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6-27 20:27:21| 人氣26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放屎糊蚊帳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放屎糊蚊帳

 

心心回向——善根回向西方,還是回向六道?

 

本來經上是告訴我們,有善根要以自己的善根回向極樂,這是由小水泡回轉向大海。

而搞錯方向的人,把念佛這麼大的善根、大福德,竟然只縮減到只用來裝飾我相而已,這等於是把『回小向大』的迥向變成了反方向——『回大向小』。

寧願抓緊小水泡而拋棄整個大海,這麼倒楣,還洋洋得意,這就像把金剛鑽拿來換一顆小糖吃。

這就是不瞭解念佛的價值和功用,也不瞭解回向的意思,所以念佛、作功德都作了反方向的回向,回向到倒楣的地方。

用念佛來祈求人天福報,希望我的成就高人一等這樣的人,其實是用念佛來迥向要入到六道輪回呀,根本不是回向西方!

要注意,回向並不是迥向文念一念,才算是回向。

在《無量壽經》上講『心心回向』,每一個起心動念都算是迥向,我們的起心動念到底是向哪一個方向去呢?

起心動念的方向,才是真正的回向。

真正迥向西方的人,大福報都會有了,還怕沒有小福報嗎?

AVVT(阿惟越致)這麼高的學位都有了,還怕沒有世間小小的學位、小小的地位嗎?

真正迥向西方的人,不會想求娑婆世界的任何事,甚至任何的成就,包括自己修行的成就,或是自己度眾生的成就。

 

念佛或是種任何善根、修任何功德,都是只為了要往生西方成佛,這就是善根回向西方。

如果念佛,但是心裡還想追求自己念佛的成就感,那還是迥向六道。

 

念佛就念佛,老實念佛,一個字一個字念清楚,聽清楚,本來就是『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何必另外再求什麼成就、什麼功德呢?

 

業障與功德如同冰和水

 

因為童子引述了『業障與功德如同冰與水』來講這個問題,末學就做一些補充。

從本體上來說,冰和水是一體的,一樣的H20

可是事相上,冰和水有完全不同的形相和作用。

冰是互相格格不入,又很局限的,而水是隨方就圓,自在得多。

它們雖然體是一樣的,可以說是一體,可是卻又不一樣哦,大家也不能忽略它的不一樣,更不能忽略冰所以能變成水的重要因緣。

 

冰和水差在哪裡呢?

冰要如何才能變成水呢?

冰要溫度提升,要加熱,要加上熱能的條件才能變成水哦。

我們的業障要能夠化成水,靠自力發熱就很難哦。假如加上阿彌陀佛無量光的熱能,就能很快速。

所以業障與功德雖然是如同冰與水,可是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的熱能,其實冰還是冰,又硬又冷,根本就沒有緣變成水呀。

冰能夠變成水,可以說它那又冷又硬,又格格不入的障礙,都被佛的光熱給背走了,成為柔軟的八功德水。

請問大家,『冰那格格不入的業障,被佛的光熱背走了』,這樣可以嗎?我們凡夫的業障,經由『念佛』而被佛背走了,也是如此。

業障的冰可以變成有多功能的八功德水。

冰融解了以後,千萬不要說:並不是阿彌陀佛光熱的關系呀!

 

共命之鳥——一身兩頭,識別報同

 

一位童子說:『其實,業障到底是阿彌陀佛把你背走,還是你自己背走?因為到時候念念相應念念佛,你就是阿彌陀佛啦。

師父在畫佛因緣說:跟阿彌陀佛是共命之鳥!

對啊!我們其實跟阿彌陀佛是共命之鳥,那你還要擔心是阿彌陀佛把你背走,還是你自己把自己背走嗎?

因為都是一體的嘛,『因心成體,體即法界嘛!。』

 

謝謝這位童子把『共命之鳥』這道理看進去了。但是講這『共命之鳥』卻只講了一半,末學再補充另外一半。

『共命之鳥』有個典故,『共命之鳥』雖然是共一個身體,可是要注意它是兩個頭哦,而且這兩個頭想法還不一樣呢!

一個頭是要吃香果,香的水果,它想要貢獻香氣;

另一個頭卻特別愛吃毒果,想要毒死對方,甚至趁著另一個頭睡著的時候,就去偷吃毒果。

結果會怎麼樣呢?這留給大家自由推理,自由想像吧!

 

所以請注意蕅益大師說『共命之鳥』的時候,用了幾個字,也就是:『一身兩頭,識別報同。』

這是說它一個身體可是兩個頭,報身雖然相同,心識卻是有差別的。心識不一樣,而有共同一個身體,這表示我們和佛,理論上雖然是一體的,用心可不一樣。

佛用的是『真心』,我們用的是『妄識』,

『妄』就是『虛妄』的『妄』。佛用真心,我們用妄識,雖然是一體,其實程度還是差很遠。

佛已經轉識成智了,我們還是用情識,並不是用理智,程度還是差很遠。

我們學了佛法,嘴裹雖然常常說:『我就是阿彌陀佛喲!是一體的。』事實上心裡所認為的我還是這個小我,小水泡,還是滿腦子都是吃毒素,吃毒果的念頭,還是『共命之鳥』那個愛吃毒果的頭。

所以最好還是仰仗吃香果那個頭,來養育我們的法身慧命,以免愛吃毒果的頭又去吃得中毒,這叫作『仗佛慈力。』

 

師父指正一位童子的看法——因心成體,體即法界

 

一位童子說:『第一點:其實業力、業障就是我們隨心所現,那我們臨終已經念到『因心成體,體即法界』,你的心已經跟阿彌陀佛相應,念念相應已經念念佛了,那時候你就是阿彌陀佛啦。

其實生死即涅槃,業障也許也是涅槃,那時候你已經沒有業障這個問題,你已經不昧因果了。

第二點:是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沒有辦法幫釋迦族背業,末學看法是說,其實在釋迦牟尼佛的心裹,他已經沒有這些因果、這些死亡傷害了。

 

謝謝這位童子請我們吃了一盤拼盤,這盤拼盤東抓一句,西抓一句,東拼西湊的。以下我們就分盤來講吧。

剛才這位童子說我們臨終已經念到『因心成體,體即法界。』

請大家注意,『因心成體,體即法界。』是在講萬法的來源。

我們在講藏、通、別、圓四教的道理的時候,講到圓教,圓教講萬法是怎麼來的?萬法是唯心造——『因心成體,體即法界。』

是在講萬法——我們所看到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因心成體。

萬法的本體就是心,體也就是法界。

這位童子忽然間說:我們臨終已經念到『因心成體,體即法界。』這句話拼湊得不妥當。

因為『因心成體,體即法界。』這講的是萬法的真相和來源,並不是在講念佛的程度;

就算我們都不念佛,萬法的本源也是『因心成體,體即法界。』

 

師父指正一位童子的看法——念念相應念念佛

 

下面又接著說:『那時你『念念相應念念佛』,你就是阿彌陀佛。』

這位童子的話很快跳到『念念相應念念佛』,又很快跳到『生死即涅槃』,請問到底是怎麼跳的?

『念念相應念念佛』是什麼程度,知道嗎?

『生死即涅槃』又是什麼程度呢?

這在教理上都是有特定水準的,不能隨便使用的。

 

靠自己要念到『念念相應念念佛』,談何容易呀!

念念相應就是『念不退』,念不退依通途法門來講,是什麼程度呢?別教初地,圓教初住才是念不退。

我們現在念佛,有沒有達到一念相應一念佛都是問題,有沒有十念相應都是問題,到臨終有沒有一念相應都還是問題,不要太輕忽,跳得太快。

這一句『念念相應念念佛』,因為常常被貼在念佛堂的牆上,大家經常看到,都覺得很熟悉。

『念念相應念念佛』說起來是很快,其實大家仔細檢討自己的心,一念才念佛,下一念就生起傲慢心了,以為:

『自己念佛,我聲音特別大特別好聽,壓過別人,很了不起。』

一念念佛,可能下一念又起嗔心:

『怎麼腿好痛啊,蚊子又來咬我。』

一念念佛,下一念又打瞌睡。

大家打佛一,不是都有經驗嗎?要念念相應,哪有那麼快、那麼簡單哪!

修行要步步踏實,老老實實檢討自己當下的程度,不要總是講一些很高超的話,可是實際上連最低的程度都做不到。

這樣就是眼高手低,很容易就變成老和尚所說的:

講話爭霸霸,放屎糊蚊帳(台語)

『講話爭霸霸(台語)』就是講話爭霸霸,講話都爭著講霸王的話、境界很高的話,『霸霸』就是霸王中的霸王;

可是『放屎糊蚊帳(台語)』,事實上程度就像是小孩子解大便,隨便亂解,還糊在蚊帳上呢!

大家千萬不要嫌老和尚講這個話太粗,事實上我們的境界就是這樣,心都是很粗,起心動念有很多貪、嗔、癡、慢、疑,等於就是解大便嘛!

請諸位童子注意,這位童子說:『那我們臨終已經念到『念念相應念念佛』了!』這一句話為什麼不妥當呢?

第一點,我們靠自己念佛,臨終未必念到那麼高的水準哪!

第二,往生西方是憑『信』、『願』,並沒有要求到這麼高的水準和門坎,阿彌陀佛說『至心信樂,乃至十念。』就可以了,其實真的想去,一念念佛就可以去啦。

如果這樣說,說:『臨終已經念到『念念相應念念佛』了。』會令人誤以為條件要這麼高。會使人很擔心,懷疑自己做不到,這樣反而變成信心不具足,信心不具足就不能往生啦!

 

其實能念到『念念相應念念佛』當然很好啊,品位會很高。

如果不能念到水準那麼高,只有信願也是可以去啊——信阿彌陀佛慈悲要救我,我很願意讓他救,一呼『阿彌陀佛』就成功了!

往生之後,圓證三不退,自自然然能夠證到『念念相應念念佛』的境界。

末學要強調的意思是,搭電梯,一樓的人可以搭,二樓的人也可以搭,三樓的人也可以搭,九樓十樓的人也可以搭,並不是說一定要自己爬到九樓、十樓才可以搭。

如果說搭電梯的地方是在九樓、十樓,那麼一、二樓的人可能認為自己沒辦法爬到十樓去搭電梯。

 

師父指正一位童子的看法——生死即涅槃

 

講到:『生死即涅槃,業障也許也是涅槃。』這是大乘教中證到本體的人的境界,連小乘阿羅漢都還沒有親證『生死即涅槃』的境界,何況是凡夫呢?

我們凡夫如果是被車子撞了,不會覺得『生死即涅槃』,然後就禮拜那位肇事者?

五逆十惡的凡夫往生,是靠信願念佛,仰仗佛的威力得以往生西方,並不是自己證到『生死即涅槃』的程度。

 

請大家要注意,在講『三不退』那一段,要解有說到:『然據教道,若是凡夫,則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則非菩薩等。若是異生,則非同生性等。』

大家應該記得這段文字吧。也就是說,依教理上所說的修行來講,其實凡夫跟初果絕對是不一樣的。

如果是二乘和菩薩也絕不一樣。

後面又有一句,說『躐等則成大妄』,還沒有證到的程度說證到了,那是大妄語呀。

其實五逆十惡下下品往生的人,從教道修行次第來講,他並不是自己證到了這種程度,而是彌陀大願的攝受,『持名之奇勳』,

為什麼說『奇勳』呢?

太奇特了,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有這一等的效用,能接受這一等的招待,受用同佛的招待。

 

『生死即涅槃』這一句話本身並沒有錯,只是提醒大家,證到『生死即涅槃』,不是一般凡夫的境界,

甚至不是小乘阿羅漢的境界,更不是五逆十惡的人靠著自力所能夠證到的境界,

這是仗『持名之奇勳』、『彌陀之大願』,到極樂世界證到的境界。

 

師父指正一位童子的看法——那時侯你已經沒有業障這個問題

 

這位童子說:『那時候你已經沒有業障這個問題,你已經不昧因果。』請問是否知道、是否確定,您講的『沒有業障這個問題』到底是什麼意思?

請問這兩句話的組合是什麼關係呢?

您說:『那時候你已經沒有業障這個問題。』我們提醒大家注意,一般人臨終,正是業障現前,大考驗,大有問題的時候,若不是依靠佛力,和往生的願力強過業力,可以說必然會死在業障之下。

 

假如靠自力的話,只要有一絲一毫的惡業存在,有一點點的見思惑沒有斷,必定還是要輪回受報的。

所以蕅益大師在要解『正宗分』的末後特別強調,他說:

『穢土自力修行,生死關頭,最難得力。無論頑修狂慧,麼懈無功。』

『麼懈』就是村落稀稀疏疏的那樣,也就是用功是很稀疏的,這一種叫做『麼懈』。

『無功』是根本用不上功的,還有『頑修狂慧』這是不必講的。

下一句:

『即悟門深遠,操履潛確之人。儻分毫習氣未除,未免隨強偏墜。永明祖師所謂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此誠可寒心者也。初果昧於出胎,菩薩昏於隔陰。者裏豈容強作主宰,僥倖顢頇。』

 

請注意,蕅益大師說到:『此誠可寒心者也。』就表示臨終業力的考驗,是令人寒心的,十人裏面有九個會走錯路,

『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我們通常都很容易隨著眼前的境界動搖,眼睛一瞥就隨他去了,何況是臨終的時候?

所以蕅益大師說:『此誠可寒心者也。』

連初果的聖人出胎都還昏昧,菩薩還有隔陰之迷,初果和菩薩生死關頭尚難免於業障的考驗,可見一般狀況,臨終正是業障現前、大有問題的時候,要怎麼辦呢?

『唯有信願持名,仗他力故。』

要注意這一句——『仗他力故』,表示自力在這個時候是很薄弱的,是很不可靠的。

末學在臨床觀察,十個人有九個人以上是昏迷的,可以說一百個人有九十九個是昏迷的,有什麼自力可以仰仗呢?

所以蕅益大師下面說:『仗他力故,佛慈悲願,定不唐捐。』

 

仰仗他力,平常信願念佛,到時候,佛以慈悲大願,定不唐捐,彌陀聖眾,一定會現前來慰導我們,所以才能夠心不顛倒,自在往生。

蕅益大師又強調:『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特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勸發願,以願能導行故也。

 

如果對要解經文不熟的學長,麻煩您把要解請出來,把這一段仔細看清楚,以免聽末學念,聽不懂又錯過了。

這一生錯過,就要千身萬劫了!

因為這位童子的話很快跳到『那時候你已經沒有業障了』,好像是很簡單的樣子,其實連初果、連菩薩都困難呢!

並不是單靠念佛就可以了,如果是靠自力的念佛還是很難的,必須要仰仗佛力,靠佛慈悲願來接引。

我們再三強調這個重點,大家一定不要忽略。(待續)

台長: 妙音
人氣(26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學佛釋疑 |
此分類下一篇:倒楣宗的祖師
此分類上一篇:要怎樣臨終時佛才會來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