫,因此她在瑪麗在英格蘭被囚期間將她的繼承人的問題一推再推。
與此同時她還是繼續有結婚的可能性。她曾考慮過在法國的衆多王子中找一個丈夫。第一個建議是比她小20歲的奧爾良公爵亨利(後來的亨利三世),當時法王查理九世的弟弟。當這個建議被拒絕後她還考慮過法王更年輕的弟弟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但弗朗索瓦的早夭使這個計劃也破産了。
1568年最後一個有資格做她的繼承人的英格蘭人,凱瑟琳?格蕾夫人,死了。伊莉莎白被迫再次考慮蘇格蘭女王瑪麗。伊莉莎白建議瑪麗與萊斯特伯爵結婚,但瑪麗拒絕了這個建議。不過這時瑪麗的兒子詹姆士已經受到了新教的教育。1570年法王說服伊莉莎白讓瑪麗重返蘇格蘭。但伊莉莎白提出了許多苛刻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讓詹姆士留在英格蘭。雖然如此她的謀士塞西爾還是繼續設法幫助瑪麗回蘇格蘭。但蘇格蘭人拒絕接受這位女王,因此未遂。
伊莉莎白的婚姻和個人生活曆來是人們的話題。被稱爲「童貞女王」並不意味著她終生沒有性生活。她在世時就有很多私生子傳聞,萊斯特伯爵羅伯特?達德利、埃塞克斯伯爵羅伯特?德弗羅等被普遍認爲是她的情夫。但是另一方面,也有傳聞說她終身未婚是因爲不能生育,甚至有可能因爲她有某種性功能上的缺陷。傳記作家史蒂芬?茨威格、利頓?斯特萊切即抱持這一觀點。

宗教寬容的結束

正當此時新教宗庇護五世1570年2月25日革除伊莉莎白的教籍。這使伊莉莎白無法繼續她的宗教寬容的政策。
同時她的敵人對她的陰謀也使她非常震怒。20年來瑪麗一直試圖不向伊莉莎白挑戰。但這時她陷入了她的天主教同情者的陰謀中。這些陰謀的主謀是安東尼?巴賓頓,其目的是營救瑪麗使她取伊莉莎白而代之。對伊莉莎白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消除這個大敵人的機會。1587年她處死了瑪麗(據說她並不情願下這條命令)。

與西班牙的戰爭

伊莉莎白向法國的新教徒亨利四世提供了軍隊和錢財來讓他獲得法國王位。在八年戰爭中他向荷蘭的新教徒奧倫治親王威廉一世(沈默者)提供軍隊來讓他反抗西班牙的統治。不但如此,1568年弗蘭克?德雷克爵士和約翰?霍金斯爵士領導的一支販奴艦隊被西班牙皇家海軍重傷後,西班牙的運財艦隊不斷受到英格蘭海盜的劫掠。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決定以瑪麗之死爲藉口入侵英格蘭來擊退英格蘭對西班牙在歐洲大陸和在其海外殖民地的挑戰。
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向英格蘭進發。伊莉莎白不顧各方對於她個人安全的憂慮,在埃塞克斯郡提爾伯裏不帶衛兵不著盔甲檢閱海軍,並發表了曆史上最著名的演說之一。此後借助地利及天氣條件等,英格蘭海軍擊潰了來犯的無敵艦隊,伊莉莎白聞訊後只帶了六個隨從就離開要塞到鎮上與她的臣民共同慶祝勝利。
雖然如此,西班牙1589年擊敗了一個更大的英格蘭反擊艦隊。這場戰爭一直延續到1604年,雙方打了個平手,不論在海上還是在陸上英格蘭並未能占上風。從1594年起在愛爾蘭還爆發了一場遊擊戰。
伊莉莎白最後幾年的寵臣是羅伯特?德弗羅,他是萊斯特伯爵的養子。她甚至原諒了他的一些輕罪,但羅伯特1601年參加了一場暴亂,伊莉莎白不得不將他處死。

逝世

伊莉莎白從未結婚,她的死結束了都鐸王朝。在她的晚年,當她不得不確定她的繼承人時,她越來越傾向她的婊侄孫,被她處死的蘇格蘭瑪麗女王的兒子詹姆士。但她從未正式命名他爲繼承人。1603年3月24日她死於薩裏的列治文宮。她被安葬在西敏寺。她的繼承人是詹姆士一世。這位詹姆士當時已經成爲蘇格蘭的詹姆士六世了。此時,英格蘭和蘇格蘭同歸一個君主,一個王朝的統治下,開始了不列顛統一進程的第一步──王室聯合,但英格蘭和蘇格蘭兩個國家依然保持自己獨立運作的政府。她死50年後,英國內戰爆發了,英國成爲了一個短暫的共和國。

英國文化

伊莉莎白時期是英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文學,尤其是詩歌和話劇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英國對其他大陸的考察,尤其是對美洲的考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如同她的父親,她本人也從事寫作和翻譯,她親自翻譯了霍勒斯的《詩歌藝術》。一些她生前的演說和翻譯作品一直流傳至今。

影響和評價

伊莉莎白是英國曆史上最受歡迎的君主。2002年,在由BBC主持的民衆公選的「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中,伊莉莎白名列第七,超過了英國各地各代所有其他君王。2005年,在曆史頻道(History Channel)的紀錄片《英國最偉大的君主》中,曆史學家和評論家們分析了十二位英國君主,並爲他們評分(根據六項指數,如軍事力量和影響力等,滿分爲60分),伊莉莎白贏得了最高的48分。
她經常在話劇或小說中出現。1971年格倫達?傑克遜拍攝的伊莉莎白女王和蘇格蘭瑪麗女王深受歡迎。1998年凱特?布蘭切特在伊莉莎白中扮演女王年輕的時候,朱迪?登奇在莎翁情史中扮演年老的女王。米蘭達?理查森在電視連續劇黑蝰蛇中表演了一個超現實主義的女王。同性戀先驅昆汀?克利斯普在奧蘭多中扮演她。班傑明?布裏頓在他爲伊莉莎白二世的加冕作的歌劇贊美中描繪了她與羅伯特?德弗羅的關系。2007年末,電影伊莉莎白的續集「伊莉莎白:黃金時代」(Elizabeth: The Golden Age)上映,仍由凱特?布蘭切特飾演女王,描述女王登基後的一系列文治武功。
對後來不列顛的統治者來說伊莉莎白的統治期和當時的許多人物有特別的意義。沃爾特?拉雷格爵士、德瑞克和馬丁?弗羅比歇爵士成爲後來的探險家的原型,威廉?莎士比亞、克裏斯多弗?馬羅爵士和弗蘭西斯?培根爵士成爲後代作家的模範。在宗教問題上伊莉莎白雖然以鐵腕統治,但同時相對於她在大陸上的對手來說,她給予她的指揮官和顧問們更大的自由。伊莉莎白時期政治的相對開明,也是導致在宣揚「君權神授」的斯圖亞特王朝從蘇格蘭入主後,英格蘭各階層由於強烈反差而開始追求民主自由等價值,並最終引發英國內戰和建立世界上第一個民主政權的重要原因之一。
雖然她有時制定軍事行動的戰略(比如1589年英格蘭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遠征),但她從未像亨利五世、奧利弗?克倫威爾或溫斯頓?邱吉爾爵士那樣親自充當軍事首領。許多軍事或探險事業都是艦長的個人決定,皇家許可(尤其是對於海盜行爲)都是後來補發的。當時的文學創作更是沒有獲得皇家的支持。由此可見伊莉莎白時代的許多事件和文化創作實際上是許多個人行動的總和。對後來,尤其是帝國主義時期的英國人來說這是有象徵性意義的。
另一方面,不少曆史學家也提出了對伊莉莎白時代的批評。一些現代歐洲曆史學家和傳記作者開始質疑曆來對都鐸時代的正面評價(例如: Somerset, Guy, Haigh, Ridley, Elton)。從軍事上來看伊莉莎白的英格蘭並不很成功。雖然西班牙無敵艦隊被擊敗,但這只不過是一場從1585年至1604年持續近20年的戰爭的開始。英格蘭士兵在陸地上(主要在荷蘭和法國)的所做所爲平平,在1588年後的海戰中也是負多勝少。1589年和1595年至1596年的海軍戰役尤其損失慘重。1590年至1591年在亞速爾群島以及1597年英格蘭的海盜也遭打擊。1595年一支西班牙襲擊隊在康沃爾登陸並將該郡的大部分地區投入戰火。這是曆史上很少的幾次外國軍隊在英國登陸的事件之一。更糟糕的是在瑪麗一世的最後幾年和伊莉莎白的開始五年中英格蘭不斷被從法國大陸上驅逐。這給英格蘭的自尊心給予了很大的打擊,而且使英格蘭徹底放棄了它在大陸的野心。
伊莉莎白的猶疑不決,對軍事行動尤其不利。在1589年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遠征中英軍沒有攜帶圍攻炮和火炮。但她的小心謹慎是有原因的,也許它們出於長遠的考慮:假如沒有一個堅實的戰略她不願英格蘭卷入昂貴的、不一定成功的冒險。因此她不願在對付強大的軍隊或艦隊作戰時浪費珍貴的資源。
伊莉莎白時期的英格蘭的經濟很不穩定。當時英格蘭對荷蘭和北德漢莎聯盟的羊毛交易不斷增長,這給國家帶來了很大的好處。伊莉莎白統治初期接受了瑪麗留下的三百萬英鎊的巨債。伊莉莎白、西塞爾和她的其他官員不得不采取極端手段來限制國家的支出。這些手段有時帶來了其他的困難,比如許多士兵(包括抵抗無敵艦隊的士兵)很久得不到薪金。但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這個情況得到好轉。當與西班牙的戰爭開始時,英格蘭的經濟盛況是從亨利七世以來從未有過的。
與西班牙的戰爭給英格蘭的經濟重新帶來了巨大的負擔。從1590年代開始英格蘭再次負債。尤其愛爾蘭的遊擊戰給英格蘭的經濟帶來了巨大損失,它被稱爲「英格蘭國庫的漏鬥」。伊莉莎白不得不出售國有地面以及官職。1603年英格蘭的債務再次達到三百萬英鎊,與伊莉莎白統治開始時相差不多。不過詹姆士一世後來在和平時期欠債的速度遠超過伊莉莎白,而伊莉莎白留下的債務並不是無法控制的。
最近對伊莉莎白統治的批評尤其集中在英格蘭的非洲奴隸販賣活動和她在愛爾蘭的失策。這個失策嚴重地影響了英國和愛爾蘭的發展。英格蘭是在1562年加入跨大西洋的販賣奴隸的活動的,當時約翰?霍金斯爵士開始了高利潤的偷賣奴隸活動。他從幾內亞或其他非洲港口獲得他的人類商品,然後將他的俘虜運到西印度的西班牙奴隸市場上出賣。一開始伊莉莎白女王責備霍金斯參加這樣不道德的貿易,但當霍金斯向她顯示他的事業的利潤後她很快就改變了她的見解。她不僅包庇霍金斯的貿易,而且直接從中得利,甚至爲他提供船只和人員。
伊莉莎白女王對霍金斯的奴隸販賣的支持爲這個貿易提供了皇家的認可,它使這個貿易合法化,它使更多英國商人參加進去了。因此伊莉莎白女王和美國的湯瑪斯?傑佛遜一樣受到批評:盡管她在道義上相信這個貿易是不合法的,但她仍然直接從奴隸買賣中得利。
從亨利二世起英格蘭和愛爾蘭之間就存在著一個政治聯系。但到都鐸王朝爲止英格蘭對愛爾蘭的統治是很有限的。都鐸王朝開始加強對愛爾蘭貴族的統治。亨利八世與天主教斷絕後愛爾蘭問題就更加加劇了,因爲愛爾蘭依然是天主教爲主的。1568年西班牙成爲對手後愛爾蘭問題也成爲了一個涉及英格蘭安全的問題。英格蘭駐愛爾蘭的官員是臭名昭著的,他們很腐敗、對愛爾蘭毫不理解,到處樹敵。小的起義立刻被鎮壓。1570年伊莉莎白被開除教籍後對天主教徒的迫害更加加劇,使兩個民族的關系更加惡化。1594年開始九年戰爭終於爆發。
這場戰爭和四個世紀後美國在越南戰爭的處境相差不多。愛爾蘭反抗者使用遊擊戰的手段來消磨和挫敗來鎮壓他們的、裝備良好和有訓練的英格蘭士兵。對英格蘭來說,這場戰爭尤其昂貴。英軍受到多次巨大損失。最後英軍不得不采用焦土政策,假如有愛爾蘭人被懷疑參加反抗,他就全家被殺,英軍燒毀田野,破壞農莊,制造了一場空前的人爲大饑荒。
1604年詹姆士一世在他的第一個命令中向愛爾蘭道歉,才結束了這場戰爭。但這場戰爭的殘酷性使愛爾蘭人對英國人的仇恨、敵對和不信任一直遺傳至今。
不過英格蘭參加奴隸買賣和對愛爾蘭的政策也得按當時的情況來分析看待。雖然伊莉莎白對霍金斯的貿易在道義上予以指責,但她當時面臨著三百萬英鎊的巨債。霍金斯爲她提供的經濟來源是她所不能拒絕的。不論如何英國在伊莉莎白時期的奴隸貿易遠小於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小於後來荷蘭在17世紀的奴隸貿易。
伊莉莎白對愛爾蘭的政策出於她對西班牙的一個「天主教後門」的恐懼。這個問題來自於新教改革在這個國家的失策。它無法簡單地解決。當然伊莉莎白和她的官員在愛爾蘭的政策無疑加劇了這場沖突,但它還是有戰略原因的。
伊莉莎白給她的繼承人留下了一個困難的、不穩定的國家。尤其在經濟和宗教上許多問題沒有解決。她最主要的貢獻在於她關心她的臣民,捍衛了她的統治,使用了好的顧問。她的統治幫助英格蘭避免了經濟上的危機和宗教戰爭。但17世紀中這場戰爭還是在擁護查理一世的保皇派和克倫威爾領導的新教徒間爆發了。

大衆文化

電影
Florence Eldridge出演,Mary of Scotland (1936)
Flora Robson出演,Fire Over England (1937), The Lion Has Wings (1939), The Sea Hawk (1940)
貝蒂?戴維斯出演,伊莉莎白與埃塞克斯的私生活(The Private Lives of Elizabeth and Essex,1939),童貞女王(The Virgin Queen,1955)
珍?西蒙斯(Jean Simmons)出演,Young Bess (1953)
Agnes Moorehead出演,The Story of Mankind (1957)
Quentin Crisp出演,Orlando (1993)
凱特?布蘭切特出演,伊莉莎白(Elizabeth, 1998, 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及其續集伊莉莎白:黃金年代(Elizabeth: The Golden Age,2006年4月開拍)
茱蒂?丹契(Judi Dench)出演,莎翁情史 (Shakespeare in Love,1998,獲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

電視
Glenda Jackson出演,BBC電視劇集Elizabeth R(1971),獲艾美獎
Miranda Richardson出演,BBC情景喜劇Blackadder第二季
Anne-Marie Duff出演,BBC四集電視劇The Virgin Queen (2005)
海倫?米倫(Helen Mirren)出演,Channel 4二集電視劇Elizabeth I(2005/06),獲艾美獎

傳記

非小說性傳記
Elizabeth I (1988年第一版,2000年第二版), Christopher Haigh ISBN 0-582-47278-4
Queen Elizabeth I: A Biography, J.E. Neale(1934) ISBN 0-89733-362-4
Elizabeth I: The Shrewdness of Virtue, Jasper Godwin Ridley (1989年5月) ISBN 0-88064-110-X
Elizabeth I, Anne Somerset(1991)ISBN 0-385-72157-9.
Elizabeth: The Struggle for the Throne, David Starkey (2000) ISBN 0-06-095951-7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Elizabethan World: Britain, Ireland, Europe, and America, John A. Wagner (1999年7月) ISBN 1-57356-200-9
The Life of Elizabeth I, Alison Weir (1998年8月)ISBN 0-345-40533-1
Elizabeth I — A Tudor Queen (集中於都鐸王朝的生活方面), Liz Goglery (2006年3月) ISBN 0-7496-6449-5
Elizabeth I CEO: Strategic Lessons from the Leader Who Built an Empire, Alan Axelrod (2002年4月) ISBN 0-7352-0357-1
Behind the Mask: The Life of Queen Elizabeth I, Jane Resh Thomas (1998年10月) ISBN 0-395-69120-6
Elizabeth I: Queen Of Tudor England, Myra Weatherly (2005年8月)
The Virgin Queen: Elizabeth I, Genius of the Golden Age, Christopher Hibbert (1992年5月) ISBN 0-201-60817-0
All the Queen's Men: The World of Elizabeth I, Peter Brimacombe (2000年7月) ISBN 0-312-23251-9
Elizabeth Tudor: Portrait of a Queen, Lacey Baldwin Smith (1977年2月) ISBN 0-316-80153-4
Elizabeth and Leicester, Elizabeth Jenkins (2002年10月) ISBN 1-84212-560-5
Elizabeth Tudor and Mary Stuart: Two Queens in One Isle, Alison Plowden (1984年10月) ISBN 0-389-20518-4
Elizabeth and Mary: Cousins, Rivals, Queens, Jane Dunn (2005年1月) ISBN 0-375-70820-0
England's Elizabeth: An Afterlife in Fame and Fantasy, Nicola J. Watson and Michael Dobson (2002年11月) ISBN 0-19-818377-1
Gloriana, Michael Moorcock (2004年8月) ISBN 0-446-69140-2
Gloriana: The Years of Elizabeth I, Mary Irwin (1996年7月) ISBN 0-8317-5612-8

曆史小說
Legacy, Susan Kay (1985) ISBN 0-517-56064-X
To Shield the Queen, 共八部以伊莉莎白的一個女伴爲主人公的小說系列, Fiona Buckley
I, Elizabeth, Rosalind Miles (1994) ISBN 0-385-47160-2
The Virgin's Lover, Philippa Gregory (2004年11月) ISBN 0-7432-5615-8
The Queen's Fool, Philippa Gregory (2004年2月) ISBN 0-7432-4607-1
My Enemy the Queen, Victoria Holt (1982年12月) ISBN 0-449-20239-9
Much Suspected of Me, Maureen Peters (1991年7月) ISBN 0-7451-1345-1
The Queen and the Gypsy, Constance Heaven (1991年7月) ISBN 0-7451-1345-1
Elizabeth I: Red Rose of the House of Tudor, England, 1544 一系列皇家日記式小說中的一部, Kathryn Lasky (1999年6月) 童年小說(9至12歲) ISBN 0-590-68484-1
Queen Elizabeth I 兒童圖畫書, Richard Brassey (2005年4月) ISBN 1-84255-233-3 http://baike.baidu.com/view/785938.html?tp=1_11

【HBO電影台】  都鐸王朝 THE TUDORS

分集大綱:
都鐸王朝S2:01
儘管宗教鬥爭不斷削弱英格蘭的國力,亨利八世仍抱定決心不計任何代價要讓計畫實現,其中包括與教宗決裂、與凱薩琳皇后離婚,娶安妮波林為妻。湯瑪斯康威爾和湯瑪斯波林企圖聯手說服主教承認亨利的權威。雖然主教最後同意讓亨利成為英國教會的領袖,卻無法保證讓他的地位凌駕教宗之上,但此舉已讓亨利信心十足,準備大展身手一番。
都鐸王朝S2:02
隨著聖誕節的來臨,亨利一邊忙著贏取安妮的芳心,一邊也不忘拒絕凱薩琳皇后的參見。儘管布蘭登向亨利提起安妮與懷特曾是情人的傳言,亨利依然相信安妮的清白,並準備帶她去晉見法國國王。安妮不斷收到有人要奪她性命的威脅,卻無損她陪伴亨利的決心。康威爾不斷對坎特伯里樞機主教施壓,要他順從亨利的心願,但摩爾卻認為此舉將對英國教會造成傷害。
都鐸王朝S2:03
布蘭登和湯瑪斯波林的人馬彼此起了激烈衝突,安妮懷孕的消息讓她登基為后的計畫變得刻不容緩。亨利得知法王並未成功說服教宗取消他和凱薩琳的婚姻關係,馬上搶先升克蘭莫教士當坎特伯里樞機主教。此舉雖讓摩爾與費雪主教十分憂心,教宗卻盼藉此讓亨利謹守天主教的規範。不料當教宗一同意亨利和安妮的婚禮後,克蘭莫馬上廢除他與凱薩琳的婚姻。
都鐸王朝S2:04
在伊莉莎白公主受洗後,亨利不斷對英國的教士施壓,要他們承認自己與安妮的婚姻,同時宣示忠誠。亨利派遣瑪莉前往哈菲爾德,擔任伊莉莎白的侍從。摩爾和費雪主教不畏任何可能的懲罰,公然反對亨利,布蘭登則決定善用自己在宮廷的地位。發現自己再度懷孕的安妮,叫弟弟喬治設法剷除亨利的情婦。
都鐸王朝S2:05
亨利眼見摩爾和費雪不願向自己示誠,決定對他們祭出鐵腕。康威爾深知一味反抗只會讓事情惡化,於是他要摩爾家人進行遊說,企圖讓摩爾軟化態度,而摩爾妻子愛麗絲只好哀求丈夫不要為全家人招致災難。安妮的流產惹來父親嚴正警告,認為此舉讓家族地位產生動搖。瑪莉私下嫁給平民並懷孕的行為,導致自己被逐出宮廷。
都鐸王朝S2:06
亨利下令處死湯瑪斯摩爾與費雪主教,並宣布與天主教廷分裂,這樣近似謀殺的舉動惹來爭議,亨利教宗保羅三世更視其為異端。縱情聲色的亨利成天處在溫柔鄉中,布列萊登認為亨利受到巫術蠱惑,為有除掉安妮才可以解救亨利。喬治波林和珍帕克結了婚,而康威爾宣布在仔細調查之後,發現教會有逐漸腐化的趨勢。
都鐸王朝S2:07
遭受流放的凱薩琳病重,而處心積慮的安妮則擔心有人對自己不利。她不顧喬治警告她不應對凱薩琳輕舉妄動,堅持對亨利訴說凱薩琳的不是。在清查教會之後,康威爾、克蘭莫和波林聯手催促教會將財產充公,康威爾甚至從法國招來一批新教傭兵,徹底剷除天主教在英國的餘勢。
都鐸王朝S2:08
安妮勉強同意讓珍賽摩當自己的女侍。查普西向布列萊登透露,凱薩琳皇后的解剖報告顯示她是遭人毒殺。亨利希望前妻的死有助於英國找到新的結盟,查普西卻告訴亨利,神聖羅馬皇帝會命令教宗承認安妮為皇后,並說服他不要將英國逐出教會。查普西也堅持亨利應定瑪莉公主(凱薩琳之女)為皇嗣,而非伊莉莎白。父親警告安妮要提防野心勃勃的賽摩家族,卻無法阻止亨利對珍賽摩與日遽增的愛意。
都鐸王朝S2:09
亨利得知安妮的死胎是畸形後,他派康威爾前往通知艾德華賽摩,自己將正式對他的妹妹珍賽摩展開追求。安妮央求法國大使遊說法王,要他承認伊莉莎白為皇嗣。康威爾開始一一剷除英國境內的天主教教會,並將他們的財產充公。珍賽摩聽從家族的命令對亨利進饞言,讓他對自己婚姻的正當性產生動搖。
都鐸王朝S2:10
法國的劊子手尚蘭布銜命前往倫敦執行安妮的死刑,此時安妮不斷為自己和英國的命運禱告。亨利宣布她的女兒伊莉莎白的血統不純正,因而廢除她的皇室身份,改立瑪莉公主為繼承人。在安妮最後的告解中,她發誓自己從未不忠。亨利前往賽摩位於沃夫霍爾的家,正式向珍的父親提親。

「都鐸王朝」第一季DVD 劇情介紹

【都鐸王朝】主要描述英國歷史最具話題性的君王-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是都鐸王朝(1845-1603)的第二個國王,他一生總共娶了六個妻子。他是個有殺妻欲的偏持狂,一天到晚為求子嗣而煩惱。
第一季以全新手法講述英皇亨利八世為了娶宮女-安博林,而不惜和教廷撕破臉,企圖與凱薩琳皇后離婚的過程。劇情含括了權力鬥爭、情慾糾葛以及宮廷秘辛。
【都鐸王朝】是部少見的宮廷、歷史題材電視影集,與電影【美人心機】同為描述英國最璀璨及最具爭議話題的都鐸王朝。【都鐸王朝】電視影集曾勇奪愛爾蘭電影電視七項大獎及二屆艾美獎影集類最佳服裝,並曾入圍金球獎電視劇情類最佳影集及最佳男主角。不同以往的歷史宮廷劇,找來年輕俊美的愛爾蘭高大帥哥飾演國王搭配火辣性感美女共同演出,劇中並有多場激情床戲,其中場景、戲服華麗又時尚,以創新的手法與觀點,重新呈現不為熟知的宮廷秘辛,跳脫歷史劇的沉悶,拉近時代的距離,勢必將掀起宮廷劇熱潮。
【都鐸王朝】拍攝完全取景於愛爾蘭。年輕的國王亨利八世由曾榮獲金球獎電視迷你影集最佳男主角的愛爾蘭帥哥-強納森萊斯梅爾飾演;瑪利亞多耶肯尼迪飾演凱瑟琳皇后;曾獲英國倫敦影評協會年度最佳男演員的傑瑞米諾森飾演大臣湯瑪士摩爾;金獎影帝山姆尼爾飾演樞機主教湯瑪斯沃西;性感美女娜塔莉多莫飾演亨利的第二任妻子安博林,而嘉柏莉安沃則飾演亨利的妹妹瑪格麗特公主。
http://stars.udn.com/star/StarsContent/Content19652/ 

喬納森《都鐸王朝》獲好評 第二季即將開拍  (北京新浪網2007-08-02 )

剛結束了由 Jonathan Rhys-Meyers 主演的10集迷你電視劇《 都鐸王朝 》的最後一集,在歐美的各大媒體中,《都鐸王朝》備受贊揚的。這個有生命力的、成功的劇集回顧了混亂的英國亨利八世的時代,亨利八世和他的六個妻子曾經在過去的電影中被展現,但是從來不像在這部電視劇中那樣,有那麼多的不可思議的細節。而扮演亨利八世的Jonathan Rhys-Meyers 也因此獲得了很多國際電視大獎最佳男主角獎項的提名。
通常來說,一個十集的電視劇可以完全包括他的六個妻子以及亨利八世從上台到落幕的過程。
但是在這裡,第一季的《都鐸王朝》的十個小時只是亨利八世第一段婚姻的年代記:亨利八世和西班牙女王的女兒凱瑟琳的政治聯姻。『 我們認為,亨利八世和凱瑟琳之間的故事需要被詳細的講述 』《 都鐸王朝 》執行製片人 Ben Silverman 說『 這些是亨利八世的開端,他的宗譜從這裡展開,如果人們想檢索他的歷史,這是最好的起點。我們能夠看到,雖然是政治婚姻,但是亨利並不恨凱瑟琳,實際上,在一開始的時候,他非常照顧她,這是一個很古怪的情況。然後,亨利陷入了真心實從意的愛戀中,至於他倆的分離,那是下一部分的歷史! 』
現在,《都鐸王朝》的第二季要在愛爾蘭拍攝,第二季開始的時候,亨利八世和凱瑟琳還沒有離婚,但是這個國家在激變和動亂中。『我們已經寫出的《都鐸王朝》第二季劇本中,』《都鐸王朝》的相關人士說,『實際上是亨利八世和安妮的故事,這個故事直到《都鐸王朝》第三季開始才會結束,所以說,《都鐸王朝》第二季講述的是亨利八世和安妮結婚的三年生活。』
實際上,show time電視台的《都鐸王朝》探究的是英國歷史上最糜爛、也最有活力的時期,這部電視劇使人們用更廣闊的視角看亨利八世統治時期的歷史。過去的歷史可以得到現在的評價。

【影集】都鐸王朝:亨利八世與他的六個女人(一)

其實亨利王八...世的故事其實算是個老調,應該說都鐸王朝的故事本來就是十六世紀的壹週刊。從始祖亨利七世、亨利八世、血腥瑪莉女王,到傳奇女王伊莉莎白一世,每個王身上的八卦串起來勾在袍子上,大概可以繞倫敦大街整整一圈。都鐸王朝前兩季極盡香豔之能事,叫聲比A片還要浪,安寶琳的演員簡直不知道是在演A片還是歷史劇,野外露出、SM都來...
有鑑於很多台灣觀眾其實不熟悉英史,這篇先針對劇情開始的時間點,稍微簡單講一下都鐸王朝的背景。
都鐸家族(The House of Tudor)崛起於著名的內戰玫瑰戰爭,也就是約克(白玫瑰)與蘭卡斯特(紅玫瑰)兩個家族之間鬥爭導致的一連串內戰。玫瑰戰爭之所以會爆發,主要是因為亨利六世國王是個沒有能力治國的神經病,加上繼承人還很年幼,導致旁系都覺得自己有機會出來當國王。
當時的約克公爵很有名也很有能力,既然國王是個神經病,自己又算是王室旁支,就很難免會想要取而代之啦,貪婪也是人之常情。但是蘭卡斯特家也不是笨蛋,當時皇后應對的方法是讓約克公爵作攝政,給他點甜頭吃,讓他斷了篡位的念頭。等到約克公爵戰死之後,他的兩個兒子就不管表面功夫了,直接稱王,分別是愛德華四世與理查三世。
另一個旁系都鐸家族的亨利都鐸(日後的亨利七世),打敗了約克家族的理查三世,娶了約克家的女兒伊莉莎白,聲稱自己的血脈綜合了兩邊的家族,成功地「大一統」之名結束了內戰。
本來,在亨利七世之後應由長子亞瑟王子繼任為王。這位亞瑟王子據說是個早產兒,自幼體弱多病,被許配給西班牙公主阿拉貢的凱瑟琳,成親沒多久就掛了,死時才只有十五歲,也沒留下任何子嗣。
亨利七世個性很老謀深算,為了鞏固自己與後代的權力,什麼事都作得出來,也很擅長抹黑。他利用與約克家聯姻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以亞瑟王來為皇太子取名,並安排好與西班牙聯姻之路。但再怎麼會算,他也沒算到皇太子竟然活不到成年。
亨利八世本來的預定出路是要出家。成為僧侶是很多英國貴族非嫡長子的命運,主要是為了避免奪位分產造成家庭破裂。僧侶不會與家族搶遺產,也不會有合法的子嗣(當時很多有權勢的僧侶會偷養情婦生小孩,但都只能算養子)。
當時的教會有很大的政治與外交權力,所以讓孩子進入教會又能夠保有一定的權勢與人脈,對貴族家庭可說是一石多鳥之計。以亨利八世的身份,當上大主教應當是沒問題。
因此,亨利從小接受的教育就和哥哥不一樣,是以成為主教為目標在教育。這個背景導致了他缺乏國王應有的氣度,成為都鐸王朝最任性的國王。另外,因為他原本會繼承主教之職,也使得他在早期過份聽信沃爾西主教,讓主教有機可乘污走了不少錢。
於是亨利八世就這樣迷迷糊糊從僧侶轉職當了皇太子,並且接收了哥哥的寡婦--阿拉貢的凱瑟琳。但因為聖經上說「娶自己兄弟的妻子,會遭到天譴絕後」,亨利和凱瑟琳的婚姻便出現了爭議。
為了要讓這宗婚姻被教宗許可,凱瑟琳宣稱她並未與亞瑟王子上過床,不過想也知道是睜眼說瞎話。但這謊話撒得情有可原:都鐸家覬覦凱薩琳帶來的鉅額嫁妝,不願意放她回去;西班牙皇后又愛面子,不想女兒被退貨,一直催促教宗認可亨利與凱薩琳的婚姻。
為了生存,凱薩琳也只有硬著頭皮宣稱自己還是處子之身,就這樣在一片裝傻之中,嫁給了小他六歲的亨利王八...世。
http://amylord.pixnet.net/blog/post/23881513

【觀影感】The Tudors都鐸王朝

說真的,如果你很喜歡英國歷史上的Tudor都鐸王朝的故事,那麼,我強烈建議,與其看電影《美人心機》,不如看影集《都鐸王朝》!
(當然,如果你一開始就是準備看娜塔莉波曼與史考莉強森雙姝比美的人,倒是例外啦~)
目前這齣影集出到第二季,聽說第一季將在9月於HBO開演,屆時可能會掃過一陣時髦新帥哥美女派歷史劇的風潮吧!
此影集的戲服華美又時髦,很是輕薄短小,不像一般歷史劇般每個人都包裹得十分厚重,劇中的各角色還常穿緊身衣……歐,這當然不是重點啦~
 《都鐸王朝The Tudors》一劇中的亨利八世和歷史上的圖畫外型大相逕庭,Jonathan Rhys Meyers (強納森萊斯梅爾)高又帥也就 算了,怎麼看都十分新潮時髦,活脫脫就是個時尚界的超級偶像。
第一回看到他時感到很是面熟,但是硬是想不起來……某天在公車 站牌等車時,突然一幅公車上電影的海報《黃石任務》晃過眼前,哈,原來他就是《黃石任務》片中那位戰地記者……
他的外型有點神似凱文貝肯,臉孔中有種亦正亦邪的元素,演出來的亨利八世不會像《美人心機》中那樣的色慾薰心加腦殘得莫名其妙,在這部影集裡頭,他還算是個會思考、知道該覺醒的國王,雖然身邊的女人還是一個換過一個,但是因為他是國王,所以我們管 不著……。
但是相較於戲一開始的霸氣果決,玩弄眾美女於股掌之間,以至第一季末尾的被美色引誘導致於被牽著鼻子走,看來還真著實是有 些難以接受啊……
除了主角強納森萊斯梅爾外,有些角色也很是亮眼得發光,像是飾演凱瑟琳皇后的Maria Doyle Kennedy。
她絕對是個實力派,雖不算美女,但是將一個高貴勇敢並深受人民愛戴,但卻得不到丈夫心的皇后,演得真是絲絲入扣,尤其是不僅 要堅持自己的婚姻,還得對抗八方各路的妖魔鬼怪,讓人不禁想一鞠同情之淚。
另外的一位靈魂人物,是飾演紅衣主教沃爾西(Wolsey)的山姆尼爾,原本我對這位仁兄的印象還始終停留在侏羅紀公園的教授主角 ,看了都鐸一劇後,不禁要豎起大拇指稱讚,他將老謀深算的政治野心家演得十分傳神,謀略算計的神韻演來相當絕妙,以至後期失 寵被放逐……薑真是老的辣!
除了主角亨利外,我注意到的第二個帥哥是劇中飾演Charles Brandon的Henry Cavill,面熟吧,他是近期Dunhill香水的代言人,演 技平平,但是帥得不得了,簡而言之,就是一個字「帥」!
飾演國王妹妹(或姊姊?)的瑪格麗特公主Gabrielle Anwar 也是十分眼熟,原來她就是演過電影《女人香》中,與艾爾帕西 諾一同跳探戈,留給觀眾驚豔與許多讚嘆的女子呢!
只是,她老了些,雖然如此,仍是十分美麗亮眼啊。
劇中飾演Anne Boleyn的(電影中是由娜塔莉波曼飾演)是新面孔,初次見到不覺得有什麼特別,當時覺得劇中許多配角,如Gabrielle Anwar都比她好看得多……
後來跟隨著劇情一路看下去,會驚覺她的美貌是具有開發性的,一回比一回美麗,雖然她不算好人,但是演來卻倒是不讓人討厭。
劇中另一位配角傑瑞米諾森Jeremy Northam也是一個面熟,原來他同葛妮絲派特洛演過《愛瑪姑娘要出嫁》。
http://blog.yam.com/cat108/article/15336657

都鐸王朝>維基百科

都鐸王朝(Tudor dynasty),是1485至1603年間統治英格蘭王國和其屬土的王朝。而該王朝首位君主亨利·都鐸乃威爾斯古代德赫巴思公國 (Welsh principality of Deheubarth)統治者和英格蘭的蘭開斯特王室的後代。都鐸家族在薔薇戰爭後期漸漸得勢,得益於蘭開斯特王室的主脈,相信在戰爭當中經已絕嗣。
亨利·都鐸不但得到蘭開斯特王朝的支持者的民心,更在戰爭中獲得蘭開斯特宿敵——約克王室的支持,才得以登上英王大位,是位亨利七世。而他和伊莉莎白·約克的聯姻,象徵著過往開戰的雙方,在新王朝的旗幟下聯合起來,進一步鞏固了都鐸家族的勝利。而都鐸王朝的權勢並不局限在英格蘭,他們成功將威爾斯兼併入英格蘭(《1535-1542威爾斯律例法案》),並確立了英格蘭對愛爾蘭王國的治權。他們亦維持了對法國王位的主張,但歷任君主都沒有在實現該主張上有任何實質進展。
總共五位都鐸君主統治過英格蘭的屬地超過一個世紀。而亨利八世是唯一一位活至成年的亨利七世後裔。因此王位繼承一直是都鐸年間的主要政治議題。
終身不嫁的「童貞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駕崩,標誌著都鐸王室絕嗣。而當時在位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的曾祖母,正是亨利八世的長姊馬格麗特·都鐸公主。因此詹姆斯根據和伊麗莎白生前的秘密約定,入繼英格蘭王位。英蘇兩國組成共主邦聯,結束兩國持續近六百年的戰爭,英倫三島進入斯圖亞特王朝。
入繼大統
威爾斯貴族時期的都鐸家族族徽都鐸家族的父系祖先是約翰·博福特(John Beaufort),14世紀英格蘭親王蘭開夏公爵岡特的約翰和情婦凱瑟琳·斯溫福(Katherine Swynford)的私生子,而蘭開夏公爵的父親正正是英王愛德華三世。一般情況下,私生子是不可能主張有王位繼承權,但情況在1396年,由於蘭開夏公爵和凱瑟琳在約翰·博福特25歲的時候正式結婚,而變得複雜起來。羅馬教宗在同年,英格蘭國會在次年各自發佈公告追溯承認約翰·博福特是蘭開夏公爵合法婚生子女的地位。而蘭開夏公爵的另一個婚生兒子英王亨利四世,亦承認約翰·博福特婚生子女的地位,但宣佈他們沒有權繼承王位。不過博福特家族一直在政治和同宗的蘭開斯特王室同一陣線。
約翰·博福特的孫女馬格麗特·博福特郡主,國內一大可能的王位繼承人,嫁給了里治蒙伯爵艾德蒙德·都鐸。都鐸是威爾斯貴族奧雲·都鐸(Owain Tewdr)和英王亨利五世的寡後瓦盧瓦的凱瑟琳(Katherine of Valois)。但艾德蒙德和他的弟妹不是未婚所出得私生子女,要麼就是他們父母祕密結婚後所出,因此他們的命運寄託在他們同母異父的兄長,英王亨利六世的仁慈和權勢之上。因此蘭開夏王室失勢,都鐸家族也劫數難逃。
艾德蒙德的兒子亨利·都鐸因此流亡在布列塔尼長大,而其母馬格麗特·博福特郡主則在英國再婚,潛伏在敵對的約克王朝治下的英格蘭為兒子的未來謀劃。在蘭開夏王室人丁凋零之際,亨利宣布自己乃蘭開夏王室的王位繼承人。利用在位英王理查三世的民望低迷,馬格麗特郡主得以將不滿現狀的約克王朝支持者,轉為支持他的兒子。而亨利很快成功登陸英格蘭,並於1485年在波斯沃平原之役(Battle of Bosworth Field)打敗理查三世,隨即稱王即位,是為英王亨利七世。通過迎娶理查三世的姪女,約克的伊麗莎白(Elizabeth of York),平息了對其繼位和發行的爭論,更以這場敵對家族之間的聯姻結束了薔薇戰爭,並以蘭開夏和約克王室結後的後代,開創一個新的王朝,並將蘭開斯特的紅玫瑰和約克的白玫瑰合併組成都鐸王朝的王徽,紅白「都鐸玫瑰」。
阿拉貢的凱瑟琳:因無法為都鐸王室產下男性王位繼承人而被迫離婚亨利七世和伊莉莎白王后多有所出,其中四人活至成年,阿瑟、里奇蒙公爵亨利,後來嫁給蘇格蘭王詹姆斯四世的瑪格麗特公主 (Margaret of Scotland)和嫁了給法王路易十二的瑪麗公主 (Mary Tudor)。亨利七世的長子亞瑟迎娶了阿拉貢公主凱瑟琳,以締結和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及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的同盟。亞瑟和凱瑟琳在魯德婁城堡(Ludlow Castle)這一威爾斯親王的傳統駐所渡蜜月。但兩人結婚後四個月,亞瑟猝死,里奇蒙公爵亨利成為王位繼承人。亨利七世隨雖然取得教宗訓令,同意亨利太子弟娶兄嫂,但亨利七世後來又宣佈自己並未同意這一婚約,因此兩人婚禮並無在亨利七世駕崩以前舉行。
太子亨利在即位後迎娶了阿拉貢的凱瑟琳,兩人在1509年6月11日正式結婚,同年6月24日於西敏寺加冕。但凱瑟琳無法產子,無法滿足亨利有後繼位的期望:凱瑟琳的長女夭折;次子康沃爾公爵亨利(Henry, Duke of Cornwall)出生52日後夭亡,產下多名死胎後,終於在1516年產下瑪麗公主。亨利八世開始感受到王位繼承危機,因此他徵詢他的首席大臣托馬斯·沃爾西樞機(Thomas Cardinal Wolsey),和凱瑟琳離婚的可能性。沃爾西隨即前往羅馬,尋求教宗的同意離婚。但教廷受到西班牙王室,特別是來自凱瑟琳外甥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的壓力。凱瑟琳更興訟挑戰離婚的決定。沃爾西樞機因無法取得離婚同意而失寵,托馬斯·克倫威爾被亨利八世任命代其職務。
和羅馬教廷決裂
托馬斯·克倫威爾,亨利八世治下負責解散修道院的首席大臣為令亨利八世可以和王后離婚,英格蘭國會通過法案,斷絕和羅馬教廷的聯繫,並宣稱英王兼任英格蘭國教會最高首腦(of the Church of England in Earth Supreme Head)。新任坎特伯里大主教托馬斯·克蘭麥,便可宣佈亨利和凱瑟琳的婚姻無效,既而亨利可以與情婦安·波林結婚。安成為王后,並在1533年懷孕,當年9月產下的卻是女兒,為紀念祖母而命名為伊莉莎白。安王后其後的懷孕,皆以胎死腹中和流產告終。此時托馬斯·克倫威爾指稱安·波林和數名男子有婚外情,以叛國、施行巫術和亂倫罪起訴,雖然這些罪名都似有誣捏成份,但安·波林被裁定罪成,1536年被處決。
君主列表
亨利七世(1485-1509年在位),亨利·都鐸,亨利六世侄子。(父親是亨利六世同母異父的弟弟)
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亨利七世次子。
愛德華六世,(1547-1553年在位)亨利八世的小兒子。
琴·格蕾郡主,亨利七世外孫女的女兒。(在位只有九天,一般不算作英國女王)
瑪麗一世(1553-1558年在位),愛德華六世同父異母的姐姐。
伊利沙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瑪麗一世同父異母的妹妹。
評價及影響
都鐸王朝被認為是英國君主專制歷史上的黃金時期。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83%BD%E9%93%8E%E7%8E%8B%E6%9C%9D

梅爾吉勃遜之《英雄本色》Brave heart《勇敢的心》

本片是根據十三世紀末的真實歷史事蹟改編而成。威廉華勒士遠離家園多年後在重返蘇格蘭時‧蘇格蘭王艾德華一世駕崩,艾德華一世雖有一子,但卻不成材,艾德華在駕崩前曾囑咐公主伊莎貝拉找一位賢能之士繼任。此時,英格蘭卻趁蘇格蘭王位懸虛的時機,擬以強大的兵力奪取蘇格蘭的政權。
威廉華勒士本是因為青梅竹馬的愛人而歸國,他眼見摯愛的人即將受到生死的威脅,於是毅然組織訓練蘇格蘭群龍無首、怯懦無綱紀的武士們。在華勒士英明的領導下,這群武士們團結合作,終於一舉打敗大批英軍。這場驚天竻地的戰役,在歷史上留下了永垂不朽的一頁。 幕後消息:
多才多藝的梅爾吉伯遜,在演而優則導後,在這部片中也擔任製片的工作。梅
爾吉伯遜曾參與多部叫好叫座的電影,93年他自導自演的《真愛》,讓全球的觀眾刮目相看,為求觀眾重視他的演技而非形象,在片中他不惜以醜陋的臉孔出現。而此番他再向場面雄偉的古裝歷史劇挑戰,全片至少動用了1700名臨時演員及6000套中古世紀的服裝。劇中主人翁華勒士是名堅毅不屈的男子,不受到誘、寧死不妥協的氣魄令人欽佩。當他發覺祖國有難時便毫不猶豫領導眾人群起反抗入侵者,雖在戰役中萬夫莫敵,卻難逃成為歷史上第一個遭吊死且分屍之人的厄運。梅爾吉伯遜在監、導外,同時也自身詮釋這個角色。他並表示整個故事傳達了勇氣、忠誠與無私等美德,讓觀眾感受他的愛國情操。
全片的外景分別在蘇格蘭及愛爾蘭遼闊的原野及高山上拍攝,由於力求符合事實,在戰爭場面的安排上,場面之浩大,戰鬥之壯烈,實在是90年代所罕見。而在中古世紀的場景安排上,更花費了非常多的心力。梅爾吉伯遜表示,工作人員至少用五個多月的時間搭景,才得以開拍本片。而古堡的重新還原及服裝髮型設計師的耗費功夫,也是本片耗資費的時證明。 人物寫真:
演員陣容包括了法國女生蘇菲瑪索飾演的伊莎貝拉公主、老牌影視男星派瑞克麥戈漢飾演的英天艾德華一世、英國舞台劇出身的新秀凱撒琳麥柯雷曼等。
劇本由藍道華勒士所撰寫,他因一次到愛丁堡渡假時聽到有關威廉華勒士的事蹟後產生興趣,並開始蒐集、研究他的資料,而後參考1740年英格蘭出版的相關史料譯本寫成劇本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Batm0854002

《英雄本色》:首先,蘇格蘭男人要等到威廉.華勒斯死後三百年,才開始穿蘇格蘭裙。電影中,梅爾吉勃遜飾演的蘇格蘭獨立英雄華勒斯在著名的法爾寇克(Falkirk)戰役中,以他迷死人的藍眼珠,電昏了英國國王艾德華二世的法國公主妻子伊莉莎白(蘇菲瑪索飾),成了艾德華三世的老爸。但根據史書,法爾寇克戰役發生時,伊莉莎白僅三歲大。

另參本館《蘇格蘭人如何發明現代世界》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8152733/20080618055503

上週末在HBO看了部電影--梅爾吉勃遜之《英雄本色》描述十三世紀蘇格蘭反政府英雄威廉華勒斯(William Wallace)如何帶領一群民兵對抗殘暴英王艾德華一世(Edward I)的傳奇故事。
故事的最高潮在華勒受騙赴約終於被捕,在一連串的審問及酷刑之後, 華勒終於被處開腸剖肚的極刑而死, 死前高喊“Freedom”,其聲穿透人心、盪氣迴腸。
剛好課程進入英國民主政治的發展,透過這部電影,將所學的更具象化些。當然,電影不是真正的歷史;但是,有真正的歷史存在嗎?
卡爾:「歷史是歷史家和事實之間不斷交互作用的過程,現在和過去之間無終止的對話。」
  劇情介紹十三世紀末, 英格蘭王以武力兼併蘇格蘭, 華勒 ( William Wallace ) 的父兄皆因抗暴而亡, 之後被其叔父亞蓋 ( Argyle Wallace ) 帶離故鄉撫養, 長大成人後重返家園, 並與其愛人茉朗 ( Murron ) 祕密成婚, 不料東窗事發, 結果茉朗遭極刑處死, 而華勒則逃過一劫。之後, 華勒靠著幼時好友漢密許 ( Hamish ) 等同族人的幫助幹掉了惡地主替茉朗報了仇 。但原來只是單純的復仇行動, 後來在卻在平民的擁戴下演變成"蘇格蘭獨立運動"。
華勒獲得眾人支持後, 便在民間招兵買馬, 揭竿起義, 對抗暴政,連戰皆捷: 先是在蘇格蘭貴族的幫助下於史特靈 ( Stirling ) 一役重創英軍, 之後更不顧貴族的反對, 在無貴族支援的情況下率眾攻下英國北部重鎮約克 ( York )。此一勝利震驚了剛從法國回來的英王, 再也不敢小看這個 "土匪" 華勒, 便派出伊莎貝拉公主 ( Princess Isabble ) 前往求和, 然而暗地裡卻調動大軍, 準備一舉消滅蘇格蘭叛軍。孰料華勒與公主一見鍾情, 公主得知英王詭計後, 便派侍女密報華勒, 希望助華勒渡過一劫。
華勒獲知消息後, 便立刻要求貴族們支援。在獲得布魯士 ( Robert Bruce ) 伯爵十七世應允支援的承諾下, 與英軍對陣於福克 ( Falkirk )。儘管華勒的戰友史帝芬 ( Stephen ) 說服愛爾蘭人加入協助華 勒, 但華勒軍仍因貴族們被英王收買而在福克一役大敗。華勒軍在此役死傷慘重, 但華勒仍繼續在民間招兵買馬, 為蘇格蘭的自由而戰。
英王鑑於華勒在民間聲望過高, 欲除之而後快, 便收買布魯士伯爵的父親, 安排會談, 華勒受騙赴約。在失去貴族支持的情況下, 華勒終於被捕, 在一連串的審問及酷刑之後, 華勒終於被處開腸剖肚的極刑而死, 死前仍不忘呼籲同胞們爭取自由。數年後, 布魯士率軍於班諾本 ( Bannockburn ) 向英軍稱降, 接受英國對他王位的認可, 未料布魯士陣前改變心意, 在軍隊的支持下大敗英軍, 取得著名的班諾本大捷, 也奠定的蘇格蘭獨立的基礎, 贏得了蘇格蘭的自由。
 
歷史事實中的 威廉華勒(Sir William Wallace)

★ 生死:公元1270年左右,生於蘇格蘭,Renfrew的Paisley村附近(在今格拉斯哥Glasgow西10餘公里處);死於公元1305年 8月23日,在英格蘭,倫敦。
★ 歷史地位:蘇格蘭偉大民族英雄,在蘇格蘭抵抗英國統治爭取自由的艱辛漫長終致成功的過程中,他即是早期抗英的領導者之一。
★ 身與世:他的父親,馬肯華勒爵士(Sir Malcolm Wallace)是Renfrew的小地主。公元1296年,英王艾德華一世廢黜蘇格蘭王貝立歐(John de Balliol)再監禁之,而自稱為蘇格蘭國王。這引爆蘇格蘭抗英運動,此起彼落、零星地發生。
公元1297年5月,威廉華勒和三十人的部伍焚掠Lanark(在今格拉斯哥東南約40公里處)的英軍駐衛所,並處決其長官。此後,華勒組織一支由平民和小地主組成的軍隊,在南起Forth河北至Tay河之間(在格拉斯哥和愛丁堡Edinburgh一線以北20-50公里的區域),攻擊各處英軍駐防地。
★ 史特靈(Sterling)之戰:公元1297年9月11日,英國大軍抵達Forth 河口的史特靈,與華勒的軍隊隔河對峙,雙方人數眾寡懸殊。但是,英軍必 須走過Forth河上的一道窄橋,才能逼近華勒的軍陣發動攻擊,華勒即趁著 英軍過橋之際猝發攻勢,英軍潰敗,華勒獲得壓倒性勝利,並且攻下史特靈城堡。此時,全蘇格蘭幾乎解除了英軍的佔領。十月間,他進兵英格蘭北部,掠奪諾森伯蘭(Northumberland)和昆布蘭(Cumberland)等郡。
公元1297年12月初,華勒回師,受封爵位,並啣蘇格蘭王貝立歐之命,擔任「國家護衛」之職。然而,很多心懷妒忌的貴族並不支持他,他只得獨力對抗英軍。此時英王艾德華正在法國尋求援助。1298年3月,艾德華返英,在6月3日進兵蘇格蘭。
★ 福克(Falkirk)之戰:公元1298年6月22日,威廉華勒在福克(在史特靈之南約10公里處,介於愛丁堡與格拉斯哥之間)戰場上敗下陣來,他的長槍部隊敗於艾德華的騎兵和弓箭手。雖然,艾德華在撤軍回英國之前,仍 未能收服蘇格蘭,但是,華勒的英名已被毀於一旦。在12月間,他辭退「國 家護衛」之職,由布魯斯(Robert de Bruce,即後來的蘇格蘭王RobertⅡ) 和「紅頭」昆敏伯爵(Sir John Comyn“the Red”)接任。
有歷史資料顯示,華勒在公元1299年到過法國,然後回蘇格蘭成為單打獨鬥的游擊隊領袖,但是從這年秋天之後即消聲匿跡,長達四年多之久。
★ 殉國:到了公元1304年,蘇格蘭的貴族幾乎都已歸順艾德華,但是英國仍繼續追捕威廉華勒,從不鬆手。1305年8月5日,他在格拉斯哥附近被捕,囚送倫敦,以叛國的罪名判處死刑──但是,他堅稱從未對英王宣誓效忠,何來叛國之罪? 他被處以絞刑、剖腹、斬首,再肢解。
★ 自由:翌年,公元1306年,布魯斯發動抗暴獨立戰爭。
1314年6月24日,班諾本(Bannockburn,在史特靈附近)之戰,布魯斯嬴得決定性的勝利,蘇格蘭終於獲得自由獨立。
集體的記憶:許多關於威廉華勒的故事,都源自15世紀末的遊唱詩人亨利或稱「盲人哈利」(Henry the Minstrel, or“the Blind Harry”)所詠頌 的史詩(romance)。這些膾灸人心的故事,有許多是與史實不符的,然而,它們正是反映:威廉華勒堅定屹立於他的同胞的心境與想像之中。
http://blog.tsjh.tpc.edu.tw/blog/tsjh/579/archives/2006/20313.shtml

 

台長: 阿楨
人氣(8,720) | 回應(1)|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叛艦喋血記》
此分類上一篇:《良相佐國》

阿楨
女王繼承巨額財產 王室揮霍拖累 身家縮水成這數字 2022/09/09 中時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8日在蘇格蘭巴爾莫勒爾堡辭世,享耆壽96歲。女王出身帝王之家,繼承王室大量財產,且繼位後一直未就遺產納稅。據悉,女王財產本來有高達70億英鎊(約2485億台幣),然近年來受到王室揮霍拖與不景氣,2021年時女王資產淨值仍達3.65億英鎊。英國王室與政府達成秘密協議,繼位後一直未就遺產納稅,得以把錢用來投資。此外,女王的主要收入來源為納稅人繳納的「君主撥款」,由英國政府支付。
由於其每年王室支出有增無減,如女王孫子哈利與孫媳梅根過去裝修房子、搭乘私人飛機,許多金錢支出都由王室甚至英國納稅人埋單。加上全球經濟不景氣,女王身家已大為縮水。
除驚人金錢外,英國王室亦擁有大量物業,包括建於1703年的白金漢宮。還有位於倫敦西郊的王室寓所溫莎堡。然具媒體統計,全球王室誰最有錢,英國女王還排不上前10名,第1名是泰國王室。
  相關新聞
女王伊莉莎白二世09-08逝世96歲,英國時代的結束。
英相特拉斯悼女王辭世 籲國人團結支持查爾斯
英國抗中鐵娘子特拉斯(Liz Truss)2022-09-05勝出首相要面臨哪些難題?(回應:還在抗中? 先自救飆破10%的通膨吧,英國被印度超越!跌至全球第六大經濟體)
2022-09-09 07:10:1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