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7-02 06:09:23| 人氣2,493| 回應23 | 上一篇 | 下一篇

《10倍速時代》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又是本「夫子自道」「老王賣瓜」式的高科技管理書,相對於前評《赤裸的對話》史科博利用自己的Scobleizer部落格化解「指控微軟的新網路瀏覽器「網路探險家7」(Internet Explorer 7)防堵使用者納入Google或雅虎的工具列(toolbars),而只能使用微軟自己的MSN工具列。」

史科博則將「1994年英代爾微處理器浮點運算器上的一個微細瑕疪,並在不到六週內,迅速造成價值高達五億美元的損失」將作不知「赤裸的對話」的負面教材。

隨人說啦!這年頭「經濟學家和管理學家」擺兩邊,企業管理者「夫子自道」最吃香。英代爾總裁葛洛夫在《10倍速時代》(大塊文化,1996)對同一事件的解釋就完全不同,他認為關鍵在於管理者不知10倍速時代已來臨:

「當企業經營的某種要素所發生的變化,規模大到超過該企業所熟悉的情況,原先的遊戲規則就都要作廢了…我稱之為「十倍速變化」(10X change)…在某種十倍速變化的威逼下,經營企業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難的事。企業對管理作為的回應,已不同於昔日。我們不但失去控制權,而且不知道如何找回這份權力。(P-45) 」

除非認知到:「轉折點是曲線停止朝特定方向彎曲,開始改向另一方向彎曲的那一點。(P-48)…在企業經營上,情況亦復如此。轉折點出現之處,正是舊的經營環境消失,新的環境取而代之,你的企業有機會往新高點爬升的時候。但是,如果你無法順利通過轉折點,企業便會在越過高峰之後往下滑落…換言之,轉折點即是舊的結構、經營手法及競爭方式,轉變為新結構、手法、方式,各種力量的均勢發生巨變的時候。(P-49)」

葛洛夫並以英代爾從記憶體市場撤退、成功地轉型為專門生產CPU的微電腦公司 來說明上述理論:

「在八0年代,日本廠商的大型現代化工廠一棟接一棟地蓋起來,累積了驚人的生產力…趁著記憶體需求日益成長的浪潮,日本廠商當著我們的面,硬生生地奪下了全球半導體市場。(P-111)

猶記得一九八五年年中,在將近一年時間毫無目標的徬徨、摸索之後,有一回我和當時英代爾的董事長兼最高執行長高頓.摩爾(Gordon Moore),討論我們不知所措的窘境。面對高頓,問道:「如果董事會把我們踢出去,換來一個新的最高執行長,你想他會怎麼做?」高頓毫不猶豫地說:「他會叫英代爾丟棄記憶體的生意。」這時,我直盯著高頓,啞口無言,過了一會兒才說:「幹嘛我們不自己這樣做?我們這就走出門去,再回來,自己動手吧。」(P -115) 一九八六年,我們想出一句標語:「英代爾,微電腦公司」。這正是我們努力想達到的目標。(P-179)
 
Computex 2010:四大趨勢 - 平板、雲端、3D和電子書
根據台北市電腦公會統計,今年的Computex 共有1,715家廠商與會、使用4,861個攤位,預計將吸引高達3萬5千名海外買主來台,可說要掌握今年下半年科技業趨勢重點,Computex 一定是最佳的前哨站呢!今年Comptuex 鎖定四個主軸,分別是平板電腦、雲端科技、3D 應用和電子書,讓我們一項項一窺究竟:
排隊要力拼iPad的平板電腦:
平板電腦其實已經是發展多年的產品,但近兩年來除了Dell、IBM 和 HP 致力於發展商用高階的平板電腦外,一般家用的平板電腦在所有筆電的市佔率還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存在。但今年 iPad 大力興起贏得全球目光之後,這款僅要500美元卻好用到不行的產品再度挑起各大硬體廠商對民生用平板電腦的熱潮,所以在今年的 Computex 中,我們相當有機會看到各式大展推出的平板電腦。
這些大廠中我們要關注的產品包括,微星在 CES 大展展出的10吋雙螢幕平板電腦,這台平板最厲害的地方是平時可當雙螢幕使用,需要鍵盤的時候,另一端螢幕馬上變身成虛擬鍵盤,這樣的雙料設計目前來說可說是微星科技首發,是相當值得一看的超級靚品。
另外本來就對Pad產品準備以久的acer,也可望在今年 Computex 中推出搭載 Android 作業系統、七吋、支援3G、還有支援實體鍵盤的平板電腦,聽說價格上也是相當動人,這部份也是相當值得觀察的地方。說到Android,小尺吋平板電腦核心晶片製造商ARM也已經為超過50台Android設備安裝了高效能低功耗的處理器,形成強大的平板電腦軍團。
到底是iPad一人戰將能力拼群雄,還是多產多量的雄蟻厲害,從今年的Comptuex絕對是開戰的第一個戰場。
http://chinese.engadget.com/2010/05/30/computex-2010-3d/
 
淺談雲端運算 (Cloud Computing)黃重憲 / 臺大電機資訊學院資訊工程系
「雲端運算」=「網路」=「網路運算」。「雲端運算」不是「新技術」或「技術」。「雲端運算」是一種概念,代表的是利用網路使電腦能夠彼此合作或使服務更無遠弗屆。在實現「概念」的過程中,產生出相應的「技術」。
隨著Google在去年初宣布於台灣啟動「「雲端運算」學術計畫」,「「雲端運算」」這個聽來帶點浪漫色彩的科技名詞立時席捲各大媒體版面。眾多網路公司以及「網格運算」服務都搶搭順風車,聲稱他們的服務也屬於「「雲端運算」」。但是,只怕很少人能夠聽明白他們口中的這朵「雲」代表著什麼玄機,以及它究竟要做什麼「運算」。
所謂「雲端」其實就是泛指「網路」,名稱來自工程師在繪製示意圖時,常以一朵雲來代表「網路」。因此,「「雲端運算」」用白話文講就是「網路運算」。舉凡運用網路溝通多台電腦的運算工作,或是透過網路連線取得由遠端主機提供的服務等,都可以算是一種「「雲端運算」」。
所以說,「雲端運算」其實不是新技術,更嚴格的說,甚至不能算是「技術」。「雲端運算」是一種概念,代表的是利用網路使電腦能夠彼此合作或使服務更無遠弗屆。而在實現「概念」的過程中,才會產生出相應的「技術」。
「雲端運算」的概念事實上也不算新,其本質大抵承襲自「分散式運算」(Distributed Computing)以及「「網格運算」」(Grid Computing)這兩位老前輩。在進一步窺探雲中的奧秘之前,先讓我們來認識其源頭。
所謂「分散式運算」,顧名思義,就是將大型工作區分成小塊後,分別交由眾多電腦各自進行運算再彙整結果,以完成單一電腦無力勝任的工作。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1999年啟動的「SETI@home計畫」。該計畫利用超過500萬名參與者的個人電腦的空閒時間進行分析無線電訊號的運算,以期能找出外星生物。
而「「網格運算」」則是分散式運算加以延伸的一支,其主要特點在於將各種不同平台、不同架構、不同等級的電腦透過分散式運算的方式做整合運用。所謂的「網格」指的則是以公開的基準處理分散各處的資料。
由此觀之,「雲端運算」與「網格運算」並沒有顯著的不同。的確,兩者都是分散式運算的延伸,唯獨「網格運算」著眼於整合眾多異構平台,而「雲端運算」則強調在本地端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利用網路取得遠方的運算資源。
問題來了,若說只要是透過網路線接上「雲端」並利用遠端資源就可以稱做「雲端運算」,那麼上Gmail收發信件與利用BitTorrent之類的P2P技術取得資料,豈不都可算是「雲端運算」?但是這兩者在本質上有著明顯的不同,究竟何者才能算是「正港」的「雲端運算」呢?
在「電腦世界」(Computer World)一篇標題為「雲端運算」的過度混淆」( Cloud computing hype spurs confusion) 的文章中,引述了知名分析公司Gartner的分類方式,將「雲端運算」區分為兩大類,分別為「雲端服務」(Cloud Computing Services)與「雲端科技」(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ies)。
Gartner指出,「雲端服務」專注在於藉由網路連線從遠端取得服務。例如提供使用者安裝和使用各種不同作業系統的Amazon EC2服務。這類型的雲端計算可以視為「軟體即服務」(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概念的後繼。利用這些服務,使用者甚至可以只靠一支手機做到許多過去只能在個人電腦上完成的工作。
而「雲端科技」則是著眼於利用虛擬化以及自動化等技術來創造和普及電腦中的各種運算資源。Gartner認為,這種類型可以視為傳統資料中心(Data Center)的延伸,且不需要經由第三方提供外部資源便可套用在整個公司的內部系統上。
所以說,根據Gartner的定義,Google所謂的「雲端運算」,包含「iGoogle」、「Google Calendar」等,雖然也有運用到「雲端科技」的部分,但是大抵上其模式則是屬於「雲端服務」的範疇。
不讓Google、Yahoo!等網路公司專美於前,趨勢科技於2008年11月全球首創使用「雲端運算」技術進行防毒。使用者不需要再像過去那樣,將更新過的病毒碼下載到個人電腦中,而是在網路上即時偵測惡意程式。藉由「雲端運算」,使用者便可節省更新病毒碼所需的硬碟空間,而且也能一併解決病毒碼批次更新速度比不上新病毒產生速度的問題。此外,這種更為主動且即時的防禦方式更能夠有效防禦自2007年起大量激增的惡意網頁。
當然,「雲端運算」的威力不僅僅是提供使用者更妥善的服務而已,對企業而言,「雲端運算」能夠有效的降低成本與風險。由於雲端服務不需要將程式安裝在用戶的電腦中,對服務商而言,降低了商業程式邏輯被破解的風險。此外,過去常見到台灣公司必須先將在本地收集的資料傳回美國,經過美國工程師處理後再傳回台灣作業的情況,如此一來則需耗費大量的網路傳輸費用以及時間。利用「雲端運算」,位在世界各地的開發人員便能夠透過同一套平台更即時且密切的合作。iThome曾引述趨勢科技研究開發部專案經理楊覲寧的看法:「(「雲端運算」)不只是縮短資料傳輸時間,也加快了趨勢開發新產品的速度。」
然而,在熱情擁抱雲彩之前,先讓我們停下來想想在雲深不知處是否有什麼未見的隱憂。首先,將服務集中在雲端上便有「將雞蛋放在同一欄」的風險。比方說,在我用我個人電腦上的WORD程式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假設WORD突然無法執行,我只要將文件檔案複製到其他裝有WORD的電腦上就可以繼續完成這篇文章。若我是利用雲端服務商提供的文字處理程式,一旦該供應商暫停服務,我能做的就只剩下潛心祈求我的檔案有被妥善保存並向客服人員抱怨。此外,使用者的行為、習慣、愛好等等,都將隨著雲端服務一同被服務商紀錄下來。換句話說,以往在個人電腦上被使用者視為隱私的部分,將會更直接地暴露在網路之上。
雖然「雲端運算」的發展態勢仍稍嫌模糊混沌,其在「網格運算」和分散式運算間的定位也是妾身未明。但無論如何,整合眾多電腦的資源使之通力合作以完成更龐大的作業,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正如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所說:「下一個20年,資安業會怎麼走我不知道,但未來的3、5年,「雲端運算」勢必是重點技術!」
http://www.cc.ntu.edu.tw/chinese/epaper/0008/20090320_8008.htm
 
IBM中國研究院副院長陳瀅:用雲端服務 創新企業商機 ‧創新發現誌 2010/06/15  林立綺 

2007年底,美國幾所知名大學,包括卡內基美隆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史丹佛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馬里蘭大學等,希望能降低分散式運算技術在學術研究方面的成本,並提供相關的軟硬體設備及技術支援,讓學生可以透過網路,開發各項以大規模運算為基礎的研究計畫,這些大學與Google及IBM合作,開始推廣被統稱為雲端運算的網路運算計畫。自此之後,這個在中國大陸被稱之為「雲計算」的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成為繼Web2.0後,最夯的科技名詞。而IBM 除了與美國的名校合作推廣雲端運算計畫,更將這個來自學界的創新概念,推向商用市場。2007年11月,IBM於中國上海宣布藍雲(Blue Cloud)計畫,領先業界首次把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帶入商業應用市場,著眼向中國廣大的中小企業市場推廣雲端運算計畫。
協助中國中小企業建構混合雲系統
IBM中國研究院副院長陳瀅表示,在中國,99%的企業都是中小企業,而這些中小企業產值,則高達全中國GDP的6成。陳瀅說,IBM在雲端運算的領域,並非要做技術的創新,而是要做系統的創新。他進一步解釋,因此,這些系統的創新,不僅要協助大型企業建立私有雲系統,更要幫助中國廣大的中小企業建構整合私有雲和公有雲的混合雲系統。
目前,IBM已經協助中國中化集團所建立的基礎設施即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創新私有雲系統;協助區域性零售商、地區醫療體系及金融銀行業者分行據點所建立的平台即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的公有雲系統;以至於在中國江蘇無錫和地方政府合作,在iPark成立「盤古天地軟體服務創新孵化平台」的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混合雲創新系統。未來,IBM將鎖定廣大的中小企業市場,全力推動SaaS的雲端運算服務。
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這個近年來頗為熱門的名詞,和Web 2.0一樣,並非一種新的技術,而是一種新的概念。然而,雲端運算卻也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其本質源自於「分散式運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分散式運算」是分散式計算技術的一種,其最基本的概念,是透過網路,將龐大的運算處理程式,自動分拆成無數個較小的副程式,再交由多部伺服器所組成的龐大系統經搜尋、運算分析之後,將處理結果回傳給用戶。透過這項技術,網路服務提供者可以在數秒之內,達成處理數以千億計算的資訊,達到和「超級電腦」同樣強大效能的網路服務。而這個透過網路所進行的運算服務,則因為工程師在繪製網路示意圖時,會以「雲朵」來代表「網路」,所以「網路運算」這個死板的科技詞彙,就有了一個非常詩意的名詞:「雲端運算」。
IaaS、PaaS、SaaS三管齊下
雖然近幾年雲端運算成了科技界最熱門的話題,但是一般人對於這個帶點浪漫的科技名詞,仍然是霧裡看花。陳瀅笑著說,其實,只要是有上網習慣的網友,早就已經「雲深不知處」了。因為,在現在的網路服務中,已經隨處可見最簡單的雲端運算技術。例如,Google的搜尋引擎及網路信箱等,使用者只要輸入簡單指令即能得到大量資訊等搜尋功能,這些都是運用雲端運算技術的公有雲服務。而像是手機、GPS甚至是iPad或是電子書等行動裝置,都可以透過雲端運算技術,發展出更多的應用服務。
陳瀅進一步表示,目前的雲端運算服務主要涵蓋了三種層次,包括IaaS、PaaS和SaaS。作為軟體產業的龍頭廠商,IBM目前在中國,在此這三方面都有長足的發展。陳瀅說,在基礎設施即服務的IaaS方面,因為主要的服務是協助業者架設實體或虛擬機器,為雲端服務的提供建立基礎,因此IBM以協助大型企業內部提供私有雲的服務為主。去年IBM即成功為名列全球財富500強企業的中國中化集團公司成功打造中國第一個企業雲端運算的平台。
中化是中國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國有重要企業,業務主要集中在農業、能源、化工、金融和地產5大行業,擁有2萬多名員工,市場涵蓋歐洲、美洲、亞洲以及香港等地區,是全球化大型跨國公司。而為了降低龐大的IT營運費用以及提高使用效率,中化集團委由IBM提供私有雲的建置服務。
陳瀅分析,例如中化集團等大型企業的IT設備都是全天候運行,但是多數IT設備的平均使用率卻只有10%到20%。然而,透過雲計算這種新型的運算模式,能夠將IT資源、數據和應用等,當作服務並通過網絡提供給用戶,IBM通過集中IT的資源,為中化集團打造私有雲服務,成功的為該集團節約能源和運行成本,並大幅提升效率及競爭力。
至於在平台即服務的PaaS領域方面,陳瀅說明,這一個雲端服務的層次,是在基礎設施所架設的虛擬機器中,建構一個雲端服務的開發平台,例如Salesforce.com、Amazon、Google App Engine等都是處於此一層服務。主要是針對特定產業所提供的混合雲服務。目前,IBM在中國,也鎖定特定的產業族群,例如銀行業、零售業、區域性的醫療體系,提供PaaS的混合公有雲和私有雲的服務。陳瀅進一步說明,因為未來的智慧城市,將會是M2M的感知世界,而中國近年來積極推動的「感知中國」也積極朝向這方面發展。因此,IBM也朝著此方向,提供一個智慧城市的未來藍圖。
IBM聚焦醫療及金融的雲端服務
透過PaaS的應用服務,IBM聚焦在提供「醫療雲」和「金融雲」等服務上。在醫療雲方面,陳瀅說,PaaS可以提供整合電子病歷、社區醫院和區域醫療資源的服務,以朝向能夠提供病人最佳照護的「循症醫學」方向發展。在金融雲方面,則以提供行動銀行,降低分行駐點及人事支出等成本為主。
而最後一個雲端運算的服務,就是軟體即服務的SaaS,陳瀅解釋,這一個層次即為一般人最常用到的雲端服務,如Google Apps與Microsoft Online Services等。而在中國,IBM也將此服務視為雲端運算服務的最重要發展方向。他說,雖然目前多數的雲端運算服務主要著重在IaaS和PaaS,但是雲端運算服務必須普及到所有的中小型企業,才是最終的發展。因此,IBM中國研究院去年和中國江蘇無錫地方政府合作,在無錫國家軟體園(iPark),架設了「盤古天地軟體服務創新孵化平台」。
陳瀅說,這個平台是 IBM 中國研究院為了支援中國中小型企業的服務市場,而開發的一套創新的解決方案。平台採用開放營運的管理模式,也就是提供 iPark、IBM 和 獨立軟體廠商(ISV) 共同協作的平台。這個平台可以直接為園區中的企業提供資料中心的服務,而統一標準的平台也降低了企業在 IT設備上的維護成本,且可以直接支援各種應用,為企業用戶提供服務。最重要的,是園區提供開發和服務平台,並不需要企業一次性支付開發費用,而是按照企業的使用時間和程度,採取按需付費的模式。軟體發展商因此可以利用此平台提供的先進技術與業務模式,開發創新的軟體服務業務模式,也就是SaaS的模式,從軟體發展商提升為服務提供商,創造iPark、IBM 和 ISV三贏的局面。
陳瀅說,雲端運算可以應用的領域非常廣,例如現在很熱門的產品iPad,就是Device as a Service的好例子,或是在中國大陸,因為人口眾多,在Call center中聘僱的大量人員,就可以成為People as a Service的服務樣板。甚至是商業模式也可以成為一種服務(Business as a Service)。這些許許多多充滿想像的各式應用服務,在科技廠商以及通路和內容廠商的協力推動下,將在不久的未來持續普及。而中國的天空也將不是只有幾朵「白雲」,而是布滿各式各樣不同應用服務的「彩雲」,陳瀅打趣的說。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206&f_SUB_ID=3757
&f_ART_ID=250471
 
雲端運算>維基百科
 
雲端運算概觀雲端運算(英文:Cloud computing,中國大陸譯作雲計算),是一種基於網際網路的運算新方式,透過網際網路上異構、自治的服務為個人和企業使用者提供按需即取的運算。由於資源是在網際網路上,而在電腦流程圖中,網際網路常以一個雲狀圖案來表示,因此可以形象地類比為雲端,「雲端」同時也是對底層基礎設施的一種抽象概念。
雲端運算的資源是動態易擴充套件而且虛擬化的,透過網際網路提供。終端使用者不需要了解「雲端」中基礎設施的細節,不必具有相應的專業知識,也無需直接進行控制,只關注自己真正需要什麼樣的資源以及如何透過網路來得到相應的服務。
雲端運算可以認為包括以下幾個層次的服務: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平台即服務(PaaS)和軟體即服務(SaaS)。雲端運算服務通常提供通用的透過瀏覽器存取的線上商業應用,軟體和資料可儲存在資料中心。
基本特徵 
雲端種類網際網路上的雲端運算服務特徵和自然界的雲、水迴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雲端是一個相當貼切的比喻。通常雲端運算服務應該具備以下幾條特徵:
基於虛擬化技術快速部署資源或獲得服務
實作動態的、可伸縮的擴充套件
按需求提供資源、按使用量付費
透過網際網路提供、面向海量資訊處理
使用者可以方便地參與
形態靈活,聚散自如
減少使用者終端的處理負擔
對比
雲端運算常與格網運算(分散式運算的一種,由一群鬆散耦合的電腦集組成的一個超級虛擬電腦,常用來執行大型任務)、效用運算(IT資源的一種打包和計費方式,比如按照運算、儲存分別計量費用,像傳統的電力等公共設施一樣)、自主運算(具有自我管理功能的電腦系統)相混淆。
事實上,許多雲端運算部署依賴於電腦集群(但與網格的組成、體系機構、目的、工作方式大相徑庭),也吸收了自主運算和效用運算的特點。
它從硬體結構上是一種多對一的結構,從服務的角度或從功能的角度它是一對多的。 (1)例如,今天要設計一供應鏈管理系統,可以先從市面上提供的免費雲端伺服器主機,將Application放置主機上,使用MS所提供資料庫,這樣一來,硬體成本大幅降低,將Application放置雲端上,且隨時隨地於任何終端裝置上連結網際網路,就能存取資料(因為基於公開的標準協定). (2)雲端科技,在2009年開始至今,對於任何企業都吹起一股風潮,除了資料存取方便,營運成本大幅降低(例如,辦公室軟體,作業系統,硬體設備),都能透過雲端技術的提供,免費使用.現今很多企業在創業時,都採用雲端技術,來降低成本,以提高企業競爭能力.
叢集運算:比起雲端運算,叢集運算著重在高效能,串連各別CPU的計算能力,而非著重在提供服務。 雖然雲端運算的底層有部分是由叢集運算所構成,像是負載平衡或備援技術。叢集運算所提供的效能固然強勁,然而建置成本也相對昂貴,一般民眾與研究單位大多無法負荷。因此利用商用硬體(Commodity Hardware)的組裝電腦,漸漸成為另一新主流。眾多原本應用在叢集電腦上的函式庫或作業系統,也逐漸地移植在商用電腦上執行。其中Unix作業系統,就是從大型工作站,演進到現在一般使用者皆可使用的最好範例。除了建置成本的問題外,另一個叢集運算的缺點,在於需要完全同規格的硬體。不同的硬體、環境上,叢集運算很難組合運作,在軟體上也有同樣困擾,為了效能,可能針對作業系統的版本,使用的函式庫去限制,讓不同的站點(Site)間必須重新設計開發許多的轉換程式才能整合。此外,跨網路區域的連線與使用皆會遇到網路安全性的問題。為了解決以上問題,衍生了另一技術,稱做格網技術。
網格運算:格網這個名詞,在英文中,較多用在電力格網(Power Grid)領域中,因此也有人稱為網格。 在格網運算的始祖Ian Foster的論文中,將格網計算發展的遠景,類似電力或水力,在需要使用時便隨手可得。然而格網運算,常會被拿來與叢集運算比較。在討論格網運算中常常會提到虛擬組織(VO, Virtual Organization),與W3C的技術規格。格網運算就是利用現有的叢集運算以及Web觀念作為底層,也有人認為格網技術是下一代的Web 3.0。但是格網技術是完全不同的目的,最主要還是增加資源的利用性,並非追求效能。 資源的收集,控制,服務等議題便成為格網中介軟體(Middleware)的主要目標。 我們可以試著以「漏斗」這樣的觀念去想像,漏斗的下方是資源,由中央的中介軟體進行收集,再由更上層的軟體去應用。這樣的觀念也逐漸擴充到其他領域,包括資料格網(Data Grid)。中間所有的協定,都以W3C所制訂的規格為主,如HTTP,XML等。因此按照網格概念所設計的中介軟體,可用來管理上萬台甚至數十萬台電腦,並且將其納入運算或儲存資源中。
雲端運算與網格運算的最大差異在於運算量,雲端運算大都以單一主機服務使用者,主要較偏向少量而多次的運算,少次而大量的運算易使資源用盡,致使其他服務停擺或拒絕服務;網格運算是以多主機來做運算支援,在少次而大量的運算時較為有效率,在此情況下,網格運算域內的電腦資源可互相支援,不會有資源用盡的疑慮。
體系架構 
雲端階層截止到2009年,大部分的雲端運算基礎構架是由透過資料中心傳送的可信賴的服務和建立在伺服器上的不同層次的虛擬化技術組成的。人們可以在任何有提供網路基礎設施的地方使用這些服務。「雲端」通常表現為對所有使用者的運算需求的單一存取點。人們通常希望商業化的產品能夠滿足產品質量(QoS)的要求,並且一般情況下要提供服務水平協定。[1] 開放標準對於雲端運算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並且開源軟體已經為眾多的雲端運算例項提供了基礎。[2]
雲端的基本概念,是透過網路將龐大的運算處理程式自動分拆成無數個較小的子程式,再由多部伺服器所組成的龐大系統搜尋、運算分析之後將處理結果回傳給使用者。透過這項技術,遠端的服務供應商可以在數秒之內,達成處理數以千萬計甚至億計的資訊,達到和「超級電腦」同樣強大效能的網路服務。它可分析DNA結構、基因圖譜定序、解析癌症細胞等高階運算,例如Skype以點對點(P2P)方式來共同組成單一系統;又如Google透過Map Reduce架構將資料拆成小塊運算後再重組回來,而且Big Table技術完全跳脫一般資料庫資料運作方式,以row設計儲存又完全的配合Google自己的檔案系統(GFS),以幫助資料快速穿過「雲端」。
雲端運算的產業三級分層:雲端軟體、雲端平台、雲端設備。
上層分級:雲端軟體 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
打破以往大廠壟斷的局面,所有人都可以在上面自由揮灑創意,提供各式各樣的軟體服務。 參與者:世界各地的軟體開發者;
中層分級:雲端平台 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
打造程式開發平台與作業系統平台,讓開發人員可以透過網路撰寫程式與服務,一般消費者也可以在上面執行程式。 參與者:Google、微軟、蘋果、Yahoo!;
下層分級:雲端設備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
將基礎設備(如IT系統、資料庫等)整合起來,像旅館一樣,分隔成不同的房間供企業租用。 參與者:IBM、戴爾、昇陽、惠普、亞馬遜。
發展歷史
2007年10月,Google與IBM開始在美國大學校園,包括卡內基美隆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史丹佛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馬里蘭大學等,推廣雲端運算的計畫,這項計劃希望能降低分散式運算技術在學術研究方面的成本,並為這些大學提供相關的軟硬體設備及技術支援(包括數百台個人電腦及BladeCenter與System x伺服器,這些運算平台將提供1600個處理器,支援包括Linux、Xen、Hadoop等開放原始碼平台)。而學生則可以透過網路開發各項以大規模運算為基礎的研究計畫。
2008年1月30日,Google宣佈在台灣啟動「雲端運算學術計畫」,將與台灣台大、交大等學校合作,將這種先進的大規模、快速運算技術推廣到校園[3]。
2008年7月29日,雅虎、惠普和英特爾宣布一項涵蓋美國、德國和新加坡的聯合研究計劃,推出雲端運算研究測試床,推進雲端運算。該計劃要與合作夥伴建立6個資料中心作為研究試驗平台,每個資料中心配置1400個至4000個處理器。這些合作夥伴包括新加坡資訊通訊發展管理局、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Steinbuch運算中心、美國伊利諾大學香賓分校、英特爾研究院、惠普實驗室和雅虎。[4]
2008年8月3日,美國專利商標局網站資訊顯示,戴爾正在申請「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商標,此舉旨在加強對這一未來可能重塑技術架構的術語的控制權。戴爾在申請檔案中稱,雲端運算是「在資料中心和巨型規模的運算環境中,為他人提供電腦硬體定製製造」。[5]
2010年3月5日,Novell與雲端安全聯盟(CSA)共同宣佈一項供應商中立計畫,名為「可信任雲端運算計畫(Trusted Cloud Initiative)」。
參考文獻
簡論雲端運算的三層分類:以「IBM 推雲端運算電郵」為例 (2009.11.15) 商業周刊 第1146期 2009-11-09
1.^ .「Market-Oriented Cloud Computing: Vision, Hype, and Reality for Delivering IT Services as Computing Utilities」(PDF)。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Australia.存取日期:2008-07-31.
2.^ Open source fuels growth of cloud computing, software-as-a-service
3.^ 張德厚.“與學界合作 Google推廣「雲端運算技術」”,中廣新聞網,2008年1月30日.於2008年2月1日查閱.
4.^ 伺服器新聞.“雅虎惠普英特爾雲計算挑戰谷歌IBM”,IT專家網,2008年7月29日.
5.^ 新浪科技.“戴爾在美申請「雲計算」商標”,新浪科技,2008年8月3日.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9B%B2%E7%AB%AF%E9%81%8B%E7%AE%97
 
另參本館:
 
微軟強娶雅虎 高科技高耗能 全球PC大戰 超級電腦大戰  《數位達爾文主義》 《10倍速時代》 《科技100強》《台灣資訊》 金球資訊業 各國資訊業 《IT韓潮》 《知識經濟》的無价 《數位海盜的正義》  《著作權保護了誰》 《網路淘金》 宅經濟  電腦病毒成人了 啥是部落族  搜尋成癮  提升網路訊息  專利權大戰   中國式媒體監督 人肉搜索  《海峽兩岸技術資源研究》 《矽谷紅衛兵》 《美國對中共之技術轉移》 高科技資匪無罪 中國手機的虛與實

台長: 阿楨
人氣(2,493) | 回應(2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經濟管理 |
此分類下一篇:《數位達爾文主義》
此分類上一篇:《高科技‧高思維》

塵俠
機會是留給做好準備的人
而當我們面臨轉折點時
首先要冷靜判斷緊接後的方向 趨勢
否則盲目選擇後一頭栽進去
後果自行負責
2007-07-05 11:31:40
版主回應
讓我想起有位電視台股市名嘴
老是以其特殊的嘴形和腔調
在推銷其轉「捩」點投資手法
(不是說您啦)
2007-07-05 11:38:15
變速指數
富比世調查 台灣「變」速全球第三【聯合報╱林沿瑜08.07.23

根據美國權威財經雜誌「富比世」公布的調查結果,台灣是全球十大改變最快速國家的第三名,「改變速度指數」八十四分,是前十名國民所得最高、最富裕的國家;中國大陸緊追在後,獲七十六分,海峽兩岸是十大改變速度最快國家中唯二的亞洲國家。
做這項調查的美國「社會科技公司」分析師卡德表示,「改變速度指數」測量一定時間內生活改變程度,而非實際生活現況的表現,因此富有國家人民生活上的小幅度改善,在「改變速度指數」上反而不及落後國家交通上的重大改變。
此次調查是比較現在和十至十五年前的生活狀況。獲得第一名滿分的是東南歐波士尼亞、第二名也是東南歐的阿爾巴尼亞,這兩個國家都剛從共產主義轉型為資本主義經濟。由於「社會科技公司」以都市化程度、經濟狀況、公民自由程度做為評量的標準,因此極權走向民主的國家、共產主義走向資本主義的國家特別容易脫穎而出,因而前十名有較多非洲國家、東南歐國家。
台灣排名第三,是改變最大的已發展國家。報導指出,台灣出口強勁,帶動實質GDP在過去卅年來平均成長率達百分之八。此外,台灣有線電視普及率近百分之八十,網路普及率更高,使台灣媒體市場的自由度和競爭力都名列前茅。
排名第四的中國因經濟總量大,且持續成長,中國將今年的GDP目標訂為百分之八,經濟成長率過去幾年也呈二位數字成長。人權組織評估,中國的政治自由雖然受限,卻發揮了維持穩定的功能,與廿年前相比,社會自由也已大幅改善,且經濟走向開放,發展出「政治向左、經濟向右」的折衝模式。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葛誠克隆在四十年前就認為,越落後的國家,發展速度或工業成長速度會越快。中國大陸經濟近年飛躍成長,在改變排行搒上排第四,即足以印證。
這項調查純為商業為考量,讓廠商思考在全球化風潮下,知名品牌的主力產品打進外國市場。而由於市場的需求和品味總是在急速變化當中,因此如何迎合市場的變化是一個熱門的話題。

閱讀秘書》改變速度指數【聯合報08.07.23

社會科技顧問公司以「改變速度指數」測量各國市場過去一至十五年間的改變速度,指數越高,代表改變速度愈快。
改變速度指數評分項目包括:都市化程度、識字率、公民自由程度、國內生產總額(GDP),電話、電視、網路的普及率。各相關數據來自如聯合國開發計畫署、自由之家、世界資源研究所等權威機構。
2008-07-23 08:51:07
版主回應
大陸擬打造雲端運算「國家隊」【經濟日報2011.04.13

中國大陸擬打造雲端運算的「國家隊」,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及科技部正研擬扶持相關產業發展的政策,而整體市場規模可能上看人民幣1兆元(約合新台幣4.43兆元)。

中國雲端運算發展政策剖析 2011/1/24 相元翰

隨著中國十二五規劃的公布,中國整體經濟發展邁入了下一個階段,但在資訊科技產業發展政策上,雲端運算始終是被關注的焦點,而中國雲端運算政策的發展項目和期程對於有意投入雲端運算市場或是正在營運中的廠商都有重大的影響。本文將針對中國大陸近年來雲端運算發展政策與各地方政府雲端運算推動現況進行分析,提供企業作為未來發展的參考。
目錄
主要發展政策
主要聯盟組織
地方雲端運算中心
MIC觀點
附錄
表目錄
表一 中國主要雲端運算聯盟
表二 中國地方雲端運算中心發展現況
http://mic.iii.org.tw/aisp/reports/reportdetail.asp?docid=CDOC20110124009&pag=people

中國雲端運算保持 25% 以上成長率 全新 MeeGo 作業系統將於第二季發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l0pjXMgaHk

IBM在中國打造亞洲最大雲端運算資料中心 2011-01-27

IBM宣布將與中國潤澤科技合作打造全亞洲最大的雲端運算資料中心,此一資料中心佔地620萬平方米,將以IBM的規格及符合全球綠色建物的標準來打造。
IBM於本周宣布將與中國潤澤科技(Range Technology)合作打造全亞洲最大的雲端運算資料中心,該資料中心將座落於中國河北的廊坊經濟開發特區,預計於2016年完工。
IBM表示,此一合作將提供雲端運算儲存、行動裝置管理、企業策略委外服務、業務連續性及災難復原服務予全中國的企業。
根據IDC的估計,2009年中國資料中心服務的市場規模為6.67億美元,預計之後的5年會再成長19億美元。
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65736

IBM發表雲端運算中國經驗 將引進台灣 2009/11/02 聯合新聞網

雲端運算被視為明年全球十大企業科技趨勢之首;IBM今天發表「盤古雲端服務平台」在中國無錫的案例,並宣布與清大合作,將IBM 雲端技術引進台灣。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219892

IBM中國雲端運算總經理:雲端運算部署仍存在五大問題 2009-10-21

IBM中國雲端運算總經理譚瑞忠公開介紹使用雲端運算技術的現有案例,並表示雲端運算的核心技術動態架構、虛擬化等已解決。雲端運算是一種演算法,基於這個基礎上的系統是可以動態部署資源、靈活收費、節省企業成本。部署雲端運算仍存在五個問題:雲端運算系統的控制性不足、資料統一存放有安全性問題、管理方的可靠性問題、新架構的法規問題以及安全管理隱患。
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0/id/12515

雲端運算,在亞洲難邁大步 2010-10-20

據研究機構IDC估計,日本以外的亞洲地區雲端運算市場規模,今年將成長至13億美元,在2014年之前,將以每年成長40%的幅度擴張。
然而與全球的數據相比,雲端運算在亞洲發展相對緩慢。市調機構顧能(Gartner)的資料顯示,今年全球的雲端運算市場規模預估達683億美元。 
資訊安全一直是使用者對於雲端運算裹足不前的主要原因,不論亞洲或是全球的使用者皆然,企業擔心重要的財務和客戶資料有可能流失、遭竊,或是資料暫時不能存取使用。
再者,因為駭客攻擊威脅、政府可能阻擋干涉,甚至是停電問題,皆促使企業將資料存放在本國,結果亞洲小型、精打細算的新興公司,比大企業更能接受雲端運算,中國的大型國營企業傾向不將資料交給第三方業者,IDC駐新加坡研究主任指出,「中國是亞洲委外比例最低的國家。」
雲端運算在中國也受到法令限制,中國不但封鎖臉書,也禁止企業將資料儲存在海外,企業只能將資料存放在中國的資料中心。IDC估計,去年只有4%的中國企業使用雲端服務,相較之下,新加坡企業的使用率達16%。
由於寬頻普及率不高,令中國無法成為雲端運算中心,而且印度也面臨相同的問題,雲端運算業者選擇落腳香港和新加坡,印度的塔塔通訊甚至也在新加坡設立資料中心,以提供跨國雲端服務。
http://newsletter.tw.umww.asia/?p=403
2011-04-13 11:09:50
阿楨
百度、騰訊 逢低買地【經濟日報2011.11.07(另參本館:中國房地產

百度、阿里巴巴、騰訊與搜狐等業者為興建倉儲物流中心、雲端中心等,在中國大陸各省積極買地,業內人士認為,近期因大陸打房,土地價格回檔,正是電子商務企業買地的好時機。
經濟觀察報報導,阿里巴巴日前傳出有意在成都投資人民幣10億元(約新台幣47.3億元)建立西部物流中心;百度在上海、深圳、廣州、北京等都有購地計畫,正在籌畫購買北京亦莊開發區的土地興建雲端中心。山西陽泉政府日前也給百度土地,百度將建立一個雲端的資料中心。
據透露,騰訊未來計劃每個事業部都有自己的大樓。搜狐董事局主席張朝陽近期也考慮買地蓋辦公大樓,但主要往二、三線城市搜尋。
由於大陸宏觀調控政策令全國土地市場明顯降溫,握有大量現金的電子商務公司,近期更積極評估買地的可能性。
房地產分析人士表示,前幾年地方政府為引進產業,有的倉儲地塊會以極低價格出讓,但現在很多電子商務公司要建倉儲物流,好地塊已經不多,價格也已上漲過高,長遠來看土地還是稀缺資源,企業拿地還可向政府談價格要補貼及獲得減稅,因此還是很划算。

馬雲救「綠城」 發動員工買房【經濟日報2011.11.07

大陸大型住宅開發商綠城房地產集團董事會主席宋衛平雖然否認公司破產消息,但上周末市場卻傳出,宋衛平的同鄉兼好友、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雲已發動員工組團買房搶救綠城。綠城也證實,阿里巴巴員工買房可享綠城員工價優惠。
杭州今日早報引述當地地產界人士的話指出,「綠城的樓盤在浙江都非常『牛』,平時團購價能拿下1、2個點(降價1、2個百分點)就不錯了,一次性優惠八個點,的確罕見。」綠城隨後也宣布一項「向老業主感恩優惠」的活動,老客戶若有意購買這三處建案,11月30日前同樣也能享受92折優惠。種種跡象顯示,綠城似乎已經走到宋衛平所說「降價求售的階段」。
2011-11-07 10:02:59
阿楨
鴻海高軟雲端中心 周四動土 2011-11-28 工商時報(另參本館:五都大選1 富士康事件)

 大選在台,鴻海將履行進駐高雄軟體園區興建軟體研發大樓的承諾,本周四(1日)動土,董座郭台銘將就雲端數據中心及數位內容軟體整合發展宣示新布局,並邀馬吳連袂出席積極做多,贏造南台灣的選情氣勢,屆時總統馬英九可望親自出席。
 鴻海5年內將引進3,000名軟體研發人才,在高軟建立雲端資料中心及數位內容產業,可望為南台灣發揮產業聚落帶動效應,未來不排除與園區內的西基動畫及日本小學館等建立策略聯盟合作。
 鴻海向高軟園區租地1.85公頃,履行對馬政府建設南台灣的承諾,正式進駐高雄軟體園區投資,斥資逾19億元興建兩棟大樓,將打造雲端資料中心及軟體研發總部,同時將設立育成中心,預計2、3年內完工進駐。
 初期鴻海先向園區內建設公司出租辦公室,擬進駐300名工程師,與慶富造船集團營運總部進駐高軟有300名研發人才相當,鴻海5年內將引進3,000名軟體工程師,轉型投入軟體整合服務,高軟將成鴻海人才培育重鎮,鴻海也向高雄市府尋求協助找地,擬自行興建員工宿舍。
 本周四鴻海將正式舉行高軟總部動土,已邀請馬英九及吳揆出席該動工典禮,表達力挺馬吳立場,藉此拉抬馬吳在南台灣的選情,但吳揆因主持院會不克出席。
 據悉,郭台銘當天將針對雲端運算及軟體整合等相關發展規劃宣示新布局。依鴻海計畫,該基地將做為數位內容服務軟體研發總部,投入項目包括,結合先進感測技術與無線網路的安全監控,居家照顧養護軟體,Linux核心及應用軟體平台的建立,電子商務營運平台及企業應用資訊服務軟體,以及無線通信嵌入式軟體等。
2011-11-29 08:28:42
版主回應
台灣雲谷的烏雲與晴空【經濟日報社論2011.11.29

發展雲端服務已成為台灣資通訊產業的新熱點;非但政府推出各種推動計畫方案,看好雲端將成為下一個「兆元」產業,產業界也紛紛摩拳擦掌,透過供應鏈的上下整合,要打造出「台灣雲谷」(Cloud Valley)。台灣資通訊(ICT)產業根基扎實,確實有很好的條件成為亞洲乃至於世界的雲端樞紐,但是要達到這個目標,有幾個必備的基本條件還沒到位,需要政府及產業齊心,才能一掃烏雲,迎來晴空。
雲端服務的定義及內涵很多元,但其要義指的是透過強大的運算及資料中心,讓使用者得以隨時隨地在不同的終端設備上,例如手機、電腦等,透過網際網路取得雲端服務業者提供的運算、應用軟體、資訊、資料儲存等資源,而無須知道提供這些服務所需要的系統架構、伺服器大小,乃至於資訊儲存的所在位址。
對消費者而言,使用雲端服務的誘因來自於價廉、物美及便利。小至寫報告、存照片、看電影,大至企業處理客戶資料,都可以利用雲端所提供的服務,而無須自備軟體及硬碟,也不需要僱用資訊工程師,更可以隨時讀取與分享。隨著平板電腦及智慧型手機的普及,雲端服務更具備了高度的隨身性與移動性。在這個趨勢下,雲端服務將帶領資通訊產業進入一個新世代的預言,絕非誑語,也是日本、韓國、新加坡及中國大陸紛紛投入打造雲端,搶食大餅的原因。
提供雲端服務需要不同的產業進行高度整合。除了消費者使用的手機、電腦等終端設備商外,雲端資料中心需要硬體與系統整合業者,而應用服務需要軟體及資料處理等解決方案提供者的投入。特別對企業用戶而言,雲端服務所需要者,除了穩定還是穩定,必須確保至少五個九(99.999%)的可靠度。
要達到這個境界,硬軟體整合功夫及衝突處理能力不可或缺,這些很多是台灣產業的強項,也是雲端服務業者所能控制的範圍。但是,要使用戶更為流暢地體驗雲端服務,仍需要高速寬頻網路的支持。然而,近年來我國光纖高速寬頻網路的發展,已明顯落後於日、韓、星等主要雲端競爭對手,澳洲更從2010年開始,由政府投入相當於新台幣7,900億元的預算,興建全國性的光纖網路。
在行動寬頻部分,近年來除Wimax發展受挫、3G塞車外,速度更快的4G服務執照也尚無規劃,可能很快就會出現眼看美好雲谷,卻遭遇「此路不通」之苦。同時,寬頻網路也因缺乏競爭,網際網路互連的頻寬及價格都居高不下,削弱了成為亞洲雲谷的吸引力及競爭力。這是需要政府解決的第一朵烏雲。
其次,雲端服務需要用戶可以產生信任感的環境。雲端服務的特徵,在於台灣及各國的消費者、企業,需要把大量的敏感資訊,放在雲深不知處的遠方,自然也成為駭客及其他網路犯罪的溫床。因此,維護資訊安全的品質,確保資料不受侵害、流失及外洩等威脅,遂成為雲端服務成功的關鍵。
然而,要成為亞洲雲端樞紐,個人資訊及營業秘密保護制度的完備固然很重要,但若想要吸引各國來台投資,更需要釐清雲端服務業者的法律責任範圍,同時建立資安維護及網路犯罪的跨國合作及執法機制。簡單的說,就是要將台灣發展成為雲端服務的瑞士:非但本國及外國用戶有充分信心,雲端業者也能獲得充分的保障。目前台灣雲端產業的管理機關不明、法源不清,這是需要政府解決的第二朵烏雲。
我國雲端產業具有高度的競爭力,而政府的輔導方案,除了政策、資金支持外,更需要積極處理這兩朵烏雲,才能讓台灣雲谷美夢成真。
2011-11-29 08:30:42
阿楨
電視仍是新聞第一來源 沒被平板取代【經濟日報2013.04.16

英國一項調查顯示,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並未取代電視,成為取得新聞資訊的主要管道,反而與電視產生互補效果,而最熱衷於追蹤新聞者則是25到34歲的專業人士。
BBC結合旗下資源與InSites諮詢公司合作調查發現,整體來說,消費者每天會用不同的裝置閱聽新聞。調查的參與者為高收入者,在電視、平板、智慧手機、桌機、筆電當中至少擁有三種裝置。
研究發現,平板用戶看的電視新聞量更多,而非更少,43%的用戶說比五年前看更多電視,83%的受訪者表示他們邊用平板邊看電視。
25至34歲間的年輕專業人士,是最熱衷新聞者,而電視仍是取得消息的第一來源。但第二螢幕的新聞閱覽越來越普遍,用戶常將裝置串流使用。
電視仍占去用戶大多數時間,占42%的新聞使用時間,相較之下桌機為29%、智慧手機為18%、平板為10%。
受訪者對所有螢幕的廣告皆有所反應,七位用戶中有一位表示,過去四周對行動裝置上的廣告有所回應,而電視及桌機的比率分別為五分之一與四分之一。
另外,智慧手機及桌機是上班日最受歡迎的裝置,使用高峰在下午1點,電視用量則從5點以後急遽上揚,然後在晚上7點達到高峰,電視的使用量超出其他裝置達50%。遇到突發重大新聞,電視是主要訊息來源,42%會優先收看電視,66%的人會上網繼續探究新聞。
BBC環球新聞執行長伊根(Jim Egan)說,大家常以為行動裝置會對電視收視造成影響,其實這些裝置一起合作,拉抬了整體使用率,而不是互相殘殺。
廣告或許會以不同型態出現,但觀眾早已預期到,在行動裝置上看到的廣告,大概會與在電視和網路上一樣多。
用戶把全國及國際新聞視為最重要的新聞,比率分別達84%與82%,接下來則是地方新聞(79%),財經新聞則是61%,體育和娛樂新聞各為56%和43%。
2013-05-15 10:59:18
版主回應
社論-配戴式裝置是推手,還是殺手? 2013-05-15 工商時報

 自從蘋果光環褪色後,全球科技界都在問:「下一個殺手級產品會是什麼?」從研調機構的最新分析可知,業界對配戴式裝置寄望甚深,期待相關產品在未來數年能躍居新商機的推手。然而,當開發者企圖將科技與人體合而為一,其潛藏的動機已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演化到「科技足以煽動人性」,對人類生活的「殺傷力」不容忽視。
 拜和平紅利之賜,近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全球科技業蓬勃發展,由賣方驅動的技術創新屢屢改變人類生活的面貌。從早期Wintel(微軟+英特爾)定期推動PC換機潮,到蘋果創辦人賈伯斯以iPhone與iPad掀起智慧裝置銷售熱,消費者大多甘心買帳。網路時代的後起之秀如Google與臉書,透過免費策略,讓用戶在每日的搜尋與社群交流中自然臣服,影響力絕不亞於Wintel與蘋果等前輩,其放長線釣大魚的謀略更早已開始收割。
 以Google為例,搭配多年圖資蒐集,搜尋的便利性已到「駭人」地步;在眾志成城下,android平台市占率更令蘋果瞠乎其後。如今,該公司挾著每股逼近900美元的鑽石招牌,以及龐大的軟硬優勢,正試圖以Google智慧眼鏡挑戰人類眼力的生理極限。
 眼球革命,無疑是科技業近年最震天價響的訴求。在硬體上,隨著面板技術的精進,顯像產品大可更大、小可更小、薄可更薄、清晰可更清晰;在軟體上,隨著辨識技術的精進,從指紋差異、眼球轉動、臉部變化,都可用以鑑別消費者,並掌握用戶情資。
 凡此種種的技術追求,既是開發者的自我挑戰,也是企業主在商言商的必然結果。基於做生意就是要獲利的前提,消費者最好人手不止一機,最好半年換一次手機、每年換一次平板與NB;家家戶戶最好每個空間都有電視,尺寸越大越好,且不管尋常三房兩廳約三、四十坪的房子,適不適合塞進六十吋乃至更大面積的螢幕。
 對於技術推進,賣方樂此不疲,但時日一久,買方在目不暇給之餘,也不免疲累,甚而心生不滿。最近三個例子,已可見消費者對賣方市場的反撲。其一,微軟Win8受冷遇,公司被迫大改版,更新版「blue」介面將走回PC老路。其二,蘋果上季獲利為近十年來的首次衰退,本季營收亦恐出現2003年以來的首次萎縮;毛利率更由47.5%滑落至37.5%,且無止跌跡象。其三,Google智慧眼鏡未上市先遭怨,包括民代、律師與店家等多方唯恐個人隱私遭恣意侵犯,已揚言抵制。
 微軟Win8的挫敗,是近年Wintel不再雄霸天下的又一事證;蘋果獲利衰退則顯示,產業競爭已使賈伯斯在世時,消費者花錢還要跟蘋果說謝謝的「傳奇」一去不復返。當換機潮已無法複製往昔的日進斗金,包括微軟執行長鮑默爾、蘋果執行長庫克在內的資通訊品牌企業主,除了致力開發產品的新藍海,更當思考的是如何在「人文與科技的交會口」,修正向來重科技輕人文的產業發展慣例。
 重科技輕人文的後果,就是催化了「用後可拋」的科技創新與3C速食消費文化。在資源面,換機頻繁導致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費,並在生產與消費過程中衍生環境污染的威脅。在社會面,受制於各類「智慧」載具的S世代(Screen generation)與低頭族應運而生,正微妙衝擊著傳統人際關係。換言之,科技進步帶來的生活便利顯而易見,但科技進步造成的百弊卻影響深遠。
 各類「智慧」載具讓人類眼力透支(離不開螢幕)、腦力怠惰(記事全交給機器)。值此之際,Google力推的智慧眼鏡,則無疑是「重科技輕人文」的極致嘗試;當使用者戴上Google眼鏡,人體本身就成了監視器,具備窺人隱私的能力。儘管Google的經營哲學是「不為惡」(Do no evil),卻無法保證Google眼鏡的使用者「不為惡」,況且種種跡象顯示,掌握眾多用戶個資的Google在商言商,對個資保護採差別作法,也很難讓人相信該公司自始至終會是個不為惡的「老大哥」。
 當然,並非所有配戴式裝置都令人心生警戒,智慧衣可調節冷暖、智慧義肢可輔助舉手投足,都是科技適度為人所用的正面例子。然而,類似Google眼鏡潛藏入侵私領域的風險,就是科技過度使用的反例。輿論之不樂見其成,不難理解,對技術至上論者更是一記當頭棒喝!
  回應
從早期Wintel(微軟+英特爾)定期推動PC換機潮,
使用者不得不換ㄉ原因是 速度太慢 早年一張A3報表列印為5分鐘
三年前 使用者已滿意PCㄉ服務 不再要求換機
兩年前 我對台灣大學資訊教授說 微軟已遭遇危機
微軟沒有到第一線 瞭解使用者需求
2013-05-15 11:01:52
阿楨
兩岸高科技之消長

  2014回顧2006-11-27的貼文《科技100強》,再對照以下相關新聞,真不堪回首。
  在這「10倍速」的「數位達爾文主義」時代,各國多以專利權等政策手段、加強自己高科技的競爭力,而台灣卻錯了良機,台灣的民粹環境、不只輸給南韓的舉國體制、也不只輸給大陸的專業治國。
  哎!兩岸(中美亦然)消長之業何其多,多評無益,重貼舊文、再剪些新聞。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966809
2014-05-29 09:40:26
圖博館
1納米晶體管誕生計算技術界實現重大突破

據鳳凰科技2016.10.7援引外媒報導,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打破了物理極限,利用納米碳管和二硫化鉬(MoS2)的化合物,將現有最精尖的晶體管製程從14nm(納米)縮減到了1nm。
  晶體管的製程大小一直是計算技術進步的硬指標。晶體管越小,同樣體積的芯片上就能集成更多,這樣一來處理器的性能和功耗都能會獲得巨大進步。
  多年以來,技術的發展都在遵循摩爾定律,即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眼下,我們使用的主流芯片製程為14nm,而明年,整個業界就將開始向10nm製程發展。
  不過放眼未來,摩爾定律開始有些失靈了,因為從芯片的製造來看,7nm就是物理極限。一旦晶體管大小低於這一數字,它們在物理形態上就會非常集中,以至於產生量子隧穿效應,為芯片製造帶來巨大挑戰。因此,業界普遍認為,想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突破現有的邏輯門電路設計,讓電子能持續在各個邏輯門之間穿梭,而納米碳管則負責控制邏輯門中電子的流向。
  選定二硫化鉬作為半導體材料後,接下來就需要來建造柵極。但製造1nm的結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傳統的光刻技術並不適用於這樣小的規模。最終,研究人員轉向了碳納米管,直徑僅為1nm的空心圓柱管,採用碳納米管柵極的二硫化鉬晶體管能夠有效控制電子流動。晶體管由三個終端組成:源極、漏極和柵極。電流從源極流到漏極,由柵極來控制,後者會根據所施加的電壓打開和關閉。
  眼下,這一晶體管研究還停留在初級階段,畢竟在14nm的製程下,一個模具上就有超過10億個晶體管,而要將晶體管縮小到1nm,大規模量產的困難有些過於巨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雖然這個項目非常有意義,但對於商業上得以實現還需要時間。
  回應
多希望是中國。
追趕之路很是漫長啊
我國13年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也是可以把晶體管做小的。
15小時前回复頂(74)踩(3)舉報分享
首先,此工藝用的不是光刻技術。因此不與現有半導體加工體系兼容。短時間內別指望投入使用。另外他是用的是MoS2,不是傳統矽基晶圓,由於沒有商用量產工藝技術,沒法投入實際使用。
2016-10-09 10:49:49
圖博館
日本半導體為何不敵中美韓 日媒反省4大理由

  移動互聯網時代,全球半導體行業競爭激烈,美韓兩國佔據主導,中國作為“後生”,奮起直追。2018-11-29,《經濟學人》甚至將半導體行業的競爭提升到“晶片大戰”的地位,稱“中美在角逐世界主導權”。
  而另一方面,曾在半導體行業有所作為的日本,近年來似乎存在感全無。1990年日本企業在全球半導體行業份額達到49%;到了2018年,世界前10大半導體企業中,已看不到日本企業的身影。
  2019-02-22,《日本經濟新聞》資深編輯西條都夫發表社論,總結了日本半導體產業落敗的4個原因:“組織和戰略的不恰當”、“經營者能力不足”、“強烈的閉門主義”以及“偏重技術、輕視行銷”。
  首先,“組織和戰略的不恰當”。
  如今日本國內排名靠前的半導體企業,最初大部分都是綜合電子企業中的一個部門,“最初作為一種業務孵化機制充分發揮了功能”。但隨著半導體業務擴大,在其需要作出迅速且果斷的決斷時,這種機制一下子變為枷鎖。
  其次,“經營者能力不足”。
  日本爾必達記憶體前社長阪本幸雄認為,半導體這種“逐鹿全球市場”的行業,需要企業一把手親自將“觸角”伸向全世界,如有必要就飛赴當地展開直接談判。這需要相應的人脈和能力,但“令人遺憾的是,日本這樣的人少之又少”。
  第三點,日本企業具有“強烈的閉門主義”。
  美國高通等自身沒有工廠的“無廠企業(指fabless)”以智慧財產權為基礎,擴大智慧財產權的手段是收購初創企業。 “但日本企業由於畏難情緒等影響,拒絕收購,拘泥于自主技術。
  最後是“偏重技術、輕視行銷”的弊端。
  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WSTS)資料顯示,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半導體世界市場規模僅為約500億美元,而2018年則增長至接近10倍的4779億美元。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表示,“如果資料是21世紀的石油,那麼半導體就相當於內燃機”,半導體可以定位為數位社會的核心技術。不僅是民生,半導體在國防上也有很強的戰略性。
2019-02-23 09:48:49
阿楨
半導體受寒 晶圓廠投資大減 2019-03-14 經濟日報

受記憶體報價大跌、美中貿易戰導致下游拉貨保守影響,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2019-03-13下修今年全球晶圓廠資本支出預估值至529億美元,年減14%,終止連三年成長。SEMI年初原估年衰9%,不到二個月再提出更悲觀的報告,凸顯全球半導體景氣下修幅度超乎預期。晶圓廠資本支出,主要來自於台積電、三星、英特爾等大型晶片製造商投入的設備支出金額,隨著整體晶圓廠投資步調放緩甚至轉趨衰退,意味整個產業鏈景氣同步向下,從上游的高通、聯發科等IC設計商,到台積電等晶圓製造商,及日月光等封測廠,將受影響。
  相關新聞
 5G、AI…半導體業新動能:半導體產業2019年雖遇逆風,但SEMI強調5G和AI將是產業下一波成長動能,2020年晶圓廠設備支出可望回升至670億美元,再寫新猷,年增27%。

中國半導體設備需求高 哪些中國設備廠能搶商機 2019-03-11 钜亨網

根據SEMI預估,2018年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達到620億美金,年增28.6%,預估未來七年年複合成長率在8%~10%之間。從2017年開始,亞洲開始大積極投入晶圓廠建設,如中國有30家、韓國30家、台灣則約20家左右,是全球半導體設備需求的主要來源地。此外,在中國政府的獎勵之下,中國半導體設備需求占全球比重逐步提升,已從2013年15%提升到2018年27%。
  半導體設備供給
從供給面來看,半導體設備供應端有兩大特色,第一規模成長穩定;第二則是市場集中度高。目前半導體設備主要供應商由Applied Materials(美)、Lam Research(美)、ASML(荷蘭)、東京電子、KLA(美)等國際大廠占據。若從2018年營收來比較,Applied Materials 市占27.5%、Lam Research市占 17.7%、ASML市占17.5%、東京電子市占16.9%、KLA市占6.4%。至於中國的北方華創及長川科技市占分別只有0.8%與0.05%。
  中國半導體設備市占低(目前小於3%),主要因為中國半導體產業起步時間晚,晶圓製造在全球比重低,如中芯國際僅僅占全球晶圓製造不到5%比重。不過,未來三年新建晶圓廠中有30%在中國,加上中階半導體設備替代率高,這給中國半導體設備企業帶來發展機會。
2019-03-14 09:47:10
阿楨
IC大老換人:中國半導體年增106%,今年Q3首度超越南韓! 2018/12/07 钜亨網

SEMI指出,2018年第3季在南韓半導體設備出貨量為34.5億美元年減31%,與此同時中國成為最大的半導體設備買家,39.8億年增106%。2017年同期,中國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僅為19.3億只占南韓的40%。中國目前正在北京、天津、西安、上海等 16 個地區,打造25個FAB建設項目。 報告預測,2018中國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有望達118億,2019年173億,確保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美荷日傳統強國,仍然主導著半導體產業鏈的上游 ,而中國的優勢集中在晶片下游。隨著中國不斷投資設備,必須密切關注投資與技術改進和人才培養,才能真正趕上強國。

華映裁員2500人 將售2條4.5代線只留6代線

台面板廠中華映管2019-03-11宣佈將裁員2500人,只保留6代線,專注中小尺寸面板最具經濟效益的產線,另外2條4.5代線,未來將全數出售,也不排除出租。華映認為,中國大陸面板產能供過於求,主要來自於高世代面板產線,產品以屬於大尺寸的電視面板為主,6代線的主力是中小尺寸面板,影響相對較小。
  相關新聞
 中國面板製造商齊力扳倒LGD三星柔性屏市占率90%、驅動晶片70%的壟斷局面:中國內10條柔性屏AMOLED產線、8家晶片商齊發力
 中國再開新產能 2019年面板持續供過於求:中國最大面板廠京東方10.5代廠2018年3月量產,2019又要建6代柔性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面板廠,全球大中小尺寸面板供過於求,競爭激烈。
 5G、AI…半導體業新動能:半導體產業2019年雖遇逆風,但SEMI強調5G和AI將是產業下一波成長動能,2020年晶圓廠設備支出可望回升至670億美元,再寫新猷,年增27%。
2019-03-14 09:51:33
阿楨
兩岸晶圓代工業鴨子劃水 2019-03-25 旺報

台灣由於具備了人才庫和基礎設施等得天獨厚的條件,因而展現了主導全球晶圓代工業務的能力,市占率超過7成,甚至台積電的龍頭地位將是其他競爭對手難以逾越,主要是台積電不但具備優異的製造技術、超高製程良率、設備共通性高、供應鏈角色顯著等競爭優勢,同時先進製程的進展藍圖更是具備可實現性。
不過仍需留意,美中貿易戰驅使中方更清楚半導體自主可控的重要性,故對岸廠商佈局晶圓代工市場的企圖心更加積極,特別是中國龍頭代表廠商中芯國際,加上以特殊製程、成熟製程為重的華虹半導體、先進半導體等。
中芯國際在戰術上採取成熟、特殊、先進製程的多元手段,在成熟製程上多元戰略發展,已有效的減少大幅投入先進生產線而產生的財務折舊壓力,況且在聯席首席執行官梁孟松的帶領下,除28奈米HKC+技術順利開發完成之外,2019年首季第一代FinFET 14奈米技術進入客戶驗證階段,產品可靠度與良率已進一步提升。
同時12奈米的技術開發也開始有所突破,而12奈米的部分則是14奈米FinFET製程的改良版,顯然在國家政策和集成電路大基金的支持之下,中芯國際將持續背負推進對岸先進晶圓製程的任務。
華虹半導體作為中國領先的特色工藝晶圓製程代工廠,近來充分受益於8吋產品線供需失衡,特別是IGBT、MOSFET、MCU、智慧卡晶片及電源管理產品的需求,相對挹注華虹半導體的營運績效。
另外在先進半導體部分,去年10月先進半導體與上海積塔半導體訂立合併協議。先進半導體擁有5吋、6吋、8吋晶圓生產線各一條,專注於類比電路、功率器件的製造。而積塔半導體是華大半導體旗下全資子公司,主要從事半導體技術領域內的技術開發、技術轉讓,電子元器件、電子產品、電腦軟體及輔助設備的銷售。預料雙方合併後,將在人力資源、品質監控、工藝技術等方面充分整合,積塔半導體可優先為先進提供資金支援和其他行業資源,並減少土地與廠址選擇的限制和降低潛在關聯交易的風險。
2019-03-25 09:29:59
阿楨
近期台系晶圓代工廠投資動作頻頻,除台積電回頭興建8吋廠、世界先進購併GF Fab3E 8吋廠之外,聯電則是收購日本三重富士通半導體的12吋廠、整合中國轉投資事業並準備上市,且宣佈不再推進先進製程,反映台廠佈局有加重8吋廠、重啟購併策略之趨勢,以及二線晶圓代工廠將不再參與先進製程的競逐。
在世界先進、力晶營運潛力正在上升之際,需留意聯電未來的動向,若Global Foundries將股份打包出售予Samsung或聯電,或是中芯國際,將牽動全球晶圓代工2至5排名順序。(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研究員暨產業顧問)
  相關新聞
聯想說自己PC第一,這次真沒人笑了
南韓半導體晶片出口萎縮,對中國大減二成
中國京東方擴產衝第一,三星獨霸OELD面板地位面臨挑戰
華為超蘋果趕三星2019年將成歐洲第2大手機廠商
因iPhone出貨量減少而裁員的富士康春節後招工,因獲得了華為手機訂單。
CNN:美國打擊華為攪亂了全球5G計畫 華為5G技術至少領先對手1年(瑞典的愛立信和芬蘭的諾基亞, 美國沒有這種級別的電信設備商)
美國堅決制裁華為的深層原因:華為嚴重威脅其至阻礙美國的全球監控計畫。
「五眼聯盟」成員英國國家網路安全中心打臉美國:華為風險可有效控制
3.22暫無一個歐洲國家禁用華為 歐洲空前團結打臉美國
華爾街日報:5G終將是中國公司的勝利
全球科技巨頭華為...默默備戰研發6G傳輸能力5G100倍,網路延遲從毫秒級降到微秒級。
美國批准6G試驗:容量為5G上千倍(回應:5g都沒有還6g呢?這就是發達國家的吹牛區別!)
蘋果求生欲有多強2010.3.5再次降價 (回應:飲鴆止渴。)
三星再開發類似華為Mate X外翻屏折疊屏手機(回應:什麼類似,明明是山寨華為! 幾天前還批評Mate X不科學沒人性的外翻屏,這就是典型的不要臉的棒子精神。)
疑三星Galaxy Fold開箱影片 網驚:螢幕摺痕超明顯!
美媒:臉書借鑒微信模式轉型(回應:中國像外國:山寨;外國像中國:致敬.)
硬體時代或落幕,蘋果將轉型數位服務(回應:小便瞎嗎?那張圖明明是蘋果服務占比是每年下降的)
2019-03-25 09:36:06
阿楨
大陸加緊衝刺半導體業 2019/10/27 劉佩真

中旬美中雙方貿易談判在10月中達成第一階段協議,但美中貿易戰從3月迄今,已歷經且戰且談、以戰逼和、實質協商等過程,加上根本性的結構問題使美中兩大強權難以於短期間內達成完全的共識,因而現階段美中貿易談判雖獲得暫時舒緩,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依舊沒有根本改變,因此中國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意志力只會愈來愈強,不會隨著美中貿易談判的變化有任何改變。
  從中國官方政策面來看,10月上旬工信部宣佈積極部署新材料及新一代產品技術的研發,藉此推動工業半導體材料、晶片、器件及IGBT模組產業的發展。同時工信部也將啟動2期國家集成電路大基金,進一步推動國內外半導體資源整合與重組;2期大基金不同於1期著重於集成電路設計及製造環節,會重點部署半導體設備、材料、應用端,規畫以扶持行業龍頭、發展園區聚集資金、補助中國產業鏈等方式來進行,此皆宣示中國將持續以政策支持半導體業的發展。
  從中國半導體企業發展的角度來看,科技紅利之有效研發投入,才是建立獨立自主核心技術體系的有效手段,即持續高效率的研發投入是科技企業成長的真正內在動力。中國半導體業者除在封測方面投入先進封裝技術產能的擴充,特別是Bumping、WLCSP等,為即將到來的5G通訊和物聯網發展商機提前佈局,以及晶圓代工方面力求2019年底前進行14奈米FinFET量產計畫,同時12奈米製程開發進入客戶導入階段。
2019-10-28 08:00:22
阿楨
記憶體製造方面也看到中國業者展現初期成效,除長江存儲於9月量產64層NAND Flash、2021年計畫量產DRAM之外,合肥長鑫存儲則是於2019年底量產19奈米DDR4及LP DDR4 DRAM;另外集成電路設計方面除陸企持續在CPU、GPU、FPGA、類比IC、EDA等積極尋求突破外,AI晶片似乎也成為美中5G爭霸的下一個戰場。
  9月平頭哥亮相的首款人工智慧推理晶片「含光800」,且不論其真正效能是否能與國際業者匹敵,但中國業者欲建構一套全面端到雲的晶片生態系統企圖心不言可喻。
  中國半導體自主可控的硬體基石,本土突破正在加速,但仍不否認包括晶圓代工、記憶體製造進程仍是落後於全球領先梯隊,而關鍵核心晶片的專利、技術更非輕言可突破國際大廠所築起的高門檻。
  幸好中國擁有龐大的落地應用,況且下游物聯網、汽車電子、5G終端等領域對於半導體產品的需求將直接推動中國半導體企業的技術與產業升級,加上電子零組件環節實力雄厚,因而上游半導體核心突破將是中長期大勢所趨。
2019-10-28 08:03:12
阿楨
華為Mate 40系列2020-10-22登場,搭載麒麟9000 的品牌高階晶片絕唱
  回應
我相信不會是“絕唱”,華為不放棄,期待“麒麟”的王者歸來。
“絕唱”意思是,麒麟是台積電的最後批5納米裝機的最新晶片,但是之後我們自主研發的晶片,那是國產的,不是別人代加工的,新東西自然新名字
  相關新聞
首個“晶片大學” 南京積體電路大學2020-10-22成立

日媒:半導體科技發展趨勢有利於中國

從台積電到阿斯麥爾(ASML),一段時間以來美國頻頻借助各種手段,將商業問題政治化,打壓中國的半導體行業。但《日本經濟新聞》2020-10-10指出,隨著半導體技術的革新,以及中國科技的發展,未來半導體技術的大趨勢,其實有利於中國。
長期以來,半導體行業都受制於“摩爾定律”,即積體電路晶片上可以容納的電晶體數目,大約每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但實際上,大約2005年前後,晶片表面電晶體和電路尺寸的縮小化之路遇到了瓶頸。當時,電晶體的尺寸已縮小至30納米左右,而這一尺寸,是由一種叫做“柵極”(gate)的中央電極來衡量的。
隨後,電晶體的小型化之路趨向緩慢。《日經》稱,從32納米到近期的10納米,雖然晶片製造商一直在標榜晶片制程的縮小。但從2005年前後,這些數字不再是柵極的實際尺寸了。如今,所謂的“10納米”或“7納米”,只是晶片製造商的一種品牌標籤。去年台積電製造的7納米晶片,實際的柵極尺寸為18納米左右。而這,已經與過去柵極尺寸也為32納米的32納米晶片,有了明顯的偏差。
由於電晶體小型化的難度,以及成本都在不斷上升,因此各大晶片製造商目前已轉向一種三維技術,即利用傳統晶圓表面上方的空間,將更多晶體管裝載到晶片上。如今最先進的NAND快閃記憶體晶片,即在最底層的晶圓裸片上,堆疊了96至128層的積體電路。
隨著層數的增加和晶片的增厚,電晶體的小型化過程在快閃記憶體領域發生了逆轉。如今快閃記憶體晶片的典型電晶體尺寸大約在22至 32納米範圍內,比幾年前快閃記憶體晶片中使用的14納米電晶體要大。
2020-10-23 11:27:26
阿楨
而這種晶片製造技術從電晶體小型化到三維技術的重要轉變,可能會影響業界對晶片製造過程中最困難的部分——光刻技術的態度。隨著電路進一步小型化,這一過程需要短波光,來獲得更好的解析度。最先進的微型化技術需要超紫外或極紫外(EUV)光譜範圍的不可見光。如今阿斯麥爾是光刻機產業內的壟斷企業,一台EUV光刻機的售價大約在1.2億至1.7億美元之間。然而,實際上只能應用於整個晶片製造過程的極小部分,也只能帶來適度的微型化效果。如今,EUV只能用於製造邏輯晶片,如電腦的微型處理器,智慧手機的系統晶片,以及遊戲和人工智慧領域的圖形處理器等。由於由於電路組成的複雜性,邏輯晶片尚不能完全使用三維技術。
但是,如今快閃記憶體晶片的製造過程已經可以跳過EUV光刻機。並且,如果能跳過EUV光刻機的限制,那麼晶片製造商的選擇就更多了。《日經》稱,日本佳能和尼康,如今也能生產非EUV光刻機。迄今為止,美國並未禁止這兩家廠商對中國晶片製造商出貨。
另一方面,包括華為在內,一些中國公司也一直在努力開發自己的光刻機。紫光集團旗下的長江存儲也在今年宣佈成功研發128層QLC3DNAND快閃記憶體(X2-6070),並已在多家控制器廠商SSD等終端存儲產品上通過驗證。
《日經》認為,當前美國方面似乎將限制中國的重點放在EUV光刻機上,但中國正在積累三維晶片製造技術,這最終將應用于先進的邏輯晶片,説明中國避免依賴基於EUV光刻機的晶片微型化。
並且,從長遠來看中國有能力提高晶片所有相關領域的技術,如材料、光學、化學、晶圓製造程序控制、表面檢測和功能測試等。
不少專業人士,也看好中國在晶片製造領域的潛能。曾在中芯國際擔任首席技術官的生駒俊明表示,基於他在中國的經驗,他認為中國有足夠數量的有能力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來開發自己的晶片製造設備和晶片設計軟體。
東京科學大學教授若林秀樹表示,開發晶片製造設備和材料的整個供應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他表示,“中國有可能在10至20年內成為這一領域的主導國家,因為它在所有科學和工程領域都擁有大量人才。”
對中國這樣的追趕者而言,技術趨勢也是一個優勢。資訊技術分析機構高德納公司(Gatner)研究副總裁薩繆爾•王(Samuel Wang)表示:“新技術,如新材料、3D、人工智慧輔助晶片設計和基於雲技術的製造協作,都將為新興企業創造新的機會。”
2020-10-23 11:28:24
阿楨
不能坐視台灣經濟荷蘭病惡化 2021/02/20 中時社論

2020年台灣在全球新冠肺炎肆虐下,經濟表現亮麗,GDP成長率達2.98%,主計總處20日上修今年成長率至4.64%,主要原因是出口中國暢旺。去年出口成長率達4.9%,台灣經濟表現優於亞洲主要競爭對手,但亮麗表象下卻潛藏危機:鋼鐵-14.6%、鋼鐵製品-9.7%、有機化學-19.8%、礦物燃料等-51.7%、人造纖維等-24.8%、針織品-18.4%、無機化學品等-15.4%、紙和紙製品-9.7%(上述產業出口都在10億美元以上);加工之紡織物-21.4%、人造纖維棉-23.0%、精油、化妝品或盥洗品-20.0%、澱粉酵素等-11.9%、雜項物品-16.6%、各種織物-21.6%、圖書、印刷品和設計圖樣等-10.7%、針織衣著及附屬品-20.9%、皮革製品及手提袋等-17.3%、鞋類-17.1%、樂器及零附件-23.1%、木及木製品-13.1%、鐘錶及零件-10.9%(1億-10億美元)。這些傳統產業出口衰退的程度簡直令人怵目驚心,已經不是去年全球經濟負成長3.5%。
  相關新聞
應對科技戰 習近平強調科技自立
拜登視訊G7揭示「美國回來了」:準備與中國長期戰略競爭,不過,歐對美「說走就走,說回來就回來」的做法已有反感。
拚經濟優先 G7峰會迴避大陸問題

今年經濟大好? 調查:民眾感受有落差 2021-02-21 聯合報

主計總處大幅上修2021經濟成長率預估至4.4%,創七年來新高,也高於金融機構預期。據國泰金昨公布最新國民經濟信心調查,民眾預期值為3%。
科技業目前占台灣出口比重近六成、占GDP約三成,去年某些大環境特定因素推升科技業表現,如遠距工作的需求,因貿易戰而來的科技產品急單,及企業在解封後重建庫存的「預防性」訂單,上述情境在今年重演的可能性偏低,考驗著科技業如何維持成長動能,必須持續留意對今年台灣經濟的影響。
另外,日前央行理事憂心,台灣因半導體及資通訊產業出口暢旺,貿易順差持續擴大,使新台幣強勢升值,恐不利其他產業發展,恐出現「荷蘭病」(天然氣出口巨幅擴增使荷蘭幣大升,導致傳產喪失國際競爭力,加速去工業化)。
2021-02-21 08:35:09
阿楨
陸國產晶片將以28nm為新起點 14nm量產可望明年底實現 2021/06/22 中時

高階半導體晶片在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領域的重要商品,現在更成為美國對中國技術封鎖的關鍵項目。由於美方的技術出口限制,高階製程的晶片與設備都禁止向大陸出口,但中階晶片也因疫情而出現短缺現象。中國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研究院電子資訊研究所所長溫曉君表示,大陸將不再一味追求高階製程,將採用退回策略,用成熟工藝滿足一般性晶片的需要,以28奈米奈米晶片為國產新起點,爭取在明年實現14奈米量產。
溫表示,14奈米製程及以上能夠滿足目前70%半導體需要,中端的5G晶片也都採用12奈米工藝。28奈米晶片技術已經非常成熟,10奈米以下則非常尖端,行業玩家只剩下金字塔尖的台積電、三星和英特爾。居中的14奈米顯然成為了中堅力量,成為絕大多數中高端晶片的主要製程。2019年上半年半導體市場約2000億美元,其中,65%採用14奈米,25%採用10-12奈米,僅10%採用7奈米。
溫坦言,中國想要後發趕超則需要有足夠的決心,集聚資本、技術、人才、市場4大要素合力,才可能實現成功的趕超發展。他表示,隨著5G和AIoT時代的到來,特別是在智慧城市、自動駕駛、安防物聯網等領域各項產品日趨豐富,晶片也逐漸專注於針對特殊場景的優化,專用晶片即將迎來百花齊放的大爆發時代,也將讓14奈米製程的晶片擁有龐大的市場空間。
  相關新聞
劉鶴主持陸第3代半導體突圍
光刻機禁售陸 ASML憂3年後將被陸反超並退出市場
華為佈局光刻機技術
華為推出鴻蒙強調萬物互聯,挑戰iOS、Android
2021-06-23 08:46:07
阿楨
北京清大積體電路學院通過石墨烯控制二硫化鉬(MoS2)開關,實現世界最小柵長0.34奈米電晶體,發表於2022/03/15《自然》期刊。
2022-03-16 08:28:59
阿楨
春節後百業忙開工 直擊大陸首條量子晶片生產線 2023-01-31 中天直播
  回應
傳統光刻機太貴了,量子晶片及碳晶片將主導未來的世界,矽晶片將走入真空管、電晶體的時代,所以台積電的矽晶體將在近兩年會被量子晶體所取代。
到商用階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的晶片事業一定會彎道超車,中國半導體產業未來無可限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DFPbtxzlzo
  相關新聞
中國首條量子3納米悟空晶片生產線亮相,首台量子晶片光刻機問世
中國”悟空”出世!晶片不久的將來可能換道,美國要制裁條毛嗎?
取代荷蘭!華為公佈超導量子晶片專利!徹底擺脫美國卡脖子!
美國《晶片法案》解析:地緣政治焦慮與令人生疑的效果 - 端傳媒
法國回聲報:美國的晶片法案重創中國- RFI
分析:中共對美晶片法案跳腳但無還手之力 - 大紀元
美“晶片法案”損人害己終將反噬自身 - 新華網
王棟、孫冰岩:美國「晶片法案」損人不利己 - 思考香港
拜登簽署晶片法案遇冷業界憂10年來最大衰退- 香港文匯報

量子晶片生產線、量子計算與量子電腦 2023/01/31 波新聞

安徽合肥首條自主化量子晶片生產線,曾經被國外「卡脖子」的一些設備(光刻機)已自主化 。目前萬億次的經典電腦,大約需要15萬年,而使用量子電腦則只需要1秒。而後摩爾時代,這一技術有望説明傳統晶片性能極限突圍。據BCG測算,3-5年內,量子技術價值有望達50-100億美元;15-30年, 4500- 8500億。
  回應相關新聞
中國超算天津中心首席科學家孟祥飛:中已突破了新一代的百億億次,算力總規模超過每秒1.5萬億億次,並已建十所國家超級計算中心。
 中突破美禁運,小晶片(晶粒)4nm封裝開始量產。大陸發明專利有效量已居世界第一。阿里雲斬獲四項第一,美科技巨頭備受壓力。台積電等晶片代工廠2023年銷售額同比下降4%比2019年1.9%更糟。2023年全球晶片業又爆掉!兩大記憶體廠三星和海力存天數高達20周。 2022年5月韓對中出口半導體晶片134億美元進口149億美元。 全球記憶體掀10年最大自救潮:鎧俠(Kioxia)2022年10月起減產3成,三星、SK海力士等韓廠跟進。 美2022年10月升級長江存儲禁令。 Micron美光 2022年12月推出232層3D NAND快閃記憶體,但長江存儲已量產。中國晶片2022進口(4580.2億個同比減13.2%/23107.8億元同比漲3%)出口(2303.8億個同比減10.8%/8511.5億元同比升8.1%)世界第一。
2023-02-03 07:34:06
阿楨
中美“狂飆”ChatGPT,一文讀懂超20家科技巨頭最新佈局

  自2023年11月底以來,美國初創公司 OpenAI 發佈的人工智慧(AI)對話聊天機器人軟體ChatGPT,短短5天用戶就超100萬,兩個月突破1億,成為史上增長最快的消費類應用。
  ChatGPT,既能夠寫詩歌、編代碼,還能創造劇本、幫你面試出題、發表論文,以及實現更廣泛的搜索服務等。
  近日,OpenAl 宣佈試點ChatGPT付費版本,每月20美元。據鈦媒體App推算,整個ChatGPT潛在市場規模將超過2000億美元。如果收費模式獲得成功,對於投資者而言,ChatGPT將是巨大的利潤前景。截止目前,全球約有250家ChatGPT及 AIGC 技術相關領域初創公司,2022年吸金超過26億美元。
  如今,包括微軟、穀歌、百度、騰訊等國內外科技巨頭都紛紛佈局,加入到這場全球新一輪 AIGC 技術競賽,但同時也有部分上市企業尋求抬升股價而對外“蹭熱點”,引起A股、港股、美股相關股票多日震盪。
  相關新聞資料
微軟財報成績糟糕,向OpenAI再投入數十億美元,AIGC能否解救陷入掙扎的美國科技巨頭?
中國TikTok 成2022年全球網站流量冠軍!擊敗Google、臉書
美皮尤研究:青少年捨棄臉書 改用YouTube及TikTok
美議員TIKTOK把短視頻叫“精神鴉片”
民進黨封殺小紅書抖音
2023-02-13 07:14:15
阿楨
擺脫摩爾定律 陸清華大學開發光電類比晶片算力提升3千餘倍 2023/10/30 中時

北京清華大學官網宣布,該校自動化系戴瓊海院士、吳嘉敏助理教授與電子工程系方璐副教授、喬飛副研究員等人聯合攻關,提出了一種能擺脫摩爾定律的全新計算架構:光電類比晶片。經過實測,光電融合晶片的系統級算力較現有的高性能晶片架構提升了3000餘倍,能源使用效率更高達400餘萬倍。
據《快科技》報導,於1965年由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摩爾定律,即每隔約2年,積體電路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便增加一倍。但是隨著半導體製造技術快速發展,電晶體尺寸逐漸接近物理極限,近10年內摩爾定律已放緩甚至可能面臨被突破的境地。
報導說,這次北京清華大學研發的光電類比晶片,可能為擺脫摩爾定律開拓了新的方向。
研究人員指出,在光電類比晶片這一枚晶片上便突破了大規模計算單元集成、高效非線性、高速光電介面3個國際半導體學術界的難題。
根據官方的實測,光電融合晶片的系統級算力較現有的高性能晶片架構提升了3000餘倍。報導說,若以交通工具來類比的話,相當於將京廣高鐵8小時的執行時間縮短到了8秒鐘。
不僅如此,該晶片的系統級能效實測達到了74.8 Peta-OPS/W,是現有高性能晶片的400萬餘倍,相當於原本供現有晶片工作一小時的電量,可供它工作500多年。
此外,該晶片光學部分的加工最小線寬僅採用百奈米級,而電路部分僅採用180奈米CMOS工藝,就已取得比7奈米製程的高性能晶片多個數量級的性能提升。
該項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的論文指出,在清華大學團隊提出的超高性能光電晶片下,「未來電腦」的誕生似乎已不再遙遠。光電融合的新型架構,不僅開闢出這項未來技術通往日常生活的一條新路徑,還對量子計算、存內計算等其他未來高效能技術與當前電子資訊系統的融合深有啟發。
  回應
整天吹噓,這就是土共的嘴臉!
人家的論文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是吹噓嗎?自己不行,還說別人吹噓,不覺得丟臉嗎?
2023-10-31 05:05:31
阿楨
中國低價商品再次衝擊全球市場 這次各國準備展開反擊 2024/04/08 中時 盧伯華
《華爾街日報》指出,美歐已威脅要提高針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和可再生能源設備的貿易壁壘。正在中國訪問的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表示:她多次警告中國官員不要通過大量生產廉價商品來刺激經濟。
從俄烏戰爭後,加上西方推動與中國脫鉤,新的中國衝擊可能加速全球經濟的分化。
不過,對世界的消費者來說,在飽受通脹之苦後,自中國的廉價商品可能是一種福音。
中國除了譴責保護主義抬頭外,還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申訴。
  相關新聞資料
中國歐盟商會前會長:超越電動汽車 中國造出帶輪子的手機
比亞迪登電動車王 美歐車企面臨存亡關鍵時刻 2024-04-07 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
  回應
 靠補貼能世界第一,那裕隆應該宇宙第一了
 大陸豐田轎車售價只有台灣的50—60%,當「生產的潘朵拉盒子」打開了,消費者才知道
 一個正在崩潰的國家居然可以威脅發達國家的產業…該節目邏輯清奇,讓觀眾眼界大開…
 中國不是都崩潰了30年嗎?怎麼又這麼強了呢?
 一三五,中國威脅論;二四六,中國崩潰論;周日休息
 日歐車統治天下時,沒見過這個節目悲天憫人過
 文茜的美國周報
 反華記者又發了一篇糞便新聞!所謂的“各國”無非就是一些被中國物廉價美的優質商品打的一蹋糊塗的反華西方霸權畜國(霸權帝國)!除了這些畜國外事實上更多的國家對於能夠買到優質又便宜的中國商品是歡欣鼓舞的!
 我就知道這新聞又是盧伯華發的~~
 自從歐美發現自己優勢不再,以前理直氣壯的自由貿易口號就消失不見了。
 競爭不過就封鎖一直是西方世界的規則
 這次是歐美石油資本家的反撲而已。電動車不只會消滅燃油車,更會讓汽油機油賣不掉!
 傳統車企,不思進取,只想吃老本,被淘汰只是時間問題。
 這老奶奶天天胡說八道,比亞迪車壓根就沒在美國銷售,什麼反傾銷關稅調查?
 比亞迪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戰略,就是壓根就沒考慮美國市場。
 無所謂,沒有美國市場,中國也是世界第一。
 需要更正的是:不是電動車超越日本,而是整體汽車出口超越日本。
 台灣人民被綠媒+民進黨+西媒抹黑中華人民共和國洗腦台灣人民成井底之蛙,都不知道中國大陸地區快速發展進步實力大增及國際地緣政治的快速變化傾斜
 西方這些惡狼當初以堅船利砲強迫中國開放門戶、開放市場,現在中國並沒以武力強迫開放市場,怎好意思要制裁中國?
2024-04-09 03:18:2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