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5-22 06:12:19| 人氣3,944| 回應15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去中國與俄國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台獨這下有同志了,何不也趁機去援交一下,挖中國的邦交國。

<波羅的海國家的「去紅軍化」>中國時報 2007.05.11

愛沙尼亞拆除前蘇聯軍隊紀念碑一事,引發它與俄羅斯的關係緊張,而愛沙尼亞此舉可稱為「去紅軍化」,擴大一點說是「去俄國化」,這行動的後果究竟如何,目前還難逆料。而俄國總統普丁已說,這種行為是侮辱自己的人民,因為紀念碑是「獨聯體」(獨立國家國協)團結互助,戰勝法西斯主義的寶貴象徵,褻瀆它就是侮辱自己的人民。
愛沙尼亞與俄羅斯在歷史上有複雜的關係,曾被沙俄併吞,後來獨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德國佔領,後由蘇聯紅軍從納粹手中「解放」,它於一九四○年就加入蘇聯,一九八九年又宣布脫離蘇聯而於一九九一年獨立,曾為獨聯體一員。
這個紀念碑是為紀念一九四四年蘇聯紅軍「解放」愛沙尼亞而犧牲的十三名士兵,他們的遺體也葬於碑下,而這只是象徵而已,事實上在愛沙尼亞的紅軍墓地多達四百五十處,所埋葬的犧牲者有五萬人之多。
愛沙尼亞人口一百卅萬,其中俄羅斯族就有卅萬,愛沙尼亞人認為這紀念碑是俄國人曾統治愛沙尼亞的象徵,而俄國人則認為這是各民族為反法西斯主義作出犧牲以及法西斯主義最後崩潰的象徵。
這兩種意識截然不同,但愛裔人口佔多數,執政者也是愛裔,於是決定要拆除紀念碑。愛沙尼亞當局「去紅軍化」、「去俄國化」的動機當然是無可置疑的,這純粹是意識形態的決定,很難說對錯。
俄羅斯對這行為當然憤慨,外長拉夫羅夫直指這是向俄羅斯挑釁,將有嚴重後果。問題是紅軍公墓不僅在愛沙尼亞有,在波蘭、匈牙利及波羅的海沿岸國家中都有,大家都效法愛沙尼亞的話,糾紛豈不更多。
這種事件與美國有關嗎?二○○五年布希在愛沙尼亞鄰國拉脫維亞出席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活動時曾發言稱:「併吞波羅的海沿岸國家並導致蘇聯統治東歐,是最大的歷史錯誤之一。」這不是鼓勵東歐不但在現實上,也在意識上反俄嗎?「去紅軍化」與「去俄國化」對照台灣目前的「去蔣化」,有無類似之處?

去中國化 维基百科(另參本館:正名不合法? 再正名
 
去中國化,是指隨著近現代中國的衰落,一度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為蛻除中華文化的至上正統地位,建立本地獨特自主的國族認同、文化及語言的一種政治及社會運動。去中國化通常出自於各地住民自決的獨立運動,為政治領域擴及到文化領域的運動。19世紀以來,中國大陸、越南、日本、韓國、朝鮮、新加坡及台灣都發生過「去中國化」的活動。
  背景
在臺灣,有些運動(主要是臺灣本土化運動、台獨運動、臺灣正名運動等)常被反對者稱為去中國化,而這些運動與「脫漢運動」幾乎無關。這些運動的大規模實施主要是在1990年代後期,尤其是2000年民主進步黨執政以後,開始有了大幅推展。
與越南及朝鮮不同的是,臺灣社會的主體具有漢族血統及其文化傳承,且長久以來通用語言也都是漢語系。臺灣在這運動之前的國族認同,大致為華人認同;而且泛綠的基本價值觀是尊重多元文化,因此許多臺獨支持者反對去除漢文化、臺灣也不可能減少使用國語(漢語,華語)、鶴佬語或客語。把這些運動全部都稱為「去中國化」運動有相當的問題存在;雖然說越南和韓國在去「去中國化」後還有許多傳統文化都還是可以見到中華文化的影子(假如去中國化是要完全去除中華文化,韓國與越南的文化會完全不一樣),但是臺灣所謂「去中國化」的重點在符號、神話及中國認同的去除,以及對抗中國霸權壓迫的反彈,而非文化語言及漢字的消滅。
就「脫漢」而言,台獨支持者認爲,當前的「中華文化」是被政治化了的漢文化[來源請求]鄭成功統治台灣以後,中華文化開始在台灣有官方系統的發展,並跟隨漢人的擴展而生根發展。中華文化在台為相對強勢的文化,加上臺灣原住民並未發展出自身文字(僅有羅馬化的拼音),使得其文化不易留傳保存。
現在,臺灣被政府定義的原住民(尚保有原民文化語言的原住民)佔總人口的約2%,其餘人口基本為漢人,並大致可以分為1949年前遷臺灣的「本省人」(約佔84%,又分為閩南人與客家人,有一定比例具有臺灣原住民(通常是平埔族)血統)及其後代,以及1949年前後隨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及軍隊遷移到臺灣省的「外省人」及其後代(約佔14%)。
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日本統治。日治時期完成了初步近代化,工業及社會有相當發展,臺灣社會在此期間深受殖民母國日本的文化影響。1945年後主權移交中華民國政府。1949年後,由於中國國民黨在與中國共產黨的內戰中失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建立,而中華民國政府則全面退守臺灣,致使大陸與台灣分治。目前,臺灣文化有異於中國大陸,並融入美國、日本、原住民文化的豐富色彩,是富有獨特特色的新型文化。台灣的去中國化運動由政府所推行與「去蔣化」、「去黨國化」、「台灣獨立運動」、「去除中國民族主義」、「臺灣正名運動」內容部份重疊。
  文教的臺灣獨立運動
1.2004年起,政府官方所印製的地圖「中華民國全圖」不再加上政府並未實際統治的中國大陸。(有爭議:現行官方地圖是民國87年版)
2.歷史教科書內容要將中國史和台灣史分開;並將「大陸」改稱「中國」,不用我國稱中國、採用「兩國」取代「海峽兩岸」、「古人」改為「中國古人」等。(將逐步執行)
3.減少甚至停止使用中華民國紀元,改以西元紀年,或以兩者並列。
  去除中國民族主義、中國中心主義、大漢沙文主義
1.不再稱孫中山為「國父」
2.「武昌起義」改稱「武昌起事」
3.漢朝「征伐」或「征討」匈奴,改為「攻擊」匈奴
4.「秦始皇併滅六國,統一天下」中的「統一天下」被刪除
  去除國民黨黨國不分遺跡
1.台北南門黨徽事件(2009年)
2.中正紀念堂於黨外反對運動時期即被稱為「中正廟」
  不同看法
這些運動有激進或溫和的區別,除了非常激進的措施外,其實都跟「去除中華文化」幾乎無關:
  溫和措施:
1.承認國際認同的中國(China)是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的簡稱,強調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的簡稱是臺灣(Taiwan)而非中國(China),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分;並最終建立獨立的臺灣共和國。
2.重新定義中國人為國籍從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公民,與種族、文化上的漢人、華人加以區分。並藉由中華民國(台灣)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的概念,以使台灣人不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而僅是含有漢族血統的漢人與中華文化素養的華人。
3.以台灣地理做為主體詮釋歷史,而非國民黨乃至於清朝及之前之政權之延續為主體,中國與台灣的歷史連結並沒有中國人宣示的那麼強烈、必須還原之。
4.不再僅把中華文化當成台灣的唯一正統文化,而是發掘舊有或發展新創的本土文化,保留漢(中華)文化精髓,將之融合內化為本地文化的一部分。
5.在語言的使用上,不要把中國當成自己的國家,例如不要使用「古今中外」一詞、改稱中醫為漢醫、改稱中文為華語或漢文。
  較為激進措施:
1.廢除在台一切宣揚「中國文化優越」的圖騰、論述。包括國民政府命名的道路、國營事業、紀念物等等。
2.重新詮釋中國文化在台灣的影響,並努力克服其中對台灣建國造成障礙的因素。例如合理處置國立故宮博物院、甚至歸還文物,最終處理金門、馬祖等未經馬關條約與日治時期現代化經驗,遺留濃厚中國福建省政治符號(如殘餘的福建省政府、福建高等法院廈門分院))(已更名為金門法院)和地方意識的地區。
3.減少中國古代文言文的教學時數,以近代、現代的台灣文學作為國文教育主流。
  非常激進措施:
1.反對鶴佬語中的白話字使用漢字、羅馬字摻雜的臺語書寫法。
2.取消漢語(在中國大陸稱為普通話)的國語地位。
3.大規模的去除漢文化影響,不是只消除或改革其落後不民主的部分。
4.依照基因研究,強調臺灣人不是漢人也非華人;可以剋除「漢人」易與「華人」糾纏不清的缺點,堅定「去中國化」的正當性和決心。依照目前各機構(陽明大學、中央研究院、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等)對臺灣人(特別是原住民、平埔族、鶴佬人等)的血統基因研究,臺灣人群主幹的血統和人種與中國大陸的漢人頗有差異,而接近古越人和太平洋南島人群,其基因具有南島、漢人、荷人、東洋等多種成分。原住民族與鶴佬語也具備南島、荷蘭、日本等多種語系的要素。[1][2]
  以下行為被部分人士認為是去中國化,但是否如此存在爭論:
1.研究臺灣人的基因組成。
支持者論點:研究基因組成只是想要知道祖先是誰;而且基於依照漢文化的傳統,臺灣人只知父系祖先,而不知母系祖先;在世界各地的漢民族也是混有許多非漢民族的血統。[來源請求]而事實上,由於人類的文明史始終處在父系時代,因此世界上的所謂「血緣認定」主流都是採用父系。比如,漢人進入江南之後,與當地原住民女子通婚,則產下的子女必定是「父系漢、母系百越」,而顯然,我們應當認為是「漢族殖民了百越」,而不可能是「百越殖民了漢族」。因此,以母系血統來證明台灣漢族異於其他漢族,當然在邏輯上不成立。事實上,由於漢族的四處擴張,漢民族的血統本來就是「父系一脈相承、母系因地而異」的。
2.解構國共兩黨的中國歷史神話與謊言,重新建立更為合乎史實及平民生活的中華歷史觀、並且去除其中種族主義及獨裁者崇拜的部分。
支持者觀點:不應該繼續維持錯誤的歷史觀點;而實際上國共兩黨及其支持者最怕的除了台灣獨立外、就是剝奪他們曲解中華歷史及中華文化的權力,去中國化一詞其實是針對此點而創造的名詞。
3.去除漢文化中,「非常落後」的一部份;去除中國政治文化。
支持者論點:中國過去推行的新生活運動也是相同的目標;在政治文化方面,難道要恢復帝制嗎?
4.降低國高中國文教材中文言文比例。
支持者論點:台灣的國高中國文教材的文言文比例還是比中國大陸高;而且不應該要求無興趣者花太多時間在文言文上,這種要求只是讓學生承受沒有幫助的痛苦、對實用的白話文能力卻有害無益。
5.拒絕使用漢語拼音及被認為是中共發明的簡體字(這不代表完全拒絕簡體字,如台(臺)、体(體)等均可被視為正字,且教育部也說過使用部分簡體字在相關考試時不扣分)。
6.推廣母語教育或將各族群語言(華語、鶴佬語、客家話及原住民語言)都視為國語。
支持者論點:臺灣的鶴佬語、客家話保存很多古漢語特色,推廣母語其實是另類復興中華文化。
7.去除中正路路名,拆除蔣中正銅像,將中正紀念堂改名。
支持者論點:這叫去蔣化、去黨國化、去獨裁化,不是去中國化。而如果把「以負面紀念獨裁者」稱為去中國化,則代表中華文化與民主不相容,那就是建立破壞中華文化的正當性。
  中國大陸的去中國化
中國大陸官方提出台灣「去中國化」的觀點後,也有人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文化大革命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破壞也稱為「去中國化」。「去中國化」一詞的內涵得到延伸[3]。
但這一觀點被大陸許多人(特別是堅持毛澤東思想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學者)認為缺乏中立性。
中國共產黨打敗國民政府,1949年,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借「中華」之名,行去「中華」之實;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簡稱文化大革命或文革)是一場開始於1966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治權范圍內的重大政治運動,現在被廣泛認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至今最動蕩不安的災難性階段,常常被稱為「十年動亂」或「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中,中國的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遭到毀滅性打擊。祭孔、祭祀軒轅黃帝、祭祖大典等以所謂「封建活動」為名被強迫停止。中共於1976年停止文革,並在其後承認其發動的文革運動為重大政治錯誤,進行「撥亂反正」。
另一種觀點認為,中國文化是變化的,破除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引進馬列共產主義文化,中國文化變新了,並沒有去中國化,而是舊中國變成了新中國。不過也有觀點認為,中國共產黨引進的馬列共產主義文化將傳統的中國文化異化,中國大陸的大學教育的必修課包括西方的馬列主義,而沒有中國傳統歷史文化,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中華民國台灣的大學必修課包括有歷史和國文。
毛澤東思想主張廢除的「舊思想」(「四舊」之一)是指剝削階級的「傳統文化」,而對於千千萬萬受苦的勞動人民的傳統文化,則是大力提倡的。這就好比說,18世紀的法國啟蒙作家用「普世價值」取代歐洲傳統的基督教價值觀,並非是「去歐洲化」,而是歐洲思想文化的更新,是讓歐洲擺脫中世紀的羈絆,邁向文明的新社會。
1980年代初以來,鄧小平集團在大陸開始推行改革開放,仁、義、忠、孝、禮、智、信、勇的傳統價值觀開始復甦。
   越南的去中國化
越南原有當地豐富的文化及語言,只是當地的統治者及高級知識份子曾一度尊中原文化為正本。在政治與教育方面,正式公文與書籍一度僅以漢字甚至漢語寫成,但民間活動一直有其本來的口語及文化。越南的去中國化過程,是法國殖民時期開啟的,以羅馬拼音文字取代漢字的官方地位,而發明並推行本地語言的書面語,以及正式明確地脫離以中國為宗主的附屬國關係。隨著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後,殖民主義者便開始了針對越南的去中國文化運動。以馬列主義為教條的越南共產黨統治越南以後,和中國共產黨引發數次戰爭,越南更加速去中國化的運動。
  朝鮮半島的去中國化
朝鮮半島本來就有跟中原文化相異的當地文化及語言,只是當地的統治者及高級知識份子曾一度尊中原文化為正宗。在政治與教育方面,正式公文與書籍一度僅以漢字甚至漢語寫成,但民間活動一直有其本來的口語及文化。1945年,朝鮮半島擺脫日本統治,在美國的強力干預下,朝鮮的中小學教科書中廢除了漢字,後來又制定了《韓文專用法》,在小學教育中完全廢除漢字教育, [4]朝鮮半島後來成立的韓國的去中國化過程,興起於1980年代的民主化運動以及民族運動,其內涵是全面改用韓國文字,取消使用漢字,大韓航空更改為諺文,首都的中文名稱更從原來的漢城改為首爾(韓文서울的音譯),企圖向世界宣告擺脫中華文化的束搏,並建立獨特的文化與民族。現在的韓國人通常只把漢字應用於專有名詞(國名、地名、人名等)。隨著近年來中國的快速發展以及韓國對傳統文化的推廣,開始有一部分人試圖恢復使用漢字的主張出現,惟成效不彰。
  日本的去中國化
日本和朝鮮類似,原有跟中原文化相異的當地文化及語言,直到大化革新前後,日本吸收了不少中原文化以及漢字,但正式的書寫語也採用漢字仮名混用文。明治維新前後,脫亞入歐論與中國發展落後,社會開始辯論是否廢棄漢字,改用假名或羅馬字的爭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政府於1946年制定了當用漢字表,曾經以最終全面廢除漢字為目的[來源請求]‎‎‎,對漢字的使用數量作出了嚴格的限制。但是在1980年代,當用漢字表被常用漢字表所取代,廢除漢字也不再被當成目標了。除了不用漢字會造成大量同音字詞的困擾外,也可能是因為漢字表已經通行數十年,語言學有了新發展,世界情勢也有所改變,全面廢除變得十分困難的緣故。
  參見本土化
台灣本土化運動
台灣獨立運動
台灣正名運動
親中國化
親中路線
漢字文化圈
漢字廢止
兩個中國
脫亞論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E%BB%E4%B8%AD%E5%9C%8B%E5%8C%96
 
王岳川:從去中國化到再中國化 (另參本館:中國崛起 《強國之鑑》 論語與中國風
 
    英國撒切爾夫人最近說,中國不會成爲世界超級大國,“因爲中國沒有那種可以用來推進自己的權力、從而削弱我們西方國家的具有國際播撒性的學說。今天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她從西方中心主義立場看中國,認爲中國的知識體系不能參與世界知識體系的建構,不能成爲知識生産的大國。換言之,即使中國在巨大的經濟崛起中充其量也只能成爲一個物質生産大國,在精神文化生産和創新乃至輸出上仍然是個無需重視的小國。這就告訴我們,西方人不太看重一味地提升物質財富和金錢暴發,而更看重一個大國參與國際事務的能力和文化輸出的力度。
    在我看來,一個能夠廣泛地影響世界的大國,一定是一個思想家輩出,在參與世界知識體系建構的知識生産中,不斷推出新的整體性思想體系的國度。更直接地說,就是不再拼湊他國的思想文化的百衲衣,而是以中國經驗中國元素建構的社會生活理念和生命價值觀,成就自己文化形象的整體高度和闊度——必須在人類文化價值觀上,擁有影響和引導這個世界前進的文化力量。可以從三個方面透視。
    一,要破除對西方的仰視心理,對西方目前存在的諸多“現代性弊端”加以質疑,對那類缺乏反思地不斷追隨西方現代性,將中國作爲論證西方理論和實現西方思想的工具的做法,加以真切地反省。進而看清美國在物質主義和視覺主義取勝的同時,其不斷衰落的人文教育和不斷滑坡的精神世界導致的人類未來走向的嚴重盲視。換言之,我們必須在西方世界理論熱被視覺化和世俗化消退之後,開始重新在反思層面上重新思考人類文化何處去的大問題。這個問題不能簡單地交給美國研究者去思考,而我們似乎只能不斷被動接受。這個時代已經結束了。
    二,認清“去中國化”在半個世紀的種種嚴重危害,弄清其根本問題的深層症結之所在。在我看來,“去中國化”現狀隱含了一個嚴重的西方文化對東方文化橫加幹預的文化政治問題。二戰結束以後,美國的霸權主義開始急速升級,在其不斷幹預下,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開始了“去中國化”的惡性進程。曆史資料表明:1945年,朝鮮半島從日本統治中解放出來,在美國的強力幹預下,朝鮮教育審議會通過了在中小學教科書中廢除漢文全部使用韓文的決議。其後制定了《韓文專用法》,在小學教學中完全廢除漢字教育,僅僅在初高中教一些常用的生活漢字。在樸正熙時代,韓國進一步頒布了韓文專用企劃案,全面廢止了在小學和初中的漢字教育,同時韓國公共機關全面禁止使用漢字。前些年我去韓國,從仁川機場到漢城市裏,幾乎看不到一個漢字。僅僅在幾家中國書畫店鋪看到中國字。韓國的去中國化可謂非常徹底。
    戰後日本投降後,轉身成爲美國的崇拜者。美國要求日本全面“去中國化”,這個千年年來受中國文化恩澤的影響深遠的國家,加速了廢除漢字的曆程——中學課本中很少有漢文詩文,輕視漢字的政策導致了青少年一代對漢字的隔膜,日本年輕學生對漢字和漢字書法日益疏遠。加之其崇拜美國大兵,全日本重視英語的後殖民傾向相當嚴重,昔日的漢字詞彙和日語詞彙正被英語音譯的假名所代替,日語中的英美外來語充斥,日本成功地進行了“去中國化”策略,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日益“脫亞入歐”。
    1945年以後,進行了差不多二百年的越南語拉丁化運動開始加速,曾經“中國化”的越南知識階層開始推進拉丁化文字在越南的普及並成爲正式的越南文字。這種從廢除漢字到全盤拉丁拼音話文字的進程相當徹底,漢字在越南已經被徹底廢除,拉丁字母化的越南文字,成爲這個曾經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的小國的國家文字。
    同樣,新加坡是華人社會占主導地位的國家(百分之七十五),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新加坡在二戰前一直是大英帝國在東南亞最重要的據點,後經萊佛士努力而逐漸發展成繁榮的轉口港。1942年後被日據三年半後歸英國管轄,1946年英國將新加坡從馬來西亞分離出去,充作英國的海外基地和在東南亞勢力的象征。最後,新加坡在1965年8月9日宣布脫離馬來西亞聯邦。新加坡通用華語、英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四種官方語言,但政府機構等多通用英語,學校也以英語爲教學語言。可以說,這個華人爲主體的國家重視英語輕視漢語的後殖民景觀比比皆是。
    可喜的是,隨著中國的經濟軍事的崛起,中國的大國地位獲得了西方乃至整個世界的認同。于是中國文化和語言重新獲得了周邊國家的重視。盡管“去中國化”的論調仍不時地冒出來,但整體上“再中國化”已然成爲中國周邊國家逐漸明晰的基本文化戰略。可以看到:韓國從2000年開始恢複使用漢字,並在中小學推行1800個漢字教育;日本也在“脫亞入歐”的喧囂後讓日本學生重新開始學習漢語,每年都有數萬日本學生人接受漢字水平考試;而越南與中國的邊貿十分火熱,漢語也成爲與英語同樣的熱門外語;新加坡政府近些年來主導民衆“講華語運動”,新一代華人使用普通話的現象日益普遍。可以說,新一輪的漢語熱,說明了中國周邊國家對中國未來的信心,中國的發展將帶動周邊東亞國家的發展,乃至世界的發展。   
    但是,臺灣地區所謂“教育部”仍在逆曆史潮流而動,肆無忌憚地興起“去中國化”浪潮,修訂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不僅將教材中的中國曆史文化大量削減,而且將“中國文字”改成“漢字”,“國語文”、“中文”改成“華語文”,“鄉土語言”改稱“本土語言”,凡是有“中國”、“中”或“國”的字樣,都強行拆除取締。這種文化分裂主義的做法同國家分裂主義一樣,是曆史的倒退,必定失敗無疑。
    當今世界性文化重大轉折景觀是:國際間的經濟技術軍事競爭正顯現爲“文化競爭”,或者說那種可見的國力“硬實力”競爭,已逐漸被更隱蔽的文化“軟實力”競爭所遮掩,這無疑是國際文化未來的大格局。對此,我們不可不察!應該把國家戰略的建構和文化外交方略的制定聯系起來,在可持續的文化發展和精神生態平衡中,將東方文化的和諧精神不斷播撒向整個世界,在中國文化的世界化進程中,使中國文化整體創新成果世界化,成爲人類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 
http://www.aisixiang.com/data/detail.php?id=26292
 
從"西方化"到"再中國化"中國當代藝術的文化身份 
 
摘要:中國當代藝術的火熱無法掩蓋當代國際藝術體系的西方化實質,西方化國際藝術體系使得中國當代藝術遭遇合法性危機和發展性危機.在國際文化歷史背景中出現的去中國化,以三大模式改寫了中國當代藝術,使得中國當代藝術體現出了去中國化癥候.以去中國化為代價的西方化消解了中國當代藝術與文化精神的生命聯系.在中國崛起的歷史節點上,中國當代藝術將從去中國化的迷途走向關注中國現實和體現藝術精神的再中國化的精神歷程.置身世界化時代,中國當代藝術再中國化的深拓將引向再世界化的文化實踐,構建中國當代藝術的新的人類精神境界.作者:時勝勛  貴州社會科學期刊 2008, (10)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zshkx200810002.aspx
 
韓國去中國化的尷尬 (另參本館:別再韓國行臺灣不行了
 
最近幾年,中韓兩國之間發生了許多不和諧的事件,韓國人一邊同中國爭領土,一邊爭文化遺產。究其原因,是因為上個世紀開始的狹隘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去中國化走到死胡同後的尷尬所致。
朝韓自古就受到中國文化的巨大影響,特別是其主流文化,無一沒有中華文明的烙印。他們用中文,讀孔孟的書,用中醫。他們照搬中國的官僚體系,建造書院,實行科舉選拔官員,有些甚至直接到中國來參加科舉做官。他們采用中國的風格來建造城池和宮殿,他們的王廷直接采用中國的宮廷樂器和音樂。他們從中國引進佛教和道教。他們采用中國的歷法,過中國的節日……。中國的一切,已經滲透到朝韓人生活的各個角落。
然而,上個世紀初,中國國勢衰落到谷底,中國對朝韓的向心力減弱,又加上朝韓二戰之後狹隘的族獨主義和民粹主義情緒高漲,朝韓於是開始去“中國化”。其中一項就是徹底拋棄中文,完全采用現在的諺文(韓文)。到上個世紀末,中文在韓國報紙上幾乎看不到了。
但漢字已經深深地刻入韓國的歷史和文化當中,總是揮之不去:他們書院和寺廟的對聯和匾額用的都是漢字;歷史記錄用的也是漢字;就是王廷院外大臣站班的腳下石板上都刻有“正一品”這樣的官階漢字;博物館裏凡超過100年的文物上的文字,也都是漢字。看來把報紙書籍上的漢字去掉容易,可把這些文物上的漢字去掉,就等於把韓國歷史也一筆抹殺了。
實際上,漢字在民間更難去掉。我訪問韓國的時候,就見一些公司的會議室和高級飯店,都掛有中文書法和中國風格的繪畫。一家著名公司的會議室裏就掛了一幅“盡人事,待天命”的書法。這可不能理解成象一些西方趕時髦的青年,在身上紋上幾個漢字那麽簡單。因為許多年齡大些的韓國人,還都認識漢字,他們崇尚的不僅僅是好看和獵奇,而是欣賞這幾個字裏所包涵的中國哲學。
我也偶然見到他們在春節期間,祭祖用的是打印出來的漢字祭文。我問那個年輕人懂不懂上面寫的是什麽意思,那個年輕人搖搖頭。我問既然不懂,為何用中文,他笑而不答。我想,這是一個孝順的晚輩,如果他們用諺文來祭祖,使用漢字的祖宗怎麽能認識?
這種看來,棄漢從諺,不僅在現實中弊端多多,還活生生地把現在的韓國和歷史一刀切斷。於是韓國不得不在2000年恢復使用漢字,並在中小學推行1800個漢字教育。現在許多城市的街道和地名都標了中文。外語學校也成了繼英文、日文之外的另一大語言。許多人跨海來中國學習中文和中華文化。
在其它方面,中華文化在韓國的影響到處可見。比如,他們吃飯用筷子,過春節吃年糕,吃包子面條,過端午節,喝中藥補酒。韓語中的一些詞匯則直接取自漢字,如溫度,發音基本相同。姓名和地名更是取自漢字,就連他們的國旗也取自中國的陰陽八卦(只用了四卦)。他們統一編號的國寶裏,以我這個外行人的眼睛,也可以清晰的看出中華文化的影子。中國的文化、哲學、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已經深入到韓國人的骨髓裏去了。去中國化是幾乎不可能了,如果要強行去掉,那麽韓國就將不國了。
在回歸漢字的同時,韓國人還在繼續去中國化,把沿用了數百年的漢名“漢城”硬改成“首爾”。在我同韓國人的交往中,他們總是試圖在一些小的東西上,找出一些韓國特色。比如,韓國的筷子不是方(截面)的,而是扁的,而且多用不銹鋼制造,同中國方竹筷子不同。不知道在不銹剛發明之前他們用什麽。還有,韓國說他們喝湯用勺子,而中國人則用碗直接喝。實際上,韓國人沒有意識到,我們用了數百甚至千年的瓷湯勺是用來幹什麽的。韓國的佛塔為石塔,與中國的磚塔或日本的木塔不同。但他們不知道中國之大,因地制宜,石塔、磚塔、木塔、土塔、琉璃塔甚至鐵銅等金屬塔都有。
我不否認韓國文化有其獨特性,但揀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來彰顯其文化的獨特性似乎很難讓人信服。而在大的方面,韓國的一切又總是同中國文化有藕斷絲連的聯系。韓國近幾十年的經濟成功,使韓國努力在東北亞乃至世界尋找自己的位置。隨著中國的日益強大,加上歷史上和地緣上的原因,使得韓國怎麽也擺脫不了中國和中華文化的影響。這是有極端民族主義思想的韓國人不能接受但又不得不接受的現實,這就是當今韓國人的尷尬。
從去中國化不成到不得不接受中華文化這個現實,對極端民族主義者是殘酷的。於是他們幹脆把事情推到極端,說中華文化是他們的。這就是為什麽把端午節、孔子、中藥和中國的發明都歸入韓國,乃至山東上海都劃進他們版圖的原因。
同中國人爭文化不可怕,說明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但是如果民族主義和島國心態繼續膨脹,試圖把書本上的版圖變成現實,那將是十分危險的。
http://hi.baidu.com/tonjiji/blog/item/47544fc6c6f3eb1e9d163db9.html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麥田出版  2007)
 
本書在關於台灣從殖民地解放後所必然經歷到的文化危機方面之探討,堪稱為台灣史研究上的第一本正式研究專著,也是開拓戰後台灣文化政策研究的先驅之作!
在關於台灣從殖民地解放後所必然經歷到的文化危機方面之探討,本書堪稱為台灣史研究上的第一本正式研究專著。此書透過豐富的史料探討,照片與版畫,以及其他尚未公開的書簡或電報等,綜合性地描繪出戰後初期國民政府進行「文化再構築」的種種實證性計畫,可堪稱意義非凡的研究成果。──北岡正子(日本關西大學名譽教授)
本書實為目前為止有關研究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戰後初期在台從事文化重建過程的一部力作。黃英哲使用前人未曾利用的資料,深刻地、且由不同的角度來分析戰後台灣文化的重建工作,有其見地,是開創之作。作者不只還原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重建過程,同時也敘述台灣本地知識分子在面對排山倒海式的「中國化」與「殖民地文化遺產」時,如何摸索戰後台灣文化的出路。
本書的最重要創見是發現1946至1948年台灣之魯迅傳播的第二次高潮期,以及此次魯迅傳播與當時的台灣文化重建之密不可分的關係。作者的歷史實證研究,清楚論述了魯迅思想對戰後初期台灣社會之強而有力的影響,開啟「魯學」研究新的一頁。──許雪姬(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去中國化」問題是近年來各界人士喋喋不休爭論的課題,但是在檢討此課題時,首先必須回到此課題的原點,即先釐清1945年8月日本敗戰退出台灣後,國府如何對已接受五十年日本殖民統治的台灣進行文化重建工作,即「去日本化」」「再中國化」的課題,否則再多的議論也只是空談。
本書不只還原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重建過程,同時也敘述台灣本地知識分子在面對排山倒海式的「中國化」與「殖民地文化遺產」時,如何摸索戰後台灣文化的出路。作者分別從「官」與「民」的不同立場,將戰後初期台灣文化重建之潛在複雜要素清楚的勾勒出來。
本書的最重要創見是發現1946至1948年台灣之魯迅傳播的第二次高潮期,以及此次魯迅傳播與當時的台灣文化重建之密不可分的關係。當時在陳儀政府中擔負台灣文化重建重責的許壽裳,計畫以魯迅思想為理念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作為戰後台灣文化重建的模範。作者的歷史實證研究,清楚論述了魯迅思想對戰後初期台灣社會之強而有力的影響,開啟「魯學」研究新的一頁。
 

台長: 阿楨
人氣(3,944) | 回應(15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時評政治 |
此分類下一篇:書同文說同音
此分類上一篇:正名不合法?

顯示全部150則回應

阿楨
日本人祖先從何處來?首次基因解析有新發現

  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研究員神澤秀明等人2019-05-13發佈研究成果稱,通過對繩文人的全基因組進行解析,推斷出繩文人大約在3.8萬年~1.8萬年前從大陸的集團分離並來到日本。
  從位於北海道的禮文島的船舶遺跡中發掘出生活在約3800年~3500年前繩文時代後期的女性遺骸,研究團隊從該女性牙齒中提取DNA進行了解析,將查明的排序與生活在東亞的現代人的排序進行對比,發現作為繩文人祖先的集團從東亞大陸集團分離出來的時期大約在3.8萬年前至1.8萬年前。
  繩文人被認為是在大約1.6萬年前至3000年前生活在日本列島上的古人。3000年前之後又有彌生人從大陸來到日本,生活在日本列島上的人大部分都混合了繩文人與彌生人的基因。
  此次的解析發現,繩文人以比較小的群體過著狩獵採集生活,日本國內不同地區的現代人從繩文人繼承到的基因比例存在巨大差異。在東京取樣的本州人從繩文人繼承了約10%的基因,而北海道阿伊努族人則繼承了7成,沖繩縣人繼承了3成。
  此外,從基因組資訊還可以判定,在船舶遺跡中被發掘遺骸的女性,具有較強的酒精耐受性,能適應高脂肪的飲食生活。據稱可能根據繩文人的基因組資訊來說明現代人的各種疾病。
  回應
啥意思
日本人的意思是他們的祖先來隻中國
意思是朝鮮海盜與蝦夷土著的後代
中國人不僅發明了韓國人,也發明了日本人
2019-05-15 08:18:57
阿楨
余英時的深層矛盾 2019/11/28 宜蘭大學教授陳復

歷史學家余英時先生在政治大學成立「羅家倫國際漢學獎座」上預錄演講的內容,舉香港反送中事件作例證,來說明「民主的背後需要有文化支撐,而文化要靠人文修養來實踐」。他表示香港從中學生到大學生,都強烈反對共產主義,這就是民主自由教育的成果。
  首先,筆者不理解余先生為何能輕易看出香港反送中事件裡,香港大學生與中學生參與各種激烈的示威活動,來自深刻的人文修養?
  余先生可能不常回來台灣,已不太能深刻體會到台灣社會在去中國化的浪潮裡,一般人早已對余先生畢生從事的漢學研究棄若敝屣,並將「中華文化」與「中共政權」畫上等號。
  其實,五四反傳統浪潮是台灣「去中國化」浪潮的思想源頭,台灣的確有很深的中華文化底蘊,但這些底蘊都是五四運動啟蒙人物包括胡適、羅家倫與傅斯年等人畢生要打倒的對象,余既推尊胡適的自由主義學說,認為「胡適一生不受共產黨影響靠的就是人文修養」,卻刻意漠視胡適畢生主張全盤西化;余又推尊自己老師錢穆的治學理念,稱讚他「一生為故國招魂」,卻簡化兩人思想的深層矛盾,只有請余徹底面對並解決自己這個矛盾,再來告訴台灣社會如何提高人文修養。(作者為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
  回應
難道,余先生只要反共,怎麼暴力、怎麼臺獨港獨、怎麼向英美日諛媚舔附、怎麼背離輕蔑否定中國及其文化而扭曲歷史,都可以漠視、容忍而無所謂?
美英吹噓的民主,只存在西方強權國家,窮國弱國徒有文化人文修養,能發展出美英式的民主嗎?
所謂「反送中」,其實就是反中。而其根源,則來自於殖民症候群。
2019-12-15 07:33:53
阿楨
研究確認 :福建及周邊古南方人群是南島語系人群祖先 2020-05-16 中新網記者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DNA實驗室團隊聯合多單位歷時8年的最新研究發現,中國、東亞主體人群連續演化是主旋律,中國南北方古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經分化,新石器時代古北方人群在遷徙和基因傳播方面對所有現代人群的影響都非常顯著,至少在8300年前南北人群融合與文化交流的進程即已開始,4800年前出現強化趨勢,至今仍在延續。
  該研究首次通過古基因組資料確認,福建及毗鄰地區距今8400年的古南方相關人群,是南島語系人群(現今主要生活在中國臺灣島及太平洋島嶼等地)的祖先來源,首次明確將時間追溯到8400年前,並確認整個東亞沿海族群之間都存在遺傳聯繫。研究成果論文5月15發表《科學》(Science)。
  團隊依託古DNA技術,成功捕獲測序中國北方山東、內蒙古及南方福建、毗鄰亮島和鎖港等地11個遺址25個9500-4200年前的個體和1個300年前個體的基因組。其中,涉及新石器時代早期人群樣本,包括來自北方山東、內蒙古地區5個遺址(扁扁洞、小荊山、小高遺址、博山遺址、裕民遺址)距今9500-7700年的7個個體,及南方福建、臺灣海峽2個遺址(奇和洞、亮島)距今8400-7600年的3個個體。
  研究觀察到,中國人群與歐洲人群,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的演化歷程差異較大。在約9000年前農業出現以來,歐洲人群不斷受到近東農業人群及歐亞草原人群等外來群體的“大換血”,即外來人群一直在重構歐洲人群遺傳信息,對現今歐洲人產生重要影響。在中國,南北方人群雖早在9500年前已分化,但南、北方同期人群的演化基本是連續的,沒有受到明顯的外來人群的影響,遷徙互動主要發生在東亞區域內各人群間。發現中國古南方人群成分在現今南島語系人群中占主導地位,確認南島語系人群起源於中國南方。
  回應
完了,菜菜子南島尋親還是認回來了...
過去西方和日本很多學者的觀點是人類從非洲走出來,先到東南亞再到臺灣日本,然後到中國。現在反過來了,對逆向民族主義是個打擊。
2020-05-17 09:04:40
阿楨
法媒:中醫在亞洲大受歡迎

法國國際廣播電臺2020-07-26:中醫在亞洲大受歡迎 在亞洲,我們正在見證當地傳統醫學的蓬勃發展。在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前就是如此,人們特別注重通過傳統醫學來增強免疫力。如今,亞洲人對待中醫的熱情變得更加強烈。在中國的東南亞鄰國,中國政府正在培訓數千名傳統中醫醫師。目前老撾實施的大多數診治都採用了中醫療法。
  老撾醫療高度依賴中醫,首都萬象一個銷售草藥的市場生意火爆。萬象郊區一個小房子的底樓安放著數張病床,杜安道醫生每天在這裡接待病人。患者前來諮詢的病症多種多樣:反復的支氣管炎、肌肉疼痛、失眠等。“這兒痛嗎?您服藥了嗎?”杜安道醫生問道。“是的,我去了醫院,他們給了我很多西藥……但是沒有用。”該患者描述的症狀明顯是坐骨神經痛,醫生讓她躺下後,用針灸療法從腰部直到腳踝紮了數針,針頭被連接到一台發送微電流的機器。不一會兒,患者的疼痛得到緩解。
  杜安道醫生最初學的是西醫。她白天在西醫院上班,同時參加了中國提供的中醫培訓。她說:“每年我都會去老撾政府那裡,參加由中國資助的中醫培訓。”“我的許多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因為西藥的副作用健康狀況大大受損。在鄉下,許多人因為價格太貴、害怕患上抑鬱症或吃藥成癮而停止服用西藥。現在我可以用中醫幫助他們”。
  中醫還依靠按摩技術、柔和的運動習慣或食療成功地治療了糖尿病和抑鬱症。在整個亞洲地區,中國都資助了中醫培訓。泰國曼谷華僑醫院根據中國治療方案對新冠患者進行診治。該院奧拉多醫師說,“我們可以使用針灸或傳統醫學來延緩甚至阻止病毒的發展”,“中醫主張強化免疫系統,讓身體免疫力自行發揮作用。如果一個人的免疫力良好,病毒就不會在體內擴散。”
  世界衛生組織如今也建議現代醫學和傳統醫學合作共克醫學難題,但這仍然受到很多阻力,原因是傳統醫學如中醫難以通過科學研究證明其效果(楨:?)。此外,還有一些人把中醫視作擴大中國文化和政治影響力的工具,不願承認和推廣。
2020-07-27 09:02:24
阿楨
文揚:“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觀點錯在哪?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 2020-09-23 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有一種網路論調說“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您如何看待這種觀點?
文揚:對於中華文明在所有人類文明中是唯一延續至今沒有中斷過的文明這一點,在任何一個文明理論大師那裡都沒有爭議。而對於其他文明,無論從起源上、發展上,還是從是否單獨構成一個文明的問題上,都爭議多多。
………
  回應
完全版是:
崖山之後無中國, 明亡之後無華夏,中華正統在倭奴!
明治之後無日本,廣島之後無大和,東瀛正統在呆灣!
林肯之後無美國,布希之後無白種,米國正統墨西哥!
希臘之後無哲學,羅馬之後無上帝,歐洲正統土耳其!
母系之後無能人,部落之後無智人,猿猴正統在非洲!
直立之後無靈長,用火之後無哺乳,人類正統在狗窩!
2020-09-26 08:07:27
阿楨
澳智庫:中美差距正加速縮小 中國就要追上美國了

  “在戰爭之外,實力的轉移是緩慢的,但疫情改變了這一切。”澳大利亞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2020-10-19發佈2020年“亞洲實力指數”報告,報告的最大發現是,雖然美國仍是亞太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大國,但它兩年前對中國的10分領先優勢如今已經減半。
  報告涵蓋硬實力和軟實力8個領域,以總分100分評估亞太26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的實力。美中分別以81.6分和76.1分位居第一和第二位。
  美中在8個領域平分秋色。美國在軍事實力、文化影響力、防禦網路和復原力四大領域領先,中國則在外交影響力、經濟關係、未來資源和經濟實力四個領域成為新“霸主”。
  美國希望通過制裁打壓華為、抖音等佔據優勢地位的中國企業,而中國針鋒相對,在某種意義上這是中國實力上升的一個例子。
  不過,美國在很多方面依然有諸多優勢,其中美元地位無出其右者。
  美國失去聲望的原因包括美國應對疫情不力、美國內部的高度分裂和混亂、數次挑起貿易爭端以及特朗普政府退出多邊協定和機構的做法。
  復蘇力決定未來十年實力,
疫情下,多數國家的實力指數都比前一年下降。中國的快速復蘇將進一步鞏固該國在亞洲的經濟中心地位,而美國經濟在亞洲的相對重要性可能下降。
  從奧巴馬到特朗普,美國將外交重心“轉向亞洲”,現在其在這一地區的實力卻大幅下降。這是美國遏制中國戰略的失敗。美國要保持在亞太的實力,關鍵還是要發展經濟,持續創新並解決國內問題,而不是遏制中國崛起。
  與歐美價值觀不同,亞太國家更注重經濟合作。中國的經濟實力在亞洲領先美國,亞洲國家普遍不願意在中美之間選邊站。中美關係的穩定對亞洲國家更有利。
2020-10-21 09:15:24
阿楨
中國經濟亮眼“成績單”背後彙聚中國力量

  中國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4.9%
  中國在全球範圍內率先控制住疫情蔓延,既最大限度保護了群眾生命安全,更為經濟穩定復蘇創造了前提條件。
  與此同時,一系列靈活適度的宏觀政策“組合拳”出臺:
  包括減稅降費強度增強,1-8月份新增減稅降費1.88萬億元,有效減輕了市場主體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負擔。
  結構性貨幣政策實現精准滴灌,在沒有大幅降低利率的前提下,引導資金更多流向實體經濟,強化穩企業、保就業的金融支持。
  這些都有力支撐了前三季度「六穩」(就業、金融、外貿、外資、投資、預期)和「六保」(居民就業、基本民生、市場主體、糧食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基層運轉)目標的實現。
  還有中國經濟堅韌的底色和主動求變的創新精神。三季度,中國外貿同比增長7.5%,格外亮眼。  同時在國際疫情持續蔓延的情況下,不少中國企業針對海外“宅經濟”需求的增加,積極調整生產方向、擴大出口,特別是民營企業表現亮眼,例如前三季度廣西螺螄粉出口達到了去年全年的26.3倍,中國的速食、冷櫃等“宅經濟”商品,拉動了出口增長。
  而在複雜的國際形勢下,中國深化改革、持續擴大開放的腳步堅定不停。
  作為中國對外貿易和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之一,今年兩屆廣交會“雲”上舉行,運用先進資訊技術,兩屆廣交會讓海內外2.6萬家中外客商足不出戶下訂單、做生意。
  2020年版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7月下旬實施,全國清單條目從2019年的40條進一步縮減到了33條。我國在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中的排名從2018年的第78位躍升至2020年的第31位。
  上個月,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再擴容,新設北京、湖南、安徽三個自貿區,總數達到21個的自貿區,以更開放、更便利的制度體系,助力外貿進出口發展。
  此外,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深圳開展綜合改革試點,這些舉措合力勾勒出一個更高品質發展、更高水準開放的中國。對於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釋放出更多的動力和信心。
2020-10-21 09:17:06
阿楨
網路小說是否能成為中國對外文化輸出的成功案例? - 知乎

對於近年“美國人看網文”事件,網文是否能像日漫一樣成為主流?
  回應
 有潛力,但是現在不是。東南亞那些國家我不知道,但就我學校的美國同學沒幾個人讀過中國小說,,不說好萊塢了,就說日本,當年有龍珠/pokemon/哆啦A夢這種世界級IP 然後才吸引了更多更多的受眾,中國網路小說顯然沒有.
 文字和動漫一樣嗎?不說網文了,就拿最英日文暢銷書,中譯本讀過的一年能有幾本?
 所謂網路小說只是長篇章回小說在進入互聯網時代後所獲得的新的平臺,有幾個特點。一、作家群體更廣泛,小說創作已經從傳統的“文人”擴大到更多的階層。其二、作家收入有保障,收入頂尖的作家階層出現。其三、體裁多樣化。幻想小說從單一的武俠體裁發展到玄幻、仙俠、官場、奇幻、D&D、穿越、遊戲等等,更多更新穎的體裁吸引越來越龐大的讀者群。

網絡文學或將成為中國文化輸出的重要方式 2017-03-28 威鋒網

說到中國文學,四大名著曾被翻譯成不同的語言輸出到國外。不過近年來,就像是國內美劇需要依靠字幕組一樣,東南亞也出現一些翻譯組。不少的網絡文學開始出現了實體書,甚至搬上了大熒幕,就像近年來大火的《步步驚心》、《甄嬛傳》、《琅琊榜》等等作品。
美國好萊塢電影、日本動漫作品都是文化輸出的經典,同時也將其思想與文化帶到了世界。也許有天中國網絡文學也能成為一種文化載體傳播到世界上。

與日本文化輸出相比,中國差在哪裡?
  回應
真正能走向大眾的文化產品你得保證它好吃、好玩、好看,能和普通人的生活娛樂需求結合到一起,也就是所謂的通俗文化產品才行。日本文化輸出的主力是什麼?動畫、漫畫、遊戲、電影(早期)。我們熟悉的和服、藝伎、茶道、武士、忍者、壽司一類的日本傳統文化是隨著上述流行文化的載體傳播到外界的。

中國怎樣才能提高文化輸出?

中國對外的文化輸出一直是山水畫,京劇,孔子等我們中國人自己都不感興趣的事物,在國外也沒什麼影響,反倒是言情小說、抖音和中國化妝技巧在國外小火一把。文化輸出很難自上而下地規劃出來,它只能自下而上地生長出來。
2020-12-09 09:55:10
阿楨
臺灣能教好美國人漢語嗎 2021-04-16 環球時報作者:吳啟訥

  美一些國會議員近日表示,為抗衡孔子學院對美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力,敦促拜登政府擴大美台教育倡議,以臺灣學院取代孔子學院的漢語教學項目。
  實際上美國的漢語教學一直與美國的政治需求密切連結。二戰之前,中在美政治無足輕重,對中國文化和語言也沒多大興趣。二戰期間,政治和戰爭需要推動了漢語教學特色:不同于學術層次的漢學研究對閱讀的極高要求,美國人重視口語,為此特別發明了最接近英語發音的漢字耶魯拼音系統。冷戰後,官方為大學漢語課程投注大量資源,到70年代中期,每年已有超過1萬名大學生學漢語,中學生學習漢語的人數也有顯著的增加。
  提到華人移民的漢語教學。清政府在20世紀初到美國設立中文學校。民國時期,由華僑設立,用以教育華裔子弟的中文學校數量增加到數十所,學生人數遠遠高於在大學的非華裔學生。以1965年移民法案為界,前期多數教師只能教廣東話,後期教授普通話的師資人數倍增。1994年之前,普通話師資都來自臺灣,但教學內容集中在口語和相對簡單的閱讀上文化背景、歷史知識,集中在日常生活和常識層面,教學內容往往討好西人的東方主義想像,難以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層面。
  21世紀初,美國大學漢語教學規模快速擴大,並向中小學擴散。大陸國家漢辦的加入,使美國漢語教學有較大的提升。不過,面對中國發展,美國焦慮感陡增,於是從經政一系列打壓措施,要用臺灣的漢語教學取代孔子學院。
2021-04-16 09:15:25
阿楨
從技術層面上看,我美國做法是一種自我損害,冷戰時,來自臺灣的漢語教學師資,雖然沒有得到傳授深層中國文化的機會,尚能比較準確地把握語音、詞彙和語法的傳授。到後冷戰,超過30年的去中國化運動,臺灣的教學師資在很多層面喪失了對於中國文化的基本瞭解。僅有幾所專業機構的專業人士,能夠準確教授漢語語音和語法,派往世界的師資既不能使用中文拼音,也不能準確地教授漢語普通話。經過70年的分離,臺灣的漢語與大陸漢語詞彙出現了比較大的差異,如果美國學習者接受的語言竟然跟中國大陸現實出現鴻溝,那不僅是造成學習者的困境,更造成美國利益的損失了。(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啟訥)

孔子學院列表-維基百科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正式在韓國首都首爾成立。截至2020年7月31日,全球已有162國家(地區)設立了541所孔子學院和1,170個孔子課堂:
亞洲39國(地區),孔子學院135、孔子課堂115
非洲46國,孔子學院61、孔子課堂48
歐洲43國(地區),孔子學院187、孔子課堂346
美洲27國,孔子學院138、孔子課堂560
大洋洲7國,孔子學院20、孔子課堂101

肖鋒:請大家放過李子柒! 2019-12-11 新浪網

一個國家的硬實力,比如經濟和軍事,需要軟實力的配合才能走得久、走得遠。軟實力做得好的除了韓國,還有很多,比方說好萊塢電影和美國貨、美式生活方式,德國足球和德國製造。
中國製造靠什麼來行銷全球?孔子學院嗎?《新週刊》曾刊出過一個觀點“一萬個孔子抵不上姚明和章子怡”。(楨:?)
好了,現在終於出現了一個李子柒,可一個李子柒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一千一萬個李子柒來做“文化輸出”。
最後,我也希望輿論“放過”李子柒,不要給她強加過多標籤,李子柒取代不了孔子學院,更代表不了仁義禮智信和中庸之道。
至於孔子學院,則應該從李子柒的成功中獲得啟發,是時候改變傳播中國文化的姿勢了。
2007年我出訪德國時適逢央視熱播《大國崛起》,彼時正播德國的崛起,引發德國媒體熱議。“他們把俾斯麥時的德國當作榜樣”,德國報紙這個整版評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德國人要我們認識的是新德國,與時俱進的德國,正如其“歌德學院”(德國版孔子學院)的海報所展現的:老歌德一手持西門子手機,一手打開筆記型電腦,目眺遠方,若有所思。
2021-04-16 09:27:52
阿楨
與大陸打對臺 韓式泡菜中文正名「辛奇」 2021/07/23 中時

「韓聯社」22日報導,南韓文化體育觀光部在與專家討論後,俗稱為韓式泡菜的「Kimchi」,官方中文名稱已被正名為「辛奇」,以與中國大陸泡菜做出區分。大陸泡菜去年11月獲得國際標凖化組織(ISO)的認證,聲稱已成為「國際泡菜市場的行業標竿」。
根據報導,南韓文化體育觀光部22日宣布,「公共術語外語譯名規範」修正案已經生效,該修正案將原本「Kimchi」的建議中文譯名,自「泡菜」改為「辛奇」,以明確區別這兩種起源自不同地區的醃漬蔬菜食品。
在此案生效後,南韓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正式場合,都會將「Kimchi」的中文名稱寫作「辛奇」;不過此規定不會強制要求私人企業執行,僅是作為參考;南韓文化體育觀光部也特別指出,「Kimchi」在中國大陸地區銷售時,不能單獨寫成「辛奇」,因為根據大陸食品安全法規,在當地銷售的食品必須註明消費者熟悉的名稱,以免民眾誤解。
報導指出,南韓農林畜產食品部2013年便曾分析約4000個中文詞彙的發音、比對8種大陸方言,並徵詢語言專家和南韓駐大陸大使館的意見,認為由於中文沒有直接對應「Kim」或「Ki」音節的字,因此提出以「shi」作為代替;而在今年初的進一步討論中,認為「辛」代表辣味,「辛奇」又與「新奇」同音,因此決定將官方譯名改為「辛奇」。
大陸泡菜去年11月獲得國際標凖化組織(ISO)的認證,聲稱已成為「國際泡菜市場的行業標竿」,引發南韓民眾嚴重不滿。當時韓國農林畜產食品部便強調,該標準並不適用於「Kimchi」。
  回應
真好笑,南韓進口泡菜是出口的十倍,其中99%源於中國,改個78名字啊?
自卑感往往造成自大狂!
2021-07-23 08:17:37
阿楨
《自然》最新研究:日語、韓語等或發源于中國東北

2021-11-10,《自然》的研究指出,包括日語、韓語、突厥語、蒙古語在內等泛歐亞語系,全部起源自9000年前的中國東北遼河流域農業文化,幾千年來當地農民輾轉向東、向西遷徙,陸續抵達朝鮮半島及日本群島。
稱為阿勒泰語系(Altaic)的泛歐亞語系(Transeurasian)家族包含日語、韓語、蒙古語、突厥語等多種現代語言,這些語言的使用如今廣泛分佈在東亞朝鮮半島、日本群島,北至西伯利亞平原,西至西亞,長久以來這些語言來自哪裡、以及是否有關聯,一直是語言學家爭論的議題。
傳統上,學界認為這些語言開枝散葉,主要是經由遊牧民族從東部草原向西擴散而來,不過最新跨國研究認為,泛歐亞語系來自同一個祖先-9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遼河流域小米農民,而且是通過農業文化傳播。這個區域涵蓋現在的中國遼寧省、吉林省及部份內蒙古地區。
這份研究由英國、中國、捷克、法國、德國、日本、紐西蘭、南韓、俄羅斯、荷蘭、美國等11國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研究人員主要通過基因學、考古學及語言學等3個層面進行分析。
在語言學分析層面,研究人員在98個語言中建立超過250個和農業相關的辭彙概念,這些辭彙包括耕地、播種、種植、小米,從而確立源自農業文化的假說。
在基因學層面,研究人員分析23具古代遺骸,並且比對9000年前北亞、東亞住民的基因資料,研究證實“韓國與日本人有西遼河血統”。
在考古學層面,研究人員考察了中國大陸、日本、朝鮮半島、俄羅斯遠東地區255個考古遺址,評估當地陶器、石器、動植物遺骸等相似性,顯示青銅器時代的遼河西部地區和韓國的無紋陶器遺址、日本彌生遺址有關,顯示稻米及小麥種植文化早在進入朝鮮半島以前,就已經傳入遼東、山東地區,爾後再傳入日本。
研究第一作者、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比較語言學家羅貝茲(Martine Robbeets)表示,“接受某個人的語言、文化、民族起源自國界之外相當於放棄身份,這對人們來說並不容易。”
 回應
呵呵,這讓韓國人怎麼搞。
完了,棒子們的玻璃心該碎成渣渣了
你小瞧韓國了:東北自古以來是韓國的
你還是小瞧了韓國,看他們的教科書古代高麗地圖涵蓋了現在中國地圖的三分之二
2021-11-17 07:03:13
阿楨
韓國教授又來了:要在春節英文譯法中去掉“Chinese” 2022-01-29日

  春節將至,那個曾“碰瓷”抗議過泡菜、參雞湯、中國朝鮮族服飾百度詞條的韓國教授徐坰德,又來了。他聲稱,韓國等國也過春節,“Chinese New Year”的譯法不對,改為“Lunar New Year”才正確。
  中國官方外交部及官方媒體新華社的英文網站,對於“春節”、“農曆新年”,官方及權威媒體除了使用“Spring Festival”,還有“Chinese new year”、“Lunar new year”,以及“Chinese Lunar New Year”三種說法。
  春節來源中國農曆,是中國人的新年節日,後傳播到亞洲其他地區,大部分亞洲其他地區基本都採用了中國農曆作為慶祝新年時間的基準。在英語國家,一直被稱作“Chinese new year”,有時簡稱CNY,或者Spring Festival。但從2004年開始,美國加州的韓僑社群和越南僑胞社群開始積極舉辦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新年活動,以該民族國家在相似的時間舉辦主題類似的慶祝活動,呼籲官方及商業機構使用表意更多元的“ Lunar New year(農曆新年)”替換具有特定指向的“Chinese new year(中國新年)”。
  回應
農曆是哪個國家發明的?這麼淺顯的道理都不懂跟著湊什麼熱鬧!
【Lunar】代表月亮,【Lunar New Year】本質上是陰曆新年。問題是,農曆是【陰陽合曆】,其中節氣是陽曆,月份是陰曆,所以【Lunar New Year】是不僅是不準確的,更是荒謬的。
要不我們還是把“首爾”改回“漢城”吧,某個偷國真是得寸進尺,蹬鼻子上臉!
不能只改首爾為漢城,應該把韓國恢復為南朝鮮的稱呼
  相關新聞
哈薩克斯坦總統:我們將繼續研究中國,學習中文

韓國抗議為戰時強征勞工礦山申遺 日本仍強行推動

  據韓聯社首爾2022年1月28日報導,儘管首爾反對,但東京仍打算推薦一個曾與戰時強征勞工有關的佐渡島礦山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的候選地。此舉使得本就令人擔憂的韓日關係再次遭遇挫折。
2022-01-30 08:00:13
阿楨
朝鮮族穿韓服拿五星旗 南韓輿論炸鍋 2022/02/06 旺報

這屆北京冬奧,因為服裝引發的爭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先前傳出臺灣運動員黃鬱婷多年前在美國受訓時穿著中國隊好友的運動制服拍照,遭網友爆料出征。4日晚間的開幕式,一名朝鮮族女性代表身穿韓服,擔任傳遞大陸五星旗的國旗手,此舉引發韓國網民跳腳,指責中國侵佔韓國文化,大陸網友則不甘示弱反嗆南韓「沒有歷史常識」。
韓聯社5日報導,在北京冬奧的開幕式上,中國56個民族的代表身穿傳統民族服飾,一起傳遞大陸五星國旗。有韓國網友留意到,其中一名少女身穿一襲白色搭配淺粉色的韓服,他們為此感到生氣,指責中國企圖將韓服推廣為中國文化的產物。南韓網友強調,韓服屬於韓國,甚至有人發起連署,要中國停止扭曲韓服。
不只南韓輿論炸鍋,政治人物也加入爭論戰局。南韓執政黨、共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李在明也在臉書發文抗議稱:「不要覬覦文化,反對文化工程」;國民之黨總統候選人安哲秀也發文捍衛韓國文化:「韓服是韓國文化,敬告中國當局,不是漢服而是韓服」。
大陸網友不甘示弱,反譏南韓「沒文化」,並質疑:「朝鮮族的服飾什麼時候變成『韓服』,歷史學差了吧?」、「朝鮮族有什麼奇怪嗎,還有哈薩克族、塔吉克族和俄羅斯族,為什麼這些國家不糾結這些?」

美國《VOGUE》雜誌一條漢服科普帖,韓國線民破防了… 2022-02-04 觀察者網

2月2日,美國知名時尚雜誌《VOGUE》更新社交媒體Instagram 動態,向粉絲介紹近年來在中國受到追捧的漢服。然而此事招來眾多韓國線民的不滿,他們湧到評論區大肆謾駡,妄稱這是韓服,“中國在山寨”。
此事引起中國網友注意後,大家紛紛跑到《VOGUE》Ins評論區回應韓國線民。甚至有日本線民也看不下去了,發帖聲援稱韓國人竊取中日文化,是為了“克服自卑感”。
《VOGUE》在帖文中介紹,漢服這種被定義為中國古代漢人統治時期的服飾在社交媒體上越來越受歡迎,在微博上“漢服”話題的流覽量已超過48.9 億次,而在抖音(中國版)上,漢服視頻的流覽量已超過477億次。
《VOGUE》稱,“漢服運動”由中國的時尚青年引領,漢服愛好者的人數從2019年的356萬增加到了2020年的600多萬,幾乎翻了一番。
2022-02-07 08:44:08
阿楨
“大陸”一鍵替換成“中國”,臺灣出版社鬧了大笑話 2022-02-19 觀察者網

中時19日報導,臺灣知名的麥田出版社近日把一本大陸書籍中的“大陸”二字全部一鍵替換成“中國”。但實際上書中許多“大陸”都指的是“大陸板塊”的意思,結果鬧出了“哥倫布發現新‘中國’”“南亞次‘中國’”等令人噴飯的笑話。
如此“飛來橫禍”,讓本書作者、大陸學者曹雨相當氣憤,痛批臺灣出版社沒有職業操守,在校對工作上失職。眾多臺灣線民也就此事大加嘲諷,出版社上午發出道歉聲明,承諾會將新書全面下架並回收重制。
  回應
灣灣當局規定“外公”“外婆”不能用,理由是涉嫌性別歧視,而《外婆的澎湖灣》也只能叫《你他媽的澎湖灣》了。
不覺得可笑,只覺得可怕,台獨在洗腦

抹紅中性用詞 台灣五十步笑百步 2022/02/20 中時

「中共、中國、中國大陸、大陸、內地」,其實同中有異。「中共」強調的是黨的角色及政權;「中國」是在國際關係上慣用,如中美、中日、中歐關係;「中國大陸」或「大陸」,針對的是兩岸關係語境;「內地」則專指大陸與香港、澳門的關係,港澳人稱大陸為「內地」。
在民進黨抗中保台的政治正確下,原本中性的「大陸」一詞,這幾年突然被扣上紅帽子,但翻開《憲法增修條文》第11條:「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間人民權利義務關係及其他事務之處理,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1條也指出:「規範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之往來」。
兩岸都有網友亂出征
去年夏天東京奧運時,歸化台灣的前烏克蘭體操選手瑞莎,寫上「中華隊加油」,卻遭台灣網友洗版批評「誰跟你中華」,讓她趕緊改口「台灣隊」。
藝人小S使用「國手」一詞,則被大陸網友指是台獨,不過官媒為其緩頰,呼籲網民要「多多了解紛繁複雜的台灣社會,要學會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理性對待,防止好心辦壞事。」
務實處理分歧創契機
前陣子馬來西亞歌手黃明志的「玻璃心」一曲爆紅,暗喻大陸官方到民間社會在遇到敏感議題時的脆弱易怒,但反觀台灣在面對大陸時,有時也不遑多讓。
  回應
“大陸委員會”主席,如改成“中國委員會”主席,一定很多人血脈噴張?
2022-02-20 09:35:39
阿楨
黃涵榆:談《歷史不下課》對臺灣的啟示 2021.10.13 思想坦克

《歷史不下課》(The Lesson)是今年臺灣人權影展的參展影片之一,是德國導演霍恩(Elena Horn)2020年的作品。
導演發現,雖然德國官方的立場和官方的課程都承認納粹的罪行,但是德國社會和年輕族群的次文化,還是常看到極右派和排外主義勢力的興起。
年輕世代的德國人(包括導演自己)對於猶太裔家庭的歷史、生命經驗和他們承受的苦難的陌生和無知。導演甚至認為,德國民族罪惡和可恥的歷史並沒有真的結束,還持續在塑造年輕世代對現實的認知和感受。這當然是她拍片很重要的一個動機。
她原本打算以「罪惡感」作為影片的主軸。但是等到她回到家鄉弗倫登貝格(Fröndenberg)開始在她曾經就讀的高中拍攝影片之後,她的一些想法有了改變,連帶影響到電影的創作方向。
「過去就讓它過去」?
導演霍恩耗費五年之久,近身追蹤四個學生的學習歷程。學生們從最初在課堂上討論的氣氛頗令人不安,有許多小孩提到他們在家裡都避免談到納粹的話題,家人相信「過去就讓它過去」。
學校安排學生到附近的薩克森豪森(Sachsenhausen)集中營參訪,希望能讓他們了解過去就發生在他們居住的地區的殘酷罪行。有一個班級把集中營的設計看成是一種美學實作,也有一個班級把這樣的參訪當成沒意義的例行儀式,而不是什麼哀悼受害者和反思歷史的時刻。
「希特勒沒那麼壞」?
學生從一些人那裡聽到和學校歷史課程有所衝突的觀點,有學生就提及她的足球隊友和教練們認為「希特勒沒那麼壞」,或者歷史課本有關大屠殺的部分都是謊言。有的學生親眼目睹地方上的一些新興的極右派組織發展成新納粹的足球流氓,而以足球聞名的多特蒙德甚至吸引不少新納粹份子。還有學生甚至發現自己的家族和納粹有所牽連。
臺灣轉型正義教育的啟示
灣觀眾對於影片中「過去就讓它過去」、「希特勒沒那麼壞」的說法恐怕再熟悉不過了,如同柯文哲經常掛在嘴邊的「現在好好的,幹嘛一直講過去?」,如同國民黨一直強調「沒有蔣介石,臺灣今天早已被共產黨統治」、「蔣介石有過已也有功」之類的說辭。
這幾天吳淡如那一番「讀國中女兒不認識孫中山」的感慨與憤怒…扭曲的史觀令人嘆為觀止。
  回應
228紀念館通常沒幾個人去參觀,學校畢業旅行幾乎也不會安排一個景點,校外教學就是露營而已
若不分清德國「納粹屠殺」和美台「白色恐怖」的差別,那正義就只是賣山寨貨的廣告詞。
台獨壟斷二二八/白色恐怖
2022-02-20 09:57:30
阿楨
只略古詳今,就器識短淺 2020/09/23 中時 林谷芳

國中歷史課綱「去中國化」是個不爭的事實,可教育當局卻可以大剌剌地說編輯落點在「略古詳今」,在培養「世界公民」,其言雖大,卻就是司馬昭之心的文飾之詞。即便「略古詳今」與「世界公民」,與「普世價值」、「進步價值」一樣,率爾認定,就會被它牽著鼻子走,還自以為是。

來自民間的「古典自救」 2021/05/06 中時 林谷芳

的確,這幾年的「去中國化」令人心驚,從商周到隋唐,歷史課本可以用4頁精簡帶過;雖美其名曰略古詳今,但中國文明定型就在周代,秦統一天下在政治史、文化史的意義尤大,漢朝是如今漢人所以稱為漢人的原因,而春秋百家爭鳴,正如希臘的諸哲競秀,後世從哲思到行為都奠基於此,很難想像西方的歷史課本會以4頁就「打發」掉希臘!
會如此,當然是有人想盡快徹底拔除台灣人身上的中國因子,然而,講的是中文,就算台語,也是漢語的一支,姓的是中國姓,拜的是中國神,親屬結構、社會組織、思維特徵,多是受中國文化影響,又如何能徹底拔除?
拔除不可能,換來的卻是抹掉古典之後的台灣。古典是歷史的縱深、文化的積澱,缺此,社會就短淺,國族認同也將經不起考驗,文化更不可能長遠發展。
好在,台灣的民間社會也不完全坐以待斃,最近一群有心人就以自己的力量做了民間的「古典自救」。它是由長年推動「漢字文化」的漢光文教基金會贊助,「一爐香文化事業」策畫製作,共同推出的《理想的讀本》。國文部分已編四冊,每冊選讀15篇選文,包括固定比例的文言文與古典詩詞,近現代創作或翻譯的白話文與現代詩歌,希望藉由這些作品,詮釋文字之用、文學之美、文化之豐,讓古典與當代成為不中斷的連續體。以第二冊為例,古典部分有莊子的哲思;孔孟的雋語;左傳、顧炎武、諸葛亮的策論;李白、李清照等的詩詞6首;柳宗元、唐代傳奇的古文。當代則選了紀弦、商禽等的新詩3首;西西、鍾芳玲、黃春明的散文與小說;世界文學有維吉尼亞.吳爾芙與海明威的作品。範圍及於古典與當代,具體反映了對學子國文涵養的整體想定。
2022-09-17 08:15:16
阿楨
誰說摺扇從朝鮮半島傳入中國? 2022-11-02 孟暉

折扇早在戰國時代就出現了。1976年,河北戰國時中山王墓出土一具青銅折疊儀仗扇架,高13釐米,寬20釐米,在青銅弧形框架上,通過活軸裝有五支青銅扇骨,利用活軸,可以開合。
這種儀仗扇到漢代稱為五明扇。據《鄴中記》記載,十六國時代,石虎讓巧匠用雲母片做五明扇的,把五明扇合攏起來,五層雲母扇面的彩繪花紋就疊映在一起,清晰可見。

摺扇是中國發明的還是日本人發明的? 2017-04-08

一、《漢書》記載:然敞無威儀,時罷朝會,過走馬章台街,自以便面駙馬。理由是駙馬是揚鞭抽打馬,所以才要合攏摺扇才能趕馬。不過,駙馬是輕撫,《三國志•魏書•武帝紀》:駙手歡笑。
二、《晉書》卷二十九《文苑•袁宏》:謝安取扇贈袁巨集,袁答曰:“輒當奉揚仁風,慰彼黎庶。”後來摺扇雅稱仁風。但是,魏晉時期,清淡之士盛行執麈(zhǔ)尾(扇子)談玄論道。
三、摺扇在北宋由日本發明傳入中國,具有豐富的史料證據證明。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說道:摺扇謂之倭扇,本出於倭國也。

摺扇_百度百科

南朝的《南齊書•劉祥傳》説:褚淵以腰扇障日,元初胡三省《通鑑注》解釋“腰扇即摺疊扇。” 晉朝吳聲歌曲《夏歌二十首》:疊扇放牀上,企想遠風來。
由於中日文化交流,日本逐漸掌握製作扇子的技術,《宋史•日本傳》記載,端拱元年(988年)二月八日,倭國僧侶嘉因在汴京(開封)覲見了宋太宗,獻上檜扇22把等珍貴的禮物

中國扇子的起源和歷史 2017-10-31 棟藏閣主 發表於收藏

扇子最早稱「翣」,在中國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它起初不是用來納涼的,而是一種禮儀工具。慢慢
演變出團扇和摺扇,但摺疊他的起源卻是眾說紛紜
源於日本說
蘇轍《楊主簿日本扇》:「扇從日本來,風非日本風。」
北宋鄧椿在畫史提到,北方有一種高麗扇,用鴉青紙做成,可以摺疊,上面還繪有圖畫。這裡所說的高麗扇,實際上是從日本傳過去的日本扇。
2022-11-03 09:21:57
阿楨
故宮改頭換面去中國化 民憂毀容 2022/11/06 中國時報 李怡芸

故宮的破損文物可待修復,而故宮的建築修復及再利用計畫,又會讓故宮「修復」出什麼樣的面貌?
臺北故宮正館自民國54年創建,幾經擴建仍維持原建築師黃寶瑜的設計,外觀呈中國宮殿式,並於109年10月26日登錄為歷史建築,近年故宮因正館展覽空間不足,先後提出「大故宮計畫」、「新故宮計畫」,然而今年9月23、24日舉辦的故宮建築修復及再利用計畫說明會上所公告的設計圖,卻令附近居民及關心故宮者大嘆:形同毀容。
據故宮簡報,修復後的故宮正館將在1樓前方廣場新建大片玻璃建築為入口亭,不僅現有〈懷素自敘帖〉玻璃帷幕被取代,且大片灰色屋頂與原有建築的米色宮牆不協調,也遮蔽2樓宮牆特色及空間高度的視野美感。館內則1樓到2樓的迎賓大樓梯拆除,4樓三希堂地板打洞,在內部形成一個挑高4樓的八角中庭。
對此案持反對意見者認為,故宮主體修復應是以漏水、管線修復、結構補強為要,然而故宮所提出的計畫卻破壞了原歷史建築群的完整;在57年的舊建築中做出挖地板等大規模拆除工程,是否會破壞結構也令人憂心,且修復後的主館展覽空間也未獲大幅增加,根本是以修復之名將建築外觀「去中國化」。
文資團體指故宮的修復再利用計畫已違反《文資法》第34條,且兩場說明會資料未事前公告,牽涉專業部分根本無法有效溝通,事後公告的簡報檔也未有詳細文字說明,批評故宮的說明會只是在走程式,無意尊重民意團體,對臺北文資審議初步通過憂心忡忡。
臺北市文化局則回應,該案規畫新建入口亭位置位於故宮歷史建築範圍內,不適用《文資法》第34條,而該案前經文資委員專案小組初步討論,並請故宮補充資料,後續仍須由文資委員討論進行表決後,始能確認通過與否及需修正內容。
2022-11-06 09:11:59
阿楨
遭批丟台灣人臉 李立群:是去發揮台灣文化 2022-11-14 TVBS新聞

資深藝人李立群,今年7月從大陸回到台灣,過著半退休的生活,宣布不會再回大陸拍戲,而在台灣的生活仍時常拍抖音分享日常的他,被台灣網友罵是「牆頭草」丟台灣人的臉,對此李立群不忍反擊,表示憑什麼說他是牆頭草,他是去發揮台灣人的文化底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CAObM3wTdc
  回應
李立群是非常專業有才能的藝人, 藝術不分國界 我支持所有到全世界發展的台灣藝人為國爭光!
我記得李立群說非常想演台灣劇本,奈何台劇根本沒有老戲骨發揮的空間。
丟台灣人的臉的是那些罵人的人最丟台灣人的臉
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李先生網路平台抒發自己的想法,本來就會有正反不同的意見。
不可人身攻擊是言論自由的前提,不可將極端獨臺的意識形態強灌在所有台灣居民!
不用政治評論藝人,政治只是短時間的,不需要太在意
一個優秀台灣資深演員~卻要被一群無腦側翼汙辱!!!
套一句民進黨現任參選桃園市長候選人鄭運鵬的經典名言,被掛上中國台灣,這只是我的人生閱歷之一。
這就是人性的弱點,自己可以,別人不可以
2022-11-17 08:40:29
阿楨
台灣在動!蘭嶼、綠島每年西移逾七公分 2022-11-12 台視新聞

【發現科學】今天的發現科學專題:中央氣象局建置了超過160個「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測站,發現在地震前後,台灣地底下的斷層都會移動,像是蘭嶼、綠島,移動最明顯,每年往西移動約7到8公分,形狀會慢慢拉長,可能會從「蕃薯」逐漸變成「香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rJpM-o61jQ
  回應
嗯,台島回歸祖國了
雖然地在西移 但我們心卻在東移...
  相關新聞資料
臺灣會移動?! 氣象局長鄭明典證實...往「這國」方向移動... 202-21-14 TVBS (回應:蕃薯本體也響應南進政策? 還好不是向支那共匪區靠近,嚇死我了!)
台灣真的在移動!網友high:離中國越來越遠? 氣象局澄清,要失望了!
2022-11-18 08:51:25
阿楨
新清史們想把清朝從中國分割出去,清朝重新界定了“中國” 2022-11-01

清朝國祚綿長之根本原因是:(1)將邊疆納入版圖,通過宗教和政治紐帶,而非訴諸暴力,消除了遊牧部落威脅;(2)繼承了前明正統,尊重士人特權、認同儒家理念,贏得地方精英忠誠。鮮卑族建立的北魏(386-534)、契丹人遼朝(907-1125)、女真人金朝(1115-1234)、蒙古人元朝(1271-1368),清朝最長(1644-1911)。
  回應
以清為例,日本如果侵華戰爭最終獲勝,是否是中國正統?
乍一看像是,仔細想想,根本不可能發生。清在文化上相對中原王朝落後,入主中原會融入中原體系。而日本以亞洲第一自居,他們會拿清來表示法理性,而實際上是來搶劫,只是藉口而已。

中國古代的忠義是不分物件的,無論這個王朝是不是正統 2022-12-03

【本文來自《是否認同《出師表》的忠義,其實就代表了這個人是否認為季漢是正朔》評論區】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忠義”與物件無關。比如,伯夷、叔齊兩兄弟不食周粟的故事:殷商滅亡,二人不服從周朝統治,仍忠於殷朝,發誓不吃周朝的一口飯,活活餓死在首陽山。各自的臣民就應當忠於自己的政權,否則就是貳臣。清朝為維護自己統治而編寫的《貳臣傳》也是這一邏輯的體現。
  相關資料
 〈島中對〉諸葛亮在〈隆中對〉分析當時天下大勢,前段三分天下是歷史實然、後段以蜀國統一天下則是其應然願望,在此〈島中對〉以生物演化和中國歷史的實然來分析兩岸大勢。
 〈中外文明實相〉中國文化的應然是民本(君輕民貴選賢與能,實然多昏君汙吏)革命(天命無常有徳者得之,實則改朝換代而已)天下統一(實則地方不斷分裂,尤其清末民主國族論之魔盒一開、獨素難收、至今藏疆港台毒癮不時發作)以文化判夷狄(故文統才是正統,實則以父系血統),故見商(東夷)周秦(西戎)楚漢(南蠻)五胡蒙元滿清(北狄)等先後入主中原,滿清比蒙元認同中華文化,故清國命長296年(1616努爾哈赤建立王朝稱汗-1912),而開創最大版圖的元朝只97年(元世祖1271定都元大都-1368元惠宗出亡),唐雖胡化但自認父系是漢族。
https://mypaper.pchome.com.tw/souj1/post/1380135413
2022-12-04 08:43:11
阿楨
全球飲食報告揭露最危險的飲食習慣 2022-12-12 阿淇博士

反式脂肪、燒烤、紅肉、糖都不重要,最可怕的是華人重鹽重油飲食
  回應
中國各地不太一樣,西北鹽油還好。西南及中南部重油重鹽。東南沿海飲食清淡,山東鹽略高。東北低油,多豆製品。我在江浙,甚至覺得臺灣水果過甜,日本拉麵過鹹。
不難理解,中餐很多高鈉的調味料和醃製和發酵食品。
日韓醃漬物多,胃腸道癌也多。
以前在日讀書,日人也重鹹重甜.拉麵.味增湯.醬菜..蛋糕甜點.
可是,日本人不喝拉麵湯
我去日本,他們都把湯喝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t2fvo1kTJc

韓媒稱“稻種是從朝鮮半島傳到日本”,日線民不樂意了 2022-12-13

近日,韓國《農民日報》介紹“高陽家瓦地稻種”讓韓國有了“5000年的農耕歷史”;讓“中國→朝鮮半島→日本”的稻種傳播路線有了根據,而日本主張 “中→日→朝”失去可信度。
  回應
有什麼好爭的?反正源頭都是西亞。
小麥的起源地是中亞,分別向東、西傳播。但水稻是東亞起源,中國已發現1萬年。別被西方的所謂“歷史”洗腦了。
怎麼老有一堆人想給中國文化找個外國爹?這麼不自信的嗎?
幸虧中國出土早,否則水稻又成了外面傳入的了。

朋友請我去吃一家豬蹄店,到店發現服務員都是維吾爾族同胞 2022-12-13

這才是正常的情況,這種情況在新疆逐漸變多,可能因為信仰的問題,你不能吃,但並不妨礙你借此謀生,就像哈薩克很多穆斯林養豬出口換取外匯。更不能把這種全球絕大多數人都在吃的東西污蔑為髒東西,用它去劃分人群、製造隔閡。
  回應
和一個回族朋友談過,他說好多都是誤解,《古蘭經》禁忌的食品:自死物、溢流的血、豬肉和“誦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動物”。比如豬肉,穆斯林不能吃和經營,但不干涉別人吃和經營。再比如,“誦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動物”,包括雞牛羊肉、魚類、海鮮等等,在現在的生活中真是不好辦。
2022-12-14 09:36:17
阿楨
連春節都想搶!?春節英文Lunar new year的背後是去中國化、西媒配合韓國搶佔春節定義權!
  回應
 我們的外交部和教育部對於一些中國特色文化的外文翻譯應該制定統一標準,督促國內文藝和新聞出版機構遵守標準。
 磊哥這集講的太及時了❤澳洲前幾年就改為Lunar New year,因為有韓國人和越難人寫信給州政府要求改名,說Chinese New Year 不是中國春節,Sydney 的華人社團也抗爭不過州政府的硬改,去年春節Sydney 的唐人街就掛滿了青白燈籠,好像清明祭奠的感覺透著一股陰森森的味道,太可惡了,簡直就是汙濁不堪的死垃圾只會偷我們中華文明
 國家應該制定一套準則,引導外國人祝福中國節日時標準用詞,避免有人找藉口翻譯錯來推卸,
 數百年來,Chinese New Year 在世界上一直被稱為Chinese New Year,直到十多年前,韓越開始推動將其改為Lunar New Year,這與中美關係的惡化和對文化挪用的疏忽態度不謀而合。 美國黑人特別警惕白人挪用他們的文化,文化享用(Cultural sharing) 和文化挪用 (Cultural appropriation)很大差異。前者是正常的人性,後者是故意的政治把戲。
 台灣人「過的農曆年是Chinese New Year,與中國自古以來一致」,「農曆是陰陽合曆」,「伊斯蘭過的陰曆年才是 Lunar New Yea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QjikKzFspg
  回應相關新聞
新年不再屬中國雪梨正式將「中國新年」更名為「農曆新年」2019-02-05
2023-01-18 08:05:07
阿楨
'23.01.20趙少康 關中談「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r6nKF6aaHM
  相關新聞
高盛:2035年陸超美世界第一 2075年印度第二

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冷戰後美國外交政策的檢討 關中 時報出版
  內容簡介
美國神話變成謊話,美國民主變成笑話。
美國的資本主義其實是戰爭的資本主義、
掠奪式資本主義和贏者通吃的資本主義。
美國一向自認自己的偉大,自認是「山頂之城」、「希望之地」和「天佑之國」,「美國第一」是永遠。冷戰之後,美成唯一霸權,不允許他國挑戰。
  美是最霸道的國家,有著強烈的優越感和使命感,自認是「例外」:有使命去宣揚基督教和教化落後的國家和人民;只相信資本主義,排斥非資本主義國家;以「利他主義」來包裝美國的自私自利,以「自由、民主和人權」、「解救被壓迫的人民」為口號,在海外打仗,其實都為自己的利益。
  本書分析美後冷戰外交政策的失敗,使美享有的「單極時刻」不到20年便被消耗殆盡,「大美和平」曇花一現。
  ●像是北約東擴、攻打伊拉克、阿富汗戰爭、推動以巴和解、北韓的核武問題、與中國的「化友為敵」等等,分析美國由勝而衰的原因。
  ●美外交精英集團──「美國戰狼」,評價美國的五位總統及外交政策上認知的錯誤。
  本書詳解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並整理許多學者跟專家的論述!
  肯楠(George Kennan)
  敵人對美的危害,遠低於來自美國政治菁英們的幻想。
  季辛吉(Henry Kissinger)
  冷戰後,美國首要工作是妥善處理俄中問題。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
  美不可過度伸張武力,要爭取俄留在西方陣營,俄不能失去烏克蘭。爭取俄中合作,並以日印牽制中國。美最大夢魘是中俄和伊朗的合作。
  漢廷頓(Samuel Huntington)
  冷戰後,世界進入多極和多元文化並存時代,美應接受非西方文明,並尊重多元文明。西方文明的沒落,主要是道德敗壞、文化墮落和政治分歧。
  佛格森(Niall Ferguson)
  美未能記取歷史教訓,帝國不能只靠武力,還需正當性。美入侵伊拉克是公然說謊,在伊建立民主也是神話。中美,合則兩利,分則兩害。中國的文化是難以匹敵的力量。
  卡布蘭(Robert Kaplan)
  中國崛起沒有任何不合法和不合理之處,東亞現狀不能視為理所當然,分裂國家經常會以出乎意料之外的方式統一。
2023-01-21 08:48:48
阿楨
杜正勝沒有說出的貓膩 2023/02/06 胡文琦

號稱史學泰斗、中研院院士的杜正勝透過史學方法來分析爬梳「『中國』擴張模式的3步驟」,得出的結論分別是「征服」、「治理」與「文化改造」。杜正勝表示,中國也正用這些步驟對待維吾爾族與藏人等,若台灣和中國大陸統一,「即使簽署和平協議,台灣也會面臨『同樣命運』」云云,並評估中國屆時會對台灣所施行的策略最重要的即是「思想改造」。
暫不論杜正勝有無既定刻板的意識形態與有色眼鏡,乃至是暫時拋開筆者與杜先生對「中國一詞」的定義與期許不同,甚至現在的民進黨中央政府亦就是在進行「同樣『去中化』的『思想改造工程』」不說,其一席「即使簽署和平協議,台灣也會面臨同樣命運」的中文邏輯則顯然大有貓膩,與刻意無病呻吟的強烈嫌疑之處。
一來,杜先生並沒有誠實的講述「就在出現同樣命運」之前,台灣因自身各種應對方式,所可能出現的不同程度、範圍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評估,二來,一個充滿弔詭又帶點無奈的文義即是,既然台灣無論如何努力,唯最終的命運「都肯定仍是『被征服』」的進入所謂「中國擴張模式3步驟」的話,那麼,執政黨乃至是領導人又究竟該如何盡最大可能,來爭取台灣最大的福祉利益與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呢?直言之,杜正勝就只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罷了。
  回應
杜說的擴張模式的3步驟-「征服」、「治理」與「文化改造」不就是冥盡黨在中華民國的台灣地區一直在幹的鳥事。
杜把冥盡黨在中華民國的台灣地區一直在幹的擴張模式3步驟-「征服」、「治理」與「文化改造」事實統統都洩露了說出來了...
三隻小豬都是成語的垃圾院士,其水準…,笑死。
令人懷疑所謂院士是否只是因為政治正確才上位,應該考慮取消杜的院士資格吧?
這不是西方的普世價值嗎?靶都已經畫好了,不就一直射箭就行
2023-02-07 08:16:23
阿楨
有博主挑戰在香港一天只說普通話,結果遭遇了這些歧視…2023/02/09

刷到一個視頻:因為有很多網友都說自己在香港講普通話遭遇歧視,於是這位博主想挑戰試試,看看自己在香港一天只說普通話,會遭遇怎樣的對待。
原本押金500的酒店,但是這位博主用普通話辦理入住,前臺收了1000的押金。
去買喝的,問有沒有人,明明聽到了卻沒搭理。
去逛香港最大的連鎖鞋店,博主的朋友試了幾雙鞋子,想讓店員幫忙把同一雙鞋子的兩個碼拿出來,結果店員說,“你先把地上你試的那些鞋擺回去,我再給你拿你要的碼”。博主的朋友買了其中一雙,付完款回來,那位店員卻還讓他把地上剩下的兩雙鞋裝回盒子裡,擺好再歸還。
對於這位博主的遭遇,許多內地網友表示憤怒,還有不少網友也講述了自己在香港的遭遇。
有沒有近期去過香港的朋友?在香港講普通話真的會被歧視嗎?
  回應
說一個發生我自己身上的事,和物件一起到香港酒店辦理入住,我說普通話,工作人員頭也沒抬叫我排隊,可前臺也就幾個客人也沒人排隊呀。對象立馬換成英文說要辦理入住,工作人員立馬抬頭,微笑,辦理手續,還叫來人幫我們般行李,熱心問我們要不要他幫忙換港幣,我們辦完手續,物件用普通話說了一句,謝謝,工作人員臉瞬間由睛轉陰。
幾年前在香港待過一小段時間,和朋友有個調侃:在香港買東西,說英語,打5折;粵語,8折;普通話,加價。因此,很多內地友人在買東西時,不說“這怎麼賣?”都問“how much”。確實,很多港人對說普通話的極不友好,有的即使聽得懂,也當聽不懂或者聽不見。在一些中高端商場,這情況還不那麼明顯,有的櫃姐、櫃哥態度非常之好,比港匯恒隆、靜安嘉裡的都要好太多;而在一些低端消費領域,比如普通飲食門店,這情況就很是常見了。香港一些飲食門店服務業的態度本來就差,聽到顧客說普通話,經常沒什麼好臉色。
2023-02-10 08:48:58
阿楨
有博主挑戰在香港一天只說普通話,結果遭遇了這些歧視…2023/02/09

刷到一個視頻:因為有很多網友都說自己在香港講普通話遭遇歧視,於是這位博主想挑戰試試,看看自己在香港一天只說普通話,會遭遇怎樣的對待。
原本押金500的酒店,但是這位博主用普通話辦理入住,前臺收了1000的押金。
去買喝的,問有沒有人,明明聽到了卻沒搭理。
去逛香港最大的連鎖鞋店,博主的朋友試了幾雙鞋子,想讓店員幫忙把同一雙鞋子的兩個碼拿出來,結果店員說,“你先把地上你試的那些鞋擺回去,我再給你拿你要的碼”。博主的朋友買了其中一雙,付完款回來,那位店員卻還讓他把地上剩下的兩雙鞋裝回盒子裡,擺好再歸還。
對於這位博主的遭遇,許多內地網友表示憤怒,還有不少網友也講述了自己在香港的遭遇。
有沒有近期去過香港的朋友?在香港講普通話真的會被歧視嗎?
  回應
說一個發生我自己身上的事,和物件一起到香港酒店辦理入住,我說普通話,工作人員頭也沒抬叫我排隊,可前臺也就幾個客人也沒人排隊呀。對象立馬換成英文說要辦理入住,工作人員立馬抬頭,微笑,辦理手續,還叫來人幫我們般行李,熱心問我們要不要他幫忙換港幣,我們辦完手續,物件用普通話說了一句,謝謝,工作人員臉瞬間由睛轉陰。
幾年前在香港待過一小段時間,和朋友有個調侃:在香港買東西,說英語,打5折;粵語,8折;普通話,加價。因此,很多內地友人在買東西時,不說“這怎麼賣?”都問“how much”。確實,很多港人對說普通話的極不友好,有的即使聽得懂,也當聽不懂或者聽不見。在一些中高端商場,這情況還不那麼明顯,有的櫃姐、櫃哥態度非常之好,比港匯恒隆、靜安嘉裡的都要好太多;而在一些低端消費領域,比如普通飲食門店,這情況就很是常見了。香港一些飲食門店服務業的態度本來就差,聽到顧客說普通話,經常沒什麼好臉色。
2023-02-10 08:49:32
阿楨
大陸弔唁團今日在江蘇宜興大覺寺弔唁星雲法師

2023-02-12,大陸弔唁團在佛光山祖庭江蘇宜興大覺寺弔唁星雲法師。弔唁團團長、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副主任龍明彪,中央統戰部有關機構負責同志,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演覺及星雲故鄉江蘇省各界代表出席弔唁儀式。
弔唁儀式上,弔唁團與佛光山住持心保法師等視頻連線對話。龍明彪表示,弔唁團原本昨天一早去臺灣,能夠到佛光山與星雲法師做最後的告別,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無法成行。
心保法師表示,大陸弔唁團原本計畫不遠千里、克服種種困難親赴臺灣佛光山弔唁,幾經周折最後未能赴台,決定到佛光山祖庭大覺寺追思致意,這份情誼佛光山弟子無盡感謝。家師家國情懷深厚,堅守民族大義,珍視兩岸同文同種的同胞情誼,一生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人間佛教為使命,對自己的故鄉始終充滿感情。佛光山弟子將繼承家師的夙願,為推動兩岸佛教交流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回應
美國怕氣球,臺灣怕和尚
2023-02-13 08:49:31
阿楨
為什麼西方考古研究都愛去希臘搞發掘?

所謂古典考古學,就是針對古希臘的考古研究。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8世紀,德法英都試圖通過對位於希臘和義大利的古典文明遺址的發掘研究,彰顯自己與西方文明之根的密切聯繫。
  回應
就是一幫蠻族崛起後,強行把自己塑造成古希臘繼承者,用古希臘文物和歷史給自己貼金,這種行為甚至都不如日本棒子越南自稱所謂的中華正統,畢竟算是正經跟著中國學的。
2023-02-27 07:40:50
阿楨
滬上阿姨外包裝旗袍圖被質疑不雅,大家怎麼看?
  回應
民國的旗袍衩開的更低,基本都是膝蓋以下的,越南的奧黛是會開叉開到髖以上,但奧黛本質是上裝
圖上的這個坐姿仿佛是專門把裙擺掀起坐在椅子上,這既不雅觀,也讓人懷疑設計者的初心。
仁者見仁,淫者見淫

旗袍是漢服嗎?- 知乎
  回應
旗袍是民國時漢族婦女製作的西服,糅合的是滿元素,只能算是時裝,不是漢服。
自古漢族一直在與其他民族繼續融合,服飾也不斷創新,像唐的翻領袍,明的拽撒,都是經過漢族改良後的服飾,中華民國建立以後,滿族女性的服飾不也被漢族改良成旗袍了嗎?希望各位不要帶有過多的民族主義

旗袍-維基百科

旗袍於1921出現,1925年開始流行,因為旗袍讓女子能穿著原本只有男性才能穿的「袍子」,在清朝末期體現了男女平等,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成為女性國服。20世紀前葉,旗袍在上海的上流社會非常風行,是名媛聚會社交的標準配備服裝。這股風潮還傳到了香港,由於上海和香港外國人數量眾多,導致旗袍最終在外國人眼中成為「代表中國女性的服飾」。

漢服、旗袍、唐裝,哪一種更能體現中國女性美? 2022-06-26

客觀地說,僅就襯托女性身姿來說,最讓人感覺身姿曼妙、婉約妖嬈,排第一位的,除了旗袍,還有誰?正因為此,在很多大型的國際舞台上,旗袍絕對是一枝獨秀的存在。比如范冰冰在戛納電影節穿的這身黃龍改良旗袍,就絕對亮瞎了一眾歪果仁的狗眼。此外,劉濤、金星、迪麗熱巴、唐嫣、倪妮等人,也都是旗袍的粉。以至於在國際場合,很多人認為:旗袍=國服。但是,很快就有人說了:旗袍是滿服改良而來的,哪裡有資格當國服?
有著東方韻味,又兼具西方的性感,中國旗袍在世界的接受度上,算是最高的。就連很多歐美明星,都在公共場合身著旗袍,比如:伊麗莎白•泰勒、帕麗斯•希爾頓、凱莉•米洛、艾瑪•沃特森、珍妮弗•洛佩茲、比約克、濱崎步……
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瑞典女運動員出場服裝選用的就是中國旗袍,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現總理李顯龍父子的夫人,也都以旗袍做為禮服。
旗袍,堪稱服飾審美上較為成功的東西合璧產物。
近年來,伴隨民族復興,漢服復興的呼聲也是越來越高,隨著漢服運動的興起,自帶仙氣的漢服越來越貼近我們,其更加古老濃厚的東方韻味,也是「漸漸熏得遊人醉」。
與其去黑旗袍,說旗袍的緊身、露大腿等與傳統中國的審美不相符,不如多關注一下因為旗袍在國外給中國帶來的文化影響力。
2023-02-28 07:09:49
阿楨
相關新聞資料
範冰冰消失5年2023/02/23登柏林影展紅毯曝「超仙近照」!緊身旗袍全現形 網嗨翻:女王回歸

越南長襖奧黛-維基百科

中國明代的服裝風格影響了阮朝的越南人,他們開始穿明清時期漢族的長袍和褲子。20世紀20年代的越南長襖又在原有的中國款式上加入了貼身且緊湊的褶襉。

迪奧被指抄襲馬面裙?文化挪用如何界定? 2022-07-18

近日,奢侈品牌迪奧Dior旗下的一名韓國設計師設計的一款中長半身裙,由於採用的是前後交疊剪裁的設計理念,網友認為是抄襲了中國的“馬面裙”,設計師卻稱其為“Dior標誌性廓形 ”。
“馬面裙”的記載最早見於《明宮史》:“曳撒,其制後襟不斷,而兩傍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者,往兩旁起”。如今國內的一些漢服商家也在售賣。
  回應
旗下的一名韓國設計師? 這就不奇怪了
人家抄襲我們的,是好事啊,怎麼有些人如喪考妣?
用了我們後,卻說是自己原創的。你懂這個後果嗎?以後我們用這個設計就說我們是山寨的,或者他以後申請專利,不准我們用?

網紅曝韓服漢服差異!小粉紅狂嗆南韓超愛偷 2022-02-19 民視

中國北京冬奧,開幕式時一名代表「朝鮮族」女子穿上傳統服飾,引起南韓國內不滿情緒,爆發中韓「文化掠奪」論戰。中國知名百萬網紅「十音」穿著漢服擔任知名雜誌模特兒,再度引起南韓網友砲轟,為此她拍攝影片解釋韓服、漢服差異,讓小粉紅們歡欣鼓舞,大酸「韓國有夠愛偷」。

漢服韓服之爭,誰偷了誰的歷史? 2021-01-25

近年有關中韓傳統文化的爭議不斷出現,除了“泡菜之爭”,如由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引起的“中韓端午之爭”、韓國“中醫申遺”事件等。
2023-02-28 07:18:51
阿楨
仙俠進入亂紀元

2021年的《千古玦塵》豆瓣評分5.8,2022年的《沉香如屑》豆瓣評分5.9。仙俠失去了既定的類型號召力,進入了亂紀元。

中國劇出海東南亞:古裝劇贏了

他們覺得那時的中國文化是非常鼎盛且富有魅力的,另外是這些劇作國外是拍不了的。比如《陳情令》被翻譯成13種語言在多個國家播出,很多觀眾都沉迷在劇中的古典國風魅力之中,所以我覺得還是要對國產內容有信心。

對於近期詆毀滿江紅的事情,我有點個人的觀察

1.針對導演的,但凡張藝謀的作品,總有一群人會出來說三道四。 2.商業行為,有些商家就喜歡玩這種低級的商業行銷,一拉一踩之間,達成自己的目的。 3.不排除確實有從電影本身喜好的評論, 我兩部電影都看了,包括我的家裡人,一致認為喜歡滿江紅更多一些。
  回應
2023年春節檔票房大戰:44.2億《滿江紅》向左,38.57億《流浪地球2》
2023-02-28 07:24:28
阿楨
寒竹:漢王朝與羅馬帝國的後世命運為何迥異?復旦大學研究員2023-10-27

關於漢王朝與羅馬帝國的比較,歷來是中西方文明比較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在中國,漢王朝之後,華夏民族常常自稱漢人,漢語則成了中文的別稱。漢亡只是政權的滅亡,而大一統的中國卻歷久彌新,到今仍是一超大規模的世界大國。羅馬帝國雖對西方文明影響巨大,但滅亡後再也沒有能夠復興。歐洲從此進入小國林立,雖有人想重建羅馬帝國,但只是一種無法實現的夢想。
這個問題之所以難以講清楚,主因是用一些西方概念如帝國、民族國家、單一制、中央集權等,很難準確地詮釋中國歷史。另有一些概念是中國所獨有的,比如郡縣制、大一統,難在西方找到對應的概念。
漢羅確有相似之處,可從社會經濟發展、政治制度、軍事規模、文化等比較,但在本質上是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政治共同體。漢朝是一個有著高度民族認同的國家,羅馬帝國則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而是一個由本土城邦和多個民族共同構成的征服體系。
羅馬是一個實行奴隸制的城邦國家,通過三次布匿戰爭和不斷的對外擴張和征服,最後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橫跨歐亞非的征服體系。並不是一個有著民族認同感、共同語言和文字、明確疆界的國家。使用拉丁文的493.7萬羅馬人不超過帝國境內總人口的10%。居民分四類:羅馬公民、拉丁公民、異邦自由人和奴隸。羅馬公民的地位最高,拉丁公民最初在亞平寧半島,後擴大到行省。這樣的征服體系很難整合為一個有著高度認同感的政治共同體。
從夏朝算起,到了漢朝,五千萬華夏民族已成為主體民族,很強的共同體認同感,共用著相同的歷史、信仰、語言與文化。華夏民族的血緣主義淡薄,雖也講“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但主要還是文化認同,韓愈講“孔子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北狄、南蠻、西戎和東夷的大部分都通過接受先進的華夏文化而逐漸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
2023-10-28 09:04:06
阿楨
北一女師轟108課綱「無恥」 沈富雄嘆:我比范仲淹更憂國憂民 2023/12/08 中時

北一女教師區桂芝日前批判108課綱刪除顧炎武「廉恥」等經典古文,讓學生不再有機會思考「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痛斥新課綱是「無恥的課綱」。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回應表示,品格教育不是靠背文言文,最重要是孩子能在公民素養上有進步。前立委沈富雄表示,課綱去中國化的問題跟減少文言文的問題,不止這一篇文章,尤其是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他甚至感慨說,他比范仲淹更憂國憂民。
  相關新聞
108課綱爭議大 侯柯反對去中化
基層老師:不應為政治犧牲文學
無恥課綱的迴響 2023/12/09 中國時報
北一女國文老師區桂芝日前在「蔡英文政府教育政策總體檢記者會」,評論20多年來3波教改下的台灣教育問題,並不是專談國文課,更不是只談顧炎武〈廉恥〉一文的存廢問題。因此作家批評 〈廉恥〉毫無文學美感、民進黨立委林靜儀質疑「為什麼一定要認識顧炎武?」或是潘文忠強調教育部並未廢除禮義廉恥等都不是重點,因為108課綱的問題並不只是文言文選文減少,而是整個課綱明顯傳遞的是「去中」的價值觀。
例如,108課綱的歷史教育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為了儘可能減少中國史篇幅,以主題式取代時序教學,僅僅以「從古典到傳統時代」一個單元就把商周到隋唐宋元3000年間的大事帶過,再用「從傳統到現代」一個單元介紹明清時期東亞世界的變動,很明顯就是要將「中國史」虛無化。
正因為108課綱存在如此明顯的去中化,才會被視為是台獨課綱;也正因為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使得蘊涵在經典文學中的品德教育、朝代興衰的宏觀視野大量被消除,讓學生失去紮實的基礎教育及合宜的生活教育,這才是在第一線教育現場的工作者最憂心的事。
2023-12-09 08:08:51
阿楨
龍不再翻譯為dragon?大陸擬正名「loong」 專家揭原因 2024/02/11 中時

甲辰龍年到,不少大陸網友曬出龍年活動照片,卻出現了一個有趣現象,很多「龍」的英文不再翻譯為dragon,而是「loong」。loong典出何處?dragon不能用了?「龍」究竟應該怎麽翻譯?帶著這些問題,陸媒採訪了海內外多位專家、學者,挖一挖dragon的歷史梗,看看loong的背後是怎樣的語言新「國潮」。
《澎湃新聞》報導,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副院長彭萍教授介紹,19世紀初,英國傳教士馬什曼在自己的著作裡提到了中國的龍,當時的注音用的就是「loong」,但他後面解釋的時候依然使用了「dragon」這個詞。
彭萍表示,在馬可波羅的東方遊記裡就有dragon這個詞,從外形上觀察,馬可波羅認為中國建築上的龍和西方的dragon這個詞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後來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編出了史上第一部《華英字典》,裡面就將龍譯為了dragon。這部《華英字典》的影響非常深遠,dragon這個詞一直延續了下來。
事實上,中國龍的形象非常正面,是一種幫助人類的動物,在西方卻幾乎都是負面的。幾位對中國文化比較了解的西方學者這麽區分「dragon」和「龍」的內涵,總結來說西方龍是口吐烈焰、巨翅長鱗、烈性如火,形象負面;中國龍為馬頭、鷹爪、魚鱗、鹿角、蛇身、沒有翅膀,代表好運吉祥。
另外,還有版本取了公約數,出現了「ChineseDragon」。最新版的《牛津英語詞典》更新了「龍」的英文翻譯,收錄了詞條「Chinese Dragon」(中國龍)。2005年11月,北京奧運會吉祥物評選結果公開,原來呼聲最高的龍落選,「譯龍問題」進入公眾視野,這裡面就存在「龍」與「dragon」在國際傳播上的誤解。
2024-02-13 02:29:03
阿楨
“別再說櫻花是日本的了”

喜歡賞櫻的中國人似乎越來越多了。我家上海的社區裡,櫻花和玉蘭花並排種在一起。玉蘭開放的時候,幾乎沒見有人對著它們拍照。最近櫻花開了,晚上出門丟個垃圾,都能看到好些居民認真拍攝夜櫻。
只要一到週末,就能連著刷到好幾條櫻花九宮格。親朋好友不是在賞櫻,就是堵在去賞櫻的路上。還有一些可憐兒到了景區發現,根本連停車場都擠不進。
更慘的是那些請了年假去日本的朋友。由於氣候問題,今年日本櫻花開得比較晚。準備賞早櫻的他們撲了個空,只能到處找櫻花拍照。宛若一群逐櫻花而居的難民。
就在“櫻花難民”望櫻興歎的時候,國內的櫻花林悄悄開爆了。無錫黿頭渚、南京雞鳴寺、上海顧村公園、武漢東湖、昆明圓通山、北京玉淵潭這些國內知名的賞櫻聖地,每一處都有漫山遍野的櫻花。外加漫山遍野的遊客。網友戲稱,只要某個地方種了大片櫻花,就有一億人願意去那兒拉動GDP。
和這種全民賞櫻的盛況一起出現的,是這樣一個說法:“櫻花原產於中國。”2015年,日韓爭櫻花起源地的時候,我國的一位專家就表達:“據日本權威著作《櫻大鑒》的說法,櫻花原產於中國。在唐代的時候,櫻花從中國的喜馬拉雅山傳入日本。”後來,不少歷史愛好者都採信了這種說法。最近,還有一位老兄,呼籲遊客要樹立文化自信,“別再說櫻花是日本的了”。
事實上,這說法是以訛傳訛。《櫻大鑒》:“在喜馬拉雅山與現在的中國、朝鮮半島和日本構成一連串相鄰之地的時候,喜馬拉雅山的櫻花向東抵達日本,在那裡分化出豐富的種類。”
歷史學家也只會告訴你,我國有悠久的櫻花種植史。我一直覺得,我們根本不需要像某些韓國網友那樣,沒事就給自己搶個“原產國”、“發源地”的標籤。
說白了,是發源地,又能怎麼樣呢?我們古代的蹴鞠還是現代足球的老祖宗呢。
除了“櫻花原產於中國”的說法,還有博主說:“賞櫻是中國失落的傳統文化。”如今大家賞櫻,是在重拾漢唐風骨。
…….
  回應
 全世界約40種櫻花類植物野生種祖先中,原產於中國的有33種。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櫻花已在中國宮苑內栽培。唐朝時櫻花已普遍出現在私家庭院。中國自古花卉種類繁多,文人推崇梅花和蘭花,唐代以後皇家開始寵愛牡丹,櫻花一直都不出眾。只是近代日本戰勝大清國後,國人開始赴日學習現代科技和軍事,順便把日本人喜愛的櫻花地位抬高了。植物本身沒有政治含義,用平常心看待就好。
 植物本身是沒有政治含義,但它與人聯繫後就有了。
2024-04-05 03:48:52
阿楨
馬英九的口誤 2024/04/11

備受矚目的「馬習二會」圓滿落幕,其中有個頗為微妙的插曲,就是前總統馬英九當著中共中央總書記、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面前脫口說出「中華民國」4個字;而他隔天結束訪陸行程,在返台機場的談話又再度將「兩岸同屬中華民族」講成「同屬中華民國」,被問及是否「口誤」時則笑而不語。
馬英九在上次登陸時,即已在公開場合數次提及中華民國,當時即已被視為首創性的突破,這次更是在習近平面前直接說出中華民國,巧妙性與震撼力又成加倍效應。
馬英九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東大廳致詞時,一開始就脫口講出「中華民國」4字,但隨即改口為「中華民族」,從現場直播畫面來看,馬的表情、口吻並無尷尬或異狀;而且在這麼重要的場合,稿子已經事先準備好,馬又是盯著稿子唸,幾乎可確定不可能是講錯或口誤。
過去民進黨最愛拿國民黨人只敢在台灣講中華民國,不敢在大陸講中華民國來說嘴諷刺,如今馬英九以前總統、前國民黨主席的身分,不但在大陸講中華民國,這次在綠營拿放大鏡檢視下,更在大陸國家最高領導人面前講中華民國,以後民進黨還能怎麼說嘴呢?敢不敢也在大陸講中華民國呢?
馬英九在習近平面前詳細說了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識」,乃是兩岸對「一個中國」的各自表述,北京也容許馬在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的前提下做此論述,展現出明顯的善意。不管馬英九的「口誤」是煞費苦心的設計,還是美麗的錯誤,之後就看即將就任的賴清德總統能否掌握春暖花開的契機,讓兩岸和平重現曙光。
  相關新聞
馬英九返台又脫口「中華民國」 媒體人解讀:雙方有默契
2024-04-15 01:17:17
阿楨
中時社論》1624 文化部謬誤的海洋史觀

文化部花費8千多萬製作一部大型歷史歌仔戲《1624》,找來歌仔戲偶像級明星群演員,也找來擅長現代歌劇的舞台劇導演,但所得到的評價卻超出預期的低。
台灣誕生 非始於荷蘭
台灣一直有一個迷思:1624年荷蘭人來了,台灣的歷史才開始。這種史觀始於陳水扁時期,杜正勝任故宮院長時舉辦一場名為「台灣的誕生」展覽,這一檔與荷蘭合作的展覽,有不少荷人所收藏的舊地圖與過去東印度公司文物,包括荷蘭人從台灣向明朝訂購的瓷器。
這些文物當然可以印證台灣在大航海時代即參與了第一波世界經濟體系的建立,但所有東亞國家,從麻六甲、馬尼拉、越南、巴達維亞,到日本的長崎、平戶等,哪一個不是呢?廣州、漳州、雙嶼等,早在16世紀就已是葡萄牙、西班牙的貿易往來港口。是以,這種「1624年荷蘭來台,所以台灣誕生了,我站上了世界舞台」的姿態,實在有一點自卑,也缺乏世界觀。從原住民立場看更是謬誤,那是一種哥倫布所聲稱的「我們來了,美洲的歷史才開始」一樣,是帝國主義的史觀。台灣史豈是荷蘭來了才開始,那原住民和漢人呢?
台獨執念 斬文化臍帶
台灣不是一個荒島,而是開始有了多樣商業活動的商港。顏思齊的來台,鄭芝龍的崛起,皆始於此。若無鄭芝龍也就無後來的鄭成功驅逐荷蘭,完成開台使命。難怪高金素梅要質疑文化部:「1624這齣戲要讓觀眾看到的,到底是誰的歷史?若要談台灣史,為何不從十三行文化、蔦松文化談起?還是這個海洋史觀只是為了一個400年的台獨政治執念?」她更一語道破,民進黨的海洋史觀不過是歐洲掠奪殖民的強盜史觀。
當前世界史的論述,逐漸擺脫歐美史家的話語霸權,回歸各民族、國家為主體的論述。只是民進黨的台獨史觀在抗中、反中意識下,罔顧歷史事實,不只是將一般熟知的日據時代歷史美化、國民政府遷台史醜化,更是從骨子裡刻意將國府扭曲為流亡政權,切割中國的歷史臍帶。如今文化部連更早的明鄭時期歷史也要竄改,自甘為帝國的犬馬,把台灣史碎片化。這樣如何對得起原住民族和唐山到台灣的開台祖先呢?民進黨的官一向是政治正確凌駕專業,下一任文化部長李遠敢導正錯誤的史觀嗎?
2024-04-21 02:05:39
阿楨
政大台灣人中國人認同民調 郭正亮控錯誤扭曲:跟生活脫節 2024/04/22 中時

郭正亮18日在網路節目《亮劍台灣》認為,這項民調嚴重簡化、誤導台灣民眾的理解。
政治大學選研中心「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2023年的研究顯示,認為「我是台灣人」的佔61.7%;認為「我是中國人」的佔2.4%;認為「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佔32%。
郭正亮分析,「台灣人認同」未必等於「台灣國族認同」。譬如他是來台第4代,出生在台灣,所以是台灣人;有些人認同台灣的生活價值,希望保有現在的生活方式,所以認同是台灣人;第三就是認同台灣的政治制度,例如民主自由,所以認同是台灣人。但這和統獨沒有關係,也不等於要否定中華民族,也不等於是台灣國族認同。
郭正亮認為,政大選研中心調查「台灣人認同」與「中國人認同」,卻不細究內涵,這樣的做法有問題!尤其民進黨利用政大的民調,政治解讀為大部分台灣人都想要獨立,只是因為怕有戰爭,所以不敢主張。
而政大選研的民調「中國人認同」偏低,郭正亮指出,可能因為等同於「認同外來政權」、「認同兩岸統一」,並未細分原因,混淆太多層面,應該用更中性的概念,例如中華民族來測試看看。「我誠心建議政大選研中心重新做民調」, 不能只用台灣人跟中國人,一定還要加上其他概念。
根據《美麗島電子報》2023年4月國政民調,可以複選,「自我認同為台灣人」均占9成多,自認是「中華民國一分子」者為78.2%,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一分子」的有57.7%,過半!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仍有28.9%。
根據「台獨聯盟」2023年11月的民調,認同自己只有台灣人身分,只有30.7%,是台灣人也是中華民國人有36.7%,只有中華民國人24.6%。
郭正亮披露,台獨聯盟為何會這樣問?因為他們反對中華民國,他們認為只要認同中華民國,就不是認同台灣建國。「我反而欣賞這種論述,邏輯清清楚楚,不會誤會」,郭認為,台獨聯盟很誠實,這才是真正台灣國族認同,獨盟問的才是對的。台獨聯盟做的台灣人認同是30.7%,政治大學做的台灣人認同是61.7%,相差31個百分點。
郭正亮稱,「台獨聯盟」民調,是台灣人也是中華民國人有36.7%,只有中華民國人24.6%,加起來61.3%,和《美麗島電子報》中華民族認同57.7%,比較接近。也就是認同中華民國的人,接近認同中華民族。
2024-04-22 03:44:3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