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3-24 17:39:30| 人氣73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評詩人王柏霜的《不雨之秋》(1)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生命中最為熱烈地流動著的血液(1)
      評詩人王柏霜的《不雨之秋》


  1. 從憂鬱中走向明朗

  啊,我已經很久沒有被詩真正感動過了,儘管我也一直沒有間斷抒寫心中的喜怒哀樂──那是想感動別人的孤獨的步履。當我在入夜喝了一點啤酒之後,一個人匆匆地默誦詩人王柏霜兄的新作《美好時光》,我不知不覺為之動容。收入詩集《不雨之秋》的這首篇幅較長的《美好時光》,其實所抒發的情緒不太美好:他努力在破裂的土地上,找尋著往昔的記憶痕跡,留下了滿是傷痛的幽鳴和嘆喟。眼下的他,和我二十多年前在廈門大學見到的「校園詩人」,外觀上變化不大(除了多些滄桑),但他已從憂鬱中走向明朗,從沉思中走向悲壯。現實能使人變得現實,理想卻不一定使人變得浪漫。今天看到柏霜心目中的「美好時光」,我忽然想起自己的青春年華,也正一片一片飄落在那一塊曾經繁豔的土地。對詩的苦苦追求,要比苦苦追求生活中的愛更叫人顛沛流離。他最近由香港中國理想出版社推出的詩集《不雨之秋》,也孕育了二十年,正如我的第一本詩集《渴望夏季雨》──遲到十五個春秋的陣雨──終於傾盆而下。我渴望的是夏季之雨,他卻獨鍾不雨的涼秋,意念和境界固然不盡相同,可結果大抵一樣。所以,我的詩心,我的腦海,才會如此瘋狂地起伏。
  七十九首詩分成六輯,跨越大約二十二個年頭,應是作者苦心收編的力作。不雨,乃詩人的個性化感覺而已,秋天本來也不會有太多的雨水,然而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為何在詩人的筆下變得如此淒迷?
  他這樣告訴讀者:「許多痛苦的靈魂走在不雨之秋的黃土迷眼的路上,欲哭無淚。
  「秋,收穫一切。
  不雨之秋,毀滅了一切。」(序言)
  好在他並沒有完全失望,這才是《不雨之秋》的弦外之音:「當這一個漫長的不雨之秋結束時,冬天則近了,春天也就近了。」(序言)
  這就是不枉我讀的理由。感悟與感動,屬於詩人與讀者的兩個有別卻有關的審美範疇。
  說到憂鬱,在古今中外,都是詩人的絕佳創作源泉和抒情言誌的通用材料。柏霜詩中流露的憂鬱情結,有相當部分應是他將生活中的多愁善感的性格的詩化。我同時還發現,有時候他的詩也屬於「無病呻吟」──進入詩歌創作境界的間接感觸和情感對應,寫自己(的生活感受),但不拘限於自己(的審美知覺)。早期柏霜的詩較多的便是信手拈來表現青春的憂鬱美。不妨一讀收在詩集中最早(1985.1.16)的一首詩《晚禱》:「……灰色的背影彼此疊印/在落滿夕照的曠野/一再嚮往的心/隨著暮時的鐘鳴/回歸到囑咐過的等待/以致 夜/才不顯得那麼漫長……」。此中唱出的青春哀怨,是多麼叫人癡迷!
  至於經歷了十幾二十年之後,柏霜的個性因人情世故、世事滄桑而變得成熟開朗,生活積澱更深厚,審美感受更豐富多采。因此,他的詩找到了明朗的審美基調,過往悲苦的生命思索,升華為對人生的悲壯詠嘆,此為詩人「修成正果」後的必然情感迸發。難怪他會作如此感慨:「此刻,我倍感乾燥,我聽得見我頭髮節節變白的聲音」;「走在這個不雨之秋的深處,我將背影留給了夕陽」。(序言)
  對照詩集最新(2005.06.28)的一首詩《流年》結束段,隱約可感受到那顆久經滄桑的心,已然撥開塵世的迷霧,令人豁然開朗:「想到/也許一生都在流年之中/流轉/利與不利盡在心中交集/想到也許該對那個流浪的人/唱出那首無字歌/雖然無字/但他一定懂」。

  

  

台長: 一片汪洋
人氣(73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