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0-21 15:59:21| 人氣2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Wedding Planner-外國求職者遇難題 須提供本人社交網站賬號密碼

Wedding Planner-外國求職者遇難題 須提供本人社交網站賬號密碼


  這是大衛-芬奇導演的電影《社交網絡》的海報,講述瞭Facebook的創建人馬克-紮克博格和埃德華多-薩瓦林共同創建Facebook的發傢史。

  還記得以前那些美好的日子嗎?那個時候你不需要擔心潛在的雇主可能會google你的個人情況。而現在事情越來越糟,在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地,一些雇主已經要求求職者提供其社交網站的用戶名和密碼,以便能對求職者有更透徹的瞭解和更全面的背景調查。

  拒絕

  美國紐約統計師賈斯汀-巴賽特去參加一個新職位的面試,之前他所做的準備無非是一些有關工作經歷和技能方面的問題。然而,當考官提出索要他在社交網站Facebook的用戶名和密碼,這著實讓他大吃一驚。一怒之下,他拒絕瞭這一無理要求,並氣憤地對考官說:“我才不想為這麼一傢如此打探個人隱私的公司工作。”

  屈從

  羅伯特-柯林斯曾是馬裡蘭州公共安全部門一名負責社會懲戒與改造的官員。2010年,他曾經因為母親過世而離職瞭一段時間。當他要求重返其工作崗位的時候,他的上級也要求他提供自己社交網站的登錄名和密碼,目的是要查一查他是否與任何幫派組織有所關聯。柯林斯盡管對此表示驚訝,但無奈表示瞭服從。他回憶說:“我需要工作來維持一傢的生活,我那麼做實在是不得已啊。”

  請提供您的簡歷、介紹信,還有Facebook、個人微博用戶名、密碼……當面對這樣的招聘時,您會作何感想?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教授、前聯邦檢察官奧林-科爾評價說:“這樣的舉動無異於強索某人的傢門鑰匙,是對個人隱私的嚴重侵犯。”

  由巴賽特等人求職而引發的有關招聘企業索要求職者社交網站個人信息合法性問題的爭議開始在美國輿論中展開。是否應禁止公共部門索要個人社交網站登錄信息的問題也同樣為美國伊利諾伊和馬裡蘭兩州立法所關注的焦點。

  公司老板如是說

  是瞭解求職者的重要窗口

  隨著Facebook、推特等社交網絡的興起,一些企業主管開始通過上面發佈的公開信息瞭解求職者更多的“背景”。而在對求職者進行審查的過程中,某些公司和政府部門為瞭獲取更多的信息,很可能超越其權限,不僅僅滿足於瀏覽求職者在社交網站的主頁,而且還會要求登錄進他們的網絡內部去一探究竟。

  不過,很多使用社交網絡的人將其網絡的公開性設定為“私密”,隻允許特定的人瀏覽其內容。在這種情況下,招聘方的人事經理則可以通過讓求職者添加其為好友的方式來加以變通。而一經錄用,公司將要求受雇人員簽署“反誣蔑”協議,禁止員工在社交網站上發佈對於公司的負面言論。而直接向求職者索要用戶名和密碼的方式則主要在一些公共部門比較常見,尤其是一些涉及執法部門的崗位。

  當美國公民自由協會向其主管部門反映此類事件之後,包括柯林斯所在地方的有關部門修改瞭有關政策,改為在面試時請求職者自行登錄其社交網站。不過,柯林斯對此仍表達瞭不滿,他指出:“對我個人來說,那個要求仍然是具有侵犯性的。我能體會他們試圖更多瞭解求職者背景的願望,但這麼做還是侵犯瞭公民個人的隱私。”眼下,他的個案已經引起瞭馬裡蘭立法當局的高度重視。

  申請者完全有權利拒絕

  直到2011年之前,要求求職者提供電子郵件、社交網絡及其他網絡賬戶個人登錄信息一直是美國蒙大拿州的波茲曼推行的政策。而自2006年以來,伊利諾伊州麥克萊恩縣包括警長辦公室在內的多個部門都要求申請人登錄其社交網站以備審查。副縣長拉斯提-托馬斯對上述做法辯護說,針對這些舉措,申請者完全有權利拒絕。但是目前還沒有人這麼做過。而“這正是人們對我們所推行政策的最好說明”。

  求職者如是說

  像允許陌生人在傢裡窺探

  未來的老板或潛在的雇主想瞭解自己是否在使用推特或臉譜等社交網站,這在澳大利亞的求職者中也並不鮮見。

  很多澳大利亞求職者承認,自己在求職過程中經常被問及這類問題。雖然不太情願,但為瞭工作,一些人還是會透露自己的信息。盡管他們認為,讓未來的老板看自己在社交網站上發佈的個人信息,就像允許一個陌生人在自己的傢裡四處窺探一樣。

  一些人似乎也對這種做法表示理解,尤其在營銷領域和媒體工作,如果員工會使用且經常使用社交網站,可能會非常有利於自己以後開展工作。還有一些人說,他們曾利用自己在社交網站的個人信息成功贏得瞭錄取通知書。

  避免透露太多個人信息

  澳大利亞就業網站“尋找網(SEEK)”發言人彼得-奧斯本還是建議求職者不要泄露自己在社交網站的個人賬戶和密碼,避免在求職過程中透露太多的個人信息。

  《推特求職指南》一書作者之一、職業咨詢師佈萊恩-錢德裡指出,求職者應當時刻警惕自己在社交媒體上的內容,就當某人會隨時查看它那樣。她透露說,自己也曾經有過被許多公司要求登錄自己社交網站的經歷,她覺得要是通過加好友的方式來查看自己Facebook的個人信息還算不上侵犯個人隱私,此外她覺得“反誣蔑”協議之類的做法也沒有什麼。“我認為,當你為一傢公司工作的時候,他們已經為你提供瞭崗位和必要的支持。如果你有不滿意的地方,你完全可以去找到公司相關部門理論,而不是去社交網站這樣的地方去發泄一通。”

  法學專傢如是說

  對個人隱私權的侵犯

  洛杉磯勞資糾紛律師安妮-塞梅爾說道:“這無疑是對個人隱私權的侵犯,並且違反瞭美國勞動就業反歧視法。”她指出如果你回想一下你在社交網站上保存的個人信息,不難發現這些信息足可以勾勒出一個求職者非常詳盡的影像,而這些極可能和求職者試圖給雇主留下的印象有著極大不同。此外,這也很有可能引發一場人力資源危機,因為求職者社交網站的個人信息極可能包含求職過程中禁止涉及的信息,例如種族、國籍、宗教信仰以及病史。

  芝加哥—肯特法學院因特網隱私法專傢表示,他更關心這種行為對求職者產生的壓力,盡管求職者可能是主動提供社交網站的用戶名和密碼,“這種自願也是源於工作的威脅。”

  違法但難以被起訴

  索取求職者社交網站登錄密碼這一做法已經破壞瞭其網站的用戶協議,但法學專傢認為用戶協議的法律效應並不充分,所以這一行為是否合法仍然模糊不清。盡管司法部也認為違反用戶協議,進入他人的社交網站是一種違法行為,但這種行為一般不會被起訴。

  聯邦法律已經提供瞭一些指導:如果網站是公開性質的,雇主沒用別名查看求職者信息以及出現歧視現象,那麼雇主是可以用推特或者Facebook 此類網站做背景調查。

  Nuview Systems的執行總裁沙菲克則表示,排除法律問題,對雇主來說,社交網站豐富的信息使招聘更有效率。ClickAJob網站發言人也稱,在經濟不景氣的當下,謹慎的雇主都更傾向於使用社交網站做背景調查工具。現在大約有70%的求職者都會在求職簡歷中作假,所以雇主需要更加仔細謹慎地對求職者做調查,這樣也就能發現性格更適合團隊以及公司文化的求職者。

  嶽成 海燕 趙葉冰


台長: shenai4
人氣(2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