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9-17 18:43:44| 人氣2,892| 回應19 | 上一篇 | 下一篇

《躁鬱奇才》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天才的去神運動何時止

前陣子曾誇陳老大是天才級的騙子,這幾天他不知那條神經又躁動了,說他任內絕不會關閉電視。

聽他在放屁,他的言論自由名言根本一文不值,以前才說「寧可報紙不耍政府」,結果呢?搜報社告媒體及記者。最近連關了幾家電視,搞得天怒人厭,才重操兩手策略。你們可不要上當,老大是說「依(他家的)法行政」,不要老是一相情願去解讀他的律師用語。
看來咱應好好幫天才把把脈,去去天才的神話。

只要有「造」神存在就會有股「去」神運動無止地進行。

凡夫就是這樣自作賤,整天追逐著偶像的光鮮,心的深處又渴求一窺偶像的幽臭,以洩自卑之妬,唾棄之如流浪狗,只是午夜夢廻忘不了曾有過的寵愛,白天醒來又在找尋新偶像,然後又窺探其幽臭,如此輪廻不止。

什麽凡夫,唯有甚深禪悟者才能認証否定其他禪修者是否悟道,同理,唯有天才能造神和去神,造神的暫且不論,去神的,從弗洛伊德以來就沒斷過,如今最新的~

當然是弍週刊的狗仔。狗,依動物權保護者、寵物愛好者、結合超能力論者的研究,不但大忠大義,還有各種神通,尤其他的靈鼻,專聞偶像的幽臭。

那比十九王公的忠犬還靈了,簡直是儒釋道三教合造之神犬。

什麼跟什麼,咱可是要評賈柏洛賀許曼(D. Jablow Hershman), 朱利安李柏(Julian Lieb)著《躁鬱奇才》(張老師,2002)和《憂鬱心靈地圖》(張老師,2001)這就對了,依諾貝爾醫學獎級天才腦神經學家的研究,一般人所謂的天才只不過是躁鬱症患者,腦中血清素比凡人或多或少而已。

偽科學!你亂解釋醫學對躁鬱症的研究,人家不是明明說天才與躁鬱症沒有必然因果關係,亦即躁鬱症患者未必、其實大多不是天才,同理,天才也不一定需要得、其實大多不是躁鬱症患者。而且作者認為即使得了躁鬱症,也可透過善用躁鬱──比如躁時從事創作、鬱時從事修改抄寫,來改善或減少躁鬱症對創作或生活的影响。

這我了,就好比躁時上「瘋派」搞群交,鬱時找色情按摩服務到家,如此便可日夜交歡不已。

你一定要如此混淆「賤」與聖嗎?

孔聖人都說思無邪了,你又何必如此偽君子,思辯嘛,當然要善於舉一反三。
懶得理你,言歸正題,作者還認為适度的服用抗躁鬱症藥,不但不會降低、還會改善天才的創作和生活。

聽你在放屁,要是梵谷在療養院治好了躁鬱症、或出院後有現在的抗躁鬱症藥可吃,他還能畫出慾火焚身般的黄藍色曲捲線面嗎?

我最瞧不起你這種半調子的躁鬱天才論了,躁當然要躁到焚身、鬱當然要鬱到滅頂。
對!你就巴不得「梵」谷成「焚」谷。他不自殺,如何製造梵神的伝奇?他不自殺,如何幫藝藏家打造天下最高畫价?

我是「為躁鬱而躁鬱」,絕不涉及名利。

好個不知病患疾苦的「為藝術而藝術」。

『躁鬱奇才』讀書分享

      書中提到,對於天才的傳統觀念根源於古典希臘時 代。亞裏斯多德曾把傑出的 能力和憂鬱傾向連在一起:『所有的 在哲學、政治、詩學和藝術領域上不同的 人物,顯然都很憂鬱。』蘇格拉底說:『詩人必等到受了啟發,失去理智,才能產生原創力。』而柏拉圖則宣稱神智正常的 人寫的與瘋狂者的 詩相較之下是全然空洞的。而浪漫主義者對天才的 概念就是一整串躁鬱症狀的 總合,而這些概念其實也源自許多本身可能就是躁鬱症的 浪漫主義者,如盧梭、拜倫、哥德等。
      哥雷特契瑪在一九三一年發表了《天才的心理》一書,他不但指出天才中有許多躁鬱症患者,還認為他們的家人也有此傾向。他提到躁症和創造多期其相關而,憂鬱則相當於停滯時期。雖然,嚴重的躁鬱狀態會妨礙創作,但如果沒有輕微的躁鬱狀態推動話,天份縱使傑出也不可能達到天才的程度,而躁鬱症是不是造就天才不可或缺的條件?
      憂鬱會使人成為完美主義者,狂躁則會給予原創力、人際魅力、堅持不懈自我宣傳的特質;因此,躁鬱症患者會比其他具等同天賦和訓練,卻沒有這種病症的人更有機會贏得天才的頭銜。
      躁鬱症對創作者同時具有正面和負面的影響,它可能增強某個人的天賦,也可能毀滅某個具有同等天賦之人的創造力,會產生什麼結果要視病症的嚴重程度和發生的過程而定。躁鬱症還可能使人容易濫用酒精、藥物,經常嚴重到會毀了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極富創造力的生命也可能到卓越的成就之前就因為自殺而提早終止。在憂鬱症嚴重時,智力的運作會受到影響而減緩。記憶力、解決問題、構思的能力、理解力、思考力,甚至說出完整的句子的能力都會逐漸減退至最低,也可能認為自己的天賦虛假不存在或已經消失。
      西元前兩世紀時,希臘名醫亞拉圖斯跟希波克拉底一樣,認識到狂躁和憂鬱會在同一人交替出現。他記述了伴隨這兩種情緒的個性特質:憂鬱者會自我犧牲、信仰虔誠、充滿罪惡感;狂躁者則會歡喜興奮、吵鬧喧嘩、急躁而縱情逸樂。
    德國精神科醫師艾米爾‧克列普林將一種會循環出現的情緒失調病症,賦予新的名稱為「躁鬱症精神錯亂」。
      美國精神醫學協會的精神病症診斷與統計手冊描述;躁症的主要特徵是有一段明顯的時期,患者會情緒格外高漲、亢奮或煩躁,同時伴隨躁症的相關症狀,包括過動、言語推擠、思考飛快、自尊膨脹、睡眠需求減少、容易分心、過度沈侵於可能導致痛苦的結果的活動,憂鬱症的主要特徵是心情煩悶不安,通常覺得沮喪或是對幾乎所有慣常的活動和休閒娛樂失去興趣或不覺愉快、情緒困擾非常明顯,相當持久,而且伴隨其他憂鬱症的症狀出現包括胃口不佳、體重變化、睡眠困擾、精神活動性機躁或反應遲鈍、體力減退、覺得無用或罪惡、無法專注或思考,經常想到死亡或自殺甚至企圖自殺。
     要預測哪些人會發生躁鬱症,並沒有任何可靠的方法,唯一的高風險指標是,如果一個人的血親當中有人情緒明顯擺蕩或是確知的躁鬱症患者,那麼他成為躁鬱症患者的機率就是一般人的十五倍。躁鬱症患者的家族比一般家庭容易出現有自殺傾向、酒精或藥物上癮或強迫性賭徒的成員,這些行為經常就是潛在躁鬱症的最明顯表現。
        創作者遭遇的典型問題,如長久以來貧窮似乎是創作人生命中常見的現象。常因欠債而坐牢或宣告破產,其主因並非欠缺收入,而是奢侈浪費、賭博、酒精和藥物濫用也是常見行為。另外,躁鬱症導致的妄想和易怒,常造成和同事或出版商起衝突,常將自己的情緒就近發洩在旁邊的人身上,最親近的人常成為受害者。躁鬱症患者在到達成就的巔峰後,可能讓患者的創作泉源隔絕。輕微的躁症和憂鬱症都會增加創作的值與量,所以是最有利於創作的狀態,如果能巧妙運用情緒調節藥物,能夠讓躁鬱症患者有更多時間唱作也讓她們可以選擇更多種類的活動。創作者在躁症時最容易信心十足,隨時有用不完的主意,這時最適合進行創作中的構思階段和初步階段而利用憂鬱時進行修正。有些躁鬱症患者可以藉助信任、客觀、富有見地的朋友幫忙判斷,才不致對作品評判有偏差。有些創作者會把創作瓶頸和比較缺乏創作力的 時期當作是挑戰而不管情緒如何,都會試圖找出方法刺激'創作力,如增加創作所需的靈感來源或是利用提振心情的運動,加上消除其他令人分心的事物。
        許多躁鬱症患者如能調整情緒,就可以不再恐懼失去自己的天賦,也就能有利於創作,認識他們的人如果能夠鼓勵他們尋求治療,治療躁鬱症中較具毀滅性階段,就可改善他們的 創作力和他們的生活。不只是一般社會大眾包括醫療專業人士也都需要改變原來的 態度,了解鋰鹽和抗優鬱劑不只是治療躁鬱症的處方,更能有助於提升患者的心智活動和創造力。
       九十四年九月二十九日自由時報刊登一篇摘自《天才、狂人與死亡之謎》文中提到波特萊爾與福樓拜兩位文學家的愛慾與梅毒有關係,相信兩位文學家也是躁鬱症患者。在躁證時會經歷亂倫的慾望或增加性活動到濫交的 情況下而感染到梅毒的 可能性非常大。
       臺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胡海國認為躁鬱正式一種同期性情緒過度高昂落地 落的疾病,又稱雙極性情感型精神病,是僅次於精神分裂的 第二常見嚴重精神病。根據統計,一般人口中罹患躁鬱症的比率為千分之一。因此,估計國內約有二十萬名躁鬱症患者,而男、女得並機率相當。在現代的 神經生物學研究下,精神疾病的病因絕大部分與腦功能有障礙有關,再加上生活環境壓力下,終引起病發。躁鬱症約有六成的發病年齡是在二十歲以前,其中十四歲以上占14%,而15歲至19歲占45%,這可能與青春期遭逢多元化刺激及環境壓力有關。
        胡海國教授提出,由於民間人士 多半認為到精神科看病是不名譽的,因此躁鬱症患者僅有三成患者願意接受治療,且有五成會中斷治療而使病情日益惡化,甚至輕生。胡海國教授提醒民眾每一年至少作衣物精神正自我篩檢,平時多注意自己是否情緒過度波動,以便早期治療。他表示目前治療躁鬱症的藥物中,包括鋰鹽、三環抗憂鬱劑、抗精神病濟及抗癲癇劑,在採用雞尾酒療法後,治療率較以往提高。但我認為患者就醫中斷,是因為藥物的 副作用影響到患者的生活和不舒適而造成的。只有減低藥物的副作用,才能使患者持續用藥。
        我曾經認識一位女性,她可說是標準的躁鬱症患者。她的母親是父親的五姨太,本來她母親希望生一個兒子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卻生了個女兒,可想而知她母親有多討厭她。她非常愛她的母親,她卻永遠得不到母親的愛。在求學時,雖然家裡非常有前,卻穿破布鞋上學。她曾拿她母親罵她的錄音帶給我聽,可是我告訴她,她罵人時也是這樣,她也承認她承續了她母親罵她的模式。她在躁症時,情緒非常高亢,什麼都買,沒錢還卡債就賣母親遺留下來的房子。在鬱症時,就哭哭啼啼,東罵西罵,不知所雲,要死要活的。她也曾是公司的高級主管,因為童年的遭遇得到躁鬱症而毀了她的一生。
http://www.mtime.com/my/920975/blog/948169/
 
 躁郁症>百度百科
 
  躁郁症是一種周期性情緒過度高昂或低落的疾病。這種情緒波動因起伏較正常人大,持續時間亦長,且會影響一個人的社會生活與生理功能。
  所謂「躁郁症」(manic-depression),一般而言是指個體有時出現憂郁的症狀,有時又出現狂躁的症狀,此兩種特征不斷的交互出現之情形,因此又稱之爲雙極性疾患(bipolar disorder),也就是說個體會出現兩極的情緒反應,一爲狂躁,另一爲憂郁。當個體在狂躁階段,其出現的特征爲情緒異常興奮、自我膨脹,睡眠時數減少,非常健談、多話,常常是滔滔不絕講個沒完,另外他們的思考或想法也經常跳來跳去,稱之爲跳躍性思考(flight of ideas),易分心,在行爲上我們可以看到其常常瘋狂購物,而不管價錢多少等失控行爲特征。當個體處于憂郁的階段,其特征又顯示出心情沮喪低沈、對任何事缺乏反應或興趣、體重改變、産生睡眠困擾、缺乏活力、負向的認知或看法等等的特征。
  躁郁症在有效持續的藥物及心理治療下,是能有效的治愈。根據現有的研究,這樣的病症還是有遺傳的可能性。
  躁郁症是一種雙極性的情感疾患(bipolar mooddisorder)。此種疾病的特性是躁狂發作(manicepisode)與憂郁發作(depressiveepisode)交互或混合地出現。其中躁狂發作的特性爲:高昂、開闊、多話、易怒、自誇、自大、注意力分散、意念飛躍、不尋常的快樂、盲目的投資或采購、活動量增大、睡眠時間少等等。憂郁發作的特性爲:心情沮喪、失去興趣、活動力降低、食睡習慣改變、疲累無活力、自責、自殺等等。由此可知,躁郁症的朋友在情緒上的變化會很極端,可能前一周還「快樂得不得了」,下一周就憂郁得想自殺。甚或混合型的發作,更出現喜怒無常、陰情不定的特性。
  跟這樣的朋友要怎樣相處呢?您可以進一步參考醫學書籍了解這種疾病的特性。當您了解病人情緒起伏的特性後,請您包容、關懷並接納他。這時您自身的情緒比較不會受到影響。您可以協助他赴精神科就診並勸他按時服用藥物,這麼做可以增進其情緒穩定度。您仍然可以與他做朋友,並盡你所能協助他適應生活。但是,這樣的疾病確實有必要接受專業醫療的協助。由于躁郁症還有各種型態,到醫院看診時,再針對病患特性請教相對應的相處方式會更好。
  憂郁症(major depression) or clinical depression和躁郁症(bipolar disorder)兩者都是常見的情感性疾病 (affective disorder or mood disorder),因爲他們主要的症狀是影響個體的情緒。憂郁症和躁郁症又分別稱爲單極性 (unipolar,因爲症狀是單向的)和雙極性(bipolar or manic-depressive,因爲症狀是雙向的) 的情感疾病。其它常見的情感性疾病尚包括了輕郁症 (dysthymia, 一種慢性的中度憂郁症),循環性情感疾病(cyclothymia, 一種較輕微的躁郁症)。
  爲什麽會患有這類疾病呢? 一個人的基因生化以及環境因子都在疾病的發作及愈後上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腳色。現有理論傾向于有些個體先天即比較容易發生腦部化學物質不平衡的現象( 和遺傳相關),生活中的壓力事件只是促使發病的近因,所以躁郁症患者的手足和子女有較高罹患躁郁症的比例。
  縱使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曾經驗過情緒上的起起落落,這和躁郁症的情緒起伏並不相同。後者不論是在情緒強度或是持續時間上,都比一般的情緒起伏極端許多。
  它的症狀有那些?
  躁病時
  *情緒過度興奮、愉悅。
  *精力充沛,不覺得需要睡眠。
  *易怒、喜爭論,易與人起沖突。
  *過分慷慨、熱心,亂花錢。
  *自認能力很強或具超能力。 
  郁病時
  *情緒低落,表情憂愁。
  *失眠、早醒或易驚醒。
  *食欲減少、性興趣減退。
  *反應遲鈍、動作減少。
  *絕望、有罪惡感。
  *有自殺意念或企圖。

  躁郁症的病程如何?
  *近來的研究發現:躁郁症的發病與腦內某些化學物質的作用異常有關。
  *但病人的情感變化,經常是找不出與環境有什麽直接的關聯。
  *一般而言,躁病的發病年齡約在二十歲與二十五歲之間,郁病的發病年齡則大 約在三十至三十五歲左右。躁病與郁病發作持續時間也不盡相同,通常若不加以治療,躁病的症狀可能持續三至六個月,郁病症狀,可能長達六至九個月。
  躁郁症能根治嗎?
  由于病因不清楚,因此目前尚無法根治,但可以藥物治療,減輕症狀或減少發作次數。病患及家屬若能及早接受適當的治療,規則的服藥,不因病情穩定而自動停止治療,可使病人能維持正常穩定的生活與工作。
  症狀發生時家人如何協助他
  情緒過分高昂時有什麽征兆?
  當你察覺到病人突然顯得過分興奮,精力充沛,好爭論,易與人起沖突,過分慷慨、熱心,這就是情緒高昂的開始。
  如何「協助」它呢?
  此時病人會變得敏感,容易受周遭環境的影響,斤斤計較,愛批評、易怒又固執,甚至會出現不合理的要求及行爲,我們必須了解這些是症狀,對于可行的要求,可以同意,不合理的部份要用接受的態度,誠懇的傾聽,但不立即給予答複,來暫緩他不合理的要求。假如他激動得無法接受勸解及轉移時,可以肯定、堅決但不責備的態度告訴他:「我們很關心你,但這是不可以的。」如此可達到限制的目的,也使病人感受到安全與信任。
  家人該注意些什麽?
  因爲活動量過大,注意力不集中,而易疏忽照顧本身的安全、起居,所以必須要------
  *布置一個簡單、安全的環境。將剪刀、煙灰缸收起來,防止作爲功擊的武器。
  *協助注意營養的攝取。因爲耗費大量體力,須少量多餐以補充所須的營養。
  *注意個人衛生的處理因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忽略漱洗、沐浴及衣服的更換,須定期提醒。
  情緒過分低落時,有什麽征兆?
  病人呈現出憂郁情緒對周圍事物漠不關心,沈溺于不說一句話,不做任何事,活動減少而緩慢,食欲不振,睡眠型態是易驚醒或早醒時,就該注意了。
  家人該注意些什麽?
  *用簡單、直接、重複的語句來接近病人,以了解、尊重的態度來鼓勵他。
  *注意營養的攝取少量多餐,在旁陪伴。食物的准備,要易咀嚼消化且高熱量、高蛋白質的食品。
  病人大多不會主動要求,不要因病人拒絕,就把食物取走。
  *個人衛生的處理協助漱洗、沐浴及衣服更換。
  *給予按摩,促進血液循環協助病人按摩四肢,做被動運動。
  *注意周圍的環境減少吵雜聲音,以避免刺激,但仍可安排病人活動,並鼓勵與人接觸。
  *爲預防病人因憂郁而産生的自殺行爲,故須避免讓病人自己保管藥物或單獨居住,多留意病人情緒與言行舉止,並應遵從醫師指示,按時給藥,必要時須接受住院治療。
  如何來預防自殺行爲?
  *60--80%自殺病人,都曾直接或間接提過想死的事,因此,要注意自殺的警訊,不要認爲宣稱自殺的人絕不會自殺。
  *密切觀察病人言行,發現有自殺前兆,隨時陪伴病人
  *自殺前兆包括病人的情緒與行爲突然改變,如嚴重憂郁病人轉變成開朗或活躍;或怨恨、攻擊轉變成退縮或拒食;或言語中有想死的暗示。
  *發現自殺前兆時,應給予充份的關心與支持,鼓勵病人說出心中的仇視、憤怒與哀傷。
  *安排一個安全溫暖的環境,除去周圍環境中的危險物品,須特別注意的時間是清晨與深夜。
  *耐心傾聽病人痛苦的心聲,讓他感覺到有人在關心他與了解他,願意幫助他。
  *不要否定或譏笑病人所說的,也不要與他爭論。
  *發現自殺前兆,最好能協助、鼓勵病人就醫。
  *情緒改善後,至少三個月內仍有再度自殺的可能性,仍須注意即預防。
  舉例:越獄第二季登場的馬洪探員患的就是躁郁症,在第三季中馬洪探員在第一次在SORA監獄中會見他的律師時提到那白色的藥丸(varatril)能夠抑制躁郁症。
http://baike.baidu.com/view/131828.html?tp=0_01
 
人生劇展:媽媽帶你去旅行(張志勇另參本館:《沙河悲歌》;憂鬱症另參本館: 《躁鬱奇才》)
 
故事大綱:一個患有憂鬱症的母親,在離婚、前夫再娶之後,偷偷帶走孩子,允諾他一趟開心之旅的故事。旅程中,母子兩人將揭開自己內在的怨恨和依戀,重新選擇新的人生。
主要演員:唐美雲、吳樹珽、蔡振南、李永豐、陳希聖
導演小檔案:張志勇
民國43年生於台灣省嘉義縣,65年畢業於世新專科學校電影編導科,69年進入電影界從基層工作做起,包括場記、製片、編劇,先後跟隨丁善璽、金鰲勳、萬仁、柯一正等擔任副導,首次擔任導演執導的劇情長片為「一隻鳥仔哮啾啾」,獲第42屆亞太影展最佳影片及和平特別獎。另一部執導的劇情長片「沙河悲歌」,獲得第37屆金馬獎評審特別獎,以及第45屆亞太影展最佳導演及最佳音樂獎。
 
憂鬱症電影
 
想找一些電影,敘述憂郁症病人的電影,關于憂慮憂郁自殺等電影都可以,不需要血腥的,只是有領悟的,希望大家 告訴我一些 謝謝問題補充:
汗~~~~你們都那麽多作品哦,我不知道哪個好了,謝謝你們哈,反正走不出憂郁的人怎麽都走不出,看這些片子,就當看看以後的自己,不錯,謝謝
移魂女郎(被禁錮的女孩)
水果硬糖
洛麗塔(書更精彩)
夢旅人(日本)
愛的捆綁(日本)
回歸(西班牙)
時時刻刻
 
《時時刻刻》裏面提到抑郁症……
 這是三個女人的故事,雖然處于不同的時空,卻都渴求更有意義的生活。除了各自的恐懼與渴望,把她們聯系起來的還有這個名字:戴羅薇夫人。
  弗吉妮婭伍爾芙(妮可基德曼),住在1920年代的倫敦郊區布魯姆斯伯利,開始寫她生前最後一部小說《戴羅薇夫人》(Mrs. Dalloway),被寫作的天才燃燒的同時,遊走在瘋狂的邊緣。在這天,她發現自己懷孕了,幾乎被沮喪擊潰。
  勞拉布朗(朱麗安摩爾),一個生活在二戰末期的洛杉磯的家庭主婦,正在閱讀《戴羅薇夫人》,這本書使她的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那天她正在准備她丈夫的生日派對,肚子裏有他們的第二個孩子,她卻和弗吉妮婭筆下的戴羅薇夫人一樣,萌生了自殺的願望。
  克拉麗薩沃甘(梅麗爾斯特裏普),現代版的戴羅薇夫人,居住在1990年的紐約格林威治村,她深愛她的朋友理查德,一個才華橫溢,卻因艾滋病而瀕死的詩人。理查德給她起的外號也是戴羅薇夫人,因爲她和戴羅薇夫人的名字一樣,都是克拉麗薩。
  她們的故事交織到了一起,在每個時空,女人都被壓抑,但更多的是抗爭和自由的表達。
知道岩井俊二麽  他的《夢旅人》(又名picnic)
不過講的是3個患精神病的孩子 他們每天走在高高的牆上寓意是遊走在生的邊緣 他們用一把槍向太陽開槍 以爲太陽會被打倒 世界末日會來臨 可是什麽都沒發生 最後女孩可可用最後一顆子彈結束了自己 身上烏鴉羽毛的衣服 在夕陽下格外紮眼 他們是看透世界的人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3241508.html
 
海狸先生The Beaver (2010)
導演: 茱蒂福斯特 
演員: 梅爾吉勃遜 茱蒂福斯特 珍妮佛勞倫斯 安東裕中
劇情簡介
華特(梅爾吉勃遜飾)正面臨人生最殘酷的低潮,糾纏他多年憂鬱症讓他苦不堪言,老婆和兒子們也與他日漸疏遠,經營多年的玩具工廠也瀕臨破產,決定走向絕路的他,竟遇上一隻會說話的海狸布偶,靠它與人溝通,再度讓人生回到正軌。
被禁錮的女孩
瘋子和正常人的界線在于什麽?大多數人認同就被認爲是正常的,于是少數極端的就被指認爲瘋子。有些瘋子,在終于成就了一番大作爲之後,被人改稱爲天才。而大多數的,終于還是要對正常妥協,淪爲平凡平常的人。
這片子使我覺得仿佛在看女版的《飛越瘋人院》。而這部,似乎關于內心和自我多一些。《飛越瘋人院》則與當時的社會體質有關。
人更多的時候在跟自己掙紮較勁,有些人戰勝不了自己,要麽枯萎死亡,要麽幹癟潰敗。有些人戰勝了,就蛻變成長。
有時候看這種關于青春的掙紮的電影,會很糾結。替那種破繭而出的痛而痛。這種痛,是逐漸老去麻木的自己所無比向往,卻又著實害怕的。
人也許還是活的麻木一些的比較容易吧?
電影裏薇諾娜美得驚心動魄。就如同海報上那樣漆黑的大眼睛,很深很冰冷。潔白消瘦,短發,嬌小,總是蜷縮成一團。她的美太逼人又太冷,使人有種不敢親近的感覺。
安吉莉娜?朱莉憑借此片獲得當年最佳女配角,消瘦,堅強,果斷,專橫又神經質。倒是很符合她。不過跟她後來的一系列表現來比較,少了些性感。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6405
 
《水果硬糖》:語言暴力的極致
導演:大衛斯雷德
主演:艾倫佩吉、帕特裏克威爾森
  內容簡介:
30歲的單身男人傑夫是一位事業有成的攝影師,體面、斯文、友善的他在網上認識了14歲的少女海莉,通過三周網聊,終于約好小女孩在一個咖啡館見面。那女孩不很漂亮,但淺淺的雀斑和大大的眼睛,實在可愛,而且具備同齡人沒有的成熟老練。兩人先是喝點東西又逛了逛商店,傑夫還給海莉買了件短衫,使得海莉答應到他的家裏做模特拍照。
  心理學看點:語言暴力 孌童癖 閹割情結
心靈咖啡推薦理由:影片幾乎全部是在封閉空間中拍攝完成,拍攝場景的更換只在于從一個網咖跳到一個樣板間。逼仄的空間,讓對立沖突更加明顯,同時它也隱喻整個社會的沖突是無可避免。演員的表演都頗具張力。
經典臺詞:我認爲有時最好先在網上認識,你會了解他們的內心。作爲攝影師,你會發現人的面孔具有欺騙性。
  影評推薦:
關于暴力,人們最常見的就是所謂的熱暴力,即是指那種有身體接觸的攻擊行爲。可以說直接的致殘,致傷的傷害都屬于這個範疇。可是對于語言暴力,人們到底了解多少,估計就實在不得而知了。所謂的語言暴力通常最明顯的表現在家庭成員間或者一個社會團體成員間的一種詆毀性的語言攻擊的對抗方式,其目的最簡單的就是造成被攻擊對方的心理不悅,施暴方從而獲得快感或者達到發泄郁憤的目的。語言暴力,用我們的通俗的話講,就是‘把人說死’。這方面我國最傑出的代表莫過于已經被擡得神乎其神的諸葛臥龍老前輩了,在兩軍陣前,一頓指桑罵槐的暴力語言,在基本沒有什麽髒字的條件下就氣死了曹魏的王司徒。。。絕對可以看成語言暴力的傑出曆史典範。
 
洛麗塔
 
《洛麗塔》是作者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流傳最廣的作品,絕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敘述了一個中年男子與一個未成年少女的戀愛故事。小說最初未獲准在美國發行,于1955年首次被歐洲巴黎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1958年終于出版了美國版,作品一路躥升到《紐約時報》暢銷書單的第一位。《洛麗塔》已被改編成電影。 另有與此相關的歌曲、名詞和時尚風格。
  故事梗概
小說描述了一位從法國移民美國的中年男子亨伯特?H?亨伯特(Humbert Humbert)在少年時期,與一14歲的少女安娜貝兒發生了一段初戀,最後安娜貝兒因傷寒而早逝,造就了亨伯特的戀童癖(The child love),他將“小妖精”定義爲“九到十四歲”。亨伯特最先被一名富有的寡婦抛棄,後來又迷戀上女房東Charlotte Haze的12歲女兒洛麗塔(Lolita),稱呼她爲小妖精。
   洛麗塔恣意的挑逗亨伯特,使得亨伯特無法自拔,爲了親近這位早熟、熱情的小女孩,亨伯特娶女房東爲妻,成爲洛麗塔的繼父,他利用零用錢、美麗的衣飾等小女孩會喜歡的東西來控制洛麗塔。小說中的女孩原名多蕾洛斯?海茲(Dolores Haze),西班牙文發音的小名爲洛麗塔(Lolita)或洛(Lo),因此作爲書名。後來女房東發現自己的丈夫與女兒的不倫之戀,一時氣瘋往外跑,被車子撞死。亨伯特將洛麗塔從夏令營接出來一起旅行,兩人盡情的纏綿。洛麗塔在和繼父旅行的過程中被劇作家奎爾蒂帶走了。奎爾蒂在洛麗塔十歲的時候就見過她了。那時候洛麗塔就喜歡他了。但是奎爾蒂是個變態狂,強迫洛麗塔在他面前和別人拍色情電影,洛麗塔不接受他就把洛麗塔趕走了。然後洛麗塔過著近乎流浪的生活,然後遇到了後來的丈夫。 一日亨伯特收到洛麗塔的來信,信上說她已經結婚,並懷孕了,需要繼父的金錢援助。亨伯特給了她400美元現金和3600美元的支票,還把屋子賣了,買家先付的10000美元跟房子的契約。洛麗塔拒絕了亨伯特再續前緣的要求,亨伯特傷心欲絕,他槍殺了那個帶走洛麗塔的劇作家奎爾蒂,1952年亨伯特因血栓病死于獄中。十七歲的洛麗塔則因難産而死。
  精彩書評
  這部小說更多的應該是滿足人們窺探隱私的心理。
   細想亨波特的心理活動,甚至于會找到很多的共同點。有些是很牽強附會的,另外一切卻有些道理。對于此的解釋是,並非完全的變態,扭曲的心理也有未扭曲的部分。
   我想,有時候我們會陷入一種怪異的聯想。對于文學作品或者電影,遇到了似曾相識的情節,就不顧一切的往自身上面套用。比如這裏面亨對多的占有欲。想到這一點的時候,容易讓一種病態的氣氛環繞。我們會專注于這樣的“共同點”,卻對于本質上的差別視而不見。顯然,這樣是不正確的。而我們通常所說的星座,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從而讓多數人樂此不疲,甚至感同身受。
  當一個人習慣于將自己置于悲涼的境地,生活中就徹底失去了樂觀的情緒,而代替它的就是消極。消極的態度會使一個人性格上出現繁雜的變化,晴雨不定。豐富的思想加上合理的邏輯才是最好的。
   消極的産生,一方面由于自身,另一方面來自外界環境的影響。對于後者,我想最好的辦法莫過于無視。世界雖然很大,社會雖然複雜,但是真正跟你有密切聯系的人不過一二人,這樣的極少數的人的想法才是值得關注的。對于前者,這是主觀上面的原因,又分成兩部分,一個是內心的空虛,一個是身體的健康。分散注意力是治療內心空虛的很好的方法。換句話說,就是讓自己忙碌起來。忙碌到你無暇顧及心裏一些多余的活動。現在來看,能夠做的無非是學業、讀書、電影電視。健康的身體是做一切事情的根本,如果沒有這個,也容易導致消極。到這裏,我想到了林黛玉,弱不禁風、顧影自憐。
   既然了解了消極是如何産生了,我們就有方法去努力克服它。在這個過程中,時間會起來決定性的作用。我曾經認爲,一次深的感情的反射弧應該是四個月。就是說,四個月會決定能否徹底忘記。而其他的絕大多數的事情,都經不起四個月的考驗。比如讓人悲痛的一件事情,或許一個月左右就能被徹底遺忘,或者至少是釋然[1]。
  作者簡介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 ),1899年4月23日 — 1977年7月2日
   俄羅斯出生的美國小說家、詩人、文學批評家、翻譯家、文體家。曾被公認的二十世紀傑出小說家和文體家。
  生平介紹
1899年4月23日,納博科夫出生于聖彼得堡。納博科夫是弗拉季米爾-德米特裏耶維奇和艾倫娜所生孩子中年齡最大的,是家中的長子。他出生在當時地位顯赫並且富有的家庭。他的孩童時代在聖彼得堡度過。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家庭使用著三種語言俄羅斯語、英語、法語,所以納博科夫在孩童時代就能講三種語言。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爆發,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一家離開蘇聯,前往克裏米亞,他們在那裏住了18個月。在克裏米亞的白軍起義失敗之後,納博科夫一家離開蘇聯前往歐洲西部開始背井離鄉的生活。
   1919年從俄國移民之後,納博科夫一家在英國定居,在英國,納博科夫成爲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一名學生,有計劃的學習斯拉夫語和羅曼語。他主要攻讀法國和俄羅斯文學後,開始了在柏林和巴黎18年的文學生涯。
   1922年,納博科夫的父親在德國柏林被俄羅斯君主制主義份子刺殺,原因是他盡力掩護了他們真正的目標Pavel Milyukov,一位擁護憲法的在野黨領袖。這一關于錯誤認知而導致誤殺的情節, 反反複複出現于作者的尤其是當角色因爲誤解而被暴力殺害時。例如,在《微暗的火》中,約翰-謝德被錯認爲是Zembla之王而被刺殺。6月,納博科夫接受劍橋法文與俄文學位,並遷往柏林與家人同住,以私人教授英語、法語、網球、拳擊等維生。在1923年,他從劍橋大學畢業前往柏林。在柏林用Vladimir Sirin寫作,獲得了一些詩人與作家應有的名譽。   1923年,納博科夫母親偕妹 Elena移居布拉格,以V.D.Nabokov孀婦身份接受政府撫恤金。5月8日,納博科夫于柏林一慈善化裝舞會上,初識猶太律師之女薇拉(Vera Slonim),兩人在1925年于柏林成婚。1929年,納博科夫偕妻赴巴黎;1934年他們的兒子Dmitri出世;1937年,納博科夫與薇拉移居巴黎,以避日漸蔓延的納粹禍亂。
  在歐洲生活的這些年裏,納博科夫出版小說《瑪麗》、《王、後、傑克》、《聖誕故事》、《防守》、《眼睛》、《榮譽》、《黑暗中的笑聲》、《天賦》、《斬首之邀》、《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並發表和出版了一些翻譯作品、詩集、詩劇和劇本。劇本《事件》與《華爾茲的發明》在巴黎以俄語上演。   1940年,納博科夫移居美國,在威爾斯理、斯坦福、康奈爾和哈佛大學執教,講授文學。以小說家、詩人、批評家和翻譯家的身份享譽文壇,著有《庶出的標志》、《洛麗塔》、《普寧》和《微暗的火》等長篇小說。
   1941年在紐約博物館工作
   1942年,任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研究員,每周三日于威斯利學院教授俄文。
   1945年,納博科夫與薇拉成爲美國公民;
   1948年,任康奈爾大學俄國與歐洲文學教授;
   1952年,任哈佛大學斯拉夫語文客座教授。這期間,他出版了《普寧》、《尼古拉-果戈裏》、《俄國三詩人》、《庶出的標志》、《故事九則》、《確證》、自傳《說吧,記憶》等書。
   1955年9月15日,納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麗塔》由巴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並引發爭議。
   1958年,《洛麗塔》在美國出版。這期間,他還出版了《菲雅爾塔的春天》、《納博科夫十三篇》,並與獨子Dmitri合譯出版萊蒙托夫小說《當代英雄》。   1961年,納博科夫遷居瑞士蒙特勒。
   1973年因其終身成就被美國授予國家文學金獎。
   1977年7月2日在洛桑病逝,葬于Clarens。墓碑鐫文:“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作家”(Vladimir Nabokov, ecrivan)。
  創作評價
納博科夫學識淵博,才華橫溢,一生的創作極其豐富多樣,包括了詩歌、劇作、小說、傳記、翻譯、象棋與昆蟲學方面的論文等大量作品,但他主要是以小說聞名于世,如《洛麗塔》、《普寧》、《微暗的火》、《阿達》、《透明物體》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納博科夫前後期的創作在基本主題和結構手段上的連續性是很突出的一個特征,從最初那部表現懷鄉愁恩和移民生活的《瑪麗》到他七十歲時所寫的那部大掉書袋的探索亂倫愛情之作《阿達》莫不如此。
   納博科夫否認自己的創作有政治或道德的目的,對他來說,文學創作是運用語言進行的一種對現實的超越,因爲“藝術的創造蘊含著比生活現實更多的真實”,他認爲藝術最了不起的境界應具有異常的複雜性和迷惑性,所以他的作品致力于用語言制造撲朔迷離的時空迷宮,制造個人的有別于“早已界定”的生活與現實,顯示出一種華美玄奧新奇的風格;此外,納博科夫在昆蟲學方面具有的興趣和研究方式也使他的作品對事物的觀察與描述顯示出一種細致入微和精巧的特色。
   納博科夫作品的中心主題是以各種象征手段表達藝術本身的問題。表面上,《防守》描寫下棋,《絕望》描寫謀殺,而《斬首之邀》是個政治故事。實際上,這三部作品都在議論藝術,而這些論述才是理解全書的關鍵。納博科夫最優秀的俄文小說《才能》(1963)是他從模仿某類作品形式達到諷刺目的的創作手法的開始。
   他用英文寫作的頭兩部作品成就不大,1954年,《洛麗塔》完稿後,“對幾個上了年紀閱讀能力差的人來說,是一部令人憎惡的小說”,于是先後遭到四家神經緊張的美國出版社的拒絕。此書在美國盡人皆知,是把它當做一本“黃書”來讀的。從1955到1982年間,此書先後在英國、阿根廷、南非等國家遭禁。   1955年9月,曆經挫折之後,《洛麗塔》終于在巴黎得到奧林匹亞出版社認可,並獲得出版。在寬容的法國出版後,屢屢被批評是一部非道德甚至反美的小說,也是由于這部小說一眼看去必定會産生的這種理解(即使在九十年代,情況也是如此。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在因特網上鍵入主題詞“洛麗塔”,所搜出的全部網頁中至少有百分之五十涉及到性和色情)。
   面對不同的議論,納博科夫本人的回答非常明確:“在現代,‘色情’這個術語意指品質二流、商業化以及某些嚴格的敘述規則,那也是千真萬確的。因此,在色情小說裏,必須有一個個性描寫場面。此外,書中描寫性的場面還必須遵循一條漸漸進入高潮的路線,不斷要有新變化、新結合、新的性內容,而且參與人數不斷增加(薩德那裏有一次花匠也被叫來了)。因此,在書的結尾,必須比頭幾章充斥更多的性內容。”納博科夫也說:“《洛麗塔》根本不是色情小說。”   這部小說塑造了一個無英雄氣質的人物赫伯特。他對年輕少女有著不可抗拒的情欲。其實,這是納博科夫的又一篇寓言故事,從淫欲來檢驗愛情。小說《微暗的火》(1962)是由一首長詩和對長詩的長篇議論組成。它發展並完善了納博科夫作品獨樹一幟的結構形式。《阿達》(1969)是他最費解的作品,采用世系家族小說的形式,同時運用俄、英、法三種文字,並概括應用了以往作品中的一切主題。   除小說詩歌外,還發表過貶抑果戈裏的評論,和4卷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的譯作和論述。70年代,他的聲望達到頂峰,被譽爲“當代小說之王”。
  相關事件
  禁書
1954年,《洛麗塔》完稿後,“對幾個上了年紀閱讀能力差的人來說,是一部令人憎惡的小說”,于是先後遭到四家神經緊張的美國出版社的拒絕。此書在美國盡人皆知,是把它當做一本“黃書”來讀的。從1955到1982年間,此書先後在英國、阿根廷、南非等國家遭禁。
   1955年9月,曆經挫折之後,《洛麗塔》終于在巴黎得到奧林匹亞出版社認可,並獲得出版。在寬容的法國出版後,屢屢被批評是一部非道德甚至反美的小說,也是由于這部小說一眼看去必定會産生的這種理解(即使在九十年代,情況也是如此。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在英特網上鍵入主題詞“洛麗塔”,所搜出的全部網頁中至少有百分之五十涉及到性和色情)。
  爭議
關于小說,爭議的焦點自然是有關藝術的社會責任問題。《紐約時報》的一篇書評稱:“《洛麗塔》無疑已是圖書世界的一樁新聞……”《洛麗塔》爭議的關鍵和最令人難解的是,納博科夫對道德問題顯得很沒興趣。許多人的閱讀動機可能確實出于要看一看《洛麗塔》到底有多“不道德”,好奇的讀者總是由它聯想到因爲色情描寫而引起世界性爭議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和《尤利西斯》。一位論者自覺找到了被這種含混性掩埋了的真義,稱《洛麗塔》是“衰老的歐洲誘奸年少的美國”的象征,但另一位論者卻發現:《洛麗塔》是“年少的美國誘奸衰老的歐洲”的寓言。
   面對不同的議論,納博科夫本人的回答非常明確:“在現代,‘色情’這個術語意指品質二流、商業化以及某些嚴格的敘述規則,那也是千真萬確的。因此,在色情小說裏,必須有一個個性描寫場面。此外,書中描寫性的場面還必須遵循一條漸漸進入高潮的路線,不斷要有新變化、新結合、新的性內容,而且參與人數不斷增加(薩德那裏有一次花匠也被叫來了)。因此,在書的結尾,必須比頭幾章充斥更多的性內容。”納博科夫也說:“《洛麗塔》根本不是色情小說。”
國內首位譯介納博科夫作品的人
幾乎沒有人不知道《洛麗塔》,但或許正因爲如此,到現在爲止,納博科夫也沒有在中國産生真正的重大影響,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對第一個譯介納博科夫的梅紹武來說更是如此—— “我是第一個介紹納博科夫進入中國的人。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上海譯文出版社要出一套書介紹美國文學,找到我的時候,我就選擇了納博科夫,因爲他當時是西方很重要的一個作家,被稱爲‘小說之王’。   他們本來要我翻譯《洛麗塔》,但我拒絕了,這個小說講的是一個老頭和一個小姑娘談戀愛,我不太喜歡,覺得它和我們中國的道德不太相符。但後來我看到評論,說它諷刺了美國社會,還是有積極意義的,所以不要把它當做一部黃色小說。現在它在美國也得到很高的評價,我想,它還是一部好作品吧。   1985年,一位美國作家到我家裏來聊天,聽說我翻譯了《普寧》,就建議我翻譯《微暗的火》,說它是納博科夫最好的作品。我看了之後覺得這部書太難翻譯了,李文俊建議我選譯。我花了半年的時間翻譯了其中幾章刊登在《世界文學》上。1999年的時候,我才又花了半年多的時間,把它全部翻譯了出來。
   納博科夫好用生僻的古典字,翻譯他的書得備一本《韋伯斯特國際大詞典》。他的文筆晦澀,頭一遍讓你雲裏霧裏,第二遍理出些頭緒,第三遍才能茅塞頓開。所以,翻譯自有翻譯的樂趣。像納博科夫就盡制造謎語,有時我怎麽也想不明白,等到豁然開朗就會很高興。   納博科夫的作品在世界上很有名,但在中國知道他的人不多,大約是因爲他沒有象米蘭?昆德拉那樣被宣傳得厲害。”
  電影1 1997版 洛麗塔
  導演:亞德裏安林恩
   編劇: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Stephen schif
   演員:傑裏米艾恩斯 飾 漢伯特 多米尼克斯萬 飾 洛麗塔
  劇情
故事講述了一個中年男子與未成年少女洛麗塔之間的不倫之戀。在大學裏靠教授法文爲生的亨勃特年過中年 ,自從年幼時的初戀女孩死去後,心中總藏著一個溫柔而猥褻的夢魘。那些十幾歲的青春少女們對他有著不可抗拒魔法般的吸引力。他包藏著這個隱秘的欲望,只是用顫抖的靈魂呼喚著那些膚淺狂燥的精靈們。
   一次偶然的機緣下,他成爲了夏洛特(洛麗塔的媽媽)的房客。他瘋狂地愛上了夏洛特年僅14歲的女兒——洛麗塔。而與此同時,夏洛特也看中了亨勃特,一心要爲自己和洛麗塔找個靠山。爲了能夠繼續跟心中的精靈——洛麗塔生活在一起,亨勃特違心地娶了夏洛特爲妻。但最終夏洛特還是發現了亨勃特對自己女兒的迷戀。激憤的夏洛特沖出家門,卻遇車禍身亡。亨勃特于是帶著洛麗塔開始了一段美國高速公路上到處逃竄的亂倫愛情……直到狂燥的洛麗塔開始厭倦最終離開了他。失去了生命中的精靈的亨勃特在絕望與悲哀中殺死了當初拐走洛麗塔的男人——克拉爾?昆寧。
   這部電影讓人或者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也許是男主角對洛麗塔朦朧悲壯的愛,電影快要結束的時候,洛麗塔和拐走的他的男人走了,男主角瘋狂的尋找,然而一無所獲。
  他的內心是怎樣的,無人知曉,也許我們能看見的只是悲傷,痛苦,撕心裂肺,他對洛麗塔的愛到底是怎樣的。
   是迷戀曾經的影子,還是另一種不爲人知的悸動。
   當三年後,他落寞的守在曾經和洛麗塔生活的房子裏時,收到了洛麗塔的一封信,洛麗塔和另一個男人結婚了,懷孕了,需要錢,他開著車,去那個愛的人生活的小鎮,他站在門口,內心複雜,她開門,四目相對,整部影片最讓我難忘的就是男主角看洛麗塔的眼神,喜悅,悲傷,無法理解,驚訝,等等等,   他給洛麗塔四千塊錢時候,她驚喜,卻並不願意和他走。
      幕後花絮
   1962年,電影怪才庫布裏克和他的制片人詹姆士?B?哈裏斯花了150萬美元買下了《洛麗塔》小說的版權,這在當時可說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數目。在電影劇本的第一稿中,編劇凱爾德?威廉漢姆爲了迎合電影審查委員會的標准而將故事的結局改爲亨伯特最終跟洛麗塔結爲夫婦。但沒有一個人喜歡這個結尾,于是庫布裏克決定在不違反審查委員會標准的原則下,盡可能地忠于原著。而其中對審查委員會的一個重要妥協就是,電影中的洛麗塔的年齡要比小說中的12歲大。最後這部小說被庫布裏克改編爲電影《一樹梨花壓海棠》。
   1962年,電影大師庫布裏克將小說搬上銀幕。在今天看來,這一版本顯得過于“保守”,但在六十年代初期,如此大膽的銀幕題材可謂驚世駭俗,非庫氏此等先鋒不敢吃這個“螃蟹”。
   很明顯,庫布裏克是把這個故事當作“諷刺畫”處理了,因而其主旨更接近于文化層面上的嘲諷和隱喻,而不是個體層面上的悲憫和描摹——他要把人物的可笑和荒謬剝給人們看。比如本片的配樂幾乎是清一色的泡泡糖舞曲,輕佻的“cha cha cha”.......全片充滿黑色幽默,其不合時宜的“搞笑”甚至讓人懷疑庫氏居心何在。比如有一場戲,漢伯特和一個黑人侍者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打開一張折疊帆布床,其滑稽的身體語言和與環境、道具的互動直讓人想起卓別林的橋段。洛已經睡了,這張打不開的床可謂遂了漢伯特的心願(他終于可以名正言順的和洛同床了)。但不幸的是,這張床到底還是被多事的黑人侍者制伏了——漢伯特的性企圖落敗,萎了.這個搗蛋的黑人侍者代替庫布裏克調笑著可憐的漢伯特。   從故事的角度看,這一版本有很多不足.最大的缺憾是:影片根本沒有交待漢伯特“爲什麽”會如此迷戀洛麗塔,庫氏完全忽略了原著中安娜貝爾這個人物。按說150分鍾的片長隨便抻出一段來也已足夠鋪陳漢伯特少年時期打下的心理基礎,但導演似乎假定了觀衆對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耳熟能詳,因而砍去了必要的“前因”,使漢伯特幾乎一上來就是個心理變態者。可實際上,小說中的漢伯特曾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初戀——“我最終未能使我的安娜貝爾階段保留一個完整的結局也許是因爲最初那次不成功的約會”——成年後的漢伯特始終留戀著那種像童年一般純真的美妙的感覺,因而在他第一眼看到草地上穿著比基尼,戴著太陽鏡,沐浴在陽光中讀書的洛麗塔之後,就徹底淪陷爲她的俘虜。
   其次是演員問題。
   扮演漢伯特教授的人選可謂幾經周折。導演庫布裏克和制片人詹姆斯 B 哈裏斯的首選是James Mason.但由于此君有百老彙的演出任務在身,所以庫氏不得不考慮勞倫斯奧立弗。但後者在經紀人的勸說下拒絕了這個角色,于是庫轉而考慮Peter Ustinov,後被刷掉;制片人又推薦了David Niven,他倒是同意了,但考慮到自己的電視節目贊助商"四星劇院"會反對這一決定,這廝還是臨陣脫逃了.最後,James Mason終于痛下決心,從百老彙的演出劇目中退出,參加洛麗塔一片的攝制.然而遺憾的是,這個演過西北偏北的“惡棍”總是一臉壞相,我始終看不到他詮釋的漢伯特表現出劇烈的感情調動。影片一開始就是故事的結尾:漢伯特槍殺Quilty。據說是因爲發行商想讓漢伯特被觀衆發現是戀童癖者之前先成爲冷血殺手,這樣就不會有人同情他的遭遇(!)。
   扮演迷人而危險的電視劇作家Quilty的是Peter Sellers。你也許奇怪爲什麽我第二個就提到了他,這也正是我想問庫布裏克的問題。因爲在影片中,這個角色即使沒有喧賓奪主也至少和漢伯特平起平坐——以致新版導演亞得裏安林恩笑稱本片應改名爲“Quilty”。他的戲分太多了,一會是電視劇作家,一會是便衣警察,一會是德國精神病醫生,一會又是誘拐洛麗塔的花花公子,他像變色龍一樣不懈的與漢伯特周旋,其劈裏啪啦的語速簡直像個饒舌的rap歌手。也許庫的意思是他和漢伯特兩人是硬幣的兩面,一個君子一個小人一個明槍一個暗箭,一個是英國的高級知識分子一個是美國的低級性倒錯者。不過Sellers確實演技出衆,這在稍候的“奇愛博士”中有更淋漓盡致的表現。
   至于洛麗塔,這個混雜了天使與魔鬼的尤物,在書中只有12歲(!),而她的扮演者Sue Lyons當時年屆14(影片1961年首映時15歲,未出席;直到62年英國首映時,方才獲准入場),以今天的審美觀來看並不具備“小妖精”的素質。雖然挑不出什麽大毛病,不過始終缺少那股“致命”的吸引力。相信是因爲電影分級制度尚未實施的原因,庫氏必須小心翼翼的處理性場面以避免禁映的命運——實際上,片中根本沒有“成人”鏡頭,這無疑使洛麗塔空有一身本領而無用武之地。假設庫布裏克是在1999年“大開眼戒”之時拍這個片子,想必就真的是“大開眼界”了。
   Shelley Winters扮演洛麗塔的母親夏洛特海斯,一個富有漫畫般喜劇色彩的悲劇人物,粗俗、多情、敏感、神經質。
   總之,庫氏沒有在人物身上傾注(我認爲)應有的同情或理解,缺乏悲劇感.雖然是大家手筆,但我仍然對片中的諸多手法不明就理,而且,你會發現這個片子帶有很明顯的希區柯克似的懸疑味道,比如漢伯特策劃謀殺海斯時的心理活動,Quilty化身後的匿名電話和跟蹤----尤其是他在旅館裏背對漢伯特時兩人的對話,以及後來在公路上若即若離的追車場面,都極盡西區科克的精髓.這些使得全片頗具“娛樂性”——可是你知道,在庫布裏克的片子裏出現“娛樂”意味著什麽。
   1997年,拍電視廣告出身的美國導演亞得裏安林恩(Adrian Lyne) 重新拍攝的“洛麗塔”在歐洲上映。同30年前相比,這一版本無疑更加“狂野”,更加忠實于原著。尤其是對男女主人公性關系的描繪,可謂“赤裸裸”。畢竟是《愛你九周半》的導演,片子的整體氛圍頗有“軟核”色情片的味道。
   我國影迷應該對亞得裏安林恩的風格非常熟悉,像D市上很早就出現的《愛你九周半》、《致命吸引力》、《不道德的交易》等等都出自他的手筆。其特點是情欲味道很濃,深層思考不足,總是長久的糾纏于中上層資産階級意亂情迷的男女兩性關系。當年他放出口風來要重拍洛麗塔的時候,很多評論當即回應“太糟了”,但林恩依舊不爲所動,只不過拍竣之後做了重新剪輯,以符合美國嚴厲的反兒童色情法(就是這項法律把“鐵皮鼓”一片告上法庭)。但緊接著又在國內院線遇到紅燈,雖然導演名頭很亮,且片子有強大的演員陣容和成功的海外票房,但依然沒有美國發行商願意摸這塊燙山芋,因爲亂倫題材在美國社會可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于是此片只落得在有線電視網“秀時間”(Showtime)率先放映的厄運。不過還好,塞繆爾高德溫公司(注)高價買下了該片的影院放映權,並在98年9月25號開始了小規模的局部上映。在將近2年的漫長等待之後,美國觀衆終于可以一睹其廬山真面目。
   從技術上講,兩部片子可謂今非昔比.新版的攝影(Howard Atherton)極爲出色,用光和服裝都非常考究,配樂更請來馳騁多年的大師級人物Ennio Morricone,兩相呼應,狠狠的渲染了那股陰郁,絕望和晦暗的情緒。全片預算高達五千六百萬美元,足見林恩重塑經典的野心。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傑瑞米艾恩斯所扮演的漢伯特教授,其毀滅性的反英雄形象絕對勝過當年的James Mason.另,小說的磁帶版由艾恩斯本人親自朗讀,可惜國內影迷無緣聆聽其殺人聲線。
   扮演洛麗塔的是從2500多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的15歲少女Dominique Swain,當時的她還是一名中學生,之前沒有任何表演經驗。其沐浴著陽光和灑水器濺出的水滴。趴在草坪上讀書的出場可謂情色經典。日後她還在吳宇森的《奪面雙雄》中扮演約翰屈弗塔的女兒——又一個“洛麗塔”形象。
     綜上可見, 兩位導演對同一題材的處理截然相反。前者是諷刺的黑色幽默,後者是移情的黑色哥特。必須承認,後者比前者更加激動人心,對情緒的攪動有股欲罷不能的氣勢。也許是先入爲主的影響(新版很早就出過vcd),我覺得97年的版本更加原汁原味,人物豐滿,各方面都很精致。雖然詆毀大師庫布裏克的版本有淪爲亂臣賊子之嫌,但我仍然堅持認爲,新版要更勝一籌。   注:塞繆爾高德溫(1882-1974),美籍波蘭電影制片商,他在1917年創立了自己的電影公司,1925年跟路易斯比梅耶公司合並成立了邁拓-高德溫-梅耶公司(Metro-Goldwyn-Mayer),即米高梅。
   1997年,《洛麗塔》的故事第二次拍成電影,洛麗塔變得更鮮豔更明亮,更讓人動心,然而意境卻也變得淺薄了,愛情空茫了,只剩情色欲望在蠢動著。   2005年,《洛麗塔》再度在銀幕上亮相,美國導演賈木許在坎城影展參賽片《愛情,不用尋找》中,安排了21歲的女明星AlexisDziena演出洛麗塔。
http://baike.baidu.com/view/20886.htm
 
《愛的捆綁》(1995)
 
主演: 山口智子 Tomorowo Taguchi 豐川悅司 Etsushi Toyokawa
導演: 岩井俊二 
  影片簡介: 
 “捆綁”———聽起來就是有關疼痛、有關掙紮、有關纏繞糾結的詞語。岩井俊二短短47分鍾的影片《愛的捆綁》,就用詩意的鏡頭描繪了一個痛楚的愛情故事。
  萌寶患上一種名爲“強迫性緊縛綜合症”的心理疾病。開始的時候,她將家裏的烏龜、蘋果、書本、剪子都來了個五花大綁,打毛衣時失神地把自己的雙手纏死在雜蕪的線團裏然後惶恐無措地向丈夫由紀夫伸出雙臂,繼而不可收拾地發展下去———她不知疲倦地沈溺于捆綁事物捆綁自己的病態裏,直到整個家成了她用繩子“安置”的“網巢”。
  猛地想到,誰的愛在潛意識裏不是流露出一種精神捆綁的意味呢?堅決反對子女赴外地求學的,“威逼”戀人或愛人不在身邊每隔一小時必須電話短信“實況報道”的——也許包含其他種種因素的幹擾,但在精神層面上,不都昭示著對心愛之人、事、物的一種最好封閉在私我空間內的束縛力和占有欲嗎?萌寶,是到了走火入魔的一個極致罷了。
  我想萌寶患病的導火線是她的牙箍終于被醫生摘除的那天吧,她小心翼翼試探著和由紀夫接吻。由紀夫突然不習慣了:“沒有金屬感了,怪怪的。”萌寶顯然敏感地緊張起來且極力掩飾著失落,那天起她天真澄澈的眼神便消失了。她過度在意和害怕的愛的疏離,一不小心就給自己造成了分量超重的不安。當她的病情到了無可挽回的局面,由紀夫才驚異地發現了她重新裝回去的牙箍。
  愛往往攜著敏感多心而來。從另一個人的舉手投足間捕捉和洞察他或她的思維、情感,一聲輕歎、一個眼神、一句不經意的玩笑,都可能成爲牽動神經的緣由,哪怕真的是行者無意,可觀者常常有心。當一個人被另一個人、另一件事物悄然地牽制、強烈地占據大腦,這似乎又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捆綁了吧———心甘情願地被主動捆綁。
  由紀夫決定捆綁萌寶使其擁有滿足感和安全感。萌寶終于不再神經質,死一般地靜默和任憑擺布,眼神裏有不可言說的決絕,甚至緩緩淌出了眼淚。第二天,醒來的由紀夫發現明明和自己一起捆得紮紮實實的萌寶不見了,只留下網狀的繩索交織。
  故事就這樣帶著問號、帶著由紀夫迷亂的惘然結束了。可關于愛的捆綁的話題仍會被人們探求———愛的捆綁的限度、形式、意義,被捆綁或者捆綁者微妙的心態。過慣了太波瀾不驚日子的人們可能想:像萌寶這樣不管不顧瘋狂得走到邊緣的愛,還是求之不得的愛到極致呢! 
 ……………
http://www.hudong.com/wiki/%E3%80%8A%E7%88%B1%E7%9A%84%E6%8D%86%E7%BB%91%E3%80%8B
 
 回歸 Volver ( 2006)
 
導演/編劇:佩德羅阿爾莫多瓦 Pedro Almod
主演: 佩內洛普克魯茲(Penelope Cruz)  勞拉杜納絲(Lola Dueñas)  卡門毛拉(Carmen Maura)
  簡介
本片講述了居住在西班牙中南部貧瘠地區的家庭向首都馬德裏遷徙,並在那裏求取生存的故事,其中充滿了阿莫多瓦對家鄉拉曼恰的感情。拉曼恰地區最爲人熟知的是作爲堂?吉訶德故事發生的背景,而影片就總體來說,是對死亡在拉曼恰意味著什麽的一次探討。影片也探討了女性世界——母親、女兒、祖母、姐妹以及女性鄰居...
  Raimunda(Penélope Cruz飾)的母親Irene(Carmen Maura飾)死于一場火災,從火災現場可以看出Irene幸福地死在了丈夫的懷裏。Raimunda和她的妹妹Soledad(Lola Dueñas飾)每年都回老家給父母掃墓,並且在掃墓結束後去看望自己的姨娘Paula(Chus Lampreave飾,注意,這位也是Almodóvar的actriz favorita,在他的影片中,基本都能看到這位大媽的身影,不是演看門的大媽,就是演鄰居大媽,反正跟大媽脫不了幹系)。她們發現姨娘雖然有嚴重的老年癡呆症狀,卻堅持獨立生活,還生活得不錯。小鎮上因此也流傳著Raimunda的母親Irene還魂小鎮照顧其妹妹Paula的謠言。Raimunda姨娘對門的Agustina(Blanca Portillo飾)主動幫助照顧她們的姨娘,但Agustina也有一件煩心事,就是她自己的母親于火災當天失蹤,至今近4年,杳無音信。
  Raimunda非常勤勞,爲了生存並撫養自己的女兒Paula(和她姨一個名)每天打好幾份工,但她的丈夫Paco卻遊手好閑,還色膽包天,居然想非禮女兒Paula,情急之下Paula誤殺了Paco。Raimunda聽女兒講述了一切後,獨自收拾了犯罪現場,並設法將Paco埋葬在了他生前最喜歡的河邊。
  就在女兒誤殺Paco那天,Raimunda接到了妹妹Soledad打來的電話,電話裏妹妹告訴她說姨娘Paula去世了,但Raimunda要處理屍體,無法脫身,就讓Soledad一人前往小鎮吊唁。在姨娘家裏Soledad碰到了母親(她以爲是母親的鬼魂),驚魂未定的Soledad在葬禮結束後駕車返回馬德裏,車剛停好,後備箱裏傳來了母親的呼聲,叫她打開後備箱讓她出來,母親不僅隨她返城,還要求在她那裏住下來,漸漸地Soledad相信母親不是鬼魂。原來火災中喪生的女人並不是母親,而是與其父親私通的Agustina的母親。實際上,火還是Raimunda的母親Irene放的,因爲當天Irene剛剛得知,她的丈夫,也就是Raimunda的父親,不僅與Agustina的母親私通,還強*了Raimunda,並造成Raimunda懷孕生下了Paula,Paula不僅是Raimunda的女兒,還是Raimunda的妹妹。
  本片實際上與男人無關,只是利用他們探討了女性世界,是轉換了性別的愛情故事,在今年的“歐洲奧斯卡”上獲得多項大獎。
http://fifid.com/subject/1734501/

台長: 阿楨
人氣(2,892) | 回應(19)|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性別教育 |
此分類下一篇:無情的《理情行為治療》
此分類上一篇:不只《聖徒與瘋子》才一線之隔

阿楨
(楨:為死者隱,如三毛之自殺!另參本館:《躁鬱奇才》 《自殺的權利》 《躁鬱之心》 真的《家庭會傷人》 什麼《母性》特質 《三毛散文》)

女兒沒留遺書 關中沒苛責女婿【聯合報2011.05.06

陪同考試院長關中至上海的台北市前議員陳炯松昨天轉述,根據大陸公安的初步報告,關雲娣墜樓是意外,並沒有留下遺書。
陳炯松表示,兩家人見面後「相擁痛哭」,林哲樂的父母不斷向關中說「抱歉」,關中也未責怪女婿。

窗欄低 可能酒後大意(楨:?)墜樓 2011-05-07 旺報

 關中赴滬隨從始終認為,關雲娣墜樓很可能是「意外墜樓」,關的友人也指出,夫妻兩人當晚深夜通電話,話才講到一半,關就突然沒了聲音,最後派人去查看,才知道關已墜樓。當晚關家確實只有關雲娣、保母及小孩三人在家,警方勘驗現場後,已排除他殺的可能。

與雲娣分居 傳林哲樂想離婚2011-05-08 中國時報

 據了解,由於關雲娣與林哲樂近來感情的確出現問題,事發之初連關家二老都認為女兒是自殺。直到到現場瞭解狀況後,才發現女兒確實是失足(楨:?),但仍舊責怪女婿林哲樂沒有好好照顧女兒,讓女兒過得這樣不愉快。在女兒死後,兩家很可能就此「形同陌路」。
留言:
報應!父母的業障由小孩來擔,關中你自己問你自己做了甚麼,不需要東怪西怪。
凡是只有意識形態,只有政治考量,沒有是非,沒有人性的綠畜牲.是台灣沈倫的最主要原因.
(外界揣測可能是婚姻生變。事實上,在微博中早就透露端倪,關「受虐者與虐者互設棋盤」,林也「不願長大的才是最殘酷的施虐者」,夫妻倆一來一往,隔空喊話!(楨:故非情變,而是義變!))

三毛辭世20週年傳記出版 家人披露自殺真實原因 2011-1-42

  三毛曾對姐姐田心説,「我活一世比你活十世還多。」説到三毛的自殺,陳田心説家人都知道她可能有這一天,但不知道是何時。陳田心認為,三毛對死亡也有種好奇心,總想看看是怎麼回事,所以,很長時間家人不相信三毛是自己要走的。陳田心説,「現在想想,可能三毛覺得就這樣離開也很好,更放鬆。所以就不願回頭,一路地走了,一切都只在她的內心,所以沒人能救她。」
http://www.hellotw.com/lajl/wjws/201101/t20110104_631908.htm
作家三毛爲什麽要自殺?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739146
三毛自殺後「遺書」首度曝光 引爭議 2008-3-26
http://www.epochtimes.com/b5/8/3/26/n2059840.htm
2011-05-08 11:26:56
版主回應
關中女兒墜樓亡 留有遺書死意堅【聯合報2011.05.05

上海公安勘驗現場後,推測關雲娣可能是從自家廿七樓廚房的窗口朝外跳下,死意甚堅,現場沒有打鬥或掙扎痕跡,初步排除他殺可能,室內留有遺書,內容則保密,成為外界猜測的焦點。
關雲娣的媽媽張惠君在機場受訪時表示,女兒最近心情不好。她強調,年輕人遇到挫折,都可以解決,千萬不要輕生。
相 關 新 聞
小孩歸屬…雲娣好友勸說 讓林哲樂鬆口
小孩監護權 還是爸爸的
送別雲娣 林哲樂又腿軟
關雲娣夫妻情變?(楨:情變?義變吧!) 林哲樂貼女兒與槍照
友人難置信 懷疑關雲娣產後憂鬱症
網評/關中喪女痛醒中國夢(楨:又遷拖中國了!)

林哲樂似暗指妻不願長大2011-05-05 旺報

 考試院長關中獨生女關雲娣驚傳在上海墜樓身亡,導演丈夫林哲樂於她出事前一晚在新浪微博透露徵兆,似乎暗指妻子「不願長大」?「是最殘酷的施虐者。」  
留言
中國人與台灣人本質上就有差距,不要把身邊的女人逼老了又來嫌~死26~
生活不順心就跑去跳樓, 看來娶到這種草莓老婆也是夠苦了.
交往七年,換來這種結局,兩岸的文化差距可真大~

關雲娣陰鬱 讓人心驚 2011-05-07 中時 沈政男(作家、精神科醫師)

 關中的女兒關雲娣跳樓前未留遺書,但曾在網路上寫下灰暗詩句(楨:「濕透的街道/黯淡的尾燈/彼此吸吮著夜色/歡快的受虐者/與犧牲的虐者/暗地裡互設棋盤」),這在自殺者身上並不少見,自殺的警訊值得週遭的人注意。
 據研究,不到兩成自殺者會留遺書,不留的理由,可能是死意倉卒衝動,來不及下筆,或者心思被尋死的念頭佔滿,無法顧及活著的人。
 電影人關雲娣遺留的詩句,陰鬱到讓人心驚,那是極端落寞下才會寫出的文字,不禁讓人想起在三十一歲自殺身亡的美國天才女詩人普萊絲。(另參本館:《瓶中美人》 )

人生如戲? 關雲娣最後遺作竟然就是《墜落》 2011-5-7 NOWnews

這部影片在杜拜拍攝,描述華人女生在杜拜打拚的日子,由關擔任製片,林哲樂為導演。

「沒人可阻止我」 關雲娣硬嫁林哲樂【聯合報 2011.05.07

資深媒體人狄志偉前晚在TVBS「哈新聞」上透露,當初關雲娣母親反對她和林哲樂交往,不只是因為女兒比對方大6歲,也認為林哲樂是大陸人,兩岸文化有差異,會有「沙文主義」的觀念(楨:台更沙吧),女兒嫁過去會吃虧。
名嘴粘嫦鈺也說,關雲娣當製片幫助導演老公,但角色互相衝突,「一個要省錢、一個要花錢,中間溝通會有問題。」

林哲樂對藝術執著 曾來台參展【聯合報記者周美惠2011.05.05

關雲娣二○○八年帶了以體育為主題的「Cult Revolution」製片企畫案返台,一心想當製片的她,希望找到適合的跨國資金與人才。當時林哲樂同時以大陸導演的身分,來台灣參加當代藝術館「果凍時代」裝置藝術展出。
當代館前任展覽組組長林羽婕說,林哲樂是位「非常都會型」的藝術家。他既聰明又努力,對於自己作品該如何呈現,及如何設計展場都很執著。在展覽結束後,還運用「熊貓人Repanda」概念拍電影及開廣告公司。

林哲樂不一定來台 2011-05-08 中國時報 王正寧

 接近關中人士表示,在上海已經辦過追思會,九日是與台灣親友的告別式,由於女婿林哲樂心情尚未平復,加上日前經過台灣媒體震撼教育的「功力」,是否來台參加出現變數。
留言
"震撼教育" "功力" ?台灣得霉體就是無知自大幼稚!!!
台灣媒體沒水準,害得人家不能來台
(楨:呆歹彎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皆然!)

林哲樂>百度百科

關雲娣14歲便出國,就讀數學理工,先後在英美完成學業,和家中鬧了多年革命後終于走上電影路,執導的短片《無法呼吸》曾入圍柏林影展。也在入圍柏林後,家裏稍微諒解。近年來在上海和朋友投資電影公司,2010年嫁給交往多年的林哲樂。兩人有一個女兒。
林哲樂重要作品及經曆
……………
http://baike.baidu.com/view/4971517.html?fromTaglist
2011-05-09 09:37:26
阿楨
憂鬱症病根 證實來自基因變異2011-05-18 中時(另參本館: 假憂鬱之名 基因能分好壞?

 憂鬱症與遺傳基因的關聯,是近年醫界研究的焦點。英美兩國研究團隊兩項最新研究不謀而合,都證明兩者確實相關。這也是科學家首次找到確切證據,證明憂鬱症成因不只是心理因素。兩項新研究可望為憂鬱症的患者帶來曙光。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團隊發現,與憂鬱症相關的基因變異,位於第三號染色體的「3p25-26」區段,包含四十個基因。美國華盛頓大學針對完全不同的受試者進行研究,結果與英國團隊殊途同歸。
 英國研究團隊的領導人布林(Gerome Breen)表示:「一般說來,在憂鬱症基因的研究領域中,不同的研究團隊要得出相同的研究結果很困難,而且通常需要很多年的時間才可能達成。」
 國王學院的研究對象是八百多個受復發性憂鬱症所苦的家庭,結果發現,憂鬱症的成因約有四○%與基因相關。而華盛頓大學則是研究大量吸煙與憂鬱症的關連,研究對象是九十一個澳洲家庭及廿五個芬蘭家庭。兩項研究都刊登在《美國精神病學期刊》。
 這兩項研究將大幅縮小科學家的研究範圍,有助找出憂鬱症基因病根,但距離新藥上市,可能還需要十至十五年的時間。憂鬱症的治療十分不易,現有藥物只對大約一半病患有效。
 世界衛生組織預估,到二○二○年,憂鬱症將與心臟病並列為人類健康最大殺手。大約有二○%的人曾感到嚴重抑鬱,有四%的人為不斷復發的重度憂鬱症所苦。
 此外憂鬱症也造成大量的產能及金錢損失。一項二○○六年的研究指出,單是在英國的英格蘭和威爾斯地區,憂鬱症每年導致一億個工作日泡湯,治療憂鬱症的花費也高達九十億英鎊(約合台幣四千二百億元)。
2011-05-18 11:02:57
阿楨
亞斯伯格症 非輕生主因【聯合報 胡永崇/大學特教系教師2012.05.28

媒體報導台北市建國中學學生因女友懷孕,過於自責想不開而跳樓輕生。此事件除凸顯性教育、生命教育、壓力調適教育之重要性外,該生就讀明星高中且已甄試考上台大,以及據聞其患有亞斯伯格症,也是另一受到關注之重點。
事實上,男女情感及未婚懷孕,一直都是青少年甚至各年齡層當事人相當難以處理的棘手問題,該生之自殺與此一複雜事件之處理壓力有關,但與該生就讀明星高中及患有亞斯伯格症,並無直接關係。
亞斯伯格症的學生,雖可能具有人際互動、情緒處理方面的問題,但就此一事件而言,該生之自殺應起因於女友未婚懷孕所造成之強大壓力及過於自責,而非因患有亞斯伯格症所致。任何人若突然面對強大壓力或感情受挫,且未獲即時支持協助,皆可能走上自殘一途。媒體提及該生患有亞斯伯格症,醫師並指出此類患者若受挫情緒一直無法宣洩,可能以自殘甚至自殺行為來解決情緒困擾,這容易讓閱聽大眾誤以為亞斯伯格症者易自殺。
亞斯伯格症患者及其他身心障礙者,在融入學校及社會本已不易,此類報導更易加深社會大眾對身心障礙者之誤解、異樣眼光甚至產生排斥作用,務必慎重。

資優生尋短 問題在哪? 2012-05-28 中國時報 張瑜(文字工作者)

 近日來,研究生、大學生、高中生想不開尋短行為層出不窮;尤其被人們視為菁英薈萃的建中,竟在短期內發生兩起學生自殺殞命事件,令人痛心扼腕。
 面接二連三的青年學生自殺事件,我們對生命教育必須重新思考,期能幫助青少年建立光明、積極正面的人生態度。
 資質優秀的孩子自我期許也高,尤其在學業上一路順遂,導致主見強,幾句重言責備便令其情緒失控,做出令人遺憾的事。讓孩子認識生命寶貴,每個生命的延續傳承,都有獨特意義,不容以自殺毀掉生命價值。
 面對心情憂鬱、情緒不穩定的孩子,父母師長與其勸他「不要想不開」、「不要想太多」,不如做他的朋友,聆聽他的心聲,運用同理心,讓他知道他還有「知音」、有傾訴苦惱的出口。無論在學業競爭或情感波濤激烈的環境,讓他有正確的情緒紓解及諮詢管道,別再以自殺解脫。

另參本館:《自殺的權利》《雨人》《如何教出資優兒》神童製造所 《人人有怪癖》《躁鬱之心》《躁鬱奇才》
2012-05-28 11:00:15
圖博館
非典型力量:瘋癲的智慧、偏執的專注、冷酷的堅毅,暗黑人格的正向發揮
作者: 凱文.達頓 大牌出版 2015
內容簡介

是瘋子、幻想,也可能是天才。
  社會永遠需要冒險家,也需要有人打破常規和鐵石心腸。
  在這個光怪陸離的時代,非典型力量將顛覆你的想像。
  十大心理變態最多的職業,CEO排名第一
  其次是律師及媒體工作者……
  人格病態的某些特質與思考模式,通常都是成功的表徵
  如人格病態的七項特質:無情、魅力、專注、堅毅、無畏、正念、行動,在日常生活面對困難時助益甚大,只要掌握得宜,過猶不及,就能得償所願。多些觀察,你會發現人格病態者並非我們想像的那麼黑暗。
  藝術家梵谷、圓點女王草間彌生、賽局理論之父約翰.納許
  和蘋果教父賈伯斯都是人格病態者,是巧合嗎?
目錄
推薦序 人性的多元性與樂觀性
前言 偉大的天才總有些瘋狂
第一章 蛇蠍本性
第二章 人格座標
第三章 鐵石心腸
第四章 瘋子的智慧
第五章 人格病態初體驗
第六章 成功致勝的七種人格特質
第七章 超級理智

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
作者: 麥爾坎.葛拉威爾 時報出版 2015
內容簡介
破解天賦與機運的迷思,揭露成功者的真正樣貌!
  天賦與努力不能保證成功
  文化必然影響命運,優勢往往來自機運!
人們對成功的觀念,有些根本就是錯的!」
  成功的原因,不只攸關成功者如何早慧或者奮發,隱藏在他們背後的某些優勢、機會與文化遺產,往往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在本書中,葛拉威爾以加拿大曲棍球明星隊伍、披頭四、比爾蓋茲、頂尖猶太籍律師等成功事證為例,剖析成功的源由,深刻分析天賦、努力、機運、文化是如何相互交織,帶來了成功,或者,也註定了失敗。
目錄
PART 1 機會
第1章──好上加好的馬太效應
第2章──一萬個小時的努力
第3章──天才的迷思.Ι
第4章──天才的迷思.Π
第5章──猶太律師的啟示
PART 2 遺澤
第6章──以血還血
第7章──空中危機
第8章──稻米文化與數學能力
第9章──知識力學校

另詳參【圖博館】:《躁鬱奇才》 不只《聖徒與瘋子》才一線之隔 《人人有怪癖》 《如何教出資優兒》 神童製造所 《我的天才噩夢》
2015-09-13 11:13:08
圖博館
曾出版史學專著高中生因抑鬱症離世 疑留遺書:未來太沒吸引力

  一個18歲高中生,一邊在備戰高考,一邊出版幾十萬字具有學術分量的著作,他就是已經出了兩本專著(《憂樂為天下:范仲淹與慶曆新政》 《當道家統治中國:道家思想的政治實踐與漢帝國的迅速崛起》)的西安中學高三學生林嘉文。2016-02-24突然傳來噩耗,林嘉文因抑鬱症跳樓自殺身亡,這一天才少年的離去,讓人唏噓,他究竟是怎麼了?
  醫生曾給他做過心理輔導
  學校稱開學當日表現正常
  疑似遺書曝光:未來對我太沒吸引力
“未來對我太沒有吸引力了。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像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認清 ​​了我永遠不能超越的界限……煩請所有得知我去世消息的人,如果你們覺得不能理解我,請給予我基本的尊重,不要拿我借題發揮…… ”
......
  回應
 定體問 公知大V噴子:十幾歲能在史學上有成就?是什麼體制過度拔苗助長的惡果!
 天妒英才啊,應該及時退學,到廣闊世界去開開眼散散心啊.
 瘋子和天才只有一線之差
 抑鬱症/精神病是生理疾病,是生理疾病,是生理疾病,他跟感冒、肺炎、癌症一樣,由於大腦內分泌失調等等引起的,是需要吃藥治療的,不要認為這是個心理疾病,不要以為是想不開造成的.社會上對抑鬱症/精神病誤解太深了
 不可過分解讀,特別是不能把研究、知識、天才等與罹患抑鬱症當作因果關係聯繫在一起。抑鬱症是個世界性難題,其致病機理和治療都沒有權威的論斷。
 是天才,但高傲、不合群,不打掃衛生,這是個性嗎?這就是過分強調自我.
 書如其人,抑鬱症也會傳染,很多鬱鬱寡歡的小資,動不動就要去死,去跳樓自殺之類,也是經常讀三毛那種虛無縹緲,放不下虛榮心的人寫的書,或者那類書很對他們的胃口。
 只有知識,沒有智慧是不行的。
 比那些遁入空門的,境界不知道要出幾個層次啊!
 是不是脫離了人倫關係,導致個人陷入了無盡的虛無之中?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快樂學習 神童製造所 《躁鬱之心》 《躁鬱奇才》 不只《聖徒與瘋子》才一線之隔 《人人有怪癖》 《焦慮的年代》 《走出社交焦慮的陰影》 )
2016-02-25 09:55:11
圖博館
挪威研究驚天發現:工作狂可能患有多種精神疾病 2016-06-01

儘管在世界上的某些地區,人們長期將工作狂與勤勉的工作態度聯繫在一起,但工作狂實際上卻可能最終發展為一種徹底的精神上癮。據美國石英財經網站報導,一群專家最近以挪威的1萬6426人為樣本進行了一份研究,結果發現那些工作狂患上精神疾病的概率要比普通人高得多。
  所謂工作狂的定義是“對工作過度關注,由無法控制的工作動機驅動,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使得其他重要生活領域受到衝擊”。以挪威卑爾根大學的塞西莉·紹·安德烈亞森為首的心理學研究人員發現,工作狂與註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強迫症、焦慮和抑鬱存在密切聯繫。他們發現:
32.7%的工作狂同樣符合ADHD標準;而在非工作狂人群中,這一比例為12.7%;
25.6%的工作狂同樣符合強迫症標準;而在非工作狂人群中,這一比例為8.7%;
33.8%的工作狂同樣符合焦慮標準;而在非工作狂人群中,這一比例為11.9%;
8.9%的工作狂同樣符合抑鬱標準;而在非工作狂人群中,這一比例為2.6%。
  雖然研究完全是在挪威進行,因此可能受到當地特定文化的一定影響,不過,樣本數量龐大,單這一點就讓人不能掉以輕心。
  那麼,究竟是工作狂導致了這些疾病,還是這些疾病導致了工作狂呢?專家們目前還沒有結論。美國耶魯大學和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也參與了研究。
倫敦大學學院流行病學家、芬蘭職業健康研究所成員維爾塔南(Marianna Virtanen)沒有參與本次研究,但以前也從事過針對長時間工作的研究。她的假說是,許多精神疾病都是開始於青年時代,因此要早於工作狂。
  “當然,也可能這個關係是雙向的;工作狂長期而言可能加劇精神疾病的症狀。”她又補充道,“不過,矛盾的是,在最初,人們過度工作恰恰是為了試圖消除自己的症狀。”
  回應
 蝦扯蛋,這是在變著方法的給自己偷懶找藉口勒...言下之意就是說,我不是愛偷懶,而是其他人努力工作的人都是神經病...
 這研究和身邊的實際有不小出入,從學生時代開始,學習狂、工作狂都是注意力特別能集中、不容易分散那種。做白日夢、人浮於事、樣子貨也有,但肯定不是工作狂,一些是太容易被外界吸引干擾,一些是情緒性的無法投入,更多的是多動症和話嘮。
2016-06-02 09:20:44
圖博館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找到抽筋原因2016-08-08 經濟日報


只要從事體育活動,無預警的肌肉抽筋對任何人來說都很要命。
幾十年來,醫生和體育醫療專家推論,抽筋的原因不外乎體內脫水、缺乏電解質、或肌肉纖維與肌膜發生撕裂,因此引起疼痛痙攣,一般相信唯有水分與電解質才能舒緩症狀。
現在有愈來愈多專家開始相信,我們可能一直以來對抽筋的看法不正確。只因為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十年前在海上划著單人皮艇,不湊巧發生抽筋,大家才逐漸瞭解抽筋未必是肌肉引起。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金農(Rod MacKinnon)說:「抽筋主要起因是神經,而不是肌肉。」麥金農正是這位划皮艇的科學家,他在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研究分子神經生物學和生物物理學,也引領了對於抽筋的新思維。
如果肌肉抽筋只是因為疲勞或缺乏營養,為何我們安靜躺在床上時也會抽筋呢?又為何世界級三鐵選手亞歷山大(Craig Alexander),經常在比賽一開始,水分與體力充足的情況下,便發生抽筋呢?
十年前,當麥金農與在哈佛醫學院研究神經生物學的同事比恩(Bruce Bean)一起划單人艇出海時,他的雙手與手臂發生抽筋,當時沒有出現脫水或電解質不足的症狀。
當他們上岸後,便開始尋求解答。他們沒有專注在肌肉上,而是假定某個東西導致神經系統傳送刺激到肌肉,引起抽筋。他們認為,或許可以透過抑制運動神經元的過度使用,而避免抽筋,他們將此視為抽筋的根本原因。
麥金農贏得諾貝爾獎的研究主題,是提出蛋白分子的原子結構,這種蛋白分子構成有機體內的電子信號,而運動科學通常不是諾貝爾獎得主投入研究的領域。
但麥金農一直牢記抽筋的問題。麥金農與比恩讀了現有研究之後,他們假設更動神經系統,包括控制肌肉的運動神經元,藉著使用強烈感覺刺激嘴巴和食道,也就是吞嚥辛辣食物。辛辣味覺充滿神經接收元,因此產生某種麻醉效果。
就像麥金農對此的解釋:「接收最強烈的感覺,可以抑制運動神經元的傳導。」接著麥金農就將自己當成白老鼠,開始在廚房裡製作不同的辛辣飲料,原料包括薑與肉桂,並嘗試用電流刺激引起抽筋。
之後十年,他逐漸相信他的直覺是正確的,在喝了辛辣飲料之後,較不容易發生抽筋。為了充分運用研究成果,他與生技創業家韋斯特法爾合作設立新公司Flex Pharma,並在2015年股票上市。
2016-08-08 12:08:29
圖博館
任航自殺!繼喬任梁後,抑鬱症又帶走了一位著名藝術家2017-02-25

昨天晚上,一個不幸的消息傳出,著名攝影師任航因抑鬱症跳樓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聽聞這一消息,眾多網友內心十分複雜。繼明星喬任梁後,抑鬱症有帶走了一位藝術家。
  也許對很多網友來說,任航這個名字很陌生,但是如果你身處攝影界,你應該知道他。他是中國現存唯一一個人體攝影拍的像樣的攝影師。任航的作品讓很多人都特別欣賞他獨特的視角,他去世的消息也讓大家很是悲嘆。任航的作品不亞於莎莉•曼及其讓相當一部分人“困擾不已”的兒童裸體照片,任航將“赤條條”演繹到了極致,已至於讓人有種錯覺。人類的表皮已經不足為奇,下一步我們甚至需要胃腸鏡,才能一窺全部。
  他的作品都是cult味道十足的膠片,透露著一股哥特陰森。可惜他很多跟性有關的作品大多數人還是無法欣賞,大概人對美的理解就是這麼霸道和專斷的。任航的作品沒有標題,攝影展上也是看不見一個字的(展覽名稱除外)。和很多攝影師相比,任航沒有內心戲,他說自己“很膚淺”。
  長久以來任航一直有抑鬱症,任航接受某專訪表示,在大學一二年級,他開始吃藥。吃了藥後就像死人一樣,就躺在那,確實也不難過了,但也不高興,跟植物人差不多,抑鬱症給他帶來了自毀傾向。
  “沒錢,失戀了,有人欺負你,都沒有,家庭不和,沒有,父母離異,全沒有,我人生特別正常。”他一直想找出抑鬱症的病因,“也許可能就是太正常了吧”,任航說。雖然有吃藥,但他的病也沒好過,每次都是突如其來,週期大概是半個月、一個月循環一次。
  而在今年1月27日任航更新了一個微博,,任航的微博說他的新年願望是,每年許的願望都一樣:早點死。這是一條很嚴肅的微博,不帶有一點戲劇性。看他拍的照片,就像是有一種世界末日快來臨的那種壓抑感,但因為他特立獨行,他有勇氣做那些許多人渴望但不敢的事情,讓很多人喜歡上了他。
  他的照片都是來源於內心世界的寫照。而他今年許的願望終於實現了,第一次這麼希望這個願望永遠不會實現。也許選擇離開這個世界對他而言是個解脫吧。但還是非常惋惜這個有才華的小伙,一路走好!
  如果沒有人懂你,希望你到了那邊,沒有痛苦,只有安寧。願天堂沒有痛苦,也請多關愛身邊抑鬱症朋友吧,不要讓悲劇再次發生。抑鬱症就像是牙痛,要不不痛,要不痛起來要命!繼喬任梁後又帶走了一位藝術家。珍惜當下,珍愛生命!
2017-02-26 11:22:51
圖博館
回應
 魯迅說過,藝術家都生者精神病。
 當代所謂前衛藝術無病呻吟的太多了。抑鬱症真不要搞藝術,搞藝術極有可能誘發能抑鬱,越前衛越容易。
 抑鬱症並不可怕,抑鬱症就是心裡作用,心態不好的人才患抑鬱症。比如見不得別人有錢,嫉妒心強的人。都是一個人如果你比別人過得差,患抑鬱症的人忌恨別人。這是我個人的觀點
 抑鬱症是精神疾病的一種。
 抑鬱症是一種生理疾病,心理是受生理影響的。建議還是多查查資料再發表言論會比較好。
 原先我是搞視頻的,攝編導等等,身體越來越差,最後抑鬱症離開了這個圈圈。狗屁醫院都看不好,於是自己研究中醫,國學,養生,宗教。現在還行,我的體會是得這種病一定有自己的原因,熬夜,抽煙,喝酒,房事過度都是根源,體內毒素越來越多,就好像身體里天天都是重度霧霾天一樣,當然不想活了。總結來講,想治好自己的病,就顛覆自己現在的生活!平常做的事都不做,做平常都不做的事!你就好了。

任航自殺:患抑鬱症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感受?2017-02-25

今天一整天微博頭條都被一個消息佔據著: 新銳攝影師任航疑似因抑鬱症自殺。
也許大多數人對這位主攻“私攝影”的天才攝影師並不了解,但翻看他的微博就能發現,他是一位相當有才華、同時抑鬱症也相當嚴重的人。
  發病的時候,他這樣形容自己:“我坐在露台的搖椅上,感覺自己隨時都能飛起來,我的屁股下面像是有一根巨大的彈簧,要把我從搖椅上彈出去。”
你知道每天都在做生死鬥爭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嗎? 抑鬱症患者的每一天,都是一場生死較量。
  有位朋友曾經因為焦慮看過一段時間的心理醫生。 那個時候他剛剛跳槽,好不容易找到的新工作要處理一堆爛攤子,原本住的好好的捨友突然退租,身邊的好朋友一個接一個離開北京,這些糟糕的事情都讓他煩透了。
  他是這樣形容自己的症狀的:“我開始質疑身邊的一切。厭煩樓下那對夜出晝歸的傻逼夫妻,諷刺公司裡啥活兒都不干的同事,甚至埋怨偶爾爽約的朋友,彷彿生活全部都在和我作對。”
  “我每一天都在重複思考這個問題,不管是在白天還是在晚上。直接後果就是,我開始失眠了,睡覺對我而言變成了一種負擔,而不是一種消遣。 生活的一切,都太tm煩了。 ”他說。
2017-02-26 11:24:29
圖博館
所幸後來在朋友和心理醫生的幫助下他治好了焦慮,心理醫生最後說的一句話是:“幸虧你沒有變成抑鬱症,抑鬱症比這嚴重多了。”
  抑鬱症到底有多嚴重呢? 它不是讓你的生活變得煩躁,而是變得了無生機;它剝奪了所有開心和積極的事情,你的世界裡只剩下負面和消極的。 抑鬱症患者曾這樣形容它:“是將失戀的難過和苦澀再放大幾十倍乃至百倍;是將不幸失去家人的巨大悲痛放大幾倍;是經歷過戰爭的人聽到槍聲,思緒被帶回在戰爭中最痛苦的時候。”
  2012年,有位名叫“走飯”的網友在微博上寫了這樣一句話:“我有抑鬱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麼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 ”
  這句話實在是太震撼了。 要知道,這位網友當時還在上大四,明明生命才剛剛開始,就已經失去了意義。
  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這條微博的留言數不斷增長,目前已經達到60萬。 這裡變成了許多抑鬱症網友共同的樹洞,有位網友是這樣說的:“有人說【一個人連死都不怕還怕活著嗎?】 這句話聽上去很雞湯,其實他們不知道活比死更需要勇氣。 ”
  這是因為,抑鬱症對他們而言,就像是一隻巨大的魔鬼,一方面在他們想做事情的時候拼命阻攔,哪怕只是打開冰箱吃東西或者躺下睡覺;而另一方面,又會拼盡全力將他們往死亡的深淵里拉……
  所以,你看到的每一個抑鬱症患者,其實都已經在自己的世界裡一次又一次的拯救了自己,是當之無愧的超級英雄。
  看到這裡,也許你會說,那些因為抑鬱症自殺的人呢? 你又怎麼說?
  與死亡進行拉鋸戰的每一天,抑鬱症患者都是不安的,這時更需要身邊人的幫助。 因為他們擔心自己會被不理解,也擔心自己會得到諸如“你就是想太多”這樣冷漠的回答。
  如果,我們能夠對抑鬱症多一點了解, 在他們情緒出現明顯波動的時候多陪陪他們,及時需求醫學幫助,是不是就不會走到自殺這一步了呢?
  當有人告訴你,“我感覺我心情非常糟糕,好像得了抑鬱症”,請千萬不要告訴他:“努力跑跑步讓自己心情好點”“不要這麼矯情了,想開點”。
  要知道,內心本來就很脆弱的他,一定是鼓起了萬分勇氣才來告訴你的。 如果不能採取正常的方式,反而會加重他內心的無助感,把他推向更孤獨無依的境地。
  請抱抱他,問問他的感覺,然後拉著他的手和他一起去找醫生吧。 哪怕他會因為丟臉不敢去,哪怕他會百般推卸。
2017-02-26 11:25:43
圖博館
當今社會,儘管人們對抑鬱症有了明顯的改觀,但也總覺得它是一種很危險很可怕的精神病 。 其實我們更應該將抑鬱症看作是一種來自大腦的警告: 這具身體的主人,你應該休息啦。
  英國有這樣一個人,他在經歷了公司破產、妻子離婚、母親去世之後,一時經受不住打擊換了抑鬱症。 在極度灰心之下,他選擇回到鄉下準備孤獨終老,看到亂糟糟的院子,他下決心開始整理,結果整理著整理著,這個醜陋的院子就變成了一個花園。
  他找到了生活新的樂趣,每天養養花,看看天空,一不小心就治好了自己的抑鬱症,也找到了心愛的女友,生活過得有聲有色。
  其實,抑鬱情緒就是存在於我們腦海中的大黑狗,會阻止你成為更好的人。 雖然無法擺脫這條狗,但我們可以馴服它。 希望每一位在抑鬱中苦苦掙扎的人,都能擁有馴服它的勇氣。
2017-02-26 11:26:48
jsoujsou
教協:八成受訪教師受工作壓力困擾 近三成有中度或以上抑鬱徵狀

開學在即,教協一項調查發現,有八成受訪教師深受工作壓力困擾,逾半人有中度或以上抑鬱症徵狀,最嚴重者曾想過傷害自己身體。教協指,教學工作、學校監察及學校行政工作,是教師工作壓力主要來源。
教協聯同香港心理學會臨牀心理學組,2018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以電郵形式向教師發放網上問卷,有逾1800名教師回應。調查發現,八成受訪教師表示感到頗大或極大工作壓力,近三成人出現中度嚴重或以上程度抑鬱症徵狀,最嚴重者曾萌生傷害自己身體的念頭。大部分受訪教師的工作壓力,源自備課及評估等教學工作、學校監察及行政工作。
調查亦發現教師每周工作時數愈長,整體工作壓力愈大。當工時達每周55小時或以上,抑鬱症徵狀更顯著。另外大部分教師工時比本港一般僱員長,多於七成受訪教師每周工作50小時以上,三成受訪者達60小時以上,一成達70小時以上。
教協建議教育局增加「班師比」,及於學校加設行政主任及其他專職人員處理非教學工作,讓教師專注教學,並為學校教師設立情緒支援服務。
2018-09-03 08:31:06
阿楨
“金句”流浪漢是誰?上海徐匯:此前在區審計局工作因病休假 2019-03-21 澎湃新聞

上海一名流浪漢在網上走紅。他名叫沈巍,因“精通”《左傳》、《戰國策》等書籍,並向路人講述《論語》等經典著作,被網友錄製成視頻發佈後走紅,其中不乏網路主播、微商借沈巍的走紅而宣傳自己。與此同時,有關他的傳言也越來越多,復旦大學畢業生,妻女車禍過世,上海徐匯審計局的公務員......上海徐匯區新聞辦:沈巍1986年進入徐匯區審計局工作,1993年起因病休假。其他情況因涉及其個人隱私,單位不便予以公開。網路上有關他從復旦畢業和妻女車禍過世的資訊都是謠言。沈巍稱自己在外流浪撿垃圾是因為對垃圾分類理念的認同,但是家人卻不理解他。
  回應
這麼長時間不去上班,不是應該辭退麼?或者辦理因病退休?
患精神病,不能開除辭退。

無知菁英太多 上海博學流浪漢被直播成網紅 2019-03-21 中央社

沈巍的走紅,是窺見中國社會諸多現象的一個切口。在強調物質生活、消費主義的時代,尤其是功利氣息相對濃鬱的中國社會,沈巍非主流的生活顯得出格,這讓不少感到浮躁的大陸民眾眼睛一亮。
復旦大教授陳雲告訴中央社記者,民眾一窩蜂的現象,與當下中國社會的趨同性有關。很多人過著與他人雷同的生活、不能反抗,這時發現了有人堅持另類生活20餘年,很自然會感到驚奇或驚喜。因為社會精英的表現多少令人失望,真實的或喬裝的無知者太多,民眾才會轉而去關注邊緣社會裡面的「有識之士」(楨:精神病患?)。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張雪忠認為,隨著中國的言論空間不斷縮小,社會輿論幾乎喪失了公共性,媒體不敢直面真正的公共問題,更側重獵奇的報導。

流浪國學大師憑什麼這麼火 顏值比得上當年犀利哥? 2019-03-21 聯合報

說到流浪漢,不得不提到最經典的「犀利哥」。犀利哥本名程國榮,2010年初在浙江寧波流浪行乞時,被人試用相機時拍攝下一組照片,隨後以「秒殺宇宙第一極品路人帥哥!」為題轉載於天涯論壇,受到網友的追捧,迅速成為網路紅人,連英國媒體都曾報導過他。由於「犀利哥」可能患有精神疾病。他在過度關注下驚慌失措,無法與人正常交流,並拒絕前往救助站,他曾在家鄉與親人團聚,但不久後又在老家附近開始流浪生活,2013年又被送到鄱陽精神病醫院安頓治療。
2019-03-22 09:21:07
壯陽藥
2020-01-12 17:10:43
阿楨
研究生疑因被導師刁難墜亡,中傳回應 2020-05-10 觀察者網

2020-05-09晚,自稱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碩士黃靜怡家屬的網友發帖稱,因薛姓導師不同意送審畢業論文,致黃靜怡精神崩潰自殺。
@中國傳媒大學10日發佈相關說明,內容如下:
我們對靜怡同學的離世表示最深切的悼念,對她的家人表示誠摯的慰問!
學院懷著悲痛的心情立刻成立了善後小組,與靜怡同學的家人保持聯繫並關心慰問,希望能夠與家人一起度過最痛心的時刻。
按照學校的要求,學院於事發的第二天就配合學校相關部門,啟動了對此事的核查工作。我們會針對家屬提出的一些情況,認真、負責地瞭解、核實,並將實事求是地回應各方關切。
一直以來,學院始終關注全院學生的學業與身心狀況,關愛每一個生命的健康與成長。
再次對靜怡同學的離世表示最深切的悼念,也感謝社會各界對我們的關心。
  回應
 必須嚴查!這樣的事不是一次兩次了,當學生的命運被一些人所掌握,那這些人必須要是負責且端正的人,對其中的一些渣子絕不能放過!
 導師不同意送審就是刁難?這標題是不是帶節奏啊?現在碩士畢業生的畢業論文品質一塌糊塗達不到送評閱和答辯標準的難道少嗎?導師要把握學生畢業論文品質,合格的才能送外審,這是教育部對導師的要求,不履行教育部要事後追責的。這節奏帶的,未經調查就判斷是導師刁難?
 導師有卡住學生論文的權利,而學生卻無處申訴,這令人遺憾。
 垃圾論文也不是一次兩次了,你以為翟天臨博士只是個例嗎?心理承受能力這麼差,做啥研究工作,新聞換個標題:導師答應送審論文,學生收回跳樓決定。
 一個碩士論文導師不給送審便去跳樓,這件事情本來就很扯。二者的嚴重性壓根兒不對等。心理問題是主要誘因,可能是心理疾病,可能是各種壓力匯總的合理,也可能只是幼稚。哪怕因為非主觀原因,人力不可控的天災原因而導致整個碩士階段白讀,跳樓在這時也遠擺不上檯面。他論文不送審就自殺,那們這些讀博的一天到晚揪著腦袋上所剩無幾的頭髮,一個課題或一個方向可能弄半年發現是死胡同,是不是就得天天抹脖子了。
2020-05-11 08:49:36
阿楨
爆紅一年後殉網,“流浪大師”想回大街撿垃圾 2020-06-18 觀察者網

2020年5月22日,在快手上擁有140萬粉絲的“流浪大師”沈巍突然宣佈無限期停播。“我明明是抱著善意進入網路,卻被整得遍體鱗傷。”
一夜成名讓他結束了26年的流浪生涯,而今面對不堪忍受的網暴壓力,他又選擇用“殉網”明志,讓人們重新審視與他有關的現象。
他談起國學文化神采飛揚,對路人的調侃不卑不亢,還不時冒出幾句擲地有聲的金句。
這個流浪漢,就是去年響徹網路的“流浪大師”沈巍。
沈巍的故事充滿了悲涼的魔幻色彩。
1967年沈巍出生于上海,媽媽是中學教師,爸爸是海員,常年不著家。
1988年高考落榜後,他聽從爸媽的話,進了上海某單位從事審計工作。
在單位時,他發現A4紙只用了一面就被丟掉,既浪費又不環保,於是他把這些紙從垃圾桶裡撿起來,重複再利用。
當事情傳開後,單位裡的每個人都認為他有精神病,儘管他一再解釋,但沒人聽。
節約、環保,不是單位提倡的生活方式嗎?為什麼到了自己這裡,就變成了精神病?
這之後,父母把沈巍送進了精神病院。
三個月後,沈巍逃出精神病院,開始了自己的半流浪生活。
1993年,沈巍的流浪生活開始了。
  回應
憑什麼?人家也會說你也可能是真的有病
一個人因為經常撿拾垃圾桶裡的廢紙,被人懷疑是精神病的幾率是很低的,他說這個只是強調一種荒謬。倘若他說的故事是真的,那麼必然在一個表像的同時,還有很多其他異于常人的舉動,以至於從單位到家庭都認定他有病。
在一個正常的家庭裡,不到萬不得已,家庭不會承認自己的家人有病,除非真有徵兆;在一個正常的體制內單位,不到看到確切診斷,不會允許一個正式職工長年不上班而拿一份基本工資的。(我所在的的單位也有這麼一位元,抑鬱症長期居家,領基本生活費二十年)有病這種事,很多時候並非是到處顯現出來的,只是在某些特定時刻,因為某些特定誘因而引發出來。
你是對的,他在這次採訪只說了好的一面,在中國新聞週刊對他的採訪中,他母親說他把垃圾塞滿了家裡和冰箱洗衣機,搞的鄰居集體要求他搬出去,他在單位也把垃圾堆放到辦公室裡,因為這個採訪,記者被他的粉絲圍攻了好幾天。
2020-06-19 07:41:10
阿楨
邱吉爾是個什麼人?—早午晚飲酒慰藉暗黑「循環人格」

最近《黑暗對峙》(Darkest Hour,台譯《最黑暗的時刻》)上映後,一些人入場看後略感憤怒,感覺被戲名欺騙了,因為電影都不去細緻刻畫邱吉爾如何在二戰跟侵略者希特勒對峙、對決,香港的戲名太有「標題黨」之感,這算甚麼「黑暗對峙」呢?
筆者的看法完全相反,邱畢生總是在跟一些黑暗的事情對峙,包括:那隻黑狗、那杯香檳酒、那個英國政壇、那位魔頭希特勒。有人認為,酒精很可能加深他的精神病症狀,那隻黑狗是他的躁鬱症,使他長年陷入「循環人格」之中。
邱父幸死於精神錯亂,家族成員亦不乏精神病史,而他畢生卻成功抵抗纏繞不休的精神問題。
是故,邱吉爾與「黑暗對峙」能貫穿他的所有:他的生活,他的政局,他的對手。一部講述邱吉爾的電影,簡直要讚賞如此有神髓的戲名,說穿了屬於他的人生,都在跟所有事情對峙和奮戰。


躁狂抑鬱創造的天才- 每日頭條

研究發現,躁鬱症患者中,多從事創意性質的的工作,如設計師、作家、音樂 ...歷史名人如牛頓、達爾文、梵谷、林肯、邱吉爾等都患過抑鬱症。
https://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5877
2021-05-12 08:47:58
阿楨
抑鬱症會在中國成為“流行病”嗎? 2021-12-17 觀察者網 劉超

日本厚生勞動省2021-12-17資料,日本每100人就有6人曾深受抑鬱症困擾,女比男多1.6倍。1990年,一位年輕男性白領的自殺引起了日本大眾的討論,抑鬱症在日流行的開端。此前,日並沒有“抑鬱症”這個概念。但在美國製藥公司的極力推動下,抑鬱症成為像感冒一樣普通的流行病,均需要看病吃藥。憂鬱:作為一種美的日本傳統
  在日本的傳統文化中,只有一個關於抑鬱的精神學術語“憂病”,但它形容的是一種和精神分裂症一樣長期且令人絕望的精神病患。在日常生活中的憂鬱並不是一種病,更多的是與人生意義、生命價值等社會存在相聯繫。是一種受人尊敬的心靈境界,普遍接受的做法是當事者去尋找自己痛苦中的社會和道德意義。例如日本美學的三大核心便是物哀、幽玄、寂,帶有濃厚的宗教氣息。《源氏物語》“如露降生,如露消散,此即吾生。難波之事,夢中之夢。”的美學價值和藝術感染力正是凸顯的一種憂鬱氣質。在川端康成和村上春樹的文中,多體現物哀之情,蘊含著人生的徒然、無端的哀愁以及美的終結——那是孤獨沉思、心靈憂鬱的結果。
  到了20世紀60年代,“憂鬱型人格”被海德堡的臨床心理學教授介紹進日本,是“有高度的秩序感,對自己的成就有著超乎尋常的高要求”。到80年代,當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的抑鬱診斷標準作為通行的全球標準時,日本精神科醫生認為,美式的診斷標準根本不符合日本現狀,比如情緒狀態低沉兩周就被診斷為抑鬱症。為此,在21世紀初,美國的醫藥公司採取了一系列策略,而日本的精神病專業的學者是接受了美式的診斷標準,由此,普通人就像得了感冒一樣得了抑鬱症。
  回應
可怕的是“抑鬱症”的市場化。
2021-12-21 08:27:35
阿楨
人類在接下來1萬年間會發生哪些變化? 2022-03-31 新浪科技

  一些科學家認為,文明的崛起意味著自然選擇的終結。
  但進化(楨:演化!)並沒有停下腳步,只不過驅動力不再是“適者生存”,而是“適者生育”,因此“性選擇”比“自然選擇”更重要。城市為疾病提供了易於傳播的環境,我們的大腦體積也變小了。
  人類的壽命會越來越長,進化出抗衰老或抗癌基因就毫無意義了。
  過去200萬年來,隨著我們對蠻力的依賴減少、對工具和武器的依賴增加,骨骼的質地變得越來越輕。現代工作則更多是腦力勞動、而非體力勞動。
  早期以植物為食長有巨大的臼齒和下頜骨,用於磨碎富含纖維的植物。但食肉烹飪之後,下顎和牙齒都開始縮小,智齒未來也可能會消失。
  過去600萬年來,在工具使用、複雜社會體系和語言的驅動下,大腦體積三倍自然選擇的大腦。1萬至2萬年前達到了最大值,之後,大腦就一直在縮小。也許是因為,農耕文明,身體攝取的脂肪和蛋白質大大減少,大腦的耗能相當驚人,可占全身的20%。也許狩獵採集比農耕更費腦力一些。也可能是因為,大型社會中有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所以耗費的腦力更少。
  大腦體積其實並不能決定一切。大象和逆戟鯨的大腦都比人類大,愛因斯坦的大腦則小於人均,尼安德特人倒是與我們差不多,但主要用在了視覺和身體控制上,語言和工具並不多。被人類馴化之後,羊的大腦品質減少了24%,牛減少了26%,狗減少了30%。
  以狩獵採集社會,人類需要富有攻擊性,如今,我們要買肉就去菜市場,有糾紛就去警察局或法院。但越來越多的人正飽受孤獨、焦慮和抑鬱等心理問題的困擾。在這些精神問題從人類基因庫中剔除的同時,我們或許也會失去這些極富才華和創造力的領導者、作家、藝術家和音樂家。
  回應
在病毒面前越來越脆弱

為什麼我們會有不同的血型? 2022-03-30 新浪科技

  所以有不同血型,原因在於瘧疾,O型比其他血型低66%。不同血型可能存在著疾病聯繫,例如,O型更容易患霍亂、鼠疫、結核病和腮腺炎,AB型更容易感染天花、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儘管Rh陰性會導致新生兒溶血症,在過去的進化中存在過某種優勢,使這種基因突變能夠保存下來,但現在優勢消失了。
2022-04-01 10:16:0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