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0-18 20:53:16| 人氣27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電影筆記1017─反恐行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影片的開場往往就決了節奏與氣氛。

衛視的最新影集「反恐行動(The Grid)」一開場就讓觀眾聞到沙林毒氣的恐怖!

沙林毒氣是什麼?問問日本「奧姆真理教」創辦人麻原彰晃最清楚,他曾經於1995年3月20日在東京地鐵發動了沙林毒氣攻擊案,造成5500人受傷,12人死亡的驚人慘案。

常看電影台的觀眾對於「絕地任務」應該非常熟悉,電影中的叛軍就靠著致命的沙林毒氣才能佔領惡魔島威脅政府。

「反恐行動」的片名顧名思義非常清楚,就是反恐佈行動的幹員要去制伏恐怖份子。這群恐怖份子到底有多恐怖?一切文字或書面的指控,不如用沙林毒氣的外洩來說明一切。

影集一開場就是窩居倫敦的恐怖份子在公寓裡組裝沙林毒氣,一不小心,一點菸灰滴在沙林毒氣瓶罐的玻璃表面上,瞬間就融化了,氣體無色無味,你無法確知有多少毒氣外洩,但是鏡頭快速往外拉,現場恐怖份子驚慌四竄,有的走沒兩步就倒地,有的根本來不及反應……看完前五鐘的這段開場戲,你大概就很難拒絕這套全長六小時的「反恐行動」。

愛看反恐行動電影的影迷一定不會錯過「24」,基佛.蘇德蘭擔綱主演的這套迷你影集,每一季都以二十四小時的精準計算讓你看得寢食難安,衛視這次播出的「反恐行動」卻只有六小時,更精密的時間控制,更多層次的場景變換,更複雜的種族和性別對立,更矛盾的國族恩仇和官場鬥爭,這六個小時的觀影經驗,會讓你不知不覺地從黑夜邁進了黎明。

拿「24」和「反恐行動」來對比,雙線進行的敘事結構是最大的岐異。「24」純粹是特勤小組辦公室為基地,做單向的主觀敘事,你一直不清楚對手是誰?對手要什麼?「反恐行動」則是一開場就讓恐怖份子亮相,讓他們的「理念」直接脫口而出,雖然層次太簡單了些,編導又不時安排一些內部的騷動和反對聲音,以突顯血腥殺戮的「不正義」。但是至少我們在影集中看到了美國官員「承認」,他們犯了錯,並沒有在伊拉格找到「攻擊性的化學武器」,也看到了伊朗裔的美國女公民苦勸篤信回教兄長不要傻傻地為美國政府賣命,因為美國人並不信任他們,只想利用他們,但是他的回答卻是如果你不努力,你只會更被岐視,失去更多的隱私權。政治的無情與偏狹表露無遺,你很難相信美國影集也會這樣批判自己的國家。

在戲劇情感上,「24」沒有明確的時間點,「反恐行動」明顯是建構在911事件後的憤怒與復仇情緒(不只是美國人要雪恥,激進的回教徒也要復仇);「24」的妻子女兒全無緣由地扯了進來,「反恐行動」的男主角則是因為好友命喪雙子星大樓,急著要復仇,但是更大的矛盾卻來自好友遺孀深愛著他,復仇與愛情不可得兼時,你要如何取捨?

在戲劇焦點上,「24」只是美國特勤小組的內部鬥爭,「反恐行動」則是升格到CIA大戰國家安全會議,以及英美反恐小組的聯合鬥爭;更強烈的矛盾則在於雙方的情報首領竟然都是年輕女性,她們憑什麼領導反抗戰士來抵抗入侵強敵?性別上的女弱男強傳統成了本片角色的內心矛盾來源。

編劇更厲害的地方在於911事件的檢討報告中明顯指出情報系統的各自為政,發展到影集中時,就更加放大這層心結,美國內部有FBI、CIA和 NSC的三方拔河,再加上英國的MI5、MI6兩大特勤組織的掣肘與競爭,光是內鬥就夠讓人膽戰心驚了,更何況還有抱著必死決心的恐怖份子。英美國兩國情報員不過隔著一座大西洋,明明有共同的利益和仇敵,即使主管都已經面對面坐下來諮商了,彼此卻硬是防友更勝防敵,緊扣資訊機密,這種就怕對手搶了先機,搶了功勞的微妙心機,雖然夾雜著對女性的岐視心理(雙方主管都是女性),卻更讓爾虞我詐的情報鬥爭更有可看性。

近年來的美國影集格局明顯已經超越了中等水準的美國B級電影,「24」如此,「反恐行動」亦然,從電梯的手榴彈謀殺案到酒吧爆破案,從跟監到反跟監,從引蛇出洞的車庫槍殺案到追拿電腦歹徒的場景,每一場戲都是乾淨俐落直接進入高潮,絕對沒有台灣連續劇那種雙方持槍比了一小時,都還在說話說半天的歹戲拖棚現象。

「反恐行動」的攻擊焦點在於美國紐約地下鐵,理由很簡單,紐約是世界金融中心,紐約地鐵停駛,城市就停擺,世界金融也得喊停,世人才能停下來思考要用什麼樣的態度去思考回教徒的主張和訴求!但是這樣的主題,遇上了美國人,還是無可避免地要突顯恐怖份子為達目的,不惜以人命為芻狗,即何你是救人為業的醫生,一方面也得面臨醫藥資源失衡的世界現實,一方面還得眼睜睜看著無辜的人民在恐怖攻擊中浴火亡身。無可奈何,成為中東人的宿命,沒有人多予同情。

看到這裡,就不能不想起日本名作家村上春樹在沙林毒氣事件後寫下的「地下鐵事件」,他全力聆聽受害者和加害人的兩造心聲,寫出貼近更趨事實的真相,因而備受尊重。

可惜的是,「反恐行動」雖然偶而想要持平審視兩造觀點,但是基本心態還是以「受害者」立場,去指責「加害人」的恐怖行為,以高度戲劇化的敘事手法渲染「正邪對抗,邪不勝正」的人道公義,「洗腦」成份與「娛樂」效果兼具,畢竟它只是一部追求飆高收視率的電視影集。

台長: 藍色俄羅斯
人氣(27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