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7-03 23:50:16| 人氣52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續論戰地琴人----絕對的孤寂與生存的意義(重修)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Dear Lans,

看電影本來就可以有很多種態度和角度, 有時候換個角度, 就特別有感觸(對我來說最明顯的例子是魂斷藍橋). 所以這並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

如果把戰地琴人當歷史片也無不可, 不過我認為波蘭斯基可能認為這些不需要他再多添一筆, 所以並沒有更詳細地呈現.
從一開始, 我就不把這部電影當猶太劫難片, 直接去感知苦難中的孤寂感與生存的意義. 男主角很早就"綜攝"這場災難並非單純家庭的劫難而是人類的悲劇, 所以他不會記仇也不想報復, 他能盡力的就是活下去度過劫難時光. 設法協助反抗軍, 在路上看到遇害的小孩, 會盡力救助(在水道裡被發現走私的小孩). 只是, 他無法影響時局, 和其他人一樣.

唯一能圖的只是全家人都在一起直到劫難結束, 恢復以前的生活, 而這也是他活下去的意義.

然而命運弄人, 他居然獨活了. 我注意到波蘭斯基呈現的迫害景象都是透過男主角的眼(而不是導演自己/他人), 換言之, 以這樣不同的視角再度呈現這些慘況, 是為了讓我們瞭解他目睹可能的死亡威脅下苟活是什麼樣的狀態, 既恐懼又懷疑, 自己隨時會死, 那麼繼續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一如九二一地震或九一一事件中獨存的家人...只是那時更慘, 整個城裡沒有其他和他一樣的人了).

那些場景,透過他的眼, 可以是任何一項天災人禍, 而獨活的人一次一次地被這些景象詰問著. 直到他問救助者, 為何要反抗, 一樣是會死(畢竟他始終遵循父親的百分之十理論), 救助者告訴他:"他們是光榮戰死的啊". 從這刻起, 容我借686的用語, 他開始累積某種超越的能量. 超越的框限, 是關於生存與死亡的意義(而不僅僅是關於人類悲劇與以眼還眼的框限). 從那一刻起, 對他來說不只是苟活了. 他開始自覺自己必須生存下去, 直到自由的那天, 這意義究竟為何. 這和反抗而光榮戰死, 以及這些波蘭救助者拼死幫助猶太人活下去的意義是相同的, 同樣是展現悲劇中人的尊嚴.

因此到達死亡極限之時, 也就是屬於他的文明和情感(最後在廢墟中他不能和任何人接觸), 包括無形的想像(如他時時在腦中排練的琴譜), 一一被重圍進逼到幾無立足之地, 終於有一位看起來像是來自死神那一方的使者, 卻以天使的聲音和他交談, 請他演奏一曲(這位軍官在納粹軍隊也一樣孤單, 他也不能表達真實的自己, 不能與他人交流), 那正是他唯一能展現生存狀態(前已提及生存不只是活著而已, 除了動物性的求生本能, 還有感觸, 還有心靈, 還有渴望, 還有交流, 以及用以識別每一個個人的獨特性. ...)的方式, 經歷三年的不成人形, 終於還原回到他自己, 屬於他的一切都在琴聲中, 那便是生存的姿態, 而且有人與之共鳴, 造化現身為納粹施為的種種暴行, 以及肉身遭逢的劫難, 彷若人間幻象, 融解於其中. 這震撼力多麼強....

如果從一開始便以這樣的角度進入這樣的脈絡觀賞這部電影的話, 便能感知, 他重新面對屬於人的文明(善意的軍官), 又重新進入自己的文明(鋼琴), 與之交會, 究竟超越了什麼框限...

這也就是波蘭斯基的電影, 若論歷史若論人性, 都和其他片不能比. 因為他根本不是拍同類型的電影, 自然不能比較. 他要拍的是孤絕與生存.

如果願意, 不妨在腦海中重新觀看一次這部電影.

影評
心靈的框限
深角度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dennischan/file_combine.php?File=3284580_2003-06-30_03-25-29
而我認為「戰地琴人」真正與其它單方面控訴納粹迫害猶太人的片子不同之處,在於它更細密地呈現了人的尊嚴是如何在武力壓迫之下一步步喪失,又是如何在覺醒的抗拒行動中一步步尋回;在此過程中,握有武力的施暴者也並非是全然受批判的一方,受害者本身意志的懦弱屈服致令自我繳械,以及旁觀者對人間正義的視而不見或噤聲不語﹝戰前瀰漫西歐北美的姑息主義正是箇中代表﹞,都同樣成為那個不義的時代整體惡行的幫兇,這才是二次大戰中猶太人受迫害的真實樣貌,而此正是出於導演波蘭斯基對人類自我框限之自覺。

台長: Sophie X
人氣(52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