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3-15 07:16:54| 人氣1,170| 回應24 | 上一篇 | 下一篇

《去古人的庭院散步》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沒想到大陸史學著作的書名也取得那麼有創意,馮爾康的《去古人的庭院散步》(北京‧中華書局,2005),原名是《古人社會生活瑣談》(湖南出版社,1992),二版配圖百幅並改名《古人社會剪影》(中國社會出版社)。

一書可三易出版社不知大陸的版權是怎麼規範的,不過有創意的書名加上古意的版畫、像手工紙又似二手紙的印刷,花了我36元人民幣。

聽你的口氣,書的內容似乎猤怎麼樣。不過馮氏可是大陸很有名的清史專家,他的《雍正伝》(上海三聯書店,1999)史料豐富,旣能駁斥一般史家和文人對雍正的成見,又能釐清民間野史的八卦伝聞,比起二月河的《雍正王朝》更可取。

再怎麼詳實的《正伝》也比不過《伝奇》感人,就好比未經歷史社會學訓練的馮氏,雖位居中國社會史學會會長,也編著過《中國古代的宗族與祠堂》和《中國社會結構的演變》,但研究起中國家庭的結構就有點說不出所以然了,什麼「五口之家的小家庭(漢)、八口之家的中小家庭(唐)、貴族官僚百口之家的大家庭」(p.46-52),講得很膚淺又很政治。

其實稍有中國家庭結構史的常識便可知依戶口數可分:「漢型家庭」平均五口,「唐型家庭」平均十口。從東漢開始家庭逐漸從漢型核心家庭轉為唐型主幹家庭。唐代因行均田制,加上在《唐律.戶婚律》規定:「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孫別籍異財者,徒三年」。「諸居父母喪……兄弟別籍異財者,徒一年」。故唐一般平民亦常有三代同堂。但唐中葉安史之亂後,人口流離、均田破壞,使得主幹家庭不易維持。宋之後介於漢唐型之間,這反映在《明律》的「凡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孫別立戶籍,分異財產者,杖一百」。「若父母喪而兄弟別立戶籍,分異財產者,杖八十」。明律的懲罰比唐律輕且是告訴乃論。

怪了!為何用一般人了解大中小家庭是膚淺?耍弄「核心家庭、主幹家庭」就很有學術味了?

可是馮著未免太充斥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之道德教化了,幾乎每篇每節每段的小結都在說教。

你這樣讀書就會因大失小,要從書中找些你所不知的東西,比如頁九九的<朱元璋與養子的家庭生活>、頁一六五的<明代的丐頭>、頁一七五的<明清墮民的社會生活>、頁二二七的<女將軍和女扮男出任者><女扮男妝的風尚>、頁二五一的<明代宮廷戲劇和太監諷諫戲>。
  

馮爾康>百度百科  
 
馮爾康,1934年出生于江蘇儀征, 1955年就讀于南開大學曆史學系,1959年畢業,留校在古代史教研室任助教,旋爲中國古代史?明清史研究生,畢業後仍在教研室任教職,曆經“文革”,而後晉升講師、副教授,1985年爲教授。一度爲臺灣暨南大學客座教授。2002年退休。曾兼任中國社會史學會會長、中國譜牒學會副會長。現兼任南開大學社會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
  馮爾康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清史、中國社會史暨史料學的教學與研究。研究狀況、成果及曆史認識論概要如次。
  清史領域進行了五個方面的研討。一是政治史及人物傳記,撰著《雍正傳》(1985),系我國大陸學者第一部較系統地論述雍正帝及其王朝的政治改革與曆史地位,兼述清代曆史分期。二是清代社會史,有專書三部:論文集《顧真齋文叢》(《清代社會群體史論》,2003),爲清代社會經濟史、社會史方面的論文彙集,所收《清代地主層級結構及經營方式述論》、《清代的婚姻制度與婦女的社會地位述論》等文,均較全面地開展地主、婚姻、婦女史的論述;《清人社會生活》(合著,主要作者和設計者,1989),20世紀下半葉第一部斷代社會史之作,探索寫作斷代社會史的結構和方法;《清人生活漫步》(1999,《生活在清朝的人們》2005)。三是宗族史,著有《18世紀以來中國家族的現代轉向》(2005),除了講述清代家族史,還討論20世紀的近當代家族的走向。四是文化史,發表《中國封建社會的一面鏡子——<紅樓夢>》(1974)、《曹雪芹和<紅樓夢>》(1986)兩個小冊子,《清世宗的<悅心集>與曹雪芹的“好了歌”》(1988)等文。五是清史史料學研究,前後作有《清史史料學初稿》(1986)、《清史史料學》(1993)、《清代人物傳記史料研究》(2000),皆系較全面、較系統的研討斷代史史料學專著。
  中國社會史研究。是新時期倡導、推動社會史研究者之一,認爲社會史是曆史學的一門專史,屬于交叉學科研究,是曆史學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科學的聯系橋梁,此種研究給予曆史學以新的活力,促使史學功能從政治向社會文化方面轉化。著有《中國社會史概論》(2004),著重理論探討,並提出關于社會史史料的新概念和搜集方法。主編並撰寫《中國社會史研究概述》(1988),在中國社會史研究複興初期起過積極作用。
  中國通史研究。系社會史、文化史方面的專題通貫研究,主要在三個領域:(1)中國社會結構史。主編並主撰《中國社會結構的演變》(1994),在長達近20萬字的緒論中,概括中國古代至近代前期的社會結構模式及其變化,同時寫出探討文章《社會結構理論與中國社會結構史研究》(1994)論文。在社會結構中特別關注古代農民與地主的曆史,著文《關于中國封建時代自耕農的若幹考察》(1989)、《中國古代農民的構成及其變化》(1998),認爲自耕農在相當長的曆史中是農民的主體,而農民包括自耕農、佃農和平民地主,不贊成籠統地說封建社會的矛盾是農民和地主構成的,強調自耕農與國家的關系。(2)中國宗族通史的清理,寫作《中國古代的宗族和祠堂》(1996);主持並寫作《中國宗族社會》(1994),將中國宗族史劃分爲四個發展階段,即先秦的貴族、典型宗族制,中古的士族宗族制,宋元的官僚宗族制,明清的紳衿宗族制,發展趨勢是平民化和民衆化;參與編輯《中國家譜綜合目錄》(1997),爲該書寫出長篇序言,論證譜牒的學術價值。(3)文化史研究,也有三方面:倫理修養,作《砥礪篇》(中華文化集粹叢書之一,1991);論中國曆史上的愛國主義,強調國家、政府、民人三者間互有義務的關系,寫有《論曆史上愛國思想的發展與實踐》(1996)、《關于曆史課的愛國主義教育》(2002)等文;論傳統文化遺産問題,作《略論當代中華文化建設與資源利用》(2003)、《中國傳統家族文化的當代意義》(2003)等文。
  對曆史認識論,主張曆史學是“說故事”的陳述史事學問,重視時(時間)、空(地點)、人(人物)、事(情節、制度)和環境(自然環境及社會人文環境)五個要素,以此不同于其他社會科學和人文學,就此寫有《“說故事”的曆史學與曆史知識大衆文化化》(2004)。史學研究理論方面,重視等級理論的運用,因爲等級既是制度的規定,又是習慣形成的,貫徹到各個社會層級、各種社會領域,因此用等級制度和觀念觀察曆史,可能對曆史現象解釋得多一些,就此撰文《審視“定論”與等級分析——以關于封建時代農民、地主的理論爲例》(1998)。研究法方面,多年從事微觀的實證研究,不過認識到實證研究應提升到理論層次,宏觀研究應向實證研究靠攏,應有實證研究的本事。關于史學研究的社會功能,審時度勢,似乎是從政治功能向社會文化功能轉化,史學工作者要使曆史知識大衆文化化,給人以智慧的啓迪和有益的休閑讀物,爲此撰寫《古人社會生活鎖談》(1992,《古人生活剪影》1999,《去古人的庭院散步》2005)、《雍正繼位之謎》(1990)等書
http://baike.baidu.com/view/1365721.html?tp=0_00
 
 
 
 

台長: 阿楨
人氣(1,170) | 回應(2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思想文化 |
此分類下一篇:《清代官場現形記》
此分類上一篇:《人生的偶像崇拜》

圖博館
煮酒君:免死金牌真的能免死嗎?2017-02-25

我們在看古裝劇,或是讀話本、小說時,時常能見到像徵著皇帝尊貴身份的“金牌”,這金牌無論是主角或反派,只要頂起來,總能讓局面發生大反轉。金牌的價值,看起來並不在於它本身,而在於它所代表的皇帝的威嚴。
  我們相信,在中國漫長的封建歷史上,一定會有著一些物品,就如尚方寶劍之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帝王,在這個觀念下,被人們具象化的是“金牌”,事實上,在中國古代,這種金牌的“職能”更多的被鐵券所“飾演”、並行使著。
  在史料中,這種東西,多以“丹書鐵券”或“金書鐵券”的形式出現,而“免死鐵券”之稱在正史,甚或野史中也是極少見的。之所以產生這個稱呼,且較正統的鐵券之名流傳更廣,大約是人們將其職能聯繫了起來。不過這種相對而見更“新鮮”一些的稱呼,只是將其表面上的作用和形式聯繫了起來,即多數百姓只看到了鐵券的“免死”作用,而看不見其背後頗有幾分波折的痕跡。現在,就讓我們從歷史書中來“扒一扒”這免死鐵券。
  古人對免死鐵券,有著一套嚴謹的“程序”,如在辨別鐵券真偽之上,統治者便已經留了一手。為防止有心人仿冒,免死鐵券在製作之初便被人們割成兩半,一半交給被賜予這種“殊榮”之人,而另一半存留在皇宮之中。等到鐵券行使其功能之時,便取出這兩塊,若兩塊鐵券能夠“破鏡重圓”,皆大歡喜,否則,仿冒者只怕是誅滅九族的罪過。從他們玩的這個套路中,我們便可以看見這鐵券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那這東西真的能夠保住一個人的性命嗎?空口無憑,我們還是來找找事實依據。
  我們能夠找到最早的有關鐵券的史料,是《漢書》。
在《漢書•高帝紀》中,有如下記述,“(劉邦)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矣” ,大意是說,劉邦與功臣盟誓,不僅以朱筆書寫,裝進金屬匣子裡,還把它放入石室之中,嚴肅得一塌糊塗——漢高祖劉邦和他手下的那幫功臣,大概是丹書鐵券最早的一批受益之人了。眾所周知,“漢初三傑”中的韓信,可說是劉邦手下的第一功臣,漢高祖的江山,一大半都是他打下來。若非韓信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搞死了西楚霸王項羽,劉邦江山也是坐不穩的。
2017-03-07 10:15:13
圖博館
煮酒君:免死金牌真的能免死嗎?2017-02-25

我們在看古裝劇,或是讀話本、小說時,時常能見到像徵著皇帝尊貴身份的“金牌”,這金牌無論是主角或反派,只要頂起來,總能讓局面發生大反轉。金牌的價值,看起來並不在於它本身,而在於它所代表的皇帝的威嚴。
  我們相信,在中國漫長的封建歷史上,一定會有著一些物品,就如尚方寶劍之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帝王,在這個觀念下,被人們具象化的是“金牌”,事實上,在中國古代,這種金牌的“職能”更多的被鐵券所“飾演”、並行使著。
  在史料中,這種東西,多以“丹書鐵券”或“金書鐵券”的形式出現,而“免死鐵券”之稱在正史,甚或野史中也是極少見的。之所以產生這個稱呼,且較正統的鐵券之名流傳更廣,大約是人們將其職能聯繫了起來。不過這種相對而見更“新鮮”一些的稱呼,只是將其表面上的作用和形式聯繫了起來,即多數百姓只看到了鐵券的“免死”作用,而看不見其背後頗有幾分波折的痕跡。現在,就讓我們從歷史書中來“扒一扒”這免死鐵券。
  古人對免死鐵券,有著一套嚴謹的“程序”,如在辨別鐵券真偽之上,統治者便已經留了一手。為防止有心人仿冒,免死鐵券在製作之初便被人們割成兩半,一半交給被賜予這種“殊榮”之人,而另一半存留在皇宮之中。等到鐵券行使其功能之時,便取出這兩塊,若兩塊鐵券能夠“破鏡重圓”,皆大歡喜,否則,仿冒者只怕是誅滅九族的罪過。從他們玩的這個套路中,我們便可以看見這鐵券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那這東西真的能夠保住一個人的性命嗎?空口無憑,我們還是來找找事實依據。
  我們能夠找到最早的有關鐵券的史料,是《漢書》。
在《漢書•高帝紀》中,有如下記述,“(劉邦)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矣” ,大意是說,劉邦與功臣盟誓,不僅以朱筆書寫,裝進金屬匣子裡,還把它放入石室之中,嚴肅得一塌糊塗——漢高祖劉邦和他手下的那幫功臣,大概是丹書鐵券最早的一批受益之人了。眾所周知,“漢初三傑”中的韓信,可說是劉邦手下的第一功臣,漢高祖的江山,一大半都是他打下來。若非韓信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搞死了西楚霸王項羽,劉邦江山也是坐不穩的。
2017-03-07 10:16:21
圖博館
史料記載,項羽在其窮途末路之際還能率二十八騎衝破上萬人的埋伏圈,若非韓信,這世上有誰能把西楚霸王搞得心慵意懶、自刎烏江呢?雖民間有“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俗語,卻決無法掩蓋此人的光芒,甚至當時的人就已經稱讚他“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不過韓信這傢伙與愛因斯坦一般,明顯是“偏科生”,他雖然智商高得駭人,情商卻是讓人捉急。
  愛因斯坦生活的時代雖然不算太平,但那時代對知識分子,尤其是頂尖的知識分子有著極大的包容,所以他雖然在生活中做出煮手錶這種看似腦袋秀逗的事,卻仍可以產出“相對論”來震動世人。韓信就有些悲劇了,那個刀光劍影的中國,當然容不得這種情商低到拉低全人類平均值的人存活下去,所以他早早的就被人生這所“大學”給“勸退”了。
  韓信早早的就被呂后搞死,他是沒有分到丹書鐵券嗎?自然不是。漢初時,能混到丹書鐵券的人絕對不少,以韓信才情和功勞,自然是這許多人之中頂尖的那個,不給韓信護身符,恐怕難以使人信服。
  韓信功高震主,劉邦的猜忌也就隨時間流逝不斷加深,到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劉邦跑到陳地將韓信給綁了,他才意識到自己的處境,更是栗栗危懼。劉邦將韓信押於副車,但不好明目張膽的對他下手,為防落人口實,只能將韓信貶為淮陰侯,草草了事。以韓信的腦子,自然能從這一舉動把劉邦看到骨頭里,已明白劉邦對他的猜忌和殺心,只是形勢比人強,韓信沒膽子反判,只好關門裝起了孫子。韓信為防被害,也防加重劉邦的殺心,一心只求保身,遂稱病不朝。這世上從來只能千日做賊,而沒有千日防賊的道理,韓信只是一個疏忽,便被呂后忽悠進宮,不僅沒保住腦袋,甚至被人帶著家庭連根拔起。呂后敢明目張膽的下手剁了韓信,劉邦會不知道?若無劉邦默許,誰敢向持有丹書鐵券的開國名將下手?
  夥同呂后搞死韓信的蕭何,也持有丹書鐵券,不過這傢伙雖然向劉邦示好,仍然難免被猜忌。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爆出蕭何低價強買百姓土地、房屋的醜聞,所說涉案金額達數千萬,不過此事是否屬實,尚無定論,但劉邦確實藉此事將蕭何投入大牢。不過蕭何的運氣比韓信要好了很多,有王衛尉為他求情,被“保釋”了出來。
2017-03-07 10:18:59
圖博館
這王姓的衛尉究竟是何來歷,為什麼會有如此能量,竟讓劉邦在濃烈的殺心之下放過了蕭何,這裡面肯定是有些故事的,只是時間變遷,歲月流年之下,我們已經難以觸及當時的真相——不過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同是擁有丹書鐵券之人,其實擋不住禍事到來,韓信如此,蕭何也是如此。
  另一位與韓信遭遇相差無幾的,便是西漢開國元勳周勃的兒子,周亞夫。周亞夫不僅有父輩餘蔭,其本身也是驍勇善戰,為平息漢初七王之亂立下赫赫戰功。周亞夫獲罪的緣由,說來令人啼笑皆非,他為了為其父發喪而備下五百甲盾,被人誣告其不臣之心,欲在陰間謀反。這種“清新脫俗”的理由,若非刻意為之,怎麼會通過上面的“審核”,這就是皇帝想要周亞夫死,周亞夫也是明白這點,知道這一去,恐怕就沒命迴轉,不想受到折辱,被抓之際就想自盡,所幸,終為其妻所阻。不過周亞夫也算血氣方剛,受不得委曲,終於在牢中吐血身死。
  這裡只是挑出三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來講,漢初時的功臣,如是者給對不少,就連史書上也評價說,“百餘年間而襲封者盡”。
  漢朝時的丹書鐵券,其實還僅僅是一種“兄弟證書”,其意,大約就是與開國皇帝患過難的,這就像現代人們考駕照一樣。兄弟證書允許你納妾,許你榮華寶貴,但決不許反我。這其實與現代有了駕照你就可以開車但嚴禁酒架是一個模式上來的,只是在這裡受益的主人公有些許不同而已。
  丹書鐵券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其實已經算是爛大街了,頒發這種“鼓勵”獎,已經成了“標配”,但凡開國功能、部落首領,你要是沒有個鐵券撐撐門面,都沒臉說自己跟皇帝一塊幹過。
  其實南北朝時期,丹書鐵券已經被皇帝賦予了免死之能。漢朝名將李陵有一後人,名李穆,在北魏年間,李穆被授都督之職,食邑三百戶。此時李穆年不及三十,他驍勇善戰,不久便被封為伯爵,跟隨宇文泰。宇文泰與北齊激戰,但身陷重圍,李穆單槍匹馬衝進去把宇文泰從鬼門關拉了出來,宇文泰遂對其此舉大受感動。
  宇文泰身為西魏的實權派人物,甚至對李穆來了句,“成我事者,其此人乎”,自是對李穆極為感激,李穆因此一役,成就武衛將軍,又被封為安武群公,食邑達一千七百戶,而在他的丹書鐵券之上,明文寫著可免李穆十死,免其後人三次死罪。不過人有旦夕禍福,雖然李穆手持“加強版”的丹書鐵券,仍然難以保得周全。繼宇文泰之後,宇文護執政,下手殺了李穆的大哥和大哥之子,甚至就要連坐李穆。
2017-03-07 10:19:20
圖博館
李遠在執行死刑之時,痛哭流涕地對李穆說,“吾不用汝言,以至於此,將復奈何!”這句話將李穆撇了出來,雖然貶成了庶民,總算保得了一條性命——如此說來,丹書鐵券其實還是有些作用的,若非這“恕其十死”,換成普通人,只怕十個腦袋也一併砍了,誰還會去在意這真相?
  丹書鐵券發展到五代時期,已經形如廢鐵一張了。
五代時,有一武將範延光,夢到巨蛇入腹,於是找人解夢。那解夢的張生貪圖幾個賞錢,解釋說“蛇,龍類也,入腹者,王者之兆也”,範延光也是光棍的性子,聽得此言,“揭竿而起”,反了石敬瑭。不過這範延光很快就認清了現實,隔三差五就向石敬瑭請降。這範延光也算有些本事,石敬瑭對他久攻不下,又見他唯唯諾諾,也就受了他的請降。石敬瑭為了消除範延光投降的顧慮,除了加封他為東平郡王外,還送了他一個丹書鐵券,“許之不死”。範延光返程途中,遇到河南留守楊光遠之子楊承勳大兵攻打,不敵之際請出丹書鐵券,然後被連人帶券地扔進了湍流的河水之中。
  此後,丹書鐵券雖常常出現,“免死”這功能不過是個理想罷了。用現在的話來說,丹書鐵券不是防彈衣,“良辰”想讓一個人死,有一百種方法,是全方位而無死角的。
2017-03-07 10:19:56
圖博館
煮酒君:古人“主食”的演變 2016-11-21 1

孟子說:食、色,性也!吃,是所有生物物質性存在的前提,沒有食物的供應,生物自然就會死亡。
  中國自古以來雖然是農業國家,可是食物卻並不易得。一是平原較少,多為山地,糧食產出並不高。二則人口龐大加上自然災害頻發,食物供給分配必定偏少。最重要,內亂不斷,戰爭頻仍,剛剛休養生息,兵戈又起,所以,歷史上的中國一直是飢荒伴隨,求生艱難。但是即便如此,中國還是靠著綿長的歷史文化,龐大的疆域,在興衰交替中創造出了多彩的飲食文化,現在有名的八大菜系,即為中國幾千年飲食文化的精華體現。
  據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主食叫“黍”。這是一種產自中國西北地區的農作物,外形與小米相差不大,顏色呈黃色,當地人稱之為“黃米”。黍極耐乾旱,這也是它為什麼會在西北地區廣泛種植的原因。《詩經》中有很多關於黍的描寫,例如《詩經•小雅》“黍稷方華”說的就是黍!而稷則是黍的變種,就是小米。後來“社稷”一詞作為國家的含義,“社”象徵土地神,而“稷”則代表著穀神的含義。
  麥子的出現也具有很長的歷史,在安徽亳縣考古發現了小麥粒,科研工作者用碳十四鑑定,發現距今有三千年曆史。麥子種類很多,有小麥、大麥、燕麥之分。小麥和大麥在古代稱之為:“來牟”,《廣雅》有載:“來,小麥;牟,大麥”。它的真正推廣種植雖始於漢代,最後逐漸取代小米成為北方的主要糧食卻延續了很長時間,甚至改革開放前,陝西山西北部主要糧食還是以小米和燕麥為主。大麥和燕麥屬於粗糧的一種,味道相較於小麥口感差,但是因為早熟的特點,又耐高寒,對土質的適應性極強,一直為農民所喜歡。在歷史上一直作為主要糧食出現,到了現代,雖然也有廣泛種植,大部分都用來作為啤酒的原料,一部分流入市場,成為調劑人們口味的副食。
  至於中國南方地區,一直以稻米為主要糧食。可是北方在歷史上作為傳統的政治中心,卻因為氣候、土質、水資源問題始終無法種植,使得古代稻米的價格一直高昂,它的味道在當時雖然被認為比黍、麥更好,但只是貴族階層的珍饈,普通平民難以接觸。《論語》中,宰我曾經對孔子說,守孝三年太久了,三年下來不學習禮樂,一定禮崩樂壞,一年就夠了。孔子反問他:“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吃著白米飯,穿著錦衣服,你能心安?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來孔子當時的所謂錦衣玉食,其玉食也不過是一碗白米飯。
2017-03-07 10:29:51
圖博館
至於稱之為豆類總稱的“菽”,味道雖然並不鮮美,但是營養豐富,產量大,易成長,一直為古代貧苦人家的主食,尤其是到了災年更是救命口糧。豆子不僅在中國,其實在美國也是一道家常主食。只是他們的豆子是白豆,而中國的豆子大部分為大豆。
  秦漢時,除了“五穀”外,還有很多雜糧充代主食。麻、苽米、芋艿等。麻曾經長期是古代人們主糧,後來成為祭祀中的主要祭品。苽米其實就是茭白的果實,李白杜甫都曾經讚美過它,唐以後,不再成為主食。而芋艿其實就是“芋頭”,當時盛產於兩湖四川一帶,甚至成為川西的主食。
  此處不得不提馬鈴薯,也就是土豆,它成為中國人的主要食物,其實很晚,明朝萬曆年才傳入中國,四川人到現在稱呼馬鈴薯為“洋芋”!馬鈴薯耐寒耐旱,產量大,當歐洲人口膨脹時,它作為主食的作用凸顯。不過,也因為它的一場絕收,愛爾蘭十九世紀中期遭受過一次嚴重的大饑荒,死亡人口超過一百萬。還有一種現在人們熟悉的糧食:玉米,原產於南美。
  中國古代的飲食結構,雖然以穀物為主,但是肉類也是重要的補充。所謂“菜餚”的餚便指魚肉之類的葷菜。古代的肉類主要來自畜牧業、狩獵和漁獵。畜牧業從商周開始具有一定規模,當時有“六牲”之說。六牲指牛、羊、豕、馬、犬、雞,在加上魚就成了古代肉食的主要部分。
  雖然看起來種類豐富,羊、馬囿於中原為農業區,地理環境使得無法大規模發展,只有豬、雞倒很普遍,可是一般平民百姓還是很難享用,除非在過年慶典之時,才能吃上,平時較少能夠在飲食中見到。牛因為主要農業生產工具,一般極少殺牛。《左傳》記載,秦國軍隊偷襲鄭國,鄭國商人弦高路遇秦軍,送了秦國軍隊十二條牛,便稱之為“犒師”,可見當時的牛的珍貴。
  桂林狗肉節,網上罵聲一片,其實在中國古代,狗肉是人們主要肉食來源之一。
  有一句著名的對聯,“仗義多為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裡的屠狗在古代是一種專門的職業,劉邦大將樊噲,鴻門宴上吃了整條豬腿的人,曾經就是以屠狗為生。而赫赫有名的梁山好漢,幾乎個個都是吃狗肉的。
  現代社會進步,食物豐富,狗肉不在成為食物,人們對待狗不僅僅當成寵物,只是有些保留傳統的地方,例如像因紐特人每年還有定量的捕鯨權。少數民族地區,狗肉依舊是他們傳統習俗的一部分,吃不吃,還真不是道德說了算!
2017-03-07 10:31:50
圖博館
煮酒君:明朝的國號,真的和“明教”有關嗎?2017-03-05

看過金庸倚天屠龍記的人都對明教教主張無忌的故事十分熟知,根據《倚天屠龍記》的說法,認為朱元璋作為明教教徒,將國號定為明,是因為明教之意。這件事情究竟是不是真的呢?今日我們來探究一下。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都稱帝,國號大明,對於這個國號,是有一定質疑的。因為在中國古代國號往往以開國君主的地名為號,如李淵為唐國公,故而國號為唐。宋太祖因為起自宋州,故而國號為宋。
  宋蒙戰爭之後,國號之法遭遇嚴重改變,蒙古人建立蒙元政權,即不再遵循地名。而是取自《周易》大哉乾元之意,定國號為元。而朱元璋曾經被封為吳王,按照道理朱元璋稱帝,國號應該是吳。可是朱元璋以明為號,是為什麼呢?
  根據明末利瑪竇先生的《基督教遠征中國記》記載:中國人的有很多對自己的國號的說法,比如有國號為“虞”,即為寧靜;比如有國號為“週”即為統一;當今的國號為“明”即光明的意思。而我們的書籍將這個國家成為中國或中華。
  根據明末朱國禎所書《湧幢小品》卷二“國號”條:“國號上加大字,始於胡元,我朝因之。……其言大漢、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夷尊稱之詞。我朝以明為號是承襲韓林兒小明王之號,韓林兒自號韓宋,這樣也有繼承宋統正朔之意。
   而金庸在小說中稱,幫朱元璋“打下江山的都是明教中人,是以國號不得不稱一個'明'字。明朝自洪武元年戊申至崇禎十七年甲申,二百七十七年的天下,均從明教而來”。這一說法始自於吳晗先生1941年發表在《清華學報》上《明教與大明帝國》一文,直到今天還有一定的影響力。八十年代以來,有學者指出,吳晗當時地處昆明,手中資料有限,其結論並不能令人信服。
  吳晗觀察到,中國自古以來,國號要么是初起之地名,要么是所封土之爵邑,要么追溯其所自始。而“大明”和這三種情況都無關,其文意“光明”也不知道從何而來。《明實錄》上也就簡簡單單一句“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為什麼是“大明”,語焉不詳。吳晗認為,朱元璋曾奉韓林兒的宋政權正朔,韓林兒有“小明王”之稱,他和父親韓山童都宣稱“彌勒下生、明王出世”,這個“明王”出自明教,而且明教和信奉彌勒的白蓮教有所融合。
2017-03-07 10:40:02
圖博館
元史專家楊訥在其著作《元代白蓮教研究》中對吳晗的說法進行了駁斥,他發現元代統治者將明教和景教置於一處管理,而白蓮教置於管理佛教的宣政院,這證明在元統治者心目中兩者判而有別。就算到了明朝,明教和白蓮教被禁,但兩者也還是單列,並沒有混淆。吳晗認為明教和三階教、白雲宗、白蓮社、禪宗、道教、大乘教、彌勒教以及其他秘密會社都混合了,而證據只有這些教派“不食葷酒,不殺物命,修懺念佛”,實際上這些特點是明教、白雲宗、白蓮教所固有,不能證明他們的混合。吳晗還指出明教持戒律甚嚴,這是實情,但反而和他自己的“混合說”矛盾,不能想像,明教在和那麼多教派混合後自己仍無改變。
  楊訥指出,“明王”一詞並不為明教所獨有,佛教中就有不動明王、大威德明王的稱呼。《元史》明確記載韓山童為白蓮教中人,元代的白蓮教徒在信仰彌勒佛的同時,也信仰阿彌陀佛,在《大阿彌陀經》中,阿彌陀佛被稱為“諸佛光明之王”。“明王出世”就是阿彌陀佛出世。
  朱元璋做過和尚,經營江南時對佛教也有所關注,他不會不知道韓林兒“小明王”的出典,也不會對《大阿彌陀經》這一稀鬆平常的佛典沒有了解,而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他和韓林兒讀過明教經典。作為歷史上唯一一個由僧人而掌天下的人,如果真有“諸佛光明之王”,這個“明王”舍朱元璋其誰?《大阿彌陀經》中還說,“明王”的光明將使“天下幽冥之處皆常大明”,“大明”實際上包含著朱元璋的建國理想即光明的意思(《皇明祖訓》)
2017-03-07 10:40:50
圖博館
極度憤怒的時候頭髮真會豎起來?怒髮衝冠真的存在嗎 2016-12-28

  名將岳飛在愛國名篇《滿江紅》的開句就是「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表達理想與現實發生尖銳激烈矛盾的憤怒之情;同樣是抗擊後金的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被後人普遍認為是「衝冠一怒為紅顏」。
   怒髮衝冠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沖冠」說的是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交換15座城池,但秦惠王得到和氏璧而不願交出城池,藺相如盛怒之下做出了要砸碎和氏璧的舉動;令人髮指出自《莊子•盜跖》:「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髮上指冠。」是孔子的朋友柳下季的弟弟盜跖落草為寇,孔子想去勸誡他,盜跖聽說孔子要來會見自己,表現得很憤怒,頭髮怒起直衝帽頂。
  其實所謂的怒髮衝冠,並非是古人憑空捏造的,而是人類原本的本能。人的頭髮其實和性格脾氣又很大的關係的,一般來說頭髮細軟的人多半溫順;頭髮粗硬者多剛直;色澤光亮者感情較豐富等,學過心理學的朋友對這些肯定不陌生了。
   我們人類身上的毛髮,分為毛乾和毛根兩部分,毛干是露出皮膚之外的部分,毛根是埋在皮膚內的部分,毛根被毛囊包圍,毛囊的一側有一束斜行的平滑肌,稱為立毛肌,它控制著毛髮的活動。但立毛肌並不受我們的意志支配,而是聽令於腎上腺素能交感神經的支配。所以當我們發怒、或者受到驚嚇時或者寒冷等外界刺激時,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素水平增高,立毛肌就會收縮,力圖使毛髮直立,這就是怒髮衝冠的「原理」。
  公雞打架時會豎立起脖子上的毛
由於早期的人類經常受到外界環境驚嚇、寒冷等刺激,立毛肌就會比較發達,怒髮衝冠或者「發指」的現象就比較常見,但人類買入文明以後,這些外界的刺激少了,立毛肌逐漸退化了,收縮的力量不再足以讓頭髮立起來,所以我們今天就很少會看到有人怒髮衝冠的現象了。
   我們人類「怒髮衝冠」的本能是退化了,不過我們平時不管是在看一些動物世界一類的紀錄片時我們都可以看到,大部分有毛的動物,在面臨「戰鬥」的時候都會出現毛髮豎起來的現象,最典型的就是公雞了。公雞在打架的時候脖子上的毛都會立起來,而身上的毛會收縮,這樣首先感覺對方「變大了」,除此之外還能擋住對方的視線減少身上可以被攻擊的地方。老虎、狗、貓、狼等在打架的時候也會豎起毛髮,尤其是面對敵強我弱的時候,豎起鬃毛露出獠牙,齜牙咧嘴凶像可以嚇到膽小的對手,甚至可以起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2017-03-18 08:36:45
圖博館
麻將起源於什麼時候?中國象棋都是同一種遊戲演變而來 2017-02-23

  有人說,要想讀懂中國,學會玩麻將是一種捷徑,因為麻將是最真實最廣泛的大眾文化,其遊戲規則就是中國百年來真正的潛規則,而中國歷史上諸子百家的思想,都雜糅到了這麻將裡了。麻將真正的成型大概是在清朝中期,而關於麻將的起源和麻將的演變過程,則是一部漫長的歷史。
  麻將是由古代的博戲演變來的,據《史記》記載,博戲產生至少在商紂王之前。最早的博戲叫做六博,由六支箸和12顆棋子組成,箸是一種長條形的竹製品,相當於今天打麻將洗牌時所用的骰子。六博兩人相對而坐,棋盤12道,把長方形的黑白各六個棋子放在棋盤上,但具體的玩法和規則已經失傳。
麻將起源於什麼時候? 中國象棋都是同一種遊戲演變而來
(古代六博)
  到了漢朝以後,博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博戲中的棋子像象棋方面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棋類游戲,而博戲的箸則演變成了骰子,成為一種獨立的博具,以擲點來分勝負。這就是說,中國象棋和麻將兩項國粹實際上都是從古代的六博演變而來的。
(古代骰子)
  我們今天看到的骰子一點和四點為紅色,其他點為黑色,這和唐朝玄宗皇帝與楊貴妃的遊戲有關。據《西墅記》記載,唐明皇與楊貴妃玩擲骰子的遊戲,唐明皇戰況不佳,只有讓六個骰子中的兩個骰子同時出現“四”點才能反敗為勝,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重四。唐明皇一擲果然重四,反敗為勝,於是龍顏大悅,命高力士將骰子的四點塗上紅色。因此後來的骰子一點和四點為紅色,其他點為黑色。
  唐明皇和楊貴妃擲六個骰子的遊戲成為骰子格,在玩這個遊戲時需要用紙片記錄輸贏數值,記錄數值的紙片叫葉子。後來葉子演變成了獨立的葉子戲,這就是麻將最早的雛形。唐朝後的五代十國,葉子戲依然成為風靡全國的遊戲。南唐後主李煜的大周後就是一個葉子戲迷,寫過《偏金葉子格》、《小葉子格》、《擊蒙葉子格》等牌譜。
  到了明朝,葉子戲的發展又分為兩種,一種是骨牌葉子戲,也就是骨牌的翻版,另一種叫做馬吊葉子,上面繪有索子、文錢和人物,這和後來的麻將就很像了。一副完整的馬吊葉子共有40張牌,分為四門,分別為十萬貫、萬貫、索子、文錢。這就和今天麻將上的萬字、條子、筒子差不多了。
2017-03-18 09:29:09
圖博館
(馬吊葉子)
  據《葉子譜》記載,打馬吊一般以四人為局,輪流摸牌,每人可有8張牌,8張牌壓底,投擲骰子決定莊家。也可以兩個人玩,《金瓶梅》中就有潘金蓮和王潮兒玩馬吊的描寫。明朝後期,馬吊已經非常流行,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吳偉業在《綏冠紀略》中說士大夫整日沈溺於打馬吊,把國家大事都荒廢了,直接將明朝亡國的原因歸結為打馬吊。
(葉子)
  到了清初,馬吊變成了默和牌,也就是碰和牌,由原來的40張變成60張,原來的4門變成了3門,取消了十萬貫。《紅樓夢》47回就有賈母和薛姨媽、王熙鳳鬥紙牌的情節,有學者認為她們玩的就是馬吊演變來的默和牌。清朝中後期,默和牌就演變成了麻將,分為三門共108張牌。後來又增加了東、南、西、北風和發財、紅中、白。
  由於紙牌的數量多了,在取、舍、組合牌時十分不便,人們就從骨牌中受到的啟發,漸漸改成骨製,把牌立在桌上,這樣玩起來就方便多了。於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麻將就正式成型了。
  麻將在從起源、發展到定型的過程中,注入了諸多傳統文化的因素,使得這種遊戲有著深奧的理學思想和文化內涵。它體現了興與詩、立於禮、成於樂的儒家文化傳統。從某種程度上將,麻將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它包含了儒家、道家、陰陽家、兵家的哲學思想。就連我們新中國的開國元首毛主席,也擅用麻將中的智慧來處理工作中的問題,在延安期間,毛主席評論麻將是說中國對世界有三大貢獻,第一是中醫、第二是《紅樓夢》、第三就是麻將。在1949年在中南海接見國民黨的談判代表劉斐時聊到麻將,對方就問“你是喜歡打清一色呢,還是喜歡平胡?”,毛澤東立即明白了對方的用意,笑著回答:“平胡,平胡,平胡,還是平胡好,只要胡了就得行了”一語雙關,意味深長的回答,解除了劉斐的顧慮,後來和談破裂,但劉斐卻留在了北京,加入了新中國。
2017-03-18 09:29:34
圖博館
慈禧是否與太監李蓮英洗鴛鴦浴? 2017-01-13

在很多傳說和野史裡面,慈禧都被描繪成一個貪婪、自私而淫蕩的女人。之前幫助慈禧畫像的那個美國的卡爾小姐,在宮裡不但沒有好好安分守己,更是胡說八道一大堆。她說慈禧是一個和李蓮英一個浴盆洗澡的怪物,而且光緒皇帝也明擺著要和這個外國女人有一腿,因為他總是試圖去親吻這個外國來的洋女人。這樣的書籍到了社會上,當然會讓那對以前根本不了解的人產生誤解。對此,我爺爺非常憤怒,說這個美國女人簡直就是胡說八道。
  李蓮英為何能在清王朝一手遮天? 小事件看出大問題
  但是慈禧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後來我看到過慈禧身邊侍女說的一些話,也求證了家裡的長輩,這才清楚:雖然說旗人的女子是天足,但是也和漢人一樣,對於腳也要隱蔽的。洗腳、換襪子都不能讓外人看見。當媳婦的都是關上屋門,睡覺前洗腳,兒子年歲大了,媽媽洗腳,也不能讓兒子看見,更不用說光著腳走出閨門了。爺爺也曾經聽隆裕說過這樣的話:很多人都胡說八道,說老太后和李蓮英怎麼怎麼,這是完全沒有根據的。老太后為了顯示自己的教養,為了顯示自己的高貴,也為了顯示自己的尊嚴,對於一些事情是非常在意的,向來不許太監沾手。有人瞎編,說老太后腿疼,把腳放在椅子上,伸著腿讓李蓮英給按摩,這純粹是胡說。再說,宮裡戒備森嚴,老太后身邊隨時有宮女陪伴,如果有這樣的事情,老太后也早就羞臊死了。老太后從年輕開始守寡,年輕的時候都沒有什麼事,何況年老了呢?
  聽完爺爺描述隆裕當初說的話,我心裡感到很塌實。畢竟事關自己長輩的聲譽問題,所以我對這些很在意。如果卡爾小姐描述的事情是由在慈禧身邊伺候的人說出來的,即便是隆裕這麼說,我都有可能相信,而來自美國的卡爾小姐作為當時宮裡的一個客人,不僅沒有機會在慈禧身邊伺候,也沒有資格隨便走動,怎麼會傳出慈禧和太監一起洗澡的說法呢?她說慈禧和李蓮英在一個澡盆洗澡,很顯然是胡說八道。因為在慈禧洗澡的時候,不是每個人都能在場的,即便卡爾小姐作為宮裡的貴客,那個年代的婦女洗澡,也不可能讓人圍觀。除非是卡爾小姐親自伺候慈禧太后洗澡,她才能真正看到慈禧是怎麼樣洗澡的。但是如果卡爾小姐在場的話,慈禧又怎麼能開放到和太監在一個盆子洗澡而被人圍觀呢?很顯然,說謊的是那個卡爾。她為了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胡編亂造而已。
2017-03-21 13:01:14
圖博館
一位在慈禧身邊伺候過的宮女也就慈禧洗澡的問題回答過一些人。她說:伺候老太后洗澡和洗腳,專有四個貼身的丫頭。洗腳兩個,洗澡是四個。平常她們也乾點零活,但專職是沐浴。這些丫頭也是經過訓練的。怎樣用毛巾熱敷膝蓋啊,怎樣搓腳心的湧泉穴啊,有一套專門的技術。洗腳時,老太后往椅子上一歪,嘴裡不停地與底下人說閒話,享受著洗腳人的搓揉,這是她老人家最鬆散舒適的時候,宮女常常在這個時間裡得到意想不到的賞賜。腳洗完後,如果需要剪腳指甲,兩個洗腳的宮女中一個點起手提式羊角燈來,單腿跪下,手持著燈,另一個也單腿跪下,把老太后的腳抱在懷裡細心地剪。這之前還要有個“請剪子”的過程。在老太后的屋子裡有嚴格的規定,不許摸刀子、剪子。如果需要用,必須要事先請示。伺候洗腳的宮女向內寢的人輕輕說句“請剪子”。侍寢的轉禀老太后,老太后說:用吧,還在原地方。這時侍寢的才敢拿出剪子來交給洗腳的宮女。完畢後,洗腳的宮女請跪安退出,這才完事。差不多天天如此。那麼既然有這麼多宮女伺候慈禧洗澡,慈禧又怎麼能開放到和一個太監一起洗澡呢?況且作為太監來說,因為自身的問題,他又怎麼能把自己的缺陷暴露在外人眼裡呢?很顯然,是不可能的。
  那個宮女說起慈禧洗澡的事情來,也說這和時令有密切關係。如果天熱,洗得勤點,夏天差不多要天天洗,冬天隔兩三天洗一回,都是在晚上,宮里白天沒有洗澡的。洗澡的時間,一般在傳晚膳後一個多小時,在宮門上鎖以前。因為需要太監抬澡盆、擔水,連洗澡用的毛巾、香皂、爽身香水都由太監捧兩個托盤進來。太監把東西放下就走開,不許在寢宮逗留。司沐的四個宮女全部一樣的穿著,一樣的打扮,連辮根、辮穗全一樣。由掌事兒領著向上請跪安,這叫“告進”。算是當差開始。在老太后屋里當差,不管幹多髒的活,頭上腳下都要打扮得很利落,所以這四個宮女,也是新鞋新襪。太監把澡盆等送到廊子底下,托盤由宮女接過來,屋裡鋪好油布,抬進澡盆注入溫水,然後請老太后寬衣。這個時候,除非伺候慈禧洗澡的人,別的人是根本沒辦法進入的。這就又說明一個問題,即便是慈禧身邊最親的人,要看到慈禧洗澡,也是萬萬不能的,更別說一個太監了。所以由此推斷,來自美國的畫家卡爾小姐確實是一個大話精,是一個編造故事的高手。
2017-03-21 13:02:43
圖博館
因為我後來特別注意關於慈禧的報導,所以也看到過很多這方面的問題。後來看到在慈禧身邊曾經伺候過慈禧的宮女榮兒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可以證明慈禧這個人到底是什麼樣的:“民國以來,有好多的人問我,說李蓮英值夜,聽到老太后在屋裡咳嗽,他怕驚動老太后,就跪著爬進了寢宮,給老太后倒碗水喝,使得老太后很感動。那麼說老太后不就成了孤寡戶了嗎?沒人答理沒人瞧,夜裡咳嗽,連碗水全喝不上,那還稱什麼皇家太后呢?這些胡講亂吣的話,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說才好。還有人問我,說慈禧太后愛聽楊小樓的戲,主要是喜歡楊小樓的武功,讓太監把他裝進食盒裡,抬到寢宮裡去。這更是沒影的事。老太后、皇后好比兩隻鳳凰,我們宮女好比一群麻雀,整天圍著鳳凰轉,最少也有十幾隻麻雀在後邊跟著。這是製度、是規矩,抬進一個大活人來,往哪裡放啊!這都是哪兒的事!我還不知道對我們宮女會瞎編些什麼呢?所以我除去對誠心誠意想知道點宮廷故事的人以外,我閉口不講宮裡的事。”
2017-03-21 13:03:01
jsoujsou
故宮面積那麼大為什麼連一個廁所都沒有? 2018-04-27

現在的故宮,也就是以前的紫禁城,那是皇帝的家族才能夠居住的地方。眾所周知,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崇尚恢弘氣勢的國家,皇帝的住所,自然是氣勢雄壯,尊貴高雅的,和歐洲的那些貴族城堡不一樣。
從明成祖朱棣開始,中國封建王朝的每一任皇帝,幾乎都是在這裡生活。這座面積堪比梵蒂岡的故宮,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完的,故宮的總體格局設計可以概括為“九重天闕,房屋近萬間”。
  不過這故宮的房子有近萬間,卻沒有一間是廁所,這是怎麼回事呢?
有一個原因是說,皇宮裡除了皇帝嬪妃之外,還有大大小小的太監宮女,這些人數加起來也有上萬人了,如果有了廁所,都在皇宮裡解決生理需求,古代的通風排氣措施又沒有現代那麼好,如果排汙不及時,豈不是臭氣熏天,污染嚴重?
第二個原因就是說皇帝跟普通百姓不一樣,需要區分開來。皇帝是天子,既然是天子,就是要享受老天爺一樣的待遇,住的條件不能差,如果在房間裡在搞了一個廁所出來,古代的廁所又是坑,連化糞池都沒有,寒冬臘月酷暑三伏天的時候,簡直令人受不了。
但是,生理需求總是要解決的,所以古人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上完就扔的移動型廁所,也叫馬桶。不過和我們現在的馬桶不太一樣。馬桶放在一個特定的位置上,如果宮裡的人遇到了內急,需要解決的時候就去找這個馬桶,方便完了再抬出去倒掉。
不過即便是馬桶,太監宮女們用的和皇帝用的也是有很大的差別的。太監宮女們的馬桶在於能使用就可以了,而皇帝的馬桶則需要考慮到各種材質問題,讓皇帝可以上廁所上得更加舒適,同時異味這個問題還是要解決的,宮女太監們的就不需要,而皇帝的則會在馬桶周圍,用裝沉香木的木屑來完成除臭使命。
另外,皇帝的馬桶裡頭,還會鋪著特質的蓬鬆香灰,這樣就會看不見排泄物,還有專門的人來負責清理這些排泄物,隨時將排泄物清理到特定的場所,再運出皇宮。這樣下來,皇宮就沒有異味而且還會特別環保。
古人的智慧超乎我們的想像,當然,也是因為科技的限制,不能有更加便捷的方案,不過能在這麼龐大的皇宮中協調起來,也是一項聰明的偉大壯舉了。
2018-08-02 07:43:27
jsoujsou
唐宋人的離婚協議書 2018-08-01

  自1900年以來,敦煌藏經洞發現了超過四萬件的文獻資料,其中約有十幾件唐宋時期的“放妻書”,亦即俗話所說的“休書”,換成現在的說法,就是“離婚協議書”了。今天閱讀這些“放妻書”,你會感覺到一對對唐宋夫妻從紙上活了過來,就在你眼前商議如何好聚好散。
  第一道“放妻書”:某專甲謹立放妻手書
  蓋說夫婦之緣,恩深義重,論談共被之因,結誓幽遠。凡為夫婦之因,前世三年結緣,始配今生夫婦;若結緣不合,比是怨家,故來相對。妻則一言十口,夫則反木(目)生嫌,似貓鼠相憎,如狼犬一處。既以二心不同,難歸一意,快會及諸親,各還本道。願妻娘子相離之後,重梳蟬鬢,美掃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選聘高官之主。解怨釋結,更莫相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于時年月日謹立除書。
  這對夫婦結婚之後,才發現彼此不相安諧,妻子成天嘮叨(“一言十口”),丈夫則漸生嫌棄之心,“似貓鼠相憎,如狼犬一處”,於是請來雙方親友,協商離婚事宜。
  第二道“放妻書”:夫妻相別書一道
  蓋聞人生一世,夫妻語讓為先。世代修因,見存眷屬。夫取妻意,妻取夫言。孝敬二親,事奉郎姑叔伯,新婦便得孝名,日日即見快歡。今則夫婦無良,便作五逆之意,不敬翁嫁(家),不敬夫主,不事六親眷屬,污辱臬門,連累兄弟父母,前世修因不全,弟互各不和目(睦)。今儀(議)相便分離。不別日日漸見貧窮,便見賣男牽女。今對兩家六親眷屬,團坐亭藤商量,當便相別分離。自別已後,願妻再嫁,富貴得高,夫主不再侵淩論理,一似如魚得水,任自波遊;馬如捋綱壬(任)山丘。願君不信前言者,山河為誓,日月證明。願君先者,男莫逢好婦,女莫奉好夫。
  這一對夫妻之所以離婚,似乎是因為妻子不怎麼賢慧,“不敬翁家,不敬夫主”。不過“放妻書”的措詞相當委婉,稱是“夫婦無良”,表示雙方都有責任。但夫妻分手之意顯然已非常決絕,雖然丈夫作出了“願妻再嫁,富貴得高,夫主不再侵淩論理”的祝福,文書最後卻又寫下咒誓:誰違背了承諾,誰就找不到好歸宿,“男莫逢好婦,女莫奉好夫”。
2018-08-12 07:35:17
jsoujsou
第三道“放妻書”:
  蓋聞夫婦之禮,是宿世之因。累劫共修,今得緣會。一從結契,要盡百年。如水如魚,同歡終日。生男滿十,並受公卿。生女柔容,溫和內外。六親歡美,遠近似父子之恩,九族邕怡,四時如不憎(曾)更改。奉上有謙恭之道,恤下無黨無偏。家饒不盡之財,妯娌稱長延之樂。何乃結為夫婦,不悅數年,六親聚而鹹怨,鄰里見而含恨。酥乳之合,尚恐異流,貓鼠同窠,安能得久。二人違隔,大小不安。更若流連,家業破散,顛鐺損卻,至見宿活不殘。擎鍋策甕,便招困弊之苦。男饑耕種,衣結百穿。女寒績麻,怨心在內。夫若舉口,婦便生嗔。婦欲發言,夫則拾棒。相憎終日,甚時得見。飯飽衣全,意隔累年,五親何得團會。幹沙握合,永無此期。羊虎同心,一向陳話美詞。心不和合,當頭取辦。夫覓上封,千世同歡。婦娉毫宋,鴛鴦為伴。所要活業,任意分將。奴婢驅馳,幾不勒。兩供取穩,各自分離。更無期,一言致定。今諸兩家父母、六親眷屬,故勒手書,千萬永別。忽悠不照驗約,倚巷曲街,點眼濃眉,思尋舊事,便招解脫之罪。為留後憑,謹立。(囗指缺字。下同)
  這份“放妻書”值得留意的地方,是提到了夫妻財產分割:“所要活業,任意分將。奴婢驅馳,幾囗不勒。兩供取穩,各自分離。”看來唐宋時夫妻協議離婚,女方是有權利分割夫妻共同財產的。男方的表現也顯得比較慷慨,“任意分將”,想要哪部分財產,您儘管帶走。
  第四道“放妻書”:
  蓋聞伉儷情深,夫婦語義重,幽懷合巹之歡,念同牢之樂。夫妻相對,恰似鴛鴦,雙飛並膝,花顏共坐,兩德之美,恩愛極重,二體一心。生同床枕於寢間,死同棺槨於墳下,三載結緣,則夫婦相和。三年有怨,則來仇隙。今已不和,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怨,作為後代增嫉,緣業不遂,見此分離。聚會二親,以求一別,所有物色書之。相隔之後,更選重官雙職之夫,弄影庭前,美逞琴瑟合韻之態。械(解)恐(怨)舍結,更莫相談,千萬永辭,佈施歡喜。三年衣糧,便獻柔儀。伏願娘子千秋萬歲。
  時×年×月×日×鄉百姓×甲放妻書一道
  這小夫妻婚後三年,因感情不和、性格不合,遂友好分手。請注意他們的離婚協議書提到丈夫對妻子的經濟補償:“三年衣糧,便獻柔儀”,即離婚後,丈夫一次性向妻子支付三年贍養費。
2018-08-12 07:35:41
jsoujsou
第五道“放妻書”:
  (前缺)從結契,要盡百年,如水如魚,同歡。生男滿十,並受公卿,生女柔容,溫和內外。六親環美,遠近似父子之情,九族邕怡,四時而不曾更改。奉上有謙恭之道,恤下無黨無。家饒不盡之財,妯婦稱延長之慶。何乃結為夫妻,六親聚而成怨,九族見而含恨。酥乳之合,上(尚)恐異流,貓鼠同窠,安能見久。今對六親,各自取意,更不許言夫說婦。今婦一別,更選重官雙職之夫,隨情窈宓(窕),美耷(齊)音樂,琴瑟合韻。伏願郎娘子千秋萬歲,佈施歡喜。三年衣糧,便獻柔儀。
  宰 報雲
  于時開寶十年丁醜歲放妻
  這是手抄於北宋“開寶十年”(即977年。時太宗登基,已經改元“太平興國”。但敦煌與開封相隔遙遠,改元的消息應該尚未傳來,所以還沿用“開寶”年號)的一份“放妻書”。措詞跟前引文書大同小異,想來唐宋時期流行的“放妻書”應該是一種“格式合同”,有多個版本,供協議離婚的人挑出合適版本,手抄下來,署名蓋印,作為解除婚姻的法律憑證。
  第六道“放妻書”:
  蓋聞夫天婦地,結因於三世之中。男陰(陽)女陽(陰),納婚於六禮之下。理貴恩義深極,貪愛因濃性。生前相守抱白頭,死後要同於黃土。何期二情稱怨,互角憎多,無秦晉之同歡,有參辰之別恨。償了赤索,非系櫥蔭,莫同宿世怨家,今相遇會,只是二要互敵,不肯聚遂。家資須卻少多,家活漸漸存活不得。今親姻村老等,與妻阿孟對眾平論,判分離,別遣夫主富盈訖,自後夫則任娶賢失,同牢延不死之龍;妻則再嫁良媒,合巹契長生之奉。慮卻後志有攪擾,賢聖證之,但于萬劫千生,常處之趣。恐後無信,勒此文憑。略述爾由,用為驗約。
  這份“放妻書”實際上是“放夫書”。
  這些唐宋時代的“放妻書”儘管內容各異、版本不盡相同,但在語言與格式上卻具有鮮明的共同特點:文詞都非常優雅、含蓄,有一種“文青”的味道,…唐宋人似乎不會指責這是對方單方面的過錯,而是歸因於夫妻緣份已盡,丈夫、妻子都沒有錯,錯的是這段婚姻本身。因此,他們協定結束這段錯誤的婚姻:“聚會二親,以求一別”;“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最後,就如“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夫妻訣別,也互道珍重,互贈祝福,希望雙方今後都找到合適的另一半。從這個細節也可想見,唐宋女性離異、再嫁,並不受任何歧視。
  我覺得這便是文明的體現。只有一個文明的時代,男女離婚才會表現得如此文質彬彬、彬彬有禮。——文/吳鉤
2018-08-12 07:41:16
jsoujsou
何潔:我才不是婚內出軌,是他性慾太旺! 2018-08-09 若晗

微博熱搜真是一個熱鬧的地方,紀凌塵闞清子的分手大戲剛剛落幕,“ 何潔否認婚內出軌”又上了熱門。
吃瓜群眾驚訝了,都撕了快2年了,這事還沒過去?!
經過一番互懟,一直保持沉默的何潔終於爆發了。8月8日凌晨,她在微博發布長文,承認自己與刁磊的戀情,但否認是婚內出軌,訴說赫子銘的“惡行”。
何潔的長文很長,重點基本上就是:
1. 不存在婚內出軌。
2. 男方性慾太強,二人性生活不和諧。
3. 男方一直在潑髒水,編黑料。
何潔在生完孩子後,不想“伺候”赫子銘瘋狂的性慾望,所以他就認為何潔一定是在外面有野男人了。
在微博長文發出後,不少圈內明星紛紛發聲支持何潔。剛剛大喜的張馨予在力挺的同時,還暗暗diss了一把前男友。
還記得從2016年開始,何潔和赫子銘這對夫妻的離婚大戰,就已經轟轟烈烈地拉開了序幕。
2016年12月,赫子銘打電話給一檔情感節目傾訴婚姻問題,大倒苦水。
但遭到主持人的強烈抨擊:一個女人事業成功,在27歲到30歲之間選擇生孩子,本身就是付出,男人一直抱怨老婆脾氣大,怎麼不想想老婆是不是產後抑鬱了?
之後赫子銘更是被爆出在和何潔結婚前腳踩兩隻船,而且婚後疑似出軌嫖娼,吃軟飯不顧家。
一時之間,成為了“渣男”的代名詞。
在全網指責赫子銘是渣男、是巨嬰的時候,事情出現了轉折。赫子銘的好友發博稱何潔家暴赫子銘,還曬出赫子銘背後抓傷的痕跡。
緊接著赫子銘又說其實是何潔出軌,還在去年萬聖節捉姦未遂。
但何潔粉絲拿出去年萬聖節晚上謝楠發的微博,證明當時何潔是和謝楠一起帶孩子。
到了兩人離婚案開庭,當天上午就傳出“何潔希望赫子銘淨身出戶”的新聞。
在眾多媒體多次談及何潔要求對方淨身出戶後,何潔發微解釋自己離婚真正的訴求只是:孩子自己養,沒有要求過男方淨身出戶。
隨後,何潔被爆婚內出軌樂隊鼓手刁磊,而且刁磊已婚有孩子。
爆料人甩出了刁磊陪何潔和孩子玩耍的照片,兩人還有說有笑,最親密的動作是摸何潔腰的親密畫面。
隨後刁磊妻子的通話錄音曝光,說:“何潔在自己孕期中插足她和刁磊的婚姻。”
2018-08-12 07:52:08
jsoujsou
迫於網絡的輿論,何潔在微博和演唱會都做出了回應:這全都是蓄意抹黑。
但是事情還沒有結束,又有爆料指出何潔婚內出軌,並提供了一段疑似赫子銘“捉姦”的視頻。
據爆料,當晚1點多赫子銘從外地回來,發現何潔不在家,於是開啟了何潔手機定位功能,發現定位在某酒店,而何潔的車就在酒店車庫裡。
在“捉姦”失敗後,何潔則用“蓄意抹黑”“移花接木”“失實”三個詞來形容這一次荒唐的事件。
幾日後,赫子銘和刁磊妻子的錄音又被曝光了出來,刁磊妻子指出刁磊在自己懷孕期間出軌何潔。
刁磊妻子還自稱聽到何潔這個名字都噁心,對於這些傷害無法釋然。
與此同時,赫子銘發表聲明,聲稱自己是被離婚,不是渣男、沒有出軌。
同時,他還祝福了何潔和刁磊,有意將輿論引導到何潔婚內出軌上。
何潔當然不服氣,在隨後的半年多里她也多次發聲,稱自己是被誣陷的。
從2016年12月,一直鬧到今年8月,一場離婚風波,撕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這對曾經在娛樂圈裡出了名的膩歪夫妻,真的是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什麼叫“不體面”。
  回應
既然決定結束這段感情,幹嘛還要潑髒水呢,曾經的美好都餵了狗了嗎?
戲子的爛生活,沒有必要報導了!
呷歹的小編,整天BB這些爛人臟事騙大家流量,污染市容。
2018-08-12 07:52:48
阿楨
古代沒有洗衣粉,歐洲人和中國人,都是怎麼洗衣服的? 2019-06-28

  雖說古埃及時代就發明了肥皂,西元3世紀時歐洲各國也有了肥皂作坊。但直到17世紀,肥皂的產量還非常稀少,只有達官貴人才用得起。工業化的肥皂生產,要等到18世紀末才可以實現。在此之前,歐洲人用肥皂洗衣服?基本不可能。
  那用什麼洗?古羅馬人開發出:草木灰加尿液。羅馬的洗衣工匠們,每天早晨都要挨家挨戶收尿,然後把待洗的衣物,放入盛滿尿液的洗衣缸裡。羅馬皇帝韋帕薌還設立了“征尿稅”,一度是羅馬帝國的重要財源。中世紀的歐洲各國,也是有樣學樣。“尿液洗衣服”的操作,也就在西方風行了一千八百多年,直到近代肥皂大量普及後,才漸漸銷聲匿跡。
  最老資格的“中國古代洗衣粉”,那當屬“草木灰”(碳酸鉀)。與歐洲人一樣,中國人也很早就發現了草木灰的洗滌作用。《禮記》裡就說“冠帶鉤和灰清漱”,也就是用草木灰來清洗衣物,民間老百姓則叫“淋灰水”:把草木灰放在竹篩裡兌上水,淋下來的灰水就可以用來洗衣物,算是草根版的“洗衣粉”。也可以把草木灰與貝殼灰混合使用,增強洗衣效果。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麻織品,經鑒定就曾這麼洗過。
  同樣老資格且深入草根民間的“洗衣粉”,還有天然鹼(碳酸鈉)。在漢代的南北大地,老百姓可以在春秋乾燥季節的鹼地上,采到含有天然鹼的“堿土”,用於衣物的洗地。漢朝時將其稱作“鹵堿”,唐朝時又改叫“石堿”,一直是好用且不貴的“洗衣粉”。
  而到了明朝,“石堿加工業”又完成了重要一步:人造石堿。明朝的生產商們,把蒿和蓼兩種植物放進地窖裡浸泡,然後再曝曬後燒幹,接著再用水淋加澆面,一塊上好的“石堿”就能製成,價格也便宜得多。從金元年間時的“饋贈禮品”,變成了明代老百姓家常見的日用品。既能發麵又能洗滌,堪稱生活好幫手。而以後來西方學者的公認:工業革命以前,這種“中國石堿”的提純度,公認世界最高。
  而且拜“明代資本主義萌芽”所賜,這種物美價廉的石堿,產業化規模也極高。除了有山東濟寧等著名產地外,更衍生出了多個品種。既有普通老百姓家用的普通款,也有添加香料等奢侈品的豪華款。適合不同階層用戶。諸如“合香樓”“花漢沖”等明代店鋪,更都是享譽百十年的“老字型大小”。
  所以說,一直到明代時,比起同時期的西方人來。哪怕是中國民間最“草根”的“洗滌用品”,論起清潔去汙的效果,也遠比那些收“尿稅”的國家靠譜得多。
2019-07-08 08:24:32
阿楨
不過,別管是“草木灰”還是“天然鹼”,清洗的主要都是大件衣物。像古代西方那樣價格昂貴且有強力去汙效果的“肥皂”,古代中國又是否能找見?不但有,也同樣有不同款式。
  最常見的“中國肥皂”,就是古代中國城市裡常賣的“肥皂團”。這“肥皂團”與現代肥皂有所不同,是把皂樹的果實(皂角)磨碎後,製成桔子一般的形狀,對衣物袖口領口的去汙效果也極好。這種“中國肥皂”漢代時就已出現,且以其便宜好用的特點,深入民間百姓家。
  至於豪華版的肥皂,那就首推魏晉起流行於中國宮廷的“胰子”,這是把洗淨汙血的豬胰臟磨成糊狀後,加上十多種香料與藥材,製成的特殊“洗滌劑”。單看這原材料,就知其價值不菲。哪怕在晉代的宮廷裡,用來洗衣物的時候還是少,主要用來洗澡,所以也叫做“澡豆”。這東西那時金貴到什麼程度?豪門出身的晉朝駙馬王敦,第一夜與公主洞房時,僕人送來“澡豆”請他洗浴,他卻誤以為是點心,當場吃了個精光。
  不過,發展到技術更發達的明代,這個好東西,也不是宮廷專用了。明代諸如北京南京等各大城市,都有專門經營“胰子”的店鋪。當時的“胰子”已不止有“豬胰子”,也有效果同樣好的羊胰子。更不是晉朝時的豆子狀,而是變成了團狀。且有“桂花胰子”“玫瑰胰子”等各種款式。明清年間諸如《兒女英雄傳》等野史小說裡,也有這類“高級洗滌用品”的影子:“(長姐兒)搓了陣香肥皂,香豆麵子,又使了些個桂花胰子,玫瑰胰子……”
  當然,雖說那時的“胰子”,已經很普及,但哪怕有錢人,也都是用來洗漱,很少用來洗衣服。不過胰子含有的消化酶,對衣物也有極佳的去汙作用,所以土豪級別的用戶,洗衣服也是常用。不管是“草根款”還是“土豪款”,繁榮的古代中國文明,也為世界貢獻了創造性的洗滌用品。
  瞭解了這個,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16世紀時,那些初訪中國的西方傳教士,會對明朝發出“他們第一是極其清潔”的驚呼;為什麼隨後中國的文化,會在西方掀起持續百年的“中國熱”。這健康考究的生活方式,撐起了古代中國大國的門面,也留給了現代我輩,最值得學習的生活傳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ebcf920102z3hr.html
2019-07-08 08:25:3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