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8-13 18:28:55| 人氣23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支援教師」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支援教師」需要支援

 

「民族教育支援教師」,這名稱可能很多人第一次聽到。聯合報今天報導,過去三年來,有兩百多名在原住民部落從事原鄉文化傳承的支援教師,年底之後就要失業了,因為計畫是由公益彩券盈餘編列經費支援,三年到期後就沒經費了。但是,教育的事情,尤其是和弱勢族群、原住民教團體相關的教育補助,難道從一開始就打算只做三年?

基本問題是,原住民民族教育為什麼定位成「公益」?為什麼原住民委員會自己不編列算?原民會官員說,民族教育支援教師並非常態,年底後將回歸一般常態教育,也會有替代性措施。但想必當初「常態」師資沒有餘力負責民族教育,才需要有「支援教師」的設置,這也說明,原鄉不能多聘任原住民身分的教師回鄉任教;或者有能力進行民族教育的原住民,在不利的升學環境下,無法取得任教資格。追根究柢,這些制度因素都值得探討。

我們要回歸教育的本質來看這問題。國民教育理應全體國民平等享有,但如果弱勢團體、偏遠地區、原住民族群,需要額外的補充教育,不管是維護母語文化,或補足教育資源,這些本來不就是教育部該要做的事情嗎?為什麼又會變成原民會的責任,變成「公益」彩券的補助?

國庫困窘,但在「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下,絕不可撙節預算的部門就是教育部。尤其,衡量12年國教「均質化」的底線絕不可妥協,衡量過去台灣靠教育促進社會流動的功能已在減弱,衡量台灣城鄉差距拉大對弱勢地區的教育資源更不公平…,這幾個因素考量之下,教育部預算應有合理分配。當初台大等名校,在「五年五百億」補助下,光是碳粉匣、墨水匣就花了上億元而被監察院糾正,各界記憶猶新;對比之下,原住民的補充教育要靠「公益」經費來支撐,實在說不過去!

原住民民族教育的成果不能以產值來衡量,也不能用升學率來衡量。它也絕對不是「公益」,而是政府本來就該做的事。「支援教師」需要支援,這是用教育來扶助社會公平的基本做法。

全文網址: 「支援教師」需要支援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7291712.shtml#ixzz23Q6rWvp8
Power By udn.com

 

 

原民會:輔導支援教師加入新教育體系

原民會民族教育支援教師計劃年底經費用磬,300名支援教師年底就將失業,孫大川表示,支援教師在簽約時都知道這是三年的短期計畫,原民會可以理解有些教師可能還沒準備好,心裡難免感到惶恐。不過未來民族教育實驗計畫仍需要有經驗的教師,原民會會依各部落的需求舉辦師資甄選及後續的完整培訓,支援教師們已有一定的經驗,原民會也會與他們再溝通,希望未來能輔導讓他們加入新的原民教育體系。

全文網址: 原民會:輔導支援教師加入新教育體系 | 生活 | 即時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9/7291923.shtml#ixzz23Q7NPS33
Power By udn.com

 

 

部落支援教師年底全失業 原鄉文化以後誰教

全台兩百多名民族教育支援教師,因三年計畫到期,年底將失業!原鄉學校為此憂心,「未來誰帶領二萬多名原民學童認識傳統文化?」

台東縣春日國小的阿美族學童連續兩年研究部落傳統植物染,在全國原住民華碩科學教育競賽得獎,學童開心直呼「老師,我們做到了!」今年九月還要三度挑戰。學童口中的老師,正是擔任「支援教師」的楊惠媖。

楊惠媖並非正規老師,她在部落經營傳統服飾工作室,原民會三年前,利用公益彩券盈餘推動「民族教育支援教師計畫」,聘用部落人士擔任支援教師,主要任務就是帶領原民孩子學習傳統文化。

楊惠媖擅長植物染,帶著學生認識阿美族傳統色彩、學布染,到校外採集民俗植物,再以科學實驗萃取染材做分析。校長孫秉棚說,學童也首次踏入部落耆老家中,請教經驗。「學生得獎時部落放鞭炮歡迎,大家眼眶都紅了,我看見小朋友的自信和傳承,明年還能再看見這樣的景象嗎?」

民族教育支援教師計畫年底到期,全台兩百多所國中小學校的支援教師都將解聘。由於花東兩地支援教師員額比率最高,占全台四成,原鄉學校憂心全台兩萬名原住民學童的民族教育受教權受損,近日紛紛表達,「原鄉孩子不能失去學習傳統文化的機會」。

「這麼棒的政策,為什麼當初不設定為卅年?」連甫上任的原民會教文處長陳坤昇了解後,也有感而發,只是明年公彩預算已編,已難再爭取。教師們焦急說:「真想直接連署上書總統。」

台東縣土坂國小支援教師吳清生帶領學生認識排灣族文化,他說,支援教師透過創意教學,讓學生愛上自己的文化,甚至變成部落與學校溝通橋梁。台東縣安朔國小教導主任溫巧盈也說,校內孩子就愛找支援老師聊天,「同樣是原住民,生活經驗、想法溝通更順暢!」

原民會主秘陳成家回應說,民族教育支援教師並非常態教育,因經費來自公益彩券盈餘分配,現在相關經費逐年遞減,年底到期後將回歸一般性常態教育,但將有替代性措施加以因應。

全文網址: 部落支援教師年底全失業 原鄉文化以後誰教 | 綜合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290904.shtml#ixzz23Q7udlzG
Power By udn.com

 

 

 

民族教育成果

「學校多一名民族教育支援教師,有必要!」原住民學校校長、主任站在第一線見證,民族教育執行的效率與成果,三年前、三年後「差很大」。

台東縣大南國小校長洪志彰說,中央看不見具體成果,「應該下鄉到學校來看看」。

花東民族教育支援教師日前在一場成果交流會上集體請命,期盼有機會延續聘用,保留孩子在校學習傳統教育的權利;督管單位台東大學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熊同鑫說:「我道歉,沒有去宣傳,讓大家看不到你們在角落默默努力,看不見因你們的出現,學生民族教育創造出的意義及效益。」

熊同鑫說,兩年多來執行民族教育支援教師計畫,中央固定審核查帳,彷彿將此看成「市場」,沒有創造產業、經濟,計畫怎麼再走?他嘆:「教育不能這樣算。」

熊同鑫說,支援教師帶領原住民孩童學傳統是最基本的任務,但創意教學讓孩子跨領域學有所成,心靈有依託;他曾非正式統計,「有支援教師的學校,升學率都變得更好」。

值得一提的是,支援教師還間接保存了部落民族的傳統文化資料;花蓮縣和平國小就由支援教師提出計畫,帶領學生統整太魯閣母語、手作傳統藝術作品,以數位形式保存起來。

台東縣都蘭國小教導主任徐季筠感觸深,她身為漢人,推動民族教育總覺心有餘而力不足,光是要向耆老請益教學資料,語言就不通。兩年前支援教師加入陣容,她深刻體會「真的差好多!」支援教師憑著生活經驗,教予學童的傳統文化知識更直接、更有依據,連結社區與學校的互動更快速。

如今民族教育支援教師階段性任務結束在即,但效益累積出來的能量才正要迸發,原民會在苦無經費支撐下,希望支援老師們把具體的成果及教案留在學校;大武國小教導主任顏正一沉痛地說:「那以後誰會延續這教學?」

全文網址: 支援教師/民族教育成果「請中央下鄉來看看」 | 綜合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290857.shtml#ixzz23Q8AmGbm
Power By udn.com

 

 

出身當地部落 教學多樣化

原民會十年前起,陸續挹注原住民學校每校約八十萬元經費,打造「民族資源教室」,惜僅有硬體缺乏人力執行,多數成為「蚊子教室」。

原民會為此,三年前提出為期三年的「民族教育支援教師計畫」,利用公益彩券盈餘,以每年八千萬元至九千萬元經費執行,讓原住民國中小學增聘支援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傳統文化。

支援教師必須出身學校當地部落,擁有教師資格,或是高中職以上且通過母語認證資格,他們不占用一般課程時間,利用藝術與人文、鄉土課程及課後輔導時間上課,自行設計多樣化教學課程。

全文網址: 支援教師/出身當地部落 教學多樣化 | 綜合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290843.shtml#ixzz23Q8Jtqpd
Power By udn.com

 

 

 

學者:台灣學術專書大衰落

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與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今天上午同聲警告,台灣出版學術專書的數量不斷下滑,國內學術界獨尊SCI與SSCI論文的現象,已造成人文科學學術專書數量下降,如果任由問題繼續惡化,台灣學術專書將在美國大學圖書館消失,將來我國的學術地位會更加式微。

周祝瑛今天發表英文專書「十字路口的台灣教育」時指出,她造訪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圖書館時,有館員提到台灣專書數量不斷下滑,美國史丹佛大學圖書館代理館長來台訪問時也提到,儘管近年增加20%的經費購買台灣華文資料庫與期刊,但台灣的專書數量卻是大幅滑落。

周祝瑛指出,人文社會學科的學者寫專書絕對有指標意義,但台灣的年輕學者受到SCI與SSCI的「綁架」,只想專攻可登上期刊的論文,對於寫書反而興趣缺缺。

周祝瑛批評,國內某大學的商學系更明文規定,教師的升等與績效評估當中,專書只占5%,甚至還有科系直接排除在外,出版專書不予計算分數,獨尊SCI與SSCI已經出現反效果,必須及早因應。

黃光國則表示,他並不反對台灣採用SCI與SSCI的論文索引,但反對「獨尊」,舉例來說,心理系的論文很多都跟隨美國研究,甚至以國外理論套用,都是為了擠進SCI與SSCI,但此舉會衝擊台灣的學術研究,失去主體性。

對於學者提出的警告,教育部次長陳德華指出,學術專書的數量多寡牽涉到很多因素,例如出版商願不願意出版,有沒有市場需求等,問題必須全面了解,不是個人提出質疑就代表全國現象。

全文網址: 學者:台灣學術專書大衰落 - 高等教育論壇 - 文教要聞 - udn校園博覽會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406904#ixzz23Q8b1d9g
Power By udn.com

 

 

 

論文重量不重質 學者紛紛著書批判

「台灣人要有文化自覺!」針對台灣大學評鑑太注重教授的論文發表數量,影響整體學術發展,政大教授周祝瑛和台大教授黃光國今天發表學術專書指出,台灣論文常常是重量不重質,還大量套用西方模式,已被國際邊緣化。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彭錦鵬也說,教育部和國科會日前已承諾大學評鑑將「去指標化」,希望能具體實踐。

過去20多年,受到教育部和國科會重視SCI、SSCI等論文期刊影響,台灣的大學教授普遍被要求衝高論文數量,卻忽略論文的品質。在「反獨尊SSCI連署網站」的2332位連署人中,有高達8成是來自人文社會背景,另有15%理工背景的學者也坦承,現在的大學已淪為「論文製造機」,喪失教育功能。

甫出版英文專書《中國心理學基礎》(Foundation of Chinese Psychology)的台大心理學教授黃光國笑說,這本專書的起緣得歸功於他在10年前接國科會的「追求卓越發展計畫」;這幾年他在世界各地奔走,並和許多國內外學者交流之後,對於台灣過於重視SCI、SSCI等論文期刊感到憂心,因此才決定完成著作。

「曾有一個國外學者在其著作提到,中國的組織心理學全是西方思維,全無半點中華因子。」黃光國嚴肅表示,大量套用西方模式是台灣教授過度重視論文數量的惡性結果,他甚至強調,如今的台灣學術已被國際邊緣化,政府再不改革大學評鑑,未來的方向將無所適從。

花了3年時間完成新英文專書《台灣教育在十字路口:當全球化遇到本土化》,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有著和黃光國相同的感慨,她擔憂表示,台灣過於重視論文發表數的結果,已經造成人文、社會領域的專書嚴重萎縮,導致課程教材得倚賴國外或中國輸入。她強調,並非反對SCI,只希望大學評鑑方式能更多元化。

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彭錦鵬則指出,教育部和國科會已發現科研指標過於單一化的嚴重影響,日前已紛紛喊出大學評鑑「去指標化」和評鑑制度多元化的聲音;但未來是否能建立適當的評鑑制度,搭配合理的補助辦法,使學術標準更為多元,還待眾人檢視。


全文網址: 論文重量不重質 學者紛紛著書批判 - 高等教育論壇 - 文教要聞 - udn校園博覽會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406901#ixzz23Q8r43Zq
Power By udn.com

 

 

台長: ken
人氣(233)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全站分類: 校園社團(社團、班級、校友會、同學會) | 個人分類: 心 得 與 分 享 |
此分類下一篇:兒少感情觀 - 速食戀愛、行為開放
此分類上一篇:拚經濟 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