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0-30 06:19:48| 人氣2,503| 回應28 | 上一篇 | 下一篇

《東歐變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洪茂雄的《東歐變貌》(時報出版,1991)太舊了,只觸及:

蘇聯主動裁軍;柏林圍牆倒塌,東西德統一了,受到世界民主浪潮的衝擊,位於東歐等的共黨國家也都產生了劇烈的變遷。本書詳述波蘭、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亞、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各國究竟發生了那些變革。

無妨,補些網文。


東歐,多半是指德國、奧地利、義大利以東的歐洲,但缺乏明確的定義和邊界,一般有地理和政治兩種劃分方法:政治上的東歐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或遭蘇聯併吞,或成為蘇聯的附庸國,政治上實行共產黨專政,經濟上多採用計畫經濟體制的國家,這點與西歐相反。大多東歐國家以斯拉夫民族為主體,居民多信奉東正教,但共產黨時代,官方推行無神論。

地形

本區的地形大致可以喀爾巴阡山為分界,分成南北兩部分。

北部的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小國平原廣闊,為歐洲大平原的東段,地勢由南向北傾斜。第四季的大陸冰河在平原南部留下肥沃的冰河外洗黃土,也在平原的中北部地區堆積了成群的冰磧丘,使平原成波狀起伏。冰磧丘間的東西向窪地,自古以來即為東西向交通的必經之地。

東歐南部地形較為複雜,山地平原交錯,只有在匈牙利東部和羅馬尼亞南部,才可見到面積較大的平原,上覆肥沃的沖積土,為農業的重要地帶。高大的山地散佈,對交通構成嚴重的阻礙,所幸山地間有多處通谷和隘口,可作為出入的門戶。本區是喀斯特地形的分佈區。

東歐以東、烏拉山以西的歐俄部份,是一片遼闊且起伏平緩的古老陸塊,地層十分穩定堅實,全境多屬久經侵蝕的準平原,有主要位於俄羅斯境內,故稱俄羅斯平原。平原中部為瓦耳代丘陵,是河流的分水嶺。
位於裏海和黑海之間的高加索山,是歐亞的界山之一,山勢高大,地形崎嶇複雜,夾雜著高原、平原和低地。

氣候

受位置影響,過渡性質是本區氣候最主要的特徵。北部各國介於西歐和國協之間,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間的過渡性氣候,冬天酷寒,地面積雪自西部的數週,向東逐漸增加到俄羅斯邊境的兩個半月,雖冷於西歐,卻較俄境溫暖;夏季較西歐熱,卻又較俄羅斯涼爽許多。南部的前南斯拉夫各國、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位居巴爾幹半島北部,屬於地中海型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之間的過度性氣候。
東歐距離溫暖的北大西洋已遠,全區最冷月均溫皆在零度以下;夏季則因地處內陸,缺乏水氣調劑而顯炎熱,最暖月溫度自北向南見增,北部平原四國不足20℃,南部各國則多超過20℃。
歐俄大部分位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內,冬季漫長而嚴寒,夏季短促而溫暖,春秋季甚短,年溫差甚大,而且愈東愈明顯。夏季是主要雨季,水氣主要由西風自北大西洋帶入,年雨量約為500公釐,且由西向東遞減。
本區冬溫甚低,故河流冰封,雪橇通行,冬季[3]長達六個月至八個月。由於氣溫甚低,空氣中水氣含量稀少,故溼度甚低,空氣十分乾冷。夏季由於地處內陸,氣溫較西歐暖,受緯度影響顯著。沿海地區受海洋影響,夏季氣溫低於內陸,但差異不大,冬季亦沿海較暖。
冬季降雪區域廣泛,每年十一月至翌年三月,時常落雪,北部泰卡(Taiga)針葉林區,冬雪最多,經常積雪二、三呎,春季雪融緩慢,融雪水滲入土中,可供植物吸收,對寒帶森林的發育裨益甚大。
南部和高加索地區因山脈阻擋俄羅斯酷寒氣流南下,氣候較暖,有助於旅遊業的發展。高加索地區由於緯度較低,氣候上已帶有濃厚副熱帶色彩。

民族

斯拉夫民族發源於今波蘭東南部維斯杜拉河上游一帶,於西元一世紀時開始向外遷徙,至六世紀時期居地已經遍佈東歐以及俄羅斯地區。依居住地的不同,斯拉夫民族可分成東、西、南三支,其中東支主要分佈於俄羅斯境內,分佈在東歐各地者以西、南兩支為主。
馬札兒人原為烏拉山西側的草原民族,於西元九世紀建立匈牙利王國。在向西遷徙的過程中,曾與斯拉夫人、西突厥人混居,移居匈牙利平原之後又受日耳曼文化的影響。
阿爾巴尼亞人主要分佈於今阿爾巴尼亞和塞爾維亞的科索沃省,由於十四世紀以後一直後到土耳其的統治,文化充滿東方色彩,宗教上也以信仰伊斯蘭教為主。
羅馬尼亞人是東歐唯一的拉丁語民族,但跟大多數斯拉夫民族一樣,信奉東正教,他們是古羅馬人的後裔,因羅馬帝國曾在此建省並統治由留居東歐。

宗教

東歐大部分地區信仰東正教,(斯洛伐克、匈牙利、捷克、波蘭例外)。亨廷頓在他的文明衝突論中提出西歐與東歐的分別在於是否信仰東正教,因此希臘應算是東方國家。前南斯拉夫地區也有部分民族信奉伊斯蘭教。

經濟

區盛產小麥、馬鈴薯、甜菜、向日葵,養畜業發達。東歐是俄羅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這裡人口眾多,城市密佈、交通網發達,分佈有許多著名工業區,如莫斯科、彼得堡(列寧格勒)工業區,頓巴斯工業區,烏拉爾工業區等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9C%E6%AC%A7

北約東擴計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被支持西方民主政制的國家,以及支持共產主義的國家瓜分,以美國、英國為首的國家,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主要抗衡蘇聯的西侵。而受到蘇聯控制的歐洲共產國家,就組織了華沙條約組織,抗衡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在冷戰結束後,華沙公約組織瓦解。而原有的華沙公約成員國,亦不再受蘇聯或俄羅斯配支配。北約東擴,就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將原有華沙公約成員國吸收,成為其成員國。
由於北約東擴後,北約軍隊便在俄羅斯邊境駐紮,一度引起俄國的不滿和關注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C%97%E7%BA%A6%E4%B8%9C%E6%89%A9%E8%AE%A1%E5%88%92

北約東擴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4-03/31/content_1392966.htm

東歐和前蘇聯統合模式解析>洪茂雄

一、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所謂「區域整合」(Area Integration)最具代表性的模式,除了由歐洲煤鋼共同體發展而來的歐洲聯盟之外,另一個就是由蘇聯主導的「經濟互助委員會」(Council for Mutual Economic Assistance,COMECON)。前者的發展模式廣受世人矚目,其對世界所發揮的影響力舉足輕重,被譽為區域性統合最成功的範例。後者的發展模式,雖也是在歐洲崛起,曾一段期間和歐洲經濟共同體互別苗頭,相互競爭,但因內部凝聚力薄弱,成員國興趣缺缺,最終因東歐的民主化而宣告瓦解。有關東歐和前蘇聯在戰後的統合歷程,乃是本文所要探討的範圍。這篇報告主要的目的,希望釐清和解答下列問題:
第一、戰後前蘇聯和東歐國家在什麼樣的時代背景走向統合?
第二、這種戰後形成的所謂「社會主義陣營」,是經由何種機制進行統合?
第三、「經互會」和華沙公約組織(Warsaw Pact ,WP)成立之後,其所欲達成的「一體化」之效果為何?
第四、何以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這種形式的統合終告失敗而解散?
嚴格地說,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所建立的「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Russian Soviet Federative Socialist Republic, REFSR, 簡稱蘇俄),至一九二二年十二月通過聯盟條約,正式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Union of Socialist Soviet Republics, USSR,即一般所通稱的蘇聯),由原來的俄羅斯、烏克蘭、白俄、南高加索聯邦等四個創始會員國,逐漸擴大到中亞地區,至一九四O年八月又將波羅的海三小國強行併吞,於是使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增至十五個1。此種發展形式,也有學者認為是另一種類型的整合。惟這樣類型的統合模式,僅建立在擴張性、強制性和「蘇維埃化」的基礎上,其企圖野心昭然若揭,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二、東歐和前蘇聯統合的時代背景

(一)「統合」在社會主義國家的意義「統合」一詞係譯自英、法、德文 Integration,又有人譯為「整合」。按外文的「統合」或「整合」,此一概念在人類學、民族學和社會學等學科領域各有特定的指謂:人類學和民族學著眼於,如何涵蓋文化所有部分,並因此達到完滿狀態2;社會學所指稱的「統合」,則是如何建立社會文化均衡的平衡力,藉以造成一種新的「整合」之變化。另有一派學說,把「統合」作為二種不同發展形式:其一是表現文化特性有「邏輯意識的統合」;其二是表現社會體系特性的「因果功能整合」。3在政治學的稱謂,以法蘭克福學派重要人物馬庫瑟(Herbert Marcuse)的說法較具代表性;馬氏稱「統合」是某種形式共同體內部透過協商,而非通過強制,所形成的團結統一和協調發展,進而使該共同體成為一個十分有效的統合體;換言之,可以指涉某少數集團逐漸去適應多數集團的社會文化之變化過程;特別是在少數民族逐漸適應其他較大民族的社會文化,而較大民族也平等相待,賦予相等權利的變化過程,甚至可以只把某些不同而又相互有較為密切聯繫的公共機制,如教育和與其相關機構,合併為一個統一系統的過程。
前社會主義國家的經互會,其「統合」源自三個命題:其一、社會主義國家相互關係的性質,與蘇聯境內各加盟共和國及民族相互關係之性質相同,均源自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基本概念;其二、社會主義國家正沿著一個不可逆轉、相互接近(Sblizhenie)的歷史過程前進;其三、此一相互接近的過程正在向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一體化。這個由蘇聯主導,為抗拒馬歇爾計畫而成立的經互會,於一九八九年宣告解散;其歷時四十載之所以解散的主因,將在本文第五節詳述。

(二)抗拒馬歇爾計畫歐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慘遭戰火蹂躪,百廢待舉。一九四七年六月美國國務卿馬歇爾(Marshall)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倡議如何將歐洲從廢墟中拯救出來,提出所謂的「歐洲復興計畫」(European RecoveryProgram),即一般俗稱的「馬歇爾計畫」(Marshall Plan)。6該計畫包括整個歐洲被納粹德國侵略破壞的國家,但當時史達林別有用心,深恐這個復興歐洲經濟的藍圖會削弱其對東歐的影響力。一九四八年這個揭櫫協助歐洲復興的馬歇爾計畫正式開始運作,當時蘇聯封鎖西柏林對外交通,升高柏林危機,隨即策劃捷克共黨奪取政權,於是莫斯科為了進一步有效控制東歐,乃對馬歇爾計畫採取反制行動,於一九四九年一月,蘇聯邀請保加利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等六國在莫斯科舉行會議,決定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同年四月,在莫斯科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正式宣布該組織成立。
由此看來,「經互會」的成立比「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前身,於一九五一年三月成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還早二年,不過,當一九五七年三月西歐法、義、西德,荷、比、盧等六國簽訂羅馬條約,正式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開始展現其經濟統合成效時,由蘇聯領導的經互會集團始於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召開第十二次會議,才通過該組織的章程,並簽訂議定書。此種現象正說明「經互會」的成立,完全基於政治考量,特別是蘇聯的利益,而非為東歐區域發展的繁榮和進步設想。(三)蘇聯的企圖野心五○年代歐洲呈現分裂,壁壘分明,愈為顯著。蘇聯面對一九五四年西德獲准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並在次年巴黎條約批准生效,以及西歐國家經濟快速復甦,致使莫斯科共黨領導當局感受到其安全備受威脅,遂有加強控制東歐地區的迫切需要。
為此,蘇聯乃提出如前所述的「一體化」概念,試圖由下列機制達到其控制東歐效果:第一、通過「經互會」架構的運作,實現所謂「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一體化;第二、透過華沙公約組織架構的緊密合作,實現軍事一體化;第三、在「經互會」和華沙公約組織兩大支柱交互運作下再配合「黨際」關係的親密聯繫,走向政治一體化;同時,經由全面多邊與雙邊的接觸,實現「蘇維埃化」,以達成文化一體化;很明顯地,蘇聯的企圖野心昭然若揭,莫斯科想利用「經互會」做為鎖鍊,綁住東歐國家經濟發展的自主性,試圖以華沙公約組織作為工具以約束東歐這些社會主義國家軍事與外交的獨立性。一九五六年十月和一九六八年八月,蘇軍先後入侵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阻止其擺脫「社會主義大家庭」,即是明證,有關東歐的統合機制和組織架構在下一節討論。

三、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統合機制(一)經互會 — 經濟一體化經互會主要機關有:經互會會議(或稱大會)、執行委員會、合作委員會、常設委員會、秘書處。經互會會議為最高權力機關,由所有成員國政府總理率領的代表團組成,每年召開一次,根據三分之一以上成員國的提議或同意,還可召開非常會議。大會每年輪流在各國首都舉行,由主辦國代表團主席擔任會議主席;執行委員會是主要執行機關,下設合作委員會、常設委員會和秘書處,並審核經互會人事編制和預算。執委會成員由各國副總理組成,亦是各國常駐經互會代表。執委會每季召開一次會議,會議主席由各成員國代表依照國家名稱俄文字母順序輪流擔任主席,任期一年;合作委員會是根據經互會會議決定設立,其下設有計畫工作、科學技術和物質技術供應三個合作委員會;常設委員會亦是根據經互會會議決定成立,絕大部分為部門的多邊合作委員會。由各成員國任命之代表團組成,代表團團長一般為國內相關部門的部長或主任,各國可選擇性地參加,計有化工、有色冶金、非金屬冶金、運輸、建築工業、電能、民航等二十二個常設委員會;秘書處是行政和執行機關,負責處理日常事務,有秘書一人和副秘書若干人。秘書由經互會會議任命,任期四年,副秘書由執行委員會任命。此外,經互會還設有法律、價格、水利、商業、發明事業、國內貿易、船舶、和勞動等各部門代表會議,以及世界社會主義體系國際經濟問題研究所、標準化研究所和管理問題國際研究所等三個研究機構。而經互會在組織特性方面,主要分有以下三點:

其一、不具有超國家性質。「經互會」的組織架構中並無立法機構的設立,而且在憲章中也未說明立法的程序。因此,自成立之初起,一切的活動全然缺乏法律的規範。再者,「經互會」是具有對外締約的權力,但「經互會」代表對外簽訂之條約效力並不能直接約束各會員國,而須經過各會員國國內法的追認才能實施。另外「經互會」會員國多半是透過雙邊或多邊的協定來加強彼此間的合作,因此幾乎沒有適用於所有會員國的共同政策產生;
其二、政治色彩濃厚。設立「經互會」並非純屬經濟性考量,二次大戰後,蘇聯為了阻止東歐國家加入「馬歇爾計畫」,乃設立「經互會」這個組織;蘇聯曾於韓戰期間迫使成員國加速重工業的發展,以滿足其參與韓戰之軍需;六O年代蘇聯同中共、阿爾巴尼亞交惡時,蘇聯亦以「經互會」為報復力量,對中、阿實施經濟制裁;此外,蘇聯並以「經互會」充當與西方資本主義競賽的工具,並以自己為領導者自居,使其在和西方國家中作政治談判的籌碼。由此可知,「經互會」的政治色彩極為濃厚;
其三、封閉性高。「經互會」是戰後東西方對壘的產物,對抗西方資本主義的意味高,在經濟自給自足的訴求下,「經互會」和社會主義國家一直佔據各成員國對外貿易總額百分之六、七十的比重,其貿易集中性之高可想而知;其次,「經互會」國家因受到西方國家的極力排擠,參加國際組織的比例並不高,這種現象促使「經互會」成為孤軍奮鬥、封閉性高的區域經濟組織。
(二)華沙公約組織 — 軍事一體化依據蘇聯的說法,西德之加入北約組織是構成華沙公約組織成立的真正原因。事實上,早在二次大戰之時,德國在希特勒的領導之下,以雷霆之勢揮軍長驅直入蘇聯,便造成蘇聯對德國的恐懼。二次大戰結束後,列強依據由美國羅斯福總統促成的「莫根濤計畫」(Morgenthau Plan)瓜分德國,把德國東部若干邦割給蘇聯和波蘭,同時還答應蘇聯對東歐國界的要求;另一方面,蘇聯深恐戰後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德國將再次威脅到自己,便加深分裂德國的決心。緊接著,蘇聯又對於西方國家表示支持西德維持其自衛武力深感疑慮和不滿,所以蘇聯亦不敢掉以輕心,一方面在東德部署重兵及扶植共黨政權,另一方面則加速進行東德蘇維埃化和附庸化的過程,其目的在於把東歐併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並把東歐當作自己側翼安全防衛上的緩衝區。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自二次戰後即給予蘇聯一項堂皇的理由:必須維護自身的安全與防止戰爭在歐洲再度爆發,和發展自己的軍事力量與擴大在歐洲的影響力。所以「華沙公約組織」的成立,也只不過是蘇聯在把自己和東歐整合成一個堅強攻防體系過程中的一項手段。

(三)共產黨「黨際」關係共產黨原則上是每五年召開一次「黨大會」,緊急需要時可提前召開,或召開特別會議。前蘇共和東歐各國前共黨,每逢召集黨大會時,卻是如同「政治大拜拜」,邀請所謂的「兄弟黨」來共襄盛舉,表現其「親愛精誠」,合作無間,如同一家人。由於共產黨的組織體系是金字塔式,其最高權力機關為「黨大會」,大會選出中央委員會,黨代表大會休會期間由中央委員會執行最高權力;中央委員選出共黨的領導核心—政治局(或稱主席團)和書記處,後者是最高執行單位,前者則為最高決策單位,即共黨的權力核心所在。除了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的領導人稱主席外,東歐各國和蘇聯的共黨頭目則稱總書記或第一書記。因此,這些共黨在馬列主義教條下的基礎上較容易建立共識;尤其東歐各國的共黨絕大多數是由蘇共扶植成長茁壯,莫斯科自然而然以共黨世界領導中心自居,企圖實現社會主義國家政治一體化,來達成「第三羅馬帝國」的美夢。

四、東歐國家統合進程的成效

(一)反共浪潮餘波蕩漾觀察東歐和前蘇聯的統合進程效果如何?不難從其內部政局的動盪、經濟發展困境和最終出現和平演變等三個面向即可知其梗概。首先,東歐國家自五○年代到八○年代,幾乎每五年或十年就發生群眾抗暴事件,要不是反共反蘇,就是要求自由化試圖擺脫共黨控制。其中最引人矚目者,舉凡一九五三年六月,東德工人率先揭竿而起爆發反蘇和反共浪潮;一九五六年波蘭發生波茲南事件,出現反共反蘇示威;同年十月,匈牙利布達佩斯宣布中立,退出華約,民眾要求自由民主,而遭蘇軍血腥鎮壓;一九六八年八月捷克斯洛伐克由杜布切克(A. Dubcek)領導的捷共展開所謂「布拉格之春」的改革運動,僅持續二百天即被蘇聯率華約集團出兵干預;一九七六年和一九八○年,先有「KOR」(保衛工人委員會)暗中從事串連,教育工人,爾後「團結工會」迅速崛起,掀開東歐第一個獨立工會自由化,進而帶動一九八九年八月建立東歐第一個「非共化」政府,並營造東歐國家邁向民主化的思想基礎。無庸置疑,如果東歐的統合績效卓著,東歐國家的老百姓就不至於煞費苦心,向共黨政權挑戰。

(二)各國經濟陷入困境其次,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由於經濟決策權集中於政治領導階層,經濟管理權責則如金字塔似的層層節制,把資源強制地集中於經濟發展的重點部門。此類措施的目的與功能,固然可使經濟在短期內快速成長,同時藉重工業和原料工業為主的工業化,使經濟結構迅速轉變。但好景不常,馬列主義的框框畢竟重重限制,加上共黨官僚主義的僵化,使得這種號稱具有優越性的「社會主義體制」弊病橫生,經濟發展每下愈況。明顯地,戰後四十一年來,由社會主義體制所顯示的各項建設,已遠遠落後於西歐;東歐對西歐懸殊的生活差距,早在一九五○年代開始,東歐國家亦極力尋求各種不同程度的政經改革,但在一九五六年匈牙利事件和一九六八年布拉格之春兩事件爆發以及體制運作的僵化,效果有限,仍難以解決經濟困境。

(三)共黨政權和平演變再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一向被視為鐵幕國家的東歐集團,四十年來在紅色極權的恐怖統治之下,自由的火花民主的幼苗,屢遭踐踏,幾乎難有茁壯的機會。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有不少國家被赤化,而失去自由,但還沒有由共黨「一黨專政」轉化為多黨民主的先例。可是一九八○年代最後半年,在東歐卻出現一連串劃時代的變革,而使這些所謂「共黨國家」的原來面貌完全改觀。諸如:一九八九年九月,波蘭經由自由選舉而誕生東歐第一個「非共」領導的政府;十月七日,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宣布與馬列主義決裂,自行廢黨,改名「社會黨」,更推波助瀾,增強東歐「非共化」的勢頭;十一月九日,修建已達二十八年的「柏林圍牆」突然開放,非但導致東德共黨政權垮台,而且加速了東西德統一的進程;緊隨著東德快速的變革,於十一月十日,保加利亞執政長達三十五年的保共領袖日夫可夫(Todor Zhivkov)也被迫下台;隨後,捷克斯洛伐克亦引發一場和平革命,捷克領導階層交出政權,平反一九六八年的「布拉格之春」事件,使得當年改革運動的領導人杜夫切克奇蹟式的復出,接掌國會議長,而國家元首改由著名異議份子哈維爾(Vaclav Havel)接任;同年十二月,這令人感到訝異的是,堅持史達林主義的羅馬尼亞齊奧塞斯庫(N. Ceausescu)政權,儘管控制森嚴,卻是不堪一擊,僅僅在一個星期之內即被推翻。凡此種種,東歐這種革命性的變局,非但已在共產世界產生一波又一波澎湃洶湧的衝擊,而且對戰後東西方形成的秩序結構,帶來深遠的影響。

五、東歐國家統合以失敗告終主因

(一)共黨極權統治欠缺合理性和正當性基礎東歐各國淪入鐵幕之後,奉行馬列主義,實行一黨專政,即使有一部國家根本大法,但均採行史達林模式的憲法,黨政軍一體,沒有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機制;同樣地,這些社會主義國家也定期舉行選舉,但卻不是自由選舉,完全由共黨規劃統一名單,既無選擇權利,更沒有容忍反對聲音存在的空間。因此,東歐共黨政權根本沒有政府和人民之間的契約關係,喪失民意的支持。
(二)由莫斯科主導,會員國向心力不足蘇聯和東歐表面上看來,同質性頗高,均實行社會主義體制,共產黨壟斷一切權力,大多數人民又屬斯拉夫民族,照理說,東歐國家在「經互會」和華沙公約組織的架構下,其統合進程應比西歐國家優越,可是,事實上證明,東歐的「一體化」效果遠不如歐洲聯盟,最終宣告分崩離析。其主因之一,乃係蘇聯主控領導,幾乎是以莫斯科為中心,發號施令,強制性施加給其他會員國,其他會員國的意願和利益,無法充分得到蘇聯老大哥的尊重。且「經互會」不是一個具有超國家性質的組織,成員國當然以追求國家利益為依歸。成員國在發現組織內的弊端後,即產生與西方貿易以爭取經濟利益的想法,一方面歐洲共同體的成功更深深吸引了東歐國家,因此東歐國家多有強烈意願「西向」。蘇聯的極權統治加上東歐國家一直懷疑社會主義經濟統合的效果,因此參與「經互會」多邊合作之意願遂不斷地降低。
(三)封閉性計畫經濟和欠缺流通貨幣,喪失競爭力導致東歐區域政經「一體化」走向挫敗的另一個主因,就是社會主義體制下的中央指令性計畫經濟,欠缺對人民百姓的積極誘因,因循苟且,正當世界邁向地球村,各國的互動互賴愈加密切之際,東歐和蘇聯自我封閉,劃地自限的社會主義經濟自然無法在國際市場嶄露頭角,和充滿活力、日新又新的所謂「資本主義經濟」一較長短。六○年代以後,東歐國家的「經濟一體化」成效,與歐洲經濟共同體相形見絀,根本不能相提並論。甚至,「經互會」盟主的蘇聯,自七○年代能源危機之後,開始出現經濟發展停滯現象,已明顯表露東歐共黨世界的統合沉痾難治,命運無可挽救。
(四)缺乏嚴謹組織規範和共存共榮的吸引力「經互會」是史達林為了因應美國所提之「馬歇爾計畫」的緊急措施,倉促成軍的情形下,使組織的設計與經濟合作的規劃,都缺乏周詳與前瞻性。該會的章程,僅以十七條條文三千餘字的篇幅,籠統地規範「經互會」的成立目的、目標與組織架構等,其他諸如決策程序、立法效力等會員國的權利與義務,卻無明白的規定,導致計畫推行時,無確切的法律依據,任憑蘇聯呼風喚雨,操縱全局。其次,「經互會」內缺乏一個超國家的權威機構,以負責合作計畫的統籌、執行與監督,亦是社會主義經濟統合失敗的原因之一。在「經互會」體系之內,不論對內、對外大小事物之表決,皆以一致決為原則,換句話說,每一國皆有否決權,因此,在議案不符合會員國利益時,就予以否決,致使政策的推動缺乏效率。

六、結語

綜合以上解析,東歐國家和前蘇聯的統合經驗,基本上可獲致如下結論:
第一、儘管蘇聯在戰後將東歐國家牽著鼻子走,企圖經由「經互會」和華沙公約組織二大架構,視同鎖鍊,強行步上「一體化」,但各會員國的國家主權還是存在,並未消失,蘇聯於一九五三、一九五六和一九六八年曾先後出兵鎮壓東德、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國要求自由的行動。但戈巴契夫上台執政時,在一九八九年均予以平反,承認蘇聯過去的錯誤。隨後,戈氏接受這兩個組織成員紛紛求去的要求,沒有使用武力來維繫,令其自然瓦解。
第二、「經互會」和華約組織宣告解散之後,倡導和主導這個社會主義陣營「一體化」的蘇聯,竟然也隻身難保,於一九九一年在地球上消失。原本靠武力擴張而拼湊成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遂告四分五裂,由一個超級大國演變成十五個主權獨立國家,雖然在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俄羅斯、白俄和烏克蘭等,這個通稱東斯拉夫民族,試圖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CIS,又譯獨立國協)作為鬆散組織,背後隱藏「統合」意圖,預留恢復前蘇聯的空間。不過,無論如何,波羅的海三小國已一去不復返,未加入獨立國協;即使獨立國協十二個成員,也各有盤算,國家主權依舊要確保。
第三、東歐國家由「統合」轉向「匯合」(Convergence),寧願放棄原來實行的社會主義體制,轉而認同歐洲聯盟的統合模式,「趨同」西歐的自由民主體制,紛紛積極申請加入。第四、總而言之,由共產黨主導,具有一元化鮮明的意識型態和大國民族主義濃厚色彩的統合,歷史經驗證明是失敗的。試問誰還有勇氣去重蹈覆轍!?
http://72.14.235.104/search?q=cache:eF7amfmIs0YJ:www.taiwanncf.org.tw/seminar/20010224/20010224-5.pdf+%E6%9D%B1%E6%AD%90%E8%AE%8A%E8%B2%8C&hl=zh-TW&ct=clnk&cd=15&gl=tw

歐洲一體化與巴爾幹歐洲化>朱曉中

【內容提要】1995年《代頓協定》簽訂以來,巴爾幹正逐漸變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地區。然而,這一地區的穩定依然脆弱,改革的進程被大量的結構性挑戰、憲政問題、懸而未決的地位、糟糕的經濟形勢和部分國家的政治不穩定所困擾。雖然歐盟薩洛尼卡首腦會議已經承諾,要將巴爾幹國家從保護國和弱國階段送入准備加入歐盟的階段。但要真正完成這個艱巨任務,歐盟必須具備應對巴爾幹國家挑戰的新的地區立場。就目前而言,西巴爾幹國家的歐洲化進程已取得一定的進展。
自20世紀最後10年起,歐洲存在兩個政治自我認同進程。一方面,歐洲中西部一體化進程勢頭強勁,歐盟進一步擴大;另一方面,在歐洲的邊緣,民族國家形成時期特有的力量在原南斯拉夫聯邦的土地上凸顯其魔力,巴爾幹地區日益遊離于歐洲一體化主流之外。
波黑戰爭結束後,特別是進入21世紀後,巴爾幹正在變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地區,但這一地區的形象依然是灰暗的:空氣中依然彌漫著濃重的動蕩味道,部分國家的穩定依然脆弱,改革的進程被大量的結構性挑戰、憲政問題、懸而未決的地位問題所困擾,經濟增長很低,或者根本沒有增長,失業率高,腐敗盛行,公衆態度消極,對新生的民主機構心存疑慮,而且這一地區存在弱國和國際保護國。盡管國際社會對這一地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迄今爲止,這一地區依然沒有出現令人樂觀的政治前景。科索沃的未來、馬其頓的未來,甚至塞爾維亞的未來都尚未確定。
國際社會普遍認爲,巴爾幹半島的現狀不能再繼續下去。但要解決巴爾幹國家緊迫的地位和憲法問題,必須將巴爾幹的未來同歐洲一體化進程聯系起來,這是防止西巴爾幹國家轉變爲歐洲黑洞的唯一途徑。雖然巴爾幹地區的未來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只能取決于這一地區所有國家的共同努力,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巴爾幹地區的問題無法從“內部”解決時,國際社會,特別是歐盟對這一地區形勢的改觀負有曆史和道義的責任。1990年代以來的情況表明,正是在國際社會,特別是歐盟的努力和推動下,巴爾幹地區逐漸擺脫曆史的怪圈,開始穩定下來,在歐盟的幫助下,以“歐洲標准”處理少數民族問題和國家間關系,並逐漸認可這樣的事實:開始或加快國內各個領域的改革,接受歐盟的價值觀,建立睦鄰關系,進行地區合作。這也是巴爾幹國家逐步進入歐洲發展主流的前提條件。爲此,本文有意犖犖大端,對歐盟對巴爾幹的地區政策進行梳理,考察它們如何影響巴爾幹形勢的發展。

一 歐盟早期的地區立場

在南斯拉夫聯邦解體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歐共體/歐盟沒有明確和連續的巴爾幹政策(不同于對中東歐的政策)。如果說歐共體/歐盟對南斯拉夫危機有什麽政策的話,它至多是一個或幾個主要成員國對東南歐地區政策的結果。由此可見歐共體/歐盟當時對東南歐地區外交政策的若幹特點:第一,歐盟的這種反應和處理方式是歐洲地緣政治的“曆史遺産”在1990年代的“再現”,成員國之間的利益差異導致歐共體/歐盟決策過程緩慢並且缺乏前瞻眼光,致使歐盟沒有形成共同和連續的政治立場;第二,歐盟的共同防務與外交政策尚處于初級階段,成員國之間缺乏政策協調;第三,歐共體/歐盟對東南歐的政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雙邊的,而非多邊的。結果導致東南歐地區的沖突未能得到及時的遏制和管理,沖突不斷升級。
巴爾幹地區因種族沖突引起的戰爭、移民潮和政治動蕩,不僅破壞了本地區的穩定與和平,也威脅到歐盟成員國的安全以及歐洲一體化的進程。因此,隨著《代頓協定》的簽訂和波黑實現和平,歐盟開始考慮如何在東南歐地區鞏固這來之不易的和平,也正是從這時起,其針對東南歐的地區政策開始逐步形成。
歐盟先後出臺的巴爾幹地區政策有:“魯瓦約蒙進程”(1995)、“地區立場”(1997)、“對西巴爾幹的共同立場”(1998)、“穩定和聯系進程”(1999)和《東南歐穩定公約》(1999)、“東南歐夥伴關系進程”(2000)、“薩洛尼卡進程”(2003)等。
以1999年科索沃戰爭爲分水嶺,歐盟的地區立場可分爲前後兩個階段。在科索沃戰爭開始之前,歐盟的地區政策更多地受《代頓協定》的影響,而不是布魯塞爾長遠的設想。這一時期地區立場的核心是,強調通過對話與合作,在東南歐進行後沖突管理,讓難民重返家園和推動民主化,進而實現穩定、鞏固的和平。但歐盟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不夠豐富,激勵方式也不夠有力。更爲重要的是,在這個階段歐盟沒有同東南歐國家建立戰略關系。
科索沃戰爭之後,歐盟的地區政策開始具有全面性,實現既定目標的手段也更爲豐富。除了常規的政治手段之外,歐盟強化了經濟杠杆的作用(經濟援助)。最爲重要的是,歐盟摒棄了以往不重視東南歐地區的做法。《東南歐穩定公約》明確將歐洲一體化同巴爾幹的歐洲化聯系在一起,即一俟東南歐國家滿足了入盟的基本條件,歐盟即准備吸納這些國家入盟。歐盟的意圖很明顯,用正式成員國的前景督促東南歐國家鞏固和平,迅速實現政治和經濟轉型,按歐盟的價值觀和制度重塑東南歐國家,使之遠離動蕩和混亂,最終融入歐洲一體化的主流,使歐洲真正成爲統一與和平的歐洲。

1.魯瓦約蒙進程

1995年12月13日,27國外長在巴黎簽訂波黑和平協議之後,在巴黎以北50公裏處的魯瓦約蒙修道院通過了關于“東南歐穩定和睦鄰進程”的宣言,即所謂“魯瓦約蒙進程”(Royuanmont Process)。
“魯瓦約蒙進程”是歐盟爲解決東南歐沖突,實現該地區和平和經濟複蘇、繁榮而提出的第一個地區倡議,旨在一個更廣泛的框架中執行巴黎/代頓協定。它主要是利用非經濟手段多領域、多層次地推動東南歐地區國家之間的對話與合作。該倡議的一個突出特點是,致力于建設和加強公民社會結構,希望能夠彙集和動員所有願意超越文化和社會偏見的公民社會中的力量,讓它們在東南歐國家民主化和減少地區沖突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該文件要求相互尊重國家邊界、民主原則、人權、婦女權益、少數民族權益、人員自由流動、言論自由和私有財産不可侵犯。此外,它還號召限制武器裝備和保持該地區的生態平衡,通過議會制來發展民主,在司法和公共行政領域中進行合作,以加強公民社會結構和反腐敗,以法律保障男女之間的機會均等和平等。
不同于歐盟此後提出的其他地區立場,“魯瓦約蒙進程”更多地試圖依靠理念、依靠非政府組織及其民間的其他非經濟手段,在法律、文化和教育層面上規範人們的思想,通過這種規範來重新喚醒人們對和平和睦鄰關系的渴望,進而實現東南歐地區的穩定。

2.1997年地區立場

1997年4月29日,歐盟第2003次總務會議通過了其對東南歐的第一個地區政策,名爲“發展同東南歐地區國家關系的核心戰略”。文件闡述的地區立場強調致力于鞏固這一地區的和平和穩定,促進經濟複興,推動民主,向更高的人權和少數民族權利標准看齊,在經濟轉軌和國家間更密切合作的框架內,發展同這一地區國家的雙邊關系。
該地區立場的一個新特征是,歐盟首次在發展同東南歐的關系中引入了條件性,並且更具針對性。這些條件主要包括:(1)切實執行讓難民返回家園(包括“國內流動人口”)的政策,政府當局不得對其進行騷擾;(2)尚未簽署普惠制條約的國家必須遵守和平協定的各項義務,包括將戰犯遞解至國際法庭;(3)切實實行民主改革,遵守公認的人權和少數民族權益標准;(4)在普遍平等的原則基礎上,進行自由公正的選舉並尊重選舉結果;(5)不得給予少數民族歧視性待遇和對其進行騷擾;(6)取消對獨立傳媒的騷擾;(7)實施初步的經濟改革(私有化、取消部分價格控制);(8)准備實現睦鄰政策和同鄰國建立合作關系。
符合這些條件的國家可以同歐盟在貿易、技術和經濟援助領域(在“奧博諾瓦計劃”和“法爾計劃”框架內)發展雙邊關系和建立契約關系。

3.穩定和睦鄰進程

1998年11月9日,歐洲聯盟委員會根據《歐洲聯盟條約》J條第二款,通過了一項新的對西巴爾幹地區的政策,名曰“東南歐穩定和睦鄰進程共同立場”。
這個共同立場旨在支持建立東南歐穩定和睦鄰關系的魯瓦約蒙進程,鼓勵有關國家之間的關系正常化和發展對話和信任;推動公民社會領域中(文化、傳媒、科學、工會、非政府組織或宗教以及議員之間的聯系)的地區合作。
從魯瓦約蒙進程到穩定和睦鄰進程的所有地區倡議具有若幹共同特征:(1)這些倡議大都包羅萬象,目標諸多,且相互重疊;(2)倡議旨在通過改善經濟合作實現地區一體化,支持私人投資,並通過推動某領域(文化、經濟、政治和安全)的合作來確保這一地區的安全;(3)共同對付環境問題;(4)支持中小企業;(5)共同打擊有組織犯罪;(6)地區倡議的成員國迅速增加;(7)(除東南歐合作倡議之外)定期舉行會議(中歐倡議和黑海經濟合作主要是外交官會議),使得這一階段存在大量的討論地區問題的論壇;(8)活動經費很少,只有少數項目得以真正實施,大多數倡議虎頭蛇尾、草草了事;(9)地區倡議大多沒有戰略遠景,選擇項目的標准不明確、不透明,沒有評價和影響評估。
上述這些共性決定了這些進程和地區立場存在嚴重的缺陷:即沒有針對東南歐地區産生對抗和沖突的根源制定措施。因此,這一時期東南歐國家的內部改革和地區合作依然受到以往曆史遺産、缺乏共性、可使用資源數量有限和缺乏歐洲遠景計劃的限制和困擾,地區形勢不可能發生根本的改觀。

二 科索沃危機與《東南歐穩定公約》的出臺

自南斯拉夫聯邦解體以來,歐共體/歐盟出臺了若幹地區政策,但總的來說,這些地區立場對于危機的發生一直采取反應性態度,而不是積極地進行預防。尤其是科索沃危機凸顯了國際社會以往對東南歐地區危機反應式立場的缺陷。科索沃戰爭爆發後,歐盟認識到,應該制定一個內容廣泛的一攬子戰略計劃,綜合解決東南歐地區的穩定(安全)、政治和經濟改造問題,在巴爾幹地區實現和鞏固和平,防止該地區爆發新的大規模沖突;引入民主機制和進程,推動經濟轉軌,最終將東南歐國家穩定在歐洲大西洋結構中。否則,不僅巴爾幹的局勢得不到根本改觀,歐洲一體化進程也將受到負面影響。

1.《穩定和聯系協定》

還在科索沃戰爭進行之中的1999年5月25日,歐盟就提出了一項旨在同馬其頓、阿爾巴尼亞、克羅地亞、波黑和南斯拉夫聯盟建立新型戰略關系的計劃。該計劃名爲“東南歐穩定和聯系協定進程”。據此,歐盟向東南歐五國提出簽署《穩定和聯系協定》的建議,以此提高歐盟對東南歐五國“地區立場”的水平。
歐盟稱,“穩定和聯系協定進程”是一項意義深遠的計劃,而不再是對危機簡單的反應,歐盟將同東南歐國家建立新型的契約關系,進而使東南歐國家更加接近歐洲結構的一體化。該地區的所有國家都擁有接近歐盟、完全平等地享有歐洲一體化的前景。歐盟將根據每個國家的具體情況“量體裁衣”,根據每個國家“達標”的程度,制訂與之簽署《穩定和聯系協定》的不同時間表。
簽署《穩定和聯系協定》依然具有條件性。歐盟認爲,爲了建立這樣一種高級關系,東南歐國家應該達到較高的政治和經濟發展水平。歐盟提出簽訂《穩定和聯系協定》的領域包括:(1)民主化、公民社會和制度建設:歐盟和東南歐國家將共同努力,提高地區範圍內的政治結構穩定、發展的持續性、公共行政的有效性和公民社會的活力。加強這一地區國家之間的政治對話,解決沖突和減輕戰爭造成的心理負擔;(2)司法和國內事務:歐盟將向這一地區國家的制度建設、增加執法的有效性、邊境控制以及打擊有組織犯罪和腐敗等領域中的活動提供援助;(3)經濟和財政援助:歐盟會同國際金融機構緊密合作,繼續監督東南歐國家宏觀經濟的發展,同這一地區的國家共同努力,爲私人投資創造適宜的環境;(4)貿易:在發展地區內現有的經濟和貿易聯系的同時,通過《穩定和聯系協定》進一步改善雙邊的政治和經貿關系。
《穩定和聯系協定》內容廣泛,而且考慮到了東南歐國家的不同特點,可操作性強,因而成了後來《東南歐穩定公約》的藍本。

2.《東南歐穩定公約》

在《穩定和聯系協定》的基礎上,1999年4月,歐盟委員會將一個全面解決東南歐問題的一攬子方案提交給歐盟部長理事會,在同月召開的北約華盛頓會議上獲得了廣泛的支持。5月17日,歐盟成員國外長會議批准了東南歐穩定公約草案。6月10日,歐盟外長科隆會議正式通過了《東南歐穩定公約》。7月底,在波黑首都薩拉熱窩舉行相關國家首腦會議,在這個極具象征意義的地方舉行的這次聚會清楚地表達了國際社會已把東南歐的穩定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穩定公約旨在加強東南歐地區國家和平、民主以及尊重人權和繁榮經濟,以取得整個地區的穩定。爲此,這一地區的國家和國際社會要爲結束緊張局勢和危機創造長期穩定的條件。這些條件包括:(1)簽訂和執行雙邊和多邊協定,督促有關國家在國內采取措施克服現有的沖突和潛在的沖突,引入成熟的民主政治進程,舉行自由和公正的選舉,建立法制,完全尊重人權和人的基本自由(包括少數民族歸屬權),建立和擁有自由和獨立傳媒權,根據憲法立法、獨立的司法同腐敗進行鬥爭,深化和加強公民社會;通過嚴格遵守赫爾辛基最後條款,建立信任和和解,鼓勵在歐安組織和地區以及其他機構和安全合作機制中活動,以創造和平和睦鄰關系;(2)保持這一地區國家的多民族和多種族的多樣性,保護少數民族;(3)推動切實可行的宏觀政策、有效和透明的關稅和商業規範制度基礎上的有活力的市場經濟,發展強大的資本市場和包括私有化在內的多種所有制,以便爲所有公民實現更大的經濟繁榮;(4)發展地區內以及這一地區同歐洲其他地區之間,以及這一地區同世界其他地區(包括自由貿易區)的經濟合作,推動公民之間無障礙交流;(5)同有組織犯罪、腐敗、恐怖主義以及所有犯罪和非法活動進行鬥爭;(6)防止因戰爭和迫害引發的居民異地安置,以及因貧困引發的移民;(7)確保所有難民安全和自由地重返家園,通過共同負擔這些國家的困難來幫助這一地區的國家;(8)爲東南歐國家完全融入他們所選擇的政治、經濟和安全結構創造條件。
《東南歐穩定公約》設立了特別協調員,並建立了地區委員會和工作委員會。地區委員會負責處理穩定公約框架內的所有原則問題,作爲穩定公約的指導機構,爲工作委員會提供指南。地區會議將由特別協調員主持。特別協調員負責在單個國家內和國家之間推動穩定公約目標的實現。穩定公約還設有三個工作組負責具體實施項目。第一個工作組負責處理民主化和人權問題;第二個工作組集中解決經濟重建,發展和合作問題;第三個工作小組負責安全問題。
《東南歐穩定公約》的核心是一體化,即將東南歐地區納入當今歐洲發展的主流,參加歐洲的合作和一體化,其目的是克服東南歐地區的緊張和分裂,這種緊張和分裂已經使東南歐地區遭受了十多年甚至幾個世紀的痛苦。歐盟不斷重申,它准備將西巴爾幹國家納入同歐洲更爲緊密的一體化進程中來。歐盟准備最終給予東南歐國家歐盟成員國資格,但歐盟也強調,穩定公約不是加入歐洲一體化進程的捷徑,但它有助于敦促東南歐國家進行必要的改革和擴大同鄰國的合作,以便使他們更接近加入歐洲結構的前景。穩定公約不會取代歐盟哥本哈根首腦會議確定的歐盟擴大的條件。同50年前啓動歐洲一體化使歐洲西部國家受益一樣,歐盟希望,《東南歐穩定公約》也將有助于東南歐地區國家之間的和睦和經濟繁榮。

三 薩洛尼卡進程

在過去10年間,國際社會一直把巴爾幹視爲後沖突地區。這種看法導致對西巴爾幹國家的憲法和地位問題采取臨時解決的方法,對其政策的制定基于所謂“建設性模糊”(constructive ambiguity)的策略。聯合國關于科索沃問題的1244號決議和塞黑憲章便是基于這種“建設性模糊”的“成果”。國際社會一度認爲,發展經濟會減少解決懸而未決的地位問題的壓力。但事實表明,只關注顯性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忽視未決地位問題的政策已告失敗。而只尋求解決地位問題,而不關注緊迫的經濟和社會問題的政策也注定要失敗。巴爾幹既需要解決地位和憲法問題,也需要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2003年6月以前,《穩定和聯系協定》和《東南歐穩定公約》是歐盟在西巴爾幹地區發揮影響的兩個政策性工具。但歐盟的穩定和聯系進程不足以作爲發展成員國的框架,它也不反映歐洲涉足這一地區的深度和廣度。在戰略上,穩定公約與穩定和聯系進程協定都基于鮮明的契約原則。穩定公約把地區合作當作醫治結構性缺陷和防止沖突的手段。而穩定和聯系進程則把雙邊關系的條件性,以及地區合作當作一種輔助的機制。穩定公約或准備加入進程的雙邊條件性已經在地區內引起了新的分裂。雖然歐洲一體化構成了本地區的拐點,但單個國家的弱國性和巴爾幹的歐洲前景時常處于矛盾之中。由此可見,如果要推動巴爾幹國家繼續其歐洲道路,就要求對危機管理、預防沖突、援助改革、地區合作和強化這一地區的歐洲前景重新思考並做出新的安排。確切地說,就是歐盟的地區政策應從沖突後管理和實現穩定的政策轉向發展(歐盟)成員國戰略。
歐洲人第一次把西巴爾幹問題納入歐洲一體化進程,向巴爾幹國家提供歐洲遠景的是在葡萄牙費拉召開的歐盟首腦會議。費拉會議稱,所有西巴爾幹國家都有可能成爲歐盟潛在的成員國。歐盟成員國已達成以下共識:巴爾幹地區是歐洲的一部分,巴爾幹的問題也是歐洲的問題,任何可行的解決方案都應該是歐洲的解決方案。2003年6月召開的薩洛尼卡歐盟首腦會議再次確認,巴爾幹地區對歐洲一體化進程及其成功十分重要,同時,再次承諾西巴爾幹國家獲得加入歐盟的遠景。
巴爾幹“歐洲化”的決定意義非凡。一方面,自1878年柏林會議以來,有關巴爾幹地區秩序的許多理念均告失敗,因爲歐洲列強的利益相互沖突。如今,歐共體/歐盟通過幾十年的發展和壯大,不僅具備了相當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使之有能力解決自19世紀以來一直困擾歐洲的巴爾幹問題。更重要的是,在幾十年的合作發展中,歐共體/歐盟成員國學會了爲共同的利益目標而相互妥協。與此同時,1990年代初巴爾幹國家相互沖突的痛苦經曆和歐共體/歐盟危機管理的經驗教訓告知歐盟,歐洲需要共同行動。因此,歐盟現在能夠提供形成、協調和執行歐盟成員國共同巴爾幹政策的程序和工具。此外,借助入盟前景,歐盟擁有了有效影響西巴爾幹地區政治和經濟發展的工具。入盟的激勵曾經強有力地促使中東歐國家建立穩定的民主、克服雙邊沖突,使其經濟和法律體系與歐洲標准趨同。加入歐盟的前景同樣可以成爲東南歐國家穩定和發展的外部穩定器。只有完全將巴爾幹國家納入到歐盟中去,才可能確保今天歐盟的合作和聯系的戰略優勢。只有巴爾幹國家進入歐盟,才能保護歐盟成員國免遭諸如有組織犯罪和移民這類消極的溢出效應的影響。因此,歐盟及其成員國能夠從東南歐地區國家入盟中獲益。
另一方面,不同于聯系或夥伴關系,歐盟成員國資格對西巴爾幹地區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和現實意義。在象征意義方面,西巴爾幹國家的歐洲前景昭示著這些國家是“統一和自由”歐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而摘掉“歐洲火藥桶”的帽子。巴爾幹地區的歐洲前景有助于推動這一地區國家自身的改革和自由派的成長。進入歐盟內部統一大市場和獲得歐盟的凝聚基金有助于減少巴爾幹國家貧窮和落後的結構性根源。西巴爾幹的歐洲前景,將改變外國投資人對這一地區的風險評估。東南歐國家中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只有融入歐洲一體化進程才能增強他們同歐盟的功能性聯系,培養起地區合作的文化,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消化”地區的“曆史遺産”。
薩洛尼卡首腦會議之後,西巴爾幹國家的歐洲化進程出現了積極的變化。西巴爾幹國家已進一步向歐盟靠攏:2004年3月,歐盟委員會批准了同西巴爾幹的第一個歐洲夥伴關系計劃,同月,馬其頓成爲了歐盟候選國;2005年10月,克羅地亞開始入盟談判;同月,歐盟開始同塞黑就簽署《穩定和聯系協定》問題進行談判;2006年6月12日,阿爾巴尼亞同歐盟簽署《穩定和聯系協定》。
此外,爲幫助東南歐國家加速實現歐洲化進程,從2001年開始,歐盟開始實施一項新的雄心勃勃的全面支持西巴爾幹國家發展的援助計劃,名爲“歐共體援助重建、發展和穩定計劃”(CARDS),以取代以往在該地區實施的“法爾計劃”和“奧布諾瓦”計劃。

四 巴爾幹歐洲化的前景

如今,西巴爾幹國家已經具有了歐洲遠景,但要把它變成現實,無論是西巴爾幹國家和歐盟都面臨著若幹挑戰。
在西巴爾幹方面,存在兩個層面的挑戰。在地區層面上,有科索沃最終地位問題、黑山問題、波黑憲政改革和地區合作方面的問題,雖然它們並非脫胎于歐洲一體化進程,但這些問題會對這些國家走向歐盟的速度産生影響。在國家層面上,這些國家普遍是弱政府,種族矛盾尚未解決,經濟狀況不佳,失業率高且社會凝聚力差。
在歐盟方面,雖然宣稱一體化進程要擴大到巴爾幹,但仍有若幹因素影響著歐盟東南擴的進程和質量。首先,歐盟憲法條約通過進程不順利以及東擴之後的消化問題,已經導致部分成員國國內出現反對進一步擴大的情緒;第二,歐盟內部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存有分歧,對于擴大和深化孰先孰後,態度不一。鑒于這些新的利益或者說權利平衡問題的存在,在很長時間內,歐盟很可能只將西巴爾幹國家定位爲聯系國,而推遲接納它們入盟。2004年的東擴和2007年接納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將消耗歐盟相當多的資源。歐盟許多成員國公民對歐盟進一步擴大心存疑慮,尤其是當他們不了解向東南歐擴大的戰略重要性的時候。此外,歐盟內部也存在這樣的憂慮:巴爾幹國家是否已經准備好融入歐洲一體化進程。可見,擴大了的歐盟中利益和力量平衡已經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有可能引發這樣的政治動力:大幅度提高東南歐入盟門檻,將東南歐擴大推遲到遙遠的未來。
現在,歐盟和西巴爾幹國家的關系已經到了關鍵的時刻。如果歐盟囿于其成員國的利益只贊成給西巴爾幹國家聯系國地位,而不進行擴大,巴爾幹國家中的自由派將因此不得不讓位于民粹主義者和激進力量,這將導致排他性和非一體化的破壞性動力。爲防止發生這種一體化真空,歐盟的決策者要積極制定針對西巴爾幹國家的穩定、聯系和融入歐洲一體化的戰略。2006年3月11日,歐盟和西巴爾幹五國外長在薩爾茲堡舉行會議,在西巴爾幹國家的壓力下,歐盟再次明確西巴爾幹國家的最終目標是成爲歐盟正式成員國。
歐盟推動巴爾幹地區穩定的最佳方式是給出每個國家指示性的日期,如塞爾維亞成爲候選國的目標日期,馬其頓開始入盟談判的日期等。這樣不僅可以使這些國家轉入到地區穩定的軸心中去,而且可以激勵這些國家內部的改革派加快改革的步伐。相反,如果歐盟不向東南歐擴大或長期推遲擴大,國際社會在巴爾幹獲得的穩定紅利很可能毀于一旦,巴爾幹地區將持久邊緣化。巴爾幹國家的失望和缺乏歐洲遠景的憧憬,很可能激發這一地區的極端民族主義的極端行爲,進而使這一地區陷入新的不穩定怪圈。
歐洲的偉大與否有賴于它的決策者是否可以利用自己的政治意志和非凡的耐力,用自己的價值觀和經濟杠杆,向飽經戰亂之苦的巴爾幹地區展示歐洲未來的美麗宏圖,幫助這一地區脫胎換骨,進入和平、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新時代,並最終創建一個自由、完整和繁榮的歐羅巴。
我們拭目以待。
http://www.sinoir.com/monograph/europe/200705/2004.html

220《東歐變貌》

北約東擴:不安的俄羅斯與兩難的歐盟>張國慶

04年3月29日,隨著向保加利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斯洛伐克與斯洛文尼亞7國正式打開大門,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總數達到了空前的26個。在門外,還有若幹個國家在等待著的召喚。盡管莫斯科發出了不滿、甚至帶有威脅意味的信號,但華盛頓卻並不掩飾繼續擴張北約的計劃。美國國務卿鮑威爾明確表示,北約承諾最終會讓阿爾巴尼亞、克羅地亞和馬其頓加入其中,這使前來華盛頓參加觀禮的三國總理感到欣慰。而在不遠處,烏克蘭和格魯吉亞等國正在等待著與華盛頓進一步“交流”。

華盛頓的北約藍圖

鮑威爾在華盛頓發出的聲音再次提示人們,誰在歐洲說話聲音最大。看到了嗎?想與北約靠攏,那就得先學會配合,在諸多方面配合美國的全球戰略。一年前的伊戰中,北約準成員國中不是有6個國家以不同方式積極參加了美國發起但遭到法德俄等國反對的戰爭嗎?今天他們就得到了回報。是的,他們曾經進行過權衡,但最終還是站在了美國一邊。
這些北約“新生”都推行親美路線。在伊拉克戰爭中,它們不顧法德等大國的反對,敢于站在美國一邊。特別是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都“信守諾言”為美軍提供了軍事基地,而在國際刑事法院引渡嫌疑犯的問題上,羅馬尼亞更是率先表示支持美國。為此,美國非但邀請北約成員國波蘭參與伊拉克的維和行動,而且還揚言要把北約總部遷往羅馬尼亞。
在華盛頓舉行的慶典儀式上,布什特別提到了阿爾巴尼亞、克羅地亞和馬其頓這三個積極申請入約國家,肯定它們為阿富汗或伊拉克的事務做出的貢獻,同時致力于在國內建設強有力的民主制度。布什意味深長地表示:“北約的大門將一直敞開,直到整個歐洲實現自由與和平的大團結。”
美國的北約雄心顯然不會止步于3月29日。有了1999年(波蘭、匈牙利和捷克)和此番“成功”的東擴經歷,美國對東擴抱有著歐盟和俄羅斯所難有的熱望。就此,有西方分析家認為,北約擴大的結果將會讓美國的軍工綜合體獲得新的訂單,但這卻並不是華盛頓的惟一目的。在布什的北約“版圖”中,其未來的新邊疆將遠遠超出歐洲的范圍。
美國駐北約大使伯恩斯明確指出,北約的下一步努力方向將是烏克蘭,同時密切同中亞及高加索前蘇聯各共和國的關係。
從目前情況看,在前蘇聯國家裏,格魯吉亞和烏克蘭已經決定將來要加入北約。此外,通過反恐戰爭與美國結成“深厚友誼”的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國家不但允許美軍駐留,而且也並沒有拒絕在“適當時候”加入北約。面對這種局面,俄羅斯外交官感嘆說,對獨聯體國家接近美國,俄羅斯只能旁觀。如今,本應是歐美軍事同盟的北約作為美國世界戰略的中樞機能,其影響力正在擴大至亞洲,這是北約創始人所始料不及的。據悉,北約還計劃建立一個規模小而高效的軍事網絡,覆蓋非洲大陸。
在恐怖主義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陰雲籠罩的今天,美國越發意識到,自己無力“照顧”世界上的所有地區,無論是從財力還是軍力上來說,美國都希望得到北約的分擔。可以預見,未來北約的軍隊將會更多地以維和身份出現在世界各地,特別是出現在那些美軍不願去或不願逗留的地方。

莫斯科的不滿與憂慮

拉脫維亞等波羅的海國家加入北約後,美國的軍事基地已直抵俄羅斯北部邊境,中東歐地區也不再是美俄雙方的軍事緩衝地帶,而如果格魯吉亞能在2007年成為北約正式成員國,北約的軍事觸角將伸向俄羅斯“柔軟的腹部”。由此,被北約緊密包圍的態勢使俄羅斯感到了深深的不安。
冷戰結束多年之後,北約在要求俄羅斯減少駐格軍隊的同時,卻在擴張自己的“勢力范圍”。對此,俄國防部長今年2月在慕尼黑國際安全問題會議上對北約發出了警告;俄聯邦委員會國防和安全委員會主席維克多奧澤羅夫則提出了在獨聯體國家集體安全條約和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尋找盟國的主張。而俄國家杜馬“祖國”議員團領導人羅戈津認為:“應該加強俄羅斯在加裏寧格勒的部隊。不是在那兒搞經濟特區,而是搞軍事特區。”此前,俄羅斯前國防部長伊萬諾夫也曾公開表示,俄羅斯不排除採取“先發制人”手段的可能性。
有歷史學家警告美國,歷史上很多低估俄羅斯國家抱負與實力的國家都曾付出過慘痛的代價。就在北約實現東擴的同時,俄羅斯連續舉行了一係列規模宏大的軍事演習,意在向世界表明,俄仍是一個不容輕視的核大國。而從地緣角度來看,俄羅斯擁有從芬蘭邊境橫跨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廣袤土地,它不僅是一個歐洲大國,還是一個亞洲大國。向南看,它是一個中東大國,向東看,它則是一個太平洋沿岸大國。
更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普京時代的俄羅斯與葉利欽時代已有很大不同,無論是在經濟復蘇方面,還是國內政治力量的整合方面,抑或是在國際舞臺上的精彩表演,今天的俄羅斯都顯示出了重新崛起的強大潛力和勢頭。進入普京時代,俄羅斯人普遍對國家的前途增強了信心。

歐盟的兩難

在北約東擴的問題上,歐盟內部心情各異,對于北約今後的定位,歐盟更是處境兩難。
與部分中東歐國家不同的是,法德等國對今天的美歐關係發展並不樂觀。通過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歐洲人越發意識到,美國支持歐洲一體化是以美國在大西洋聯盟中佔據主導地位為條件的。不管嘴上怎麼說,美國永遠都不希望西歐與其平起平坐,更不希望歐洲自主,借以抵制美國的利益。因此,華盛頓阻止歐盟政治上統一並擁有自己的軍事力量不足為奇。
法國一位高官直言:“伊拉克戰爭並未在美法之間制造分歧,只不過是揭露了掩蓋多年、在蘇聯解體後日漸加深的美法分歧。”在美歐角力的過程中,俄羅斯是個關鍵因素。美歐都在嘗試與這個昔日的敵人和平共處甚至攜手前行。盡管俄羅斯與美國在過去兩年裏出現了短暫的蜜月,但本質上的衝突並未消除;相反,歐俄關係雖然升溫很慢,但因地緣與經濟方面的紐帶關聯,加之歷史和文化上的親近,歐俄關係的發展後勁顯然略勝美俄關係。
耐人尋味的是,在舉行七國入約升旗儀式(4月2日)的第二天,法國總統希拉克飛往莫斯科,雙方要談的就是如何發展這種新關係。

北約的新使命

在“9.11”事件發生之後,美國駐北約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說,“北約需要蘇醒過來。它應當去出問題的地方”。這意味著北約的存在價值將體現在美國的全球軍事戰略之中。
2002年,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提出了建立一支有2.1萬人組成的新北約快速反應部隊的計劃。該計劃在當年的布拉格峰會上獲得通過。與其說提出這一動議的前提是反恐,不如說這支技術先進、行動靈活、部署迅速、協作能力強、後勤供給有保障的“北約快速反應部隊”(NRF),由海、陸、空各兵種組成,可按照北大西洋理事會的決定迅速奔赴任何地方的NRF將成為維護美國利益的“世界憲兵”。
接納七個小兄弟,北約內部不無異議。很多人認為,其象徵意義大于實際意義。新入約的那幾個國家除了坐享其成,不會大有作為。當然,這可以減少新成員以往對西方的敵對態度,並增強軍事合作,但對北約來說得到的未必會比付出的多。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北約深入前蘇地區後,無論是與白俄羅斯邊境面對面,還是應對來自加裏寧格勒這塊具有重要戰略位置的俄羅斯飛地,都足以讓北約成員國感到煩惱。用西方媒體的話說,美國在大洋彼岸看著北約“前進”的同時,加裏寧格勒的周邊國家卻要面對來自這裏的安全威脅。
在加裏寧格勒,除了部署有俄羅斯的戰術核武器外,還有大規模的有組織犯罪活動;包括艾滋病和患病率均居歐洲之首等諸多社會問題。因此,北約東擴首先帶來的將是加裏寧格勒問題。確切地說,它現在已處在接近北約的中心地帶。此外,北約新成員國羅馬尼亞的東邊是新興國家摩爾多瓦,它是俄羅斯的被保護國,2000多名俄羅斯士兵借著防止摩爾多瓦再次發生內戰的名義繼續駐扎在那裏。此外,該國不穩定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區局勢也將為北約提出新的挑戰。
由此不難看出,北約完成二次東擴已使歐洲陷入與俄面對面對抗的局勢之中,而美國則是最大利益獲得者。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國際問題專家)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4-03/31/content_1392966.htm

俄羅斯頻繁進行軍事演習回擊北約東擴

據俄羅斯《獨立報》2004-03-26日報道,俄頻繁進行軍事演習,以回擊北約東擴 。 
報道說,因北約擴大,俄羅斯可能修改自己的軍事理論,包括在核力量建設方面。這是國防部長謝·伊萬諾夫在《全球政治中的俄羅斯》雜志上發表的看法。伊萬諾夫之所以發表如此嚴厲的聲明,是因為北約計劃在立陶宛部署41架F—16殲擊機,以保護將在4月2日成為北約正式成員國的3個波羅的海國家的空域。  
伊萬諾夫24日在檢查防空軍戰備情況時說,俄羅斯期待北約對可能在俄羅斯邊境,首先是波羅的海國家部署武器和兵力一事作出解釋。他說,“一旦北約在波羅的海國家部署軍事基礎設施對俄構成威脅,俄羅斯將採取對應措施”。  
25日,俄羅斯在一係列地區舉行了軍事演習,參加演習的有數個空軍團、防空兵團、海上區艦隊、近2萬軍人以及集體安全條約締約國武裝力量的部隊。規模最大的是科斯特羅馬近郊的演習。北高加索動員了1000多名後備軍,進行了實彈戰術演習。在加裏寧格勒特區,出動了波羅的海艦隊的軍艦、海軍陸戰隊、偵察兵和炮兵。空軍也參加了演習。裏海艦隊也進行了演習。軍事演習不僅在俄羅斯的南部、中部和西部舉行,也在有俄軍駐扎的其他國家全線展開。
 這些舉動已經引起愛沙尼亞的抗議,後者抗議的是俄羅斯軍用飛機“侵犯”了其領空。烏克蘭也對俄羅斯空軍在黑海的活動作出了反應。不久前烏克蘭在黑海艦隊和烏克蘭空軍聯合駐守的基地舉行了演習。烏克蘭的“敢死隊員”演練了在機場消滅非法武裝。愛沙尼亞25日對北約開放了自己的領空。烏克蘭也在一周前決定,必要時允許北約軍隊進入烏克蘭。
  俄羅斯與北約的對立正與日俱增。據消息人士透露,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2月訪問烏茲別克斯坦後,已就美國機動部隊臨時駐守烏茲別克斯坦的問題達成了協議。俄羅斯表示,將增加自己在吉爾吉斯斯坦坎特基地的空軍力量。最近,俄羅斯在格魯吉亞的第92號軍事基地加緊動作。格魯吉亞特種部隊也採取了類似行動,他們在瓦賈尼和格魯吉亞西部舉行了首長司令部演習。同時,阿布哈茲也進行了大規模的軍隊動員和重新部署。南奧塞梯和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區的形勢同樣不平靜。(完)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4-03/29/content_1389159.htm

台長: 阿楨
人氣(2,503) | 回應(28)|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時評國際 |
此分類下一篇:《巴爾幹》
此分類上一篇:《1992年以來的俄羅斯》

阿楨
強國戰略奏效 俄再迎普亭時代2012.03.05朝鮮日報記者李漢洙

俄羅斯總理普亭正式宣佈,贏得此次俄羅斯總統大選。由此,普亭繼2000年至2008年之後,在今後6年再次成為俄羅斯的領導人。普亭的新政治口號可以總結為“重建光榮的俄羅斯”,再造曾與美國爭霸的輝煌。普亭在大選過程中重點承諾將加強經濟發展和軍事力量,滿足了企盼“俄羅斯強大”的普通國民的希望。
普亭今後可能會把重點放在加強軍事力量上。他上月20日在每日發行的《俄羅斯報》發表文章說,截至2020年將投入7900億美元的國防費。
普亭具體計劃,未來增加部署400枚洲際彈道導彈(ICBM)、8艘核潛艇、20艘潛艇和600架戰鬥機。他直指西方說,不會向任何人示弱,對美國和北約要採取堅決果斷的措施。
他上月24日與國家安保專家會面時說,不會讓美國擁有核優勢,不會對西方俯首貼耳言聽計從。
普亭還承諾,將通過每年6%至7%的經濟增長率把目前全球排名第11位的俄羅斯經濟規模提升到第5位。普亭的承諾能夠深得選情,是因為他曾在執政時期,使1991年蘇聯解體後一蹶不振的俄羅斯經濟提高到了較高程度。
在普亭執政的2000年至2008年,俄羅斯經濟增長率達到了年均7%,按購買力評價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從1991年的1萬億美元上昇到2009年的2.2萬億美元,增長了1倍多。
普亭在本次大選中還得益於國民的不安心理。13萬名普亭的支持者上月23日在莫斯科盧日尼基體育場集會,高呼“不能回到上世紀90年代”的口號,併發出警告說,一旦在野陣營候選人當選,就會重現過去的動蕩混亂。美國的《紐約時報》3日分析說,葉利欽執政的上世紀90年代,國民經歷了40余個政黨林立的政治動蕩和債務違約宣言等嚴重的經濟低迷,俄羅斯國民的這種不安心理直接聯繫到普亭的當選。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渴望穩定的國民找不出普亭之外的人選。普亭鎮壓了侵吞國家財產的金融大亨和導致社會混亂的黑惡勢力,其鐵腕的領導人形象無人能夠超越。
http://chn.chosun.com/big5/site/data/html_dir/2012/03/05/20120305000005.html
2012-04-04 11:36:11
版主回應
普亭打造「中國夢」?

    2012年3月4日,俄羅斯總理普亭(Vladimir Putin,另譯普京或蒲亭)以64.39%得票率再次當選俄羅斯總統,創紀錄地贏得了他的第三個總統職位。作為俄羅斯的鐵腕政治人物,普京深知自己的歷史重任,得知自己勝選後,這位鐵打的硬漢面對莫斯科市馬內茲廣場上而對十餘萬支持者,在凜冽的寒風中流著眼淚高喊:「我們贏了,榮耀歸於俄羅斯」!
    按照2008年修改的俄羅斯憲法,普亭這屆總統任期將為6年,如果2018年總統選舉順利,普亭的總統任期還將延伸到2024年(前後4屆總統任期加在一起長達20年),最終實現帝俄時代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1671年6月9日至1725年2月8日)的那句名言:「給我20年,還你一個奇跡的俄羅斯」!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人痛切地品嘗到國力衰微的苦果。1999年8月,當葉利欽總統任命普亭為俄羅斯第一副總理、代總理時,人們並不太看好這位其貌不揚的前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KGB,又稱克格勃)特工。然而普亭很快就顯示了強人作風,他大膽實施國內改革,提振經濟和民眾生活水準,對俄羅斯金融石油寡頭和車臣(Chechnya,俄羅斯聯邦北高加索聯邦管區所轄的一個共和國)分裂勢力施以重拳打擊;在2000年開始的8年總統任期裏,普亭對美、歐霸權採取強硬政策,2008年8月果斷出兵擊垮喬治亞(Georgia,中國大陸譯為格魯吉亞),使俄羅斯重返世界大國舞台,恢復了俄羅斯人民的自信心。
    2012年2月21日,普亭在《莫斯科新聞報》上發表關於外交政策的競選綱領文章:《俄羅斯與不斷變化的世界》,闡述他對俄羅斯外交政策以及一系列國際事務(包括俄中關係、北約東擴、阿拉伯之春、伊朗核問題)的觀點及戰略構想。普亭指責美國和北約「打著人道主義幌子用空軍修理了利比亞當局,格達費被殺非常令人厭惡,這是原始人的方式,連中世紀都不如,我們不允許利比亞一幕在敘利亞上演」。普亭認為:「中國大陸目前是全球經濟中心,談論中國大陸未來在全球經濟和國際事務中所起的作用變得非常時髦。
    2011年,中國大陸國內生產總值躍居世界第二,按照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專家估計,不久的將來,中國大陸這一指標將超越美國」「北京贊同我們對正在形成的平等世界秩序的看法,我們將繼續在國際舞台上互相支持,加強在聯合國安理會、金磚四國、上海合作組織、20國集團和其他多邊機制中的協作,共同解決尖銳的地區和全球問題。
    普亭目前的思想是:「俄羅斯需要一個繁榮而穩定的中國大陸,中國大陸需要一個強大而成功的俄羅斯」。另一方面普亭在競選時,誓言要恢復「俄羅斯旗幟」的威力,未來10年將擴充軍備,包括建造8艘戰略飛彈潛艦、20艘多用途潛艦、50艘水面作戰艦,並裝備100具軍用航天器、600架新型戰機、1000架直升機、S-400防空飛彈系統、勇士防空飛彈系統、伊斯坎德爾-M飛彈系統、2000輛現代化主戰車、2000輛自走砲。
  2011年10月普亭以總理身份訪華以來,俄羅斯已經與中國大陸結成全天候盟友,對美國的全球霸權提出嚴峻挑戰。普亭再次當選俄羅斯總統後,美、歐等西方國家普遍感到失望,美國國務院發表書面聲明,對俄羅斯人民表示祝賀,卻隻字不提普亭的名字,歐巴馬總統5天後才從「空軍一號」專機上,打電話向普亭表示祝賀;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則發佈聲明譴責普亭操縱此次俄羅斯總統選舉,及阻止俄羅斯人民和平表達政治訴求。這些情況已說明普亭的「王者歸來」現代版連續劇,對美國而言是「如鯁在喉」,確實是擺在美國領導人面前的難題!未來如何調整與俄羅斯的關係,因為稍有差錯就會促成俄、中兩國新一代領袖的結盟態勢,形成21世紀初另一種形式的冷戰格局。
  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社 總編輯 畢誠倵
http://www.dtmonline.com/

另參本館:伊斯蘭革命 《東歐變貌》柏林圍牆倒塌20年有感《美國分化中蘇聯盟內幕》中國熊報?《俄羅斯關於蘇聯劇變問題的各種觀點》 聯合報也變熊報 《俄羅斯軍情瞭望》《車臣跨世紀的反恐戰爭》俄喬戰爭《當代中國》《國際競合與升沈》《當代世界政治與國際關係》 G2 《強國不是夢》 中國崛起《強國之鑑》中共十七大
2012-04-04 11:57:18
阿楨
最後一隻豬 Die letzte Sau (聯經出版 2012

對於豬腸子來說,香腸就是一場革命。
一部讓小說家、詩人、劇作家都驚奇的
德國小村故事,聚餐之前,備「豬」就位!
  這是一場豬的盛宴與道別,然而在大快朵頤之前,每個人都五味雜陳!
  東德萊比錫附近的村落慕卡,遷村過程的百般滋味,都在殺豬道別的當下湧現……帕提克.霍夫曼用輕鬆幽默的鋪排方式帶出一家人的悲喜、歷經兩德統一變遷的時代縮影。
  1990年柏林圍牆倒塌以後,東德的遷村計畫就陸續開始進行,在原東德這個生產煤礦的村莊,還有最後一個家族也即將要搬離了,三代人聚在一起,該如何面對過去、現在並討論未來!面對兩德統一、環境大變化,未來的新旅程要如何展開?每個人隱藏心中的祕密都在這殺豬道別的一天,娓娓道來……
  小說設定的時間是1992年十二月五日,週六,在萊比錫南方的一個村子慕卡。這裡的露天褐煤的開採始終沒有停止過,雖然褐煤工業的末日近在眼前,葉輪機仍然運轉如昔,挖土機一步一步逼近。一年前,東德的村民就已經開始慢慢遷離,史萊格一家是最後留下的家族,眼看也即將與自己熟悉的家園與村莊揮別。在這樣團聚的一天,他們打算屠宰亞伯雷希特豢養的最後一隻豬,一場家族聚會就要開場了!一大清早,請來的居然是一位女屠夫,打算把他們留下的最後一隻豬也給處理了……香氣四溢以前,這一天會怎樣度過呢?
  最後的一隻豬遭逢的命運也呼應著時代變遷,牠一塊塊被卸下的肢體猶如一層層分崩離析的世界,也讓人們深刻反思過去與未來!一個(東德)社會從共產主義變成資本主義,社會轉型的不公平,也在其中顯現!
  作者簡介
  帕提克.霍夫曼 Patrick Hofmann 1971年生於德國東部波爾納,過去在東德取得高中文憑,卻在西德服兵役。他在大學主修哲學、德國語言暨文學,以及歷史,待過波昂、萊比錫、莫斯科以及史特拉斯堡等城市,博士學位研究胡塞爾理論。2002-2009年生活在雅典,任職於汽車出租分公司,並擔任過記者、司機、自由譯者與德語老師。2009年起生活在柏林,《最後一隻豬》是他首部出版的小說作品。
  名人推薦
  這是《動物農莊》的德國「進階版」寫實小說,加入更多的人間荒謬屠宰場、政治狂想曲、黑色煤礦幽默劇,一隻豬的命運竟然這麼多戲,太有意思了。──甘耀明
  《最後一隻豬》是個悲喜寓言,血淋淋的殺豬細節,隱喻時代的殘酷與慈悲,映照德國近代的動盪,是一本充滿聲響、氣味、顏色的小說。──陳思宏
2012-05-02 11:14:40
版主回應
德國曾經與今迥異:帕崔克.霍夫曼所著的小說《最後一隻豬》,場景設在一個東德荒潰中的村子,描述方式與當代同步,且觀察敏銳。讀者在閱讀的同時,可以藉由這一個告別自己家鄉村落的家庭的故事,認識這段罕被提起的德國近代史。──魏松(Markus Wernhard),台北歌德學院主任

  推薦文 by陳思宏
  東西德統一,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長久以來,我們聽到了許多來自西德的統一闡述,《最後一隻豬》終於給了我們來自東邊的聲音。作者勾勒出一幅德東的平凡農家畫,時值1992年冬天,兩德剛統一不久,女屠夫宰了農莊裡的最後一隻豬,這殺豬的儀式把全家都聚在一起。
  豬殺了,統一了,歷史蝗蟲過境之後,這個煤礦小鎮破敗蕭條,一家人三代同堂,一起站在極易碎的時間點上,不知如何走向未來。書裡充滿最尋常的家庭對話,跳接、離題、爭吵、揭瘡疤,讀者在細碎的對話裡,逐步發現每個角色的秘密,所有關於秘密警察、戰爭、共產、性向的家庭祕辛,全都一一抖出。
這是本需要耐心閱讀的小說,敘述跳接,閱讀的鏡頭不斷地在農家各個角落晃動、在過去與現代當中切換。一旦進入了本書文字的韻律,就會聞到殺豬的腥味,在製作血腸、處理豬內臟器官之間,讀者跟著這家人經歷了悲喜的一天。這一天,是兩德統一之後,平凡的農家週末。但這一天也是個歷史切片,作者脫離了歷史大敘述的視角,聚焦土地與小人物,審視東西德統一。《最後一隻豬》是個悲喜寓言,血淋淋的殺豬細節,隱喻時代的殘酷與慈悲,映照德國近代的動盪,是一本充滿聲響、氣味、顏色的小說。

  作者的話 2012年台灣中譯本留念
  德國和台灣中國文化因為豬隻而緊緊相連。不管是德國還是台灣,豬都代表好運和財富。雖然德國的豬仔文化還不到像在台灣中元普渡時那種神聖規模,但如同小說裡的描述,我們德國幾乎把全豬都做成各式不同的香腸,卻不認識來自福爾摩沙(Formosa)赫赫有名的(famos)的料理珍品(譯者:formosa與famos幾乎同音,意為「台灣」相等於「赫赫有名」):大腸包小腸。容我這麼說,也許是因為我的同胞不習慣意外的驚喜。
  對豬仔的高度珍惜,基於萬物之靈的人類如同哼哼嚎叫的豬仔也是可以消化一切,再把所消化的轉形利用這樣的觀點。只有在藝術創作的領域─或者是哲學處理的問題,「無法消化的部分」才是重點。這就是小說中藉一個二十世紀大災難後東德一家所探索的主題。
  書中被屠宰的豬隻重162.5公斤,在任何時候這個重量都幾乎不可能與台灣拜拜用的大豬公相提並論。但是我衷心希望,我們處理豬肉的技術、小說中人物的好胃口以及最後不能不提到的他們對香腸溫柔的對待,能夠給喜歡肥肉的祖師爺和台灣讀者一個補償。2012年三月
  內容連載
……………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40959

另參本館:《動物農莊》 《滾滾豬公》 《東歐變貌》 《德國與日本的省思》
2012-05-02 11:21:04
阿楨
俄烏戰爭

  館長真是先知,不只預知俄國普亭不再柔性吞併南奧塞1而會合法合併克里米亞,還預知俄烏難免一戰!
  館長又非政軍巫師2,只要依理性專業事實的方法論研究3再加了解蘇俄歷史4,便能預測普亭5的決策!
  原來普亭早就看穿、美國和歐盟北約會假反恐/人權6之名、計謀推翻烏克蘭民選總統,普亭於是將計就計、合併克里米亞、裂解東西烏克蘭!
  普丁果然是有吞併他國野心的大帝!
  少來了,普亭只不過模仿西方在東歐7南斯拉夫8拉美9伊斯蘭10等世界幹過的丑事!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667497
2014-05-01 10:00:20
圖博館
波蘭人為什麼懷念共產主義時代?2016.3.14 尹月

  波蘭實現自由選舉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1989 年,反對派政治勢力團結工會取得了總共161 個自由選舉議席中的160 席,以及參院的幾乎所有議席,工會顧問馬佐維耶茨基出任總理,結束了波蘭工人統一黨延續40 年的執政。二十多年來,波蘭人享受著民主自由的製度、節節攀升的生活水平以及與強大歐盟攜手的機會。
  然而,不少研究顯示,許多波蘭人對共產主義時代(1945-1989 年)其實並未忘情。一項實施於2003 年的調查顯示,超過50% 的受訪者對他們在1989 年以前的生活評價更高。這個數字在2011 年以後降到40%,但仍然說明相當比例的波蘭人對共產主義時代具備追思懷念之情。
  華沙大學的兩名研究者Prusik 和Lewicka 指出,主要有兩類人傾向於懷有對共產主義時代的懷舊情緒。一類人對現狀不滿,即轉型失敗者;另一類人恰好在共產主義時代度過了一生中最為快樂難忘的時光,因此當他們回憶那段逝去的歲月時,同時激發了對共產主義時代的懷戀。
..........
  回應
 恩,懷念蘇聯東西夾擊波蘭,懷念卡廷慘案,我信你還不行麼
 收入和受教育程度雙低的被訪者更傾向於表現出對共產主義時代的懷舊情緒,他們還嚮往著大鍋飯、均主義、不勞而獲。還有一些人,那怕現在的生活比過去好十倍,但只要周圍其他人比自己好,他都不滿、眼紅,也就懷念共產主義時代。
 收入和受教育程度雙低的被訪者=工農大眾<br/>即那是一個工農大眾受到尊重的時代。
 那是因為80年代前,有蘇聯的大量援助!就像70年代的朝鮮一樣!等到斷奶了,需要自己找食吃的時候,缺陷馬上就顯現出來了。說白了,公有製和獨裁制只能造就太多的懶漢和幻想家。另外,無賴,騙子也是這個制度的副產品。
 你是標準的扯淡
 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總書記哥穆爾卡被美國背後支持的所謂“工運領袖”瓦文薩搞得焦頭爛額,最後不得不交出政權。當時的東歐國家有幾個生活水平是比較高的,如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蘇俄與中共 新社會主義典範? 俄集體農場翻身 中國熊報? 《獨聯體各國概況》 《俄羅斯關於蘇聯劇變問題的各種觀點》 《東歐變貌》 )
2016-03-15 11:51:10
圖博館
觀察者網專訪:林毅夫的新結構經濟學為何成波蘭發展計劃指導理論

經歷了輿論界熱炒大半年的林張產業政策大戰,剛剛過去的春節,林毅夫牆內開花並引發爭議的新結構經濟學,又在牆外香了一回。
  2017.2.12,北大國發院發布了一條新結構經濟學在波蘭新政府的長期發展規劃中被借鑒應用的報導,並未引起太多人關注。
  然而,平靜之處有驚雷。2月14日,林毅夫在百忙之中接受觀察者網採訪,談及在波蘭的諸多細節。
  根植於中國土壤、脫胎於中國改革開放實踐的新結構經濟學,自從在非洲埃塞爾比亞、盧旺達等發展中國家應用,取得明顯成果之後,今朝在世行標準裡的高收入國家,尤其是東歐劇變後轉型最成功的國家波蘭的應用,顯得不同尋常。
  林毅夫與莫拉維茨基
這個春節,林毅夫是在波蘭過的。2017年1月29-31日(正月初一至初三),林毅夫教授應波蘭政府邀請訪問華沙。波蘭政府安排的活動應接不暇:
  在波蘭總統府和總統經濟委員會全體成員舉行座談、在波蘭政府組織的國際經濟論壇發表題為“中國是否仍為世界經濟發展引擎”的主旨演講,與波蘭副總理兼財政部及發展部部長莫拉維茨基(Mateusz Morawiecki)展開一小時公開對話;在華沙大學做題為“新結構經濟學與追趕經濟體的產業政策”、假期仍有200多人爆滿的講座……
  此後,1月31日上午林毅夫教授再次與莫拉維茨基副總理單獨見面交流,就新結構經濟學理論在波蘭經濟發展中的運用進行深入探討。
  對波蘭國內經濟學圈人士來說,林毅夫與波蘭副總理莫拉維茨基的對話,可謂知音之晤。但在國內,如若不是北大國發院官網報導此次活動,還不為中國大眾所知。
  林毅夫和波蘭副總理莫拉維茨基在達沃斯論壇上
“2016年1月份瑞士的達沃斯論壇上,波蘭莫拉維茨基副總理跟我都參加了這次論壇,副總理特地約我見面交流。”
  林毅夫說,在那次交流中,他向莫拉維茨基詳細介紹了新結構經濟學,以及按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框架,一個國家在經濟追趕,尤其是收入水平已經處於中等偏上,或者已經進入高收入國家階段,但和最高收入水平還有差距的國家,如何來甄選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以因勢利導這些產業的發展。
2017-02-19 11:22:14
圖博館
這也就是林毅夫在觀察者網發文中常常講的,政府根據和世界技術前沿來劃分的五種不同類型的產業:追趕型、領先型、退出型、彎道超車型和戰略型產業的特性,來製定不同的因勢利導的產業政策。(相關文章請點擊)
  一個月後,2016年2月16號波蘭政府正式發布波蘭長期發展規劃,也就是莫拉維茨基發展規劃。因為負責經濟計劃的正是波蘭副總理兼財政部部長和發展部部長莫拉維茨基。
  此前,在規劃的製定階段,莫拉茨斯基副總理在接受波蘭媒體採訪時曾公開透露,波蘭發展計劃從林毅夫的新結構經濟學中汲取靈感。
  回應
 波蘭發展是西方國家真金白銀給錢的結果,為的是誘惑俄羅斯學習波蘭接受西方方案, 即休克療法。俄羅斯被榨乾了,波蘭也就沒用了,還演個啥。
波蘭發展是西方國家真金白銀給錢的結果,為的是誘惑俄羅斯學習波蘭接受西
 台灣韓國是一個道理,當年就給中國做師範的.日本當年也是給蘇聯中國做師範的,蘇聯解體,日本就經濟崩潰.
 還真是這樣,我認識個人原來是歐盟派駐到斯洛文尼亞的諮詢師,負責傳播西方的“先進管理經驗”。大概在98年的時候就做不下去了,因為歐盟斷糧,據他講歐盟口頭答應的資金一半多沒有到位(他自然也被裁了)。當年和波蘭走一模一樣道路的東歐國家不計其數,絕大多數在斷糧後都被打回原形了...
http://www.guancha.cn/economy/2017_02_18_394938.shtml
2017-02-19 11:23:07
圖博館
朝鮮30年前生活質量很高:吃米飯喝肉湯穿綢緞住瓦房2017.4.25 新浪軍事

  直到80年代,朝鮮還不像現在一樣是特別窮的國家,那時候朝鮮經濟水平還比較高,統計數字表明,從60年代到80年,朝鮮的經濟一直在穩步增長,人均名義GDP從1970年的384美元,增長至1985年的836美元達到頂峰,而這一年中國的人均GDP直到1995年才突破600美元。
  上世紀八十年代,朝鮮的城市化率達到了一半,基本實現了工業化,人均壽命有70歲,新生兒死亡率大約千分之20,現在朝鮮的實際生活水平比起80年代嚴重退步了數倍。
  韓國從1974開始,人均GDP等主要經濟指標開始超越朝鮮,在那之前,韓國經濟發展水平只有朝鮮的三分之二。到了90年代以後,韓國更是遠遠的把朝鮮扔在後面,2014年韓國人均GDP是朝鮮的40倍。
  這是1980年代末期,朝鮮出版的時裝雜誌,這種雜誌當今中國叫時尚刊物。有人質疑朝鮮雜誌文字全英文?還能有露肩膀花裙子,太資產階級自由化了吧。為什麼那個年代的時裝雜誌都要把毛衣的成分、克重和組織都要寫出來,這更像服裝廠商做的產品介紹冊。
  在蘇聯未解體時,朝鮮在經互會體系中的分工是紡織業,七十年代朝鮮的紡織業比中國還發達,當時中國還需要派遣留學生去朝鮮學習紡織,所以出版此類比較時尚的冊子是正常現象。圖片上的LOGO是韓國韓聯社(yonhap news)後期打上去的。圖片的背景應該是平壤錦繡山議事堂。
  光是看照片,說這是韓國的時裝,人們絕對信。看上去朝鮮的開發程度一點也不亞於正在進行改革開放的中國。拜蘇聯經互會體制的照顧,當時朝鮮發展經濟的條件甚至比中國更優越,那個時候,朝鮮的天很藍,水很清,人很富。
  七十年代,朝鮮社會經濟並不比韓國差。那時候中國人看朝鮮電影《賣花姑娘》、《鮮花盛開的村莊》,都非常羨慕朝鮮人民,他們的生活顯然比我們富裕得多。即便是1986年的《金剛山之戀》,那生活水平也不輸跟同時代的中國電影《廬山戀》。
  1986年,剛剛擔任文化部長的王蒙率代表團赴朝鮮訪問,發覺朝鮮民眾穿衣服都普遍比中國好,他們纖維製造比中國強得多。1984年韓國爆發洪災,有20萬人受災,朝鮮一出手就援助糧食五萬噸,布匹50萬匹,那一年朝鮮糧食產量突破了1000萬噸。
2017-04-26 21:35:49
圖博館
當然,朝鮮對蘇聯經互會體制和石油的依賴極其嚴重。所以蘇聯完蛋以後,朝鮮買不到廉價的石油,就沒辦法大規模發電,也沒有了各國的援助,朝鮮就順勢飢荒了。
  最致命的是,朝鮮沒有自己的完備工業體系,朝鮮有豐富的煤炭和水電資源,但沒有建立基於煤化工和煤水電為基礎的工業體系,能力領域嚴重依賴外來石油。在工業領域,朝鮮只是重點發展了輕紡工業,當時朝鮮最常見的面料是李升基博士在日據時代發明的、從煤炭副產品中提煉出來的“比那龍”,也就是維妮綸。柞蠶絲紡織的綢緞就更是了不得的高檔品了,所以“穿綢緞”與“吃米飯、喝肉湯、住瓦房”並列為朝鮮共產主義四大遠景。
  朝鮮實行的是純計劃經濟,國民經濟統計事項裡面,不計算GDP,只計算國內工農產值。諸如旅遊、服務、商業、金融等等第三產業,都不計入社會財富。而且朝鮮官方也從來沒有對外公佈過他們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所以,以下的數據均來自聯合國統計局或其他機構估計數字。
  這是1970~2014年,朝鮮韓國GDP及人均GDP等主要經濟指標比較:
  “穿綢緞、吃米飯、喝肉湯、住瓦房”,是朝鮮共產主義四大願景,所以朝鮮人民是有骨氣的。1953年朝鮮半島實現停戰後不久,朝鮮就開始規劃經濟重建。1954年朝鮮執行恢復國民經濟的三年計劃,1957年起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1961年執行第一個七年計劃,後來又延長三年。1970年11月,在朝鮮勞動黨第五次代表大會上,宣布已成功地轉變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
  戰爭結束後的10年,朝鮮經濟年均增長率高達25%,可能是當時世界最高的。1960年,東德媒體讚揚朝鮮為“遠東經濟發展的一個奇蹟”。60年代的朝鮮和被認為創造戰後經濟奇蹟的日本並稱。60年代末,朝鮮農村全部通電;70年代末,朝鮮糧食實現自給自足;80年代初,全部耕地面積的70%實現灌溉,70%農活實現機械化。1985年朝鮮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噸,實現了糧食自給並部分出口。經濟的快速發展使朝鮮人均GDP、人口壽命、識字率大大提升。1979年就已實行全面的免費教育和免費醫療制度,實現對小學到大學的全體學生和幼兒園兒童免費供應外衣、內衣和鞋子等生活必需品。一般認為,1979年的朝鮮已是一個準現代化國家。
  蘇聯解體後,朝鮮經濟陷入衰退,進入“苦難行軍時期”。被西方國家製裁後,朝鮮經濟更是一落千丈,再加上農業連年歉收,到了90年代初,朝鮮陷入嚴重的飢荒。
2017-04-26 21:37:40
圖博館
社會經濟的崩潰有時候是突如其來的,八十年代朝鮮哪裡會想得到,好好的沒打仗,沒作死,未來十年的生活水平會急劇下降。此時的朝鮮以來自中國的援助為主要支撐,從1991年開始,中國取代蘇聯,成為對朝原油供應的唯一支柱,每年向朝輸送約50萬噸石油,佔朝鮮進口石油總量的80% 。2005年,中國援朝糧食達53萬噸,佔當年國際對朝糧援的92%。
  從2010年開始,朝鮮度過了長達十餘年的苦難時期,經濟連續五年平穩增長。朝鮮2011年GDP增速為0.8%、2012年為1.3%、2013年為1.1%、2014年1.0%。
  以下一組圖片是近期在平壤等地拍攝的,看上去朝鮮的經濟和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過去幾十年的歷史表明,就朝鮮自然資源、國民素質、科技水平和相對獨立的工業體係來看,是完全可以實現強國之夢的,如果經濟發展戰略正確,政策得體,並將經濟發展體系融入國際社會,恢復往日輝煌成為名副其實的“強盛大國”並非妄言。(作者署名:科羅廖夫)
  回應
當時如果沒有來自中甦的大量無償援助,朝鮮根本就不可能有那麼高的發展水平。可惜朝鮮人把這些都歸功於自己,一時夜郎自大,極端看不起中國,還把中國狠狠地得罪了。等到蘇聯一垮,沒了外援,短暫的好日子也就一江春水向東流了。朝鮮人不知反思自己,還埋怨中國不給援助,歸罪於中國。中朝關係形成今天這個樣子,是有前因後果的。
 先軍政策害死人。都什麼年代了,還用那一套冷戰思維。
 朝鮮要想恢復原來的生活水平,首先必須棄核!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4-25/doc-ifyepsch3174423.shtml
2017-04-26 21:38:00
阿楨
執政30年 哈薩克總統閃辭…扮太上皇 2019-03-21 聯合報

國土面積為台灣七十五倍的中亞大國哈薩克,總統納劄爾巴耶夫在位近卅年,十九日突然宣佈請辭,但仍保留「民族領袖」頭銜以及國安會主席和執政黨「祖國之光黨」主席。在明年四月改選總統前,納劄爾巴耶夫的職位將由國會上議院議長托卡葉夫暫代。納劄爾巴耶夫的長女達芮加廿日獲選為上議院議長,接班可能性大增。
一九八九年起就擔任哈薩克總統迄今的納劄爾巴耶夫,在蘇聯一九九一年九月解體後繼續掌權。和其他原為蘇聯附庸的中亞國家一樣,獨立後都是強人長期執政。
分析家認為納劄爾巴耶夫將以扮「太上皇」的方式繼續掌權。該國二○一○年修憲時創設「民族領袖」一職,讓他可以制定政策並享有刑事豁免權。
納劄爾巴耶夫是俄羅斯總統普亭的政治盟友,但也小心翼翼維持與美國關係的平衡和增加與中國大陸的經貿往來。
哈薩克國土面積超過二百七十萬平方公里,全球排名第九,但只有一千八百萬人口。原油蘊藏估計有三百億桶,另有一點一兆立方公尺的天然氣,是中亞第一富國。二○一七年國內GDP總額為一千六百億美元,比中亞其他四國總和還多。
俄國、美國、中國都將密切注意哈薩克的情勢發展。俄國主導、用來和歐盟打對台的「歐亞經濟聯盟」,哈薩克是五個前蘇聯共和國會員之一。克裡姆林宮表示,普亭已與納劄爾巴耶夫通過電話。
就北京而言,哈薩克是「一帶一路」計畫的樞紐,除了砸大錢搞基礎建設,今年預計加倍進口天然氣。納劄爾巴耶夫去年曾訪美,與總統川普討論安全合作。這些動作可以看出納劄爾巴耶夫周旋於列強間的手腕。
納劄爾巴耶夫請辭後,六十六歲的塔吉克總統拉赫蒙成為最後一位從蘇聯獨立後掌權迄今的中亞國家領導人。
殘暴的烏茲別克前總統卡裡莫夫在二○一六年過世。土庫曼前總統尼亞佐夫二○○六年過世。吉爾吉斯前總統阿卡耶夫二○○五年被趕下臺。
  相關新聞
中歐班列井噴式增長 中國鐵路系統被日本企業盯上
2019-03-21 09:13:27
阿楨
柏林牆倒30年 德國民心難統一 2019/11/09 中國時報

1989年11月9日,柏林圍牆崩塌,間接促成次年10月兩德統一。但在這座冷戰時期分割鐵幕與自由世界的象徵垮臺30周年之際,昔日的兩德人民之間依舊存在難以跨越的鴻溝。官方統一早在1990年實現,但人民間真正的團結一心,卻仍是未了的過程。
  東德成附屬 心中不滿
受到自由與繁榮夢想的鼓舞,東德人民選擇了最快的統一路徑。但2年內從工業化經濟快速轉變為服務業導向經濟,從共產主義轉向資本主義,這是震撼教育。他們以為,統一後能過著廣告中描繪的優渥人生,對於「西德並非全然完美,一樣有各種問題」,他們沒有心理準備。
兩德以西德吸收東德方式統一,程式簡單,但未把東德視為對等主權國,當然讓原東德人民產生成為西德附屬的不滿。30年後的今天,這種情緒依舊存在。
  梅克爾承認 仍待努力
今年出爐的德國官方報告,盛讚兩德統一為「了不起的成功故事」,1990年前東德人均GDP不到西德的一半,但去年已增長至75%。失業率從2005年的18.7%高峰,下滑到10月的6.4%,這數字與全國的5%相較,沒有高出太多。
  但許多前東德人依舊感覺自己是次等公民。全德五百大企業只有16家總部設於德東,9月的智庫調查顯示,分別有近半與6成德東選民認為,他們在政治與經濟上,未得到足夠認可。
  出身前東德的總理梅克爾不諱言,「德國已完成正式統一,但德國人的統一未竟全功,迄今依舊如此。德國的統一並非完整且完成狀態,而是一段無窮無盡的過程。」
  經濟學家分析,德東的不滿來自於,人們對統一後抱持達到和前西德差不多水準的憧憬,在期望落空後,東部各區成為極右派政黨另類德國黨的溫床。今年該黨在德東3個邦選舉中,繳出亮麗成績單。
2019-11-09 09:03:20
阿楨
默克爾: 如果柏林牆還在,我當初的夢想早實現了 2019-11-09 觀察者網

  《明鏡》週刊:當下,德國社會各界都在慶祝柏林牆倒塌30周年。設想一下,如果柏林牆一直沒有倒,現在的東德人民應該在慶祝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建國70周年,而你會是怎樣一種狀況呢?
  默:如果那樣的話,我們今天就不會坐在這裡對話了,這點可以肯定。
明鏡:想像一下,如果柏林牆現在還存在,你現在會在幹什麼?
  默克爾:至少我當初的夢想就實現了。在東德,女性60歲退休。我今年65歲,意味著5年前我就可以拿起護照周遊全世界了,我會去美國旅遊。退休人員在東德可以被允許出入境,即那些不再是社會主義工作所需要的那批人。
……
  明鏡:每個人對當時的歷史記憶都不相同,其中有一部分人相當懷舊。
  默:當年每個東德人在現在生活的如何,決定了他們追憶的方式和內容。從最基本的層面上講,有一點是西德人很難體會的:不管你們說東德當年多麼的專制,但我們依然可以在那種體制下生活得很幸福。雖然政治氣氛較為謹慎,但我們仍可以和家人朋友們自由地慶祝生日和耶誕節。當然了,按照當時的法律法規,退休之前出國只能去匈牙利和保加利亞,去美國是不可能的。
現在回想起來,我們東德人可能都無法理解,這也是西德人所忽略的,那就是東德老人們的回憶為何會帶有如此程度的浪漫主義色彩,因為任何人都沒有權力把東德從我們的記憶中抹去。
2019-11-10 08:37:30
阿楨
明鏡:一個現象的出現削弱了我們慶祝東西德統一的熱情,那就是最近極右翼的德國選擇黨AfD在東德幾個州的州大選中攻城掠地,進步神速,這個黨是非常排外的。
  默:從我個人的角度看,1989年11月9日這天是非常值得高興和紀念的。從1949年到1989年,不少東德人都渴望一種更自由的環境,突然間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公開地閒談政治了。
我已經注意到,雖然在這場和平革命之後,東德人的自由度提升了,但不少東德的村落荒廢了,年輕人們紛紛離開,留下的只有空巢老人。我想提醒某些人,雖然你們對當地的基礎交通建設不滿,對醫療體系不滿,對政府施政體系不滿,但你們也沒有權利散播對他人的仇恨和輕蔑,甚至動用暴力,這是我們全體德國人都無法容忍的。
…….
  回應
 世界只看到了柏林牆倒塌後的鮮花和歡笑,之後西德政府對東德人的政策性歧視卻被東西方惡意掩蓋封鎖了。蘇聯領導人不想讓這種事情動搖正在進行的新思維改革,而西方自然也不想正在進行的東德資產重組受到影響。
 默克爾可是非常痛恨社會主義的,能讓她說出這話,說明這兩年德國和歐洲的事情搞到她焦頭爛額了,認識到資本主義自由化一不咋地啊。
2019-11-10 08:37:54
阿楨
王友明:拉美之亂與模式之爭 2019-12-11 環球時報

  用“亂”字總結今年拉美政治生態的特徵應該是恰如其分的:委內瑞拉“雙總統”之亂尚未塵埃落定;玻利維亞左翼總統莫拉萊斯在騷亂中避走他國;阿根廷在左右再對決的亂象中迎來左翼重掌大權;“優等生”智利出現了近年來“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烈度最強”的騷亂。
  鞋子合不合腳,只有穿的人才知道。拉美國家的歷史與現實似乎在反復印證著這個認識的正確性。當外界要給智利過去幾十年的新自由主義算總帳時,新自由主義者是不會輕易認輸的。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在世界範圍內的實踐,無一例外地迅速產生了兩極分化的結果,在拉美更是如此。
  智利騷亂後,歐洲模式的青睞者難掩心中喜悅。但實際上,新自由主義在智利受挫並不反襯歐洲模式的高明和勝利。歐洲國家奉行的以“福利傾向”為主要內容的社會秩序政策,一方面起到了拉平收入差距、調節階級關係、緩解社會矛盾的作用,另一方面豐厚的社會保障制度增強了人們對國家的依賴性,淡化了社會責任和社會義務意識。
  在拉美,學界除了經常討論新自由主義模式和歐洲模式孰優孰劣外,近年來中國模式漸成熱議話題。拉美學者認為,成就中國道路的要素之一是政局穩定,感歎在穩定政局之下“中國能制訂那麼多的五年計劃,我們拉美有的國家連一年計畫都難做到”。有拉美學者認為,中國模式已經不再拘泥於“大小政府之爭”,而是追求“更聰明的政府”,即讓市場在配置資源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
  拉美持續多年的模式之爭在反復證明:世上既沒有高出一等的發展模式,也沒有一統天下的終極模式。發展模式是一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具有特徵鮮明的發展體系,模式之間只能結合國情相互借鑒而非盲目移植。發展模式優劣的鐵律是: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發展中國家所所長)
2019-12-11 09:25:30
阿楨
一帶一路沿線的吉爾吉斯,為什麼那麼不穩定? 2020-10-07 國際關係觀察者王驍

………
吉爾吉斯以天山為界地分南北,南方是農業區,北方是牧業區。蘇聯計劃經濟規劃,北方變成工業區,南方還是農業區,導致了南北對立。吉長期是農業文明,又沒有統一政權,農牧民為了個人安全,必須依靠家族、部族,這就形成了部族政治的傳統。反對黨不論嘴上喊著什麼主義,其實心裡想的都是如何跟割取政府權力,維護自身部族利益。
  2018年,熱恩別科夫和阿坦巴耶夫雖同社會民主黨,但阿出身最北部楚河州,熱出身最南部卡拉庫勒賈地區。社民黨實質上是舊官僚俱樂部。
  舊官僚們利用了民主政治,在蘇東後社國家是常見現象。但吉社民黨的實操,既不社會,也不民主。政黨精英出身于不同部族,黨派權力牽扯到各地利益分配。
  吉所謂的“革命”,實際上只換了個莊家。2020年10月4日的選舉,看似選了個新的面孔,實際上“新瓶裝舊酒,紅紙包爛肉”,這才導致大規模抗議。
  從我國的角度出發,對於這類國家,可以搞大國外交,友好外交,但是如果要推動一帶一路倡議,那麼單單和中央政府搞好關係意義不大,有效期基本上就是5年,關鍵在於要研究,並且找到這個國家的各個勢力,他們的派系領袖,他們的主動意識還有利益訴求,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深入社會,在當地推動建設。
  相關新聞
吉爾吉斯中選會2020-10-06宣佈選舉無效,兩周內確定重選日期,總理博羅諾夫、議長茹馬別科夫辭職,選出反對派領導人薩德爾•紮帕羅夫為代總理、議員梅克特別克•阿卜杜勒達耶夫為新議長。
本月4日議會選舉初步結果不滿,吉多個落選政黨5日在比什凱克市中心的阿拉套廣場組織示威集會,當晚,抗議者試圖闖入吉總統辦公室和議會所在地“白宮”並與警方發生衝突。6日,一群抗議者闖進吉國家安全委員會拘留中心釋放了前總統阿坦巴耶夫。總統熱恩別科夫6日向全國發表講話,指出一些政治力量試圖非法奪取國家權力,呼籲各方維護國家和平穩定。
   回應
在反中眼,所有政權變更都危及一帶一路......反中,請問現在誰反了?一帶一路國家的在野黨好像民進黨哦,efca要斷!結果一上位…說來說去,就是為了騙選民手裡的選票,但凡執政的馬來西亞/斯裡蘭卡/緬甸…等,發現還是中國好.
2020-10-08 08:18:54
阿楨
國家統計局:中國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人口紅利繼續存在 2021-05-11 觀察者網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表示,2020年,14.1億人,占全球18%,勞動力資源依然豐富,人口紅利繼續存在,同時勞動年齡人口逐年緩慢減少,經濟結構和科技發展需要調整適應。具體有以下六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人口總量增速放緩,但仍然保持了平穩增長。
第二,受教育水準明顯提高,人口的素質不斷提升。15歲受教從2010年的9.08年至9.91年。16-59歲從9.67年至10.75年,文盲率從2010年4.08%降為2.67%。
第三,性別比為105.1,出生性別比為111.3,較2010年降低了6.8,逐漸趨向正常水準。
第四, 0-14歲比2010年增加3092萬人,“二孩”生育率由2013年30%升到2017年50%。
第五,人戶分離人口達到4.93億人,占總人口35%。其中,流動人口3.76億人,十年間增長近70%。人口持續向沿江、沿海地區和內地城區集聚。
第六,十年間城鎮常住人口增加了2.36億人,城鎮化率提高了14.21%。
  相關新聞
國家統計局:生育率1.3,意願子女數為1.8,只要做好相應的支持措施,實際存在的生育潛力就能發揮出來。
  回應
報喜不報憂,生育意願才1.8,低於2.1世代更替生育率。
人口紅利並不只是“年輕勞動力”供給豐盛,而是有多個維度:有消費需求與能力的人口紅利,有豐富的簡單勞動力供給的紅利,有各方面大量供給高端人才的紅利,有工程師紅利,有研發人才紅利,有科學家紅利......但是都和教育,與國民健康水準和社會保障能力相關。人口數量並不一定會轉化為以上所有紅利。過量的低素質失業人口和糟糕的政府治理相結合就可能是一場災難。
2021-05-12 09:52:44
阿楨
優生優育,最終結果是不生不育 2021-03-30 風聞

有人認為是育兒負擔重,收入低,過度競爭,才導致生育率降低。這種說法只出現在中日韓,倒還是能理解,但全球華人的教育水準和收入均高於當地人,生育率無一例外的墊底。實際上,生育率高的國家,幾乎無一例外的是貧窮國家。
  回應
生育降低的主要原因:
(一)社會要求更高,延長了受到教育年限,推遲了婚育年齡,造成生育能耐困難。
(二)社會福利保險制度建立,養兒防老的傳統需求消失。
(三)思想解放,個人的發展擺在第一位,主觀生育意願大幅下降。
(四)高度的專業化、分工、客觀減少了婚育年齡男女一起的時間。(長期加班、出差,兩地分居。)
結論:除非劇變,人口就這樣,慢慢的下滑。

台灣人也愛去!烏克蘭慘淪為歐洲妓院與代孕之國 2021/05/12 中時

近日出現有台灣男子花數百萬在烏克蘭尋求代孕後遭丟包尋求協助,引起政府呼籲國人赴國外尋找代孕要有風險意識。烏是前蘇聯成員國,也是軍事工業重鎮,但在蘇聯解體後,因族群與政治紛爭無法協調,被歐美俄強權操弄,政治動亂頻生,民生凋敝、經濟困頓,為尋求溫飽的年輕女性被迫出賣靈肉,或是出租子宮從事代孕。
西以烏克蘭語為主,信仰天主教,反俄情緒強烈,政治上比較傾向歐洲;另一半東烏則以俄羅斯裔為主,使用俄語,信仰東正教,政治上親俄。北約組織在前蘇聯解體後持續向東擴展,在捷克、波蘭與波羅的海3小國加入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烏克蘭,這已經貼近俄國土,讓這隻北極熊倍感威脅。也因為這樣的地緣政治結構,烏克蘭的國內政治與國際關係註定要在美俄兩大強權間遭到劇烈拉扯而變形。
  回應
烏克蘭淪為歐洲妓院與代孕之國,走上悲慘的命運,美國的功勞最大。
曾經接受過美國的顏色革命指導的國家沒有一個現在是完整的。
  相關新聞
危機解除?俄國撤回集結烏克蘭邊境軍力| 國際焦點| 聯合 2021年4月22日
2021-05-12 09:58:29
阿楨
2022哈薩克動亂相關新聞資料
哈薩克油氣價格上漲2022-01-05遭遇"顏色革命"“中亞之春” 。哈動亂01-10平息164死、近6000人被捕,400多輛汽車被毀,100多家大型商場和銀行被搶,損失約2億美元。哈舉行全國哀悼:在緬懷中走向復原。
哈總統:抗議團夥在國外受訓,襲擊為外部侵略,調查定性:未遂政變。背後涉及內部權力鬥爭,解除國家安全委員會兩名副主席職務。哈前總理涉嫌叛國罪被捕,大批外國人被抓。
哈總統請求集安組織(CSTO)派維和部隊應對“恐怖主義威脅” 。
俄率集安組織5國聯軍出兵維和,特種兵突襲,奪回首都政府大樓/機場,叛軍措手不及,扭轉局勢。哈總統解除緊急狀態01-13集安組織維和部隊開始撤離。
哈50輛軍車包圍200抗議者 現場傳出槍響。哈警方:數十名暴徒企圖襲擊警局被擊斃。
哈總統:批准無警告開火,不投降將被消滅。哈記者:西媒CNN“標題誤導”帶節奏“哈領導人下令毫無預警地殺人,街頭躺滿屍體” 。
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向哈派兵維和 否則像烏克蘭一樣送美大禮。
哈官員稱暴徒行動專業:用特殊通訊方式,專人做狙擊手。
哈第一大城前首都阿拉木圖市長險遭刺殺司機身亡。查獲非法運送武器和人員車輛。
哈總統:恐怖分子約兩萬,繳獲暴徒裝備:汽油桶醒目,還有各式槍支。
哈暴徒自述:收錢上街,每人分一瓶"飲料"喝完就失控。
哈搗毀伊斯蘭極端組織窩點,負責人為外國公民,暴徒曾接受外國訓練。哈總統:有阿富汗等國民兵參與了此次未遂政變。
上合組織:對哈騷亂表示關切 願向哈提供必要協助。
習近平向哈總統表示,反對外部勢力在哈策動顏色革命,反對任何破壞中哈合作的企圖。
哈暴亂有明顯外力介入:烏邊境重兵集結,美俄即將談判,哈薩克突發暴亂!(回應:美歐圍魏救趙,豈料普金老謀深算、棋高一著!)
俄主導維和部隊進駐哈,影響中國一帶一路發展 -- 三立 (回應:中國也表態,哈顏色革命不可能成功!)
哈動亂恐延燒新疆,美國讓中國剉咧等--關鍵時刻(回應:這節目常不經查證,當脫口秀看。)
哈暴動! 中:提供必要支援--全球大視野(回應:哈動亂實則是美給中俄送大禮!)
哈騷亂背後:美國控制的NGO組織煽動哈暴動,哈天然氣75%為美資,但國內供氣不足,2019年哈油氣補貼130億美元,由於人為壓低價格,導致供應短缺和品質下降。但補貼已成騎虎難下,有阿拉伯之春在前,任何去補貼和漲價都會成不穩。
2022-01-18 09:18:53
阿楨
俄烏衝突中的營級戰鬥群 "鋼鐵重錘"還是"合金匕首" 2021-09-29

“營級作戰群”最初是美軍提出,俄軍官方是“多兵種合成作戰群(ОТГ)”,“營級戰術群(BTG)”。但從俄國防部長紹伊古2021-08-10表示“俄軍已組建了168個營級戰鬥群”來看,已被俄官方接受。

面向新時代的俄羅斯營戰鬥群 2021-07-29

20世紀80年代,在阿富汗多山的地形環境下作戰,大兵團難以展開,於是蘇軍組建了數個“營特遣隊”,通常是在一個摩步營的基礎上加強1個坦克連、1個炮兵營或炮兵連、1個工兵連、1個防化排。
兩次車臣戰爭中,俄軍訓練廢弛、作戰單位缺編嚴重、作戰裝備維護情況不佳、作戰能力急劇衰退的現實暴露無遺。
2008的俄格(喬)戰爭雖然俄勝,但依舊暴露出軍隊缺編嚴重,戰平轉換節奏緩慢,各分隊獨立作戰能力弱,對上級資源保障依賴嚴重等現象,俄開始效仿美軍打造旅級作戰單位,以替換靈活度不高的師。
以2010年組建的重型摩步旅為例,其下轄2個坦克營、2個摩步營、2個榴彈炮營、1個防空營、1個偵察營、1個通信營、1個工兵營、1個後勤營、1個指揮連、1個電子戰連、1個防化連、1個衛生連。
其中,每個坦克連下轄4個10車制坦克連和1個修理連。每個摩步營下轄3個15車制的摩步連、1個營屬炮兵連、1個維修連和一個反坦克排。偵察營下轄1個輕型偵察連、1個重型偵察連、1個火力偵察連、1個電子偵察連、1個近程無人機連和1個遠程無人機排。每個榴彈炮營下轄3個6門制榴彈炮連。
我們所熟知的合成營通常是在營建制內配屬支援作戰單位,各兵種單位在資訊化通信指揮系統下圍繞各自的戰技術特點開展協同訓練。但俄軍的營戰鬥群則以一個編制31輛步兵作戰車輛的摩(機)步營為核心,在戰時會得到1個18門制的自行火炮營、1個6車制的火箭炮連、1個10車制的坦克連,外加偵察、防空、電子、後勤、通信若干單位得加強。實質上就是以全旅的作戰力量保障一個營,形成作戰拳頭。
俄軍既決心進行軍事改革,為什麼不打造真正融合多兵種協同的合成營,而要搞出一個需要抽空一個旅級作戰單位配屬加強的戰鬥群呢?主因是營戰鬥群已是俄軍在現有條件下所能組建的最有效的作戰單位了,通俗一點說就是養不起真正的合成營。
從實際作戰效果來看,俄軍的這種編制模式確實提高了部隊戰鬥力。但要面對電磁環境更加複雜,作戰節奏更快的現代化戰爭,俄軍依舊有很長的路要走。
2022-01-18 09:22:03
阿楨
習普2021/12/15視訊會議 聯手抗美意味濃

兩國元首將對明年關係做出頂層設計,並就重大國際及區域議題交換意見。由於剛落幕的美國「民主峰會」正在營造「天下圍中」的國際態勢,加上俄國與烏克蘭邊境戰雲密佈,預料這場「習普會」可望進一步確立中俄聯手抗美的基本戰略態勢。

美國最大的失誤, 是把俄羅斯當紙老虎而過度關注中國 (原載Foreign Affairs)

【導讀】本文分析,俄羅斯並非像一些政客所認為的那樣不堪一擊。俄經濟總量雖然停滯不前,但是體量依然十分龐大。雖然人口在不斷地減少,但是人口結構仍然在不斷改善,並且一直在積極地吸納優秀移民。在軍事力量方面,近年來通過不斷改革與資金投入,仍然具有強大實力,並對俄的傳統勢力範圍保持威懾。而且,寄希望於普京卸任後俄出現重大變革的想法也不現實。所以,作者認為美國必須重新調整戰略部署,拋棄俄日薄西山的迷夢。
  回應
作者的意圖是要挑撥離間中俄,現在美國最害怕的就是中俄的戰略夥伴關係,幸好俄羅斯人特別是普沒有作者這麼傻,他們十分清楚美歐的意圖!
  相關新聞
 俄美領袖2021-12-09會談,普京警告北約勿在烏克蘭跨越「紅線」,拜登警告普京前所未有經濟制裁:不派美軍保衞烏克蘭
 尼加拉瓜2021/12/10對台斷交:蔡當局痛心,美國受打擊! 拜登民主峰會、抵制冬奧,習近平美後院開戰。路透社:痛擊美國! 日本產經新聞:潑民主峰會冷水!美台勾結近期愈發頻繁。美先後打出國會牌、互訪牌、軍售牌、日本牌、歐洲牌、太平洋島國牌,達到以台制華的目的。而民進黨當局亦倚美謀獨。
2022-01-18 09:24:29
阿楨
歐洲為什麼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文化縱橫》2022年6月刊(第3期)

【導讀】俄烏衝突以來,歐元暴跌、物價飛漲、能源吃緊等種種現實都表明:衝突帶來的不良後果,主要由歐洲和其他地區承擔,而美國卻獲得巨大利益。在如此清晰的現實面前,歐洲卻又不得不站在美國一邊。人們好奇的是:為什麼曾經強大的歐洲,今天卻無法脫離美國,掌握自己的命運呢?
本文從長歷史觀察,分析二戰後歐洲局勢之變,認為歐洲重新崛起的最大阻礙,外部或許是美國,但本質上是他們自己。作者指出:歐洲曾在全球殖民擴張的過程中建立起“文化優越感”,但二戰後,由於必須依靠美國完成重建,歐洲在經濟、文化上逐漸被美國征服。冷戰後,法、德等國也想抓住機遇,但受到美國遏制。同時,在歐洲內部,則存在“兩個歐洲”的四對衝突,導致其始終無法實現整合。這四對衝突是:(1)政治一體化的歐洲和經濟一體化的歐洲;(2)民族國家的歐洲和以歐盟為代表的共同體歐洲;(3)普通民眾的歐洲和精英的歐洲;(4)東方的歐洲和西方的歐洲。
作者認為,這些衝突主要源於歐洲國家之間、國家內部的階層分化與利益失衡,最終導致撕裂和對歐盟的不信任。加上歐洲自身的能源脆弱性,以及歐洲在精神上又很難放棄殖民時代遺留的紅利,害怕失去相比亞非拉的優勢地位,使得歐洲不願接受對現狀的革命性改變。這種自身脆弱性和附庸性,導致歐洲今天十分尷尬的局面。俄烏衝突標誌著歐洲土地上正開啟新的一輪宏大歷史敘事,但歐洲已不再是敘事的主角。
2022-06-18 08:11:40
阿楨
西媒文章:北約全球地緣戰略遭遇五大挫敗

  西班牙《起義報》網站2022-06-27安德列斯•皮克拉斯的文章《北約走向全球》稱,盎格魯-撒克遜軸心國逐漸把摧毀“一帶一路”倡議、阻止中國崛起、消滅俄羅斯、重組亞洲、奪回非洲等視作優先事項。然而,盎撒軸心國和北約在至少五個主要戰略領域都出現了重大失誤。全文摘編如下:
  資本的文明危機陷入一個無可救藥的迴圈,導致資本系統迅速走向國家內部的社會戰爭和國家之間的渦輪帝國主義。於是,各種混亂的地緣戰略開始粉墨登場。而這同時也意味著,掌控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霸權國家正在進一步轉向全面戰爭。
  這是一場兼具混合、經濟、媒體、政治外交、認知、控制論和空間性質的戰爭,而系統性謊言則成為一件戰略武器。
  蘇聯解體後,美國覺得自己成為唯一超級大國,一直忙於起草各種檔以設計其全球戰略。隨著時間的推移,盎格魯-撒克遜軸心國逐漸把摧毀“一帶一路”倡議、阻止中國崛起、消滅俄羅斯、重組亞洲、奪回非洲等視作優先事項。
2022-07-02 08:33:56
阿楨
戈巴契夫評價兩極 西方讚譽英雄 2022/09/01 旺報

蘇聯最後一任領導人戈巴契夫逝世,儘管他在莫斯科的執政時間不到7年,但在任期中,他結束了冷戰,允許了中歐和東歐國家和平解放,導致了蘇聯帝國的解體,他在西方被譽為英雄,並在1990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但另一方面,不少俄羅斯人或前蘇聯民眾對他的評價毀譽參半,批評他導致一個超級大國的崩潰,甚至成為最近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遠因。
1985年,年僅54歲的戈巴契夫被選為蘇共總書記,他上台時,蘇聯是一個被疲軟的經濟拖累,官僚腐敗嚴重的大國,問題很明顯,但解決問題方法卻沒有那麼簡單,戈巴契夫高呼「開放透明」(glasnost)及「重建」(perestroika)等關鍵詞,但這些政策成為一把雙面刃,結果在不到7年時間內,他帶領了這個世界最大的共產主義集團解體,蘇聯於1991年12月25日宣告解體,結束40多年來的東西冷戰,戈巴契夫辭去蘇聯總統,各國共產主義制度陸續崩潰,戈巴契夫率先帶動改革風潮,改變了世界秩序,但蘇聯不復存在,經濟並沒有起色,商店貨架上依然空空如也,戈巴契夫也失去權力。
中蘇同樣經歷共產制度轉型為市場經濟,戈巴契夫上台時,蘇聯國力遠超過中國,如今俄羅斯等國的經濟一蹶不振,中國大陸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蘇聯當時的改革無方難辭其咎 ,「休克療法」造成蘇聯社會民生大幅動盪,不如大陸的「摸著石頭過河」,一步步摸索前進漸進式改革有效。
曾任大陸外交部長李肇星卸任後的外交回憶錄《說不盡的外交》一書中就提到,李肇星有一次擔任當時國家主席胡錦濤的特使出席美國前總統雷根的葬禮。回程的飛機上,碰巧和戈巴契夫坐同一班飛機。李肇星和戈巴契夫聊了起來,李肇星問,「多年來,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中國朋友一直特別想知道,為什麼那麼大的蘇聯,那麼強的社會主義大國,在短短的幾年內就解體了?」戈巴契夫猶豫了片刻,面色凝重地說,「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告訴你的是,在各國領導人當中,我最敬佩的是鄧小平先生。而在我們那裡沒有個鄧小平。」

張維為:戈巴契夫,一個失敗者 2022-08-31 觀察者網

2022年8月30日晚,蘇聯最後一位領導人米哈伊爾•戈巴契夫病逝,終年91歲。
對於戈巴契夫的功過,各界褒貶不一。西方把戈巴契夫描述成結束冷戰的“英雄”,而許多俄羅斯人則將他視為蘇聯解體的“罪魁禍首”。
2022-09-01 06:36:46
阿楨
【亮點交鋒】2023國際十大預測 2023.01.02 郭正亮

1、俄烏戰爭56月份停戰
2、1季度大量國家會訪問中國
3、中俄深化經濟合作
4、中國建構國際新秩序
5、美國朝野惡鬥加劇
6、中美鬥爭持續惡化
7、美國霸權持續衰退
8、英國持續沒落、分裂
9、歐洲瀕臨分解
10、日本持續沒落、政經兩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pPZwHDUNaI

經濟學人智庫(EIU)公布「2022年全球風險展望」

一、美中關係惡化,迫使全球經濟完全脫鉤。
二、貨幣政策意外快速緊縮,致美國股市崩盤。
三、中國房地產崩盤,致經濟巨幅趨緩。
四、國內與全球金融環境緊縮,拖垮新興市場復甦。
五、對疫苗有抗藥性的新型Covid-19病毒株現身。
六、社會躁動遍地開花,衝擊全球復甦。
七、中國與台灣爆發衝突,迫使美國介入。
八、歐洲聯盟與中國關係嚴重惡化。
九、嚴重乾旱引發飢荒。
十、國際網路戰爭,癱瘓主要經濟體基礎建設。
  回應
經濟巫師
2023-01-04 07:04:45
阿楨
中國駐法使館:當西方一些人談論“普世主義”時,他們在談論什麼?

據微信公眾號“中國駐法國大使館”2023-01-10消息,日前,法國《世界報》刊登了一篇文章《自由,戰鬥繼續》,大談西式民主(亦稱自由民主制)的“普世性”,為有關國家“人民反抗威權統治”搖旗呐喊,呼籲歐洲作為“自由和法制堡壘”肩負起自身責任。文章竭力渲染“民主對抗威權”敘事,打著“普世主義”的幌子鼓吹“西方優越論”,企圖霸佔民主自由定義權。
  西式民主並不“普世”,將其同“普世價值”劃等號本身就是偷換概念。從時間上看,西式民主脫胎於17-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距今不過300年,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只是倏忽一瞬。即使我們根據流行觀點,將民主的起源追溯至古希臘,那麼自古羅馬帝國建立到中世紀結束的漫長歲月裡,古希臘城邦民主制在西歐早已湮滅。從空間上看,根據《世界報》文章引述的瑞典研究機構V-Dem統計,當今世界只有34個“自由民主制國家”,僅占全球國家總數的不到五分之一,世界總人口的不到13%。
  西式民主也不“民主”。近現代的西方民主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及資產階級取代封建階級統治而逐步確立起來,是資產階級的民主,即為實現和保障資產階級利益、保護資本主義私有制而創制的政治制度。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就指出,民主共和更有利於資本的統治。歷史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對本國勞動者的剝削和對殖民地國家人民的掠奪實現了資本積累和工業化,又試圖用“民主自由”來洗白其罪惡。1840年,英國議會正是用投票的“民主”方式決定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實踐中,無論在英國、美國或其他任何西方國家的民主政治發展史上,民主制度下的選舉權都長期被刻意地限定在“某一群有資格的人”中。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前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才實現了18歲以上男女公民平等擁有選舉權的普選制度,而這也不過是“金錢代替刀劍成了社會權力的第一杠杆”。
  縱觀當今西方世界,社會撕裂、貧富分化、中產墜落、金錢政治、極端思潮等亂象疊出。就在這幾天,西方民主世界發生了兩件令人震驚的事件。一件是美國國會經過15輪投票才選出眾議院議長,另一件是在美國國會山暴動兩周年之際,在實行西方民主制度的巴西也發生了幾乎一模一樣的國會山暴動。
2023-01-12 07:29:33
阿楨
有識之士紛紛反思西方民主失靈的根源,這時候一些人居然還在聲嘶力竭地鼓吹西方“民主自由”的“普世性”。明明自己得了病,為什麼不趕緊去看病,反而以醫生自居,給全世界開藥方?
  自然是因為別有用心。長期以來,他們打著“普世主義”旗號,大肆輸出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和社會政治制度,大搞文化同化運動和意識形態洗腦,甚至公然策劃政權更迭、“顏色革命”。他們以專制的手段推銷自由民主,千方百計“普世化”那套由自己牢牢把控、服務一己私利的制度和規則,試圖建立起一個“等級世界”和“中心—週邊”體系:三十幾個“自由民主制國家”永遠居於這個世界的頂端和這個體系的中心,而其他國家則永遠被壓制在發展的中低端和國際體系邊緣,淪為西方予取予求的物件。這不就是披著“皇帝的新裝”的種族主義和殖民主義麼?
  事實反復證明,經歷過西方“民主改造”的發展中國家並未得到被許諾的自由、民主和繁榮。“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並未幫助撒哈拉以南非洲擺脫貧困和戰亂,反令其陷入逢選必亂的怪圈。“阿拉伯之春”沒給西亞北非帶來繁榮和穩定,反而成為阿拉伯國家的嚴冬和噩夢。
  在21世紀的今天還能聽到這些譫語,說明西方一些人人陷在所謂“西方中心論”“普世主義”敘事中難以自拔,拒絕甚至是無力客觀看待、理性分析自己所處的世界。各國人民摒棄傲慢和偏見,在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攜手推動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這才是真正的普世主義。
  回應
世界最搞笑的是一個霸權國家天天喊民主!
應該把democracy改譯得魔可拉稀,freedom佛戾得魔,美國黴國,大眾容易被這些美文帶偏。
郭正亮曾說:不要以為民調民意在決定歷史的大勢,歷史的進程不是群眾決定的,而是5%的政治精英在塑造思維跟認知。按郭說法,西方所謂“民主”,只不過是被政治精英塑造的群眾,有投票權便以為自己可以作主的一種幻覺。
2023-01-12 07:41:18
阿楨
古代朝貢體系會在中國現代出現嗎? 2023/01/18
  回應
 美國就是實際的朝貢體系,而且比朝貢體系更黑,中國朝貢體系只是形式上不平等,但是你除了稱臣之外,其他經濟上是賺的,中國不會干預你內政和誰當國王,美國是不僅經濟剝削,還嚴重干涉內政,控制媒體和核心的技術管道和產業。
 你說的這個不是朝貢體系,是奴隸體系或者說黑社會體系。朝貢體系是雙方自願的。

失敗的顏色革命 2023/01/18 文大教授周陽山

2023-01-08巴西前總統波索納洛的支持者闖入巴西利亞的國會大樓,不是一次失敗的顏色革命?顏色革命指的是美歐國家以普世價值與國家利益為名,運用示威、抗議及暴動等手段,顛覆在地政權,輸出革命經驗,並實現「美國優先」與「西方優越論」的價值。2023-01-08巴西前總統波索納洛的支持者闖入巴西利亞的國會大樓,無疑是一次失敗的政變,也可說是流產的革命。

顏色革命_百度百科

顏色革命是指21世紀初期,美國在前蘇聯和中東北非地區發生的以顏色命名,以和平的非暴力方式進行的政權更迭運動。

顏色革命- 維琪百科
相關條目
美國參與的政權更迭
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
民主促進
輸出革命
世界革命
2023-01-19 09:15:20
阿楨
'23.01.20趙少康 關中談「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r6nKF6aaHM
  相關新聞
高盛:2035年陸超美世界第一 2075年印度第二

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冷戰後美國外交政策的檢討 關中 時報出版
  內容簡介
美國神話變成謊話,美國民主變成笑話。
美國的資本主義其實是戰爭的資本主義、
掠奪式資本主義和贏者通吃的資本主義。
美國一向自認自己的偉大,自認是「山頂之城」、「希望之地」和「天佑之國」,「美國第一」是永遠。冷戰之後,美成唯一霸權,不允許他國挑戰。
  美是最霸道的國家,有著強烈的優越感和使命感,自認是「例外」:有使命去宣揚基督教和教化落後的國家和人民;只相信資本主義,排斥非資本主義國家;以「利他主義」來包裝美國的自私自利,以「自由、民主和人權」、「解救被壓迫的人民」為口號,在海外打仗,其實都為自己的利益。
  本書分析美後冷戰外交政策的失敗,使美享有的「單極時刻」不到20年便被消耗殆盡,「大美和平」曇花一現。
  ●像是北約東擴、攻打伊拉克、阿富汗戰爭、推動以巴和解、北韓的核武問題、與中國的「化友為敵」等等,分析美國由勝而衰的原因。
  ●美外交精英集團──「美國戰狼」,評價美國的五位總統及外交政策上認知的錯誤。
  本書詳解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並整理許多學者跟專家的論述!
  肯楠(George Kennan)
  敵人對美的危害,遠低於來自美國政治菁英們的幻想。
  季辛吉(Henry Kissinger)
  冷戰後,美國首要工作是妥善處理俄中問題。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
  美不可過度伸張武力,要爭取俄留在西方陣營,俄不能失去烏克蘭。爭取俄中合作,並以日印牽制中國。美最大夢魘是中俄和伊朗的合作。
  漢廷頓(Samuel Huntington)
  冷戰後,世界進入多極和多元文化並存時代,美應接受非西方文明,並尊重多元文明。西方文明的沒落,主要是道德敗壞、文化墮落和政治分歧。
  佛格森(Niall Ferguson)
  美未能記取歷史教訓,帝國不能只靠武力,還需正當性。美入侵伊拉克是公然說謊,在伊建立民主也是神話。中美,合則兩利,分則兩害。中國的文化是難以匹敵的力量。
  卡布蘭(Robert Kaplan)
  中國崛起沒有任何不合法和不合理之處,東亞現狀不能視為理所當然,分裂國家經常會以出乎意料之外的方式統一。
2023-01-21 08:44:3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