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2-03 08:36:34| 人氣4,45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天工開物》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天工開物》是近年來所看中國大陸發行有關古文物套裝影音中較佳者,如比較之前的《中國考古大發現》《中國石窟石刻》,無論在運鏡、影像清晰、錄音品質、文圖搭調、以及整體企畫製作上,均大有進步(現正在看的《中國博物館》亦然)。

這沒啥好奇怪的,都是隨著改革開放深入後、整体進步之一環,在圖書方面也是如此,當然書价也跟著進步了。

不扯這些,來談談《天工開物》裡有啥在一般文物圖書影音較少見的新內容:

首集<兵器>的「中國弓」藉由複製的工序,介紹了如何利用牛角及牛筋增強張力、上漆防潮維持弓的性能穩定可靠。更奇的是複製了古代利用絲棉紙的纖維之層層交錯性來防刀箭,竟然與現代的纖維防彈衣之原理一樣。另外又複製青銅陽燧,也能和現代放大鏡一樣取火。

<造船>則透過科學研究及實际操作,來介紹中國古代首創的「木造水密艙」「木質升降舵」「竹骨升降帆」「櫓與槳之不同」以及「靠水車輪推進的車船」。

<建築>懸空寺平時沒吃力的直柱(以前我只知此),但寺上有人時、橫樑上木地板便會壓及木柱抵住崖壁。紀念柳宗元的「柳子廟」如何利用藻井、舞台、看台、以及牆壁,產生極佳的音响效果。

<印刷術>複製、塑燒「泥活字」,並實际試印成功。

<鋳造>塑燒「劍首同心圓」的陶模並鋳出青銅複製品。複製青銅劍的菱形文飾。複製「鋒利脊韌」的青銅双色劍。以科學研究、電腦動畫、及實物分析永樂大鐘如何「鋳造、銘文、發聲」。

<算術>分析「運籌」與「算盤」的不同,並實际操作「運籌」如何計算。用電腦動畫介紹古人如何算出「圓周率」。以及介紹縮小版的「水運儀象台」的運作原理。

<医學>較多地介紹李時珍和他的《本草綱目》。

<造車>介紹古車的減震、車轄與現代汽車的避震、車軸間的關係,還有分析比較並實際操作諸葛亮「木牛流馬」可能的複製車。

<物理>依物理原理實操「噴水魚洗」和「天壇回音壁」,甚至在東北複製了一座冰雕回音壁,用以測試回音又可當冰雕展用。

<民技>實操如何利用皮雕模板及黃豆粉漿,印染出藍花布。用電腦動畫分析現存自貢市鹽井木架的建構方式。

<陶瓷>介紹宋瓷冰裂紋的產生原理──瓷胎要薄,上釉要厚──二者的膨脹系數不同,故形成冰裂紋。還有「龍窑」為何要依山勢斜建而不能建在平地上。
以上只是文字的大概介紹,深入要看原片。


【天工開物】鍛造——錨、針(金工)

錨 當船舶航行遇風難以靠岸停泊時,則船體命運皆繫於錨。戰船、海船所用的錨,有重達千斤的。其鍛造方法是先錘成四個錨爪,再逐個接在錨身上(如圖)。三百斤以內的錨,用直徑一尺寬的砧座,安置在爐旁。當工件兩端都燒紅時,掀去爐炭,用包鐵的木棍將工件夾到砧上錘鍛。如果錨重千斤左右,則架起木棚,許多人站在上面齊握鐵鏈,聯接錨身兩端,其兩端皆帶大鐵環,以便套在鐵鏈上。將錨吊起來並轉動,眾人齊力將錨爪與錨身捶合起來。粘合的葯不用黃泥,而是用篩細的舊牆土,一人不斷地將土撒在介面之中,一起與工件錘合,方無隙縫。在爐錘工序中,錨是最大的工件。 

針  作針時先將鐵鎚成細鐵條。另在一根鐵尺(模具)上鑽出小孔為線眼,將鐵條從鐵尺孔中抽出拉成鐵線,再逐寸剪斷鐵線為針。先將一端銼成針尖,再用小錘將另一端打扁,以鋼錐穿針鼻,更銼光其四周。然後放入鍋中,用慢火炒之。炒后以土面、松木炭粉和豆豉三物掩蓋,下部用火燒。留出二、三根針插在外面以試火候。當外面的針能用手捻成粉時,說明下面的針火候已足。然後開封,入水中淬火。引線縫衣與刺繡用的針,質地均硬。只有福建馬尾鎮刺工做帽子用的針,是柳條軟針。其軟硬區別的妙處,在於火炒、淬火的不同。 

【天工開物】錘鍛 —— 錨、針 
錨  凡舟行遇風難泊,則全身系命於錨。戰舡、海舡,有重千鈞者。錘法:先成四爪,以次逐節接身。其三百斤以內者,用徑尺闊砧,安頓爐傍,當其兩端皆紅,掀去爐炭,鐵包木棍,夾持上砧。若千斤內外者,則架木為棚,多人立其上,共持鐵鏈,兩接錨身,其末皆帶巨鐵圈鏈套,提起捩轉,咸力錘合。合葯不用黃泥,先取陳久壁土篩細,一人頻撒介面之中,渾合方無微罅。蓋爐錘之中,此物其最巨者。
針  10-6-2凡針,先錘鐵為細條;用鐵尺一根,錐成線眼,抽過條鐵成線,逐寸剪斷為針。先鎈 其末成穎,用小槌敲扁其本,剛錐穿鼻,復鎈其外。然後入釜,慢火炒熬。炒后,以土末入松木火矢、豆豉三物罨蓋,下用火蒸。留針二、三口插於其外,以試火候。其外針入手捻成粉碎,則其下針火候皆足。然後開封,入水健之。凡引線成衣與刺繡者,其質皆剛;惟馬尾刺工為冠者,則用柳條軟針。分別之妙,在於水火健法雲。
【註釋】
鈞:古代重量單位。三十斤為一鈞。
鐵尺:此處指拉絲模具。鐵尺上鑽出小圓孔,將細鐵條通過此孔拉成細鐵線。
以土末入松木火矢、豆豉三物罨蓋:熱處理時的固體滲碳技術。松木炭是固體滲碳劑,豆豉及土末是填充劑。罨讀掩,罨蓋即掩蓋。

天工开物》中的锤锚图

天工开物》“升炼水银”

煤礦通風圖

天工開物挖煤礦圖

挖鹽井圖

《天工开物》制陶图

《天工开物》花楼机图

雙縋獨轅車


火器


西洋炮熟銅鑄就,圓形若銅鼓。引放時,半裏之內,人馬受驚死。(平地爇引炮有關捩,前行遇坎方止。點引之人反走墜入深坑內,炮聲在高頭,放者方不喪命。)紅夷炮鑄鐵爲之,身長丈許,用以守城。中藏鐵彈並火藥數鬥,飛激二裏,膺其鋒者爲齏粉。凡炮爇引內灼時,先往後坐千鈞力,其位須牆抵住,牆崩者其常。

 

  大將軍 二將軍(即紅夷之次,在中國爲巨物。) 佛郎機(水戰舟頭用。) 

  三眼銃 百子連珠炮

 

  地雷埋伏土中,竹管通引,沖土起擊,其身從其炸裂。所謂橫擊,用黃多者。(引線用礬油,炮口覆以盆。) 

  混江龍,漆固皮囊炮沈于水底,岸上帶索引機。囊中懸吊火石、火鐮,索機一動,其中自發。敵舟行過,遇之則敗。然此終癡物也。

 

  鳥銃。凡鳥銃長約三尺,鐵管載藥,嵌盛木棍之中,以便手握。凡錘鳥銃,先以鐵梃一條大如箸爲冷骨,裹紅鐵錘成。先爲三接,接口熾紅,竭力撞合。合後以四棱鋼錐如箸大者,透轉其中,使極光淨,則發藥無阻滯。其本近身處,管亦大于末,所以容受火藥。每銃約載配硝一錢二分,鉛鐵彈子二錢。發藥不用信引,(嶺南制度,有用引者。)孔口通內處露硝分厘,捶熟苧麻點火。左手握銃對敵,右手發鐵機逼苧火于消上,則一發而去。鳥雀遇于三十步內者,羽肉皆粉碎,五十步外方有完形,若百步則銃力竭矣。鳥槍行遠過二百步,制方仿佛鳥銃,而身長藥多,亦皆倍此也。

 

  萬人敵。凡外郡小邑乘城卻敵,有炮力不具者,即有空懸火炮而癡重難使者,則萬人敵近制隨宜可用,不必拘執一方也。蓋硝、黃火力所射,千軍萬馬立時糜爛。其法:用宿幹空中泥團,上留小眼築實硝、黃火藥,參入毒火、神火,由人變通增損。貫藥安信而後,外以木架匡圍,或有即用木桶而塑泥實其內郭者,其義亦同。若泥團必用木匡,所以妨擲投先碎也。敵攻城時,燃灼引信,抛擲城下。火力出騰,八面旋轉。旋向內時,則城牆抵信,不傷我兵。旋向外時,則敵人馬皆無幸。此爲守城第一器。而能通火藥之性、火器之方者,聰明由人。作者不上十年,守土者留心可也。


天工開物>百度百科
 
  《天工開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爲“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産的綜合性著作。它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地總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收錄了農業、手工業、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制鹽、采煤、榨油等生産技術。尤其是機械,更是有詳細的記述。在國外先後被翻譯成多種文字。
  作者簡介
  宋應星(1587~1661),字長庚,奉新縣宋埠鎮牌樓村人。明末清初科學家。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他2他考中舉人。但以後五次進京會試均告失敗。五次跋涉,見聞大增,他說:“爲方萬裏中,何事何物不可聞”。他在田間、作坊調查到許多生産知識。他鄙棄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紈絝子弟”與“經士之家”。在擔任江西分宜縣教諭(1654~1638)年間寫成了《天工開物》。他在《序》中描寫這段情況時說:“傷哉貧也!欲購奇考證,而乞洛下之資,欲招致同人,商略贋真,而缺陳思之館。”(想加以驗證而無錢,想與同人們討論真僞而無場館),只得“炊燈具(備)草”,日夜寫書,但“大業文人,棄擲案頭,此書于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出任江西分宜縣教諭(縣學教官)。期間,他將其長期積累的生産技術等方面知識加以總結整理,編著了《天工開物》一書,在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由其朋友塗紹煃資助刊行。稍後,他又出任福建汀州(今福建省長汀縣)推官、亳州(今安徽省亳州)知府。明亡後作爲明遺民,約在清順治年間(公元1661年前後)去世。宋應星一生講求實學,反對士大夫輕視生産的態度。
  宋應星除著《天工開物》外,還有《卮言十種》、《畫音歸正》、《雜色文》、《原耗》等著作,多已失傳。近年來,在江西省發現了宋應星四篇佚著的明刻本:《野議》、《論氣》、《談天》和《思憐詩》。《野議》是一部議論時局的政論著作,對明末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揭露和批判,並且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張。《思憐詩》包括“思美”詩十首,“憐愚”詩四十二首,反映了作者憤世憂民的感情。《論氣》和《談天》是關于自然科學方面的著作,從這兩篇的標題來看,很可能是《卮言十種》中的部分篇章。
  體例
  《天工開物》記載了明朝中葉以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全書分爲上中下三篇18卷。並附有121幅插圖,描繪了130多項生産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
  《天工開物》序:
  天覆地載,物數號萬,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遺。豈人力也哉。事物而既萬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後識之,其與幾何?萬事萬物之中,其無異生人與有益者,各載其半。匹有聰明博物者,稠人推焉.乃棗梨之花未賞,而臆度“楚萍”;釜鬻之範鮮經,而侈談“莒鼎”;畫工好圖鬼魅而惡犬馬,即鄭僑、晉華豈足爲烈哉?
  幸生聖明極盛之世,滇南車馬縱貫遼陽,嶺徼宦商橫遊薊北。爲方萬裏中,何事何物不可見見聞聞!若爲士而生東晉之初、南宋之季,共視燕、秦、晉、豫方物已成夷産,從互市而得裘帽,何殊肅慎之矢也。且夫王孫帝子生長深宮,禦廚玉粒正香而欲觀未耜,尚宮錦衣方剪而想象機絲。當斯時也,披圖一觀,如獲重寶矣。
  年來著書一種,名曰《天工開物》卷。傷哉貧也,欲購奇考證,而乏洛下之資;欲招致同人商略贋真,而缺陳思之館。隨其孤陋見聞,藏諸方寸而寫之,豈有當哉?吾友塗佰聚先生,誠意動天,心靈格物.凡古今一言之嘉,寸長可取,必勤勤懇懇而契合焉,昨歲《畫音歸正》,由先生而授梓.茲有後命,複取此卷而繼起爲之,其亦夙緣之所召哉。
  卷分前後,乃“貴五谷而賤金玉”之義。《觀象》、《樂律》二卷,其道太精,自揣非吾事,故臨梓刪去。丐大業文人棄擲案頭,此書與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
  時 祟禎丁醜孟夏月,奉新宋應星書于家食之問堂
  《天工開物》的書名取自《易?系辭》中“天工人其代之”及“開物成務”,作者說是“蓋人巧造成異物也”(《五金》卷)。全書按“貴五谷而賤金玉之義”(《序》)分爲《乃粒》(谷物)、《乃服》(紡織)、《彰施》(染色)、《粹精》(谷物加工)、《作鹹》(制鹽)、《甘嗜》(食糖)、《膏液》(食油)、《陶埏》(陶瓷)、《冶鑄》、《舟車》、《錘鍛》、《播石》(煤石燒制)、《殺青》(造紙)、《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礦物顔料)、《曲蘖》(酒曲)和《珠玉》共18卷。包括當時許多,工藝部門世代相傳的各種技術,並附有大量插圖,注明工藝關鍵,具體描述生産中各種實際數據(如重量准確到錢,長度准確到寸)。
  《天工開物》全書詳細敘述了各種農作物和工業原料的種類、産地、生産技術和工藝裝備,以及一些生産組織經驗,既有大量確切的數據,又繪制了一百二十三幅插圖。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又細分做十八卷。上卷記載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蠶絲棉苧的紡織和染色技術,以及制鹽、制糖工藝。中卷內容包括磚瓦、陶瓷的制作,車船的建造,金屬的鑄鍛,煤炭、石灰、硫黃、白礬的開采和燒制,以及榨油、造紙方法等。下卷記述金屬礦物的開采和冶煉,兵器的制造,顔料、酒曲的生産,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我國古代物理知識大部分分散體現在各種技術過程的書籍中,《天工開物》中也是如此。如在提水工具(筒車、水灘、風車)、船舵、灌鋼、泥型鑄釜、失蠟鑄造、排除煤礦瓦斯方法、鹽井中的吸鹵器(唧筒)、熔融、提取法等中都有許多力學、熱學等物理知識。此外,在《論氣》中,宋應星深刻闡述了發聲原因及波,他還指出太陽也在不斷變化,“以今日之日爲昨日之日,刻舟求劍之義”(《談天》)。
  他的著作都具有珍貴的曆史價值和科學價值。如在“五金”卷中,宋應星是世界上第一個科學地論述鋅和銅鋅合金(黃銅)的科學家。他明確指出,鋅是一種新金屬,並且首次記載了它的冶煉方法。這是我國古代金屬冶煉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使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成爲世界上唯一能大規模煉鋅的國家。宋應星記載的用金屬鋅代替鋅化合物(爐甘石)煉制黃銅的方法,是人類曆史上用銅和鋅兩種金屬直接熔融而得黃銅的最早記錄。
  特別是,宋應星注意從一般現象中發現本質,在自然科學理論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首先,在生物學方面,他在《天工開物》中記錄了農民培育水稻、大麥新品種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氣候、栽培方法對作物品種變化的影響,又注意到不同品種蠶蛾雜交引起變異的情況,說明通過人爲的努力,可以改變動植物的品種特性,得出了“土脈曆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的科學見解,把我國古代科學家關于生態變異的認識推進了一步,爲人工培育新品種提出了理論根據。
  在物理學方面,新發現的佚著《論氣?氣聲》篇是論述聲學的傑出篇章。宋應星通過對各種音響的具體分析,研究了聲音的發生和傳播規律,並提出了聲是氣波的概念。
  宋應星刊印《天工開物》後,還曾任福建汀州府推官(1638)、亳州知府(1643)。 1644年明亡,他挂冠回鄉隱居。由于他的反清思想,《四庫全書》沒有收入他的《天工開物》,但卻在日本、歐洲廣泛傳播,被譯爲日、法、英、德、意、俄文,三百多年來國內外也發行16版次(1637~1977),其中關于制墨、制銅、養蠶、用竹造紙、冶鋅、農藝加工等等方法,都對西方産生了影響,代表了中國明代的技術水平。
  上篇:
  乃粒:關于糧食作物的栽培技術
  乃服:衣服原料的來源和加工方法
  彰施:植物染料的染色方法
  粹精:谷物的加工過程
  作鹹:介紹鹽的生産方法
  甘嗜:種植甘蔗及制糖、養蜂的方法
  中篇:
  陶埏:磚、瓦、陶瓷的制作
  冶鑄:金屬物件的鑄造
  舟車:船舶、車輛的結構、制作和用途
  錘鍛:用錘鍛方法制作鐵器和銅器
  燔石:石灰、煤炭等非金屬礦的生産技術
  膏液: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
  殺青:造紙的方法
  下篇:
  五金:金屬的開采和冶煉
  佳兵:兵器的制造方法
  丹青:墨和顔料的制作
  麹蘖:做酒的方法
  珠玉:珠寶玉石的來源
  評價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産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曆史上偉大的科技著作,其特點是圖文並茂,注重實際,重視實踐。被歐洲學者稱爲“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它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地總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對農業方面的豐富經驗進行了總結,全面反映了工藝技術的成就。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産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
  如:此書在世界上第一次記載煉鋅方法;“物種發展變異理論”比德國卡弗?沃爾弗的“種源說”早一百多年;“動物雜交培育良種”比法國比爾慈比斯雅的理論早兩百多年;挖煤中的瓦斯排空、巷道支扶及化學變化的質量守恒規律等,也都比當時國外的科學先進許多。尤其“骨灰蘸秧根”、“種性隨水土而分”等研究成果,更是農業史上的重大突破。
  重新發現
  天工開物先後被翻譯成多種文字,但是因爲在國內由于滿清文字獄而長期失傳。在1920年代才從日本傳回來。後來在浙江寧波發現了初刻本。
  民國初年,有人去查《雲南通志》發現裏面說冶煉銅礦的地方引用到一本名叫《天工開物》的書,于是他想看到這本書的全貌,于是到北京的各個大圖書館去搜尋這本書,結果一本都沒有找到,又去詢問各個藏書家,也沒有一個人知道這本書。
  也就是說在經過清朝將近三百年的統治之後,這本書已經徹底從中國消失,連知道這本書的人幾乎都沒有,後來這個人偶然在一個日本朋友家發現這本書的日文版,于是他到日本的圖書館去查,這一查不要緊,發現這本書居然英國,俄國,德國,日本,法國都有翻譯本,而且法國的還有全譯本,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惟獨中國沒有這本書,是真正意義上的一本都沒有,後來他在法國國家圖書館裏找到《天工開物》的明朝的最初的原刻本,而這個原刻本是所有版本中印制最精美的。然後按照這個原刻本,天工開物才在中國又廣爲印行,重見天日。
  因爲中國的大量古籍中存在強烈的“華夷之辯”意識,滿清入關後,爲鞏固作爲異族的統治,消滅漢族主體意識,對中國古籍進行了一次集中整理、檢查、修改和銷毀,即是通稱的對“四庫全書”的整理。其中凡被認爲對滿清不利的,進行修改或毀滅。《天工開物》因被認爲存在“反滿”思想而被銷毀。後來《天工開物》由藏于日本的明朝原版重印刊行中國。——《天工開物》在《古今圖書集成》略有摘取,在修訂《四庫全書》由于發現反清思想被壓制國內失傳。
  在浙江寧波天一閣一直藏有其初刻本。.但在清朝並未公開發行,廣爲流傳。
  傳播情況
  《天工開物》一書在崇禎十年初版發行後,很快就引起了學術界和刻書界的注意。 明末方以智《物理小識》較早地引用了《天工開物》的有關論述。還在明代末年,就有人刻了第二版,准備刊行。
  大約17世紀末年,它就傳到了日本,日本學術界對它的引用一直沒有間斷過,早在1771年就出版了一個漢籍和刻本,之後又刻印了多種版本。
  19世紀30年代,有人把它摘譯成了法文之後,不同文版的摘譯本便在歐洲流行開來,對歐洲的社會生産和科學研究都産生過許多重要的影響。如1837年時,法國漢學家儒蓮把《授時通考》的“蠶桑篇”,《天工開物?乃服》的蠶桑部分譯成了法文,並以《蠶桑輯要》的書名刊載出去,馬上就轟動了整個歐洲,當年就譯成了意大利文和德文,分別在都靈、斯圖加特和杜賓根出版,第二年又轉譯成了英文和俄文。當時歐洲的蠶桑技術已有了一定發展,但因防治疾病的經驗不足等而引起了生絲之大量減産。《天工開物》和《授時通考》則爲之提供了一整套關于養蠶、防治蠶病的完整經驗,對歐洲蠶業産生了很大的影響。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亦閱讀了儒蓮的譯著,並稱之爲權威性著作。他還把中國養蠶技術中的有關內容作爲人工選擇、生物進化的一個重要例證。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989年止,《天工開物》一書在全世界發行了16個版本,印刷了38次之多。其中,國內(包括大陸和臺灣)發行11版,印刷17次;日本發行了4版,印刷20次;歐美發行1版,印刷1次。這些國外的版本包括兩個漢籍和刻本,兩個日文全譯本,以及兩個英文本。
  而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等的摘譯本尚未統計入內。《天工開物》一書在一些地方長時期暢銷不滯,這在古代科技著作中並不是經常看到的。
  《天工開物》出版後,很快便在福建由書商楊素卿于清初刊行第二版。
  公元1725年,進士陳夢雷受命組織編撰,蔣廷錫等人續編的官刻大型著作《古今圖書集成》在食貨、考工等典中有很多地方取自《天工開物》,在引用時對《天工開物》中的“北虜”等反清字樣改爲“北邊”。
  公元1742年,翰林院掌院學士張廷玉(1672―1755)任總裁的大型官修農書《授時通考》,在第20、23、26等卷中,都引用了《天工開物》中《乃粒》、《粹精》等章。
  18世紀後半葉,乾隆設四庫館修《四庫全書》時,在江西進獻書籍中,發現宋應星的哥哥宋應升的《方玉堂全集》、宋應星友人陳弘緒等人的一些著作有反清思想,因此《四庫全書》沒有收入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乾隆以後,也再沒有人刊刻此書,因此《天工開物》在清代沒有進一步流通。
  公元1840年,著名學者吳其浚在《滇南礦廠圖略》關于采礦冶金方面的敘述中,參考了《天工開物》。公元1848年,吳其浚的《植物名實圖考》谷類等部分有很多地方引用了《天工開物》的《乃粒》章。
  公元1870年,劉嶽雲(1849―1919)的《格物中法》中,幾乎把《天工開物》中的所有主要內容都逐條摘出,還進行了評論和注釋,他是中國第一個用近代科學眼光研究《天工開物》的人。
  公元1877年,岑毓英(1829―1889)撰修的《雲南通志》的食貨礦政部分也詳細引用了《天工開物?五金》章關于銅、銀等金屬冶煉技術的敘述。
  公元1899年,直隸候補道衛傑寫的《蠶桑萃編》有不少部分引用了《天工開物》中的《乃服》、《彰施》等章。
  公元17世紀末,《天工開物》傳入日本。
  公元1694年,日本著名本草學家見原益軒(1630―1714)在《花譜》和公元1704年成書的《菜譜》二書的參考書目中列舉了《天工開物》,這是日本提到《天工開物》的最早文字記載。
  公元1771年,日本書商柏原屋佐兵衛(即菅王堂主人,發行了刻本《天工開物》,這是《天工開物》在日本的第一個翻刻本,也是第一個外國刻本。從此,《天工開物》成爲日本江戶時代(1608―1868)各界廣爲重視的讀物,刺激了18世紀時日本哲學界和經濟界,興起了“開物之學”。
  公元1952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中國科技史研究班的學者們將《天工開物》全文譯成現代日本語,並加譯注、校注及標點,至今暢銷。
  18世紀,《天工開物》傳到朝鮮。
  《天工開物》中的腰機圖
  《天工開物》中的腰機圖
  1783年,朝鮮李朝(1392―1910)著名作家和思想家樸趾源(1737―1805)完成的遊記《熱河日記》中向朝鮮讀者推薦了《天工開物》。
  1830年,法國著名漢學教授儒蓮(1797―1873)首次把《天工開物?丹青》章關于銀朱的部分譯成法文,題爲《論中國的銀朱》。譯自中文並摘自名爲的技術百科全書,發表于《新亞洲報》第5卷中。
  1832年,儒蓮的法文譯本又轉譯爲英文,刊發于《孟加拉亞洲文會報》卷一中。1847年,儒蓮的另一篇法文譯文《銅合金.白銅.鑼鉦》(譯自《天工開物?五金》章),在譯成英文後又被譯成德文刊于德國《應用化學雜志》卷41。1837年―1840年,儒蓮在《桑蠶輯要》一書中引用的《天工開物》論桑蠶部分被摘譯爲意、德、英、俄等歐洲語。
  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1809―1882)在讀了儒蓮翻譯的《天工開物》中論桑蠶部分的譯本後,把它稱之爲“權威著作”。達爾文在他的《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1868)卷一談到養蠶時寫道:“關于中國古代養蠶的情況,見于儒蓮的權威著作”。他把中國古代養蠶技術措施作爲論證人工選擇和人工變異的例證之一。
  1869年,儒蓮和法國化學家商畢昂把《天工開物》有關工業各章的法文摘譯,集中收入在《中華帝國工業之今昔》一書中,在巴黎出版。
  1964年,德國學者蒂路,把《天工開物》前4章《乃粒》、《乃服》、《彰施》及《粹精》譯成德文並加了注釋,題目是:《宋應星著前四章》。
  196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任以都博士將《天工開物》全文譯成了英文,並加了譯注,題爲《宋應星著,17世紀中國的技術書》,在倫敦和賓夕法尼亞兩地同時出版。這是《天工開物》的第一個歐洲文全譯本。
  目前,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已經成爲世界科學經典著作在各國流傳,並受到高度評價。如法國的儒蓮把《天工開物》稱爲“技術百科全書”,英國的達爾文稱之爲“權威著作”。本世紀以來,日本學者三枝博音稱此書是“中國有代表性的技術書”,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把《天工開物》稱爲“中國的阿格裏科拉”和 “中國的狄德羅――宋應星寫作的17世紀早期的重要工業技術著作”。
http://baike.baidu.com/view/22479.html?tp=0_11
  
宋應星>百度百科
 
  宋應星(1587-1661),漢族,字長庚,奉新縣宋埠鎮牌樓村人。明朝科學家。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他28歲,他考中舉人。但以後五次進京會試均告失敗。五次跋涉,見聞大增,他說:“爲方萬裏中,何事何物不可聞”。他在田間、作坊調查到許多生産知識。他鄙棄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紈絝子弟”與“經士之家”。在擔任江西分宜縣教諭(1638~1654)年間寫成了《天工開物》。他在《序》中描寫這段情況時說:“傷哉貧也!欲購奇考證,而乞洛下之資,欲招致同人,商略贋真,而缺陳思之館。”(想加以驗證而無錢,想與同人們討論真僞而無場館),只得“炊燈具(備)草”,日夜寫書,但“大業文人,棄擲案頭,此書于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出任江西分宜縣教諭(縣學的教官)。在這個時期,他把他長期積累的生産技術等方面知識加以總結整理,編著了《天工開物》一書,在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刊行。稍後,他又出任福建汀州(今福建省長汀縣)推官、亳州(今安徽省亳州)知府,大約在清順治年間(公元1661年前後)去世。宋應星一生講求實學,反對士大夫輕視生産的態度。他對勞動人民懷有深刻的同情,對官府壓榨人民深爲不滿。
  宋應星除著《天工開物》外,還有《卮言十種》、《畫音歸正》、《雜色文》、《原耗》等著作,多已失傳。近年來,在江西省發現了宋應星四篇佚著的明刻本:《野議》、《論氣》、《談天》和《思憐詩》。《野議》是一部議論時局的政論著作,對明末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揭露和批判,並且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張。《思憐詩》包括“思美”詩十首,“憐愚”詩四十二首,反映了作者憤世憂民的感情。《論氣》和《談天》是關于自然科學方面的著作,從這兩篇的標題來看,很可能是《卮言十種》中的部分篇章。
  《天工開物》的書名取自《易?系辭》中“天工人其代之”及“開物成務”,天工開物這4 個字, 是用”巧奪天工”和”開物成務”兩句古成語合並而成的.前一成語的意思是說, 人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精湛的技藝, 可以生産出勝過天然形成的精美物品;後一成語的意思是說, 如果掌握了事物的規律, 就能辦成事情.那麽, 這兩句話合並後, 總的精神又是什麽呢? 它就是: 只要豐富提高自己的知識技能, 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 辛勤勞動, 就能生産制造出生活所需的各種物品, 其精美的程度勝過天然. 作者說是“蓋人巧造成異物也”(《五金》卷)。全書按“貴五谷而賤金玉之義”(《序》)分爲《乃粒》(谷物)、《乃服》(紡織)、《彰施》(染色)、《粹精》(谷物加工)、《作鹹》(制鹽)、《甘嗜》(食糖)、《膏液》(食油)、《陶埏》(陶瓷)、《冶鑄》、《舟車》、《錘鍛》、《播石》(煤石燒制)、《殺青》(造紙)、《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礦物顔料)、《曲蘖》(酒曲)和《珠玉》共18卷。包括當時許多,工藝部門世代相傳的各種技術,並附有大量插圖,注明工藝關鍵,具體描述生産中各種實際數據(如重量准確到錢,長度准確到寸)。
  《天工開物》全書詳細敘述了各種農作物和工業原料的種類、産地、生産技術和工藝裝備,以及一些生産組織經驗,既有大量確切的數據,又繪制了一百二十三幅插圖。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又細分做十八卷。上卷記載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蠶絲棉苧的紡織和染色技術,以及制鹽、制糖工藝。中卷內容包括磚瓦、陶瓷的制作,車船的建造,金屬的鑄鍛,煤炭、石灰、硫黃、白礬的開采和燒制,以及榨油、造紙方法等。下卷記述金屬礦物的開采和冶煉,兵器的制造,顔料、酒曲的生産,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我國古代物理知識大部分分散體現在各種技術過程的書籍中,《天工開物》中也是如此。如在提水工具(筒車、水灘、風車)、船舵、灌鋼、泥型鑄釜、失蠟鑄造、排除煤礦瓦斯方法、鹽井中的吸鹵器(唧筒)、熔融、提取法等中都有許多力學、熱學等物理知識。此外,在《論氣》中,宋應星深刻闡述了發聲原因及波,他還指出太陽也在不斷變化,"以今日之日爲昨日之日,刻舟求劍之義"(《談天》)。
  他的著作都具有珍貴的曆史價值和科學價值。如在“五金”卷中,宋應星是世界上第一個科學地論述鋅和銅鋅合金(黃銅)的科學家。他明確指出,鋅是一種新金屬,並且首次記載了它的冶煉方法。這是我國古代金屬冶煉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使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成爲世界上唯一能大規模煉鋅的國家。宋應星記載的用金屬鋅代替鋅化合物(爐甘石)煉制黃銅的方法,是人類曆史上用銅和鋅兩種金屬直接熔融而得黃銅的最早記錄。
  特別是,宋應星注意從一般現象中發現本質,在自然科學理論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首先,在生物學方面,他在《天工開物》中記錄了農民培育水稻、大麥新品種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氣候、栽培方法對作物品種變化的影響,又注意到不同品種蠶蛾雜交引起變異的情況,說明通過人爲的努力,可以改變動植物的品種特性,得出了“土脈曆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的科學見解,把我國古代科學家關于生態變異的認識推進了一步,爲人工培育新品種提出了理論根據。
  在物理學方面,新發現的佚著《論氣?氣聲》篇是論述聲學的傑出篇章。宋應星通過對各種音響的具體分析,研究了聲音的發生和傳播規律,並提出了聲是氣波的概念。
  生平
  童年時的宋應星與其兄宋應升同在叔祖宋和慶開辦的家塾中就讀,先師于族叔宋國祚,後學于新建舉人鄧良知。[1]明萬曆四十三年(西元1615年),二十九歲的宋應星與兄長一同參加江西省鄉試,二人同時中舉,時人稱爲“奉新二宋”。後來他前後六次應試不第,感于“士子埋首四書五經,飽食終日,卻不知糧米如何而來;身著絲衣,卻不解蠶絲如何飼育織造”,遂不再應試,旅遊大江南北,行迹遍及江西、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新疆等地,實地考察,注重實學,從東北捕貂到南海采珠、和闐采玉。崇禎七年(1634年)任江西分宜教諭(縣學教師),開始編著《天工開物》,崇禎十年(1637年)由友人塗伯聚發行。被歐洲學者稱爲“技術的百科全書”。
  崇禎十六年(1643年),前往安徽亳州就任知州,州內因戰亂破壞,官員大多出走,百廢待舉。幾經努力重建,使之粗具規模,又捐資建立書院。甲申(1644年)年,亳州被李自成軍包圍,宋應星棄官回鄉。明朝覆滅,在南明任過職,清兵南下,大哥宋應升服毒殉國,後隱居不仕。大約是康熙初年去世。著述多佚,1977年,大陸發現了宋應星的《野議》、《談天》、《論氣》、《思憐》四部著作。
  著作
  宋應星著作等身,其中以《天工開物》最出名。他流傳的著作有:
  《野議》
  《論氣》
  《談天》
  《思憐詩》
  以下是失傳的著作:
  《畫音歸正》
  《厄言十種》
  《美利箋》
  《樂律》
  《雜色文》
  《原耗》
  大陸發現的應該爲76年或更早一點,因爲大陸出書《野義 談天 論氣 思憐詩》(明 宋應星 上海人民出版社)是76年1版1印。(觀點僅供參考)
  天工開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
  題解
  宋應星原是一介考生,六試不第,後感于“士子埋首四書五經,飽食終日卻不知糧米如何而來;身著絲衣,卻不解蠶絲如何飼育織造”,遂不再應試,曾旅遊大江南北,行迹遍及江西、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新疆等地,實地考察,注重實學,從東北捕貂到南海采珠、和闐采玉。宋應星在任分宜縣教諭期間,將他平時所調查研究的農業和手工業方面的技術整理成書,在崇禎十年,由其朋友塗紹煃資助出版。
  因爲中國的大量古籍中存在強烈的“華夷之辯”意識,滿族入關後,爲鞏固作爲異族的統治,消滅漢族主體意識,對中國古籍進行了一次集中整理、檢查、修改和銷毀,即是通稱的對“四庫全書”的整理。其中凡被認爲對滿清不利的,進行修改或毀滅。《天工開物》因被認爲存在“反滿”思想而被銷毀。後來《天工開物》由藏于日本的明朝原版重印刊行中國。──《天工開物》在<<古今圖書集成>>略有摘取,在修訂《四庫全書》由于發現反清思想被壓制國內失傳。
  體例
  《天工開物》記載了明朝中葉以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全書分爲上中下三篇18卷。並附有123幅插圖,描繪了130多項生産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
  上篇:
  乃粒:關于糧食作物的栽培技術
  乃服:衣服原料的來源及加工方法
  彰施:植物染料的染色方法
  粹精:谷物的加工過程
  作鹹:介紹六種食鹽的生産方法。
  甘嗜:種植甘蔗、制糖、養蜂的方法。
  中篇:
  陶埏:磚、瓦、陶瓷的制作
  冶鑄:金屬用品的鑄造及加工
  舟車:船舶、車輛的結構、型式及制作
  錘鍛:用錘鍛方法制作鐵器和銅器
  燔石:石灰、煤炭等的燒制技術。
  膏液:十六種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
  殺青:造紙的五個程序:斬竹漂塘、煮楻足火、蕩料入簾、覆簾壓紙、透火烘幹。
  下篇:
  五金:金屬的開采和冶煉
  佳兵:弓箭、弩、幹等冷兵器,以及火藥、火炮、地雷、水雷、鳥銃和萬人敵(旋轉型火箭彈)等武器的制造方法。
  丹青:墨和顔料的制作,對油煙、松煙、銀朱(硫化汞)有詳細的描述。
  麹蘖:做酒的方法。
  珠玉:珠寶玉石的來源,如:南海采珠,和闐采玉。
  流傳
  除了明末的第一版,迄今爲止《天工開物》還出版過十幾個比較重要的版本。
  《天工開物》出版後,很快便在福建由書商楊素卿于清初刊行第二版。
  《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
  公元1725年,進士陳夢雷受命組織編撰,蔣廷錫等人續編的官刻大型著作《古今圖書集成》在食貨、考工等典中有很多地方取自《天工開物》,在引用時對《天工開物》中的“北虜”等反清字樣改爲“北邊”。
  公元1742年,翰林院掌院學士張廷玉(1672―1755)任總裁的大型官修農書《授時通考》,在第20、23、26等卷中,都引用了《天工開物》中《乃粒》、《粹精》等章。
  18世紀後半葉,乾隆設四庫館修《四庫全書》時,在江西進獻書籍中,發現宋應星的哥哥宋應升的《方玉堂全集》、宋應星友人陳弘緒等人的一些著作有反清思想,因此《四庫全書》沒有收入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乾隆以後,也再沒有人刊刻此書,因此《天工開物》在清代沒有進一步流通。
  公元1840年,著名學者吳其浚(jùn)在《滇南礦廠圖略》關于采礦冶金方面的敘述中,參考了《天工開物》。公元1848年,吳其浚的《植物名實圖考》谷類等部分有很多地方引用了《天工開物》的《乃粒》章。
  公元1870年,劉嶽雲(1849―1919)的《格物中法》中,幾乎把《天工開物》中的所有主要內容都逐條摘出,還進行了評論和注釋,他是中國第一個用近代科學眼光研究《天工開物》的人。
  公元1877年,岑毓英(1829―1889)撰修的《雲南通志》的食貨礦政部分也詳細引用了《天工開物?五金》章關于銅、銀等金屬冶煉技術的敘述。
  公元1899年,直隸候補道衛傑寫的《蠶桑萃編》有不少部分引用了《天工開物》中的《乃服》、《彰施》等章。
  公元17世紀末,《天工開物》傳入日本。
  公元1694年,日本著名本草學家見原益軒(1630―1714)在《花譜》和公元1704年成書的《菜譜》二書的參考書目中列舉了《天工開物》,這是日本提到《天工開物》的最早文字記載。
  公元1771年,日本書商柏原屋佐兵衛(即菅王堂主人,發行了刻本《天工開物》,這是《天工開物》在日本的第一個翻刻本,也是第一個外國刻本。從此,《天工開物》成爲日本江戶時代(1608―1868)各界廣爲重視的讀物,刺激了18世紀時日本哲學界和經濟界,興起了“開物之學”。
  公元1952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中國科技史研究班的學者們將《天工開物》全文譯成現代日本語,並加譯注、校注及標點,至今暢銷。
  18世紀,《天工開物》傳到朝鮮。
  《天工開物》中的腰機圖
  《天工開物》中的腰機圖
  1783年,朝鮮李朝(1392―1910)著名作家和思想家樸趾源(1737―1805)完成的遊記《熱河日記》中向朝鮮讀者推薦了《天工開物》。
  1830年,法國著名漢學教授儒蓮(1797―1873)首次把《天工開物.丹青》章關于銀朱的部分譯成法文,題爲《論中國的銀朱》。譯自中文並摘自名爲的技術百科全書,發表于《新亞洲報》第5卷中。
  1832年,儒蓮的法文譯本又轉譯爲英文,刊發于《孟加拉亞洲文會報》卷一中。1847年,儒蓮的另一篇法文譯文《銅合金.白銅.鑼鉦》(譯自《天工開物.五金》章),在譯成英文後又被譯成德文刊于德國《應用化學雜志》卷41。1837年―1840年,儒蓮在《桑蠶輯要》一書中引用的《天工開物》論桑蠶部分被摘譯爲意、德、英、俄等歐洲語。
  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1809―1882)在讀了儒蓮翻譯的《天工開物》中論桑蠶部分的譯本後,把它稱之爲“權威著作”。達爾文在他的《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1868)卷一談到養蠶時寫道:“關于中國古代養蠶的情況,見于儒蓮的權威著作”。他把中國古代養蠶技術措施作爲論證人工選擇和人工變異的例證之一。
  1869年,儒蓮和法國化學家商畢昂把《天工開物》有關工業各章的法文摘譯,集中收入在《中華帝國工業之今昔》一書中,在巴黎出版。
  1964年,德國學者蒂路,把《天工開物》前4章《乃粒》、《乃服》、《彰施》及《粹精》譯成德文並加了注釋,題目是:《宋應星著前四章》。
  196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任以都博士將《天工開物》全文譯成了英文,並加了譯注,題爲《宋應星著,17世紀中國的技術書》,在倫敦和賓夕法尼亞兩地同時出版。這是《天工開物》的第一個歐洲文全譯本。
  目前,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已經成爲世界科學經典著作在各國流傳,並受到高度評價。如法國的儒蓮把《天工開物》稱爲“技術百科全書”,英國的達爾文稱之爲“權威著作”。本世紀以來,日本學者三枝博音稱此書是“中國有代表性的技術書”,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把《天工開物》稱爲“中國的阿格裏科拉”和 “中國的狄德羅――宋應星寫作的17世紀早期的重要工業技術著作”。
http://baike.baidu.com/view/6215.html?tp=3_11

台長: 阿楨
人氣(4,458)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影視媒體 |
此分類下一篇:《中國博物館》
此分類上一篇:《浴室的肥皂泡沫》破了

美國黑金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5 11:16:4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