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2-06 07:11:32| 人氣2,635| 回應57 | 上一篇 | 下一篇

這是咱吃的油嗎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如果前評<足下鷹爪功>所言:女人的高跟鞋如同鐵甲衣(胸罩中之鋼絲),是背叛女人者之謀具。
那麼男人的割包皮便是,古代巫師和現代醫師共謀的<跨下神功>了!

又那麼「豬油和牛油吃不得」,又是誰之謀了?

大概如「這是咱喝的水嗎」之廣告一樣,產學之共謀吧!

另參本館<人造礦泉水>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0693007/20081013063755

 

《解密謠言》豬油和牛油吃不得?>優活健康網08-09-09

小琳是個用功的高三生,與其他同學每天猛K書、考大學不同的是,她每天花好幾個小時看英文報、看美國ABC電視新聞,準備暑假後到美國唸大學。有一天,她在報紙上讀到“French Paradox” (法國矛盾) 這個詞,百思不解,上網查詢之後,才發現一項令她顛覆傳統思考的事實。
「法國矛盾」指的是法國人比美國人多吃兩三倍的奶油、豬油、牛油這些飽和脂肪酸,但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卻只有美國人的三分之一。吃傳統油膩膩食物的法國女性,罹患心臟病的機率竟是西方國家中最低的。這到底是為什麼呢?至今美國科學界還是無法完全解釋,因此稱為「法國矛盾」。
百年來,美國人把造成心臟病、高血壓、腦中風的元兇指向奶油、豬油、牛油這些動物性油脂,因此才有人造奶油的發明與植物油精煉工業的興起。反觀法國人,南洋各國的人們,每天所吃的都是椰子油、棕櫚油,這些油也和豬油、牛油一樣,是美國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飽和脂肪」。還有台灣的阿公阿媽,吃了一輩子的豬油,也沒有聽說有什麼問題,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植物油與動物油的優缺點

其實,現代人腦海中「少吃豬油、牛油比較健康」這個觀念,頗有爭議性。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指出,首頁必須認清的一點是,油脂對人體是非常重要的。無污染的豬油、牛油,並不比大賣場裡熱銷的植物油差。
橄欖、芝麻、花生、茶籽這些含油量高的種子,是用傳統的冷壓(Cold Press)方法,將油從種子裡壓榨出來。這些壓榨出來、未經精製處理的油,都是我心目中的好油,也是世界各國傳統的製油方式。但是大豆、玉米、菜籽是怎麼做成油的呢?這些含油量低的種子,必須先曬乾,再用化學溶劑(通常是己烷或汽油)浸泡,將油脂萃取(Extract)出來。由於化學溶劑內的己烷、苯、甲苯具有毒性,殘留量必須控制在幾十個PPM之內,因此煉油工業的水準與油的品質很有關係。
豬油一直是台灣農業社會的主要食用油,因此,它反而比剛被發明的精煉大豆油、氫化植物油(反式脂肪酸)來得令人放心。陳俊旭表示,豬油、牛油這些飽和脂肪裡面,含有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這是它最被詬病的地方,因為花生四烯酸會促使身體發炎。
但如果多吃蔬果,少吃精緻澱粉,就可抵銷它的壞處。我們的祖先就是這樣吃豬油的。這些油雖然含有花生四烯酸,但是,它們也有一些有益身體的優質成分。例如豬油、椰子油、棕櫚油中含有月桂酸(Lauric Acid),它可以抗菌、抗病毒、提升免疫力,這是其他不含月桂酸的液態植物油所沒有的優點。
此外,豬油、牛油在常溫下是固態,穩定性高、可耐久保存、不易變質,較耐高溫烹調,比液態植物油(如葵花油、沙拉油)更適合用來炒菜,更不容易氧化產生自由基。所以,下次如果你有機會吃到豬油拌飯或是豬油拌番薯葉,就不必罪惡感太重了。(文案部份擷取『吃錯了,當然會生病!』一書,由新自然主義發行。)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4906

魚油對健康的好處>KingNet 08-09-03(楨:重金屬累積呢

魚油包含EPA(eicosapentanoic)和DHA(docosahexanoic),它們都是屬於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大部分魚油含有18%EPA及12%DHA,omega-3脂肪酸能減少一群叫三酸甘油脂的脂肪,血液中三酸甘油脂過高的時候會破壞身體崩解血塊的能力,易導致心臟病發作的風險,提高血塊的產生。
以動物性脂肪為主的愛斯基摩人,它們的心血管疾病的罹患率卻很低,研究報告指出,原因是因為它們所食用的魚類大部份是深海魚類,如鮭魚、鯖魚之類的食物,它們是愛斯基摩人的脂肪來源,這種魚油中富含omega-3的脂肪酸,能在血液中迅速的被吸收,促進血液流通,減低血液在血管中的凝結及血管壁的黏附,防止血栓的形成,有助於心臟和血管系統功能的正常運作。

魚油脂功能

一、增加記憶力:
由飲食中攝取而得的部份必須脂肪酸,會在體內合成為妨礙血液循環、擾亂免疫系統及加速血脂生成的不良物質,而EPA和DHA可以阻斷這些不良物質在人體內形成。
此外,必須脂肪酸的攝取量若是不足時,會造成神經細胞病變,而響記憶及行動的功能,而EPA和DHA正可作為補充必須脂肪酸的良好來源魚油的EPA、DHA對胎兒及嬰兒腦部也是有影響,它們在體內主要存在於腦部、視網膜;魚類中所含的EPA、DHA較多,適量攝取有助於嬰幼兒腦部之發育,魚肉是比陸生動物的肉,為更好的健腦食物。

二、減緩經痛:
omega-3脂肪酸的作用在於它可以抑制前列腺素的形成,前列腺素是一種局部性的荷爾蒙,它能夠引起發炎,破壞動脈、關節,甚至促發癌細胞發展。omega-3的作用,可以減低過多前列腺素所造成的生理破壞,所以對經痛的現象具有減緩的效果。

三、降血脂:
1991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誌(N Eng J Med)上的報告指出,高血脂病人在接受以魚油為主的飲食治療後,不但達到降低血中膽固醇的效果,而且優質血脂HDL(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增加,而劣質血脂 LDL(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則減少了。
LDL乃負責將膽固醇自肝中帶往肝外的周邊組織,會造成血液循環中血清膽固醇量增加,HDL則將沉澱於身體組織中的膽固醇運至肝臟,使之轉化成膽汁酸,由腸道排泄。所以HDL是有益的膽固醇,LDL是有害的。

四、消炎作用:
魚油的消炎作用比較少為人知。但是在1982年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研究期刊(Proc Natl Acad Sci)」的研究報告及其他四組研究人員在1987年到1990年間進行的臨床人體試驗的結果都指出,魚油會減少發炎前驅物質的生成,所以可改善紅、腫、疼痛等發炎帶來的不適。
對關節炎、牛皮癬、消化性潰瘍的病人來說,搭配魚油的飲食治療,可以降低病人對止痛消炎藥物的依賴劑量,因此而減少了藥物傷胃傷肝的副作用。

五、降血壓:
魚油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我們最常聽說的DHA及EPA就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之一。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是構成前列腺素前驅物質,前列腺素的功用可以使血管的肌肉鬆弛、增加體內鈉質排除,所以有降低血壓效果,但是建議飲食中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和飽和脂肪酸比例,以1:1為最好。

六、抗癌:
過去研究曾指出魚油可能能抗癌,魚油中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對於癌細胞具抑制作用,能緩慢癌細胞蔓延的速度 ,而精胺酸則是一種常見的氨基酸,研究指出它能夠提昇免疫力,對於抗癌可能有幫助。

台長: 阿楨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2,635) | 回應(57)|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時評文藝 |
此分類下一篇:胃藥配藥吃
此分類上一篇:跨下神功

顯示全部57則回應

圖博館
控制反式脂肪酸,消費者應該注意些什麼?
   ①控制烹飪過程中植物油的使用量。
   ②購買食品時注意看好食品標籤上反式脂肪酸的含量,盡量選擇不含反式脂肪酸或反式脂肪酸含量低的食物。
   ③不要為了避免反式脂肪酸而大量攝入動物脂肪。
   ④避免油溫過高和反复煎炒烹炸。
  除了反式脂肪酸,我們還應該注意什麼?
   過分強調反式脂肪酸也是不可取的,公眾在關注反式脂肪酸的同時,不能忽略飽和脂肪和過高能量攝入對健康的不利影響。飽和脂肪攝入量過高是導致血液中膽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的重要原因,可以增加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高膽固醇血症的風險,這已經成為我國慢性病高發的重要原因之一。食物多樣化、平衡膳食、適量運動才是保證健康的基礎。具體可以參考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1)》。
2017-06-24 12:32:46
圖博館
流言揭秘:夏天要瘦!但脫水果蔬片真能減肥嗎?2017.7.28新浪綜合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和提高,青少年肥胖成為社會問題之一,愈發的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對於青少年肥胖症的直接誘導因素如油炸食品、膨化食品等不健康食物,人們的關注也越來越多。
  而自從油炸食品的危害被人們熟知並接受後,市面上就出現了新的替代食品,如各種標註了“非油炸”、“脫水”等字樣的食物,並對外宣稱不但無油還有減肥功效,如現在越來越受到青少年追捧的“脫水果蔬片”。
  的確,脫水果蔬脆片是以水果、蔬菜味原材料加工而成,但它們真的如廠家宣傳的那樣既健康又減肥嗎?
  現代果蔬脆片的常用加工技術
  果蔬脆片的原材料是水果和蔬菜,其最大的特點之一便是“酥脆”,這也是果蔬片能夠不斷吸引顧客的一大優勢。要想使果蔬片達到“酥脆”的效果,需要進行一定的技術加工。
  在過去,比較傳統的加工方式主要靠“熱風脫水”的食品乾燥技術,即在自然或人工的控制條件下,利用熱空氣使食品中的水分蒸發,以達到使果蔬脫水的目的。
  而在食品工業高度發展的今天,為了迎合消費者對食品天然、健康和營養的傾向和追求,也為了降低能耗和成本,生產廠商採用了新的干燥技術,現代的食品乾燥技術包括了箱式乾燥、噴霧乾燥、傳導乾燥、冷凍乾燥等多種方式。
  其中,適用於蔬果脆片的干燥方式一般包括真空油炸乾燥技術、真空冷凍乾燥技術等。
  真空油炸乾燥技術
  真空油炸技術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食品加工新技術,其原理是在真空狀態下,食品中的水分沸點降低,從而實現低溫條件下的油炸脫水。
  這種技術的優勢在於,在保證果蔬中的營養物質得到濃縮、減少損失的同時,避免了傳統油炸食品易產生致癌物質和油脂劣變的現象。另外,果蔬的顏色不但不易改變、褪去,反而會進一步加深,從而也更具賣相。
  真空冷凍乾燥技術
  真空冷凍乾燥技術,又稱昇華乾燥,通俗來講,就是在真空的條件下,將新鮮果蔬中凍成晶狀的水分直接蒸發成水蒸氣的干燥技術。
  真空冷凍的干燥技術,是食品乾燥方法中溫度最低的干燥,它對果蔬內營養物質和分子結構的破壞極小,不但避免了果蔬中營養成分的熱破壞和氧化作用,而且也較高程度的地保留了食品的色、香、味以及熱敏性成分。
  但是,這種技術的投資及操作費用較高,生產成本較高,因此,市面上真空冷凍食品的銷售比重所佔並不大。
2017-08-03 10:31:16
圖博館
如何進行區分和選擇
  在脫水果蔬片的區分上,最直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通過食品包裝上的標籤來分辨。凡是符合國家法律的正規生產廠家,都會在食品包裝上標註食品的配料表和食物成分錶,所以通過觀察食品標籤,即可看出自己購買的果蔬脆片究竟是經過了油炸處理還是冷凍處理。
  如果在食品標籤裡標註有“植物油”這一項,並且其營養成分錶中“脂肪”這一項數據高達百分之十幾、二十幾的時候,就說明這種果蔬片是經過真空油炸乾燥技術加工而成。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油炸還是冷凍,任何一種經過食品加工過的果蔬,即使加工技術再高科技,其營養成分都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和流失,與新鮮果蔬的營養物質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另外,脫水果蔬片,除了高油、高能之外,為了增加其口感,生產廠家往往會加入各種調味劑,如糖、香精、甜味劑等,而且濃縮後的果蔬幹體積小、味道濃,很容易就會吃過量。
  因此,“脫水果蔬片”對於瘦身、控制體重而言,不但幾乎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有可能會成為青少年肥胖的“元兇”。
http://tech.sina.com.cn/d/v/2017-07-28/doc-ifyinvyk1633202.shtml
2017-08-03 10:32:03
圖博館
點鹽酥雞吃肉怕胖? 其實「超級蔬菜」熱量超NG
2018.3.13中時電子報

台灣夜市小吃揚名世界,許多美食都讓老饕食指大動,不過這些小吃的熱量極高,像是鹹酥雞的熱量更是高得嚇人,吃一大份鹹酥雞熱量就將近650大卡。這時候就會有人想,點青菜應該比較健康吧?其實,這就陷入吃菜比吃肉熱量低的迷思,油炸的蔬菜才是最為恐怖。
 據《ETtoday健康雲》報導,營養師陳琳臻指出,有不少人因為怕吃鹹酥雞太油,補償心理作祟下,想點一些蔬菜逃避罪惡感,只是這樣做反而會讓身體攝取到更多油脂,因為蔬菜的含水量高,下油鍋後反而更吸油,裹粉直接炸的說,吸油率落在7-15%,相當嚇人。
 陳琳臻表示,吃鹹酥雞若擔心油脂攝取,蔬菜的膳食纖維的確可以減少腸道吸收油脂,並加快血脂代謝,只不過選擇燙青菜或是滷味攤的蔬菜為佳,滷味攤的蔬菜也請攤販少放調味料,避免攝取過多鈉。
 陳琳臻還提醒,含水量越高的蔬菜,吸油量也會更多,以含水量多寡來看,分別是:花椰菜 > 四季豆 > 青椒 > 玉米筍 >香菇,有「超級蔬菜」之稱的花椰菜油炸後,熱量將近是原態的5倍。
 此外,蔬菜切越小塊,跟油的接觸面、吸油量增加,應選擇含水量低、切面大的蔬菜,減少攝取過多油脂。
2018-03-13 09:54:40
jsoujsou
哈佛教授稱 椰子油是十足毒藥 18-08-22 中央社

美國哈佛大學流行病學系教授米歇爾斯(Karin Michels)稱椰子油是「十足毒藥」,表示椰子油近年從獲得到失去超級食物美譽,其實其來有自。,椰子油對心臟健康構成的風險更甚於豬油,因為前者幾乎完全由飽和脂肪酸構成。飽和脂肪酸會阻塞動脈,不飽和脂肪酸可改善血液中好、壞膽固醇的平衡比例,但攝取量應適可而止。
在米歇爾斯之前,已有其他專家學者質疑椰子油對健康的好處。美國心臟學會去年更新科學建議,敦促大眾儘可能避免食用椰子油。
研究人員追蹤最早可回溯至1950年代的100項研究分析報告,得到的結論是,飽和脂肪會增加低密度脂蛋白(LDL),亦即所謂壞膽固醇的含量。有7個對照試驗發現,椰子油會增加血液的LDL含量。
不過一般大眾似乎有所混淆,紐約時報2016年進行調查發現,72%的一般民眾認為椰子油是「健康」食物,但僅37%營養學家如此認為。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人類營養研究所學者聖翁吉(Marie-Pierre St-Onge)參與的研究顯示,椰子油有助於新陳代謝和減重,因為其成分中的中鏈三酸甘油脂含量,超越大部分的脂肪。不過聖翁吉去年出面澄清真相,她在實驗中使用的椰子油含有100%的中鏈三酸甘油脂,而非含量僅13%到14%的最常見種類椰子油。若想獲得促進新陳代謝和減重的健康益處,就需每天攝取至少150克或10大匙的椰子油,但這麼做也會引發攝取過量的負面效應。
本身是合格營養師的英國營養學會發言人巴瑞特(Helen Barrett)表示,食用椰子油的利弊得失,必須根據個人飲食狀況進行整體考量:「某人若有心血管疾病的家族病史,且攝取大量含有飽和脂肪的其他食物,我就會鼓勵這種人少吃(椰子油)。」若某人的飽和脂肪攝取量非常少,但喜歡吃椰子油,且不想換成其他較健康的油脂,那麼「風險可能會較低」。「不過民眾應該知道有哪些風險,並留意椰子油可能不是好東西」,「我不會建議任何人開始食用椰子油。」
  回應
東南亞種了很多椰子樹, 取椰子水為重要, 次要是椰瞉燒結最為活性碳, 剩下的白色層拿來提煉椰子油, 椰子油主要用途烘焙, 用量很少,廠商當然要買通食品科學專家將對人類血管有害報告, 翻轉成有益之報告。
奶油+豬油+植物油,總之混著吃最好
每天猛灌椰子油就是找死.喝水過量也是找死.但是椰子油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必須和其他的因素一起考量,而不是一句話說死.
2018-08-23 09:22:49
jsoujsou
《柳葉刀》最新研究 低碳水飲食習慣或影響健康

  央視網2018-8-23消息:現在越來越的人意識到每天攝入的碳水化合物過高可能是導致自己發胖的原因,很多人也開始選擇採取低碳水飲食的方法來減肥,但日前一項長達25年研究顯示,長期保持低碳水飲食也可能會影響人的長遠健康,甚至縮短壽命。
2018-08-23 10:16:16
圖博館
肉食主義者開始吃素後 身體會產生什麼變化? 2018-10-10 元氣網

據Science Insider的影片指出,一開始吃素時,第一周可能會感覺疲憊,對於不吃肉的素食者,可能攝取鐵和維生素B12不足,這些元素可以幫助生成紅血球和運送氧氣。
再來你可能會覺得食物吃起來味道不太對,這是因缺少攝取鋅元素,這個元素會影響人的味覺和嗅覺。第三就是會體重下降,開始吃素後,這些人在前10個月的體重平均會減輕10磅(4.55公斤)。
2009年的研究發現,素食者比一般人有更低的BMI值,另外膽固醇、血壓和心臟病風險也降低了,有研究指出因飽和脂肪、膽固醇引發動脈阻塞的機率降低24%,但是吃素卻不利於骨骼,因減少乳製品的攝取,會導致骨骼的鈣含量降低,這時應多補充甘藍、花椰菜等綠色蔬菜。
據統計60%的人體內沒有代謝乳糖的酶,攝取乳製品會導致腹痛水腫和腹瀉等,開始吃素後省去乳製品,可以免去乳糖不耐的症狀。
該影片強調,每種飲食都有各自的優缺點,素食也是,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飲食習慣。

牛奶vs.豆漿若要分高下 喝哪個較有營養價值? 2018-10-08 元氣網 生命時報

雖然豆漿常常被稱為“平民牛奶”,它的很多成分與牛奶相似,但兩者一個來源於植物,一個來源於動物,營養成分並不完全一樣。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才能發揮最大營養功效。
  1、牛奶補鈣健骨
從補鈣角度說,牛奶中的鈣磷比例比較合適,還含有維生素D、乳糖、氨基酸等促進鈣吸收的因子,是膳食優質鈣的主要來源。而每100克豆漿的鈣含量約為10毫克,是等量牛奶鈣含量的1/10。如果想通過喝豆漿補鈣,就要採取一些措施了。比如每天曬30分鐘左右太陽,補充足夠的維生素D,促進鈣吸收。或者每天吃半塊豆腐,加上半斤青菜,也能滿足人一天的鈣需求。
2018-10-13 08:50:58
圖博館
2、牛奶延緩衰老、美容美髮
牛奶不僅含有豆漿中沒有的維生素A和D,而且其中的維生素B2和B6也高於豆漿。維生素A是很好的抗氧化劑,能延緩衰老;維生素B2能促進毛髮生長並幫助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代謝;維生素B6則是調節神經系統、維持皮膚健康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建議喝豆漿的人群,若能每天吃一個雞蛋,就能補充上述營養素的缺失。
  3、豆漿減肥、預防慢病
在脂肪含量上,牛奶的脂肪含量約為3%~4%,豆漿為0.7%左右。
牛奶中的脂肪主要為甘油三酯,還含有少量的膽固醇,而豆漿的脂肪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且不含膽固醇,對於血脂高、有肥胖症傾向,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豆漿是很好的選擇。
另外,豆漿中的植物保健成分,比如大豆異黃酮、大豆聚醣和含量豐富的膳食纖維都對預防糖尿病、心血管病等很多慢性病有效果。
  4、兩者都能補充蛋白質
在蛋白質含量上,牛奶和豆漿中所含均為優質蛋白,易被人體吸收、利用。兩者蛋白質含量和吸收率差別不大,而且都含有人體必需的9種氨基酸。
  豆漿和牛奶各有特色,最好在喝豆漿的同時,適量喝牛奶。
1、健康成人、兒童:全脂牛奶
全脂牛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牛奶中的營養物質,含有豐富的脂溶性維生素A、D、E、K等,並且含有天然鈣質,利於人體對鈣的吸收。
2、中老年人:強化維生素A、D奶
中老年人腸胃吸收能力變差,鈣流失和維生素缺乏較明顯,且我國居民普遍缺乏維生素A。
3、高血脂、減肥者:低脂產品
這類人群不能過多攝入脂肪,特別是飽和脂肪酸,脫脂牛奶對他們來說是最佳選擇,同時,脫脂牛奶還有利於控制熱量。
4、乳糖酶不耐受者:低乳糖奶
5、天天喝奶的人:巴氏殺菌奶
巴氏奶經過低溫除菌保留了牛奶絕大部分營養,但保質期較短,需低溫保存,天天喝奶的人可少量多次購買新鮮產品。
2018-10-13 08:53:12
圖博館
膽固醇太高致病?這可能是迷思 2018-10-10 聯合晚報

心血管疾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長期以來,膽固醇過高被認為是致病主因之一,不過陸續有研究顯示這可能是錯誤迷思。台大醫學院實驗發現,膽固醇在體內的運作機制複雜,可能不再能簡單二分好、壞兩種,膽固醇更非低低益善。早在十多年前就發現,臨床上有原發性膽道性肝硬化患者,體內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也就是俗稱的壞膽固醇,數值高達1000(毫克/分升),是一般建議值的十倍以上,但血管卻乾乾淨淨,絲毫沒有動脈粥樣硬化的徵兆,這是因為這類患者身上的膽固醇類型與常人不同。
膽固醇在人體內的移動必須透過脂蛋白作為載體來運輸,高密度脂蛋白(HDL)將血管及周邊組織的膽固醇送到肝臟進行合成與代謝,低密度脂蛋白(LDL)將肝臟的膽固醇運出至周邊組織供其需求,各司其職。由於LDL會經由氧化作用對血管壁產生破壞,因此過去被簡化稱為壞膽固醇,對於有心血管疾病患者,醫界一般建議成人應將LDL的數值控制在100(毫克/分升)或甚至70(毫克/分升)以下。
不過,台大醫院研究團隊早在2004年經實驗分析看見,LDL還能細分出不同類型,原發性膽道性肝硬化患者血液中的特殊LDL竟有抗氧化、抗心血管疾病之效。2008年時,研究團隊再發現,心肌梗塞病人血中的LDL有較高比例屬一種有氧化、對血管傷害非常大的「L5」型。
其實,大部分的LDL不好不壞,其餘有的是好的、有的可能經氧化作用而惡化;HDL雖有抗氧化與抗發炎特質,不過一旦成分改變、密度增加,也有可能變質、惡化,因此人們不能簡單二分好、壞兩種膽固醇,體內的膽固醇數值更不是越低越好。
這些發現的重要性並非只是幫壞膽固醇澄清,還有更積極的意義。舉例來說,究竟是擁有高比例「L5」型的人較易心肌梗塞,還是演變成心肌梗塞的過程易產生「L5」型的LDL?目前並不清楚,若未來研究證實是前者,就有機會透過篩檢降低疾病發生風險,如證實是後者,也有機會透過標靶性的藥物更精準地加以控制,以維持健康。
  相關新聞
膽固醇超標? 沒差太多別擔心
醫師提醒:膽固醇不是越低越好
2018-10-13 08:54:41
圖博館
低鹽飲食就真的健康?和高鹽飲食其實一樣危險 2018-12-07 新浪科技

  鈉是食鹽的關鍵元素,對於我們的身體保持整體的液體平衡、運輸氧氣和營養物質,以及維持神經細胞的電脈衝等過程都必不可少。但是,從歷史角度來看,絕大多數人都攝入了比推薦攝入量更多的鹽,世界各地的衛生機構還在不斷說服我們減少鹽攝入量。
  然而,我們每天的攝入量只有四分之一來自我們自己添加到食物裡的鹽,其餘則是隱藏在我們購買的食物中,包括麵包、醬料、湯和一些穀物。
  研究已經發現,過多的鹽會導致高血壓,而高血壓可能會導致中風和心臟疾病。大多數專家認為,有令人信服的證據反對攝入過多的鹽。當我們吃鹽時,身體會留住水分,增加血壓,直到我們的腎臟將鹽分清洗掉。在長時間內體內的鹽過多,會給我們的動脈造成壓力,導致長時間的高血壓。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高血壓是62%的中風和49%的冠心病的肇因。
  一個對35年來發表的13項研究進行的元分析發現,每天額外攝入5克鹽,會使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17%,中風風險增加23%。每天食鹽攝入量減少1.4克可能有助於血壓的下降,反過來使致死性中風的風險下降42%,而與心臟病有關的死亡風險下降40%。
  然而,在諸如此類的觀察研究中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研究者在結論中指出,很難將少鹽的影響與其他飲食和生活方式的影響完全分開。那些更注意鹽攝入量的人往往總體上吃得更健康,鍛煉更多,較少吸煙和喝酒。
  通過長期的隨機試驗,對攝入較多鹽的人和攝入少量鹽的人進行比較,或許可以確定因果關係。但是,由於資助要求和倫理的問題,很少有人進行此類研究。“揭示鹽對身體影響的隨機試驗幾乎不可能進行,”8年資料綜述的作者、英國華威大學醫學院心血管醫學和流行病學教授法蘭西斯科•卡普喬(Francesco Cappuccio)說,“但是,對肥胖或吸煙也無法進行隨機試驗,而我們知道這些真的會殺死你。”
  不過,相關的觀察證據也十分豐富。在日本政府於20世紀60年代末發起了一場說服人們減少鹽攝入量的運動後,日本人的攝入量從每天13.5克減少到12克。在同一時期,日本人的血壓降了下來,中風死亡率降低了80%。在芬蘭,人們每日食鹽攝入量從20世紀70年代末的12克減少到2002年的9克,同期中風和心臟病死亡人數減少了75%~80%。
2018-12-18 11:13:39
圖博館
因人而異的敏感性
  然而,有一個複雜的因素是,鹽攝入量對血壓和心臟健康的影響是因人而異的。
  研究發現,人們對鹽的敏感性各不相同,取決於種族、年齡、體重指數、健康程度和高血壓家族史等。一些研究發現,鹽敏感性較高的人更容易患上與鹽相關的高血壓。事實上,目前一些科學家認為,低鹽飲食與高鹽攝入同樣是導致高血壓的危險因素。換句話說,存在一個J或U形曲線,其底部有一個閾值,過了閾值之後風險開始回升。
  例如,一項元分析發現,第鹽攝入與心血管相關事件和死亡之間存在聯繫。研究人員認為,每天鹽攝入量低於5.6克或超過12.5克都會導致負面的健康結果。
  另一項涉及超過17萬人的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果。該研究對“低”鹽攝入量(定義為低於每日7.5克)和“中度”攝入量(高達每天12.5克)與人們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風險的增加之間是否存在聯繫進行了分析。參與者有的患有高血壓,有的沒有,而所謂“中度”攝入量已經接近英國衛生機構推薦的每日攝入量的兩倍。
  研究第一作者、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營養流行病學家安德魯•門特(Andrew Mente)得出結論,從高攝入量減少到中度攝入量可以降低高血壓的風險,但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健康益處。從低攝入量提高到中度攝入量也可能有類似的幫助。
  “和任何必需營養物質一樣,你可以在中間找到一個最佳的點……攝入量很高時會有毒性,攝入量很低則會不足,”安德魯•門特說,“最理想的攝入量水準總是在中間的某個地方。”
  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同意這一觀點。
  卡普喬明確指出,減少食鹽攝入量有助於降低血壓,不僅僅是那些吃得太多的人。他表示,近年來得出相反結論的研究結果還很少,其中一些研究的參與者本身已經身體不適,並且依賴有缺陷的資料。這其中就包括安德魯•門特的研究,其中對參與者採用的是禁食點尿檢,而非在24小時內進行多次若干次檢查的標準做法。
  慈善機構英國營養基金會的科學主管薩拉•斯坦納(Sara Stanner)同樣認為,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減少食鹽攝入量可以降低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水準和心臟疾病風險。而且,並沒有多少人的食鹽攝入量能低至每天3克——研究中認為存在健康風險的水準。
2018-12-18 11:15:30
圖博館
只要敲除這個基因,小鼠怎麼吃都吃不胖 2018-12-05 新浪科技

  最近,《EMBO Reports》上發表了一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與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的合作。先前,許多科學家們發現,一種叫做鈣調磷酸酶(calcineurin)的蛋白質可能與肥胖有關:一些接受了器官移植的患者需要抑制鈣調磷酸酶的功能來避免器官排斥,而抑制劑的使用會增加患者體重上升的風險。
  而一條叫做Rcan1的基因,其編碼的蛋白產物恰好能夠抑制鈣調磷酸酶。如果抑制鈣調磷酸酶是體重上升的罪魁禍首,那Rcan1基因豈不是身體裡的“增肥指揮官”?
  先前,這支團隊的一項工作支援了這個假設。他們發現在一些小鼠疾病模型中,倘若帶有Rcan1基因,就可能出現高血糖的現象。而如果帶有Rcan1基因的染色體片段出現丟失,高血糖現象也隨之消失。這些觀察結果有力證明,這個染色體片段裡的基因(包含Rcan1基因),可能參與了代謝調控。
2018-12-18 11:38:44
圖博館
前FDA官員認錯:幾十年來我們給的營養建議錯了…問題是錯在哪? 2019-01-08 元氣網

日前有篇名為〈FDA專員公開認錯:我們給的營養建議錯了……〉的文章在網路上流傳,內容引述前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官員,同時也是兒科醫生的David Caessler博士在2018年6月的《華盛頓郵報》的節目中的言論:「過去幾十年,我們給大眾的營養建議,是失敗的」,引發熱議。
  根據〈FDA專員公開認錯〉一文作者藉由David Caessler博士的「說法」,表示傳統的營養建議從開始就錯了,官方飲食指南反而是導致肥胖的元凶。
  問題出在哪?該文作者認為,就是傳統的飲食指南把健康的基礎建立在麵包、麵條、米飯和糖等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上。美國在1992年公布的飲食金字塔中,把各種高碳水化合物放在金字塔的底部,告知大眾每年要多吃這類食物才有益健康,同時鼓勵國人少吃脂肪。美國這項舉動影響整個世界的營養和健康觀念,讓所有人把脂肪當作健康的敵人,把穀物等高碳水化合物當作健康的食品。
  依據錯誤的飲食指南,世界各國的肥胖率都在往上升,禍首就是高碳水化合物讓人體攝取過多的「糖」。根據文章的說法,高碳水化合物食物進入到人體後會轉化為葡萄糖,而葡萄糖進入到人體血液,提供細胞能量。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是人體消耗不了那麼多的葡萄糖,導致過剩的葡萄糖被胰島素轉化為脂肪囤積起來。文章總結,廣被世人相信的官方飲食指南,卻讓肥胖率激增,而肥胖又造成慢性病盛行。
  中國營養學會事業發展宣傳部部長吳佳指出,〈FDA專員公開認錯〉一文是斷章取義Caessler說法。Caessler在節目中並未挑戰官方飲食指南的正確性,而是在討論更實際的營養建議,以便思考肥胖問題的解決方案。因此,David Caessler博士根本不認為官方飲食指南錯了。其次,該篇文章把糖和碳水化合物混為一談,所以文章作者把說糖的壞處來抨擊飲食指南對碳水化合物的建議,本質上就錯了。因為飲食指南頂端的「游離糖」雖然屬於碳水化合物,但與人類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澱粉類食物)有著完全不同的生理功能,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完全不同。更重要的是,自官方飲食指南公布以後,西方國家的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顯著地降低,人類預期壽命平均不到三年就增加一歲,全球平均預期壽命在2016年已經來到72歲,足以證明飲食指南的可靠度。
2019-01-10 09:35:16
阿楨
兩成中國人死于吃錯飯? 2019-04-12 澎湃新聞

近日,《柳葉刀》雜誌發佈了全球飲食領域首個大規模研究,通過分析195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的飲食結構,從中找到了“吃出來”的死亡率和疾病負擔。
針對中國的部分,研究給出了一個可怕的結果——20%中國人死于吃錯飯:吃太鹹、雜糧吃太少,水果也吃太少!不良的飲食習慣、烹飪方法,都需要為此負責。平日裡大家忌諱的紅肉、含糖飲料、反式脂肪,竟然不是造成中國人“吃錯飯”的罪魁禍首。
  回應
 翻譯過來,營養專家們的說法實際等同於:中國人應該回到古代,像古代人那樣飲食,才是健康的。一說低鹽,古代飲食不僅低鹽,而且非常低。因為那時候鹽是貴重物品,朝廷專賣管制,別說多吃了,很多人經常吃不到,低鹽是必然的;二說雜糧。古代壓根也沒什麼細糧,那時候的穀物加工技術,即使小麥大米,按現在的標準也只能算粗糧;再說水果。糧食不足自然是瓜果來湊,吃瓜群眾在那會兒可是極其普遍。於是乎,古代人民真的是標準的健康飲食,低鹽,少酒(酒很貴,而且都是低度酒),無煙(沒煙草),低油,少肉,多菜多水果,還沒有化學污染工業污染,100%純天然~~~健康到現代人看了要發呆!結果呢?古代人長壽嗎?長壽個鬼,死的一批一批的。人類就是這樣,有什麼就厭惡什麼,缺什麼就羡慕什麼。循環往復,永世不竭~~~
 古代平民甚至中小地主的飲食水準之低,營養結構之爛,食物品質之粗劣都遠超你的臆想。想像的所謂古人天天吃無污染、營養均衡的食物這件事是不存在的。
 西方的營養學不可盡信,宣傳吃菜不吃肉的是他們,宣傳不吃米麵水果搞低碳水飲食的也是他們。我們需要取其精華,去其胡扯,記得比如鹽別吃太多,糖也別吃太多這類早已有之的經驗,適當的平衡飲食即可。人不是機器,不需要按著計算器來吃飯
2019-04-13 08:13:25
阿楨
如何看待飽和脂肪,真相是什麼? 2019-08-09 新浪科技

  如果你正在進行某種流行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方法,比如生酮飲食或“原始人飲食法”,或者每天早上都在咖啡里加黃油或脂肪,那麼幾乎可以肯定,你會比官方推薦的攝入量攝入更多的飽和脂肪。
  主流營養科學認為,過多的飽和脂肪會提高血液中的膽固醇水準,從而導致動脈“起皺”,增加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幾率。但一些科學家認為,導致心血管疾病的不是飽和脂肪,而是慢性炎症。
  儘管如此,飽和脂肪並不像人們曾經認為的那樣直接有害,因為它只是影響心臟病風險的幾個飲食因素之一,而所有這些因素都是相互關聯的。更不用說,如果你從飲食中去掉一些飽和脂肪,那你可能會用其他東西來替代這些熱量。
  然而,當用糖和精製澱粉(如白麵粉)取代飽和脂肪時,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實際上卻增加了。
  實際上,這可能比完全不減少飽和脂肪攝入量更糟糕。不幸的是,當食品行業開始生產低脂肪食品(比如即食食品、布丁和優酪乳)時,含糖量往往會上升,這很可能根本不會降低心臟病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構成飽和脂肪的某些飽和脂肪酸比其他飽和脂肪酸的危害要小。例如,硬脂酸大約占黑巧克力飽和脂肪的一半,但不會提高血液膽固醇。巧克力中另一種飽和脂肪酸——棕櫚酸——則不然,所以最好不要把整條巧克力都吃掉。
  其他研究表明,食物成分之間的聯繫非常重要。例如,乳酪和優酪乳中的鈣可以解釋為什麼這些食物對提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影響比培根等食物要小。鈣還有助於解釋食用乳製品(包括全脂乳製品)似乎與冠心病無關的觀察結果。需要指出的是,對這些研究持懷疑態度是很重要的,因為像許多營養研究一樣,它們顯示的是相關性,而不是因果關係。換句話說,吃更多乳製品的人可能只是總體上擁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樣重要的是,專注於乳製品的研究往往著眼於牛奶和優酪乳,而較少關注黃油或奶油。
  但從總體來看,所有的證據都表明,最健康的飲食是攝入較多的水果、蔬菜、全穀物,以及堅果和油性魚類等富含不飽和脂肪的食物。
  我們不應該只關注單個的營養成分,而應該關注整體飲食,包括大量有益心臟健康的食物。
2019-08-16 09:29:19
阿楨
飲用水含塑膠微粒?世衛組織:不會造成明顯健康風險 2019-08-26 新浪科技

  美國非營利性新聞機構Orb Media去年發現,許多知名品牌的瓶裝水中都含有塑膠顆粒。世衛承諾會對此展開調查,並於近日指出,就目前水準而言,飲用水中的微塑膠並不會產生健康風險。
  世衛在有關該問題的首份報告中指出,微塑膠大顆粒、以及大多數較小顆粒都可以直接排出體外,不會被人體吸,就目前,微塑膠似乎並不會造成健康風險,但還需展開更多研究。
  微塑膠指的是各種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膠碎片,如今,人們在河流、湖泊、飲用水、以及瓶裝水中都發現了它們的蹤跡。


為什麼有了洗手液和洗面乳和沐浴露,香皂還沒有被淘汰掉? 2019-08-25

做為一個常年只用香皂洗臉洗澡用過幾十個牌子上百種香皂的中年大叔,非常負責任的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非皂基表面活性劑(以下簡稱表面活性劑)取代香皂並不什麼衛生、可靠。實際上表面活性劑都是石油化合物,價格極其低廉,而且製備過程百分百會有二惡烷殘留,只是遠低於致病劑量。
  只有個別情況下才會用到椰子油制取的椰油醯胺酸,無他,因為成本高。不信看你們的洗髮水、沐浴露,打頭一定是月桂醇聚醚硫酸酯(納),典型的石油化合物表面活性劑,便宜易得,安全廣普(目前看來),無懼硬水。而肥皂,必須使用天然油脂,日常洗澡用的香皂,不用能豬油,因為豬油會導致傷口癒合緩慢。
  香皂用的油脂,一般以牛油居多,橄欖油因為成本高,用的少,近些年因為棕櫚油有近似橄欖油的洗感,又是天然的起泡劑,成本低廉,所以非常受歡迎。動物油脂皂化反應產生的脂肪酸鹽做基礎生產的東西才能叫香皂,否則只能叫其他的名字(參見多芬香塊)。香皂不同於是由表面活性劑,他直接接觸空氣,而且其本身並不穩定易被氧化,所以香皂用的香料都是一些高級貨,他要保證在潮濕、易氧化的環境中保持穩定的香味,而洗面乳洗手液的香料就簡單得多,因為環境穩定。
  所以,其實香皂絕大多數情況下成本比洗手液/洗面乳高。也就是說,論高級,香皂笑而不語。
2019-08-27 07:52:24
阿楨
2,皂化反應會產生大量的甘油,甘油在目前日化行業中是最重要的原料之二(另一個是凡士林),合成甘油的成本很高,遠遠不如造香皂順帶取甘油來的成本低廉。所以各大廠家都是開足馬力生產香皂。
  3,宣傳中所謂的衛生、除菌,其實就是瞎掰,沒有能殺死所有細菌的日化產品,所有的殺菌效果只是針對特定菌群(一般是腸道菌群)。而所謂洗掉99.9%的細菌,這個細菌真的是被洗掉的,而不是殺掉的,用香皂比用洗手液,都可以洗掉99.9%的細菌,沒有啥區別。就算論殺菌,你X膚佳的洗手液比上海的苯酚藥皂也差了好幾個段位。
  4,有人說洗面乳/洗手液洗完了護膚效果好,因為不乾燥不緊繃。這話就是瞎扯淡。乾燥和緊繃來自於PH值,跟什麼潤膚沒關係,如果你的洗面乳洗完了真的有潤膚作用,那證明這個洗面乳你該扔了,因為它沒有盡到一款清潔用品的基本作用,就是清潔,洗完臉上還殘留著其他東西,明顯就是沒洗乾淨,難道你們以為表面活性劑會智慧識別汙物和護膚成分麼?香皂天生弱鹼性,這一點香皂比洗面乳是弱勢。雖然現代工業下,香皂的PH值可以做到完全可控,但是,皂化反應本身的特點導致了香皂肯定是弱鹼性物質,不能像表面活性劑一樣可以無限趨向於中性。但是這一點根本無所謂,因為如果你的皮膚連香皂弱鹼性都扛不住,那真的該看醫生了,這證明皮膚過於脆弱,俗稱有皮膚病。
  基本的科普完成了。下面科普一些常識:
被吹得神乎其神的馬賽肥皂根本不是靠“純手工”出名的,論純手工,他得管阿勒頗肥皂叫爺爺,也不是靠什麼美容護膚出名兒的,美容護膚請購買護膚品,清潔用品唯一的作用就是洗得越乾淨越好。相反,馬賽肥皂是在工業時代以前,靠規模生產高標準品質統一(也就是工業時代產品的基本要求)名揚天下的。也就是大家熟知的72%橄欖油,其餘成分只能是草木灰(後來是火堿,17世紀還沒有工業火堿)、鹽、水。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保證每一塊肥皂品質都盡可能一致,保證洗淨能力強。
2019-08-27 07:53:49
阿楨
72%橄欖油被吹噓為護膚配方,又是現代人在扯淡。72%橄欖油是因為,動物油脂有臭氣,在工業時代以前無法穩定的大批量完成除臭這一工藝,當時的肥皂不僅用來洗衣服,更多的是洗臉洗澡,所以只能選擇植物油脂,植物油脂皂化反應後,會有清香氣息(其實就是清新點的微臭)植物油脂裡面馬賽地區盛產橄欖油,72%的橄欖油的目的是,1,肥皂長期儲存失水後,品質不會大幅下跌。2,當時的草木灰這一類的鹼性物質,最多只能保證72%左右的油脂完全皂化。3,這個比例在保持品質的情況下,成本比較低。
  而且,72%橄欖油的馬賽肥皂現在是不存在的,他只是現在一些行銷號仍然在吹噓的陳年舊事。且不說馬賽地區只剩下幾家造肥皂的廠子,還都是機械制皂。這些行銷號從來不說,1906年,馬賽肥皂標準就被修改了,63%的橄欖油或棕櫚油,9%的氫氧化鈉或者海鹽,28%的水。72%現在只是一種行銷噱頭。不信你問,哪家的“馬賽肥皂”不含棕櫚油?原因我前面說過了:1,棕櫚油便宜。2,棕櫚油起泡。
  不要相信那些滿網賣手工皂的,都是瞎胡鬧。工業制皂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精確控制皂化反應,保證堿和油脂充分反應得到脂肪酸鹽,既不會油脂反應完了堿還富餘(這樣PH非常高,對皮膚真的就有了傷害作用),或者是堿反應完了,油脂有富餘(根本沒啥清潔作用),工業制皂可以保證充分的化學反應,而且可以控制PH值。
  回應
我只用香皂洗澡啊!沐浴露讓我有種洗不乾淨的感覺,身上滑膩膩的。
我原來以為只有我那麼LOW只喜歡用香皂不喜歡沐浴露,原來還有人同好。我用沐浴露一段時間後,身上可以搓出泥來,後來就改回香皂了。
2019-08-27 07:55:21
阿楨
英研究:吃全素恐缺「此營養素」增加失智風險 2019/09/14 中時

許多研究都顯示,吃素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風險,也有助控制體重。不過吃素者要格外留心營養攝取的均衡。英國最近研究指出,不含奶蛋類的全素飲食,無法提供腦部需要的營養素-膽鹼,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膽鹼(choline)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身體只能製造少部分,多半得仰賴飲食補充。膽鹼主要來自於雞蛋和雞牛豬等肉類,部分植物也有,但含量不如蛋奶肉類多。以大豆來說,膽鹼含量只有雞蛋的1/3。動物膽鹼也比較容易為人體所吸收。
  膽鹼和阿茲海默症
腦部的記憶與學習力,和膽鹼息息相關。名為「乙醯膽鹼(anticholinergics)」的蛋白質,負責腦部細胞的神經傳導,如果缺乏膽鹼,這種蛋白質就無法正常運作。許多研究都顯示,阿茲海默病患腦部的乙醯膽鹼,含量較常人低。
哈佛大學之前的研究就發現,飲食裡含有足夠的膽鹼,人的記憶和認知表現相對出色,腦細胞也較為健康。
  吃素增加中風機率?
牛津大學一項研究發現,長期吃素者中風的機率,比吃肉者要多出20%。特別是腦部血管破裂、形成血塊壓迫腦組織的出血性中風。
這項研究針對5萬名成人、進行長達18年的追蹤,也將個人病史、抽煙與否及健康狀況納入參考。團隊發現,研究中的素食者,都有膽固醇過低,並缺乏維生素B12、D、胺基酸和不飽和脂肪酸的現象,研判是造成中風機率較高的原因。「飲食裡適度補充含有高密度膽固醇和維生素的魚肉,會有所改善。」
這項研究並未忽視吃素對心血管的好處。根據數據,不吃肉的素食者,心臟病發的機率減少22%,只吃魚肉者則減少13%。研究團隊也指出,這項結果提醒吃素者,要格外注意營養均衡。
2019-09-15 07:36:35
阿楨
近百歲人瑞有何長壽飲食秘訣?答案可能讓人大失所望 2019-10-20 摘自《最活力的老後》

許多人很想知道歐嘉的飲食習慣,這是常見問題的第二名。她最常被問到的是:「你有什麼秘訣?」
大部分的人會自然地猜想,她一定不吃高糖、高澱粉,所謂的「標準美式飲食」(SAD),而是富含抗氧化物質、omega-3 脂肪酸和白藜蘆醇之類的抗病抗老食品。此外,她一定是吃超低膽固醇飲食,因為她完全沒有心臟方面的病痛,而且頭腦也很清楚。
她可能也不吃會引起體內發炎的乳製品和麩質製品,因為發炎的後果之一是老化。這麼猜合理吧!她也可能每隔一段時間,以禁食的方式來活化身體的壓力反應機制,或達到強化免疫系統的效果。 
也許她的食量很小。畢竟目前能確認的、有助於延長壽命的飲食習慣,就是比一般人少吃百分之卅至四十。
實際上,完全不是這樣。歐嘉吃很多,吃的東西也很雜。她說:「我不相信飲食這一套。」
基本上她想吃什麼就吃什麼,除了壽司以外,好像沒有什麼她很討厭的食物。她愛吃肉,而且是煮半熟的。她的蛋白質攝取量很大,因為她會想吃這類食物。
歐嘉吃過的東西中,剛好有些是已知的「超級食物」,但愛吃的成分居多,並非刻意去買健康食品。以香蕉為例,歐嘉超愛吃,但主因不是它的營養價值,而是便於攜帶。香蕉在運動前後都是方便又簡單的點心。歐嘉也喜歡乳製品,像是鄉村起司、優酪乳、優格,幾乎當成主食來吃。她愛吃發酵食品,而且這個偏好是從小養成的,「因為那時候我們沒有冰箱。」
碳水化合物她也沒少吃,如果說有什麼特別,也許就是很少加工食品,跟工業時代前的飲食很像,沒有顏色很白的東西,沒有精製糖或精製麵粉。這並不是舊石器時代的飲食,因為那時的飲食現在已不復存在了。
◆關於歐嘉奶奶
年過九旬的超猛老奶奶,153公分的嬌小身材蘊藏著驚人的活力。她不僅健康好動,更是長青百米及兩百米短跑、鉛球、鏈球、標槍、跳高等多項世界紀錄保持人,贏得六百多面獎牌,擁有26項世界紀錄。
2019-10-21 08:45:25
阿楨
為啥會挑食?原來腸道微生物才是真正的食客 2019-10-20 新浪科技

  作為一枚資深的吃貨,探索君對進食這件事情十分上心,色香味俱全方得歡心。究竟是什麼在影響人們對食物的選擇呢?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家Jeffrey Gordon及其同事在最新一項研究中對此給出了解答:或許“看不見的腸道微生物”才是影響我們對事物選擇的“真正食客”。該研究結果已於2019-09-19日發表在國際重磅期刊《Cell》雜誌上。
  眾所周知,隨著速食業和外賣業的發展,我們的飲食習慣越來越趨近于“高脂肪低纖維”的狀態,也就是 “肉多蔬菜少”。而這樣的飲食習慣又是怎樣被“挑選”出來的呢?
  為了瞭解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研究人員挑選出有著一組相似腸道微生物的小鼠進行培養,首先為他們投喂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培養出與人類腸道微生物群相似的20種不同種類。接著,改變它們的飲食,給其投喂由34種蔬果蔬菜製成的合成纖維製品,觀察愛飲食的改變如何影響腸道微生物,以及攝取更多的膳食纖維是否能夠促進微生物組中有益代謝酶的表達。
  試驗觀察發現,不同的腸道微生物有著不同的“口味”。有的愛吃蛋白質,脂肪或碳水,有的則更喜歡膳食纖維。並且當它們獲得最愛的食物時,它們的“隊伍”就會變得更加龐大。
  所以,當你開始“挑食”時,你原本均衡的腸道微生物開始 “失衡”,當你一直“偏愛”某種食物時,或許是這逐漸隊伍龐大的“食客”發出的需求信號。
  研究結果顯示:當投喂的“肉”食物不能滿足“愛吃肉”的龐大微生物群的“胃口”時,一些吃不上“肉”的細菌便會轉向去吃“菜”。更讓人驚訝的是,這些長久“吃不上肉”的細菌竟然能夠“棄肉從素”,轉而偏好其他食物來源。而那些能夠吃上“肉”的微生物依舊愛吃“肉”。
  這一研究結果意味著,有些微生物存在靈活性,能夠輕鬆地適應飲食的變化,而這些菌株或許能為建立一個有彈性的腸道環境做出貢獻的最佳菌株。
  結語
  Michael Patnode博士表示:這項研究的結果已經越來越清楚的告知我們,我們所吃的每一口食物都對自身的腸道微生物組成產生深遠的影響,並因此對我們的營養和健康也造成巨大影響。未來,如何在人體真實地瞭解食物對人體微生物群的影響,瞭解腸道微生物如何影響我們的健康,是下一階段研究試圖解決的問題。
2019-10-21 08:47:20
美國黑金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7 09:20:34
阿楨
最新《科學》看清“致病”蛋白如何幫助記憶 2020-03-17 新浪科技

  頂尖學術期刊《科學》的最新一期 “澱粉樣蛋白”的研究。美國Stowers研究所首次以原子解析度描述了大腦神經細胞中一種澱粉樣蛋白的結構。
  通常說到澱粉樣蛋白,大家通常會想到各種神經退變有關的疾病,比如阿爾茨海默病,還有帕金森病、亨廷頓病和克雅病等。所謂的“澱粉樣”,指的是原本可溶的蛋白異常地形成穩定的、不可溶的沉積物,破壞神經組織。
  然而,Kausik Si教授認為,對澱粉樣蛋白的主流認識可能存在誤解。
  在神經系統相對簡單的海兔中,竟存在有生理功能的澱粉樣蛋白。這種名為CPEB的蛋白與RNA結合,調控RNA翻譯為蛋白質的過程,當它們聚合形成的澱粉樣蛋白時,幫助海兔維持長期記憶。
  後續在果蠅、小鼠等神經系統更複雜的動物中,研究人員發現,這種蛋白(Orb2)也會發生自我聚合。
  具體來說,CPEB/Orb2在腦中有兩種結構形態,分別執行不同的功能,對於形成持久的記憶非常重要。主要形態是可溶的單體,在神經連接處(也就是突觸)抑制翻譯過程;而當記憶形成時,這些單體會自我組裝成有生物化學活性的澱粉樣蛋白,促進突觸的蛋白質翻譯。
……
  接下來,研究人員打算確認,在人腦中是否同樣有這種具備正常功能的澱粉樣蛋白,以及它們對記憶的形成究竟起什麼作用。或許我們對澱粉樣蛋白“損害神經”的老觀念會改變,也會對記憶如何形成有新的認識。
https://tech.sina.com.cn/d/f/2020-03-17/doc-iimxyqwa1060256.shtml
2020-03-18 08:15:08
阿楨
代糖和真糖一起吃會導致大腦對糖不敏感 2020-03-17 新浪科技

  近期《細胞代謝》雜誌上刊登了一篇論文,與之前科學家所認為的不同,研究者們發現,同時攝入甜味劑三氯蔗糖和碳水化合物,竟然會損害糖代謝功能,反而單獨吃代糖或真糖並沒有什麼影響。
  這種代謝障礙與大腦對糖的反應減弱有關,雖然參加試驗的志願者並沒有覺得味覺有改變。
  志願者:我覺得挺甜阿。
  大腦: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糖是個好東西,也是個壞東西——甜甜的味覺讓人幸福,而吃多了含有大量糖的各種飲料和食品則會導致肥胖以及相關的一系列代謝疾病。由此而生的,就是那些既甜甜又無負擔的低熱量甜味劑(LCS),以三氯蔗糖為代表的各種代糖。
  不過代糖的健康爭議一直都沒有停歇過。沒熱量就高枕無憂了?顯然不是這樣。
  很多人體研究報告顯示,使用代糖與體重增加和糖尿病風險上升相關;但是同時也有完全相反的結論,顯示代糖可以説明人類改善BMI、成功減重;當然,也有科學家做完了試驗,發現代糖和大家身上那幾斤肉沒啥關係。
  當然了,可能也是大家做研究的方法有問題。
  動物研究就更別提了,甚至還有三篇論文得出三個互斥結論這種奇景。
  目前已經有了幾個假說。從外周角度來說,代糖能夠結合胰腺和腸道中的味覺受體,從而影響葡萄糖轉運蛋白SGLT-1和GLUT2,或通過促進腸降血糖素釋放來改變葡萄糖代謝;從中樞神經角度,也有“甜味-能量解耦假設”,認為神經對甜味的識別與能量攝入脫鉤,使得機體對甜味的反應減弱。
  這個假說的意思就是,使用代糖代替真糖,雖然感知到了一樣的甜味,但是實際攝入的熱量是完全不同的,代糖熱量很低或沒有熱量,這就會使得正常的葡萄糖代謝反應減弱,並導致隨後的葡萄糖耐量下降。
…….
  如果解耦假說成立,我們可以想到,喝代糖飲料組的志願者們應該能夠表現出代謝障礙。
  但結果和預想的大不相同。
  總的來說,代糖和真糖本身似乎並不會影響糖代謝,但是同時攝入三氯蔗糖和碳水化合物,就會短期影響代謝功能並導致大腦對甜味的敏感性降低。
  當然了,這項研究還有一定的局限,比如說只研究三氯蔗糖這一種代糖,樣本量也不算大,試驗期間也比較短,還沒有研究這種代謝障礙是否可逆。
https://tech.sina.com.cn/d/f/2020-03-17/doc-iimxyqwa1060896.shtml
2020-03-18 08:18:23
阿楨
《自然》:代糖騙不過腸道! 2020-04-20 新浪科技

  近日,哥倫比亞大學的Hwei-Ee Tan和Charles S。 Zuker等研究發現,除了在舌頭上產生甜味,葡萄糖還能直接作用在腸道,通過腦腸軸,不依賴味覺而產生對糖的偏好。這一途徑恰恰是安賽蜜等人工甜味劑所缺少的。
  甜味由舌頭和上顎上的甜味受體感受。不過研究發現,敲除了甜味受體,嘗不到甜味的小鼠,依然會產生對糖的偏好。本身就缺乏甜味感受器的貓,有時也會跟鏟屎官要糖吃。
  研究人員先是給小鼠提供了一瓶糖水和一瓶自來水,如預期的那樣,野生型的小鼠嗜甜,幾乎只會去喝糖水。
  而小鼠在面對糖水和甜度相當的人工甜味劑安賽蜜溶液時,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最初,小鼠在兩者之間沒有什麼偏好,飲用糖水和安賽蜜溶液的次數差不多。但到了1天后,小鼠就幾乎只會去喝糖水了。甚至敲除了甜味受體,嘗不到甜味的小鼠,1天后也會明顯的偏好糖水。
  這種對糖的偏好並不是出於糖中所含的熱量。使用一種機體無法代謝,不能產生熱量的葡萄糖類似物——甲基-α-D-吡喃葡萄糖苷(MDG),也可以像葡萄糖一樣,讓小鼠對其產生偏好。
  研究發現,飲用糖水後,小鼠的孤束核尾側部(cNST)有明顯興奮,而飲用安賽蜜溶液和水之後,這部分腦區的活動很弱。
  為了明確是哪一段消化道感受到了糖,研究人員直接把導管插入了小鼠十二指腸球部,並在其下方大約12cm打開一個出口讓糖水流出,相當於截取了小鼠的十二指腸和一部分空腸。在向這一段腸道中灌入糖水或MDG溶液後,小鼠cNST都產生了明顯的興奮,而切斷迷走神經後,糖水引起的cNST興奮也消失了。
  進一步的研究顯示,腸道中感受糖的,正是用來吸收葡萄糖的SGLT-1。而不通過SGLT-1吸收的果糖和半乳糖,也不能引起cNST的興奮。
  也就是說,除了舌頭上感覺到的甜味外,葡萄糖還可以被腸道中的SGLT-1感受,通過迷走神經引起cNST興奮,產生對糖的偏好。
  研究人員計畫進一步研究腸道中這一感受糖的神經通路,與大腦中管理獎勵、進食、情感等等其它部分的聯繫,以更好地理解喜歡吃糖的根源。
https://tech.sina.com.cn/d/f/2020-04-20/doc-iirczymi7279645.shtml
2020-04-21 07:50:59
阿楨
Cell揭秘:為啥會挑食?原來腸道微生物才是真正的食客 2020-04-14 新浪科技

  美食色香味俱全方得歡心。究竟是什麼在影響人們對食物的選擇呢?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家Jeffrey Gordon及其同事在最新一項研究中對此給出了解答:或許“看不見的腸道微生物”才是影響我們對事物選擇的“真正食客”。該研究結果已於9月19日發表在國際重磅期刊《Cell》雜誌上。
  研究人員挑選出有著一組相似腸道微生物的小鼠進行培養,首先為他們投喂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培養出與人類腸道微生物群相似的20種不同種類。接著,改變它們的飲食,給其投喂由34種蔬果蔬菜製成的合成纖維製品,觀察愛飲食的改變如何影響腸道微生物,以及攝取更多的膳食纖維是否能夠促進微生物組中有益代謝酶的表達。
  試驗觀察發現,不同的腸道微生物有著不同的“口味”。有的愛吃蛋白質,脂肪或碳水,有的則更喜歡膳食纖維。並且當它們獲得最愛的食物時,它們的“隊伍”就會變得更加龐大。
  所以,當你開始“挑食”時,你原本均衡的腸道微生物開始 “失衡”,當你一直“偏愛”某種食物時,或許是這逐漸隊伍龐大的“食客”發出的需求信號。

糖分“妖魔化”:真的對健康有害嗎? 2020-04-20 新浪科技

  各類複雜和簡單碳水化合物其實也是由糖類分子構成的,消化後可以水解成葡萄糖,供細胞產生能量,維持我們聰明大腦的運轉。複雜碳水化合物比如全粒穀物和蔬菜,簡單碳水化合物則更容易消化,可以迅速向血液中釋放糖分,比如我們日常食物中含有的果糖、乳糖、蔗糖、葡萄糖、以及人造玉米糖漿等其它糖類。
  人類一度只有在水果成熟的那幾個月裡才能接觸到糖分。大約8萬年前,人類偶爾才能吃到水果嘗到糖的甜味,因為大多數水果都被鳥兒搶去了。
  在16世紀之前,只有富人才吃得起糖。但隨著殖民貿易,糖逐漸變得越來越普及。到了上世紀60年代,人們發明了將葡萄糖大規模轉化為乳糖的技術,在此基礎上發明了果糖和葡萄糖的濃縮物——高果糖玉米糖漿。
2020-04-21 07:53:31
阿楨
如今,我們一年到頭都可以隨時享用充足的糖分。現代人的糖分攝入遠遠不如遠古時期那麼健康。如今,糖已經變成了威脅公眾健康的頭號公敵:政府開始對糖收稅,學校和醫院不再通過自動販賣機出售糖果,專家甚至建議把糖從日常飲食中徹底剔除出去。
  最新研究發現,吃糖更多的人更易患二型糖尿病、心臟病和癌症……但這也許不是吃糖的錯。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沒能證明糖除了熱量過高之外、對健康的影響究竟有多大。一項研究顯示,每天的果糖攝入量若超過150克,就會降低胰島素敏感度,從而增加患高血壓和高膽固醇等疾病的風險。但研究人員也總結道,通常在攝入大量糖分之外、攝入的熱量也過量時,才會發生這種情況,而且對健康的影響更可能是因為,攝入糖分會增加卡路里過量的幾率,而不單單是糖本身的作用。
  此外還有越來越多的人指出,把某種食物“妖魔化”是一種很危險的做法,會導致人們產生誤解,甚至拒絕食用維持生命所必需的食物。
  研究人員總結道,雖然軟飲料攝入量和糖分添加量與肥胖人數同步增長,但這種相關性太過寬泛。
  而且並非所有人都同意高果糖玉米糖漿是造成“肥胖危機”的主因。一些專家指出,在過去十年間,全世界數個國家的糖漿消費量都在不斷降低,但肥胖水準卻不減反增。比如在澳大利亞和歐洲等幾乎不使用高果糖玉米糖漿的地區,也廣泛存在肥胖和糖尿病等問題。
  可見高果糖葡萄糖漿並不是唯一有問題的糖類。其它添加糖,尤其是果糖,也與多種健康問題脫不了干係。
  首先,果糖可能容易引發心臟病。肝臟細胞在分解果糖時,最終產物之一就是甘油三酸脂。這種脂肪會逐漸在肝細胞中積聚,如果進入血液,就會在動脈壁上越積越多,形成脂肪構成的動脈硬塊。
  一項研究似乎也支持這一觀點:與日常攝入熱量只有不到10%來自添加糖的人相比,這一比例超過25%的人死於心臟病的風險是前者的兩倍。二型糖尿病的發生也與攝入添加糖有關。上世紀90年代的兩項大型研究發現,每天飲用一瓶以上軟飲料或果汁的女性患糖尿病的幾率是很少喝飲料的女性的兩倍。
  糖並不是引發疾病的直接原因
  但這同樣不能證明糖分是否真的會引發心臟病或糖尿病,造成糖尿病、肥胖和高血壓的主因應當是過度熱量攝入,糖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
2020-04-21 07:54:11
阿楨
只要攝入的能量超過消耗的能量,長此以往就會造成脂肪囤積、胰島素抗性和脂肪肝,與飲食結構無關。如果某人的能量消耗量很大,且攝入的熱量符合應有水準,就算飲食中含有大量果糖或其它糖類,身體也不會受不了。
  比如運動員的糖類消耗量往往高於常人,但患心血管疾病的幾率卻很低,因為攝入的多餘果糖會在運動過程中被代謝掉,從而增加其運動表現。
  將糖類“妖魔化”並不可取
  雖然當前的指導原則建議,添加糖提供的熱量不應超過單日總攝入熱量的5%,但營養學家指出,真正健康、均衡的食譜對每個人而言都有所不同。
  我們不該給食物貼上“好”或“壞”的標籤,這種做法並不健康。把糖變成一種禁忌只會增加它的誘惑力。
  美國詹姆斯•麥迪森大學副教授艾倫一直在研究宗教與科學之間的關係。他認為,我們把糖視作惡魔的原因很簡單:歷史上的人類總會把自己最難抵擋的事物妖魔化。而如今,我們又將糖類妖魔化,希望借此培養自己在渴望面前的自控力。
  糖會帶來很強的愉悅感,所以我們不得不將其視作一種強烈的罪惡。當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非好即壞時,就無法想像這種罪惡能夠以介於好壞之間的形式存在。我們對糖的態度就是如此。
  用如此極端的態度看待事物會令我們對自己的飲食感到焦慮,每天都要冥思苦想自己該吃什麼。杜絕糖的攝入甚至可能產生反作用,因為你可能會用熱量更高的食物(比如脂肪)代替糖類。
  此外,在圍繞糖進行討論時,我們往往會把含有添加糖、但缺乏其它必備營養物的食品和飲料(比如軟飲料)和含有糖分的健康食物(比如水果)混為一談。這兩者之間的區別令28歲的瑞典人蒂娜(Tina Grundin)大傷腦筋。她一度認為所有的糖都不健康,因此採用了高蛋白、高脂肪的素食飲食習慣,結果因此患上了進食障礙症。
2020-04-21 07:57:15
阿楨
健怡可樂與全脂一樣糟 人工甜味劑提高這種疾病風險20% 2020/11/29 中時

為了解人工甜味劑對健康的影響,法國科學家進行一項長達10年的研究計畫,追蹤10.4萬名消費者,將其分為無消費者、碳酸飲料低消費者、與碳酸飲料高消費者,並每半年記錄1次攝取的含糖量或人工甜味劑量。結果發現,人工甜味劑與含糖飲料都使人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增加20%。
在巴黎索邦大學的研究中,除了無消費者、低消費者與高消費者外,還將飲料分為含糖飲料或人工甜味劑飲料。舉凡含糖量高於或等於5%的飲料,定義為含糖飲料;而低於5%的含糖量或添加「非營養性甜味劑」的飲料,就被歸類為人工甜味劑飲料。參與實驗者每6個月就要繳交日常3餐飲食記錄。
根據自2009年至2019年的記錄,這3大族群中,攝取含糖飲料與人工甜味劑飲料的消費者,與完全不喝飲料的人相比,罹患心臟病、心肌梗塞、暫時性腦缺血、中風、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與進行血管成形術的機率多了20%。
研究結果顯示,雖然一般人會認為吃進較少的熱量與糖分,喝人工甜味劑飲料跟喝含糖飲料根本沒有差別。甚至,專家認為人工甜味劑改變人體新陳代謝,加速對糖的吸收速度。
這項結果證實人工甜味劑根本不是健康的替代品,甚至應該對其課徵更高的稅金,或在標籤上清楚的標明警語。
所以,雖然不是這麼健康,但如果下次想要吃點或喝點有甜味的東西來提振精神時,還是選擇蔗糖吧。
2020-11-30 09:57:13
阿楨
高雄人喝水取自屏東「屎尿河」? 陳其邁:水質正常 2021/04/09 中時

南部供水吃緊,有媒體報導,環團質疑,被畜牧業廢水汙染的「屎尿河」屏東東港溪,竟成高雄市民的民生用水來源。對此,高雄市長陳其邁今(9)日表示,自來水水質有一定標準,市府也都在監測水質狀況,目前為止都還在正常範圍。

高雄民生用水取自「屎尿河」 供給區域難分!台水回應了

自來水公司解釋,抽取水源皆會經過淨水程序,符合用水標準才會供給民眾使用。
目前高雄有部分用水來自鳳山水庫,而鳳山水庫水源是來自屏東東港溪,東港溪水質其實屬於中斷至嚴重汙染的河段,主要汙染源來自當地養豬的畜牧業廢水,由於水質不好,從東港溪抽至鳳山水庫只能供應工業用水,但近期旱災嚴重,政府啟動部分水作為民生備援用水,目前所知約5萬噸。
  回應
驚!難以置信! 8800億用到哪兒去了?執政五年多了!若屎尿河能當飲用水,那當初頂新魏應充何必判刑呢?請問高雄人,這是光復高雄嗎?高雄氣爆有45億捐款,用到哪去了?請問高雄人知道自己喝屎尿河的水嗎?高雄人喝的快樂甘心嗎?
相信邁邁!支持民進黨~!哈~哈哈哈!~

金門靠大陸“有水喝”,臺灣島靠老天爺“缺水喝” 2021-04-09 觀察者網

這個春天,臺灣地區正遭遇一場56年來最嚴重的旱災,面對旱情,民進黨一邊採取救急措施,一邊大辦祈雨法會試圖感動神明,但收效甚微。有人質疑,蔡英文上任之初編列千億新臺幣治水,為何到頭來還是沒水喝?
水資源比臺灣更緊張的金門,大陸供水占比已超68%。有台媒感歎,金門用水“仰賴大陸水源供應”。金門人喝上福建水是近年兩岸交流合作的成果之一。
  回應
金門原本就是福建的,又不是臺灣的,不缺水不是應該的嗎?
臺灣原來也是福建的
那金門投綠的多還是投籃的多
投綠投籃就是不投統。
金門一開始也是敵對的多,在我黨幾十年爭取下,現在是支持統一的多。
可是金門的藍委陳玉珍公開叫囂如果大陸收復金門她也要拿起槍抵抗,可見他們向來只要大陸的好處,不要統一。
曾經用愛發電,現在用愛出水……
曾經用愛發電,現在用愛出水……一手好濕
就蔡英文那樣的。有個屁水。
2021-04-10 09:31:42
阿楨
非油炸速食麵,未必有你想的那麼健康 2022-04-14 新浪科技

  01
  油炸非油炸,區別在哪?
  ● 非油炸速食麵的麵條表面不黏,是滑溜溜的;
  ● 彈性差但韌性好;
  ● 最主要的一點,吃起來總感覺不太香。
  這是為啥呢?
  因為熱風乾燥的乾燥效率還是低,所以這非油炸麵條的一些性狀,還是達不到油炸的那樣。
  ● 熱風乾燥出來的非油炸速食麵,明顯比油炸出來的要細和扁一些,這樣肯定更利於乾燥;
  ● 掰一下試試,非油炸速食麵明顯韌性更大,因為它的組織更緊密;
  而油炸的呢,經過高溫讓水分溢出後,麵條上佈滿細密的孔,有點被炸酥了的感覺。
  但也正因如此,它在泡的時候才更容易入味,吃著感覺更香。而且,我們對油炸泡面的消化率其實也更高。
  ● 經過油炸的速食麵遇到熱水,澱粉糊化效果會更好一些,所以麵條表面會相對滑而黏一些,更像真麵條,而熱風乾燥出來的非油炸面餅就差了點意思。
  油炸速食麵,軟、彈、黏、滑
  非油炸速食麵的含油量確實低。油炸速食麵的含油量在20%左右,而非油炸的只有5%,差距很大。
  但從含水量來說,油炸的不到10%,而非油炸的起碼15%,所以保質期相對短一些。
  有些非油炸速食麵的脂肪含量,其實跟油炸的差不多。
  非油炸面餅是要使其乾燥,也就是減少水分,面裡的麵筋品質就會差,所以要添加“改性澱粉”來解決。
  但是改性澱粉有點貴,那就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添加“增筋劑”。通常是複合型的磷酸鹽,但它有個缺點,就是有可能含有重金屬。
  熱風烘乾的速食麵吸水效率不如油炸的,所以,那就再添加個吸水劑——瓜爾豆膠,面餅裡還要再添加一個柔軟劑:單甘脂。不過你放心,它也沒毒。
2022-04-15 07:19:01
阿楨
植物奶油做錯了什麼,為啥大家都針對它?2022-06-17

  過去,蛋糕用的很多都是植物奶油——它是將植物油氫化後,加入水、糖、食用香精及其它添加劑製成。而現在,動物奶油成了主流,它也叫淡奶油或稀奶油,是從全脂奶中分離得到的,打發後容易化。
  牛奶中天然含有3%-4%的脂肪。四五千年前,人們就已經會將生牛乳靜置,等密度較低的脂肪上升到表層後收集起來,那就是奶油。
  歷史上,動物奶油又少又貴,人類一直在想方設法找它的平替。
  1902年,德國化學家諾曼根據氫化反應理論,用催化劑使液態植物油變成了固體。隨後幾十年,價格便宜、耐儲存的人造黃油,風靡整個歐洲。
  上世紀90年代初,植脂奶油進入中國,慢慢地,中國人逐漸富裕起來,並且關注到了植物奶油的健康問題,使用動物奶油做蛋糕的店也跟著多了起來。
  其實,在植物奶油出現後的幾十年裡,它和它代表的植物油氫化工藝,一直被視為食品工業的奇跡。原因很簡單,它實在是太好使了:首先它穩定;其次打發率相當高1:3-1:4,動物奶油膨脹率一般1:1.5。動物奶油還比植物奶油嬌氣很多。動物奶油不能冷凍,打發時又要開空調外又要墊冰水的;植物奶油可以冷凍保存,奶油在-2℃-8℃、室溫在6℃-28℃就能打發。植物奶油便宜,1L裝20塊,動物奶油要40-50塊。
  食品工業奇跡到全民公敵
  食物中的反式脂肪酸有兩種。一種是天然來源,主要是反芻動物(如牛、羊)的肉、脂肪、乳和乳製品;另一種是在食品加工中產生,比如食用油氫化、精煉,以及油溫過高的烹飪。
  最近二三十年,研究發現,當反式脂肪酸攝入量達到總熱量的2%,就會大大提升冠心病發生率。 於是,反式脂肪酸成為了全民公敵,很多國家制定法律禁止使用氫化植物油,或者強制標示出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必須要說明,不是所有植物奶油都是氫化植物油,棕櫚油等未經氫化的植物油來生產植物奶油。
  隨著工藝及催化劑的改進,氫化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大大降低,甚至能做到不含反式脂肪酸。當然,這個零也不是一點都沒有,當每100g或100ml中含量≤0.3g時,即可標注為0。
  除了氫化植物油,天然食物和高溫烹飪都可能產生少量反式脂肪酸,世衛建議反式脂肪的攝入量不要超過總能量攝入的1%,一人一天2克左右。
  所以,總之,不論是植物奶油還是動物奶油,都得適量吃,過量吃的話都不怎麼健康。
2022-06-18 08:17:49
阿楨
豬油為什麼從民眾的生活中消失了?和資本有關係? 2022-07-01

說起豬油,以前的家庭根本就不需要在外面買,趕集的時候,隨手讓賣豬肉的給切上一塊豬板油,拿到家裡自己簡單一煉製,用不了幾分鐘,一瓦罐香氣撲鼻的豬油就煉好了,隨吃隨用,關鍵是真便宜啊。
都吃豬油,資本掙誰的錢去?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事情,於是各種關於“吃豬油不健康”的說法就出來了,並且從各個角度去論證,最後這些說法愈演愈烈,有時候,“謊言說了一千遍,就成了真理”,於是乎,很多人就不再敢吃豬油了,於是,豬油就近乎消失了,於是各種叫法的植物油,就“大賣特賣”了。
關於“吃豬油不健康”的說法,會經常拿那些所謂的“飽和、不飽和脂肪酸”、“影響心腦血管”之類的科學術語說事兒,這也是西方所謂“營養學”的說法,明白人對此是嗤之以鼻的。我們先來看看,《本草綱目》中關於豬油的記載吧。
豬油:甘,微寒,無毒,利腸胃,通小便,除五疸水腫,生毛髮;破冷結,散宿血;利血脈,散風熱,潤肺。有補虛、潤燥、解毒的作用,可治臟腑枯澀、大便不利、燥咳、皮膚皸裂等症。知道什麼叫“破冷結,散宿血”嗎?就是預防結節腫瘤,預防血栓。
很多老人,包括一些百歲老人,都是吃了一輩子的豬油,身體還是硬朗得很,特別是在農村,現在還有很多老人在吃豬油,身體還好得很,這就是最好的例證。
  回應
 又一個瞎扯的,首先豬油從未消失,我家現在都還經常熬豬油,以前買豬板油熬,現在更多是買肥肉熬,因為這個更香,油渣更好吃。啥時候和資本扯上關係了?他不賣你不能自己熬?況且現在也有商品豬油買。
 《本草綱目》是否比現代營養學更科學咱暫且不論,就說《本草綱目》說豬油好,有各種功效,就能證明天天吃頓頓吃豬油好嗎?《本草綱目》講的是中藥不是食材啊,作者說以前的百歲老人都是吃豬油長壽的,那現在的人均壽命遠高於以前,我能不能說是現在植物油的功勞呢?
2022-07-05 08:56:47
阿楨
這10種被吹上天的“偽健康”食品,坑你的錢還讓你胖! 2022-10-06

01 蔬果乾
油炸蔬果乾不僅營養成分流失較多,還存在高油高鹽等問題。真空冷凍乾燥後蘆筍的維生素C、蛋白質、糖含量相對於新鮮蘆筍的保存率分別為63.86%、80.49%和81.68%,但都不如直接吃新鮮蔬果。
02果汁
水果榨汁後營養也會流失,獼猴桃汁維生素C保留率為88%;草莓汁71.11%;柳丁汁67.24%。另外很多都不是100%純果汁,很可能含有添加糖。
03 果脯蜜餞
果脯蜜餞大多高糖、高鹽、高熱量。
04粗糧餅乾
粗糧餅乾中的粗糧並不多,最多的是小麥粉,其次是植物油和白砂糖。
05 花式麥片
最多的是白砂糖和植脂末,小麥粉的添加量比燕麥片還多、另外還添加了玉米粉、糯米等原料。
06 素雞素鴨
一般都是用豆製品或小麥麵筋為原料製作而成,為了讓它們的口感更好吃,還會加入植物油、白砂糖、鹽以及調味料等成分,反而可能含有更高的脂肪。
07 果粒優酪乳
這種優酪乳普遍糖含量較高、熱量不低,裡面的果粒也沒多少,不僅不利於控制體重,還容易誘發齲齒。
08 乳飲料
牛奶含量很少、更多的成分是水,蛋白質含量低、糖含量較高。
09 功能飲料
功能飲料中並不只是水和營養成分,大多都含有糖和咖啡因,容易讓人出現失眠、心慌、焦慮等症狀,還具有成癮性。
10 核桃牛奶
核桃牛奶屬於調製乳≠純牛奶,不是補鈣和蛋白質的好選擇。比如下圖這款核桃奶,蛋白質僅為2.4克/100克,鈣僅為80毫克/100克,而牛奶的鈣為107毫克/100克。

為什麼現在不允許用泔水喂豬了,不衛生嗎?可幾千年不都這樣過來了嗎 2022-10-04
  回應
 小時候吃過一次父親單位食堂拿殘羹剩菜喂出來的豬,味道好吃過之後至今難忘。我這小縣城以前還經常有養殖戶專門收購街上飯店裡的剩菜剩飯潲水拿去喂豬,肥肉油光水滑,味道很好。
 以前農村用剩菜剩飯養幾隻雞鴨都勉為其難,豬是很能吃的,是以豬草番薯、飼料(麥麩,米糠)甚至糧食為主,潲水只是稍帶,廢物利用而已。同時,以前的家庭潲水,不宜喂豬的東西不會進入。現代餐廳生什麼都有,不說紙巾筷子和塑膠等,單是魚刺和骨頭就能要了豬命。
 我小時候也喂過豬,潲水放幾天,又餿又酸,也照喂不誤,城裡潲水也差不多,我見過天天有人來收,推個板車,一路推過去,車上有幾大桶。
 泔水喂豬是各種傳染病的重要傳播途徑,尤其是非洲豬瘟,專業化的養豬場對消殺、防疫的要求非常高,即便個體戶,都不用潲水,因為出欄時質檢很麻煩。
2022-10-07 07:43:42
阿楨
董佳寧:自助餐廳為什麼慢慢消失了?2022-10-06

自助餐這種形式,消費者的心態會發生非常明顯的異化。不是沖著吃飯去的,也不是沖著享受服務去的,而是去比賽的。
  回應
自助餐並未減少,減少的是高端自助餐。而盒飯、司機速食類型的自助餐依然紅火。十多塊錢的價格,少則七八個菜多則十幾個菜,就是日常飲食,實惠好吃,也不會有什麼想要吃回本的想法。
自助餐最大的優點,不是量大管飽,而是能做到食物多樣性。還省得點菜等菜了,多人口味又有可能不同,互相遷就也挺累的。比較輕鬆自在

河南一景區回應“無人值守1元午餐”是炒作:堅持6年,收入比賣的多 2022-10-04

周先生說:“最初的想法純粹是想讓遊客吃上一口熱飯,2017年10月第一次搞這個活動的時候,是免費贈送的,結果發現很多遊客浪費食物。所以從2018年開始,我們象徵性收費1元,讓遊客珍惜食物,拒絕浪費。”“1元午餐包括一個雞蛋、玉米段、黃瓜段、土豆段、紅薯段、小番茄以及一個饅頭,這些東西只付1元肯定是超值的。至於運營成本其實增加不了多少,因為這些食材都是從山下的村民採購的。”
  回應
相比老君山景區的1元國慶餐,河南洛陽偃師馬蹄泉景區的“10元管飽店” 全年如一日, 從一家店變一條街。

男子吃飯消費930.9元被收931元:收銀員覺得很正常,溝通後店家已道歉 2022-10-04
  回應
這小便宜貪的莫名其妙
只能說這商家不懂人性。
2022-10-07 07:48:16
阿楨
我見過最健康的吃法是荷蘭人的飲食,荷蘭人幾乎個個精瘦 2022-11-13

【本文來自《中國高血壓診斷標準下調,患者數量翻倍或近5億》評論區】
中國人過去饑荒吃不飽的時候很多菜系潛在的都是用少量食品的量來快速填肚子,那麼必然就是高熱量高脂肪的東西,中餐飲食結構必然導致高血壓。重鹽重油的餐飲口味必然加重高血壓。
我見過最健康的吃法是荷蘭人的飲食,主食土豆泥,裡面夾著胡蘿蔔蔬菜和培根牛肉粒,旁邊加一點牛肉或者火腿,或者是鱈魚,加優酪乳乳酪一杯,荷蘭人在西方國家是個異數,西方國家人老了發體,荷蘭人幾乎個個精廋。
  回應
特意搜了荷蘭肥胖率:47%。
打人不打臉,批人不揭短。
奴才眼裡,主子什麼都好,都高級。
我見過最精瘦的是阿富汗、海地、索馬里、葉門、敘利亞、利比亞等國家的人民,他們才先進,人家農業不但不用農藥、化肥、大棚這些,甚至有的都不要種子,長什麼吃什麼。
人在美國,我兒子說,他們在課程social studies裡瞭解到的,美國原住民牙病高發率,跟喝可樂密切相關,墨西哥人特別喜愛可樂,本來墨西哥人很接近中國人的體質,如今墨西哥人超胖很多,可樂基本上算毒藥。
2022-11-15 08:25:56
阿楨
川菜用料太重,油可以論斤,花椒辣椒可以論兩,食材的原味都消失了 2022-12-03
  回應
 要吃原味,去吃清燉白煮呀。本來吃的就是麻辣的口味。莫明其妙。
原 味黨咋就愛惹是生非呢。沒人禁止你們熱愛原味。但也請你們不要對其他口味說三道四!糖醋排骨也不是原味。松鼠桂魚也不是原味。剁椒魚頭也不是原味。愛吃不吃。這和跑肯德基店裡要吃麥當勞,有啥區別?
 過去出版的川菜菜譜裡真的沒那麼多辣椒菜。現在人們印象中的這些辣椒菜,其實都是最近20年流行起來的川渝等地的路邊小吃,街頭菜,江湖菜。之所以是爆炸式流傳。原因非常簡單。因為辣椒麻椒有一定的口感成癮性。另外,對傳統菜系衝擊最大的,其實不是其他的菜系對手,而是燒烤。燒烤這種料理業態,現在不僅是中國大江南北各地青年人的最愛,也是全球衝擊傳統餐飲。日本那種烤串賣酒的店也越來越多。操作簡單,利潤大。不管什麼牛羊豬雞魚蝦,還是各種蔬菜水果,串起來一烤,撒上佐料,刷上燒烤醬,配著冰鎮啤酒,大家在戶外一坐就開吃。輕鬆,愜意,舒服,沒那麼多講究。以後的青年人,無論哪裡的,都只會越來越適應這種業態。什麼川菜,魯菜,淮揚菜,粵菜,什麼老字型大小,大酒樓,最後都會成為一種高雅消費。
 原味這詞,早先源於烹飪技藝落後,大多受環境或生產水準的影響而產生的飲食習慣。實質就是不會烹飪多樣化,只會用最簡單的手法。後來,經濟實力加持下的自信,通過一些文化包裝而向外輸出,將其詮釋為”健康美味、品質生活“的唯一標準。試圖讓所有人都接受。而現代,工業化食品加工的蓬勃發展,飲食過於富足,也使得一些人的思維產生了變化,抗拒食物的多樣化,並將其定性為不健康,也試圖讓所有人都接受自己的理念。區域文化多樣性、飲食多樣性,才是正常社會。畢竟美食從來都是多元化的定義,從來沒有”唯一“的標準。消除多元化而趨唯一,是種典型的西方殖民思維。
2022-12-03 09:04:42
阿楨
如何讓大家真正相信中醫?說明化學成份、分子結構和治病機理 2022-12-16

科學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的中醫專家始終停留在幾千年草本研究上面,為什麼不把化學成分研究明白,提取這些草本中有用的化學成份,治病效果豈不是更好,不需要我們動不動就把幾千年的傳統和神醫搬出來就能讓那些黑中醫的人閉嘴嗎?
  回應
 中醫有宏觀和微觀上的理論,其體系不是西醫所能比的,各有其道。你學了點化學知識,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微觀的世界,有比分子、原子更小的單位,甚至目前的科學都無法觸及的東西,連最尖端的化學家都表示自己在化學領域的空白,偉大的科學家活到最後不得不相信神學來描繪人類對無知的敬畏。
 獲諾獎的氫化植物油為什麼會吃了一百多年,直到2015年FDA才將其從一般可食用食品添加劑清單中刪除?主因是人體太複雜,而現有的科技水準還很落後,這又引出另一個問題:一款新藥的研發才十餘年的時間,怎麼保證藥品的安全和有效?臨床一二三期和雙盲試驗的科學性也要打個大大的問號。事實上也是這樣,50%的西藥問題是在上市之後才被發現,90%的西藥已經被淘汰,很多藥廠也提前準備出大筆資金用於繳納罰款。
 實然觀:避免科學主義和玄學鬼之道,在於理性客觀務實,比如中醫藥是經幾千年臨床實踐且有療效的經驗科學,除去熟爛的陰陽五行,素樸的陰陽辯證觀,還是很符合以恢復人自己均衡健康的現代療效觀,即使被現代醫學接受的針炙、某些經絡不為西醫的神經內分泌系統所證明、但憑確有療效、也應理解成現代醫學儀器及方法之不足而非偽科學,同理,中藥的許多複方、不能因很難通過FDA(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在動物尤其人體實驗的定性定量要求、而棄之如偽藥[不管中醫還是西醫只要能治病的都是好醫]、相反、只要通過毒物實驗、便可運用現代生技量產(古代中藥的炮製尤其煎煮是複方有療效之主因,經複雜的生化作用產生的許多奧秘[反中醫藥者常有雙標:只准西醫藥有專利機密、不許中醫藥有獨家秘方],即使現代生技也萃取不出,更何況只將藥材磨成粉,難怪台灣健保號稱科學漢方的藥粉沒啥療效,又難怪以水煮驢皮唾棄阿膠只是膠原蛋白是種偏見、即使膠原蛋白也因材料和分子大小尤其複方之異而有不同療效。)
https://mypaper.pchome.com.tw/jsoujsou/post/1375011544
  相關新聞資料
中醫藥方證學的現代化研究
https://www.cas.cn/ky/kyjz/200111/t20011108_1025508.shtml
2022-12-18 09:21:43
阿楨
2012年我國每人每天平均食鹽的攝入量為 10.5 g。 按世衛建議每日 5 g。
  回應
現在最反感這種科普,今天中國人這不能吃,每天那不能吃。 反正就是中國人的飲食全是毛病。 不能吃豬油,被忽悠了多少年。特麼後來才發現,都是油商的套路。 味精不能吃,是雞精商家的套路。 背後全是利益暗藏! 你不就是想推銷低鈉鹽嘛。 省省吧!

我們花了幾千塊裝了個洗碗機,結果現在就是個擺設了

【本文來自《在韓國洗碗機等小眾家電的普及率遠高於我們,更不用說地暖了,人家早就普及了》評論區】
要用洗碗機的話,先把殘渣請理一下,一個一個擺洗碗機裡,然後放洗碗劑,然後去幹別的,等機器洗完了的收進消毒櫃,整個洗完時間跨度大約半小時。
我覺得洗碗機適合以下幾種情況:一是極度不願洗碗,不管碗多碗少的,由洗碗機代勞很合適;二是家庭人口多碗碟量大的,可以大大減輕人的勞動量;三是碗量雖不太大但容易為洗碗發生矛盾的,為碗置氣不值得,用機器來調和矛盾。 如果不是上面的情況,你需要瞭解以下幾點: 1.用洗碗機不是不需要勞動。人需要做的是倒菜、擺放(擺不好容易洗不乾淨)、操作機器、洗完取出,不能把機器當碗櫃。2.洗碗機超快洗需要30分鐘。 3.洗碗機價格高,占地大。4.洗碗機需要耗材。如果每餐產生的碗少,10分鐘就收拾完了,這種情況下洗碗機不如人。
2023-02-13 07:41:48
阿楨
西班牙將成最長壽國家,他們做對了什麼,擠下長年霸主日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9b6FsEoOaA
  回應
我覺得地中海飲食有影響,生活步調的影響也很大,東亞這,生活步調都很緊湊,工作壓力也大,拉丁民族生性較樂天浪漫,生活步調相對緩慢許多
地中海飲食? 歐豬5國!
地中海飲食,除了大量不飽和脂肪酸更重要的是減少精緻穀物可以減少胰島素壓力,午睡也是身心放鬆
可能是橄欖/紅酒油商的廣告。西班牙食物也不見得多健康,醃制食品很多火腿香腸很鹹很鹹的。西班牙的火腿那麼有名,黑豬肉也是最高級的豬肉,這些算紅肉/加工肉
甚麼地中海飲食?根本有錢人飲食
地中海飲食 在台灣吃一天要花個6百 真的是窮到只能吃垃圾了
這些西班牙的健康習慣從來就存在,為什麼以前他們的平均壽命沒有超過日本?
日本人長壽並非生活習慣而是醫療技術及制度, 其它是飲食, 食量適中清淡, 愛喝茶文化及魚類大國。
日本人蔬菜吃太少,水果又貴,近年人們更愛吃紅肉,拉麵湯底死鹹⋯ 男女熱愛煙酒,沒有一天不喝酒,加上壓力大😫還那麼長壽已經很厲害了
其實日本的長壽還存在一個問題:無限長照。歐洲是以保障老人健康為前提,有限度提供醫療資源。日本是老人還剩一口氣,就無限續命,生活品質則難以保證,本質上是以青壯年過勞為代價,養肥了醫療產業。
一直感覺日本人長壽根本就不科學,他們睡眠時間極短,日本人工作到死為止,並且日本的環境也很一般,房子很小。日本男人整天抽煙喝酒的。
一個探討西班牙為何長壽的影片竟然一堆人留言長壽要幹嘛
其實不是所有人在乎長壽 活太久很累很累的 老了一身毛病 又孤獨
有錢長壽是幸福,沒錢長命是折磨
長命百歲要幹什麼,花大錢住加護病房嗎?看到那些加護病房的老人,還不如安樂死
老了之後行動不便,沒法自理還要依賴別人,這樣長壽有什麼意思?
午睡是很痛苦的,從學生到成年都是
美國生理學家Ancel Keys 的研究項目極巨爭議性

2040年取代日本 西班牙平均壽命將稱冠全球
新研究指出,西班牙在2040年的平均壽命將增至85.8歲,微超日本(85.7歲),新加坡(85.4歲)和瑞士(85.2歲)。美國將自2016年的43名掉至64名,平均壽命79.8歲,中國將大幅爬升29名至第39名。
2023-10-13 08:30:5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