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2-14 22:36:44| 人氣78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可以成為最自由的國家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國可以成為最自由的國家

包淳亮(2011-03-02

http://www.zaobao.com/yl/yl110302_002.shtml

作者是台北中国科技大学助理教授,加大河滨分校全球研究学程访问学者

 

    這是中國人都樂觀其成的遠景:中國成為世界上最自由、最民主的國家;而且這是可能的。為什麼?

    自由民主是當前世界政治的強勢話語,並且由最強大的國家美國及其西歐盟邦所定義。世人,包括許多中國人,都同意其中頗有道理,其中有些甚至為美國以此為由侵略伊拉克而鼓掌叫好。不過自由與民主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他們在一個國家裡面呈現的樣貌會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當多數人或掌權者對於少數人、弱勢群體如新移民不安心,採取強制手段是最直接的反應,自由與民主就可能被擺到一旁。環顧世界,沒有一個國家的人權保障是完美無缺的。

    但是,為什麼說中國可望成為世界上最自由民主的國家呢?中國的公民自由與民主制度運作,不是還差西方一大截嗎?原因有幾點,首先、最重要的是自由的前提是社會的寬容性,寬容性的前提是國家的安全感,安全感前提是國家的強大,而中國的快速成長,在十年內就勢必成為經濟第一大國,整體國力,包括各種工業技術能力,也必將在十餘年內趕超美、歐、日等先進國家,至於中國周邊國家更不可能對中國形成威脅。中國人將重拾極為稀有珍貴的國家自信,獲得「本體安全」,由此將意味國民對於新生事務、不同族群等的更大寬容。

    在中國當下的語境,國家的強大與個人的自由之間似乎頗有些矛盾,但是從前者到後者卻可以有連續的正相關(positive correlation)推論。台灣不少人喜歡以歐陸小國作為「大國更為自由」的反證,不過這個反證頗為堪疑。或許安全感可以來自「聯盟」而未必是「國家」,就像在英文的語境下,美國人的安全來自於美利堅人的「聯盟」,而不是那五十個在中文變成了「州」的「國家」;而歐陸小國的安全感來自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其實小國並不安全,對於恐懼的來源產生排拒,則會導致某種不自由。

 

内在的多元族群价值

 

    其次,中國體制本身認可多元族群的價值。中國境內有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以及分布各地的自治州、自治縣等的,普通話之外,各民族自治地區往往都有自身的民族語言教學、傳播機構。不像美國白人對少數族群抱有疑慮,漢人既是世界最大族裔,在中國境內更是九成以上的絕對多數,不會感到被少數民族威脅;十餘年後當中國成為世界最強大國家,現在偶或出現的分裂主義疑慮,還將進一步降低。

    與帝國崩解後產生的眾多傾向於種族同一性的較小的民族國家不同,大國內部必然存在多元認同,但相對於印度地域認同更為強烈,中國的漢族本體則有較高的凝聚力,且數量優勢所帶來的本體安全也是舉世無匹的。相對而言,美國五十州都是英語州,似乎更為「同質」,因為做為種族大熔爐,美國並不希望少數族裔保有自身的特性。倘若少數族群表現出難以被同化的跡象,美國主流社會從不吝於施以大棒。最早是那句名言「只有死的印第安人是好的印地安人」,後來是「排華法案」,近年則為了排擠墨西哥裔而提出了獨尊英語的州立法。至於黑人,則更長期受到歧視,迄今黑人喜歡看到李小龍「修理」白種惡霸。少數族裔受到排擠不是美國的特例;為了對付「非我族類」的新移民,瑞士提出了禁止興建伊斯蘭教尖塔建築的法案,法國則提出了禁止全罩式伊斯蘭教女裝的法案。在族裔包容性方面,中國表現得似乎更好。

    其三,中國人並無特別強烈的宗教或者意識形態立場。中國人本來就是相當世俗化的一個民族,所求不過是「國泰民安」、「五子登科」之類;中國人多不信教,但多認為宗教可以有很好的社會作用,因此具有實用主義的宗教寬容心。數十年的政治狂飆之後,中國人對於政治也有點疏離。數千年來入世的儒家思想伴隨佛教與道家的避世,到現在一黨執政下的政治也仍非多數民眾關心的主題,嘲笑「當官的」是社會常態,官民對立替代了美式的兩黨政治下的誓不兩立的內部分歧。主流社會對於極端意識形態抱持疑慮,對少數、異議聲音常能多所同情。

    有人提出「逆向種族主義」來形容中國對於本身文化的毫無信心,近日中國重獲「經濟第二大國」地位的新聞,並未激起多少漣漪,就顯示出一種特別的謙遜。其實喪失自信容易演變出極端主義、虛無主義,但是若能將經濟發展的樂觀注入其中,調和為適度的謙遜,則對於自由與民主的實踐,也可以是寶貴的資產。

 

社会流动性高

 

    其四,中國沒有封建貴族的傳統,有許多學者將此視為中國難以發展民主的一項因素,因為貴族傳統約束了國家權力,其行舉可垂為典範。但從平民的角度或不盡然,因為不存在貴族,中國一直給予人民最大的向上流動的可能,曾任美國亞洲學會會長的著名歷史學家何炳棣即有相關研究,指出平民家庭中科舉的比例向來高達半數。不僅是科舉,中國「富不過三代」在經濟上的意涵,也可以解釋為對於「不富」的多數的機會敞開。

    迄至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平民百姓成為最高領導人的機率仍然很高,階級流動相對通暢。雖然有人提出「太子黨」一詞,但其實這更多的顯示了中國人對於世襲權力的排拒,而非相關現象的惡劣程度。特別是比起菲律賓之類未經過土地改革的農莊經濟民主國家,中國社會獲得經濟發展、階級流動的機會,其實遠遠大得多,這對於個人自由、平民民主,都有其意義。

    其五,從體制上說,當中國逐步演變為開放競爭下的一黨獨大,眾多小黨並存的局面,在保障多元價值上可能反而有其優勢。只要社會氣氛寬鬆,百家爭鳴,一黨之外的小黨與個人,反而由於沒有奪權的可能,而可專心致力於社會議題,逼迫執政黨回應,且此回應往往效能較高。

    橫向比較,中共大可參考理論建基於馬克思修正主義的瑞典社會民主工黨,該黨執政數十年,其所推動的各項社會立法,堪稱世界表率。與過去長期一黨獨大的瑞典相比,受到利益集團極大制約的美國,在一般人民、乃至於少數、弱勢群體的保障上,則遠遠瞠乎其後。

    上述五點,有一些是中國獨有的優勢,可使中國從一個各方面問題還相當突出的國家,努力轉變為「世界上最自由民主的國家」。在這個過程中,應該珍惜中國的發展現狀,漸進改革,提升中國各階層的經濟福利與安全感。在可見未來,擁有最大經濟與軍事力量的更自信的中國,將會發現自由民主等字眼,絕不是西方國家的專利。

 

台長: 包淳亮
人氣(78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黨政改革 |
此分類下一篇:中國應依靠競爭提升軟實力
此分類上一篇:中國應向 “一黨獨大”轉型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