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2-10 07:12:59| 人氣15,884| 回應4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收養棄養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如果收養之初心只存純愛,怎會棄養呢?

你太簡化人心了,如同養寵物,收養多雜占有、陪侍、有後、防老~等心!

趕養子出門 養父母被訴【聯合報記者劉峻谷08.10.10
 
十一歲的男童小安,四年前在育幼院被陳姓醫師夫婦收養,原本被當成寶貝;但是三年後養父母嫌他會偷錢,又會跟妹妹爭吵,除了向法院聲請終止收養,還在深夜裡將他趕出門。台北地檢署昨天依遺棄罪嫌起訴養父母。
小安認為,養父母是因為只疼愛親生女兒,才不愛他。曾經照顧小安的育幼院保育員無奈表示,父母對子女犯錯都會教導和包容,陳姓醫師夫婦說不養就不養,難道都沒有感情嗎?
據了解,陳姓醫師夫婦已向台北地院聲請終止和小安的收養關係,但法官還未作出裁定,小安就被趕出家門,目前由社會局安置在育幼院。
大台北地區的五十歲陳姓醫師與四十五歲太太,九十一年底參加社團活動,在育幼院認識當時五歲的小安;夫妻倆認為小安長相清秀、活潑有禮,很有好感,此後常在假日帶小安出遊,雖然他們當時已有個三歲女兒,但與小安相處兩年後,仍決定向法院聲請收養。
法官請兒童福利聯盟社工評估這件收養案,社工訪談發現這對醫師夫婦的確很喜歡小安,小安也接納兩人。育幼院考量小安被收養機會,將隨著年紀漸長漸少,也贊成收養案。法院衡酌陳姓醫師家庭健全,有足夠經濟能力,最後裁准收養。
今年三月中旬,陳妻打電話告知社工,說小安常與妹妹爭吵,還會偷錢,行為偏差無法改善,想終止收養關係。社工力勸醫師夫婦三思或改變管教方式,但醫師夫婦仍不願讓小安回家。
沒想到,今年三月下旬晚上十點多,小安哭著回到育幼院,說爸媽趕他出門。育幼院報警處理,社會局協調無效,將全案移送台北地檢署。 
 
兩度被棄養》小安沮喪:我不乖嗎【聯合報記者王宏舜08.10.10
 
小安身世坎坷,雖然才十一歲,卻已經被遺棄兩次。育幼院保育員說,小安返回院內心情沮喪,不能接受「二度被棄養」的事實,不斷問老師「我不乖嗎?為什麼沒有人要?」讓人聽了好心疼。
談起小安的身世,保育員昨天幾度紅了眼眶。小安三歲時,被祖母遺棄在育幼院門口。警方找到小安祖母,她說,媳婦外遇生下小安,家人在不知情下撫育了三年,後來發現小安長相與家人不同,檢驗DNA證實是「別人的種」;媳婦離家出走,她只好將小安帶到育幼院。
 
養母說:「小安一直偷 只好放棄」【聯合報記者王宏舜08.10.10 
 
「他多次說要改過,卻還是一直偷!」小安的養母昨晚無奈表示,還說她為了小安的行為偏差,看了不少心理學書籍,他們實在無力管教,才不得不放棄,其實心裡也十分不捨。
陳醫師的太太說,她在收養小安之前,曾擔任這間育幼院的志工;後來生了女兒,覺得有能力再分享愛給其他院童,才選了大她女兒兩歲的小安。
小安「每周一偷」的壞習慣,造成他們夫妻管教意見不一。當時小安喃喃說「想回育幼院」,他們氣憤之下,才會讓他走回離住處不遠的育幼院。
陳醫師夫婦說,小安和他們親生的女兒間相處沒有問題,也沒有差別待遇,但她懷疑小安的心理有陰影、不健康,讓他們心裡很擔憂。
 
「棄兒中的棄兒」 退養增多了【聯合報記者曾懿晴08.10.10 
 
「退養」是社工最害怕聽到的字眼。兒福聯盟資源發展處副主任陳雅惠表示,遭退養的孩子形同「棄兒中的棄兒」,孩子心靈受創的程度更加嚴重,但近年退養比率日漸增加。
陳雅惠指出,民眾在決定收養前,需認清孩子是進入一個家族,一定要經過完善的溝通、評估,並與親屬取得共識。「收養的孩子要視如己出,遇到問題不能因為非親生就輕率處理。」
一位資深社工員表示,有的夫妻收養孩子後相處發生問題,就會挑孩子的毛病,從八字不合、到不投緣,甚至怪孩子父母不好是「壞種」,這對孩子傷害很大,急著要終止收養。雖然社工員多方勸說,孩子是無辜的,但實在不得已,也只好對被終止收養的孩子做心理輔導。
兒福聯盟呼籲,收養家庭在決定退養前,應先尋求協助解決問題,不要草率將孩子送回,避免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兒福聯盟諮詢專線(02)2550-5959轉收出養組。
【記者劉峻谷/台北報導】台灣近六年來,每年至少有八百個孩子被收養家庭終止收養,多的時候有一千多名,社福機構認為應正視此一現象反應的社會問題。
內政部戶政司統計,台灣被收養人數逐年遞減,被終止收養人數卻始終維持在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之間。例如去年有兩千五百四十人被收養,八百四十七人被終止收養;前年被終止收養人數還高達一千零廿八人,逼近收養人數的一半。

棄嬰法有漏洞 青少年也被丟>中時08-10-10諶悠文

     美國內布拉斯加州俗稱《「避風港法》(Safe Haven law)的法令自七月生效,該法案原意在讓有困難的父母合法棄嬰,不料被帶去遺棄的十七個孩子裡,竟然大多數已是十來歲的青少年,甚至出現跨州遺棄十四歲少女的現象。為了遏止這股棄養風潮,內布拉斯加州議會準備召開特別聽證會,討論修法事宜。
     依據內布拉斯加的《避風港法》,家長匿名將孩童遺留在醫院可免於被起訴。此一立法本意在於保護父母不想要的嬰兒不受到傷害,但美國五十個州中,唯獨內布拉斯加州的法條內容沒有對嬰孩年齡設限,而只使用「孩童」(child)這個字眼。
     有些人於是把法律條文中的「孩童」解釋成「未成年」,內布拉斯加州的未成年定義為十九歲以下。有些則採用普通法的定義,即十四歲以下,而且這項立法並未把跨州遺棄子女在內布拉斯加州者排除在法律保護之外。
     由於法律文字存在詮釋的空間,自該法生效以來,內布拉斯加州已經有十七名孩童遭遺棄,其中只有四名不滿十歲,其他十三名全都超過十歲。這四名不滿十歲的兒童都來自同一個家庭,他們的父親於九月廿四日將九名子女遺棄在奧瑪哈一家醫院,小孩年齡從一歲到十七歲不等。
     一名來自愛荷華州康瑟爾布拉夫斯市的十四歲少女,七日深夜被遺棄在密蘇里河對岸的內布拉斯加州奧瑪哈市克萊頓大學醫學中心,這也是該州出現的第一起跨州遺棄青少年案例。
     內布拉斯加州州長海內曼發表聲明指出,這條法律已遭到濫用,《避風港法》的制定不是要讓家裡有難以管教的青少年就棄養他們,或拋棄家長應盡的責任。      他表示,將在州議會下個會期主張修法,把法律焦點拉回到保護處境危險的嬰兒,這應該是優先要務。

收養非有愛就行 專業協助不可少【聯合報王美恩/兒福聯盟知識長08.10.12 
 
「退養」代表收養不成功,想撤銷收養關係,對收養孩子以及收養父母而言,都是無法抹煞的痛。
這世上有些孩子,可能是棄嬰背景,或是家庭貧窮因素,或是身心疾病問題,或是未婚懷孕等等,需要收養家庭的出現,給予他們照顧。而離開原生父母,失去那從血緣來的依靠關係,對誰都是一種無形的傷痕,這傷痕需要一個新巢來呵護他們,使孩子有一個愛的環境,可以有機會得到復原,他們才得以穩健地長大。
筆者在工作中所接觸的國際收養家庭,他們跨種族收養弱勢孩子。比起國內的收養人,國際收養人較易收養到弱勢的孩子,像是有先天性疾病、身心障礙、受虐的孩子,因為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強調收養的利益優先順序,孩子須先確定在國內無人收養後,才能安排國際收養家庭來收養,因此在國內較難尋覓到收養家庭的弱勢孩子,就會再安排至國際收養的選擇。
在兒童人權進步的國家要成為收養家庭,不光是有愛心就可以,必須要通過政府社工單位的評估,包括收養動機、家庭功能等的審核,並要接受親職培訓課程,這些程序完成拿到收養父母證照,直到真正領養到孩子,以荷蘭為例,通常是要四年左右的時間。
這樣的漫長程序,也沒有讓這些收養父母退卻,為了收養孩子的幸福,荷蘭政府或是收養服務專業人員,認為做父母需要學習,願意上課且耐心等候的特質,都是收養父母必備的條件。
收養的親子關係中的確有許多特殊議題要處理,但那不代表不能建立親密長久的親子關係,從過去許多國際收養歷史中,我願意相信只要收養家庭有心想做好收養父母,經由適當的專業協助,經由適當的方法呵護有「傷痕」的孩子,整個收養過程將會是美好的經驗。
國內應該儘速立法規定收養流程中安排更多專業協助,以支持更多有心的人可以順利走過收養過程,也保障父母及孩子雙方的權益。

 棄兒出養困境與個案分享記者會  
 
    新生命的誕生原應是最充滿希望、最需要細心呵護的開始!但有些孩子竟然一出生即被遺棄,只能孤單、無助地在黑暗的角落中為活下去而奮鬥著。根據兒盟統計近兩年被媒體報導的重大棄兒新聞,發現棄兒事件呈現大幅上升的趨勢:從95年至今,近兩年來報導遭棄養的嬰幼兒數共達60人,其中更有10個孩子因此死亡,致死率達一成六以上;今年十月份才短短半個多月,就接連傳出3起棄嬰個案,令人觸目驚心!進一步分析這些棄養個案,未滿一歲的嬰幼兒比例高達八成七,其中甚至有七成四是未滿月的初生兒。遺棄地點方面,除醫院(19.3%)與社福機構(5.8%)可暫時提供適當幼兒照顧外,其他高達七成的幼童都是被遺棄於學校、公園、商店(大賣場)等風吹雨淋的戶外場所,甚有些孩子是被丟棄在偏遠的樹林、河邊、公募,失去了寶貴的生命。兒福聯盟展開「搶救生命 棄兒不捨」行動已經兩個月時間,2了呼籲大家持續地關注和協助,兒福聯盟與遠傳電信共同召開記者會,除了進一步公布「棄兒出養困境分析報告」之外,並邀請到了也曾經是個棄兒黑寶寶的俐比和他的收養媽媽一起現身說法,分享尋找幸福的歷程,也要與當天的愛心大使柯有綸一同鼓勵出養人面臨困難要勇於面對並尋求協助,並期盼能募集更多社會資源、號召更多愛心人士,無論是捐款還是成為收養人,一同為更多的棄兒寶寶加油打氣、找到回家的路!

棄兒出養困境分析報告,最悲傷的棄兒個案、最嚴重的社會問題

    兒福聯盟執行長王育敏說明此次募款行動目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半個月不到的時間,就接連出現了三起棄兒個案;現在天氣愈來愈冷,剛出生的孩子被丟在戶外是很難存活下來的。兒福聯盟再度召開記者會,除了大聲疾呼,無論遭遇多大困難都不要以「丟棄」孩子解決問題之外,更希望進一步號召社會大眾加入『搶救生命棄兒不捨』行動的行列,無論是捐款還是成為收養人,都能夠提供具體的協助,讓每個孩子不再面臨生存的威脅,都能擁有尋找幸福家庭的機會!」為了讓社會大眾更深入了解台灣地區棄兒問題以及棄兒保護工作中所面臨的困境,記者會中也公佈「棄兒出養困境分析報告」,期待喚起社會大眾共同關注:

生命的開始就面臨結束?去年至今報載60個棄兒,致死率達一成六

我們統計比較近兩年被媒體報導的重大棄兒新聞,發現棄兒事件呈現大幅上升的趨勢:民國95年被報導遭棄養的嬰幼兒數共28人,導致5人因此死亡;而民國96年初至今,遭棄養嬰幼兒總數已達32人,已經超過去年的遺棄兒童數,兩年以來棄兒個案的致死率更達到一成六。
進一步分析報載遭遺棄的兒童年齡發現,以嬰幼兒為最多,未滿一歲的幼兒比例高達八成七,僅出生一個月內便被遺棄的孩子更高達七成四;遺棄地點方面,以「路邊」所佔的比例最高,近五成;值得注意的是,除醫院(19.3%)與社福機構(5.8%)可暫時提供適當幼兒照顧外,其他超過七成的幼童是被遺棄於學校、公園、寺廟、商店(大賣場)、民宅(朋友家、保母家)等危險場所,遭遇不測的風險往往會大幅提高。
回顧95至96年被遺棄後死亡的10名嬰幼兒,都是出生未滿月的孩子,而且被棄置的地點多是偏僻、危險的地方,如公廁、橋下等,甚至還有被丟到鐵皮遮雨棚、河中或掩埋至公墓中的情況,剛出生的寶寶身體虛弱,需要醫療照顧,竟被如此殘忍的遺棄,一出生便遭遇枉死的命運。

棄兒中的棄兒?每2個孩子就有1個新型態的棄兒,面臨難以出養的命運

隨著社會越趨複雜,目前台灣的棄兒除來自經濟困難的家庭外,也增加許多新型態的出養孩子,如:黑寶寶、毒寶寶、病寶寶等,而這些新型態的棄兒,他們往往面臨比一般出養孩子更難找到收養家庭的窘境。兒盟針對93年至95年所服務的出養兒童進行調查,發現病寶寶的比例逾三成(32.8%),毒寶寶的比例次之,約一成左右(10.2%),黑寶寶的比例則近一成(8.8%)。
進一步分析出養兒童無法順利出養的比例,高達五成(50%)的毒寶寶、近三成(29%)的病寶寶,與近一成(8.3%)的黑寶寶,屬於難出養的個案。這些找不到收養家庭的新型態棄兒,經過漫長的等待最後可能也會被台灣社會再度遺棄,只能尋求國外收養的途徑,來為他們找到新家。

愛兒有條件?四成五不欲人知、七成七要求身家清白、七成二只喜歡健康寶寶

相較於國外,台灣收養父母對收養仍抱持相當保守的觀念,實務工作中發現,有七成七的收養人要求身家清白,深信「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遺傳」觀念,因而拒絕生父母有犯罪、性侵害或吸毒、酗酒歷史,或不清楚生父母狀況的孩子,就算年幼的孩子如同白紙般無辜,仍拒絕於家門外;有七成二的收養人完全健康考量,不但拒絕身心障礙、重大罹患疾病的孩子,就算是僅有輕微疾病,不至影響其生活功能的孩子(如:輕度地中海型貧血、蠶豆症等),仍被收養人列為黑名單中;有四成五的收養人不欲人知,雖想收養,但不願收養事實曝光,因此拒絕收養相貌和自己明顯不同的孩子,因此膚色、輪廓特殊的孩子也就被排除在外;另外甚至有三成五的收養人對孩子的外貌吹毛求疵,只願意收養看起來可愛、清秀、跟自己投緣的孩子。
收出養服務主要的精神,是為孩子尋找一個的幸福的家庭,而非為父母或家庭挑選一個合適的孩子。但由於許多收養人對孩子的特質有許多限制和過高的期待,使棄兒們像是貨架上的商品一樣,面臨被有條件篩選的困境,更使我們在為特殊棄兒找家的過程更為艱困。

專業承諾的沉重負擔? 六成以上孩子安置期超過3個月,最長者甚至高達八年之久

在兒盟短期安置的棄兒和出養兒童中,有七成六是三歲以下的幼兒,特別需要大人貼身照顧和更多擁抱與親近的機會,尤其是對於這些出生後便遭逢變動的孩子,穩定且溫暖的家庭式照顧環境,更是不可或缺。因此,雖然家庭式的安置比機構式安置必須付出更多的人力與金錢,但為棄兒安排家庭式的安置照顧,仍是兒盟堅持的首選。
為棄兒募集充足的資源,讓孩子在等家的過程中也能受到好的照顧,是兒盟對孩子們專業的承諾。但前述的幾大困境,增加了尋找收養家庭的難度、延長了孩子安置的時間、也形成兒盟更龐大的經濟壓力。在兒盟安置的棄兒中,六成以上的孩子安置期超過3個月,最長者甚至高達八年之久,我們亟需籌募更穩定的棄兒生活照顧基金。
http://www.children.org.tw/news.php?offset=0&id=1872&typeid=11

如何辦理收養子女之認可

自民國七十四年六月五日起,收養子女應聲請法院認可,分別說明如下:

  收養之意義

    收養就是收養別人的子女,作為自己的養子、養女。養子養女跟親生子女的權利義務是相同的。

  收養之規定

    關於收養的規定很多,現將主要的列舉說明:
   (一)收養要訂立收養書面契約,但是被收養人未滿七歲而無法定代理人者,可以不訂立書面契約。收養契約的當事人是收養人和被收未滿七歲者,由法定代理人代為辦理;七歲以上之未成年人,則應得到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二)夫妻收養子女應共同辦理,不得單獨一人收養子女。但夫妻之一方收養他方的子女時,可由一人收養。
   (三)收養人應比被收養人年長二十歲以上,夫妻有一人年齡不比養子      女年長二十歲以上,收養就不合法,法院不會認可。
   (四)直系血親不得收養,所以,祖父母、外祖父母,不得收養自己的孫子女、外孫子女為養子女。直系姻親也不得收養,因此,公婆不得收媳婦為養女,岳父母也不得收女婿為養子。但是,夫可收養妻與前夫之子女,妻也可收養夫與前妻之子女。旁系血親及旁系姻親的輩分不相當者,不得收養。但是旁系血親在八親等之外、旁系姻親在五親等之外者,則可以收養。
   (五)一個人除給夫妻二人收養外,不能再給他人收養。因此,張三之養子,就不能再被李四收養。
   (六)結了婚的人被收養時,應得到配偶的同意。成年人被收養時,對本生父母若有不利的情形,也是不可以的。

   收養之認可

   (一)認可的法院:由收養人住所地的法院管轄,如果收養人在中華民國無住所,就由被收養人住所地或所在地之法院管轄。
   (二)聲請認可的人:由收養人和被收養人一同具狀聲請。
   (三)隨聲請狀附交的文件:(1)收養契約書。(2)收養人及被收養人的身分證明文件。(3)被收養人為未成年人時,應提出收養人職業、健康及有關資力的證明文件。(4)被收養人有配偶時,應提出配偶的同意書,或不能同意的證明文件。(5)被收養人本生父母的同意書。但本生父母有礙難同意者,就不須提出。(6)收養人或被收養人為外國人時,應提出收養符合其本國法的證明文件。
   (四)法院的調查:收養是關於身分的行為,法院應調查當事人確有收養及被收養的意思;以及收養人品行、能力,是否對被收養人不利;是否合於法律規定;同意有無欠缺;是否有無效或得撤銷原因;成年人被收養時是否於本生父母不利,均合於規定方始裁定認可。
   (五)認可裁定送達:十日內無人抗告即告確定,聲請人可聲請發給確定證明,持裁定及確定證明,就可到戶籍機關辦理收養戶籍登記。當然,沒有辦理戶籍登記,只要經過法院認可後,收養的權利義務就發生了,不因此有差異。

  收養契約書實例:
    張大公與趙小玉為夫妻,願共同收養李逵、王秀所生之子李二寶為養子。雙方喜悅,依法訂立本收養契約。
    收養人張大公    民國○○年○月○日出生
              住○市○街○號
    收養人趙小玉    民國○年○月○日出生
              住○市○街○號
    被收養人李二寶   民國○年○月○日出生
              住○市○街○號
    法定代理人李逵   住○市○街○號
    法定代理人王秀   住○市○街○號
    中華民國○○年○○月○○日
http://www.judicial.gov.tw/assist/assist01/assist01-07.asp

收養(大陸)

收養的法律解釋:收養是擬制血親的親子關系借以發生的法定途徑。收養制度是婚姻家庭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領養他人的子女2自己的子女。收養人稱2養父、養母,被收養人稱2養子、養女。收養須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我國保護合法的收養關系。養父母與養子女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適用婚姻法對父母子女關系的規定。
  收養行2是一種設定和變更民事權利、義務的重要法律行2,它涉及對未成年人的撫養教育、對老年人的贍養扶助以及財#繼承等一系列民事法律關系。收養這一法律行2的目的在于使沒有父母子女關系的人們之間#生擬制的法律上的父母子女關系。一般說來,送養人2生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收養人2養父和養母(單方收養時是養父或者養母),被收養人2養子或養女。收養行2一旦發生法律效力,便#生兩個方面的法律效果:一是在收養人和被收養人之間#生法定的父母子女關系,二是對被收養人及其生父母之間的父母子女關系以及基于此的其他親屬關系同時消滅。由于收養法律行2可以導致當事人人身關系和民事權利義務的變化,所以法律對于收養行2一般均規定比較嚴格的條件,其中包括對收養人條件的規定,對被收養人條件的規定以及對被收養人的送養人條件的規定等。符合這些條件的當事人在自願、平等、協商的基礎上,達成收養協議,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報主管機關進行收養登記後,收養關系便#生法律效力。
  收養不同于寄養,寄養是父母因特殊情況不能直接履行對子女的撫養義務,把子女寄托在他人家中生活的委托代理行2。寄養不發生父母子女關系的變更,被寄養兒童與受托人之間不#生父母子女的法律關系。
  收養不同于撫養和贍養,根據我國婚姻法和繼承法的有關規定,撫養是父母照顧、養育其子女的一種法定義務;贍養是成年(孫子女,子女)照顧、關懷其父母或者祖父母的法定義務。無論撫養還是贍養,都不引起人身關系和民事權利義務的變更,都不是變更人身關系的民事法律行2。公民非因法定義務而自願撫養他人子女也不屬于收養的行2。

  國內收養法律知識問答

  1、收養和寄養的區別?
  收養是一種民事法律行2,養父母和養子女的關系和親生父母子女間的關系基本相同,收養是一種擬制血親關系的行2,可以依法成立,也可以依法解除。寄養是指父母因特殊原因不能直接履行對子女的撫養義務,把子女寄托在他人家中生活的一種委托代養行2。寄養不發生父母子女關系的變更。
  2、哪些人可以被收養?
  我國收養法規定的被收養人是指由于特殊的原因無法和父母共同生活的未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具體包括:
  《1》喪失父母的孤兒;
  《2》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
  《3》生父母有特殊困難無力撫養的子女。
  3、那些人可以作2送養人?
  收養法規定,孤兒的監護人、社會福利機構、有特殊困難無力撫養子女的生父母可以作2送養人。
  4、辦理收養登記,收養人要提供哪些證明?
  a)收養人的收養申請;
  b)收養人所在單位的證明,證明有收入,有經濟條件收養;
  c)收養人所在街道居委會或村委會的證明,證明是當地居民,有收養要求;
  d)收養人的體檢,證明身體健康,有條件撫養孩子;
  e)收養人的身份證和戶口簿;
  f)收養人所在地派出所的證明,證明收養人無犯罪記錄;
  g)如果收養福利院的孩子,需要給福利院交一定的孩子撫養費。
  5、收養法對無配偶的男性收養女性,有何特殊要求?
  無配偶的男性收養女性的,收養人與被收養人的年齡應當相差40周歲。
  6、收養人能否收養成年子女?
  收養法對親屬間收養成年子女規定,收養三代以內同輩旁系血親的子女,可以不受被收養人不滿14周歲的限制。
  7、由哪個部門辦理收養登記?
http://www.judicial.gov.tw/assist/assist01/assist01-07.asp

涉外收養

  涉外收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涉外收養,是指含有涉外因素的收養,即在收養人與被收養人之間至少有一方2外國人。狹義的涉外收養,是指外國人或無國籍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收養中國公民的子女。本書所說的涉外收養是狹義的涉外收養。

涉外收養的法律適用

  我國《收養法》第21條規定:“外國人依照本法可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子女。”對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子女,我國法律要求:除應當符合中國收養法的有關規定外,還應當符合收養人所在國的有關收養法。因收養人所在國法律的規定與中國法律的規定不一致而#生的問題,由兩國政府有關部門協商處理。涉外收養所適用的法律除了1992年4月1日實施、1998年11月4日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外,還有民政部于1995年5月25日頒布實施的《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子女登記辦法》等。

  涉外收養的實質要件

  涉外收養的實質要件,是指外國人或者無國籍人在中國境內收養中國兒童時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外國人在中國境內收養中國兒童,應當適用中國法律,具備中國收養法規定的成立收養關系的一般實質要件,此與國內收養無異。

  涉外收養的形式要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第21條、《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子女登記辦法》第4條至第21條規定了涉外收養應當履行的法定程序,即涉外收養關系成立的形式要件。
編輯本段涉外收養的程序
  2確保建立有效的收養關系、保護被收養人的利益,涉外收養在程序上較國內的收養程序複雜。其具體程序如下:

  (一)外國收養人通過外國收養組織向中國收養組織提出收養申請

  外國人在華收養子女,應當通過所在國政府或者政府委托的收養組織(以下簡稱外國收養組織)向中國政府委托的收養組織(以下簡稱中國收養組織)轉交收養申請並提交收養人的家庭情況報告和證明。外國收養人的收養申請、家庭情況報告和證明,是指由其所在國有權機構出具,經其所在國外交機關或者外交機關授權的機構認證,並經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該國使館或者領館認證的下列文件:
  (1)跨國收養申請書;
  (2)出生證明;
  (3)婚姻狀況證明;
  (4)職業、經濟收入和財#狀況證明;
  (5)身體健康證明;
  (6)有無受過刑事處罰的證明;
  (7)收養人所在國主管機關同意其跨國收養子女的證明;
  (8)家庭情況報告,包括收養人身份、收養的合理性和適當性、家庭狀況和病史、收養動機以及適合于照顧兒童的特點等。
  在華工作或者學習連續居住一年以上的外國人在華收養子女,應當提交前款規定的除身體健康檢查證明以外的文件,並應當提交在華所在單位或者有關部門出具的婚姻狀況證明,職業、經濟收入或者財#狀況證明,有無受過刑事處罰證明以及縣級以上醫療機構出具的身體健康檢查證明。

  (二)中國送養人向我國民政部門提出送養申請及其審批

  送養人應當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提交本人的居民戶口簿和居民身份證(社會福利機構作送養人的,應當提交其負責人的身份證件),被收養人的戶籍證明等情況證明,並根據不同情況提交下列有關證明材料:
  (1)被收養人的生父母(包括已經離婚的)2送養人的,應當提交生父母有特殊困難無力撫養的證明和生父母雙方同意送養的書面意見。其中,被收養人的生父或者生母因喪偶或者一方下落不明,由單方送養的,並應當提交配偶死亡或者下落不明的證明以及死亡的或者下落不明的配偶的父母不行使優先撫養權的書面聲明。
  (2)被收養人的父母均不具備完全民事行2能力,由被收養人的其他監護人作送養人的,應當提交被收養人的父母不具備完全民事行2能力且對被收養人有嚴重危害的證明以及監護人有監護權的證明。
  (3)被收養人的父母均已死亡,由被收養人的監護人作送養人的,應當提交其生父母的死亡證明、監護人實際承擔監護責任的證明,以及其他有撫養義務的人同意送養的書面意見。
  (4)社會福利機構作送養人的,應當提交棄嬰、兒童被遺棄和發現的情況證明以及查找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情況證明;被收養人是孤兒的,應當提交孤兒父母的死亡或者宣告死亡證明,以及有撫養孤兒義務的其他人同意送養的書面意見。
  (5)送養殘疾兒童的,還應當提交縣級以上醫療機構出具的該兒童的殘疾證明。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對送養人提交的證件和證明材料進行審查,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公告查找其生父母。認2被收養人、送養人符合收養法規定條件的,將符合收養法規定的被收養人、送養人名單通知中國收養組織,同時轉交下列證件和證明材料:
  (1)送養人的居民戶口簿和居民身份證(社會福利機構作送養人的,2其負責人的身份證件)複制件;
  (2)被收養人是棄嬰或者孤兒的證明、戶籍證明、成長情況報告和身體健康檢查證明的複制件及照片。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查找棄嬰或者兒童生父母的公告應當在省級地方報紙上刊登。自公告刊登之日起滿60日,棄嬰和兒童的生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未認領的,視2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

  (三)涉外收養的批准與通知

  中國收養組織對外國收養人的收養申請和有關證明進行審查後,應當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報送的符合收養法規定條件的被收養人中,參照外國收養人的意願,選擇適當的被收養人,並將該被收養人及其送養人的有關情況通過外國政府或者外國收養組織送交外國收養人。外國收養人同意收養的,中國收養組織向其發出來華收養子女通知書,同時通知有關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向送養人發出被收養人已被同意收養的通知。

  (四)涉外收養登記

  第一,外國收養人應當親自辦理收養登記。外國人來華收養子女,應當親自來華辦理登記手續。夫妻共同收養的,應當共同來華辦理收養手續;一方因故不能來華的,應當書面委托另一方。委托書應當經所在國公證和認證。
  第二,收養人與送養人應當訂立收養協議。外國人來華收養子女,應當與送養人訂立書面收養協議。協議一式三份,收養人、送養人各執一份,辦理收養登記手續時收養登記機關收存一份。
  第三,涉外收養登記的機關。書面協議訂立後,收養關系當事人應當共同到被收養人常住戶口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辦理收養登記。
  第四,辦理涉外收養登記應當提交的材料。收養關系當事人辦理收養登記時,應當填寫外國人來華收養子女登記申請書並提交收養協議,同時分別提供有關材料。收養人應當提供中國收養組織發出的來華收養子女通知書及收養人的身份證件和照片。送養人應當提供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發出的被收養人已被同意收養的通知及送養人的居民戶口簿和居民身份證(社會福利機構作送養人的,2其負責人的身份證件)、被收養人的照片。
  第五,涉外收養審查與登記。收養登記機關收到外國人來華收養子女登記申請書和收養人、被收養人及其送養人的有關材料後,應當自次日起7日內進行審查,對符合收養法和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子女登記辦法的,2當事人辦理收養登記,發給收養登記證書。收養關系自登記之日起成立。收養登記機關將登記結果通知中國收養組織。

  (五)涉外收養公證

  收養關系當事人辦理收養登記後,各方或者一方要求辦理收養公證的,應當到收養登記地的具有辦理涉外公證資格的公證機構辦理收養公證。
http://baike.baidu.com/view/1395801.html?tp=1_11

不能沒有你No Puedo Vivir Sin Ti (2009)

導演:戴立忍
編劇:戴立忍
演員:陳文彬/趙祐萱/林志儒
劇情簡介
本片是台灣實力派演員戴立忍的第二部劇情長片,劇情改編自一則「父親抱著女兒跳天橋」的真實社會新聞,電影場景主要都在高雄縣市拍攝,戴立忍透過黑白影像,描繪人性最真實的父女親情,平實的拍攝手法,呈現了台灣南部底層社會的真實面貌。本片入圍2009鹿特丹影展競賽片以及南非德班影展最佳影片,以及將代表台灣角逐2010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本片說的是一個勞工階級面對法律儘管努力,卻無力阻擋女兒被社會局帶走,受不了欲攜女跳天橋的悲慘故事。男主角陳文彬的構想,戴立忍導演利用一年半的時間撰寫劇本,精練的黑白畫面營造強烈的張力,黯淡色彩呼應男主角生命無出口的困境。本身曾任國會助理、記者,現任紀錄片與戲劇導演的陳文彬,飾演高雄勞工李武雄。與太太沒有登記結婚的他,因妻子離去,獨自撫養7歲的女兒。女兒到了入學的年紀,經過友人(《牆之饜》導演林志儒飾)提醒去戶政事務所報戶口,才發現妻子的配偶欄不是他,所以女兒的監護權落在那男人身上。
一個殷實的小人物一次次遭到官僚態度的刁難,他北上求助立委同學,輾轉警政署處理,也被踢皮球踢回高雄的戶政事務所。疲勞的背影漫步在疏離的台北街頭,邊緣邋遢的模樣吸引博愛特區便衣的注意,一台警車將他帶回警局徹底盤查,觀眾也不免同情他的遭遇。一個古意、靠自己扶養女兒的無照潛水伕,溫和的性格被國家體制激怒,成了失去理智(想與女兒同歸於盡)的野獸?!《不能沒有你》除了批判官僚體制,也凸顯邊緣融入社會核心的困難。當一個人連最基本的親情都被剝奪時,他還有什麼活下去的勇氣?《不能沒有你》自然流露底層小人物的困境,男主角天橋上一句:「社會不公平啊!」道盡社會邊緣人物壓抑的心情。
2003年一則新聞「父親抱著女兒跳天橋」,超過六個台灣電視台做了實況轉播,過程長達二十分鐘。兩天之後,再也沒有任何一份媒體後續報導,更別提關注這對父女試圖彰顯的事由,卻觸動了戴立忍想拍這部片的念頭。
戴立忍說,拍這部片不是要讓大家去同情這對父女的處境,直到最近,類似的新聞事件仍比比皆是,我希望這部電影一方面能夠喚起社會大眾的同理心,他們的生活簡樸平凡,卻仍有小人物的堅持與自尊,為了自己的生活努力奮鬥,另一方面,也希望在這個經濟崩解的時代中,能夠帶給人堅持下去的力量與勇氣。
幕後訪談
《不能沒有你》是一個補給站,補給什麼呢?補充勇氣、力量、執著、關懷、愛和溫暖。「NO PUEDO VIVIR SIN TI」(西班牙語中「嘸你我會死」之義),要是你說不出口,歡迎帶他來看這部電影。
演員/陳文彬與趙祐萱
陳文彬早年曾經擔任過記者,本身也是一位紀錄片與戲劇導演,長期用影像關心社會與族群議題,曾獲得建會地方誌影展優選,入圍第41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導演的話
這部電影並不是要讓大家去同情這對父女的處境,我希望這部電影一方面能夠喚起社會大眾的同理心,帶給人堅持下去的力量與勇氣。 更多劇照
http://www.atmovies.com.tw/movie/film.asp?action=now&film_id=fntw59710062

主題:大家來找碴吧  2009/10/21

1F這部片濫到我實在抓狂受不了了,所以上來寫評論,請支持者多多包涵.
不合理處:
1.開頭有交代女兒的媽媽張明秀有來找他,戶政事務所也知道,但是後來爸爸被抓去關以後,已經結婚的親身母親卻沒來領回.這點怪怪的
2.爸爸無法讓自己女兒掛在自己戶口下,卻又不願意去找親身母親要求放棄扶養權利,反而去找立委同學幫忙,很怪.
3.裡面爸爸跟客家朋友台語客家話夾雜,非常不合理,本人精通此兩種語言,沒看過這種交談方式.
4,小女孩七歲以前都跟父親窩在船上與世隔絕,父親沒讀過書,照理說不會說國語的,而小女孩卻會說標準國語?這在台語普遍的南部非常不合理,本人認識的南部人就算大學了也是平常都說台語的,何況作苦工的主角?
5對於一個結婚了的女人為何跟一個狀況這麼糟糕的邊緣苦力生了小孩卻不見,沒有詳細交代,這才是觀眾最關心的.
6這部片美其名要發人深醒,但是呈現的重點卻是政府機關的腐敗,卻對於主角的種種愚蠢行為沒有給予觀眾清楚的交代與引導,對於社會大眾有何幫助?祇是激化南北對立而已.
7社會局對這女生不說話的處理竟然是送回親身父親那邊,
九歲的女孩,與父親睡再同一個床上,恐怕不久又會發生不倫的社會案件又再度進入社會局.
回應
部分x新並誑的砸碎,對國片的態度就是雞蛋裡挑骨頭,對洋片的態度就是隔著毛玻璃看東施,只是因為砸碎靠悉楊?維生,就有必要做出這下三ㄌ的方式來找國片的茶嗎?
4F版大說的真好,我個人在看這部電影時,也有上述得疑問,尤其是小女孩國語很
5F 1 開頭就交代公務員要父親自己去找張明秀.也就是說政府不會主動幫你找.這個媽媽因為已婚所以根本不想要這個女兒吧
2.電影描述的父親跟我們一般人不一樣!他不是高學歷份子.甚至有可能大字不認識幾個.他只知道要去找政府機關讓政府處裡.政府機關不理他.他就找立委
3.我是正統客家人.客家話我聽得懂.但說的很差.反而台語說的比較好...
4,這點是最不合理的.小孩還燙頭髮...
5如果要一一交代那要拍兩集了
6我跑過的政府機關 大部分都這種態度 很寫實吧
7到最後也只是讓小孩可以見父親.並未交代會還給父親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69810&sa=fntw59710062

不能沒有你:痛的距離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記載了感情的濃度,也承載了無奈的誤會。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可以說很多故事,這一點,《不能沒有你》的導演戴立忍很明白,也掌握得極精準。
 《不能沒有你》的開場戲來自於一齣新聞事件的電視實況轉播,一位中年男子李武雄背著女兒妹仔走上台北火車站前立體行車道上的天橋,手裡拿著美工刀,嘴上喊著社會不公,七歲女兒的臉上滿是驚慌,嘴裡一直叫著爸爸,爸爸......。
 男子悲憤的原因是:妹仔的戶口歸在女友名下,但是女友的婚姻登記欄內是另外一位先生,那兩人卻已音訊全無,依照戶籍法規規定,妹仔的撫養權屬於那名從來不曾亮相的陌生男子,不是他,所以社會局人員依兒童福利法規定必需強行帶走妹仔,以國家之力來照顧小女孩。
但是父女倆早已習慣相依為命的生活,日子雖清苦,卻能苦中作樂,甘之如飴,而且透過DNA鑑定,父女血緣並無疑義,公務人員卻死守法令,不容許其他解釋,李武雄面對的是既要「生離」,不如「死別」的悲憤,因為他已盡全力爭取留下妹仔,弱勢的他卻完全無法與國家抗衡,他那種「不能沒有你」的哀鳴,在遙遠與陌生的人群眼中完全沒有辦法換得同情,甚至在SNG的現場直播畫面中,成了中年男子帶女兒跳天橋尋死的「鬧劇」(新聞記者的對真相的無知「距離」,卻也構成了這對弱勢父女,完全意想不到的冷嘲熱諷)。
 李武雄的所有抗爭終告無效,他無法留住妹仔,但是妹仔對父親的思念與依靠極深,《不能沒有你》的終場戲是社工人員終於帶著妹仔,等著出港的李武雄返回。
 每天在心裡只想說聲「妹呀,爸爸好想妳」的李武雄終於能夠見到女兒時,他會做出什麼真情流露的動作呢?
 沒有,他沒有任何「戲劇化」的動作,在歸程的海域上,李武雄似乎就遠遠望見了曾經熟悉至極的人影佇立在岸邊,那是他朝思暮想的妹仔,於是他站上了船頭,然後船隻慢慢靠近岸邊,他沒有再做任何動作,就一直就站在船頭凝望,沒有揮手,沒有呼叫;同樣地,妹仔也是靜靜立在岸邊,等船泊岸,沒有呼叫,亦沒有揮手。
 理應是心情最激動的一刻,卻是最冷靜的肢體對應,為什麼?
 這一幕,對我而言,其實是《不能沒有你》最沈痛,也最有力的一擊,因為冷靜,壓抑和麻木,才讓人感受到最最無言的痛。
 人生相愛,不論是親情或愛情,理所當然想要緊緊相擁,彼此不想有任何空隙,也不想有任何距離,那是真情流露下的必然肢體反應,妹仔和李武雄從高雄浪跡台北的所有的歷程,都是緊密牽靠,不可湏臾分離,硬被扯分離後,李武雄雖有受挫的不堪與無奈,但是沒有放棄找尋,於公,他要爭取社工人員的同情與諒解,於私,他走遍各所學校,尋訪被社工另行安置,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接受國民教育的妹仔,他倦極累極,可是父女人倫是天性,他不會放棄,只是毫無所獲。
 父女終於相逢,久懸的心終於可以放下,那是何等感人的場景,一旦高喊,一旦狂奔,那就掉入「灑狗血」的傳統框架中了,《不能沒有你》的導演戴立忍踩了剎車,他沒有放縱演員做激情演出,反而是目瞪口呆的極靜默對,只有雙目直視,別無激情波動,那是百感交集後已經不知如何反應的極度震撼。
 愛到極點,卻也痛到極點時,字典中再無一字可形容,語彙再無一詞可達意,李武雄和妹仔的沈默安靜,不但不是親情疏遠之後的清冷,反而是內心澎湃之後,最沈痛的一種姿態,老子道德經中所說:「...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或者美國作家有亨利‧詹姆士(Henry James)在「仕女圖(The Portrait of Lady)」中所說的:「There are moments in our life when even Schubert has nothing to say to us...(生命中總有就連舒伯特也無言以對的時刻)。」 無非就是如此。
低微,並不代表微弱,流不出的眼淚,或許才比嚎啕更加傷痛,人生的歎息,可以極低微,卻一點不渺小,比對李武雄父女的身姿,你可以明白《不能沒有你》用最安靜的筆觸,寫出了人生最沈重的一聲歎息,那就是生命的藝術了。
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09/07/post-1380.html

《不能沒有你》風光 現實男主角嘆命運大不同 (東森新聞2009/11/29)

電影《不能沒有你》成為本屆金馬獎大贏家,導演戴立忍說要感謝真實事件的故事主角,也就是6年前抱著女兒揚言跳天橋的阮先生,阮先生聽到後客氣的說,得獎是因為導演的才華,但可惜電影上映後,對阮先生的生活沒有太多幫助,找工作還是一樣困難,甚至有人擔心他是危險份子。
勇奪最佳導演獎,戴立忍激動不已(新聞詳見:http://www.nownews.com/2009/11/29/38-2539357.htm),能成為金馬大贏家,都是靠著一則真實的社會事件。過了一晚,現實中要帶女兒跳天橋的男主角阮先生,一大早忙著看報紙關心得獎喜訊,聽見戴立忍說出得獎要感謝跳天橋的故事所成就,他直說不敢當,「導演的才華吧,跟故事沒有關係。」
6年前,被爸爸抱著差點掉下天橋的小女童,如今亭亭玉立,父女倆感情深厚,還一起去看這部描寫他們故事的電影,但《不能沒有你》上映後,對阮先生的生活沒有太大幫助。
他表示工作還是同樣難找,甚至有雇主會擔心他是「恐怖份子」,會擔心再發生類似事件,」當做我神經有問題。」臉上透露著無奈,《不能沒有你》風光得獎,阮先生雖然替導演高興,但身為事件男主角,卻還是得在社會底層努力找工作討生活,也只能感嘆,命運真的大不同。

「不能沒有你」女兒又被帶走

〔記者2009-12-19高雄報導〕六年前,有個爸爸抗議女兒成幽靈人口,激動抱著她在台北火車站前打算跳天橋,導演戴立忍將它拍成電影「不能沒有你」,風光成為今年金馬獎最大贏家,現實生活裡的爸爸,昨天傳出疑似不當碰觸今年升國中的女兒。
女兒跟老師說被爸爸摸
高雄市社會局說,女兒向學校老師詳細描述相關情節,校方立即通報社會局,目前已先緊急安置。
在鄰居眼裡,女兒身材瘦高,就像個青春期女孩,和爸爸的關係不錯,對於當年跳天橋事件,她不願多談,「記不太起來了」是她面對媒體一貫的說詞。
現實生活裡,這對父女過得相當清苦,住在高雄市一棟老舊公寓五樓,原本擔任油漆工的爸爸,失業已有一陣子,靠著打零工勉強過日子。
學校通報社局緊急安置
爸爸說,昨天下午五點左右,一如往常騎機車前往學校接女兒放學,所有學生都走光了,卻不見女兒蹤影,以為女兒自行返家,回家不久接到社會局電話,請他過去談一談。
他一頭霧水前往高雄市社會局,社工員問他,到底有沒有碰觸女兒重要部位?
他要社工員說清楚,社工員回他說,阿嬤都看到了,你還否認!他回嗆社工員說,你乾脆直接問我有沒有…並進一步要求社工員說清楚時間、地點、證人。
他無奈地說,女兒從小在單親家庭由他一手帶大,從洗澡、換衣服,把女兒照顧好,是他最大的責任!現在女兒長大了,他不可能會做出那種事,社會局就是要他承認,「沒做的事情,根本就說不出那種他們(指社工)要的答案」。
他說,當年他與同居女友生下女兒,女友後來失蹤,到戶政事務所登記女兒戶口時,赫然發現女友已經結婚,在找不到女友情況下,剛出生的女兒成了黑戶,原來的身分證字號遭註銷。
父喊冤稱不可能這麼做
他擔心女兒成了幽靈人口,無法順利入學,四處求援碰壁。六年前,採取激烈抗議手段,從高雄騎機車帶著七歲女兒到台北,選擇火車站前的天橋,先拿美工刀自我傷害,接著在眾人驚呼聲中,抱著女兒跨過天橋準備往下跳。
這驚悚的一幕透過SNG轉播,許多人至今記憶猶新,有人痛罵父親無情,有人被父女情深感動,與警方對峙一個多小時後被捕,依妨害自由、公共危險等罪嫌羈押兩個月,女兒暫時安置在寄養家庭。
他出獄後回到高雄,問題遲遲無法解決,他又北上抗議一次,總共拖了一年多,內政部才認可女兒的生父認領登記,直到兩年多前法院裁定監護權,他一顆心才放下來。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dec/19/today-t2.htm

苦民所苦 還是專業低頭【聯合報╱張升星/法官2010.01.14

總統、行政院、內政部等中央及地方機關首長,陸續要求全體公務員觀賞電影「不能沒有你」,訓勉公務員除依法行政之外,還要表現人性關懷的同理心。從中央到地方同聲一氣的呼籲,再加上監察院長王建煊適時贊聲:「公務員裡有一大堆笨蛋」等語,上行下效風行草偃,「不能沒有你」的官僚批判,已經成為當前「政治正確」的唯一選擇。
該片改編自數年前的社會新聞,一名男子與女友同居生女後,女友不告而別,他則成了單親爸爸。當女兒面臨就學問題必須確定身分時,才發現女友早有結婚登記,按照法律的規定,女兒將被「推定」為女友及其配偶的婚生子女。爸爸面臨不知去向的女友及其配偶,再加上難以克服的法律障礙,到處碰壁受挫,最後只好訴諸激烈的抱女跳橋而爭取輿論的重視。
對於並不熟悉法律的多數老百姓而言,本片徹底反映出官僚的冷漠與法律的僵化;但是在法律實務工作者看來,本片則是依法行政的必然結果與倫理親情的無奈抉擇。民法第一○六三條規定:「妻之受胎,係在婚姻關係存續中者,推定其所生子女為婚生子女。」「前項推定,夫妻之一方或子女能證明子女非為婚生子女者,得提起否認之訴。」因為女友及其配偶存有婚姻關係,因此女兒將被「推定」為女友及其配偶的「婚生子女」。既然是「婚生子女」,除非其身分被女友或其配偶提起「否認子女之訴」加以推翻,否則任何人都不能主張其為真正生父,要求認領他人的「婚生子女」。
為什麼法律必須這樣規定?這個問題涉及法律對於「婚姻」的制度性保障。婚姻是身分上契約,一旦結婚,夫妻就享有婚姻的權利(例如法定身分、財產分配、親子監護等),同時也負擔伴隨婚姻而來的義務(例如履行同居、互負扶養、貞操保持等)。夫妻間的合法婚姻受到法律的保障,所以在婚姻關係中出生的子女,就不容許他人任意否定其「婚生子女」的身分。這就好像合法成立的契約,第三人不能惡意干擾一樣。這些法律並不是台灣獨有,其他法治國家也有相同的規定。
導演有感而發的創作,或許蘊藏文以載道的使命,但是政客卻把一部人文關懷的電影,搞成像「南海血書」、「向雷鋒學習」的政治樣板,民粹當道而專業低頭,令人感慨萬千!
公務員裡確實有一大堆笨蛋,而且越笨,官做得越大!

另詳參本館:鐵飯碗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12232861
楊志良辭職信(館長代擬)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0468742

 陌生的孩子 Changeling  (2008)

導演:克林伊斯威特
編劇:邁可史崔克辛斯基
演員:安吉莉娜裘莉/約翰馬可維奇/柯姆佛爾
劇情簡介
本片改編自美國洛杉磯20年代的真實案件,由克林伊斯威特執導,這也是他繼《神祕河流》榮獲金棕櫚大獎後,再度拿下坎城評審特別獎的新片。安吉莉娜裘莉兼具剛毅及細膩的演出驚艷坎城,並以此片入圍2009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1928年3月,洛杉磯,一個晴朗的星期六,一名住在勞工階級社區的單親媽媽克莉絲汀柯林斯(安潔莉娜裘莉飾)因為臨時要去加班,必須讓九歲大的兒子華特一個人在家,等她下班回家時,卻發現兒子失蹤了。
經過全面搜尋之後,仍然沒有華特的消息,直到五個月後,警方找到一個小孩並宣稱是她兒子,洛城警方期待這對母子的團圓能改善洛城警局貪污腐敗的形象。克莉絲汀在大批記者和警察的環繞下,被說服將這個男孩帶回家,但是她知道這男孩並不是華特。因此她還是向有關當局反映這件事,並催促他們繼續尋找她的兒子,但此舉卻讓她被警方打壓,甚至被關進精神病房,此時一名牧師(約翰馬可維奇飾)向她伸出援手,幫助她對抗洛城警局,並繼續協尋她的兒子。
克莉絲汀在面對貪污腐敗的警局的同時,鍥而不捨地企圖找出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她成為平時受到洛城警局迫害的基層老百姓心目中的女英雄。她誓言不找到兒子絕不放棄,而理應是人民保姆的警察,想盡方法打壓她,希望能解決這個心腹大患。
故事發生在20年代的繁華大都會洛杉磯,場景繁複,從克莉絲汀居住的郊區,一直到她工作的電話公司,還有被抗議者圍住的市政府大樓等都要重現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的景象,工作人員必須做非常多的研究。勘景指導一開始就發現當年許多老舊的建築物早就被拆掉,許多街道和社區都變成了高速公路,包括柯林斯家。對照八十年前和現今的照片,故事發生的區域完全面目全非。
於是在現代的洛杉磯重現當年的樣貌,這個艱鉅的任務就落在美術指導村上詹姆斯和外景經理派屈克米納諾的身上。這個任務對美術指導村上詹姆斯來說是一大挑戰,他和他的小組分別在聖迪瑪斯市、聖伯納迪諾市以及帕莎蒂娜市找到沒有被拆除的郊區,便以此地作為片中20年代洛杉磯的拍片地點。
重現20年代洛杉磯
《陌生的孩子》一片的故事發生在20年代的繁華大都會洛杉磯,場景從克莉絲汀居住的郊區,一直到她工作的電話公司,還有被抗議者圍住的市政府大樓。劇組忠實呈現了洛杉磯八十年前的樣貌,並且運用電腦動畫做為輔助。
製作過程
這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吸引了奧斯獎得主製片布萊恩葛瑟及朗霍華的注意,他們一向以改編真實故事著稱。
拍攝緣由
一位當過記者的編劇邁可史崔克辛斯基,在即將銷毀的文件中,無意間發現有關一名勞工階級的母親,為了尋找她失蹤的九歲大兒子,如何揭發洛城警局貪污腐敗的歷史文件,便著手撰寫劇本。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Cen40824747&channelid=CH56

我們都要懷著希望生活:《陌生的孩子》  文:喬伊

《陌生的孩子》是根據20年代真人真事所改編而成,故事描述安潔莉娜裘莉飾演一名單親媽媽,獨自撫養小孩,有天工作回家小孩失蹤,報案過後的幾個月警方說找回小孩,但是卻不是她的孩子,她決心挺身而出找出幕後的真相…。
安潔莉娜裘莉除了在商業電影以外,其實也不斷的嘗試比較嚴肅作品的演出,例如去年推出了真人真事改編的《無畏之心》,今年又再度推出一部同樣也是真人真事改編的作品《陌生的孩子》,只不過這次還跟了金獎導演克林伊斯威特合作,使得這部電影卡司跟導演都十分吸引筆者。
《陌生的孩子》是根據20年代真人真事所改編而成,故事描述安潔莉娜裘莉飾演一名單親媽媽,獨自撫養小孩,有天工作回家小孩失蹤,報案過後的幾個月警方說找回小孩,但是卻不是她的孩子,她決心挺身而出找出幕後的真相…。
 前幾分鐘大致上描寫安潔莉娜裘莉與孩子相親相愛生活,必須要身兼工作與照顧孩子很辛苦,尤其當時可能還是戰爭時期,這部電影題材其實還蠻多的,不只是在描述一個愛子心切的媽媽,要如何對抗更強大的幕後黑手。
在當時20年代警方貪污販毒官官相護問題其實還挺嚴重,影片此點好的地方是並沒有像是美國黑幫那樣過度一直敘述警方如何陳腐這種讓人沉悶劇情,反而是透過安潔莉娜的事件看到當時的警方是多麼腐敗,在處理安潔莉娜孩子失蹤問題,為了塑造警方良好的形象隨隨便便就敷衍一下這件事情,當警方覺得不耐煩就開始欲蓋彌彰,尤其是飾演警長的男演員真的實在是可恨的可以,幾乎是在強詞奪理睜眼說瞎話,逼安潔莉娜承認這明明就是你的小孩,認為小孩就是會長大你看錯了,自行找了一堆心理醫生認為女主角瘋了,身為母親自己的孩子樣子化成灰也都認得,透過此事件可見當時警方自以為當官就可以這樣為所欲為,很能夠呈現當時警察的弊端。
 第一個元素描寫警方貪污第二個則是過去克林伊斯威特作品《登峰造擊》曾經描寫過的女性力量,在當時女性一定是受到男性的歧視,在本片中的精神病院裡面所有的女性都是受到男性的迫害因此無緣無辜受到無妄之災,安潔莉娜除了要找到自己的孩子那種母愛之外,更是拯救那些長年被男性歧視迫害的女性,除了靠自己的意志力,在牧師約翰馬可維奇、律師甚至是群眾的力量最後終於做到,要在一個男性社會幫助所有女性十分不易,實在是讓人非常感動。
 第三個素材則是克林伊斯威特比較擅長的寫實社會驚悚部份,有如《神秘河流》的題材影片中同樣有一個殺人狂,想想看在當時保守的年代發生這樣的事情是多可怕,尤其是影片中看到那些孩子們的遭遇在編導用很寫實的手法之下拍攝的十分怵目驚心,看到安潔莉娜劇中這樣的故事就會忍不住讓人感同身受,孩子真的是母親最大希望,加上配樂都是十分的低調,一貫的克林伊斯威特薩克斯配樂,和影片呈現相輔相成,搭起來整個犯罪過程頗驚悚。
《陌生的孩子》其實還頗長的,但是每一分每一秒都不會讓筆者感到想打瞌睡,反而因此有更多時間可以更鉅細靡遺的表達各種的元素、當代的問題、演員的情緒等等都很完整,觀眾也會跟著安潔莉娜尋找事情真相,心情也會跟著起起伏伏,安潔莉娜的演出有比較收斂一點,演出一個當時被時代壓抑的女性,本來就會演戲的她從愛子心切到女性自覺都演得很好,約翰馬可維奇角色並沒有多大發揮這是可惜的一點,筆者認為根據奧斯卡往年會提名的角色類型,除了安潔莉娜可能會被提名以外,劇中飾演殺人魔的Jason Butler Harner演出其實還頗具這種變態殺人魔的性格蠻可怕的,很有可能會被提名。
 《陌生的孩子》可以說是筆者在今年以內看過最好看的電影,比什麼《海角七號》、《蝙蝠俠》都要好看幾萬倍,裡面的劇情都會讓人牽動情緒,女性觀眾應該會看到哭,筆者在觀看過程還聽到許多女性擤鼻涕的聲音,告訴我們無論現實是如何甚至是殘酷,我們依舊都要懷著希望活著,有希望才能夠快樂的活著,這句話共勉大家,畢竟要獲得內心的快樂比獲得物質上真的要困難也很容易,就要看你自己心裡怎麼想,可以發現原來相信也是一種力量,堅持自己比面對任何挫折都要更困難,從本片中可以找到前所未有的感動。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03&eid=v203111

《陌生的孩子》:貍貓永遠不會是太子  文:Charming Marc

《陌生的孩子》英文原名為《Changeling》,這是一個難以用中文能完整表達意涵的貶抑詞彙,我想這樣解釋好了,「貍貓換太子」夠簡單明瞭吧!這個英文單字講白一點正是符合此意。看到寥寥可數的觀影人數後,我一直有個想法,倘若片商將電影真取名為《貍貓換太子》的話,既親切又達意,說不定能一舉吃下濁水溪以南廣大的可愛阿公阿嬤們這個大票倉,反過來賣贏大台北地區!
是的,這部電影的中英文片名早已開誠佈公跟大家把故事講開了,完全不賣關子,它就是一部你看片前已有心理準備大概會扯出什麼鬼,可是看完後仍舊會被愛哭鬼上身,淅瀝嘩啦想要趕緊和朋友分享的爽哭劇情片。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十年後的1928年3月,安潔莉娜裘莉飾演一名獨立扶養九歲大兒子的總機主任﹝她上班時的傢俬有趣極了呢﹞,年代保守、女子皆須溫良恭儉讓、加上單親媽媽的職業婦女身份,她的苦許多人知道,卻不一定碰得到﹝奠基在妳夠幸運﹞,光是如此背景已具備了「催淚」的前戲,於是乎,她後來如何會把孩子搞丟、孩子不見後的心路歷程、轄區的腐敗員警與貪官污吏搞出一隻貍貓硬要她接收等等,我們馬上能隨之入戲感同身受,威力之強大宛如核爆彈﹝包括安潔與觀眾兩者在內﹞。
身為克林伊斯威特爺爺近年的導演作品,無論是2003年的《神秘河流》或是2004年的《登峰造擊》,《陌生的孩子》與之相較後,很明顯失色不少,處理人性險惡交相賊沒有前者的力道,女性與大環境拚鬥的不服輸刻畫雖沒有後者循序鋪陳來得激勵沸騰,但時代不同,倒可以公道自在人心,問題是,《陌生的孩子》本身的故事性原本就較薄弱,甚至幾乎是母親一人的獨角戲,它雖具有懸疑性的賣點,可是流於支線的體系,在與主線脫離又不能讓結局與觀眾「相遇太早」的克難情況下,這是先天不足的後遺症,免驚,安潔莉娜裘莉硬生生用她過人的細微肢體語言與臉部抽動線條將這沉重的把子扛起來了,免於後天失調之虞,我們純粹就是看她「演」準沒錯。
 演員部分的確彌補了劇本有限的發展性。安潔莉娜裘莉想拿影后的企圖心有多旺盛?光看2007年已經拚出了一部《無畏之心》,今年再接再厲拿到最會捧出帝后的克林伊斯威特導演作品的女主角通行證足以證明,雖然《無畏之心》最後無緣殺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五強名單,但長眼的影迷都看到了,她不是只能當落翅仔去《女生向前走》。《無畏之心》裡的她大肚救夫,到了《陌生的孩子》則是捨命救子,同樣救至親,同樣有淚水,重點來了,當你正懷疑兩者有何差異性時,你就犯了大錯了,安潔莉娜裘莉就是能夠同中求異端出不同的表演菜色給大家聞香。誠如前文提及《陌生的孩子》處於壓抑的20年代,女性面對男性與社會給她的地位皆是卑微的,因此,遭逢噩耗時,仍舊得力求鎮定保持不疾不徐的口條,即便是哭戲,都是從極度抑制進而咬牙切齒,這點便與《無畏之心》裡的21世紀女性的嚎啕大哭南轅北轍。
另外,還有好消息與壞消息各一件絕對要向大家報告,先說說好的吧,那便是好萊塢的「劉雪華」正式誕生了!小時候看過瓊瑤連續劇的朋友應該都曉得雪華阿姨那兩注有如水龍頭的淚腺開關自如,甚至可以應導演要求,在說到台詞的某個字時掉下淚,喲呼 ~ 安潔莉娜裘莉做到了啦!當她向警局的頭兒懇求繼續尋找兒子的下落時,熱淚雖盈眶,卻硬是ㄍㄧㄣ到結尾的「Please」才讓「右眼的一顆斗大淚珠」隨著這個單字的脫口而潸然滑落,分秒不差到準準準,這真是太神奇了,安潔!至於壞消息嘛,請各位睜大眼睛注意開場戲安潔起床時,她現實生活中左手臂上的偌大刺青並沒有被粉完全蓋過去﹝有擦粉卻欲蓋彌彰﹞,本片最好不要入圍奧斯卡最佳化妝的技術性獎項,不然臉就丟大了,這……這真的沒辦法緩頰啦! 
再來聊聊這位一直很會演,卻總是被忽略的女演員Amy Ryan,這始終是獨立製片咖的無解宿命。此女星去年曾憑《失蹤人口》裡的毒蟲母親一角入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此後又沉寂了一段時日,如今在《陌生的孩子》裡飾演安潔莉娜裘莉在精神病院中同病相憐的病友,極其有限的戲份,展露了無限的存在感,角色的定位猶如1999年全美熱賣、湯米李瓊斯與艾許莉賈德主演的《致命追緝令》中向艾許莉賈德解釋「一罪不二罰」的獄友Roma Maffia﹝中文尚未定名,游走於大銀幕與小螢幕之間已久的資深女星﹞,她們都是女主角在受難時助其一臂之力的活菩薩與心靈導師,而戲外,我衷心祝福她們,也希望各界影迷對於這些不靠外表真正用心在演戲的專業演員給予多一些的注目禮。
在約翰馬可維奇方面,牧師一角雖也是關鍵人物之一,但礙於劇本主要還是集中在女主角身上著墨,牧師的重要性似有被淡化之嫌,許多時候牧師與母親之間的對手戲讓觀眾看不到任何火花,漣漪該起未起,兩人的交手頓時可有可無,甚或徒生累贅之感,敗筆之處不言可喻。
 鋼琴的主旋律配樂功不可沒,隨著安潔莉娜裘莉乘坐的電車淡淡然地駛過,跟著她下車的步伐幽幽然地掠過,一快一慢,動輒得咎兩面不是人的酸苦味,誇張點,觀眾都聞得到,坦白說,影片一開場的樂聲著實讓我的心情立刻被鎮壓,鼻頭震了幾下,我很不想每回看完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後都要用心痛來形容,可是,心,真的不安靜。
兩個小時又二十分鐘的片長並非時時緊湊,但感人的故事架構、優越的演員表演、扣人心弦的環節、峰迴路轉的結局絕對綽綽有餘來滿足喜歡看電影的你,或許當你聽完安潔莉娜裘莉教育兒子的座右銘後,便會驚覺,原來,我們的抱怨總是比感恩多一點,我們的惰性總是把努力比下去,我們的懦弱總是勝過勇敢,追根究底,我們的失望一直在暗地訕笑僅存的一線希望:「不准找架打,打了就要堅持到贏了為止!」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02&eid=v202103

《窒愛》:家庭與戰爭‧戰爭與家庭

家,經常被比喻作溫暖的避風港,是一個人永遠的歸宿所在。吉姆謝利登導演意圖傳達的家又是什麼?
在為數眾多以戰爭為題材的電影中,多表現出軍人同袍之間共患難的情誼,抑或藉由大時代無法抗拒的背景,映襯出蕩氣迴腸的男女情愛。曾多次榮獲奧斯卡獎提名的吉姆謝利登導演在新作《窒愛》中,雖然植入了阿富汗戰爭為背景,但是在融入家庭的元素,並且著重於對人性的細膩刻劃之後,呈現出一部不同於相似題材的電影,更為貼近人心且值得深思的感人作品。
家是溫暖的避風港?
《窒愛》開始於覆蓋著皚皚白雪的戰場上,美國國旗在寒風中緩緩昇上旗桿的頂端,山姆(陶比麥奎爾飾)正寫著家書給摯愛的妻子葛蕾(娜塔莉波曼飾)。短暫的開場之後,鏡頭隨即跳到山姆的家中,女兒向山姆鬧脾氣,不願回應山姆的親暱,說:「你又要出門了。」一句童言童語道盡軍人家庭的心酸:為了國家,必須捨棄自己一手辛苦打造出來的幸福家庭,以及企求關愛的家人。在這個家庭裡,山姆是父親漢克(山姆謝普飾)的驕傲,因為他為國奉獻,正如當年的自己一樣,因此山姆就像一枚勳章般,代表榮耀、優秀和完美,照耀著整個家。然而,這難道就是妻子和女兒所盼望的丈夫和父親、山姆所希望的家庭嗎?
再度回到阿富汗的山姆深切地說:「奇怪,這裡反而感覺像家。」家,經常被比喻作溫暖的避風港,是一個人永遠的歸宿所在。阿富汗除了有同為美國人、並肩作戰的戰友之外,還有荒涼的沙漠、紅褐色的土壤、操著不同語言且身著不同服裝的人,在在皆無法讓人感受到屬於美國的氣息,更別說是無法預知何時會降臨的槍林彈雨了,到底哪一點讓山姆感覺像家?吉姆謝利登導演意圖傳達的家又是什麼?
在探討這些問題之前,先來了解一下家的定義。從具象的角度來看,家指的是一棟房屋所營造出來的空間;若從抽象的層面來看,家則是這個空間內所承載的人與情感。房屋可以一再變動,然而花時間經營的情感卻是無可取代,而且是旁人無法了解或滲透的。因此,組合起來會讓人產生家的感覺,多半是從情感上產生。由此來看,或許便不難理解山姆的感受。他幾乎終年在外與同袍共同奮鬥,比起遠在美國的妻子和女兒,與這些戰友的情感連結明顯多上許多,加以生活環境的截然不同 ──一邊是烽火連天,一邊是和平安樂──對彼此的理解和體諒當然無法成功建立起。
上述的差異更顯現在山姆從阿富汗的俘虜底下獲救,回到久違的家人身邊之時。葛蕾原以為山姆墜機身亡,連葬禮都風光舉辦,並藉由山姆的弟弟湯米(傑克葛倫飾)的陪伴和協助之下,慢慢走出喪夫的傷痛。此時,卻奇蹟似地接獲山姆生還的消息,讓大家是又驚又喜。然而,回到家之後,山姆卻感受到家裡氣氛的不同:不僅廚房換了裝潢,女兒也殷殷期盼湯米叔叔的到來。家彷彿不再是他所熟悉的家,因此山姆再度向軍方提出歸隊的要求,他說:「我無法待在家裡,因為他們不懂。」葛蕾面對嶄新廚房和生日派對的喜悅、湯米和山姆的兩個女兒嬉戲的歡樂,對照起身陷黑暗坑洞,對抗著飢餓和恐懼的山姆,導演讓這兩個氣氛截然不同的場景相互交錯呈現,堆疊出充滿衝突感的詭譎氛圍,使得歡笑聲蒙上一層灰色、受刑求的痛苦叫喊聲更為懾人,也加深山姆和家人之間在心靈上的距離。
不受寵愛的一方
雖說小孩是父母心頭上的一塊肉,但是在所有的兄弟姊妹當中,還是會出現受寵與不受寵的一方。如同前述,或許同為軍人的身分,曾參與過越戰的漢克明顯偏愛山姆而討厭湯米。漢克總是不顧湯米的顏面,三番兩次在其他家人面前細數山姆的好,藉此羞辱湯米的不是,讓湯米在這個家中毫無存在的位置。
另一方面,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山姆的兩位女兒伊莎(Bailee Madison飾)和瑪姬(泰勒吉爾飾)身上。當湯米帶著葛蕾母女三人一同去溜冰時,走在湯米身旁的伊莎看著受到旁人關愛的瑪姬說:「每個人都愛瑪姬。」不受寵的感受瞬間籠罩著伊莎小小的身影,同病相憐的湯米安慰她:「妳要接受妳自己,其他人才會愛妳。」此時的湯米藉由協助葛蕾一家走出傷痛,得以走出山姆的陰影並找回自己存在的位置。因此,現在的湯米不再是以前那個惹事生非、沒有責任感的小混混。
如果說湯米曾經進監獄是對父親偏心的一種反抗,那麼伊莎也延續了這般的抗議。在妹妹瑪姬的生日派對上,伊莎看到瑪姬因獲得許多夢寐以求的生日禮物而開心,大人們忙著自顧自的聊天不太搭理她,伊莎選擇在一旁以氣球發出惱人的噪音,試圖引起別人的注意。然而,此舉卻只是引來山姆的勃然大怒。對於伊莎來說,她表面上是抗議著瑪姬的受寵,實際上更是對山姆這位父親的失職表達不滿。比起山姆老是不在家,甚至錯過自己的生日派對,湯米叔叔更像是一位父親,至少他會陪著玩耍,也會鼓勵她、給她溫暖。由此可看出,女兒要的不是榮耀國家的英雄,只求一位貼心且溫暖的父親。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62&eid=v262109

寄生人 (2007)

導演: 何平 Ping He
主演: 李彤 , 範冰冰 , 黃秋生 , 張家輝
簡介
張融和張小春是一對兄妹,兩人年齡相差有10歲。從小他們的父母疼的是妹妹張融,對于哥哥張小春卻是有意無意的忽略。原因是人性之常,這一對夫妻結婚多年膝下無子,于是收養了哥哥,沒想到幾年之後卻生下了妹妹。一個收養的一個親生的,兄妹倆在家庭裏面的待遇自然是天壤之別,什麽好東西都以妹妹爲優先,整個夫妻倆的生活重心也都圍繞在妹妹身上。舉例來說,爸爸是攝影師,于是家中所有的照片都是拍妹妹張融和他們夫妻倆,張小春只有幫忙按快門的份兒。也因爲這樣,哥哥張小春在青少年時期過得非常不快樂,他經常逃學逃家混迹街頭,于是久而久之,也造成爸媽對他更大的疏離和嫌惡。
  有一天,張小春和混混朋友羅小飛,因爲在外面欠人錢,被逼債逼得走投無路,張小春于是把主意動到了自己家裏面,趁著逃學的機會回到家中想偷錢。他們正在大肆搜括家中財物的時候,沒想到被爸爸發現了,一陣激烈的打鬥之後,爸爸被推下了樓梯,兩人一不做二不休,還在家裏放了一把火,然後倉惶逃逸。結果家裏的這場火,沒燒到正在上幼稚班的張融,卻意外的要了他們父母的命,當然,張小春和羅小飛隨後也逃之夭夭,整個命案一直沒找到凶手。當時,張小春在偷東西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他爸爸那臺新的照相機。他出于制造麻煩的動機,忿忿的把它順便帶走,然後,用極少的錢賣給了當時學校攝影社團的學長程成。
  以上說的,都已經是將近二十年前的往事了。現在的張融已經24、5歲,因爲腦袋裏長了腦瘤,現在每天都要吃藥打針,跟死神搏鬥。而她哥哥張小春,在發生了家裏面那件偷竊變搶劫、搶劫變殺人的事情之後,憑空消失了十多年。但是前幾年卻又突然出現。現在他正在追求張融在孤兒院一起長大的好朋友何樂,而且正准備結婚。 張融當然不疑有他,小時候哥哥確實對她不錯,現在又是何樂的愛人,他們兄妹之間的感情很自然又恢複了熱絡。唯一讓張融覺得心裏嘀咕的,就只有他們兄妹之間,在分隔多年之後,現在對待彼此的態度變得很客氣而生分。
  真正事情開始于張融在快遞公司工作,因爲一件遲遲未領的退件包裹,她認識了一個前來領件的男人,一個在大白天就已經把自己喝得醉醺醺、舉止頹廢的男人,他的名字叫作程成。也許是緣分,他們兩個人在生命裏的相似,讓他們一見如故。程成因爲對愛人不忠造成愛人自殺,他嚴重的罪惡感逼得自己也不想活了,幾次想死死不掉,于是終日喝酒買醉;張融則是腦袋裏面藏了一顆不定時炸彈,能活多久自己也不知道。張融在程成經營的二手雜貨店裏,看到了那臺照相機。 因爲她爸爸張豐有個習慣,會把自己姓名的縮寫"豐"字刻在照相機的底座。張融確認無誤。可是她不知道當初慘劇發生後遺失的照相機,怎麽會來到程成手上?程成說是他中學的學弟很便宜賣給他的,這個學弟姓什麽不知道,只知道名字叫作"小春"。
于是她別有一番興趣的,在她枯燥乏味吃藥打針的生活裏,開始一步一步調查何樂的愛人、也是自己的哥哥張小春,會不會跟當初家裏發生的慘案有關系? 她有意無意的試探哥哥當初的身材樣貌,習慣嗜好。最後甚至安排哥哥和程成意外見個面。看看"此小春"是不是"彼小春"?
  但是張融反而更害怕了。因爲她確實記得程成說的,關于她哥哥張小春的這一段往事,甚至當初爲什麽燒開的滾水會燙到哥哥的前因後果她都還記得。而現在的哥哥張小春的右手,爲什麽會沒有傷痕的任何蛛絲馬迹呢?
  張融還有一個方法,可以逼問出事情可能的真相。那就是這個看似正常的哥哥張小春,其實有一個表現在日常行爲裏非常突兀的心理恐懼症。他怕"尖的東西"。任何形狀外貌是尖銳的物件,都會刺激他的視覺進一步影響腦神經,讓他非常惡心不舒服,甚至引動暴力傾向。
張融當然不懂什麽心理學,但是何樂曾經陰錯陽差的給她看過一部希區柯克的電影《愛德華大夫》。裏面描述男主角因爲罪惡感而引動強迫症,強迫自己假扮另一個已經死去的人,進入對方的生活模式繼續活著,以達到安慰自己罪惡感的情況。她懷疑是不是就是"面前這個人"現在的情形?而且,似乎也只有直接對決他的恐懼症,才有可能揭露二十年前事情的真相。
  張融因此現學現賣,在程成那裏借了一柄古劍,准備拿來對付張小春。其實,事情的真相往往是不堪聞問的。除非你有把握面對真相被發掘後的可能後遺症,否則適度的模糊,不失爲繼續生存之道。 張融不懂得這些,她的生命時間也不允許她繼續模糊下去,于是她付出了代價。張小春有個長腦瘤生病的妹妹,可是諷刺的是,這個人看起來腦袋很健康,但是他的心裏面,卻住了兩個人。一個是親生的,一個是寄生的。
http://fifid.com/subject/2970272/

母親三十歲Story Of Mother (1973)

導演:宋存壽
編劇:張永祥
演員:李湘/衣依/秦漢/武家麒/廣宗華
劇情簡介
童年時代的朱青茂(幼年:庹宗華;成年:秦漢)曾經目睹母親(李湘)與人通姦,對母親產生忌恨,父親染上重症之際,更被母親的放蕩行為氣死;青茂因此憤而離家,投奔慈祥的吳伯母(張冰玉)。母親多次想與青茂改善關係,但青茂卻避而不見,內心變得扭曲,對女人充滿懷疑和憎恨,在吳伯母的勸導下,青茂終於肯去旅館會見母親,撞見一個男人從母親房間走出來,雖然最後誤會化解,母親卻再也不願見他...。幾經波折,青茂畢了業要去成功嶺受訓,母親趕來送別,在火車要離開月台之際,母親卻被突如其來的車子撞倒...。
本片由宋存壽執導,改編自于梨華小說《母與子》,張永祥編劇,陳坤厚攝影,被台灣影評人協會選為1973年最佳國語片。
 
華語電影的遺珠:母親三十歲   

人類和動物不一樣的地方有很多,比如我們從出生到足夠獨立思考大約需要十五年,我們缺乏速度、警醒、再生能力,但有所不同的,我們人類有「情感」,有了「情感」一環,我們便足以去「適應」身心上所有的生存關卡,「適應」自己。在宋存壽「母親三十歲」裡,透過導演幽微寬廣的人文關懷,在戲院這樣一個極度私密的心理空間裡,我們身歷其境,旁觀自己如何「適應」言不由衷、對愛的輕視與益發堅忍的生命。
生處太平盛世,某種程度上,我們的生命其實只存在我們的身體裡面,但事實上,我們的生命卻常常沒有「性別」:嬰孩兒沒有性別,少男少女沒有性別,大時代與戰爭之下缺乏思想、缺手缺腳的我們沒有性別,一位母親也沒有所謂的性別;故事便在這樣的兩難情況下展開,以中國書畫的筆觸,以家庭通俗劇的架構,測量悲歡離合之間晦澀的距離。
童年時代的青茂因目睹母親通姦產生忌恨,臥病的父親更因此氣死,青茂因此憤而離家,投奔父母的世交吳伯母,與母親誓不兩立;母親改嫁後,多次想與青茂改善關係,但十年來青茂始終避而不見,似乎他對女人只有懷疑與憎恨,對女友也喜怒無常;一次,在女友與吳伯母的勸導下,青茂終於放下身段,會見借宿旅館的母親,卻偶見男人從母親房間走出,青茂不分青紅皂白便認定母親重蹈覆轍,一怒而去,後來雖弄清是場誤會,母親卻已不願見他;青茂大學畢業後,搭火車前往成功嶺受訓,母親北上趕來見他。火車離開月台之際,趕路的母親被突來的車子撞倒,帶來的橘子散落一地,留下青茂無助與黯然的吶喊──這部一九七三年的傑作在敘事、改編劇本、電影語言、配樂、選角等方面,在在是華語電影的里程碑,更是世界電影史的重要標的,國際影展更先後為宋導演舉辦過專題回顧,只是唯獨台灣──在華語電影史中,宋導演所受到的忽視跟他的成就幾乎是一樣深的,從早年幾部片版權的顛沛流離,到近五年金馬影展才真正地以「大師回顧」的單元向宋存壽導演致敬(當年也頒給宋導演一座遲來的終身成就獎),學子才得以漸漸了解導演清新雋永的修養,藉著電影平實又富有人味的敘述,每每進入一個充滿「人」味的感情世界。
「雖然我是一個母親,但我也是個女人!」──李湘飾演的母親在電影中段、一次與臥病丈夫爭吵的戲中,用了簡單俐落的幾字,轟地揭開她所有的困境與不平──自片頭以青茂的敘事觀點開展以來,我們可能都已經習慣去「清算」一個母親的罪過,諸如在兒女面前調情(顯露自己女性的身分)、不獃在家裡全心教養孩子(不認份)、說謊、面對困境時落淚的權利等等,似乎去忽略母親的心事與命運也是理所當然的,直至鏡頭層層累積,我們才覺醒這些習以為常的觀點竟是如此窒人;宋導演的人物刻劃相當豐富,帶出跨越當代的人情氛圍,細膩揑塑每個有稜有角人物,彼此感性爭論、理性妥協、並且綜合地隱忍,然後惘惘生存,生出悄悄改變的生命版圖,只是越往裡探,即越引人流淚。
常常,我幼稚的人生因為電影拷貝特有的質地和戲院空間的光影而豐富起來。在這部母親三十歲裡,每個台北人都可以發現時代在我們身上留下的歷歷鑿痕──有三十年前武昌街的「明星咖啡館」(在片中直接簡稱『明星』呢!)、「明星旅店」,至今仍是集體記憶的共同符碼;台灣六零年代影壇之「二秦二林」山雨欲來前,宋存壽導演早已發掘了秦漢溫文的質地裡、一股難言的抑鬱張力,每在眼神流轉,不著痕跡地挾帶防衛、懷疑、失落以及緜延恨意。
片中,當青茂和玫中第一次為了母親而冷戰,青茂起身離開了咖啡店,一個人走回宿舍的途中,鏡頭遠遠跟著秦漢因寂寥而益發修長的背影,間接帶出一整片我所不曾見過之三十年前的靄靄長空!──三十年前與三十年後,共同體會過這些感性動線的影迷們摺疊年華,來去自如──十年修得萍水相逢,需要一整部電影的時空。
http://home.so-net.net.tw/xenw/writing/w20060117b.htm

宋存壽電影文物暨作品回顧展 
 
 一個導演的生命要怎麼評價:是看他最傑出的作品到達什麼高度?還是從他屹立不搖的時間長度來衡量?如果從前者來論斷,宋存壽光靠【破曉時分】(1967)和【母親三十歲】(1972)就足以留名影史,而且佔據了極重要的位置。從後者來看,他發光發熱的期間似乎不夠,但如果我們再仔細去檢視那些夾在文藝或古裝潮流的類型電影,其實珠玉甚多,至少【窗外】(1973)、【此情可問天】(1977)都是擲地有聲的。
1930年生於江蘇江都的宋存壽,1949年前往香港,旋即考入香港文化專科學校新聞科,半工半讀,在嘉華印刷廠擔任會計練習生時,認識了當時擔任會計助理的胡金銓(1931~1997),兩人志趣相投,經常結伴觀賞電影。後來胡金銓到電影公司當美工,宋存壽經他介紹認識了李翰祥,再由李翰祥介紹進入羅維經營的四維公司,編寫【多情河】電影劇本,這是宋存壽首度接觸電影實務工作。次年轉入邵氏擔任編劇,但宋存壽自稱當時並無成績可言,於是再由場記做起,於1961年擢昇副導演。
宋存壽早年編劇的電影,多有風靡一時的主題曲或插曲搭配,譬如【多情河】(1955)、【一夜風流】(1956)、【茶山情歌】(1960)等,【歌迷小姐】(1959)更多達十五首插曲;這些歌詞多為李雋青所作。1963年,宋存壽與王卜一、蕭銅協助李翰祥【梁山伯與祝英台】編劇,之後並隨李翰祥來台,擔任【七仙女】、【狀元及第】及【西施】等片的副導演,至1966年才首次執導【天之驕女】,正式展開導演生涯。宋存壽曾在「我的五十回顧」一文寫道:「那時正是黃梅調末期,觀眾對歌唱片已漸失掉興趣,加以成績平平,並未受到注意,那只是通過了一場導演的考試。」
宋存壽導演的第二部作品【破曉時分】(1967)改編自朱西寧的小說,以男主角第一天當差的經歷,刻畫衙門陋風、陷良入罪的奇觀,卻能在形式技巧與批判角度上,開創國片前所未有的格局,而深受當時影評人與知識份子的器重。而由於胡金銓的【龍門客棧】大受歡迎,眾人競拍武俠片的風潮下,宋存壽也試拍了一部【鐵娘子】(1968),結果失敗,之後他也不再輕易嘗試武俠類型。
根據瓊瑤小說改編的【庭院深深】(1970)是宋存壽第一部時裝片,雖然導演自己並不滿意,上映後卻極為賣座。「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感受讓他不再嚴選體材,而在一年之內拍了三部電影。當評論逐步感到失望的時候,李行主持的大眾電影公司邀請宋存壽拍片,他提供了於梨華的小說「母與子」,旋即被採用,電影改名為【母親三十歲】(1972),本片描述從小目睹母親偷情的男主角,與母親愛恨交織的關係,銀幕上的「壞女人」在宋存壽的鏡頭下,竟能拋開當時文藝電影的刻板教條,流露豐沛的人性,更凸顯了導演寬容的態度。
同時,宋存壽與友人合資拍攝【窗外】(1973),本片堪稱「瓊瑤電影」的首選之作,片中師生戀的描寫,對於愛情灰色地帶的複雜掌握,遠遠超過無病呻吟的時代潮流,卻因原著作者抗議版權問題告上法庭而始終未能在台灣公映,而宋存壽慧眼挖掘林青霞主演【窗外】,也成了影迷津津樂道的軼事。宋存壽當時不少作品都肯起用新人,【早熟】(1973)的恬妞,【秋霞】(1975)的陳秋霞,皆由他的作品步入影壇。林青霞第一部古裝片【古鏡幽魂】(1974)也是宋存壽執導。而他細膩的感情與寫實的筆觸,讓【此情可問天】(1977)對林鳳嬌溫柔賢淑的形象,作了極為驚人的重新開發,由此可見他不僅透過電影塑造明星,甚至也顛覆明星。
宋存壽的突出,時常超出當時觀眾的習慣與理解,經過時間的淘鍊,卻彌足珍貴。但不利的環境,也讓部分作品受制於成本與時限,而成為犧牲品。從【天之驕女】至1982年的【老師,斯卡也答】為止,宋存壽總共執導了26部電影。他擅長以景寫人,往往在一些平實的描繪與環境中烘托出充滿人味的感情世界。而他人文主義的胸襟,讓他在刻畫轉型的社會文化,以及人與制度規範的衝突時,不致落入教條。紆緩而不張揚,卻更顯得內蘊涵光。而這種質樸的藝術風格與他清淡平實的個性,相得益彰。在回顧台灣電影史時,宋存壽細膩謙沖、寬容為懷的影像世界,是絕不容忽略的一頁。
可惜即使像我這樣的影迷,認識宋存壽的電影也都要一波三折。他拍【破曉時分】(1966)我還沒出生;【母親三十歲】(1972)我也才三歲;稍長懂得去看【秋霞】(1975)、【第二道彩虹】(1976),都是衝著女主角的名字。所以在我已經懂得把李行、李翰祥拿來崇拜的童年記憶裡,並沒有宋存壽。直到高中開始把電影書當休閒囫圇吞棗,才偶而讀到這三個字。記得在一次「台灣新電影」的座談會上,吳念真、黃建業、謝材俊等人一字排開,好像是吳念真吧,突然迸出一句:「【破曉時分】和【母親三十歲】是台灣新電影之前最震撼的國片。」諷刺的是當時滿街都是MTV視聽中心,任何說得出名字的外國片,沒有找不著的。但每次提問這兩部傳說中的電影時,得到的答案永遠是否定的。而未滿十八歲不准加入的規定,也讓我無從自電影圖書館得到解答。
時至九0年代,電影圖書館更名為電影資料館,在一系列台灣導演的專題回顧中,我終於看到宋存壽的電影。在座談會上更驚訝地發現,原來宋導演就是我時常在館裡遇到的伯伯,沒有三頭六臂、威嚴辭色,反而像是個和藹可親、愛看電影的老影迷。這就是以驚人的勇氣與高度藝術張力直破官衙文化;以無比的人文寬容洞悉蕩母癡兒的深層心理;甚至將瓊瑤小說推上前所未有的深刻境界的宋存壽嗎?遲來的交會,絲毫未減損這些影片對我的衝擊和啟迪,甚至遠超出預期。只是我沒有想到,要補齊台灣電影史這璀璨的一頁,竟是如此曲折。
我一方面懷疑自己是否感情用事,更覺得有必要讓學生認識這段塵封的影史,於是鼓吹他們在學校辦了一個小小的「宋存壽回顧展」。座談那天下午,社團幹部在電資館巧遇導演也在看片,於是一路從電資館聊到輔大,提早了好幾個小時抵達,一群人簇擁著他問東問西,我只怕導演的體力是否負荷得了接下來還有的座談。任誰都沒料到,當電影放映結束,擠著滿坑滿谷的觀眾想起激切的掌聲,聽得出那份由衷的讚嘆,以及發現新大陸般的振奮。原本我只打算把座談弄得像茶會一般輕鬆閒聊,但人多到只好臨時找了個擴音器「喊話」。結束後一條人龍等著請導演在特刊上簽名,宋導演似乎有些激動,這些年輕孩子的反應出乎他、甚至也出乎我的意料。
之後當這個社團十週年慶,決定從過往放映過的成千影片裡選出最有意義的十部電影時,【破曉時分】榮膺開幕片。社慶當天,導演再度風塵僕僕地趕來學校,他是我們最年長的榮譽社友,卻依舊客氣得不願上台致詞,卻陪所有同學再看了一次電影,然後留下來回答所有問題。
所以當2001年金馬獎決定將終身成就獎頒給宋導演時,我們這群跟導演關係可說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小朋友,高興得通報消息、互相慶祝。宋存壽的作品,是台灣電影人文主義的里程碑;然而宋存壽的際遇,卻是這塊土地電影史的荒涼註腳。他雖然成就過多部經典,個人卻從未獲得金馬獎提名,這是「過去」慣把主題意識是否「正確」列入首要條件的評選方式,消受不起他的「傑出」。而我竟然在宋存壽離開影壇十年後(1982年的【老師,斯卡也答】是他最後一部執導的電影)才輾轉看到他的作品,更像一齣哭笑不得的荒謬劇。這座獎,彌補的不僅是金馬獎過去的虧欠,也是本地電影史的一則警惕:還有多少前輩人才的藝術生命曾在斑駁的台灣電影史中被推至幽暗谷底,而我們挖掘出了多少?
宋導演晚年被帕金遜症纏身,不過2004年我替國民戲院系列影展策劃了一個全部由華語片組成的「鬼魅影展」時,也邀了他的【古鏡幽魂】。開幕記者會上,瘦弱許多的宋導演與台語片【地獄新娘】導演辛奇雙雙來站台,那是我最後一次跟他談話、合影。之後陸續得知他進入安養院,去年在香港電影資料館「李翰祥回顧展」的展場影片中看到他的受訪畫面,百感交集,除了感動,還有欷噓。
我是沒什麼資格談宋導演的,比我認識他的影壇宿耆比比皆是。我的囉唆陳辭,更無法匹配宋導演溫厚淡薄的涵養。只不過經由這個晚輩的自暴其短,說不定更能彰顯他作品超越時代的永恆價值!
後註:宋存壽導演電影DVD在市面上能找到的十分有限,流傳最廣的應該是【母親三十歲】,但此片DVD畫質實在令人不敢恭維。另外,柯俊雄、胡燕妮、李湘、秦祥林主演的【輕煙】、宋存壽的最後一部電影【老師,斯卡也答】也有DVD。香港則有發行【早熟】、【秋霞】、【第二道彩虹】等。最值得把握的還是7月25日至31日在台北光點舉辦的「宋存壽電影文物暨作品回顧展」,多部難得一見的代表作免費播映。
關於宋存壽電影的相關評價,個人部分請參考「影迷藏寶圖」一書的「台灣電影的性啟蒙」,以及「2001金馬影展特刊」」的「影響人物—宋存壽」
http://movie.kingnet.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6017&c=BA0001

 

台長: 阿楨
人氣(15,884) | 回應(40)|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時評社會 |
此分類下一篇:共生家庭
此分類上一篇:單車橫衝直撞

顯示全部40則回應

BB
棄養對小孩的傷害真的很大

謝謝你提供完整的資訊
2009-04-25 02:00:40
版主回應
父子關係(楨:《父子關係》與《不能沒有你有》:有自助人助vs怨天尤官之別!)

電影由李祐寧導演﹑吳念真編劇﹐並由石峰﹑蘇明明及潘哲浦合演﹐並且得到1986年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堂堂一個大男人﹐為了生活﹐放棄了自尊幹起低微的工作﹐這中間的心路歷程﹐石峰演得很細膩﹐雖然情況沒有很快改變﹐但是小時候貧困的日子也過了﹐現在又有甚麼不能過的呢﹖本來小孩不習慣生活上的改變﹐但是當雙方都瞭解到彼此是唯一的依靠﹐於是就學會了體諒及珍惜﹐這父子關係看來就比富裕的生活還要富足。
陳義昌因為生意失敗﹐陷入經濟困境﹐老婆許明珠受不了天天債主臨門﹐決定離婚﹐七歲的孩子強強歸爸爸。義昌因為未能籌款﹐所以生活上要處處節省﹐可是孩子卻未能習慣母親突然的離開及生活上的改變﹐義昌一怒之下離家到酒廊買醉。可是酒精未能使他好過﹐卻感到友叛親離﹐曾經一同當兵的好友未有意思在經濟上幫他一把﹐卻把他的酒廊老相好也搶了過來﹐實在是人情冷暖。
回家後﹐強強已在哭泣中躺在沙發上睡著了﹐他深感後悔對孩子發脾氣﹐於是他決心振作﹐把房子賣掉﹐然後到旗津開始新生活。他們在海邊找到一間破屋棲身﹐可是義昌怎麼也找不到工作﹐強強常在碼頭守候氣回來。這一個雨夜﹐強強把喝得爛醉的爸爸拖回家﹐然而第二天就發起高燒來了﹐於是義間昌決定為了兒子放下面子﹐在貨櫃工作當起護衛員來。
但是剛巧事業有成的明珠前來貨櫃碼頭點貨﹐這一對夫妻再次碰面﹐不過現在的身份卻是有錢老闆對著光棍護衛員﹐使到義昌非常尷尬﹐可是當他把衣服脫掉﹐當著她的面扛貨﹐心裡突然覺得好自在。明珠的生日到了﹐由強強選了一張生日卡﹐義昌就在卡裡寫著﹕媽媽﹐過了今年﹐說不定我們就沒有機會再寄卡片給你了﹐也許我以前做得不夠好﹐所以…現在沒有機會保護妳﹑照顧妳﹐但是﹐祝福你。也希望妳以後過得很好﹐無論如何…感謝妳。因為妳給了我一個這樣的兒子﹐祝你生日快樂。
http://blog.roodo.com/muzikland/archives/7287297.html

李壽全《張三的歌》帶你去流浪

《父》片就像西片版的《克拉馬對克拉馬》(Kramer vs. Kramer)一樣,石峰做生意失敗,糟糠妻蘇明明下堂求去,他只好帶著兒子潘哲蒲遠赴高雄旗津避難討生活,但父子平時疏於相處,一同生活反而更多磨擦,潘哲蒲哭著找蘇明明,石峰則氣得喝悶酒。直到最後,他們了解到彼此是唯一的依靠,才學會了體諒,懂得珍惜彼此。石峰台味十足的表現,演活了不擅言詞的大男人爸爸,襯著李壽全唱著:「忘掉痛苦忘掉那地方,我們一起啟程去流浪。」電影雖不像《克》片討論更多女性自覺與性別差異與歧視問題,但卻更讓人容易感同身受。
李壽全與詞曲作者張子石相識二十五年,當年李壽全在台中逢甲大學唸書,張子石開樂器行,相差九歲的兩人卻因愛好音樂成好友,一度並肩在台中餐廳演唱。張子石曾為李壽全製作的專輯寫了幾首好歌,如娃娃《愛的感覺》,卻在聲譽日隆之際移民美國。後來他與妻子離婚,帶著兩個孩子辛苦過日子,心情感觸之際,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張三的歌》,歌詞裡盡是他當時的生活寫照。不過,他六年前卻肝癌過世,獨留李壽全一個人唏噓。
《張三的歌》出自李壽全一九八六年推出的《8又二分之一》專輯。該名稱源自義大利國寶導演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一九六三年的同名鉅作,歌曲內容跟電影沒有太直接的關係,或許他想藉著費里尼這部充滿意識流、主觀意識與戲中戲的概念,塑造出自己笑看世事的先知心態,歌曲的文案也值得記上一筆:「總是念著什麼時候才會停止流浪,事實上,人生就是流浪。被過去趕著逃,被未來牽著跑。」
在《8又二分之一》中,李壽全以成熟低沉的聲音唱出富含人文觀感的歌詞,以第三人稱談論著從小(我的志願)、成長(佔領西門町)、社會(上班族的一日)、(殘缺的角落)與自己(8又二分之一),表達了一種文人為低層發聲的紀錄。這張專輯雖是李壽全唯一的專輯(不包括先前推出的《超級市民》單曲),也未在當時引起市場轟動,但藉著《張三的歌》的無遠弗屆,我們耳邊總會不時響起那股流浪的想法。
《張三的歌》 作詞/作曲:張子石

我要帶你到處去飛翔
走遍世界各地去觀賞
沒有煩惱沒有那悲傷
自由自在身心多開朗

忘掉痛苦忘掉那地方
我們一起啟程去流浪
雖然沒有華廈美衣裳
但是心裡充滿著希望

我們要飛到那遙遠地方看一看
這世界並非那麼淒涼
我們要飛到那遙遠地方望一望
這世界還是一片的光亮
http://blog.roodo.com/stefonline/archives/4578425.html
2010-10-13 09:52:39
吃定女兒的張媽
張韶涵:媽媽拿走我上億元【聯合報記者傅繼瑩 2009.09.11

父母聯手指控棄養,張韶涵昨晚出面說出,去年4月自加拿大養病返台後,母親無預警搬走,未留下任何字條,並帶走預估上億元她出道以來打拚存下的血汗錢!
張韶涵在妹妹及福茂唱片老闆、總監陪同下現身,她強調並沒有趕媽媽出門:「從加拿大休養回來,媽媽把錢都帶走了。」她登門想問清楚,母親卻將她拒於門外,丟出10幾本存摺,都是母親名義的戶頭,裡頭的錢張韶涵根本無法領取。
張韶涵語帶哽咽說:「錢對我來說不重要,照顧爸爸也很OK,從以前就一直在照顧了,我一直不太過問爸媽的關係,但媽媽之前拿走的錢,應該已經很夠她和爸爸過很好的生活。」

遭母淚控棄養 張韶涵想先冷靜以對【聯合報記者傅繼瑩2009.09.10

25日新專輯發片在即的小天后張韶涵,家務事再度鬧上檯面,去年已離婚的父母,一同出面向周刊控訴張韶涵棄養,日前談到母親才說「母女緣盡,無法強求」的張韶涵,昨天面對父母如此嚴厲指控,僅先表示:「讓我冷靜想一想。」
2001年,張韶涵在母親陪同下自加拿大返台闖蕩演藝圈,原本母女倆情同姊妹,但在2007年4月母親與張鎬哲傳出緋聞後,母女關係急轉直下,去年初更傳出母女已翻臉分居,昨天周刊報導中,母親更泣訴,張韶涵自去年尾牙後就態度大變,變得疑神疑鬼,不敢吃她做的菜,甚至懷疑母親騙她的存款,將存摺及錢全數要回自己打理。
福茂唱片總監吳怡芬,昨得知周刊內容後說:「當中太多細節都令我很震驚,但用這樣的方式表達是不太好,今天這樣的結果,應該不是同樣培養她這麼多年的人,樂於見到的。」並強調:「張韶涵的個性,不會不奉養父母,這麼多年來都是她在養家,現在應該是溝通出了問題。」
對於張母直指張韶涵是受越南友人Jenny煽動、從中作梗,吳怡芬說:「最初看到Jenny是06年在張韶涵上海演唱會,張媽媽還介紹說是她的乾女兒。」

媽媽說Sorry 張韶涵:尊重交友權【聯合報╱記者傅繼瑩 2009.09.10

張韶涵因為媽媽和同門男歌手張鎬哲傳出緋聞而登上週刊封面,張媽媽前晚難過地向女兒說sorry 。張韶涵昨天態度堅定表示:「今後我依然將支持媽媽做的任何決定,希望她幸福地過她自己的人生。」

張韶涵>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C%B5%E9%9F%B6%E6%B6%B5
2009-09-11 08:22:19
版主回應
克拉馬對克拉馬 Kramer Vs. Kramer (1979)
 
導演: 勞勃班頓(Robert Benton)
演員: 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 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
劇情簡介 :
  勞勃班頓將一個平凡的夫婦離異故事,編導為一齣具有相當深度的電影。
  麥可克拉瑪是一名廣告藝術指導,在他的妻子瓊安娜克拉瑪,執意離家追尋自我生活後,獨自負擔起照顧六歲兒子的責任。起初兩人互相厭惡對方,但是不久後,彼此竟建立起互愛互信的深厚父子之情。為了作一個盡職的父親,麥可開始忽視自己的工作,最後終於丟了飯碗。
  此時,離家已一年多的瓊安娜,找到一份安定優渥的工作後,竟回來爭取兒子的監護權,兩人因此對簿公堂。為了向法官證明自己能負擔兒子的生活,麥可竟願意低就一個卑微的工作,他是否能贏得這場官司呢?
1980年52屆奧斯卡 最佳影片 / 男主角 / 女配角 / 導演 / 改編劇本 http://pesto.lib.nthu.edu.tw/temp/avcenter//list/intro/VR020861.htm

克拉馬對克拉馬(Kramer vs Kramer)

還記得“求婚事務所”中的一章“克拉馬對克拉馬”嗎?
之所以會用此做為篇章的名稱就是因為這部由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和那個篇章的內容相似,不妨來看看吧。
  電影開始...母親將孩子哄上床後,丈夫一如往常回家,又在忙碌工作而無暇理會太太到底要說什麼,但她含著淚,雙脣緊閉,似乎下了某種決定,急著表達,她要離開這個家,這個家再也沒有熱情,她像活在牢籠裡的犯人,日復一日做著重複的事情,她感受不到熱情和希望,她要走,走得遠遠的,就算沒有目標...
  男主角開始在家到處找朋友,希望有人能幫幫忙,但似乎沒有人有看到他的太太,他失望了,就這樣過了一夜...小克拉馬終於起床,去父母的房間可是卻沒有看到媽媽,但他能對一個小孩子說什麼呢?他只好開始一連串照顧小孩的事情,但結果總是非常糟糕,他和他的兒子,克拉馬對克拉馬的戰爭開始了,最後他竟然被解雇,媽咪這時又出現,她要她的小孩,但克拉馬不願意,終於鬧上了法院,最後克拉馬敗訴,在最後一天小克拉馬要被媽媽接走時,男主角的煎吐司的動作終於熟稔,父子二人在客廰不發一語,突然,電話鈴響起,女主角要男主角在大廳相會,女主角卻向男主角說“我永遠愛你”,女主角哭著進了電梯要把小孩接走,故事結束。
  這部電影看似平凡,似乎只有結尾法院爭執時的情節比較緊湊,但其實導演利用了許多生活的小事件巧妙的象徵許多內心的衝擊,像男主角從完全不會處理家務到最後己經可以適應,找到新的工作,將女主角的東西收著也象徵新的開始,小男孩一定要吃冰淇淋代表他對爸爸的不滿,在爸爸還在唸著媽媽的來信時他打開電視不想接受事實。此片也代表了女性主權意識抬頭,以及反諷庸碌生活的空洞心靈,在女主角離開他後,他依然在為了維持生活努力,但搞不定的小孩一直讓他生活和工作越來越糟,他找秘書上床,宣洩自己的慾火,最後當小克拉馬問他會不會娶她時,他對小克拉馬說:「我們就只是好朋友。」是為了安慰小克拉馬而說的嗎?還是他根本只是為了自己?答案在爾後他被解雇後發生的一連串事件都沒有那位祕書的出現,答案才明朗,他真的愛過嗎?他要發洩和生活的維持(許多男人會娶外籍新娘的原因之一),他愛的是自己,他在老婆離開他後他再也沒有試著找過,只是不去想她,又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新工作,難怪女主角會因此離開他,和一個極庸碌又沒有感性生活的人是很呆板乏味的。
  最後回到了求婚事務所,求婚事務所裡的克拉馬對克拉馬篇章似乎在為這個電影做出結局,讓男女主角複合呢。
http://blog.sina.com.tw/jarstin/article.php?pbgid=759&entryid=11033
2010-01-12 11:09:54
阿楨
立委提案修民法 受虐子女可免扶養父母【聯合報╱記者楊湘鈞2009.09.15

被生母控告棄養的少婦「阿雲」鍥而不捨的陳情,加上近來發生多起父母凌虐或性侵子女案,國民黨立委謝國樑與邱毅已分別提案修改民法,由法官裁量,受虐子女可以免除扶養父母的義務。

生下來即沒左手掌的阿雲,八個月大時遭生母朱姓婦人棄養,後來阿雲的父親告朱姓婦人遺棄,法官判處一年徒刑、緩刑三年。未料卅三年後,朱婦反過來控告阿雲棄養,基隆地院駁回朱婦之訴,但她提起上訴。

阿雲被生母控告期間,不斷向法務部、司法院陳情。四月彰化發生震驚社會的燙嬰案,強化了修法的正當性。謝國樑指出,依現行民法,受虐子女成年後,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僅可以減輕、但不能免除扶養義務,對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有違人情常理,也有欠公平。

【記者楊湘鈞/台北報導】「如果燙嬰案的女嬰有幸活著,長大後卻得扶養把她丟進滾水裡的父親,這對嗎?」阿雲說,希望立法院能儘速通過修法,不要再讓不合理的法律繼續存在。

住在基隆市的阿雲去年突然有一名六十歲婦人到她家按門鈴,破口大罵:「不孝女,白養妳卅多年!」她到警局後才知道婦人是卅三年來從未謀面的朱姓生母。朱婦在法律扶助基金會律師協助下,向基隆地院控告阿雲棄養,要求她每月支付六千元生活費。

「我沒工作,每月只有丈夫給的一萬五千元全家生活費,哪有餘力再扶養生母?」阿雲昨天說,其實另一不願扶養母親的重要原因是,她才是生母的棄養者。

阿雲說,父親是船員,她又遭生母遺棄,曾經住過育幼院;在被生母控告前,從來都沒再見過生母一面,母親還曾因此觸犯遺棄罪被判刑,不知道母親為何反過來告她棄養。對於立委打算修法改掉不合理規定,阿雲說,燙嬰案發生後,她終於有了最有力的說詞:「想想那名被丟進滾水裡的女嬰,未來還可能要負擔凶手的撫養義務,還有比這更不合理的事嗎?」
2009-09-15 09:02:12
版主回應
父子情 Father and Son (1981,香港 )

導演:方育平
演員:朱虹
劇情簡介
全部顯示 簡潔顯示
補充內容
這部描寫父子間情感的影片情節極爲感人,故事講述銀行職員羅山木因學曆不深,受盡社會冷落,故一心望子成龍。而年少無知的羅家興卻不能理解父親苦心,不愛學習,經常惹禍,最終被學校開除。年複一年,父親及全家人的勸說、關心不能感動家興,他只想早點掙錢。中學畢業,爲讓家興出國留學,父親他曆盡千辛萬苦,費盡心機,爲讓兒子出國留學,甚至不惜把女兒嫁給一個有錢的老頭。家興對此卻極力反感,而背著家人報考藝員。最終,家興仍舊沒有擺脫傳統價值觀念的束縛,原本不爭氣的他終于有所感悟,發奮功讀,最終了卻了老人的心願,而決心出國學習,不負父親期望。但當他學習期滿、...

佐賀的超級阿嬤>維基百科

《佐賀的超級阿嬤》,是日本作家島田洋七的自傳式小說作品,敘述自己年少時至九州佐賀縣投靠外祖母的故事。後亦翻拍為電影、漫畫及電視劇等。
情節概要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時值8歲的昭廣到佐賀縣投靠外祖母,戰後的生活雖艱困,但外祖母卻以獨到的生活智慧及毅力,將昭廣扶養長大。 昭廣一直非常依賴媽媽。可是這次不得不離開她,到阿嬤身邊。阿嬤沒什麼錢,所以過著不定時吃三餐的生活。

無家可歸的孩子蕾米>維基百科

《無家可歸的孩子蕾米》,又譯《無家可歸的小孩》、《小孤燕》為日本動畫公司製作的〈世界名作劇場〉系列第23部的動畫作品。改編自法國作家賀克多·馬洛的作品《苦兒流浪記》(無家可歸的孩子,Sans famille)實際上本書的第二度被日本改編的電視卡通,舊版在香港的官式譯名是星仔走天涯。自1996年9月1日播至次年1997年3月23日,全26集(這部有3集電視未播映,播映當時只有播23集而已)。
原作是賀克多‧亨利‧馬洛的『Sans famille』(無家可歸的孩子)【苦兒流浪記】。但是因為本來就拍攝過主角是男童的舊版本咪咪流浪記,所以主角的性別由男變女(因此,無家可歸的孩子的少女版本是同一個原作者『佩琳物語』的原作『無家可歸的女孩』

一個屋簷下>維基百科

《一個屋簷下》(日語:ひとつ屋根の下)是一齣日本電視劇,於1993年4月12日至6月28日間於富士電視台播出。平均收視率為28.2%,瞬間最高收視率更達37.9%。是富士電視台於月九時段播出的最高收視劇集。並於1997年4月14日至6月30日播出《一個屋簷下2》,平均收視率為26.97%。
香港無綫電視翡翠台於1995年07月09日播放《一個屋簷下》,並於1998年07月26日播放《一個屋簷下2》。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8%80%E5%80%8B%E5%B1%8B%E7%B0%B7%E4%B8%8B
2010-04-17 10:56:07
阿楨
淚光閃閃 Tears for You (2006)

導演土井裕泰
演員:妻夫木聰/長澤雅美
劇情簡介
洋太郎8歲時,由於母親—光江(小泉今日子 飾)再婚,小薰就成了洋太郎的妹妹。不幸之後繼父行蹤成謎,母親也留下年幼的兄妹離開人世。從此以後,洋太郎牢記母親的遺言「孤零零的小薰沒有親人了,不論發生任何事,你都要守護她」。

因此從今天起,兩個人就要同住在洋太郎的破公寓裡。洋太郎去碼頭接小薰之前,對於兩人的久別重逢,內心有些難以平靜。小薰看到洋太郎之後,臉上堆滿了笑容對他揮手。雖然崇拜哥哥的天真模樣與昔日相同,但是洋太郎卻對16歲妹妹的美貌震驚不已…。

隔年夏天,好不容易籌到資金開間居酒屋一圓美夢,正當沉浸在喜悅之中時,洋太郎慘遭詐欺,背負鉅額債款。接著,又與醫學院學生女朋友—惠子(麻生久美子 飾)分手。

不久之後,一種微妙的情愫在洋太郎與小薰之間萌芽,情感滿溢的兩人感到不知所措。小薰以考上大學為由,告訴哥哥她要搬出去。兩人互相隱瞞感情,避不見面。一年半之後的某個颱風夜,兩人再度重逢。但此時兄妹間的小小歷史即將劃上句點…。

總是笑口常開、純樸又體貼的哥哥—洋太郎的角色,由人氣當紅實力派,日本電影界的年輕演員代表之一的妻夫木聰飾演。詮釋一位散發與生俱來的自然魅力、個性爽朗、做事認真、人見人愛的哥哥。妹妹—小薰的角色,由《鄰家女孩》(Touch)女主角—長澤雅美飾演。詮釋一位在哥哥的直率感情之下長大,個性開朗勇敢,演技充滿透明感的妹妹。

電影主題曲「淚光閃閃」,誕生於98年,由BEGIN創作的旋律繚繞心中,加上森山良子充滿感情的歌詞。01年夏川里美再次翻唱,是一首累計百萬張以上銷售數字的暢銷歌曲。另外,插曲選用同是BEGIN創作的「三線花」。

「淚光閃閃」是沖繩的方言,意指「眼淚一顆顆掉落,淚流不止」。想哭的時候,不需壓抑,就盡情地哭吧。哭完以後,就可以邁開步伐,重新面對明天。被淚水沖洗過的純淨心靈浮現希望,肯定洋溢著溫暖的感動。
影片短評
劇情有瞎.. 修個窗戶就死掉的男主角,不是很欣賞說
要細細品嚐才有FEEL
期望太高反而失落很大...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njp40870944&channelid=CH18
2010-04-17 10:16:25
版主回應
日式老調催情片《淚光閃閃》 文:藍祖蔚

擅長煽情的導演都有催淚絕招,土井裕泰用了「苦中作樂」、「含笑排憂」和「斷腕割愛」三招,即使動作不大,卻招招都能打動人心,效果極佳。
「苦中作樂」是用來呈現新垣洋太郎人格特質的開場白,電影一開始就是他騎著摩托車到處送貨的場景,忙歸忙,但是永遠笑容可掬,禮數周到,因為他心中有夢,有奮鬥目標,即使自力開店,店命也要取做「總是有辦法的…」,陽光開朗,對生命充滿樂觀期待,理所當然成為他的生命符碼,和風迎面的人,不能一帆風順,本已讓人惋惜,如果烏雲一片片聚集,轉成滿空陰霾,那就不只是讓人心疼了。
至於「含笑排憂」則是聰明的小動作,從小就得兄兼父職的新垣洋太郎早早就教會了妹妹,一旦悲傷難過想要哭,用手指緊緊夾住鼻子,就可以止住悲嗆的淚水。強忍悲傷不是解壓之道,只是不想示弱,只是不想悲傷四溢。淚水可以強壓忍住,但是悲傷不會因此消失,動作越是靈巧,無人能訴,無從排解的委屈更是鮮明,蓄積的悲傷能量就更大,看完《淚光閃閃》,你很容易就舉起手指夾住鼻子模彷洋太郎的忍哭止淚之道,但是夾捏得越久,就越能感受洋太郎的悲傷。
「淚光閃閃(Nada so so)」原本是一句沖繩方言,意指「眼淚一顆顆掉落,淚流不止」,有淚不輕彈的壓抑成為了片名,成為了男女主角的習慣性動作,其實都是在等待最後的解放,這也是為什麼最後外婆要小薰放下手指,不要再挾緊鼻樑時,觀眾也會跟著鬆解壓力了。
強迫自己去做一些心中完全不想做,卻不能不去做的事,從「斷腕割愛」的無奈中發掘人性的光輝,更是簡易有效的催淚彈,《淚光閃閃》用了送貨員愛上醫學院女生的「身份階級」及「貧富差距」,逼使女方家長提出「斷交」協議,殘酷的現實讓早熟的洋太郎體悟到夢想與現實的落差,一旦確認自己的奮鬥並不能保証女方幸福時,他的分手與絕決反而是「真愛」的必要手段了。
不過,《淚光閃閃》真正要講的卻是兄妹戀情,洋太郎與小薰不是親兄妹,他們身體內沒有同宗血緣,真要相戀成親,嚴格來說也不是亂倫,只是兩人早早就以兄妹相稱,即使小薰早就想做哥哥的妻子,認真牽著妹妹手的洋太郎也只能含糊地以不知道做為回應,他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或許也有不便與不敢的猶豫吧,洋太郎的一生就像被手指緊緊挾住的鼻子,所有的情緒都只能內歛,內藏,所有的內傷也就只有自己承受了,這才是淚水決堤的關鍵了。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139&eid=v139110

主題:用兄妹之情包裝的純真愛情

必須老實說,小說反而比電影讓人感動!大概是因為電影情節有點跳躍得太快,不僅跳過了不少洋太郎與小薰從小到大的情感互動,也讓一些劇情情節沒有清楚交代,事實上洋太郎與小薰之間的感情,不是像電影那般稍嫌簡單與平淡,而是在不知不覺中、甚至他們都沒有發覺之下,兩個人早就將兄妹親情變成一種相互依賴男女愛情,但不願承認、也不敢說破,這點在小說中,其實可以輕易感受出來,電影中也可以,但大概要到接近尾聲的劇情才比較明顯看到。有些人覺得不好看、情節平淡、不感動,也肇因於此吧!
這部片子的確不脫純愛電影的橋段,愛情很多時候是錯過才知道珍惜。不過有所不同的是用了「兄妹關係」作為鋪陳包裝。
淚光閃閃中,讓洋太郎與小薰始終受到那層兄妹關係的束縛,不敢輕易破壞與跨越那一條界線,但也可以感覺兩人事實上也透過所謂的「兄妹關係」,將彼此情感牽繫的更加密切、愛得更加直接與不隱晦,片中惠子會有所忌妒洋太郎與小薰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她已經感覺到洋太郎對小薰的特殊情感...超越了兄妹!只不過洋太郎應該始終認為他對於小薰是哥哥對妹妹的〝照顧〞吧?
觀賞電影時,身旁一位男性觀賞者從影片中段就開始不斷啜泣到結束,最後甚至連片尾曲那小片段都沒看就衝出戲院。(大概怕有人看到他兩眼的淚光閃閃)這部電影的確也觸動到我心中的感動,類似之前我觀賞「現在只想愛你」的感受--原來不是愛得轟轟烈烈才算深刻,生活週遭一些看似簡單、容易被忽略的言語、動作、習慣,每一樣都可能是真愛的表現!
不過,「現在只想愛你」中,靜流與誠人至少確定了彼此之間的相愛,而「淚光閃閃」中,小薰很確定愛洋太郎,但洋太郎似乎始終沒發覺自己超過兄妹之情的照顧與關注,是愛......(或是一直不敢承認)真的,挺讓人搥胸頓足....!
回應
洋太郎當然知道自己對妹妹不只是親情,可能你沒看到最後一幕?看到最後一幕再細細回想就知道男主角其實一直都很壓抑,很多人無謂的批評其實都應該是沒看到最後一幕的關係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24685
2010-04-17 10:27:04
阿楨
《世上只有媽媽好》(1991,台灣)

導演 陳朱煌
編劇 劉正謙
攝影 彭大衛
演員 李小飛/王瑞/賴德南/陸伍
電影原名叫做《媽媽再愛我一次》 媽媽再愛我一次,當年讓無數人淚如雨下的經典 應該說從上世紀80年代走來的觀衆,大抵都還記得記憶裏的那一次集體揮淚——《媽媽再愛我一次》。幾乎每個從電影院裏走出來的人,手裏都攥著哭濕的手帕。一部臺灣苦情戲在內地獲得如此之廣的共鳴,這是當時發行這部影片的工作人員都沒有想到的。或許是因爲母愛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題材,或許是因爲那個時代還不像現在這樣喧囂,或許是因爲它給了善良的人們一個宣泄感情的端口。記者采訪到了當時參與發行和宣傳《媽媽再愛我一次》的工作人員,他們的講述或許能把我們帶回到那個純真的年代。 《媽媽再愛我一次》是臺灣獨立制片富祥公司於1988年攝制的低成本倫理悲劇片,故事改編自臺灣民間故事「瘋女十八年」,由陳朱輝與柳松柏編劇,陳朱煌導演,楊貴媚、李小飛、謝小魚主演。劇情以倒敘方式進行,描寫精神病醫生林志強留學歸國,正要展開精神病院的業務,偶然發現院中一名病人,竟是他失蹤18年的母親秋霞!原來當年其母秋霞與父國榮相戀,但遭林母以秋霞身家不清白爲由拆散鴛鴦,另外爲國榮娶妻。已經懷孕的秋霞乃到鄉下投靠姨母,並在生下志強後獨力撫養,母子二人感情極佳。數年後,國榮之妻娟娟經證實不能生育,林家父母爲了延續香火,用盡辦法要志強離開母親回到林家認祖歸宗。秋霞幾經內心掙紮,終於答應。但年幼的志強因思念母親而無法過平靜生活,經常偷偷回到鄉下找母親。一次風雨之夜,志強躲在廟外避雨,秋霞等人遍尋不著,翌晨找到時,志強已奄奄一息昏迷不醒。秋霞大爲激動,失足跌下樓梯成爲瘋婦。18年後,志強終於找到他心愛的母親,並以一曲兒歌「世上只有媽媽好」重新喚醒母親塵封多年的記憶,母子相認大團圓。 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即出自該影片。

媽媽再愛我一次_百度百科
目錄
一、1988年臺灣電影
劇情介紹
電影評價
轟動效應
幕後制作
二、2002年內地電影劇情簡介
三、2006年內地電視劇
基本資料
劇情介紹
分集介紹
http://baike.baidu.com/view/143129.htm
2010-04-17 10:56:37
版主回應
【媽媽再愛我一次】觀後感/「通俗劇」的地位

【媽媽再愛我一次】1988年出品,是一套極度催淚煽情的台灣影片,當年在台灣票房完全「仆直」,但在中國大陸,竟然奇蹟地瘋狂賣座 (我是在網上的資料得知,以及一個大陸朋友對我說的,沒花沒假)。本文沒有打算討論兩地賣座情況差異的問題 (但如果各影友有興趣的話,可以問我找一份soft copy了解),但看後,隨之而聯想到很多問題,令我寫這篇文章。
故事大鋼
故事講述黃秋霞 (楊貴媚飾) 與林國榮是一對真心相愛的戀人,並已珠胎暗結,可惜遭到林母反對,最後被無情拆散。而在林母壓力下,國榮另娶妻子娟娟,唯娟娟不能生育,故林母想盡法子,奪回秋霞含辛茹苦養育的兒子志強 (李小飛飾)。小童志強到林家後,因思念母親,偷跑回家,被風吹雨淋,高燒昏迷不醒,秋霞以為志強已死,傷心過度神經錯亂,被送進精神病院。十八年後,志強到了精神病院工作,巧遇生母秋霞,秋霞竟奇蹟地恢復正常,母子終於團聚。
催淚煽情,導技差勁
單看故事,便令現在的觀眾卻步。的而且確,影片極盡催淚煽情的能事,但先不論這些風格,在導演技巧而言,的確是異常地「差勁」,例如那些動不動便急速zoom-in的風格,去強調場面的爆發激情 (其實有些地方根本不需用);很多情節間的接駁非常突兀;某些場景更令人失笑,例如楊貴媚有一場戲在橋上走,時間應在60年代初,但旁邊竟有一間麥當勞! 這點似乎沒有可能;還有,一些場面在催淚之餘,特意放上一些不合理的巧合情節,來加強悲劇力量,例如楊貴媚在末段跑下樓梯想拿回兒子,導演故意安排她「踏錯腳」踩了一條木棍,整個人滾下百多級的樓梯下而瘋了! ……..很多影迷看罷這套電影,大概會看到嘔血!
喜歡此片,義無反顧
但筆者竟然頗喜歡這套影片,除了我是貴媚fans外,是什麼原因呢?
我相信很多影迷也有相似經歷: 很多影片拍得很差勁,但自己卻莫名的愛上。而這套【媽媽再愛我一次】,筆者正遇到這種情況。
的確,影片充斥著很多過度、過長、不合情理的催淚煽情場面,導演技法異常差勁;可是,很多母子場面也很感人 (不是導演功勞),例如小童成日淚流滿面的表情、母子的哭泣場面、送禮物場面等等,真的令到筆者心軟起來,被徹底地征服了! 我無不被這些東西令我「舉手投降」……..而且,最要命的,是送熊貓的情節,我的鐵石心腸完全被溶化…….一對母子的演技魅力,可說是全片的靈魂,難怪楊貴媚在本片演出後,有「台灣媽媽」的美譽……
「通俗劇」的地位
【媽媽再愛我一次】是通俗劇格局,這更令我想起「通俗劇」在現今影迷眼中的地位。「通俗劇」在大部份較資深的影迷眼中,通常都是一些層次及深度較低的影片,每逄遇到這種形式的影片,他們便好像瞧不起似的,心目中,認為遠比一些歐陸藝術電影「低級」。
這種情況,除了反映了偏見嚴重之外,也著實反映出認識不透徹的問題。其實,「通俗劇」只是一種形式,如果導演是有料的話,導演的視野、故事的內涵、影片的境界等等,根本不會受一種形式限制。
所以,同樣用「通俗劇」的格局,劉別謙在喜劇方面的才華,可以盡情發揮 (試問近年有多少套喜劇像【To Be or Not To Be】這麼精彩?);成瀨巳喜男的作品,其視野之圓融廣闊、對人性人生的透徹刻畫,便沒有幾個導演可及;哥普拉的【教父/教父續集】 ,已是unarguably商業及藝術的經典作品。當然,還有很多很多例子,實在不能盡說…….可是,這些「大師級」導演,在很多資深影迷眼中,由於其對「通俗劇」的偏見,依然是瞧不起的樣子,看來,要令他們這批人改變錯誤的觀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http://arsuearsue.blogspot.com/2005/02/blog-post_17.html
2010-04-17 10:57:02
阿楨
姊姊的守護者 MY SISTER’S KEEPER 2009-08-13

一開場,分割、翻閱的鏡頭,以安娜口述嬰兒出生是來自酒精,沒做防護下的產物;或不易受孕者以技術產下。簡單地說,嬰兒的誕生分為意外,以及計畫生育。以此開始簡述她被誕生的緣由。
為了照顧姊姊,媽媽犧牲事業、爸爸失去太太的關注、哥哥語言功能有障礙、安娜則是經過基因配對產下的孩子,自出生起不斷進出醫院捐贈臍帶血、幹細胞、骨髓…。直到她又得捐出一個腎臟時,一個13歲的女孩,如何為自己的身體所有權提出主張,並且一狀告上法庭?
將媽媽的角色設定為律師,頗符合媽媽的強勢心態,她設定好的事,再也不容第二個聲音出現,為了搶救長女,她長期忽略其他家人對愛的感受。即使親見長女的化療之苦,她仍不能放棄這個生命。
電影改編自暢銷書作家茱迪皮考特的小說,原著的議題更辛辣的質疑現代醫學對於生命的選擇、控制,名為拯救生命,卻也讓生命變得不自主,以實用性價值殘忍地考驗人性。抗爭成功的安娜沒能享受她未來的人生;而電影,為了闔家觀賞,終究選擇以溫馨的方式,讓安娜的抗告,是出於姊姊的授意。
一再搶救的生命,是不是真可與死神搏鬥?命既不可挽,難道不能選擇好好說再見?媽媽的愛即使有分別心,其他子女該被犧牲關注之情?
導演尼克凱薩維茲的催淚功力,在《手札情緣》老妻患了失智症,即見到他掌握摯愛深情的特長。這回擴大愛的範圍,依然是重症患者與家人們的互動之情。
艾碧貝絲琳小小年紀,即以《小太陽的願望》《尼魔島》深受觀眾喜愛,她的演技與討好的模樣,總是佔盡鋒頭。這回,飾演姊姊的蘇菲亞瓦希麗娃難得搶了她的光。姊姊多半是頂著光頭,身心飽受病痛折磨,依然勇敢地深深品味家人的心,製作溫馨的立體相簿,呈現家人間的互動故事,也讓媽媽終於了解:「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份」甚至,是自主權。離開人間前,體會第一次,也是唯一的愛情,於小少女而言,是很重要的生命經驗。
催淚攻勢幾乎是每段情節都要撞擊觀眾的心、多段歌曲為影片增加情境。幾位演員互相飆淚眼,以眼神傳達情緒。相較之下,卡麥蓉迪亞稍顯遜色。女法官與亞歷鮑德溫飾演的人權律師,一喪女,一有癲癇症,都是巧安排,以此強化對於『生命』的感同身受。
http://movie.kingnet.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6096&c=BA0004
2010-04-18 11:53:01
版主回應
推薦一些特別感人的親情電影2009-3-13

首推《人工智能》說的是兒子對媽媽的愛
《天作之盒》這部電影是根據當年的非典香港醫護人員的真實故事改編..我哭的那個慘啊
再者推薦你一部韓國電影《人狗奇緣》
也是一部韓國電影《美女的煩惱》剛看以爲是一部喜劇..但是看著看著到後面你會覺得真的很感人..
還有宮崎駿的《螢火蟲之墓》說的是兄妹的感情~
《阿郎的故事》很老的香港電影...記得小時候和姐姐一起看..看到最後兩人抱頭痛苦...
《小鞋子》..說得是一份令人感動的堅持..
《悲傷電影》聽名字就很悲傷...
《阿甘正傳》,看了之後你會思考很多...他包括了愛情親情友情..完美
《美麗心靈》說得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看到最後你真的會被感動
《天使之城》很美麗的愛情故事!!是尼古拉斯凱奇演的,超贊的~ 《戀空》朋友向我推薦這部07的愛情電影..說是動漫改編的...那孩子平常就一副冷冷的樣子..看這部電影居然泣不成聲。。可見多感人
《我的父親、我的兒子》從名字就知道他是說什麽的..感人就是感人..
《導盲犬小Q 》我是拿著毛巾看完整部電影的..
《兩小無猜》這部我沒看過..不過評價很高是兩小無猜青梅竹馬的愛情故事
《小孩不笨2》這部影片,也很感人.

催人淚下親情電影大集合 2004-4-18

《媽媽再愛我一次》:九十年代的眼淚

比父女情更動人的一定是母子情。母親被迫與相依爲命的兒子分離,變成了瘋子。這部80年代放映的臺灣電影讓觀衆們哭濕了一塊塊手絹,母子分離時, “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聲響起,銀幕上下一片號啕聲。此片讓觀衆第一次有了進電影院帶手絹的准備。

《我的兄弟姐妹》

梁詠琪、姜武、崔健等大牌明星的生硬表演絲毫沒有掩蓋住這部片子的主角———四個孩子的光輝,很簡單,因爲他們的表演真實自然。全劇幾處令觀衆的淚腺不停分泌液體的高潮戲也是這幾個毛頭孩子“炮制”出來的。

《了不起的爸爸》

影片割據爲兩部分,上半段表面固然充斥著極其肉麻的堪稱全天下父母必學的臺詞典範,可是妍妍無聲無息的成長,無形中卻漸漸把任慕英和女兒之間的代溝勾畫出來。年輕孩子的反叛和過度敏感的自尊,長輩至誠的關懷和親情之愛,始終難以逾越兩代人間的代溝,這其實正是社會上最普遍的現象。

《下輩子還做母子》

影片講的是阿迪五歲患了惡性淋巴腫瘤,當英語教師的媽媽(宋春麗 飾)和做工人的爸爸在醫生給孩子判了死刑的情況下,背負著希望,用博大的愛心挽救著孩子的生命,使孩子快樂地活到了11歲,最後孩子幸福的死在了媽媽的懷裏。
該片深深打動了美國觀衆。美國家長和教師被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高度責任感所震撼,這種東方式的親情,恰好與美國回歸家庭的時尚相吻合。

《那山那人那狗》:用腳來衡量心靈的距離

獲得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和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受觀衆好評獎。影片正是從兒子的一段心理獨白開始的,這段獨白表明了兒子對未來生活充滿了憧憬。然而後來父子之間有關鄉郵員是否國家幹部的簡單對話暴露他們之間的對立和分歧。隨著他們上路,劇情慢慢展開。父子之間的一次正式對話是兩人在山上第一次休息的時候兩人不約而同同時開始問對方累不累,這一次對話已經向觀衆揭示了親情的可貴,也在某種程度上加速了雙方從生疏到熟悉的進程。這樣整個郵路也成了他們慢慢“發現”對方的過程。有一段兒子背父親過小溪,這是第一次的形體語言對話;到後來的兩人一起去保護信件,這從另外一個層面上即雙方在對工作的態度上已經達成了一致;再到最後兩人一起在同一個腳盤裏洗腳,並在同一張床上睡覺,十分感人。這其實不光是一部關于父子走郵路的電影,我想應該還是一部“父親尋找兒子,兒子尋找父親”的故事,同時也是“父親尋找自己和兒子尋找自己”的故事,他們最後找到也自己要找的東西。

《洗澡》:傳統文化中的人間溫情

影片很好的展現了老父親和傻兒子夜晚跑步鍛煉身體這一生活場景,並生動的表現了傻兒子每次跑到家門口都要從電線杆和老牆之間的側身穿過這一細節,以最簡單的生活細節刻畫出最真摯的父子深情。
張揚導演把所謂的現代文明和我國的傳統文化之間産生的巨大沖突放在一個澡堂子裏來展現給我們,也可說是獨具匠心了。他在表現形式上卻不十分張揚,他似乎是向我們娓娓道來整個故事,最後又留給我們足夠的思考和想象空間。這是部拍的很“暖”的影片,好像寒冬臘月裏的一壺熱酒,暖入心肺,回味無窮。
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7f7a7ac77ae19867
2010-04-18 11:57:05
阿楨
苦情父親,催淚首選 文:保溫冰

父親節即將到來,想邀爸爸看一部感人的應景電影嗎?以下選擇,或許能為你們的關係加溫喔!
母親為追求理想毅然拋棄家庭,造成本疏於關心兒子的父親一個措手不及,而當父子倆好不容易建立起緊密的依存關係,母親卻回過頭來爭取監護權……。《克拉瑪對克拉瑪》這部反映女性意識時代氛圍的電影,以簡單的架構,循序轉折出濃烈的張力,其催淚力量,不因歲月減損絲毫。片名Kramer vs. Kramer既是父對子、也敲探著夫對妻,在在關懷著當代男性於社會轉變中的掙扎求全。片尾一場無語的吐司戲「雨量」公認破表,是一部讓催淚電影榜重新洗牌的至情至性之作。
同以單親父子家庭為取材,真人真事改編的《當幸福來敲門》則適時撫慰了經濟不景氣下的忐忑民心,格外能引起共鳴。片中單親爸爸威爾史密斯衰事接連上身,一重高過一重的金錢關卡宛如線上遊戲打通關……,而成功之鑰,始終來自鍥而不捨的上進心。故事既傳達勵志電影的正面價值,也賺走觀眾不少眼淚。
永遠感性的公路電影類型,1984年也交織出了極為動人的父親形象,《巴黎,德州》裡喪失記憶的流浪父親,從迷茫無措,到主動對失聯多年的稚子伸出親情之手。一場自校返家路途上,父子倆分據道路一左一右互以鬼臉嬉鬧,到終而合一的遠鏡頭,可說是文溫德斯電影中唯美、惹淚的一幅經典影像。全片構圖美不勝收,曾獲坎城金棕櫚大獎。
去年《不能沒有你》將一則令台灣人怵目驚心的新聞記憶,轉化為溫暖的電影記憶。取材自社會新聞的本片,一方面犀利批判台灣官僚的冷漠,一方面也重新找回事件中絕望父親的情感出口,不慍不火的成績,加上風格化的黑白影像質地,讓觀眾對身處的社會,有了更廣面的省思。(另參本館:鐵飯碗 )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82&eid=v282101
2010-08-06 12:07:20
版主回應
嚴父肖像,親情糾葛 文:保溫冰

你跟老爸合不來嗎?有沒有想過溝通不良的原因是什麼?以下幾部電影,或能引發你的反思。
一位冷血惡徒,如何走向鋼琴家之路?別誤會了,《我心遺忘的節奏》完全不走頓悟向善的傳統路線。暴怒、徬徨的主人翁,滿身是被父親一手調教出來的狂暴基因,隨著父親日漸老邁、疲弱,他的意志力竟也產生動搖,腦裡鋼琴旋律一波波衝擊著他……。「手」是電影中的重要意象,既對鋼琴徘徊不走,又找不到適當姿勢收起拳頭。
看多了武士片、軍戰片,一般日本電影裡的父親角色,予人的觀感不脫傲岸、激躁、難以親近,小津安二郎的黑白片《晚春》,適時在戰後端出一種蘊藉、柔軟的父親印象。一對相依為命的父女,因女兒遇到好郎君,而面臨幸福抉擇,她焦慮地遊走於既不願出嫁丟下老父一人,又不希望父親再娶的矛盾情結。日本大師導演小津安二郎將漣漪般微幅波盪的倫理糾葛處理得內斂深刻,片中貼近庶民性格的父愛輪廓,更為無數影迷所難忘。
對系列片影迷群來說,簇擁「教父」的那一群,永遠有資格對別人大聲宣布:「教父才是最棒!」。在《教父》第一集中,馬龍白蘭度唯妙唯肖、又極具巨星風範的演繹出黑手黨第一代,奠定了本片成功的基礎。他透釋出凝練、穩重、氣勢凌人的嚴父形象,征服無數影迷。他與小兒子麥可之間的親情變奏,亦牽動著《教父》首集的主旋律,一呼一息都是扣人心弦。
曾獲威尼斯金獅獎的俄國片《歸鄉》,是一部寓言體的電影。失蹤多年的嚴父一日闖回家中,對兄弟兩人施以幾近酷刑的遲來管教,在他眼中,殘虐,不講道理,也無須理由……,然而,在整趟驚心動魄的旅程中,父子三人性格上出乎意料的轉折,又層層剝露親子依存關係的詭譎本質。全片風格迷魅、劇力萬鈞,是鮮血淋漓的沉痛之作。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82&eid=v282102

我的另類老爸 文:保溫冰

你常嫌自己老爸太另類嗎?看了下列電影,或許你會腦筋一轉,改為老爸的父親節添購些稀奇古怪的禮物,說不定能適收「以毒攻毒」之效……。
如果一個長途相伴的女性長者突然對你說:「我是你老爸。」,你會有什麼反應?《窈窕老爸》的跨性別議題,將變性人的心路歷程詮釋得幽默又辛酸,「男」主角費莉希蒂霍夫曼將片中眼睜睜看兒子自甘墮落、自己又拿不出父親身分以身作則的無奈老爸詮釋得精準動人。電影雖是小品,卻把生養、性別、以至弱勢族群的社會處鏡,舉重若輕地融揉為一部辯證性極高的佳構。
以美國片來說,《美國心玫瑰情》顛覆美式家庭假象的勇氣,迭有新意。當然,「勇氣」不會是一部電影藝術價值的憑依,本片1999年推出即迅速引起共鳴,甚至拿下五項奧斯卡獎,勝在能從社區性的小格局,挖掘出極度濃縮、扭曲的生活隱喻。片中每個角色皆有一定程度的古怪性格,其中,凱文史貝西飾演的窩囊父親角色,一路被強勢老媽壓著打,不但對著啦啦隊長大流口水、還偕同鄰居男孩偷偷哈草,這樣一個前衛老爸,恐怕也是你我不敢領教的。
如果甫出世就一次擁有三個老爸,那是不是該練就三套喜怒哀樂來分別滿足他們!?八○年代賣座片《三個奶爸一個娃》之所以廣受歡迎,主要是貼切反映出男女平權的社會價值,證明男人也可以是很溫柔的。湯姆謝立克、泰德丹森、史提夫賈騰柏格三位男主角演出撿到棄嬰的脫線奶爸,他們從錯愕到妥協,以至建立自信並從而對女嬰付出真心關愛的過程,除了惹出不少笑料,亦讓觀眾備感窩心。
德國賣座片《他不壞,他是我爸爸》描述一個有暴力前科的父親,違抗社會局規定逕往學校將女兒綁架,又異想天開利用新衣服收買女兒。而父女間的敵意,卻也在逃避警方追捕的路程中,逐漸產生轉變……。反社會人格的小人物,情感表達儘管拙口、遲鈍、甚而略顯偏激,卻不減內心深處與常人無異的親情需索,這樣的性格適為人父與否,即為本片探討的主題。電影聰明在情節的完畢不代表問題的結論,這也塑就全片的誠懇基調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82&eid=v282103

走味的家庭傷害劇,論丹麥電影《美味家庭》 文:張耀仁

這或許是一齣外國版的《飲食男女》——也許不,而是混合版的《茶泡飯之味》,或者更接近於改良版的《天下第一味》——親情與味蕾之糾葛,愛與食欲大跳雙人探戈,兼及家庭劇必然降臨之要命抉擇與苦惱,最終佐以大團圓淚水,從中夾雜一絲絲秋日憂懷的感慨:「啊,這就是人生吶。」
……………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82&eid=v282110
2010-08-06 12:10:17
阿楨
父子 After This Our Exile (2006)

導演:譚家明
編劇:田開良
演員:郭富城/楊采妮/吳景滔/林熙蕾/許茹芸
劇情簡介
帶動八零年代香港電影新浪潮的譚家明導演,《父子》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的肯定,飾演父親一角的郭富城,因本片的演出成為金馬影帝,吳景滔則獲得金馬獎最佳男配角,飾演母親的楊采妮也獲得羅馬電影節提名。
某日,風和日麗。決定離家出走的母親,被通風報信的的兒子與及時發現的父親給攔住了。為了挽回感情,父親一廂情願地安排全家去坐郵輪渡假。因為先前計劃失敗而鬱鬱寡歡的母親,再也不放開難得的機會。看著父子兩人離去的背影,骨肉分離之痛也沒能阻止母親逃離這一切、奔向新生活的念頭。
就像被推倒的骨牌一樣,母親的離去,接連的是父親失去工作。窮困潦倒之餘,又遭到了高利貸追債…最終,父子倆只得逃到一所廉價旅店。一心想守護潦倒父親的小孩,無助地再也無法支撐下去。歷經一番曲折之後,小孩與母親再度相聚。然而,重逢帶來的並非喜悅,而是讓小孩體認到現實的殘酷。原本只屬於他的母親不再專屬於他;她懷了另一個孩子。
小孩再次回到了父親身邊。被追債痛毆的父親逼著他去向母親、向鄰居借錢。不肯低頭的代價是成了竊賊,小孩開始去偷好友的積蓄。從此之後,父親教唆成性,小孩只得在害怕失風與恐懼父親中艱難度日。
原本父子之間的忿怒、摩擦、相互保留,還有母親這個角色可加以中介與調和。但這一對失去母親關愛的父子,縱然彼此再怎麼用力地保有對彼此的恭敬與真誠,卻始終難以抵擋命運給予兩人的、註定的無言以對。
十年過去了,父與子尋找幸福的旅程仍在持續中。但又有多少人能意識到,在愛與痛的邊緣,誰能真的作主?父親和兒子,原本就沒有什麼區別。
影片短評
開眼BBS不配! 誰給父子四顆半星的評價???
結局滿無聊的
剪輯分鏡很差,立意和演員不錯
整體看完絕滴還不錯看啦!
我個人覺得床戲過度冗長...
真是難看唷,無捨內容這部片會紅表示現代人看電影的水準不高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ahk20768114&channelid=CH21
2010-09-23 12:02:14
版主回應
法官說「爸也不差 沒理由只判給女方」【聯合報2010.09.15(楨:陶之女性至上/正確民粹論!另參本館:《外遇的男女心理》司法巫師 鳳凰與檳榔西施)

「陶子把問題擴大,不該扣我帽子,說我歧視藝人。」審理賈靜雯和孫志浩爭女官司的法官李維心,昨天感嘆說他審理監護權案件,絕大多數判給女方,但這個案子,孫志浩照顧女兒的條件很好,他才裁定共同監護。
李維心的辦案品質與操守,頗獲肯定,他在台北地院民事法庭任職時,民間司改會進行法官評鑑,他是少數獲得優異成績的法官。但審理賈靜雯和孫志浩的案子,雙方隔空叫陣,戰火從法庭延燒到媒體,李維心除了承受壓力,更感到為難。
他指出,法院絕不是如陶子所說的,監護權老是判給男方,「我審理的監護權案件,多數是判給女方,賈靜雯這件案子,實在是男方養育女兒的條件不差,孩子也很喜歡父親,我沒有理由將監護權只判給女方,剝奪任何一方的親權」。
他表示,夫妻不和,不代表丈夫就沒有條件照顧小孩,兩個大人在決鬥,小孩看在眼裡,不願加入戰場表明要跟誰住。在看不出小孩到底想要和誰住的情況下,法院必須回歸看父或母哪一方能給小孩最好的照顧。
從社工和親自訪視發現,梧桐妹和父母雙方的關係都很好,而「孫志浩的支持系統更穩定些」。
對於立法院開公聽會討論這件個案,李維心嘆口氣說,這是要全民討論賈靜雯和孫志浩的相處問題嗎?要全民來評理嗎?雙方既已協議離婚,就不應再攤出個人的恩怨,更不應將小孩監護權的問題混淆其中。
他認為,賈靜雯和孫志浩應該理性共商未來如何照顧好女兒,化解對立,「人情留一些,日後好見面」。他也不能認同陶子將這件監護權案件貼上網路,因為這涉及隱私,即使賈靜雯同意,但孫志浩也是孩子的法定代理人,他同意了嗎?
李維心語重心長地說,就算網路上將梧桐妹的名字遮住,但誰會不知道那案子的主角是梧桐妹?網路無遠弗屆,梧桐妹長大後,網路上可能仍會流傳轉貼這案子,父母相爭的惡相全都錄,孩子受得了嗎?
陶子指美國法院說孫志浩是擄人勒贖,李維心表示,美國法院只是裁定監護權暫時由賈靜雯擔任,讓賈靜雯帶孩子回台打官司,他依據台灣的法律作裁定,台美裁判並沒有衝突:說孫志浩綁票勒贖,已經扭曲事實,小孩明明和父親的關係很好。
相 關 新 聞
‧ 梧桐妹判決 陶子痛批法官不食人間煙火
‧ 陶子發聲為「義氣」 盼少幾個心碎母親

「亂扣我帽子」陶子公聽會發言 法官回擊 2010-09-15 TVBS 

藝人陶晶瑩替賈靜雯出席爭女風波的後續公聽會,現在卻反被承審法官批評,法官回擊表示陶晶瑩不該亂扣他歧視藝人的帽子,網友也掀起反彈聲浪,抨擊陶子是理盲、濫情,管別人家的事情幹嘛。
藝人陶晶瑩:「接觸到一些人都不願意幫忙,他們甚至覺得這只是家事,看完了以後我很心痛,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因為這個案子是這樣判。」
替賈靜雯,更替台灣的媽媽叫屈,陶晶瑩公聽會上的表現,卻得到正反兩極評價。網友熱烈討論,有人認為這根本是在走體制外的行動,甚至質疑陶子根本是公親變事主,理盲、濫情,關她什麼事情?
承審法官也回嗆陶晶瑩不該亂扣帽子,說他歧視藝人,感嘆的說其實監護權案件,大多數都是判給女方,但是孫志浩養育女兒條件不差,加上梧桐妹也很喜歡爸爸,實在沒理由將監護權只判給賈靜雯。
陶晶瑩:「這些我們知道的事,我覺得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有一天你們會看出來的,甚至最近就看出來了。」
參加公聽會,陶晶瑩就表明代表的是台灣的婦女,不只是針對賈靜雯個案,但現在卻反而成了砲火焦點
2010-09-23 12:03:51
阿楨
寂寞芳心俱樂部 (1995)

導演:易智言
編劇:易智言
演員:白冰冰/楊貴媚/謝獻堂
劇情簡介
該片是白冰冰新近封後的電影代表作,是易智言導演的都市風情畫,風格頗為壓抑低調。女主角陳春女是個平凡的上班族和家庭主婦,她安份地盡自己的責任,但家中沒有一個人重視她。老公暗中勾搭住隔壁的性感女子,女兒又暗戀學校的帥哥老師,只有精神恍惚的婆婆還願意讓她照顧。在公司裏,只有女同事楊貴媚經常跟她八卦一番,算是生活中的唯一樂趣。直至年輕英俊的小弟阿龍來到辦公室,並對林女表現了一點善意,才勾起了她心中的一陣漣漪。本片對中年婦女的內心渴望刻劃得頗為細膩,但劇情和角色安排過份強調人性的醜陋面,令人看得相當抑鬱。

易智言- 維基百科

易智言(1959年11月21日-),是台灣的電影和電視劇導演。出身廣告導演,曾執導過包括《藍色大門》在內的多部電影,2006年於台灣公共電視台的連續劇《危險心靈》中首次擔任電視劇執導。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8%93%E6%99%BA%E8%A8%80

王文華著 寂寞芳心俱樂部(允晨文化,1991)(另參本館:《蛋白質女孩》)

內容簡介
王文華的小說像一部佈局細密的偵探電影,處處埋伏著精巧的伏筆和寓意,同時又像一首活力四射的爵士樂曲,時時爆發出即興的幽默和熱情。他以潑辣任性的形式、狡黠雄辯的文體,和狂野滑稽的情節來探討九零年代都會生活的虛無、樂趣、甜蜜,和驚奇。
書中人物有俊男美女,也有狂人畸形﹔主題包括權力愛情,也少不了死亡和命運。這本小說集既是一本人性萬花筒,也算是一冊時代的寫真集。
2010-09-28 09:16:56
版主回應
似蔡明亮愛情片風格

愛情萬歲 (1994)維基百科

《愛情萬歲》(Vive L'Amour)為台灣導演蔡明亮所執導的電影,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片是蔡明亮的第二部電影,以最擅長的都市觀察,生動且貼切地展現了90年代台北年輕都會男女對愛情的渴望與家庭意義的蕩然無存。同時,本片的電影風格表現更加大膽,只用了三個主要演員。片中極度簡約而低限的電影語言,以不到一百句的對白和捨棄嘈雜的配樂,深刻反映出台北人心靈寂寞、精神空虛的生活。
《愛情萬歲》讓蔡明亮奪下第一座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以大膽接近角色的長鏡頭捕捉細節,從本片開始建立獨特的「蔡明亮風格」,也開始吸引歐美影迷走入蔡明亮孤獨的世界。不過,因故事簡單和拍攝手法的晦澀,導致許多觀眾不易了解,票房並不理想。
角色
楊貴媚,飾一名售屋小姐
李康生,飾一名靈骨塔業務員
陳昭榮,飾一名地攤小老闆
劇情簡介
三個原本毫無關係的陌生人:美美是賣二手屋的售屋小姐、小康推銷靈骨塔、阿榮擺地攤的小老闆。他們三人先後擁有了一間大廈的鑰匙,美美負責脫售,本就有大廈鑰匙,和進入大廈的資格;小康則是在某天無意間發現這把插在鎖孔的鑰匙,遂佔為己有;美美在一天晚上,遇見了互有好感的阿榮,將他帶至大廈溫存,阿榮趁機拿了留在空屋的第三把鑰匙。一間空屋,三把鑰匙,開啟三段關係,三個人在待售的房子裡,玩起捉迷藏……
家庭意義的變質、都市男女的速食愛情、同性情感的慾望壓抑,就此展開……
獲獎
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金馬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錄音獎
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新加坡電影節最佳影片
中時晚報電影節最佳影片
法國南特影展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84%9B%E6%83%85%E8%90%AC%E6%AD%B2_(%E5%8F%B0%E7%81%A3%E9%9B%BB%E5%BD%B1)
2010-09-30 09:44:08
阿楨
阿寶Abel (1986)

編導: 亞曆斯?馮?華麥丹 (Alex van Warmerdam)
主演: 亞曆斯?馮?華麥丹 更多>>
劇情簡介
  1986年荷蘭電影大獎最佳影片、導演、影評人三項獎
  劇情講述阿寶是一個32歲的成年男子,可是對外面的世界毫無興趣,整日只會用望遠鏡來偷窺別人。他很想看電視,可從來沒看過,因爲專制的父親不讓他們買電視。爲了反抗父親的權威,阿寶抓住每一個機會與他作對,要不然就故意讓他出醜。而夾在他們之間的母親雖不敢明目張膽的反抗丈夫,卻曲意維護兒子。後來阿寶出走,遇到了美麗的脫衣舞女郎,從此引出了一系列的笑話。
  華麥丹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荒誕喜劇,在他巧妙的處理下,將這部近似亂倫的四角戀片子搞得相當精彩有趣,對現代家庭倫理的諷刺尤其出色。

亞曆斯?馮?華麥丹 Alex van Warmerdam

1952-08-14 出生地: Haarlem, Noord-Holland, Netherlands
獲獎情況 ?????? ( 全部 )
2009年Nederlands Film Festival Best Supporting Actor (Beste Mannelijke Bijrol)(提名)艾瑪?布蘭克的最後一天(2009)
2009年Nederlands Film Festival Best Screenplay of a Feature Film (Beste Scenario)艾瑪?布蘭克的最後一天(2009)
2006年Nederlands Film Festival Best Director (Beste Regie)(提名)服務生之死(2006)
最近的5部作品(已上映) ?????? ( 全部 )
小東尼 1999
北方小鎮奇談 1992
艾瑪?布蘭克的最後 2009
阿寶 1986
奪命裙 1996

小東尼 little tony (1999)

編劇: 亞曆斯 馮 華麥丹 (Alex van Warmerdam)
導演: Alex van Warmerdam
主演: Alex van Warmerdam / Annet Malherbe
劇情簡介 ? ? ? ? ? ?
  目不識丁的農夫垂涎年青女教師,一邊上學,一邊種出愛苗。無奈農夫的老婆把一切看在眼裏,在萬分嫉妒及怨憤之余,她心生一計,實行刻意讓女教師橫刀奪愛,然後好戲盡在後頭…
  這部黑色喜劇中。描繪著.雜三角關.所衍生出來的迷惑與不顧一切,影片峰.路轉,如果你預期它左轉,它就會右轉,這是劇本內涵的無窮魔力。
  1998年法國影展,1998年拿坡裏影展,1998年盧卡諾影展參展影片
2010-11-07 13:23:15
版主回應
消化美國,你就是主人 --從電影《刮痧》談起

由粱家輝和蔣雯麗主演的電影《刮痧》是英語片中,迄今爲止,反映美中文化差異和衝突的最成功的一部電影。這部電影講述一對大陸來的新移民夫婦,成功地實現了美國夢,男主人公(粱家輝飾演)是一家兒童遊戲軟體設計師,頗有成就,與公司老闆(也是一位版權律師)也是朋友,事業蒸蒸日上,但由於來探親的父親(朱旭飾演)給孫子刮痧,在背上留下一道道“紅傷痕”,在偶然的情況下,被美國醫院的醫生發現,認爲小孩受到嚴重虐待和折磨,立即叫來了政府社會局的人員,將小孩監護起來。夫妻倆於是捲入一場曠日持久的官司,公司老闆在法庭作證時,如實講出男主人公曾經當著他的面,爲了小孩吵嘴扭打,而打了自己的孩子的事情,也被看成是虐待的另一條罪錯。女主人公(蔣雯麗飾演)對自己公公的愛心變成家庭災難時,欲怨不能,欲哭不能,十分成功地表達了中國婦女的性格。後來事情越演越烈,男主人公率性辭職,又去孩子監護處把孩子偷偷帶出,警察追蹤,警車成隊追捕。最後,由於公司老闆的幫助,調查到刮痧的中醫功能和療法,向社會局的主管和法官陳情,事情才水落石出,成了耶誕節全家團聚的喜劇結尾。
朱旭飾演爺爺,功力十足。他面對自己造成的家庭困局,焦愁異常,只得返回大陸,在北京想方設法寄來有關刮痧的中醫醫學資料,幫助兒子和媳婦打贏官司。朱旭的表演,完全是心神全部融入角色,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不是朱旭在飾演一個訪美的老人,而是,朱旭本人就在訪問美國探親,遇到兒子因爲“自己帶來的麻煩”,那種揪心的痛苦,那種愛莫能助的無奈,都能滲透到觀衆的心裏。朱旭主演的另一部片子《洗澡》也很成功,現在美國最大錄影帶連鎖店BlockBuster都有出租。
《刮痧》中的主人公進入美國主流社會很成功,但是在瞭解主流文化方面,並沒有完全深入,由於他的不慎,主觀意願強烈,才使問題越發嚴重。這給觀衆的我一個啓示,生活在美國,瞭解美國,學習美國,消化美國,是我們八、九十年代以後來美國的新移民的一生的工作。因此,簡言之,與美國出生的公民打交道,凡事,不能我怎麽想,而要考慮對方怎麽想。否則,小小的不起眼的文化差異,就會演化成文化衝突,給工作和生活輕則帶來麻煩,重則帶來困境、官司和痛苦。
但是,筆者還是要強調,首先,您自己在文化差異中,不應輕易將自己的地位滑入次文化的謙卑中。而你的積極態度應該是:你在主動地消化美國中,把美國精神的內核化爲己有,最重要的,你自己要有主人的意識,你是你自己的主人,你作出你的貢獻,你自己就是主流。這樣,當文化差異出現時,你也能深入瞭解對方的想法,知己知彼,毫不氣短,以主人的姿態維護自己的權益,同時對兩種文化的差異作理性的解釋,並且將其置入“對等互尊”的境地。一言以敝之,您如果真正把握了自由公民的實質意義和權利,文化差異只是很小的事情。
其次,您應該善於在文化的差異中尋找您的優勢。這一代來自臺灣、港澳、大陸的移民,大多已在自己的領域內有所成就,站住了腳。雖然我們可能很難在所有大文化的領域內,比美國人懂美國,但是在自己的專業中,已經就是或者將成爲超過很多美國人的姣姣者。再者,我們肯定比美國人更懂大陸,比大陸人更懂美國,或者說,我們肯定比美國人更懂臺灣(或者港澳),比臺灣人(或者港澳人)更懂美國。這種雙向瞭解就是我們的優勢。因此,大可不必産生兩頭失落的痛苦,千萬不必左右失據,反而失去人生的重心和優勢。
再者,要極爲理性的瞭解到自由社會的激烈競爭是沒有停息的這樣的現實。美國目前走紅的電視知識競賽獲獎的節目《最弱的環節》(The Weakest Link),就是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美國激烈競爭的現實,連娛樂節目,也充滿無情的淘汰。自由社會的競爭度,當它緊張密集得讓人喘不過氣來,甚至會産生稍一鬆懈,就會全局失敗的感覺,也就是成功的前夕。尤其對於沒有外力支援,沒有世襲世襲資源,沒有捷徑可走的個人奮鬥者,完全要依靠你自己的堅強體魄和意志,完全要依靠你自己的才力和創造。
當然,即便在在自由的天地裏,輝煌的成功者總是少數,失敗者或者並一般成功者總是多數,但是,人生的失敗和成功都是相對而言,比以前進步,就是成功,比過去更爲努力,就是成功。
人生苦短,浮世若夢,沒有人可以永生。但你擁有已經把握在你的手中的自由,不要錯失你已經獲得的機會,機會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機會是你個人能力的外在表現,你還有幾十年的時光,你完全可以比昨天作的更好。
不過,俗世的成功並不體現人生的一切,你臨死的時候,是不能帶走什麽地位、財物和權力的。但你可以把你的精神,你的意志,你的榮譽,你的人生的理想,流傳下來,輻射下去。
能夠流傳多遠,能夠輻射多遠,全在於你今天的努力。
http://www.tangben.com/Movie/guasha.htm
2010-12-06 11:44:02
阿楨
一個屋簷下 Together (2000)

導演:盧卡斯穆迪森
演員:Lisa Lindgren/麥克恩奎斯特/Emma Samuelsson/Sam Kessel/Gustav Hammarsten
劇情簡介
住在郊區的家庭主婦伊莉莎白,在被性格急躁的丈夫打之後,帶著兩個小孩,開動旅行車,駛向他弟弟的住處,市中心,落腳。那是七零年代,瑞典,每個人都在努力嚐試自由的所有可能性,盡力於實驗越過「就可以自由了」的灰色地帶。
在這個叫做Tillsammans (together)的公寓裡,過著一種要努力實驗自由的族群生活。每個人都捲入各自生活的可能性,性、友情、愛情,喜悅的時刻,爭吵的瞬間,不快樂的過程。在這個集體性的生活區域中,每天都在上演所有可能的戲碼。加上集體向外延伸的所在,專事偷窺的鄰居,不爭氣底把自己喝成爛泥的丈夫,無法和大人豁的小孩。
在尖酸逗笑的日常寫實風格底下,一切都可能,一切都發生了,還有,殘局底下繼續明天的,「當我們同在一起」的歡笑辱罵。在這部電影中,主角就是每一個人,就是這個集體生活的空間,以及時代的氛圍。
盧卡斯‧穆第森自他的第一部成名的長片《同窗之愛》之後,一本他反諷的基調,充滿暖度的樂天氣息,總在這兩個端點上不斷找到最佳的平衡,在《一個屋簷下》更加繁複多變,每個角色都是最佳的石蕊。表現他們隨機變化的所有可能,卻十分寫實,就跟每一天一樣。只要有足球,大家還可以繼續活著,「還不賴」。
2010-11-12 11:43:27
版主回應
一個屋簷下>维基百科

《一個屋簷下》(日语:ひとつ屋根の下)是一齣於1993年4月12日至6月28日間於富士電視台播出的日本電視劇,平均收視率為28.2%,瞬間最高收視率更達37.9%,是富士電視台於月九時段播出的最高收視劇集。並於1997年4月14日至6月30日播出《一個屋簷下2》,平均收視率為26.97%。
……………
http://zh.wikipedia.org/zh/%E4%B8%80%E5%80%8B%E5%B1%8B%E7%B0%B7%E4%B8%8B

一個屋簷下--很有感情的老日劇 2007/09/05

這部日劇真的可以稱為經典,對各個兄弟姐妹的經歷都描述的很深刻,親情表現的相當平實,現在看來還是相當的感人,只是有些造型現在看起來還挺俗的...XD,
那個時候江口洋介,福山雅治,酒井法子都還好年輕喔~像江口洋介,我實在很難想像他以前居然留長髮,演出個性如此單純(白痴?!)的大哥角色,跟那個在詭絲裡~拿刀切脖子自殺的瘋狂科學家差距實在太大了~
福山雅治前陣子才復出舉辦了一個演唱會,想不到以前居然是這麼斯文帥氣的毛頭小子,至於酒井法子現在還在演櫻桃小丸子他媽哩~
感覺以前的日劇都好樸實,可是卻一點都不比現在的日劇遜色喔~
http://tw.myblog.yahoo.com/yi-jong/article?mid=510&prev=522&next=504

電影《刮痧》觀後感 2007-01-19
  
《刮痧》是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適合不同文化程度的觀衆觀看,有諸多的成功之處,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刮痧》這部電影借一件小事反映了中美文化(或者說東西方文化)的沖突。電影中許大同的父親的一句話最能說明這個問題。他說,刮痧在中國已經幾千年了,怎麽一到美國就說不清楚了呢?其實說不清楚的何止是刮痧這種傳統的中醫療法。象許大同代替父親承認是自己給孩子“刮痧”,許大同對上司說的“我打孩子是對你的尊重”等等中國的傳統道德規範,在上司桑蘭那裏又何曾得到理解和認同。
聽證會上對方律師對中國名著《西遊記》的曲解,有幾分故意的成分,但也不可否認有必然的因素。據調查現在的大部分美國人對中國的了解還停留在中國解放前的情景,中國是貧窮落後的,中國人還穿著長袍馬褂等等。現在歧視中國人的事情在美國還時有發生。當大同送父親回來,將孩子帶回托管所,一直中國特色的猴王玩具掉在地上,受到警察的踐踏,難道受到踐踏的僅僅是一個玩具,恐怕受到踐踏的還有中國文化吧!
  當然,事情最後得到圓滿解決,法庭的起訴撤銷。這種結果的産生,除了人正常的良知以外,更多的是由于相互之間的溝通和理解。我想,《刮痧》中男主人公的名字叫“大同”,其目的或者其象征也就在此吧!如果說這部電影是一個寓言,其寓意也正在與此。
  《刮痧》的另一個理解層面是情感,包括父子之愛,母子之愛、夫妻之愛、祖孫之愛、朋友之愛。這幾者又以父子之愛爲主要方面。
  電影中出現了兩對父子,祖孫三代,但他們之間的愛卻是相通的。許大同在法庭上的一段獨白最能代表所有父親的心聲。“……現在我不這樣想了,我只希望他能平平安安,希望他幸福、健康、快樂。我爲自己是一個父親而自豪,像所有的父親那樣,我愛我的兒子勝過一切。”值得注意的是,許大同的父親在給大同的信中寫道:“我如今別無他求,就是盼著你們一家三口,能平平安安的……”均用了“平安”二字。恐怕這是父子之愛的最好表達,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刮痧》中許大同夫婦在事情發展中的不同表現,很好的展現了父母對孩子的愛的不同表現,同時也表現出夫妻之愛的不同。許大同對妻子的愛是深沈的,簡寧對丈夫的愛是細致的。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大概都不會忘記許大同夫妻二人喝酒的場面。在這之前,簡寧先做的是收拾大同的房間和阻止大同喝酒。當兩人喝醉之後,簡寧說大同是臭狗屎,大同表示了認同,這是對由于自己不冷靜失去兒子的最深的自責。但當簡寧說自己是“賤貨”時,大同卻表現出無比的激動,阻止妻子這麽說。在這裏表現出男人的愛,不善措辭,卻又深沈如海。這裏也表現出男人堅強背後的軟弱一面。
另外,《刮痧》還涉及東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異,例如許大同和上司桑蘭對“朋友”的不同理解,不同場合美國人表現出的幽默等。從中我們還可以看出美國在法制和社會保障制度方面的健全,中國的某些傳統的道德規範並不一定正確,中國的傳統醫學有待進一步科學化和世界化等問題http://www.teacherclub.com.cn/tresearch/blog/showArticle.jsp?CID=00001&ArticleCode=858098552
2010-12-06 11:46:43
阿楨
春子與秀緞(另參本館: 公視怎麼了

導演: 林君城
演員:柯淑勤 李靜美 江宏恩
本劇改編自新聞局八十二年優良電影劇本「艋舺的女人」。
這是昨天在公視人生劇場看到的一部短片
春子與秀緞都是市場肉販金堂的老婆
秀緞是〝大某〞,春子是〝細姨〞
秀緞主內,而春子主外再市場做生意養活一家大小
戲的開頭,金堂就過世了
家裡僅剩兩個是家人也是仇人的女人
但一切作息如往
在一次〝掛香〞時,春子替一個送水果的年輕人陳仔解圍
兩個人熟稔了起來
某天晚上
愛賭博的春子贏了錢,請陳仔喝酒
陳仔是個憨直的年輕人,不太會喝
「春子姐,麥勾賭博了!如果錢可以這麼容易得到,那些輸賭的人拿啥米回去養家!」
醉醺醺的春子扶著酒瓶看著陳仔,又看著天空
「陳仔....陳仔....世間...哪一個查某人不想找一個依靠,世間...哪一個查某人想每天跟查埔人一樣...我也想要找一個可以依靠的查埔人,一輩子過著靠尪婿吃穿的日子!」

當然這個故事有它的背景
道出了早期台灣女性在外拋頭露面養家的心酸
春子的話讓我的心悶了ㄧ下!
是啊!誰不想找到一個依靠!
孩子想依偎在父母的懷抱
船隻需要停泊的港口
不之所措時,左手需要右手的安慰,右手需要左手的支持

春子依靠著陳仔厚實的胸膛
他們決定要結婚
市場的人傳的多難聽
「尪死沒多久,就逗著一個少年仔!八成是貼小白臉(SAN 緣投)!」
「聽說那個少年仔本來勇嘎甲那牛勒!聽說現在生病了!這個查某一定是剪刀柄、鐵掃帚!」
春子決定離開的那天
秀緞大聲的罵著春子「這次嫁尪就要嫁『透尾』,麥無嫁透尾,回來哭,你會有厝無得回!」
春子生氣的轉頭就走,嘴硬的秀緞看著春子的背影不禁放聲哭喊
「春子...春子....」
他們是彼此需要的

春子還是回家了!
罹患肝病的陳仔讓她開始掛念起這個家
在送走陳仔後她轉身留下了眼淚
回到了原點

嗯!怎麼說呢!由不得、不得不、不由得...
世界上是不是有很多這種悵然的情感!
我們應該也能跟春子一樣找的平衡點吧!
找到一個新的出口,重新開始活著
http://www.wretch.cc/blog/Smaarja/27195284
2011-04-22 13:35:35
版主回應
生母養母的戰爭 LOSING ISAIAH (1995)

生母養母的戰爭 觀影感想

黑白問題,一向是電影題材的最愛,只不過現在轉到兩個社經地位天差地別的女人身上。
若就法的部份,爭點在於孩子是否應交由生母扶養為當?
這個問題,是本片的討論重心。荷莉貝瑞飾演一名吸毒的窮黑人單親媽媽Khailia。某晚她吸毒後,將仍是嬰孩的孩子Isaiah用紙箱放在垃圾堆上。等她清醒後,發現找不到兒子,經過瘋狂搜尋後仍無所獲,她只好推斷他已死亡。但實際上Isaiah被清潔工人發現後送到醫院,在潔西卡蘭芝飾演的社工Margaret幫助之下,Isaiah撿回一條小命。可是因為母親在懷孕過程中吸毒,導致Isaiah有先天的情緒上與學習上的障礙。但Margaret仍收養了Isaiah。
四年之後,Khailia戒除毒癮,有了份穩定的工作。在偶然的機會下,她發現Isaiah仍存活,於是請律師爭取監護權。想當然耳,Margaret怎可能將Isaiah交還給Khailia。Khailia在法庭上努力證明她是個適格的媽媽,有能力負擔兒子的所需。然而養母所付出的心力,也不是可以一筆勾銷的。但是司法總是要做出個判斷選擇,法院仍將監護權轉回Khailia行使。但雙方後來達成協議,Margaret可以隨時探望Isaiah,結局皆大歡喜。
在美國,黑白地位的差距,一直都是問題,從去年紐澳良風災可見一般。黑人常因貧窮,而陷入早生、貧窮的循環中,在加上毒品取得方便,單親媽媽的問題十分嚴重。如要翻身,黑人常常要花無比力氣,才能得到一點肯定。電影中的Khailia就是。
兩邊都很愛這小孩,也都很有資格擔任Isaiah的母親,一邊是本生媽媽希望帶回小孩,另一邊的養母也有四年的養育之情,但是為了監護權卻得對簿公堂。而法官基於子女應交由本生父母扶養(生母現有能力扶養,而且黑媽媽帶黑小孩,比白媽媽帶黑小孩要好!?),對其後之發展較為妥適的原則下,Khailia拿回監護權。
以我國而言,收養會產生與本生父母暫時斷絕關係的效果,必須要到收養關係終止,才會回復與本生父母之間的關係。而且終止除了意定終止(應不可行,因為"養子女未滿七歲者,其終止收養關係之意思表示,由收養終止後為其法定代理人之人代為之。"Margaret就不同意了,無法與Khailia合意);而法定終止又須由養子女或養父母之任一方依法條所列之事由向法院請求,此亦不可能。在我國,卻變無成無解的問題。這是兩國法制之差異。
社會問題需要政策解決。法律無法徹底解決問題,因為不管如何,總有一方(有時雙方)均不滿意。法律不是萬靈丹,避免社會問題的良方就是好的政策。
http://blog.yam.com/mickey/article/1163030

生母與養母的戰爭

故事的開始就是一個悲劇
一個毒蟲媽媽凱拉(黑人) 在月黑風高的夜晚把它的小孩 遺棄在垃圾堆
隔天一早垃圾車來要收垃圾 差點把他丟進去弄死
趕緊緊急送醫 後來 一 個醫療社工瑪格麗特(白人)把他收養了
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後來 凱拉勒戒出來之後
有了工作 也順利戒毒 在一個機緣下 得知了小孩 以賽亞 是他的親生小孩
於是他向法院提出要回小孩
雙方律師說的口沫橫飛 天花亂墜 揭露別人瘡疤以換取對自己有利的情勢 看的出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什麼都做的出來(這好像不是重點)
後來基於種族 等等問題下 把以賽亞 判還給生母 之後 瑪格麗特傷心欲絕
以賽亞到凱拉家 不吃不喝 又哭又鬧 過了快一個月
後來凱拉拜託瑪格麗特見小孩一面 以緩和他的情緒
結局 以賽亞看到瑪格麗特很開心 三個人開心的玩積木
問題來了 瑪格麗特不是經過法律程序順利領養以賽亞嗎?為什麼凱拉可以在要回小孩!! 原因出在法院 沒對凱拉發出通知
凱拉聲稱沒收到法院通知 說他沒有放棄小孩.......
後來 法院判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種族!
難道白人就不能擁有黑人小孩 白人就不能給予黑人小孩妥善照顧!?
小孩回到生母身邊是否有適應問題!? 法院認為 一段時間小孩就能適應
如電影 以賽亞 不吃不喝 這還算小事 要是他自殺 那不就又喪失一個可憐的小生命
然後 瑪格麗特因為法院的疏失 喪失以賽亞的監護權 因而傷心欲絕 是否有精神方面的賠償!?
有沒有派人員繼續觀察凱拉 是否有在吸毒 有沒有照顧好小孩?
如果他又吸毒 那法院是否又該做什麼決定!?
我覺得啦 是否凱拉跟瑪格麗特一起住 2人一起扶養以賽亞 不是很好嗎!? 哈哈^^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
說真的 我看完有偷哭耶 真的好感人>w
http://www.wretch.cc/blog/justlight320/14381494
2011-07-22 11:37:04
阿楨
寒武紀~導演的話

導演-范云杰/黃駿樺
編劇-范云杰
演員 張瓊姿 吳朋奉 林雨宣 狄志杰 邱乃華 小戽斗
《寒武紀》在地球地質年代裡的意義,是生命開始誕生的時期,援引為片名,是為了呼應劇情裡潛藏於人性之中,那份幽微對幸福開始的期待與想望。
劇裡的母女關係,因為相互驗證親情和愛的存在,而充滿矛盾與對立的爭戰和妥協,不和諧音絃譜下的激昂奏鳴曲,便是我為《寒武紀》下的定義。
《寒武紀》裡,角色心理背景多為複雜晦澀,很慶幸地,我找到非常棒的演員來詮釋,新科金馬影帝吳朋奉的演技當然無話可說;飾演母親角色的資深戲劇演員張瓊姿,演來絲絲入扣,演技爐火純青;狄志杰略帶學院派的舞台劇底子,優雅華麗,讓人觀賞如沐春風;而新生代演員林雨宣爆發力十足,更讓人驚艷她未來的演藝潛力。
由於劇情主軸繞著女性角色打轉,因此在《寒武紀》裡安排了一些女性主義的思維,像是以女性為主要經濟體、女性掌控方向盤、女性在愛情裡的主導地位等,都或多或少反映現今社會的女性角色定位。
《寒武紀》是我在人生劇展編導的第二部戲,也是第一部長片,近九十分鐘的篇幅讓我玩得酣暢淋漓。
一直非常喜歡人生劇展系列的作品,很感恩公共電視,能讓我的作品躋身人生劇展之林。
http://blog.sina.com.tw/tbspts/article.php?pbgid=38401&entryid=610148

寒武紀

曉瑛蝸居獨處了兩天後,她走出去搭上車,到殯儀館領回父親的骨灰罈。依著父親的遺言,曉瑛又搭上車,循著地址帶著父親回鄉下老家。一路上曉瑛顯得鎮靜而穩重,懷裡抱著的骨灰罈讓人感受細細的哀傷與不捨,但旅途行來卻不苦澀,因為曉瑛感覺父親彷彿便在鄰座一般,像小時候出遊時讓火車顛簸搖晃,並陪著她說些父親的故事。曉瑛便在父親往事的絮叨和自己豐富的想像力下,認識了父親老家的祖母兄弟,但父親卻從來吝嗇提到曉瑛的母親,曉瑛長年透過父親偶爾透露的蛛絲螞跡,逐漸清楚自己母親的輪廓。那大概是一名不懂得愛自己也不 懂得愛別人的母親吧,曉瑛妄自替母親打分數,心裡輕蔑地瞧這素未謀面的女人不起。
幾乎可以確定的是,曉瑛父親便是為了這個曾是母親的女人,和鄉下老家的家人撕破臉,曉瑛成長的年歲裡,周邊的親囑便只父親一個,記憶中父親總和賴以維生的計程車緊緊相黏,年幼時的曉瑛總跟父親一起開著計程車,稍長時的曉瑛總邊寫著功課邊守候著計祖車的引擎聲,在父親進得家門時,來得及把剩下的晚餐放上瓦斯瀘。
2011-05-02 08:40:03
版主回應
與父親的人生最後一趟旅程,在父親老家結束,沒想到父親死前魂牽夢縈的老母親,竟也在日前過世,大伯顫抖地接過曉瑛手中的骨灰罈,淚水汨汨而流,像水漫旱田,臉上阡陌縱橫的皺絞頓時都豐盈潤澤起來,曉瑛心軟看不得人哭,也陪著哭 了一陣。大伯留曉瑛一夜,那一夜曉瑛聽盡大伯、小叔非難母親的惡語,及對父親出走的遺憾,大伯借酒敘愁不免醉了,甚至對父親的遺言,要曉瑛去投靠瑜珍而大發雷霆。小叔私下把瑜珍的連絡方式塞給曉瑛,小叔說,恨人也要有對象恨啊,人都死了,告訴妳媽,不用回來奔喪,把妳照顧好就好。
只是履行父親的遺願而已,曉瑛並不覺得非得去投靠瑜珍不可。曉瑛循著小叔給的地址,在一家台基園藝公司裡找到了母親瑜珍,瑜珍是這家規模不大的公司負責人,常得身兼司機送著一班老態龍鐘的員工,在城市裡各大路段做著綠化路樹養護作業。曉瑛第一次看見了母親瑜珍的瘦削碩長的背影,曉瑛突然記起約莫半年前的一個夏午,她在父親病房裡看過這個背影,當時父親不讓曉瑛追問背影主人的來歷,但曉瑛卻隱隱感覺這個女人在父親心裡的份量,因為父親難得地心情喻快地把曉瑛準備的食物吃光。
瑜珍誤認曉瑛是員工家屬,得知曉瑛的身份後,瑜珍停下手邊事務,表情看不出震驚或其他的情緒,讓眼淚及眶的曉瑛硬生生逼回淚水。瑜珍問明父親何時過世後,只淡淡地表示,你爸爸和我提過了,在這裡等我,我去接員工馬上回來。曉瑛直覺認定眼前的瑜珍,似乎真有叔伯們惡言批評的冷血不堪,反正我不需要母親,倔強獨立好強的曉瑛再一次告訴自己,只己依著父親遺言來看看一個人而已,那個人是母親也好,曾經是父親伴侶也好,總之,自己大學快畢業了,那女人很快地,在替自己付完半學期學費後,便和自己毫無關係。
台基公司是幢鐵皮加蓋的像工廠、倉庫一樣的建築,地上到處堆著刈草劑、肥料和園藝工具,曉瑛在某個角落發現曬有女人穿著的蠻新穎的亮麗衣物,穿過衣物後曉瑛打開了一門,走入了瑜珍的房間,房間佈置的氣息像女人而不像個母親,曉瑛在梳妝台上看見留有父親手機號碼的便利貼,她忙翻找出行李裡的父親手機,查找著通話記錄,父親死前果然和一個手機號碼密切連絡,撥了電話出去,果然是瑜珍在另外一頭駭異接聽,曉瑛沒有出聲,只聽見對方背景音的嘈雜和喇叭聲,似乎在開著車吶,瑜珍喂了一聲後陷入沈默,對著空氣說,我馬上回來,在公司裡等我。
瑜珍領著一班老人下班打卡,在房間裡發現睡著的曉瑛。瑜珍喊曉瑛起來吃晚飯,簡直像母親喚小孩一樣,但氣氛卻是尷尬生疏形同陌路 。晚飯竟是台基公司的尾牙宴,曉瑛從白日父親老家的哀傷到晚間尾牙熱鬧的歡樂,無法適應落差,從原本的拘謹變成幾杯黃湯下肚,被慫恿上台唱只灌有老歌的卡拉OK,曉瑛訝異瑜珍的情明幹練,與女人的溫柔形象大相而逕庭,更與父親溫文儒雅的形象天差地遠有點,而她也才發現,老人們自有他們專屬的笑聲,聽來和青春不相搭軋,但卻自在而熱暖高漲。
曉瑛因為喝多了酒,夜裡口舌焚燒而醒來,床邊並不見瑜珍身影,推開房門,幽暗的夜光下,曉瑛看見瑜珍正和一具年輕姣好肉體的男人纏棉著姿態,在工作桌上睡去,曉瑛看著男人想起她替死去的父親更衣時,螢澄下,父親雖然年輕但提前早衰的支囊 · · · ·。瑜珍此時睜開眼來,曉瑛含淚衝回房間收拾行李,提起行李的剎那,母親和年輕男人穿好了衣裳阻注了門口。瑜珍留下了曉瑛,她覺得一切來得倉促,她需要時間好好想想,就讓現狀暫時維持下去好了。
沒有異議,曉瑛留下來過寒假與農曆年,她便像個不速之客,硬生生插隊阻隔在瑜珍和她的年輕情人之間,這是夜晚,因為年輕情人夜晚才來,白天時分,曉瑛便處在紛擾的老人堆裡,像隻小貓目光盈盈地凝看世界。瑜珍要求曉瑛幫忙公司處理業務,曉瑛耐不住煩悶,也會挑揀一些較輕閒的工作,全副武裝地隨老人們去養護道路園藝。
老人們的話世故又真實,曉瑛漸漸發現瑜珍並非自己所想的那般不懂愛,她對年輕情人的愛濃重地令曉瑛臉紅心跳,對老人員工們的關懷悉心倍至,對自己卻如蜻蜓點水,把母愛的天性昇華成責任。曉瑛相信瑜珍的愛與付出是有選擇性的,她困惑於叔伯們歹苛的批評,也心疼父親得不到瑜珍的愛,曉瑛想究因,想弄懂眼前半是母親半是陌路人的瑜珍,但她每進一步,便覺得自己更理解父親,也許做為一個女兒的角度,她代替父親,聽到了一個完整而且哀傷的故事。
2011-05-02 08:40:33
阿楨
《爸,你好嗎》:感動人心的催淚之作 文:Tzara

那年,我還在台南唸高中,某天,無意間在中華日報上讀到一則新聞上寫著:「導演張作驥央求戲院播放《忠仔》」。雖然我壓根不認識這位導演,但見到這則新聞,卻有一種莫名的小悲哀湧上心頭,於是,當晚就跑去民族戲院看《忠仔》。印象中,那個晚上,整個戲院包含我在內只有四個人,懵懵懂懂的我,雖然只是高中生,卻對這部非常非常接近我們草根生活的《忠仔》異常感動,而張作驥從那個時候開始,成為我最喜愛的國片導演。
大學時所觀賞的《黑暗之光》、《美麗時光》都是我極為深愛,且一看在看,百看不膩的國片。畢業後,一度考慮要到驥導的麾下工作,那時驥導正在拍攝《蝴蝶》,公開徵求工作人員,不過,最後因為一些不可抗力之因素,我沒跟,而跑去當兵。退伍後兩年多,《蝴蝶》才上映,前前後後算起來,《蝴蝶》竟拍了五年!結果,原本讓我抱以強烈期待的《蝴蝶》,從最早的試片版到後來的上映版,各種剪接版本我都看過,卻都失望不已。即使如此,我其實很能理解驥導為何會把《蝴蝶》拍的那麼混亂,那麼艱澀,那麼隱晦,有失過去的水準。
張作驥導演出身於嘉義,在其創作血液中,草根性的元素,小人物的故事,親情的力量可說佔了相當大比例的成分,「生於斯,長於斯」,張作驥的電影總有一股特別平易近人的親切感與真實感。特別的是,在其寫實主義的筆觸下,往往還會夾雜著作者個人看待現世生命的哲學觀、宗教觀、輪迴觀,然後轉化成各種視覺隱喻符號,再用突如其來超現實主義的想像,藉以討論、解決或是逃避生命中必經的苦痛糾葛。這種「寄現實於超現實」,「脫悲觀宿命於幻想」,是張作驥電影的特色,卻也是造成《蝴蝶》過分耽溺,難以與大眾親近的主因。(另參本館:《蝴蝶》)
《蝴蝶》之後,今年驥導又推出新作《爸,你好嗎》,我依舊期待,但也非常擔心,不過,期待的心理,背後潛台詞本來就與害怕落空有關。不同的是,這一次看完《爸,你好嗎》,我在戲院裡眼框泛紅到不可自己,那股打從內心的感動,一方面是來自電影本身情感濃烈的渲染力,一方面則是欣喜那位熟悉的張作驥導演又回來了。
……………
http://blog.yam.com/tzaralin/article/23516493
2011-08-08 11:45:36
版主回應
爸你好嗎:背影的包袱

朱自清的「背影」深情,八十多年來深植人心;張作驥新詮經典,面對原著的沈重壓力,有創新,亦有瓶頸。
走出《爸,你好嗎》的戲院時,我的臉頰上還帶著淚水印痕。
我能夠明白張作驥為什麼要在入場時送觀眾面紙,因為,他有把握,他的電影能夠觸動觀眾心弦,刺激淚腺。
不過,看著《爸,你好嗎?》的十段故事,雖然一定會想起自己經歷過的父子關係,我在電影的前九十分鐘時,都不曾流下眼淚,最後落淚,則是因為片尾字幕時出現的十多位民眾的街頭訪問。
十段有劇情的電影內容是表演,最後兩分鐘的片段則是人間紀錄,叫不出名字的路人,就對著攝影機,拿著麥克風,應攝製組人員之邀,說出對父親的思念,多數受訪者的父親都已經離開人世,來不及說的話,來不及分享的心情,常讓子女覺得抱歉,於是他們的眼眶自動泛紅,聲音自然哽咽,沒有受過表演訓練的他們,無需表演,只要真情流露,威力更強更大。
傳統概念中,劇情片煽情,紀錄片真情,紀錄片能夠打敗劇情片,關鍵就在於真情打敗了煽情,《爸,你好嗎?》摻雜了劇情與紀錄片的雙重特質,營釀催人熱淚的觀影效果,確屬導演張作驥的巧思,紀錄片拍麼動人,自然很棒,劇情片經營了大半天,魅力及威力卻不敵紀錄片,那得承載多大的壓力呢?
作戲,可能是《爸,你好嗎?》的最大障礙所在。
散名名家朱自清先生1925年發表的「背影」一文中所刻畫的父親形象,多年來深繫人心,尤其最後那一句「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更是不知讓多少人悄悄流下了眼淚。
但是文字歸文字,影像歸影像,文字的想像世界何等遼闊,歷來試圖將這段文字轉化成影像的嘗試,都不算成功,畢竟,要把一千三百多字的文章轉化成為影像,需要填補太多的元素進去,劇情才能紮實結棍,1985年,畫家翁大成找了鈕承澤和陳慧樓來詮釋《背影》,高潮戲自是月台上父親捧著橘子上台穿梭的身影,太過忠實的翻譯,卻也因此少了想像空間與感動的力量。
這一回,張作驥同樣想要挑戰名著,同樣拍出了一段名叫《背影》的現代新詮版,陳慕義飾演駕駛鐵板三輪車靠勞力養家的父親,在《海巡尖兵》和《九降風》中都有精彩表演的張捷則是即將畢業的高中生,即使家境清苦,他依舊巴望著人生僅此一回的畢業旅行,也想和同學一樣擁有一台數位相機,陳慕義湊得出錢送孩去參加畢業旅行,但是上萬元的數位相機就很吃力了。
電影的前面三分之二劇情,是一位急著伸張青春手腳的年輕人對父母的無盡需索,只顧黏著電視看職棒,卻懶得準備第二天的考試,甚至早晨還起不了床,眼看就要趕不上火車,誤了上課,卻還巴望著才剛熬夜收工回家的老爸開著鐵板車送他去車站。張捷的臉上有著青春的驕縱任性,具現了爸媽叫不動,只顧自己欲求的青年德性,坦白說還真有讓人恨得牙癢的寫實功力。
前面三分之二劇情其實完全不似朱自清的「背影」原著,那是張作驥重新消化之後的再生,這種重新演繹的手法是必要而且成功的,然而關鍵高潮還是得回到月台上。
陳慕義從型到戲,都深合台灣本土味,不苟言笑,不善言詞的他,不但即時能把兒子送到火車站,還有點餘裕可以瘸著腿,買了三明治早餐,跨過月台送給候車的兒子,拙樸的行動中蘊含為人父的深情,原本也是極具說服力的,張作驥除了將高潮壓縮到最後三分鐘,盡量避開原著的魔咒與限制,甚至也運用了畫化音的技巧(只聽見同學的催促聲音,看不見同學的表情),讓張捷得能在焦躁同學與低調父子的雙重擠壓中顯現他的感動與體會。但是熟悉「背影」內容的人,誰不明白月台上會發生什麼事?
現代版的父親也許清瘦了些,沒有塞進褲檔裡的花布襯衫雖然取代了原著的青布棉袍,但是這些新增的細節都不能替代那種為孩子多盡一點心力的無言叮嚀,亦即張作驥還是得回歸原著最根本的文字行距的框架之中,除了翻譯,並無新創,就算我們可以解讀成那是不同世代,不同身份,都會照樣上演的父子情節,但是沒有意外,只有重現,卻也成了最大的遺憾。
戲劇是人為的,因而刻意;紀錄是天成的,因而情真。真情打敗煽情,其實是必然的宿命,也是創作者難以迴避的思考。
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09/07/post-1562.html
2011-08-08 11:46:56
阿楨
養女變台奴 江宜樺:協助她返台認親【聯合晚報2011.11.21

在美生活悽慘的伊莎貝兒,長相十分神似何家的二女兒何曉鳳。 記者羅紹平/翻攝
內政部長江宜樺今天表示,被賣到美國當成奴隸的伊莎貝兒,經由妹妹指認應該是來自台東的何曉鳳,移民署將協助辦理來台認親手續,目前要了解當事人究竟身處何處,若能透過駐外館處早一點尋獲,一定會盡快辦理。至於是否涉及人口販運及虐待,要請外交部透過駐外館處協助處理。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日前披露,名為伊莎貝兒的台灣女子被賣到美國當成奴隸,而她最大的心願就是找到親生母親。
外交部長楊進添上午也表示,外交部駐洛杉磯辦事處已聯繫社福機構,將全力協助她返台認親,目前有多個台灣家庭表達伊莎貝兒可能是家人,外交部將提供護照等資料,由內政部確認身分,目前駐洛杉磯辦事處已經與當地社福機構連繫,只要徵得當事人與社福機構同意,最快台北時間今天晚上可以見到伊莎貝兒,見面後再來評估如何提供協助。
圖為何曉鳳的幼年照片。 記者羅紹平/翻攝
這則報導在網友放上社群網站廣為流傳之後,家住台東的何曉英認定畫面中的伊莎貝兒就是她二姊何曉鳳。江宜樺在立法院內政委員會接受媒體訪問表示,何曉英認為伊莎貝兒是她的二姐,移民署會協助辦理來台認親的手續,目前要了解的是伊莎貝兒究竟在哪裡,是否能透過駐外館處早一點尋獲。讓伊莎貝兒知道台灣家人希望能早點團圓見面。如果能找到伊莎貝兒,會盡快辦理。至於伊莎貝兒在美國是否受到領養家庭虐待,其中是否涉及人口販運,這部分將移請外交部透過駐外館處理。
2011-11-22 09:59:38
版主回應
何母等白了頭 冷兒重嘗幸福滋味 2012-01-20 中國時報

 「冷兒,我等你等到都白了頭了!」昨天何曉鳳在家人的殷切期盼下,終於再度返家。何母宋寶鳳還親自下廚煮了樹豆排骨湯,與曉鳳一起吃相隔廿七年的團圓飯。宋寶鳳看到日夜思念、暱稱為「冷兒」的何曉鳳終於返家,眼淚也忍不住奪眶而出。
 何曉鳳在七十四年、八歲之際被何家送養,八十五年曾短暫回家奔父喪,從此音訊全無。九十一年何家接到一封信,才知道何曉鳳已經搬到美國,何家人一直以為她過得很好,直到她以化名Isabel在美國有限新聞網CNN的新聞報導,訴說她被雇主以不人道的方式對待,才受到美台兩地的矚目。
 Isabel當時在受訪中說,她只知道自己來自台灣,但不知道老家在哪裡,她只想見母親一面,向她說句「我愛妳」。何曉鳳的妹妹何曉英,看到新聞後立即與媒體聯繫,並篤定的說,Isabel就是何曉鳳。
 何家的老家位在台東大武鄉富山村,不過在八八風災後,部落土石流成災已經不堪居住,全村都搬到大武村的永久屋。宋寶鳳也與女兒何曉英一起住在新蓋好的永久屋中。
 十七年前何曉鳳返家奔喪,僅短暫停留三小時就立即被帶離。宋寶鳳盼她回家吃團圓飯,已經盼了廿七年。
 昨天一早她穿著新衣,戴著珍珠項鍊,親自下廚煮排灣族傳統的樹豆排骨湯,希望能藉由「媽媽的味道」,喚起何曉鳳對老家的記憶。而樹豆排骨湯是最典型的原住民佳餚,代表著「幸福」。  全家在相隔廿多年後,雖然母親變得老邁,小孩也歷經許多人生波折長大成人,不過終於可以坐下來吃頓飯。
 昨天何曉鳳與家人的相處雖然沒有公開,不過何曉鳳最後出面表示,希望能與家人多一點時間相處。
 雖然雙方已經分隔許久,並沒有透過DNA鑑定親子關係,不過在何曉鳳的一席話中,已經找到她朝思暮想的家,還有想說一句「我愛妳」的老母親。

鄉愿台灣【聯合報╱黑白集2011.11.22

曾馨瑩帶著外傭逛街購物,現在成了勞工局調查並可能開罰的對象。以台灣社會對名人的偷窺癖和仇富心態,曾馨瑩違規受罰,應有不少人幸災樂禍。但網路上反而有相當比例的聲音質疑政府小題大作,反問「哪一家的外勞不是這樣用的」?
申請外籍「看護工」卻當作家務幫傭來用,這是台灣外勞界的潛規則,問題根源在於法令嚴而執行鬆,理應「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現實卻是「法網密而大漏特漏」。主管單位對諸多虐傭事件視而不見,針對媒體照片即向「外勞陪購物」開鍘,把「違反就業服務法」講得義正詞嚴,難怪輿論雖未必認同曾馨瑩,對政府心態卻有異聲。
這正是台灣的法令和執行面的偽善之處。有網友譏諷,讓外傭提購物袋就開罰,那劉姍姍事件該怎麼說?這兩天另有台灣女子伊莎貝兒在美受虐事件,外交部長保證協助,並「轉達國人關切」。伊莎貝兒處境堪憐,但引發出幾種聯想;第一正是與劉姍姍事件的對比,不少人質疑外交部大話說盡,對外交官虐待女傭情節卻隻字不提;第二則是關於台灣幾個「認親」的版本,不無相關「出養」還是「賣小孩」的疑點。台灣人受辱,台灣要救;但如果台灣人有醜陋的一面,難道就假裝看不見?
這種偽善,實鄉愿也!電影導演王正方昨天發表在聯合報的文章裡說,外國人讚美台灣的「友善」,但友善過分就變成鄉愿。以影劇界來說,小圈圈裡隱惡揚善互相吹捧,自成派系各稱「大師」。會不會「夢想家風暴」多少也與這種鄉愿心態有關?官員口稱「正義」實則徇私營利,磨刀霍霍卻只敢砍蒼蠅、揚己善,這種鄉愿心態一日不除,很多改革永遠做不下去!
2012-01-20 11:16:51
阿楨
〔公視人生劇展〕 榆樹青‧朱槿紅

節目介紹
公視人生劇展「他們的故事」系列,感受現代社會的趨勢及人情冷暖。
經歷了多元又多變的100 年,面對地震風災及金融風暴,社會的文化、教育、科技、人際關係等,不斷的蛻變著;而許多令人驚嘆、感動的故事,也在我們周遭悄悄上演著。
人際關係的交集,可能是夫妻,情侶,師生或是殺人者與被害者之間一對一的關係。聯集便是職場上、社會上的人際關係,如夫妻之於小三、老師之於班上的學生們,或是賓拉登之於整個美國!而人,就活在這些交集、聯集構築而成的印象裡,被定義、被歸類、被約束、被審判。

故事中的姊姊周肖榆,家庭交集的身份是女兒、是姊姊,社會聯集的身份則是社工。家人和社工的身份,組合而成了她這個人和她的世界,但她自己卻不清楚這兩者身份組成的比例,也許是九比一吧。但在另一個圓圈圈,妹妹周肖槿的眼裡看來,姊姊的組成比例卻是一比六,她不要像社工一樣的姊姊,因為她是妹妹,而不是社工關懷的個案!這就是誤解,把誤解擴大到成為所有人的聯集,就是本片的故事。
榆樹和朱槿花,本劇裡姊妹各自的姓名與象徵,相同的都是植物,但在生物上的邏輯分類卻是天差地遠。以這兩種植物分為姊妹二人的個性做比喻,木本的榆樹堅毅成蔭、內斂沈靜;草本的朱槿卻是柔弱妍艷、外向奔放。榆樹長青與朱槿長紅,端的是兩人各自不同風景,彼此存在卻互不妨礙。

榆樹青‧朱槿紅

不經意的轉到公視,幾秒鐘就決定要繼續看下去的人生劇展榆樹青‧朱槿紅,
故事的大綱就如同下方的介紹,這裡就不再贅述。
個性不同的人相處在一起,自以為對的事情,對方或許不這麼認為。到底,自以為對別人最好的方式,是一廂情願的認為?到底,是否顧及到對方的感受?
在每個人都以自己的中心做旋轉之時,如何和別人的圈圈並行不悖?
春發伯以為把聰明關在家裡就是最好的照顧他的方式,直到人為抵抗不了自然因素時,才知道,不是把他關在家裡就是愛,就是保護。
肖榆以為提供妹妹所需的物質經濟來源,隱藏自己情緒,放棄做自己,就是照顧妹妹的最好方式。直到軟弱找到堅強的縫隙,趁機傾瀉而出時,這才看到,或許做個有血有淚的自己,對自己或對妹妹都更好。
一點都不聰明的聰明,除了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幾乎沒有的他,如何和周遭的人互動?大腦和靈魂誰勝誰負?
你呢?你的圈圈呢?
http://kindlittleapple.blogspot.tw/2012/04/blog-post_15.html
2012-09-03 10:00:43
版主回應
緯來電視網人文關懷電視電影【我的父親】系列開鏡  2013/2/26

緯來電視網人文關懷系列電視電影【我的父親】系列之【窮爸爸】和【富爸爸】單元先趕在過年前開鏡,從三對環境不同、關係不同、認知不同的父子關係,延伸時下的親子關係和社會現象。「窮爸爸」主角陳霆和「富爸爸」主角李王羅進棚定裝,還特別換上傳統棉襖跟觀眾拜年,辣媽丁寧穿上紅色露肩小可愛充滿喜氣。談起即將到來的農曆新年,陳霆家都是小年夜就先團聚圍爐,方便邀請其他獨居親友一起來同樂,特別的是兩歲的兒子出生後都是岳母在帶,陳霆在外拍戲又忙,小傢伙竟然老爸一抱就大哭,還故意跟他裝不熟,今年過年一連九天陳霆決定親自當奶爸和兒子培養感情。李王羅每年過年都大手筆帶老婆小孩出國玩,今年拍戲到年前才殺青,一雙兒女又意見多多,女兒酷愛日本美食,兒子想去陽光沙灘游泳,喬不定可能就在台灣過年了。李王羅初二跟老婆回高雄娘家,老婆的爺爺以前當過軍醫,高齡九十多歲身體依舊硬朗,多達三、四十個子孫都遵循古禮依序磕頭拜年,耳聰目明的爺爺過年應景也要打個幾圈,李 也不免要下場小打娛樂老人家,還要輸得很有技巧,不然老爺爺識破會不爽飆罵!丁寧每年都帶著洋老公和女兒回彰化娘家過年,丁媽圍爐特別偏心都幫洋女婿挾菜,堆得面前滿滿一碗還不停,丁寧老公盛情難卻還是捧場吃光光,過完年都帶著身上三公斤肉回美國。
  至於明星爸媽的紅包行情,陳霆家早已替孩子訂下價碼,孩子國中以下六百元,之後高中到大學提高到一千元,希望讓孩子培養節儉的金錢觀念。李王羅對孩子們也不是有求必應,給孩子們的紅包也就是千元之譜而已。倒是丁寧的三歲女兒牙牙學語遇上過年剛好現學現賣,一句「恭喜發財,紅包拿來」讓叔叔阿姨們樂得急忙掏出紅包,丁寧開心地說去年女兒幫她賺了三、四萬,女兒剛出生時外婆曾帶去算命,老師說她命帶財庫果真不假!一旁的李王羅羨慕直說「丁寧應該來演『富媽媽』的!」
  「窮爸爸」大綱:
「殯殯有禮」葬儀社接了一筆執業以來最詭異的生意!嚴樹人(陳霆 飾)想,這輩子再也不可能像這次一樣,駕車載著一口棺木和一個年僅十歲的小男孩,展開一場「大體環島之旅」!
安小樂經常展露出不屬於十歲孩童的神色。他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是剛往生的樂爸爸常說的一句話--「隨遇而安」。但嚴樹人卻覺得這句話有鬼,小樂越要他隨遇而安,他就越覺得人生邁向囧途。
  閻樹人原本以為,他名下瀕臨破產的葬儀社會因為樂爸這筆case而暫緩一口氣,豈料,當他踩下油門的那一刻開始,老天爺對他的考驗也正式啟動。分居大半年的老婆吵著要離婚,正在亂孩子的監護權;不肖老弟轉嫁給他的莫名債務,讓他每天遭黑道恐嚇!沒想到,這時樂爸的往生,卻成了他經濟上的即刻救贖,為了順利賺取這筆「及時雨」,嚴樹人對小樂的要求更是完全順從。只是他沒料到,這趟看似荒唐盲目的「大體環島之旅」,居然是這對父子間的承諾之旅。只是苦了他這個生意人,必須無怨無悔的載著一口棺木、一具大體、一台T4「凸」遍全台灣! 於是,嚴樹人和小樂逗留了每一個樂爸生前念茲在茲的地點。小樂知道,這些都是爸爸過去的記憶,所以他要一塊塊收集起來,藏進他與爸爸的回憶寶庫,一輩子珍藏。只是小樂不知道,這趟旅途其實是樂爸早就規劃好的,罹患癌症末期的樂爸,要將他最珍愛的寶貝兒子小樂,完完整整的交到樂媽媽的手裡,一輩子呵護。對小樂和嚴樹人而言,這趟旅途,是終點,也是起點…
  「富爸爸」大綱:
昊漢計程車行的老闆馮泰吉(李王羅飾)的獨子阿寶被綁架了!
「跟老師鞠躬道歉,否則你就再也看不到你的兒子馮世寶了」這封署名正義使者魯夫的荒唐綁架恐嚇信,嚇傻了馮泰吉。只是,對這個「歹徒」全然摸不著頭緒!直到學校老師的提點下,原來這樁讓他膽顫心驚的綁架案,居然是他的寶貝兒子自導自演!
  一切都要從那天開始說起,那天,馮泰吉以為阿寶在學校遭到霸凌,於是他號召車行的計程車司機,全部殺到學校打算替阿寶討一口氣。只是,馮泰吉太衝動了,他忘了先問清楚事情的前因後果及來龍去脈,導致車行一干人等到學校鬧了個大烏龍!馮泰吉與阿寶這對父子倆,更當眾在校長室大吵特吵了起來,這一吵更吵出阿寶對爸爸的複雜心情……
  「我們家裡,窮到只剩下錢……怎麼辦?!」除了錢,阿寶更渴望爸爸對他真情關切,但是年僅十歲的阿寶,無法清楚分析這種情緒,他只是訥悶,為甚麼家裡開計程車行的爸爸始終沒有時間載他去上學!在新仇舊恨交織催化下,阿寶決定給爸爸馮泰吉一個深刻的教訓,所以他綁架了自己,以此要脅馮泰吉進行「改革」,然後他再看馮泰吉表現,評比出他的「父愛」分數……馮泰吉能順利解開「綁架遊戲」的真相,修復這段荒唐父子情?
2013-05-26 10:23:53
阿楨
偶像爸爸

節目介紹
中山美穗以本人角色主演過的1987年TBS日劇《媽媽是偶像!》,講述少女偶像遇上中學時代恩師而嫁給他,當時演其長女的是後藤久美子,因為不認中山美穗為媽媽而引起騷動,同時又要隱藏結婚的事實。今次進行翻拍把主角從女性變成為男性,由錦戶亮主演,繼續沿用和帶有3個孩子的對像結婚的設定。故事講述錦戶亮是關8成員,因為和其粉絲,一個育有三子的單親媽媽花村(優香)結婚,而事前向傑尼斯事務所報告。
但事務所對他的命令是「要決定在3個月內離婚還是要引退,如果結婚一事敗露就立即引退」,於是他要千方百計把結婚一事對粉絲和關8成員們保持秘密,繼續著藝人活動。錦戶亮一邊遇到各種麻煩,一邊加深了和家人之間的羈絆,是一部家庭喜劇。

偶像爸爸錦戶亮晉升人父 嘆繼父難為 2012/12/4

 繼赤西仁之後,同為傑尼斯偶像的「關8」成員錦戶亮,也忤逆經紀公司、隨著好哥兒們的腳步閃婚當爸爸?原來,錦戶亮只是在今晚(4日)首播日劇「偶像爸爸」中晉升人夫及人父,一切純屬虛構。劇中他飾演的角色就是本尊,不僅用本名演出,角色身分也是偶像團體「關8」的人氣成員,由於角色設定太過真實,連合作的傑尼斯師兄城島茂也不禁開玩笑說:「你要結婚前,記得先跟社長說一聲啊!」
 在「偶像爸爸」中,錦戶亮愛上在超商打工的單親媽媽優香(楨:姊弟戀!),決定瞞著經紀公司偷偷與她結婚,成為3個孩子的爸。原以為可以瞞天過海、繼續在螢光幕前扮演稱職的偶像,結果還是被經紀人抓包。更慘的是,深受廣大粉絲喜愛的他,卻被自家小孩討厭,為了討好孩子們,還得放下自尊去跟師兄「嵐」要簽名,讓他大嘆繼父難為。
2012-12-05 09:49:06
版主回應
父子關係主題電影 文:Thom

父親節還沒到來,便有多部爬梳父子關係的電影陸續推出。《末路車神》以兩位父親一次的命運交錯,引發的連鎖效應造成二個家庭世代的交纏,帶來一個經典的父債子償、命運因果的動作故事。月初甫來台宣傳的威爾史密斯父子,新作《地球過後》,則是銀幕再度合體飾演父子檔,置身被遺落星球中冒險探索,衝破父子隔閡並化解致命困境。
即將上映的超級英雄大片《超人:鋼鐵英雄》,電影聚焦在超人的身世與自我認同,對於父子關係也有不少著墨,找來奧斯卡影帝羅素克洛飾演超人的生父,這是繼馬龍白蘭度之後,又一演出超人生父的奧斯卡影帝。以及凱文柯斯納飾演超人地球的養父。
剛獲得2013年坎城影展評審團特別獎的日片《我的意外爸爸》,則是刻畫超越血緣羈絆的父子親情。多年前在醫院陰差陽錯的誤抱,皆露朝夕相伴的可愛兒子竟然與自己沒有任何血緣關係。
除了即將上映的電影,過去還有哪些深刻描繪父子情誼的電影呢?
★ 《新手人生》
母親過世後,罹患癌症不久人世的老爸出櫃,告訴你他正深愛著另一個男人,你會作何感想?飾演出櫃老爸的克里斯多夫普拉瑪因該角獲2012年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也算是給闖蕩影壇多年的自己一個交代。
★ 《末路浩劫》
在不久的未來,世界陷入毀滅邊緣,人類文明消失殆盡,在漫無天際的冰天雪地中,一對父子不斷的向南走,尋找溫暖的地方與活命的可能……故事主軸感覺與《地球過後》有點類似,不過對於父子間的情誼有更深刻細膩的描繪,在深愛的妻子放棄生存之後,兒子是維果莫天森飾演的父親繼續活著的理由。
★ 《大智若魚》
本片以兒子的角度,來敘述父親傳奇的一生。伊旺麥奎格主演主演的兒子一直對外界欽佩不已的父親感到不切實際,在母親試圖重新聯繫他們父子的情感時,兒子才逐漸理解父親的心情。
★ 《當幸福來敲門》
單親父親儘管事業失敗窮途潦倒到無家可歸,仍一肩扛起撫養兒子的重擔。他始終相信:只要今天夠努力,幸福明天就會來臨。威爾史密斯父子檔電影處女作,演繹的感情深厚父子檔,兩人真情流露讓電影深具感染力。
★ 《海底總動員3D》
第7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活潑好動的小丑魚尼莫離家出走後不幸被人捕捉,變成魚缸中眾多觀賞魚的一分子。心急如焚的父親決心要遠度重洋尋找尼莫,只為與心愛的兒子團聚。
★ 《非法正義》
美國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替愛爾蘭黑道集團工作的父親,妻子與兒子因而不幸喪命在黑道手中,他帶著唯一僥倖生存的兒子踏上復仇之旅......「兒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要讓父親頭痛,這是自然法則。(Natural law. Sons are put on this earth to trouble their fathers.)」這句話困擾著片中的每個父親。
★ 《美麗人生》
199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片中父子之間的對話與互動十分動人。電影以異想天開的詼諧方式記敘遭納粹迫害的猶太人生存法則,劇中被關在集中營的父親為了保護自己的兒子,告訴他這只是一場遊戲。
★ 《克拉瑪對克拉瑪》
達斯汀霍夫曼飾演單親爸爸為了扶養兒子放棄工作,與兒子相依為命,並與梅莉史翠普飾演的前妻打官司爭奪扶養權。美國影史數一數二催淚電影,至情至性感人肺腑,梅莉史翠普更因該片拿下生涯第一座奧斯卡。
★ 《教父I》
標準的父親關係主題電影,黑手黨老大想將衣缽傳承給兒子,揭開影史經典的序幕。不想讓父親失望的兒子想走出自己的路,卻又一步步重複父親的悲劇。
★ 《帝國大反擊》
「I am Your Father!」影史裡有甚麼比這幕更經典的父子相認場景呢?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98/33981989/
2013-06-07 10:47:54
阿楨
浙江公廁棄嬰 找到生母【聯合報2013.05.30

震驚大陸的浙江公共廁所下水道水管棄嬰事件,昨警方已尋獲廿二歲親生母親,據調查,這名未婚媽媽因無錢做人工流產,而男嬰在早產時不慎滑落進廁所水管,事後曾委請房東報警救嬰,然因無力撫養遂未出面承認,現孩子復原情況良好。
浙江官方網站昨報導,金華市浦江縣警方歷經數日調查,最後將焦點鎖定在第一時間發現嬰兒哭聲,並即時告知房東報警的現年廿二歲女子。警方在事發公廁隔壁的小房間內,發現不少嬰孩玩具與帶有血跡的衛生紙,並確認租賃房客是這名女子。
報導說,這名年輕女子去年離家到浦江打工,結識當地一名男子,不久後懷孕,但男友拒絕承認是孩子的父親。
早產男嬰的母親表示,她是將自己關在公廁內產下了嬰兒,但不慎將嬰兒落入廁所的下水道水管內,她在難以自行救出的情況下,告知房東在公廁聽到嬰孩哭聲、希望房東報警。
獲救男嬰被院方稱為「五十九號小毛頭」,約七月大、體重兩千三百公克。負責治療的浙江浦江縣人民醫院潘醫生表示,嬰兒的心跳和體溫都已恢復正常,可以喝奶粉,吸入性肺炎已好轉,但右側頭頂部可能有骨折,判斷是長期緊裹腹部導致早產。

浙江“廁所棄嬰”生父已找到 已帶走男嬰2013-5-30杭州網

消防員將卡住嬰兒的一段管道取出來 (點擊查看組圖)
通過鋸開的管道缺口,進一步運用鋼鋸和鉗子的配合,裹住孩子頭部的管道被拆除。 (點擊查看組圖)
昨晚10點,記者從浦江縣公安局浦南派出所獲悉,小毛頭的生父已經找到。晚上趁人少的時候生父已經去醫院悄悄把小毛頭抱走。
“因為涉及到隱私,所以生父的資訊暫時不能洩露。”浦南派出所一位負責人介紹,現在這件事的調查還沒有結束,警方還在進一步取證中。不過從現有的證據來看,最終定為意外事故的可能性最大。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xm.ifeng.com/jinriredian/xiamen_2013_05/30/850194_0.shtml
2013-05-30 11:19:15
版主回應
緯來日本台-我姐是惡魔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逆我者亡,絕不吃虧」這就是我姊的生存之道…
中田容子(志田未來飾演)是個平凡開朗的高中女生,卻每天過著戒慎恐懼、慘遭奴隸的生活。因為她有一個外表美麗、內心卻有如「惡魔」的姊姊--中田槙子(山田優飾演)。
在槙子的字典裡沒有「吃虧」兩個字,不但自私任性、目中無人,為達目的更是不擇手段,彷彿整個宇宙都以她為中心而旋轉!但不知為何,槙子的種種惡魔行徑,總能幫週遭的人帶來幸福,並且成為大家感謝與尊敬的對象!而從小就被姊姊荼毒的容子,除了深深體會到世界絕不公平,也鍛鍊出她越挫越勇的堅強意志。在惡魔姊姊的跋扈淫威下,苦命妹妹有結束惡夢的一天嗎?

正義の味方(我姊是惡魔)超好看!

  最近「緯來日本台」九點鐘播的一部日劇:「我姊是惡魔」(日本的劇名是「正義の味方」,1/20緯來首播)實在是有夠好看的!每天晚上我都準時守在電視機前面,觀賞它精彩爆笑的劇情。
  本來這部劇在預告時看起來沒有這麼優,似乎就像是「婆婆會欺負媳婦」一樣的「姊姊欺負妹妹」的老梗,但第一集播出時剛好我吃飯吃得晚,電視機轉來轉去時,被它有趣的片頭音吸引住,然後看了第一集就欲罷不能地繼續看下去!
  先看一下簡介(來源:日本偶像劇場)
本劇的女主角中田容子是一名15歲的高中生(志田未來飾),但她有一位私大畢業在公家機關上班像悪魔般的姊姊槙子(山田優飾),經常捉弄欺負她。不過即使如此,容子依然樂觀、明快的生活著,因爲容子的目標是以「惡」制「惡」,被姊姊欺負了,一定要加倍從姊姊身上討回(雖然每次都以失敗告終)。而姊姊的惡搞,竟讓周遭的人環繞在幸福之中,是一部既輕鬆又不缺溫馨的清新喜劇。
  這部戲好看在哪裡呢?首先,它是由漫畫改編的劇本,劇本寫得好、不落俗套,將姊姊超機車、充滿原始慾望卻又無比幸運的性格,以及妹妹被欺壓至極,但善良、神經大條又不敢反抗的無奈,透過種種情節、姊妹倆的回憶,描寫得實在活靈活現、誇張至極,但這樣的不公平卻又爆笑不悲情,讓人看了不由得發噱~
  除了劇本夠誇張好笑,選角也恰到好處,沒想到志田未來如此適合裡頭倒楣妹妹的角色,她略嫌誇張的表情和外放式的演技,在演妹妹時收放得剛剛好,是這部戲好看的關鍵。記得有一段劇情是,從小一直被強迫做姊姊奴隸的容子,國中時因為到同學家做功課,才發現自己的姊姊與眾不同。她看到同學對自己姊姊嫌蛋糕烤焦不好吃,她嚇到彈起來!!以既震撼又恐懼的口吻說:「妳怎麼可以這樣對姊姊說話?」、「可以叫尊貴的姊姊烤蛋糕嗎?」害我笑到肚子痛~~
  除了志田未來,山田優演的超惡質姊姊也讓我眼睛一亮,以前看她演「貧窮男子」時就有一副跩跩的霸氣,沒想到這股氣質跟氣勢在「我姊是惡魔」發揮到了極致。山田優最厲害的是用一對很像死魚眼的半閉眼神來詮釋姊姊的超不爽心情,令人一目了然。而她在人前裝做淑女的做作和在背後對著容子大喊:「小心我宰了你!」的反差實在是有夠大,似乎也可以稱她做演技派女星了。
  其他如中田家爸爸跟媽媽的選角也很不錯,把家裡的氣氛、四人間的地位關係表現得很清楚。爸爸跟容子明顯是家中的弱勢一派,兩人只能常聚在家裡附近的一家便利商店裡吃冰說心事,是很有趣的設定。
  這部戲雖然是以惡魔姊姊欺壓妹妹來完成自己的追男仔計畫為主軸,但我查了一下資料,日本那邊的劇名叫做「正義の味方」,是「正義的夥伴」的意思,沒有提到任何有關姐妹的字眼。實際看劇情,也發現幾乎每一集中,可憐的妹妹幫助姊姊的計畫都會失敗,但無敵惡質姊姊卻會陰錯陽差地幫助了許多人,使她得到「正義使者」的封號,這也就是劇名的由來。
  類似這樣的劇情轉折其實都還滿扯的,但因為是漫畫改編劇,可以理解其中的笑點,也往往在嘻笑中就看完一集了。我覺得這部戲尤其適合平時有工作壓力、不順心事情的人觀看,其實人世間對錯沒有一定,誰惡誰善也並不見得是表面見到的樣子,「正義的夥伴」不也是一點也不正義嗎?哈哈!
http://mao4.com/?p=4587
2013-07-30 09:50:09
阿楨
單親媽帶大的男孩 成就較差 2013-05-29 中國時報 劉屏

 美國最新的研究顯示,單親媽媽撫養長大的孩子,女孩沒有太大的問題,男孩卻比較難有成就。而且這些男性將來也比較容易離婚,製造再一代的單親家庭。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奧圖(David H. Autor)與研究生魏斯曼(Melanie Wasserman)共同發表了這份報告。不過奧圖強調,他希望這個研究結果不要害女性為了孩子繼續忍受不幸的婚姻。奧圖說,他有點學術成就,都要感謝他的單親媽媽─她當初下定決心離開酗酒又嗜賭的先生。
 一九七○年代,美國的單親家庭占十八%,如今達到卅七%。這些單親家庭,絕大部份都是母代父職,離婚通常是因為先生不爭氣。既然父親不爭氣,兒子往往也不爭氣。報告說,一代又一代的惡性循環就此產生。
 美國的整體變化也印證了這個現象。男性的平均收入仍然比女性高,但是差距逐年縮小。而且女性比較上進,收入也逐年提高。女性上大學的比率屢創新高,男性則沒有什麼變化。卅五歲以上者,女性唸過大學的比男性多十七%;而從大學畢業的女性比男性多廿三%。換句話說,半途而廢的男比女多。

壞牌也能打滿貫2013.06.13聯合報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中國時報最近報導一則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單親媽媽撫養長大的男孩比較難有成就,以後也較易離婚,製造下一代的單親家庭。這個新聞令許多單親媽媽恐慌,一位朋友流著淚說:「我沒想到當年的錯誤選擇,害了我孩子一生」。
  這份資料是用統計方式比較一九七○—二○一○年間,美國人口普查中,白人、黑人、墨西哥裔,在種族、性別、教育程度、收入和婚姻狀態上的情形,它描述的是鐘型曲線上,大部分人的情形,不是每個人皆如此(楨:廢話,此乃統計常識!)。
2013-06-13 10:51:38
版主回應
  一般來說,這些母親會選擇離婚多半是先生酗酒、嗜賭、吸毒或家暴,就像作者自己說的,他的母親就是因為他的父親既酗酒又嗜賭才離婚。但是從犯罪的研究上知道,這些不好的行為有基因上的關係:同卵雙胞胎一出生就被不同家庭收養,長大後,他們的行為跟生父較相似,跟養父較不相似。
  研究發現有一個暴力基因在X染色體p11的地方,它跟製造MOA-A(單胺氧化酶A,Monoamine Oxidase-A)有關。研究者用基因剔除方式製造出缺少這個基因的老鼠,把牠們關在一個籠子裡時,牠們會互相咬到沒有皮、沒有毛,慘不忍睹,但把MOA-A注射回牠們身體,廿分鐘後,牠們就安靜的蹲在成對角線的角落了(老鼠沒有學過幾何,但是牠們知道對角線的距離最長)。
  動物大部分的行為有基因上的關係,人類也不例外。但對人來說,它不是基因決定論,它是先天和後天的交互作用,這個暴力基因只占暴力行為的百分之廿九,剩下的百分之七十一是後天環境潛移默化和耳濡目染的結果。孩子從小看著他的父母用拳頭解決事情,他也會在不知不覺中,碰到問題,拳頭就先伸出去了。有研究發現,三歲以前,每個月被打過一次的孩子,五歲時,打人的機率比沒被打過的高兩倍。
  同時,美國女性不論種族,她們的社經地位一直都比男性低,即使念到博士這種高學歷,仍然如此,只是差距沒有像中輟生那麼大而已。經濟資源少,單親母親在維持生計上來說,就比單親父親辛苦,她們平均陪伴孩子的時間比男生少一個小時,也就不足為奇了。
  作者說單親母親的兒子因為缺少同性的角色模範,所以較不成材,其實,如果這個父親是吸毒、酗酒、打人的話,這種角色模範不要也罷。典範不一定非來自父親不可,任何年長、品性端正的人皆可替代。猶太教中就有「兄長」(Big Brother)的制度,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一個非血緣關係的兄姐陪伴他長大,有時更可談心。
  當然,孩子更可從書中尋找典範,歷史上有許多單親的孩子都成了大材,例如諸葛亮、歐陽修等等,不勝枚舉。
  回應
  男女和諧 不是男女平權 不要被薪水的數字迷惑了 洪蘭阿姨 現在對女人的關愛都比男人多很多 這沒辦法量化的 女人沒錢不會餓死 男人沒錢 我建議趕快去死!
  應該是 “MAO-A” 的誤排。
  古代單親母親多是會生活在一個大家庭裡,另有男性長輩照顧,和美國的小家庭社會不同。諸葛亮和歐陽修雖然早年喪父,但諸葛亮由叔父諸葛玄撫養,歐陽修投靠叔父歐陽曄。打個插。這個研究倒可以應用在紅樓夢裡的薛姨媽家。薛姨媽丈夫早亡,家中好像也沒有甚麼男性長輩。養成的女兒是才貌兼備,賈府上下誇讚的薛寶釵。但兒子薛蟠卻是個大字不識,游手好閑仗勢欺人的惡霸。再打個插。中國歷代皇帝除了開國的,其後代大多是窩囊廢。這和皇子大多數由母親和太監養成不知有沒有甚麼關係﹖
  壞牌也能打滿貫?是較難,人格都不完整哪

洪蘭的快樂學習偽科學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0306252
忝為台大校友的館長最近很堵卵,不論看到跟著洪蘭教訓台大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專家叫獸,或幫台大說話的媒體名手名嘴政客民眾/學者專家教授。
這些人都無知於:
1.依曾志朗/洪蘭夫婦的教改/快樂學習主張,台大學生不樂上的課,當然可以不鳥教授,而自行吃睡玩。
2.故她倆的以下批評是自作自受:
曾志朗的兒子 認為雞有6隻腳 2009.11.07
洪蘭:台大醫科學生尸位素餐 2009-11-10
洪蘭批醫學生/不上課 「共筆」取巧過關 2009/11/16
台大校慶頒獎 台下學生吃睡玩2009/11/16
3.不只,如果洪蘭質疑皮紋測大腦是偽科學,那麼洪蘭的快樂學習腦神經學也是門偽科學!
  相關新聞
皮紋測大腦?被洪蘭質疑偽科學【聯合報╱記者薛荷玉 2009.10.26
洪蘭:快樂學習 加速腦神經連結 >商業周刊 曠文琪
學生尸位素餐? 老師也要檢討
評委》洪蘭不應隨便放話
學生》以偏概全 太誇張
短評》大學都嘛這樣?

詳參本館:洪蘭的快樂學習偽科學 真的《家庭會傷人》《該隱的封印》 《攻擊的秘密》收養棄養
2013-06-13 10:52:02
阿楨
王思寧 「我愛你媽咪」入圍艾美獎 2011-10-26 世界新聞網

華裔導演王思寧(Stephanie Wang-Breal)的紀錄片作品「我愛你,媽咪!」(Wo Ai Ni (I Love You) Mommy),入圍第32屆新聞及紀錄片艾美獎(News & Documentary Emmy Awards),人在北京為蘋果電腦拍攝廣告的王思寧,已專程趕回美國,將與媽媽黃金穎、妹妹及先生,一同出席26日在紐約舉行的頒獎典禮。
「我愛你,媽咪!」記錄被美國家庭領養的中國女孩芳穗永,如何哭著離開生育她的文化語言和寄養家庭,到美國適應新生活。穗永的成長、轉變,都忠實呈現在片中。其中很多轉折,是她的美國媽媽及影片拍攝者當初無法想像的。
「我愛你,媽咪!」是公共電視「觀點」(Point of View)系列節目之一,在公共電視台映演以來,受到很大迴響,並獲得多個獎項的肯定,包括AFI/Discovery Silverdocs Film Festival和舊金山亞美電影節(the 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Asian American Film Festival)等影展最佳紀錄片大獎,如今又入圍新聞及紀錄片艾美獎的「長篇傑出資訊類節目」(Outstanding Informational Programming-Long Form)項目,王思寧的家人和朋友都為她高興。
王思寧的父母都來自台灣,母親黃金穎表示,王思寧的兩個姐姐都追隨父親的腳步學醫,王思寧亦曾被醫學院錄取,不過最後決定選擇追尋自己的夢想。
王思寧在西北大學取得經濟和歷史雙學位,畢業後進入紐約有線電視網(CNN)工作,婚後跟著法裔的先生到歐洲工作了幾年,期間未曾忘情電影,不停地撰寫劇本,後來回到紐約,繼續她熱愛的影像工作。
王思寧在接受公共電視台採訪時指出,1999年,她在大學畢業搬往紐約不久即萌生了拍攝「我愛你,媽咪!」的靈感。當時,她的一個朋友正在教一群被美國家庭領養的中國女孩學中文,她因而有機會和其中幾個女孩認識,進而對她們有較深入的了解。
王思寧說,大家視這些被領養的女孩為中國人,但她們卻和出生地的文化沒有太大的連結,這和她本身是ABC(在美國出生的華裔)的個人經驗,應有很大的不同。
2006年,甫完成一部紀錄短片的王思寧,和法籍攝影師Maryse Alberti談及她想拍一部有關中國領養孩子的紀錄片,在Alberti的大力鼓勵下,她開始閱讀有關領養的書籍,並加入紐約的領養中國華童組織 Families With Children From China,開始和領養家庭會面,陸續訪談了紐約和加州兩地約100個領養家庭。
2013-08-20 09:30:47
版主回應
但是由於當時訪談的孩童年紀多在15歲以下,未曾深思過被領養的議題,王思寧不想在她們還沒準備好的情況下拍攝紀錄片,對她們造成壓力,於是決定繼續另尋對象。
後來她碰到薩都斯基(Sadowskys)家庭,當時他們正想領養一個年齡較大的中國女孩,經過五個月的長考,他們同意她的紀錄片拍攝。2008年,她跟著薩都斯基一家飛往廣州,和已被取好英文名為「Faith」的八歲女童芳穗永會面,開始了「我愛你,媽咪」的拍攝,記錄芳穗永如何在被領養後,從一個中國女孩轉變為全然不同的美國女孩。
王思寧從小就上中文學校,並曾在台北的師大語言中心學中文,因此中文流利。在不會說中文的薩都斯基一家和當時只會說中文的芳穗永之間,王思寧很自然地成為溝通的橋樑,因此,她的聲音亦成為「我愛你,媽咪」紀錄片的一部分。
2013-08-20 09:31:07
阿楨
《我的意外爸爸》細節的重要性 文:Hatsocks

「因為你們家看起來太幸福,所以我才將你們的小孩跟別人家的孩子調換,我想這樣你們就會跟我一樣的不幸了.......」女護士在法庭上如此自白,野野宮兩夫妻則是一臉錯愕,撫育六年的孩子慶多竟非自己親生孩子。
  性格剛烈的良多在聽到消息後,忍不住滴咕:「難怪是這樣啊」,這句話聽在妻子耳中,一陣刺痛,原來丈夫打心底覺得慶多不夠好,才會一直給予孩子偌大壓力,但先生不知道的是,不愛彈琴的慶多之所以努力學習鋼琴,是因為:「這樣爸爸就會稱讚我了」。
  野野宮和齋木兩家人因為抱錯孩子問題而逐漸熟悉彼此,相較於野野宮家的一絲不苟,齋木家的孩子倒是自在許多,飯桌上沒有太多規矩、假日會全家人一塊去放風箏、孩子晚上還會跟父親一起洗澡培養感情。
  良多表面上與齋木家維持友好關係,私下卻自行聯絡律師,以為靠著經濟優勢和高階社會地位,便能獲得相處六年的慶多和失散六年的琉晴撫養權,然而當他跟經濟狀況較差的齋木提出收養琉情的要求時,卻遭對方怒言相向,齋木指責良多:「沒輸過的人就是缺乏同理心」。
  齋木不曉得的是,良多的欠缺同理心與冷酷,正是因為童年曾經遭受過的挫敗.....。
  是枝裕和導演的《我的意外爸爸》,影片觀來溫暖動人餘韻無窮,無論是《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或《橫山家之味》或《空氣人形》,是枝裕和導演一再示範如何用「簡單的對白或動作或事件」來補充與架構「人物的背景與心理狀態」。
  《我的意外爸爸》開場,野野宮一家參加小學入學面試,一家三口正襟危坐、回答問題簡潔而俐落;相反的,齋木夫妻首次出現在銀幕上,背景先是丈夫跟妻子叨唸著塞車問題,待夫妻倆進入畫面中,丈夫連忙跟等候多時的野野宮夫妻笑賠不是:「哎喲,內人因為打扮久了點才遲到」;短短兩幕戲便讓觀眾迅速了解這兩戶人家的「家庭性格」多麼不同,也「預告」兩樣價值觀即將引發的衝突。
  類似手法在《我的意外爸爸》裡不斷出現,一如慶多幫母親買了杯「拿鐵」、幫父親買了杯「無糖咖啡」,良多的「無糖咖啡」既是暗示其對自身外貌的要求(穿著打扮、談吐、飲料都要求一絲不苟),也可以推論出「良多對自己與他人都很嚴謹」的性格。
2013-10-25 10:16:13
版主回應
  一如齋木和琉晴都有咬吸管的習慣、良多和慶多拍照時都有歪頭習慣,兩個孩子和撫育他們長大的父親雖無血緣關係,但是相處六年時間培養出的情感卻比生父還更實在;一如慶多首次在齋木家過夜,當養父母駕車離去時,鏡頭照著齋木一家人的神情,臉上全是不捨與無奈;一如琉晴在野野宮家生活,聽見生母跟慶多講電話時語氣難掩的溫柔與刻意避嫌,令他感到嫉妒與不快。
  一如良多曾跟即將前往齋木家生活的慶多說:「你新的爸爸媽媽會很疼你喜歡你,就像我喜歡你一樣。」,慶多問:「比你更喜歡我嗎?」,良多說:「比我更喜歡你」;聽見猶如親生父親般的良多對自己表明:「我對你的在乎不比別人多」,慶多當下的心情應是五味雜陳吧。
  別說六歲孩童不懂心痛與背叛滋味,當慶多和琉晴被各自父母帶回撫養(枉顧孩子的選擇權)一段時日後,琉晴因為思念養父而逃回齋木家,良多前去齋木家接人時,原本坐在客廳內的慶多一聽見養父的聲音時,表情先是專注(在乎/欣喜),而後很快躲進櫥櫃中(憤恨/逃避),盡顯慶多對良多的失望之情。
  我非常喜歡是枝裕和導演處理這一場戲的方式,銀幕上,我們只聽見良多的聲音卻不見他的人,導演專注捕捉慶多神情從驚喜到憤怒到失望(良多完全沒有詢問慶多的生活狀況)的變化,一再讓我對這個內心已經深受傷害的孩子感到萬分不捨。
  《我的意外爸爸》沒有陷入非黑即白的簡易二分法,當觀眾譴責良多過於冷酷與現實時,導演在良多與兄長和父母親的互動中,逐步拼湊出良多之所以成為良多的原因,對於嚴厲父親的怨言、從小被教導凡事只能靠自己的獨立與自強,還有幼年父母離異,讓他深感遭受「背叛」,遂關閉心房不再讓他人(繼母/或任何家人)靠近他內心真正脆弱的所在。
  解鈴還須繫鈴人,良多唯有在經歷自己的「家庭問題」後,才終於明白生活中必定存在的「不完美」,也才終於再次重拾(擁抱)對人、對親情的信任。
  是枝裕和導演擅用簡單情節建立人物的背景和性格,也懂著用「外在環境」說故事。
  影片有兩場戲讓我印象頗深刻,第一場戲是慶多在齋木家過夜,隔日良多妻子前去齋木家接慶多回家,兩人搭火車回東京途中,養母突然對慶多說:「你想不想和媽媽去遠行?」,慶多問:「去哪呢?」,養母說:「去很遠很遠的地方啊。」,慶多臉上滿是疑惑,他問:「那爸爸呢?」,當慶多說出「爸爸」兩字,火車剛好進站,一大片陰影忽然籠罩在這對母子身上,說明「良多/父親/丈夫」的影響力(陰影)有多龐大。
  另一場戲是電影尾聲,良多帶著琉晴回到齋木家,慶多一見到良多身影,二話不說便轉身跑掉,良多先在背後追趕慶多(趕上孩子的心),而後這對養父子走在平行的兩條路上,良多告訴慶多:「對不起,爸爸破壞了我們的約定,我真的很想你......」,聽見良多的歉語,慶多內心的憤怒逐漸被撫平,而兩人一上一下的平行道路,終在路的盡頭有了交集;平行道路,象徵著良多和慶多沒有血緣關係的事實,也象徵他們未曾交集在一起的心;道路盡頭的匯集點,說明只要有「愛」,就能跨越血緣的阻隔,只要有「愛」,平行的「心」終將交會在一起。
  《我的意外爸爸》有著溫暖而豐厚的劇本;福山雅治、尾野真千子、真木陽子 、Lily Franky等人都有精采演出,其中尤以飾演慶多的二宮慶多最是吸睛,把孩子的敏感與天真給演的讓人疼入心底啊,至於飾演外婆的樹木希林,戲精就是戲精,僅僅客串幾場,存在感卻超強大,好希望導演多給樹木希林一些篇幅啊!
  儘管《我的意外爸爸》維持了是枝裕和導演作品一貫的優質水準,可惜影片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仍未勝過《橫山家之味》和《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細思量箇中原因,大概是因為《我的意外爸爸》相較於上述兩部舊作,顯得「太過善良、太過樂觀、也太過乾淨」了。
  真是矛盾吶,我是個愛看正面又樂觀電影的人,但我的內心卻依然維持「越多苦難才越真實」的悲觀標準。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418/34189179/
2013-10-25 10:16:36
圖博館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LGQJnmZCTY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슬 픔 보 다 더 슬 픈 이 야 기 (2009)
導演 : 元泰淵
  劇情簡介
  從小被父母遺棄的電台製作人凱伊(權相宇飾)和因交通事故痛失雙親的作詞人洛琳(李寶英飾),兩人似家人、朋友和戀人一樣生活在一起,填補了彼此生活裡的空席。但一場絕症讓凱伊只剩下200多天生命,他不捨得留下洛琳一人決定隱瞞病情為她尋找一個可以託付終身的男人。事業有成、溫柔體貼的牙醫朱煥(李凡秀飾)適時的出現,凱伊決定讓他成為照顧洛琳的最佳人選。首次見到洛琳的朱煥便對其一見鍾情,不可自拔,而洛琳也似乎對他存有好感。一切都在凱伊的計劃中,洛琳和朱煥順利發展著感情,並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凱伊親自為洛琳挑選了結婚的禮服,帶著留戀和真摯的祝福在教堂牽著她的手一步一步走到朱煥身邊。最後沒有任何遺憾的凱伊離開了人世,而事實上,故事,遠比這裡所寫更悲傷......
  短評 ( 全部16412條 )
雖然劇情大是老式模樣,但是是我看過之後最難過的片子!
這類型的韓國電影根本就是韓劇縮吧了一下。
  影評 ( 全部666 )
  長大的我們不再任性,於是我們擁有了愛情
這部片子的前3/4我都在很不屑的咒罵著返回到老套路的破電影,從編劇只有杏仁般大的想像力,到權相宇那張變胖了的臉.然後後面的1/4 ,我就像被人狠狠的扇了一耳光一樣,呆呆的看到最後,眼淚從時間倒退的那一刻開始決堤而出......
   比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更悲傷的事是我居然看完了它!
1個小時44分鐘的片子。前面1個小時20分鐘這麼長時間在傻逼,看到最後嚴重缺氧,有勇氣撐到最後的人,屬於四種人,a.很閒,b.很閒,c. 很閒,d.很閒,......
  這是一個大悲劇
比悲劇更悲劇的事就是有一群比腦殘更腦殘的人,討論一部比悲傷更悲傷的電影,老套的韓國式劇情,老套的生離死別,老套的悲劇模式,華而不實的,只是想要逗哭觀眾的劇本,這世界上最yy的一個民族的演員,到底是什麼樣的能力居然能做出一部什麼樣的爛片呢?這需要一個明眼人去鑑定,需要一個能穿越華而不實的人,不過是個再矯情不過的東西而已,我深信好的愛情片不是這樣,我更願意......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805946/

另詳參【圖博館】: 收養棄養 來去都快的韓流 《恐怖偶像劇》 《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
2015-12-02 07:52:21
圖博館
關於兒童拐賣,你不知道的九個事實2016-09-03 壹讀精選

這是一篇對兒童拐賣問題的主要環節進行梳理和科普的文章。討論兒童拐賣話題的文章已經很多,這篇文章更多的只是梳理事實,基於相關的數據和研究,來對這個話題進行一些科普性質的探討和分析,供後來者參考。這個問題的複雜性決定了這篇文章會比較長,但是讀完之後,也許你對兒童拐賣這個問題的看法,能夠被刷新。
  ▍1.為什麼會有兒童拐賣:兒童作為商品的市場
對非親生兒童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而且也不會消失。已經有很多針對“拐賣兒童的人販子判死刑”這個說法的批判了,這裡不再贅述。實際上只要討論國內兒童拐賣問題的人,都必定會指出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買方市場龐大”。如果不能摧毀旺盛的買方市場,也當然無法斬斷兒童拐賣的利益之源,“願天下無拐”也終將淪為一句空話。表象之下,到底是什麼人需要買孩子?
  1.1為什麼需要買兒童
中國傳統上很少有西方和伊斯蘭世界那種嚴格的奴隸制,但在農業社會中,對體力勞動者勞動力的需求較大,對人身、特別是未成年人的買賣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一直存在。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無論在中西社會童工基本上都已經絕跡,很少再有因出於對未成年人勞動能力而形成的兒童買賣了。相對的,兒童買賣中的需求,主要還是來自於收養需求。
  事實上,幾乎絕大部分深入研究過國內兒童拐賣現象的人,都會告訴你,遭遇拐賣的小孩,大部分最後的歸宿都是被買家非法收養。巨大的買方市場後面,既有國家在兒童收養渠道和安置制度上的欠缺和不完善,也有社保制度不足造成的“養兒防老”“多子多福”等傳統觀念,和計劃生育政策“只生一個好”的衝突。以非正常渠道收養這些被拐兒童的買主,既包括失獨家庭、未生育家庭,也包括已經生育和有子女的家庭,乃至未婚未育的個人。買家的需求一直都有各種變化,理由也遠遠比想像得更為錯綜複雜。
  正因為絕大多數被拐小孩的買家,都懷著想要收養的目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被拐孩子的年齡越小則價格越高。收養人一般傾向於認為越小的孩子越容易“養熟”。想要個男孩“延續香火”“傳宗接代”,這當然是最常見的理由,這也是為什麼男童的價格要大大高於女童。養老機構缺失、醫療保障不夠、無法滿足養老生活需要,所謂的“養兒防老”最後在實踐中變成了“買兒防老”,背後是不夠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
2016-10-15 12:52:11
圖博館
不過,非法收養的原因和性別選擇倒也並不一定掛鉤。除了續後和養老,買孩子常見的理由還有:想要增加人數壯大家族勢力的(比如農村徵地補償款分配中常常會重男輕女,因此買男童來保障家庭的土地分配利益)、想要兒女雙全或者平衡家族人口性別比的(擔心男孩子太多或者嫌棄女孩子太多),或者是想要個孩子在年紀大以後幫做家務或者幫幹活照顧自己(可能更傾向女孩,所謂“養女伺服”),以及通過“引進”收養的子女來鞏固婚姻關係(或者提高自己的家庭地位),等等。
  另外還有一種收養目的,姑且稱之為給自己的親生子找“備份”吧。以被拐賣兒童最主要流入地的福建省為例,歷史上如閩南地區,一直都有收養、交換養子養女的習俗,來規避或者降低親生孩子可能遇到的風險。養子要承擔起徵兵服役、出海打魚等高風險和繁重的任務,養女則作為“童養媳”,或者被買賣婚姻來換取彩禮錢以彌補親生子的結婚開支,甚至被安排“換婚”(說得好聽點叫“親上加親”),即嫁入對方家庭作為交換,讓對方家庭的女兒嫁過來做媳婦,解決親生子的婚姻大事。這種性質的收養行為在八十年代以前的某些地區,不但常見而且公開化。直到今天,學者在田野調查時候仍然會發現這種風俗的少數殘留。
  雖然並非本意,計劃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兒童拐賣的市場。非法收養作為一種民間對限制生育政策進行調適的手段,滿足了包括失獨家庭在內的對孩子的需求。在計劃生育未全面推行的時候,家庭之間的收養和送養一般是自願互換或送子。等到九十年代中期計劃生育政策開始在地方上被嚴厲執行時,“只准生一個”無法滿足很多家庭對多個孩子的需求,導致了民間非法收養兒童現像變多。
  以被拐兒童的主要流入省份山東和福建的調查研究為例,“超生受罰”的政策,加上重男輕女的性別選擇,在當地變成了:如果超生時生下的是男孩,就留下;是女孩,則送養掉。因此當地家庭非法收養的女孩,基本是本地居民超生未上戶的“黑戶”兒童,而且大部分也並不好稱為“買賣”,倒幾乎都是送掉的。而收養的是男孩的話,則大多是外地拐賣而來後購買收養的。
2016-10-15 12:53:51
圖博館
而且收買外地拐賣而來的小孩,這個趨勢從九十年代開始,越來越明顯。學者的調查也都證明了這一點(王錫章,2015;王金玲,2014)。這種非法的收養行為,通常都較為隱蔽,鄰里親朋也都會相互幫忙隱瞞收養事實,加上親養親賣的情況一般不會報案,都給辦案追查造成了困難。
  1.2“帶孩子乞討”背後的利益鏈
與社會上普遍的認知不同,“帶孩子乞討”的一般不是拐賣來的孩子。早在2011年前後,聲勢浩大的“微博打拐”在運動後期,就已經有人指出了這個活動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人並沒有分清,流浪和乞討的兒童,不等於就是被拐賣的兒童。特別是其中在地鐵上乞討的小孩常常是由一到兩名大人帶著的,他們通常能拿出證明,以應對民警和站務人員的盤問。個別不服氣者甚至帶他們去做了DNA檢測——目前公開的絕大部分結果都能表明,他們確確實實就是孩子的親生父母和直系家屬。
  為什麼說地鐵上帶孩子乞討的大多數不是人販子?這要先講一講職業乞丐這件事。
  一般人的認知裡,成為乞丐是失去生活保障不得已尋求社會救助的方式,一般以老年人和小孩居多。劉紹華在對四川涼山這一流浪人口較多的地方的研究表明,相當多的貧困地區的諾蘇人“流浪者”最初只是懷著去外面的世界闖蕩冒險的心理。進入了城市,卻並沒有出路,缺乏相應的技能,淪為了乞丐、小偷和扒手。救助站的設置當然是有必要也是有用的。
  然而如今,職業乞丐已經佔據了城市乞丐的八成左右,早在八十年代末開始就已經是乞丐群體的大多數。青壯年乞丐也越來越常見。他們一般是貧困農村來的流動人口,有建立在地緣和親屬關係上的網絡,同村同鄉彼此照應,也有著相應的乞討技巧的培訓(比如:選擇什麼地段,什麼時間,哪些人更容易掏錢,等等)。
  成為職業乞丐,與其說是迫不得已,倒更不如說這是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理性的經濟行為。在孫志剛事件廢除收容制度之前,“屢遣屢返”的現像一直令救助站為之頭疼:只要進城乞討遠比留在貧困農村種田的收入更為豐厚,職業乞丐就會一直存在。而無論是這些職業乞丐本人還是村里幹部,大多都一視同仁地稱此為“外出打工”。
2016-10-15 12:54:58
圖博館
而這些職業乞丐,往往會捎帶上自己或租用的孩子。有些村每年都有數百人領著孩子去外地乞討。比如曾被各大媒體報導的“千人外出乞討”的甘肅岷縣小寨村和虎龍村,或者貴州凱里“乞丐鄉”,雖不能說是“全民皆乞”,但是數量確實驚人。一個小學大約六成的學生會在假期(尤其是春節),去外出“討學費”。有些小孩十一二歲才念小學,有時也並不是因為窮,而是從小隨父母出去乞討了。然而,未成年人保護法對於這種情況下孩子的權益保護,又極其欠缺。只提禁止兒童乞討,卻不提相應的社會救助,對改善這樣的情況,並無任何好處。
  1.3 乞討的殘疾小孩都是拐賣後被打殘廢的嗎
那麼,為何經常會看到各種殘疾小孩乞討呢?他們是被拐賣後給特意打殘廢的嗎?
  這里以有名的“乞丐村”安徽阜陽集鎮宮小村為例。當地人管殘疾小孩叫“癱子”,帶殘疾小孩行乞則被稱為“帶癱”或“帶香”(意思是手腳殘疾者特別賺錢所以很吃香),丐頭則相應被叫成“香主”。當地日常問候的一種,就是“帶癱子了沒有”。
  可是,這麼多的殘疾小孩上哪找呢?以宮小村為例,他們的“癱子”是去阜陽當地甚至其他省份的貧窮地區找的,必要時還會出一點介紹費,甚至想各種辦法,通過地方殘疾人協會或組織去搞到殘疾兒童的名單。對殘疾小孩的家長而言,這只是“招工”,管吃管住,要簽訂租用合同,要收取對方押金,發生意外還要問丐頭賠錢。
  這樣的情況當然會促成兒童買賣,但實際中也並沒有人想像得那麼常見,因為要考慮成本。2004年前後租一個“癱子”的報價通常是每年3000-4000元,買一個大約6000元左右。雖然乞討個小半年就一定可以賺回本,但買“癱子”的也並不多。因為“癱子”不務農不干活,照顧起來頗費心,而且長到一定歲數後就沒那麼好管制了,一言不合就罷工,沒準還會報警聲稱被虐待或遭拐賣。當地基層的警方對這一類性質的糾紛,也頗為頭疼。
  那麼,會不會有拐賣小孩強迫行乞,為了賺更多錢而強行打殘的情況呢?考慮到賣孩子的利潤,這樣並不合算。將拐賣的小孩用於行乞,在兒童拐賣的各種去向中,實際上只佔非常小的一部分——比如下文要講到的山東省,這個比例只有2%,在其他省份甚至更少。
2016-10-15 12:55:20
圖博館
▍2.是誰在拐賣孩子
既然帶孩子乞討的大部分都不是人販子,那麼拐小孩的,到底都是些什麼人呢?
這要分不同的情況來講了。
  2.1 超過一半的小孩其實是被家人賣掉的
和通常人想像得不太一樣的是,比起暴力綁架拐賣,超過一半的小孩,是被自己的父母或親人賣掉的(李春雷,2013)。而王錫章對山東省近年偵破的拐賣兒童案件的統計中,有高達72%是被親人賣的,而以暴力手段偷搶小孩來拐賣的人販子僅僅只佔了1%。
  父母賣掉孩子的原因各有不同,大概有:農村超生交不起罰款,未婚先孕沒有撫養能力,沒有避孕生下來又養不活,希望送出去讓孩子被好人家撫養,等等。
  在一些貧困地區早就有了賣子專業戶(比如山西忻州、四川涼山、廣西玉林、雲南紅河/文山/昭通等等),甚至有個講法叫“要想富,怀大肚”。和“乞丐村”一樣也出現過“拐賣村”,全村有一半甚至將近八成的村民賣過自己的孩子。“拐賣村”也好“乞丐村”也好,這種鄉村的“灰色化”,本質上是國家權力和法律在基層失控的表徵(參見陳柏峰、董磊明等人的研究)。
  相當多賣掉自己孩子的人,並不為此愧疚,也普遍不同意這是在賣孩子。他們常見的邏輯一般是“反正自己也養不活,打胎還要錢”,“不如託付給別人,懷胎這麼久,總要拿點營養費/奶水費吧”,“這樣是為了孩子好,不跟著受苦”。小有名氣的民間反拐志願者“仔仔”就遇到過挺著大肚子的孕婦親自跟前來“預訂”的人談價的情況,這頭待產,那頭備款。
  聲討人販子的困難之一,恰是“人販子”本身的模糊性。賣掉孩子的,有可能正是親生父母;這在司法實踐上量刑和定性上到底屬於遺棄罪還是拐賣罪,尚且還存在著一定的爭議。還有一種情況是“只賣不拐”,通常是老年人,將棄嬰或無家可歸的幼兒洗洗乾淨後“送養”,收一點報酬俗稱“冷水錢”,有時候甚至被稱為是善舉。這也給這種“只賣不拐”留下了正當化的藉口。一些人販子被抓到後,咬定自己並非有意也不知情,屬於“撿到賣出”,這給進一步追溯孩子原生父母也多少造成了困難(這要等到09年被拐兒童DNA數據庫開始建設後才獲得了一定的解決)。
2016-10-15 12:56:41
圖博館
2.2 拐賣小孩的犯案省份分佈
和之前曾寫過的婦女拐賣不太一樣的是,兒童拐賣的地域性特徵並不是完全從經濟落後地區拐賣流入到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提到地域問題,這裡必須先謹慎地強調一下這並非是“地圖炮”:這三十年來,兒童拐賣在各個省份都有發生,階段雖然細分起來有所不同,但確實也呈現出了較為明顯的地域性。河南是公認的拐出和拐入都非常高發的地區。除了作為重災區的河南,總體的趨勢上,拐賣流出的五大省份是雲南(幾乎可以排在河南後面)、四川、廣西、貴州和新疆。
  舉例說,學者王錫章對山東省(這是被拐賣兒童的最主要流入省份之一)從2009年到2014年的兒童拐賣案件統計後發現,雲南、四川、廣西和貴州來的被拐兒童加起來,佔據了已知案件總量的72.6%。正是因為了解到了這樣的規律,在這些拐賣高發區域的省公安廳,已經相繼設置了專門的打拐機構。
  而遭遇拐賣最後流入的六個最大的省份包括:廣東、浙江、江蘇、福建、山東和安徽。各個研究的說法具體起來可能略有不同,但是一般不出這個範圍(這裡參考了王金玲的研究,我認為概括得最為準確和全面)。比如說,在2013年關於133個公開報導案例的分析中,被拐賣兒童的最後流入地最靠前的幾個省份確實也就是:河南(24.82%),山東(12.41%),福建(11.68% )和廣東(9.49%)(李春雷、任韌,張曉旭,2013年)。
  2.3 人販子會盯上什麼樣的小孩
另一個情況是,販賣小孩的專業人販子在這些年早就逐漸集團化、組織化了,已經有了成熟的模式和較完整的利益鏈,通常跨省作案,多道轉手。
  在具體的拐賣案件中,販賣團伙就像傳銷一樣分工明確,分成上線、中線和下線,上線為人販子或者嬰幼兒的親生父母,中線是轉手者或者自稱“保姆”——通常是女性,有些甚至還是哺乳期婦女,好逃避偵查。甚至有些案件中還出現了醫務人員參與拐賣(2013年的陝西富平醫生販嬰案)。同時還有“運輸人”一條龍送“貨”到下線,也就是買家那兒。
  幾乎絕大部分被拐賣的小孩都要轉手多次,從一開始的收購價一層一層加碼,輾轉流經各種不同的地區,最後警方一般只能抓到中線。而利用網站和聊天群發布“貨源”和談價,也不是什麼新鮮事。2013年公安部破獲過某特大網絡販嬰團伙,共4個網站30多個群,涉案犯罪嫌疑人超過了一千人。由於越來越多的團伙作案,導致這種兒童拐賣案件一旦敗露,經常就是大案要案。
2016-10-15 12:57:02
圖博館
除去被親人賣掉,還剩下大約三成的小孩是遭遇了誘騙、暴力等常規手段被拐賣的。那麼,什麼樣的小孩最容易被拐賣呢?
  根據公安部打拐數據,最容易被拐賣兒童群體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俗稱“流動兒童”),其次是留守兒童,其中以6歲以下的小男孩最受歡迎。
  價格方面,2009年前後購買一個兒童大約要2-3萬元,如今已經水漲船高到7-8萬元;兒童的外貌長相、健康情況,都會不同程度影響到價格,年齡越小價格越高,一個男嬰甚至有可能被賣到12萬元左右。這個生意,可比讓拐來的孩子辛辛苦苦去乞討賺的錢,來得快多了。
  流動人口聚居區拐賣兒童的情況嚴重,現在早就是不爭的事實。以昆明市為例,2000-2004年失踪兒童一共352名,只有2名是本地常駐居民的孩子,其他的全都是外來民工子女,在昆明西山和官渡區城鄉結合部丟失的。(《新華視點: 揭開販嬰集團的黑幕》, 2004年)
  “預防拐賣”通常和“安全流動”作為口號連在一起,是有道理的。外來務工人員大多聚居在地價低、房租便宜的城郊結合部或者是“城中村”,一方面人員混雜,管理混亂,治安不好;另一方面父母工作也忙、工資又不夠高,進城務工人員經常還有超生,更加難以管顧。更重要的是,幼兒園設置的各種門檻,導致了流動兒童入托率普遍性偏低,無法得到集中和安全的看護,小孩只能處於半放養狀態。
  “不要讓孩子離開大人的視線”,似乎只是一個兒童安全常識,然而對很多焦頭爛額的進城務工家長來說,卻是一個奢侈的要求。換一句話說,最容易遭遇拐賣的家庭,往往並不是有錢有權的人家。早在十多年前,最終能找回被拐賣的兒童的家庭,一般的花費大約至少在3到5萬元。這也並不是每個家庭都能承擔得起的。
  根據中國最大的尋子網站“寶貝回家”數據統計顯示,從2007年網站成立到2013年5月,全國總共收到尋子登記超過5000條,其中90%是因為監管缺失導致孩子被拐走;一半遭遇拐賣家庭屬於農民工家庭。這裡有一份表格,雖然並不全面(講流動兒童要多於留守兒童),然而我們多少可以窺見一些特徵:
  (說明: 總分超過20分要重點監護。資料來源: 王大偉,專家發布危險預警表預防孩子被拐)
  正如研究中國當代流動人口問題的學者張鸝曾經指出的,當主流話語將邊緣群體和犯罪現象相聯繫的時候,卻往往忽視了他們才是最大的受害群體:“流動人口社區的犯罪問題不是由於外地人本身俱有什麼根本性的文化缺陷,而是由現有社會治安體系中固有的一些問題所導致。”(張鸝,2014)
2016-10-15 12:58:23
圖博館
▍3.為什麼始終無法禁絕兒童拐賣
既然如此,為何不一開始就直接走正規途徑收養呢?
  3.1 錯位的供需關係
客觀上說,中國有極其龐大的收養兒童需求。僅僅就失獨家庭一項,目前就有百萬以上(易富賢,2013)。有收養兒童需求家庭的數目,相比要遠遠超過社會上的孤兒或遺棄、流浪兒童數。由於供需雙方嚴重的不平衡,而且,收養機制也不可能像其他市場一樣,衍生出大量供給來滿足需求,因此,注定了收養的難度較高。事實上,在合法的收養“市場”上,嬰幼兒非常搶手,一般孩子哪怕是稍有殘疾,也是有人排著隊想要收養的。但是,一方面,與合法收養孩子的難度相比,買個被拐的孩子要容易太多;另一方面,在製度和收養機構設置上,我國目前的體制均有極大的漏洞與不足。
  3.2 缺少兒童保護機制寄養、送養規範
首先,中國在立法上並沒有完整的規劃,可以將未成年人從不適合的原生家庭轉移到寄養家庭,並進一步轉移到適格的收養家庭。這就造成了大量遭虐待、遺棄或養育條件明顯不適合的兒童在法理上不能和原生家庭脫離。也就是說,即使是親生父母不適合養育孩子,而且主觀上也有送養意願,但由於送養門檻非常高(親生父母有特殊困難,比如有重特大疾病、重度殘疾,或被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死刑或其他客觀原因而無力撫養子女等),使親生父母無法主動送養。
  其次,在中國合法收養實在太難了。正規途徑收養的門檻高,手續複雜且收費高昂。1998年《收養法》雖然已經放寬了對收養的限制(比如說將收養人年齡從35歲降低到30歲),但收養限制仍然還是較為苛嚴,無論是對於收養人(比如要求“無子女”就排除掉了很多家庭),還是對於被收養兒童(比如滿14歲的未成年人無法被收養),兩方面都不是太友好。對收養人的各種要求和限制雖然初衷是為了孩子好,但執行起來缺乏監督,自辦自管,使得收養兒童早已經變成了一門人所皆知的生意。在收養過程中有各種名號的捐贈費、登記費、戶口遷移費、公告費,基本是各地福利院的領養規矩,主要依據的是國家收養中心對外國人領養小孩的收費標準(1個小孩可以收取3.5萬元)。由此而滋生的“棄嬰經濟”產業鏈,福利院收購被拐兒童,甚至像湖南“邵氏孤兒”事件和貴州鎮遠福利院那樣,搶奪超生嬰兒轉由福利院賣給外國收養家庭,這類事件早些年也多為媒體報導。
2016-10-15 13:00:00
圖博館
僅僅只是因為福利院“黑心”嗎?中國直到現在都還沒有過一部統一的《兒童福利法》,沒有立法,因此也沒有對兒童福利提供財政預算。福利院本身的建設、資金和人手就非常不足,基層福利院就更不用說了。根據民政部門2005年到2011年統計的數據,這些年全國的孤兒總數大約在50-70萬上下浮動,而被福利機構收養的大約只有10萬左右。僅僅五分之一不到的孩子能在福利院獲得安置(這個數據並不包括“黑戶”兒童,否則只會更大)。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
  此外,收養家庭本身也有各種不同的需求。一些家庭本身的功利和偏好,想要收養健康的男孩,而通過福利院能夠收養到的通常以女孩和殘疾兒童居多;而有一些家庭已經有孩子了,仍然想要收養,等等。是否應該拐買同罪?法律對於購買被拐兒童的買家懲罰確實也較輕,降低了買拐的風險。然而,當以正當、合法的途徑無法滿足收養需求時,買拐就成為了一件成本低、操作容易的方式。
  在前面提到的諸多因為貧窮、超生、未婚先孕等情況賣掉親子的案例裡,這種因為父母沒有撫養能力和意願而得不到應有照顧的孩子,被稱為是“事實孤兒” 。這樣的孩子本來應該被社工或者兒童福利機構再安置,尋找匹配的領養家庭,相當一部分卻最後流入了人口買賣市場。
  這樣的混亂和錯位之下,就有了令打拐的公安部門也頗為手足無措的案例:有些非法收養了孩子的家庭,視被拐的孩子為掌上明珠,公安卻只能強行把孩子帶走。因為2011年起公安部規定,打拐解救的孩子不得再送回買方家庭撫養。而很多孩子最後也沒能被親生父母接回去,因為他們可能就是被親生父母賣掉的,最後就只能一直待在條件並不太理想的福利院。
  總結起來就是:整個收養渠道和福利院體制,存在著各種不足和不暢,導致想要收養孩子的個人和家庭,卻無法通過正規渠道來滿足這樣的需求;而另一頭,一些應該被合法收養和再安置的兒童,最終無法被正規合法地收養。如此的供需錯位,最後滋生了整個拐賣兒童市場的出現。而這樣一個扭曲混亂的黑市一旦形成,連帶的利益鏈條就很難剷除乾淨。
2016-10-15 13:00:33
圖博館
3.3改革“孤兒院”制度
我國目前的兒童福利院制度,事實上就是西方國家在工業革命前和工業革命早期的孤兒院制度。正是由於兒童福利院主導著收養和送養,而外國人收養兒童又能為兒童福利院“創收”,使得中國繼韓國之後,成為國際兒童領養最大的送養國之一。公開資料顯示,中國已與17個國家有領養關係,目前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兒童送養國。從1992年以來,共計有12萬中國兒童被美國人領養。高峰期間每年有一萬名兒童進入美國,近年數量下降,每年有也4000名。了解到這樣的情況後,就比較容易理解為什麼會有人提出“兒童買賣合法化”這樣看似極端的說法了:許多福利院做的,其實就是赤裸裸的兒童買賣。而且,相對於本國收養家庭,我國民政部門對於國外收養人毫無事後監督能力,一旦發生國外收養家庭虐待、遺棄等情狀,民政部門根本就束手無策。
  從長遠來說,我國民間的兒童買賣,其核心結症在於送養、收養制度,而擾亂送養、收養制度的,首先就是兒童福利院。從某種角度來說,要解決成規模的兒童買賣問題,第一步就是要重組兒童送養、收養程序,使得送養、收養程序的重點可以集中到為兒童找到合適的收養家庭上,而不是將兒童集中在福利院。
  在重組兒童福利院制度的前提下,亦應當考慮修訂《收養法》,同時放寬送養和收養家庭的限制。相對於嚴格立法設置條件來說,在實踐中,民政部門對收養後兒童生活教育的持續跟踪、必要時的再次介入更為重要,也更能保護兒童的身心成長。
  【參考文獻】
李春雷、任韌,張曉旭,《我國被拐賣兒童救助保護現狀及完善對策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13年
胡展奮,《“丐鄉”大起底——皖西職業丐源調查》,新民周刊,2003年
王金玲,《中國拐賣拐騙人口問題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王錫章,《拐賣兒童犯罪的現狀與遏制對策:以F省為例的實證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15年
張鸝,《城市裡的陌生人:中國流動人口的空間、權力與社會網絡的重構》,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
2016-10-15 13:02:17
圖博館
外國領養中國兒童數量銳減:從高峰時每年上萬至今銳減8成

  在2000年左右,跨國領養兒童視為照顧被遺棄兒童的熱門方式。但全球跨國領養統計(Global Statistics for Intercountry Adoption)顯示,從2004到2014年之間,隨著領養費用上升和被領養國解決貧窮問題,24個主要國家跨國領養兒童的數量減少了70%。
 據美國《世界日報》網站2017.5.1報導,美國人領養中國兒童在2004年前後達高峰,是美國人領養中國兒童的最高峰,當年約有23000名國外孩童被美國家庭領養,其中中國兒童上萬名。但到2014年,外國家庭收養的中國兒童驟降至近2800名。據分析,主要原因是中國的生活改善和福利體系的完善,而外國人的領養費用也相對提高。
 中國孩子一直十分受西方國家家庭歡迎,因為其他的國家提供的孩子要么多有殘疾,要么就有“販賣兒童”(比如烏克蘭和一些非洲國家)的嫌疑。例外的只有中國,被領養孩子90%以上是健康且年幼的女嬰,極少比例的男嬰中絕大多數是有殘疾或者疾病的孩子。
 在收養兒童這件事上,中國和加拿大的“供求關係”非常“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儘管這種供求關係是恥辱的。60%以上領養孩子的加拿大家庭希望領養到一個女孩,因為女孩更容易和養父母建立起交流和感情,同時女孩長大以後假如會有一些麻煩也無非是“未婚媽媽”或者不愛學習這樣的小事,而男孩卻有可能去搶銀行或者成為黑幫。
 其他西方國家媒體也注意到類似的趨勢,西班牙《理智報》2月19日報導,截至2015年的過去18年間,共有超過5.3萬名外國兒童被西班牙人收養。尤其是過去10年間,這些兒童中多數都出生在中國和俄羅斯。不過,中國已經今非昔比,從那裡被收養至西班牙的兒童數量也大幅減少:從2011年的978名降至2015年的363名。俄羅斯的情況類似,2011年被收養至西班牙的兒童為712名,到了2015年只有131名。這些數字對於那些夢想著通過收養成為父母的人們來說不太樂觀。
美國收養理事會主席兼CEO查克•約翰遜在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中國正在構建一個兒童福利體系,這個體系在五年前還沒有。”
 改善內部社會福利體系,中國不是唯一一個國家。在很多東歐國家以及菲律賓、越南、印度在內的亞洲國家,國內內部領養兒童的數量也有所升高。
至於其他造成跨國領養減少的因素,還包括跨國領養費用的升高,以及民族主義造成的政治緊張局勢。同時,由於跨國領養手續日漸繁瑣,被領養兒童也越來越難融入一個新的家庭。
2017-05-06 12:08:57
圖博館
中國國內領養兒童增加、俄國中止美國人的領養等種種趨勢匯集,等待領養兒童的美國100餘萬家庭如今要滿足心願,須等更長時間,而手續等費用節節上漲,領養中國兒童如今需要3萬至4萬美元。
 另據美聯社報導,美國領養人數近年顯著減少,導致許多領養代理機構無以為繼,有的則走入歪道;另一方面,打算領養的民眾面臨了更漫長的等候時間,和節節上升的費用。為了爭奪領養嬰兒的機會,許多人不得不對自己誇大吹噓,因此詐欺事件也頻發出現。而有的人領養心情過於急切,以致成為騙局受害人。
美國國務院在去年12月關閉了俄亥俄州的“歐洲領養諮詢公司”,聲稱該機構被發現收費過高、被領養兒童信息不實等不當行為。數週後,在美國8州領有執照的國內領養機構“獨立領養中心”宣告破產,留下爛攤子,令3000餘客戶無所適從。加利福尼亞州的新婚夫婦庫茲和楊鮑比即受到波及,他們表示在兩年內已支付該機構約1.6萬美元。
 專門辦理外國兒童領養的許多機構近年都歇業關門,其餘機構面臨美國家庭領養外國兒童減少也只能苟延殘喘。2016年會計年度,外國兒童領養件數僅5372件,比2004年減少許多。
 美國收養機構戈拉德尼中心亞洲部負責人吳鞏展表示,2007年是中國兒童被外國家庭收養的最高年份,而美國是收養中國兒童最多的國家。
 從那年後,供收養的中國健康兒童日益減少,因此收養兒童的排期越來越長,從幾年前的5至7年,延長到現在的10年左右。但是,收養家庭等不及,於是該機構6年前開始推薦收養“特許需要兒童”,每年平均收養50人,至今已經協助收養300名左右的“特需兒童”。
 許多人將這些出生帶有殘疾的孩子稱為“殘疾兒童”,但是吳鞏展堅持稱他們為“特需兒童”。他說,“為了尊重這些兒童,我們稱為特需兒童,這樣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有利”。他說,實際上,許多兒童患的疾病在美國不是大問題,可以治好,如唇裂、多指等。也有的兒童只能終身坐在輪椅上,如腦癱等。
 吳鞏展表示,在這些收養的中國兒童中,約有八成是殘疾兒童。按照這個比例估計,目前美國家庭收養的中國殘疾兒童起碼有上萬人。
 這些殘疾兒童來到美國後,有人的疾病得到有效治療,大部分適應了美國生活。被訪問的收養家庭誇他們聰明、懂事,“成績都是A”。有的孩子雖然沒有手臂,卻能用腳生活自如,他們是一群幸運的孩子。
http://www.guancha.cn/global-news/2017_05_05_406809.shtml
2017-05-06 12:10:37
圖博館
被收養40年後他被趕出美國,當10萬亞洲孤兒在美國長大,他們究竟過得怎樣? 2018-12-21

2014年的一天,被美國家庭收養的華裔女孩Emilie Olsen,在位於俄亥俄州的家中開槍自殺,年僅13歲
隨著媒體鋪天蓋地的報導,一時間引發輿論譁然.
 2002年的一天,當Emilie的養父母Olsen夫婦將這個9個月大的棄嬰小女孩,從中國帶回美國東北部一座小鎮時,這對善良的夫婦絕對想不到,這竟然成為噩夢的開始。
 在Emilie生活的小鎮,她是眾多白人中少有的亞裔。在這片白人眾多、亞裔很少的地區,進入青春期的Emilie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感到自己與周圍格格不入,並且相當孤獨。在父親印象中,隨著女兒的年齡越來越大,她的麻煩就越來越多,還頻頻受到同學們從言語到肢體的侮辱,“學校裡總有人挑釁她,你為什麼這麼黑,你怎麼打扮都和大家不一樣,你父母能算你父母嗎?”五年級開始,原本成績優異的Emilie開始故意考差,並透露出想要退學的願望,而校園裡針對她華裔身份的攻擊,也開始從言語發展到網路。最終,13歲的Emilie在7年級時,因不堪重負在房間開槍自殺。
  自1992年4月1日,中國正式開放涉外收養以來,美國逐漸成為領養中國孩子人數最多的國家,共計超過十萬的中國孤兒被收養,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女孩。僅2014年一年,就有2040位中國孤兒被美國家庭所收養,占所有國家被收養總數的31%。
 而在海量資料背後不為人知的,則是這些孩子幾乎都與Emilie一樣,經歷過身份認同問題的困擾。
起初,因為他們尚且年幼,隱形的心理問題並沒有被大多數人所注意。但16年過去了,隨著第一代被領養孤兒逐漸長大,他們所面臨的文化差異、歸屬感不足,乃至遭受歧視等問題正在不斷浮現,並成為美國社會關注和討論的焦點。
 紀錄片導演Linda Knowlton曾在紀錄片《Somewhere Between》中,追蹤了四位典型的、十幾歲時就被美國人領養的中國少女的生活。和所有青少年一樣,這些女孩子都在尋找自我,界定自己的身份歸屬。進入青春期後,女孩子一方面想要與眾不同,同時也希望合群。但在為期四年的拍攝時間裡,四位主人公在尋找身份認同、應對種族成見的過程中,也產生著各種困惑、疑問和掙扎。
2018-12-23 10:43:54
圖博館
正在讀大學的她,長著一張標準的中國臉龐,頭髮烏黑,皮膚曬成健康的小麥色。生活中,Liane曾經因為嚴重的驚恐發作症(panic attack )住進醫院,哪怕小小的環境和人為因素,仍然會隨時引起病情的復發。從小,Liane就在養父母面前扮演著“乖寶寶”的角色,她會在內心告訴自己,並不完全屬於這個地方。“小的時候,我和爸媽發脾氣,就有點害怕他們把我扔回中國去。”……
  回應
 人口永遠是寶貴資源啊,為什麼當年開放外籍收養?窮?
 1、當年政府嫌中國人多;2、領養是個很大的生意,各個環節都要賺錢。3、被領養的孩子面臨的問題中,有比身份認同嚴重的多的問題。
 宏觀上,勞動力是資源,人口不是。福利院領養要考慮收養人的經濟狀況的。現在說的這些都是十幾年前甚至二十幾年前的事。那時候中國人均收入比較低,想領養並且願意領養女孩的合適人選不多。而美國人因為生育率不高,往往搭伴過日子的時候都已經四十開外了,領養子女也就成了選項之一,領養外國嬰兒麻煩比較少,可選國家中俄靠前,一段時間以後發現中國嬰兒明顯比俄國嬰兒更聰明,學習成績好。被領養的孩子大多來自生育了多個女兒被遺棄的家庭,來自出軌偷吃禁果私生女。身體健康沒有問題。領養要付給福利院的費用一般要2萬5千美元,加上辦理身份證件和審批等等的費用等等總費用達到10萬美元以上。整件事不能說是誰包藏了什麼壞心,各取所需。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65693&s=syfwjxbt
2018-12-23 10:44:21
威爾剛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
2019-12-20 14:20:10
阿楨
若人造子宮對孩子沒啥不良影響,也不是貴得負擔不起,98%女性願意選擇? 2022-01-20

【本文來自《生育率低?人造子宮技術成熟了,國家生國家養就是了》評論區】
關於人造子宮,有人認為,女人沒有親身揣娃十個月、最後經歷痛苦的分娩把娃生下來,就沒體會過那種血肉連接,就對孩子沒有愛,只是像愛個寵物那樣愛它罷了。血肉連結、激素影響,那確實是一方面,不否認。但當爹的也沒揣過包子、生過娃吧?難道“父愛”就是假的?
還有沉沒成本。你覺得,懷孕、生產帶來的痛苦和不便,是沉沒成本,母親變胖變醜、尿頻尿急、漲奶痛/分娩痛/側切痛/剖腹產傷口痛,付出了種種代價,因著這份辛苦不易,鐵定會更愛孩子,這還真是玄學。學過《鄭伯克段于鄢》吧?姜氏為啥討厭鄭伯、寵他弟?生他時難產啊。
  回應
這話說的,沒有代價的話,98%的男性也願意選擇,大家一拍兩散不要結婚算了,成本還下去了呢。
那麼設想一下社會會如何發展,沒錢的,靠著人工子宮有了孩子,受盡剝削,連孩子不帶,從小送託管,反正孩子是給國家養的,以後有指望不上,從此家庭親情淡漠,有親情和家庭組成社會體系開始分崩。優秀的富人,選擇將自己的基因通關演算法選擇女性卵子結合,按照定制化的培養模式培養超級天才。此後社會進入父母不認識子女的社會,完全進入獨自走完人生的一生社會模式。
我個人非常贊同人造子宮技術的發展的,人口下降指望90後,00後生根本不現實,未來個人覺得有前途的解決方式就是人家子宮+人口數量調節+社會化撫養+11年義務教育,可以更專注於事業和自己生活,對大家都好。
女性受教育程度、收入和地位的整體提升必然伴隨著生育率下降,這是全人類共有問,女人可以靠其他途徑來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而不必承受痛苦與風險進行生育,這是根本因素。
2022-01-23 10:04:22
阿楨
為什麼現在有些男生都不主動了?2022-10-12
  回應
 現在互聯網影響越來越深,慢慢的滿足了從生理因素激發的好奇心,男生也就理性的多了。而且現在女性的地位也在上升,要求這要求那得,什麼勞什子事都喜歡整整,男人開始平視女性,突然發現女人其實也就那回事,還不如兄弟好處。慢慢的這會變成常態,男女平等嘛。
 其實就是成本問題,現在工作很累,買房很難,攢錢不易,在不主動之前,我的生活還是穩定的,攢錢,娛樂,工作都還可以。主動之後呢?一消費多了,送禮物,請吃飯,逛街乃至更多,花的時間和精力成本就更大了,沒有盡頭,收益不定,而且上班還能累,玩的時間都沒有了。
 現在是男女平等時代,權責是相等的,女權崛起已是事實,男人把權力交過去的時候,責任也卸一卸吧。

韓國街采| 為什麼不想生孩子?年輕人:這些話我們能在攝像頭面前說嗎

外媒Asian Boss繼上次在日本街頭採訪後,韓國2022年的生育率再創全球歷史新低。即便政府提供了1600美元的生育補貼,依然未能有效提升年輕人的生育意願。
“現在男女性別對立越來越嚴重,以至於出現仇恨的情緒,結果越來越多的人發誓不結婚。”
“我覺得包括我本人在內,很多女性,都不想成為家庭主婦。如果有孩子的話,會不利於我事業的發展。
  回應
若是大好年華去懷孕生孩子,再回到工作中,可就沒精力時間培養出高能力了

我接觸到的人裡,半夜起來換尿布和餵奶都是男的來的
【本文來自《夫妻都上班但老婆回家還得照顧孩子,老公偶爾做個家務就覺得自己很好,這種我見太多》評論區】
  回應
我嬰兒時晚上餵奶或哭泣,也是父親起來照顧

專家稱中國有超94%老人仍在養育孫輩,如何看待這一資料?
  回應
 老人帶娃這事,其實也是有積極的一面。幫子女分擔了養娃壓力,也讓他們的老年生活豐富多彩了起來,老人退休後如果閑著沒事做,是很容易抑鬱的。
 這是中國人人倫傳統,礙著誰的事了?
 礙著資本家的機構賺錢了唄
2022-10-13 10:26:55
阿楨
重男輕女,把養孩子當做一種養老投資、面子投資,我痛恨我的原生家庭 2022-11-19

【本文來自《為什麼這麼多人痛恨原生家庭?》評論區】
我痛恨原生家庭。我的母親30歲左右接觸了西方文學,她的床頭永遠擺著一部書,叫《飄》。我的父親是工人,酗酒好賭,出軌。我有三個姐姐,父親當初為什麼要生我這個兒子,是因為村裡另一個酒鬼嘲笑他:“這輩子生不出兒子。”於是父親要賭這口氣,寧願冒著被計劃生育抓罰的風險,也要生三胎,結果三胎是女孩,他就要生四胎,問題是家裡窮,養不起這麼多娃,於是父親做主,經過母親同意後,把三女兒賣了。還有……算了,很多痛苦,我不願回憶。只能說我的經歷讓我明白:自己沒有親身經歷過,永遠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家庭帶來的心靈創傷,即使經年累月,也很難康復。有人說養育之恩呢?說實話,在某些家庭,哪有什麼養育之恩,只有養,沒有育。
  回應
 真是玻璃心,枉為人,父母的教訓可以銘記,而不是像一個懦夫一樣怨天尤人,記住你現在成年了,你父親還是工人,我父親是個農民也是酗酒賭博,你母親還識字,我母親出生就患有小兒麻痹症,造成智商和身體都有殘疾,我小時候是奶奶帶大的。我活了三十多年一次賭錢沒玩過,酒也偶爾和朋友喝。我當年考上重點高中的時候我爸沒錢給我讀,就上了沒要學費的簡陋高中(文理科各一班),到他前幾年因為腦血栓去世不還是我一直為他養老送終,有時候人經歷點挫折會明白點這個社會,也許我開竅比較晚吧。
 永遠不要責怪自己的父母。他們有自己的局限性,這是必然的。我們成為父母的時候同樣會有。不要說程度不同,因為見識、環境、條件本來就不一樣。是父母給了自己生命,要懂得感恩。所有父母曾經的過失,已經過去的就讓它過去,不要去糾結。因為你不可能從頭再來,埋怨也改變不了什麼。
 好奇,原生家庭這個名詞是誰發明的
 現在看見用“原生家庭”這詞的就噁心,本來是中性詞,現在活脫脫被有心之人誤導成等同“原罪”
 嘴上說的是原生家庭,實際上說的是原生國家。
2022-11-20 08:21:4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