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2-24 06:54:59| 人氣1,316| 回應9 | 上一篇 | 下一篇

僑生也應正名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僑生也應該全面正名為台僑?還嫌台灣的正名鬥爭不夠嗎? 詳參【圖博館】:正名不合法? 再正名 兩岸正名大戰

正啥名?乾脆廢僑生吧!反正台獨在野時就反國府的僑生政策!

你又犯傻了?豈不知在野時反對、分權,在朝則贊成、集權之理!

僑生也應該全面正名> 中國時報 2007.12.01 吳子文

 如果我告訴你,現在大部分的僑生其實並非真正的僑生,你相信嗎?
 台灣每年分發入學的僑生人數約為四千人,其中以港澳生人數最多,其次是馬來西亞僑生,再來是印尼僑生和緬甸僑生。單單這四個地區的僑生人數加起來就佔掉了所有僑生人數的一半以上,然而這些地區的所謂僑生其實絕大多數都是擁有外國國籍的華裔學生,並不具有中華民國國籍,所以嚴格來說,他們並非真正的僑生。
 僑生是「華僑學生」的簡稱,我們先來看看華僑所指為何。根據僑委會的規定,華僑指的是「僑居國外國民」,而「國民」指的當然是擁有中華民國國籍者,所以華僑學生也同樣必須具有中華民國國籍,才算是名副其實的僑生,然而僑委會卻籠統的將僑生界定為「連續居留海外六年以上,並取得當地永久或長期居留證件之華裔學生」。換言之,只要是具有華人血統(長得像華人)者,不管國籍屬於哪個國家,通通可以僑生身分來台升學,因此東南亞華裔外籍生也往往被一廂情願的劃歸為僑生。
 為什麼台灣會把華裔外籍生誤認為僑生呢?其實,早期的在台僑生教育是為了中國國民黨「反攻復國」的基本國策而服務,透過招收僑生回國來和中共競逐代表中國的道統,加上美援的加持(每招收一名僑生可獲新台幣兩萬元的補助),中華民國政府自然力求放寬僑生資格的認定,以血統主義將所有海外華僑華裔青年統統「一網打盡」,希望僑生能夠源源不絕的回到「祖國」的懷抱,卻種下日後僑生國籍不分的禍根。
 日前,就讀於中正大學化工系的胡姓馬來西亞僑生因志趣不合,以外籍生身分申請轉入雲林科技大學視傳系就讀,後來「東窗事發」,被校方發現胡姓同學身兼僑生和外籍生雙重身分,觸犯了僑生不能轉換為外籍生的規定,結果被勒令退學,來台升學之路頓時成了幻夢一場。其實胡姓同學擁有馬來西亞國籍,是名副其實的外籍生,結果從僑生「正名」為外籍生的舉動反慘遭校方殺雞儆猴,充分顯露現階段僑生政策的荒腔走板與不合時宜。
 從台灣教育部的角度而言,胡姓同學以僑生身分入學其實已享受了一次優待,既可免試申請入學,又享有僑生的福利,所以在情在理都不應「僑」裝成外籍生,再享受一次面試申請入學的優待。這樣的說法固然言之成理,但是此問題的解決之道並非如校方所言,應該加強對於華裔外籍生的身分審查,以避免僑生冒充為外籍生這類低層次的技術性枝節,最根本的解決之道在於替僑生進行全面性的「正名」,把所有華裔外籍生排除在僑生之外,僑生則回歸台僑,然後再將釋出的僑教經費納入外籍生的經費裡頭,讓僑生的資源能夠和所有外籍生共享,如此台灣招收外國學生的政策才能夠回歸正常的軌道。
 表面上,大馬華裔學生似乎可以選擇以外籍生或僑生身分來台升學,其實相較於教育部每年開放給僑生申請的八千個大專院校名額而言,分配給外籍生的名額實在非常有限,所以大部分大馬華裔學生仍需「被迫」以僑生身分來台升學。許多大馬學生來台以前並不知道自己會被冠上「僑生」的標籤,也萬萬沒有想到台灣教育部居然會將外籍生分成兩種等級:外籍生和僑生,堪稱台灣高等教育的奇觀。
 台灣現行積極推動的國際化政策說穿了其實就是歐美化,砸下大把金錢無非希望吸引西方的白種學生來台,黃皮膚的東南亞華裔外籍生則反被「隔離」在僑生群體裡頭,居然不被算作「國際化」的一部分,如此有失偏頗的「國際化」實在叫人感到心寒。
 筆者希望,台灣的高等教育日後能夠朝更為開放與更為平等的方向發展,如此才能獲得世界各國人民的尊重。(作者為台灣大學外文所研究生,馬來西亞僑生)
 

海外華僑文學創作品質上升 2011-11-14 華人世界

 

來自海內外的數名作家於11月13日在廣東省中山市召開的“華僑華人文學作品獎研討會”上指出,隨著來自中國的新移民的增多,在海外的華僑華人作家也日益增多。他們從中西文化的對比中力圖闡述中國文化的價值觀,正在以文學性、思想性和全球性經驗的跨越大幅提昇創作品質。

暨南大學黨委書記蔣述卓認為,海外華文文學原來僅在東南亞一帶能找到身影。但隨著新移民的增多,現在在歐洲、北美和澳洲都能看到一批十分活躍的作家。也許再過幾年就連非洲都可能產生華文文學創作的印跡。以前,海外華僑華人創作的作品多為短篇小說,但現在長篇巨著越來越多,作品反映的內容甚至於不再拘泥於自己的祖國或居住國。華人文學開始在海外留根、立根。

戴小華是馬來西亞的知名作家。她說,華文文學在馬來西亞有著勃勃生機,這與馬來西亞有一個相對完整的漢語教學體系有關——馬來西亞政府主辦的華文小學已逾1200家,華僑華人以捐資辦起的獨立的華文中學也逾60家。甚至有8萬名非華人在華文學校讀書。加上華文報紙眾多,所以華文文學在馬來西亞有一個好的創作環境。

旅日的鬱乃和旅加的孫博不約而同地談到,作為新的華人或華僑,離開祖國越久就對祖國的戀情越濃。用華文在海外進行文學創作,是因為與母語難以割捨,甚至認為母語仍是表達心境和語境的最好載體,能從華文文學的創作中找到一種心靈回歸的慰藉。雖然身處海外,但他們中的不少人希望或正在參與主旋律的文學創作,因為行走在中西文化之間的他們認為經歷了中西文化的比較後更能通過文學作品道出對祖(籍)國的感情和對中國歷史事件的感悟。

 《中國作家》副主編王青風和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院研究員蕭立軍均認為,目前,海外華僑華人的最大市場仍在中國國內,海外華文文學的返鄉是必然的。這種文學的返鄉也反映了源自中國的海外新移民對祖(籍)國的強烈思念,而祖(籍)國也在給他們一個可與中國國內作家“叫板”的舞台。

陳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在浙江生活的文學青年,現在加拿大從事商業。當他將自己在阿爾巴尼亞經商時一段被綁架的經歷寫成小說並在中國國內發表後,他已在海外華文文學創作領域成為知名作家。他說,早期海外華僑華人的後代多變成僅能用英文進行寫作的人,所幸的是,他們中的有識之士已用英文記述了他們前輩在海外的打拼歷史,這很重要也很必要。現在在英語環境下的來自中國的新移民,更重視自己的寫作水準,他們明白目前他們的市場仍在中國國內,而要在中國國內市場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在品質上與國內作者的水準相當。

蕭立軍則希望海外華僑華人作家也要重視海外的文化市場。蕭立軍說,西方不少人並不真正瞭解中國和中國人,這是因為熱愛和平、無任何侵略史的中華民族的價值觀並未有效地通過文化傳達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在海外從事文學創作的華僑華人,應重視文化傳承的使命,重視文學對美好心靈的喚醒和促進各種族交融,從而使沒有武力征服和經濟利誘元素的中華文明進入人們的心靈。

中國現代文學館文學研究員北塔說,雖然文學本身無國籍,但他很贊同將海內外的華文創作統稱為與國籍無多大關係的漢語新文學的提法。因為創新漢語新文學,需要資源豐富的跨語言跨語境的環境。只有將漢語新文學放在有對抗性、異質元素的全球化的語言環境裡,才會有個更高水準的文化舞台

http://www.mediachinese.com/node/41795

 

“中山杯”華僑文學獎

 

  “中山杯”華僑文學獎是經中央宣傳部、中國作家協會批准的新中國成立以來,由中華文學基金會和中山市委、市政府共同主辦的全球首個華僑文學獎,海外華人的作品或反映海外華人華僑生活的作品均可參評。

   “中山杯”華僑文學獎是首個面向華僑開展的文學獎,在此之前,雖然海外不乏優秀華文作品,但許多作品卻因“國籍”原因而無緣國內獎項。華僑文學獎讓海外華文作品在國內有了一個“家”,今後能在廣東甚至國內得到進一步的推廣,用文學的樣式能夠關注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生存及思想,促進文化上的認同感。

   首屆“中山杯”華僑文學獎2009年11月12日晚在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揭曉並舉行盛大的頒獎儀式。決出評委會特別獎一個,小說類、紀實文學類、詩歌類和散文類最佳作品獎各一個,當選的作者將獲得5萬元獎勵。  

 星光榜

   評委會特別獎   張翎《金山》

   小說類最佳作品獎   嚴歌苓《小姨多鶴》

   詩歌類最佳作品獎   洛夫《雨想說的》

   散文類最佳作品獎   劉荒田《劉荒田美國筆記》

   紀實文學類最佳作品獎   陳廷一《共和之路——— 孫中山傳》

http://baike.baidu.com/view/2984953.htm

 

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簡介

 

  馬來西亞寫作人(華文)協會於1978年5月23日獲准註冊,7月29日在吉隆坡舉行成立典禮。1985年,將名稱改為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

  大馬華文作協成立後,即採取主動,設法聯絡散居各處的作者,先後組成作協柔佛州聯委會、作協馬六甲州聯委會、作協霹靂州聯委會、作協北馬聯委會。

  作協除本身積極推動文學活動之外,亦協助華文報社與熱心文藝的華人團體舉辦各類文體創作比賽,由理事或會員擔任評審等工作,或聯辦戲劇節、講座會、研討會、文藝寫作營、作家會議,其中「第2屆全國文藝營」於1987年月4日至6日在吉隆坡附近的美馬高原舉行; 「第3屆亞洲華文作家會議」於1988年4月11日至15日在吉隆坡舉行;1997年4月12日及13日與馬來西亞儒商聯誼會聯辦 「第2屆世界儒商大會」;1997年8月主辦 「馬華文學國際研討會」;1999年11月26日至29日主辦 「第3屆華文微型小說研討會」;2004年9月21日在山東和山東大學、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聯合主辦 「第2屆馬華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年6月9日主辦 「E時代文藝營」,並為馬華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全球語境‧多元對話‧馬華文學》舉行推介禮;2005年11月21日晚上應中國《女友》雜誌出版社之邀,在吉隆坡協助統籌策劃主辦 「第18屆全國文學青年徵文大賽」頒獎禮及作家交流會。

  作協先後組團到過新加坡、香港、臺灣、泰國、菲律賓、中國、印尼等國和地區參加文學活動,進行會談。1997年,作協和馬來西亞文化協會與中國作協達成協定,每隔一年以1對2的方式進行兩地作家互訪計劃,以促進文學交流。1997年9月18日至27日,作協和文協組團訪問了北京與河西走廊。1999年7月21日至31日,作協和文協代表團訪問了北京、寧夏和內蒙;2002年4月13日至22日,作協代表團訪問了福建;2004年9月19日至28日,作協代表團訪問了山東;同年12月4日至9日訪問印尼,出席了在萬隆召開的「第9屆亞細安文藝營」和「第5屆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討會」。

自1983年以來,作協與南洋商報聯辦了7屆 「寫作講習班」,並且曾出版<第2屆寫作講習班學員特輯>、<點的凝聚>(第2屆學員作品專輯)、<激流回響>(第3屆學員作品專輯)等。1993年11月22日至23日,作協、南洋商報和霹靂曼絨縣青少年文友會在實兆遠南華獨中舉行「悠悠文學之旅」,過後出版了<悠悠文學之旅>學員作品集。

  作協於1989年催生了第一屆馬華文學節,並由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工商總會頒發第一屆馬來西亞馬華文學獎。以後,每兩年舉辦一次的馬華文學節,聯辦團體逐年增加,獎項也有所增添。作協在這個文學節設立了“韋暈馬華文學評論獎」。2008年更名為「馬華文學評論獎」

  作協主辦過多次的「文學之夜」,掀起華社對馬華作家的認識與熱愛的浪潮。 「源頭活水」於1988年11月26日舉行,表揚了方北方、韋暈、原上草。 「松竹長青」於1990年5月26日舉行,表揚了林潮、翠園、雲裏風。 「崢嶸歲月」於1995年12月8日舉行,表揚了姚拓、駝鈴、吳岸。「邁向20年」於1997年4月13日舉行,表揚了14名資深作家。

  作為一個全國性的作家團體,作協自成立以來,自行或協助出版了多種書刊和文學副刊︰

(1)《寫作人>》(季刊)于1979年創刊,共出版了34期;1995年改為《馬華作家》,至1999年12月共計10期面世。過後,這份不定期刊物又改名為《馬華文學》

(2)1980年出版<《作協短篇小說選》,收入15位老中青作者的短篇小說。

(3)1981年出版 「作協文庫」第一輯12部。

(4)1988年出版的<高林風響>(作協小說選第2輯),共收11篇短篇小說。

(5)1989年出版<候鳥高飛時>(大馬鄉聯青主催,作協暨大馬榕聯青主辦第一屆鄉青小說獎優勝作品專輯),共錄取11篇得獎佳作。

(6)1991年出版第一屆馬華文學節研討會論文集<馬華文學70年的回顧與前瞻>。

(7)1991年開始至1995年先後出版了 「90年代馬華文學叢書」,計共37種。

(8)1993年,北京現代出版社替作協理事和會員出版了3種集子,列為 「海外華人文學作品集‧馬華文學選集」︰小說集《最初的夢魘》、散文集《異鄉夢裏的手》、詩集《陽光‧空氣‧雨水》。

(9)1995年,福建鷺江出版社為作協理事出版 「東南亞華文文學大系‧馬來西亞卷」共10?。

(10)1995年起,協助雪蘭莪烏魯冷岳興安會館出版「德麟文叢」,至1999年底已出版4輯,共48種。

(11)1998年6月出版韋暈遺著《流霞》(小說集)。

(12)2001年起與彩虹出版有限公司一起出版《馬華文學大系》,共10?。

(13)2004年12月,協助山東文藝出版社出版第2屆馬華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全球語境‧多元對話‧馬華文學》。

(14)2006年11月17日出版《當代馬華作家百人傳》。

(15)作協自1990年初在《南洋商報》獲得版位,每月刊出會員作品,稱為<作協文藝>,後拼入<南洋文藝>,至2000年3月止。《星洲日報》和《新明日報》也曾有作協的文藝版,前者稱<作協文苑>,維持了一年,後者稱<作協文學>,為期不久。《光華日報》設<作協春秋>,已出版多年,目前繼續見報,每月一期。

(16)2008年初創立了“世界華文作家網”,連接超過200個世界各國的文學網站,有各種資料存檔,最新活動報導,也附有論壇供會員發表作品。這個網站3年來已成功吸引了來自世界90多個國家,超過50,000多名線民登陸,尤其是來自中國的讀者已經超過了馬來西亞,成功地把馬來西亞華文文學推介至中國,甚至全世界。

(17) 為了配合政府推動閱讀計畫,也鼓勵青少年參加健康的文藝活動,特別推展“振興馬華文學,培育智慧青年”運動。多年來,成功舉辦了:

4屆的吉隆玻直轄區國中文學營、3屆的麻六甲國中文學營、2屆彭亨州的“文之旅”、登嘉樓的瞭望“詩”文學營、2010年度第二屆登嘉樓瞭望“詩”“好詩成雙”一日文學營、吉蘭丹詩歌彈唱文學營、“東遇”文學營及“筆下見真章”現場詩歌創作比賽、霹靂州文學營以及和教育局聯辦了4屆的“全國中學生華文創作比賽”,和新紀元學院聯辦“大專文學獎”,和隆雪華堂聯辦“詩人杯”詩歌創作比賽,及參與國家圖書館“三大民族文學研討會”,語文出版局聯辦文學嘉年華……大大小小活動數十項。

(18) 2008年5月5日至6月8日首次受邀與國家圖書館和全國馬來作家協會聯辦“馬來西亞作家展”,在國家圖書館展出有關作家的照片、生平資料及寫作歷程。在本會推薦下,共有21位馬華作家參與展出,使他們的成就首次獲得國民團結、文化、藝術及文物部的認同的肯定。

(19) 為了加速作協流通網,2011年本會設立面子書(facabook),鼓勵更多年輕人採用新資訊傳達消息歡迎大家流覽並註冊成為作協之友,本會電郵:mychinesewriters@gmail.com

(20) 馬華文學界長久以來自力更生,作家自費出版了許多文學作品,豐富我國文化。自2010年始,在理事陳政欣的主持下,開始有系統性地製作電子書,以保存我國珍貴的文獻資料。製作成的電子書已多達90本,張貼在作協的網站上,提供全世界的讀者和學者免費下載。

(21)2011年7月1日推出《馬華文學》網路版的文藝副刊/刊物,希望通過互聯網把馬華文學推向世界,把馬華文學的發表園地從印刷文本擴展到網路上。這刊物將定期出版,並長期貼掛在馬來西亞華文作家的網站首頁(www.worldchinesewriters.com),以供馬華文學的愛好者免費閱讀/下載/收藏,真正做到文學走進網路世界面對大中華文學界。所有發表于《馬華文學》網路版的作品將付予馬來西亞稿費率的恰當稿酬。作協有權將刊登的作品以各種形式出版。

(22) 為了提供給兒童更多的本土文學,鼓勵更多的兒童文學創作,本會創辦了最高2萬令吉獎金的“馬漢兒童文學雙年獎”,借此鼓勵更多的兒童文學創作。第一屆得主由許友彬和愛薇共用。第二屆得主由沈雨仙及潘芳玲分享。

(23) 海鷗集團每年捐出3萬令吉,充作“海鷗年度文學獎”的獎金,分為詩歌、散文、小說三組的“海鷗年度文學獎”,是企業家和作家緊密結合的最佳典範。目前已進入第3屆的“海鷗年度文學獎”成功表揚及肯定了馬華作家的努力和貢獻。

(24) 方北方代表的是馬來西亞華文文學和華文教育史上的一座鮮明里程碑。《方北方全集》工程浩大,全套16冊,出版經費需23萬令吉。作協歷經2年的籌備,成功出版了第一部馬華作家的全集。出版後,所籌獲的出版基金剩餘約10萬令吉,成立了《方北方出版基金》將繼續為馬華前輩作家出版選集,以表揚他們的成就和貢獻。

(25) 作協自創辦以來,出版了《馬華文學大系》,《當代馬華作家百人傳》及各種叢書上百種,近一兩年亦出版了《馬華文學2009——時光旅行》。《馬來西亞當代微型小說選》、《作家的家》、《馬華文學的現代闡釋》、《未完的闡釋——馬華文學評論集》,成為了各大專院校中文系學生的重要參考書。

(26) 2010年8月10日,本會主辦兩天的第三屆馬華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吸引來自中國、臺灣、香港、新加坡、日本及馬來西亞超過50名教授學者參加,與會的公眾及大專生亦達300多人,是近10年來的盛大國際學術研討會。

(27) 本會訂於2012年主辦“第13屆亞細安文學營”及“第13屆亞洲華文作家協會代表大會”。屆時,來自亞洲十幾個國家,為數超過200多位著名作家學者將齊聚吉隆玻,再一次見證馬華文學的豐碩成果。

(28) 本會得到方北方出版基金與臺灣秀威資訊的支持,為歷屆馬華文學獎得主出版一本精選集,旨在表揚諸位作家對馬華文學的貢獻。此系列將在2012年8月作協舉辦的第13屆亞華作家大會、第13屆亞細安文藝營兼第4屆馬華文學研討會上推出,此系列作家作品也將成為研討會的討論主題。本書由方北方出版基金贊助,臺灣秀威資訊出版。此系列將推介到全國大專圖書館和研究機構,也將銷售到中、港、台、馬、新以及其他國家。

http://ocl.shu.edu.tw/org_news/db/data/malaysia.htm

 

馬華文學獎大系(釀出版 2012)

 

結束的旅程:小黑小說自選集

笑彈人間:馬漢雜文選集

爸爸過劫-方北方小說選集

殘損的微笑:吳岸詩歌自選集

風過處,水無垠:韋暈小說選集

遺夢之北:李憶莙長篇小說

煙圈裡的故事:雲里風小說集

 

煙圈裡的故事:雲里風小說集 (釀出版 2012)

 

  本書反映馬來西亞從建國前到建國後,社會轉型對華人社會的衝擊,同時也表現了馬來西亞華人這幾十年來在這個土地上的感受、夢想和憧憬。

  他呷了一口,燃上了一支香煙,深深地吸了一下,又徐徐地噴了出 來,那一縷縷灰白色的煙圈就在他的面前繚繞上升。他抬著頭,注視著那繚繞上升的煙圈,像是要從中尋找什麼似的。

  「呀!這是一個多麼綺麗的故事。」他於是開始說他的故事。

  本書特色  

  雲里風的小說,時空縱橫馬來西亞社會現象四十年,可以說反映了這四十年來華人家庭和社會在這個國家的變化。他的小說簡短精練,涵蓋的層面大,提供讀者及研究者廣闊的空間。

  作者簡介

雲里風 原名陳春德,1933年誕生於福建省莆田縣華亭鎮園頭村,1947年12月在仙游縣立初級中學畢業,次年前往馬來亞(現為馬來西亞)與父母團聚。因家貧,無力升學,無法學習,只好謀生糊口,先後當過學徒和割草工人。1949年進入教育界,歷任華校教師、副校長及校長長達30多年,1985年退休,經營自己的事業。

  目錄

【總序】「馬華文學獎大系」

【導讀】認同與焦慮:論雲里風小說中華文教育的歷史記憶

【自序】

慈善家

君子愛財

相逢怨

處處陷阱

卡辛諾

俱樂部風光

煙圈裡的故事

亞嬌

阿華

醜小鴨

衝出雲圍的月亮

望子成龍

發財夢

股票必贏術

出路

錢大富

芋頭龍

遲來的電話

【著作年表】

  【自序】

  我第一次踏進馬華文學的園圃,是在1952年,距今已超過半個世紀。時光無情,一個二十歲的年輕小夥子,轉瞬之間,就變成年逾古稀的老人了,回首前塵,不勝感慨唏噓之至。

  當我第一篇散文在新加坡南洋商報的副刊發表後,歡欣雀躍之餘,確曾雄心萬丈,立志要做一名出色的園丁,努力耕耘,期待交出一些好成績來,然而眼高手低,事與願違,在新馬文壇虛度了幾年之後,雖曾在報刊雜誌發表了許多作品,但始終寫不出令人滿意的東西。眼看幾位同輩文友相繼出版了單行本,我見獵心喜,也就厚起臉皮,在1957年出版了第一本小說集《黑色的牢門》。

  在這本處女作的後記中,我一開頭就這麼寫著:

  「假使說,天資有聰明與愚笨之分,那麼我該是一個非常愚笨的人;做工有勤勞與懶惰之分,那麼我該是一個非常懶惰之人,以我這麼一個非常愚笨而又非常懶惰的人,現在居然也有機會出版集子,的確是一個奇蹟,說起來,大概是因為一顆向上的心還沒有泯滅了吧!」

  以上這段話,確實是我當時的由衷之言,而這幾句由衷之言,在五十多年後的今天,得到了一百巴仙的證實:

  第一,因為我愚笨,所以搖了幾十年的筆桿,寫出來的作品就像是王老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不論小說或散文,都是那麼幼稚,離經典之途,何止一萬八千里?

  第二,因為我懶惰,所以執筆不勤,不但時寫時輟,而且還常常開小差,做文壇逃兵,到現在為止,仍然寫不出一部長篇,短篇小說和散文,也為數不多。許多文友都是著作等身,出版了好幾十部巨著,相形見□,汗顏不已。如今檢討過去出版的幾本拙作,覺得毫無可取,所以會把它們擺在書架上的一個角落,無非是因為敝帚自珍的心理在作祟罷了!

  近幾年來,許多關心我的文友時常給我打氣,鼓勵我應該寫一部自傳,或者將拙著再版。他們對我的關懷,令我感激萬分,但我卻心如止水,不為所動,理由如下:

  (1)我自認在芸芸眾生中,只不過是一名渺小的人物,實在沒有立傳的資格。雖然在過去七十多年的人生道途中,曾有過不少貧病交迫、悲歡離合的經歷,稱得上是多采多姿,但這畢竟都是個人生活上的芝麻瑣事,對國家社會不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如果要寫數萬言的自傳,不但貽笑大方,而且擾亂了我晚年清靜無為的平淡生活。倘因此而浪費讀者們寶貴的時間,那更是非我所願,何苦來呢?

  (2)把拙著再版,倒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只要花一點經費,交給出版商重新排版設計,幾本亮麗美觀的新書,就會呈現在眼前。然而它們既非佳作,倘若再版面世,等於是買了新瓶,裝上舊酒,徒然多一次獻醜的機會,我壓根兒就不曾有過這種念頭。

  不過有一件令我深感意外的事,新加坡青年書局居然於2005年8月把拙著《出路》再版發行。由於青年書局事前事後都未曾和我聯絡,我對此毫不知情,出版後許久,才由馬崙兄從該書局買了幾本,寄贈給我。新加坡青年書局過去曾出版了三本拙著,事隔四十七年後,又把《出路》再版,垂愛之情,至深銘感。

  在此,我把幾本拙著的出版年表列後:

  (1)小說集《黑色的牢門》,1957年香港文匯出版社。

  (2)小說集《出路》,1958年新加坡青年書局,2005年再版。

  (3)小說集《衝出雲圍的月亮》,1969年新加坡青年書局。

  (4)小說集《望子成龍》,1980年長青貿易公司。

  (5)小說集《相逢怨》,1983年長青貿易公司。

  (6)散文集《夢囈集》,1971年新加坡青年書局。

  (7)散文集《文藝瑣談》,1991年大馬華文作協。

  照上述的年表看來,由《黑色的牢門》到《文藝瑣談》,整整有三十四年,才出版區區七本,數量少得可憐。1991年迄今,二十多年的寶貴時光又溜過去了,這段期間,成績竟是一片空白。

  大馬華文作協成立迄今,已逾三十載,它是我國唯一的全國性華文文學組織,推展文學活動,一向不遺餘力,作出很大的貢獻。1990年它和隆雪商聯會發起舉辦馬華文學節,每兩年一屆,至今已連續十一屆,每屆均獲得許多華團熱烈支持,分別舉辦各種徵文比賽及文學講座會。其中一項最隆重的節目是由隆雪商聯會舉辦的「馬華文學獎」,每屆評選一位資深作家為得獎人,由該會頒給一萬令吉獎金。

  從2010年第十一屆起,馬華作協與商聯會聯辦此項盛大節目,作協答允給所有獲獎者出版一部選集。本人何幸,謬蒙主辦當局厚愛,當選為第四屆馬華文學獎得獎人,因而被定為出版選集的對象。我想,我的七部作品出版迄今,都已數十年了,即使許多中年的文友也未必曾經看過,何況是更年輕的一代,現在出版選集,讓他們有閱讀的機會,進而賜予批評和指教,未嘗不是一件美事。

  馬華文學自1919年發軔以來,雖然經歷了無數的風霜與波折,但在前輩作家努力開墾耕耘下,這塊文學的園圃還不至於荒蕪,他們所播下的種子,現在已經開花結果,值得欣慰。

  眾所周知,目前華文在國際上的地位已日益提高,影響所及,華文文學界也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儘管如此,馬華文學在出版與發行方面,卻仍然面對重重困難。由於著作銷路欠佳,出版商皆不願投資,作者倘自資出版,一般上均得面對虧蝕的風險。雖然有些華人社團有設立出版基金,但粥少僧多,效果畢竟有限。這次台灣秀威出版社願意和大馬華文作家協會合作,替馬華作家出版選集,必然會給馬華文學開拓一條康莊大道,本人謹在此向台灣秀威出版社致以崇高的敬意。但願這次的合作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今後能再接再厲,為馬華文學作出更大的貢獻。

 

遺夢之北:李憶莙長篇小說

 

內容簡介

  西藏密宗風水師傳人紮西頓珠在巫術門派的鬥爭中,為躲避仇家,攜妻帶女逃到馬來半島。從經營小雜貨店開始,在當地居住下來。女兒青稞嫁給了當地頗有財勢的葉家次子,生了三男二女。父母去世後,青稞得到祖傳的紫檀佛珠(傳女不傳男)青稞的丈夫死了, 青稞成了大家庭中的葉老太太。兩個女兒,一個在幼年時不幸夭折,一個因丈夫車禍死亡而發瘋。佛珠於是傳給孫女水靈,後又因水靈出家傳到了另一個孫女水晶的手中。

  老家半夜的風雨聲,吹打在門窗上像夜歸人在敲門。嬤嬤臥房裡彌漫著檀香的氣味,即使它能穿越時光,也不能銜接現實。

  透過不同年代的歷史事件,本書所描述的是一個「文化馬來西亞」,一個極富遠古東土思維的南洋。在那特殊的年代,作者依次對它們淺淺地瞄上一眼——這一眼既是幸福的,也是酸楚的,因為這裡包含了太多太多……

  本書特色

  《遺夢之北》這部小說的視角聚焦於馬來西亞本土。作者以著要童年時代的那些印象深刻的事物寫成小說。有如紀實寫真,反映出那個年代的物質狀況,社會氣息,以及人文氛圍,並且充滿象徵意義。

  作者簡介

李憶莙 現任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副會長,〈馬華文學〉主編。曾主編〈馬華文學大系〉短篇小說(1965-1980)卷。

  經常出任全國各項文學獎評審。

  曾獲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聯合總會頒發首屆「馬來西亞優秀青年作家獎」。

  18歲開始文學創作。作品以小說散文為主。先後發表於國內外報章雜誌的長、中短篇小說逾二百多萬言。已出版著作計有長篇小說《春秋流轉》、《鏡花三段》; 中短篇小說集《癡男、怨女》、《夢海之灘》、《李憶莙文集》、《女人》 散文集《去日苦多》、《漫不經心》、《城市人》、《地老天荒》、《歲月風流》、《大地紅塵》、《年華有聲》等。

  目錄

第一章

1.葉家

2.逃亡到南洋

3.祖母

4.兄弟

5.懷雲

6.母女

7.分家

8.化敵為友

9.妯娌

10.出軌

11.雨中分手

  第二章

1.水晶

2.離異

3.姑姑

4.檀木佛珠

5.懷雲瘋了

6.水靈

  第三章

1.新村1969

2.林保海

3.眾說紛紜

4.陳佛然

5.情愫

  第四章

1.酬神戲

2.蓮花姑與阿蘭

3.戲棚腳

4.大伯公廟

5.咫尺天涯

6.阿蘭之死

7.愛情

  第五章

1.銀花

2.各有想法

3.觀音娘娘的寶誕

4.夢見阿蘭

5.曖昧關係

6.祖母的預言

  第六章

1.水靈學佛

2.心事

3.陰影

4.忽然想起父親

5.真相

6.默契

7.告別

8.重逢

尾聲

  序  關於《遺夢之北》的寫作

  《遺夢之北》這部小說的視角聚焦於馬來西亞本土。換言之,是先有了土壤,才埋下種子,然後讓它慢慢發芽,從而展開了擁有較大時空容量和複雜人事關係的家族書寫。從懷舊(遺夢)到尋夢,透過歲月的眼去看,似乎還不夠清晰(對我而言,每個小說人物都是事件的樞紐)而所謂的寫作靈感,所謂的形而上,實際上是一種記憶,由此原型構思出兩個家族幾代人的百年滄桑。除了從記憶中獲得靈感,同時也有感於人類揮之不去的心靈悲苦所折射出來的憂傷;視野則源於生活經驗和自小耳濡目染的事物。其實我更願意將這稱之為「觀察」。就小說創作而言,「觀察」,才是內容的原型。

  一直以來,我都有著要將童年時代的那些印象深刻的事物寫成小說的意願。而這些都用不著怎麼去編造,因為它本來就存在了,而且細節豐富,這些都可以用文學的形式去描述……

  在我的童年時代,許多匪夷所思的事情,通常都是耳聞的。大人們總愛講述各種各樣詭異荒誕的鬼故事;家中長輩不時會言之鑿鑿地講述祖輩的一些神奇事蹟,還有某某家族的傳奇等等。雖然都各有不同的視角,但對我的影響始終都是引領式的;開始是基於好奇——怎麼會是這樣的呢?它引導我去想,想出各種各樣的可能性,然後選擇了我認為是合理的。但是這些「合理可能」,很快又被我否決掉了。否決其實就是再次的引領;它引領我到對先輩們生活過的「場景」中去進行有依據的追根溯源。於是我看到老房子斑駁的牆,看到牆上的裂紋,上面的漆早已剝落,連它本來是什麼顏色的都看不出來了。然而,這些「憑證」,卻有如紀實寫真,反映出那個年代的物質狀況,社會氣息,以及人文氛圍,並且充滿象徵意義。而若干往事卻在無意間成為人們口中的故事。

  其實,這也不是最主要的。我更大的興趣是華人社會的「文化馬來西亞」——中華文化被移植到大馬,它的「南洋特殊性」是怎樣形成的呢?隨著時代的變遷,歷史的更替,發生了怎樣的變裂而形成今日大馬華人的思維方式?傳統的積累,觀念的信仰,在歷史進程中悄然地轉化成莊嚴的慰藉而隱藏在生活裡。

  許多年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尋找的其實是先輩們的歷史足跡—— 他們在這塊絢麗的土地上是怎樣生活的?他們曾遭遇過怎樣的挫折、恐懼、不安和焦慮呢?要準確的理清這些,就得從整體上掌握與之相關的思維方式。長久以來,大馬華人已經習慣了多神膜拜。基本上佛、儒、道不分;寺廟裡除了有佛祖、觀音,還有古代聖賢。比如關公,他是正義的化身,是神,但在我們凡人的現實生活當中他又是個楷模;而福德正神(大伯公)是守護神,負載著許多效益,為世俗人間增添豐富的生活寄託和精神生活。

  許多神話、民間傳說中的人物也成了神仙,被供奉在廟宇裡。這些高高在上的諸神,同時也是人,使得「神」、「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直接而親密。因此隨便哪個神壇都有求籤、卜卦的;乩童 一面念著經咒,一面畫符,傳遞神的旨意。隨處一塊石頭、一棵大樹都附有神靈。這些都不是曾經的生活方式,也不是絕響,而是一種既定習俗,形成了一個人、神、鬼、雜居的「文化馬來西亞」。這不僅是世俗文化,同時也是一種人文景觀。它不純粹是宗教,甚至是功利的,也許你會認為它欠缺宗教情懷,但絕對是生活方式,更關鍵的是,它符合世俗社會的需求。

  在此範疇裡,透過不同年代的歷史事件,我所描述的是一個「文化馬來西亞」,一個極富遠古東土思維的南洋。在那特殊的年代,我依次對它們淺淺地瞄上一眼——這一眼既是幸福的,也是酸楚的,因為這裡包含了太多太多………

台長: 阿楨
人氣(1,316) | 回應(9)|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時評政治 |
此分類下一篇:南部偏遠客運停駛
此分類上一篇:內戰又如何

tomcat
台僑??那南僑是啥?...........南部僑生嗎??.......^^
2007-12-24 14:35:49
版主回應
南僑是
重北輕南下
下港人的「臭」皂

僑生

第一批僑生留念僑生指回到祖國就學的華僑學生,目前只有中國大陸和臺灣在實施僑生教育。中國僑生一定得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而臺灣僑生則無國籍限制,目前臺灣僑生主要以港澳、馬來西亞、緬甸和印尼僑生居多。
中國大陸僑生的定義
  在中國大陸,僑生的官方定義爲:“華僑考生必須是取得外國長期或永久居留權,且最近四年(截至報名時間結束止)之內有在國外實際居住2年以上的記錄(一年中實際在國外居住滿9個月可按一年計算。出國留學和因公出國工作不能視爲定居)。”
  由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反對中國國民擁有雙重國籍,而中國華僑指的是“定居在國外的中國公民”,因此中國僑生也必須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中國臺灣僑生的定義
  在臺灣地區,僑生的官方定義爲:“指海外出生連續居留迄今,或最近連續居留海外六年以上,並取得當地永久或長期居留證件之華裔學生。但申請回國就讀大學醫學、牙醫及中醫學系者,其連續居留年限爲八年以上。”
  雖然“中華民國國籍法”在2000年做出了修訂,規定具有“中華民國國籍者”,其父或母至少其中一人須爲“中華民國國民”,而2002年所新公布的“華僑身分證明條例”十七條,也已明確將華僑限定爲“僑居國外國民”,必須具有“中華民國國籍”,然而臺灣僑生的資格認定仍采血統主義的認定方式,並無國籍限制。
  目前,臺灣僑生主要來自亞洲,尤以港澳地區、馬來西亞、緬甸和印尼僑生占大多數。
大陸僑生和臺灣僑生的比較
   中國大陸僑生和中國臺灣僑生基本上是互斥的,因爲中國大陸只接受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僑生回國升學,臺灣卻不接受任何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大陸學生以“僑生”名義到臺灣就學。
   中國大陸僑生一定得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而中國臺灣僑生則無國籍限制,只要是具有中國血統的海外華裔,皆可以僑生身分到臺灣就學,因此臺灣當局招收的僑生所涵蓋的地理範圍遠比中國大陸來得廣大,幾乎遍及世界各國有華人居住的地方。
   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的僑生資格同樣以外國居留權和外國居留年限作爲認定標准,唯一的差別在于中國大陸僑生的國外居留年限僅規定爲兩年,臺灣僑生則爲六年,後者是前者的三倍之多,而且欲在臺灣就讀醫學、牙醫和中醫學系的僑生還得居留長達八年才符合資格,所以中國大陸對僑生的資格認定比臺灣來得寬松。
兩岸待遇差別
  臺灣當局在過去的五十多年來,一直非常鼓勵僑生“回國”升學,不僅學費完全比照本地生,也讓僑生享有一定的就學福利(包括保留給僑生的大學名額、僑生獎助學金和健保減免等)。依據“行政院僑務員會”頒行的“補助僑生工讀金工讀生辦法”中,各校提供工讀機會將優先給僑生。依據每年臺灣各大學釋出的大學名額(原則上是各學系招生名額的百分之十)來進行分發。辦法規定“回國就讀國民中學以上之僑生,於畢業後自行參加下一學程新生入學考試”的“僑生”享有加分優待,“僑生”報考大學的優待包括“參加考試分發入學者,依其指定科目考試成績原始總分增加百分之二十五計算”以及比較含糊的“參加其他方式入學者,由各校酌予考量優待”。
  在中國大陸,外籍華裔學生一律按照外國學生的標准收費,通常爲中國學生費用的2倍以上,全部以美元繳納學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參加高考的“三僑生”,可以享受高考加分照顧政策,各地對于“三僑生”的加分標准不同,學費和內地學生收費標准相同。
http://baike.baidu.com/view/1835151.htm
2012-10-09 07:08:52
阿楨
教部研擬實務型博士 實作取代論文 2012/10/08 聯合報

台鐵出現首位博士生考台鐵「道班工」,博士生低就業問題再度引起關注。教育部近日正擬訂辦法,未來博士、碩士將分為「研究型」與「實務型」兩種學位,實務型博士及碩士都不須提交論文,而是以提出技術報告、實習或作專案代替論文,就能取得學位。
教育部次長陳德華表示,博士生畢業後,近八成都是回到大學任教職或研究工作,但研究所教育普及後,受少子化衝擊,「流浪博士」越來越多。未來「實務型」博士學位生必須加強和企業連結,課程會包含實習內容,讓博士生畢業後能直接投入就業市場,為企業所用。
不過,清大教務長陳信文表示,寫論文的過程包含提出議題、蒐集文獻等,「一連串的邏輯推演是訓練博士生的基礎,不是實作可以取代。」他並指出,博士、碩士不寫論文都不妥,學校校務會議決定,研究所都必須保有論文撰述。
成大校長黃煌煇也表示,寫論文是基本訓練,不贊成貿然分流。但博士生確實有學問落差問題,許多研究者忙於SCI論文發表,和產業脫節。
黃煌煇表示,若要分流,教育部在考核學校時就要將論文、實作及對產業的貢獻一併計入績效,否則光是分流,學校教授在追求升等只看論文的前提下,研究生只會講理論,不懂實務的情形根本不會改善。
暨南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沈姓博士生表示,博士班分流將讓學生各取所需,想做研究的學生可以寫論文,繼續做研究;想進入職場的學生,念書時即可到企業實習。
  相關新聞
博士低就,絕非小事
  回應
  成黑手為博士,當然不是小事,是李遠哲豐功偉業的大事。真要檢討起來..當年..是誰開放那麼多大學..讓博碩學歷..搞得那麼浮濫
  這不是解決高學位過剩的方法!Ph.D.=Doctor of Philosophy 若不想寫論文,應該就不要攻讀博士學位。
  在美國博士比較放得下身段,女博士嫁給高中生的不少。在台灣博士被神化了,自始就自認高人一等,當然彎不下腰端茶了!
  要念博士是個人的選擇,念到博畢,沒有工作就怪政府沒有提供就業環境,這真是奇怪的論調,反正就不是自己應該檢討。有人見縫插針唯恐天下不亂,反正天下大亂,形勢大好。這樣的紛擾就是進步的民主。大家以為如何?
  這篇社論真是很奇怪ㄝ!唸書要唸到博士是個人自由政府社會可沒叫你去混一張文憑!再說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就要靠真本事必竟這個社會沒那麼好混。
2012-10-09 07:03:15
版主回應
大學改名 改制 懷舊 創新 2012-10-07中國時報 陳俊雄

 私立大學院校一窩蜂的設置,受少子化影響,招生不足的問題提前到來,不少學校利用升格改制也改校名,「校名變變變」成為台灣高等教育一大奇景,為此我們規畫「大學改名變變變」專題,提供讀者進一步了解大學院校改名的原由。
 民國廿二年在上海成立的「三極電信學校」,在台復校後先由高職改制健行工專,再改制為清雲學院,健行校友為此向校方抗議。
 淡水「聖約翰科技大學」,很多人都以為是新校,其實它的前身是「新埔工專」,「聖約翰大學」是大陸時期的原始校名,改制改名算是復舊,並非創新。
 從台灣最老牌的「台灣大學」(前身:台北帝國大學)以降,不少學校都偏好以「地名」作為校名,有些學校使用的地名卻大得讓人不知學校究竟位在何方?
 「亞洲大學」在哪?答案當然是在亞洲,但除了韓國京畿道水原市的亞洲大學(Ajou University)外,其實台中也有個亞洲大學(Asia University),前衛生署長楊志良還當過該校副校長。
 民國八十八年設校的「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九十四年向教育部申請改制為「台中大學」被退回,最後校方改為「亞洲大學」獲准。
 同樣的地名以「台北」為最,有校本部不在台北而在新北市的「台北大學」(前身中興法商)、「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前台北工專)、「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前國立藝術學院)、「台北城市科技大學」、「台北海洋技術學院」。
 講到「台北城市科技大學」,很多人還搞不清楚是哪一所學校,原來它的前身是「北台灣科學技術學院」、再之前的校名是「北台科學技術學院」,改制前的原始校名,叫做「光武工專」。
 至於「台北海洋技術學院」的前身就不難猜了,就是出了郭台銘、郭子乾、李立群的「中國海專」;至於改名對這所學校有沒有加分效果?答案當然是肯定!
  回應
記者還忘了台北為名的尚有國立台北教大、台北市立體院、台北醫學大學。高雄為名的也很多~高雄大學、高雄師大、高雄第一科大、高雄應用科大、高雄醫學大學、高雄海洋科大、高雄餐旅大學

台灣首府大學 改名轉型走出困境 2012-10-07 中國時報

 台南市麻豆區的致遠管理學院極盛期擁有八千多位學生,因為少子化加上聯招分數低,後期學生人數不斷流失,連續三年招不到七成學生,招生危機促使董事會決定大轉型。
 二年前學校從管理學院升格大學,董事長蔡清淵決議改名兼轉型,從原本十三個系所增加至十七個,看好休閒產業市場,並搭上陸客來台風潮,系所名稱全改成與休閒產業相關;學校在高雄市經營蓮潭會館,以休閒旅館搭配學校進行產學交流。此外,學校還有教研所、工研所、幼教系碩班、休閒系碩班,並有進修部。
 改名後的台灣首府大學獨立招生,學測成績優秀者可免筆試,以面試為主。學生人數自此開始增加,在南部私立大學中,算逆勢上揚,目前維持六千多名學生。其他私立大學也仿效獨立招生,但未及時轉型,學生人數依然逐年下降。  

真理大學 新北真理大學 醞釀改名 2012-10-08 中國時報
 
 真理大學校友與公關組主任許素亮說,該校最早可追溯至馬偕博士於一八八二年,在淡水砲台埔小山丘創立全台首所西式學校,為感念家鄉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捐助,遂取名為「Oxford College」,中文名為理學堂大書院,俗稱牛津學堂。
 接手營運的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於民國四十八年決議設立大學,民國五十四年獲教育部核准改制專科,校名也配合變更為「私立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設三專與五專部。
 該校於民國八十年購入台南麻豆十八公頃校地,加上原有淡水校區,八十三年核准改制學院,三年後正式升格為大學,新校名援引希臘語「真理」之意,取為真理大學。許素亮說,改名即將滿廿年,雖然「真理」之名源自英語校名Aletheia(希臘語真理之意)University,但外界卻難與真理大學連結,甚至不知真理的前身是淡水工商專校。
 十多年前,日本奧姆真理教從事恐怖活動,真理大學受同名所累,醞釀改名,包括「馬偕大學」等校名均在考量。

清雲科大改名 恢復健行校名【中央社2012.10.05

校方表示,健行科大最早從民國54年成立的健行工專開始,歷經改制為科技大學,92年改名為清雲科技大學,今年又恢復為健行科技大學。
校方表示,健行早年以理工科技起家,隨著數十年的發展與茁壯,如今設立管理、工學、電資、商學等學院,在校學生人數超過1萬多人。
2012-10-09 07:09:14
阿楨
蔣為文嗆可恥 黃春明激動想打人【聯合報2011.05.26(另參本館:福佬沙文主義 莎喲娜啦‧再見

作家黃春明前天在台南演講時,遭台下成大副教授蔣為文高舉大字報,罵他不用台語文寫作「可恥」;黃情緒激動兩度衝下台要打蔣,口出五字經、比中指,被工作人員拉開。
七十六歲的黃春明昨天受訪時情緒還無法平靜,指蔣為文「太不尊重人」、「如果不是被拉住,我真的會打他」。成大台灣文學系副教授蔣為文表示,並沒有去鬧場,只是台語文推動不易,聽演講實在「聽不下去」,忍不住才會站起來抗議。
由文建會、趨勢文教基金會、文訊雜誌及聯經出版社等單位舉辦的「百年小說研討會」,前天邀請黃春明演講「台語文書寫與教育的商榷」,包括凌煙、陳若曦、愛亞、楊照及李喬等多名作家參加,現場兩百多個座位擠得滿滿。
黃春明表示,語文的發展有背景因素,台灣過去使用漢文,日本占領後實施皇民化,有人改念日文,國民政府來了後又全面改國語,解嚴後台獨意識抬頭,台語文又跑出來,但他認為台語文在書寫與教育上有商榷之處,目前並沒有統一的版本,老師教得勉強、學生也學得痛苦。
他講到一半,蔣為文突然舉起事先準備好的大字報,上面寫著「台灣作家不用台灣語文卻用中國語創作可恥」,在現場引起騷動。
黃春明勸蔣「你等我說完,可以表達意見」,蔣仍高舉大字報,黃火大摔麥克風衝下台要與蔣理論,被工作人員拉開。
黃春明轉回台上,脫下上衣僅著白色內衣繼續演講,話題一轉,以「百年孤寂」一書作者馬奎斯也是用殖民者的語文西班牙文寫書,說明台灣人用中文寫作並不可恥。
「美國人獨立後仍使用英文,他們可恥嗎?」黃春明反駁蔣為文,認為語文本來就是「混種的」,台灣目前使用的國語與北京話已很不一樣,像是「凸槌」、「喬不攏」、「凍抹條」等,都已與台語混合。
蔣為文再次舉起海報,批黃春明不是台語文的專家,憑什麼否定台語文。黃春明衝下台,一邊飆五字經,一邊對蔣比出中指,雙方你來我往互不相讓。後來有人在現場鼓譟,「我們是來聽黃春明演講的,請你離開」,蔣才離開現場,演講也草草結束。
相 關 新 聞
台語文遭嗆 黃:成大怎有這種教授?
蔣為文:黃一再批評台語文 我才忍不住
陳芳明批:蔣為文窄化台灣文化
蔣為文學機械出身 嗆聲紀錄多
台文唯我獨尊 難道不算文化霸凌
台語文學創作 分三種(純漢字/純羅馬字/漢羅並用)
2014-01-13 11:46:09
版主回應
玫瑰的名字與命名權【聯合報黑白集2014.01.13

成功大學為了該校新廣場的命名,鬧得不可開交。學生稍早票選出「南榕廣場」,遭校方以太具政治意涵為由推翻;校方另提了「成功」、「多元」、「吳京」、「丁肇中」等選項,也遭學生反譏政治化。
  給校園地標取名,不是件容易的事;再加上民主化或政治化作祟,那就更難。成大既然開放學生票選,卻又收回成命,自難逃出爾反爾之譏。相對的,少數學生因而故意拆掉成大光復校區大門招牌的「光復」二字作為報復,把對台灣具重要歷史意義的「光復」一詞貶為惡義,亦嫌幼稚。學生的泛政治化,和校方實不相上下。
  數日前,才有台大教授發難,認為以捐贈者命名的大樓日漸滲透校園,校內到處都是企業家掛名的大樓,少了一分緬懷先人的質感。此一趨勢,其實是近年大學必須對外募款、自籌經費的結果:企業家拿出大把銀子,留下一個名字;校方得到一棟價值不菲的大樓,供學生學習之用。如果不那麼在乎命名權,不認為名字降低校園質感或學習意願,一個名字換得學生的學習機會,倒也是合理的交換。
  香港影視大亨邵逸夫生平樂善好施,捐樓興學不計其數;他去世後,大陸清點了一下各地取名「逸夫樓」的文教樓館,多達三萬座。據統計,過去卅年,邵逸夫為中國教育捐出了近五十億港幣,遍及大中小學,各地幾乎每天都有他捐贈的教學樓完成。有些樓未必是他捐的,但人們感念他的恩德,仍然採用他的名字命名,沒有人嫌這名字用得太濫。
  一朵玫瑰,不管你知不知道它的名字,都一樣芳香。如果把別的花叫成玫瑰,並不會增加它的嬌美。若淪落到要文攻武嚇爭命名權,叫什麼都很難好聽。
  回應
  都是政治化惹禍!
  成大校園不是目前就讀學生專有的,不能由他們投票命名。 要投票,必須連所有校友、歷任教授,教職員都有投票權!
  出錢的人有命名權...並不是甚麼壞事...哈佛大學...是為了感謝及紀念時為英國劍橋大學校友及牧師的[約翰•哈佛],對有關學院的慷慨捐助...而改名的...史丹佛大學...是由時任加州州長及參議員的鐵路富豪[利蘭•史丹佛]成立的..至於成大...按[教授治校]的原則...讓校務會議來決定做法...比較理想...大學是[教授]治校比較好...如果[鄉民]投票的話...AV女優名字可能會入選吧...哈哈
  如果什麼都讓學生投票,學生一定會投贊成免學費、免住宿費等。這樣學校還能運作下去嗎?
  把台大正名為台灣獨立大學,一定能滿足台獨黨和綠村民的心意。
  「南榕廣場」好!我喜歡!以後不論任何理由想要自焚,不必到總統府前,直接到南榕廣場,校方免費提供汽油、火種,以及必要的協助!
  鄭南榕是福州人找個正港的台灣人爸,福佬沙文主義的台灣人日皇陛下的類日本人。
2014-01-13 11:48:31
圖博館
海外僑界聲討民進黨分裂僑社 2016.3.14

  美國舊金山僑學各界於周六舉行紀念國父逝世91周年大會,卻成了痛批民進黨對中華民國的汙衊、追殺與羞辱的集會,並認為民進黨此舉必將掀起分裂僑社的大風波。
  在紀念大會上,國民黨駐美總支部常委、僑務委員于愛珍指出,民進黨立委擬提出「廢除國父遺像」議案與「華僑、台僑正名」之說,這不僅是對國父的汙衊,也是在製造對立、追殺與傲慢之舉。
  中央委員張人睿認為,「沒有中華民國,哪有民進黨?」「520還沒到,民進黨還沒執政,就已經開始不尊重憲法了。」張人睿指出,「如果我們海外不發聲的話,就等於是默認了。」
  中央委員趙川三指出,中山先生四十多年的革命奮鬥,而民進黨立委卻要拆國父遺像,並要宣揚鄭南榕為言論自由而自焚,「這種人能跟國父相比嗎?」
  前僑務委員趙川三並指出,民進黨立委再提出「僑胞二分法」,只會造成海外僑社的進一步分裂。他認為,「海外4千萬華僑擁護台灣2千3百萬人民,不是更好嗎?」

無黨產難再起? 洪秀柱嗆柯文哲:不要小看國民黨的志氣2016.3.14

國民黨黨產爭議不斷,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說,若國民黨把黨產處理掉,未來很難再起。國民黨主席候選人洪秀柱昨出席腎臟基金會園遊會時表示,柯文哲向來語不驚人死不休,但可以作為刺激,將來黨內同志參選爭一口氣,破解柯的說法。
  洪秀柱說,黨產處理了,國民黨當然還能再起,不要小看國民黨的志氣,只要好好努力提出好的政見,好好監督政府施政並給予建議,相信民眾會給國民黨更多支持。
  洪秀柱日前在電視政見會主張未來黨產不再用於任何輔選經費,她昨說,這必須習慣,如果一定要靠黨的支援才能打仗,給人感覺不是很好;但她話鋒一轉指出,民進黨看起來沒有黨產,為什麼選舉有這麼多錢?她不相信民進黨打的是不用鈔票的戰爭。

另參【圖博館】:黨產大戰開打了 故宮與黨產 擺脫族群幽靈了? 中華民國很敏感 9成自認是中國人? 71%希望台灣獨立? 僑生也應正名 正名不合法? 再正名 故宮的歪名運動 蔣的本來面目 《國父傳》 孫的本來面目 去中國與俄國化 雙面君王與朝貢體系
2016-03-14 10:52:32
圖博館
深度:這個南海國家為何大購中國武器背後有三原因2016.9.5 新浪軍事

  印尼海軍近期簽署了一項從中國購買730型艦載近程防禦武器系統的合同。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網站2016.9.4報導稱,這一系統將被安裝於印尼海軍的“巴蒂穆拉”級護衛艦“賽拉斯·帕佩爾”號上,取代位於這艘軍艦前部的30毫米艦炮。其姊妹艦“塔哈·賽夫丁蘇丹”號護衛艦在2015年8月成功對這一系統進行了實彈試射。其實,這並不是印尼海軍軍艦第一次裝備中國武器,最近幾年該國採購了很多中國武器,從而使得印尼成為採購中國武器的大戶。
  在海軍領域,除了早期的C-802反艦導彈交易外,印尼還獲得了很多C-705艦對艦導彈系統,分別裝備兩種型號的導彈巡邏艇。而且,中國還向印尼轉移了三種武器的生產技術,這些武器將在當地生產,裝備印度尼西亞陸軍、海軍。它們分別是90B型40聯裝122毫米多管火箭炮、UW1遙控武器系統、海軍30毫米艦炮。在初期階段,印尼只負責組裝,全部零部件由中國提供,隨後在本地逐步自行生產零部件,但這些武器不能出口。
  印尼正在評估是否購買中國北方工業公司製造的由AF-902雷達、雙35高射機槍和PL-9C導彈組成的綜合防空系統來加強空中防禦能力。印尼經過嚴格評估後認為,這款防空系統很好,甚至比瑞士的“厄利空”天空盾牌MK2型防空武器還好。而且,印尼還希望中國為其提供蘇-30戰機的維護服務,因為中國在這方面是俄羅斯之外做的最好的,而且中國的態度也是最好的,這使印尼感到信心充足。
  而印尼海軍為何青睞中國的的武器系統呢?這可能有三個原因:一是中國武器物美價廉,能讓印尼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買得起;二是中國武器雖然先進,但是操作簡單,很適合印尼人員操作;三是中國不像西方國家那樣附加很多政治條件,只要價格合適中國願意轉讓技術。也正是因為如此,目前印尼向中國採購的武器,已經遍布其三軍部隊,從陸軍的大口徑狙擊步槍,到海軍的反艦導彈,再到空軍的防空武器系統,都能找到中國武器的身影。
2016-09-06 09:11:24
圖博館
在這次艦載近防砲的採購上,印尼瞄上中國近防砲優異的性能。提起當今世界海軍主戰艦艇的“最後一道防線”,人們通常先想到的就是Mk15“密集陣”近防砲。不過,不論是射程、射速還是攔截距離,很明顯,Mk15均不如730型,甚至是荷蘭的“守門員”和俄羅斯的AK-630也比不上中國產品。730型在攔截超音速反艦導彈方面仍存在不足,中國於近年來又研發了性能先進的1130型11管30毫米速射砲,最大射速可達每分11000發,已經具備了攔截印度“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艦導彈的能力。所以,如果說現在中國的730系統能夠吸引印尼這樣的國家採購,未來當中國允許1130型艦載近防砲出口的時候,肯定還會繼續獲得印尼的訂單,當然也會有更多的國家選擇中國這些出類拔萃的武器系統。
  回應
 出售這類近防武器,出售給這種國家得有個度,不能他看中啥就給啥。說不定哪天就拿這些武器同我們中國開戰了,在南沙群島和納土納群島重合區域!
 放心,中國能賣的武器都是有反制方案的!
 印尼不買中國武器就買不到武器了?愚蠢的噴子。
 當年日本軍校培訓中國軍人,賣武器給中國算什麼。中國自己賣的武器什麼性能自己清清楚楚,美國賣的你能知道個什麼?
 我永遠忘不了第一次看印尼屠殺華人時候的報導,就想南京大屠殺一樣,永遠的恨,永遠的傷。永遠不要原諒這些畜牲。
 華人關我們鳥事啊 新加坡是華人不?專在背裡陰中國
 印尼華人又不是中國人,而且喜歡抱灣灣和美國的大腿。講真,那些不認同現在中國的,哪怕是華人也沒必要去裝聖母,不管是什麼膚色,什麼種族都要保護。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9-05/doc-ifxvqcts9498178.shtml
2016-09-06 09:12:26
阿楨
胡錫進:支持不能因為是少數民族學生就給予特殊照顧的主張

近日,浙江大學對該校一有強姦罪行的少數民族學生從輕處理——給予留校察看處分一事引發網上關注,2020-07-22,浙大回應稱,學校緊急召開了會議,正在研究處理此事,後續情況會再公佈。
胡表示,“這件事應當在各民族學生一律平等的原則之下就事論事地加以解決,不要圍繞它發酵出不同民族之間的對立情緒,這最符合我們這個有14億人口和56個民族超級大家庭的整體利益,也更符合道義。希望所有互聯網上的討論者在表達意見的同時保持這一理性,促進事情最終有一個公正結果,也讓我們的輿論場通過這個事件增加一分成熟。”
  回應
教育面前不平等就算了,法律面前還不平等。越是照顧,就越容易造成矛盾,受到照顧的不會滿足,漸漸的變成了理所當然的福利,沒受照顧的心生怨氣,最後就漸漸的變成了族群對立,真心建議國家慢慢的收回各種少數民族照顧政策。
我也是少數民族同樣我也支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為是少數民族就這樣縱容
浙大:強姦、吸毒都不算個事,留校察看就行了,別為難孩子們。
哈工大:替考、作弊於社會而言不是刑事犯罪,於學校而言則是違紀,開除學籍沒商量,這不是為難孩子。

哈工大2名應屆生因作弊被開除學籍 2020-07-22

近日哈工大威海校區一份處分決定引起網友熱議。該校電腦科學與技術學院大四學生楊某,在兩門考試中找大四學生黃某某替考,兩人因考試作弊被開除學籍。網傳楊某考試前已獲得某互聯網公司offer,在深圳實習。
  回應
當事人在深圳實習,覺得這種選修課沒啥意思,沒必要專門回來一次,所以找同學幫一下忙。沒必要開除吧 不能通融?
兄弟。這是哈工大。不是浙大。
我是工大人,支持。
2020-07-23 07:56:55
阿楨
韓國教授又來了:要在春節英文譯法中去掉“Chinese” 2022-01-29日

  春節將至,那個曾“碰瓷”抗議過泡菜、參雞湯、中國朝鮮族服飾百度詞條的韓國教授徐坰德,又來了。他聲稱,韓國等國也過春節,“Chinese New Year”的譯法不對,改為“Lunar New Year”才正確。
  中國官方外交部及官方媒體新華社的英文網站,對於“春節”、“農曆新年”,官方及權威媒體除了使用“Spring Festival”,還有“Chinese new year”、“Lunar new year”,以及“Chinese Lunar New Year”三種說法。
  春節來源中國農曆,是中國人的新年節日,後傳播到亞洲其他地區,大部分亞洲其他地區基本都採用了中國農曆作為慶祝新年時間的基準。在英語國家,一直被稱作“Chinese new year”,有時簡稱CNY,或者Spring Festival。但從2004年開始,美國加州的韓僑社群和越南僑胞社群開始積極舉辦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新年活動,以該民族國家在相似的時間舉辦主題類似的慶祝活動,呼籲官方及商業機構使用表意更多元的“ Lunar New year(農曆新年)”替換具有特定指向的“Chinese new year(中國新年)”。
  回應
農曆是哪個國家發明的?這麼淺顯的道理都不懂跟著湊什麼熱鬧!
【Lunar】代表月亮,【Lunar New Year】本質上是陰曆新年。問題是,農曆是【陰陽合曆】,其中節氣是陽曆,月份是陰曆,所以【Lunar New Year】是不僅是不準確的,更是荒謬的。
要不我們還是把“首爾”改回“漢城”吧,某個偷國真是得寸進尺,蹬鼻子上臉!
不能只改首爾為漢城,應該把韓國恢復為南朝鮮的稱呼
  相關新聞
哈薩克斯坦總統:我們將繼續研究中國,學習中文

韓國抗議為戰時強征勞工礦山申遺 日本仍強行推動

  據韓聯社首爾2022年1月28日報導,儘管首爾反對,但東京仍打算推薦一個曾與戰時強征勞工有關的佐渡島礦山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的候選地。此舉使得本就令人擔憂的韓日關係再次遭遇挫折。
2022-01-30 08:00:37
阿楨
文化部112年度預算成長20% 歷年最高 2022/08/25 中時

行政院院會今(25)日通過112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文化部主管預算總計達212.2億元,為文化部有史以來公務預算編列數最高,且較111年度法定預算177.6億元,成長幅度近20%;加計前瞻基礎建設預算(112年25.5億元、113年度29.7億元),總計文化部112年度編列預算將達237.7億元。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除特別感謝行政院,並將努力與立法院不分黨派委員溝通與尋求支持。
  相關新聞
孔子學院退散 向台灣人學華語正時髦 2022.05.30 新頭殼
  回應
文賤會的文化台獨預算
全球有 45 個「臺灣華語文學習中心」,全球162個國家(地區)建立541所孔子學院和1,170個孔子課堂。
數發部預算211億 在野驚呼太可怕 2022/08/26 中國時報

將在8月27日掛牌成立的數位發展部,因預算員額高達5成將採約聘僱,被質疑恐將進駐網軍。行政院昨通過112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其中數發部高達211億元的預算數首度曝光,在野黨立委聽聞後直呼「數字大到可怕」,尤其即將接部長的唐鳳到現在連業務、政策方向都說不清,就要直接拿200多億元,太過離譜。
  回應
預算肥大!腦滿腸肥!
東廠、西廠、內行廠,廠廠畜生!
假釋、國事、添亂事,事事腐敗!
要買網軍?建構網軍?把我們的錢,當自己買花化粧品來開?(唐歐巴桑)看到就惡!
2022-08-26 06:28:1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