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7-20 06:44:40| 人氣1,04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茵夢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位衣冠楚楚的老翁在一個深秋的下午,慢慢地沿著大街走來…他慢慢地登上樓梯,打開樓上的一扇房門,走進一間不太寬敞的房間。這兒顯得旣安適又幽靜…他坐著坐著,天慢慢地暗下來;不久一絲月光灑進玻璃窗,照到掛在壁上的畫面上,月光緩緩地向前移動,他的目光也不由自主地隨著往前。現在月光移到了一張篏在樸素的黑邊鏡框裡的小照上。『伊麗莎白!』老翁嘟噥了一聲;他剛剛說完這幾個字,時間驀然變了:他回到自己的青年時代去了。」(志文,1991,p.8)

《茵夢湖》雖然是德國作家施托姆1849年之作,但敘述手法還是傳統的「說書人首尾現身」法,怎算得上如施種在<譯序>所言:「作者所採用的寫作方法也有其個人的特色。回憶、倒敘、框形結構等描寫手法,使故事情節緊湊,中心思想突出,善於抓住讀者的心靈。」(p.3)

別老糾纏在敘述手法的爭論上,我問你,你讀《茵夢湖》是否有被感動到?點頭。有!這就對了。

「小說描寫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男主角賴因哈德和女主角伊麗莎白自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随著年歲的長大,彼此之間產生了純潔的愛情。後來賴因哈德負笈他鄉,伊麗莎白的母親貪財愛富,把女兒強嫁給莊主艾里希。數年後男女主角見面時,儘管兩人之間的感情並未泯滅,但一方已經出嫁,兩人只好聽任命運安排,逆來順受。」

結尾:「月光不再射進玻璃窗,現在屋裡完全黑漆漆的了…在他的四周,這片黑暗漸漸地變成了一個幽暗的大湖,黑黝黝的水波不停地往前滾翻,越滾越淉,越滾越遠,最後一個水波滾到遙遠的地方,老翁的眼睛幾乎沒法趕上。在這個水波上,有一朶白色睡蓮孤獨地安卧在碩大的蓮葉中間。」(p.47)

如果《茵夢湖》反映了自1845年革命失敗後德意志人民的情緒,抨擊了父母之命的包辦婚姻,寫出了軟弱無力的新興資產階級向舊封建勢力屈服的實情。

那麼法國作家聖彼埃爾發表於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前兩年1787年的《保羅與維爾貞妮》(林鬱,1996)更有資格當法國大革命的愛情宣伝小說了。

什麼跟什麼,大陸的讀書人太受馬列主義洗腦了,連虛幻的浪漫愛情小說,譯者也硬要付予政治意含。

本來就有,不然《保羅與維爾貞妮》怎會透過經歷過男女主角悲劇故事的一位「老者」充當說書人,在首尾一再強調故事的真實性,中間又不斷地美化兩小無猜成長所在的法國殖民地毛里求斯島為烏托邦,並醜化革命前法國舊社會的邪惡。維爾貞妮之母就是被其姑姑的財產騙回巴黎,在回島時狂風船難,保羅為救維爾貞妮而亡。

小說重要的還是吸不吸引人,若論文字魅力,《茵夢湖》顯勝《保羅與維爾貞妮》。
 
茵夢湖>百度百科
 
【地理湖泊茵夢湖】
  
湖泊概況

  茵夢湖(Chiemsee,又譯基姆湖),面積82平方公裏,位于德國慕尼黑巴伐利亞州[Freistaat Bayern]。是那裏幾個美麗湖泊中最大的一個。它一望無際,既有湖光山色遙映的秀美,又有浩瀚大海般的壯闊,人稱“巴伐利亞之海”。而湖上有兩個著名的小島即男人島(Herreninsel)及女人島(Fraueninsel)。每逢五月至九月由Prien火車站有駛去Prien-Stock碼頭的百年古老火車(Chiemseebahn)。其秀麗的湖光山色,自古已爲帝侯和修會所垂青。
旅遊點簡介

  男人島(Herreninsel) - 海倫基姆宮(Herrenchiemsee)
  這是基姆湖最負盛名的小島,島上以海倫基姆宮爲重要旅遊熱點。浪漫童話國王路易二世(Ludwig II)在1873年買下此島,希望能在那裏建立一座比美法國凡爾賽宮的宮殿,以彰顯他皇朝的威風。
  拉唐納噴泉(Latona)
  1885年殿堂主要部份完成,皇宮花園按照凡爾賽宮前庭園林設計,可惜路易只留了九日,便再沒有回來居住。現在皇宮已對外開放(須由導遊帶領,需時約30分鍾),貴氣萬千的鏡廳與花園裏拉唐納噴泉特別爲參觀者津津樂道,除元旦、四旬節前(Shrove Tuesday)、聖誕節和前夕、除夕之外,全年開放。冬季開放時間爲9:40-16:00,而夏季則從9:00-18:00。
  另外路易二世博物館與前海倫基姆修道院(舊宮)的開放時間相若(皇宮及博物館入場費約5.5歐羅),舊宮修道院入場費爲2歐羅,全票(包括所有景點)約6.5歐羅。
  女人島(Fraueninsel)
  據說女人島名稱的來由是因爲島上的女修道院。而事實上,全島只有約50家房屋和300名居民。而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積是屬于修道院的部份。
  簡單的小島以人民的熱情及美味的魚産而出名。全島只須用約20分鍾的步行時間便可遊畢全程。著名的旅館“Hotel Linde”更爲不少藝術家及詩人愛居住的地方。
  小錦囊
  Prien火車站旁可坐巴土至Prien碼頭,而碼頭于每小時均有船出發。最佳方法是先坐15分鍾船出發至男人島(票價2.8歐羅),後坐約十分鍾船至女人島(票價3.3歐羅)。船只于全年行走于小島之間。

【小說茵夢湖】
  
小說概況

  德國十九世紀的小說家施篤姆是自“五四”以來最受喜愛、最富影響的外國作家之一, 《茵夢湖》是施篤姆的小說創作前期作品的代表作。小說寫得富有詩意,體現了他鮮明、獨特和優美動人的藝術風格。《茵夢潮》是德國著名小說家施托姆最受讀者歡迎的一部作品,是描寫感傷愛情的經典名篇,展現德語語言魅力的典範之作,是世界文學和民族文學中影響恒久的珍品。《茵夢湖》描寫了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萊因哈德和伊麗莎白青梅竹馬,情愛甚篤,可是伊麗莎白的母親卻把女兒嫁給了家境富裕的埃利希。多年後,萊因哈德應邀去埃利希在茵夢湖的莊園,舊日的戀人相見卻是一片惆悵。小說譴責了包辦婚姻,不僅主題鮮明,而且在藝術上也有很高的造詣。
文學地位

  施托姆在德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和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是同時代的人,也同爲舉世公認的擅長寫中短篇小說的文學大師。
  許多人都讀過他的名篇《茵夢湖》,其優美的筆調,清麗的風格,生動的故事,對人物細膩深刻的心理描寫,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盡管施拖姆的時代已經久遠了,但是相信,他的作品對我們今天的讀者來說,仍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本書薈萃了作者十二篇抒情小說,除作者的名篇《茵夢湖》、《白馬騎士》外,還收集了《杏革莉卡》、《約翰?裏韋》、《哈德斯累夫胡斯的婚禮》、《基爾希父子》等很少或第一次被人介紹、但又富有獨特韻味的中短篇小說、它們都是作者不同時期的代表作,讀者從中可領略到這位文學大師的整體創作風格;相信它們也會給讀者帶來和以往不同的感受。
書摘

  老人

  在一個深秋的下午,一位穿著講究的老人沿著街道慢慢走來。他好像是散步後回家的樣
子,因爲在他那雙老式的扣鞋上沾滿了塵土。他的腋下夾著一根長長的金頭手杖;他那對黑色的眼睛平靜地環顧著四周,有時又向著那座躺臥在他面前的、沐浴在黃昏氣息中的城市眺望。在這對眼睛裏仿佛還隱藏著那已失去了的全部的青春,它們和那頭雪白的頭發形成了奇特的對照。--他看來是個外地人,盡管好些人禁不住要對這雙嚴肅的眼睛看上幾眼,但過路人中只有很少幾個跟他打招呼。他最後站停在一所三角頂的高房子面前,再一次向那座城市瞥了一眼,隨即進了門廊。隨著門鈴聲響,屋子裏有人把看得見門廊的小窗洞上的綠窗帷拉了開來,于是裏面露出了一個老婦人的臉容。老人用手杖招呼她。"還用不著點幻!"他用一種稍帶南方的口音說道。管家婦把窗帷重新放了下來。老人走過寬闊的門廊,然後經過一間起居室,那裏靠牆立著幾個放有花瓶的大橡木櫃子;接著他又走進對面一扇門,來到了狹小的過道,這裏有一道窄樓梯通向後面樓上的屋子。他慢慢地登了上去,到達上面後打開一道門,進到了一間大小適度的屋子裏。這兒既安適又清靜;牆的一面擺滿了書架和書櫃;另一面牆上挂了許多人物和風景畫;鋪有綠臺布的桌子上放著好幾本打開了的書,桌子前面有一把笨重的靠背椅,上面是紅天鵝絨的靠墊。--老人把帽子和手杖放到角落裏,隨即在靠背椅上坐下。他交叉著兩手,仿佛散步後在休息。當他這樣坐著的時候,天色漸漸地黑了下來;後來有一道月光透過玻璃窗射到了牆上的畫像上;這道光亮緩慢地移動的時候,老人的兩眼情不自禁地跟隨著它。現在它落到一張裝在一個樸素的黑鏡框裏的小照片上。"伊利莎白!"老人低聲喚道;隨著這一聲呼喚,時間就起了變化--
  他回到了他的青年時代。

  孩子

  頃刻,一個可愛的小女孩子的形態出現在他面前。她叫伊利莎白,年紀五歲左右;他自
己的歲數要比她大一倍。她的脖子上圍著一條紅綢的小圍巾;配著她的褐色眼睛顯得很漂亮。
  "萊因哈特!"她叫道,"我們放假了,放假了!今天一整天不上學,明天也不去。"
  萊因哈特把已經夾在臂下的石板趕忙放到門背後,隨即兩個孩子穿過屋子跑進花園,又
穿越園門跑到外面的草地上。
  這次出乎意料的放假對他們簡直是太有用了。萊因哈特在伊利莎白的幫助下已經在這裏
蓋了一間草皮房子;他們打算在夏天的夜晚住在裏面;可是還缺一條長凳。于是他馬上就動手幹起活來;釘子、錘子和必需的木材都是現成的。在他幹活的時候,伊利莎白便沿著圍牆撿野錦葵的環形花子放在她的圍裙裏;她想用它們給自己做鏈子和項圈;當萊因哈特敲彎了不少釘子終于把長凳做成,回到外面陽光下時,她已經走得很遠,到草地的另一端去了。
  "伊利莎白!"他呼喚,"伊利莎白!"她來了,一路上卷發飄拂著。"來吧,"他說,"現在我們的房子造好了。你跑得很熱;進來吧,錵我們要坐坐新凳了。我給你講些什麽聽聽。"
  于是錵兩個孩子一起進到屋裏,在新凳子上坐了下來。伊利莎白從圍裙裏拿出她的小花
子圈,把它們穿在一根長線上;萊因哈特開始講他的故事:"從前有三個紡紗的女人--"
  "啊!"伊利莎白說,"這個故事我都能背出來了;你別講來講去老講這一個故事呀。"
  于是萊因哈特只好把三個紡炒女人的故事放到一邊,換一個被扔到獅子洞裏的不幸人的
故事。
  "那是在夜晚,"他說,"你懂嗎?黑極了,獅子已經睡覺了。但是即使在睡著的時候,它們有時也會打呵欠伸出它們的紅舌頭來的;這樣,那個人就發顫,以爲天亮了。就在這時,突然在他周圍出現了一道光亮,當他擡頭看時,有個天使站在他面前。天使向他招手,然後就一直走進了岩石裏。"
  伊利莎白注意地聽著。"一個天使?"她問道。"他有翅膀嗎?"
  這只是個故事。"萊因哈特回答說,"根本就沒有什麽天使。"
  "喔呸,萊因哈特!"她說道,盯著看他的臉。當他不高興地回看她時,她就遲疑地問他說:"那爲什麽她們老是這樣說呢?媽媽和姑姑,還有學校裏也那樣講?"
  "這我就不知道了。"他回答說。
  "可是你說,"伊利莎白說,"獅子也是沒有的嗎?"
  "獅子?有沒有獅子!在印度就有;在那裏拜佛的教士就把它們駕在車前,用來通過沙漠。等我長大了,我要親自上那兒去。那地方比我們這裏不知要漂亮幾千倍呢;那裏根本就沒有冬天。你也得跟我一起去。你願意嗎?"
  "願意的。"伊利莎白說,"不過媽媽也得跟我們一起去,還有你的媽媽。"
  "不,"萊因哈特說,"那時候,她們太老了,不能跟我們一起去了。"
  "我一個人去是不可以的。"
  "你可以,到那時你就真的是我的妻子了,這樣別人就管不了你了。"
  "可是我媽媽要哭的。"
  "我們會回來的,"萊因哈特急躁地說;"痛快地說吧:你到底願不願意跟我一起去旅行?你要不去我就一個人去;而且永遠也不再回來。"
  小女孩幾乎要哭出來了。"不要這樣凶啊,"她說道,"我是願意跟你一起到印度去的。"
  萊因哈特快樂得發狂似地抓住了她的雙手,拉著她一起跑到草地上。"到印度去,到印
度去!"他唱著,同時拉著她轉圈子,使得她的小紅圍巾從脖子上飛了出去。可是隨後,他突然一下松開了她的手,嚴肅地說道:
  "這事是不會成功的;你沒有勇氣。"
  "伊利莎白!萊因哈特!"這時有人在花園門口呼喚道。
  "在這兒!在這兒!"孩子們回答著,便手拉著手向家裏跑去。
  在樹林裏這兩個孩子就這樣地生活在一起;對他講來,她常常是太幽靜,而對她說來,他又常常是太激烈,可是他們並不因此而分開,差不多所有空閑的時間他們都是一起度過的,冬天在他們母親窄小的屋子裏,夏天則到樹林和田野裏去。--有一次,伊利莎白當著萊因哈特的面受到了教師的責罵,萊因哈特就憤怒地用他的石板碰擊桌子,想把老師的怒氣轉移到自己身上。可是老師並沒有注意。但萊因哈特卻再也聽不進地理課了;他不聽課,卻做了首長詩;在詩裏,他把自己比作一只小鷹,把老師比作一只灰烏鴉,伊利莎白則是一只白鴿子;小鷹發誓,一旦它的翅膀長成,它就要向灰烏鴉複仇。這位年輕的詩人眼眶裏含著淚水,自己覺得很崇高。回家後,他設法弄到了一本帶有許多空頁的羊皮紙小冊子,在開頭幾頁,他細心地抄上了他的第一首詩。--不久以後他上了另外的一所學校;在那裏他在年齡相仿的男孩中結交了一些新朋友,可是這並不妨礙他和伊利莎白的交往。現在他開始從平時他給伊利莎白講了又講的故事中選出一些她最愛聽的記下來;這樣做的時候,他常常想把自己的一些思想加進去;可是不知道爲什麽,他總是沒有能做到。爲此他只能按照他自己聽來的內容一成不變地寫下來。後來他把這個手抄本給了伊利莎白,她把它細心地保存在她的首飾匣的一個抽屜裏;每當她有時晚上當著他的面從他的手抄本裏選一些故事讀給她母親聽時,他就到很大的滿足。
  七年的時間過去了。萊因哈特爲了繼續深造必須離開城市。伊利莎白簡直不能想象,現在竟然要過全然沒有萊因哈特的日子。有一天,萊因哈特跟她說,他將要一如既往爲她把故事寫下來,附在給母親的信裏寄給她,然後她也得回信,告訴他是否喜歡這些故事,伊利莎白聽了這些話後,才高興起來。啓程的日子快到了;在走之前羊皮本裏又添寫了好些詩。雖然這整個本子的構成和絕大部分詩歌創作的起因是伊利莎白,它們已經漸漸占滿了一半的空白頁,但只有伊利莎白本人對此一無所知。
  這是在六月;萊因哈特第二天就要動身了。大家想再聚在一起快快活活地過一天。于是在附近的一個林子裏,安排了一個有許多朋友參加的野餐會。乘馬車走了一小時的路程後來到了樹林的邊上。他們把裝有食品的籃子拿下車,然後步行前進。首先要穿過的是一個樅樹林;那兒陰涼而幽暗,地上到處撒滿了細細的松針。半小時後大家走出了這個黑洞洞的樅林  又進入到一個清新的山毛櫸林。這兒的一切都是明亮的,綠油油的。偶爾有道日光穿過長滿的枝頭射進來;在他們的頭頂上,一只松鼠在樹枝間跳來跳去。--這一群人找到一個地方停了下來,這裏古老的山毛櫸的頂枝織成了一個透明的綠葉華蓋。伊利莎白的母親打開一只食品籃子。一位老先生以司膳者自居。"大家都到我這裏來,你們這些小鳥們!"他喊叫說。"聽清楚我給你們講的話。現在你們每人拿兩個幹面包當早飯,黃油忘在家裏了,夾面包的東西你們得自己去找。樹林裏有的是草莓,也就是說,誰找到,就歸誰。
  誰找不到,就得啃他的幹面包。生活裏到處都是這樣。你們明白我說的話了嗎?"
  "明白了!"青年人嚷嚷說。
  "好,注意,"。老人又說道,"話還沒有說完呢。我們老人在當年已經漫遊得夠了,因此我們就留在家裏,也就是說,留在這幾棵大樹下,削土豆皮,生火,配備食品,十二點鍾的時候,就得把雞蛋煮出來。因此你們有義務把你們的草莓分一半給我們,我們也好拿來當餐後的水果。現在你們走吧,往東或向西都可以,要老老實實啊!"
  年輕人做出各式各樣的頑皮臉色。"等一等!"這位老先生又一次喊道。"其實我不用多費口舌:誰要找不到東西,當然也就不用交什麽東西。不過你們要特別注意,這人也就別想從我們老人這裏得到什麽。今天你們得到了許多有益的教導,要是你們還找到草莓的話,那麽這一天也就不算白過了。"
  年輕人同意這個看法,開始成雙成對地出發上路。
  "來吧,伊利莎白,"萊因哈特說,"我知道哪兒有成堆的草莓,你不會啃幹面包的。"
  伊利莎白把草帽上的綠帶子打上結,挂在胳臂上。"那麽,走吧。"她說,"監子已經預備好了。"
  于是他們走進了樹林,愈走愈深;他們穿過陰濕、濃密的樹蔭前行,這裏一片寂靜,只是在他們頭頂上,看不見的高空處傳來老鷹的鳴叫聲。後來他們又進到了一個濃密的灌木,這裏是這樣地濃密,以致萊因哈特必須走在前面開路,這邊折斷一根樹枝,那邊撩開一種垂藤。可是過了一忽兒,他聽到後面的伊利莎白在叫他的名字。他轉過身去。"萊因哈特!"她叫喚道,"等等我,萊因哈特!"他先看不見她,後來才看見她正在稍遠的灌木叢裏掙紮;她那秀麗的小腦袋剛夠在鳳尾草的頂端浮動。他馬上又走了回去,把她從雜草叢裏領到一塊空曠的地方,那裏,藍色的蝴蝶在孤寂的花叢裏飛來飛去。萊因哈特從她散發著熱氣的臉上把她的潮頭發掠開;然後他要給她戴上草帽,但她不願意;可是後來由于他的懇求,她終于還是同意了。
  "可是你的草莓到底在哪兒呢?"她終于問道,停止了腳步,深深地吸了一口氣。
  "它們本來就是在這兒的。"他說,"可是蟾蜍比我們先來了一步,要不就是貂,再不也許是妖怪。"
  "對了,"伊利莎白說道,"葉子還在這裏呢;不過,可別在這個地方講妖怪。走吧,我還一點不倦,我們可以再繼續去找。"
  一條小溪橫在他們面前,對岸又是樹林。萊因哈特雙手抱起伊利莎白,把她帶了過去。
  不久他們走出了濃密的樹蔭又來到一塊寬闊的林中空地。"這裏一定有草莓,"女孩說道,"味兒香極了。"
  他們在照得著陽光的地方尋找著,可是卻一無所獲。"不對,"萊因哈特說,"這只是石南草發出的香味罷了。"
  遍地雜亂地長著覆盆子和荊棘,空氣裏彌漫著強烈的石南香,這些石南草和短草相間地蓋滿了這兒的空地。"這裏多靜呀,"伊利莎白說:"別的人到哪兒去了呢?"
  萊因哈特沒有想到要回去。"等一等:風是從哪個方向吹來的?"說著他把手舉向高空。可是並沒有什麽風。
  "不要出聲,"伊利莎說,"我好像聽到了他們的說話聲。
  朝那方向喊一聲吧。"
  萊因哈特用手做成圓筒喊道:"上這兒來!"--這兒來!"
  有了應聲。
  "他們回答了!"伊利莎白說道,拍起手來。
  "不,那不是回答,這只是回聲。"
  伊利莎白抓住了萊因哈特的手。"我害怕!"她說。
  "不要緊,"萊因哈特說,"用不著害怕。這地方很好。你到那邊樹蔭下的草叢裏坐一會。讓我們休息一下;我們就會找到他們的。"
  伊利莎白在一棵伸展出分枝的山毛櫸樹下坐了下來,留神地向四面傾聽著。萊因哈特坐
  在離她不遠的一個樹墩上,默默地望著她。這時正是烈日當空,中午炎熱的時刻。一小群閃著金光的青藍色蒼蠅鼓動翅膀在空中飛舞。在他們的四周響著輕微的嗡嗡營營的聲音。有時從樹林深處傳來啄木鳥的剝啄聲和各種林鳥的鳴叫。
  "聽!"伊利莎白說,"鍾響了。"
  "哪兒?"萊因哈特問道。"
  "我們的後面。你聽到了嗎?整十二點。"
  "那麽城市就在我們後邊。如果我們朝這方向一直走去,我們就一定會碰到他們的。"
  于是他們就踏上了回家的路,莓子不找了,因爲伊利莎白已經累了。最後從樹叢中傳來了夥伴們的笑聲;接著他們看見一幅白布耀眼地鋪在地上,這就是餐桌,上面放著許許多多的莓子。那們老先生在他的鈕孔裏扣著一條餐巾,正在繼續向年輕人作道德的說教,一邊使勁地將一塊烤肉切成片。
  "最後的人來了!"當年輕人看見萊因哈特和伊利莎白從樹叢裏走來時,他們叫了起來。
  "到這兒來!"老先生喊道,"把手帕打開,帽子裏的東西倒出來!讓我們瞧瞧,你們
  找到了些什麽。"
  "饑餓和口渴!"萊因哈特回答說。
  "要是果真這樣的話,"老人回答說,一邊向他們端起那只裝得滿滿的盤子,"那麽你們就想著吧。你們是知道那個規定的:這裏不給懶漢吃東西。"最後經過勸說他還是讓了步,宴會開始了;就在這時杜松林裏響起了畫眉鳥的歌聲。
  這一天就這樣過去了。--萊因哈特終究還是找到了一些東西;雖然並不是草莓,卻也是長在樹林裏的。回家後,他在那本舊羊皮本裏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在這山坡上
  風聲靜寂;
  低垂的樹枝下
  坐著女孩。
  她靜坐在麝香草叢裏,
  她坐在純潔的芬芳中;
  青蠅發出嗡嗡的聲響
  空中飛舞著閃亮的翅膀。
  樹林是如此地寧靜,
  她的眼神是這樣機敏;
  在她褐色的卷發上,
  流瀉著燦爛的陽光。
  遠處傳來杜鵑的笑聲,
  我忽然閃過一個念頭:
  她有一雙金色的眼睛,
  就像森林裏的仙後。
  因而她不只是他的保護對象;對他說來,她同時體現了他青春時期一切可愛的,奇妙的
  事物。
http://baike.baidu.com/view/140730.html?tp=2_10
 
施托姆(1817~1888)百度百科

   德國小說家、詩人。全名漢斯?臺奧多爾?沃爾特森-施托姆。1817年9月14日生于當時處于丹麥統治下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瀕臨北海的小城胡蘇姆。 祖上世代務農,父親是律師。1837年進入大學攻讀法律,畢業後回故鄉開設律師事務所,同時開始搜集整理家鄉的民歌、格言、傳說和童話,並創作了一些帶有田園牧歌情調的抒情詩。1848年發表第一篇小說《瑪爾特和她的表》。對于1848年席卷德國和全歐的資産階級革命持旁觀態度,但關注同年爆發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人民反抗丹麥統治的鬥爭。這個時期他也突破了個人和家庭的狹小圈子,創作了一些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作品。如抒情詩《1848年複活節》、《在1850年秋天》和《離別》(1853),短篇小說《一片綠葉》(1853)等。1850年發表的中篇小說《茵夢湖》,爲施托姆贏得了小說家的聲譽。
  1853年,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人民起義失敗,施托姆被丹麥統治者取消律師資格,不得不離開故鄉。先在波茨坦當了3年法院義務推事,全靠父親資助和自己寫作的報酬維持全家生活。1856年遷居海利根施塔特,獲得縣法官的職務。施托姆在普魯士整整過了10年流亡生活,對容克貴族統治下的黑暗腐朽的社會有深刻認識,創作中明顯地增加了現實主義因素。這期間,結識著名作家艾興多爾夫、默裏克、馮塔納和海澤等,並寫出了中篇小說《在大學裏》(1863)等作品。
  1864年,丹麥人被逐走,施托姆回到故鄉,任行政長官。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並入普魯士後,他改任胡蘇姆法院的法官。施托姆具有地方民主主義思想,認爲“貴族(與教會一樣)是民族血管裏的毒素”,對“無恥的容克統治”和“俾斯麥的強盜政策”極其不滿。他逐漸退出政治生活,1880年移居哈德馬爾申村,潛心從事寫作。1888年7月4日逝世。
  施托姆以寫抒情詩開始文學創作。第一部《詩集》于1853年出版。他的詩歌大多描寫寧靜和諧的家庭生活(如《夜鶯》、《安慰》、《闔上我的雙眼》),歌頌故鄉美好的大自然(《在一旁》《海岸》《十月歌》、《越過荒原》)。他的主要成就在中、短篇小說方面。1847至1888年間,共創作58篇中、短篇小說。
  《茵夢湖》描寫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萊茵哈特和伊麗莎白青梅竹馬,從小相愛;伊麗莎白的母親卻把女兒嫁給了家境富裕的埃利希。男女主人公因此抱恨終生,卻逆來順受,絲毫未作反抗。對于1848年前後封建勢力仍然十分強大的德國社會和軟弱無力的資産階級來說,這部小說中所描寫的環境和人物,都具有相當大的典型意義。
  《在大學裏》的主人公羅蕾?波拉嘉是一個出身寒微而有志氣的姑娘,相信自己具有要求平等和發展才能的權利。但在她所生活的等級觀念濃厚的社會裏,小市民們給她以冷遇,大學生中的容克子弟把她視作尋歡作樂的對象,使她在精神經受嚴重的折磨後死去。小說對腐朽落後的德國現實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淹死的人》(1877)通過兩代人的悲劇的描寫,對殘暴荒淫的容克貴族和虛僞冷酷的反動教會進行了有力的鞭笞。《白馬騎士》(1888)塑造了一個有能力、有抱負,但脫離群衆的孤軍奮鬥的英雄形象。
  施托姆的作品還有《木偶戲演員保羅》(1874)、《漢斯?基爾希和海因茨?基爾希》(1886)以及《雙影人》(1886)等中、短篇小說。
  施托姆的小說創作反映了1845年革命失敗後德國的社會生活,並對這種社會現實表示不滿和抗議。但由于受到家庭出身和偏僻小城市的生活環境的限制,他的作品大多描寫戀愛、婚姻和家庭生活,流露出纏綿悱惻的感情。
  施托姆善于用自然景物烘托氣氛,用花木禽鳥作爲思想情感的象征,使作品中充滿了濃郁的詩意。作品中常穿插北德的民歌、民謠和民間傳說,富于鄉土氣息。他運用回憶、倒敘和故事套故事等方法,使情節緊湊集中,富于戲劇性。他的主要傾向爲現實主義,同時具有濃厚的浪漫情趣。他的詩格調清新,感情真摯,意境優美,語言富于音樂性。
  《茵夢湖》有多種中譯本,其中有郭沫若和巴金的譯本。他的《白馬騎士》、《在大學裏》、《雙影人》和《在聖喬治養老院裏》等,在中國都早有譯本。
http://baike.baidu.com/view/1376456.html?tp=0_10
 

保羅與維爾真妮一書在中國與台灣之接受分析
 
國立中央大學法國語文學系林雅倫(Ya-Lun Lin)93學年第2學期碩士論文
摘要(本論文使用權限為不開放)
 
十八世紀是一個人文薈萃的年代,其中浪漫主義的文藝思潮顛覆了理性時期的桎梏,成就了往後許多偉大的文學作品與作家。引領這股風潮的作品中,聖‧彼埃爾(Henri-Jacques Bernardin de Saint-Pierre)的成名作「保羅與維爾貞妮」(Paul et Virginie)不可不謂具有承先啟後的文學地位,也在西方世界中引起廣大的回響。時至今日,Paul et Virginie在法國文學中似乎成了一部愛情悲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除了戲劇、畫作外,人們更將此作品延伸到了攝影、音樂、電視影集及電影等。然而,中國與台灣讀者怎麼看待此一愛情小說,它也享有同樣的盛名嗎?
本論文主要分為三大方向:第一為文獻探討。此部分盡可能的收集西方對Paul et Virginie的看見以及在中國地區譯者翻譯Paul et Virginie的動機和學者普遍對此小說的概括介紹;第二部分為譯本評析。譯者為作品的直接接受者,讀者普遍接受作品的來源是透過譯本引介,在此將各譯本的寫作手法做一評比,除了從字裡行間中得知譯者的語言或文化層次的不同外,期能提供參考于往後對此本小說有興趣的譯者。第三為問卷調查。此部分為調查當代讀者對作品的接受度,以問卷的形式盼求得支持本論文更具體的數據。藉由這本小說為出發點,或許能窺見國人對外國文學的閱讀傾向及市場之一二。
http://thesis.lib.ncu.edu.tw/ETD-db/ETD-search-c/view_etd?URN=89123001
 
 
 

台長: 阿楨
人氣(1,04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文學評論 |
此分類下一篇:《同棲生活》
此分類上一篇:《高老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