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10-06 18:21:24| 人氣52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亞太地區僵直性脊椎炎之生活衝擊報告出爐 台灣病患病識感高但偏重止痛!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亞太地區僵直性脊椎炎之生活衝擊報告出爐 台灣病患病識感高但偏重止痛!
僵直性脊椎炎有痛、不痛都得治療  重點是:控制發炎、預防骨骼破壞及減少併發症
【2015/10/06 台北訊】 中華民國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公布2014年亞太僵直性脊椎炎生活衝擊調查結果,發現台灣AS病患病識感高,多數病患都有就醫以及使用處方藥物,但仍有不少病患併用成藥 。就有病友承認,為緩解疼痛,除了醫師開立的藥物之外,他還會習慣飲用含止痛成分的感冒糖漿,醫師表示,就有病友因此終身洗腎。調查結果突顯了台灣AS病患的疼痛沒有好好被解決,且缺乏正確持續治療的觀念。
台中榮民總醫院免疫風濕科醫師暨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陳得源理事長指出,僵直性脊椎炎是免疫反應引起之發炎疾病,起因為體內產生過多發炎分子如TNF-α(腫瘤壞死因子),造成慢性發炎、產生持續疼痛,接著衍生情緒、睡眠、姿勢、生活品質 等問題。主要治療目標為抑制發炎,減少未來發生脊椎的傷害、及減少併發症。疼痛控制只是疾病治療的一部份 。
這樣的治療策略也呼應目前健保給付的規範,經過使用兩種以上的口服消炎止痛藥充分治療,但療效不彰且發炎指數仍高,可申請健保給付生物製劑 ,由於生物製劑直接作用在免疫系統,可中和病患體內過多的TNF-α ,在NSAID治療效果不佳病患身上,研究證實可以有良好的抗發炎、緩解疼痛 、減少脊椎沾黏狀況5提升生活品質 、甚至減少共病發生 。
跨國調查顯示 台灣僵直性脊椎炎病患偏重「止痛」
中華民國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今天公布「亞太地區僵直性脊椎炎生活影響調查報告」,該調查分析台灣、澳洲、中國、香港、韓國、新加坡、越南等七國共287名病患現況,協會理事長高正說明,雖然台灣僅有55名僵直性脊椎炎病患接受訪問,但卻可看到一些成績以及問題的縮影。調查發現:
確診時間快、病患有病識感:超過六成(62%)的受訪者是在一年內就確診,且有超過七成(75%)的受訪者在30歲前就有聽過僵直性脊椎炎這個疾病。多數的病患(44%)選擇在骨科治療,而知道僵直性脊椎炎為免疫疾病,在免疫風濕科治療的病患僅佔兩成(22%)。
疾病衝擊病患:超過七成(75%)的病患半夜會因為疼痛中斷睡眠醒來。且有超過八成(82%)自覺身體姿勢已受影響,脊椎已有僵硬的變化,這比七國平均值僅為約五成(49%)高出許多。
治療不積極、且不持續:完全按照醫師處方治療的病患只有不到五成(45%)、有三成(33%)的病患除了處方用藥之外還自行合併成藥。更令人憂心的是,有超過六成(63%)的病患,服用醫師處方藥物的時間,不到一個月。醫師處方的藥物,願意持續使用超過五個月以上者,僅有兩成,比起七國平均有超過三成(34%)要低許多。
協會理事長高正補充,多年前僵直性脊椎炎知名度低,加上大家對於免疫風濕科不是很瞭解,許多協會內的老病友花上好幾年、甚至三十年才能夠確診。病友楊先生年輕時開始晨僵下背痛,找不到原因身高從171公分縮水了22公分,長期下來脖子僵硬到無法轉頭。但在醫療衛教推廣下,近幾年大眾不再對於僵直性脊椎炎陌生,確診時間也縮短,對病友是一大福音。
而這個疾病,最困擾、影響病患作息的就是疼痛。但許多病患擔心長期用藥會引起副作用,治療走走停停,受不了時便加碼成藥,回到診間時又不敢與醫師溝通真實狀況,導致醫師無法協助病患調整藥物。像是協會前理事長謝先生,就醫疼痛獲得減緩後,就停止西醫治療,結果一度必須依靠輪椅才能行動。所幸目前透過定期回診、接受生物製劑的治療,病情才獲控制,生活品質大為改善。
疏忽治療 代價大
僵直性脊椎炎目前尚無根治之道,但能透過物理治療、手術、藥物、或者是生物製劑等適當治療來延緩疾病的病程,讓病患享有良好生活品質2 4。陳得源醫師說,透過及早診斷、及早接受正規的治療,病患的身體功能有機會不受疾病的影響,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若未獲得適當治療,持續發炎的結果不僅是疼痛,所造成的骨骼破壞也可能遍及全身、共病機率也大幅增高,如虹彩炎、感染性腸道疾病、骨鬆、以及心血管疾病等風險。
協會的幹部阮先生就是典型個案,一開始關節疼痛,至骨科就診,當時醫師並未找出真正病因,只給了止痛藥,但病情並未獲得控制,脊椎沾黏僵硬讓他5年跨不出家門,只能靠兩支枴杖慢慢走動,上廁所時腳也無法抬起,有時尿急還沒走到廁所就忍不住流出。長期發炎造成的影響,包括髖關節的破壞,因而動了7、8次的手術,最嚴重時長短腳還相差4公分。
至於病友擔心消炎止痛藥的傷害而不願意持續配合用藥,陳得源醫師說明,抑制發炎才能夠減少未來發生脊椎的傷害。若病患不當用藥,例如除了處方藥還自行加碼止痛成藥,若不慎劑量倍增時,有可能影響肝腎、心臟、腸胃等功能    。只要藥物是在醫師的監督下使用,藥物對於身體產生的影響會受到監控。陳得源醫師表示免疫風濕科醫師除了治療疾病本身,還須顧慮因病產生的共病問題,在治療武器上也有完整的使用經驗以及選項,鼓勵病患應與醫師討論疼痛狀況,讓醫師適時調整用藥。
健保有條件給付生物製劑 助病患控制發炎 延緩病程
台灣的僵直性脊椎炎的病患,大多數僅使用一種非類固醇抗炎類藥物,但醫師手上還有許多治療的武器,當傳統的藥物治療效果不彰、病患的發炎指數仍持續偏高的話,健保也有給付生物製劑。目前台灣有三種不同施打頻率的生物製劑可供選擇,當病患活動性疾病持續四週以上、兩種非類固醇抗炎類藥物充分治療後仍未達預期療效,醫師就能申請生物製劑3。
以新型的一個月一劑的生物製劑追蹤五年研究報告為例,藥物可以持續提供療效,改善症狀,改善病患的功能及活動力、幫助病患盡早返回職場、長期使用安全性佳 。且對某些高危險族群而言,適時的從NSAID藥物轉換至生物製劑,可避免長期使用止痛藥造成的腸胃與肝腎負擔,但仍需注意其副作用 。
由於台灣健保對於生物製劑的給付條件較為嚴苛,需同時兩項發炎指數(ESR,CRP)都到達標準才能合乎標準。高正理事長說明許多病患都已經痛到受不了,常常發炎指數卻沒辦法兩個同時達到標準。而學會也持續爭取,放寬生物製劑給付條件,希望改為兩項發炎指數其中一項達標就可申請健保,跟國際治療指引更為接軌。
陳得源醫師呼籲,僵直性脊椎炎病患應該打破「為了止痛而治療」的錯誤迷思,即使不痛,也應持續接受正規治療,控制好發炎,若對藥物有疑慮,應主動與醫師討論。協會高正理事長也鼓勵病友,多參與協會的活動,讓病患來鼓勵病患,以放鬆、正面的心情來面對疾病。 
(以上文字及圖片由異像醫藥提供)
 
僵直性脊椎炎有痛、不痛都得治療  
重點是:控制發炎、預防骨骼破壞及減少併發症


【2015/10/06 台北訊】 中華民國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公布2014年亞太僵直性脊椎炎生活衝擊調查結果,發現台灣AS病患病識感高,多數病患都有就醫以及使用處方藥物,但仍有不少病患併用成藥 。就有病友承認,為緩解疼痛,除了醫師開立的藥物之外,他還會習慣飲用含止痛成分的感冒糖漿,醫師表示,就有病友因此終身洗腎。調查結果突顯了台灣AS病患的疼痛沒有好好被解決,且缺乏正確持續治療的觀念。

台中榮民總醫院免疫風濕科醫師暨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陳得源理事長指出,僵直性脊椎炎是免疫反應引起之發炎疾病,起因為體內產生過多發炎分子如TNF-α(腫瘤壞死因子),造成慢性發炎、產生持續疼痛,接著衍生情緒、睡眠、姿勢、生活品質 等問題。主要治療目標為抑制發炎,減少未來發生脊椎的傷害、及減少併發症。疼痛控制只是疾病治療的一部份 。

這樣的治療策略也呼應目前健保給付的規範,經過使用兩種以上的口服消炎止痛藥充分治療,但療效不彰且發炎指數仍高,可申請健保給付生物製劑 ,由於生物製劑直接作用在免疫系統,可中和病患體內過多的TNF-α ,在NSAID治療效果不佳病患身上,研究證實可以有良好的抗發炎、緩解疼痛 、減少脊椎沾黏狀況5提升生活品質 、甚至減少共病發生 。

跨國調查顯示 台灣僵直性脊椎炎病患偏重「止痛」
中華民國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今天公布「亞太地區僵直性脊椎炎生活影響調查報告」,該調查分析台灣、澳洲、中國、香港、韓國、新加坡、越南等七國共287名病患現況,協會理事長高正說明,雖然台灣僅有55名僵直性脊椎炎病患接受訪問,但卻可看到一些成績以及問題的縮影。

調查發現:
*  確診時間快、病患有病識感:超過六成(62%)的受訪者是在一年內就確診,且有超過七成(75%)的受訪者在30歲前就有聽過僵直性脊椎炎這個疾病。多數的病患(44%)選擇在骨科治療,而知道僵直性脊椎炎為免疫疾病,在免疫風濕科治療的病患僅佔兩成(22%)。
*  疾病衝擊病患:超過七成(75%)的病患半夜會因為疼痛中斷睡眠醒來。且有超過八成(82%)自覺身體姿勢已受影響,脊椎已有僵硬的變化,這比七國平均值僅為約五成(49%)高出許多。
*  治療不積極、且不持續:完全按照醫師處方治療的病患只有不到五成(45%)、有三成(33%)的病患除了處方用藥之外還自行合併成藥。更令人憂心的是,有超過六成(63%)的病患,服用醫師處方藥物的時間,不到一個月。醫師處方的藥物,願意持續使用超過五個月以上者,僅有兩成,比起七國平均有超過三成(34%)要低許多。

協會理事長高正補充,多年前僵直性脊椎炎知名度低,加上大家對於免疫風濕科不是很瞭解,許多協會內的老病友花上好幾年、甚至三十年才能夠確診。病友楊先生年輕時開始晨僵下背痛,找不到原因身高從171公分縮水了22公分,長期下來脖子僵硬到無法轉頭。但在醫療衛教推廣下,近幾年大眾不再對於僵直性脊椎炎陌生,確診時間也縮短,對病友是一大福音。

而這個疾病,最困擾、影響病患作息的就是疼痛。但許多病患擔心長期用藥會引起副作用,治療走走停停,受不了時便加碼成藥,回到診間時又不敢與醫師溝通真實狀況,導致醫師無法協助病患調整藥物。像是協會前理事長謝先生,就醫疼痛獲得減緩後,就停止西醫治療,結果一度必須依靠輪椅才能行動。所幸目前透過定期回診、接受生物製劑的治療,病情才獲控制,生活品質大為改善。

疏忽治療 代價大
僵直性脊椎炎目前尚無根治之道,但能透過物理治療、手術、藥物、或者是生物製劑等適當治療來延緩疾病的病程,讓病患享有良好生活品質2 4。陳得源醫師說,透過及早診斷、及早接受正規的治療,病患的身體功能有機會不受疾病的影響,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若未獲得適當治療,持續發炎的結果不僅是疼痛,所造成的骨骼破壞也可能遍及全身、共病機率也大幅增高,如虹彩炎、感染性腸道疾病、骨鬆、以及心血管疾病等風險。

協會的幹部阮先生就是典型個案,一開始關節疼痛,至骨科就診,當時醫師並未找出真正病因,只給了止痛藥,但病情並未獲得控制,脊椎沾黏僵硬讓他5年跨不出家門,只能靠兩支枴杖慢慢走動,上廁所時腳也無法抬起,有時尿急還沒走到廁所就忍不住流出。長期發炎造成的影響,包括髖關節的破壞,因而動了7、8次的手術,最嚴重時長短腳還相差4公分。

至於病友擔心消炎止痛藥的傷害而不願意持續配合用藥,陳得源醫師說明,抑制發炎才能夠減少未來發生脊椎的傷害。若病患不當用藥,例如除了處方藥還自行加碼止痛成藥,若不慎劑量倍增時,有可能影響肝腎、心臟、腸胃等功能。只要藥物是在醫師的監督下使用,藥物對於身體產生的影響會受到監控。陳得源醫師表示免疫風濕科醫師除了治療疾病本身,還須顧慮因病產生的共病問題,在治療武器上也有完整的使用經驗以及選項,鼓勵病患應與醫師討論疼痛狀況,讓醫師適時調整用藥。

健保有條件給付生物製劑 助病患控制發炎 延緩病程
台灣的僵直性脊椎炎的病患,大多數僅使用一種非類固醇抗炎類藥物,但醫師手上還有許多治療的武器,當傳統的藥物治療效果不彰、病患的發炎指數仍持續偏高的話,健保也有給付生物製劑。目前台灣有三種不同施打頻率的生物製劑可供選擇,當病患活動性疾病持續四週以上、兩種非類固醇抗炎類藥物充分治療後仍未達預期療效,醫師就能申請生物製劑3。
以新型的一個月一劑的生物製劑追蹤五年研究報告為例,藥物可以持續提供療效,改善症狀,改善病患的功能及活動力、幫助病患盡早返回職場、長期使用安全性佳 。且對某些高危險族群而言,適時的從NSAID藥物轉換至生物製劑,可避免長期使用止痛藥造成的腸胃與肝腎負擔,但仍需注意其副作用 。

由於台灣健保對於生物製劑的給付條件較為嚴苛,需同時兩項發炎指數(ESR,CRP)都到達標準才能合乎標準。高正理事長說明許多病患都已經痛到受不了,常常發炎指數卻沒辦法兩個同時達到標準。而學會也持續爭取,放寬生物製劑給付條件,希望改為兩項發炎指數其中一項達標就可申請健保,跟國際治療指引更為接軌。

陳得源醫師呼籲,僵直性脊椎炎病患應該打破「為了止痛而治療」的錯誤迷思,即使不痛,也應持續接受正規治療,控制好發炎,若對藥物有疑慮,應主動與醫師討論。協會高正理事長也鼓勵病友,多參與協會的活動,讓病患來鼓勵病患,以放鬆、正面的心情來面對疾病。 (以上文字及圖片由異像醫藥提供) 



左起協會病友阮先生 楊先生
風濕病醫學會陳理事長
僵直性脊椎炎協會高正理事長
病友謝先生。

台長: 嵐天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