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2-18 03:34:44| 人氣50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蘭陽人文環境之初探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壹、前言
南下的北迴鐵路上,每當火車駛出了草嶺隧道,眼前必當豁然開朗。藍藍的大海上,龜山島浮沉其間;隨著火車南下,右側平原漸漸展開,這就是蘭陽平原。宜蘭原名噶瑪蘭,自清代噶瑪蘭通判烏竹芳選定「蘭陽八景」以後,宜蘭人才開始暱稱自己故鄉為蘭陽,至於命名原因,一說宜蘭為向陽之地;一說是宜蘭位於山之南。宜蘭山川秀麗、人文薈萃,有歷史以來蘭陽獨特的人文環境,造就了美麗的蘭陽。

貳、回首蘭陽
  六百萬年前菲律賓海版塊開始壓歐亞大陸版塊,逐漸形成台灣島;二百萬年前蓬萊造山運動擠出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二山脈於台灣東北方挾成宜蘭灣1。蘭陽在菲律賓版塊持續推擠,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持續升高,逼使宜蘭灣持結落陷下,造就蘭陽具獨特的斷層海岸、溫泉、瀑布;蘭陽在三面高山、東面朝海的地形,攔截潮濕的東北季風與颱風,與二座山脈圍成灣地留住砂石而形成的沖積平原。

蘭陽的先民
一、設治前:
1.明嘉靖42年(1563)林道乾踞蘇澳三月,以夥伴病損過多而去。
2.明崇禎7年(1634)西班牙出兵攻宜,管控10年(~1643)。
3.明崇禎15年(1643),荷蘭逐西班牙,1644年派兵入蘭,管控20年(~1662)。
4.荷治時期全台九次戶口調查:1650年蘭地有45個村落,39歸順,6未歸順。
5.1662~1683鄭氏治台21年。
6.康熙22年(1683)施琅平台。
7.康熙23年(1684)設一府三縣,蘭地屬諸羅縣;至康熙34年社番始輸餉於諸羅。《廳志》
8.雍正元年(1723)設彰化縣與淡水廳,初隸彰化縣,至雍正九年(1731)轉撥入淡水廳。
9.《諸羅縣志》(康熙55~56,1716~1717年):
 「蛤仔難以南有猴猴社,云一、二日便至其地,多生番,漢人不敢入,各社夏秋划蟒甲,載鹿脯、通草、水藤諸物,出近社與漢人互巿」。
10.十八世初葉,宜蘭平原有36番社,西勢20社,東勢16社,各立頭目,不相統屬。
11.噶瑪蘭族(Kavalan)人數最多,先民乃稱此地為「蛤仔難、甲子蘭、噶瑪蘭」;或稱「蘭地」。
12.乾隆33年(1768)漢人林漢生入墾烏石港,遭土著殺害。
13.公元1683年施琅平台至17696年漢人大批入墾期間,宜蘭未入籍,是治外之地,不得入墾。
14.嘉慶元年(1796)吳沙2與許天送、朱合、洪掌等謀,得柯有成、何繪、趙隆盛等資助,招漳、泉、粵三籍流民千餘人、鄉勇200餘人、善番語者23人,於9月16日進至烏石港南建頭圍,開始佔地屯墾。初遭打馬煙社頑抗,且直下路徑為無田無路之水澤,乃改由山麓南下,建二圍、三圍、湯圍、四圍。
15.嘉慶3年臘月初九吳沙卒(1731~1799.01.16),侄吳化繼之;而漢人驟增,耕地不敷,嘉慶四、五年間(1799~1800)閩、粵為爭地而械鬥,死傷慘重。
16.嘉慶7年(1802)九旗首(漳人吳表、楊牛、林石盾、簡東來、林膽、陳一理、陳孟蘭、泉人劉鐘、粵人李先)率1,816人入佔五圍,驅走土番佔地拓墾,並將五圍以東土地分與鄉勇,建民壯圍。
17.嘉慶9年(1804)彰化社番首潘賢文、茅格率社番千餘人越內山逃至五圍欲爭地(時稱「流番」),流番強而鳥槍多,漳人不敢鬥,乃分置諸番而食之,漸換買其鳥槍幾盡,阿里史眾乃弱,晤悔而無如何。《姚瑩,噶瑪蘭原始》
18.嘉慶11年(丙寅)春,海寇蔡牽至烏石港欲取其地,使人通謀共墾。頭人陳奠邦、吳化輩集鄉勇並各社番拒之,擒賊並頭目13人獻將軍賽沖阿。
19.嘉慶11年(1806)漳泉鬥,流蕃、土番、粵人皆附泉人合攻漳人,不勝,泉地盡為漳有,僅存溪洲,鬥一年始息,阿里史諸乃自開羅東居之,潘賢文為之長3。《姚瑩,噶瑪蘭原始》
20.嘉慶12年(丁卯)秋,朱濆滿載農具,將以蘭巢穴,知府楊廷理與南澳鎮王得祿水陸走援,陳奠邦區柯有成輩募領勇番頭目,協同泉籍義首,引領宮官兵夾攻水陸,退賊,事聞於朝,有旨追賞。《廳志,記人》
21.嘉慶14年(1809)漳泉又鬥。漳人林標、黃添、李觀興各領壯丁百人,夜渡叭哩沙喃潛出羅東逕攻之,阿里史眾驚潰走,入土番社內,漳人遂有羅東。己復合,泉人乃自溪洲沿河開至大湖;粵人4乃至東勢墾冬瓜山。《姚瑩,噶瑪蘭原始》
22.嘉慶14年(1809)五月閩浙總督方維甸巡台,居民呈送戶口清冊,請照則陞科、設彈壓。《廳志》

23.嘉慶15年(1810)四月收入版圖,譯蛤仔難為噶瑪蘭。疆界東至過嶺仔以海為界,西至枕頭山後大坡山與內山生番界,南至零工圍與生番界,北至三貂遠望坑與淡水廳交界,東南至蘇澳過山大南澳界,西南至叭哩沙湳與額刺王字生番界,東北至泖鼻山與淡水洋面界,西北至宰水寮內山與淡水界。並命原住民「薙髮易服、改稱漢姓」。知府楊廷理奉籌辦設治。楊廷理力拒業戶,由官府招墾。是年勘查戶口,漳人42,500餘丁,泉人250餘丁,粵人140餘丁。《廳志》
二、清治時期(1812~1895)
1.嘉慶17年(1812)設廳治於五圍,八月設民番精捕通判一員。九月初八楊理接鈐記任事、臘月初旬卸委,首任通判翟淦於八月十日借補。環城遍植九芎禦敵,稱九芎城,並命原住民「薙髮易服、改稱漢姓」。
2.建廳署時,城垣衙署皆取用民人田園,換給奇武荖荒埔,稱為「補城」。取用民田一甲者,換給埔地二甲,園一甲者換給埔地一甲五分,店地一間換給埔地二分五厘,
自嘉慶十八年撥補至嘉慶廿三年滿限,因肥磽不齊而各佃與泉籍墾佃爭界訐訟,至25
年甫經定案,至道光三年始墾透32甲9分。《廳志》

3.嘉慶20年(1815)泉人翁承輝墾奇武荖(三奇至馬賽)。
4.道光元年(1821)泉人蘇士尾入墾蘇澳5。
5.道光三年(1823),通判呂志恆議制、知府方傳燧核覆,翌年奏准廳下設七堡。第一堡頭圍、抵美簡莊;第二堡四圍、淇武蘭莊;第三堡五圍、本城;第四堡民壯圍、鎮平莊;第五堡羅東;第六堡鹿埔、順安莊;第七堡馬賽、南興莊。《廳志》
6.道光15年(1835)增設為12堡:五圍三結街堡、民壯圍堡、員山堡、溪洲堡、清水溝堡、羅東堡、打那美堡、淇武蘭堡、頭圍堡、頂二結堡、茅仔寮堡、利澤簡堡。《廳志》
7.同治初(約1860年)陳輝煌聯合漢番19結首入墾十九結(三星行健村),建阿里史城(三星拱照村),拓墾叭哩沙喃6。
8.光緒元年(1875)沈葆禎奏准改台灣為二府八縣一廳,裁淡水廳分設淡水、新竹縣、基隆廳,改噶瑪蘭廳為宜蘭縣,均隸屬台北府。噶瑪蘭通判改為台北通判,移駐基隆廳,縣下設知縣,承知府之監督指揮,掌理一縣刑名錢穀事務。
9.光緒11年(1885)中法戰後,七月左宗棠奏請台灣設省,1885年9月5日建省,劉銘傳為首任巡撫。13年(1887)夏四月,劉銘傳奏准台灣省改設三府(台灣、台北、台南)、一直隸州(台東),宜蘭仍稱縣,隸屬台北府,改以草嶺頂與基隆廳為界。
10.公元1894年八月甲午戰爭,翌年(1895)4月17日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
▓蘭陽地區的民變與械鬥史
1.嘉慶4、5年間(1799~1800),發生閩粵鬥;粵人向泉人爭地,爆發械鬥,泉人死傷慘重,幾乎棄地他走,漳人分地留之。
2.嘉慶11年(1806)漳泉鬥:源於嘉慶9年(1804)彰化社番首潘賢文、茅格犯法懼捕,合岸里、阿里史諸社番千餘人越內山逃至五圍欲爭地(時稱流番7)。阿里史眾強而鳥槍多,彰人不敢鬥,乃分置諸番而食之,漸換買其鳥槍幾盡,阿里史眾乃弱,晤悔而無如何。嘉慶11年(1806)山前漳泉械鬥,有泉人走入蛤仔難者,泉人納之,亦與漳人鬥。流番、土番、粵人皆附之合攻漳人,不勝,泉地盡為漳有,僅存溪洲,鬥一年
始息。阿里史諸社乃自開羅東居之,潘賢文為之長。【姚瑩,噶瑪蘭原始】
3. 嘉慶14年(1809)漳泉又鬥:漳人夜渡叭哩沙喃入羅東8,襲擊東勢泉人與流番,阿里史眾驚潰走,入土番社內,漳人遂有羅東。【姚瑩,噶瑪蘭原始】
4. 道光3年(1823)山匠林泳春事件:源於嘉慶23年,艋舺軍工料館大匠首杜長春圖謀製腦利益,請准入蘭設館,眾小匠與私腦戶拒辦。杜受辱逃返,以匪徒抗辦軍工具控,道署葉世倬嚴令通判高大鏞拏辦。小匠以林泳春為首,聞訊相謀為亂,拷索廳
役欲殺之,後以同意「設館、寬罪、杜抽一成」而未亂,惟杜擬抽二成,遲不應允,至道光2年方於頭圍設館,然官價與私賣差距甚大,道光3年3月再度抗辦軍工,林泳春等聚數千人據大坡,擄廳差吳合入山凌虐,5月,官府脅迫林萬等小匠辦料,林泳春率眾襲頭圍擬搶回林萬,未果,6月再襲頭圍。至中旬,艋舺游擊張朝發率200餘兵入援,適福建水師提督許松年巡台閱兵,向林招降未果,乃出兵圍剿。通判呂志恆偵知林已退至石壁仔,即命各隘首鄉勇在叭哩沙喃圍堵,林眾向內山逃散,7月17日林被捕,梟首示眾。事後蘭地駐兵加倍,逮羅漢腳十餘人,刺逐水遣返內地原籍管束。

5.道光6年(1826)閩粵鬥:嘉義、彰化閩粵鬥,5月,冬瓜山粵莊吳集光、吳烏毛劫燒附近及員山閩庄,通判烏竹芳平之。
6.道光10年(1830)挑夫鬥:8月,挑夫行福興、和興械鬥,殺傷慘重,夫首林瓶等逃逃入叭哩沙喃頑抗,調艋舺營兵200入蘭平之,梟首示眾14人,發極邊充軍46人,發近邊充軍2人,判刑42人,餘杖責、枷示,蘭地稱快。
7.咸豐3年(1853)吳磋、林汶英事件:源於咸豐元年太平軍起義,內地忙於平亂,自顧不暇。3年4月,林恭起事於鳳山,官兵剿匪,糧餉不濟,台灣道徐宗幹乃示諭紳民捐輸並大量收購,導致米價高漲,而官府又賤價強買,引發不滿,宜蘭則哄傳官糧充足、吏役藉機中飽,致紳民皆怨。吳磋、林汶英出而為首,據梅洲,豎旗聚眾置械抗官。8月14日,通判董正官親率衙役鄉勇,會同營都司劉紹春出兵拏捕,義首林汶英通報吳磋防範,吳派人埋伏於斗門頭樹林內,待營兵通過後狙殺董,董遇刺身亡,首級遭割斷,劉帶兵回救不及,多人負傷。翌日,吳率眾闖入廳署搜查倉廩,劉及羅東巡檢沈樹政匿不敢出。8月15日徐宗幹獲頭圍縣丞王衢稟報,即命王代理、派楊承澤前往接署,並會同台灣總兵恆裕派兵平亂。王訪明林汶英為主謀,乃約見林留置署中,夜間出其不意狙殺之,並會同劉紹春及沈樹正帶兵分頭搜捕,吳逃入附近內山番界;楊承澤接署後,多次代兵入山追剿,翌年(1854)3月吳被捕,與殺董之劉木、沈鍾,同被押至董靈柩前凌遲臠祭,其餘各犯梟首示眾。事平後,董賜卹世襲雲騎衛,劉紹春與沈樹政以8月15日畏匿不出被革職查辦9。
8.同治年間陳、林、李鬥:羅東冬山林李二姓因賭博起事端,陳姓居間調解,林姓不服,陳、李遂聯合抗林,暴徒游民參雜其中,械鬥擴及全境。
9.福祿西皮鬥:道光年間琴師林文登來宜設館傳藝,其後分為西皮、福祿二派,西皮用胡琴(吊規仔)、奉田都元帥,以堂為名;福祿用提絃、奉西秦王爺,以社或軒為名。二派各結黨羽,紛爭甚烈,長年不息,愈鬥愈烈,同治13年(1874)雙方各集黨2000人爭鬥甚烈,提督羅大春命福祿首領陳輝煌率隊隨攻,糾紛因得解決;光緒10至12年、光緒13年均再發生多起鬥殺事件,光緒16、17年板橋林家管事陳丹書、何國等人出面調解,紛爭稍息。
日治時期日人獎勵子弟館,紛爭再起,光復後方息。
三、日治時期(1895~1945)
1.明治28年(1895,日治首年)置台北縣,宜蘭廳改為台北縣宜蘭支廳,初維清制下轄十二堡。
2.公元1897年宜蘭支廳改為獨立廳。
3.公元1904年以舊時堡制測繪全省地圖,故稱台灣堡圖。
4.治台初期以軍營、漸改由軍警合統、再由警管,總督由武官→文官→武官,期間行政區域一再調整。
5.大正9年(1920)台灣行政區域改為台北、台中、台南、新竹、高雄五州,原宜蘭廳改為宜蘭、羅東、蘇澳三郡1,隸屬台北州。
6.公元1940年宜蘭街改為市,為符合四萬人口之規定,劃員山、礁溪、壯圍土地入屬宜蘭市。
7.公元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

四、光復之後(1945~ )
1.民國34年(1945)台灣光復,初維舊制,宜蘭仍隸台北縣;同年12月25日公佈台灣省縣政府及省轄市組織規程,原編五州三廳改為八縣,郡改為區署,街庄改稱鄉鎮,宜蘭三郡(改稱區署)與宜蘭市均仍隸屬台北縣。
2.民國35年(1946)初召開第一屆鄉鎮代表會,選舉鄉鎮長、調整各鄉鎮所屬各庄設為村里,並由村民大會選舉村長。旋召開村長會議,決定各村命名。
3.民國39年(1950)8月,國民政府重劃行政區域,仕紳李友三、盧纘祥、陳嵐峰、陳金波等陳情恢復舊制,同年10月10日成立宜蘭縣,轄1市、3鎮、8鄉。歷任縣長為方家慧(官派)、盧纘祥、甘阿炎、汪岳喬(官派代理)、林才添、陳進東、李鳳鳴、陳定南、游錫堃、劉守成、呂國華。
參、從社會型態的變遷論蘭陽
  根據考古學者的研究,台灣地區至少在二、三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而宜蘭地區則在三、四千年前即有原始聚落出現,後又有自海外而來的噶瑪蘭人及原居住於山地的原住民,在此生存生活。
  從十七世紀起,蘭陽地區先後歷經西班牙、荷蘭、明鄭、滿清的統治與教化。原居住者與後至的漢族移民作廣泛而長期的接觸,逐以融化的方式而被同化。
  西元1895(清光緒廿一)年,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本統治台彎五十一年,強行植入日本文化,對漢人文化形成很大的挑戰。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撤守台灣,大量移民湧入,再次呈現文化與血統的大融合。而蘭陽的轉變亦隨著大環境進入另一個時期。台灣是一移民拓荒者的天地,故具多族群社會的特質,雖長期以漢族文化為主,在兼具被殖民統治的經驗,及向來被視為大陸的邊陲地區,缺乏自主性,蘭陽的文化亦受影響甚深。

一、地名
  宜蘭縣最早的地名,經文獻記載的有「蛤仔難」、「甲子蘭」、「噶瑪蘭」等不同的稱呼。這些名詞,是蘭陽原住民Kavakan的音譯。1812(清嘉慶17)年清朝政府正式以「噶瑪蘭」設廳,十七年後,噶瑪蘭通判烏竹芳選定「蘭陽八景」,宜蘭人才開始稱自己的家鄉為蘭陽。1875(光緒元)年,噶瑪蘭廢廳改縣,以噶瑪蘭的「蘭」字,冠上「宜」字,改稱為「宜蘭縣」,始成為本縣的專屬名詞。
  宜蘭地理位置在臺灣的東北部,三面峻嶺環繞,一面臨太平洋,中間大一扇狀三角洲平原,稱為「蘭陽平原」是臺灣穀倉之一;蘭陽平原被「濁水溪」(蘭陽溪)橫流其間,溪的北面稱為「溪北」,溪的南面稱為「溪南」。宜蘭縣溪北的鄉鎮有頭城鎮、礁溪鄉、宜蘭巿、壯圍鄉、員山鄉、大同鄉;溪南的鄉鎮有五結鄉、羅東鎮、冬山鄉、蘇澳鎮、南澳鄉。
  頭城 吳沙入蘭,在烏石港南方築土為城,號稱「頭城」,後曾易名為「頭圍」,光復後,再改用「頭城」。
  礁溪 舊稱「湯圍」,漢人到此開墾,在湯(溫)泉湧出地區,築圍成莊。又因附近溪床常呈乾涸狀態,故稱「礁溪」,「礁」的台語發音是「乾」的意思。
宜蘭 1802(嘉慶七)年,漢人到此開墾,當時稱為「五圍」。後來噶瑪蘭廳治設在這裡,在四周種九芎樹,並造土城,因此又稱「九芎城」。廢廳設縣後,改名為「宜縣」。
壯圍 是早期平埔族噶瑪蘭人在溪北的主要聚落。清嘉慶年間,林明盞率部聚眾到此開墾,後人就以民壯圍堡之意,而稱之為「民壯圍」(圍,移民築土以自衛,防止原住民攻擊之用)。旦治時代,改名「壯圍」。
員山 因鄉內有一座圓型的小山,所以依其地形,稱為「員山」。
大同 是泰雅人溪頭群聚居地區,境內有太平山林場,乃名太平鄉。1958(民國47)年,因與台中縣太平鄉名稱相同,經台灣省政府協調後,以抽籤方式改稱為「大同」。
五結 是平埔族噶瑪蘭人早期在溪南的主要聚居地。當年漢人推舉結首(結,移民的編組單位,十人合成一結,分段數目命名),聚眾開墾一結、二結、三結、四結、五結。因此地由第五個結首獲得,故定名為「五結」。
羅東 傳說此地原是一片叢林,猿猴棲息其間,平埔族稱猿猴為Ro Ton(老懂);或謂林中猿猴見人啼叫,聲似Ronton。幾經相傳,始譯為「羅東」。
冬山 鄉民取自境內安平村附近有座似「冬山」的山,俗稱冬瓜山,因而取名「冬山」。
三星 原稱「叭哩沙喃」,是清代後平埔族的聚居地。日治時,代此地鄰近三星山,改稱「三星」。
蘇澳 舊名「東港」,西班牙人稱為San Lorenzo(聖勞倫斯),清嘉慶年間,泉州人蘇士尾率鄉勇四十四人到此墾荒,後人為紀念其闢地勞積,該地又臨港澳,因而取「蘇澳」。
南澳 是泰雅人南澳群生息的地方,該鄉地理位置處於蘇澳港的南方,因而取「南澳」。

二、族群的遷融
噶瑪蘭(Kavalan),平埔族中最晚漢化之一支,遠從南海遷徙至蘭陽平原散居,為南島語系馬來族群,母系社會,以女耕男獵方式生活。嘉慶五年(1800)蕭竹友以一首詩形容當時噶瑪蘭人:
遍履蘭中地,番社卅六多。
  依山茅蓋屋,近水竹為窩。
  眾怪難魑近,心頑奈石何?
  往來皆佩劍,出入總操戈。
  酒醉欣搖舞,情歡樂笑歌。
  尊卑還可愛,男女實難訛。
  八節無時序,三冬亦暖和。
  未能傳五教,咸曉四維摩。
然,噶瑪蘭人「酒醉欣搖舞,情歡樂笑歌」的情景,在吳沙入蘭後急遽轉變,漢移民巧技奪得噶瑪蘭人賴以維生的土地。1853(清咸豐三)年,以噶瑪蘭人在溪南第一大社「加禮宛」為主體,受不了漢人欺凌壓迫陸續移往花蓮、台東海岸遷移。
泰雅(Atayal),是台灣先住民族中分佈地域最廣,以勇敢強悍著稱,生活型態以山田焚耕狩獵紡織為要;父系社會謹守祖訓,「嘎嘎」(Gaga )是部落的核心組織。在經歷日治時代的統治、蘇花公路的開通、太平山林場的開發,泰雅人的社會文化逐漸轉變,融合於漢族文化之中。
漢族先人的開墾,當年吳沙率領漢人開墾蘭陽,漢人文化是典型重男輕女的父系社會,木訥任俠富豪情,《噶瑪蘭廳志》曾記載:「蘭屬地廣人稀,農有餘粟。山長水遠,行不裹精。見食相呼,闖然入座。雖素不曾相識,而賓無愧容,主無德色。」然,日本文化五十一人的同化中,使得原以漢人文化為主的蘭陽,在兩者的相遇下而有著文化彼此的交融發酵,後,國民政府遷台中原漢人文化再度淋漓,近年西方文化的衝擊,使得蘭陽的居民開始在文化的適應上有著不同程度的回應。

肆、後語
蘭陽地區地理上天然的封閉地形,創造了蘭陽自古以來獨特的自然與人文環境;長久以來,經由特殊山、川、林、海、風、土的自然環境,牽引出不同於台灣其它地方的人文歷史,經由一代又一代的相傳磨洗,形成台灣文化的特殊典型。早期先民個性內斂、堅忍,於逆境奮發圖強,造就了蘭陽地區的語言特殊腔調、獨特的蘭陽小吃,令宜蘭在地或在外的人,可能比任何一地的台灣人更有珍愛鄉土的一份心,尤對離鄉背井的遊子,對家鄉的向心力特別強;「酸酸軟軟,吃飯配滷蛋」濃厚的宜蘭腔,將世界各地旅外遊子,深深烙上了明顯的印記,永遠記得我是宜蘭人。

肆、參考文獻
宜蘭縣政府編(1994),蘭陽歷史—宜蘭縣國民中學鄉土教材
廖風德(1991),臺灣早期開發─宜蘭地區,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呂學麟,宜蘭的自然環境、人文與生態保育
宜蘭縣政府編(1993),台灣人的心靈故鄉─宜蘭

台長: 薛sir(JEFF)
人氣(50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自然人文隨筆 |
此分類下一篇:關於宜蘭礁溪林美石磐步道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