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6-27 12:42:01| 人氣2,05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Yasuhide Ito: Gloriosa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作曲家-伊藤康英】

當代管樂作曲家伊藤康英(いと やすひで)於西元1960年12月7日出生於日本靜岡縣濱淞市,幼年時即學習鋼琴,中學時學習作曲。「On the March」(1978年由TRN公司出版)是他高三時完成的處女作。1979年就讀東京美術音樂大學,主修作曲。伊藤康英在1980年獲得靜岡鋼琴音樂創作比賽首獎;1982年日本鋼琴音樂創作比賽季軍。1987年薩克斯風音樂創作比賽首獎。然而,直到1994年獲得日本管樂大師專業獎後,他的天份才受到各方肯定.。1987年他的作品「給管樂的抒情祭典」在他的親自指揮下於美國的ABA-JBA大會中舉行首演。

他的交響詩作品「榮耀頌」(Gloriosa, 1990)目前已經成為世界最常演奏的曲目之一。伊藤康英至今已譜寫超過五十首管樂作品,不只在日本轟動,在美國及歐洲國家也受到廣大歡迎。除了創作以外,也曾分別在1995年的濱淞及1997年奧地利舉行的世界管樂協會大會中演講,對於世界管樂發展有相當的影響。

除了音樂作曲外,伊藤康英也是位知名的作家及翻譯家。曾寫作「管樂鉅作與演出」一書,並翻譯Frank Erickson的管樂團編曲作品。近年來嘗試聲樂作品及歌曲的創作,伊藤康英也是日本管樂協會及BASJ(The Bandmasters Academic Society of Japan)的理事,負責日本管樂指導者協會和日本管樂及打擊樂協會的會務工作。

說到伊藤康英的創作風格,令人不禁想起當代的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あんどう ただあ)。伊藤康英之所以讓人聯想到安藤忠雄,是因為外國評論家曾經這樣的評語:「對西方而言,安藤是東方極簡禪味。對東方而言,安藤是西方光影。」

相差十幾歲的兩位大師,有著相同的特性-對技工有著高度要求。安藤忠雄善用的清水混泥土,需要高度的精準度才能做出完美無暇的幾何圖形,造就偉大的建築美學;伊藤康英則善用的配器則是要求演奏者節奏高度的精確度,以及對樂器完全的掌握能力,才能完美展現音樂的個性與音色。除此之外,還需要十分充裕的體力與適度的調配,才能在如此艱難的樂曲中安然渡過。而作品中融合東西方的元素,更是舉目共睹的特點。

§ 伊藤康英個人官方網站 §

日本語 http://www.itomusic.com/
English http://www.itomusic.com/index-e.html

【榮耀頌-起源】

西元1543年,西班牙傳教士S. Francisco deXavier(1506-1552)將基督教傳入日本,同時西方音樂也被帶進日本。但西元1613年在江戶時代持續前朝豐臣秀吉頒布禁教令之後,從此日本的基督教進入黑暗時期。西元1622年,長崎發生著名的「元和大殉教事件」(げんなのだいじゅんきょう)。長崎是外國文化最早登陸的地方,也是當時全日本最多基督徒所居住的地方。元和大殉教事件是位在長崎地區的多位西班牙傳教士、日本教徒以及朝鮮人被處以火刑和斬首等方式集體屠殺。被害者當中甚至包括了幾位基督徒的妻兒在內,全員共計五十五人。在這件事情之後,幕府更強化了對基督教的迫害與緝查。這次的殉教事件也是堪稱日本史上最著名的宗教迫害。

基督教被明文禁止之後,基督徒只能轉往地下,他們被稱作「隱藏的基督徒」(Hidden Christians)。他們試圖繼續傳播教義並且保存許多罕見稀少的歌曲。這些歌曲的旋律和歌詞如同被日本化後的葛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s)。譬如說,拉丁語的「Gloriosa」(榮耀頌)就被翻譯成「Gururiyoza」(ぐるりよざ,註1)。原本的旋律和作品在經過日本化的消化與吸收後,產生微妙有趣的差異,誘使伊藤康英寫下解開這道謎題的作品。

【榮耀頌-經過】

這首曲子是1989年4月,由岩下章二以及海上自衛隊佐世保管樂團委託創作。隔年2月16日首演,由在岩下章二隊長指揮該團以及龍笛演奏家岩龜裕子擔任獨奏。岩下章二也是「給管樂的抒情祭典」(1987)的委託者,曾對伊藤康英表示,希望能創作出以「長崎」為主題的曲子,交響詩Gloriosa就此誕生。

伊藤康英親自在首演的節目單上撰寫以下說明:

『雖說本曲是以佐世保和長崎的民謠素材做出的曲子,但自己卻沒拜訪過長崎的街道。長崎這塊土地自古即接受大陸文化(指中國),也是基督教最初紮根之地(並不像一般認為的是從明治初期才開始)。隨著我對它的興趣與日俱增,一直到最後創造出這種隨意混合中西音樂風格的作品,令我有一種「長崎雜燴」的感覺。』

創作的過程中,伊藤康英曾想過以《隱藏的基督徒》為主題寫出管樂曲。只是,在譜曲時逐漸了解,這時代的音樂也有許多有趣的地方。當時西洋音樂隨著宗教傳入的緣故,即使當時的大眾傳播仍不發達,在禁教令頒布之前,仍流傳了近百年的時間,應該有許多人都對它們印象深刻。更有趣的是,與豐臣秀吉同時期的織田信長似乎也曾留下喜愛西洋音樂的紀錄。

雖說是西方音樂,傳進來的各種音樂卻不是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出生之後的古典音樂,而是成為後來古典音樂基礎的葛利果聖歌。西方人在單旋律上加入新的聲部,發展出之後的複聲音樂。另一方面,日本隱藏的基督徒拼死也要守護這種音樂時,不知不覺在其中加入日本式的音樂裝飾,並刻意改變其中的言語。結果,創造出與葛利果聖歌似像非像的音樂。這些樂曲一直到流傳至今。因此,第一樂章開頭使用的標題就是照著拉丁文直接音譯過來的日文。

ぐるりよざ、どーみの
いきせんさ、すんでら、しーでら
きてや、きやんべ、ぐるーりで
らだすて、さーくら、をーべり

O gloriosa Domina,
excelsa super sidera,
qui te creavit provide,
Lactasti sacro ubere.

噢!榮耀尊貴的女士阿,
在那璀璨星空之上,
汝以神聖的胸懷餵養,
汝之造物主,至高的上帝。

長年研究隱藏基督徒的掲川達夫曾提出,這些聖歌似乎來自西班牙、葡萄牙一帶流傳的讚歌的此等說法。從音樂中似乎也可以聽到,當初那些基督徒抱著必死之心守護信仰的吶喊。就是它們的吶喊,激起伊藤康英創做這首曲子的動機。然而,他也同時察覺到存在於日本和西方音樂之間的不同點,以及不可思議的共通處。思考著如何使用西洋的樂器和西方的曲式表現出日本的感覺,這對伊藤康英來說,可真是非常有趣的事。
【榮耀頌-編制】

在音樂之友社出版的總譜當中,伊藤康英說明了編制上的建議。除了豎笛需要三個聲部各三個人、上低音號(Euphonium)和低音號(Tuba)各兩個人以及打擊需要四個人以外,其他每個樂器的各個聲部均只需要一個人。換句話說,三十八人即可演出。但仍建議每個聲部要有兩個人以上為佳。無論如何,聲部的平衡需小心控制得當。

另外在第二樂章出現的特殊樂器-龍笛(Ryuteki),是日本雅樂(ががく)中特有的樂器,全長約十六至十七英吋。龍笛的音域近似短笛(Piccolo),因此樂團當中若無龍笛這項樂器也可使用短笛代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短笛與龍笛仍舊有些許差別,如龍笛可以吹出些許微分音(microtones)。
在打擊樂器方面有兩點需要注意。第一,在第二樂章的開頭需用低音大提琴的弓摩擦電音琴鍵盤(vibraphone)的邊緣。第二,在第二章結尾出現的魚版(Gyoban)是一種外型有著魚形的木板,以木質的鎚子敲打。但實際演出的時候可以硬質的木板代替即可。
【榮耀頌-剖析】

榮耀頌是一首由三個樂章所組成的交響詩(Symphonic Poem)。所謂的交響詩是十九世紀時匈牙利鋼琴兼作曲家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所提出來的作曲形式。有別於以往交響曲著重在動機上的變化與發展,交響詩著重於音樂當中的敘事性。也無怪乎十八世紀末的德國音樂巨擘同時也以創作交響詩聞名的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可以自豪地對朋友說:「從現在開始所有你拿起盤子和叉子從那裡走到這裡的每個動作,我都可以用音樂描繪出來。」瞧!這一語道盡了交響詩所獨具的特性。

榮耀頌三個樂章都有附帶標題,第一樂章是「祈り」(Oratio)就是所謂的「祈禱」;第二樂章是「唄」(Cantus)也就是「歌唱」;第三樂章「祭り」(Dies Festus)則是「祭典」。

第一樂章「祈禱」,是一首古老莊嚴的「夏康舞曲」(Chaconne),以當時傳入日本的葛利果聖歌做為變奏主題。而這裡使用的夏康舞曲,不禁令人想起現代管樂始祖霍爾斯特(Gustav Holst, 1874-1934)第一組曲當中的第一樂章,同樣也是用夏康舞曲作為變奏。主題(D、A、G三個音)是由鐵琴和鋼片琴以緩慢且寧靜的方式呈現出整首曲子的開端,如同精采的說書人講述一段遙遠古老故事時所特有的口吻,緩慢、寧靜但獨具吸引力。之後以古老的西班牙舞曲「夏康舞曲」做吟唱主題的變奏。由男聲(註2)和上低音號以渾厚的音色吟唱出貫穿整首交響詩的葛利果聖歌,亦是本樂章的第一變奏。

在這個樂章當中,伊藤康英描寫基督教傳入日本時,與當地文化之間發生的衝突與摩擦。因此會聽到許多帶有強烈色彩性格的和聲與節奏,象徵著基督教初傳入日本時所受到的抵抗。譬如說會在第八段變奏聽到木管和木琴以飛快的速度演奏華麗繁複的快速音群,而第十一段變奏當中拍子的改變更令人感到神經緊張。

主題變奏之後,如夢似幻的主題突然由雙簧管和木管吹奏出來。經過發展之後,又陸續被之前強烈色彩和鮮明的個性主題所節奏截短後的動機打斷,繼續回到如同爭辯般的主題變奏。最後在木管急停直下的長音之後,本樂章開頭的鐵琴與鋼片琴緩慢且寧靜的主題再現作為本樂章的結尾。

第二樂章「歌唱」,是隱藏的基督徒所吟唱的「聖皇之歌」(Song of Saint Juan)。在這個樂章當中,伊藤康英使用了一種日本特有的傳統樂器「龍笛」。龍笛悠揚滄桑的笛聲訴說著一段悲悽的故事,在一長串哀戚與悲慟之後,法國號等銅管樂器以悲壯的姿態下持續發展,龍笛和這悲壯的情緒之間有許多互動為曲子所要描述的故事加入了更栩栩如生的效果,彷彿這訴說的故事歷歷如昨。末尾回到龍笛獨奏的悠揚聲中,以魚板(Gyoban)作為本樂章最後的結束。

第三樂章「祭典」則是以日本傳統民謠「長崎ぶらぶら節」作為基礎進行變化。帶有強烈的祭典色彩是這個樂章最大的特色,其中「鼓」是這裡的主角。在這個樂章當中,開頭的樂團齊奏以弱起拍的方式進入,節奏個性鮮明且具有十分活潑的性格。銜接齊奏的是如雷鳴般響徹雲霄且帶有宣示意味的定音鼓。由定音鼓、中音鼓(tom-tom)和大鼓的漸強為樂曲帶來第二波的高潮。

本樂章的主題由長號為首的低音銅管首度呈現。在這裡聽到的主題「長崎ぶらぶら節」,將會不斷地以各種形式透過精彩的配器手法和節奏變化呈現。第二次以木管和法國號為主呈現相同的主題但是卻有不同的變化,音響色彩和節奏上也較第一次更為豐富與多變。在能量與高潮的累積之後,突然接續到長笛以聖詠的情緒吹奏出第一樂章夏康舞曲的主題,經過發展之後小號與長號的四重奏吹出第一樂章中間如夢似幻的主題是本樂章最令人注目的獨奏樂段。接下來壯烈悲情的情緒,似乎在訴說著基督教與日本當地文化在融合的過程當中所受到的阻撓與障礙。

樂曲到此告一段落之後,又回到本樂章開頭由長號帶來的主題,不過令人最感到熱血沸騰也是最困難的樂段,是接下來由薩克斯風和豎笛領軍帶來的賦格(Fuge)。在這裡伊藤康英將巴洛克時代最盛行的作曲方式,融入日本的傳統民謠當中,加上他自己獨特的創作手法,讓合奏的困難度更高,但同時也帶來十分繁複華麗的效果,就聽覺上來說是十分過癮的享受。曲末,第一樂章葛利果聖歌的主題以壯麗的姿態呈現再現,彷彿宣示基督教與日本文化完美的結合後產生的新文化力量,最後以勝利的姿態走向璀璨的未來。在這裡的讚美歌(對演奏者來說是極大的考驗),伊藤康英本人的解釋是:「眾多受難的基督徒最後終於獲得勝利(或者是說,獲得救贖)」。不過在日本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這段讚美歌如同蕭士塔高維契(Dmitry Shostakovich, 1906-1975)第五號交響曲末樂章「被強迫的喜悅」(註3)。

【註解】

註1 日本語發音沒有捲舌音,因此所有的r變成了日本語之後會變成l。

註2 伊藤康英在總譜上,特別註明盡量以男聲吟唱為主。主要的原因是在中世紀時,女性是不准進入教會吟唱詩歌的,因此當時的葛利果聖歌均以男聲所演唱,高音的部份也以男童聲代替女聲。

註3 這首交響曲是俄羅斯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契最著名的交響曲,第四樂章雖然是舉國歡騰的進行曲,但卻在歡樂當中透露出被強迫的無奈。似乎像是有人拿著鞭子打著人們,對著人們吶喊著:「快樂!笑!你的工作是快樂,給我大聲地笑!」

台長: 小V
人氣(2,05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音樂音悅 |
此分類下一篇:賀格納/貝姆【莫札特法國號協奏曲】
此分類上一篇:巴夏【蕭士塔高維契:室內樂交響曲】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