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6-14 06:34:16| 人氣1,063| 回應1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影視批評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前評《中國電影史》曾提及「李道新教授新著北京大學2005出版的『中國電影文化史』……」,若再加《中國電影批評史》和本評《影視批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可知李在1996年獲得中國大陸首屆電影學博士後,仍研究著作不斷,並且已在縱向「中國電影史」和橫向「電影學」上,取得了有機的結合。

啥是「影視批評學」?書的封底【內容簡介】道:

「本書力圖在創新電影觀/電視觀與批評觀的基礎上,結合世界影視理論批評發展的最新成就以及中國影視理論批評的一般狀況,相對全面而深入地探討電影、電視批評原理。作為影視學的一門基礎性學科,影視批評學以影視批評特性、影視批評功能、影視批評主體、影視批評模式以及影視批評寫作為主要研究內容。

為了使本書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可讀性,本書在“影視批評寫作”部分例舉了作者已經發表的三則電影批評文本,並結合作者的寫作實踐予以具體、細緻的解剖分析。

本書作為「北京大學影視藝術叢書」高等院校影視教育系列教材之一,可供影視學、傳播學,以及相關專業學生使用,也可作為提高影視文化水準的自學讀物。」

尤其p.159-284的「第四章 影視批評模式。第一節 社會批評模式。一 倫道德批評。二 政治批評。三 社會歷史批評。第二節 本體批評模式。一 本文分析。二 作者論。三 類型研究。第三節 文化批評模式。一 影視文化分析。二 女性主義批評。三 後殖民主義批評。」占全書的1/3,可說是部影視批評學派的總介。

太過學術理論了,還是「第五章 影視批評寫作第一節 步驟:從資料的收集、整理到意向的分析、確定。第二節 手段:鏡像探討、文化分析、產業研究的分立與整合。第三節 成果:批評文本的可信性與開放性評估。第四節 例証:影視批評文本三則」較有實際操作性。

三則中的<王家衛電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義>可說是我讀過的王家衛影評中最全面且深刻的,單從其以下小節標題便可知:「(二)、王家衛電影的後現代藝術文化策略:不確定性、類型混雜和故事解體。1、多重敘述,游移視點與不確定性。2、仿制,改裝與類型混雜。3、斷裂,拼貼與故事解體。(三)、王家衛電影的現代主義宏大敘事。1、拒絕與接納:荒誕的距離感受。2、失落與獲取:異化的身份定位。3、遺忘與銘記:虛無的生存體驗。」
 
 
李道新>百度百科
 
  李道新,1966年9月出生于湖北石首。1996年畢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電影系,獲電影學博士學位。
  現任教于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曾獲北京大學“十佳教師”稱號。兼任《電影藝術》雜志編委及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工作委員會委員。
  主要研究中國電影史、中國電影批評、中國電影文化與中國電影傳播。在《文藝研究》、《文藝理論與批評》、《電影藝術》、《當代電影》、《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獨立出版學術著作《中國電影史(1937-1945)》(2000)、《影視批評學》(2002)、《中國電影批評史(1897-2000)》(2002)、《中國電影的史學建構》(2004)、《中國電影文化史(1905-2004)》(2005)與《中國電影史研究專題》(2006)。其中,《中國電影批評史(1897-2000)》獲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中國電影文化史(1905-2004)》獲北京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主持全國藝術科學“十五”規劃課題《中國電影傳播史(1905-2005)》、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都市功能的轉換與電影生態的變遷:以北京影業爲中心的曆史、文化研究》與長影集團委托項目《長影史(1945-2005)》。
  職務: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影視藝術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個人簡曆:

  1992-1994 西北大學中文系講師、助教
  1996-1998 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
  1998-2001 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系 副教授、講師
  2001年7月至今北京大學藝術學系 副教授 教授
  著作:《中國電影文化史(1905-2004)》、《中國電影的史學建構》、《中國電影批評史(1897-2000)》、《影視批評學》、《中國電影史(1937-1945)》、《中國電影史研究專題》
  主要研究領域:中國電影史、中國電影批評、中國電影文化、中國電影傳播
  主要學術獲獎情況:
  《中國電影批評史(1897-2000)》(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64萬字)2004年獲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中國電影文化史(1905-2004)》(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71萬字)2006年獲北京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主要教學獲獎情況: 2003年獲北京大學十佳教師稱號。
  主要學術著作:
  《中國電影史研究專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33萬字。
  《中國電影文化史(1905-2004)》,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71萬字。
  《中國電影的史學建構》,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年版,27萬字。
  《中國電影批評史(1897-2000)》,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版,64萬字。
  《影視批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34萬字。
  《中國電影史(1937-1945)》,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23萬字。
  《波德萊爾是怎樣讀書寫作的》,長江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34萬字。
  主要學術論文:
  《以光影追尋光明——沈浮早期電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義》,《當代電影》2005年第3期。
  《淪陷時期的上海電影與中國電影的曆史敘述》,《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建構中國電影文化史》《當代電影》2005年第1期。
  《電影學術:無人喝彩的尷尬與渴望超越的焦慮》,《中華讀書報》2004年8月11日。
  《市場經濟呼喚重構中國電影類型生態》(記者專訪),《中國文化報》2003年8月26日。
  《中國早期電影史:類型研究的引入與墾拓》,《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第四代導演的曆史意識及其在中國電影史上的獨特地位》(上、下), 《海南師範學院學報? 社科版》2003年第1期、2002年第6期(連載)。
  《中國電影史研究的發展趨勢及前景》,《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
  《選擇與堅持:早期現實主義電影批評》,《文藝理論與批評》2001年第1期。
  《電影理論與電影史視野裏的中國電影批評》,《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
  《建構中國電影批評史》,《電影藝術》1998年第4期。
http://baike.baidu.com/view/147743.html?tp=0_00

王家衛>百度百科  
 
二十世紀最後二十年的華語電影圈爲世界影壇貢獻了衆多出色的作品與導演,而王家衛無疑是其中最值得關注的電影作者之一。他迄今爲止的六部作品已經憑借著其極端風格化的視覺影像、富有後現代意味的表述方式和對都市人群精神氣質的敏銳把握成功地建構了一種獨特的“王家衛式”的電影美學。
  王家衛1958年出生在上海,五歲時隨家人移居香港。早年在香港工藝美術學校學習平面設計時他瘋狂地迷上了攝影,特別是Robert Frank、Henri Cartier-Bresson和Richard Avedon這些大師的作品對他的影響尤爲深刻。1980年從學校畢業後,他進入香港無線電視開辦的電視制作培訓班學習劇本寫作和影視制作,後在一系列無線的電視劇集中擔任制作助理和編劇。1982年,王家衛離開無線正式進入電影圈,他先做了近五年的電影編劇。1987年,王家衛爲香港新浪潮電影的主將譚家明編寫系列影片“黑幫三部曲”的劇本,結果譚家明只采用了其中的最後一部拍成了《最後勝利》,而其中的第一部就成了1988年王家衛的首部導演作品《旺角卡門》的劇本。從1991年的《阿飛正傳》到1995年的《墮落天使》,不斷湧現的出色作品完成了王家衛對自我藝術風格的建立和鞏固。1997年,王家衛終于憑《春光乍泄》一片獲得了戛納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得到了國際影壇的肯定。
  王家衛電影的獨特性首先在于他對自己身處的城市和時代有著非常深入的理解,而且他找到了一種恰如其分的方式去表述自己在這樣一個特殊外部環境裏的生命體驗。他是最敏銳洞悉了現時態香港的藝術家:人流擁擠、華洋雜處的重慶大廈,旺角的高樓分割出的暗藍色天空,啓德機場邊可以看見飛機起落的公寓窗口,當然還有路邊攤、便利店和幽暗的酒吧,王家衛靠著這些標志性的元素組和出了一個世紀末的香港,最明顯的例子是《重慶森林》和《墮落天使》(當然你也可以把《東邪西毒》中那片孤寂冷漠的沙漠看作是寓言化了的現代城市,而且《春光乍泄》裏的那種遠在異鄉的無根飄零的感覺也是對香港這個殖民城市在另一個異域時空裏的反照)。王家衛是一個濃厚地背負“都市感受性”的影像表述者,現代城市所擁有的無機性和符號性使他的作品經常是內容隱藏在形式和風格裏的,或者說,風格本身有時候就是他的內容。在以往香港新浪潮導演的代表許鞍華、譚家明等人的作品中,你可以輕易地觸摸到賴以支撐風格的“生活真實感”,但在王家衛的電影裏你看不到這些。
  王家衛的影像世界是高度抽象後的真實,這首先表現在他敘事時流露出的獨特的時間觀。王家衛電影裏的場景往往都在線性時間的過去和未來中呈現出一種懸置狀態,盡管他不斷地用細節去強調時間概念,像《阿飛正傳》裏那個著名的開場、《重慶森林》裏對日期的反複訴說和《東邪西毒》裏經常會在事件開頭指出節氣,但他講述的這些故事並沒有特別的時間背景,它們可能每天都會發生在這個城市的角落裏,它們只是從城市生活中抽離出來的標本。如果你仔細看過《重慶森林》,你就會發現兩個故事的某些細節其實是互相交錯的,王家衛用這種捉迷藏式的遊戲來造成一種共時性的效果,既消解了傳統敘事的線性時間觀念又凸現了當代都市生活的偶然和無序,從而形成了一種存在主義式的精神意蘊。
  王家衛電影的“抽象真實”還表現在他偶然性片斷式的敘事結構和對流行符碼的拼貼借用上。如果你看了王家衛的作品而感動的話,那絕不是由于整體世界的印象所引發的,而是因爲細節、片斷以及絮語化的主觀獨白所喚起的氣氛能讓你産生心領神會的共鳴使然。氣氛存在于片斷中,或夾雜在片斷與片斷間的留白裏,這很像是後現代美學對宏大敘事的摒棄和對細碎印象的偏好。在王家衛的電影裏,你可以發現大量流行文化的符號,諸如流行音樂、商標、卡通玩具等等,包括他非常喜歡使用的人物如警察、殺手、阿飛等其實都是一種都市邊緣的亞文化符號,這種由都市提供的消費符碼經過王家衛的拼貼變得就像一面鏡子,反映出現代社會由具體實像蛻變成的符號化感性,這也使得他的電影極端敏銳,新鮮而發人深省。
  當然談到王家衛的電影,你立刻想到的還會有手提攝影機所拍攝的恍惚眩目的晃動鏡頭、不規則的畫面構圖和豔麗但冷漠的色調運用。這種商標式的影像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和他長期合作的美術指導張叔平和攝影杜可風。今天,在很多香港的獨立藝術電影甚至有些商業電影中你都可以看到這種王家衛式的影像,但大多數都只有單純形式的拷貝而缺乏內在的創意。
  王家衛的電影有很酷、很炫的形式感,但其實內裏充滿了感情:像《重慶森林》裏對快餐化愛情的反諷、《春光乍泄》裏細膩糾纏的感情和《墮落天使》裏金城武爲父親做冰激淩的那段戲都讓人難忘。他作品中始終貫徹的一個主題就是:人與人之間對某種傾訴和溝通的渴望以及對遠比這種渴望更爲強烈的個體交流不可能性的無奈。在華語電影圈中還沒有人可以像王家衛那樣更善于把這一主題表達得如此細膩而傳神。
  在今天對王家衛的成就下定論還爲時尚早。英國著名的《聲與畫》雜志將王家衛選爲20世紀90年代最重要的電影革新者,在他的名字前面有50年代的安德列?巴贊和70年代的安迪?沃霍爾,該雜志在對他的評價中說:“王家衛也許不是未來電影的全部,但他確實地指出了未來電影的一個方向。”
作品錦集

  《旺角卡門》(1989)劉德華 張學友 張曼玉 萬梓良
  《阿飛正傳》(1990)張國榮 張曼玉 劉嘉玲 劉德華 張學友 梁朝偉
  《東邪西毒》(1994)張國榮 林青霞 張曼玉 梁家輝 梁朝偉 張學友 劉嘉玲 楊采妮
  《重慶森林》(1995)梁朝偉 王菲 金城武 林青霞
  《墮落天使》(1996)黎明 李嘉欣 金城武 楊采妮 莫文蔚
  《春光乍泄》(1997)梁朝偉 張國榮 張震
  《花樣年華》(2000)梁朝偉 張曼玉
  《2046》(2004)梁朝偉 章子怡 鞏俐 王菲 劉嘉玲 木村拓哉 董潔 張曼玉
  《賞金車神》(2005)(寶馬汽車廣告第6集)
  《愛神之手》(2006)(王家衛、史蒂芬.索德柏和安東尼奧尼三大導演執導的三段式電影) 鞏俐 張震
  《藍莓之夜》(2007)
http://baike.baidu.com/view/19227.html?tp=0_11
 
王家衛>維基百科
 
王家衛於1958年出生于中國上海,5歲時隨家移居香港。1980年在讀了香港理工學院美術設計系兩年後,便放棄繼續修讀[1],進入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導演訓練班,並在電視臺擔任制作助理。1982年他離開了電視臺,投入電影編劇工作,1980年代共寫過13個電影劇本,憑《最後勝利》獲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
1988年開始執導第一部電影《旺角卡門》,為王氏導演生涯之始。1991年他憑《阿飛正傳》贏得該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1995年亦憑《重慶森林》取得同一獎項。1997年獲第50屆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是第一位獲此獎項的華人導演。王家衛獲邀擔任2006年法國坎城影展的評審團主席,成爲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2]。他於2007年11月獲香港公開大學頒授榮譽社會科學博士[3]。
王家衛常配戴深色太陽眼鏡示人[4],又喜愛吸煙。

 指導風格

王家衛的電影,有著強烈的個人風格,喜用緩慢的節奏,配以適當的音樂,帶出電影的氣氛。他常與杜可風、張叔平合作,被外界稱為鐵三角。張、杜二人也使王家衛的電影在畫面上更有美感。杜可風拍攝王家衛的電影時,其攝影手法亦非常獨特,其“手提式”及“半掩式”的手法成為了他們的標誌。
王家衛導演的戲大多是沒有預先的劇本,只在拍攝當日才會給演員臺詞,這令演員在觀看影片成品之前也不會知道戲的內容。
王家衛的指導風格,令很多演員在王家衛的電影中也有異常好的演出,亦有很多演員表示拍過王家衛的電影後,演技能有進步,如張曼玉、章子怡及梁朝偉[5][6]。

外界評論

王家衛的電影,多被形容為浪漫,題材多是探討愛情為主。雖然王家衛長於香港,但香港人對他的評價,往往不如世界其它地方對他的評價。尤其是王家衛電影都是以文藝性質居多,並非香港人所喜好,香港人常批評他的電影沈悶、難懂,甚至批評故事支離破碎,毫無內容;但在歐美等地方(尤以法國),王家衛的作品是受到推崇的,常擁有極高評價。

獎項

1991年,憑《阿飛正傳》獲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並獲第28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1995年,憑《重慶森林》獲第1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1997年,憑《春光乍洩》獲第50屆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
2001年,獲香港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7]
2006年5月21日,在法國坎城獲法國政府頒授榮譽軍團騎士級勳章,以表揚其對電影業的貢獻,並由法國文化及通信部部長德瓦布爾代表法國總統主持勳章頒發儀式(但大部份中文傳媒錯誤把該奬項翻譯為「法國文學藝術騎士勳章」,那是另一個法國勳章,由文化部頒授。)[8]
2008年,獲得斯德哥爾摩國際電影節「遠見獎」[9]
 
導演
 
《2046》電影海報1988年 《旺角卡門》(臺譯:熱血男兒) As Tears Go By
1991年 《阿飛正傳》 Days of Being Wild
1994年 《東邪西毒》 Ashes of Time
1994年 《重慶森林》 Chungking Express
1995年 《墮落天使》 Fallen Angels
1997年 《春光乍洩》 Happy Together
2000年 《花樣年華》 In The Mood For Love
2004年 《2046》 2046
2005年 《愛神》 Eros
《愛神》裡三段電影都是各自進行,集結三位導演的作品,王家衛導演其中〈手〉(The Hand)篇。
2007年 《藍莓之夜》 My Blueberry Nights(著名美國爵士女歌手Norah Jones為本片女主角)
 
編劇

1982年 《彩雲曲》 Once Upon A Rainbow
1983年 《空心大少爺》 Just For Fun
1984年 《伊人再見》 Silent Romance
1985年 《吉人天相》 Chase A Futune
1985年 《龍鳳智多星》 The Intellectual Trio
1985年 《小狐仙》 Unforgetable Fantasy
1986年 《我要金龜婿》 The Millionaire Chase
1986年 《神勇雙響炮續集》 Rosa
1986年 《惡男》 Goodbye My Love
1987年 《最後勝利》 Final Victory
1987年 《江湖龍虎鬥》 Flaming Brothers
1987年 《猛鬼差館》(臺譯:魁星踢鬥) The Haunted Cop Shop
1988年 《猛鬼學堂》(臺譯:抓鬼特訓班) The Haunted Cop Shop 2
1988年 《旺角卡門》(臺譯:熱血男兒) As Tears Go By
1982年 《獵鷹計劃》 Walk On Fire
1990年 《再戰江湖》 No Rish, No Gain
1991年 《阿飛正傳》 Days of Being Wild
1994年 《東邪西毒》 Ashes of Time
1994年 《重慶森林》 Chungking Express
1995年 《墮落天使》 Fallen Angels
1997年 《春光乍洩》 Happy Together
2000年 《花樣年華》 In The Mood For Love
2004年 《2046》 2046
2005年 《愛神》 Eros
《愛神》裡三段電影都是各自進行,集結三位導演的作品,王家衛導演其中〈手〉(The Hand)篇。
2007年 《藍莓之夜》 My Blueberry Nights
 
監製

1993年 《射鵰英雄傳之東成西就》 Dong Cheng Xi Jiu
1995年 《墮落天使》 Fallen Angels
1997年 《春光乍洩》 Happy Together
1997年 《初纏戀後的二人世界》 First Love the Litter on the Breeze
2000年 《花樣年華》 In The Mood For Love
2002年 《天下無雙》 A Chinese Odyssey 2002
2003年 《地下鐵》 Sound Of Colors
2004年 《2046》 2046
2007年 《藍莓之夜》 My Blueberry Nights
執行監製
1988年 《猛鬼學堂》(臺譯:抓鬼特訓班) The Haunted Cop Shop 2
演員
1984年 《君子好逑》 The Other Side of Gentleman
1984年 《伊人再見》 Silent Romance
1988年 《猛鬼學堂》(臺譯:抓鬼特訓班) The Haunted Cop Shop 2
1988年 《愛情謎語》 Chaos By Design
執導短片
2001 《The Hire: The Follow》
2002 《Six Days》
2007 《給康城的情書》
《I Travelled 9000 km to Give It to You》一段
2007 《There's Only One Sun》
 
注釋
^ 王家衛獲頒榮譽博士學位 自曝當年大學都未畢業,載新華網,2007年12月13日
^ 王家衛任戛納電影節評判團主席,載BBC中文網,2006年1月5日
^ 公開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 13/11/2007
^ 王家衛獲頒榮譽博士 戴著招牌墨鏡上臺,載自由時報即時新聞,2007年12月13日
^ 章子怡《夜宴》演技靠王家衛,星島日報,2006年9月10日
^ 中國電影登陸英國 張曼玉:王家衛讓我開竅,東方新聞,2007年3月18日
^ 王家衛獲得特區政府銅紫荊星章,東方新聞,2001年10月14日
^ 王家衛獲法國文學騎士勳章,明報,2006年5月22日
^ 王家衛獲斯德哥爾摩國際電影節「遠見獎」,新浪網,2008年10月23日
 
外部鏈接
2046 (英文)
TIME雜誌專訪王家衛2046(英語)
IMDb
王家衛電影世界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5%AE%B6%E5%8D%AB
 
 
 
 

台長: 阿楨
人氣(1,063) | 回應(1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媒體 |
此分類下一篇:《電影作者》
此分類上一篇:《陳凱歌電影論》

懶人咪
哈哈 影視批評 模式還真多
要不要 先跑個 simulation 再開始批評??

這是實驗室常有的 
因為實驗太貴 跑實驗之前 都會先 simulation
不過 可惜的是 simulation 的結果 都半不會準
妙的是 在做 simulation 時 都是高準確度喔
如果實驗跟模擬不同 
就表示實驗剛好落在那些算不到的誤差裡 
能絲毫不差的中這樣的機率 也挺厲害
應該用來買彩卷
2007-06-14 16:16:24
版主回應
自然科學的模擬再怎多典範和模式
最終還是要靠實驗定真偽
(除非像法輪功裡的博士級科學家)
但人文的、即便最接近自然科學的經濟學
十個經濟學家也有十一個以上的經濟摸型
2007-06-15 09:04:24
圖博館
如何看待“懟”《長城》的影評人?一流談社會、二流講人性、…2016.12.23

中美首次真正意義的合拍大片《長城》在賀歲檔拉開了大幕,該片幾乎不出預料地遭到了影評人極為嚴厲的批判。
  與影片最初兩次媒體點映流露出比較寬容和相對客觀的評價不同,正式公映後影評人幾乎是直接把影片一錘子懟死。他們對國師的失望、對景甜一如既往的耿耿於懷,似乎通過自媒體平台和豆瓣網得到最大當量的釋放,甚至有影評人直接用很扎眼的“張藝謀已死”,和“大爛片”這樣簡單粗暴的標題。
  與其說張藝謀電影已死,不如說中國電影評論已死
很難用一個明確的時間節點來判斷目前國內影評是什麼時候開始暴戾起來,在較早國內電影市場尚不發達、網絡也遠沒有今日如此通暢之時,普通觀眾能夠獲得電影評論的渠道較少。大家一般都是從平面媒體和各大網站的娛樂板塊才可以了解到電影訊息(包括TV平台),那時能夠在此渠道發布影片評論的大都是媒體記者、電影學院的專業老師教授等等。
  伴隨的初代互聯網的興起,幾大網絡論壇和初步形成,此時很多非電影和媒體專業出身的影評人才逐漸嶄露頭角。一直到2005-2006年,豆瓣網和時光網成立,國內才初步形成了較為初步具有規模的網絡電影評論體系,同時也是伴隨著2009年到2011年期間微博的全盛時代,諸多自媒體人開始粉墨登場。一直到今天,伴隨著微博的勢微,微信訂閱號、今日頭條和豆瓣時光網成為了絕大多數觀眾觀看影片的重要指導和考量平台。
  至少在2011年之前,國內電影市場對電影的評論都是很客觀和溫柔的,2010年當神片《阿凡達》從天而降後,微博上對其頌揚達到了極致。同年年底《讓子彈飛》也使得觀眾對中國電影出現了極度的信心爆棚。
  但好景不長,從2011年伊始,國內多部影片的口碑出現了極度兩面性的差異。當時某位編劇、影評人曾經在公開渠道指責有影評人和媒體人“交口”影片,同時收取影片片方的紅包和好處,也有多個媒體爆出很多影片片方會在影片首映禮時給媒體和影評人車馬費。在此階段,影評人稍微發出一些讓觀眾和網友產生歧義的微博就會被大家指責為收取了片方的紅包。
  其實在2011年時,國內尚未形成較為完善的地面發行體系。大部分影片的首映還是多集中在北京,此階段個別片方的確會通過比較嚴格的入場審查制度來圈定參加首映禮的媒體和影評人,此種不對普通觀眾的開放的試映機會也較容易被片方所控制。
2017-01-03 08:09:40
圖博館
但從2011年的《畫壁》開始,光線影業率先開始在國內佈局地面發行,同時樂視、華誼、博納也緊隨其後。也是從這個階段開始,各個地區的觀眾(非媒體和院線影城經理)突然有機會可以參與到一些影片的超前媒體看片試映場次。承辦觀影場次的影城會通過自己的微博來釋放部分影票,同時地面發行工作人員會誠邀本地的媒體、同城的院線、影城的經理參與看片,有時候也會通過自己的微博來召集本地的影迷參與觀影。
  因每次提前觀影片方需要向影城支付一定的費用,所以地面發行的上一級管理部門也會要求地面發行團隊將看片會所能做到的影響擴散到最大化,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在看到影片後通過微博、QQ群來散佈對影片的好評,同時也希望媒體和影城通過自己的渠道在映後對影片多多宣傳。但此口子一打開,也使得影片過度被曝光,更多看到影片的普通影迷會嚴重質疑很多在微博上吹噓影片的部分影評人。這也是影評人最初信譽產生危機的階段。
  也是在這一階段,目前很多自媒體大V也逐步真正意義的靠對影片辛辣的批評聚攏了大量忠實擁躉。不客氣的來說,這一大批靠罵街成長起來的影評人成為了目前中國影評人的主力團隊,反而是一些靠詞藻堆砌影評的媒體類影評人,他們的影評卻沒能成為更多觀眾閱讀的選擇。
  很多自媒體影評人總會言之鑿鑿說自己從來沒有拿到任何影片片方的紅包,此說法其實並不客觀。其實無論是微博還是微信訂閱號,這些平台幾乎都有廣告流量和打賞的功能。大部分自媒體其實都沒有自己的固定工作,他們也必須依靠此來生存。為了更好的適應讀者閱讀訂閱號、微博的碎片化時間的要求,目前絕大多數的影片都略顯輕浮,極少去深刻的探討影片的得失,甚至會為了抓取眼球從而把文章做得戾氣十足。
  也會有部分自媒體通過非正常的手段刷流量造假象藉此以騙取善良網友的打賞,此種行徑要比很多依靠善心來騙取善款的營銷行為做得更加隱蔽。也是基於此,目前的影評變成吸取讀者眼光的粉絲導向檄文,幾乎是觀眾讀者想听什麼他就說什麼,和真正意義上對影片的評價沒有太多的關係了,因此目前主流的影評的確是死掉了。
2017-01-03 08:10:33
圖博館
與其說中國電影評論已死,不如說web2.0的評分網站已死
互聯網從web1.0時代(單向信息提供,只讀信息內容)過渡到目前的web2.0時代(以網絡作為人與人溝通的平台),影評也從網站的單一提供演變成信息發布者可與讀者相互交流。但目前看,無論是已經山河日下的微博,還是蓬勃發展的微信、今日頭條;無論是web1.0網站電影信息提供方,還是目前爭議巨大的web2.0下的時光網和豆瓣網,這些網站的信息的可靠性、打分的公正性都無一例外受到了大家的質疑。
  在《長城》未上映之前,網絡爆出末電影社區的微信群提前開黑,甚至要撰文二三千子來黑掉《長城》。同時在豆瓣平台,《長城》僅僅是設立頁面和公佈了主演便遭到了很多用戶的惡評,特別是臨近影片上映之前,很多沒有看到影片的用戶便直接為影片打了一顆星。
  其實對於一部影片的評判應該公正客觀,但在目前的豆瓣上,很多影片都處於了被撕裂的狀態。這種比較極端的情況同樣也出現到北美知名的打分網站爛番茄上。11月11日上映的李安導演影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最初在爛番茄同樣遭到了首批觀影者的不待見,伴隨後期多位媒體人的打分,最終該片在爛番茄的新鮮度也只有43%,但國內的時光網和豆瓣均給該片打出了8分以上的高分。這種海外媒體看扁,國內影評人過份溺愛和追捧只能說明影評人的情緒化打分已經到達了一個非常危險和無法自控的境地。
  之所以說web2.0時代的評分網站已死,原因如下:
首先,網站本身無法逐一來核對每個人打分的用戶是否看過影片;
第二,即便有一些APP提供了看過影片才可以打分的機制,仍然無法來保證用戶是否真實的看過影片之後對影片做出評價;
第三,對影片評價的用戶也無法確定是是否是出於自己的真實意願和個人感受來評價影片。
最後,當然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影評人各自的欣賞習慣和口味均不同,但大多數影評人只能用自己的批判標準來對所有影片進行打分。
  這也勢必會造成很多爆米花影片難以收穫影評人的待見,同時很多影評人也會出於個人對明星、導演,甚至是製片公司的好惡直接去給特定的明星、導演和製片公司的影片打低分。這種弊端較為明顯的web2.0網站打分機制已經無法適應目前的電影評分要求了。
2017-01-03 08:11:27
圖博館
比web2.0漸行漸遠更無奈的是,影評人幾乎看不到自己的未來
Web2.0時代目前已經開始逐步向web3.0時代邁進,從人與人交互到過度到未來出現人工智能作為人和人之間的橋樑。
  用比較通俗的語言來說就是觀眾在未來可以通過更加便捷的渠道看到自己想看的影片,從而會減少很多針對影片無效的評價信息。這種分析的基準原則在於觀眾的觀影習慣和平時的打分傾向,系統會自動過濾掉觀眾可能不喜歡的影片,雖然目前網站和APP也有類似功能,但這個功能遠遠達不到人工智能的效果,只不過是一種很機械的判斷。
  目前每當一部影片上映後,各種平台的影評評論聲音紛至泰來,大多數其實對於影迷能夠提供的幫助並不是很重要。曾經有個對影評分級的調侃說道,一流影評談社會,二流影評講人性,三流影評看結構,四流影評挖彩蛋,五流影評堆辭藻,六流影評胡扯淡。雖然略顯誇張,也說明目前國內影評的膚淺。
  目前絕大多少的自媒體影評人都是自由職業,基本都沒有比較正式的工作,當然絕大多數的影評人都算文化口出身。也有很多之前在相關院校有過就讀影視專業的經歷。不過這一部分影評人因其之前的口舌之爭極難真正的在行業之中長久立足。很多時候,大部分影評人最終還是選擇進入了其實是夢寐以求的影視公司,做起來自己的導演夢和編劇夢,亦或是參與到影片的項目開發之中去。
  今年香港電影金像獎上大放異彩的影片《踏雪尋梅》其導演翁子光之前就是一個香港影評人,1979年出生的他中學畢業後進修了相關的電影課程,後長期在很多影片的製片部門擔任各種工作。
  在香港相對創作自由的環境下,影評人想要轉入電影核心行業也是難上加難,更何況是國內目前更加閉塞的電影圈呢?很多自媒體人他們所要面臨的生存和競爭壓力之大一點不小於很多有正式工作的金領、白領甚至藍領。閱讀量,流量和打賞廣告費的壓力勢必使得他們日以繼夜的辛勤操勞。但行業的淘汰和不確定性都使得影評人並不算一份較為安妥的工作,最終對於行業的了解都會使得很多影評人走上被影視公司招安的結局。
  不過最為諷刺的是,很多影評人出身的編劇和導演,他們最終交出的作品往往都是他們當年批評最為嚴厲的哪一種。話說回來,已經套現成功的編劇導演影評人,他們又應該如何去面對新一輪影評人對他們的批評呢?
http://m.gzhphb.com/article/59/594549.html
2017-01-03 08:12:27
圖博館
梁鵬飛:年度十佳幾乎全是文藝片,我要為商業大片叫叫屈

  2016年過去了。這一年的中國電影發生了太多故事。年末慣例要進行一番盤點,和往常一樣,業界評選出來的各種年度十佳照舊是各種文藝片的天下。以豆瓣為例,今年取得高票房的商業大片只有《湄公河行動》能夠進入評分前十,刷新中國電影票房紀錄的《美人魚》也在7分以下。筆者看到的各類年度十佳電影榜單大多如此,基本被文藝片佔據。
  推崇文藝片,貶損商業片,一直是電影評論的某種風氣,筆者卻認為這種思路不好。
  電影是大眾文化消費,既有藝術屬性,也有商業屬性,兩者對立而又統一。文藝片和商業片是電影的兩個方向,相當於文學中的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一個代表雅,一個代表俗。
  文藝片的目標是追求思想性和藝術性,以能夠打動人心為最高標準;商業片則追求娛樂性和觀賞性,以觀眾看得爽票房大賣為最高標準。
  所以口碑和票房都是評價電影的一個角度。它們並沒有高低之分,如果非要區分一下,有時候票房倒是比評分更靠譜。
  因為口味這個東西其實非常主觀,吾之蜜糖,彼之砒霜,任何一個電影評論網站都只能代表一小部分人,所以電影評分並不是一個靠得住的東西。相比之下,票房卻是相對客觀的評價標準,數字是實打實的,它不會說謊。
  筆者梳理了自有統計以來歷年中國電影年度票房冠軍。相信這個表上的每一部電影,大多數觀眾都耳熟能詳。但是這裡面的很多電影,尤其是國產片,評價都不是太高。
  1995-2016年中國電影年度票房冠軍統計表
上面的所有國產片,除了陳凱歌的《無極》筆者不甚認同以外,其它的都算是一時之選。換而言之,每年的票房冠軍有90%的概率是部優秀電影。反過來說,最近二十多年的文藝片,大多數觀眾又能記得幾個?(楨:?陳凱歌的《無極》以奇幻方式拍攝宮廷愛情故事,有別於其 《紅高梁》《黃土地》 《霸王別姬》等,就視覺奇觀而言具實驗性. 詳參【圖博館】:《無極》)
  筆者絕不是唯票房論。有一些爛片因為種種原因,也能取得可觀的票房,但要相信群眾的眼睛,比如像《爵跡》和《封神》,它們騙得了一部分人,騙得了一時,什麼時候騙到過年度票房冠軍?(楨:除了票房冠軍其它都騙的?)
2017-01-03 08:13:12
圖博館
除了每年的票房冠軍,那些獲得高票房的電影都不是沒有緣由。筆者其實也不喜歡《澳門風雲3》和《盜墓筆記》,但是能拿到10億票房,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說明相當多的觀眾認同這種口味,其背後蘊藏的社會文化也值得探索。
與之對應的是,今年最有話題性的文藝片《百鳥朝鳳》,在“下跪營銷”之後一度拿到15%的高排片,但最後票房依然不能破億(楨:《百鳥朝鳳》投資1500萬,票房6515萬.《爵跡》投資1.5億,票房3.8億.《封神》投資5億,票房2.8億)。如果其它文藝片難以獲得高票房,還可以說是缺少話題性,所以在院線悄無聲息上映,又默默下映。吳天明的這部遺作連這個藉口都沒有,當時它引發的熱度和社會討論,連很多商業大片都望塵莫及,照樣沒有高票房,這說明了什麼?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筆者就不喜歡《百鳥朝鳳》,這部電影充滿了上世紀80年代的陳舊氣息,早就落後時代了。
  然而很多電影評論往往推崇這樣的小眾電影,很多人把《踏血尋梅》、《樹大招風》這樣的敏感電影都列入年度十佳,說得好聽點叫獨樹一幟,曲高和寡,說得難聽點就是擺出一副高冷姿態,好像他們最懂電影,其實無非是“裝”。
  要說一部電影最好還是能兼顧文藝和商業,讓觀眾看得爽的同時,還能讓觀眾內心有所觸動,做到雅俗共賞,這也是所有電影人都夢寐以求的境界。然而這種電影可遇而不可求,不論對導演而言,還是對觀眾而言,都需要運氣。想兼顧兩個不同審美口味的觀眾群,同時討好普通觀眾和文藝愛好者,就像是走鋼絲,需要極好的平衡能力,稍有不慎就會輸了裡子也輸面子。姜文的《讓子彈飛》是中國電影史上少數獲得了口碑票房雙豐收的例子,但不要忘了,他前一部作品《太陽照常升起》就只收穫了口碑輸了票房,後一部《一步之遙》試圖複製《讓子彈飛》奇蹟,結果弄巧成拙,兩邊不討好。
  周星馳是中國電影史上最成功的電影人,甚至可以去掉之一,即使在文藝青年那裡,大話西遊也能封神。但是他拍電影二十多年來,只有《少林足球》和《功夫》兩部電影得到過主流獎項認可,獲得過一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拿到過兩次最佳影片。
  姜文和周星馳尚且如此,其他導演就更不用說。所以大多數電影最好不要有那麼大的野心,要么追求文藝性,努力獲得主流電影節認可,求個名;要么老老實實承認就是為了多賣票房,求個利。無論哪一方面有所突破,都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都值得鼓勵。
2017-01-03 08:14:01
圖博館
總之,衡量一部電影,既不能唯票房,也不能唯文藝,最好兩者綜合考量。
另外還要考慮一部電影的開拓性和開創性。比如說1989年張藝謀的《紅高粱》首次獲得歐洲三大獎之一的金熊獎,這是讓世界認識中國電影的開創性;比如說趙薇的《致青春》開啟了校園青春片大賣序曲,引發後來無數效仿者,這也是一種開創性;比如說周星馳的《西遊降魔》重新開闢了春節檔,使之成為一年最重要的檔期,這更是一種開拓性。
  電影需要創新,每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潮流,那些引領風氣之先的電影,哪怕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也都值得我們尊敬。
  因此,如果讓筆者總結今年中國電影,既不能只考慮評分,也不能只考慮票房,而要全方位評價它在影史上的影響。下面是筆者總結的今年最有影響力中國電影事件,排名按重要性分先後。
1、周星馳《美人魚》打破中國電影票房總記錄;
2、《湄公河行動》取得主旋律電影新突破;
3、張藝謀《長城》開啟中美合拍序幕;
4、馮小剛新片《我不是潘金蓮》票房折戟沉沙;
5、《大魚海棠》在中國風畫面上的突破;
6、《西遊三打》和《盜墓筆記》票房破10億;
7、《爵跡》和《封神傳奇》票房扑街虧本嚴重。
  其它如《七月和安生》對國產青春片的新嘗試,《追兇者也》對國產犯罪題材的創新努力,也值得一提,但就影響力來說,明顯和上面的電影不在一個檔次。
  至於為什麼選擇這些電影來代表2016年,原因如下:
周星馳、張藝謀和馮小剛要放在一起說。從有票房紀錄的1995年開始,到今年22年,國產電影取得了13個年度票房冠軍,其它9個年度票房冠軍被好萊塢佔據。馮小剛取得3+3的成績,周星馳拿到3個,張藝謀和成龍分別是2+1,他們是國產電影史上最有影響力的4個電影品牌。碰巧今年都有新片上映,但各自結果迥異,冷暖自知。除了成龍的兩部新作不功不過,沒有什麼可說的,其他3人,周星馳一舉刷新華語電影票房新記錄,且短期內恐怕無人超越,無敵是多麼寂寞;張藝謀為中美合拍片開闢了新的道路,其意義恐怕不亞於當年《英雄》開啟國產電影市場化浪潮;馮小剛的“金蓮”以怨婦形像上映,敗盡口碑,票房折戟沉沙,大概沒多少東山再起的希望了,可能是一個時代的終結。(楨:《我不是潘金蓮》敗盡口碑? 范冰冰獲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影后!票房折戟?投資五千萬人民幣,票房4.79億,首周三天獲得2.04億居榜首。次周收入1.27億居亞軍。)
2017-01-03 08:14:48
圖博館
《湄公河行動》和《大魚海棠》都有一定開創性,前者闖出了主旋律電影的正確打開方式,功不可沒,據說林超賢導演下部電影是海外撤僑題材;後者雖然評論兩級分化,但要論最有文化內涵的動畫電影,非《大魚海棠》莫屬,其唯美中國風畫面讓人印象深刻。
  《西遊三打》和《盜墓筆記》繼續大賣具有風向標意義。它們繼續鞏固了中國電影兩個最大IP的價值,我們也將在未來看到更多西遊和盜墓題材的電影,比如即將上映的《悟空傳》、《大聖鬧天宮》和《西遊女兒國》等等。
  最後,筆者想強調一下,《英雄》拍攝於十幾年前,這麼多年過去了,不論詆毀也罷,讚譽也罷,它在中國電影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而今年出現的大多數文藝片,十幾年後還會有多少人記得呢?
  回應
 老謀子的電影,《長城》這個週末,票房已經破10億了,很顯然,自己掏錢買票的勞動人民和知識精英的評價是兩分的。連老百姓喜歡看什麼電影都搞不懂,估計別的主意也出不到點子上。
 《美人魚》也在7分以下,這是經過時間考驗的,這片我看的時候只有尷尬
 “什麼時候騙到票房冠軍”?美人魚表示爛片照樣豪取33億
 捉妖記真的除了預告片萌,其他一無是處
 看過好幾遍,捉妖記除了最後的劇情反轉有點太生硬,其它的都很好。別的不說,尋龍訣、長城這樣的特效大片,劇情就比不上捉妖記。捉妖記裡面的幽默細節,無論是姚晨、湯唯,還是兩個小朋友,笑點設計的都很不錯,加上萌妖的外形,這些導致它成為一部難得的合家歡電影。這樣的電影,在美國類似於海底總動員、愛寵大機密,往往都是強力票房收割機。中國電影嚴重缺乏這樣的合家歡電影。捉妖記對未來中國電影的啟示性是很大的。這絕對是一部被低估的電影。居然還有那麼多人黑。
 電影誕生之初本來就是為了娛樂大眾,但是漸漸的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被人們賦予了很多“形而上”的內涵與擔當,這是不是也是“遺忘初心”了呢?
 贊同。其實電影在中國最初萌芽就是“拉洋片”,就是看個稀奇,看個新鮮,看個熱鬧的。電影的很大一部分功能就是為了娛樂。其文藝性是後來才發展出來的。但是說到體現思想性和深刻性,電影畢竟是個後起的藝術,很多方面遠遠比不了書籍的深刻和文字的宏大。無論如何,電影應該允許有隻負責娛樂,只負責搞笑,只負責讓觀眾看得爽的類型。周星馳的早期很多作品,我最喜歡之一《唐伯虎點秋香》絕對是這個類型的個中翹楚。
2017-01-03 08:15:40
圖博館
今年是中國電影形式化突破的一年,但是故事和演技仍然是硬傷,國產電影工業技術跟不上產業發展,一大堆網絡小說網絡漫畫等著改編呢,那劇情和想像力吊打好萊塢毫無壓力。
 看過電影不少,現在好萊塢的各種帶有''xx俠、復仇者和正義聯盟系列''的電影最無趣,想像力匱乏,劇情爛俗老套,就靠大製作特效撐起來。
 電影本身就是一門有聲音有畫面的藝術,是戲劇的延伸,其本質(楨:?) 就是在講故事。一部電影的成功與否,在於它的故事講得好不好,畫面表現效果如何,人物角色的演繹到不到位,電影對觀眾的影響力度等等,好電影就是好電影,爛片就是爛片,不分文藝商業
 既然文藝片和商業片是電影不同的定位方向,就該有不同的評價標準。你不能拿《唐伯虎點秋香》和《陽光燦爛的日子》用同一個標準來比較吧。唐伯虎就是純粹為了搞笑,請問它的故事情節合理嗎?這不妨礙它是一部優秀的喜劇電影吧?還有《東成西就》,它的故事合理嗎?《美人魚》的娛樂效果可能比不上唐伯虎,但也是一部比較好的電影。這樣的好電影比不上《百鳥朝鳳》《樹大招風》《長江圖》?比不上今年那麼多影評人推崇的大部分文藝片嗎?
 影評是一種權利''語話權",是''陣地"。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國內確實有廣電審核,但是在框框內就拍不到好電影嗎?只怕某部分導演具有所謂的“先進情節”吧。
 與其說是文化不自信,還不如說是文化審美迷惑,英雄罵得最兇,十幾年下來,這部電影不管從各個方面都成商業片的翹楚了。 中國文化有種不好的陋習,那就是尊老,任何東西越老就越捧,有種陋習是捧洋,果然外來的和尚好念經。最主要原因就是貶今,這種貶今來更多來自於自我感受,情緒化,這是訓斥教育下的產物。 舊中國人對時代認知滯後,對人,對事,對物的看法有種時代的懈怠感,這是現在知識分子普遍存在的問題。 當紅樓夢電視劇出來的時候,被罵,現在成了經典。那些影評人士也是一樣,高冷曲寡,批評成了他們的政治正確,捧外成了他們的逼格之所在,尊古成了他們情懷的流動。他們輕佻而自命不凡,揮灑段子源源不絕,彷彿自己就是那個開破天命的覺悟者,但依然沒有走出中國文化審美的三大邏輯陷阱。
http://www.guancha.cn/LiangPengFei/2017_01_01_387145.shtml
2017-01-03 08:16:29
阿楨
電影《隱入塵煙》入圍2022第72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2月25日內地上映

由中國青年導演李睿珺執導《隱入塵煙》入圍第72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該劇本梗概為沉默寡言的老四馬有鐵,自幼生活在三哥馬有銅家。經人介紹,馬有鐵和貴英結婚並展開了新生活,他們從春天播種、夏天耕耘到秋天收割......
李睿珺出生於甘肅高臺,代表作包括《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路過未來》等,其作品多與家鄉背景有關,關注社會民生和弱勢群體,現實主義風格濃郁。《路過未來》曾入圍第70屆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
  回應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中國這些導演特別喜歡拍這種“淳樸原始艱苦貧窮“的影片,這種格調特別容易在西方獲得大獎和讚賞加持。還沒點進來就知道是這種畫面。
對,就是這個味道,原始,落後,愚蒙才是西方喜歡的。
這就是為了獲獎而拍的!其目的不言而喻
一看名字,再一看劇照,進來再看了下片花,哦,老配方老味道,又是個去歐洲三大門口蹲坑的導演。拿著中國貧苦落後山區講故事的主
《隱入塵煙》沒有脫離現實的影片,我不認為是獻媚。中國不都是北上廣深,中國還有很多自然條件惡劣、經濟條件差的地方。
中國現在城市化率62% 每年還在接近1%增長中. 歐洲國家也就是60%多,高的70-80%. 中國大部分人在城市生活,而不是農村, 而且即便是農村,現在也有很多已經發展的很好的農村,無論是水電路網路通信等基建,還是當地人的精神面貌穿著打扮,都不是這個電影裡的樣子,怎麼這就能代表中國當下的時代和人民了?
而且最可笑的是 如果獲獎的電影比例是按城市化率4/6分 有60%的比例是都市題材 那沒人會說什麼不對. 但問題是62%的城市化率 到頭來有幾部反應中國城市生活的? 中國作為世界最大高鐵 地鐵 4G 5G通信基建 龐大的都市化群的國家,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第一大工業貿易市場國, 第一大專利申請國,到頭來就這?
2022-01-20 08:34:1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