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6-12 01:46:37| 人氣3,816|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芬蘭口傳史詩:卡萊瓦拉 The Kalevala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一:<爭奪寶物Sampo>,Akseli Gallen-Kallela,1896.



最近讀新出的中譯本「胡林的子女」,突然想到圖林與妮諾爾的結局,其實很像「卡萊瓦拉」裏面的一個故事,故事主角是Kullervo庫勒沃。

以下是最近我寫的一篇卡萊瓦拉簡介,其中提到這個故事,放在最後一部份。

往後有空,我會陸續補上更多內容,包括詩句翻譯,以及學者對於卡萊瓦拉的研究。


圖二:英譯本書影。



I. 卡萊瓦拉的來源

芬蘭的語言與歷史學者,艾理雅斯‧洛奈特Elias Lönnrot,在1828至1842年間,從事了七次田野採集旅行。採集的地理範圍包括現今芬蘭的南部、東半部,俄羅斯西邊從芬蘭灣往北,直到白海與巴倫支海的西岸,以及北方所謂「拉普蘭」的北極圈地區。採集的內容則是芬蘭族的口語詩歌傳統,包括史詩、故事詩、儀式歌曲、咒語等。這些口傳詩歌是芬蘭農漁民於無心之間代代相傳,往往是孫輩在年幼時,於大家庭生活中,從祖父輩的吟唱中自然記憶起來的。

洛奈特將採集的成果整理、編寫,甚至改寫過,因此部分內容與原始資料不同。1835年出版了第一版、後來稱為「老卡萊瓦拉」,1849則出了第二版「新卡萊瓦拉」,共有五十首詩,也是現在通行的版本。


圖三:<萬奈莫寧彈奏kantele琴>, J. Z. Blackstadius, 1851



II. 卡萊瓦拉的故事

「Kalevala」的意思就是「Kaleva地區的故事」。主要人物有三位:Väinämöinen萬奈莫寧,Lemminkäinen勒明蓋寧,Ilmarinen伊爾馬力寧。卡拉瓦拉全書主要是他們各自或同行的冒險故事。核心是他們與另一地區Pohjola波赫札拉(意為北方農莊)之間的故事,或為了求婚、或為了爭奪一個神秘的寶物Sampo。

萬奈莫寧是一位智者,創造了船、還有芬蘭人常用的Kantele琴(類似齊特琴zither)。他的原型可能是一位薩滿,創世的故事以及尋求咒語(智慧)的故事,都以他為主角。

勒明蓋寧是一位浪漫的冒險家,很受女性歡迎,所以常遭各地男性驅逐。他為了向Pohjola波赫札拉(意為北方農莊)莊主女兒求婚,必須解決三項難題,最後一個是抓住死國的天鵝。他不幸被死國的衛士射死,遺體撕為碎片,沈入死國的河流中。他的母親得訊,將所有碎片撈上岸,使用咒語、法術,讓他復活。

伊爾馬力寧是一位嫻熟的工匠,神秘寶物Sampo就是他的作品。書中有他求婚成功並舉行婚禮的七首詩歌,反映了芬蘭人的婚俗。


圖四:<鑄造寶物Sampo>,Akseli Gallen-Kallela, 1893



III. 卡萊瓦拉的影響

芬蘭這塊土地與人民,本來受瑞典王國統治,從十八世紀起,又漸漸被俄羅斯帝國蠶食鯨吞。十九世紀是芬蘭民族逐漸覺醒的時代。在俄國沙皇統治之下的芬蘭人,急於發掘自己的民族定位,因此文化與語言的尋根活動十分興盛。長久以來,芬蘭知識份子的語言是瑞典語,芬蘭語被視為農民的語言。在這種背景下,洛奈特刻意將卡萊瓦拉鑄造成芬蘭民族的創世神話,因為這些詩歌是從芬蘭農民口中採集的,也是以芬蘭語流傳的。

不負洛奈特的期望,這部作品產生了很大影響。在十九世紀的最後二十年裡,芬蘭謀求獨立,芬蘭的音樂家、藝術家,也從卡萊瓦拉汲取靈感,出現了大量創作。最享國際盛名的是作曲家西貝流士,他以卡萊瓦拉的故事情節創作了交響詩與管弦組曲,其中「KullervoSymphonic Poem, Op. 7庫勒沃交響詩組曲」,以及「Lemminkäinen Suite, Op. 22勒明蓋寧組曲」最有名。與西貝流士同時代的畫家Akseli Gallen-Kallela,也是他的好友,則創作了不少卡萊瓦拉的油畫與壁畫。

(以下連結可看到部分畫作)
http://www.gallen-kallela.fi/akseli/1_tradition.html
http://www.vaasapages.com/Gallery/AkseliGallen-Kallela.htm

至於在芬蘭地區以外,最早在文學上的影響是美國詩人朗費羅的作品 (1855)。當然各位也看得出來,托爾金的作品中也有相似的片段。甚至我覺得,洛奈特成功地創造了芬蘭民族的創世神話,對於托爾金是一種很大的鼓勵。


從卡萊瓦拉問世以來,尤其在芬蘭,它成了民族覺醒的中心與象徵,它在芬蘭民族、芬蘭國家意識方面,影響深遠。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它才真正回歸學術,成為歷史語言學、考古學、民族人類學者以現代研究方式加以嚴格分析的對象。




IV. 卡萊瓦拉的研究

這一類的研究,首先必須從洛奈特的研究筆記中區分出原始的收集資料,以及洛奈特個人的編寫改寫。其次,原始的收集資料,也由於芬蘭民族遷徙、文化交流、年代層疊,而混雜了各個歷史年代的文化特點。

芬蘭人始祖來自烏拉山脈一帶,大約出現在西元前七千年前。這些始祖逐漸往西遷移,大約在西元前三千年左右到達現今的芬蘭與俄羅斯交界一帶,並且從水道持續與其他民族往來。目前的研究顯示,卡萊瓦拉裏面的神話與信仰,可看出中亞突厥民族、北亞其他游牧民族(突厥亦發源於北亞)、北歐日耳曼人的影響遺跡。



圖五:<勒明蓋寧的母親>,Akseli Gallen-Kallela, 1897



V. 卡萊瓦拉選段翻譯及故事簡述

第十五首,勒明蓋寧的母親在死國河邊尋找亡兒,以動物為比喻,很像是變身的薩滿:

她是一頭狼,在廣大沼澤中奔跑;她是一頭熊,在急流中泅泳。
她是一頭水獺,在水中漫遊;她是一隻野獾,走遍了鄉野。
她是一隻刺蝟,奔走在海岬岸邊:她是一隻野兔,沿著河岸穿行。
她把每一塊石頭翻了邊,每一根樹椿翻了面。
路邊的灌木都篩了個遍,落下的枝枒都踢成了一堆。


圖六:卡萊瓦拉錄音CD,錄音年代為1905-1967。照片中的樂器就是kantele琴。



第四十一首,三位主角第一次出發打算奪回寶物Sampo,出師不利,坐了船逃走。小船在急流底,卡在一頭巨大的狗魚背上。他們殺了魚,將大部分魚身拖進船裡,煮了當午餐。萬奈莫寧把大魚的顎骨當作支架,繫上馬尾毛,做成了世上第一把kantele琴。然而世上無人能夠彈出琴聲,只有在萬奈莫寧的指尖,流露出的琴聲感動了所有生物與精靈。所有人類無不感動流淚,連萬奈莫寧自己也不禁流下淚來,流進了海底。一只鳥兒為他找回了眼淚,淚水已經變成了淡藍色的珍珠。




圖七:<庫勒沃的詛咒>, Akseli Gallen-Kallela, 1899



第三十一到三十六首,講的是另一個人物Kullervo庫勒沃的故事。與全書其他人物及故事沒有太大關連。內容如下。

當庫勒沃還在母胎中的時候,他的叔父向他的父親發動了戰爭,全家人被殺,只剩下母親與他,後來母親也不知去向,庫勒沃在搖籃中就立志復仇。他在叔父家的身份類似於奴僕,但是不受命令、極其頑劣,因此叔父將他當奴隸賣給伊爾馬利寧。他在新主人家的情況相同,而且伊爾馬利寧的妻子經常為難他。

某一天,他趕著牲口出門放牧,休息時切開主婦給的麵包,麵包裡故意放的一塊石頭卻將他的刀子磕壞了,而這把小刀是他父親的唯一遺物。悲痛憤怒的庫勒沃向這一家下了詛咒,然後將牲口趕進森林去,將一群熊與狼趕了回來,念了咒語,將這些野獸化作母牛的形體。傍晚主婦進牛欄打算擠奶的時候,就被熊與狼吃了。

庫勒沃逃走了,在路上聽說自己的家人還活著,就尋了去,果然有父親、母親、以及弟妹(這一段很明顯與前段矛盾,但是詩歌來自許多不同來源,因而如此)。母親說,還有另一個女兒,出門採野莓的時候失了蹤影,從此沒回來。

庫勒沃與家人一起居住,不過做活兒總是使用蠻力,沒有什麼貢獻,於是父親要他代替自己出門去收租繳稅,增加歷練。回來的途中,他偶遇一位少女,並加以引誘,兩人在雪橇中過了一夜。然而緊接著兩人發現彼此是兄妹(姊弟),少女跳入附近的急流自盡。

庫勒沃哀痛地回到家中,向母親表示自己要自盡贖罪。母親勸他在森林中隱居,他不同意,決定向叔父報仇。


他來到叔父的領地,向上天祝禱,得到一口寶劍,於是殺了所有人,放火燒掉農莊與田地。當他回到家中,卻發現家人已死,只剩下一隻老狗。老狗陪伴著他走入森林,無意間來到當初他引誘妹妹的地點。庫勒沃抽出配劍,問它是否願意吃下罪惡的血肉。

古劍了解他的心思,答道:「為什麼我不該照自己的願望,吃下犯了過錯的肉,喝下罪孽的鮮血?畢竟我也曾品嚐過無辜之人的血肉。」於是庫勒沃立劍於地,投劍自殺。


圖八:<庫勒沃出征>, Akseli Gallen-Kallela, 1901



西貝流士的Kullervo交響詩組曲,第三曲是「庫勒沃與妹妹」,第五曲是「庫勒沃的死」,都用了卡萊瓦拉的詩句片段,作為獨唱及合唱的歌詞,以下譯出第五曲使用的片段,出自卡萊瓦拉第三十六首:

卡勒沃之子,庫勒沃,身邊跟著老狗,
沿著路徑,來到最茂密的野林。
他只往前走一段路,走了一小段,
他來到那片林地,心中知道正是在此地
自己引誘了那位少女,傷害了母親的血胤。
柔細的青草悲泣,美好的草地哀悼,
鮮嫩的香草悲泣,石南花叢哀悼
受到玷污的少女,被傷害的母親血胤。
再沒有新草發芽,再沒有鮮花開放,
再沒有任何新生命,在這罪惡的土地上,
在這裏他引誘了那位少女,傷害了母親的血胤。
卡勒沃之子,庫勒沃,抽出自己的長劍,
深深注視,反覆觀看,質問它,要求回答。
他問這柄劍,願不願
吃下犯錯的肉,喝下罪孽的血。
寶劍了解戰士的心思,明白他的願望,它答道:
「為什麼我不該照自己的意願,吃下犯了過錯的肉,喝下罪孽的血?
畢竟我也曾品嚐無辜之人的肉,喝過無罪之人的血。」
卡勒沃之子,庫勒沃,穿著藍色長褲的年輕人,
將劍柄插入地面,深深插入荒野,
將劍尖轉向自己的胸膛,刺進自己的心窩。
就這樣,他找到了自己的死亡,自己的終點。




參考書籍:

, Frances Peabody Magoun, Jr. 翻譯,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 Juha. Y. Pentikäinen著, Ritva Poom翻譯,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9.

台長: Sasha
人氣(3,816) | 回應(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電影、音樂與讀書 |
此分類下一篇:美迪婭的孩子們
此分類上一篇:Brideshead Revisited:拾夢記

Anary
故事都是有源頭的,只看作者編織巧妙如何。
其實有個東西我一直想要譯寫,
再找時間跟你說。
2008-06-21 20:14:33
獅子
好的 ^^
2008-06-21 22:36:29
TACIA
我想这个故事应该就是胡林的子女的原型吧?
2009-09-07 15:59:07
獅子
小考拉,抱歉我好幾天沒看到回應 ^^ 現在每天上來看兩眼,都光注意頁面左方的留言板記錄啦。

我覺得,這就像Anary說的,故事都是有源頭的,很多有名的故事情節往往流傳於廣大的地域與不同民族之間,差別只在於托爾金是有意識地用了這個細節,畢竟他是熟知Kaleva與芬蘭語的。
2009-09-11 14:17:3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